标题: 《拾趣》撰写名人趣闻、典故起源,更新中 [打印本页]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6 19:21 标题: 《拾趣》撰写名人趣闻、典故起源,更新中
本来想把这些文字发在炎黄春秋,感觉内容有些不是很严肃,所以选择了现在文艺版。这些典故、传说、趣闻都是我2008、2009年长期编辑、考证、整理、收集之后为《济南时报》历史碎片栏目的原创投稿;如今“历史碎片”栏目已经没有了,我把这些原创稿件发在论坛供大家茶余饭后阅览。
编辑目录预留!!!
古人犯避讳趣闻
古人名号趣闻
名人的笔名趣闻
历代歪才皇帝逸事
古代帝王逸事
古代清官逸事
皇帝中秋节趣闻
古人笔下话月饼
中国古代斜塔大观
传统地理名称起源
古人勤俭节约典故
古人治家漫谈
近代报头题字逸事
传统称呼趣谈
古代婚姻逸事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10-20 08:29 编辑 ]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6 19:25
古人犯避讳趣闻
避讳是古代人在封建社会里非常重视的一件事,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说话,只要遇到皇帝或者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包括同音字也不能提到。古人在生活中要记住个方面的避讳,繁杂麻烦,也由此产生不少趣事。
犯名讳的神仙
相传嫦娥是上古时期的仙女,本名叫做姮娥。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登基时,正好是“恒”与“姮”同音,姮娥犯了汉文帝的名讳,为了避讳发音,从此人们便把“姮娥”改称“嫦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时,“世”、“民”二字为天下禁忌,百姓皆不准用,就连“观世音”菩萨也要避讳,由此改称为“观音”菩萨。
父亲名讳受辱
东晋大臣王忱去拜见将军桓玄,桓玄设酒宴款待。王忱由于刚吃过寒食散(中药),必须吃冷食,喝温酒,所以王忱连声唤人烫壶温酒,无意中竟触犯了桓玄父亲桓温的名讳。桓玄顿时感到莫大耻辱,但又惹不起王忱这位高官士族,竟然在酒席上伤心的“呜咽流涕”。
“山药”由何而来
山药原名薯蓣,唐朝代宗皇帝名叫李豫,“蓣”与“豫”同音,犯皇帝的名讳,朝廷降旨把民间种植的“薯蓣”改名为“薯药”,避讳同音字。三百年后,北宋英宗皇帝赵曙即位,他的名字“曙”又与“薯”同音,又犯避讳,朝廷又令将“薯药”改名为“山药”,山药一名便流传至今。
《道德经》犯忌
五代时期的大臣冯道历经五朝,府上有众多门客。冯道曾命一名门客讲解《道德经》,门客惊慌答道:“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冯道大笑,问其缘故。门客说《道德经》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三个“道”字连犯冯道名讳,乃是大忌。
韩世忠废避讳
南宋时期爱国将领韩世忠临终之际,嘱托后人抗金北伐之事,可是膝下儿孙和将领都因避讳韩世忠的名讳,都不敢说效忠国家的话,韩世忠训戒众人道:“吾名世忠,汝曹无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韩世忠以废除自己名字的避讳,由此教育后人不能忘记效忠国家。
田登禁“灯”
北宋曾有个州官名叫田登,因“登”与“灯”同音,自讳其名,下令州境之内称“灯”为“火”,触犯避讳者必遭重责。上元节百姓要放花灯,田登命衙役张榜街头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很多人都讥笑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古人名号趣闻
白居易与苏东坡
苏轼自号“东坡”,相传是与其欣赏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关。公元820年,白居易任忠州(四川忠县)刺史,常在忠州城的东坡上植树,留下了“东坡春向暮,树木今如何?”和“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的诗句。而苏轼的一生与白居易都有贬官的遭遇,又共有吟诗作赋的爱好,也曾写下“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自比白居易,因此使用白居易笔下的“东坡”作了号。
狂放的陆放翁
南宋诗人陆游之所以号“放翁”,是因为陆游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时,曾与诗人范成大一起为官,由于陆游在官场上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以范成大为首很多官员褒贬陆游是个不懂官道,孤傲自负的狂放之人,而陆游宁愿做个狂放的“放翁”,也不愿像范成大那样不思报国,只知道做明哲保身的庸人。
御赐的名号
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有一万卷,单目录就有40卷。这部巨著的作者是清代福州人陈梦雷(1650-1741)。这部巨著编成之后,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亲笔书写了一副对联“松高枝叶茂,鹤老羽犹新。”赠送给陈梦雷。为此,陈梦雷把对联中的“松”和“鹤”加入自己名号,称为“松鹤老人”;把自己的书斋也取名为“松鹤山房”。
曹“雪芹”本是菜名
曹雪芹原名曹沾,“雪芹”只是号,他不仅是位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烹饪大师。小说《红楼梦》里写了很多饮食方面的细节,就连“雪芹”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道菜。对于“雪芹”,苏轼曾有诗云“泯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偏巧曹雪芹生前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雪底芹芽”,所以曹雪芹就自号“雪芹”了。
考出来的名号
蒲松龄自号柳泉居士,柳泉本在其祖籍淄川区蒲家庄东侧约百米的山谷中,相传早年井中清泉涌流,外溢为溪,大旱不涸,古称满井,临近村庄也得名满井村。当初井四周有翠柳百株,故后人又称之为“柳泉”。后来蒲松龄参加科考时,一时不好写开头, 便想起家乡“柳泉”边有两棵柳树,就乱写:“自二柳夹泉以来……”考官不知缘由,以为“二柳夹泉”是个鲜为人知典故,就送了他"柳泉"的称号。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6 19:31
名人的笔名趣闻
二十八画生
“二十八画生”是毛泽东曾经用过的笔名。毛泽东于1917年在第三卷第二期《新青年》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原文写到:“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敬启者二十八画生。”“毛泽东”这三个字的繁写体总共的笔画数是二十八画,“生”是“青年学子”的意思。
耻于蒋介石同姓
作家艾青,原名蒋海澄,由于自己曾受尽国民党监狱苦难,对反动派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其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便在“艹”字头下面画了个“×”,恰好变成个“艾”字,于是以“艾”为姓;“海澄”意为青色,又因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二月是青色季节,就取名为“青”,以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和对 革命献身的意志。
不与黑暗合流
冰心原名谢婉莹, 她小时候她十分喜欢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特别喜欢唐诗。她对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特别欣赏,其中对“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尤为喜爱。为了表明她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她就取“冰心”二字为笔名。
张恨水珍惜时光
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在读到古代词人李煜的《乌夜啼》时,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诗句感触很深,他从词中悟到了光明的可贵,又恨自己身不逢时,为勉励自己珍惜时光,不让岁月像流水一样白白逝去,便从词中截取“恨水”二字为自己的笔名。
“沫水”与“若水”
也有作家把署名里加上自己故乡的山川河流,作为自己作品的笔名。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他把故乡四川省乐山境内两条河流的古名沫水(今大渡河)与若水(今青衣江)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笔名,取名“沫若”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之情。
“鲁迅”的三层含义
鲁迅1918年4月2日在《狂人日记》时第一次用“鲁迅”作笔名,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提到“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对于这个笔名的含义,著名作家许寿裳曾向鲁迅询问过,鲁迅回答是:“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你是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矛盾”和“茅盾”
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向《小说月报》投稿《幻灭》时署笔名“茅盾”。含义是指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矛盾,自己思想上有矛盾,还看到不少有着矛盾而自己却以为没有矛盾的人。叶圣陶审稿时觉着用“矛盾”作笔名太显眼,《百家姓》也没有姓“矛”的,容易引起麻烦,于是在“矛”的上加了草字头。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10-17 18:02 编辑 ]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6 19:36
古代帝王逸事
“山呼万岁”的由来
汉武帝曾经登临嵩山,随从的大臣中有人启奏隐隐约约听到在大山深处传来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汉武帝以为是群山显圣在呼喊自己,便命令将这次大山“三呼万岁”定为“祥瑞”写在诏书里,公布天下。从此历朝大臣朝见皇帝,都会“三呼万岁”即“万岁、万岁,万万岁!”,因为起源于深山,也称“山呼万岁”。
“老佛爷”的起源
慈禧太后有一个常用的称谓“太后老佛爷”,“佛爷”在满文里象征着吉祥的含义,而女真部首领的早期称谓是“满柱”,“满柱”与“佛爷”在满文里发音相似。在入关之后,“满柱”的称呼正式翻译为“佛爷”,成为清朝历位皇帝的特殊“称号”。后来慈禧太后专政,凌驾天子之上,便有了“太后老佛爷”的称呼。
“推出午门斩首”第一人
“推出午门斩首”的“午门”是指南京明故宫南面的正门,俗称午朝门。午门是传达圣旨和文告的地方,也是当年朱元璋惩罚大臣“廷杖”的地方,受廷杖的大臣不脱衣裤,卧床数月便可痊愈。至于斩首死囚,均是在太平门外的刑部天牢或闹市区执行。历史上惟一的一次“推出午门斩首”是朱棣杀方孝孺于午门之内。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老师,因主张削藩而得罪燕王朱棣。朱棣攻陷南京后,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昭告天下,方孝孺誓死不从。朱棣大怒,将其斩于午门内,灭其十族。从此民间将“推出午门斩首”变成了畏惧明朝酷刑的代名词。
天子无戏言
相传周成王与弟弟叔虞在一起游玩,成王一时高兴摘下梧桐树叶子送给了叔虞,开玩笑说以桐叶为信物,要把唐这个地方分封给他。叔虞信以为真,就去告诉叔叔周公。周公告诫成王:“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成王只得兑现承诺,择日把弟弟叔虞封于唐。从此周成王更加注重自身言行,“桐叶封弟”的典故也成了“君无戏言”的出处。
第一位“太上皇”
相传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为了维护封建的孝道, 对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五日一朝(看望)”,行父子礼。刘太公的管家觉得不妥,建议太公不要接受刘邦的拜见,这样容易使皇帝失去权威。太公听从了建议,等到刘邦再来看望时,就恭敬地拿着扫帚站到门口,又向后倒退,表现出奴仆迎接主人的样子。刘邦见状吃了一惊,于是太公把管家道理说了一遍。刘邦非常高兴,重赏了管家,把刘太公尊为“太上皇”,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10-19 17:55 编辑 ]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6 19:41
皇帝中秋节趣闻
设坛拜月
赏月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周天子在当时国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城西,下令修建了长宽各四丈的方形祭台。每逢中秋之夜,天子身着白衣,骑白马前往祭天,祭祀太阴星君(月神),祭祀结束周天子与百官欢饮一夜,至天明而散。
月下美人
战国时齐国有个丑女名叫无盐,幼年时曾虔诚的祭拜月亮,长大后因颇有德才而入宫,可是因为丑陋未被齐王宠幸。一年中秋赏月,齐王在月光下见到无盐,发现她竟然美若嫦娥,随后立她为后,这个女子便是齐宣王的皇后钟离春。从此以后,古时少女每逢中秋,都拜月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梦游月宫
相传唐明皇在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的中秋之夜,赏月之后在梦中游览了广寒宫,见十名仙娥身穿白纱,坐骑白鸾,在一棵桂树下嬉戏歌舞。唐明皇把仙娥歌舞音律记下,醒来后编成了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谱。此后中秋赏月的习俗更加盛行。
中秋观潮
宋孝宗赵眘(shèn)喜欢观潮赏月,南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五至十八,皇帝在钱塘江月下观潮,同时水性好的渔人在大潮中做表演为皇帝助兴。《乾淳岁时记》载“初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犹如千军万马簇拥而来,不可卒遏。有善泅之人披发文身,手持彩旗,迎潮而上,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人们谓之“弄潮”。凡腾身百变而旗不沾湿者,谓之英豪。”
泛舟赏月
元武宗曾经在太液池泛舟赏月,《元氏掖庭记》记载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中秋之夜与众嫔妃在禁苑太液池划船,水中夜景“月色射波,池光映天,绿荷含香,芳藻吐秀,游鱼浮鸟,竞戏群集”。元武宗与众妃子借着月光在池上摘菱采莲,共度中秋佳节。
月饼起义
明太祖朱元璋在准备起义之初。迫于元朝官兵搜查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献上一个妙计,命令将士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馅里,然后像送月饼一样分头传送给各地起义军,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等到夺取天下,朱元璋将当年起兵时用来传递密信的“月饼”,作为中秋节糕点赏赐文武百官。
古人笔下话月饼
中秋赏饼
唐代《洛中见闻》最早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传旨御膳房用红绫将甜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从此中秋节上开始有了类似月饼的食物。由于这种饼味道甜美,便在宫中流行开来,人们称之为「宫饼」,后来从宫廷内传到民间,被人们称之为「小饼」和「月团」。
月饼“由来”
南宋吴自牧著写的《梦梁录》中“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一句。“月饼”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古代文字中,这时的“月饼”已经有了象形的意义,人们开始喜欢把月饼比作中秋园月,月亮与月饼已经相连起来。
馈赠佳品
明代田汝成撰写的《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此时月饼成为中秋必不可少的食物,而且民间为了表达全家团圆,开始有了相互馈赠月饼的民间习俗。
高价月饼
明朝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述了每逢道了中秋佳节,京城的老百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致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月饼在明代已经有了非常兴盛的市场,无论在取名,还是大小形状,都出现了多种样式,还出现了价格不菲的高价月饼。
月饼的繁荣
清代潘荣陛的《燕京岁记》中记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后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此时的月饼即可以用来祭祀,象征团圆;又可以制作花样图案,供人食用。月饼对于中秋节已有很重要的意义,而清代月饼名目繁多,花样品种丰富的特点已经延传至今。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6 19:46
中国古代斜塔大观
惨遭掘金的斜塔
护珠塔位于今上海市松江区天马山,砖木结构,七层八角形。残高19米 ,建于宋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乾隆五十三年(公元 1788 年)寺里演戏祭神,燃放爆竹,火星飞至塔顶,因而起火,烧去塔内扶梯、楼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毁坏,仅剩砖砌塔身。后有人在砖缝中发现元丰钱币,遂拆砖觅宝,使底层砖身西北角逐渐拆毁,形成一个约两米直径的大窟窿,因此塔倾斜日趋严重。1982年经修复勘查,塔身向东南倾斜 6.5°,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斜还多1°,塔斜原因是塔基土质软硬不均匀有关。
世界上最偏的歪塔
辽宁省绥中县有座建于辽代的瑞州歪塔,塔高约10米,石筑塔基,砖砌塔身,实心三级呈八角形。塔身向东北倾斜达12度,塔尖位移达1.7米,不仅比 意大利比萨斜塔早建成300多年,而且倾斜度超过中外任何一座斜塔,但斜而不倒。 历史上辽西走廊是地震活跃地区,明隆庆二年(1568年)曾发生大地震,当时城中很多房屋被震得面目全非,城墙都被震塌,此塔很可能是那时遭殃的。
点过秋香的古塔
虎丘斜塔又名云岩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山顶,建于五代末期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 ,是传说中“唐伯虎点秋香”的地方。塔体呈平面八角形,共七层,为砖建仿楼阁式,高47.5米,上下偏移达2.82米,倾斜度为3.4度。自宋朝至清朝,虎丘塔共遭七次火灾,现塔身已无寸木,成为笋状外貌。现经专家会诊,设法控制了塔身的沉降,制止了塔身的继续倾斜,保护了千年古塔。
故意建歪的奇塔
崇左斜塔又名归龙塔,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县左江江心右岛上,人称“左江斜塔”。建于明代于启元年(公元1621年),青砖砌成,仿楼阁式,塔高25米,六角五层。塔斜1米左右,倾斜度约为2度1分,经专家考证,建塔之时工匠们利用重心原理,考虑得江面的风力及地址基础等原因,故意建成倾斜塔。使人惊讶叫绝的是,不管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观看,归龙塔总是向人所在方向歪斜。凭这一奇特的魅力,该塔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流连忘返。
第一座铁铸斜塔
玉泉寺铁塔 位于湖北省当阳县城西12公里的玉泉山东麓玉泉寺门前,又称如来舍利塔,建于公元1061年,比比萨斜塔早了113年,是我国第一座铁铸斜塔。该塔建在砖石基台上,塔身为生铁铸造,仿木构楼阁式,重53吨,高17.9米,八角十三层。筑塔时,建筑师们根据当地北风风势猛烈的自然环境,有意让塔的上半部向北倾斜了1.5度,所以虽经近千年的风吹雨打,铁塔仍屹立如初。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10-19 08:54 编辑 ]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6 19:53
古人勤俭节约典故
李存审“赠簇教子”
五代时期,后唐名将李存审出身贫困,为国征战四十余年,多次被箭弩射伤,凭着出生入死做上了大将军。而他的几个儿子却无所事事,整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李存审十分珍惜自己九死一生换来的富贵,就把过去从骨头中拔出的箭头送给儿子,并说:“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告诫子女先辈创业维艰,后人不可忘记勤俭节约, 流下了“赠簇教子”这段广为流传的故事。
苏东坡“房梁挂钱”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四十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在友人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靠自己耕种起来,维持生计。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把一年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包,每天只用一小包。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正是有了清贫、勤俭的生活阅历,使苏东坡写下《黄州寒食诗》这部融书法、文学于一体佳作。
司马光《训俭示康》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一生崇尚俭朴,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安排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协助编写。司马康读书时有用指甲扣书页的坏习惯,扣坏了书也满不在乎。司马光非常生气,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惜书籍。 为了使儿子认识节约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训俭示康》。文章强烈反对生活奢侈,极力提倡节朴实实。 在司马光的教育下,司马康开市适应俭朴自律的生活,以博古通今,廉洁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吴隐之“卖犬嫁女”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做官后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全家只住在几间陈旧的老房里,生活十分清苦。后来,女儿出嫁,这在一般人家也是件大事,更何况是官宦人家。卫将军谢石知道吴隐之一向清贫,容易被人笑话,就派管家带着厨子和礼物到他家帮着办喜事。来人刚到吴家大门,就看见吴家的仆人牵着一条狗往外走。打听才知道吴隐之嫁女儿为了不弄声势,把看家狗卖掉换几个钱简单料理婚事。谢府家人对吴隐之的勤俭节约更加肃然起敬。
范仲淹“划粥割齑”
范仲淹幼年丧父,和母亲过着相当艰苦的生活。他在淄州长白山醴泉寺院读书时,一起读私塾的小孩上学带饭都有些鱼肉,而范仲淹家里连像样的蔬菜都吃不起。范仲淹就每天煮一锅粟米粥,把盐水泡过的碎韭菜放进锅里,等粥凉了之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充饥。后人为了缅怀范仲淹的勤俭节约,便把他的这段生活编成成语“划粥割齑”,流传至今。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10-18 17:55 编辑 ]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6 19:55
近代报头题字逸事
毛泽东手书《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诞生于1952年12月1日。毛泽东主席得悉后,欣然为报纸书写了两张报名,由秘书叶子龙寄往广州市人民政府。叶子龙信中附言“主席很客气,书写报名两幅,可任由广州日报社同志选用。”报社工作人员接到主席题字后,欢声雀跃,很多人热泪盈眶。经仔细研究,选定其中一幅题字沿用至今,当年毛主席的手书真迹目前仍在报社珍藏。
鲁迅:晚报题字之最
《参考消息》、《沈阳晚报》、《贵阳晚报》、《兰州晚报》、《新乡晚报》、《大连晚报》、《钱江晚报》等众多晚报的报头题字全是用鲁迅先生的字,编辑人员从鲁迅先生生前的手稿中精选出相关题字,编辑加工,组合而成。毛泽东曾说过:“鲁迅的字应该保留下来。”因此鲁迅也成为了为晚报题字最多 的人。
郭沫若题字的遗憾
著名学者郭沫若生前题写的字迹遍天下,题写的各类报头多达上百种。而报业人士认为郭沫若为报纸题字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为自己家乡四川省乐山的报纸题字,而《乐山日报》的编辑人员为缅怀这位家乡的才子,仍然使用了郭沫若的题字,报头是由报社编辑选其生前手迹拼组而成。
四位老红军的题字
四川省苍溪县办的《川北剪纸报》,署名是“红军”题字,其实是由罗青长、苏毅然、任荣、李开湘的四位祖籍苍溪的老红军题词手迹组成,罗青长的“川、报”二字,苏毅然的“北”字,任荣的“剪”字,李开湘的“纸”字,在多种技术的合成处理下,四位老红军联手题字的报头诞生在红军走过的地方苍溪县。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2-10 21:29 编辑 ]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6 20:08
古代婚姻逸事
公婆戒妾
春秋时期男子与姬妾之间如果被看出有感情,是很丢人的事,姬妾是没有资格表达对丈夫有爱情的。《国语》记载鲁国大夫文伯去世,文伯的老母亲警告儿子生前的姬妾,举行葬礼遇外人的时候,谁都不准哭,也不许愁眉苦脸,更不准肿着眼皮。决不能给文伯丢脸,别让外人说文伯居然与姬妾有夫妻感情。
秋胡戏妻
东周末年,鲁国人秋胡在楚国做了光禄大夫,二十年后返家省亲。妻子罗敷自秋胡离家,立志守节,与婆婆靠农桑度日。因离家多年,秋胡遇到其妻子不敢贸然相认,便以送信为名调戏罗敷。罗敷以为是歹人,便气愤而去。秋胡至家,罗敷才知是自己的丈夫,羞愤的差点自尽,幸亏老夫人怒责秋胡,使其赔礼,才夫妻和好。
覆水难收
西汉时候,有一个穷书生叫朱买臣,年近半百也没考到功名。妻子崔氏和他清清苦苦度过二十年,受不了穷苦,逼朱买臣写休书,改嫁了一个富户。后来,朱买臣中举做官,衣锦荣归之时,崔氏又后悔当初离婚,找朱买臣想重归于好。朱买臣命卫兵端来一盆水,让崔氏将泼出去的水收回来,就重归于好。崔氏羞愧万分,悬梁自尽。
房夫人吃醋
唐太宗李世民赐给大臣房玄龄数名美女做妾,但是房玄龄素来惧内,不敢答应。唐太宗得知是房夫人不准,就派太监持一壶“毒酒”传旨房夫人,如不接受这几名美妾,即赐饮毒酒。房夫人面无惧色,接过“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壶中装的是浓醋,众人一场虚惊。从此便有“吃醋”一词,房夫人吃醋也成为历史上维护一夫一妻制的佳话。
休夫杖妻
唐代临川有个书穷生名叫杨志坚,一生怀才不遇,因家境贫寒,其妻提出休夫改嫁。时任临川内史的颜真卿听说后,为杨志坚鸣不平,杖责其妻二十,才准其改嫁。颜真卿惜其才华,派人送给杨志坚绢米,请其随军任职,布告远近。此后十年“江左莫有敢弃其夫者”。
陆游与《钗头凤》
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唐氏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结婚以后情投意和,夫妻恩爱。谁知作为婚姻包办人的陆母却对儿媳产生了厌恶,逼迫陆游休妻。虽然陆游百般劝说,却哀求而无效,二人终于被迫分离。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之间从此音讯全无。几年以后,陆游在家乡山阴(今绍兴市)城南的沈园,巧遇唐氏偕夫出游。唐氏安排宴席,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一时心中伤感,遂乘醉吟赋《钗头凤》,将这篇“风流千古”的佳作题于园壁之上,记述了这个动人的爱情悲剧。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0-16 20:50
其实倒是适合隔壁韦编三绝,那是个文史资料收集板块,不介意的话,可挪之。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6 20:52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10-16 20:50 发表
其实倒是适合隔壁韦编三绝,那是个文史资料收集板块,不介意的话,可挪之。
都可以的,那就劳驾水镜帮忙,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9-10-17 18:02 编辑 ]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6 21:55
传统称呼趣谈
“犬子”究竟是谁
“犬子”本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乳名,后来成为读书人对自己儿子的谦称。《史记》的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等到司马相如长大后,也觉得“犬子”不好听,加上又仰慕战国蔺相如的为人,自己便更名为“相如”。由于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巨大影响,“犬子”也不断为人称道。一些读书人谦称自家儿郎,便纷纷用上了“犬子”一词,争相仿效,附庸风雅,一时蔚然成风,历经千载流传至今。
“岳父岳母”的来历
唐玄宗李隆基在封禅泰山时,命中书令张说任“封禅使”,张说趁机将女婿郑镒从九品官直接提拔为五品官。唐玄宗后来听说郑镒连升四级,便询问郑镒平步高升的缘由,郑镒心里害怕,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在一旁的大臣黄幡绰讥笑道:“此乃泰山之力也”。使唐玄宗联想起张说借“封禅”徇私的嫌疑,又把郑镒贬回九品。由此人们便把妻子的父亲称为“泰山”,因泰山是五岳之首,便引深为“岳父”、“岳母”。
东床的由来
古人把女婿称为“东床”,源于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东床的故事。晋朝太傅郗鉴的爱女郗璇妙龄待嫁。郗太傅听说丞相王导的几个儿子各个一表人才,便有意与王家结儿女姻亲。郗太傅派一个门客前往王导府上说亲选婿。王导的几个儿子正巧都在东厢房,王导便请门客到东厢房去选婿。几位公子听说选婿,都饰容待客,还有些拘谨,只有王羲之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郗太傅听了门客的介绍,高兴的说道:“在东边床上的那个肯定是个好女婿。”,遂定下了亲事。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
“青梅竹马”的朔源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四方游历时,曾经在路上看到一位思夫心切的女子,从家乡长途跋涉数百里路程,到一个叫做“长风沙”的地方迎接她的丈夫。这让李白对这对夫妻有了一个从小到大相亲相爱的幻想。便写下了《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从此描述少男少女从小一起玩耍到恋爱的成长经历,称为“青梅竹马”。
连襟的起源
南宋文学家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得意,而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得知此事后,这位堂兄便写了一封自荐信,推荐自己去京城供职。调职很快办成,堂兄十分感激,委托洪迈代笔写了一份谢函,寄与妻子的姐夫。信中写到:“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这里的“襟袂相连”,就是用来形容姐妹二人的丈夫之间的密切关系了。人们又将"襟袂相连"简写为"连襟",成为姐妹的丈夫间专用称谓了。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7 18:02
历代歪才皇帝逸事
木制象棋的由来
唐肃宗李亨热衷于象棋,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与爱妃张良娣拥兵西逃。逃命途中,他还念念不忘象棋,置堆积如山的军情战报而不理,与张氏整天下棋作乐。谋臣李泌进言规劝,若不悬崖勒马,有重蹈马嵬坡的危险。肃宗仍毫无收敛,为了掩人耳目,命令太监将“金铜成形”的棋子换成“干树鸡”雕成的木质棋子,这样,旁人就听不到他们下棋掷子时发出的声音了。人们称这种棋子为“宝应象棋”。
皇帝的“马球军”
马球运动在唐代很受皇室欢迎,至少有十五位皇帝是马球运动爱好者。其中唐宣宗李忱的马球技艺最高,常以球艺自居,史载“每持鞠杖趁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击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雷电,两军高手威服其能。”而且招揽了很多马球高手编入了保卫天子的神策军,一些神策军将士因为球艺高超使得官职平步青云。当时的镇海节度使的周宝、静海节度使高骈都是“起家神策打球军将,而击拂之妙,天下知名”。
千古词帝的杀身之祸
南唐后主李煜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精音律,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既有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又有描述亡国之痛对往事的追忆。最为有名的《虞美人》、《浪淘沙》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也因为流出亡国的悔恨,使得宋太宗对李煜心存顾虑,李煜也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而李煜在写此方面的巨大成就,也被称为“千古词帝”。
宋徽宗创建画学
宋徽宗赵佶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书画。即位以后,虽然治国无能,却在书画方面却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设立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入画院者,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画学生等名目。并且将宫内书画收藏编纂为《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木匠皇帝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却从小便有木匠天份,他不仅经常沉迷于刀锯斧凿的木匠活之中,而且技巧娴熟。凡是他所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都能够做出来。凡刀锯斧凿、丹青图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乐此不疲。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当时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样式单调。明熹宗经自己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张床,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文献称其“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8 17:55
古人治家漫谈
萧 何:治家守业
西汉丞相萧何对子孙家教非常严格,担心子孙与京城的豪门强族攀比争锋,便告诫后人“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为了让子孙能守护家业,萧何提出勤俭持家的格言“令后世贤,师吾俭;不贤,勿为势家所夺。”
令狐楚:谦逊节俭
唐代大臣令狐楚临终留下遗训“吾生无益于时,无请谥,无求鼓吹,以布车一乘葬,铭志无择高位。”令狐楚身居高官一直说自己一生无益于大唐王朝,临终时又叮嘱子孙后事一切从简,用身体力行教育后代做人谦逊节俭的道理。
范质:求利先学理
五代时期的名臣范质时常做诗教育子侄,尤其是《诫子侄诗》中 “戒尔学干禄,莫学勤道艺。尝闻诸格言,学而优则仕,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告诫后人追求利益不如先学知识道理,不必担心自己不能出名,而要担心自己什么道理都不懂。
王旦:儿孙当自立
宋代王旦官位显赫,留下了很多家业,临终时担心儿孙为家产而争,便做遗训“子孙当各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教育子女应该考虑如何自立,不必总想着分家产,以免因为分家当不均而做出不义的事情来。
范仲淹:清贫守节
宋代范仲淹在京城为官时,每逢遇到有利之事,必须先考虑获利后果。一生之中正是因为能坚持清贫守节的生活,使得官场上避免了很多祸患。所以时常告诫家人“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为能忍穷,故得免祸。”
曾国藩:逢事让三分
清代曾国藩在外为官时,常把做人心得写成家书传于子孙。1870年7月曾国藩去往天津时给儿子曾纪泽写下《忮求诗》,其中“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觉寐,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告诫子孙遇事先想让三分,能避免很多错误发生。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9 08:53
传统地理名称起源
何谓“天府之国”
“天府”最早出自《周记》,其本意指地势形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即天然的府库。此后“天府之国”多指在被称为“天府”的地方,建立的政权或国都,或天子的府库。秦昭王51年(公元前256年)秦国太守李冰在成都建成了举世闻名、万代受益的都江堰,使成都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好地方,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五湖四海在何方
唐代诗人吕岩最早写下“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四海的解释《尔雅》中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九州”是被四海所环绕;古人通常将四海定为东海、西海、南海、北海。直到南宋文学家洪迈提出“四海一也”,使四海的划分与今天海域划分才有些相似。根据《史记•河渠书集解》描述“五湖 , 湖名耳,实一湖,今【太湖】是也。”而今通指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 ,洪泽湖为五湖。
“三山五岳”中的三山
传说中的“三山”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流传最广的说法便是三神山。《史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但是徐福东渡既没有找到传说中的三神山,也没有找到长生药,三山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名山。后人为了延续三山五岳的美丽神话,就在五岳之外的名山中间选择新的三山,目前国际认可的是黄山、庐山、峨嵋山 。
“楚河汉界”的由来
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指的是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沟口宽约800米,深达200米,乃是古代的军事要地。西汉初年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仅在荥阳一带就爆发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楚汉两家曾约定“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如今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遗址,东是霸王城,西为汉王城。而古人遗存的象棋文物和图谱中,都是中隔“楚河汉界”,印证着象棋与楚汉争霸的文化紧密相联,在历史、地理、人文等诸多方面均一致吻合。
“南洋”在哪里
从唐朝时期开始,不少国人远渡重洋,在如今的东南亚一代谋求生计,聚居在东南亚各地的华侨越来越多,华人就把东南亚统称为“南洋”。华侨所说“南洋”包括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帝汶、文莱。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19 17:55
古代清官逸事
廉石太守
三国时期吴国郁林太守陆绩为官廉洁,两袖清风。在任满返乡之时,前来接送他的官船以为陆绩会带着大量金银珠宝离开,便将船舱清空。怎知陆绩只有上任时的几件行李,使得船体太轻难以在急流中前行。陆绩突发奇想将郁林的一块巨石搬到船上压重,带着郁林的巨石一同回到苏州,后将巨石置于苏州玄妙观内。明代察御史樊祉对陆绩十分钦佩,又将巨石移置苏州府察院场(司法机构),并题写“廉石”二字刻上,如今“廉石”仍立于苏州市的孔庙公园。
留犊太守
三国时,魏国官员时苗任命为寿春太守。时苗素来清廉,只乘了一辆用母牛拉的破车上任。当他离任时,这头母牛生下了一头小牛犊。时苗认为来的时候没有这只小牛犊,牛犊生在寿春,还是留在寿春为好。而送行的官员认为牲畜的天性是不认识公牛的,还是跟着母牛为好。时苗坚持把牛犊留在寿春,赶着上任时的母牛离去。 民间把“时苗留犊”的典故千载流传,至今安徽省寿县还有时苗辞行时的“留犊池”。
买水太守
南北朝时期官场士大夫风气日趋颓败,而梁朝武昌太守何远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盛夏时节江水升温,而何远是北方人,喝不惯晒热的江水,所以派人去民间有井的人家去买井水。当时江南还未有过做卖水的风俗,况且市井百姓更不敢向父母官卖水收钱。但何远宁可不喝,也决不要白送的井水。何远的廉洁刚正深受百姓的爱戴,在其活着的时候就有百姓为他建立祠堂祭拜,成为南朝廉吏中的一段佳话。
置瓜太守
北齐时期,清官苏琼就任南清太守,当地有个告老还乡的老官员赵颍,不顾年迈抱着两个西瓜送上门来。苏琼拒而不收,赵颖便倚老苦求,苏琼才勉强收下。随后苏琼命人把瓜摆在公堂的屋顶横梁上,以示清廉。苏琼家人以为两个西瓜大可不必如此,苏琼笑曰:“安有初乐为而复禁者?”遂置瓜于梁。城里的富人听说苏琼收瓜,便纷纷上门送礼,看到赵颍送的瓜摆置在公堂横梁之上,送礼者只好望瓜却步。
一钱太守
东汉会稽郡太守刘宠为官清廉,被调往京城任职。有五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特意从乡下来为刘宠送行。五位老人每人拿出一百文钱,送给刘宠在途中使用。刘宠百般推辞,奈何几位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相赠。无奈之下,刘宠便从每人手里象征性地拿了一文钱,五位老人才称谢作别。刘宠见几位老人渐渐离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清廉,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一钱太守”。
悬鱼太守
东汉末年,南阳太守羊续十分爱吃鲜鱼,有个群丞听说后,买了一条新鲜的大鲤鱼送到羊续府上。羊续为官清正,但碍于郡丞的颜面才勉强收下,随后将鲤鱼“悬于庭”。送鱼的郡丞听说此事,又想再去送礼,而羊续把已经挂起的那条鱼直接悬在大门口,谢绝了郡丞的礼物。羊续由此被人们称为“悬鱼太守”。
作者:
大多数人 时间: 2009-10-23 10:04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9-10-16 19:25 发表
相传嫦娥是上古时期的仙女,本名叫做姮娥。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登基时,正好是“恒”与“姮”同音,姮娥犯了汉文帝的名讳,为了避讳发音,从此人们便把“姮娥”改称“嫦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时,“世”、“民”二字为天下禁忌,百姓皆不准用,就连“观世音”菩萨也要避讳,由此改称为“观音”菩萨。
“世”、“民”之避讳,不在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时,而在于唐高宗登基时。
而观世音之称观音,并非由避讳而来,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9-10-16 19:25 发表
东晋大臣王忱去拜见将军桓玄,桓玄设酒宴款待。王忱由于刚吃过寒食散(中药),必须吃冷食,喝温酒,所以王忱连声唤人烫壶温酒,无意中竟触犯了桓玄父亲桓温的名讳。桓玄顿时感到莫大耻辱,但又惹不起王忱这位高官士族,竟然在酒席上伤心的“呜咽流涕”。
桓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马,船泊获渚。王大服散后已小醉,往看桓。桓为设酒,不能冷饮,频语左右:“令温酒来!”桓乃流涕呜咽,王便欲去。桓以手巾掩泪,因谓王曰:“犯我家讳,何预卿事!”王叹曰:“灵宝故自达!”
从这段话来看,看不出有“桓玄顿时感到莫大耻辱,但又惹不起王忱这位高官士族”的迹象。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9-10-16 19:25 发表
春秋时期男子与姬妾之间如果被看出有感情,是很丢人的事,姬妾是没有资格表达对丈夫有爱情的。《国语》记载鲁国大夫文伯去世,文伯的老母亲警告儿子生前的姬妾,举行葬礼遇外人的时候,谁都不准哭,也不许愁眉苦脸,更不准肿着眼皮。决不能给文伯丢脸,别让外人说文伯居然与姬妾有夫妻感情。
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曰:「吾聞之:好內,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惡其以好內聞也。二三婦之辱共先者祀,請無瘠色,無洵涕,無搯膺,無憂容,有降服,無加服。從禮而靜,是昭吾子也。」仲尼聞之曰:「女知莫若婦,男知莫若夫。公父氏之婦智也夫!欲明其子之令德。」
这个翻译让人很屋檐啊。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9-10-16 19:25 发表
“犬子”本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乳名,后来成为读书人对自己儿子的谦称。《史记》的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等到司马相如长大后,也觉得“犬子”不好听,加上又仰慕战国蔺相如的为人,自己便更名为“相如”。由于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巨大影响,“犬子”也不断为人称道。一些读书人谦称自家儿郎,便纷纷用上了“犬子”一词,争相仿效,附庸风雅,一时蔚然成风,历经千载流传至今。
如果“犬子”是把儿子比作司马相如,那还叫谦称么?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9-10-16 19:25 发表
南宋文学家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得意,而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得知此事后,这位堂兄便写了一封自荐信,推荐自己去京城供职。调职很快办成,堂兄十分感激,委托洪迈代笔写了一份谢函,寄与妻子的姐夫。信中写到:“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 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这里的“襟袂相连”,就是用来形容姐妹二人的丈夫之间的密切关系了。人们又将"襟袂相连"简写为"连襟",成为姐妹的丈夫间专用称谓了。
马永卿《懒真子》:天下之事有一可笑者,今辄记之。子路在弟子中号为好勇,天下之至刚强人也;而卫弥子瑕者,至以色悦人,天下之至柔弱人也,然同为友婿。故《孟子》曰:“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夫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夷考其时,正卫灵公之时,何二人赋性之殊也?《尔雅》曰:“两婿相谓为亚。”注云:“今江东人呼同门为僚婿,严助传呼友婿。江北人呼连袂,又呼连襟。”
马永卿是徽宗时人,此时已有明确的连襟称呼,显然并非洪迈文字的简写。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9-10-16 19:25 发表
“天府”最早出自《周记》,其本意指地势形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即天然的府库。此后“天府之国”多指在被称为“天府”的地方,建立的政权或国都,或天子的府库。秦昭王51年(公元前256年)秦国太守李冰在成都建成了举世闻名、万代受益的都江堰,使成都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好地方,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这段没提到四川称天府之国的出处。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9-10-16 19:25 发表
传说中的“三山”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流传最广的说法便是三神山。《史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但是徐福东渡既没有找到传说中的三神山,也没有找到长生药,三山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名山。后人为了延续三山五岳的美丽神话,就在五岳之外的名山中间选择新的三山,目前国际认可的是黄山、庐山、峨嵋山 。
这是百度百科吧?国际认可有何依据?
事实上还有个很有影响的三山,是龙虎山、茅山、阁皂山。这个说法起码延续了几百年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9-10-16 19:25 发表
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指的是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沟口宽约800米,深达 200米,乃是古代的军事要地。西汉初年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仅在荥阳一带就爆发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楚汉两家曾约定“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如今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遗址,东是霸王城,西为汉王城。而古人遗存的象棋文物和图谱中,都是中隔“楚河汉界”,印证着象棋与楚汉争霸的文化紧密相联,在历史、地理、人文等诸多方面均一致吻合。
这段……疑似百度百科。
作者:
麒麟子 时间: 2009-10-23 10:09
因为是给报社撰稿,所以都是有原始素材的和原始出处,所以我定性为资料收集。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