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多智而近妖”:诸葛亮何以能登上神坛 [打印本页]

作者: 人中吕,鬼中羽    时间: 2009-10-10 18:36     标题: “多智而近妖”:诸葛亮何以能登上神坛

http://lifw2005.blog.163.com/blo ... 532008114103253555/


“多智而近妖”:诸葛亮何以能登上神坛

鲁迅先生曾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无限夸大诸葛亮的智慧与能力,把他描写成“多智而近妖”。而历史学家胡觉照认为,从树立、拔高诸葛亮个人形象,直到将他塑造成一个完人而推上神坛,是《三国志》、历代政治家、史学家、《三国演义》等集体力量的结晶。

崇拜的发端

诸葛亮其所以能登上神坛,首先归功于本人的资质,即贤相、廉吏二者兼有的身份。这不仅是统治阶级需要的,也是整个社会需要的,它是社会各种矛盾的润滑剂,是使社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支撑点,这种官员十分罕见,因之也就更可贵。

刘备死后,诸葛亮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达九年之久,必然会形成个人崇拜,另有三个因素使个人崇拜得以深化:一是庞大的国家机器对民众的严密控制,只有九十四万人口的蜀国,官吏竟有四万多,军队十五万,平均27.5人养一个官,并负担近五个士兵,在后方生产第一线的,已只能是妇孺老幼了。民众供养了庞大的国家机器,庞大的国家机器反过来又成为悬在民众头上的利剑,以妇孺老幼为主体的西蜀举国,就难以形成反抗的力量。

二是对外战争转移了民众视线,不满情绪容易转化为同仇敌忾,原本就不能代表自己的民众,更将战争的胜利结束,丈夫、儿子荣归故里的希望,一股脑寄托在诸葛亮身上。

三是严刑峻法的威胁。这是诸葛亮治蜀的基本思路,将严刑峻法贯彻始终,使得百姓不满情绪只能藏匿于胸腹无法沟通,高压之下出舆论一律,出赞词颂歌。久而久之,这些虚假的赞词颂歌就成了全体国民普遍的思维模式。

诸葛亮五伐中原时,形势远远恶劣于夷陵之战前,丞相身份远逊于唯我独尊的皇帝,但同僚们却无人敢讲不同的意见。这说明,诸葛亮的个人崇拜已经形成,人与神之间已不能交流而只能顺从。

《三国志》 拔高、隐瞒史实塑忠臣

陈寿出生于益州巴西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生于公元233年,诸葛亮死时年仅两岁,从学于蜀国典学从事谯周(教育部副部长或部长助理),出仕后任观阁令史。他父亲曾是马谡参军,身份当是高级军官,军人的思维较为单纯,以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为目标,故崇尚战争,不可能认识到诸葛亮治国方略的错误,其父的认识必然影响到陈寿;优越的家庭环境,使陈寿无法了解到战争带给下层民众的深重苦难;陈寿的后辈身份和低微的官职,自然生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更加之诸葛亮死后,蒋琬、费、姜维等解决不了宦官黄皓的专权与胡作非为,陈寿也因不肯曲意阿附而屡遭贬黜,从而对诸葛亮就有了更多的崇拜与怀念,容易忽视其过失而追念功勋。所以在传记中发生了诸多偏颇,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诸葛亮时代,西蜀是典型的战时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一切服务于前线,一切都为了战争,民众的疾苦生死当然会无暇顾及。然而在所有人的传记中,却只字不提民众遭受的战争苦难,只字未提蜀国人口急骤下降的事实及原因,对北伐中前方将士的叛变,《晋书·宣帝本纪》中记述得十分明白,而《三国志》却加以隐瞒。

其二,在记述诸葛亮治蜀德政时候,结论性语言过多也过于抽象,并没有实例作支撑。这同书写其他人传记的手法颇为不同,也违背了治史的证据原则。

其三,为了塑造诸葛亮的忠臣形象,陈寿立传有曲笔。在诸葛亮、诸葛均兄弟二人何以去隆中躬耕一节,陈寿曲笔下写了:叔父诸葛玄带着他二人去豫章(今南昌)接任太守职务,后来朝廷改派了朱皓,诸葛玄就带他二人去荆州投靠故旧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兄弟二人躬耕陇亩。这是难圆其说的。《献帝春秋》记述的事实是:豫章太守周术死后,刘表推荐并经袁术同意(属袁术辖区),诸葛玄带着两个侄儿前往豫章就任太守。但朝廷没有批准刘表的推荐,而派朱皓前去接任,大概是诸葛玄不肯移交的原故,朱皓从扬州刺史刘繇处借兵攻打了进去。诸葛玄兵败后退居西城,西域百姓蜂拥而起杀了他。那末,诸葛亮兄弟二人的去荆州,只能是自己的选择。

其四,为塑造忠臣形象,陈寿对诸葛亮有亏臣节的内容都隐瞒不书。南征回成都之后,仅以不足挂齿的功劳,诸葛亮已欣然接受了五锡,即:“金斧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同曹操比较,诸葛亮显得性急了许多,这些有亏忠臣形象的重大内容,陈寿一概隐瞒了。

陈寿对诸葛亮的拔高和隐瞒,已将传主推到了近似完人的地步。关于后人指斥陈寿因家父被诸葛亮剃光头发而挟嫌报复事,是不攻自破的恶意中伤。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将街亭失败的责任分剖得十分明白:“马谡背离诸葛亮的调度安排,作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定和部署(原文为“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其父是马谡参军,马谡的错误,同其父自然联系在一起。此段史料已证明,陈寿不仅无报复之嫌,而且有自认父亲之短的美德。

历代政治家、史学家是二级火箭推进器
有五个原因,促使诸葛亮的忠臣形象已树立起来,其一,刘备永安宫托孤时曾明确表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类诏书是历史上难得一见或绝无仅有的。有此诏书在,诸葛亮已有了取刘禅而代之的口实。

其二,刘备病逝后,诸葛亮已掌握了政治、财政等大权,通过南征,又将李严兵马大元帅(统内外军事)这一至关重要的权力拿了过来,已集军、政、才、文于一身,成了没有皇帝名号的皇帝,皇帝刘禅只剩下一具招牌。

其三,《出师表》中那句 “此诚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表白,虽在政治上愚昧可笑,但很符合普通中国人知恩图报的美德标准。

其四,病死五丈原的悲剧结局,原是诸葛亮追求人格完善的策略,借以掩盖五次失败的责任。后世不察,从而使他获得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殊荣。

其五,陈寿在本人传记中有意隐瞒了诸葛亮与李严之间的倡答“九锡”、“十锡”的内容,隐瞒使忠臣形象高大突出。

刘禅是一位玉玺皇帝,军权异化为皇权不仅已有了可能,刘备的临终遗嘱,又成为诸葛亮顺理成章登上皇帝宝座的铺路石。然而,诸葛亮不敢贸然行事,而是谨慎地、隐蔽地逐渐推进。凑巧的是,取代意图尚未彰显,他已命终五丈原,从而完善了自己的人格。

再与同时代人曹丕、司马炎相比,当他们握有军政大权后,就立即使军权异化并最终篡位。其先祖曹操、司马懿、司马昭等虽持重一些,也都有逼宫、杀弑及宫廷政变,这使诸葛亮完善人格的魅力更相得益彰。

在忠贞标准上,诸葛亮几成完人,而其子孙亦无瑕疵,其子诸葛瞻虽然不是将帅才具,率兵到涪城抵御邓艾时,不能采纳黄崇依山拒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的正确意见,致使邓艾部长驱直入包围了绵竹,但是这只是才具。更重要的是,他继承了乃父的“忠贞”衣钵,曾经拒绝了邓艾表封“琅邪王”等高官厚禄的引诱,斩了来使以示决绝,并为蜀国战死于绵竹,以壮烈成仁为先父名节画上了完满句号。其孙诸葛尚是带着负罪心情踏上战场的,“乃驰赴魏军而死”。诸葛尚之死,又为祖父“忠贞”名节锦上添花。有如是不贰忠臣及后代,后世当然要大加推崇。诸葛亮成为统治阶级标榜推崇的一面旗帜。

然而,陈寿写《诸葛亮传》时,虽有拔高之虞,仍将传主作凡人看待。所以也写了缺失,在评及诸葛亮的才能时,曾写了“于治戍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对五次北伐的考评,唯见其轻,不见其过。在论及其子诸葛瞻时,也有瞻工书画,名过其实的判词,这也是有根据的。然而,统治阶级既然要高举诸葛亮这面旗帜。就必须洗刷掉旗帜上面的污点;要洗污点,就得推翻陈寿的结论。

此后,虽有众多的史学家如崔浩、朱彝尊、钱大晰,赵翼等为陈寿辩巫,且证据充分有力,但仅限于被动地洗刷其罪名,已无力也没有胆量再次确认诸葛亮的缺失了。房玄令及其他史学家、政治家树立这面忠臣旗帜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

《三国演义》 更将诸葛亮推上九霄

诸葛亮能登上神坛,实得力于《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老先生蓄意造神,而是出于文化人的社会良知,最大限度反映了那个时代华夏民众的心理诉求,这得从十分复杂的历史大背景说起。

    南宋王朝同之前所有的专制政权一样,必然要出现难以遏制的腐败并导致灭亡,新的轮回会在民众的无限苦难中发生。所不同的是,这次轮回不是由关内的其一军事集团来完成,而是以蒙古族入侵中原实现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原民众,原本就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更加之野蛮的种族歧视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与蒙古人伴随而来,使得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文明与野蛮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这场改朝换代的交替就显得更为血腥。血腥归血腥,历史车轮总得嘎嘎地向前滚动,腐败的南宋王朝无法与朝气蓬勃蒙古铁骑相抗衡,临安的陷落,标志着它的灭亡,流亡于福建的南宋小朝廷,不可能得到世人的承认。然而在当时,不仅有南宋政府的残余势力在李庭芝,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组织下进行抵抗,更有各地民众组织义军与之搏杀。正规军也好,义军也好,以及全力支援的民众也好,都需要一面政治旗帜作号召。然而除了南宋流亡政权这一面破旗之外,别无其它可以凝聚人心了。为了使流亡政权具有合法地位,文化人从历史上找到了依据:即通过化妆三国时期蜀汉割据政权来证明,福建南宋小朝廷仍然是正统政权;既然是正统政权,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拿出来作为旗帜。在当时,宁可委屈了死人,也不能让活人遭受奴役;只要能改变现实,宁可篡改了历史!虽然它是实用主义的古为今用中,却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正是这一背景下,各种《三国评话》版本陆续出现,并最终发展为历史宏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从四个方面制造了诸葛亮神话。

    其一,赋于蜀汉政权和诸葛亮以新的含义。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除了三国时期蜀吴两个割据政权外,再没有肯定歌颂军阀分裂国家的例证。别说是太平盛世时分裂国家的那些人,如西周初年的殷蛟、殷猛、管叔、蔡叔;唐初的杨玄感、刘黑挞;明初的方国珍、陈友谅;清初的郑经、吴三桂等;就是衰世出现的分裂政权,如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虽然他们也打着先朝正统的旗号,仍不为后世所承认。即令在三国前边出现称帝或割据的袁术、袁绍、刘表、刘焉、张鲁等,也没有得到当时及后世的肯定。陈寿在《三国志》中,虽然客观记述了刘备、孙权的称帝活动,但亦然持否定态度,所以都没有《本纪》,而只冠以《先主传》和《吴主传》。

    然而《三国演义》则反说历史,它以蜀汉割据政权为正统,将曹魏说成篡汉的奸贼;无视曹操统一国家的大业,而极力歌颂诸葛亮、鲁肃两个《隆中对》,以及造成国家在即将统一时重新分裂的一系列活动。这不是缘于历史而缘于现实。如果在蒙古人南下、临安陷落时,能在东南出现一个割据一方,并使战争形势相对稳定下来的政权也是好的,中原民众渴望它并企图以此为根据展开反攻,最终赶走蒙古铁骑,一统河山。各种三国评话版本的得以出现,江南民众的百听不厌,都是因为触史生情,是为难以渲泻出来的万千思绪寻找寄托。由是观之,有关三国的评书现象,已经完全摆脱了休闲文化的痕迹,变成了掩盖在休闲文化外衣下的政治活动。

    其二,诸葛亮成为民众呼唤的人物。

    当时,蒙古人催枯拉朽般地向南奔袭,腐败的南宋小朝庭已没有德高望重、一呼百诺的领袖人物,小皇帝只是个傀儡,左丞相文天祥原没有军事才干,且被俘身死;右丞相陈宜中在人品才具上可称道的并不多,他曾因与黄镛等上书攻击奸臣丁大全获得六君子美誉,然登入仕途之后,又因依附奸臣贾似道而声名狼藉。当元朝大将伯颜迫近临安,他出面讲和未果时,不能担负道义责任的此公,竟置国家危亡不顾而逃回家乡。在南宋流亡政府灭亡前夕,身担宰铺重任的陈宜中,又一次放弃责任,逃往越南南部的占城。这就是当时南宋王的政治形势。

    军事上情势更糟。自有宋以来,因赵匡胤担心将领步其后尘,再来次“陈桥兵变”,所以搞了个“杯酒释兵权”。军事将领的野心膨胀确实得到了有效限制,随之而来的却是抵御外侮力量的严重削弱。因为军事指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出征将领系临时委任,且不只一个无帅,而是互不关联的几个!军队也是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那样临时抽调的,将领与士兵,上级与下级互不认识,难于一时间迅速沟通,所以南北两宋一直存在着“积弱”的军事形势,对外用兵中,几乎从没有打过胜仗。蒙古铁骑南下后,恶劣的军事形势和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皇权对将领的束缚虽少了许多,但各支部队相互之间的分散隔离则更为严重,军事上根本不能形成一个拳头。每战必败的结果,都伴随着蒙古人野蛮的血腥屠杀,伴随着广大民众遭受奴役和蹂躏。

    在节节失败之中,中原广大民众呼唤着,呼唤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英雄伟人,希望他能顶天立地地站出来改变历史!去哪里寻找这样的人物?现实中既然没有,那就只能从梦幻中寻求,既然已经选中了蜀汉政权做旗帜,诸葛亮当然成了民众心目中唯一的人选。

    忠臣是最高统治者对臣下的要求,封建士大夫和普通民众更信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儒家经典,更推崇诤臣、贤臣、廉吏和英雄(特别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唯独对诸葛亮不同,他虽兼有贤相廉吏的身份,而民众更推崇其忠君思想。《出师表》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表述,虽然是以报答私恩的愚忠形式出现的,虽然他有可以接受“十锡”的言论和已接受“五锡”的事实,而《评话》、《演义》在将他作为忠君代表加以歌颂推崇的根本原因,就是赋予了忠君以现实的积报含意。南宋小皇帝逃出临安后,惶惶然已成丧家之犬,这时的忠君,当然要同反抗蒙古入侵联系起来。这时的忠君之人,实质是民族英雄,民众呼唤隐士贤达,希望有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能一战改变刘备狼奔豕突、四处逃窜的处境,也改变南宋小朝廷即将灭亡的颓势,形成新的鼎足局面。

    其三,希望中的智慧之神。

    每一王朝灭亡前都有征兆,古人将它称之为“气数已尽”,这话显得十分玄奥,难以把握,说破了,就是肌体已经完全腐败无可救药。这是有硬件做支撑的,诸如社会各种主要矛盾已激化得无法缓和,民心已大部丧失,新兴的异已的政治军事力量已经不能制约等。还有一个是,旧统治集团内部,精英们或遭迫害或受排挤已经凋零,奸佞、嬖臣,愚鲁、昏庸之徒及蝇蝇苟苟者已盘踞庙堂当国用事,纵令有几个精英硕果仅存,也已没有了回天之力。当时的文天祥、陆秀夫、李庭芝、张世杰就是这样。然而受英雄史观的束缚,人们认识不到他们所受的制约,总以为是才具不足,总希望有大智大勇之人横空出世,力挽狂澜。既然依托了三国蜀汉的背景,蜀汉大臣中又是众星托月的现实,将一月诸葛亮烘托成智慧之神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国演义》中,神化拔高诸葛亮有几个手法:移花接木。即将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妙事嫁接在诸葛亮身上,如草船借箭,原是孙权夜晚乘船窥视曹军水寨时的被动应急,却演义成了诸葛亮的主动立功;黄盖放火烧曹营战船的建议,也移到诸葛亮的功劳簿上。

    无中生有。如刘备三顾后,就将军事指挥权全盘移交;火烧藤甲兵,火烧葫芦峪,第六次兵出祁山等。

    捕风捉影。如赤壁之战前,东吴原有统一与分裂两种意见的争论,所以演绎出舌战群儒;原有曹真、司马懿发三路大军进攻汉中的历史,但因华歆《止战疏》及天雨而中途撤军,遂演义成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褒贬参照。反长沙一节,借贬低魏延褒赞诸葛亮识人之明;况鲁肃之愚,用以陪衬诸葛亮聪明机智等。

    装神弄鬼。为把诸葛亮之智推向绝顶,遂虚构出八阵图,泸水祭鬼,禳天乞寿等;就连实物木牛、流马也弄得鬼气弗弗,不可思议。

    其四,北伐是民众的强烈愿望。

    在蒙古族统治之下的南人们(元朝将国人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和南人。在制造的不平等中分化了反抗力量,转移了矛盾性质,从而达到了坐收渔利的目的)处境最为悲惨,激烈反抗招来的是更为野蛮的杀戮。公开的武装反抗虽逐渐沉寂,但心灵深处更积郁着强烈的不满和仇恨。但农民以及城市小资产者都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力量,他们不可能代表自己,总是呼唤着高高在上的英雄伟人能站出来解救危难。遗憾的是,呼唤声被鲜血所湮没,屠刀造成了中华大地的万马齐喑,屈辱中的南人(以及长江以北的北人)遂将希望遥寄苍穹,并从历史上寻找精神寄托。即然蜀汉政权是心灵中的政治旗帜,五伐中原就成为民众追求的最高境界。罗贯中老先生正是从这一普遍而强烈的心理诉求中,感受到震憾,故而浓墨重笔,神采飞扬地讴歌了六出祁山,在史实基础上,大度地追加了第六次,使民众积郁愤懑的仇恨得以渲泻。

    在六出祁山中,罗贯中只字未提西蜀民众不堪其苦的负担和内战造成的血泪,而是歌颂诸葛亮的仁爱和诚信,以及民众由此激发出(包括士兵)来的拥戴和效死精神。罗老先生是稔熟三国历史的,只所以曲笔虚构,是因为要推翻元朝的野蛮统治,他对西蜀民众忍受牺牲的忽略,是认为在忍受改朝换代时,难以避免的阵痛。

这就是《三国演义》产生并获得民众喜爱的时代背景,仅限于一个阶段的民众心理诉求。当这种诉求获得生命和冲力之后,不会在那个时代结束时随即死亡,还会以独立的文学形式长久流传。诸葛亮因为一本小说而遨游九霄并吞噬民众的灵魂,怕是罗贯中老先生始料不及的。


诸葛亮因为一本小说而遨游九霄并吞噬民众的灵魂,怕是罗贯中老先生始料不及的。

[ 本帖最后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9-10-10 23:00 编辑 ]
作者: 崔浩    时间: 2009-10-10 18:46

貌似三国演义之前猪哥的神话程度比三国演义中高的多!


布迷啊,布迷!

难道是因为布布的智商太低?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9-10-10 19:19

胡觉照成了历史学家?原来历史学家也批发的.

拿晋书来否认三国志?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9-10-10 19:20 编辑 ]
作者: 色即是空    时间: 2009-10-10 19:40

恐怕仅凭推测是难以认定陈寿在作假吧??!!
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恐怕此文作者也难自圆其说!
作者: 三国赤壁周郎    时间: 2009-10-10 20:57

胡觉召好歹也是历史学教授,观点总比我等小辈们可靠。我素知凡是说了诸葛亮坏话的教授,包括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无一例外在这里遭到批判。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9-10-10 22:15

罗贯中怎么又变成南宋人了?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9-10-10 22:16

历史学教授,这个逻辑好.说诸葛亮好的历史学家可更多,哪轮得到胡觉照之辈说话,更不用问坛子里这些支持胡觉照的粉丝了.

说诸葛亮坏话,与胡编是两回事,合着一顿胡扯,别人还不能批判了,一批判反到成了胡编有理的证据了.
作者: 东倒西歪    时间: 2009-10-10 22:35



QUOTE:
原帖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09-10-10 20:57 发表
胡觉召好歹也是历史学教授,观点总比我等小辈们可靠。我素知凡是说了诸葛亮坏话的教授,包括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无一例外在这里遭到批判。

砖家叫兽就是牛,大嘴一张,罗贯中就成南宋人了,不需要理由,不需要证据,只需要张嘴,反正总有粉丝捧臭脚。
作者: 人中吕,鬼中羽    时间: 2009-10-10 22:47

有几个人在反对,不过,讲不出道理,只好气得一边生闷气,一边厚着脸还要骂咧两声。

对这些人,胡觉照是什么态度呢?

摘引以下文字,供楼上某几位聆听、参考,呵呵——

为了网友眼目的清爽,我每天打开博客,就像起床之后先上厕所一样,得将他排泄进茅坑。此人也够脸厚了,以羞为荣,以耻为能,已不知人间还有那两个字。
作者: 人中吕,鬼中羽    时间: 2009-10-10 23:02

不好意思,原来的有关“南宋”的提法,是剪辑出了问题。

首先要感谢指出这一笔误的几位朋友。

现在已经将有问题的部分,用胡觉照的原文加以替换,这样,篇幅就加长了。

顶楼的帖子,并非胡觉照的原文,而是剪辑。



最后,如果某些人拿这点笔误说事,就更证明了无法提出自己反对的证据。

[ 本帖最后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9-10-10 23:18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9-10-11 00:49

笑,该教授一个根据没说,就以献帝春秋否决了三国志,一个根据没说,就以晋书载三国志“瞒报” 的罪名。一个根据没说,就直接用结果似的调调说
“刘备死后,诸葛亮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达九年之久,必然会形成个人崇拜,另有三个因素使个人崇拜得以深化:一是庞大的国家机器对民众的严密控制,只有九十四万人口的蜀国,官吏竟有四万多,军队十五万,平均27.5人养一个官,并负担近五个士兵,在后方生产第一线的,已只能是妇孺老幼了。民众供养了庞大的国家机器,庞大的国家机器反过来又成为悬在民众头上的利剑,以妇孺老幼为主体的西蜀举国,就难以形成反抗的力量。

二是对外战争转移了民众视线,不满情绪容易转化为同仇敌忾,原本就不能代表自己的民众,更将战争的胜利结束,丈夫、儿子荣归故里的希望,一股脑寄托在诸葛亮身上。

三是严刑峻法的威胁。这是诸葛亮治蜀的基本思路,将严刑峻法贯彻始终,使得百姓不满情绪只能藏匿于胸腹无法沟通,高压之下出舆论一律,出赞词颂歌。久而久之,这些虚假的赞词颂歌就成了全体国民普遍的思维模式。

诸葛亮五伐中原时,形势远远恶劣于夷陵之战前,丞相身份远逊于唯我独尊的皇帝,但同僚们却无人敢讲不同的意见。这说明,诸葛亮的个人崇拜已经形成,人与神之间已不能交流而只能顺从。 ”

却善忘得很,水经注里诸葛亮治都江堰,以足国用的记载,又忘却了诸葛亮平南,国以富饶,负担战争资源的重任早已不仅仅就落在了益州那90万口人肩上。这种教授连史料都没看齐,有什么资格论说?这种先入为主的把一种史料认定为伪作,别的史料捧为真经的作风,果然跟楼上这位有得一拼。

恩,“以羞为荣,以耻为能,已不知人间还有那两个字。”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9-10-11 00:51

至于有人在那说什么“如果某些人拿这点笔误说事,就更证明了无法提出自己反对的证据。”,还粘粘自喜,却完全不看胡某那哪有什么值得反驳的证据,哪有什么严谨的论证过程。其对胡某奉若神明,跟胡某所说的造神行为倒是很接近。
作者: 崔浩    时间: 2009-10-11 06:54

给你一个胡觉照的新浪博客地址,看看这些儿所谓的砖家叫兽写的都是什么玩意!

http://blog.sina.com.cn/hujuezhao
作者: 崔浩    时间: 2009-10-11 07:01

一会儿说诸葛的思想是愚忠,一会儿又说要当皇帝。靠,这是咋回事?

还有称“孤”也能成为相当皇帝的证据?

这叫兽想出名才是关键
作者: 布衣仙人掌    时间: 2009-10-11 09:58

我觉着把民间对诸葛亮的崇拜归结为高压政策,和言论专制似乎有些不妥.高压之下造出来的"神"显然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我倒觉着诸葛亮是确确实实作过一些事情的.在这点上他和本朝周公颇有相似之处.为了塑造一尊以自己为模特的"真神"他确实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作者: 太初元始之天    时间: 2009-10-11 11:03

树典型也要有那个资格,楼主不见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人将吕布树立为忠君爱国、鞠躬尽瘁的典型,那就是一滩烂泥,再怎么也扶不上墙。
作者: 伤云    时间: 2009-10-11 14:25

例行对鲁迅先生的读后感表示保留意见。

对该文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表示赞扬。

对该篇文章通过否定第一手史料来展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的写作手法表示鄙视。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09-10-11 14:27 编辑 ]
作者: 我家住在瓦岗寨    时间: 2009-10-13 10:09

不要对武侯太多指责了
人无完人
如果人分三六九等
武侯最起码属中上之列
不要将武侯说得连王莽、秦桧也不如
同样
也不要将武侯拔高得比孔夫子、岳武穆还高尚
作者: 落星追魂    时间: 2009-10-14 01:54

这个教授太搞笑了。。。。改天我也印名片印个教授去。。。。
当两天教授 再改印总统
作者: 落星追魂    时间: 2009-10-14 01:54

岳武穆的高尚 貌似是被比做诸葛亮的。。。。
怎么办啊?18L
作者: 人中吕,鬼中羽    时间: 2009-10-14 12:36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9-10-11 00:49 发表
笑,该教授一个根据没说,就以献帝春秋否决了三国志,一个根据没说,就以晋书载三国志“瞒报” 的罪名。一个根据没说,就直接用结果似的调调说
“刘备死后,诸葛亮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达九年之久,必然 ...

靠,严重怀疑你没看人家的文章,就开骂了。

“一个根据没说”???人家白纸黑字,你都敢顺嘴胡扯啊。
——————————————————————————————

其一,诸葛亮时代,西蜀是典型的战时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一切服务于前线,一切都为了战争,民众的疾苦生死当然会无暇顾及。然而在所有人的传记中,却只字不提民众遭受的战争苦难,只字未提蜀国人口急骤下降的事实及原因,对北伐中前方将士的叛变,《晋书·宣帝本纪》中记述得十分明白,而《三国志》却加以隐瞒。

其二,在记述诸葛亮治蜀德政时候,结论性语言过多也过于抽象,并没有实例作支撑。这同书写其他人传记的手法颇为不同,也违背了治史的证据原则。
作者: 墨叶    时间: 2009-10-14 12:45     标题: 回复 #21 人中吕,鬼中羽 的帖子

这样的言论又意义吗?
你没信心才这样说的吧。
作者: 五袋石果    时间: 2009-10-14 19:28

蜀汉政权治蜀几十年,地盘扩大而人口减少,似乎确实是个污点。不过比起世宗孝武皇帝年间“地盘扩大一倍,人口减少一半”的丰功伟绩,还是略有不足。
作者: 喋血中原    时间: 2009-10-15 09:37

如果裴注内容可信,诸葛亮最明显的污点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屈杀常房的几个儿子。

[ 本帖最后由 喋血中原 于 2009-10-15 09:43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9-10-15 12:33



QUOTE:
原帖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9-10-14 12:36 发表
靠,严重怀疑你没看人家的文章,就开骂了。

“一个根据没说”???人家白纸黑字,你都敢顺嘴胡扯啊。
——————————————————————————————

其一,诸葛亮时代,西蜀是典型的战时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一切服务于前线,一切都为了战争,民众的疾苦生死当然会无暇顾及。然而在所有人的传记中,却只字不提民众遭受的战争苦难,只字未提蜀国人口急骤下降的事实及原因,对北伐中前方将士的叛变,《晋书·宣帝本纪》中记述得十分明白,而《三国志》却加以隐瞒。

其二,在记述诸葛亮治蜀德政时候,结论性语言过多也过于抽象,并没有实例作支撑。这同书写其他人传记的手法颇为不同,也违背了治史的证据原则。

以上红字你在文章里找出任意一个史料依据在说。
第二点早说了,三国志:平南,国以富饶,华阳国志则说使南中出产各种器物,以及抽劲卒以提高蜀军战斗力,并且传农耕技术入南中。水经注则提“治都江堰,以足国用”,各种民风记载亦有提及:又亮亡后,奸巧非一,蜀郡太守楸出漏记一万户人等等。


严重怀疑?不用怀疑,我完全知道该教授跟你一样只是个意识流,任何论调不用史料做证据,只要他说了就是了。
作者: 古拉森    时间: 2009-10-18 19:16



QUOTE:
原帖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9-10-10 18:36 发表
http://lifw2005.blog.163.com/blo ... 532008114103253555/
而历史学家胡觉照认为,从树立、拔高诸葛亮个人形象,直到将他塑造成一个完人而推上神坛,是《三国志》、历代政治家、史学家、《三国演义》等集体力量的结晶。

又差点笑死了。胡觉照这等闹下“诸葛亮北伐是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挣功勋”、“三国时期称‘孤’就是想当皇帝”笑话的人也成历史学家了? “《三国志》、历代政治家、史学家、《三国演义》等集体力量的结晶”居然被胡教授一眼就看出来了,胡教授的智商高得是没话说,却为什么到现在还只是西安党校的一个靠着骂古人赚点名气的历史教授?胡觉照抛出诸葛亮是奸险小人的论调,打出将诸葛亮扯下神坛的旗号,俨然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还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文化斗士,但抓住几个字眼就自命能猜透1800年前诸葛亮想法的搞笑做法,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个有历史使命感的历史学家所为。只怕我从胡教授的所作所为来推断他的想法更靠谱一些——易中天一炮而红之后,有些文人好象一夜之间找到了追名逐利的捷径,试问胡教授黑亮前有几人识得?尽管胡教授在自己博上声言不为名利,然其在博上一再删除评论者有理有据反驳之评论,大有“只许教授放屁,不许百姓捂鼻”的味道。只可惜他这个历史系教授的身份即使再加上支持者绑在一块儿,比起历朝历代的那些史书作者和大文学家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未免太微不足道了些,可谓萤火与皓月争辉,真是可笑复可怜。
作者: 古拉森    时间: 2009-10-18 19:34



QUOTE:
原帖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09-10-10 20:57 发表
胡觉召好歹也是历史学教授,观点总比我等小辈们可靠。我素知凡是说了诸葛亮坏话的教授,包括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无一例外在这里遭到批判。

历史学教授怎么了?身份很牛么?成都武侯祠门前有座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的作者斐度是中唐时期功绩卓著的名宰相,书写者柳公绰是柳公权的哥哥,是位大书法家,刻碑者鲁建是当时碑刻者中的绝顶高手;从李兴的祭文到李白、杜甫、陆游的诗歌;宋代朱熹称“三代一下,只有一个诸葛孔明。”;康熙称诸葛亮“从古至今,为人臣者,做到鞠躬尽瘁的,只有诸葛孔明……”; 岳飞、文天祥以他为榜样去抗击外寇、为国捐躯;王阳明、左宗棠以他为偶象去修身、治国;这些人身份哪一个不比姓胡、姓朱的这历史教授身份牛上千万倍?胡、朱就是拍马也赶不上这些人的万分之一,凭什么他们说的不可靠,姓胡姓朱的说的就可靠?这逻辑还真是奇了怪了。说诸葛亮坏话没问题,只要有充分的史料证明,就象没人会否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了;不要抓着几个字眼就自以为读懂了1800年前的诸葛亮,跑出来哗众取宠,不被骂才是奇迹。
作者: 逍遥飞将    时间: 2009-11-16 21:44

胡教授?为了出名不惜故作惊人之语。“李严兵马大元帅(统内外军事)”?——胡教授历史根本不及格。
作者: 紋刀狩易    时间: 2009-11-19 05:11

说《三国演义》神话的,已是公论,也没什么人跟你计较
“多智而近妖”也是鲁迅针对《演义》说的

论证《三国志》瞒报,用《晋书》做比,那起码要说明为什么《晋书》更可信啊

而且作者又说“陈寿不仅无报复之嫌,而且有自认父亲之短的美德”,这么说《三国志》应该更可信啊
你证明陈寿没有挟私报复诸葛,难道就说明陈寿要神话美化诸葛咩?
陈先生好歹写历史的,难道不能不偏不倚写本历史书啊?
作者: yl1843    时间: 2009-11-20 15:36

真是笑死人了,蜀汉当时养了15万军队就是穷兵黩武?你不养兵的话魏吴不来打你?说蜀汉是正统有何不妥,至少刘备是皇叔吧,皇叔继承皇位不行么?北伐又有什么问题,至少战场在魏国吧?你不去伐魏,魏国兵强马壮了自然会来伐你,别幻想着能偏安一方过安稳日子,刘表就是最好的例子
作者: xukongjiamian5    时间: 2010-2-28 15:00

LS ,孔明以攻为守,很厉害啊
作者: babycloud    时间: 2010-3-1 16:15

都是三国演义搞得,不过说起来诸葛先生的政治手腕还是非常的强滴
作者: 人中吕,鬼中羽    时间: 2010-3-2 15:25

反驳一下楼上不少几位ID所持的“拿晋书否定三国志”的可笑说法。

1,三国志记事简略,很多事情,都没有写上,或者说“隐瞒”也可以。如果有别的史料可以补充,是不是就叫作“拿虽的别的史料来否认三国志”?

这么说,裴松之作注,原来是为了否定三国志啊,呵呵??

2,三国志是一本优秀的史学著作,但也并不代表作者没有主观倾向性,譬如,《诸葛亮传》就是一篇主观倾向性浓烈的文章。所以,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传》水分过多。

网上有篇文章,引些文字过来:
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全文6000多字,记述了事迹的仅仅只有2000来字,而言论和陈寿本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包括那些诸葛亮的作品、发明之类的就有3000多字篇幅。也就是说《有关诸葛亮的记载缺少干货,水分很多。这与《武帝本纪》、《先主传》、《吴主传》等记述不同。他们的记述都是记事为主的,言论极少,评论也只有最后一段而已。而且诸葛亮只最后一段评论居然还长过曹操他们,看来陈寿非常喜爱诸葛丞相,应该可以说是“诸葛亮的粉丝”。
陈寿所载的一些言论,有些是难以证实的,按说是不该写进正文的,应该属于作注的来写。比如诸葛亮赴江东,对孙权用激将法,我觉得不可信。刘备是去求人家联合,让人家帮忙,哪里会激怒人家?不排除诸葛亮汇报工作时有夸大功绩的成分。陈寿在文中对诸葛丞相称颂有加,几乎很少贬低诸葛亮的词语,唯一贬低诸葛亮的地方就是“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大概只有这两处。其他几乎都是赞美、歌颂之词。他还说:“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可是在《诸葛亮传》有没有明显的例子证明这句话是成立的。
诸葛亮一死,李邈就跳起来,在后主面前说诸葛亮的坏话,证明了诸葛亮的严刑峻法不是使人心服而无恶怨,而是使人在峻法面前不得不服。李邈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触动了后主的痛处,暗示后主无能,让诸葛亮摆布,所以被杀了,并非因为他诋毁诸葛亮。如果后主是真心维护诸葛亮的,干嘛不准百姓为诸葛亮在成都立庙呢?
陈寿总体上还是有良史风范,但有时未免偏袒,蜀国不设史官就是这样的啰!陈寿喜爱诸葛亮,又找不到更多的史料,只能水分混合一起写。据说陈寿的老爸陈式被诸葛亮处以剃发之刑,这一点看来,陈寿应该感谢诸葛亮了,只是剃发而已,在古代也算一种罪,可是又伤不着身体,也谈不上严刑,总比马谡丢脑袋好得多。陈寿还说:“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璧也。”在当时那种信息不方便的年代,百姓又有多少机会了解真相?而曹操、孙权、刘备这些君主都没有这些百姓称颂的记载,未免有些可惜了!不知蜀国设立史官,诸葛亮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难以猜测啊!
作者: 正阳真人    时间: 2010-3-19 20:12

以一个学中文出身的身份,在这里必须要澄清一点!!!
“多智而近妖”是说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人物表现手法上,处理失当(我觉得鲁迅先生在这里典型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痛,他是在拿《三国演义》成书之后五百年的艺术标准衡量一本“古书”),造成了人物的不真实!
不是说诸葛亮不好。上面的话出自《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文学史,不是史学著作。
同样,其中对刘备、曹操的评论也同样做不得数的
作者: 人中吕,鬼中羽    时间: 2010-3-19 23:47

问题在于,一般人分不清历史与文学,把《三国演义》中“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与历史上的诸葛亮混淆了起来。

所以,才有这个说法的引用。

有什么需要澄清的?哪道你认为,会有人把“多智而近妖”理解为历史上的诸葛亮而不是小说中的?
作者: 三国赤壁周郎    时间: 2010-3-20 02:39

起码在周瑜面前,历史上的诸葛亮是绝不敢惹怒他的,跟他斗智的。周瑜也从不把诸葛放在心上,他所忌恨的、一生要铲除的反而是刘备。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10-3-20 20:13



QUOTE:
原帖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10-3-19 23:47 发表
问题在于,一般人分不清历史与文学,把《三国演义》中“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与历史上的诸葛亮混淆了起来。

所以,才有这个说法的引用。

有什么需要澄清的?哪道你认为,会有人把“多智而近妖”理解为历 ...

原帖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9-10-14 12:36 发表
靠,严重怀疑你没看人家的文章,就开骂了。

“一个根据没说”???人家白纸黑字,你都敢顺嘴胡扯啊。
——————————————————————————————

其一,诸葛亮时代,西蜀是典型的战时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一切服务于前线,一切都为了战争,民众的疾苦生死当然会无暇顾及。然而在所有人的传记中,却只字不提民众遭受的战争苦难,只字未提蜀国人口急骤下降的事实及原因,对北伐中前方将士的叛变,《晋书·宣帝本纪》中记述得十分明白,而《三国志》却加以隐瞒。

其二,在记述诸葛亮治蜀德政时候,结论性语言过多也过于抽象,并没有实例作支撑。这同书写其他人传记的手法颇为不同,也违背了治史的证据原则。

以上红字你在文章里找出任意一个史料依据在说。
第二点早说了,三国志:平南,国以富饶,华阳国志则说使南中出产各种器物,以及抽劲卒以提高蜀军战斗力,并且传农耕技术入南中。水经注则提“治都江堰,以足国用”,各种民风记载亦有提及:又亮亡后,奸巧非一,蜀郡太守楸出漏记一万户人等等。


严重怀疑?不用怀疑,我完全知道该教授跟你一样只是个意识流,任何论调不用史料做证据,只要他说了就是了。

意识流阿,等着你列出你那胡教授列的证据呢.
民间疾苦的证据,人口骤降的证据在哪呢?

罗贯中好歹还懂得说他那时演义,是故事,胡教授可是空着口胡吹不列证据还宣称自己说的是历史呢.
作者: 碧空之歌    时间: 2010-3-28 20:11     标题: 回复 #36 三国赤壁周郎 的帖子

周瑜一身要铲除的是曹操吧?
刘备周瑜是想控制的。
除掉曹操才是周瑜的最终目标
作者: fx1215225    时间: 2010-4-7 10:37

其实我总是想从作者罗贯中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将诸葛亮描绘成如此智谋,但是始终不能得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我认为更多的是因为明朝的腐败堕落,或者是官场的奸诈狡猾,互相欺压,作者期盼出现一个智谋无双,能够真正舌战群儒,力压群雄的人物出现。所以我觉得这更像是作者本人的一种想法,而不是广大老百姓的期望吧。
作者: 金二少    时间: 2010-4-14 23:40



QUOTE:
原帖由 fx1215225 于 2010-4-7 10:37 发表
其实我总是想从作者罗贯中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将诸葛亮描绘成如此智谋,但是始终不能得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我认为更多的是因为明朝的腐败堕落,或者是官场的奸诈狡猾,互相欺压,作者期盼出现一个智谋无双,能 ...

说的是有道理 应该支持,,不过 罗本  应该是元末的吧??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