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温情的虐杀 [打印本页]
作者:
方二 时间: 2009-7-31 06:24 标题: 温情的虐杀
珍妮:“等一下她也会来么?”
罗伯特:“不知道,但我希望她会来。”
珍妮:“哦,女朋友~~~”
罗伯特:“不是,但我希望她是。”
人总是会被意料不到的惊喜打动的,这是我碰巧看到相声瓦舍两年前的作品《借问艾教授:谁杀了罗特伯?》(以下简称为《谁杀了罗伯特》)时的突出感受。这大概是因为,人在事先做计划的时候,免不了要把最终收获的喜悦也跟所有巧妙的布置同样在心里先预演上几次,结果在真正得到的时候也就处之淡然了,只有像这种突然送上门来的好节目才会给人最大的享受。
在并不算很长的篇幅里,《谁杀了罗伯特》展示了足够的悬念,足够的包袱,足够的呼应,而又恰好没有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以便让观众们在走出戏院、关上网页、摘掉耳机后不得不拿出一点时间来回味这出戏。
《谁杀了罗伯特》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谁杀了公鸡罗宾》、《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等等很有名的侦探故事(什么,你想起《谁动了我的奶酪》?呸!),不幸的罗氏家族这一次的牺牲者是个心理医生。在剧中,我们很快就会了解到,将罗伯特在宾馆卧房中枪杀的嫌犯就在他的十个病人当中,而且这些人和他之间的关系并不仅止于病人和医生,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互动,以及被这些互动引出的爱恨情仇。于是,一个阿加莎·克里斯蒂风格的故事似乎就要展开。我想,对大多数观众来说,这并不是个好消息吧。
与经典太接近并不是好事情,无论要超越,恶 搞,还是致敬;给剧中人起一大堆诸如罗伯特、玛丽、珍妮、安琪拉、伊丽莎白、维吉尼亚、琳达、理查、贝蒂、桑提亚、乔治、多利米法、索拉希多等等外国常用名也并不怎么讨好:对洋人的痴迷应该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相信我,我国广告业的努力并不能唤回那种风潮,有哈药六厂和妇炎洁帮忙也不行)。在那个时代确实有一出这样风格的喜剧,也许一些辽宁籍的同志还能记住其中的人物:金炳昶饰演金发碧眼的寡妇罗伯大·伊凡诺夫娜(不熟悉金炳昶的同志请百度),陈寒柏饰演一嘴怯口的惯犯大罗伯·亚列山德鲁,杨振华饰演戏份不多的警官罗伯斯。在过了很多年,尤其是我们已经习惯附近的岛国每天都有若干人被巧妙的手法谋害以后,这一类带有异国情调的凶杀已经吸引不了我们的兴趣了。而名侦探艾教授的登场更是令《谁杀了罗伯特》的观赏性和趣味性都落入了谷底(从片名来看,这家伙还是主人公哩)。在他大段的无聊对白和推理里面,只有那个“哦~嗬~嗬~~~”的笑声能给人留下印象。
不过请别担心,《谁杀了罗伯特》的下半部和上半部截然不同。下半部是凶杀案的再现,概括起来,这一段的剧情是“十个人变成两个人,两个人合成一个人,一个人又变成另一个人”,这听起来比较梦呓的剧情介绍在罗伯特人生的最后几十分钟里变成了现实,而罗伯特在这段时间里也从一具冰冷的尸体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罗伯特的温情首先令他摆脱了十个病人的纠缠,又令他鼓起勇气对自己暗恋的病人艾丽丝告白。罗伯特对艾丽斯许诺说,他可以分享她的所有爱好;他可以为她做她做不到的事情;他可以一直守护在她身边,不在乎她变成什么样。把那一大段长篇煽情总结一下,能够得到的确实就是这样比较普通的话语,但在这出戏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里,罗伯特的决心让他从观众眼中那个风流、小气的心理医师形象中脱胎换骨。曾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女性在闲聊时说过,她想在身边有一个平手政秀那样的男人(不熟悉平手政秀的同志请谷歌),能够义无反顾地给予守护和支持。比较跑题地说上一句,这个比喻是很巧妙的,因为信长也不是什么人都看得上的,对吧……回到正题,本来想在生日当天用手枪结束生命的艾丽丝,就这样收获了她意料不到的惊喜——蛋糕,三个愿望,还有罗伯特深藏心底的款款温情。尤其是罗伯特的承诺,对一个女性来说是不是足够了?
应该还不够。罗伯特将自己置于守护者的地位这并不错,但他不能将自己当作救世主。我的意思是说,因为医生与病人的身份,罗伯特固然可以在帮助艾丽丝的时候行使救世主的职责,但他毕竟不是长生不死的救世主。事实上,因为本剧的倒叙性质,所有的观众都能对他说出那句著名的台词:“你已经死了。”终于,当本剧的真凶——突然出现的日本人抢过手枪,当两记沉闷的枪声响起,当一道霹雳带来黑暗,有血有肉的罗伯特又变成了冰冷的尸体,他向艾丽丝温情描绘的幸福美景在一瞬间尽成虚话。这也正是他的承诺中所未能包含的那一部分:罗伯特啊,你在生命中确实能对艾丽丝做出很多牺牲,可当你彻底“牺牲”的时候,又能带给她什么呢?失去你以后她又会做什么?
当然,看过上半部的观众都知道,黑暗中并没有第三声枪响。光明再次降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在钢琴声中独自过生日的艾丽丝,她对蛋糕许下了三个愿望,其中第二个愿望是“我想要好好活下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罗伯特虽然没有许诺,但他已经做到了:没有他,艾丽丝也能够带着希望活下去。而让艾丽丝如此坚强的,正是她略带和风的第三个愿望:“我想要知道什么是幸福……不对,我已经知道什么是幸福了。”
接下来,由被死者的日记误导的名侦探艾教授,还有在这出戏中临时充当他助手的宾馆老板交代了所有登场人物的结局。让人在遗憾之余能感到一丝释然的是(也可以说是让人感到更揪心的是),这个故事里的不幸仅只于罗伯特医生,其他人都过上了还算幸福的生活。这里面当然也包括艾教授与老板——在最后两个意味深长的“哦~嗬~嗬~~~”笑声中,宾馆老板回到了自己平静的生活之中,接下来他可能要物色人选来接替他那个突然发了一笔小财、又娶到完美妻子的服务生;而艾教授则戴上礼帽,向着远方匆匆出发了。
除了仿照前几天一位网友的文稿在上司那里得到的评价,说《谁杀了罗伯特》情节曲折,情感真挚,悬念巧妙,意味隽永,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以外,我还愿意以再看一两遍的方式对编剧的精心创作表示敬意与感谢。事实上,不用重新再看,我也会记住有一个心理医生,在雨中的咖啡店隔着玻璃窗望向外面,目光里含着温情……
作者:
星义 时间: 2009-7-31 18:19
原帖由 方二 于 2009-7-31 06:24 发表
在那个时代确实有一出这样风格的喜剧,也许一些辽宁籍的同志还能记住其中的人物:金炳昶饰演金发碧眼的寡妇罗伯大·伊凡诺夫娜(不熟悉金炳昶的同志请百度),陈寒柏饰演一嘴怯口的惯犯大罗伯·亚列山德鲁,杨振华饰演戏份不多的警官罗伯斯。
能介绍一下这是什么剧?
作者:
方二 时间: 2009-7-31 18:28
很老的一个小品,在网上没搜到
我记得剧情大概是
寡妇罗伯大毒杀了自己的前夫、侵吞家产,惯犯大罗伯入室行窃,险些被罗伯大毒杀,罗伯大自作自受喝了自己的毒酒身亡。最后罗伯斯出来把大罗伯抓获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7-31 19:48
我是听的MP3,嗯,最后应该是人格分裂的老套,不过有些台词还蛮好玩的
作者:
方二 时间: 2009-7-31 19:52
视频最后暗示艾教授是老板分裂出的人格,或者说,是老板分析案情时yy出的人物吧
我觉得这个作品的剧情和逻辑很严密,编剧应该下过不少功夫
罗伯特说的“不知道,但我希望她会来”,这句话仔细琢磨一下挺不是味儿的
[ 本帖最后由 方二 于 2009-7-31 19:54 编辑 ]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7-31 21:32
嗯,有空去找视频来看看,我觉得这戏主要还是个套,最后把我绕进去了。用人格分裂来解释比较简单。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