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受恩師的推薦,去買了本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來看。原本以爲這種書可能逃離不出生理學和心理學的框架,並沒有理論上更多的可讀性。結果隨便一翻便覺得精彩至極,比保加利亞人瓦西列伕的《愛的哲學》高出許多籌。
書還未完全看完,佩劍公主貼了篇關於愛情理論的,其中用純物質來解釋愛情,讓我有些不敢苟同。剛好弗洛姆就是反對弗洛伊德用性欲解釋愛的活動的。所以隨便寫篇短小的讀書筆記和各位探討。
愛是擺脫心理上的孤獨
首先作者肯定了愛是一門藝術,反對人們認爲愛是很簡單的行爲的看法。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産方式的影響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開始變化。人類文明成了互利互惠的交換行爲的文明。市場交易的原則成了人交往的原則。某種程度上這樣是好的,可以避免本無法防範不規則行爲。這類市場交易的平等原則,把愛變成了僅僅平等的關係。《聖經》說:“愛你的鄰人,也要愛你的仇敵。”後者現今顯然人們做不到,可是前者的概念也在變了。本來愛是和對方融為一體,對他和自己都富有責任感。而現在,則成了尊重對方的權利,在互惠的條件下開展交往。孔子說:“小人喻以利。”是之謂也!這裡說到新的愛情觀(自由戀愛)對愛的“荼毒”,並且源自于現代資本主義生産方式。被人們廣爲讚頌的自由戀愛如何成了愛的概念的篡改者?答案是這樣的,因爲羅曼蒂克的自由愛情觀佔據了世界,加強了自主選擇,愛情成了兩個人自己的事,導致人們更注重選擇對象。從而忽略了愛情的藝術功能和愛是技巧的屬性。於是人們失其根本,便屢屢在愛中受挫,因爲他們沒弄懂愛的内涵。
“愛的意義是使人擺脫孤獨和分離的焦慮。”這是弗洛姆的中心論點。這種孤獨一直存在,接觸社會前,嬰孩擔心離開母體。接觸社會后,這種孤獨便更是不言而喻的了。
如何克服分離呢?第一種方法是進入紊亂狀態。原始宗教儀式中的濫交、酒精中毒、吸毒以及一切帶來短暫快感的行爲,都屬於這種紊亂狀態。然而在此之後卻產生更加強烈的孤獨感,嫖客狎妓,除了4、5秒的快感之外,他們毫無跨越孤獨的鴻溝可言。魏晉時期,流行服石煉丹,結果成仙至樂的沒有,皮肉潰亂(魏晉寬衣大袍的原因,詳見《魏晉風度与藥及酒的關係》)、神經失措的倒是很多(有人用筷子捉蒼蠅啊)。第二中克服孤獨的方法就是和社會保持一致。可是這種辦法沒有成功。弗洛姆有批評起資本主義了,資本主義篡改了平等的概念,新的概念意味著“雷同”,人們像機器一樣被標準化製造。我了解過些反對女權的穆斯林的想法,他們並非不同情女性,而是認爲女權僅僅是讓女子乾男人乾的事,拿一樣的薪水,而沒有真正給女性幸福的定位。子曰:“小人同而不和。”就是批評這種雷同的行爲。於是今天,這種“平等”開始被人們憎恨了。最終能克服孤獨的辦法就是愛的行爲。
普通意義上的結合不是愛,是“共生性結合”。雙方不得不互相需要,都完全依賴于對方。崇拜偶像的宗教也是這種關係,偶像需要人崇拜,人需要偶像保佑。而一神教則不是,穆斯林說:“相信真主,但要係好你的駱駝。”基督徒告訴我們:“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共生性結合就是屈從和支配,如同寄主和寄生蟲,誰都离不了誰。雙方分別是虐待狂和受虐狂。政治和親、經濟婚姻、SM性虐待,都是這種關係。
相反,成熟的愛是保持自己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大家互相換位,同時也保留自己的人格。愛是一種給予行爲,這種給予不意味招失去,而是因爲有能力,所以才給予。就像施捨、射精,都意味著有財、性能力。同時在給予后也會得到,所以兩人才能融合在一起。達到擺脫分離感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