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一个喜欢书法,有点馋还好色的皇帝——宋仁宗 [打印本页]

作者: lbmark2002    时间: 2004-6-18 19:11

宋仁宗,名祯,真宗第六子。在位二十四年,时称仁主,擅长飞白书法。宋欧阳修云“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

下边这一幅是宋仁宗临兰亭序,功底如何,方家自可评判。

如果对京剧熟悉,您大概知道有一出《狸猫换太子》,这位宋仁宗就是里面那个狸猫太子,据《宋史》载,其母李氏生他后,被刘德妃窃为己子,仁宗即位后,仍认刘后为生母,李氏临死也没敢母子相认。刘后死后,仁宗才知道内情,追封李氏为皇太后。后人根据这段历史编写了《狸猫换太子》。戏里的刘太后是个老刁婆,历史上她虽然夺人之子阴险狡诈,治国上倒是很有一手,宋仁宗早期就是她“垂帘听政”,天下太平得很。

要是翻《辞海》,对赵桢的描述不太好,一生没有多少象样的功绩,没有伐过匈奴,战过倭寇,还比较好色... 其实这种描写对仁宗比较不公平,大概是因为他手里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无疾而终吧?我们的历史学观点新政这类“革命”性的事件总是比较受到青睐。此外就是偌大的大宋居然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几十年没有改变,大伙儿觉得这位皇上窝囊点儿。

历史上这位宋仁宗却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更有趣的是他的很多事情被生动的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能隔了上千年,观察一下这位皇帝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人比较馋,好色,好奇,怕大臣,比较宽容爱好和平,但是该清醒的时候还能清醒。

仁宗馋

有一天早上起来,仁宗对亲信的太监说:昨天夜里想吃烤羊腿,馋得睡不着,给我烤点儿来吃。那太监笑道:皇上昨晚干吗不招我来办呢?仁宗道:假如让你去办,以后大家知道我晚上喜欢吃这口,就要每晚预备,那要杀多少羊呢?浪费。

又有一天,皇上吃饭高兴了,对手下说:今天的这个蚝很好吃啊。手下的一高兴,就回道:当然阿皇上,这是海边送来的呢。皇上就问:那要不少钱吧。手下说:一个运过来要二百钱呢。皇上当时脸就绿了,说我这儿有十个蚝,一吃就是两千钱,这个价钱,我吃不下。

仁宗好色。

仁宗喜欢女色被写入史书,看来不假,奇怪的是却没有后代,生了三个儿子都是早夭。他的飞白书法其实是和太太一起研究的,曹皇后虽然出身将门,却熟读经史,也善飞白书,性格又和仁宗一样喜欢节俭,亲自带领宫嫔们在苑内种植谷物,采桑养蚕。两口子一起写写字谦谨节俭,是模范夫妻。可是仁宗确实好色,连皇后都多少有些纵容。于是,上有好者,下必风焉。有个大臣王德用就送来美女给皇上,皇上很受用。

但是马上就有那种死羊眼的大臣来劝谏了,来的这位叫王素,他爸爸王旦就是宰相,父子都是敢于对皇上扔砖的,内容就是请皇上以国事为重,不要贪恋女色等等。仁宗皱着眉头听着,很舍不得的样子,最后还是咬着牙同意了。王素虽然死羊眼却不是没情商,看皇上这个样儿,就说:皇上知道错也就罢了,这女子既然已经进宫,过几天再送出去也不晚。这一说,皇上就流下眼泪来了,说:我虽然是帝王,人情也是和大家一样的,若是让她留在我身边久了,有了感情,我也会舍不得赶她走啊。

看来,是不但好色,而且多情了。

仁宗好奇。

有一天,仁宗宿于曹皇后宫中 -- 看来虽然好色,夫妻感情还不错呢。半夜里忽然一片大乱,一般的皇上就吓趴下了,仁宗却要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那是有人造反阿,正找不到皇上呢,是看的时候么?还好曹皇后不愧为将门之后,劝不可轻动,免遭毒手。同时把身边手下召集起来把守宫门,并亲手为每人剪下一绺头发,宣布叛乱平息后,以发为记,论功行赏。结果杀退了叛逆者,仁宗大为佩服,试想照他的想法出去瞧热闹,只怕正送过去目标,要让人射成刺猬的。

仁宗怕大臣。

有一天,宫里做道场,皇上觉得热闹不办公了也去看,看完挺高兴,吩咐说:给每个和尚送一匹紫绸子。然后呢?《故宫新语》里面写的好,我照抄了 -- 和尚们喜出望外,连忙谢恩。这位皇帝却顾不得是不是会丢份儿了,认认真真地布置说:“明天你们从东华门出宫,把紫罗都藏在怀里,不能让人看见。”那原因,他也如实道来——只是“恐台谏有文字论列。”

仁宗宽容爱好和平

有一次,外交部报告,说高丽国最近越来越不像话了,送来的贡品越来越少,索要的回礼却越来越多,明摆着不把大宋当回事,请皇上派兵把它灭了吧。皇上回答的语重心长 -- 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

唉,生为武将,在仁宗一朝会比较郁闷吧。

他在位42年,中国历史上想找出在位这样长的皇帝可不多,而且统治期间国内富庶 -- 照他那个省法当然钱省得多了。但是这期间宋朝却没怎么努力去统一天下,西北和西夏打了几仗,也败多胜少,这皇帝也不怎么在乎,并不去加兵夺回面子。其心理可以从上面对高丽的例子见到一般。

这位爱好书法的皇帝1063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终年五十四岁。死时讣告送到敌对国家辽国,那时辽国的皇帝是萧峰的大哥耶律洪基,得知此讯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一时竟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可见受惠于他的不只是宋朝百姓。

看看仁宗,就忍不住叹息一声 --皇上,也是人啊。
作者: 大便君    时间: 2004-6-25 01:19

还有个故事,一日仁宗出游,半路上频频回头张望,但一直没说话,身边的人感到奇怪却都不便询问,等到回宫仁宗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水壶猛灌,灌完之后才说刚才实在是渴得不行了,但回头看到随侍的人没人奉水,觉得自己如果喊要喝水那本应奉水的人会因此受到责难,所以就一路忍着回来了
作者: 江东甘兴霸    时间: 2004-11-29 12:58

真是个很可爱的皇帝呢!
作者: 萧让    时间: 2004-11-29 13:31



QUOTE:
原帖由lbmark2002于2004-06-18, 19:11:22发表
仁宗宽容爱好和平

有一次,外交部报告,说高丽国最近越来越不像话了,送来的贡品越来越少,索要的回礼却越来越多,明摆着不把大宋当回事,请皇上派兵把它灭了吧。皇上回答的语重心长 -- 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

不太明白,宋跟高丽又不接壤,怎么去打?辽国倒是有攻打高丽并大获全胜。
另外,凌迟就是在仁宗朝恢复的。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1-29 14:00



QUOTE:
原帖由萧让于2004-11-29, 13:31:52发表

QUOTE:
原帖由lbmark2002于2004-06-18, 19:11:22发表
仁宗宽容爱好和平

有一次,外交部报告,说高丽国最近越来越不像话了,送来的贡品越来越少,索要的回礼却越来越多,明摆着不把大宋当回事,请皇上派兵把它灭了吧。皇上回答的语重心长 -- 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

不太明白,宋跟高丽又不接壤,怎么去打?辽国倒是有攻打高丽并大获全胜。
另外,凌迟就是在仁宗朝恢复的。

只能走水路,或者借道,要么联合契丹一起打,不过三种办法可行性都太低。无奈!

其实高丽不跟宋接壤,为什么还要向宋纳贡呢?
宋太宗时期高丽曾经要联宋攻辽,可那时宋朝已经北伐失败两次了,就没答应,结果高丽就不向宋朝贡,改向辽了。
作者: 铁伞怪侠    时间: 2004-11-29 16:33

算是个比较没本事的皇帝,不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还真不是一般的强。。。老百姓能生在他那个时代算是造化了。
说到凌迟,呵呵,他是用来对付那些邪教组织的吧?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1-29 16:37

古人对酷刑的反感并不大,不太象现在这样对任何人都讲人道。
在那个时代,罪大恶极的人被酷刑处死不会有舆论的批评。
作者: grant121    时间: 2004-11-29 16:57

唉,仁宗之仁确实名副其实啊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4-11-29 22:33

仁宗时代名臣辈出啊,这大概是因为仁宗时宽容的政治风气有关。这些人不但活跃在本朝,有很多人活跃在神宗、哲宗乃至徽宗时期。
如苏轼所说“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
作者: 萧让    时间: 2004-11-30 08:54



QUOTE:
原帖由铁伞怪侠于2004-11-29, 16:33:36发表
算是个比较没本事的皇帝,不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还真不是一般的强。。。老百姓能生在他那个时代算是造化了。
说到凌迟,呵呵,他是用来对付那些邪教组织的吧?

呵呵,死在凌迟刑下的邪教徒有几个?凌迟刑设立之后,对付的大部分是“盗贼”吧?后来更是越用越滥,不是这样包拯也不会屡屡上书要求“慎刑”。

辽宋之间的和平局面,个人认为主要是真宗年间辽侵宋受挫,签订檀渊之盟的结果。和平是通过实力换来的,不然仁宗时宋和西夏怎么没办法维持和平?印象中辽宋夏的三分局面就是在仁宗朝形成的。

个人认为仁宗还不如神宗,现在对王安石变法多有偏颇之词,但也得看到写史书的大多是守旧派,对于王安石的很多评论并不公平。
作者: 铁伞怪侠    时间: 2004-11-30 09:07



QUOTE:
原帖由萧让于2004-11-30, 8:54:27发表

QUOTE:
原帖由铁伞怪侠于2004-11-29, 16:33:36发表
算是个比较没本事的皇帝,不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还真不是一般的强。。。老百姓能生在他那个时代算是造化了。
说到凌迟,呵呵,他是用来对付那些邪教组织的吧?

呵呵,死在凌迟刑下的邪教徒有几个?凌迟刑设立之后,对付的大部分是“盗贼”吧?后来更是越用越滥,不是这样包拯也不会屡屡上书要求“慎刑”。

辽宋之间的和平局面,个人认为主要是真宗年间辽侵宋受挫,签订檀渊之盟的结果。和平是通过实力换来的,不然仁宗时宋和西夏怎么没办法维持和平?印象中辽宋夏的三分局面就是在仁宗朝形成的。

个人认为仁宗还不如神宗,现在对王安石变法多有偏颇之词,但也得看到写史书的大多是守旧派,对于王安石的很多评论并不公平。

http://www.jy.js.cn/literature/content/xia...y/tenperiod.htm
引用这篇文章中的几句话:
一、十一世纪的北宋

    这个时代之所以高居榜首,我的想法很简单,是因为这一百年里,五个姓赵的皇帝竟不
曾砍过一个文人的脑袋。我是文人,这个标准虽低,对我却极具诱惑力。

    这得托宋太祖的福。他曾对儿孙立下两条死规矩:一,言者无罪;二,不杀大臣。难得
他在十一世纪的五个继任者都特别听话。

    于是文人都被惯成了傻大胆,地位也空前地高。想想吧,如果我有点才学,就不用担心
怀才不遇,因为欧阳修那老头特别有当伯乐的瘾;如果我喜欢辩论,可以找苏东坡去打机
锋,我不愁赢不了他,他文章好,但禅道不行,却又偏偏乐此不疲;如果我是保守派,可以
投奔司马光,甚至帮他抄抄《资治通鉴》;如果我思想新,那么王安石一定高兴得不得了,
他可是古往今来最有魄力的改革家;如果我觉得学问还没到家,那就去听程颢讲课好了,体
会一下什么叫“如坐春风”。

    当然,首先得过日子。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用,不过都没什么关系。我只想做《清明
上河图》里的一个画中人,又悠闲,又热闹,而且不用担心社会治安……高衙内和牛二要到
下个世纪才出来。至于这一百年,还有包青天呢。



想想清明上河图,那个时代还真是让人心向往之。更何况那时文坛的璀璨群星……也许仁宗的才干不如神宗,但是作为普通百姓,还是不想要那么多折腾的吧
作者: 萧让    时间: 2004-11-30 09:08

转一篇

包拯坚决反对有违“中正”原则的“以敕代律”和“诏令易改”,期图通过慎行法令和“法存画一”来维护法律的公正,从而实现其“中正”立法的政治理想。这种立法观的提出,在“敕律并行”、律令混乱的宋仁宗时代,显然具有进步意义。 务德慎刑,明正赏罚的礼治观,是包拯高扬“中正慎罚”观念的第二体现。 以德化民,以刑惩恶是历来统治者维系天下的两手,以德作为政治思想的中轴原乃周公旦的发明,然后来的法家却力主轻罪重罚,所幸几个暴君的淫威横施在统治实践中均遭败绩,这就促使孔子为政以德、先德后刑的思想逐渐成为正统的统治理论。从此,外儒内法、德主刑铺的礼治思想浸透历代士大夫的心田。包拯务德慎刑思想的形成显然因于此。但是,我们又不能视包拯的礼治观是对传统的儒家“慎罚”观念的简单承袭,因为在中国这个重传统、尊圣贤的国度里,借圣言以抒己见、借复古以求创新已是司空见惯,便何况包拯是位直面现实、奉行儒家人世哲学的实践家,空发旧论恐非其个性。对此,我们只要对宋初的刑罚略加考察便不难发见。如众所知,宋代统治者为强化集权、镇压反抗计,进一步强化了司法镇压的措施,具体表现为仁宗嘉(礻右)年间实施的重法地法(以开封府诸县为重法地,犯罪者加重处罚)以及肉刑的复活与附加刑的施行,如仁宗年间“凌迟”刑的恢复,腰斩、钉、剐、磔、枭首和断腕等法外刑的普遍使用,毕现出宋代刑罚的极端残酷。包拯于此深感忧虑,多次廷谏要求以德化民,慎用刑罚,他指出:“且治平之世,明盛之君,必务德泽,罕见刑法……王者亦当上体天道,下为民亟,故不宜过用重典,以伤德化,昔暴世法网凝密,动罹酷害,下不堪命,卒致溃乱。《老子》曰:‘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臣愿圣明鉴于此言而无忽焉。”(《请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他极为痛恨那些“刻薄好进之吏”滥用重刑使得民怨累积,终致乱生,主张通过道德的教化使百姓明礼义,知廉耻,从而达到扶正世风,减少盗贼的目地。即使是对于已经犯罪的人,他亦主张只要“情非重犯,咸许自新,后或不悛,必置于法,庶使悔过之人免负终身之累。”(同上,第二章)这种务德慎刑的礼治观显然包含着对宋代刑罚威胁主义的严厉批判,只是囿于君臣之道而隐曲道出罢了。
作者: 铁伞怪侠    时间: 2004-11-30 09:18

整个宋代很少有被逼反的大规模农民战争,有的多是梁山之类草寇。反正以我的见解,像孙二娘这类恶贼处以凌迟之刑算不上什么不对的。
作者: 萧让    时间: 2004-11-30 09:37

有清明上河图还有流民图呢,宋是个两极分化严重的时代。凡是以士大夫的眼光来看,当然很好,前提是保证自己投胎到好人家。

没有跨省的农民起义还差不多,宋对内防范得严嘛,没有被逼反的么,呵呵,好像开国不足三四十年就有大规模农民起义的还只有宋朝。宋的特点是:规模不大,次数不少。梁山草寇?凌迟并没有什么不对?好像有句成语叫“逼上梁山”呢。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1-30 11:25

哪个朝代的下层民众的生活都半斤八两。

宋朝对民众的经济剥削是重了些,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民众的物质基础还是有的。否则想榨油也榨不出。
作者: 水上伏波    时间: 2004-11-30 11:42

艺术家,非政治家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1-30 12:33



QUOTE:
原帖由水上伏波于2004-11-30, 11:42:12发表
艺术家,非政治家

艺术家可谈不上,徽宗勉强是,仁宗的艺术造诣不是那么出众。
作者: 白木    时间: 2004-11-30 12:37

那个
他在位42年
是北宋算最长的

1022年,宋真宗病死,太子赵祯(初名赵受益,真宗第六子,后宫李氏所生)继位,时年13岁,是为宋仁宗,刘太后垂帘听政。

1067年,宋英宗病死,太子颖王赵顼即位,就是宋神宗,尊高皇后为皇太后,立妃子向氏为皇后,原来的曹太后尊为太皇太后。

英宗是仁宗侄儿,在位4年,发疯死.
作者: koap    时间: 2004-11-30 13:28

仁宗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宋史》里说他“恭俭仁恕,出于天性”,对仁宗朝四十二年的评价是“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这个评价是比较公正的,尽管在仁宗朝时,有种种内忧外患的问题,但此时当之无愧是北宋的治世,除开军事,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很有几分盛世的味道。
   
    治世的出现,与仁宗“恭俭仁恕”的个人秉性是有很大关系的,说实话,仁宗不能算一个英主,甚至与历朝历代的守成之君相比,仁宗的个人素质也不出色。他性格有柔弱游移的毛病,耳根子软,对后宫女色兴趣也很大。但他最大的优点在于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哪怕是对他的私生活的非议,听了也不进行报复。

    仁宗时北宋的人才达到了鼎盛,苏轼就说过“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这个评价完全不过分,如果给仁宗时的名臣们开一个名单,我们会发现实在是太多了,活跃在仁宗时的范仲淹、吕夷简、韩琦、富弼、文彦博、种世衡、鲁宗道、包拯、狄青等等,在仁宗时养育,后活跃在英宗,神宗,哲宗,乃至徽宗前期的王安石、司马光、吕惠卿、曾布、范纯仁、曾公亮、韩忠彦等等。文学上的张先、柳永、晏殊、三苏、欧阳修等等……

    之所以出现了这么多的人才。大概由于君主制可以看作家长制的放大,在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手下,必定才俊如云:但有时,在一个平易而宽厚的家长下,子弟倒也颇有出息。仁宗时的情况,似乎应当属于后者。在他的治下,不仅台谏官,即便是普通的官员和士大夫,也都能畅所欲言,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有一件趣闻,一次有一个举子献诗给成都知府说:“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要换在某些朝代,这完全可以看作反诗全家抄斩了。知府抓住这个人,上报给了仁宗,仁宗却认为这个老秀才只不过是急于要当官才这样写的,那就给他个小官好了。这件小事也许是附会,但起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仁宗宽容的为政作风。这种仁恕宽容对“忠厚之政”的风气,以及对人才的培养作用,我想都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 桓大司马    时间: 2004-11-30 13:49

仁宗朝文豪辈出,且士林奖掖后进,向往之。。。。。。
作者: 江东※周幼平※    时间: 2004-12-1 21:38

的确如此啊?
作者: 关毛    时间: 2004-12-1 22:22

可惜了这个皇位啊.
作者: koap    时间: 2004-12-2 14:12



QUOTE:
原帖由关毛于2004-12-01, 22:22:15发表
可惜了这个皇位啊.

也不能这么说啊,仁宗虽然不是英主,但是也可以算是历史上很少见的好皇帝了,他肯定还是对得起这个皇位的。
作者: 孔闻岱    时间: 2004-12-2 17:27

这是个好人,但是当皇帝不见得就是好的了。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4-12-2 19:19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守成之君。
这样的君主很少犯错误,但是没有成大事所需的魄力。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