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求教~关于句读的疑问 [打印本页]
作者:
人参 时间: 2009-5-11 06:57 标题: 求教~关于句读的疑问
礼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是不是说古人有意对文章不加句读,以培养读书人对书本的认识呢?
也许如今的标点是傻瓜化的结果
作者:
zxlcjh 时间: 2009-5-11 11:59
但是不可否认,标点也是普及大众读书的重要方式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5-11 12:55
中国何时文章普遍加标点了?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9-5-11 13:15
古人既然知道句读对于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性,就不可能不会想到在写文章的时候自己断一下句会让读者方便阅读。
为何不加句读,恐怕也是教育体制和阶层问题,读书人刚读书首先就要学会句读,故而句读是读书人的基本能力,又因为读书人写书本来就是给读书人看的,那时谁管你文化普及,根本没有“一切文艺都为工农兵服务”的意识,故而写书抄书的人自信不加断句别人也能读懂。
当然古籍也并不是都没有断句、没有标点,如一些佛经以离句空白为断句,也就相当于现代的用空格断句。
也有类似于标点符号的断句,如称“、”称“绝止”,“L”为“钩识”,后又有“。”,不过一般都是后人标上去的,宋元之后刻本多用。
PS:签名啥意思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5-11 13:28 编辑 ]
作者:
三千年以后 时间: 2009-5-11 13:42
签名不是明显骂叫花是“草昭”吗?挑衅。
要是万一有歧义咋办?不知有没有出过乱子?
[ 本帖最后由 三千年以后 于 2009-5-11 13:45 编辑 ]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5-11 14:42
不知是不是习惯问题还是古人仅仅是作秀今天我们算是读书人吧没标点的文章你会去读吗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5-11 15:02
原帖由
三千年以后 于 2009-5-11 13:42 发表
签名不是明显骂叫花是“草昭”吗?挑衅。
要是万一有歧义咋办?不知有没有出过乱子?
孔子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到现在还在闹公案呢。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9-5-11 15:07
原帖由 KYOKO 于 2009-5-11 14:42 发表
不知是不是习惯问题还是古人仅仅是作秀今天我们算是读书人吧没标点的文章你会去读吗
不能拿现代人的概念去套古人的概念,今天读了几本书的我们能算古人意义上的读书人么? 
正因为现代都用标点,我们只要知道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就好了,也就不需要学习句读了,那么看到没标点的古籍自然就头大了,多数人会选择不看,少数有兴趣的会重新学习句读。
不排除古代读书人有装逼作秀的成分,因为读书人自视比白丁们高一等,士农工商,士居首,将文化弄得越艰深晦涩些,好显得这一行很有技术含量,当然这只是后人的阴暗揣度而已。
PS:5楼的那个不明就里不要乱讲,你跟我和楼主都不熟。况且你这帖跑题且违规,会被节度使扣分,想说题外话建议像我一样先说点题内的然后加个PS。
作者:
dreambe 时间: 2009-5-11 17:28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5-11 15:02 发表
孔子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到现在还在闹公案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是否还有别的说法?
作者:
fengxv 时间: 2009-5-11 17:49
句读不是本来就有的,所以不存在古人故意放着不用的情况。
本来意思都很明白,所以用不着句读。后来时代久远了,语言文字发展了,歧义多了,才开始用一些符号消除歧义。
作者:
人参 时间: 2009-5-11 18:26
感谢楼上诸位~
偶是觉得,如果在古代有人大力提倡使用标点,很有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毕竟古人没理由不知道标点的好处~
这么想算是对时下某些小说的质疑罢……
另回帮主~签名不过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变体罢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5-11 23:28
原帖由 dreambe 于 2009-5-11 17:28 发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是否还有别的说法?
貌似基本是第一种吧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