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影片的结局很讽刺,因为类似于“kill millions to save billions”这种听起来很疯狂的事情,一向来是英雄们要努力制止的,但在片中不只成为现实,而且还似乎是看起来正确的选择。我不太想去讨论Ozymandias的计划是否真的完美无瑕,因为在影片里它达到了他要的效果;我也不是很想讨论其他影评里提到过的一个命题——如果牺牲的人不是一千五百万而是一百五十或者一千五百,是不是英雄们的态度将有所不同?在我看来,牺牲者数量的多少,无关乎正义本身,影响的只是观众的承受能力,之所以设定成一千五百万,目的或许就是让人难以认同——大概只有以救世主的姿态高高在上的人,才敢做出这样的选择吧……而这种救世主情结,应该也是影片中设计给Ozymandias的问题,呃,或者说缺陷。……
可是,也许是我听力的问题,也许是我太先入为主,而某人那张纯良正太脸又迷惑性太强,总之,当我听到Nite Owl II在Comedian被杀后,要Ozymandias小心安全,因为他是公开了身份的英雄时,他淡淡的笑着表示感谢后,却提起更担心也是更现实的问题——核战争的威胁;而在之前的某一次英雄的聚会上,他曾用坚定而自信的声音说出:“we can save the would.”我所看到的,并不是自以为救世主的傲慢,而是热切的有些天真的理想。整部影片里,Ozymandias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是天才的敏锐忧郁和少年的热忱天真,他的救世主情结,与其说是自大傲慢,倒不如说是一个热切的梦想——所谓American dream本身,又何尝不是隐约透着救世主的意味?
Nite Owl II:终于有了一个正常人……Nite Owl II,或者说Daniel Dreiberg是这个另类的世界里让我觉得有熟悉感和亲切感的人。他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或者说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怀着“make the would a better place”的信念成为watchman的一员,在Comedian向示威人群开枪时,忍不住质问,“where are the American dream?”当意识到梦想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时候,他选择了妥协退让,封存起Nite Owl II的一切,做回Daniel。但他心中仍然有着热血,关心着昔日的同伴,所以当Roeschach给他带来Comedian的死讯并怀疑这是向所有watchman的挑衅时,他会去提醒Ozymandias,“Adrian,all the would knows you.”在Roeschach被诬陷入狱后,他和Silk Spectre II一起前去营救,并在Dr. Manhattan带走Silk Spectre II后和Roeschach两个人继续展开调查,最终发现了Ozymandias的计划。
不知道是不是我想的太多,看着他对Ozymandias满怀失落的说出“Adrian,we know everything.”和“we were supposed to make the would a better place.”;在Ozymandias述说整个计划时,他轻轻拉住想要动手的Roeschach;当Silk Spectre II向Ozymandias开枪之后,Ozymandias故意从高台上滚下来的那一刻,他错愕的神情;还有最后离开前他回望Ozymandias的眼神……忽然觉得,也许从一开始,他就没想过要拿Ozymandias怎样,他更希望的,是能得到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吧。或许,在Daniel的眼里,始终将Adrian视为他的朋友,所以才愈加不能接受他会做出这样的事,才会不死心的希望Adrian能给他一个可以谅解的理由,然而最后他得到的解释,可能合理,却绝对不近人情。这个世界对作为英雄的Nite Owl II实在很残酷,梦想两次为同伴所打破,失落苦闷却又只能向现实妥协——或者,Daniel这样的性格,不应该成为变装英雄,而应该老老实实做他的普通人——现实粉碎了他作为英雄的梦想,却给了他普通人平凡的幸福生活,对这个老好人来说,也许反而是最好的结局。
呃,好像有点离题了……在影片里,Adrian被设定为最聪明的人类,身份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对于曾经作为变装英雄Ozymandias的经历毫不隐晦,这种公开,在某种意义上,或许也表达出无论是作为Ozymandias或者Adrian,他的理想都未曾改变。虽然他达成目的的手段,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他的决心和坚持,我觉得并不逊于Roeschach。作为对成败取舍有着如电脑程序一般精密理性计算的智者,Adrian给人的感觉却透出忧郁,倒有点近似Dr. Manhattan,但又不同,Dr. Manhattan的忧伤是因为困惑和无奈,而Adrian的忧郁背后却是孤独寂寞——很难想象,一个人要以什么样的心情,才可以微笑着在人前说出:“you may say, I were always alone.”天才似乎从来都是寂寞的,远愈常人的智慧让他在旁人眼里显得难以接近,而他也不可能去迁就别人,所以,才会那样孤独吧。
但是又觉得他并不是对旁人真的毫不在乎,Daniel去见他时他那亲切的表情和那句带着淡淡笑容的“Thank you Daniel.”都带着毫不矫饰的真诚,泄露了他内心的感情。尽管从某种角度来说,Daniel当时做的事情很可笑,因为Adrian事实上根本就是杀死Comedian的凶手,但是那一刻,我想Adrian还是被这种朋友间的关怀所打动的。插一句纯个人观感,最后三个人对打的时候,感觉Adrian对Daniel也是手下留情的,不像他对Roeschach,每次都摔得那一个叫狠……
虽然我对“kill millions to save billions”这种行为的确很难表示完全接受,但不能不承认它有合理性,尽管是符合电脑式精密理性计算的有道理。可是Adrian再睿智,到底也是人,不是没有感情的电脑,所以,才会问Dr. Manhattan:“You understand, don’t you?”;会在Daniel发泄似的痛殴他时不还手——其实做这样的决断,他也有很沉重的心理负担吧。不过我有点奇怪,他为什么对Dr. Manhattan说“I’ve made myself feel every died, see every face I’ve murdered to save humanity.”,却对Daniel说:“A would at peace. There had to be sacrificed.”这两句明显搞反对象了嘛——他对Dr. Manhattan说的话软弱而真实,可即使不附加任何解释,超越于人类之上的Dr. Manhattan也会认同和接受他这个合理却不近人情的计划;但是对希望得到一个合情合理解释的Daniel,这样不含任何感情色彩的呈述,只会让对方愈发火冒三丈……又或者他根本就是故意的,骄傲如Adrian,根本不会在旁人面前流露他软弱的一面,Dr. Manhattan是唯一的例外,因为那是近乎神的存在,何况对Daniel,或许还是不解释得更好——解释了,他若不谅解,那是白费口舌,若能原谅,却等于是多拖了一个人进来承担罪恶感,那又是何苦?所以最后Daniel在离开前回望时,Adrian才会有那样的表情,透着深深的寂寥,却一言不发——既然不能求得谅解,倒不如索性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