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谈张鲁政权及其性质 [打印本页]
作者:
江左云彦 时间: 2004-6-7 11:19
东汉末年的汉中,出现了一个由宗教头子张鲁所掌的政权,我们称之为张鲁政权。其实质则是五斗米道,跟张角的太平道一样,五斗米道的教徒也是最基层的农民阶级,所以后人有张鲁政权乃是一农民政权的说法。而我认为其性质则是宗教迷信与官僚地主互相勾结、利用,并非简单的农民政权。
一、汉末太平道、五斗米道的发展与衰弱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轮流掌权,政治腐败,阶级矛盾、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奉黄老为祖的道教开始传播开来,他们宣传的散财救穷,自食其力等,深受当时下层阶级人民的欢迎,所以迅速壮大起来。道教中又分为了不同教派,当时主要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太平道的创始人是张角,五斗米道的创始人是张鲁的祖父张陵。《三国志·张鲁传》载:“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
裴松之注《三国志·张鲁传》说:“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后角被诛,修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修业,遂增饰之。教使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臣松之谓张修应是张衡,非典略之失,则传写之误。”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几乎是同时形成而传播,他们诱骗百姓的手段也略为相似。公元184年,张角发动史上著名的黄巾大起义,在被镇压后,太平道也就衰弱了。而张鲁继其祖父继续发展五斗米道,在汉中建立政权也应该是在黄巾起义不久之后(根据《三国志·张鲁传》的记载:“雄据巴、汉垂三十年。”张鲁是在公元215年降曹,往前推30年,则是公元185年,黄巾起义爆发则是在公元184年)。
在政治上,张鲁政权要比太平道更加完善、精密。《三国志·张鲁传》载:“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觽,多者为治头大祭酒。”又载:“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县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
公元215年,汉中为曹操所并,张鲁投降,五斗米道至此开始衰弱。张鲁死后,五斗米道之号遂不用,成为天师道。南北朝时,北朝寇谦之和南朝陆修静分别对天师道进行改造,天师道逐渐分为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又逐渐合并。天师道也成为了道教中流传最久的教派之一。
二、张鲁政权的性质
从“师君”、“鬼卒”、“祭酒”这些称号上就可看出,张鲁政权决非简单的农民政权。张鲁政权一开始就是宗教迷信与官僚地主勾结的组织。张鲁在建立政权前,益州牧刘焉就与他开始勾结。刘焉此人,野心可不小。当时侍中董扶对他说:“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结果刘焉“意更在益州”,谋到了益州牧的差使,跑去上任了。刘焉到了益州之后,“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张鲁的母亲“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所以刘焉就利用张鲁的宗教迷信组织,积极准备谋反,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走出了谋反的第一步。虽然事情都进展顺利,但天不从人愿,不久以后,刘焉就死了(还是恶有恶报)。刘焉死后,其子刘璋即位,刘璋是一个无能之辈,也就不能继承其父的“遗志”,一上台,就先向张鲁开刀了,“杀鲁母及弟,遂为仇敌”。至于为什么不杀张鲁而杀鲁母及弟,大概是因为张鲁母亲“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的缘故吧。此时张鲁已经在汉中建立了政权,与刘璋断绝了关系。
刘焉利用张鲁的宗教迷信组织为其积极准备谋反,而张鲁也是在利用刘焉建立他的政权,这就很明显了,张鲁政权与益州的官僚地主刘焉互相勾结利用。刘璋上台后,张鲁与其完全脱离了关系,但张鲁之后立刻投入了朝廷的怀抱。当时的朝廷已经名存实亡,对于张鲁政权,除了拉拢,也别无他法。“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虽然不能说张鲁政权与朝廷有直接的勾结,但张鲁投入朝廷之后,自然便可名正言顺地继续割据汉中。
张鲁政权历经三十余年,在公元215年,向曹操投降,至此,张鲁政权也彻底覆灭。从这个政权的诞生到灭亡,始终是一种宗教迷信头子勾结官府操纵下的政权形式。这样的政权,自然是不会长久的。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4-6-7 11:39
“从这个政权的诞生到灭亡,始终是一种宗教迷信头子勾结官府操纵下的政权形式”
呵呵,建议刘兄有机会的话看看英法等国的汉学家对张鲁政权的评价。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4-6-7 23:31
原帖由刘云彦于2004-06-07, 12:45:51发表
呵呵,那还得请蓝兄为我做一下翻译:)
昏!要我作翻译简直多余嘛!外国汉学研究资料经常有中文版本的,而且鉴于那帮汉学家对张鲁评价之高,没有中文版本才有问题呢。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4-6-8 23:06
原帖由刘云彦于2004-06-08, 12:03:03发表
张鲁是道教最初的代表之一,如果单从这个角度去看,对其评价之高也是正常的。。。但那帮汉学家或许还没了解道教最初经常被利用为农民起义。。。
昏!英法汉学家高度评价张鲁,很大原因是汉中政权的政绩。
在一个封建社会时期居然能创造出一个类似社会主义形式的政权,这点可是连诸葛亮都不能做到的。
作者:
江左云彦 时间: 2004-6-9 08:31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4-06-08, 23:06:28发表
昏!英法汉学家高度评价张鲁,很大原因是汉中政权的政绩。
在一个封建社会时期居然能创造出一个类似社会主义形式的政权,这点可是连诸葛亮都不能做到的。
汗!蓝兄,这能叫社会主义吗?
《三国志·张鲁传》:“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觽,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
要是如此看来,那黄巾军倒是共产主义了:)
作者:
江左云彦 时间: 2004-6-9 14:31
原帖由刘戡于2004-06-09, 12:46:35发表
从马超投靠张鲁以及刘璋惧怕被其吞并这两件事来看,张鲁政权应该是颇为强大的.
马超投张鲁,那是迫不得已。。。要不又怎么会一见刘备来了,就“密书请降”呢?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4-6-10 10:34
原帖由
刘云彦于2004-06-09, 8:31:25发表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4-06-08, 23:06:28发表
昏!英法汉学家高度评价张鲁,很大原因是汉中政权的政绩。
在一个封建社会时期居然能创造出一个类似社会主义形式的政权,这点可是连诸葛亮都不能做到的。
汗!蓝兄,这能叫社会主义吗?
《三国志·张鲁传》:“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觽,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
大都与黄巾相似。”
要是如此看来,那黄巾军倒是共产主义了:)
呵呵,你把张鲁传全文看完再说。如果靠一两句话断章取义的话肯定是有问题的。
作者:
江左云彦 时间: 2004-6-10 13:02
靠一两句话断章取义自然是有问题的,这点我不否认(废话)
但是蓝兄说张鲁政权类似于社会主义,这点我不太同意。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我想不同多说了,看看张鲁的政权,有哪点是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呢?或者蓝兄说是类似,那么类似的地方又出在何出?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4-6-11 10:46
原帖由刘云彦于2004-06-10, 13:02:00发表
靠一两句话断章取义自然是有问题的,这点我不否认(废话)
但是蓝兄说张鲁政权类似于社会主义,这点我不太同意。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我想不同多说了,看看张鲁的政权,有哪点是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呢?或者蓝兄说是类似,那么类似的地方又出在何出?
《张鲁传》: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县於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
《典略》: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脩业,遂增饰之。教使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作者:
江左云彦 时间: 2004-6-11 13:09
如果仅以这两段话,就说张鲁的汉中政绩高,恐怕不能使人信服吧?就像蓝兄说在下靠一两句话断章取义是有问题的一样。
我以为这只是表面而已,张鲁政权是政教合一的政权,这就是问题所在,在宗教形式的掩护下伺机剥削人民,这样的事例应该不少吧?或许蓝兄会说我又是在假设,对,这的确是假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只是提我的看法而已。
作者:
广成子 时间: 2004-6-11 13:40
张鲁的信徒们后来被曹操强行命令迁移到了中原,于是五斗米教也就在中国北方开始流行。到后来,晋朝的很多大臣都是虔诚的五斗米教徒,比如殷仲堪、王凝之。
其实,陶潜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所指的不是官禄,而是陶潜上司五斗米教徒王某人~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4-6-12 13:05
张鲁治理下的汉中是极少的几块未收战乱波及的地区之一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4-6-14 11:54
原帖由刘云彦于2004-06-11, 13:09:18发表
如果仅以这两段话,就说张鲁的汉中政绩高,恐怕不能使人信服吧?就像蓝兄说在下靠一两句话断章取义是有问题的一样。
我以为这只是表面而已,张鲁政权是政教合一的政权,这就是问题所在,在宗教形式的掩护下伺机剥削人民,这样的事例应该不少吧?或许蓝兄会说我又是在假设,对,这的确是假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只是提我的看法而已。
首先,请刘兄你找出除了张鲁政权以外,哪一个三国时期的政权的管制下可以出现了长达数十年的人口增加,并且毫无农民起义的局面。
第二,请你找出张鲁政权中有否地方豪强横行或大量兼并土地的记载。
第三,请你找出除张鲁政权以外哪个三国时期政权的管制下人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自觉与协调。
至于剥削,这个问题跟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的区别无关,起码在我目前所读的政治类书籍中,没有提过社会主义就没有剥削。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4-6-19 12:00
张鲁雄踞巴山一带,内政宽松,保一方平安,是有益于人民的,比许多群雄都好。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