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唐太宗立立李治为太子是否错了? [打印本页]

作者: 三国赤壁周郎    时间: 2008-11-6 22:04     标题: 唐太宗立立李治为太子是否错了?

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的初衷是要让他另外几个儿子得以善终,可是李承乾因此先自己而去,李泰也只得三十来岁寿命便郁郁而终,最可惜是李恪,并无参与什么争太子的激烈竞争,却惨遭横死。作为皇上弟弟的李治不但没有能力救他,反而还要低三下四求舅舅长孙无忌放过李恪,毫无皇帝的样。因为太宗立他,使本来出家当尼姑的武氏回来抢班夺权,前期受制于舅舅,后期受制于妻子,李治这个皇上可当得太不像样了!唐太宗为了保住其他儿子,立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和善的,却反而加速了其他儿子短命,使蛮有才干的李恪不得善终。虽说李治并非有心害死他这个三哥,但却没能保住三哥的命,足见这个皇帝不怎样好,算是一个庸君吧!看来武氏篡国,还是唐太宗立错太子造成的。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8-11-6 22:19

李恪英物,李治蠢物。
作者: lzy0274    时间: 2008-11-6 23:05

武氏当权,狂杀诸节度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藩镇的势力。
她原意是灭了李氏的势力,却无形中使唐朝的痼疾得到减弱。
作者: gaimto    时间: 2008-11-7 00:16



QUOTE:
原帖由 lzy0274 于 2008-11-6 23:05 发表
武氏当权,狂杀诸节度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藩镇的势力。
她原意是灭了李氏的势力,却无形中使唐朝的痼疾得到减弱。

痼疾者  长久而难治的病。唐立国才三世 就来痼疾了?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8-11-7 00:32

藩镇为祸,是在安史之乱之后。

不知道武德贞观时期,各位节度使有都造过啥孽了?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8-11-7 09:57

前期受制于舅舅,这是因为他是得舅舅之力才上台的,长孙无忌的势力也是李世民亲手安排的。但把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弄下台,还是靠高宗自己的本事。
后期大权旁落,关键还是在于李治身体不行。永徽、显庆年间基本不逊于贞观后期,有些方面还有过之。
别的其实也不用多说,列一下苏定方、薛仁贵、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刘仁轨等名字就够了。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8-11-7 09:59 编辑 ]
作者: 吴元叹    时间: 2008-11-7 10:47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11-7 00:32 发表
藩镇为祸,是在安史之乱之后。

不知道武德贞观时期,各位节度使有都造过啥孽了?

武则天的政策,是使门阀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弱化吧,门阀和藩镇的概念差远了,如果那位想说的是门阀的话,这话还勉强靠谱
作者: 吴元叹    时间: 2008-11-7 10:54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11-6 22:19 发表
李恪英物,李治蠢物。

未免小看李治了,的确如冒牌所说,永徽年间,不论是对外的征战,国内的生活状况,都说明李治并非蠢物。武则天的夺权,还是在他身体不好之后的事情。即使这样情况下,李治也没有失去对政权的控制。
至于李恪,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登上皇位,而且,不管是李世民哪个儿子登基,他最好的结局也不会超过幽居。他的身份,决定了他的命运。如果登基的真是懦弱之君,他起来篡位这种事情还真说不准。虽然不齿长孙无忌的行为,但是从一个政治家而言,这样的考虑几乎是理所当然的。所不同的就是,他用的是构陷,而不是等待或者引诱反迹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8-11-7 10:54     标题: 回复 #5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节度使之设,跟武后倒颇有关系。高宗一朝名将,被武后杀了一大把,胡人势力渐强,所以只好设藩镇以备之。
作者: 陌上风    时间: 2008-11-7 11:06

太宗未杀武才人是个巨大错误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8-11-7 11:40

事后诸葛总是容易做一些的。比如嘉庆不立道光而是让奕?上位,是否就会好一些?很多后人看起来很明白的事情,当事人的选择却不见得就是错误的。

至于说道兄弟相残,套用南北朝时期那个小家伙的话--“悔不该生在帝王家”啊。
作者: longxin    时间: 2008-11-7 12:41

当立者恪。不过节度使始立于中宗,别搞混了
作者: 几时    时间: 2008-11-7 13:21

看后来的事,立李治当然是错误的。李世民的本意当是想让其子孙和平相处,可他没想到,他去世没几年长孙无忌就杀了李恪,后来武氏当权更是大杀李氏子孙,还杀了不少名将,致使边防变弱。从李治后期到开元盛世,这中间兵变政变经常发生,和李世民立李治还是有些关系的。
作者: little666    时间: 2008-11-7 13:54

拿武则天作为非议李治的理由实在是事后诸葛亮,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武则天,难道还要李世民立太子的时候能预测到这种几千年一遇的事?
李泰就更扯了,自己憋屈死的怪谁啊。
像冒牌说的,李治身体不行了之前还是一直干得不错的。李治登基出现了武则天、李恪的问题,但谁能保证其他人做皇帝不会有其他问题呢?
作者: 关张马黄    时间: 2008-11-7 19:30

唐太宗立李治,是因为李治后台太硬了,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大部分臣子坚决要求立李治,唐太宗也没折了。当李承乾被废后,唐太宗是很想立李泰的,李泰却得不到重要大臣们的支持,而且还说出什么杀自己儿子而立李治的蠢话来,导致唐太宗不得不连他也贬黜出京。
后来,唐太宗也感觉李治不太好,又想立李恪,可是长孙无忌反对,他可能非常依赖长孙无忌,见他反对,也就是说了一句“是不是恪儿不是你外甥的缘故”的气话,最终还是没有改立。李泰其实也没什么大过错,唯一的大错就是太想当太子(皇帝)了!他说得杀儿子而立李治的话,唐太宗还不觉得有问题,还引以为豪,说出来与大臣们分享这个儿子的“优良品质”,看来他是很想立李泰的。结果让褚遂良捉住了把柄驳了回去,真是为儿子说好话,却让儿子倒了霉。
唐太宗当初立李治时,让李治跪拜长孙无忌,说:“你不用谢我,谢你的舅舅,是他坚持要立你的!”可见立李治唐太宗也很无奈,是大臣们的意思,尤其是长孙无忌的大力支持,并非他的初衷,他也是没办法不这样做。也许是太宗一时说出要改立李恪之类的话来,导致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的悲剧命运。
至于武氏回朝是唐太宗预料不到的,不能怪太宗。作为帝皇,招漂亮的武氏入宫当才人也是人之常情,他又岂能想到一个女子会捣乱大唐呢?正因为她漂亮,高宗喜欢她也是人之常情,只能怪高宗有违道德,“乱伦”,高宗也想不到武氏会捣乱大唐。
虽然李淳风有言在先,但谁会想到捣乱大唐会是一个女子呢?就是因为你这个方士非要泄露一些天机,又讲得不三不四,害了李君羡将军无端冤死。看来方士在历朝历代也有一定影响力的,杨广就是听了方士之言灭了李浑一门。但是无论方士们怎么有言在先,都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所以,我怀疑这些方士术语是不是写史人故意加上去的,还是不知如何道听途说,好让那些伟大的帝皇更显得天命所受,哪有这么巧合?“太白星见秦地而分,秦王当有天下”,傅亦对李渊说了这句话,第二天就发生玄武门之变,真巧呀!(好像说得太多了……这应该没什么关系)

[ 本帖最后由 关张马黄 于 2008-11-7 19:59 编辑 ]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8-11-7 19:55

绝对的错误
作者: 轮回    时间: 2008-11-8 00:15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11-6 22:19 发表
李恪英物,李治蠢物。

得了吧,李恪在当地方官的时候就有纵马游猎糟塌农田的劣迹,
倒是高宗同志是一个深藏不露,被世人低估的家伙。看看他的任上,对外,东平高丽百济,西灭突厥败铁勒,盛唐武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内借长孙无忌之手除掉同宗,借武后之名干掉长孙无忌,大权独揽。只不过这家伙有个情结,就是一定要胜过乃父,于是父亲没有灭高丽,他要灭,父亲没有封禅他要封,父亲的女人他也要搞上一下子,雄心勃勃的叛逆,偏偏装得一副窝囊样,老奸巨滑之辈阿!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8-11-8 20:56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7 09:57 发表
前期受制于舅舅,这是因为他是得舅舅之力才上台的,长孙无忌的势力也是李世民亲手安排的。但把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弄下台,还是靠高宗自己的本事。
后期大权旁落,关键还是在于李治身体不行。永徽、显庆年间基 ...

主要不是他的功劳,是文皇后事安排的比较好
作者: 车夫    时间: 2008-11-8 21:27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老毛
作者: 诸葛周    时间: 2008-11-8 21:44

看来大伙都不看好李泰,都是主要围绕李恪和李治之间讨论,其实当李承乾被废后,唐太宗第一时间就准备立李泰。能让唐太宗第一时间就想立的皇子,应该不会太差,甚至有过人之处。而那个李恪既非嫡出,还带了点隋皇朝杨家血统,怕是唐太宗想立他也没折,恐怕在大臣心目中比李泰更没资格。
作者: gaimto    时间: 2008-11-8 22:39

李恪英物不假,李治蠢物未必,至少也算的上守成之君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8-11-9 09:04



QUOTE:
原帖由 诸葛周 于 2008-11-8 21:44 发表
看来大伙都不看好李泰,都是主要围绕李恪和李治之间讨论,其实当李承乾被废后,唐太宗第一时间就准备立李泰。能让唐太宗第一时间就想立的皇子,应该不会太差,甚至有过人之处。而那个李恪既非嫡出,还带了点隋皇 ...

主要原因是李泰和文皇很相似.李泰想学他父亲一样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8-11-14 12:54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8-11-7 11:40 发表
事后诸葛总是容易做一些的。比如嘉庆不立道光而是让奕?上位,是否就会好一些?很多后人看起来很明白的事情,当事人的选择却不见得就是错误的。

至于说道兄弟相残,套用南北朝时期那个小家伙的话--“悔不该 ...

读书读的少,请教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作者: hefeilixin    时间: 2008-11-14 14:45

最近在看《武则天》吧,我也觉得李治懦弱了些
作者: 闽西少帅    时间: 2008-11-14 18:43

李治性格比较温和,能力是有的。选其当皇帝,他会继续执行太宗的政策。
作者: 徐道难    时间: 2008-11-15 12:07

李治差点把李氏大唐都毁了,对李世民来说,当然选错了。
作者: 郎月秋霜    时间: 2008-11-15 20:57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8-11-7 11:40 发表
事后诸葛总是容易做一些的。比如嘉庆不立道光而是让奕?上位,是否就会好一些?很多后人看起来很明白的事情,当事人的选择却不见得就是错误的。

至于说道兄弟相残,套用南北朝时期那个小家伙的话--“悔不该 ...


奕?不是嘉庆的儿子...是道光的儿子...怎么和老爸抢皇位..
作者: emony007    时间: 2008-11-17 14:28     标题: 回复 #10 陌上风 的帖子

朋友,李治不错了!
至于武则天,那可是几乎可以比上她的公公兼老公李世民的千古一女帝!李世民如果杀了她也许对李氏家族有好处,但对大唐王朝甚至中国历史都没什么好处!
华人历史上的盛唐就是他们父子、媳加上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共同创立的!
只不过李治的老爸和老婆过于强悍,所以看起来好像不行,其实从业绩上还真是不错!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8-11-17 17:45



QUOTE:
原帖由 关张马黄 于 2008-11-7 19:30 发表
唐太宗立李治,是因为李治后台太硬了,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大部分臣子坚决要求立李治,唐太宗也没折了。当李承乾被废后,唐太宗是很想立李泰的,李泰却得不到重要大臣们的支持,而且还说出什么杀自己儿子而 ...

人家李淳风有话说话,老老实实的说是个女人。是李二自己要曲解什么“五娘子”把李君羡误认误杀了
作者: coldwolf    时间: 2008-11-20 14:55

列几个人物比较一下,不知是否合适:纣王和微子启、三国吴国的孙皓以及隋朝的杨广和杨勇。
作者: jerry1016    时间: 2008-11-24 11:48

李治性格软弱没有让兄弟血腥,又有治国之才,绝对正确。当然这不能说别人就一定不正确。
作者: 在人间    时间: 2009-1-7 13:17

唐高宗。。。不错的庙号,说明当时的人认为李治是个很不错的皇帝。。。现在人说什么也不过是透过只言片语的胡乱猜测罢了。
作者: zhengzhen000    时间: 2009-1-7 17:03



QUOTE:
原帖由 几时 于 2008-11-7 13:21 发表
看后来的事,立李治当然是错误的。李世民的本意当是想让其子孙和平相处,可他没想到,他去世没几年长孙无忌就杀了李恪,后来武氏当权更是大杀李氏子孙,还杀了不少名将,致使边防变弱。从李治后期到开元盛世,这 ...

这个确实要怪太宗,他不是已经得到武氏夺天下的预言了么?而且这个预言还奇准无比,连性别都预料到了。太宗既然为了这个预言杀了李君羡,为啥不多来一刀,杀掉比李君羡更加对得上号的武氏?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1-7 17:15



QUOTE:
原帖由 在人间 于 2009-1-7 13:17 发表
唐高宗。。。不错的庙号,说明当时的人认为李治是个很不错的皇帝。。。现在人说什么也不过是透过只言片语的胡乱猜测罢了。

居然这么说。太纯洁了吧。

如果说庙号或谥号不错,就说明是个不错的皇帝,那么试问:清德宗,德在何处?清穆宗,穆在何处?明武宗,武在何处?唐昭宗,昭在何处?

倘若是谥号,在唐之前,可能还有几个恶谥存在,而庙号,试问哪个庙号是不好的?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09-1-7 17:26

李治算好了,比起自己的儿子幸运得多,他那些儿子不是早死就是成了傀儡,太子都换了好几任了。
作者: 在人间    时间: 2009-1-7 23:27

呵呵,竟然被无视了。“高”怎么也比“玄”“神”强点吧,真是一棒子打翻全球人啊。
作者: 伍尚志    时间: 2009-1-11 00:17

这个帖子纯属YY,历史没有如果。
作者: Jaguar    时间: 2009-1-16 14:05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1-7 17:15 发表


居然这么说。太纯洁了吧。

如果说庙号或谥号不错,就说明是个不错的皇帝,那么试问:清德宗,德在何处?清穆宗,穆在何处?明武宗,武在何处?唐昭宗,昭在何处?

倘若是谥号,在唐之前,可能还 ...

武宗是自土木之变之后,第一位亲冒矢石,北上抗击鞑靼的天子,他的个人目的是通过军事打击,恢复永乐时期大明对北方的制御。功业虽然没有比得上永乐,但是“武”本身是属于对作为的描述而不是美称。换句话说,你就是厌恶和不认同他的作为,但也不能否决他在位期间刀兵多起这么一个基本事实。

至于清代之谥,实在是“主子英明奴才该死”的延续,连“圣祖”这样的荒唐的庙号都能出来的年代,你不能指望什么
作者: 东献武王李承年    时间: 2009-1-21 00:54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还有一句,虽曰天变,实乃人心!
作者: 南宫未明    时间: 2009-1-21 08:46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8-11-7 11:40 发表
事后诸葛总是容易做一些的。比如嘉庆不立道光而是让奕?上位,是否就会好一些?很多后人看起来很明白的事情,当事人的选择却不见得就是错误的。

至于说道兄弟相残,套用南北朝时期那个小家伙的话--“悔不该 ...

六阿哥奕?是咸丰的兄弟,道光的儿子......
作者: wkdgkhs    时间: 2009-6-2 05:57

我看百家访谈 说这李志其实是个少年多才   但是性格柔弱的皇帝
他应该还不至于是昏君   但是缺少强硬的政治手腕    在武则天这个万中无一的女强人跟前当然长不了出息  
李世民何等的人物   要接他的班    怎么可能是个上不了台面的弱智呢
作者: 轮回    时间: 2009-6-2 08:24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11-6 22:19 发表
李恪英物,李治蠢物。

呵呵,受到评书的影响了
李恪其实在当都督的时候,就曾经因为践踏民田被太宗处理过
李治是属于被严重低估的人物,他的政治手腕是很厉害的。连长孙无忌都栽在听了他的手里,前期武则天就是李同志的借口。小治同志的心理是一心要超过乃父的,野心勃勃,于是封禅、进攻西域、平定朝鲜,连老爹的才人都占了。呵呵,绝对不是什么电视剧里的懦弱君主。
作者: Shadowleech    时间: 2009-6-2 09:43

我记得那个眼镜的演讲挺有道理,前期所谓阿武的很多事情其实是高宗的意思。
作者: 司徒苍月    时间: 2009-6-2 09:46



QUOTE:
原帖由 轮回 于 2009-6-2 08:24 发表

呵呵,受到评书的影响了
李恪其实在当都督的时候,就曾经因为践踏民田被太宗处理过
李治是属于被严重低估的人物,他的政治手腕是很厉害的。连长孙无忌都栽在听了他的手里,前期武则天就是李同志的借口。小治 ...

这点同意轮回的观点,杀李恪那会儿,看李治的表现,酷似《三国演义》中的大耳贼,可惜就是短命了点

QUOTE:
长孙无忌“因隧诛恪”

没李治的默许,长孙能杀李恪嘛

至于后面关中门阀独大,借武后之手打压其首长孙无忌,可武后背后就是高宗李治啊

[ 本帖最后由 司徒苍月 于 2009-6-2 09:50 编辑 ]
作者: Shadowleech    时间: 2009-6-2 10:38

对,那位先生叫孟宪实。李治实在是很厉害,就是年纪大了以后身体不好,不然学汉武帝杀勾弋夫人也是可以的。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6-2 13:21

电视里武则天都说了,李治更适合做一个中等官吏。。
作者: 昭福    时间: 2009-6-2 15:14     标题: 回复 #15 关张马黄 的帖子

从结果看,还不算太坏.
武后时一干大臣知道她死后,
帝统还会回到李家手里,
女主临朝诟病诸多,换太平公主试试
作者: feiyue1206    时间: 2009-6-2 15:32

最近看马跃版的贞观之治,关于李承乾,电视中好象很喜欢他,认为他政治才能不错,造反似乎是被太宗逼的,因为太宗太宠爱李泰了,而且太宗的性格太急噪了,父子关系裂痕越来越大.不知道史实中如何?李承乾能力如何?为何造反?
作者: 天下第一水货    时间: 2009-6-2 16:08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8-11-7 11:40 发表
事后诸葛总是容易做一些的。比如嘉庆不立道光而是让奕?上位,是否就会好一些?很多后人看起来很明白的事情,当事人的选择却不见得就是错误的。

至于说道兄弟相残,套用南北朝时期那个小家伙的话--“悔不该 ...

俺怎么记得是崇祯皇帝对自己女儿说的?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9-6-2 16:41     标题: 回复 #49 天下第一水货 的帖子

愿后身不再生帝王家--刘宋新安王刘子鸾版权所有。后世引用这句话的帝王都应该交版税

[ 本帖最后由 江城子 于 2009-6-2 16:43 编辑 ]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09-6-2 18:30

李治的儿子们偏偏就没有兄弟相残,倒算是个奇迹
作者: 弓骑步    时间: 2009-6-2 18:36



QUOTE:
原帖由 吃饭猛喷罗大傻 于 2009-6-2 18:30 发表
李治的儿子们偏偏就没有兄弟相残,倒算是个奇迹

李治的儿子们全被老妈武媚娘给残了,当然没法相残。
作者: 轮回    时间: 2009-6-3 05:39



QUOTE:
原帖由 弓骑步 于 2009-6-2 18:36 发表

李治的儿子们全被老妈武媚娘给残了,当然没法相残。

也不全是,还有让自己老婆给残了的,比如李显
作者: 司徒苍月    时间: 2009-6-3 10:23



QUOTE:
原帖由 轮回 于 2009-6-3 05:39 发表

也不全是,还有让自己老婆给残了的,比如李显

倾向于 中宗 病逝

睿宗即位后,照例是要污蔑一下韦氏和安乐的,不然他的继承权应该在温王之后。废杀少帝,这名声,可确实不怎么样

至于 这病吗,太宗、高宗均有病史,挖猜测可能是遗传的

再者武后挟高宗令群臣玩了几十年,韦后不学这套实在是说不过去,还不至于傻到那么着急的把能乘凉的大树去砍倒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9-6-3 11:13

我说这就是报应,李世民为自己以前做的事情埋单而已
作者: 昭福    时间: 2009-6-3 11:16     标题: 回复 #54 司徒苍月 的帖子

这也只能是猜测,不说历史上,就说现在也是什么样智商的人都有,不能以常理度之
作者: hhw1230    时间: 2009-6-4 17:44

李治的确很是疲软的啊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09-6-6 19:24     标题: 回复 #57 hhw1230 的帖子

李治比李显要优秀不知几倍
傻子觉得唐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软骨头,即使前期英明,后期都很凄惨。要么放弃权力,要么被人害死。李显算倒霉了,还是被自己最亲的人害死,相比之下李治已经很幸运了!

[ 本帖最后由 吃饭猛喷罗大傻 于 2009-6-6 19:29 编辑 ]
作者: 佛山黄师傅    时间: 2010-7-27 09:05     标题: 回复 #30 coldwolf 的帖子

个人感觉唐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并没有错,至少大唐的江山是保住了(至于武则天擅权,建立武周等其实也是唐的延续,唐并没有灭亡)。李治仁孝,有一定的才能,并不是懦弱无能的。在他手中,大唐打败了高句丽,国土面积达到最大,延续贞观之风,为开元盛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他晚年体弱多病,而武后强势,才给了武则天掌握大权的机会。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7-27 12:05



QUOTE:
原帖由 佛山黄师傅 于 2010-7-27 09:05 发表
个人感觉唐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并没有错,至少大唐的江山是保住了(至于武则天擅权,建立武周等其实也是唐的延续,唐并没有灭亡)。李治仁孝,有一定的才能,并不是懦弱无能的。在他手中,大唐打败了高句 ...

唐代武功历来不行,高祖便称臣突厥,贞观年间也未见大的战绩(突厥之败与唐朝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唐朝扮演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渔翁角色),高宗年间平辽东算是仅有的亮点,到了武后时期便开始大规模收缩。吕思勉就曾说过,“唐初武功,看似卓越,实皆乘敌国之敝,非由兵力之强。故在高宗时,东西两面也已遭受挫折,武韦之世,敌势弥张。

至于玄宗盛唐,不妨听一听时人的评价,“国家开元天宝之际,宇内谧如,边将邀宠,竟图勋伐,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罗之战,云南渡沪之役,没入异域数十万人,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邪!”
作者: 热情未减    时间: 2010-7-28 20:29

武氏当权,狂杀诸节度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藩镇的势力。她原意是灭了李氏的势力,却无形中使唐朝的痼疾得到减弱。
作者: 热情未减    时间: 2010-7-28 20:30

武氏当权,狂杀诸节度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藩镇的势力。她原意是灭了李氏的势力,却无形中使唐朝的痼疾得到减弱。
作者: bergkamp    时间: 2010-7-29 14:20

太祖——李世民
华国锋——李治
作者: cmy_ymc    时间: 2010-7-29 15:46     标题: 回复 #2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作者: greatcqi    时间: 2010-7-30 16:06

藩镇之祸源于唐朝本身的军事制度,最初三世没有爆发出来的原因是皇权还很集中很强大,当没有一个绝对强力的领导时,手中握有军政大权的节度使会起异心也是情理中事
作者: 無當飛軍    时间: 2011-8-13 15:42

李世民怕自己的兒子也出現類似玄武門之變的狀況 又怕一黨獨大 另一黨優秀人才全數隱居

一開始是李承乾對李恪 再來是李恪對李泰......
作者: KYOKO    时间: 2011-8-13 15:57

错了的意思是啥?几个儿子都木有善终,武氏篡权?
事后诸葛确实不一样,事前猪哥都差不多。。
作者: 陶心    时间: 2011-8-13 18:11

高宗李治此君,无论文治武功业绩,还是政治斗争手腕,都可在全唐君主中名列前茅。什么“懦弱”,我看是扮猪吃老虎的心机。李唐江山,由于历史原因,也一直是被内部豪强虎视眈眈的,高宗利用矛盾先后干掉李恪系与长孙系、利用武氏打击王系,这权谋决断相当厉害。可惜后期受制于自己的身体,偏偏相对人还是“千年一遇”的武则天。
但换了别人,说不定江山早早被长孙系之流寻借口给夺了呢。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11-8-13 18:15 编辑 ]
作者: 小兵1234    时间: 2011-8-13 20:30     标题: 回复 #68 陶心 的帖子

難得遇到客觀看待歷史者,高宗李治確實是深藏不露,只怪他後期身體差。
中宗李顯才是無能,又或是只是愛女成痴,不得而知了。
作者: 王司徒与赵司马    时间: 2011-8-13 22:06     标题: 李世民没有错,错在儿子不争气啊,


作者: 陶心    时间: 2011-8-14 18:09     标题: 回复 #69 小兵1234 的帖子

兵兄太过奖了。
中宗与韦后是患难夫妻,韦后对他的影响力非比寻常。他自身又处于强敌环嗣的境地,只不过史书上干掉他的是韦后(然后自己也被翦除)而已。韦后不干掉他,保不准其他势力不打他主意。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11-8-14 18:25 编辑 ]
作者: 郭靖かくじゅん    时间: 2011-8-14 18:17

李治可不蠢,只是武氏风头太盛才衬托的无能而已,其实武则天在李治没死之前,能说上话的事情是很少的,基本上那些功绩还是李治的。谁也抢不走。
作者: 晕菜    时间: 2011-8-23 21:43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11-7 10:54 发表
节度使之设,跟武后倒颇有关系。高宗一朝名将,被武后杀了一大把,胡人势力渐强,所以只好设藩镇以备之。

--------
节度大使的设置是因为 唐王朝在太宗,高宗朝一轮扩张后,广袤的帝国领土和周边的游牧民族接壤,北面有东突厥,东北是契丹,西面是最难对付的吐蕃。
府兵制+少量的边境职业军队难以应付游牧民族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攻击,从军队的指挥、调动到后勤的补给,原有的防御体系反应速度和应对效果极其的不理想。在武后统治的后期,契丹人以及随后的东突厥先后三次由河北侵入;政府应对无力,最后一次甚至发动了3支大军,人数达到了可观的45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黯然写道: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资治通鉴》卷二○六)
所以才有了节度大使的出现,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任命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始有节度使的称号。玄宗天宝初,沿边有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之各州刺史(郡守)均为其下属,本身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它把地方上所有的权力都集于一人之手,到了玄宗的后期,地方官员的任命,例如刺史,节度使的意愿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样一来边境防御的问题大体上解决了,但是藩镇的后果很严重

[ 本帖最后由 晕菜 于 2011-8-23 22:00 编辑 ]
作者: Garnett2012    时间: 2011-8-23 22:23     标题: 回复 #1 三国赤壁周郎 的帖子

感觉李世民不立李恪的原因有点类似于孙策不立孙翊立孙权,因为李世民也觉得李恪像他,可能是出于天下已经平定,需要一个守江山而不是打江山的皇帝,才立了李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李治是长孙皇后所出,算是嫡子,而李恪是杨妃所出,是庶子。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