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茅盾文学奖凸显文学老态? [打印本页]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11-5 14:26 标题: 茅盾文学奖凸显文学老态?
2008年11月03日10:31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潘幸知
作家慕容雪村把茅盾文学奖戏称为“门背后的奖项”,他质疑它的评选程序和标准。10月28日,他在博客里这样写道:“即使这个奖真的发给我,老子也坚决不要”。
“门背后的奖项”
潘幸知(以下简称幸知):你怎么看待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标准?
慕容雪村(以下简称雪村):很难讲它有什么标准。
这个奖有个评选条例,指导思想十分迂腐,很不让人喜欢,一个小说应不应该获奖,应该只跟它的文本价值有关,与什么主义、思想都没关系,也不一定非要歌功颂德。看看它的评选条例,你会觉得这不在评选什么优秀小说,更不是什么文学事业,而是某个政治老师的思想工作报告。这种评选,更像是在评选优秀党员或先进工作者。我的博客里有人爆料,说有人为了获奖到北京到处跑关系,走门路,还有花钱什么的,是真是假我不清楚,但如果是真的,这将是文学界最大的丑闻。
(附部分茅盾文学奖评选标准: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导向性、公正性、群众性,注重鼓励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创作,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丰厚审美意蕴的长篇小说。)
幸知:你对操办方中国作协怎么看?
雪村:按我的理解,中国作协是一个文学管理机构,它管理、领导全中国的文学事业,负责鉴定哪些是好作品,哪些不是。至于它是怎么管理、领导和鉴别的,我不清楚。我觉得真正的文学奖,应该由民间的独立机构来操办。比如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普利斯策新闻奖等,都是由学术性的机构而不是官方机构去评选的。再看看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它有一个评委指定的程序———“主任、副主任人选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提名。委员人选由中国作协书记处提出候选名单后,以随机抽取的方式,从候选名单中产生。候选名单一般应为评委人数的两倍以上。”这规则公平与否我不敢说,但毫无疑问,这个奖体现的是中国作协的意愿。入围作品中有一些我读过,如果让我评奖,我会投毕飞宇和范稳各一票。而现在的茅盾文学奖,基本上是一个论资排辈的奖项,就是个元老奖。
幸知:你怎么看待莫言史铁生他们没有获奖?
雪村:没获奖的不见得比获奖的写得差。
幸知:你觉得当下有哪个机构适合做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学奖?
雪村:服从于某种指导思想的机构肯定不适合办这个奖项,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机构可以担当这个责任,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的悲哀。现在一本书出三万册就可以说是畅销书了,而中国有十几亿的人,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只要某个机构是独立的,募集到一笔钱,就可以做这个事情,这也是我想做的。
茅盾文学奖的尴尬处境
受媒体、书商和读者的共同冷落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品一旦被译成中文上架,总会登陆图书大厦的一周排行榜单。
茅盾文学奖颁布后,一份来自上海博库书城的调查表示,本次获奖的四部作品出版都非常早,除了《秦腔》和《暗算》属于常销书外,《额尔古纳河右岸》2005年上架,只卖了不到20本,而《湖光山色》2006年上架,只卖了区区6本,书城从2007年就一直没有进货。业内人士认为:茅盾文学奖市场号召力下降,获奖作品难畅销,虽然在公布获奖作品后有可能会出现短期内销量大涨的迹象,但也非常短暂,为此,各出版社在加印、重印上也非常谨慎。
在网站报道中,茅盾文学奖遭遇萧条。新浪读书频道在网站上推出茅盾文学奖专题,但议论的也仅限于接受网站和报社约稿的文化评论人。而搜狐读书频道几乎没有任何动静。
茅盾文学奖太“土”不适合潮流趋势
茅盾文学奖评委谢有顺在接受某网访谈时称:“四位作家的胜出,维护了茅奖的尊严和纯粹,从而让那些专心写作、才华横溢的作家得到了表彰,充分体现出了茅奖的包容性和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
对此,时评人李清并不赞同。“茅奖包容性不够。”他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的四部作品中,有两部写中国乡村的,反映当下城市题材的却一部也没有。他同样不赞同评委陈晓明“作家对城市和后现代经验都比较欠缺”的观点。“连《红楼梦》《金瓶梅》都是杰出的都市题材,茅奖所纪念的茅盾,代表作品《子夜》也是都市题材,反而现在的作家写不好都市小说了?”
这是个农民纷纷进城打工的年代,难道中国著名作家非要在农村题材徘徊吗?或者说,都市小说作家都不入体制之流?
网络救不了传统文学:
茅盾文学奖再次印证“文学已死”
在茅奖颁布之前,中文起点网就抢先与24部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的作家签约,这给网民第一时间阅读获奖及入围作品提供了便利。这是它继“作协主席小说擂台赛”后,第二次把橄榄枝抛向中国传统作家。
事实上,“作协主席小说擂台赛”虽然让起点出尽风头,却并没能让作协主席们的小说获得更高的点击率。那么,网友会对免费的茅奖入围作品感兴趣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前两年因提出“文学已死”而名声大噪的诗人叶匡政,以略带讥讽口吻说:“似乎文学这张沧桑憔悴的脸,只要登上网络这个平台,就会重新变得神气活现。哪知传统文学早像一堆嚼透嚼烂的甘蔗渣,只有含在嘴里才知它汁液已被吮尽,除了张口吐掉,确实难有他法。”
茅盾文学奖不过是再次印证了“文学已死”。这两年来,文学在社会新闻中,更多的是以丑角的面目被拉出来游街示众。“网络让世界发生进化,在文学界人士看来,却是一种退化。他们宁愿臣服于印刷品所铸造的那个孤独、单向、复杂、自恋的思维与认知模式中,因为这个模式中,他们是权威和利益的获得者。他们无法放弃手中的既得利益或虚假的权威感,于是自然成为这个时代最先消亡的群体。”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11-5 14:31
这次的获奖作品来说,暗算是借着电视剧火的,秦腔自然是靠着贾平凹的牌子,另外两部没有看过,不做评价,不过看过一本据说是史诗级作品的入选小说,那文字叫一个干涩,或者说是故意为之?
总体的感觉,这些体制内作家都越来越不会讲故事,端着金饭碗不思进取,总想着怎么把故事复杂化,运用若干若干小说技法,可远没到那个庖丁解牛的份上,勉强为之,结果只会让小说不像小说。
小说,我还是觉得有趣最重要,连故事都说不好的作家们,拿奖倒是勤快不少。
作者:
蓝云 时间: 2008-11-5 15:55
宣传问题罢了,而且有时戴了顶奖项光环倒使人望而却步。还是平民化好点。前几天看了本《石羊里的西夏》倒是不错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8-11-5 16:05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8-11-5 14:31 发表
这次的获奖作品来说,暗算是借着电视剧火的,秦腔自然是靠着贾平凹的牌子,另外两部没有看过,不做评价,不过看过一本据说是史诗级作品的入选小说,那文字叫一个干涩,或者说是故意为之?
总体的感觉,这些体 ...
的确。小说的第一要务是要有趣,要让人喜欢读下去,而不是来教育人的。
传统文学的式微,也是时代发展的正常逻辑。目前中国中年作家群体基本上都是在建国后文化大毁灭时代成长起来的,写出来的东西难免有CP风格。
作者:
无事公 时间: 2008-11-5 17:44
我读书万卷,但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一部都没有读过,不喜欢国内老一辈作家的风格,但最近本来还是打算找几部历史题材类的来看看,比如说《张居正》啊。但今日看包子一说,我又压后了这个计划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11-5 18:33
张居正,熊昭政的东西,想看就看看吧,看了才有资格给他泼脏水
作者:
关毛 时间: 2008-11-5 22:07
张居正……买不起的说,写的没意思有没盗版和电子版的 ,大家算是无福消受了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11-5 22:08
网上一搜一大把,盗贴书站都有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8-11-6 10:48
关于农村题材,还是因为这种题材容易讨采的缘故。而且当代很多作家都是农村出来的,写老家的事情比较容易。城市题材,还是等张爱玲这样的人来写吧。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11-6 11:18
茅盾文学奖要的是长篇,张爱玲擅长中短篇,精心布局,儿女情长,不入沈雁冰之眼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8-11-8 12:19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8-11-6 10:48 发表
关于农村题材,还是因为这种题材容易讨采的缘故。而且当代很多作家都是农村出来的,写老家的事情比较容易。城市题材,还是等张爱玲这样的人来写吧。
城市作家相比乡村作家还是年轻些,过几年吧,等70、80作家占领高地了,城市题材就出头了。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11-8 23:54
风水轮流转,等我们这帮人老了,估计也是那个德性
作者:
Heathcliff 时间: 2008-11-11 11:17
“现在一本书出三万册就可以说是畅销书了,而中国有十几亿的人,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除了《秦腔》和《暗算》属于常销书外,《额尔古纳河右岸》2005年上架,只卖了不到20本,而《湖光山色》2006年上架,只卖了区区6本,书城从2007年就一直没有进货。”
唉,书的销量如此的少,一方面是坏事,表现了现代人对文学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好事,因为影响力小而确保了文学的自由性。《活着》的小说可以出版,而改编得比较“河蟹”同名的电影却被禁。从古到今,在中国,文学似乎都是少数人的专利。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11-11 11:19
从前是认字的问题,不过人也都爱听说书,现在这年头嘛,还是爱听说书,认字的也多了,偏偏这认字多了也不好。
作者:
Heathcliff 时间: 2008-11-11 12:17
识字率的提高没什么不好,不过识字率与文学的发展不成正比是真的。
下面要说的好像有些离题了。不过如果文学作为一种娱乐的话,以前的人消费不起是因为识字的代价很高。其它的娱乐如戏剧等由于真人现场表演费用也高,因此古代听说书成为比较普通的娱乐活动。现在听说书已经不是什么流行的活动了。说书的娱乐性不高,而现代识字的费用大为降低,所以听说书已经不是一种可以代替看书的消遣活动。不过文学的普遍性并不因为说书的减少而增加。对大多数人来说,文学的娱乐效果明显比新的娱乐活动如电视、游戏要差,费用并不比其它娱乐活动低,文学作为娱乐活动不受重视可以说是必然的。
[ 本帖最后由 Heathcliff 于 2008-11-11 12:21 编辑 ]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11-11 12:21
其实还是挺受重视的,茅盾那点银子早花光了,现在这文学奖的钱都是国家出的,作协每年能赚几毛钱?还是国家拨款养着的,文人一支笔一张嘴,媒体的力量还是有的。
至于说书,现在都跑百家讲坛去了,以前人家拍手叫好那是真的觉着好,现在都安排一帮人在那儿傻坐着,罐头笑声就甭提了,这鼓掌都得搞个场记举块板子,说书都能说成那样。
作者:
Heathcliff 时间: 2008-11-11 12:41
文学受重视估计是在学术领域方面,娱乐方面确实是······。娱乐效果较好的文学作品如武侠、言情等的作品好像大都被“文学家”们看不起吧。不过就算是武侠和言情小说,只有改编成电视的作品才广为人知。文学作为娱乐项目比不上电视等是十分明显的。
楼上说《百家讲坛》是说书?我个人不太认同,毕竟媒体的形式不太一样。而且以前的说书可以说是在文学的口头版本,创造不少艺术形象,对文学的创造有很深的影响。但《百家》,估计不能吧?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11-11 13:03
武侠早翻身了,看看北大的教授们,严家炎、孔庆东,都把金庸捧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费金庸万古流”的位置了,古龙、琼瑶,也早就被收编了,可以搜一下台湾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二位的大名赫然在列,有专门章节讲评。
百家讲坛不是说书,难道还是学术交流平台?观众只有接受灌输的份儿,真正的交流,那得是有互动的。百家讲坛那儿是没有的。
至于说到文学创作,可以看看还是有很多人被易中天勾起了写三国YY小说的念头的,就算不是煽风点火,至少也推波助澜了。
作者:
方二 时间: 2008-11-11 13:16
嗯,百家讲坛的那些人多半还没有说书艺人那两下子啊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8-11-11 13:21
我听说那个什么《右岸》还有点意思,纯粹是听说
作者:
hill281 时间: 2008-11-14 17:23
贾平凹是作协的主席吧(陕西的还是全国的?),我在一个专门做纪念章的公司打工时老板说他当上作协主席后自己掏了一百万做了一些金质纪念章送给圈内的朋友,这难道就是秦腔得奖的原因。
说实话我没看过秦腔,也不敢妄言。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