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油锅集——水镜滴读书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9-18 15:18     标题: 油锅集——水镜滴读书笔记

《油锅集》序

      书常被与食物扯上干系,或曰书乃精神食粮,或有异邦人曰“饿看见书,就像饥饿的人看见面包。”。至于书痴,每每自称蠹鱼,其所谓以书为饱腹之物者也。人或有讥笑者,而往往自得其乐,大快朵颐,饕餮终日,不亦快哉。

       然则书亦可陷人于囹圄,使人受煎熬。“人生烦恼识字始”,所言非虚。西人有云:“读书,即是让作者在你脑子里跑马”。只是读书亦是苦,不读书亦是苦,不若苦中作乐,或可苦尽甘来。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念书,转头便忘。念多几次,亦记不牢。及至稍长,乃知以念书多少骄人,虽书中所言何物不甚记得,书名作者往往默记于心,于人前夸饰,亦常得赞誉。然此终非长久之计,若遇同为半吊子之辈,亦可互相吹捧,各自得利,若碰着有真才实学辈,欲考究某书之心得者,每每顾左右而言他,以至于仓皇而逃者数焉。此即世间所谓虚名之累,当谨记于心,莫效其法,重蹈覆辙。

      甚矣,吾之不慧。每思及此,亦常懊恼不已。乃思于书中求解,救我出此苦牢。未料读得越多,生出的迷惘亦越多,读书无异于自投罗网,一入书山,不知几时登顶,苦海无涯,未晓何日触礁。梵语所谓,般若波罗蜜多,意即智慧往生彼岸之谓,若我此等无有智慧之人,怎得以波罗蜜多?佛家七苦,正陷于求不得之中。人因我痴肥之故,每嗤我为包子,则我陷于读书之苦,或可谓之油锅煎熬耶?

       今且立志,于读书之隙,略作笔记,或钞材料,或发牢骚,望可稍解读书之苦,浅尝思考之乐。廿载杂览,无所用心,一朝磨墨,乐此不疲。

       因前此油锅之喻,名此为《油锅集》

       是为序


[ 本帖最后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3-17 20:29 编辑 ]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9-18 15:19     标题: 《吕思勉文史四讲》概述

近日手边一直在读的有吕思勉述,黄永年记的《吕思勉文史四讲》,中华书局,两百余页,定价二十八圆。

此书是昔年黄永年高二时,吕思勉先生任其师,听课期间他所做的笔记。

全书分四个部分

一、国文——《古文观止》评讲录

分上下卷,共四十一篇,上卷讲于一九四二年秋,下卷讲于一九四三年春。

二、本国史

说是本国史,实则只讲了元明清三代一些重大的史事,清朝编有略述民国之事。

此讲当可与先生《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参看。

三、中国文化史

先略述研究历史之目的,其后述及中国文化起源与历史年代,举凡三皇五帝事迹,古代社会组织,社会阶级,道路,先秦诸子学术,汉代学术,皆有述及。此讲亦仅止于汉。

四、国学概论

有与前编文化史相似者,先讲国学之定义,后述学术之分期,再而自先秦诸子讲起,略述秦汉学术之新趋势,魏晋玄学,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最后略论中国近代之思想家,即民国诸家。

书前以黄永年《回忆我的老师吕诚之先生》代序,多叙其为吕先生之弟子时轶事。书后自他处辑录吕思勉《自述》,《自述学习历史之经过》二文,当可管窥吕先生启蒙向学之门径。

此书装帧尚精,内中笔记之重点亦用黑点标于其下。然中华书局近年校勘编辑工作真正粗陋,书中过录错讹之处每每叫人啼笑皆非。试举一例,页三十,《古文观止》评讲录下卷第二篇,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第二行即将“柳子厚”误为“柳于厚”,柳州何辜,而表字惨遭篡改。

饶是如此,亦难掩此书价值。此书于国学入门,极有裨益,浏览一过,当信可发动风气。

诚之先生恃才傲物,所讲多有贬斥古人之处,然皆有所出,亦非厚诬,远非今人随意批驳可比。

概论毕,后则当钞出全书精妙处,与诸君共赏。


[ 本帖最后由 水镜门生 于 2008-9-18 16:09 编辑 ]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8-9-18 15:36

又是一坑生煎以後可以編一個集子,專門收這些爛尾坑的“是為序”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9-18 16:10

更新一篇,这不就开始填了么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8-9-18 16:18

中華新近的民國筆記叢刊也是魯魚亥豕烏焉滿紙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8-9-18 16:30



QUOTE:
原帖由 右文 于 2008-9-18 15:36 发表
又是一坑生煎以後可以編一個集子,專門收這些爛尾坑的“是為序”

书名就可以叫做《是为序》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9-18 16:48

原来写序也可以出书啊~~~~~~~
作者: 油盐酱醋    时间: 2008-9-18 17:02

明人小品成集的甚多,序跋也是小品一种,为何不可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9-18 17:39

想起来我书架上头也有几本序跋集子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9-19 22:54

      我买的第一本吕思勉先生的书是他的《经子解题》,以浅近文言来解读经部子部的重要书籍,读来甚为获益。之后陆续购入了吕思勉先生的《吕著中国通史》,《吕著中国近代史》,《中国民族史》,《三国史话》等,近日购入《吕思勉文史四讲》。若说读得最有兴味的,还是《三国史话》,盖因其文字较为浅近之故。而其中对三国的见解,例如为魏武辩诬之类,可发见先生的读史趣旨。《吕著中国通史》一书,上册是文化史,下册是政治史,下册略为简略,而先生之用心实则是放在上册文化史上头的,几乎每一个篇目都条分缕析,并且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对于夯实文史基础,让读者学会自己思考问题,是很有裨益的。

      不过真正对吕思勉先生感兴趣,尊崇他的为人与学问,却是因为他的学生张耕华为他做的传,名曰《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此书述吕思勉先生生平与学问,皆有极为精到的总结,而尤为可贵的是,把吕先生的日常生活也描写得趣味盎然,使人觉得这样一位史学家,却有如此平易近人的一面,实在叫人心向往之。特别是其中写到吕思勉先生喜欢养猫,家中曾有一只猫叫阿黄,平时就和他们家人一起吃饭,有时候阿黄爬到桌子上,打下先生筷子上的菜自己吃,先生也不以为意。而阿黄死后,先生更为阿黄写悼亡诗,可见爱其至深。此类点滴细节,书中俯拾皆是,在在都写活了一个在学术上潜心研究,在待人接物方面虚怀若谷的高尚的人——吕思勉先生。

      上述关于猫的片段,在黄永年先生怀念吕思勉先生的《回忆我的老师吕诚之先生》一文中亦有提到,此篇也极有趣味,推荐一读。黄永年先生是陕西师大研究唐史的专家,他自述自己的学问根基大半是来自于吕思勉先生当年的授课,也即此本《吕思勉文史四讲》所涉及的内容,后虽入复旦,学到的却未必有当年中学时先生授课所得那么多。由此可见先生此书,对于有志于国学入门的人来说,价值极高。

      至于四大史家之说,来自于钱穆的弟子严耕望先生,而钱穆则是吕思勉先生的弟子,旁人或者以为有门户之见的嫌疑,实则不然,我以为仍是公允之论。而钱穆先生的书,较之其师,可说或在某一问题上有独到的阐发,而实则论到广博精深,还是略逊一筹的。

      以上的介绍,希望对诸君有些帮助,实则我也只是一知半解,做文抄公而已。


[ 本帖最后由 水镜门生 于 2008-9-19 23:06 编辑 ]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9-19 22:57

国学数典有人问起要读吕思勉先生的著作当从何着手,草草答之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9-22 23:08     标题: 国文课本选用《古文观止》的缘由

      吕思勉先生所授国文课,选用《古文观止》作为教本,在黄永年的小序中提到,缘由是“取其选钞无法,美恶杂陈也”。而具体的解说,见于代序的《回忆我的老师吕诚之先生》一文中。

      按古文观止一书,成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浙江绍兴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订,概用于教馆授课。全书十二卷,按朝代编次,自周至明,共收二百二十二篇。

      在黄永年眼中,古文观止被其薄为“村塾陋籍”,而吕思勉先生选此为课本,却正是为了这书“选得坏”。坏在何处?坏在编者不知“古文”为何物。“古文”乃是和骈体文相对而言的,而此书却选了六朝的若干骈体文,如《北山移文》、《滕王阁序》之类,可见编者乃是不懂行的。而正因为他选得坏,“各类文章都有一点,作为教本让大家多了解些东西还是有好处的”。另外,“通行易得”也是选它的一个理由。

      黄永年认为“《古文观止》虽是陋籍,其中所选的文章还应该是好的”,但吕思勉先生不这么看,他指出:“《古文观止》这部书是为科举时代学做八股文的人诵读的,做八股文是要从没有话可说处硬找话说,因此《古文观止》所选的有相当一部分是说空话发空论的文章。”在讲评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时,吕思勉先生指出:“八家是能写好文章的,但选在这里的往往不是好文章,主要原因就是此书专要选空议论文章。”,另外,“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此书要选短文章,有些好文章篇幅长,就不予入选。”吕先生举《史记》为例,说“《史记》是有许多好文章的,但因为长,此书不选,尽选些短而空的文章。”

      上所述,即是吕思勉先生选用《古文观止》作为教本的大致缘由,并且略述了其对于此书的看法。具体的对此书所选文章的讲评,在下面的笔记中将会提及。

      关于《古文观止》,小时也被“观止”二字所迷,以为读此书便可晓古文大略。然后读之,便发现并未如其所吹嘘的那般好,想是如坊间做买卖的,定要取个好名字,才好骗人买他家的东西。广告乃是古今相若的东西。

      而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流行,《古文观止》又重新被各家书店摆上了显眼的位置,俨然作为国学入门书而推介,至于那些翻印的,注释的,新编的,似乎也都是抱持着分一杯羹的想法,想要挤将入来,多赚些阿堵物。其实《古文观止》已是不纯的东西了,而今人选编,眼光罕有甚于古人者,这般继续夹带私活,实有误人子弟之虞。

      今特将吕思勉先生之见解钞出,望为“观止”所惑的诸君,或可警醒。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8-9-23 08:21

由《昭明文選》和《文心雕龍》入手纔是正途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8-9-23 10:15

虽是正途,不合于八股之道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8-11-13 22:31

昭明文选读着太费力,不推荐,我前段时间看《全汉赋》,挑了十来篇读了就再也读不下去,模式比较单调
文心雕龙好是好,可还是不是入门途径,看起来费劲,没有昭明文选做底,根本读不通

古文观止选的虽然杂,但文章还是很好的,朗朗上口嘛

吕思勉的我有《经子题解》《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和《吕著中国通史》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8-11-16 23:07

文心明辨文體,文選各體範文,取法乎上嘛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8 12:02

著史仰仗两司马:裁缝和大厨?

最近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颇有心得,兼看钱穆先生的老师吕思勉先生的《吕思勉文史四讲》,提到太史公的史记,内中材料大半系抄来,后来想想,其实几乎所有的史书,都逃不开抄书这一关,先要会抄书,然后方始能够著书,如此一说,则“文抄公”,倒也要算一个挺光荣的头衔了,真会抄书的,太史公算一个,千年后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温公自然也算一个,其余诸位先生,在善于抄书这一点上,还真比不上他们这两位司马家的呢。

比如袁枢抄通鉴而成通鉴纪事本末,钱穆先生批评他说,连抄书都不会,通鉴许多已经温公之手剪裁过的材料,到了袁枢手里,却给掐头去尾,连中间都不剩下,若是有学子图省力,只看了通鉴纪事本末,而不去看通鉴,则显然要被袁枢骗了。当然,纪事本末体的优势,钱穆先生也有褒扬,只是这样一个好好的体裁,落在袁枢这个裁缝手里,就缝补不出一件好衣裳来。

至于通鉴与史记的比较,前段日子随手写下一段感言,现在看来自有偏颇处,不过还算有趣,抄在下面。

“史记之文,大半系抄来。”,通鉴亦然。司马迁与司马光相比,太史公似一厨师,添油加醋,乃其所喜,故读史记,多有读小说之错觉,恍恍惚惚,这一锅史料究竟被添加了多少佐料,后世“美食家”议论纷纷,始终存疑。而“太史公曰”,无疑是“料理大师”司马迁兼任“美食家”的绝妙点评。而温公则更似一裁缝,能以天衣无缝笔法将史料裁剪得恰到好处,在担任“时装设计师”的同时,也兼任“时尚评论家”,对于经其亲手改定的通鉴提纲挈领,以方便“资治”。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9-1-8 14:45

不愧是油鍋集,讀史讀出油鹽醬醋來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8 15:56

只恨史书中油腻太少,猫腻太多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2-8 19:56

吕思勉先生的著作在资料搜集和归纳整理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他的《中国通史》,是分成社会史和政治史分别叙述的,上半部先把社会构成的各个方面按照历史演进进行总结叙述,例如婚姻,家族,兵制,学校,语言文字等,然后下半部集中叙述政治史,也就是俗称的帝王将相家谱,但是也并非单纯把叙述的笔墨浪费在帝王起居注上,更关注于王朝更替的具体原因和分裂统一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吕思勉先生本身是中学历史教员出身,所以他的书,一开始就是作为教科书编写的,对于入门的读者来说,个人觉得是很有便利的。

钱穆先生的特色是,他对于历史事件的研究分析,往往能够独辟蹊径,言他人所不能言,说古人所未说破,在整个历史的宏观把握方面,和开拓创新方面,有他独到的本事,钱穆的《国史大纲》,提纲挈领,读来也很有裨益,只是需要注意的是,钱穆的新奇观点,也无需全盘接受。

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由于其英年早逝的缘故,只写到东汉部分,这本《中国史纲》,一开始也是作为中学教科书而编写的,所以在文字方面,张先生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来展开叙述,而实际上,在浅近通俗,但又优美隽永的文字背后,基本上做到了无一处无考证,无出处,实际上是花了很大功夫写成的,读者往往沉醉于他的叙述,反而会忽略了他的苦心,这一点需要注意。

黄仁宇是以万历十五年而闻名大陆的,他的通史,应该是指的《中国大历史》一书。黄仁宇在书中,是标榜一种大历史观,而他对于中国的历史研究,除了王朝更替之外,对于历史地理和经济因素的考量,似乎更为关注,他曾经就明朝的财政问题做过专门的整理和研究,也有相关的著作,当然对于初学者,可以留到以后兴趣转向这一方面,再细看。至于中国社会各阶层如同潜水艇三明治的说法,不晓得是否他的首创,颇为有趣。

其实读史入门,倒是从上下五千年开始的,曹先生这一部书,虽然自谦是儿童读物,而其中所挑拣的历史故事,实在是很有启发,颇有余韵。

读史不易,有这几位先生的指引,便利极多,只是现时能真正像这几位先生一样,埋头书斋,专心学问的,实在是寥寥无几了,更多的,便是用百度谷歌代替了剪刀浆糊,那些编辑所谓通史的,怕是连他们自己,也没有看完过一部完整的二十四史之一。

民国学者,还能延续前清在考据方面的踏实学风,而自民国以降,所谓通史,举凡范文澜,郭沫若,白寿彝诸家,挂名主编,总还有些真才实学,至于今日出版社ctrl+c crtl+v出来的所谓通史,实在应该送到造纸厂去做纸浆
作者: 油盐酱醋    时间: 2009-2-9 08:11

又拿旧回帖充数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2-9 12:31

这样都能看穿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3-17 20:28

《吕思勉文史四讲》 吕思勉 述 黄永年 记 中华书局

这是黄永年先生在中学时上吕思勉先生课时所做的笔记,分国文——《古文观止》评讲录、本国史、中国文化史、国学概论四讲,作为国学入门书颇佳。

《生涯一蠹鱼》 傅月庵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傅月庵先生一支健笔,写尽书趣风流,书中多文坛掌故,亦有哀思追忆先贤之文。

《现代——从1919年——2000年的世界》 [英]保罗约翰逊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这书是冲着作者买的,保罗约翰逊最有名的著作自然是《知识分子》一书,约翰逊博士化身八卦记者,用生花妙笔写尽前辈学人丑闻,学界一时哗然。

《血酬定律》 吴思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潜规则的续篇,民间史学票友对国史的另类解读。

《顺生论》 张中行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中行先生笔下多写小品,虽然琐碎,却别有一番滋味。此书罗列三十个题目,谈古论今,深入浅出,可看作张先生个人哲学有系统的一次总结。只是文人谈哲理,多有吃力不讨好的。幸而张中行先生笔力雄健,可补哲思不足。

《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著 屠孟超 译 译林出版社

堂吉诃德大名鼎鼎,无需我再为之多饶舌。屠孟超先生的译本我很喜欢,和杨绛先生的比,用词更华丽些,没有刻意减省,世俗的味道很浓。译林这个是世界名著普及本,小三十二开,字小如蝇,只好灯下配一放大镜读之。

《我们的祖先》 卡尔维诺 著  蔡国忠、吴正仪 译 译林出版社

没有封皮,特别便宜,原价21元,没封皮价6元。收录《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三篇。闲暇枕边读物,对于同时身兼小说家、童话搜集整理者、文学批评家等各类身份的卡尔维诺先生的作品,其实噤声更为妥当。

《我是猫》 夏目漱石 著 尤炳圻 胡雪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关于猫大人这本自传的第一句,各类译本似乎就有异见,这版是随俗随大流,译成“我是猫,名字还没有。”。雅则雅矣,却不传神,还是喜欢那个译成“咱家是猫,名字嘛,现在还没有。”的版本,不过还没痴迷到为了这么一句再去买一只猫,哦不,一本书的地步,也就将就着看吧。日语译文,有些对语气词略去不译,有些则恨不得每句后头都加上“哟”、“呀”、“啊”、“呐”,矫枉难免过正。努力学习,自己看原版是最好了。

《被背叛的遗嘱》 米兰昆德拉 著 余中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小说家似乎总有评论其他经典小说的欲望,昆德拉也不例外,这书就是此种欲望投射的产物。其实这并不出奇,一个好的评论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小说家,一个好的小说家要想成为一个好的评论家却要简单得多,所谓“了解之同情”,不止适用于史学,在文学批评也同样可发生效用。只是书买回家后,却在网上看到许多对余中先先生译文的批评,顿生悔意,如昆德拉所言,书价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坚持买了他的书,却发现译文错讹频出,怎一个“玩笑”了得。

《章太炎的白话文》 章太炎 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章太炎写过白话文?此书倒也算昔年文坛一桩公案。章门弟子若疑古玄同辈皆不承认此为太炎先生所著,书中的文字也无缘被收入《章氏丛书》。实际上,这些文字算是章太炎先生的演讲记录,就像《国学概论》一样,太炎先生负责口述宣讲,而门人弟子或报社记者诸君笔记之,刊行于世。太炎先生写个白话文也成了惊天动地的大事,难怪后世攀附门楣的私淑弟子连绵不断。不过书中的文章倒很适合入门,比之《訄书》、《检论》之类好读不少。内中尚混有钱玄同《中国文字略说》一文,这也是当年此书被讥为《钱玄同的白话文》的缘由。

《一知半解及其他》 温源宁 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和上一本一样,都是新世纪万有文库丛书中的,价廉,五元。看看目录吧:吴宓先生、胡适博士、徐志摩先生、周作人先生、梁遇春先生、顾维钧博士、辜鸿铭先生······好吧不用再罗列下去了,这些都是作者的熟人。至于书后附录的推荐人名录,则有林语堂先生、张中行先生、中书君。中书君?嗯,钱锺书先生众多笔名之一,中书君作为温源宁先生的弟子力荐此书。感觉写成书商广告了,呵呵,不过若是对以上诸位的大名有所耳闻,一知半解,不妨读一读此书,则或可增广一知,添上半解。

[ 本帖最后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3-17 22:38 编辑 ]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3-17 21:23

最近囊中羞涩,多在书店蹭书看,有几本一直想买却始终没有下手的,倒是陆陆续续看完了大半。

艾柯的《误读》(Misreading),艾柯是卡尔维诺的朋友,卡尔维诺写《寒冬夜行人》,艾柯便写《开放的作品》、《悠游小说林》,颇有些较劲的味道。《误读》意在将戏仿这种文学形式发扬光大,艾柯恶搞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写恋老奶奶癖的《洛奶塔》,代表出版社给无名氏的《新旧约》、荷马的《伊利亚特》、《特洛伊》写退稿信,请达芬奇在哥伦布美洲发现之旅电视直播现场讲粗口,无不极尽揶揄之能事。可惜注解过多,又是脚注,常常占去半页篇幅,其实此类文,妙在读者与作者心有灵犀,若是把那文中好处全部说尽了,却是无趣了。不过还是挺感谢译者的,意大利文我是不懂的,她不译出来,我自然无缘得见如此妙文了。

汪荣祖的《史学九章》,陆陆续续看完了七章,还剩下谈钱穆与梁启超的同名作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异同的一章,和慧眼别具视钱锺书先生作史学家看,钩沉剖析其史学研究成绩的一章,以及一个颇长的重申历史学本质的余论。全书两百七十余页,此三章占去一百页,可见分量之重,用力之勤。前阅七章,最喜第一章,述吉本及其《罗马帝国衰亡史》,汪氏独出心裁,以文言迻译吉本,居然熨帖契合,惜乎吉本煌煌六巨册,汪氏似乎无此余力译完。是书国内至今无一堪称精善的全译本,台版全译遭人诟病不少,不忍阅之,无奈只好龟速读读原版电子书,偶以汪氏所译数句解解馋。

张大春的《小说稗类》,大头春昔年《城邦暴力团》一出,很会讲故事的倪匡都忍不住大赞他比卫斯理更会讲故事。小说家而评小说,除了一种自我解剖的焦虑,更多的则是大快朵颐他人小说之后如鲠在喉不得不发的快感释放。难得的是张大春居然绷住了,板起面孔,像模像样举起手术刀割下去,刀刀见血,篇篇用心。写法上乃是拈出一个题目,对题材种类思想内涵相近的小说总括言之,虽然读来感觉有些结论乃是他预先已经设置好的,却也不得不佩服他论证之精审周到。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9-3-18 08:33

生煎的閲讀面挺襍的嘛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3-18 09:43

襍  
【申集下】【衣字部】 襍
--------------------------------------------------------------------------------
【集韻】同雜。【說文】五彩相合也。 又【類篇】集也。別詳隹部。

又学到一个字

其实就是抓阄,抓到一本看一本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3-26 19:13

熊逸的《隐公元年》开篇说,一部经学史,便是一部误读史。经学史上误读的情况的确很严重,然而这个误读,究竟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倒是耐人寻味。

前段看周予同的《经学史讲义》,前有朱维铮先生的长序,对其师的经学研究做一总结,只是读来总觉得有些古怪。周予同先生的讲义开场白便说今日之研究经学,是站在超经学的角度,非古非今,非汉非宋,只是朱维铮在长序中又提及,周先生曾言,他的路子还是略近于今文学家的。终究研究经学,还是得有一偏向的吧,若纯言客观,非但他人不信,自己对自己似也难交待。至于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学史云云,洋和尚念经,终究是有口无心。

其实读一读吕思勉先生的《经子解题》,倒也颇有启发。似乎从未有人称吕先生为经学家,而吕先生这一本书,在当时也只是一本入门书,今日读来,却仍旧有多难索解处。有先生曾言,民国时的中学教员,要比今日的大学教授牛得多。恰巧吕思勉先生和钱穆先生这一对师徒,正好都是彼时的中学教员。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3-27 11:31

汉语有几万年历史?甲骨文有四五千年?——读杨剑桥先生《汉语音韵学讲义》偶感


杨剑桥先生的《汉语音韵学讲义》据闻乃一深入浅出的入门教材,今读第一章开篇,即有两处疑问。

1、开篇说,“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少数几个文明古国之一”,这话姑且不论,不然恐被扣上“民族虚无主义”之类的帽子。后又有言,谓“汉语也已经有几万年的历史了”。汉语果真有几万年的历史了么?对汉语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否过宽?望就教于方家。

2、又说“但是四五千年以前我们祖先的语言,因为有甲骨文等文献资料的记载”,按甲骨文为殷商时文字,仅有三千年左右历史,“四五千年以前”一词似不够严谨。关于甲骨文的年代问题,前些日子复旦的郭永秉博士曾经致信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指出某位女士的类似错误,偶尔读到,随手记之。作为一本入门教材,这类小错,虽然瑕不掩瑜,总以“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宜。

附上郭永秉博士的商榷信函:

读了2009年2 月8日的《上海书评》所刊访谈录《孙晓云谈当下书法》后,有些看法。孙晓云女士在回答记者“书法和京剧老是被摆在一起说事”的问题时说:“京剧真正成为一门艺术,一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撑死了就几百年。但书法有多少年?甲骨文就五千年了。对中国书法的起源、发展不了解的人,才会把书法和京剧摆在一起说。”其实把书法和京剧摆在一起说的人,也许大多不会愚蠢到如孙女士所说的,连中国书法起源远比京剧长久的基本事实都不知道的地步;他们的比较自有其他方面的道理。所以孙女士其实并没有说清楚书法和京剧没有可比性的理由。这是逻辑上的问题,可暂不论。令我吃惊的是,孙女士居然说“甲骨文就五千年了”。按照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看法,商代甲骨文发现于商代后期王都遗址殷墟,其时代在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之间,距今也就是三千几百年的时间。不知道这“五千年”是从哪里来的?
作者: 万恶的箱子    时间: 2009-3-27 19:38

被误读的又何止经学,阮步兵咏怀、李义山锦瑟,哪个不是聚讼纷纭?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作者既已作古,且由后人摆布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3-28 13:50

  经学家们就是一群自以为是孔老夫子肚子里蛔虫的老夫子。

  经与孔子的关系,以最初的五经而言,今文学家认为皆由孔子改定而成,以今文学家的观点看,孔子是不得志的政治家,失意的改良主义者,成就非凡的教育家,“匹夫而为百世师”。古文学家则看孔子作史学家,“述而不作”。经学自汉初起立,便有今古文之争,后世更有汉宋对立。其实说起来,“纯天然”的经学自汉时立后便开始产生变异。魏晋变为玄学,以老庄解经,好歹老子还是孔子之师。唐初佛学盛行,孔老夫子被迫剃头点戒疤。两宋理学则是表儒里禅,披着格物致知的皮说“本来无一物”的道理。自元推行以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科举取士,生员秀才举人进士多有只知四书而不识五经为何物的,更遑论公羊榖梁。明清八股极盛,若曰盖谓,代夫子立言几成家常便饭。朴学之兴,盖说理已穷,故返本归源,欲求字义本真。至于清末民初以降,太炎尝谓“我死后中华文化绝矣”,绝乎哉?但看春花秋月,闲话冬日斜阳,至于断绝与否,“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9-3-28 15:22

後面這一大段不大像包子文風嘛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3-28 15:36

偶尔装一下老不正经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4-2 21:56

今天在书店偶读胡朴安先生的《周易古史观》,此书首版由胡先生自费印了两百册,分送友人弟子,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胡先生的子侄辈胡道静先生贡献出藏书翻印,惠及学人,现在通行的版本,也就是今天看的,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世纪人文丛书系列里的,只是略贵了些。

胡先生此书纯以古史眼光看周易,摒弃传统的术数哲理解读法,不蹈空而就实,不虚言而证史,自谓乃古今第一位通篇以古史观解易者,想来亦非虚言。

章学诚说六经皆史,在他彼时看法,当是视六经为古时官府档案(钱穆先生于《中国史学名著》中语),然尚书载言,春秋记事,诗三百录民歌雅言,三礼言律例礼制,唯有周易,千百年来“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胡朴安先生语)。这易虽名易,却最不易读,亦最难索解,易经易经,倒不如改名难经。

胡先生读易经四十载,收各类解易说易之书四百余种,据其所言,仔细看过的总也在五十种以上,而仍旧迷惑不解。后胡先生不幸脑血栓发作,半边身体瘫痪,乃于病榻读易经解闷(读易经解闷,这境界~~~),乃有所悟,以周易作古史看,居然豁然开朗,遂写定是书。

是书认定周易为叙古史书,乾坤两卦为序论,发凡起例,标定“元亨利贞”作全书书眼,后六十卦载记殷商周初六十事,而此六十事记载顺序俱有因果,后则殿以既济未济两卦,为全书后记。

显然胡先生此等读易法亦非空穴来风,所自必有由来。内中所言六十事,皆可作社会史看。若谦卦,历来视作君子修养之意看,而胡先生则自文字训诂入手,以谦字通兼字,谓此卦实言王教民以稼穑事。民国时西潮东来,学术思潮激荡,胡先生身临其时,恭逢其会,想来受西哲惠亦良多,西方近代史学多重社会史,或者受此影响,亦未可知。

是书先立一框架,继而“六经注我”,先有古史观,后有以古史观解周易事,引述历来注疏经解,亦只引其训诂,弃其义理,似嫌矫枉过正。然却不能言是书无价值,毕竟总括看来,居然可以自圆其说,以六十事解六十卦,亦颇契合先民事迹,而以文字训诂解经,亦是正途。

因在书店看书,只能匆匆翻阅一过,书中精义纷呈,妙言迭出,小子愚钝,后当再三披阅,细细读来,方不负胡先生病废著书之苦心。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4-2 21:57

经学果然博大精深,那么一大段写下来,回头看看,我都不知道我在写什么了
作者: 三种不同的蓝色    时间: 2009-4-3 08:15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4-2 21:56 发表
乃于病榻读易经解闷(读易经解闷,这境界~~~)

(王)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湛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病中读易,正是名士风流
作者: 三千年以后    时间: 2009-4-3 08:36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4-2 21:56 发表
小子愚钝,后当再三披阅, ...

包子谦虚了,披阅应改成批阅方能展现包子水平。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4-3 09:48

我有水,无水平,批阅是万万不敢大庭广众说的,就拿一支铅笔,私底下乱涂乱画,仿效钱锺书改史记就好了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4-6 21:42

  下午在季风书店翻了翻朱维铮先生的《走出中世纪二集》,原来朱先生这个“中世纪”,是用来代替“封建社会”的,倒是很聪明。

  不过朱先生似乎特别喜欢看人家的日记,前此读顾颉刚日记读出些名堂,便“急吼吼”(沪语,谓急不可耐)在《上海书评》上将顾先生给蒋公献鼎谀辞的事儿数落了一番,没成想这按语加得却又出了纰漏,反倒给他人抓了把柄,瞽叟复明,这抓虫小计终有些力不从心。

  这本二集里便收录了多篇读前辈学者日记回忆录而成的文字,匆匆读过,有些印象的是一篇读杨树达先生《积微居日记》的,拈出其中两则故事,敷衍成文。一则说杨树达与杨荣国之仇隙,一则叙杨树达私议陈寅恪。杨树达与杨荣国之私怨,前此曾在黄永年先生《学苑零拾》中读过,再次读到,倒不觉新鲜。二杨相争,原是为了杨荣国之学术水平不高,论文错漏百出,而惹得杨树达先生心生怨言,继而发之为文,递了御状,然则太祖本有意借彼杨氏之笔伐孔,故而此杨氏之口也就不得不堵一堵了。朱先生择选日记的功夫巧妙,按语加得到位,二杨相争事,俨然给他看出了太祖治人心术,不愧是历练过风浪的。至于后一则杨树达与陈寅恪先生的故事,恕小子愚鲁,倒真看不出太多微言大义,大略是说些彼时不重视史学,将学者作傀儡之类的话吧,末了感叹杨树达先生死在五六,未逢五七,更躲过十年浩劫云云,久闻朱先生敢讲话,果然名不虚传。

  朱先生恭为经学史大师,对晚清学术史颇有心得。书中述及钱穆、梁启超诸位前辈先贤,倒还不至不恭,至于提到康南海,则照例要口诛笔伐一番。翻到说马一浮一篇,却真是有一说一,毫不留情。只读过一本马氏选集(刘梦溪主编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中的《马一浮集》),便能够指出马氏学术种种硬伤,兼及其人身上诸般传说之不确,然而究其实质,实是对马一浮曾为蒋公“帝师”之事的针砭。

  关于大师之辩,今年因文怀沙事,一时热闹非凡,这一点朱先生倒也有先见之明,于两年前便有一篇关于大师名实之辩的宏文,附于书中述及钱穆学术成就的一文之后。文中顺带随手纠正了新旧辞海关于“大师”一词注解之不确不实,指出其朔源之时引班固《汉书》而不引司马迁《史记》之谬,这倒是有道理的。班固抄太史公,这是尽人皆知之事,郑樵更有一龙一猪之喻,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也大为鄙夷班固其人,莫非《辞海》诸位编辑不曾有此“耳食”?顺带一提,于书中多篇文内读到“耳食”一词,先是不解,后则恍悟,此即沪语所谓“嚼舌头”产物也。说回大师之辩的宏文,朱先生考“大师”二字,谓其本意只是上了年纪的经师罢了,后佛教自西土东来,大师转而为高僧之谓,至于今日之所谓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而为大众普遍景仰之学者专家云云,实已背离“大师”本意。至于今日何人可称大师,以何标准界定,则朱先生宏文论述甚详,诸君自行观览为宜。不过钱穆先生的史学大师地位,朱先生倒是承认了的。

  最后说一说朱先生荐书之事。南方周末副刊有“秘密书架”一栏,向其约稿,朱先生回信答曰“我的书架没有秘密”。不过好歹在引述了鲁迅先生的“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后,还是推荐了一本,乃是其留校任教之初始阅,煌煌巨著,马克思之《资本论》。至于何以身为经学史家而推荐《资本论》,思及其“马克思主义经学史”云云,想来就可以明白,无需赘言的。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9-4-7 10:28

資本論,不低不低,夠高夠高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9-4-7 10:41

康有为,完全没水平的人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4-7 10:50

油门公可曾学习过?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4-8 00:08

朱维铮先生的《关于马一浮的国学》收在《走出中世纪二集》里,我看了个囫囵,随便说说,照着目录说吧。

关于马一浮的“国学”
  ——答《大师》编导王韧先生

此《大师》非一本杂志或丛书,乃是上海纪实频道播映的一档系列片,绍介民国学人事迹,请了朱维铮先生做顾问,故而当此栏目首席编导王韧先生向其询问马一浮相关事宜时,朱先生写此文以复。

  一、介绍马一浮的“价值”

“价值”加了引号,显是隐隐已有褒贬寓于其中。此段略述马一浮之生平与学术成绩,另强调朱先生只在以前看过马氏同宗马镜泉写的《马一浮传》,略略翻看过刘梦溪主编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中的《马一浮卷》的小引和前几篇文章,因无甚兴趣便积灰书架,今因有此一问,不得不再“拂去书上尘”,“临时抱马脚”。此段即指出《马一浮传》的作者对同宗前辈之事迹,或有调查不确,未曾详加考释之讹误。如言马一浮在留美期间,以两年时间即读完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大哲的数十册著作,朱先生认为就算读中译都无法如此迅速,何况原版,故此认定此为“耳食”,不足信。后又说到马一浮半路出家,政坛失意之余改治国学,学无数年即自称有大悟,并公然自称“大师”,以为此事难免有浮夸之嫌。

  二、关于马一浮拒任北大文科学长

此段叙蔡元培先生请马一浮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而马一浮拒绝事。主要着眼于厘清关于马氏拒聘时所说的一句话,即“闻有来学,无往教也”,非马氏自度,而是出自《曲礼》,而马镜泉为马一浮作传,刘梦溪写洋洋洒洒总序时,皆未核证,便将此语归于马氏名下,毋宁乃“孔冠马戴”,贻笑大方之误。至于编导尚有问及若马一浮代替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会对北大产生何等影响之事,朱先生似语焉不详,或者认为将马一浮与陈独秀摆在天平两端相提并论,无甚讨论价值故?


  三、马一浮与中西文化

此段复引前文所提马一浮留美读书,“一口吃成个大师”事,认为速成如此,生吞活剥,能有多大进境?另对马一浮为马克思著作引进中国第一人的身份提出质疑,于是马氏头上光环又被朱先生摘掉一环。对马一浮译介之著作,朱先生认为皆是彼时寻常之政治宣传读物,译笔虽好于郑观应辈,总亦只是寻常。只是朱先生既然不曾得见马一浮译著,而仅凭其对马一浮英文水平之主观认识,即断定马氏译文无甚好处,此亦所谓“见微知著”,“三岁看八岁,八岁看到老”的经验所致么?

  四、马一浮为何强调“直接孔孟”

此段叙马一浮之理学成就。朱先生既恭为经学史大师,则对同辈先贤的经学理学研究,发言权还是很有一点的。小子愚鲁,此段读得糊涂,盖没有基础,看学术争鸣,只是听个响儿,看个彩头,瞧着热闹,内中门道,还有待诸君品评。“直接孔孟”,对与不对,似涉及对历代经师解经之论断,内中今古汉宋,盘根交错,濂洛关闽,程朱陆王,门生弟子,遍及天下,妄加非议,下场实难想象。要是统统打翻,“直接孔孟”,究竟效果如何,亦未可知。只是经学实则该是解经之学,若弃了经师讲说,则此经学耶?“马经学”耶?
  
      五、马一浮与复性学院

复性学院为马一浮于1938年以“大师”名号礼聘浙大讲学后,复于1939年在四川乐山乌龙寺所创办。据朱先生披露,马一浮欲为“帝师”久矣,故当蒋公礼聘其讲授国学后,欣然赴任。然蒋氏心机甚深,故马一浮仅有“帝师”虚名,而无“帝师”之实,生活条件,薪俸水平,皆未达“帝师”标准。故此马一浮失望之极,然亦无可奈何。朱先生春秋笔法学得甚好,将蒋氏奸猾,马氏懊丧,描绘得惟妙惟肖,颇可一看。


因手中无书,全凭记忆写出,中间错讹当不可免,请诸君见教。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4-8 00:10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9-4-7 10:41 发表
康有为,完全没水平的人

梁启超讲学,开场白:兄弟没什么学问~~~举座皆惊,顿一顿又说:不过还是有一点的。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5-17 12:27

读柴德庚《史籍举要》,至《北齐书》一节,言刘知几《史通》于王劭《齐志》赞誉备至,他书无有逾此者,盖是书多采“齐东野语”录之,保存当时口语甚夥,直笔书之,不加文饰。奈何《齐志》竟不传,然李百药《北齐书》后出,多有抄撮沿袭《齐志》者。柴书引述若干,看后惹人发噱,笑到打跌。

内中最有趣味之引文,为“狗脚朕”一条,抄录于下:

《北齐书 卷三 文襄高澄本纪》

壬申,东魏主与王猎于邺东,驰逐如飞。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从后呼曰:「天子莫走马,大将军怒。」王尝侍饮,举大觞曰:「臣澄劝陛下酒。」东魏主不悦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如此生!」王怒曰:「朕!朕!狗脚朕!」使崔季舒殴之三拳,奋衣而出。

此事绝类魏武与献帝围猎故事,然“狗脚朕”三字,魏武似无如此说之可能,而出于高澄之口,竟极可信,夷夏之别,雅俗之辨,或可由此得见。

另,《高澄本纪》原已阙失,后人自李延寿《北史》钞出,然《北史》亦转引自《北齐书》,当信为原貌。则此“狗脚朕”三字,出于高澄之口,王劭闻而录于《齐志》,李百药抄入《北齐书》,李延寿引入《北史》,“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史书撰著第一要紧事,当为抄书,信夫?

北周北齐皆沿袭魏晋权臣代主传统,“挟天子以令诸侯”,此魏武所为,“彼可取而代之”,此司马氏所行,然则名实终究不同,傀儡皇帝的下场却是一样的。

[ 本帖最后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5-17 17:59 编辑 ]
作者: 冷风青古道    时间: 2009-5-17 12:35

偶不是内行,看不太懂。

不过纵观全文,印象最深刻的素今年以来水门的字从大字变成小字,这年头字体也流行减肥。
嗯,更或许,
水门减肥,从字体开始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5-17 13:04

那只是懒得设置字体罢了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5-29 16:44

  从数典论坛上下了一个章学诚《文史通义》的word文档,很久没动过,前天晚上忽然心血来潮打开看了一下,发现不但ocr的质量很糟,漏字错字严重,而且连排版也一塌糊涂,于是决定动手整理一下,不敢说是校对,用一个较好的电子书版和仓修良先生的《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互勘,原以为难度不大,到动手了才发现头疼不已,一天半的时间只完成到内篇卷四,不禁感叹校勘原是耗费心力的工作,何况我这活儿远远说不上校勘,仓修良先生可是整整弄了三十年,还没把外篇和杂篇完全给区别清楚,也可称得上章实斋的钟子期了。

  不过这么做也有个好处,就是看书的速度放慢了,虽然看此类书原本就快不起来。章学诚又喜欢用许多略语僻字,典故也是漫山遍野,虽然说不上是僻典,总会给阅读带来许多不便。这一点仓修良先生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的序言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为了给那些个什么王十三,金坛相公的称呼找出“确有其人”来,耗费了不少精力,可是《文史通义》分明有《繁称》一篇,对文人喜取众多字号以名世之事冷嘲热讽,偏偏章氏也是那种“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先生,好在有仓先生的注本,便利许多。

  章学诚此书并非亲手编订完毕,因他晚年已成瞽叟,于是分别有友人和次子编订的两个版本,仓先生分别称之为“大梁本”和“《章氏遗书》本”,二者区别较大,前者由友人编订,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后者由章氏次子编订,内篇六卷,内篇共收七十篇文,比前者多出九篇,增加一卷,而外篇也有明显不同,大梁本所收皆为方志论文,而遗书本所收则是“驳议序跋书说”。经过仓先生三十年的考辨,认定二书所收皆为章氏原本拟收之文,于是乃有将二书合刊并加入八十多篇二书皆未曾收录的轶文的《新编新注》诞生,应该算是国内目前最全的版本了,至于是否最好的,不敢妄加非议。

  如果要给章学诚一个响亮的名号,想来“六经皆史章学诚”算是不错的选择,虽然这“六经皆史”的口号经过后人考证并非章氏首创,而是王世贞王守仁等早就提出过的,不过把这个意思发明透彻辨析清楚的,还得算是章学诚。不过究其实质,“六经皆史”的提出,是为了破除笼罩在经学研究过程中的层层迷雾,把“经” 还原成古时官府所藏的书册典籍,而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圣人之言,颇有给周公孔子卸妆的意思在。自然章氏不会说出这等在古时颇有些大逆不道的话来,他仍旧是要通过辨明文史的本源以弘扬儒学之道的。

  据闻曾有人问陈垣先生,怎么看待章学诚,而得到的回复是四个字:“乡曲之士”。这也颇值得叫人回味。陈垣先生的解释是,章氏见闻不广,而专好议论,此即“乡曲之士”著文撰作的特点。的确,《文史通义》的特色就是议论横生,无论什么都要说上一堆见解,自然也正是因为此,这本书才被称作“史学理论著作”,和刘知几的《史通》相提并论,所谓史学理论的“双壁”是也。不过,话说回来,陈垣先生是由《书目答问》入门,而后更遍阅《四库总目》,亲自整理过四库的目录的,因而有传闻说陈垣先生三年看完《四库全书》,这大抵是以讹传讹,不过至少在见闻广博这一项上,陈先生比之章先生,自然是胜出良多。因此陈垣先生有资格这么批评章学诚,我们后辈小子却只好当作趣闻,听过就算,却不能由此断定章氏并无真才实学,就好像章太炎先生曾经说过,“我可以批评廖平是妄人,你们却不行,因为我的学问超过他,我有资格这么讲,你们是不够资格的”。(大意如此)这话很确,批评最易,要获得批评的资格,却是难上加难。

  计划是把这个word文档整理完毕后,再细读几遍,以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为主,虽然注释亦有不尽人意之处,总好过自己动手查检书名人名,还是要感谢仓先生三十余年所下的苦功。这个庞大的读书计划究竟会是又一次心血来潮后的无疾而终,还是能够顺利完成久违的从头至尾的阅读体验,想来只有天知道。 “人定胜天”,不过人常常是无法战胜自己的惰性的。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9-5-29 19:54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5-29 16:44 发表
久违的从头至尾的阅读体验

碎讀乎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5-29 21:11

寻章摘句老雕虫耳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6-3 20:01

把短篇序言写成长篇论文,竟而至于单独出版刊行的,不得不提到梁任公的《清代学术概论》,这原是他应承替蒋百里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所作之序,未曾想下笔不能自休,居然篇幅与原书等量齐观,于是只好反过来邀请蒋氏为其书作序,某种意义上说,成就了这本清学史名著的,除了梁任公常带感情的笔锋与广博宏赡的学识而外,蒋百里倒可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序跋的便利之处,在于可以借此机会说些正文不便或者不宜收录的话。大抵写序书跋,无非说些自己的创作缘由,发凡起例,或是生怕读者尚未生就慧眼,随手点拨一下全书的宏旨精妙所在,亦是正途。至于闲话家常,扯些创作艰辛,学术之路荆棘遍布的话,或竟至于自曝隐私,提到“家中的老妈子和老妈子的马桶”之类,总也在所难免。需知就算身处象牙塔中,人总还是难免要有三急的。

继梁任公后而把序越写越长的,自然也不在少数,顾颉刚的《古史辨序》当时虽未独立刊行,后世却有好事者抽出单独出版。顾氏之序,我是颇爱读的,尝欲以此序为本,作《鸟头先生结巴考》与《空城计源自孔子考》,奈何终究没有下笔,大抵是学养不足,不会作考据文章的缘故吧。

今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惊闻此书又是一“短序变长论”的产物,原只是为《朱子文集》的出版作一介绍性的序言,奈何一时技痒,“下笔不能自休”(这倒像是把罪过都怪在了笔身上,呜呼,笔岂不欲休乎?笔亦不得已也。),于是便有了这煌煌两巨册“不在计划内”的宋代学术专著。

余氏序言提到“内在理路”云云,系转译自英文“inner logic”的“出口转内销”之语,初读颇为其所动,后忽恍悟,所谓“内在理路”,或者竟是“道统”“学统”之属?尚待通览全书,或可有所心得。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9-6-4 08:19

生煎的是為序也有此企圖麽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6-4 19:10

出个序跋集倒是颇有可观
作者: 柴米面菜    时间: 2009-6-20 21:04

传说梁任公说他自己若是死了是学术界的一种损失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6-20 21:09

很多人都这么说,章太炎也这么说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7-17 09:05     标题: 记性与悟性

严耕望在《治史三书》中提到他武大时的同窗好友钱树棠,说他博闻强记,于《汉书 地理志》几能成诵,然而性格太过耿直,做学问一丝不苟,却不懂得变通。其后二人一同拜入钱穆门下,宾四先生却断言严先生将来在学术上的成就定然要远胜钱氏,不想居然一语成谶,真的应验了。

严耕望日后在台湾史语所默默无闻十数年,一朝发表其历史地理与官制沿革方面的著作,遂为学术界所重。东瀛学界居然怀疑他有一个学术团队帮助他整理资料,发表论文,不曾想这数百万字的巨著皆是他一人亲手抄撮,细加研究而成的。

至于钱树棠先生,则留守大陆,教书育人,据严先生说,在学问方面并无太大进境,在网上搜寻一番,亦只略得几则趣闻,如言其于无锡第一女中教授历史课时,因尚未婚配,面对台下群雌,竟闭目授课,以致招来女生嗤笑。至于学术上的成就,则乏善可陈了。
严先生对同窗好友的这一遭遇,深表遗憾,不过想来在写下这一则旧闻的同时,或许也有些许的得意吧。不过,这是源自我冒昧的揣测,若是唐突了前贤,还望恕罪则个。

这一则故事,可以引出一个关于“悟性和记性”的讨论。严先生多次在书中提到他从小记性不好,于理科颇为得意,文科却资质平平。后来被人教训,说他读了这么些年书,却连一封信都不会写,遂发愤钻研起文史来,而入门书则是《三国志》,因他曾看过《三国演义》,故误以为两书程度大抵相近,不曾想一读之下,才知道陈寿和罗贯中这两本著作,有如博士论文与街头说书,差距很大,好在他脾气倔强,居然啃完了。后来又考入武大历史系,博览群书,终于从“连一封信都不会写”,到写出数百万言史学名著。

记性不好云云,想来即便属于实情,也难免有客套谦辞的意思在。何炳棣在《读史阅世六十年》中提到,胡适曾经笑言:“陈寅恪就是记性好。”言外之意,陈寅恪除了记性好之外,并没有怎么了不起。只是这话用来说胡适自己,倒也合称,唐德刚曾经提到,胡适能背通鉴,这是童子功,那一辈的学人,说到记性,自然要胜过我辈许多,不过这也就是当时并无什么可读的情况下,若是换做今日,首先要做的倒是分辨哪些该读,哪些不该读,五色目迷,直要被弄得晕头转向了。

作学问不可以没有记性,然而更不可缺的却是悟性。光有记性,不知如何辨别材料,去芜存菁,不知如何提出问题,联系实际,不知如何融会贯通,得出结论,记性再好,怕也是无用的。陈寅恪先生实在不止记性好那么简单,能够以诗证史,虽偶有吹毛求疵之憾,终究是个通人。记性可以磨练,悟性却并非人人都有的。故此严耕望先生也指出,研究史学,助手虽然可以帮你找书抄书,却没法代替你看书懂书,每个人看一本书,有些能够深入,能够有所领悟,能够提出问题,从而着手解决,有些却只是平平看过,毫无斩获。书中也提到日本学人勤勉努力,肯下苦功夫,却往往因为文化语言隔膜,闹出笑话来,如有知名的日本史学家,研究唐代郡县,拿李白的“邯郸四十万,一日陷长平”这两句诗,当作唐代邯郸县人口繁盛的证据提出,不但贻笑大方,怕是连普通有常识的学生看了,都要笑破肚皮。

至于我这记性与悟性皆无之人,也就只好在高山仰止之余,抄抄书而已了。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7-17 09:14

补一则严耕望先生的趣事:

严耕望与蒋中正

中研院搬至南港不久,蒋中正于周日微服私访,因事先未发通告,无人接待,乃独自闲逛,至史语所,有一人赤膊出而视之,旋即归去。此人正是当时在所内埋首书堆的严耕望先生。

事见《充实而有光辉——严耕望先生纪念文集》页66《回忆与怀念》 作者 廖伯源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8-16 08:37

与老吴、三言、月鸟同逛上海书展,逛为主,聊天为主,购书为辅,看各色人等为辅,老吴曰:见识到了活的沙叶新,归家后以此语于某佛山书城网店小编,其诧异问曰:活的沙叶新是何物?可发一笑。

购书三册,两种,皆五折。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华师大出

此或为冯氏哲学三史中最有价值者。简史则失之简略,兼且为宣教番邦之教材,故每有以吾人熟识之常识而反复申论者,吾人或读之不耐。新编洋洋大观,然屡加删改,以马哲驱策中哲,终不免难以消化,新编最有价值者,或谓乃第七册,然第七册不见于人民版,因内中有批评太祖语,冯氏曰:吾其为船山耶?一语成谶。后改名换姓,以《中国现代哲学史》之名,方得付梓,可叹。

《群经要略》 黄寿祺 华师大出

黄氏尝注易经,家学渊源,为太炎再传弟子,是书悉用浅白文言,与吕思勉《经子解题》同看,入门颇佳。尝与友人论及入门与入流,友人曰:我以为只有入流与否,无所谓入门。此则已入门之人所言,于我此等门口徘徊,不得其门而入者,入门书尚有其价值。
作者: gsyzj    时间: 2009-8-16 14:43

来学习的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0-4 09:14

新文化购书若干

《兰姆絮语随笔》 2元,随手翻翻不错,兰姆是我辈唠叨琐碎流的英伦楷模。

《西方哲学史》罗素版  36元  上上个月购得冯友兰版《中国哲学史》,堆在家中积灰,这次把罗素西哲史也一并抱回家中积灰吧。

《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二册 刘大杰版 此书三册,三册全售价63,两册不全,品相有问题,售价8块,随手翻翻,不买全的,咱买8块的。另,此书似乎有大修前版与大修后版,据闻大修前版相当惊艳,只是难得,不知搜不搜得到。

《莎士比亚研究专题》 张冲编著 10元 作者为我大学时英美概况课程导师,恰见扉页有其签名,购置留念。话说那课的ppt还是不错的,至今留在我硬盘里。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9-10-6 00:11

我日前得了一本全新顾诚《南明史》1997年一版一印,笑了一整天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0-6 09:53

97年的乃就兴奋成这样,要是79年的可怎么办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9-10-6 11:46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10-6 09:53 发表
97年的乃就兴奋成这样,要是79年的可怎么办

严重BS乃的短视。。。顾诚《南明史》一定是升值的玩意儿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0-6 16:09

南明史莫非比脂评石头记还超值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9-10-6 16:19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10-6 16:09 发表
南明史莫非比脂评石头记还超值

脂评本悉数收齐了嘛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0-19 10:48

鲁迅最好玩的书,在我看来倒是《故事新编》,若是教材里选用那些小说,真说不定如今的学子们会否把鲁迅看成网络写手

就现在重看,鲁迅的文字好过他的思想,虽然思想依赖文字传播,然则若说鲁迅的思想真有何超越时代,也不尽然,只是表达的方式有异于同时代人,许多情况下,他为辩而辩,这也是无可否认的吧。

国民劣根性一类东西,确乎不是中国所独有,而根性一词,更是东瀛舶来品,人人身上皆有优劣,只是看这比例如何,若是外人看来那优点更多些,自己懂得藏拙,俨然便是正人君子了,反之,小人的名号便会不请自来。

鲁迅很多时候只是悬丝诊脉,不开药方,这像是灌肠疗法,以为把毒素排空,人便精神了,实则不然,没有排毒后的进补调理,还是那么一副病怏怏的模样,不讨人喜欢。若是上完藤野先生的解剖课,还继续学下去,或者我们今日所见的鲁迅文字,会有另一番景象。

曾经读过一册鲁迅评传,唤其人为“荒原野狼”,虽则好像是杰克伦敦穿越附体,倒也颇为贴切。彷徨呐喊,不是荒原野狼,又是什么呢?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9-10-19 11:19

这则回帖挺好,近来在读三本书,生煎可以看看《集体行动的逻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无需法律的秩序》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0-19 11:56

这三本书的标题都属于我在书店见了掉头就走的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0-31 23:51     标题: 国拍古籍善本预展仰望随感

本来题目是写作“国拍古籍善本预展鸟瞰随感”,后来心血来潮查了“鸟瞰”之意,才知“鸟瞰”乃自高处俯视,此殊非实情,非鸟瞰也,实仰望也,所仰望者何?书价也。改之改之,杨过这字起得忒好。

福州路的国拍,昔年在上海书城实习时,那是必经之地,却总是效仿姒文命过其门而不入,今日倒是头一回进,那“厚厚的大红门”背后,究竟是何等光景?今番算是见识了。

见识了,也就不稀奇了,好比说结了婚,生了孩子,昔日为之寤寐反侧的窈窕淑女,也就成了枕边厨下的黄脸婆了。只是窈窕淑女易见——满大街都是,肯给你煮饭洗衣服的黄脸婆,实是难得。可见古人诚不我欺亦是妄语,古人最喜骗人倒是实情。

说回正题,之所以会去,是应了老吴之邀,而老吴则是自三言处得来的消息,本来今日是要上班的,却偏幸有同事与我换了个休息,故而方得成行。

去福州路的路线是再熟悉不过了,外滩下车走过去五分钟不到。最先到的是老吴,虽然见过几次了,却还是有些眼生,不过还是大着胆子拍了拍他的肩膀,心道就算认错了人,风紧扯乎就好,总算记性还不至于差到如此,老吴却说吓他一跳,今日是万圣节没错,可我一没扮鬼,二没问他要糖,有甚可怕?莫非我感冒尚未痊愈,一脸病容,虽未有魔鬼之名,却有病鬼之实,以致他有所惧怕?尚在胡思乱想,三言也到了,于是收拾心神,只等停云兄一人。书中暗表,月鸟兄本亦相约同来,惜其今日晨起,居然感冒,念及新闻所言,近日感冒者十有八九乃甲流云云,为免遗患众人,忍痛不来。

三人闲聊,忽三言手机来电,乃停云兄是也,言其在外语书店,三言告知万事俱备只欠停云,其乃欲打车速来,其实两地相距甚近,更兼福州路乃单行道,打车只能绕道,未必有步行快,故终放弃。数分钟后停云兄到,四人乃“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入内一探究竟。

所谓预览,即是将隔日拍卖之古籍预先拿出,供有兴趣者观览之意。不过仍需先购拍卖目录一册,价五十,圈出欲看之书,写于小纸片上,交予拍卖行职员,令其寻出,方得一睹庐山真面目。手续倒还简便,不似国内某些图书馆,要看某些古籍,非得介绍信一封又一封的开,熟人一个又一个的托,若是碰上管理员心情不好,还要曲意奉迎,相比之下,拍卖行到底是做生意的,把古籍当作商品,反正都是拿来卖的,不是拿来藏着发霉的,自然透明度方面就要略胜一筹。

古籍其实也不是没见过,旧书店文庙也去过多次,买的少,甚而没有,摸总还是摸过的。“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不过既然敢拿出来拍卖,总还是有些好货色的。众人圈点目录一过,遂将纸片递上,静待摩挲古籍之刻到来。奈何彼处亦知吊人胃口,方留得住客之理,居然分批拿来,于是本想慢慢看,也只好快快还,期待下一批更精彩。

过眼经手者计十种左右,不曾全部记得,拣尚有印象者列于下:

明刻汲古阁琅嬛记,此兰园叮嘱关注者,想是盯着汲古阁三字,而非琅嬛记三字。

涵芬楼前后汉书,涵芬楼名号亦甚响亮,奈何品相甚糟,不敢多翻,只略碰触,便有泛黄纸片凋落,速看速归。

叶德辉双梅影闇丛书,此老吴索看者,盖内中有其近日学术研究项目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之故。

世说新语,版本不记得了,四册一函,似为所看中起拍价最高者。

余则已忘,或待老吴三言停云补充。

至于起拍价,一张大面值太祖像已属价廉者,何况起拍价与成交价向来差距颇大,不过做个样子,也就不一一列出了。(其实是已经忘记了~~~)

看完收工,众人复去上海书店三楼特价区,老吴购得高邮王氏丛书一套五册,虽然甚重,权当锻炼身体,想来对其日后抱孩子亦有好处。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2-2 17:03     标题: 八卦孔子之一(还是胡扯舒服)

读此贴有感,嗯回帖拿来当主题帖也不错

http://forum.dragonsky.com/viewt ... &extra=page%3D1

前段日子看某黎东方的孔子传略,太欢乐了,把束脩解释成“会自己系裤腰带”,说只要会自己绑裤腰带的,孔子都教,嗯,孔子是捆绑控?还是正太控?

顺带某修真界前辈南怀瑾也很欢乐,认为朽木不可雕也,那是宰予他身体不好,孔子就说了,可惜哈,这孩子,身子骨这么弱,没法好好调教啊。

家语是伪书,虽说“伪书中也有真思想”,嗯,伪书毕竟是伪书。

其实研究研究孔门三代的婚史更有趣,据闻都收录在《礼记 檀弓》里,难怪吕思勉常说《檀弓》文致美。孔门三代都离婚,前妻死了,老丘还不许小鲤去拜祭,这姿态,啧啧。

宰予昼寝,孔子如何晓得的?可见宰予当时应该在其侧侍寝,教学相长,不小心睡着了,所以子曰朽木不可雕也,卡哇伊soの宰予。

春秋时人穿裙子不穿裤子,很有可能孔子与弟子大热天的,就赤裸相见,聊得热乎了,就下河游泳,顺便捞鱼,“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教书,用自编教材,材料是切碎抄来的,“笔则笔,削则削”,这样文化局不会来找麻烦,版权什么的,最讨厌了。

早期孔子很穷,啥活儿都干,拉过车,哭过丧,学费是他很大一块收入,“束脩”嘛,不是系鞋带哦,是腊肉,“割不正不食”,不是金华火腿不吃。后来当官了,学生也当官了,也就活得滋润了。可惜没舒服几年,麒麟出来闹腾了,孔子急火攻心,见周文王去了。

纯瞎扯~~~~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9-12-2 17:16

《家语》既不出自王肃,至少也是西汉的书了,不是伪的

另外郭店简有孔子读易的记载,所以鲁论说“易”是“亦”就站不住脚了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2-2 17:24

偶说了,是纯瞎扯了

不过古书真伪,若仅作文本研究,那么,“伪书中也有真思想”,还是站得住脚的。
作者: TOP    时间: 2009-12-2 18:05

你们的黑格尔是你们的黑格尔,我的黑格尔是我的黑格尔,而黑格尔是黑格尔。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2-3 08:27

黑格尔不是黑格尔,黑格尔被漂白了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9-12-3 21:20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12-2 17:24 发表
偶说了,是纯瞎扯了

不过古书真伪,若仅作文本研究,那么,“伪书中也有真思想”,还是站得住脚的。

这个当然,伪古文尚书的“虞廷心传”虽然为假,但恐怕无人敢讲这不是儒家心法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2-15 14:30

昨日去新文化晃了一圈,收获如下

《圣经故事》英语注释版 外研社 上帝及其私生子原著 房龙改编 外研社编辑节选注释 3元

房龙的“笔下有一种魔力”,和梁任公“笔下常带感情”相映成趣,读房龙的书,还是十分轻松愉快的,据说是因为他善于把深奥的话题通俗化的原因,看来可算是美版易中天?

圣经收过几个版本,南京圣公会1989的神版,简体横排,购于文庙,后被偷(偷圣经不算偷?愿上帝诅咒此人),香港圣公会1981的上帝版,繁体竖排,美国纽约1942的英语版,King James Version,扉页有某位father赠予其子的题字。其实圣经不难得到,貌似各大教堂都常备,若想要,不妨直接索取。

只是圣经虽然易得,却总是不曾读完,且看这次房龙那有魔力的笔,能否诱我看完吧。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古1978一版二刷 邓广铭笺注 三元 无封面

据说是早上才降价的,我中午去就捡到便宜了,嗯,确实很便宜,没封面就没封面吧,咱是读稼轩词,不是要看稼轩写真集。某人听到这价钱直接开骂了,哈哈。

《马恩文选》两卷集 外国文出版局 1954 莫斯科 50元

毛选五卷本是两块五收的上海人民版,马恩比毛选贵二十倍,到底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顺带,红宝书十块收的,林副统帅的序被撕了,可见是1971年913后流落到旧书市的。

于是,昨天算是收了两套圣经。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12-15 15:52

话说,《稼轩词编年笺注》多少钱?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2-15 15:54

三块钱,三块钱,只要三块钱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12-15 16:02

偶当年买了一本《稼轩长短句》,木注解,也要五块钱。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2-15 16:13

这就是人品,三红乃认命吧
作者: 轩辕苍龙    时间: 2009-12-19 16:46

找了遍书市,发现自己需要的航母大全跟飞机大全居然没有……
汗,我一般看杂志也超不过五个界限:读者、思维与智慧、电脑类杂刊。
至于军事类,偶尔读读,但也猜得出最近的热门话题……虽然如此还是没去深究。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09-12-19 16:54

护士看滴,偶都米啥兴趣
作者: 轩辕苍龙    时间: 2009-12-19 16:58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12-19 16:54 发表
护士看滴,偶都米啥兴趣

习惯问题……文言文大致上看得懂,唐以前的吧,什么春秋战国靠瞎蒙一下还是可以知道大概的意思,……但就是不好好静心研究深入,这个就总之,入坛多年,高低不成就。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0-9-18 14:06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9-4-7 10:41 发表
康有为,完全没水平的人

康南海只凭其儒学造诣,即足以传世留名。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0-9-18 14:32

康教主是康学,不是儒学了,境界的确高,可惜已经反出孔子门墙了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0-9-18 15:13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10-9-18 14:32 发表
康教主是康学,不是儒学了,境界的确高,可惜已经反出孔子门墙了

呵呵,那也是儒学的康门化,康有为特色儒学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9-19 10:28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10-9-18 15:13 发表


呵呵,那也是儒学的康门化,康有为特色儒学

康有为的东西基本上是抄袭廖平的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9-19 10:39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09-10-6 09:53 发表
97年的乃就兴奋成这样,要是79年的可怎么办

才一年,顾诚这本书飙升到500元了~~~而且几乎没人卖~~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0-9-19 10:52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10-9-19 10:28 发表

康有为的东西基本上是抄袭廖平的

呵呵,那我推荐萧公权先生《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萧先生曾说:“公平地说,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康有为独自发现同一真理的可能性。康读书之多不下于廖,自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10-9-19 10:39 发表

才一年,顾诚这本书飙升到500元了~~~而且几乎没人卖~~

近来让我惊异的是,北京三联2004年的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在孔夫子居然已经被炒到二三百....定价不过48元......已经赶追台版了........

[ 本帖最后由 绝世天骄 于 2010-9-19 10:56 编辑 ]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0-9-19 11:01

恭喜狐狸宝书升值

康有为和梁启超,吕思勉和钱宾四,这两对师徒比较起来会很有趣。

至于萧先生这个说法,我看倒是很有三毛抄四的远见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9-19 11:04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10-9-19 10:52 发表

呵呵,那我推荐萧公权先生《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萧先生曾说:“公平地说,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康有为独自发现同一真理的可能性。康读书之多不下于廖,自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

萧公权是搞政治思想史的,而且年代较远,其说自可为一家,然不足倚恃。不过令我很高兴是,天骄这三年不见,轻浮气消遁,学问见长不少啊~~可喜可贺

康氏的著作去年今年被重印了,不至于看不到,你可以读原典。康有为此人,村夫也。学问不行,人品亦次。旧学不如章太炎,新学不如梁启超,西学不如杜亚泉,而且不如太多。梁启超曾回忆,康有为读了廖平,一夜之间思想革新了,可见廖平在康有为之处的影响。

康氏天姿贫乏人,无甚可说,亦希望你不要浪费了才华在这种人身上,不值当。

PS:顾诚我买的时候85,现在500。这书涨得比房还凶。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0-9-19 11:32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10-9-19 11:01 发表
恭喜狐狸宝书升值

康有为和梁启超,吕思勉和钱宾四,这两对师徒比较起来会很有趣。

至于萧先生这个说法,我看倒是很有三毛抄四的远见

杨志刚与郭德纲师徒,我看也蛮有意思........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10-9-19 11:04 发表

萧公权是搞政治思想史的,而且年代较远,其说自可为一家,然不足倚恃。不过令我很高兴是,天骄这三年不见,轻浮气消遁,学问见长不少啊~~可喜可贺

康氏的著作去年今年被重印了,不至于看不到,你可以读原典 ...

呵呵,谢谢红狐兄。

对康南海,我其实没什么兴趣,但觉得那无论如何也是近代史一代不可缺少的人杰。梁任公先生才是我钦佩的人物,我在微博的资料中,恬不知耻地赫然自称“梁任公先生私淑弟子”.................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0-9-19 11:51

梁任公的脾气你没学到,人家可是八面玲珑的,我看你三年前学的是谭嗣同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0-9-19 12:00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10-9-19 11:51 发表
梁任公的脾气你没学到,人家可是八面玲珑的,我看你三年前学的是谭嗣同

自立军起事之际,任公也是愿与唐才常共赴国难,一同殉道的.......只是自立军突然失败........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9-19 12:23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10-9-19 11:32 发表

杨志刚与郭德纲师徒,我看也蛮有意思........

呵呵,谢谢红狐兄。

对康南海,我其实没什么兴趣,但觉得那无论如何也是近代史一代不可缺少的人杰。梁任公先生才是我钦佩的人物,我在微博的 ...

我记得我老早就说过,中国近五百年来,我最恶心的就是康有为梁启超如此才华,怎么就跑到他门下去,真是匪夷所思

不过,我对梁任公也有微词就是了~~当然,仅仅是微词,瑕不掩瑜~~

[ 本帖最后由 悼红狐 于 2010-9-19 12:24 编辑 ]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0-9-19 12:36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10-9-19 12:23 发表

我记得我老早就说过,中国近五百年来,我最恶心的就是康有为梁启超如此才华,怎么就跑到他门下去,真是匪夷所思

不过,我对梁任公也有微词就是了~~当然,仅仅是微词,瑕不掩瑜~~

万木草堂门下,梁任公之外,只有麦孟华、汤叡,尚堪一提。万木草堂弟子都是以“博”为治学目标,但是“博”这个东西不“博”到梁任公那个地步,如麦孟华者,也只能郁郁而终。汤叡是个例外,虽列康南海门墙之内,其实又与任公亦师亦友,所学更多来自任公。他精于经济,不是所谓博学一类人,可惜早逝。相比之下,任公门下多奇才,蔡锷、张君劢、蒋百里,甚至还能包括徐志摩........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9-19 12:40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10-9-19 12:36 发表
万木草堂门下,梁任公之外,只有麦孟华、汤叡,尚堪一提。万木草堂弟子都是以“博”为治学目标,但是“博”这个东西不“博”到梁任公那个地步,如麦孟华者,也只能郁郁而终。汤叡是个例外,虽列康南海门墙之 ...

又看到个熟人,唐君毅、徐复观、张君劢、牟宗三,这四人称为海外新儒家的四大将。其实,只有牟宗三的学问可堪研读。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0-9-19 12:44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10-9-19 12:40 发表

又看到个熟人,唐君毅、徐复观、张君劢、牟宗三,这四人称为海外新儒家的四大将。其实,只有牟宗三的学问可堪研读。

张君劢先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宪政学家而存在。政治理念则倾向社会民主主义。

海外新儒家一般只说,唐、徐、牟三人吧。继承梁漱溟、熊十力二先生。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0-9-19 12:46

牟宗三自译康德,前三位咋比~~~~

牟宗三很讨厌胡适,不过讨厌胡适的想来也多得很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0-9-19 12:51

我想起了牟宗三 徐复观 张君劢 唐君毅四位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0-9-19 12:57

那篇东西口气生硬,太难看了,换了梁任公来写可以提升十个档次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9-19 13:09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10-9-19 12:57 发表
那篇东西口气生硬,太难看了,换了梁任公来写可以提升十个档次

梁任公是才子文,他们几位是学者文。

梁任公的文章胜在气,也毁在气。胜在气,所以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毁在气,在于气盛而理衰。比如《少年中国说》,通篇唱高调,什么“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但事实不总如此的,《大学》尚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他怎么能只挑着好看的说,少年好则国家好,诚然不假,然亦不可忽视:“少年脑残则国脑残,少年SB则国SB”的可能性嘛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9-19 13:10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10-9-19 12:44 发表


张君劢先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宪政学家而存在。政治理念则倾向社会民主主义。

海外新儒家一般只说,唐、徐、牟三人吧。继承梁漱溟、熊十力二先生。

还有马一浮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0-9-19 13:12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10-9-19 13:09 发表

梁任公是才子文,他们几位是学者文。

梁任公的文章胜在气,也毁在气。胜在气,所以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毁在气,在于气盛而理衰。比如《少年中国说》,通篇唱高调,什么“少年强则国强 ...

呵呵,愚见以为,少年强国不一定强,少年SB则国一定SB..........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0-9-19 15:08

梁任公是野狐禅,他们几位是老头皮,这么说也通

说到新儒家,我倒觉得梁漱溟实在是个异数,他口口声声从释迦摩尼门下改拜孔子门下,绕了一圈他还是结婚吃素的居士派头
作者: 张洋    时间: 2010-9-19 18:12     标题: 回复 #83 绝世天骄 的帖子

康南海寻章摘句,另抒新解,不过是为了给他的维新运动寻找理论支持,与圣人之旨教则多有背离。不过他居然也能自圆其说,也当可见其儒学功底之深厚。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0-10-1 19:09

自圆其说不难,难的是圆谎圆到别人信你,康教主千秋万载,一桶浆糊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0-10-1 22:35

所谓“寻章摘句,另抒新解”,那不过是今文派的传统而已,从董仲舒到何休,莫不如是。

宋儒有“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之说,其实这两句话恰恰可以用来描述今、古文派。今文派是“六经注我”,他们不在乎六经的本意到底是如何,他们只是用六经来给自己的政治思想做注脚。而古文派恰恰是“我注六经”,他们不在乎现实政治理论的构建,只是对六经的本意进行追根溯源。

今文派在清代很是昌盛,康南海正是今文派大家,他的那些著作,根本不是考据,他也不屑于做考据,他自己也知道,他所说的根本不是历史的真实。至于历史的真实什么的,在今文派眼中不过都是末节,不值一提。重要的是能对当代政治理论的构建起到多大作用。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10-1 23:23 编辑 ]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10-2 09:41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10-1 22:35 发表
所谓“寻章摘句,另抒新解”,那不过是今文派的传统而已,从董仲舒到何休,莫不如是。

宋儒有“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之说,其实这两句话恰恰可以用来描述今、古文派。今文派是“六经注我”,他们不在乎六 ...

话不能这么说,《周礼》有《王制》,孔子有《礼运》,程朱有《庸》《学》。这些都不是什么考据,反而都是些幻想式的理论建构和社会蓝图。但这不妨碍他们提出的蓝本是有着缜密的理论基础的。

康有为的书,轻浮浅薄,奇思怪想,把中西学说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这根本不需要什么功底,只需要胡诌的本事就可以了。什么今文大家,怎么也轮不到康有为啊。近代以来经学推动的思潮,假《公羊》而论革命,借《孟子》而倡民权,用《大乘起信论》转出民主与自由,几乎都没有康有为什么事。

康有为荣获虚名唯一的因素就跟洪秀全一样,完全是因缘际会的碰巧而已。以康氏之无学无才,居然能暴得大名,有点类似纪连海这种人,正好遇上那个历史当口罢了。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0-10-2 10:31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10-10-2 09:41 发表

话不能这么说,《周礼》有《王制》,孔子有《礼运》,程朱有《庸》《学》。这些都不是什么考据,反而都是些幻想式的理论建构和社会蓝图。但这不妨碍他们提出的蓝本是有着缜密的理论基础的。

所谓考据,这是古文派的专长,至于《王制》、《礼运》、程朱等等,似乎都和今文或古文无涉。

说到康南海,其经学地位诚然各有看法,但他身属今文学派这点却是不容置疑的,而他做学问的方法,与两汉以来今文学派一脉相承,也是明显见的。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10-2 11:03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10-2 10:31 发表


所谓考据,这是古文派的专长,至于《王制》、《礼运》、程朱等等,似乎都和今文或古文无涉。

说到康南海,其经学地位诚然各有看法,但他身属今文学派这点却是不容置疑的,而他做学问的方法,与两汉以来今 ...

今文学派的政治学风就是承《王制》一脉下来的,典型的就是《公羊》学的附会。今古文诚然是两汉才有的名词,但今古文的学风却不至于晚到两汉。孔门里面子夏传易和子贡传易就有明显的风格不同。子夏多喜发散,子贡恪守师规,这就是今古文的特征。

康有为的著作我读过《孔改》《大同》《新伪》三本,我不觉得他有什么学问,《孔改》《新伪》基本是照抄前人的观点,《大同》基本是胡思乱想,与其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是小说。

而《大同》就是《王制》《礼运》这一系的产物,可惜康氏的《大同》是个怪胎,是个中西杂糅的夹生饭,康氏的西学是道听途说,中学是鹦鹉学舌,没有一点正宗。于是他的学术也是光怪陆离,幼稚可笑。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0-10-2 11:09     标题: 回复 #110 悼红狐 的帖子

你说的这个是康氏的成就,而我说的是康氏的方法。

你所说“公羊学的附会”,这附会二字,正可作为今文派学风的标签。

康氏之学,其实也不过是附会而已。所以前面楼上有人说康氏“寻章摘句,另抒新解”,其实不过是今文学派“附会”二字的表现罢了。既算不得新奇,更不是康氏首创。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10-2 11:31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10-2 11:09 发表
你说的这个是康氏的成就,而我说的是康氏的方法。

你所说“公羊学的附会”,这附会二字,正可作为今文派学风的标签。

康氏之学,其实也不过是附会而已。所以前面楼上有人说康氏“寻章摘句,另抒新解”,其 ...

这点我同意。我只是觉得他连附会也做得不好,学术不醇。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12-2 15:06

刚89块钱买了五本书,太划算了
在文明的束缚下
D.H.劳伦斯, 姚暨荣

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
裘锡圭

哈耶克读本
邓正来

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10期?总第600期,414页超厚版)
李栓科

圆善论
牟宗三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0-12-2 15:35

裘先生弃暗投明来复旦有些时日了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12-2 18:56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10-12-2 15:35 发表
裘先生弃暗投明来复旦有些时日了

建国以后培养起来的人才,能称大师的,裘锡圭算一个。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0-12-2 18:58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10-12-2 18:56 发表

建国以后培养起来的人才,能称大师的,裘锡圭算一个。

俺还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12-2 19:11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10-12-2 18:58 发表


俺还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视野不广,思考不深是本科生的普遍通病。幸好我这个状态的阶段被下放到了高中,让我的本科时间奉献给了博士课程。但,只要肯拿出时间,在本科阶段不要打游戏、抠女、泡吧,四年时间足够飞越了。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0-12-2 19:13

裘锡圭搞古文字学的,乃不知道也很正常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12-2 19:18

建国以来大师寥寥几近于无,裘锡圭、王曾瑜辈却可称得上大师。

启功、季羡林、周汝昌、朱家溍、王世襄、邓广铭、陈梦家这些先生,虽然也有大师风范,但成长期都在民国,与本朝没多大关系。

至于戴逸、冯其庸这些人,老则老矣,不值一提,混虚名而已。

还有葛剑雄、葛兆光、易中天、刘小枫诸辈,那不过是矮子堆里更愿意睁眼看世界的一群人,与大师更不沾边。

[ 本帖最后由 悼红狐 于 2010-12-2 19:22 编辑 ]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10-12-2 19:18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10-12-2 19:11 发表

视野不广,思考不深是本科生的普遍通病。幸好我这个状态的阶段被下放到了高中,让我的本科时间奉献给了博士课程。但,只要肯拿出时间,在本科阶段不要打游戏、女、泡吧,四年时间足够飞越了。

一个抠字境界全出,极富神韵。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12-2 19:20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12-2 19:18 发表


一个抠字境界全出,极富神韵。

无知的三红啊~~此乃岭南人惯常言。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0-12-2 20:35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10-12-2 19:18 发表
建国以来大师寥寥几近于无,裘锡圭、王曾瑜辈却可称得上大师。

启功、季羡林、周汝昌、朱家溍、王世襄、邓广铭、陈梦家这些先生,虽然也有大师风范,但成长期都在民国,与本朝没多大关系。

至于戴逸、冯其 ...

呵呵,为何独忘李泽厚?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0-12-2 20:39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10-12-2 19:11 发表

视野不广,思考不深是本科生的普遍通病。幸好我这个状态的阶段被下放到了高中,让我的本科时间奉献给了博士课程。但,只要肯拿出时间,在本科阶段不要打游戏、抠女、泡吧,四年时间足够飞越了。

汗.............

学术非俺业。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12-3 10:56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10-12-2 20:35 发表



呵呵,为何独忘李泽厚?

李泽厚显然还不够格,我读过他的《美学四讲》《华夏美学》也读过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

在那个时代,李泽厚确实可以算卓越的学者,但平心而论,美学我不懂,我不知道他这两本书在美学界基于何种地位,但我读完之后没有什么特别觉得有灵感的地方。至于他讲哲学史讲论语的书,那我想我就有点评判权了,我的结论是,很一般。和钱穆、余英时治哲学是一个路子,不深。放到史上那些注本里,大约拔不出高个儿来。

海外汉学界,自斯文赫定、内藤湖南、费正清这批大牛死了以后,剩下的多半已无开创性了。著作是汗牛充栋,但显不出大师气象。没什么精专拿手本事。余英时那些东西就是靠时间去磨,你我都写得出。无非是余英时得天独厚是个富贵闲人。

读文科不比读理科,读理科你把你那项钻透,就是大牛,独步武林。读文科不行,现在已不是三百年前,搞政治学专搞政治学,搞哲学专搞哲学,因为识字率提高了,外行总喜欢对内行指指点点,理科用一套符号系统把外行彻底屏蔽,文科不行,怎么折腾都是汉字。所以,文科任务尤其繁重,一项主万项辅,搞历史没问题,但除了历史你要很精通,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文学、经济学也不能落单。多寡不用计较,但一定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否则随时被人鄙视。理科可以有跨行业小白,文科不允许,这是学科性质决定的。

[ 本帖最后由 悼红狐 于 2010-12-3 11:03 编辑 ]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0-12-3 11:08

海外汉学界在音韵学方面还是有大牛的,罗杰瑞,向柏霖

[ 本帖最后由 水镜门生 于 2010-12-3 11:11 编辑 ]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12-3 11:15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10-12-3 11:08 发表
海外汉学界在音韵学方面还是有大牛的,罗杰瑞,向柏霖

音韵学,国内也有一两位很厉害的,但称不称得上大师级别就不得而知了。
我不懂,我也不知道海外的情况。

比如逻辑学,何兆武很推崇的那个王浩,我也无从评判。我学过逻辑学,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都学过,就是牟宗三说的严格蕴含系统和真值蕴涵系统。但不知道这个王浩厉害在什么地方,似乎这项学科施展空间不大。所以我自己也都是茫然的。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0-12-3 11:25

音韵学国内的大牛也有,郑张先生就不错,知道罗杰瑞和向柏霖是因为我同学恰好是搞音韵学的,要不然也不知道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0-12-3 11:41

11月的《读书》介绍2010年第二版《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中,美学一栏下学者十三人,李泽厚与休谟、康德、莱辛、席勒、黑格尔等人并列。另外,红狐老哥说的是学术要求吧……历史写作,或许能成为我谋生手段之一,学术什么的还真没兴趣,俺的兴趣其实在媒体==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12-3 11:50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10-12-3 11:41 发表
11月的《读书》介绍2010年第二版《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中,美学一栏下学者十三人,李泽厚与休谟、康德、莱辛、席勒、黑格尔等人并列。另外,红狐老哥说的是学术要求吧……历史写作,或许能成为我谋生手段之一, ...

大众媒体确实不需要什么高明的思想和学术,但搞的错误百处也不行啊,现在的记者就像文盲一样。还有,我总觉得,老是在通俗层次打转未免浪费生命,比如你搞历史写作,肯定写给媒体,媒体只会喜欢一些有噱头的泛泛之论,这种文章搞多了,就把人的思想定格在了浅俗化阶段。说句难听的,这种文章多了你不多,少了你也不少。你之前无数人写过,你之后还有无数人会写。所以,写他干嘛。我就不会搞这种事,做人嘛,心中要随时有陈寅恪那种抱负,狂妄也才狂的骄傲,前人说过的话不说,外国人说过的话不说,自己以前说过的话不说,只要张口,一定是扎实的稳当的有根底的新玩意儿。
这才是大师的气质。

至于美学,休谟?黑格尔?康德?我无力讨论了,乱扯嘛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10-12-3 11:52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10-12-3 11:25 发表
音韵学国内的大牛也有,郑张先生就不错,知道罗杰瑞和向柏霖是因为我同学恰好是搞音韵学的,要不然也不知道

郑张我知道,他的学生在网上用秦音汉语读诗经,用唐腔宋调被阿房宫赋,我都听过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0-12-3 14:16

呵呵,我接受意见。您说的都对。只是我还没有钻故纸堆的决心,也没有这个主客观条件。俺只是要没志气的找份工作,业余写写故事,但愿有一天能凭时评吃饭,如此而已。所以我的目标是连岳,而不是寅老。传世神马的,没有人不愿,但我也只看天命而已。
作者: 轩辕苍龙    时间: 2010-12-6 18:08

粗人读此文,如肉眼看宇宙。
作者: 夜方回    时间: 2011-5-1 05:03

原来水镜一贴多发的啊

[ 本帖最后由 夜方回 于 2011-5-1 05:06 编辑 ]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1-5-1 22:15

那是自然,难道换个坛子贴我还换一套文么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11-5-8 12:27

支持换文
作者: 水镜门生    时间: 2016-4-16 13:05

五年前还曾读读书,如今只能刷刷朋友圈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