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蔡邕,几点疑问? [打印本页]
作者:
刘冠章 时间: 2008-7-29 21:37 标题: 关于蔡邕,几点疑问?
话说蔡邕在演义中仅(以活人的身份)登场四次,分别是:
1,第一回:
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
2,第三回:
卓大怒,拔剑向前欲杀植。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谏曰:“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
3,第四回:
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卓命徵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谓邕曰:“如不来,当灭汝族。”邕惧,只得应命而至。卓见邕大喜,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甚见亲厚。
4,第九回:
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允叱曰:“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众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太傅马日磾亦密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杀之,恐失人望。”允曰:“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日磾无言而退,私谓众官曰:“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岂能久乎?”当下王允不听马日磾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
总结前文:
蔡邕初为议郎,因得罪十常侍而遭罢官;后(温明园议政之时)不知何故,复任侍中之位;后不久,董卓居然寄希望于启用已经在位的蔡邕来收买人望;而蔡邕的官职,经历一月三迁之后,居然仍然是侍中。
其中一系列的莫名其妙,岂不怪哉?
疑点多多,刘某见事不明之处,还请诸君指点。
作者:
emony007 时间: 2008-7-29 23:49 标题: 是书中没说明时间!
3在2之前!
作者:
孔雀王 时间: 2008-7-30 09:10
应该是3在2前,不然1里面都被放归田里了,又如何在2里谏董卓?
作者:
刘冠章 时间: 2008-7-30 15:53
原帖由 emony007 于 2008-7-29 23:49 发表
3在2之前!
原帖由 孔雀王 于 2008-7-30 09:10 发表
应该是3在2前,不然1里面都被放归田里了,又如何在2里谏董卓?
如此,是最合理的解释了。
想是罗公挪移乾坤之举,但若深想一层,如此改动的好处,何在呢?
作者:
伤云 时间: 2008-7-30 16:49
3是为前文做的补叙,意思是解释为什么蔡对董卓有感情。补叙内容在发生2以前。
正常是时间发展顺序
1、议郎
2、董卓三迁蔡,最后是侍中
3、董卓杀人,蔡制止
4、董卓死,蔡哭。
作者:
落叶 时间: 2008-7-30 17:27
可能的原因是演义有很多地方是照抄史书.但老罗不够严谨,段落颠倒了.
但有一点,温明圆议废帝之事应该是董卓刚进京时的事.后收买人心好象应该是在立陈留王之后.如果是这样似乎又说不通了.
作者:
刘冠章 时间: 2008-7-30 18:08
原帖由 伤云 于 2008-7-30 16:49 发表
3是为前文做的补叙,意思是解释为什么蔡对董卓有感情。补叙内容在发生2以前。
正常是时间发展顺序
1、议郎
2、董卓三迁蔡,最后是侍中
3、董卓杀人,蔡制止
4、董卓死,蔡哭。
“补叙”之说,善!
然毛本之中没有词语能够表示事件发生顺序的线索,不知罗本是否也是如此?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