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的以精神传照千古的唯一信仰——诸葛亮,精神的支柱 [打印本页]

作者: lazua    时间: 2008-7-19 16:07     标题: 我的以精神传照千古的唯一信仰——诸葛亮,精神的支柱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6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年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懿,大败魏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易中天先生,曾以“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审时度势的务实精神”、“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公正廉明的法治精神”,高度赞扬诸葛亮的精神风貌。

然而,如果我们不从事政治生活的话,恐怕上述“国士精神”、“鞠躬尽瘁”、“公正廉明”,都会被供奉到高高的祭台上,跟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搭不上关系;同时,在现代社会,哪怕是国家公务员,也不可能再去要求他们“鞠躬尽瘁”。——这样一来,作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诸葛亮精神的现代意义,几乎完全被否定和消解掉了,只剩下一个“腾不出手来打,就先哄着”的简单权衡而已(“审时度势的务实精神”)。所以有人很实在地说,“太多的人不想接近诸葛亮,也不敢接近诸葛亮”。

真的是这样吗?今天的我们能从他的身上学得什么?

值此,让我重新大略地点过,作为个人的诸葛亮的生命:
  
————————————————————————————

——出道(开阔长远的创造精神)

没有任何资历,他却让在江湖上混了二十多年的左将军、领豫州牧,三往乃见。(徐庶有明言在前,“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至”,易中天所言诸葛亮自己先去见刘备,纯属虚构。)——这是玄德公的过人之处了。
还鼓捣出一个《隆中对》来,给身无寸土的刘备,清晰地指出一条“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道路,印照出此后中国半个世纪的格局。

纵观整部三国史,最为具有预见性和洞察力的战略——有张纮,向孙策提出“占据荆、扬,匡扶汉室”;有沮授,向袁绍提出“合四州之地,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有荀彧,向曹操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奉主上以从民望”,都起到了高瞻远瞩、左右时局的作用。《隆中对》,与它们的相似与差异在哪里?又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上呢?

首先,这些第一流的战略家,与诸葛亮一样,都意识到了“尊奉汉室”,维护某种秩序,才是终结乱世的上道。
其次,张纮议论时,孙策有足够的时间积聚力量,从容面对王朗、钟繇;沮授议论时,袁绍已取得冀州为立身之基;荀彧议论时,曹操已经在兖州站稳脚跟。反观诸葛亮,面对的刘备,则是寄人篱下、无立足之地已长达八年,且曹操南下在即,存亡难卜,诸葛亮的眼光,却已经不仅要求存,还要进取天下!完全从“无”中造“有”,这是何等奇诡、大胆、飞扬的创造力!至于鲁肃在孙权已立江东之时,所言的《榻上策》,从内容上照搬张纮,更无难度,完全没有比肩的资格。
  
如果说三国史有一个总纲,那就只能是诸葛亮的出山之作:《隆中对》。

—————————————————————————————

——危机(沉着顽强的奋斗精神)

曹操军千钧压顶,徐庶以母亲为名离开了,而他挺身而出,“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言: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没有“舌战群儒”之类戏剧性的场面,但是二十七岁的白丁诸葛亮(当时他没有任何官职),却以“奇雅”征服了孙权,也为刘备争取到绝地再起的生机。
这里,他还对孙权说: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这句话,激起了孙权的斗志;而这种,每于绝境之中,尤为坚定顽强的意志,纵贯了诸葛亮一生。

章武三年的蜀汉,危若累卵:对外与魏、吴同时敌对,对内一半的领土发生反叛;并且刚遭受到军事惨败,毫无还击之力;同时,曹魏以司徒、司空、尚书令的名义发出的招降信,纷至沓来,要求“举国称藩”……

这个时候,他做了一篇《正议》,做公开答复:

“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刑在子孙”;
“万人必死,横行天下……况以数十万之师,据正道而临有罪,有可得而干拟者哉!”

一遍遍地读过去,便想,这是个怎样笃定的人,才能写出来的决绝、自信?在自己的所有规划,都化为泡影之时?
他可有片刻,在那样的压力前,犹豫战栗过么?

不知道……

我们只能知道,即便承担下来的,是这样一个已经虚弱到不堪一击的国家,他也没有给敌人任何可乘之机;三年后,他不仅让蜀汉喘息过来,还可以开始亲率大军,南征北伐。
——修整内政(细致宽仁公平的实干精神)

大段的时间,在建兴元年春至三年春,同年平南成功至建兴六年春出师北伐,建兴十年至十二年春。

而成都的九里堤,据说是他修的(《亮集引〈成都府志〉》);派常驻堰官及军士,修护都江堰,是他首创(《水经注》);成都作为“锦官城”的美誉,也可能是这个时候形成的……

可以想见,那个穿行于案牍之中的人,以如何细心、温柔的热切眼光,望过岷江的清流,“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天府之国。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写道:

“(诸葛亮)在主观上的努力,确是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凡是封建统治阶级可能做到的较好措施,他几乎都做,因之,他的攻魏计划虽然失败了,他所治理的汉国,在三国中确是最有条理的一国。”

这是一位马列主义史学泰斗,难得的激赏。他用了六页半的篇幅介绍诸葛亮,而只给了曹操一页。这部通史名著,完成在郭沫若《为曹操翻案》发表之前两年。

曹爽、毌丘俭、诸葛诞、王凌……,孙綝、韩胤、诸葛恪、张俊、奚熙、马茂、步阐……,曹魏和东吴,一次次地动用族诛酷刑,杀得鲜血淋漓之时,诸葛亮治下的蜀汉,却没有发生一次案例;

从曹操到曹丕到曹叡,为着镇压异己,一次次动议要把自汉代就已经取消的肉刑进行恢复时,诸葛亮在“罚二十棍以上皆亲览焉”,在亲往狱中“录囚”,以监督官员、避免冤案;

在曹魏,把为皇亲贵族犯法、可以减轻免除惩罚的“八议”,正式作为制度,写入《魏律》的时候,诸葛亮心平如镜,“无恶不惩,无善不彰”。

生于乱世,何其不幸;然而,当安定的生活可求而不可得的时候,还有什么,比给予“公平”,能够让人感到生之美好与希望呢?

曹操有一首《对酒歌》,写他所理想中的社会,“咸礼让,民无所争讼。……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

诸葛亮不写诗歌,却实实在在地造出了一个社会:“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
  
——屡次北伐(到最后也不放弃的拼搏进取精神)

诸葛亮为什么要毫不妥协的北伐?是“三顾”和“托孤”的个人恩情么?不是,至少不会是主要的理由,而是隆中之时,刘备与他共同的志向:“欲伸大义于天下”。
  
钱穆的《国史大纲》,关于三国魏晋,他写道:

“不幸,魏、晋政权亦只代表了一时的黑暗与自私,……阴谋不足以镇压反动,必继之以残毒的淫威。……
东汉末年乃至曹魏、司马晋的政权,全是腐化黑暗,不正义、不光明、不稳定,法治精神如何培植成长?于是崔琰、毛玠之反激,变为阮籍、嵇康。……
要之,中央新政权不能攫得人心,离心势力依旧发展,天下只有瓦解。……”

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即便是面对着绝对强大的曹魏,明于治政的诸葛亮,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妥协;——他要兴复的,是那个缔造出“文景盛世”“光武中兴”的汉室,是那个迈过遥远飘渺的周代,混乱的春秋战国,而真实地实现过四百年治世的大汉。那是他所能想见的,真正实现了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

——一如既往的高瞻远瞩,以及高瞻远瞩之后,不避艰险地争取胜利,正如同他出隆中之时,一样。

这才是他矢志北伐的原因所在。甚至,所谓“以攻击为防守”的说法,也不该是他本意,他不是一个纠缠于苟延残喘的人,寻找机会“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这才是那个昂扬而有远图的诸葛亮。

只是,他没有等到对手犯下致命错误的时刻。

失了先手,又遇中盘挫跌的棋局,虽经奇迹般的追赶与寻求机会,仍然走向了无可挽回的终盘。

历史的轨迹,从来不是自动按着社会福利最大化、性价比最高的路径而行,所以我们才会说,“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心平气和的评价,而不是基于同情的冲动;也唯有如此,今天的我们,也才同样需要,不推脱自己的责任,而继续去争取。
  
更何况,他是如此小心地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所谓

“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这是他在“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时说的话,不仅是蜀地的人民,他是把天下之民都视为同体,自觉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

当他在渭南敌国的境内屯田之时,“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一只攻击的部队,与敌国的老百姓相处甚安,只有以天下苍生为念且治军有方的人,才能做到。所以后来说,诸葛亮死后,梁、益之民追思,这不仅是四川的百姓,还包括了陕西南部,他屡次征伐地区的老百姓。

而反观曹操,屠城、杀降、族诛且不说了,入冀州,“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魏书·崔琰传》),视民众首先为兵源,这就是军阀与政治家的区别。虽然此后有崔琰的谏言,而曹操“改容谢之”;但是事实证明,谢归谢,做归做,冀州后来的终身且继承制士家,最少在十万户(《魏书·辛毗传》)。

——以上,北伐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以及尽力而无悔的结局。  

——死亡来临(不是结局的结局,走向永恒)
  
一个依旧沉静而从容的姿态:

“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与步鸷书》)”

五丈原相持,离他生命的尽头,最多只有百余日。而在这段文字里,却看不出来他在为辛毗持节阻战而焦虑,也看不出来他可曾意识到自己即将放下手中的一切,也看不出来他是否回望隆中的岁月,甚至,不知道他是否已经写好了那道著名的申报家产的遗表。“是以留耳”,一切仿佛按照原该有的样子,继续流淌。他终归走不到渭水那头的长安,但他保持着战斗、沉静、从容、积极的姿态,直至死亡让他停下进取的脚步——这一点,又是曹操所不可及的。
  
一个不得不放手的父亲: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与兄谨书》)”

他在快要离去的时候,提到了儿子诸葛瞻。他的儿子太年幼了,不知道这是不是让他有足够底气,坦荡专权的原因之一。子嗣艰难,在那个宗法社会中,这就足以禁断所有关于“篡逆”的猜测,除了现在那些,故意混淆视听,或者智商太低的人之外。

诸葛亮曾经为刘禅手抄《申子》、《韩非子》、《管子》和《六韬》,以鼓励他成为一名能干的皇帝;也曾经特意把太子舍人霍弋,调到汉中自己身边,让他与养子诸葛乔“周旋游处”。但是,诸葛瞻,这个亲生的孩子,他却再没有机会亲手教导了。“嫌其早成”,仿似一声叹息;“恐不为重器”,他应该知道,诸葛亮的儿子,将理所当然地被赋予“重器”的期待,然而这位父亲,却对此感到担忧和怀疑。

——只是,不管如何,他再没有时间来做这些事情了。五丈原的秋风,萧瑟而起,所有做完的、想做而没做完的事情,都要放下了。

————————————————————————
  
上帝给每个人一副牌,诸葛亮分到的牌,实在不怎么样,但是他把它们打到了最好的格局,甚至可称为“奇崛”;所以他得以平凡之躯,行走在了传奇之中。

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观照到自己,在诸葛亮之大公、大勇、大智、大爱之前,照出自己的低回怯懦来。而当把所有的惊叹化为理解,把眼光从凝视转而为心平静气地统观,再理直气壮地欣赏和崇敬他,就像一个身边的朋友一样,这才是一个心智成熟、个性独立的人,读《三国》的幸福。

前段时间,看到明心斋前辈写的一句话,“如果不是诸葛亮,三国还有什么意思?”不禁莞尔——原来还有人跟我一样,几番动摇几番徘徊,还是把这么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从心里滚了出来。

诸葛亮 - 评价
陈寿: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②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③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④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⑤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⑥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唐文粹》]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唐文粹》]

杨戏 :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重视。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


《宋史》卷105《礼志八》: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凡七十二将”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档
一档:张良
二档: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
三档:东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
四档: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飃、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但、郭元振、李晟,并东向。
金人遵唐旧制,但降低管仲和韩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诸葛亮的名将地位仍巍然不动。而且在《金史》的观念里面,谁要是说出“诸葛亮不知兵”这句话,那就证明此人“好为大言”。
  
到元代时,这个朝代武庙从祀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但是仍然有诸葛亮,他的地位还是和孙武等平起平坐。
1.《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
2.元英宗封诸葛亮为戌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作者: lazua    时间: 2008-7-19 16:12

多谢各位能看完,诸葛精神长存,不必伤感,他在我们的心里,永不腐烂。
他以一个凡人告诉了世界:
一个凡人能做些什么
一个凡人是如何化为星辰(北辰星)
一个凡人,他不是神。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7-19 21:53 编辑 ]
作者: jt003172    时间: 2008-7-19 16:48

看完了,是原创?
赞一个,原来看过一篇“一个无比神话的庸才——诸葛亮”,但写的一点都不客观,通篇都有自己的主观臆断在里面,一看就知道是想靠骂诸葛出名的人,看了楼主的标题,我想这肯定是诸葛的fans了,但看后觉得写的还是客观公允(也许我也是诸葛的fans才会这样感觉,呵呵)。
给楼主一个建议,标题不要这样彰显命题,以免招来不必要的口水之争。





版主回复:从网上资料来看,这应该算是个资料收集帖。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7-19 21:52 编辑 ]
作者: cha    时间: 2008-7-19 18:33

支持楼主

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位令人敬仰的贤相。尽管他不是神人,不是完人,但这丝毫不损坏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只有无知和狂躁的人才会想着拼命的去否定他。
作者: 8088    时间: 2008-7-20 00:59



QUOTE:
钱穆的《国史大纲》,关于三国魏晋,他写道:

“不幸,魏、晋政权亦只代表了一时的黑暗与自私,……阴谋不足以镇压反动,必继之以残毒的淫威。……
东汉末年乃至曹魏、司马晋的政权,全是腐化黑暗,不正义、不光明、不稳定,法治精神如何培植成长?于是崔琰、毛玠之反激,变为阮籍、嵇康。……
要之,中央新政权不能攫得人心,离心势力依旧发展,天下只有瓦解。……”

很对老蒋胃口啊,终于知道钱穆为什么在台湾被迫害却始终没被杀了。

QUOTE:
而反观曹操,屠城、杀降、族诛且不说了,入冀州,“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魏书·崔琰传》),视民众首先为兵源,这就是军阀与政治家的区别。虽然此后有崔琰的谏言,而曹操“改容谢之”;但是事实证明,谢归谢,做归做,冀州后来的终身且继承制士家,最少在十万户(《魏书·辛毗传》)。

没错,对诸葛亮,专选好的说;对诸葛亮的对手,专选坏的说就可以了,其他不必管

QUOTE:
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位令人敬仰的贤相。尽管他不是神人,不是完人,但这丝毫不损坏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只有无知和狂躁的人才会想着拼命的去否定他。

诸葛亮是一位失败的名相,他不是神魔,但这丝毫不提高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只有无知和狂躁的人才会想着拼命的去提高他。
作者: 0405cwk    时间: 2008-7-20 07:44

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人不是神
作者: 笑天下    时间: 2008-7-20 13:55



QUOTE:
原帖由 8088 于 2008-7-20 00:59 发表

诸葛亮是一位失败的名相

从何说起?胜者为王败者寇不成?给出个理由来?

不过呢,楼主确实有些不够客观,过于贬低他人,文章整个降了一个档次。
作者: cha    时间: 2008-7-20 15:46

诸葛亮是一位失败的名相,他不是神魔,但这丝毫不提高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只有无知和狂躁的人才会想着拼命的去提高他。============================================================

诸葛亮哪里失败了?不妨说来听听

[ 本帖最后由 cha 于 2008-7-20 16:05 编辑 ]
作者: 凌云茶    时间: 2008-7-21 02:33

诸葛亮失败在于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有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更失败的是死后还要被人骂成庸才垃圾笨蛋神魔。
更更失败的是,敬佩他的人也要一起被骂。
所以诸葛亮在绝对是拖累街坊遗臭万年的人。太笨了,要是当当秦会之,现在骂他的人估计都要忙着给他翻案讨好了。
作者: cha    时间: 2008-7-21 09:00

若按有没有实现政治理想而言的话,三国时代的人除了司马炎恐怕没人是成功的了。曹操那么牛逼不是也没统一中国吗,何况诸葛亮。呵呵
作者: 小轲    时间: 2008-7-21 11:22

世上最容易的事,莫过于骂人;比骂人更容易的,莫过于骂死人;比骂死人更容易的,莫过于骂死了一千多年的人;比骂死了一千多年的人更容易的,莫过于在网上骂死了一千多年的人。
死者已矣,奈何鞭尸?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7-21 11:52

世人不过以成败论英雄而已。
所以曹操万岁,诸葛亮该死;所以曹魏是正统,季汉是反贼。

我是武侯的粉丝。无论人们多么鄙视武侯,至少我和我的子孙后代会始终记得中国有一个诸葛亮,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人类的一切美德。
作者: cha    时间: 2008-7-21 12:17

曹操也没成功,曹操和刘备 孙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属于割据政权的头头,只不过曹魏的实力强些罢了。


鄙视武侯的人不过是一小撮而已,不存在“人们多么鄙视武侯。”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诸葛亮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
作者: 古拉森    时间: 2008-7-22 19:23



QUOTE:
原帖由 8088 于 2008-7-20 00:59 发表

诸葛亮是一位失败的名相,他不是神魔,但这丝毫不提高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只有无知和狂躁的人才会想着拼命的去提高他。

是是是,历代写史书的都无知,杜甫很无知,裴度、柳公绰、鲁建更无知,李靖是无知中的无知。只不过和这些人比起来,你算什么?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7-22 23:18 编辑 ]
作者: 8088    时间: 2008-7-24 22:08

那些膜拜诸葛亮的人,在整人的时候一想起诸葛亮建议杀刘封以及故意不救孟达使其被灭,心里就踏实了,诸葛亮品质真值得学习。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7-25 14:46

我也觉得刘封该杀,而且这样杀是最好的杀法。至于孟达,救不成是没办法的事情。
作者: Paladin747    时间: 2008-7-25 18:45     标题: 回复 #11 小轲 的帖子

有那么一小撮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见地多么的“独特”而哗众取宠

别人喜欢的他偏偏去骂,别人讨厌的他偏偏去捧
作者: 西门一笑    时间: 2008-7-30 01:14

诸葛亮确实是道德,品质,智慧的完美化身
作者: lzy0274    时间: 2009-8-4 18:42

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非政客,
一个著名的军事家而非军阀,
一个高尚的儒人而绝不专横,
一个非凡的普通人而非神妖。
作者: 欧阳寒卿    时间: 2009-8-4 20:41

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
但楼主的标题我没看懂是什么意思:我的以精神传照千古的唯一信仰——诸葛亮。?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