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勾践称霸时的疆域有这么大么 [打印本页]
作者:
dyingchild 时间: 2008-7-13 21:25 标题: 勾践称霸时的疆域有这么大么
吴越春秋上说:
越王既已诛忠臣,霸于关东,都琅琊,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8-7-14 08:57
有。
可惜他的地盘当时很多地方实际没几个人。
作者:
uesegi 时间: 2008-7-14 12:15
越人而已……大有什么用
作者:
毒酷求败 时间: 2008-7-15 14:26
“都琅琊”的琅邪不是今天的琅邪。钱穆做过考证了。实质上也不是很大。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8-7-15 17:42
越国当时还是很强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於徐州,致贡於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句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当是时,晋为六卿所困,齐为田氏所苦,楚为吴国新破,元气未复,因此造成了越国独大的局面,虽然这个时间持续的时间不长,但越国“新得诸侯”,霸于天下却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越国都琅琊,《竹书纪年》记载为晋出公7年事,《水经注》云:琅邪,山名也,越王句践之故国也。句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至越王翳33年,迁回吴,期间相隔100余年。
钱穆的考证偶木有看过,不过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看,越都琅琊在今山东省胶南市。
作者:
毒酷求败 时间: 2008-7-15 20:00
找了半天,找不到原文了。在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里的。
作者:
浮云一日 时间: 2008-7-15 20:14
[附]越徙琅邪考
越都徙琅琊,事见《越绝书》及《吴越春秋》。《今本纪年》,于越徙都琅琊,在晋出公七年,当鲁哀公之二十七年,是岁,越使后庸来正邾鲁之界,公与盟平阳,盖即越北徙时矣。(《吴越春秋》,句践二十五年霸于关东,从瑯琊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今按:越灭吴在句践二十四年,其明年,决不急遽北迁。《吴越春秋》记句践灭吴年,及卒年,皆误。见《考辨第十八》。)然则武城被寇时,越都已在琅琊。今考琅琊地望,古有三说。《汉志》东莱郡琅邪,越王句践尝治此,起台馆。《史记 秦始皇本纪》:“穷成山,登之罘而去。南登琅邪,大乐之。”《集解》:“《地理志》云:‘越王句践尝治琅邪县,起台观。’”《正义》,《括地志》:“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邪台,越王句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邪。”《吴越春秋》云:“越王句践二十五年徙都琅邪,立观台以望东海,遂号令齐、晋、秦、楚,以尊辅王室。”《水经 潍水注》:“琅邪山名,越之故国。”此皆指越徙瑯琊,在今山东之诸城也。其故城在今山东诸城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僻在齐东之海滨,越为求霸中原,何为择都于此,衡以地理形势,知必不然。顾栋高《春秋大事》云:“春秋时瑯邪,为今山东沂州府。”谓瑯邪近今日照,此与诸城琅邪台百里相望,波涛可接,其说实近情理,而恨辨之犹有未尽析者。按《续汉 郡国志》:“东海国赣榆,本属瑯邪。注印《地道记》,海中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见也。”又《水经 淮水注》:“赣榆县北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见东北倾,石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二字。”今按《史记 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南登瑯邪,大乐之,作瑯邪台,立石,刻颂秦德,凡九百九十七字。其辞有曰:“乃抚东土,至于瑯邪”云云。是始皇登瑯邪,拧今东海之赣榆,而《水经 潍水注》复云:“瑯邪山名,越王句践之故国,秦始皇灭齐以为郡,城即秦皇所筑。遂登瑯邪,大乐之。山作层台于其上,谓之瑯邪台,台在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秦始皇所作。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广五里,刊石立碑,纪秦功德,汉武帝亦尝登之”云。是郦氏言瑯邪秦碑,本有两处,一在瑯邪,一在赣榆,而余疑句践瑯邪,实应在赣榆,不在诸城。何也?按《水经 淮水注》又云:“游水东北迳赣榆县北,又东北迳纪鄣故城南,东北入海。旧吴之燕岱,常泛巨海,惮其涛险,更沿溯是,渎由是出。”则赣榆为自昔海道要港,秦末之田横,东汉初吕母,避居海中,皆在此邑。越为海国,其北徙瑯邪,以争中原,宜当在此。自赣榆北七十五里,即达山东之日照,县北四十里有会稽山,县志相传,越王尝登此,号小会稽山。又赣榆西境八十里有羽山,《尚书》殛鲧羽山,越为禹后,故鲧之故事,亦迤而在此。山东郯城县东北七十里有羽山,即赣榆之羽山也。郭璞《山海经注》,谓羽山在东海祝其县东南,亦即此山。此皆越都瑯邪,其传说之犹有遗迹可推寻者。《墨子 非攻》中篇:“东方有莒之国,不敬事于大,东者越人夹削其壤,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莒在日照西五十里,越都瑯邪在赣榆、日照间,则莒在其西,地望正符。顾氏谓春秋时瑯邪,为今山东沂州府。考瑯邪为临沂国治,乃东汉时事,虽临沂、日照、赣榆三邑,疆境毗连,适如鼎足之峙,然证以秦始皇瑯邪碑石,则越都瑯邪,当定在赣榆、日照一带滨海之地,为尤惬也。
顾氏《大事表》又谓:“《史记》越灭吴,而不能正江淮以北,故楚得东侵,广地至泗上,与鲁泗东地百里,越既灭吴,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在今滕县,非江苏徐州也。)天子致胙,方欲正邾、鲁山东诸侯之侵界,岂其弃江淮不事?且既弃之以予楚矣,如后庸使命之往来,及出兵侵鲁,岂反假道于楚耶?又范蠡既雪会稽之耻,变姓名,寓于陶,陶为今曹州府曹县,盖先时吴屡伐齐、鲁,沂曹之边地,吴尽略而有之。哀八年,吴尝伐鲁,入武城,武城人或有田于吴境,拘郐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我水滋?及吴师至,拘着遂道之以伐武城。观此,则沂州之地,久已为吴之错壤,越灭吴,因有其地,则其迁都瑯琊,盖尽吴之境,与北方诸侯争衡,岂有反弃江淮之地,以资劲敌之楚耶?”按顾氏引《史记》见《楚世家》,越灭吴,在楚惠王十六年,徙都瑯琊,在惠王二十一年。越三年,惠王二十四年,句践卒。楚东侵地至泗上,则在惠王四十四年,已在越朱句时,不得牵混为说。又《越世家》,句践已平吴,乃已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句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其事皆当在元王时。而句践之徙瑯邪,则在贞定王元年。裴骃《集解》误以楚东侵地至泗上,释越以淮上地与楚,吕东莱《大事记》仍之,顾氏《大事表》又仍之,皆误也。《越绝书》亦云:“越行伯道,沛归于宋,浮陵以付楚,临期、开阳复之于鲁,中邦侵伐,因斯衰止。”此与《越世家》文大体相合。浮陵地望无考,殆即所谓淮上地。开阳者,《左氏》哀三年,叔孙、季孙城启阳,杜注:“瑯琊开阳县”。《大事表》,今沂州府治北十五里有开阳故城。临期亦无考,《史记》有临原侯国,在山东临朐县东,或其地。此皆所谓泗东地也。以《越绝》证《史记 越世家》,知句践一时实有正疆界归诸侯地事。惟所谓不能正江淮北者,张守节《正义》谓,江淮北谓广陵县徐、泗等州,此说似较谛。考春秋吴与楚争,其出兵常在今安徽境,而吴之北争中原,则或由邗沟,或遵海道,皆不经安徽。越人乃袭吴北争中原之故道,而无意于西向与楚角逐。故《楚世家》谓越灭吴而不能正安江淮以北,当指吴、楚角逐之旧战场言。《越世家》谓越灭吴而横行于江淮东,则指吴、齐争衡之新路线言。越人承吴北争中原之故道,而又以海国,便于舟船,故径北徙瑯琊,雄距今赣榆、日照一带之海滨,西向而会诸侯于滕,北指而夺齐、晋中原之霸权。今皖北豫南,凡昔吴师西向以入楚者,则弃不复问,于是楚人乃得乘间东侵,广地以至泗上也。春秋战国间,史文缺佚不详,故为约略推测其形势焉。(参读《考辨第四一》。)
又按今安徽滁县亦有琅邪山,《元和郡县志》,晋琅邪王伷出滁中,即此地。《太平寰宇记》,东晋元帝为琅琊王,避地此山,因名。(又按《史记 田齐世家》,田常既杀简公,立平公,五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自为封邑,大于平公之所食。今按:句践徙都琅邪,在齐平公十三年,时田常尚在,其势方盛。琅邪在其封内,是必指诸城琅邪言。古史地名,往往连绵移植,一名之同,散播数处。或其时诸城、日照,本已俱有琅邪之名。则滁之琅邪,安见必迟起自东晋时乎?惟句践所徙,殆不在滁,则略可定者。)
作者:
毒酷求败 时间: 2008-7-16 05:48
原帖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7-15 20:14 发表
越徙琅邪考
越都徙琅琊,事见《越绝书》及《吴越春秋》。《今本纪年》,于越徙都琅琊,在晋出公七年,当鲁哀公之二十七年,是岁,越使后庸来正邾鲁之界,公与盟平阳,盖即越北徙时矣。(《吴越春秋》,句 ...
不错就是这个了。
“瑯邪秦碑,本有两处,一在瑯邪,一在赣榆,而余疑句践瑯邪,实应在赣榆,不在诸城”。
作者:
黑克斯 时间: 2008-7-29 16:50
勾践灭吴尽收其地
时吴新破楚,楚无力与之争
自然霸天下 至于时间长短就不好说了....
作者:
姚亚 时间: 2008-7-29 21:27
越国都城怎么跑山东去了?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8-7-29 21:45
原帖由 姚亚 于 2008-7-29 21:27 发表
越国都城怎么跑山东去了?
越国都城为什么不能跑到山东去?
作者:
asd3287859 时间: 2009-6-15 20:41
春秋五霸
不是说他们的地盘大 而是权利 或者就是那个时期的最强者 并不是疆域大
作者:
dingbo011 时间: 2009-6-15 21:01
强啊 越都定都山东了~都打到关东了(霸于关东)
他怎么不统一全国~
都从最南打到最北了~会不会打到西伯利亚去啊
作者:
关毛 时间: 2009-6-15 21:27
可惜后面,被楚国一战平之,只留下个把某某越的蛮夷小国。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6-15 22:14
吴、越本来都是蛮夷之地,根本无甚文化可言。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霸权,是注定不可能长久的。
就吴来说,虽然号称姬姓,是太伯之后,不过这很可能是吴人的自我包装。事实上,《左传》中吴、越第一次出现,是在鲁宣公八年,也就是公元前601年,此时已经是晋楚争霸的后期了。而在直到17年后(鲁成公7年、公元前584),晋臣巫臣(本是楚臣,后来奔晋)出使吴国,“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使其叛楚,作为晋楚争霸时在后方牵制楚国的力量。则可知之前吴国不知乘车、不习射御、不懂战阵。而越国的发展则更加迟缓,越国的史实直到勾践时代才有较为准确的记载。
其后虽然阖闾、勾践相继称霸,但和晋楚相比较,吴越之霸仅仅是简单的军事力量,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缺少了一种“软实力”。
所以夫差在黄池之会上称霸之时,也就是勾践攻破吴都、杀死吴太子之日。
而越国强盛之日更加短暂,除了勾践一代有些光芒之外,其他越王再没有听说有什么作为。
自古以来,仅仅依靠武力就想万世称雄,那是不可能的。
作者:
grady0812 时间: 2009-6-15 22:55
我看也就江东和荆州一带~~~~
话说越过也没多少人!
何况当时中国也没多少人!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6-16 00:53
私下里一直认为越国不大,基本上就是现在的江苏浙江。。
作者:
梦幻军师 时间: 2009-6-16 08:49
那是,三色说得很是对,靠武力称霸,地盘再打也只是一下子就垮。
吴越两国鼎盛时地盘都很大,但是大得快亡得也快
作者:
大多数人 时间: 2009-6-16 09:20
太伯之后当为虞国,非吴国
作者:
阿巽 时间: 2009-6-16 09:36
越前、越中、越后
作者:
阿巽 时间: 2009-6-16 09:39
原帖由 大多数人 于 2009-6-16 09:20 发表
太伯之后当为虞国,非吴国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6-16 09:59
原帖由 阿巽 于 2009-6-16 09:39 发表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这明显是司马迁在“太伯开吴”和“太伯开虞”之间和的稀泥。
事实上,
1、自周至吴,迢迢万里,山水阻隔,很难想象太伯一人能长途跋涉到此地。
2、虞国立国极早,在武王克商之前。而且当时虞国就是周的铁杆,周曾经调停过虞和芮之间的诉讼。如果不是虞和周没有血缘关系,决不可能在克商前就是如此对周死心塌地。
3、《左传》中,吴国出现极晚,直到宣公八年才首次出现,而此事《左传》犹以蛮夷目之。直到襄公十二年,《左传》方才以周之宗国视之。然而,终春秋一世,吴国始终是蛮夷,被称为吴子。
4、与吴国被视为蛮夷、称为“子”相比,虞国地位极高,其国君称为“虞公”,是《左传》中极少的几个公爵之一。
5、《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谏虞公:“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由此可证明,太伯的确是虞国始祖。
6、虞和吴,古字非常近似,极易发生鲁鱼亥豕之误。
综上所述,太伯之后,实为虞而非吴。
作者:
阿巽 时间: 2009-6-16 10:29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6-16 09:59 发表
这明显是司马迁在“太伯开吴”和“太伯开虞”之间和的稀泥。
事实上,
1、自周至吴,迢迢万里,山水阻隔,很难想象太伯一人能长途跋涉到此地。
2、虞国立国极早,在武王克商之前。而且当时虞国就是 ...
自周至虞也太近了点,泰伯童鞋沽名钓誉得很哪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文王时期的虞国和武王时期的虞国可能不是同一国
[ 本帖最后由 阿巽 于 2009-6-16 10:33 编辑 ]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9-6-16 10:32
原帖由 阿巽 于 2009-6-16 10:29 发表
自周至虞也太近了点,泰伯童鞋沽名钓誉得很哪
是啊,周和虞那么近,体现不出泰伯三让远走他乡的诚意啊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6-16 10:43
原帖由 阿巽 于 2009-6-16 10:29 发表
自周至虞也太近了点,泰伯童鞋沽名钓誉得很哪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文王时期的虞国和武王时期的虞国可能不是同一国
如果说文王时的虞国和武王时的虞国不是同一国,那么文王时的虞国必然是别灭了。但虞国本是周的铁杆与国,难道是周武王卸磨杀驴、鸟尽弓藏?因此这一说法是不可能的。文王时虞国即武王时虞国。
至于说周和虞太近了,正因为近,所以才合理。
《论语·泰伯》云: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让天下,民无得而称焉。若以此而言,则泰伯让天下,非止一次,而是多次。而这只有把泰伯安排在山西之虞国,才有可能。否则,如果让泰伯跑到万里迢迢的吴国,再万里迢迢的回来,再让一次,然后又万里迢迢的跑过去。只怕跑路都跑死他了。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9-6-16 11:02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6-16 10:43 发表
如果说文王时的虞国和武王时的虞国不是同一国,那么文王时的虞国必然是别灭了。但虞国本是周的铁杆与国,难道是周武王卸磨杀驴、鸟尽弓藏?因此这一说法是不可能的。文王时虞国即武王时虞国。
至于说周和 ...
8对,上古时期的人眼界有限,但有三大地标应当是目见所及的,太原、太山和太湖。古人的眼界及活动范围之内,这三个被认为是最大的“原”“山”和“湖”,周的老家在山西陕西一代,要说距离太湖很远很远,也不是,而且殷商首都在安阳,文王几次来回周殷之间,安阳距离太湖能有多远?泰伯搬到太湖北岸我觉得问题不大。微子都被发配到了朝鲜,比从周原太原到太湖北岸,近多了。太湖北岸已经到了苏北常州一带,直线距离1000公里左右。
从周都到安阳直线距离有680公里左右,从安阳到鸭绿江有1250公里左右。
[ 本帖最后由 悼红狐 于 2009-6-16 11:04 编辑 ]
作者:
大多数人 时间: 2009-6-16 11:06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9-6-16 10:32 发表
是啊,周和虞那么近,体现不出泰伯三让远走他乡的诚意啊
但如果泰伯不是三让远走他乡呢?而是如《穆天子传》所说,是被封于吴呢?
赤乌之人□其献酒千斛于天子,食马九百,羊牛三千,穄麦百载,天子使祭父受之。曰:「赤乌氏先出自周宗,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诏以金刃之刑,贿用周室之璧。封丌璧臣长季绰于舂山之虱,妻以元女,诏以玉石之刑,以为周室主。」
若据此说,泰伯奔吴,不过是周氏东向的准备举动罢了。
作者:
大多数人 时间: 2009-6-16 11:17
原帖由 阿巽 于 2009-6-16 10:29 发表
自周至虞也太近了点,泰伯童鞋沽名钓誉得很哪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文王时期的虞国和武王时期的虞国可能不是同一国
文王时期可能有二虞国,一为泰伯所封之虞(吴),一为古虞国。后者即与芮国相争之虞。
周氏后灭古虞国,独存泰伯之虞。
《尚书·顾命》: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
此芮伯应该也是周氏灭古芮国后另立的同姓芮国。
作者:
阿巽 时间: 2009-6-16 15:33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6-16 10:43 发表
如果说文王时的虞国和武王时的虞国不是同一国,那么文王时的虞国必然是别灭了。但虞国本是周的铁杆与国,难道是周武王卸磨杀驴、鸟尽弓藏?因此这一说法是不可能的。文王时虞国即武王时虞国。
至于说周和 ...
按日知录的说法,
按此则仲雍为吴仲雍;而虞仲者,仲雍之曾孙也。殷时诸侯有虞国,《诗》所云“虞芮质厥成”者。武王时国灭,而封周章之弟于其故墟,乃有虞仲之名耳。
泰伯三让,不必每次都出奔吧,不过最后一次以出奔表明心迹而已
跑题了
话说越前越中越后是不是古越人留下的地名啊
作者:
大多数人 时间: 2009-6-16 16:06
原帖由 阿巽 于 2009-6-16 15:33 发表
话说越前越中越后是不是古越人留下的地名啊
那是古倭人留下的地名。中国貌似没这几个称呼
作者:
阿巽 时间: 2009-6-16 18:08
原帖由 大多数人 于 2009-6-16 16:06 发表
那是古倭人留下的地名。中国貌似没这几个称呼
上次看本YY小说,说那地方是古越人灭国后逃到东瀛的居留地
作者:
天下奇才 时间: 2009-6-17 09:15
越国的原始地盘不是现在的浙江?都城好象在现在的绍兴地区吗?吴国在江苏,若他收吴,又打到山东,国土如此狭长,的确很难守
作者:
阿巽 时间: 2009-6-17 14:50
原帖由 天下奇才 于 2009-6-17 09:15 发表
越国的原始地盘不是现在的浙江?都城好象在现在的绍兴地区吗?吴国在江苏,若他收吴,又打到山东,国土如此狭长,的确很难守
古太湖面积多大,可以当防御不
作者:
人穷志短 时间: 2009-7-22 22:56
这琅琊肯定不是今天山东的琅琊。
作者:
xby0421 时间: 2009-10-7 18:21
北宋都城东京,日本首都东京,开封古称东京,额什么时候日本人都开封了
作者:
xjxj032 时间: 2009-10-10 02:23
其实,我觉得应该就是现在的江苏加浙江省,然后再加上安徽和山东的一小部分而已。
作者:
chunqiuchunqiu 时间: 2009-10-10 15:08
长江出海口一带,好像很小。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