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images/default/logo_bg.jpg)
标题: 李严“统内外军事”辨 [打印本页]
作者:
原应叹息 时间: 2008-7-6 09:09 标题: 李严“统内外军事”辨
章武三年,蜀先主刘备病危,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从这里看,似乎李严在刘备托孤后处在一个颇高的地位,以掌蜀汉内外上下军权,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诸葛亮《出师表》中有这样的句子“……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里的内外是宫内宫外的意思。而“统内外军事”中的内外,也是这个意思。李严在永安却可统内军事,原来刘备夷陵之战后,将他本人的办公场所置于永安,故有永安宫。“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国志·李严传》)”在此之前,李严一直任键为太守。而一年后,李严统内外军事,“内”即指永安宫内刘备的护卫军队,也就是禁兵。再具体一些,“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主帐下白眊兵,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太平御览·三百四十一》)”这是一则诸葛亮的书信,《御览》因为诸葛亮称兄而认为是发给诸葛瑾的,但是从向东吴透露机密的不合理上,这封信应不是给诸葛瑾的。从内容上来看,应是给李严的。“到”指的是名亚赵云的护军陈到,刘备帐下的白眊兵就是内军。陈到统帅的内军由李严所辖。然而。随着刘备的去世,他的内军变成了外军,而真正的内军在成都。且刘备去世之前也只是让李严留镇永安,并没令其去成都,除非前线有战事,否则没有道理令内军统帅驻外,所以“内外军事”实质上只有外军,没有内军。
现在的问题是内外军之“外”,又有多大?如果外军真的是指全蜀之军,诸葛亮倒不该北伐了,但是我认为李严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军权。“内”既然指的是永安宫内,“外”也应指永安宫外,没有道理一定认为是蜀汉全国内外。下面的文字也可说明。
其一、节。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三国志·曹真传》)”曹爽“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三国志·曹真传》)”陆逊“假黄钺,为大都督……(《三国志·陆逊传》)”蒋琬、费祎、姜维总统军事前无不假节。蜀汉吴壹、胡济督汉中也要假节。假节就是代理节,“节”是一种可杀其他官员的符信,而假节钺、黄钺则可以杀节将。对于军事格外重要,大将在外,需要这样的处置权才能灵活统率。刘备去世时,蜀汉在世的就只有诸葛亮假节,蜀汉在此之前假节钺的就只有关羽。李严若是真的被刘备授全国军权,怎么会在刘禅登基后才假节?连假节都没有就统率全国之军,这说不通吧。
其二、职。据《华阳国志》记载“中护军李严假节,加光禄勋,封都乡侯,督永安事。中军师、卫尉、鲁国刘琰亦都乡侯。中护军赵云江州都督费观,屯骑校尉、丞相长史王连,中部督襄阳向宠,及魏延、吴懿皆封都亭侯。杨洪、王谋等关内侯。南中诸郡并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未便加兵。”李严任“中护军”一职,刘琳版《华阳国志校注》把李严的“中护军”注释为“中都护”之讹。因为与《三国志》记载冲突有一:李严应为中都护。与其自身冲突有一:赵云为中护军。我认为,这里并没有太大的冲突,完全解释的通。
《华阳国志》有下记载:
“四年,永安都护李严还督江州,城巴郡大城。”
“(章武)八年春……表进江州都护李严骠骑将军,将二万人赴汉中……亮乃加严中都护。”
《三国志》有下记载:
“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八年,……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改名为平。”
结合一下来看,李严留陈到继续作为护军(统领禁兵)身份驻永安,说明李严作为都护移屯的军大多为外军。从中都护到永安都护,说明“中”即指行政中央,昭烈帝死了,中央变了,中都护自然而然变成了永安都护。从永安都护到江州都护再到中都护,说明李严的都护是相对于一支军队而言,这支军队屯到哪里,就叫哪里都护,“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三国志·诸葛亮传》)”,汉中是诸葛亮的行政中央。李严到了汉中,又再一次担任“中都护”的职事,署诸葛亮的相府事了。而刘备去世,中都护不能再叫做中都护,而中护军又如何?中护军与护军都统领禁兵,也就是内军。在诸葛亮的书信中,诸葛亮称赞先主帐下白眊兵是上兵。可见内军具有禁兵应有的素质水平甚至特殊称号,不能与地方军队混为一谈,就算刘备死了,内军的性质丧失了,但其固有的水准决定了其统帅还应是护军。赵云也为中护军,是统领成都的禁兵。李严统领先主遗下的禁兵。所以有两个中护军并不奇怪。这里也阐明了一个问题,都护是统领外军的官职,中护军是统领内军的官职。而外军也仅限永安的驻军,这支军队转移了地方,都护的名字也跟着自然而变。内军仅限原永安宫内军。我认为,在李严一任中都护之前,章武二年诣永安宫时,李严就被任为中护军统领内军。而刘备病危时,又加为都护以统领永安的外军。史书强调李严因任中都护而有了继统内军后的统永安外军的权力的因果关系,所以有了“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现代人加了标点,使各句独 立,丧失逻辑感,以至人们误解。
结:
李严之“统内外军事”,其内军非指成都内军,实为外军,其外军权限仅限永安都护一职所任的一支军队。又无假节以在战时处置官员,而任丞相录尚书事且有假节的诸葛亮之武职司隶校尉曾被董卓称为“雄职”(《后汉书》:卓问司徒王允曰:“欲得快司隶校尉。谁可作者?” 允曰:“唯有盖京兆耳。”卓曰:“此人明智有余,然不可假以雄职。”),前任为蜀中军事威望最重的张飞。足见李严不可能有比诸葛亮更大的军权。
诗云:
当年白帝早倾颓,
只盼兴孤再振恢。
五丈星原悲陨落,
李严慢叹建功摧。
作者:
moyanxiawei123 时间: 2008-7-6 16:04
不是我说你这不是原创的
http://www.e3ol.com/wen2/html/2008-7/11169/11169_200875.htm
里面明确的写这
本文系本站会员志远~张辽在本站原始发表,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及本站出处。
本文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
你却
作者:
原应叹息 时间: 2008-7-6 16:27
我就是那个人。
我所最常用的ID是蓬头鬼。志远~张辽是在三国在线用的。
http://www.e3ol.com/wen2/html/2008-7/11169/11169_200875_post.htm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9-3-18 11:46
引用——刘备去世时,蜀汉在世的就只有诸葛亮假节,蜀汉在此之前假节钺的就只有关羽。李严若是真的被刘备授全国军权,怎么会在刘禅登基后才假节?
这个说法明显错误:
——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张飞传)
——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马超传)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9-3-18 11:51
其实,假节是代表皇帝授予的权力,如果是在皇帝身边,一般是不用授予假节的,假节一般是授予单独统兵在外的大员。
当然有人会说:诸葛亮担任丞相,在成都也假节,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并假节,为何?因为刘备马上要率领大军东征孙权,所以,此时虽然不是诸葛亮单独统兵在外,可是确是皇帝统兵在外,诸葛亮留守,必须要有假节,才能便于控制。
李严在永安宫确实没有假节,因为皇帝刘备当时也在那里,无需假节。等刘备去世后,皇帝刘禅在成都,而李严在永安统兵,则需要假节,此时马上就有假节的任命。
由此,并不能证明什么李严不假节不能统内外军事。
作者:
暴民 时间: 2009-3-19 00:49
有关《华阳国志》对李严的官职的讲法应有错误,而且当中也不光是李严的有错,向宠的官职一样有错,向宠不是建兴元年就当中部督,应是建兴五年诸葛亮北屯汉中时才推荐向宠为中部督。
另刘备在生时,内外军不是只按成都来比,当时皇帝在永安,永安的部队与成都一样都是内军,其它的才是外军。
作者:
原应叹息 时间: 2009-4-6 08:24
感谢各位指教。
《华阳国志》对于李严官职的谬误,恳请暴民兄再详谈一二。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9-4-10 13:59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9-3-18 11:51 发表
其实,假节是代表皇帝授予的权力,如果是在皇帝身边,一般是不用授予假节的,假节一般是授予单独统兵在外的大员。
当然有人会说:诸葛亮担任丞相,在成都也假节,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并假节,为何?因为刘备马上要率领大军东征孙权,所以,此时虽然不是诸葛亮单独统兵在外,可是确是皇帝统兵在外,诸葛亮留守,必须要有假节,才能便于控制。
李严在永安宫确实没有假节,因为皇帝刘备当时也在那里,无需假节。等刘备去世后,皇帝刘禅在成都,而李严在永安统兵,则需要假节,此时马上就有假节的任命。
由此,并不能证明什么李严不假节不能统内外军事。
貌似刘备马上了一年多才离开成都东征,按您的说法,完全可以在东征前才授予假节么。
刘备自己都病得不成样子了,却坚持不授李严假节。一定要由诸葛亮回成都后由刘禅的名义来授(没有在死后就授予),意思很明确了。名虽同为辅政,实为主次分明。
这跟什么在不在皇帝身边完全没关系。由此,完全可以证明李严虽统内外军事,仍需要受制于朝廷以及掌政的诸葛亮。而并非是军事以李严为大,可独立行事这种意思。
作者:
人中吕,鬼中羽 时间: 2009-4-15 10:42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9-4-10 13:59 发表
貌似刘备马上了一年多才离开成都东征,按您的说法,完全可以在东征前才授予假节么。
刘备自己都病得不成样子了,却坚持不授李严假节。一定要由诸葛亮回成都后由刘禅的名义来授(没有在死后就授予),意思很 ...
公元221年三月,刘备称帝;
章武元年(公元 221 年)七月,刘备称帝继汉不久,举全国大部分兵力,沿江东下击孙权,欲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且借以夸耀武力,以图自存。
呵呵,这就是所谓的“马上了一年”还“多”,呵呵。
退一万步,就算中间经过了一年多,也不能否定燕京的说法。因为刘备要外出了,所以给诸葛亮假节,然后因故又耽误或拖延了一段时间,这都是有可能的。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9-4-15 11:15
原帖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9-4-15 10:42 发表
公元221年三月,刘备称帝;
章武元年(公元 221 年)七月,刘备称帝继汉不久,举全国大部分兵力,沿江东下击孙权,欲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且借以夸耀武力,以图自存。
呵呵,这就是所谓的“马上 ...
你先弄清楚燕京说的是什么。
不授李严假节,是因为自己就在,不用假节。
授诸葛亮假节时刘备可是还在。至于“原本就要东征”这些蹩脚的YY理由就少提了吧。年初就哭着魏国谋害献帝,突然没办证就准备东征还是“有可能”的?
显然是刘备承认了诸葛亮的尊崇,一称帝就立马授予他假节。而李严则是刘备自死也不授予其假节,这个假节是要诸葛亮回到成都,刘禅登基后再授。关刘备在不在什么问题?
还是燕某和这位有证据证明李严的假节出自刘备的意思而不是诸葛亮和刘禅主封的?当然,某人出具一句“可能”也是可以的。
可能终究是可能,是一种假设,你再假设也不是历史。
作者:
人中吕,鬼中羽 时间: 2009-4-15 12:27
呵呵,不提“一年”还“多”了?
三月份称帝,七月就打仗去了。不假节给诸葛亮,难道刘备不想要后方了,或者就是想看诸葛亮的笑话?
“可能”当然不是历史,我这里提出的“可能”,是退一万步来说的,目的是指出某人智商方面的缺陷而已。呵呵。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9-4-21 02:40
原帖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9-4-15 12:27 发表
呵呵,不提“一年”还“多”了?
三月份称帝,七月就打仗去了。不假节给诸葛亮,难道刘备不想要后方了,或者就是想看诸葛亮的笑话?
“可能”当然不是历史,我这里提出的“可能”,是退一万步来说的,目的 ...
笑,同样三月刘备就病重了,四月就挂了,不假节给李严,难道刘备不想要永安了?或者想看李严笑话?
“一年”还“多”不提是我不会像某人无耻到明显的错误会去扯。
就像这种连推理都推不出的“可能”已经足够表现某些人得脑残还能在这当成是别人智商缺陷?
更有智商缺陷得是一边说刘备准备干别的事就要给诸葛亮假节,而刘备自己都快不治要挂了,已经托孤了都不授李严假节,还说李严跟诸葛亮地位平等没高地之分?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9-4-21 02:45 编辑 ]
作者:
人中吕,鬼中羽 时间: 2009-4-22 12:04
托孤时当然可以假节。
但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可以假节”不等于“必然假节”。
只要刘备认为可以由下一代领导假节,不会产生问题,那当然也可以暂时不假节。
但是,如果刘备认为假节刻不容缓,当然也就先假节了。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9-4-23 10:16
原帖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9-4-22 12:04 发表
托孤时当然可以假节。
但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可以假节”不等于“必然假节”。
只要刘备认为可以由下一代领导假节,不会产生问题,那当然也可以暂时不假节。
但是,如果刘备认为假节刻不容缓,当然也就先假节了。
谁说过托孤时不能授予李严假节来着?
刘备什么时候认为由下一代领导去假节给李严来着?目前的资料看出来的,是由诸葛亮认为可以假节给李严而授予李严假节的喔。
你既然知道刘备不认为授予李严假节刻不容缓,却认为授予诸葛亮假节刻不容缓,比较就出来了嘛。
作者:
暴民 时间: 2009-4-27 22:51 标题: 回复 #7 原应叹息 的帖子
《華陽國志》在建興元年劉禪繼位時,把李嚴和趙雲都稱為中護軍,按中護軍當時只是任命一位來看,當是趙雲是中護軍,有《三國志》為證。然後在建興四年又稱李嚴是永安都護,按《三國志》也多處提及李嚴都稱為都護,顯然前面的中護軍有錯,應按《三國志》的說法是中都護非中護軍,《華陽國志》把地名連上都護也不見《三國志》有相同的寫法,史料中也沒有提及李嚴的職稱有更改,但寫法常氏又按防區而被改動,最後同是調防,在轉往漢中時後又不見常氏把李嚴稱為漢中都護,在被認為是注文中反而有提及是加中都護,按李嚴一直是都護,這加中都護的講法肯定有問題,這顯示了至少常氏是知道在漢中的李嚴是以中都護署丞相府府事,李嚴是都護在《華陽國志》一直是這樣講的,因此較符合的史實當是李嚴在建興元年開始就是中都護才對。
作者:
暴民 时间: 2009-4-27 23:00 标题: 回复 #14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刘备在遗诏中没有提加李严假节算是合理的做法,刘备都已经去世,这加强权威的节当由新君来加,李严有了中都护这职称,当时已经有足够权限统领留驻在永安的部队,假节是添加权威和行动上可以更加自由。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9-4-27 23:14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4-27 23:00 发表
刘备在遗诏中没有提加李严假节算是合理的做法,刘备都已经去世,这加强权威的节当由新君来加,李严有了中都护这职称,当时已经有足够权限统领留驻在永安的部队,假节是添加权威和行动上可以更加自由。
当然合理,所以刘备遗诏不提李严什么事,只让刘禅父事诸葛亮,托以国事。估计对你而言,认为这遗诏不过是玩笑话,比起假节差得远去了是吧?还是刘备认为丞相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假节还不足够,加一道遗旨才足够跟李严并立是吧?
这么做刘备的目的明显得紧要,李严再怎么折腾也不过是诸葛亮之下。全国权力最高是诸葛亮,李严不过是一个纯粹的辅臣,跟诸葛亮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作者:
暴民 时间: 2009-4-28 00:20 标题: 回复 #17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李严为诸葛亮副手,本来就没有要比诸葛亮为高的情况,当然刘备当时也把蜀汉主力部队是放在李严手上,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可以算是制衡诸葛亮,但也可能只是按两人的专长分工,但没有想到诸葛亮会把他的部署打乱。
刘备所讲的事诸葛亮如父只属要尊敬丞相的意思,如孙策当初视张昭如师友之礼一样,当然刘禅只能以师父之礼来对诸葛亮,并没有要刘禅视诸葛亮为太上皇,而且按《诸葛亮集》中的刘备给刘禅的遗诏就没有直接提及要刘禅事之如父,只有临终向刘永有提及,但当中的兄弟可能不包括刘禅在内,只是叫刘永和刘理兄弟要尊敬或以丞相为师,然后与丞相共事辅政。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9-4-28 20:13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4-28 00:20 发表
李严为诸葛亮副手,本来就没有要比诸葛亮为高的情况,当然刘备当时也把蜀汉主力部队是放在李严手上,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可以算是制衡诸葛亮,但也可能只是按两人的专长分工,但没有想到诸葛亮会把他的部署打乱。
刘备所讲的事诸葛亮如父只属要尊敬丞相的意思,如孙策当初视张昭如师友之礼一样,当然刘禅只能以师父之礼来对诸葛亮,并没有要刘禅视诸葛亮为太上皇,而且按《诸葛亮集》中的刘备给刘禅的遗诏就没有直接提及要刘禅事之如父,只有临终向刘永有提及,但当中的兄弟可能不包括刘禅在内,只是叫刘永和刘理兄弟要尊敬或以丞相为师,然后与丞相共事辅政。
蜀汉主力部队放在李严手上????
刘备东征就党羽4万,还在一战之中死伤无数还能成主力部队去了?还按两人专长分工呢,还没想到诸葛亮会把他部署打乱,是诸葛亮把你YY的部署打乱吧?![](images/smilies/blink.gif)
李严不是本来就没有要比诸葛亮为高的情况,而是本来就没有跟诸葛亮平级的情况。李严只是诸葛亮的一个副手,如此而已。是诸葛亮把李严的地位提上来了。让他有一定便宜行事的权利而已(授假节)。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集中的“汝兄弟父事丞相”和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刚好得出这句话包含刘禅在里面,暴民同学又急不可耐的以一贯无视诸葛亮本传内容的态度来割裂理解,这有意思么?
至于“父”变成“师父”,请问出处在哪?父不是父亲,而是“长辈”的意思。如“父老”。这不仅仅是让刘禅尊敬诸葛亮,让一国之君尊一个托孤之臣为自家长辈般,本就说明了其尊崇的程度。这本来就远非李严可比。
如果刘备要诸葛亮李严各自分工而不让诸葛亮独自尊大,刘备根本不可能对诸葛亮尊崇至此,否则刘备给诸葛亮外加这么高的地位还想不到李严在行事事根本无力跟诸葛亮抗衡??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9-4-28 20:16 编辑 ]
作者:
暴民 时间: 2009-4-28 22:29 标题: 回复 #19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刘备东征是有死伤,但损失也只是有限,最大的人员损伤是在前部,中军主力还在,不然陆逊早已经直接冲入永安,令刘备没有办法立即再出兵的不是兵力损耗,是屯在前线的军资和部队的战甲因自步道撤退都失去了,这些需要时间补充。刘备本来想用重兵屯永安,用来威胁孙权来争取好处,只是在章武三年就病死,然后掌权的诸葛亮又太快与孙权讲和来稳定蜀汉政局,失去了威胁孙权的机会。在李严接下永安前线兵权时,永安屯驻的应是蜀汉的主力。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传》是有这样讲,但从《先主传》注引的《诸葛亮集》中的遗诏中就没有这样的记载,只有刘备向刘永的说话有提及,不能因此讲是向刘禅讲的,刘备已经有诏书给刘禅,他后来的说话当是向在身边的刘永和刘理讲的。
只要李严还有实权在手,丞相再怎样尊贵,还是有一定的制衡作用。刘备推崇诸葛亮不代表刘备认为诸葛亮适合同时为将和为相的。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9-4-28 22:47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4-28 22:29 发表
刘备东征是有死伤,但损失也只是有限,最大的人员损伤是在前部,中军主力还在,不然陆逊早已经直接冲入永安,令刘备没有办法立即再出兵的不是兵力损耗,是屯在前线的军资和部队的战甲因自步道撤退都失去了,这些需要时间补充。刘备本来想用重兵屯永安,用来威胁孙权来争取好处,只是在章武三年就病死,然后掌权的诸葛亮又太快与孙权讲和来稳定蜀汉政局,失去了威胁孙权的机会。在李严接下永安前线兵权时,永安屯驻的应是蜀汉的主力。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传》是有这样讲,但从《先主传》注引的《诸葛亮集》中的遗诏中就没有这样的记载,只有刘备向刘永的说话有提及,不能因此讲是向刘禅讲的,刘备已经有诏书给刘禅,他后来的说话当是向在身边的刘永和刘理讲的。
只要李严还有实权在手,丞相再怎样尊贵,还是有一定的制衡作用。刘备推崇诸葛亮不代表刘备认为诸葛亮适合同时为将和为相的。
恩恩,刘备仅以身免结果主力还在。明明有吴将建议陆议进攻永安,陆议说了不足以两线开战,结果成了“是刘备大部分主力还在”。
令刘备无法出兵的当然不是兵力耗损,因为刘备才率领了4万支党前去。只是要再东征必须重新集中兵力和军资,更重要的是士气得恢复。这些才是需要时间补充的,吴跟魏决裂,两线开战吴是绝对不愿意面对的。所以才急忙向刘备求和,而刘备也没有争取半分好处就同意了。你所谓争取好处在哪?
刘禅原来不是刘永兄弟?笑,不能讲史向刘禅讲的,难道还能说是不向刘禅讲的?诸葛亮集中得诏书内容没有“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等于遗诏中没有?还是阁下说陈寿在瞎编?
刘备把诸葛亮跟李严的地位拉得相差那么大,还把李严留永安,难道就认为李严还能力主军事,在军事方面比诸葛亮更有决策权和操纵权?你当你是刘备啊?就是再没想法的人都知道刘备这样做得结果只会导致李严只能控制永安那部分实力,其他的军政事务只会尽归诸葛亮管理。刘备认可这个后果,自然就认为诸葛亮适合一把抓,但是需要有一点制衡存在而已。跟你所说的“不代表”根本不是一回事。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