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试述隋文帝和宋太祖的比较 [打印本页]
作者:
栾青 时间: 2008-4-23 09:26 标题: 试述隋文帝和宋太祖的比较
隋文帝和宋太祖皆为开国之君,都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皇帝,细看史书,不难发现二位皇帝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
(1)他们所篡立的王朝都以周作为国号
(2)在杨坚和赵匡胤之前,两周都有过一代雄主,北周有周武帝,后周有周世宗,两位后周皇帝在位期间都致力于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更为巧合的是两人都有废佛之举,后世一般认为正是周武帝和周世宗为隋文帝和宋太祖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个人认为,周武帝和周世宗还有一点极其相似的地方,两人虽然不失为优秀的君主,但在一定程度上特别是军事才能都被严重高估了,他们对于自己统帅能力的自负与其实际能力是不相称的,如果他们遇到的对手不是北齐后主高纬睡王辽穆宗这对活宝,如果他们不是英年早逝,一个继续讨伐突厥,一个坚持先北后南的话等待周武帝和周世宗的很有可能是身死国灭,一世英名付诸东流,他们是命运的宠儿,历史成全了他们也成全了真正的强者杨坚和赵匡胤。
(3)隋文帝和宋太祖都是在主少国疑之时,“欺孤儿寡母以得天下”,不过相较之下,隋文帝获得江山略显困难。
(4)隋文帝和宋太祖据正史记载都属正常去世,不过按照野史的传说二人都因红颜而死于非命隋文帝因儿子杨广欲强暴宣华夫人而被弑,宋太祖因其弟赵光义调戏花蕊夫人而被害
(5)隋文帝和宋太祖的儿子皆不得善终,命运十分凄惨
(6)隋文帝和宋太祖都可名列中国伟大的皇帝之中
政治上;隋文帝彻底结束了五胡乱华的灾难,在中国北方重新确立了汉人的统治,于礼乐刑律制度各方面皆拨乱反正,恢复了 汉族正统,此外他废除了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的先河,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宋太祖鉴于五代藩镇跋扈厉行中央集权 ,强干弱枝,使宋朝避免了短命王朝的命运,并崇文抑武,完善科举制,大兴文治,开创前所未有的文官政治,形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然宋朝从此丧失了尚武的风气,导致了国势的不振,并最终亡于异族之手,与宋太祖的国策不无关联。
在政治上隋文帝恢复了汉室江山,而宋太祖的国策不无争议,我认为隋文帝胜宋太祖一筹。
军事上,隋文帝更多的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而宋太祖除了是一位出色的战略家之外,还是一位优秀的战术家,然从实际武功看,隋文帝荡平南陈,结束华夏三百年的分裂,对外分化瓦解,剿抚并用,制服强大的突厥,且臣高丽,吐谷浑,从而四夷宾服。而宋太祖虽奠定了北宋统一的基础,但终身未能平定北汉,而其弟两次北伐契丹失败,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不可企及的梦想。宋太祖确实远逊于隋文帝。
文化上,宋太祖重视文教,大兴文治,郁郁乎文哉,吾从宋,而隋文帝不学无术,不悦诗书,晚年竟废学校,实其平生一大污点。
对待功臣:宋太祖心胸宽广,功臣都得以保全,而隋文帝天性沉猜,致使“草创元勋,皆受屠戮,罕有存者
个人认为隋文帝和宋太祖皆为一代英主,人格魅力宋太祖胜于隋文帝,而整体功业上,隋文帝更胜一筹。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8-4-23 09:33
宋太祖未能平定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那是因为天不假年,而不是能力问题。
至于赵光义能力不足,两次败于契丹,那就和太祖无关了。
作者:
弓骑步 时间: 2008-4-23 09:45
对前朝贵裔,杨坚尽杀宇文氏,赵匡胤善待柴氏。
身后,隋二代而斩,宋有天下三百年。
作者:
栾青 时间: 2008-4-23 09:53
阁下应该仔细看一下历史,柴荣的所有直系子孙都在北宋死得不明不白,没有一个活过20岁的,最后柴荣实际上已经绝后了,真相是什么不言而喻。而且赵匡胤还把后蜀的国主孟昶给弄死了,到他弟弟的时候,又把李煜给毒死了,倒是给人印象很残忍的隋文帝对南陈皇室基本一个没有杀,陈树宝也得以善终,要说到这一点,两人伯仲之间。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08-4-23 10:02
这个两码事, 柴荣的直系子孙不是赵匡胤杀的, 到小梁王时其实也过了上百年,说明他的政策还是有很持久的,我朝也只敢说50年不变啊! 孟和李是被赵武力征服的两个政权, 宇文和柴氏则是他们的原来的宗主, 这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 本帖最后由 congwanshui 于 2008-4-23 10:52 编辑 ]
作者:
栾青 时间: 2008-4-23 10:36
可能我的意思没有表达清楚,阁下也没有好好的读过这段历史,柴荣有4子,北宋建立后,柴宗训和柴熙谨莫名其妙的不到20岁就死了,赵匡胤猫哭耗子的干哭了两声,另外柴熙让、柴熙晦在北宋建立后就人间蒸发了,也就是说柴荣被仁慈的赵匡胤弄得绝后了,知道吗?到了宋神宗的时候宋室才假惺惺的找了柴荣的几个远支亲戚作为柴荣的后代祭祀柴荣,举孟昶和李煜的例子只想跟陈树宝作一下对比,指出隋文帝还是有比宋太祖宽容的一面。所以在对待前朝宗室的问题上,两人差不多,谁也没资格笑话谁,赵匡胤的表现并不见得比隋文帝好多少。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8-4-23 10:50
周恭帝广顺三年生,显德六年死,活了恰20周岁,若按古人习惯算法用虚岁的话,那就是21岁了,不能说不到20岁就死了。至于他怎么死的,有没有后代,这些都不清楚,那偶也就不说什么。
另外,赵匡胤陈桥兵变时,估计的确杀了柴氏子宋,这个不见于正史,但在宋人笔记上可以窥见端倪。
王铚《默记》云:艺祖初自陈桥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轿子出居天清寺,世宗节名,而寺其功德院也。艺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丱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王。顾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艺祖曰:“汝以为不可耶?”美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艺祖即命追还,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为子,艺祖后亦不问。其后名惟正者,是也。
由此可知太祖杀周宗室确有其事。不过说潘美收养柴氏子,则不知真伪了。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4-23 10:52 编辑 ]
作者:
弓骑步 时间: 2008-4-23 10:59
原帖由 栾青 于 2008-4-23 09:53 发表
阁下应该仔细看一下历史,柴荣的所有直系子孙都在北宋死得不明不白,没有一个活过20岁的,最后柴荣实际上已经绝后了,真相是什么不言而喻。而且赵匡胤还把后蜀的国主孟昶给弄死了,到他弟弟的时候,又把李煜给毒 ...
嗯,是某家只凭老印象说话了,不好意思。
但是熙让、熙诲毕竟也有改姓的说法,加上传说中誓碑上那句话,某家还是愿意相信这方面一贯表现不错的赵匡胤。杨坚夺外孙帝位然后杀之,虽然这个外孙不是亲的,还是够狠够毒,赵匡胤拍马也赶不上呀。
作者:
栾青 时间: 2008-4-23 11:55
嗯,是某家只凭老印象说话了,不好意思。但是熙让、熙诲毕竟也有改姓的说法,加上传说中誓碑上那句话,某家还是愿意相信这方面一贯表现不错的赵匡胤。杨坚夺外孙帝位然后杀之,虽然这个外孙不是亲的,还是够狠够毒,赵匡胤拍马也赶不上呀。
================================================
呵呵,改姓和誓言的说法根本自相矛盾,既然赵匡胤决心善待柴荣的子孙了,还何必让潘美收养柴荣的儿子,收养的传说更证明了赵匡胤动了杀机,如果是真的,他立什么誓言碑更说明他虚伪。柴荣根本没有直系子孙留在世上,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宋神宗的时候为柴氏寻找后代的时候只有远亲,没有一个嫡传的子孙,事实证明所谓的潘美收养柴荣的儿子和赵匡胤的誓言只不过是为了粉饰赵匡胤的残忍罢了,柴宗训20岁就死了,柴熙谨死的更年轻,不要告诉我这一切只是巧合,赵匡胤这还算善待柴氏子孙?再说杨坚的问题如果阁下要坚持柴宗训依据正史记载是正常死亡,那正史也没记周静帝是杨坚害的,凡是不能搞双重标准。
最重要的一点是宇文氏本来就对杨坚家族不怎么样,曾经逼死了杨坚的岳父独孤信,周明帝,周武帝都曾猜忌过杨坚,让术士给杨坚看过相,周宣帝更是差点就把杨坚给杀了,杨坚虽然躲过了这些杀身之祸,但有什么必要再为宇文家卖命,他掌握了权力残酷报复了宇文家,说不上正当,但也算是情有可原吧。倒是他赵匡胤柴荣待他不薄,也没有猜忌过他,给了他那么高的地位和那么大的权力,他篡位也就罢了,把柴荣的子孙全部弄死了,还要惺惺作态的立块什么碑说要善待柴氏子孙,给自己博得了仁慈的美名,是谁更忘恩负义,相比杨坚的公开的做法,是谁更无耻,从总体上追究是谁的做法更为恶劣。不过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有些时候能不能跳出简单的道德范畴,不要在人品上作过多的指责,可能这样才能比较公正的结论。
[ 本帖最后由 栾青 于 2008-4-23 11:57 编辑 ]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8-4-23 12:02
宋代军力很强的,步兵尤其变态,能在封建化了的帝国化了的少数民族政权围攻,打车轮战,而且是丧失养马之地的情况下,北宋与辽平分秋色,与夏绝对攻势,南宋与金划江而治,与蒙古顽强抵抗二十余载,延国祚三百余年,不但唐不可比,明也比不上啊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8-4-23 12:06
周世宗才干是宋太祖的百倍,而太祖才干又是其后两宋诸帝的百倍。
世宗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扼腕。太祖壮年而逝,也着实令人叹息。这两位都是天不假年啊。否则,天下事未可知。
至于隋文,偶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怕老婆。
其实大家对隋文印象不好的原因,有很重要一条就是他是以外戚而篡位。夺天下可以,但夺天下于外孙之手,则是很让大家不舒服的。前有王莽,后有隋文。所以才有人说“自古取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者”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8-4-23 12:11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4-23 12:06 发表
周世宗才干是宋太祖的百倍,而太祖才干又是其后两宋诸帝的百倍。
世宗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扼腕。太祖壮年而逝,也着实令人叹息。这两位都是天不假年啊。否则,天下事未可知。
至于隋文,偶对他最大的印象就 ...
所以说女儿嫁得好尤其重要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8-4-23 12:24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4-23 12:06 发表
周世宗才干是宋太祖的百倍,而太祖才干又是其后两宋诸帝的百倍。
世宗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扼腕。太祖壮年而逝,也着实令人叹息。这两位都是天不假年啊。否则,天下事未可知。
至于隋文,偶对他最大的印象就 ...
三红兄,这块历史不是很熟,印象中周世宗的确才干极为突出,不下于宋太祖,但为其百倍,是否过了?能否详细一点的说明一下?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8-4-23 14:51
政治上宋太祖肯定比周世宗强,世宗临死前瞎安排了半天都白费了,把没啥危险的张永德给架空了。
军事能力上,世宗和太祖到底能不能收复燕云,两人同样都因天不假年而无法实现,两人都是伐北汉不胜,所以通过伐北汉的表现也无法比较,军事能力问题已经没法比较高下了。
能够比较出来的是:周世宗魄力比宋太祖大,宋太祖比世宗更谨慎有条理。
但是两人这两种特点谁更容易成功就不得而知了。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8-4-23 15:05 编辑 ]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8-4-23 15:00
两人伐北汉可以看出用兵的差别:
周世宗知道契丹来援派符彦卿、史彦超迎上去,就是敢打敢拼,缺点就是容易自大,贪功冒进。结果史彦超战死。
宋太祖第一次时伐北汉知道契丹要来就先撤了(当时的方针是先南后北,不轻易用主力与契丹发生大战),第二次先安排何继筠、韩重赟率领偏师在石领关等要地堵契丹援兵,而主力围攻太原,不久捷报传来,契丹援兵被击败,但是太原还久攻不下,放水淹也不管用,于是班师,无功而返。契丹人说宋军只要再坚持到水退,太原城墙就必然坍塌,可惜早撤走了,还留下物资给北汉当救济了。
两人用兵特点都各有利弊,不好说谁就一定比谁强。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8-4-23 15:08 编辑 ]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8-4-23 15:06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8-4-23 12:24 发表
三红兄,这块历史不是很熟,印象中周世宗的确才干极为突出,不下于宋太祖,但为其百倍,是否过了?能否详细一点的说明一下?
周世宗主要功绩,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政治上,整顿纲纪,严肃律法。五代以来,天下扰乱,骄兵悍将不服节制,譬如高平之战中,大将樊爱能等人不服军令,剽掠百姓,于是世宗收“爱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人,……悉斩之”。“自是骄兵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五代乱世,官员贪污成风,世宗以严刑峻法大力惩治贪弊,发现有官吏贪污者,不但处死本人,举荐者一并治罪,自从而后,贪风大减。五代相沿,律令格敕积至一百五六十卷,文字难懂,条目烦杂不一,贪官污吏得以舞文弄法,陷害民众。周世宗即令御史张湜重新修订为《刑统》二十一卷。到宋朝时,依旧沿用。
2、经济上,首先是疏浚漕运,他“以漕运晋、汉以来,不给斗耗,纲吏多以亏欠抵死,诏令自今每斛给耗一斗”,使得漕运得以通畅。同时招募民夫疏浚河道,使汴水东接泗水,北通济水,连通了山东与开封,又导黄河通淮水,恢复了唐时运路,江淮漕船可以到达开封。
由于五代以来战祸接踵,百姓纷纷逃亡,因此他又鼓励逃户回归,开垦荒地,极大地复兴了农村经济。同时他还根据元稹《均田图》,制定相关制度,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取消世家大族、大地主的特权,使他们照平民例纳租赋。一扫唐初以来三百多年的弊病。
3、军事上,世宗是一位不世出的名将,古来皇帝恐怕只有唐太宗可与之相比。他一生戎马,未曾一败。
初即位不到10天,北汉以为有机可乘,遂兴兵侵犯,世宗率军亲征,于高平身先士卒,大破之,北汉主弃军而走,“昼夜北走,所至,得食未举箸,或传周兵至,辄仓皇而去。北汉主衰老力惫,伏于马上,昼夜驰骤,殆不能支,仅得入晋阳。随后伐后蜀,取秦、凤、成、阶四州。又三次亲征南唐,得江北、淮南14州。
显德6年,他亲征契丹,欲收复燕云十六州。大军势如破竹,接连收复瀛、莫、易3州及瓦桥、益津、淤口3关,正当世宗打算一鼓作气时,竟染病于军中。不得不班师。数日后病逝。真可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终年39岁,在位5年。
当初,世宗述说自己平定天下的战略设想,曾云“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惜天妒英才,英年而逝。
宋太祖之有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上很多基础都是周世宗打下的。而这一切,他仅仅用了5年时间。
《五代史补》云:(世宗)车驾至瓦桥关,探逻是实,甚喜,以为大勋必集,登高阜,因以观六师。顷之,有父老百余辈持牛酒以献,世宗问曰:“此地何名?”对曰:“历世相传,谓之病龙台。”默然,遽上马驰去。是夜,圣体不豫,翌日病亟,有诏回戈,未到关而晏驾。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8-4-23 15:10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4-23 15:06 发表
周世宗主要功绩,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政治上,整顿纲纪,严肃律法。五代以来,天下扰乱,骄兵悍将不服节制,譬如高平之战中,大将樊爱能等人不服军令,剽掠百姓,于是世宗收“爱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 ...
受教了,多谢三红兄。
建昭兄亦是这块历史的知名高手,俺再看看建昭兄如何回答。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8-4-23 15:23
《新五代史》:
呜呼,五代本纪备矣,君臣之际,可胜道哉!梁之友珪反,唐戕克宁而杀存乂、从璨,则父子骨肉之恩,几何其不绝矣。太妃薨而辍朝,立刘氏、冯氏为皇后,则夫妇之伦几何其不乖而不至于禽兽矣。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居丧改元而用乐,杀马延及任圜,则礼乐刑政几何其不坏矣。至于赛雷山、传箭而扑马,则中国几何其不夷狄矣。可谓乱世也欤!而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即位之明年,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尝曰:“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尝夜读书,见唐元稹《均田图》,慨然叹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诏颁其图法,使吏民先习知之,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其规为志意岂小哉!其伐南唐,问宰相李穀以计策;后克淮南,出穀疏,使学士陶穀为赞,而盛以锦囊,尝置之坐侧。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
《资治通鉴》:
臣光曰:或问臣:五代帝王,唐庄宗、周世宗皆称英武,二主孰贤?臣应之曰:夫天子所以统治万国,讨其不服,抚其微弱,行其号令,壹其法度,敦明信义,以兼爱兆民者也。……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王环以不降受赏,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蜀兵以反覆就诛,冯道以失节被弃,张美以私恩见疏。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
能让欧阳修、司马光这两位老夫子毫不保留地称颂,世宗之杰出也就可想而知了。
平常偶们都说是宋太祖结束了五代动乱,回复了经济,复兴了文化。事实上,这些事业基本上都是世宗完成的。太祖做的只是扫平割据而已。可以说,没有世宗的基础,宋朝未必能享国300余年。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8-4-23 15:40
周世宗在短时间内为宋太祖打下基础确实是伟业,但也不能推出世宗比太祖强百倍这个结论。太祖如果没能好好利用这个基础反而身死国灭才可以这么说。相反,太祖不但自己后来做得不错,周世宗打基础的时候他也没闲着。高平之战就立了大功,本来周军右军已经先溃败了,张永德、赵匡胤等人力挽狂澜反败为胜。三征淮南赵匡胤更是功劳显著,奇袭清流关生擒南唐主将二人、六合之战击败李景达主力。北伐契丹赵匡胤更是主将。周世宗的5年奋斗,也正是赵匡胤由一名小军官成长为大将的5年。
实际上周世宗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处在一种峻急的状态,能在5年时间内达到那样的水平确实不易,但以后周还不算很有底的国力,能否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而不懈怠,是个问题。这也是周世宗的性格所致,办事干净利索,故而短时间内颇见功业。其北伐契丹收复三州三关确实是武功的体现,但毕竟还没有与契丹主力直接作战,能否最终拿下燕云还未可知。我觉得周世宗十年拓天下的计划,按照宋太祖也并不慢的速度,十五年才收服南方,似乎不太现实。
宋太祖来的比周世宗慢,但是也坚决不拖拉。太祖统一天下首先就赢在了政治上,用最小的损失得到最大的利益。尤其是假途灭虢干掉荆南,兵不血刃就拿下一个地方割据,灭后蜀这么个比较大的政权只用了66天。反应宋太祖善于审时度势,见机而行。军事外交两手抓,纵横捭阖,收服南方。一生唯一的污点就是两伐北汉无功。绝对可以对得起周世宗留下的基业了。其最大的功劳莫过于结束割据局面的同时也结束了割据的可能性,宋以后再无短命大王朝,内忧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但是最关键的北汉和燕云问题,都再没有时间实现,又留下一个遗憾。
总体来说,宋太祖前面有个周世宗,是他莫大的幸运;而周世宗后面有个宋太祖,则更是天下统一大业的幸运。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8-4-23 15:51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08-4-23 15:40 发表
周世宗在短时间内为宋太祖打下基础确实是伟业,但也不能推出世宗比太祖强百倍这个结论。太祖如果没能好好利用这个基础反而身死国灭才可以这么说。相反,太祖不但自己后来做得不错,周世宗打基础的时候他也没闲着 ...
三红兄的强百倍,不过是虚指,指强很多而已。
两位继续,俺这个菜鸟就在旁学习学习。长长知识。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8-4-23 15:58
强百倍,和强很多一样,这个我倒没理解错。
我的意思是以现有资料看不出谁更强,因为很多东西没法比。
两人风格不同,世宗魄力确实大,太祖确实谨慎。
我是对世宗的性格有些担忧,感觉有时有些冒险,因为我本身也属于谨慎派的,跟太祖相性更近,算个人感觉吧。
宋太宗当初伐契丹,全国都统一了,北汉也灭掉了,无后顾之忧了,国力大强,兵威大盛,结果居然惨败了。
当然周世宗比太宗强百倍(这个我没意见
),不至于像太宗那么衰,但过早与契丹交锋我还是不报乐观估计。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8-4-23 16:01 编辑 ]
作者:
栾青 时间: 2008-4-23 16:16
周世宗才干是宋太祖的百倍,而太祖才干又是其后两宋诸帝的百倍。
世宗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扼腕。太祖壮年而逝,也着实令人叹息。这两位都是天不假年啊。否则,天下事未可知。
至于隋文,偶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怕老婆。
其实大家对隋文印象不好的原因,有很重要一条就是他是以外戚而篡位。夺天下可以,但夺天下于外孙之手,则是很让大家不舒服的。前有王莽,后有隋文。所以才有人说“自古取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者”
====================================
真是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也不知道赵翼是不是跟杨坚有仇,非要这么损隋文帝,而跟隋文帝情况差不多的宋太祖他却要声嘶力竭的赞扬。杨坚的政治资本跟王莽一样吗?先不要说周静帝根本不是他的亲外孙子,他是靠外戚上位的吗?他为什么会成为外戚,不要忘了他父亲可是北周的开国元勋,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能够建立和存在,他父亲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杨坚家族在北周的地位是真刀真枪的拼出来的,不是他宇文家的恩赐,也正是因为杨家的功劳宇文家才会与杨家联姻,杨坚是靠他家族在北周的功劳和地位取得政权的,王莽有什么资格比。再说杨坚得国易,更是胡说八道,他刚一辅政,司马消难,王谦,尉迟迥三个节制一方的大将立刻反了,特别是尉迟迥拥兵几十万,实力雄厚,内部宇文诸王谋划刺杀杨坚,也不稳定,只不过杨坚有真本事不到三个月就彻底平定了,赵翼纯粹是信口开河,换他面对那种局面,不要说得江山,恐怕被杀了几十次了。说到得国易,恐怕没有比赵匡胤更容易的,一个陈桥兵变就轻轻松松的获得天下,那种轻松和运气,隋文帝还真比不了。
说到隋文帝的功绩不讲他结束三百年分裂,并在制度建设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凭他恢复汉人江山,恩威并用,把强大的突厥玩弄于股掌之中,并彻底制服,是赵匡胤远远不能相比的,说到气魄,赵匡胤也是远远不及,隋文帝敢在灭南陈之前硬碰硬,先搞定强大的突厥,再灭南陈,先北后南,先强后弱,而赵匡胤对于契丹畏首畏尾,只敢先南后北,终其一生不敢跟契丹开战,对付南唐就是“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对契丹要收复幽云却只想和平赎买,不行才敢动用武力,着一点上还不如他弟弟赵光义硬气。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8-4-23 16:24
原帖由 栾青 于 2008-4-23 16:16 发表
说到隋文帝的功绩不讲他结束三百年分裂,并在制度建设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凭他恢复汉人江山,恩威并用,把强大的突厥玩弄于股掌之中,并彻底制服,是赵匡胤远远不能相比的,说到气魄,赵匡胤也是远远不及,隋文帝敢在灭南陈之前硬碰硬,先搞定强大的突厥,再灭南陈,先北后南,先强后弱,而赵匡胤对于契丹畏首畏尾,只敢先南后北,终其一生不敢跟契丹开战,对付南唐就是“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对契丹要收复幽云却只想和平赎买,不行才敢动用武力,着一点上还不如他弟弟赵光义硬气。
宋太祖是先定先南后北计划,稳扎稳打统一天下,并不是不敢与契丹开战,而是不急于一时。契丹是统一的最后一步而已。
和平赎买只是一种设想,后面还有一句,如果不成,就赎买的钱当作军资,武力攻取!“不行才敢”这句逻辑就有问题,开始不敢,因为买不成就敢了?勇气从哪来的?
人家是两手准备,既然准备武力攻取,就敢打,只不过要等其它事情办完之后再说。
赵光义硬气有什么用,军事二五眼,不提也罢。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8-4-23 16:28
原帖由 栾青 于 2008-4-23 16:16 发表
说到隋文帝的功绩不讲他结束三百年分裂,并在制度建设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凭他恢复汉人江山,恩威并用,把强大的突厥玩弄于股掌之中,并彻底制服,是赵匡胤远远不能相比的,说到气魄,赵匡胤也是远远不及,隋文帝敢在灭南陈之前硬碰硬,先搞定强大的突厥,再灭南陈,先北后南,先强后弱,而赵匡胤对于契丹畏首畏尾,只敢先南后北,终其一生不敢跟契丹开战,对付南唐就是“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对契丹要收复幽云却只想和平赎买,不行才敢动用武力,着一点上还不如他弟弟赵光义硬气。
这么说是不公正的。
首先,宋太祖时期的契丹早已封建化、文明化,这个隋文时期仍处于游牧状态的突厥有根本性的区别。对于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联盟,文明的一方有太多的手段对付。可对于一个已经建立了强大、稳固的政权的文明国家,这种办法就要少得多了。
其次,宋太祖所继承的,是失去燕云十六州的版图,中原面对契丹,进不能攻,退不能守,屏障全失。而隋文时期情形如何?
偶赞叹于世宗收复三州三关的战功,但丝毫不认为太祖的决策是失误。孙子曰:“主不可怒而兴兵,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未必和平手段就不能争取利益。就是偶前面所说,如果太祖再活二十年,则天下事未可知。
至于光义就不用提了吧。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明明废柴一个,却偏偏自以为是军事家。
作者:
栾青 时间: 2008-4-23 16:56
不好意思,现在想了一下那话说的确实有一些欠妥,不过隋文帝面对的突厥不是唐太宗面对的颉利时期的突厥已经内部四分五裂,苟延残喘了,当时的突厥仍然是一个统一的汗国,拥兵四十多万,当时的气焰是非常嚣张的,北周和北齐都对它卑躬屈膝,但是面对突厥的威胁,隋文帝敢于在全国统一之前剿抚并用,经过激烈的较量,不仅把突厥弄分裂了,还使强大的东突厥俯首称臣,隋文帝的胆魄和能力可见一斑。而赵匡胤虽然能力不可谓不强,也有极高的军事才华,总感觉他对契丹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畏惧,他对南唐和对契丹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坚决要消灭,一个初衷是和平收复,我倒不是太看好柴荣北伐的前景,我觉得他的军事才华确实被高估了,实际上是不能跟赵匡胤相比的,他能收复三关更多的是凭运气,如果当时真的打道幽州,辽军主力已经赶到了,北伐的前景恐怕是凶多吉少。但由赵匡胤北伐完全不同,他对于契丹还是太谨慎和怯懦了,其实当时是收复幽云最好的时机,因为当时的辽国皇帝是出了名昏庸的睡王辽穆宗,以赵匡胤的能力打败他是极有可能的,可惜赵匡胤还是在犹豫间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8-4-23 17:01
价值观不同吧,宋太祖趁契丹蛰伏的时候完成了南方的统一,也算是充分利用时机了。
另外宋太祖时期禁军才十几万,还要在京城搞内外相制,打契丹感觉仍是准备不足。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强大的骑兵与契丹抗衡。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8-4-23 17:08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4-23 09:33 发表
宋太祖未能平定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那是因为天不假年,而不是能力问题。
至于赵光义能力不足,两次败于契丹,那就和太祖无关了。
我也感觉太宗的能力不如太祖啊,用人方面也很有关系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8-4-23 17:09
原帖由 文以载道 于 2008-4-23 17:08 发表
我也感觉太宗的能力不如太祖啊,用人方面也很有关系
太宗不及太祖,这是肯定的。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8-4-23 17:10
原帖由 栾青 于 2008-4-23 16:56 发表
不好意思,现在想了一下那话说的确实有一些欠妥,不过隋文帝面对的突厥不是唐太宗面对的颉利时期的突厥已经内部四分五裂,苟延残喘了,当时的突厥仍然是一个统一的汗国,拥兵四十多万,当时的气焰是非常嚣张的, ...
我感觉这不是畏惧不畏惧的问题,打天下肯定是先挑软柿子捏嘛,南唐和辽相比肯定还是南唐 弱些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8-4-23 17:14
偶对太祖先南后北的策略也是颇有微词。
偶认为他应该继承世宗先北后南的国策,先解决燕云十六州,然后再徐图江南。其实在世宗三伐江南,取得淮南江北后,南唐已经没有力量威胁中原了。若燕云拿下,则江南自平。
不过仍要说的是,隋文面对的突厥和太祖面对的契丹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游牧部族,内部是不统一的,政出多门,部落携离,酋豪猜贰,稍微用一点手段就可以分化瓦解之。而要对付一个建立有完整稳固政权的文明国家,则是不可能的。
所以隋文能让突厥四分五裂,而太祖却只能采取赎买和备战两种手段对付契丹。这只不过是时移则事异罢了。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8-4-23 17:17
倒也有道理,不过先拿下燕云十六州殊非易事啊,很容易让北宋两面受敌,陷入战争泥潭的说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8-4-23 17:23
原帖由 文以载道 于 2008-4-23 17:17 发表
倒也有道理,不过先拿下燕云十六州殊非易事啊,很容易让北宋两面受敌,陷入战争泥潭的说
偶决不相信李煜这个只会填词作乐和小姨子偷情的家伙,会有北伐的雄心。
曹操征乌桓,而料知刘表必无心进取许都。偶不相信李煜会比刘表厉害。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4-23 17:25 编辑 ]
作者:
tang221276 时间: 2008-4-23 18:01
世宗好像也是先南后北的国策吧。。 世宗是把南唐在江北的门户彻底打开了 南唐当时都打算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去南唐年号,从此改用后周纪年 可见南唐当时也算是唾手可得 然后才开始北伐 北伐当时是也没和辽军主力交战 缺失了长城 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很难和辽国骑兵抗衡
作者:
栾青 时间: 2008-4-23 18:45
偶对太祖先南后北的策略也是颇有微词。
偶认为他应该继承世宗先北后南的国策,先解决燕云十六州,然后再徐图江南。其实在世宗三伐江南,取得淮南江北后,南唐已经没有力量威胁中原了。若燕云拿下,则江南自平。
不过仍要说的是,隋文面对的突厥和太祖面对的契丹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游牧部族,内部是不统一的,政出多门,部落携离,酋豪猜贰,稍微用一点手段就可以分化瓦解之。而要对付一个建立有完整稳固政权的文明国家,则是不可能的。
所以隋文能让突厥四分五裂,而太祖却只能采取赎买和备战两种手段对付契丹。这只不过是时移则事异罢了。
================================================
你再能挑拨也得自己有实力保障才行,其实突厥也是被隋朝痛击后才屈服的,光靠挑拨就想制服人家完全是痴人说梦。583年隋文帝命大军兵分八路出击,这是一次规模非常大的军事行动,仅幽州阴寿一路就达10万之众,最后取得了全胜,突厥此役损失惨重,内部矛盾才完全爆发,后来陷入分裂和内乱,又经过隋朝多次出兵攻击,突厥才被完全打败的。说到宋太祖个人对他的军事才华没有丝毫的怀疑,他的战略上的才华不逊色于杨坚,而战术亲自指挥上更胜于杨坚,但是觉得他性格还是有过于谨慎的一面,从而束缚了他军事才能的完全发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我觉得战争上不能蛮干,比如周武帝和周世宗就对自己自视太高了,而宋太祖这样真正有才华的人又过于谨慎了,以至错过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机会。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8-4-23 19:07
唐前少数民族部落组织协调甚差,武器又不发达,唐代薛延陀部还有骨头武器,汉人只要有马匹供应,横扫他们不为难事,因为汉人冶炼技术远远领先。
宋代面对的却是封建化帝国化了的少数民族,冶炼技术这项领先优势慢慢被磨平,北宋立国之初,燕云被石敬瑭搞掉,关中经过中晚唐和五代,几乎殆废,河湟之地又被唐朝丢给党项人,无马匹作战。立国先天条件之艰难,大王朝中仅见。
作者:
栾青 时间: 2008-4-23 19:13
突厥的冶铁水平是不错的,他们的武器比中原的差不了多少,话说他们的先祖本来就是给柔然打造兵器的奴隶,只不过后来强大起来反而把柔然给打败了。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8-4-23 19:20
原帖由 tang221276 于 2008-4-23 18:01 发表
世宗好像也是先南后北的国策吧。。 世宗是把南唐在江北的门户彻底打开了 南唐当时都打算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去南唐年号,从此改用后周纪年 可见南唐当时也算是唾手可得 然后才开始北伐 北伐当时是也没和辽军主力交战 缺失了长城 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很难和辽国骑兵抗衡
世宗是先把南唐的刺打掉,然后再图燕云。打江南其实还是为了图北,犹如诸葛亮南征意在北伐一样。
太祖是完全扫平江南,然后再图谋燕云。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8-4-23 20:17
其实我觉得宋太祖的战略也没错,拿下南唐之后,他也可以全力扫北,错只错在他死的太早了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08-4-23 21:51
难得一见有专门点评老赵的帖子
楼主的第一点写的很好,但作为老赵同志的铁杆,对楼主后面的评论甚为不满
有宋一代可是中国封建文明(政治、经济、文化)的顶峰,岂能说老赵的功业不如隋文?
注:经济是否是顶峰实不敢断言
,望高人补充;但政治和文化应该是无需置疑滴
作者:
栾青 时间: 2008-4-23 22:21
貌似我对宋太祖的评价不低吧,有宋一朝确实是非常另人向往的,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在宋朝达到了巅峰,政治上不好说是巅峰,不过绝对是历代中统治最为文明和人性化的时期,个人觉得宋朝是古代中国最接近现代的时期,其中自然宋太祖功不可没。
ps:隋文帝也是中国古代非常伟大的皇帝,他恢复了汉室江山,结束了华夏大地长久的分裂,对外使四夷宾服,而且他开创的许多制度对于隋朝以后的很多朝代产生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在制度建设上的贡献并不逊于宋太祖,他其实也是中国影响很被低估的皇帝,或许因为更看重恢复汉室江山一点,个人觉得他仍胜过宋太祖一筹。
对于宋太祖我觉得一句话总结很合适“惜其天不假年,功业未竟”(统一全国,收复幽云)。
作者:
yang1216 时间: 2008-4-24 13:07
大家在这里存在一个假设:宋太祖再活几十年就一定能够打败契丹,收复燕云。这个假设又建立在另一个假设基础上,太祖一定会武力进攻燕云,或者至少在和平赎买不成后一定会动用武力。
鉴于太宗的作为,第二个假设应该成立,第一个嘛,不一定吧。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8-4-24 16:48
反正我没说太祖一定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但至少存在着很大的希望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08-4-24 20:18
原帖由 栾青 于 2008-4-23 22:21 发表
貌似我对宋太祖的评价不低吧,有宋一朝确实是非常另人向往的,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在宋朝达到了巅峰,政治上不好说是巅峰,不过绝对是历代中统治最为文明和人性化的时期,个人觉得宋朝是古代中国最接近现 ...
楼主对宋朝的评价还算不错,我代表老赵感谢你
不过针对你后面的观点,我又忍不住想说:与五代十国相比,南北朝的大分裂(甚至前面的五胡乱华)未见的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作者:
周郎 时间: 2009-3-25 15:31
原帖由
zidaneluo 于 2008-4-24 20:18 发表
楼主对宋朝的评价还算不错,我代表老赵感谢你

不过针对你后面的观点,我又忍不住想说:与五代十国相比,南北朝的大分裂(甚至前面的五胡乱华)未见的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五代十国比南北朝还黑暗。
何出此言??
作者:
爱华 时间: 2009-3-25 21:56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卑下士时
世宗和太祖早死未必不是好事
作者:
zoustar 时间: 2009-3-25 22:10
高质量的帖子,学习了!
一直觉得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王朝,可惜遇上了一个千古难得一见的昏君,否则有可能历史上就没有唐朝了!
作者:
爱华 时间: 2009-3-25 22:16
婚姻也一样啊
有的人找个好老婆
觉得不错
结果婚后人变了
越变越差
结果离了
天下之事大同小异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9-3-26 03:07
原帖由 弓骑步 于 2008-4-23 09:45 发表
对前朝贵裔,杨坚尽杀宇文氏,赵匡胤善待柴氏。
身后,隋二代而斩,宋有天下三百年。
赵匡胤给人的感觉更像个江湖人物,很重情义。
作者:
伟君子 时间: 2009-3-27 10:50
对待功臣:宋太祖心胸宽广,功臣都得以保全,而隋文帝天性沉猜,致使“草创元勋,皆受屠戮,罕有存者
下在初读资治通鉴,对这句话倒是很不认同.
以事实而论,隋文帝时期人才辈出,韩擒虎、高颖、杨素、史万岁等,其它还有些名字不很响亮但也有不俗表现的。
但宋太祖时期并没有多少人才。
为何宋太祖心胸宽广,而隋文帝天性猜忌呢!
隋文帝天性猜忌,史上有明确说明,而且上述大臣基本上结局都不太好,也是文帝性格的一个写照。
宋太祖的性格史书上是否有明确说明我不太清楚。
不过我觉得文帝的猜忌更多是个人性格问题,他有实力让自己不担心手下人反叛,所以这些人才一开始都受到重用,做出了不俗的成绩,后来的结局出于文帝个人好恶的多些,但打击面也小,仅是对某人,而非对某群体。
太祖个人性格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他一直对武官集团不放心,虽然是出于对国家安定的考虑,但是打击的是一个群体,基本上是这个群体在上受用之初就受到打击,想有不俗表现很难。
从这一点看,文帝胜太祖多矣,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09-4-1 14:31
这个也是见仁见智,五代那阵流行下克上,让人不对武官集团警惕也不行!
作者:
hahaku719 时间: 2009-4-9 20:48
世界史100大名人传里有隋文帝,宋太祖不知道在哪儿。
其实这部书里,中国只有三个领导人入选。秦始皇、隋文帝、毛泽东。在欧洲人眼里,隋文帝的功绩甚至比唐太宗都更胜一筹。
因此能和隋文帝相比的只有秦始皇,宋太祖还没有这个资格。
有人拿华盛顿和林肯对比。华盛顿是奠基人,林肯在华盛顿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两个人谁更重要?结论是华盛顿。同样,隋文帝和秦始皇是奠基人,一系列制度的开创者,汉武帝和唐太宗在他们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问谁更重要?答案很明了:秦始皇和隋文帝。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9-4-10 01:32
原帖由 hahaku719 于 2009-4-9 20:48 发表
世界史100大名人传里有隋文帝,宋太祖不知道在哪儿。
其实这部书里,中国只有三个领导人入选。秦始皇、隋文帝、毛泽东。在欧洲人眼里,隋文帝的功绩甚至比唐太宗都更胜一筹。
因此能和隋文帝相比的只有秦始皇 ...
世界史100大名人传也是人写的,只能代表一人或一部分人观点,不能代表所有或多数欧洲人观点~
当然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隋文帝可能是比宋太祖要强,但是是否真的能成为最能代表中国的三人之一我觉得还有待商榷
作者:
大多数人 时间: 2009-4-10 09:15
原帖由 hahaku719 于 2009-4-9 20:48 发表
世界史100大名人传里有隋文帝,宋太祖不知道在哪儿。
其实这部书里,中国只有三个领导人入选。秦始皇、隋文帝、毛泽东。在欧洲人眼里,隋文帝的功绩甚至比唐太宗都更胜一筹。
因此能和隋文帝相比的只有秦始皇 ...
这位说的是迈克尔·H·哈特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吧?
1. 穆罕默德(571—631,阿拉伯人,创立伊斯兰教。人类史上最有影响(无论正面或负面)的人物,在宗教和非宗教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 牛顿(1642—1727,英国人,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在力学和数学领域里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3. 耶稣(-30—6,犹太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宗教启示者,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道德和精神领袖。基督教的基本精神观、道德观和主要行为准则,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4. 释迦牟尼(约-563—-483,印度人,创立佛教。)
5. 孔子(约-551—-479,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达两千年之久。)
6. 圣保罗(-4—64,土耳其人,耶稣使徒,使基督教由犹太教的教派转变成为世界性宗教。)
7. 蔡伦(约50—118,中国发明家,105年发明纸。造纸术于八世纪传入阿拉伯,十二世纪传入欧洲。)
8. 古腾堡(1400—1468,德国发明家,发明活字印刷术。)
9. 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1492年发现美洲。)
10. 爱因斯坦(1879—1955,德裔美国物理学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创立相对论,曾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
18. 秦始皇(-259—-210,伟大的中国皇帝,开创中国统一的格局。)
……
20. 毛泽东(1893—1976,中国革命家,领导共产党夺取了国家政权,并在其后二十七年中,对这个人口最多的大国进行了相当的改造。)
……
82.隋文帝(541—604,隋朝开国皇帝,580—604年在位,在秦始皇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并营建了大运河。)
……
前面看看也就算了,看到“营建了大运河”一句,俺还是被雷到了。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4-10 09:21
原帖由 hahaku719 于 2009-4-9 20:48 发表
世界史100大名人传里有隋文帝,宋太祖不知道在哪儿。
其实这部书里,中国只有三个领导人入选。秦始皇、隋文帝、毛泽东。在欧洲人眼里,隋文帝的功绩甚至比唐太宗都更胜一筹。
因此能和隋文帝相比的只有秦始皇,宋太祖还没有这个资格。
有人拿华盛顿和林肯对比。华盛顿是奠基人,林肯在华盛顿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两个人谁更重要?结论是华盛顿。同样,隋文帝和秦始皇是奠基人,一系列制度的开创者,汉武帝和唐太宗在他们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问谁更重要?答案很明了:秦始皇和隋文帝。
这话说的,真是令人无语。
欧洲人懂中国历史吗?中国历史,还是中国人有发言权吧。为什么啥事都要由外国人来评判呢?
我们看看所谓的《世界史100大名人》中关于隋文帝的描写:隋文帝(541—604),隋朝开国皇帝,580—604年在位,在秦始皇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并营建了大运河。
凭这个来对在中国历史人物做出评判,实在太危险了。
作者:
轮回 时间: 2009-4-11 09:34
每读宇文邕、柴荣事均觉慨然。
慨然者,感其人之慷慨,叹其人只感慨者也。
宇文邕以权臣废立得立,柴荣以外家继子承统,初时锋芒不露明也,然卒成大功者,亦可明英雄不问出身,卫鞅相如因宦者见犹大贤也
武帝布被,柴荣性俭,其爱民也发乎志诚,武帝赦编户之民,世宗诛克扣之宦,奠天下一统之基业,固其宜也。
然世宗于生父守礼颇阿纵,武帝于爱子不能束,亦有憾焉。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9-4-17 17:10
我的意思是举例子一定要举让人信服的例子,搬书本最好搬水平高技术过硬的书本~
作者:
E世飞将 时间: 2009-4-17 21:55
隋文帝开皇之治诚非虚言.
换秦皇或汉武或宋太祖或某某,就做得能和隋文帝一样?就胜过隋文帝?
难难难!
平内乱,定陈朝,分突厥,改革军政,开创开皇之治的局面的难度天下有几人能当之?
非唐宗和主席这样的强人,不能定也.
作者:
phoenix9t 时间: 2009-5-8 15:53
貌似号称中国古代四大盛世中必有“开皇盛世”,由此可见隋文帝在位时的功绩了。而外国人推崇隋文帝更重要的原因是因其创制了科举制,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推崇秦始皇更不用说了,中国的文字、度量衡、郡县制等等都是始皇帝时期奠定的,影响深远。
作者:
再一次轮回 时间: 2009-8-19 13:51
原帖由 弓骑步 于 2008-4-23 09:45 发表
对前朝贵裔,杨坚尽杀宇文氏,赵匡胤善待柴氏。
身后,隋二代而斩,宋有天下三百年。
人品来说赵匡胤对柴家还不错,开国就确认了柴家的终身特权作为宪法了,就是李煜都没被咔嚓掉,即使说李煜是被害死的也是赵光义干的,李煜比赵匡胤死的还晚。
再看杨坚,自己外孙都要斩草除根.....
作者:
再一次轮回 时间: 2009-8-19 13:53
原帖由 phoenix9t 于 2009-5-8 15:53 发表
貌似号称中国古代四大盛世中必有“开皇盛世”,由此可见隋文帝在位时的功绩了。而外国人推崇隋文帝更重要的原因是因其创制了科举制,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推崇秦始皇更不用说了,中国的文字、度量 ...
秦始皇在中国的地位也不低,没有秦皇哪里有中国,早变成欧洲那样了
作者:
cjjtxdl 时间: 2009-8-19 14:07
赵匡胤和秦始皇差不多,政权都是自己子孙手里灭掉的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8-19 14:14
除了郭威,谁的政权不是在自己子孙手中丢掉的?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9-8-19 16:17
我觉得评价一个开国皇帝和普通皇帝是不同的,一个封建王朝的制度框架往往都是开国皇帝制定的,这个制度框架实际指导着后世政权的发展。
比如靖难实际与朱元璋拟定的长子嫡传制息息相关。华盛顿为什么伟大,不在于他执政业绩有多么的好,关键在于他留下了总统最多连任两届的规矩。
同理,隋文帝和宋太祖都需要对后世政权的发展负起相应的责任。
隋炀帝二世而忘,隋文帝就没责任?
宋朝后世君主多数懦弱,跟宋太祖无关?
作者:
胖果果 时间: 2009-8-19 16:24
我补充一下,
两位开国皇帝的继任者,都是色鬼。
呵呵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9-8-19 17:55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8-19 14:14 发表
除了郭威,谁的政权不是在自己子孙手中丢掉的?
尧、舜、冉闵、李自成……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8-19 18:01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09-8-19 17:55 发表
尧、舜、冉闵、李自成……
尧舜可以不论。
至于冉闵、李自成,大不了偶加上“自己”二字。
尔能奈我何?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09-8-19 22:52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8-19 16:17 发表
我觉得评价一个开国皇帝和普通皇帝是不同的,一个封建王朝的制度框架往往都是开国皇帝制定的,这个制度框架实际指导着后世政权的发展。
比如靖难实际与朱元璋拟定的长子嫡传制息息相关。华盛顿为什么伟大,不在于他执政业绩有多么的好,关键在于他留下了总统最多连任两届的规矩。
同理,隋文帝和宋太祖都需要对后世政权的发展负起相应的责任。
隋炀帝二世而忘,隋文帝就没责任?
宋朝后世君主多数懦弱,跟宋太祖无关? ...
非也,开国皇帝草创制度,那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制定的,他不可能未卜先知的预料到这个制度应该施行多少年才合理,后世继任者也完全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修订甚至颠覆原有的制度。拿远的说,武帝的汉朝就跟高祖的汉朝完全不同;就近的说,毛邓两个时代新中国的变化也翻天覆地。
作者:
kodosg42 时间: 2009-8-19 23:28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8-19 14:14 发表
除了郭威,谁的政权不是在自己子孙手中丢掉的?
原本宋太祖也是有可能的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9-8-20 08:29
原帖由 zidaneluo 于 2009-8-19 22:52 发表
非也,开国皇帝草创制度,那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制定的,他不可能未卜先知的预料到这个制度应该施行多少年才合理,后世继任者也完全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修订甚至颠覆原有的制度。拿远的说,武帝的汉朝就跟高祖的汉朝完全不同;就近的说,毛邓两个时代新中国的变化也翻天覆地。
这毕竟是少数情况,多数情况改革的阻力都非常大。
开国皇帝的天下是打下来的,首先都是忠心耿耿的心腹,做起事来顺手得多,规则已经打破了,重新拟定规则的选择余地有很大。后世的皇帝是继承的政权,朝政班子多数也是继承上任,执政规则也是制定好的,想改变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比如冗官冗兵冗费是北宋的顽症,想改变何其难也。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8-20 08:56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8-20 08:29 发表
这毕竟是少数情况,多数情况改革的阻力都非常大。
开国皇帝的天下是打下来的,首先都是忠心耿耿的心腹,做起事来顺手得多,规则已经打破了,重新拟定规则的选择余地有很大。后世的皇帝是继承的政权,朝政班 ...
改革阻力大,难以推行,这就考验后世皇帝的能力了。
但无论如何,不能把后世的责任让开国皇帝来扛。一个人再远见卓识,能保50年太平就很不错了,何况数百年之后的事情?
就说宋朝的冗兵冗员冗费,当初太祖时未必没有道理,但后来的情况发展,形势已经与当初不同,岂可仍旧因袭陈法?所以这决不能怪到太祖头上。
至于后世子孙变法失败,那是后世子孙能力不足,和太祖无关。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9-8-20 10:07 标题: 回复 #70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后世的责任当然不能全部让开国皇帝来扛,但也不是各人只管任期,对身后之事不负任何责任。就象现在有些地方政府,把后几任的钱都预支了,把土地都卖光了,自己是光辉了,但是让后面的继任者怎么玩。
现代的政府废除了血缘继承制,理论上来说谁都有可能爬上去登上那个位置,最终坐上位置的人无论是谁,都有两把刷子。这就保证了执政者的能力不会差别太大。
血缘继承制则不同,无论是刘邦还是朱元璋,他们是在一种全国竞争的态势中脱颖而出的,而他们的后代,仅仅是在兄弟之间的竞争中产生,明代连兄弟竞争也没有了。所以后代中,昏君也可以做皇帝,但开国者只要是能力稍微差一点,就不会是胜利者。确实在中段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英主,但总体能力而言,他们跟开国之君要差一个档次,这不是偶然现象,是一种必然。所以作为开国之君,不仅要考虑本任期内的事,还要考虑长治久安,而不是只考虑眼前,却把隐患留给后代。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8-20 10:35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8-20 10:07 发表
血缘继承制则不同,无论是刘邦还是朱元璋,他们是在一种全国竞争的态势中脱颖而出的,而他们的后代,仅仅是在兄弟之间的竞争中产生,明代连兄弟竞争也没有了。所以后代中,昏君也可以做皇帝,但开国者只要是能力稍微差一点,就不会是胜利者。确实在中段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英主,但总体能力而言,他们跟开国之君要差一个档次,这不是偶然现象,是一种必然。所以作为开国之君,不仅要考虑本任期内的事,还要考虑长治久安,而不是只考虑眼前,却把隐患留给后代。
大趋势上,皇帝的确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是坚决同意。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人力有时而穷。虽然每一个开国皇帝都希望自己的天下能传之万世,虽然每一个皇帝都希望制定一个能保证长治久安的制度,然而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韩非说“时移则世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不可能静止不动,制度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就算一个再远见卓识的人,可以预料到50年后,他可以预料到100年后、200年后、500年后吗?
所以,这事情真不能怪到开国皇帝头上。
唐初的三省六部、租庸调、均田制,可谓是非常好的制度,然而保持了不到100年就全面崩溃。因为形势变了,制度建设必须与形势相适应,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制度,只能崩溃。
我一直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制度,就是西周的封建制。没有封建制,华夏文化不可能传播得如此广袤,周朝也不可能延续800年。然而,就这么好的制度,实际上也只维持了200多年。
这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作者:
romadream 时间: 2009-8-20 11:12
LS的,现在学术界关于西周属于奴隶制度还是封建制度还有争议,所以我也不好说是不是就是封建制。
我对西周的封建制了解不太多,有什么可以推荐的让我大概了解一下吗?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8-20 11:30
原帖由 romadream 于 2009-8-20 11:12 发表
LS的,现在学术界关于西周属于奴隶制度还是封建制度还有争议,所以我也不好说是不是就是封建制。
我对西周的封建制了解不太多,有什么可以推荐的让我大概了解一下吗?
中国没有所谓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这是西方历史观,强行按到中国历史头上,无异于驴唇对马嘴。
中国的政治制度,自古以来就两种,第一,西周的封建制;第二,秦汉之后的中央集权制。
这里说的西周封建制,和××党说的封建制度完全两码事,现在一般叫分封制,也就是封疆建国。
关于这个问题,推荐冯天瑜的《封建考论》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09-8-20 12:33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8-20 10:35 发表
我一直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制度,就是西周的封建制。没有封建制,华夏文化不可能传播得如此广袤,周朝也不可能延续800年。然而,就这么好的制度,实际上也只维持了200多年。
所见略同
,所以恢复封建制的项羽输给了奉行帝制的刘邦,这个结果黯淡得就像悲剧电影一样。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9-8-20 14:32 标题: 回复 #72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你这番话语在称赞唐朝和西周制度的同时,实际也就等于承认了北宋的制度确实不怎么样。
你在第二贴也说了,赵光义能力不行,问题是既然赵光义能力不行,反过来看之前搞的杯酒释兵权是否合适?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8-20 14:56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8-20 14:32 发表
你这番话语在称赞唐朝和西周制度的同时,实际也就等于承认了北宋的制度确实不怎么样。
你在第二贴也说了,赵光义能力不行,问题是既然赵光义能力不行,反过来看之前搞的杯酒释兵权是否合适?
没有绝对的好制度,所有制度,都只能适应制度时的形势,形势改变后,再好的制度都会成为恶法。
以晚唐、五代武人为祸之烈,可知太祖抑武臣之英明。倘若不杯酒释兵权,最大的可能是宋朝成为一个“后宋”,“五代”变成“六代”。
自杯酒释兵权后,中国再无武人之祸,这难道不能证明杯酒释兵权的正确吗?
至于到后来宋朝形势演变成冗兵冗官冗费,那就非太祖所能料的了。子孙自有子孙福,他们的事情自己操心去。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9-8-20 15:08 标题: 回复 #77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杯酒释兵权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武人之祸是没了,但却导致被动挨打,这是拆东墙补西墙而已。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8-20 15:18
制度建设本来就是有极强针对性的。
天下哪有包治百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
杯酒释兵权消除了武人之祸,这就已经说明它的成功了。出现的新情况,那是需要后世子孙来解决的。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9-8-20 15:27
评价一件事情不能只看积极意义,不看负面影响,更不能功劳自己背,问题留给后人。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9-8-22 20:57
杯酒释兵权没啥不对,被释兵权的那哥几个能力也一般,压根谈不上自剪羽翼,只要宋太祖自己在就没问题。
他能够料如果不迁都,百年之后必然造成冗兵,导致“天下民力殚矣”,已经可以称得上是远见卓识了。
另外许多被后世诟病的制度,其实在宋太祖时期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是从宋太宗开始走样的。宋朝的所谓“祖宗之法”,实际上是太祖太宗两朝的制度,其中太宗朝的制度在很多方面影响更为深远。
比如所谓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宋太祖时期西边北边边境的几个重镇,将领几乎从来没有换过,并且委以便宜行事之权,并不像宋太宗时期对武将防范得那么严。
我看宋太祖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料到自己死得早,所以觉得很多东西可以慢慢来,结果突然一死,宋太宗即位,其猜忌多疑的本性使得太祖的很多制度到他的手里发生了的变化。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8-22 21:35 编辑 ]
作者:
zidaneluo 时间: 2009-8-25 17:03
关于老赵,或许只有一个大的决策值得商榷,那就是“先南后北”的方针,但这个也是见仁见智,从无定论。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9-8-25 22:04
先南后北稳扎稳打,比较契合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北后南的话,敌也许是可胜的,但是自己也很危险。
柴荣走的是险棋,老赵走的是稳棋,赵二握着最好的牌,走出了最臭的棋。
作者:
孝宽门人 时间: 2009-8-25 22:14
先南后北的策略挺好啊。毕竟北汉后面就是契丹,搞不好和契丹直接冲突,当时尚弱小的北宋能够存活都是问题。
迁都的问题,太祖还是受太宗牵制太多吧,可惜了。
同样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俩,做人的差距咋这么大涅?
作者:
5288123 时间: 2009-8-26 10:54
赵二确实不行,柴荣和他哥穷其一生拼出来的筹码被他几年之内败得精光。。幽州之战在宋军建制不散的情况下抛弃全军坐着驴车逃跑了。。。。
迁都问题上他更牛,说了句:在德不在险。。。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8-26 16:02
那为啥说昏君的时候从来没听说过宋太宗呢?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9-8-26 16:06
原帖由 KYOKO 于 2009-8-26 16:02 发表
那为啥说昏君的时候从来没听说过宋太宗呢?
宋太宗也就是有些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心胸狭窄、外加不会打仗。
离昏君还差点。
作者:
kodosg42 时间: 2009-8-26 20:53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09-8-25 22:04 发表
先南后北稳扎稳打,比较契合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北后南的话,敌也许是可胜的,但是自己也很危险。
柴荣走的是险棋,老赵走的是稳棋,赵二握着最好的牌,走出了最臭的棋。
赵二拿着好牌刚想走棋,突然发现对面下棋的人变了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9-8-26 21:10
原帖由 kodosg42 于 2009-8-26 20:53 发表
赵二拿着好牌刚想走棋,突然发现对面下棋的人变了
早就变了,早在赵大时期就换人了。
作者:
kodosg42 时间: 2009-8-26 21:45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09-8-26 21:10 发表
早就变了,早在赵大时期就换人了。
没听说耶律休哥在赵大的时候多NB啊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9-8-26 21:56
原帖由 kodosg42 于 2009-8-26 21:45 发表
没听说耶律休哥在赵大的时候多NB啊
难道耶律休哥就是下棋的么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8-26 21:57 编辑 ]
作者:
yangshuai14 时间: 2009-8-26 21:59
我认为隋朝废除了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的先河是它灭亡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中国历史上凡是有重大改革的朝代都没长过,秦朝如此,三国时的魏国也是如此,诸葛亮走着一条没有曹操的曹操路线也是如此。说的不对请别骂我。
作者:
太一辰子 时间: 2009-8-27 06:07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4-23 12:06 发表
其实大家对隋文印象不好的原因,有很重要一条就是他是以外戚而篡位。夺天下可以,但夺天下于外孙之手,则是很让大家不舒服的。前有王莽,后有隋文。所以才有人说“自古取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者”...
武后杀子夺位,那么多人捧她臭脚,甚至连千古一帝都喊出来鸟
作者:
温柔的一刀 时间: 2009-9-25 06:03
隋文怎么能和咱宋祖相比?看他后期的所为,毫无远见~~~~做为一个政治家,对身后事一点预见都没有,实在有点不合格。
[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9-9-25 06:16 编辑 ]
作者:
张洋 时间: 2009-9-30 12:57
好像史学界有个看法:北周世宗远胜杨坚,后周世宗远胜太祖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9-9-30 15:48
原帖由 张洋 于 2009-9-30 12:57 发表
好像史学界有个看法:北周世宗远胜杨坚,后周世宗远胜太祖
所谓世宗远胜太祖这说法纯评个人喜好,一点依据都没有。
其实是没啥可比性的,因为单论功业只能说太祖远胜世宗,就算说世宗为太祖的统一打下了基础,也无法断言世宗就“远胜”太祖。否则为啥不说文景远胜武帝?
作者:
张洋 时间: 2009-9-30 16:21
宋太祖一统中原后不应先下南唐,而应趁势北伐,重创大辽。结果给后世留下了隐患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9-9-30 16:56
原帖由 张洋 于 2009-9-30 16:21 发表
宋太祖一统中原后不应先下南唐,而应趁势北伐,重创大辽。结果给后世留下了隐患
又是先南后北与先北后南的争论,说先北后南才是上策的人首先就假设了这样一个前提——此时北伐必胜,这个断言下得有些太轻易了。
确实,周世宗临死之前的北伐很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可是可怕就可怕在这一点上,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这是不正常的,先胜后败的例子历史上不胜枚举。赵光义北伐的时候刚开始不也是极其顺利么?一直打到幽州城下都没有遇到像样的阻力,如果宋太宗这时死了,然后班师,他岂不是也是周世宗了?可结果呢?皇帝老儿自己差点没归位。
况且周世宗攻打北汉的时候,碰到契丹援军就被杀得大败,怎么敢说北伐契丹就一定成功?收复三州与三关确实是周世宗的大功,但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之处,因为遇到的基本上都是汉官守城,大军还没到就举城纳降了,压根没有跟契丹主力相遇,所以这次北伐在军事上没什么可称道之处。
很多人都拿“睡王”耶律璟说事,认为当时契丹统治者昏庸,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不过战争的成败是不能单看统治者如何的,宋徽宗这个昏君在其统治前中期还取得过相当像样的武功呢,说契丹以睡王当政就一定不敌当时才只有中原、关中、河北、淮南这么点土地人口和财力的宋朝,未免失之于武断。
“先南后北”虽然被批评为较为保守,但严格遵循了孙子的慎战思想,是一种十全必胜的战略,在宋朝刚刚立国,土地人口财力兵力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绝对是最正确选择。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9-30 17:06 编辑 ]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9-9-30 17:18
即使拿出汉唐来,有哪个在刚立国时就敢跟北方的强敌装逼的?汉高有白登之耻,唐宗有渭桥之辱,还不都得忍气吞声先发展几年再来。
况且汉唐立国之后,全国土地都已基本到手,先天条件就比宋朝强,宋朝刚立国时就那么一丁点地方。
又况且汉唐的敌人匈奴、突厥,压根比不得早已在中原占尽便宜、并且已经封建化、更要命的是已经占据地利的契丹。
所以说,宋朝想要跟契丹叫板,在太祖朝实现是不现实的。到太宗朝时条件基本成熟了,可偏偏太宗又是个军事二五眼,浪费了世宗、太祖两朝的积威。宋朝的武功不逞,怨不到太祖头上。汉朝几代之后出了武帝,唐朝有太宗高宗(不过唐朝的武功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宋朝的皇帝却一代不如一代,这怨不得太祖,连太祖的基因也怨不得,因为从太宗开始,北宋的皇帝就都是赵老二这个军事二五眼的基因了。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9-30 17:20 编辑 ]
作者:
xby0421 时间: 2009-10-15 17:11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8-4-23 12:11 发表
所以说女儿嫁得好尤其重要
好笑,有这样幼稚的家伙.....古往今来有多少皇帝,多少皇后,你老数数,再出来说话吧,还女儿嫁得好尤其重要,真亏你说的出来,也不过过脑子
作者:
xby0421 时间: 2009-10-21 21:29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09-9-30 16:56 发表
又是先南后北与先北后南的争论,说先北后南才是上策的人首先就假设了这样一个前提——此时北伐必胜,这个断言下得有些太轻易了。
确实,周世宗临死之前的北伐很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可是可怕就可怕在这 ...
兄弟,问题是没有燕云16州,中原就不能守啊,所以宋朝建立之时就是个早产儿,先天是不足的,肯定是要先凭建国的那股锐气先取燕云成过可攻退可守之势
赵老大倒好,把软的,好吃的,自己倒是花了10几年时间吃光了,再杯酒把能砍能杀的精兵强将全让他们种田去了,呵呵,皇帝倒是做稳了,不过他的国家也失去了进取之心,只想吃软饭,个个不想啃硬骨头,也啃不了硬骨头,太宗还啃了下,之后就是想也不想了,也不敢想,这就是赵老大种下根由....
隋文帝比宋太祖不要强太多,他活着时他的国家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他死时,他的国家还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他儿子搞了10几年才败了的,
宋太祖呢,他的国家本来就先天不足,后来更是营养不良,一直是农民起义不断,一直被压着打,他难道不要负很大的责任吗?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9-10-27 23:14
看问题不能光看表面就急着下定论。
谁说老赵不要燕云十六州了?从他屡次违背先南后北的既定国策攻打北汉就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最在乎的还是北方的领土。群臣要给他加“一统太平”的尊号时,他说:“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太平’乎!”(“燕”指幽蓟,“晋”指北汉)
还要注意一个事实——杯酒释兵权是在统一南方之前。老赵根本没有觉得没了这帮老家伙就不能打天下,所以不能因为杯酒释兵权就断定老赵没有了进取心,这是常识性的错误。
没有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况且这几个人不见得有多厉害),用王全斌、曹彬、潘美、曹翰等人一样打天下。
赵匡胤时代之所以没有跟契丹发生全面战争只是因为时机未到而已,而他本人又死得早,并不是没有北伐的打算。
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一看到“杯酒释兵权”就想当然地以为老赵不想打了,要享受安逸了,这样的人根本就没读过宋史,建议多读点书再来谈。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10-28 07:23 编辑 ]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9-10-29 21:52
以宋太祖的本事,北伐不大可能失败吧,我咋觉得出师必胜呢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9-10-30 06:40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9-10-29 21:52 发表
以宋太祖的本事,北伐不大可能失败吧,我咋觉得出师必胜呢
如果时机成熟了,确实还比较有胜算。如果像太宗那样仓促出兵也不好说啊。
两次出兵北汉(其中一次亲征)都没把太原啃下来,幽州可比太原还难啃。
我觉得只有削平南方,然后将全国精锐集中到北方,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才可以与契丹开战。
作者:
梦中之梦 时间: 2009-11-3 07:18
很好的帖子,受用了。
作者:
周世宗 时间: 2010-4-9 11:41 标题: 回复 #1 栾青 的帖子
身死国灭,胡说。即便像你说的,军事才能有待商榷,那也不至于到那种地步。战争不仅仅靠某个人的才能。应当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况且两位周帝是有军事才能的。特别是周世宗,是军事战略家,这不是赵匡胤能比的。二位周帝都不是命运的宠儿,都是被命运无情的抛弃了。
作者:
周世宗 时间: 2010-4-9 12:18 标题: 回复 #1 栾青 的帖子
我个人认为宋太祖对中国的贡献比隋文帝大。岂不闻赵老大号称“艺祖”。中国的文化,科技,经济在宋朝发展迅速,堪称巅峰。
作者:
周世宗 时间: 2010-4-9 12:20 标题: 回复 #1 栾青 的帖子
周世宗柴荣,是中国皇帝里唯一一个与上任皇帝毫无血缘又通过世袭制当上皇帝的人,他要面对的是中国最黑暗混乱的乱世——五代十国(或是四代),虽然人们常说他是“五代第一明君”,但就他的才华(不是功绩)绝对可以排入中国皇帝的三甲之内,作为政治家的人品更是帝王中决无仅有的。同时代的阿胤只能望其项背,更不要说那个赵匡义(与柴荣一比就象个败家子)。周世宗好比是北周武帝的威力加强版,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才德还有……倒霉的程度。
作者:
周世宗 时间: 2010-4-9 12:23 标题: 历史的无奈
面对历史,人们往往更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神武雄略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做好了扫平天下、开创盛世的一切准备,却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柴荣制定的策略一统天下,结束了兵祸连年、饥馑遍地的乱世,迎来了文化灿烂的赵宋之世。因此,赵匡胤的事迹广为人知,柴荣这个为他人做嫁衣的奠基人却往往被疏忽和冷落。这是历史的无奈与遗憾。
作者:
周世宗 时间: 2010-4-9 12:24 标题: 回复 #1 栾青 的帖子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军事虽弱,但文化之灿烂却为汉唐所不及,达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峰。正因如此,赵匡胤作为赵宋王朝的缔造者,被尊为“艺祖”,颇受后人推崇。
其实,“赵宋之世”的实际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赵匡胤是踩着巨人的肩膀攀上高峰的,而为他搭桥铺路、奠定基业的,则是如流星般划过历史天空的短命天子后周世宗柴荣。
作者:
周世宗 时间: 2010-4-9 12:27 标题: 回复 #2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说的过去。其实赵老大在此之前,两次讨伐北汉,只不过都折戟晋阳而已。不过也打击了北汉的国力。
作者:
周世宗 时间: 2010-4-9 12:33 标题: 回复 #3 弓骑步 的帖子
善待吗?周恭帝他外公符彦卿一失去兵权,小皇帝就死了。符太后也不知所踪了。至于周世宗其他后裔就更不知道哪儿去了。电视中所谓的柴郡主,更本就是虚构的。赵匡胤只不过为了稳定天下和民心,才没有立即痛下杀手。
作者:
佛山黄师傅 时间: 2010-4-9 13:24 标题: 回复 #1 栾青 的帖子
整体功业上,我个人感觉宋太祖不比隋文帝差。可惜的是宋太祖没有好的机遇与命运。宋能延续三百载,而隋却只三十多年便亡。呜呼~~~
作者:
fzzywb 时间: 2010-6-22 00:30 标题: 回复 #4 栾青 的帖子
四楼的“阁下应该仔细看一下历史,柴荣的所有直系子孙都在北宋死得不明不白,没有一个活过20岁的,最后柴荣实际上已经绝后了,真相是什么不言而喻。”。
我想四楼的真应该仔细看一下历史。
陈桥兵变后,柴荣有三子,一子为柴宗训;一子为柴熙谨,被潘美抱养,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一子为柴熙诲,被卢琰抱养,更明为卢璇。当中,柴宗训和柴熙谨死时皆有后代,柴熙诲是善终。四楼的骂“柴荣的所有直系子孙都在北宋死得不明不白”,让百度柴荣吧里的柴氏子孙看到岂不跳出来骂你?
恭帝柴宗训后裔:政和八年,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绍兴五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淳佑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周恭帝柴宗训后裔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苏等地。
2,周世宗五子柴宗让后裔:柴揆和柴柔为三班奉职。周世宗五子柴宗让后裔世居河北省沧州柴家庄义国公府,小旋风柴进为周世宗的六世孙,柴皇城世居山东省高唐柴家庄柴府。柴宗让后裔现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焦作,河北省沧州,山西省临汾,山东省聊城等中原一代。
3,周世宗六子柴熙谨后裔:柴熙谨改姓潘,名潘维正(又名潘维道),世居湖南怀化,有5万多人。
4,周世宗六子柴熙诲后裔:越国公卢琰后裔有九支。"九支卢"即卢琰的九个子女蕃衍出的九个支派,《大山卢氏宗谱》载:"……(卢公)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以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卢锦许配给蕲王柴熙诲(即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然后,分支蕃衍。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卢公载下了一棵榧树,九子又分别在大山下村口种植了一棵枫树。自此,一棵榧树和九棵枫树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雪雨,郁郁滴翠。柴熙诲后裔世居浙江温州,衢州。
5,周世宗五女柴金花公主后裔:柴金花公主,史称柴郡主,为扬六郎的妻子。为扬家将后裔的老祖母。
6,周世宗长女柴银花公主后裔:柴银花公主为浙江东阳人驸马督尉孙维温的妻子。
7,周世宗次女柴黎花公主后裔:柴黎花公主为福建人驸马督尉黄昊的妻子,世居福建泉州。
8,周世宗三女柴花公主:柴花公主为圣母,在山西省阳泉盂县水神山上有柴花公主的圣母庙。
9,周世宗四女柴桂花公主:后周显德年间,早逝。
10,周世宗柴荣皇帝的前三子曰谊、曰诚、曰讠咸 及其孙子皆先被后汉诛,无后。
周世宗柴荣之后:
1, 周恭帝柴宗训后裔:政和八年,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绍兴五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淳佑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周恭帝柴宗训后裔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苏等地。
衢县柴姓(周恭帝后裔):
全县约4000余人,主要分布在航埠、华墅、横路、岭头等地。衢县柴氏主要为五代周恭帝后裔。其渊源大致如下:
崇义柴氏 始祖柴叔夏,封崇义公。宋统一后,叔夏收掌周世宗、周恭帝帝位版权于衢州景福院奉安,遂家于城区柴家巷、后分支大洲、全旺、廿里等地。
西乡柴氏 始祖柴宗愈,为周恭帝族弟柴禹锡次子,曾任温州刺史,北宋初随二帝版权而聚居衢州。南宋初,其裔柴帮璠分支江山长台。明永乐时,柴帮璠后裔柴好悌为海丰令,归老于衢,卒葬西乡柴家,其子德迓、德迎遂家于此。后分支柴家坊、路边等地。
鱼山柴氏 始祖柴仲师,于元至元十四年从江山长台回迁岭头鱼山,今称柴家。清光绪末分支湖南石桥头,解放后分支湖南柴潭等地。
长泽街柴氏 始祖柴思兴,于元至正六年也从江山长台回迁航埠长泽街。其裔柴进敏于明洪武三年分支华墅柴家。
现民间收藏《柴氏宗谱》三部,分别由岭头乡柴家村柴汝海、华墅乡柴家村柴德善、航埠镇长泽街村委会收藏。
2, 周世宗五子柴宗让后裔:柴揆和柴柔为三班奉职。周世宗五子柴宗让后裔世居河北省沧州柴家庄义国公府,小旋风柴进为周世宗的六世孙,柴皇城世居山东省高唐柴家庄柴府。柴宗让后裔现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焦作,河北省沧州,山西省临汾,山东省聊城等中原一代。山东省高堂县柴府花园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为后周世宗柴荣之五世孙柴皇城私邸。府邸背城抱水,房宇巍峨;府后花园遍植名花异草,巧布奇石流泉。元末明初大文学家施耐庵曾将其写入名著《水浒全传》,梁山好汉柴进曾在此居住并结交诸路豪杰。 新建成的柴府花园为湖水环抱,如明珠璀璨,与坐落在这里的九
孔玉带桥、大石画院、三眼井、李逵井等相互辉映。游人凭栏远眺,水天一色,风景独好。
柴进,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十,是大周皇帝柴世宗的后代,人称柴大官人,
专爱结交江湖好汉。江湖上有“小旋风”美称。林冲发配沧州,路过柴进庄上,打败了洪教头。柴进家叔柴皇城,在高唐州被高廉的内弟殷天锡欺侮。柴进以为祖上有陈桥让位的功绩,宋太祖发有铁券丹书,不怕殷天锡仗势欺人。谁知殷天锡打死
了柴皇城,要霸占柴家花园,被李逵打死。柴进被高廉捉住要判死罪。宋江、吴用带梁山兵马,攻打高唐州,救出奄奄一息的柴进,送上了梁山。柴进在梁山同扑天雕李应一起掌管钱财粮物。
受招安后,柴进被封沧州都统制。戴宗辞去兖州都统制的官位,阮小七被剥夺
官位贬为平民后,柴进推说中风有病,退还官位,隐居起来,无病而终。
后周曹王柴熙让为周世宗柴荣的第五皇子,宋朝时期世居河北省沧州,其后代北宋末年又移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柴家垣村为唐初大将军霍国公柴绍封地的柴家庄园,柴家庄园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真似世外桃园。柴绍后代世居于此,形成柴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柴家垣村,有三大墓冢,其中,最大者为柴王墓,过去曾被盗掘,据说,挖出许多文物,后来,由于山体滑坡,现已被封住。柴家垣村,有古庙三清观,偏殿供奉有周世宗柴荣。由柴家垣村,又产生多个村庄,有洪洞柴家庄,磊上村,马头村,山西省垣曲柴家庄等多个村庄。
山西省洪洞柴家庄村和马头村祠堂,藏有祖传的各个半副皇家仪仗(銮架),现村中年长者,都见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时,皇家仪仗(銮架)被毁。现已失传。
山西省远城垣曲县柴家庄,过去,有柴家祠堂,供奉周世宗柴荣。清朝时期,柴家墓碑记载有,柴家庄人为周世宗柴荣苗裔。
霍国公柴绍(588—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洪洞)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柴绍因立功连封三公,临汾郡公,霍国公,谯国公.其子又封公以及袭封公爵.在晋州平阳郡形成望族,霍国公柴绍为晋州平阳郡柴氏的始祖,晋州平阳郡为柴氏故里。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柴家垣村柴氏族人,明朝初年又迁居河南省,山东省等地,后周曹王柴熙让的后代多分布在中原一代。
3, 周世宗六子柴熙谨后裔:柴熙谨改姓潘,名潘维正(又名潘维道),世居湖南怀化,有5万多人。“陈桥兵变后,(后周)恭皇帝被(宋太祖)降封为郑王,公卿大臣皆承旧职。宋太祖见熙谨、熙诲仍在宫中,就问诸臣:‘此复何待?’此时,太祖的左右侍卫意欲斩之。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潘美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不过历史上的潘美并不像戏剧中的潘仁美那样大奸大恶)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汝也以为不可吗?’潘美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太祖听后,就收回了成命。事后,潘美抱养了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卢琰抱养了柴熙诲。”
潘惟道即是潘惟正,而潘惟正就是失踪了一千年的后周纪王柴熙谨。其根据是:中方历代《潘氏族谱》都有明确记载,中方荆坪的“一世祖贞周公是美公第三子惟道公之子”,文字没有错。可是,在前不久、我在中方的一个分支--湖南洞口县山门镇岩塘村的《潘氏族谱》中却发现了新的线索。该谱收录了中方二十四世祖潘士权于乾隆三十七年写的《寻源笔记》,笔记中明确地记载了惟道即是惟正。其文是:“惟道,《宋史》中作惟正,讳玖,袭职光禄大夫、西京作坊使,由大名府迁居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竹搭桥,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生子五:贞周、元周、明周、能周、尊周。我祖贞周公袭祖职为光禄大夫,与明周、能周同事于宋,於神宗熙宁初年兄弟三人被谪入楚,元周、尊周二派尚在齐地”(笔者注:潘士权,清初进士,曾当过乾隆少时的三年启蒙老师)。这里很明确地记载了惟道即是惟正。而且记载了惟道公生有五个儿子,儿子们的取名都有一个“周”字。又据贞周公的后裔、怀化市国税局的潘振文先生在电话中对我说,他们已在贵州(天柱)同宗的清初老族谱中查到“惟道就是惟正”的记载。这就是说惟道公实际上就是《宋史》上美公之子惟正了。
4, 周世宗六子柴熙诲后裔:越国公卢琰后裔有九支。"九支卢"即卢琰的九个子女蕃衍出的九个支派,《大山卢氏宗谱》载:"……(卢公)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以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卢锦许配给蕲王柴熙诲(即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然后,分支蕃衍。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卢公载下了一棵榧树,九子又分别在大山下村口种植了一棵枫树。自此,一棵榧树和九棵枫树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雪雨,郁郁滴翠。柴熙诲后裔世居浙江温州,衢州。
根据《永康姓氏志·柴氏 》记载, 柴氏之先,系出姜姓。先祖为孔子弟子柴高。永康柴氏,仅有黄岐一支。郡望平阳。
黄岐村 属古丽镇。为后周柴荣后裔。始祖为洪行1柴肇。来源有两说:一是据黄岐《柴氏宗谱》载,始祖为洪行1柴肇(1163~1225),字德元,号柏岩,约在宋淳熙年间(1174~1189)从兰溪迁此。二是据邻村山后卢村村民反映两村关系密切,山后卢村有黄岐宗谱,黄岐宗谱资料不少来自山后卢宗谱,据山后卢《卢氏宗谱》载,元明时,卢氏有子孙迁黄岐村,很可能黄岐柴氏,与山后卢卢氏同宗,俗称柴卢氏,是"女支卢"之后裔。其上祖原为柴氏,后因世宗幼子蕲王由卢琰挟逃永康后,隐名改姓,改为卢氏,其后迁徙黄岐一支复改柴氏。其行弟韵文为:"江淮河汉,源远流长。洪浩澄清,沛泽汪洋。松柏茂盛,忠孝贤良。仁义礼智,恺悌慈祥。敦伦雍睦,纯粹奕堂。"据村民回忆,解放以前,宁波柴桥和山东文登等地同宗族人曾几次来村里祭祖续谱。
天台人之家---柴 姓来源 :
先世居衢州。南宋余庆迁天台欢岙大余,后转西乡。 下余、旧屋西余,东塘下、石竹、东余、孔村(平镇),火塔...柴氏 柴荣之后。明柴求由宁海缑城迁天台严岭。 黄坦丘、下碓(螺溪),兰(山+弯)(岭里) 《天台柴氏宗谱》。
作者:
上官天武 时间: 2010-7-22 01:17
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