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耘通过对洞庭湖盆地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析,也得出了与《张文》相似的结论。他认为,7200~7900 a B.P.的皂市下层文化分布表明,此时洞庭湖范围不大,基本上位于现在湖区的范围内,呈现出大水时湖面扩展,水退时河湖交错的自然景观。6000 a B.P.左右的大溪文化遗址分布表明,此时人类活动已经深入到洞庭盆地中心地带。4500~5300 a B.P.的屈家岭文化时期,人类推出湖区,主要集中在湖区西部的丘陵和高台地上活动。表明气候转暖,湖区水面再次扩张。4000 a B.P.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活动遍布洞庭盆地的大部分地区,表明湖区水面迅速萎缩,三角洲迅速发展,分流间洼地广布,河湖交错平原成为当时主要景观。(《洞庭湖新石器文化遗址与古环境》,杜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