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历代帝王系表》札记 [打印本页]
作者:
fengxv 时间: 2008-3-27 18:48 标题: 《历代帝王系表》札记
打算自己编一个《历代帝王系表》,限于水平和资料,浅陋之处必多,写在这里,既给自己一个记录,以备考校,也请高明见我无知之处,有以教我。
随想随发。
作者:
十月de蟋蟀 时间: 2008-3-27 18:55
风兄准备参考哪些史籍呢?以26史为主吗?
加油啊!准备写成什么模式呢?表的形式还是传的形式呢?
[ 本帖最后由 十月de蟋蟀 于 2008-3-27 19:16 编辑 ]
作者:
fengxv 时间: 2008-3-27 19:13 标题: 回复 #2 十月de蟋蟀 的帖子
想能见到的都参考,不过想来容易做来难~~
当然是表的形式了,传的形式看起来不够直观。
[ 本帖最后由 fengxv 于 2008-3-27 20:40 编辑 ]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9-3-22 17:41
近日到漳浦踏青,有處趙家堡據説是宋魏王趙廷美後裔閩沖郡王趙若和在南宋滅亡後擕族人逃到彼處聚居,由其後人在明萬曆時所建,這個閩沖郡一看便覺得可疑,經查宋史宗室表,魏王後確有趙若和,但並沒有記載其有爵位,借地識疑,風兄好究世系,不知有無考證。
作者:
fengxv 时间: 2009-4-11 12:26
我还在汉朝呢,离宋朝十万八千里~~
搜了一下赵若和,居然真有,不过内容都大同小异,和右文兄说的差不多。
我也并没有其他史料来源,只能略作猜测:
因为南宋曾经短暂收复过开封,取回了宗室谱牒,因此伪冒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赵若和其人应该确实是宗室。此人不见于其他史籍,地位应当很低,所以后世冒认的可能性也不大。
其人是魏王廷美之后,属于远支皇族,按理不可能封王,但他自称追随帝昺,所以也可能在逃难过程中受封郡王,以奖其忠。不过若考虑到还有其他宗室也曾追随帝昺,但并没有受封王爵的记载,所以赵若和封王的可能性不大。
倘若其确实封王,因为宋代福建路诸州并无闽冲或闽中之郡名,他可能有爵无号,但以当时情形而论,以福建古名封之,也并非没有可能。
我倾向于认为其人其事属实,但不曾封王。
作者:
大多数人 时间: 2009-4-11 13:03
南宋年间自然无法假冒宗室,但明清时人攀附赵宋后裔却不是没有可能。
网上能查到的所谓赵若和所作的《赵氏本末序》,文字拙劣,断非宋人口吻。
吾之祖涿人也,相传为京兆尹广汉之后,祖父弘殷为周洛阳禁卫将检校;祖母杜氏生、太祖仕周,为点检,受恭帝禅,乃封其子德昭等为诸王,溺爱其弟。光羲,承正统,传之孙,至微宗钦宗,金人入汴,拘逐太宗子孙殆尽,遂南渡,历自,太祖七世孙伯琮,后承太祖之旧业,继受高宗之别都,传光、宁、理、度四宗复被胡元牵制,迁都于闽,传少帝,元兵逼侵、吾乃奉先帝挈家驾船逃难,移之广东新会之崖山。
宋人以僖祖赵朓为始祖,此文丝毫不提,却扯上远在汉代的赵广汉,还写什么“相传为京兆尹广汉之后”。
而宋代以赵匡胤父弘殷为宣祖,若为宋宗室岂有直呼祖宗名讳之理?赵弘殷官至检校司徒,此处却写作不伦不类的“洛阳禁卫将检校”。
宋太祖仕周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岂能省称点检?
尤其可笑的是末尾自称“宋魏王十一世孙”,感情这位连宋代有很多个魏王都不知道。
从与赵若和同源的黄材《文忠公族谱序》来看,就基本属于明清作品了。
传至先君天从公生材于绍定初,登咸淳辰科进士;历官大理寺丞,转内阁侍从,值天运转元,随卫王播迁于广东新会之崖山,奉杨太后懿旨,保若和郡王。
宋代无内阁侍从一官,内阁之制明代中期以后才成定制。
而“懿旨”在明代以前也不是用于太后的,此处却写“太后懿旨”,明显是明代后期至清代小说口吻。
[ 本帖最后由 大多数人 于 2009-4-11 13:06 编辑 ]
作者:
fengxv 时间: 2009-4-12 10:50
假冒找个无名之辈赵若和不合常理,而且,为啥要假冒?
这个《赵氏本末序》问题很多,不可全信,至少不会是赵若和亲笔。若认为赵若和口述其事,后代加以夸张附会,较合事理。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9-4-12 13:00
趙若和之後應該是真的,就是郡王爵位有假,只是手段未免太低劣,“閩沖”之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問題了
作者:
大多数人 时间: 2009-4-13 08:32
原帖由 fengxv 于 2009-4-12 10:50 发表
假冒找个无名之辈赵若和不合常理,而且,为啥要假冒?
这个《赵氏本末序》问题很多,不可全信,至少不会是赵若和亲笔。若认为赵若和口述其事,后代加以夸张附会,较合事理。
制造閩沖郡王的目的是为了成为赵匡胤后人,这正是做家谱常用的手段啊。
赵若和或有其人,但是否宋宗室就很可疑了。
作者:
右文 时间: 2009-4-13 09:45
咳,人家明講了趙若和是魏王廷美之後,沒想攀附藝祖啊。不過又炮製出一段兄終弟及的傳説,太祖太宗之後該輪到魏王之後
[ 本帖最后由 右文 于 2009-4-13 09:46 编辑 ]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