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月,越来越多资金撤出资本市场(股票、债券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转而流入商品市场(原材料、能源及农产品市场)。商品指数基金(commodity index funds)和各种商品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成为了投资者的新宠儿。小麦、大豆、白金、白银、原油和天然气等多种商品的急速涨势,究竟是“牛市”还是“泡沫”,也许只是观点与角度的问题,但有三点却可以肯定:(1)商品供应的关键是劳动力、技术和地球本身的资源,不像金融产品般可以透过信贷和金融炼金术,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供应;(2)更多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将会导致商品价格动荡加剧;(3)商品价格暴涨,对于忧虑物价上涨的消费者来说,绝对不会是好消息。
在联储局采取行动之前,华府其实早已悄悄透过Fannie Mae、Freddie Mac及Federal Home Loan Bank System (FLH等半官方贷款机构,向华尔街大量“输血”,提供数千亿美元的特别信贷。可是,尽管华府和联储局多次慷慨解囊,信贷市场至今依然未有任何“解冻”的迹象。联储局也许可以继续三管齐下,以调低利率、注资银行体系和吸纳不良资产等方法,尝试帮助华尔街暂时渡过难关;但问题是,继次贷危机后,接下来还有随时爆发的杠杆收购贷款及商用物业贷款危机,资金流失的情况难免继续恶化,更多金融机构将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到时华府及联储局是否会把救市行动升级,直截了当地增印钞票,用以购入股票、债券或物业,把大量资产“国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