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从街亭之战看马谡 [打印本页]

作者: 奉天翔龙    时间: 2008-3-7 19:57     标题: 从街亭之战看马谡

建兴六年,诸葛亮派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假装出兵进攻关中,扬言出斜谷道攻眉城,魏国果然中计,真的以为赵云军意图北攻,由于关中空虚,于是魏国军方顺理成章地调动西北军区唯一的一支机动野战部队——雍州兵团到眉城,由大将军曹真率领《明帝纪》:“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这里的关右,就是指长安以西的雍州地区,所以可以想见雍州兵必然调动到眉城备战,对抗赵云军

诸葛亮亲自率领主力,西出祁山,这一策略果然一击揍效,“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国这才搞明白诸葛亮的主要目标在哪里,然而曹真大军已被赵云军团紧紧牵制在箕谷,不能分兵去夺三郡。不得已魏明帝亲自移驾长安督战,年轻的魏明帝倒还颇为镇静,说“破亮必也”,给大家打气,命令右将军张合率领洛阳的中央军预备军团步骑五万人《明帝纪》:“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去夺回三郡,这才有了街亭之战。他自己也在二月七日到长安督战《明帝纪》:“丁未,行幸长安”。

虽有三郡的多城响应,但是魏国仍有残部还在坚守,如上邽、冀城等,都还在魏控制下;陇西、广魏两郡也固守城池。可以说,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仍然有波澜。摆在诸葛亮面前最紧迫的就是要急速控制祁山和街亭,前一个任务,他自己亲自担任,因为夺取祁山和扫平陇西各郡的魏国残余势力、抚慰三个郡的暴动吏民军事手段与政治手段必须交融并用,他认为除了自己无人可完成这个任务;而后一个任务,他出人意料地决定交给从来没有独立带兵打过仗的马谡。

马谡一到街亭,就“违亮节度”《诸葛亮传》、“舍水上山”《王平传》,不顾王平的谏阻,把诸葛亮的战前安排置诸脑后。魏名将张郃见“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大喜过望,轻松的“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于是,街亭之战以马谡大败为结局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击破了祁山一带的魏国边防军,而且占领了西县、冀城,只要再攻下上邽,就可以控制住整个天水郡,进而兵进街亭。而他派出的分遣队,也已经兵临陇西郡城下。可就在这时候,诸葛亮寄予厚望的马谡让他失望了。一着棋错,满盘皆输,街亭之败不但失去了可以扼阻魏军翻越陇山进入陇右,反攻蜀军的要冲,而且损失了将近一半的兵力,如果继续进兵的话,也许可以在张合到来前攻下上邽,但那也将是置全军于万劫不复之险地,所以只能走为上。


由于让张合抢了头功,作为大将军的曹真恼羞成怒,倾尽兵力,意图消灭赵云军团,却仍是没有占到便宜。“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由于赵云一直把曹真牵制到了最后,导致曹真到头来只得了个“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的平定之功劳

街亭之战马谡借用韩信之背水一战的经典战例,但背水一战是敌我兵力悬殊,易守难攻的情势下,背水决战鼓舞士气,辅以奇兵,遂破强敌!项羽之破釜沉舟,也是在敌强我羽,敌守我攻,易守难攻,为避免消耗,打破僵局,不得已而采取的奇计,对比街亭之势,蜀军士气高涨,街亭易守难攻,本当守隘控险,何须乎舍水上山。所以马谡不过只是个会纸上谈兵、华而不实的家伙
作者: cha    时间: 2008-3-7 21:02

马谡是个很好的理论型的人才,适合当军事学院的教员,理论研究员,不能因为他不擅长实战就说他是个无用之辈,只是人才的类型不同而已。
作者: gaobao    时间: 2008-3-8 02:10

马谡生长于舟楫之地,又没有实战经验,他可能就没意识到会缺水。
最关键的,似乎没怎么勘查地形,就想当然地上山扎营,太儿戏了
作者: 坚定信仰    时间: 2008-3-8 03:44

马谡到了现在就属于那种典型的刚踏出校门满脑子理论知识而缺乏社会实践,连实习期都没满的类型吧.马谡本身错误不大猪哥用人不当这才是大错额
作者: 奉天翔龙    时间: 2008-3-8 11:20



QUOTE:
原帖由 坚定信仰 于 2008-3-8 03:44 发表
马谡到了现在就属于那种典型的刚踏出校门满脑子理论知识而缺乏社会实践,连实习期都没满的类型吧.马谡本身错误不大猪哥用人不当这才是大错额

诸葛亮所以“违众拔谡” 是为蜀汉培养后备人才,为保万无一失,还派了高详屯兵列柳城,列营于马谡军的侧后方,以防魏军包抄马谡的后路。只要马谡不违亮节度,执行诸葛亮的战前安排就大功告成,等诸葛亮平定陇西各郡残余魏军回街亭,张合必退,但诸葛亮千算万算都没料到马谡会舍水上山,在培养马谡实战经验方面,诸葛亮的确操之过急
作者: 奉天翔龙    时间: 2008-3-8 11:26



QUOTE:
原帖由 gaobao 于 2008-3-8 02:10 发表
马谡生长于舟楫之地,又没有实战经验,他可能就没意识到会缺水。
最关键的,似乎没怎么勘查地形,就想当然地上山扎营,太儿戏了

马谡不是没意识到会缺水,王平已经提出这个问题,而且的确很有道理,马谡又不是傻子,他是相信“置之死地而后生”,守住街亭不能显示他的才能,他要追求的是大破魏军
作者: 大吴德王    时间: 2008-3-11 12:59

其实马谡之死的责任主要在诸葛,把一个参军型甚至算是政略型的人才扔到前线上去甚至是战场第一线,只能说明其识人之能非其所长.引三国志里马谡对诸葛讨南中所提的建议
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疆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这些能说明其是蠢才么?只不过是到了不同的领域无法适应自己的角色罢了.且王平本为魏国降将,马谡本为荆州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不纳其言也是正常.不过至于说马谡想到背水一战也是无稽之谈,首先当时情况并不危急,切蜀军在大势上处于攻势,魏军只是被动招架而已,形不成背水一战的首要因素.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让士卒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觉悟?只是马谡单纯的只考虑到了地利而忽视的水源的问题,他甚至可能觉得张合远攻而来,所求的速战而胜而缓解陇西的危局.根据马谡的判断切断水源而包围的时间性太长不符合魏军的作战思路.这样一来他上山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因为作为一个优秀的将领往往会考虑会以较小的代价完成战略目的.而王平的提议势必会与魏军正面交锋,而当时的蜀国国力不足魏国的五分之一,如果付出了同等的代价相对于蜀国来说绝对是无法承受的.
作者: cha    时间: 2008-3-11 21:45

根据萨苏的文章分析,马谡到达街亭没多久(两天时间)张合就来了。两天时间在古代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下是很短的,很可能是马谡刚刚赶到街亭,探马就急报,前面发现魏军大队,马谡估计了下在平地构筑防御工事已经来不及
但如果没有防御工事,马谡军全部为步兵,人数又少于魏军,在平地上根本无法抗击魏军五万步骑的冲击。
缺乏实战经验的马谡只能把部队拉上山,企图借助有利地形防御和冲击魏军。

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能迅速作出正确的决断,但是马谡没有,他是一个理论家,在敌情万分火急的时候,他的脑子就无法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作者: 乐进    时间: 2008-4-2 08:00

马谡是很好的参谋,不称职的将军。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