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讨论]张辽突击孙权的八百先登是步兵还是骑兵?
[打印本页]
作者:
孔雀王
时间:
2008-1-15 11:22
标题:
[讨论]张辽突击孙权的八百先登是步兵还是骑兵?
於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三国志>里的记载是这样,写得还算比较详细比较精彩比较生动比较真实比较有气势有魄力,但是却没说张辽带的是步是骑?
有的说法是步,有的说法是骑,我个人更倾向于骑兵之说:
按理说,先登陷阵,攻击方向应该是吴军的前锋人马,而后斩将杀人,冲垒入,一直到孙权麾下,只有骑兵才能发挥出这样大的冲击力和机动力,
而吴军的前锋也理应是骑兵居多,张辽既要冲阵,自不可能用步兵去冲骑兵,而该用北方强大的骑兵去冲吴军孱弱的骑兵先头才是...
但如果是骑兵的话,又怎会被孙权"见辽所将众少",而很快的聚众包围,以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和机动力,不该这么快就被包围才是,此又何解?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8-1-15 11:36
再机动,毕竟冲进碧眼营垒之内了,吴军以众御寡,混乱中尚能以长戟自守,在碧眼恢复正常指挥状态后如果还不能围住张辽,那碧眼也可以挂了。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8-1-15 11:55
这个历史没有确切记载,我们只能根据一般常识加以分析。
1、张辽是负责守城的(合肥),因此不会配备多少骑兵。
2、当时曹操的骑兵,并不是多到可以到处部署,而主要是集中使用在机动作战兵团。
3、做为大将,一般是骑马指挥或作战的,而且会有若干自己的骑兵亲兵卫队。
因此,根据上述基本原则,我以为:
1、在张辽突击孙权的这次作战中,所招募的800勇士应都是步兵敢死队,是从守城士兵中招募来的自愿者;
2、而张辽会带着自己的亲兵骑兵卫队与他们一同进行突击;
3、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张辽突围时,为何数十人很快就突出了,而其余人又被包围。因为跟随张辽突出的是其骑兵卫队,而800步兵因走的慢,跟不上骑兵,依然要被包围。
我们再看一个类似的战例:
——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曹仁传)
这个战例与张辽在合肥的很接近,唯一不同是:
1、曹仁一开始没有带敢死队突击,是在敢死队被包围后才去的;
2、敢死队是300人,而合肥是800人,因为对手是周瑜数万,少于孙权的十万。
这里,曹仁就是骑马带着自己的数十名骑兵卫队,冲出解救了300敢死队。
各位以为如何?
作者:
楓红一刀
时间:
2008-1-15 12:04
多半是步骑混合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8-1-15 12:17
骑兵,步兵没有这么大的冲击力。
合肥守备虽只有7千,但以曹军的步骑比率,战马前皮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所以仅仅800人就能给吴军造成巨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
作者:
凌云茶
时间:
2008-1-15 12:24
马步混合的可能性较为大。
既然是募敢从壮士,自然是在全军募的。骑兵既为操军精锐之一,没理由不在骑兵里面募他一募。
作者:
fengmosn
时间:
2008-1-15 15:23
記得后來曹丕伐吳失敗以后給張遼寫的奏章里說以步卒八百破敵十萬 固然有夸大給自己找面子的原因 但應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個人認同燕林曉京的看法 當時的騎兵從裝甲和裝備來看 應該還是機動力起到的作用比較大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8-1-15 15:45
楼主MS对兵种很感兴趣啊
作者:
孔雀王
时间:
2008-1-15 15:48
六年,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看来确为步兵不假
作者:
褚飞燕
时间:
2008-1-15 21:22
应该是轻步兵重骑兵组合。
毕竟孙权再弱也不会不设防吧,前锋骑兵为数也不会太少,加上壁垒,张辽又不是偷袭,要想突过去,只靠骑兵或者只靠步兵显然不太容易。
于是辽”被甲持戟“,”被甲“我认为可以理解为”倍甲“,也就是在原先的基础上又多披了盔甲。大家要注意他拿的武器,诸侯身边的大都是持戟卫士。为什么不是持枪,持大刀卫士呢,因为戟,要比一般的武器长。身披厚甲手持戟,明显的重骑兵打扮。
能够身披厚甲在手持长戟,还能往来杀敌自如的,必定要占少数,所以重骑兵的数量肯定不是太多。剩下的士兵则应该都是轻装步兵,不然,很难跟上骑兵的步伐,只有紧紧跟上才能一举冲过去,要是被截断了,肯定前功尽弃,马上马下,两者相依互补,因此闯营的时候势如破竹。
但冲到孙权的跟前,被孙权围住时,轻步兵的短处就出来了,攻击弱的缺点暴露出来了,加上没有重步兵的强悍防御,乱军之中很难冲出,导致”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
相对而言重骑兵不仅攻击强悍,加上完备的防御来去自如。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然后又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
"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应该是弱势的南方骑兵对强悍的北方重骑兵的一种畏惧吧。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8-1-15 21:32
三国时期没有马镫,骑兵是无法在马上使用双武器或者长兵器的,而戟分长戟短戟,一般都是作为步兵的双持装备(那时的步兵是不装备盾牌的)张辽重甲持戟,是当时标准的重步兵装备
连带头冲锋的张辽都是步兵,后面跟着的小兵又怎么会是骑兵?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