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说说《集结号》吧(未看慎入,有剧透) [打印本页]
作者:
帅六平七 时间: 2007-12-28 13:37 标题: 说说《集结号》吧(未看慎入,有剧透)
先说一下总的感觉吧,两个字:好看。最起码也对得起票钱。
个人来说,看完全片后的亮点:
1、抗美援朝,横城反击战的那段,从谷子地挑着东西进指挥所到雪人一般的他闭着眼睛按住地雷慢慢黑屏结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可以堪称完美。战斗方面:潜伏的二斗通过观察镜指挥炮击,是国产战争影片中表现炮击最好的一段。感情方面:影片后半节二斗当着自己战士的面拍着谷子地胸脯大叫这是我兄弟,并且那么帮着他护着他而观众一点都不感觉生硬,也就是有谷子地按着地雷让踩着雷的二斗抽脚走人那段垫的底子。而这么深厚的战友情其实只用了两个镜头就表现出来了:二斗一句,炸我,也就是一条腿,炸你,可就全没了。谷子地答到,没了就没了,我也就能见着我那四十七个弟兄了,你是那几十门炮的眼睛,赶紧拔腿滚蛋。短短几句对白,几个镜头,不光表现出了战友情,同时还表现出那支军队为了胜利不怕牺牲的精神,不得不赞一声。
2、道具方面没得说,从解放战争到五六十年代的服装,几乎没有大的破绽。各个军坛从前段时间的质疑到现在的赞赏可见一斑。
3、影片效果也不错,单就效果而言,不输于大兵,希望国产战争影片也能保证这种水准。坦克冲击那段,影院的地板都在震动。
接着再说一些不足之处:
冯导在战争场面的调度和把握能力上还是有些不足的,表现不出来他想表达的东西。除了横城炮战那段外,涉及战斗的场面表现上都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如开场的攻坚战,先进去的六个是侦察小组,一开始打着手势假模假样的靠着墙慢慢摸,结果等进到核心阵地后,反倒在开阔地里站在一堆,三面都是高楼的情况下,这六个人居然站立不动,刚才的那点战术素养不知道哪去了。。。。而后就更奇怪了,他们是侦察小组,谷子地让他们去给兄弟们趟趟道,与敌人交火后应该迅速寻找掩护,查明火力点并回报连队,怎么六个人都站那跟人交起火来。其实这段如果能拍成六人分成三个组,两人在最前面负责侦察,结果在开阔地站立时,遭遇伏击,最后牺牲;两人在其后负责掩护,在前面遭遇袭击时,可以提供火力掩护,以便侦察组撤回安全地带,影片里这两人可以表现怎么火力掩护,并试图抢回遇袭战友,结果两人负伤;而焦大鹏和许三多在最后,一个在后指挥行动并观察敌火力情况,一个神枪手负责观察高处并且后送情报。这么改一下,影片里面原个人物的结局不变,二死二伤二存,但观众起码能明白是怎么个伤亡的,不再是死得那么窝窝囊囊,莫名其妙了。同时也暗合了这部片子的主题“每一个牺牲都是有价值的”,观感应该会好很多。而后面的沿河防御战,虽然是重头戏,战友情谊虽然是烘托出来了,但在具体的战斗场景上表现又有所不足,第一次国军进攻,镜头语言完全没有表达出为什么要把国军放进了再打,看影片里面虽然把国军放到了阵地前沿数十米的地方,但第一次齐射并没有出有多大的杀伤力,而且放到这么近怎么还会有不少士兵跳出战壕扔手榴弹被击中无谓牺牲的情况?而且后面国军又为什么要撤退也没有用镜头表达清楚。看见乌鸦鸦一片上来的,又看见乌鸦鸦一片下去,没看见损失有多大,反倒看见他们杀伤了不少“共匪”。。。。反正就是看得一头雾水。不过看在冯导是第一次导战争片的份上,还是值得肯定的!
个人评价:
很不错,值得一看。可以算得上是国产军事题材影片里程碑式的作品,不比当年《甲方乙方》的意义差多少。
作者:
弓骑步 时间: 2007-12-28 13:51
还没看,不过很好奇,许三多同志咋被集结进来了?
作者:
帅六平七 时间: 2007-12-28 13:59
原帖由
弓骑步 于 2007-12-28 13:51 发表
还没看,不过很好奇,许三多同志咋被集结进来了?
没办法。。。同场观影的MM都这么叫傻根同志的,“哎呀,许三多打中了!”“许三多拿包去炸坦克了。。”搞得他剧中的名字我也给忘了,只记得许三多了。
作者:
太平清领道人 时间: 2007-12-28 14:10
看过了,确实不错的片子,楼主指出的不足之处,沿河防御战之所以放那么近打,是因为他们人数不足50人,而且阻击时间无法确定多长,需要节约弹药。
遗憾的是,那么近还要冲出战壕扔手榴弹确实有点搞,想要表现奋不顾身也不至于往傻冒方面靠啊,这个镜头处理实在让人无语;
另外貌似山炮的射程应该比坦克的射程远,打坦克为什么要那么近才用山炮呢?对兵器方面不太精通,也可能我妄语了。。。
还有个疑问,谷子地为什么没有被步兵雷炸死,这个没有交代清楚。。。
[ 本帖最后由 太平清领道人 于 2007-12-28 14:14 编辑 ]
作者:
帅六平七 时间: 2007-12-28 14:23
原帖由 太平清领道人 于 2007-12-28 14:10 发表
看过了,确实不错的片子,楼主指出的不足之处,沿河防御战之所以放那么近打,是因为他们人数不足50人,而且阻击时间无法确定多长,需要节约弹药。
遗憾的是,那么近还要冲出战壕扔手榴弹确实有点搞,想要表现 ...
我的意思不是说放近了打是不足之处,
而是说冯导的镜头没能表现出放近了打的效果。。。。
第一次国军进攻,镜头语言完全没有表达出为什么要把国军放进了再打,看影片里面虽然把国军放到了阵地前沿数十米的地方,但第一次齐射并没有出有多大的杀伤力,而且放到这么近怎么还会有不少士兵跳出战壕扔手榴弹被击中无谓牺牲的情况?
[ 本帖最后由 帅六平七 于 2007-12-28 14:25 编辑 ]
作者:
paro 时间: 2007-12-28 14:24
还没看呢!
我想自己看的呢!
都被你说拉!
标题改下,不让就越想进!
作者:
帅六平七 时间: 2007-12-28 14:40
原帖由
paro 于 2007-12-28 14:24 发表
还没看呢!
我想自己看的呢!
都被你说拉!
标题改下,不让就越想进!
。。。。。。
还是可以去看的,坦克冲击阵地时的震撼效果不是文字能表现的。
而且横城炮击的那段也是经典。。。这段对炮兵的描写可比《决战斯大林格勒中》对狙击手的描写。
洞三,洞三,我是洞幺,全营射击横城大桥。
标尺四百七十五,向右零七五,五连四炮,一发,放。
标尺减五,向左零零三,放。
全营,两发、齐射。放!
剧透就剧透个痛快!哈哈哈哈!!
作者:
stopisneo 时间: 2007-12-28 16:11
唉,,YY到一个程度了,11人伤亡,打死2,300国军。。
什么烂片??
小山炮打坦克?玩笑大了。。
剧情严重失衡,象个怪胎。。
一点看不出在朝鲜那段和剧情有虾米关系。。
讲故事的能力不是残废一点点。
煽情还真煽情。
看得我勃起了。
作者:
liaq 时间: 2007-12-28 21:59
原帖由
帅六平七 于 2007-12-28 13:59 发表
没办法。。。同场观影的MM都这么叫傻根同志的,“哎呀,许三多打中了!”“许三多拿包去炸坦克了。。”搞得他剧中的名字我也给忘了,只记得许三多了。
好像是叫姜茂才。
作者:
贾图 时间: 2007-12-28 22:39
37mm炮要近距直瞄才准吧,国军的轻型坦克皮很削的~
片子不错,主演选的很好。只是开头模仿美片的晃镜头没有模仿到位,感觉看不清谁跟谁。为追求真实感的话,也不是说乱晃镜头就可以了,要晃的有水平。
作者:
心湖一笔斋 时间: 2007-12-29 22:10
原帖由 stopisneo 于 2007-12-28 16:11 发表
唉,,YY到一个程度了,11人伤亡,打死2,300国军。。
什么烂片??
小山炮打坦克?玩笑大了。。
剧情严重失衡,象个怪胎。。
一点看不出在朝鲜那段和剧情有虾米关系。。
讲故事的能力不是残废一点点。
煽 ...
二战时候山炮敲谢MM小菜一碟,更别说国军的小斯图亚特了。
作者:
心湖一笔斋 时间: 2007-12-29 22:13
第一次国军进攻,镜头语言完全没有表达出为什么要把国军放进了再打,看影片里面虽然把国军放到了阵地前沿数十米的地方,但第一次齐射并没有出有多大的杀伤力
因为“没良心炮射程”不远,必须在近距离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就是那个大汽油桶装炸药包的,我军解放战争时候的大杀器啊。
作者:
心湖一笔斋 时间: 2007-12-29 22:17
至于一开始的六人侦察小组的问题,就算他们是中野的兵油子,猝然遭遇火力伏击也是会暂时不知所措的。
而九连很明显劝降不成,火上来了全连压上,而国军在镇子里又埋伏了许多炸药,那时候要冷静地把侦察组接应回来是不太可能地事情——国军的火力射击点很刁钻,除非九连要牺牲这六人。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7-12-30 01:11
看完之後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兵芮恩+兄弟連+秋菊打官司!
影片的鏡頭語言学好莱坞学的太多,如果不是演员东方人的脸孔,有些地方简直像极了兄弟连--比如朝鲜战场谷子地排雷的那个雪人镜头。
作者:
stopisneo 时间: 2007-12-30 13:33
恩,山炮抓坦克,一抓一.二抓二..
..二战这么打...就当我军盲吧..
集结号,战争场面好看,煽情.
抄袭虽然严重,但有自己的突破.
但问题是,节奏实在太让人失望了,故事说得太烂,这么简单的故事,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虾米.
作者:
天下奇痒 时间: 2007-12-30 14:38
不懂电影,也不清楚军事,就感觉拍得不错,看得过瘾,对得起票钱了。
铁桶当大炮用。第一次见,开始和女朋友猜铁桶是做什么用的,女友说是大炮,我笑他没常识,因为我认为做炮的话炮身得坚固,铁皮桶还不炸了? 然后权威的,不容质疑的说肯定是用来接敌人的手榴弹的,减少弹片的杀伤力,女友一脸的崇拜,然后俩军盲看到后面。。。
这片最大的问题是谷子地的命,太硬。不象人类。
作者:
帅六平七 时间: 2007-12-31 10:47
剧情严重失衡,象个怪胎。。
一点看不出在朝鲜那段和剧情有虾米关系。。
讲故事的能力不是残废一点点。
朝鲜那段是铺垫后半截的,二斗和谷子地没有那段地雷的生死之交,后面二斗还怎么帮谷子地?就以当年初见面时二斗问谷子地炮射界那样,后面突然变得如此铁,太生硬了。而且能给九连恢复荣誉,二斗是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的。谷子地只用管在煤场挖他的兄弟,真正在军队里面追查独二团的种子栽到那亩地的还是靠二斗。
原帖由 心湖一笔斋 于 2007-12-29 22:13 发表
因为“没良心炮射程”不远,必须在近距离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就是那个大汽油桶装炸药包的,我军解放战争时候的大杀器啊。
我当然知道八路练的就是的五十米内见真章的功夫,而且一个残废连守一个营的阵地,放近了才可能发挥火力优势。。
事实是事实,我是说冯导没有用镜头语言表现出放近的效果来,举个例子,迈克尔贝的《勇闯夺命岛》里面海豹小队的浴室之战,镜头语言完全将居高临下的火力优势表现出来,甭管懂不懂军事,哪怕MM也能看出来。而冯导这个就不行了,做为军迷,谷子地一句“放近了打”,我当然能明白是为什么,当边上的非军迷看了就不行了,不停的问,放这么近也没打死几个啊?过了会儿国军又一句撤退,那非军迷就又问了,为什么撤?没死几个国军啊,还打死这么多共军?撤什么呀。。。。我只能无语了。。所以我说这是冯导对战争场面的把握上还是有所不足的,当然,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导军事题材,可以体谅。能达到《夺命岛》里面美军基地盗VX毒气,浴室之战对战斗过程表现的那种行云流水,快而不乱的程度是很难的。
PS:没良心炮最早出现在影视作品里面是《淮海战役》吧?也不能算我军的大杀器,好像只有中野用吧?毕竟挺进中原时把重武器都丢了,只能重用当年打碉堡的老法宝了。华野还有华北野战军有没有用过?
至于一开始的六人侦察小组的问题,就算他们是中野的兵油子,猝然遭遇火力伏击也是会暂时不知所措的。
我其实不是质疑真实情况下的军事实际问题,更不是说冯导的那段是扯淡,只是说他的镜头语言运用的还不够好。
《夺命岛》里面海豹不一样在浴室被全歼嘛。。。没人说那段不合理,更没人质疑海豹是废材
而这段镜头表现的就不行了,开头六个人在进入城镇时有如兰博一样,借着地形翻腾纵跃,结果等一进去,却又成了六根木桩子在最开阔的地方一般傻站着。。。
铁桶当大炮用。第一次见,开始和女朋友猜铁桶是做什么用的,女友说是大炮,我笑他没常识,因为我认为做炮的话炮身得坚固,铁皮桶还不炸了? 然后权威的,不容质疑的说肯定是用来接敌人的手榴弹的,减少弹片的杀伤力,女友一脸的崇拜,然后俩军盲看到后面。。
没良心炮不是第一次上电影了
这片最大的问题是谷子地的命,太硬。不象人类。
还有命更硬的。具体细节记不太清了,就说个大概吧。
某日本人,叫什么我忘了,当年是侵华日军,在老毛子横扫关东前,负伤后回到日本,在船刚到广岛时,美军往广岛扔了颗原子弹。。他在船上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乡升起了蘑菇云。。。。然后他就打算去长崎找亲戚。。。结果。。又目睹了第二朵蘑菇云的升起。。。。
据说全日本如他者,见过两次开花的,共有五十来人吧。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8-1-1 22:00
原帖由 太平清领道人 于 2007-12-28 14:10 发表
还有个疑问,谷子地为什么没有被步兵雷炸死,这个没有交代清楚。。。
眼睛瞎了一只
作者:
疯猫 时间: 2008-1-1 22:11
现代电影有进步了.九连断后掩护没撤退,完全是因为没听到集结号,因为团长没让吹,可以说抛弃他们了.这要是以前,电影会这么演?怎么地也得象狼牙山五战士那样,送死也是无怨无悔啊.(团长最后也是断后死地,导演还真会安排).
另外,影片开始没到10分钟(大概吧),就有枪毙俘虏的情节,这在以前的电影中是不可想象的(太有损共军形象啦).对于这段情节,我也没想清楚导演怎么构思的,这段要表现什么?这和鬼子屠杀南京有啥本质区别?(我的感觉只能是战争是残酷的,珍惜和平吧)
朝鲜战争那段铺垫的不错,谷子地再怎么刨,也没挖出东西来,还是靠战友帮忙.
[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08-1-1 22:17 编辑 ]
作者:
☆慕容泪☆ 时间: 2008-1-1 22:12
由于饿没有耐性,硬盘快饱和,所以只下了一个电影偷拍版的来看,晃动很厉害,什么时候下一个或租一个DVD的高清晰版来看就好多了!
开场的战斗场面真的很刺激很震撼。效果功夫是足够的。
以前总得美国拍得才好,像《珍珠港》,现在国内拍的总算能跟得上水平了。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8-1-1 22:19
下午刚看的,感觉不错,确实挺值,自己流了几次泪,记得上次流泪还是辛德勒的名单。
战争方面主要是模仿,甚至连服装和道具,谷子地看起来都跟美国兵差不多了,本来也不是冯小刚的强项,有很多不足是可以理解的(模仿本身就是不足)。
总体来说是中国战争片的一个尝试,希望其他战争片能借鉴之,比如九连最后几个人跟国民党军最后交锋居然直接略过了,赞赏!要是以往,一定要突出他们是如何壮烈牺牲的,临死之前是如何英勇的,同归于尽的场面更是不可少。
作者:
疯猫 时间: 2008-1-1 22:22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8-1-1 22:19 发表
下午刚看的,感觉不错,确实挺值,自己流了几次泪,记得上次流泪还是辛德勒的名单。
战争方面主要是模仿,甚至连服装和道具,谷子地看起来都跟美国兵差不多了,本来也不是冯小刚的强项,有很多不足是可以理解 ...
在最后最后,有一段谷子地自己拿小炮打坦克,然后就没了,也不知道谷子地咋活下去的,难怪后来都怀疑他.全连48个就他自己活下来,他还真属于2%里的了,命真大啊,咋不买彩票捏.整个电影就这个不合理,别的都有交代,比如我看到中间,就想了,谷子地咋不找团长证明呢,后来交代了,团长也死了,是政委证明的(团政委在电影中根本就没出现过,不过也算说的过去吧).
[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08-1-1 22:29 编辑 ]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8-1-1 22:46
山炮和坦克都发出炮弹,山炮击中了坦克,坦克击中了山炮后面的房子,房子垮了砖头把谷子地埋了。后面这段没有演,猜测应该是这样,然后谷子地自己爬出来,但为什么穿国民党军衣服不好解释,莫非自己的衣服烧了?由于战友全部在窑里面,倒只能找国民党衣服了。
谷子地被当做国民党战俘送到了后方医院,等几个月康复之后原部队已经南下了,而且已经改番号了,所以不知道老部队到哪里去了。包括他后来去了朝鲜,老部队也去了朝鲜,但他也不知道,电影是这么交待的。
作者:
疯猫 时间: 2008-1-1 22:54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8-1-1 22:46 发表
山炮和坦克都发出炮弹,山炮击中了坦克,坦克击中了山炮后面的房子,房子垮了砖头把谷子地埋了。后面这段没有演,猜测应该是这样,然后谷子地自己爬出来,但为什么穿国民党军衣服不好解释,莫非自己的衣服烧了? ...
哈,我还以为那段是为了交代指导员怎么死的,谷子地去打坦克时候指导员还没死,还有口气,后面有情节对应,指导员老婆问怎么死的,谷子地撒慌说炮弹崩死的,明明是被活埋了.
[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08-1-1 22:56 编辑 ]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8-1-1 23:11
指导员是先死的,谷子地离开时已经引发导火线了,开炮之前已经爆炸。
作者:
老实和尚 时间: 2008-1-2 00:06
在我眼里马岱公已经不是一个人了,完全看不到一点表情,不想也是性情中人
看了一下枪版的,我决定去电影院了。
至少可以说,在中国战争电影发展过程中,这是一个里程碑。当然,要是这个一直是中国战争电影的最高水平,那就太悲哀了。
冯小刚说删节了很多战争戏,等待看有没有加长版的DVD出来。考虑入手了
作者:
心湖一笔斋 时间: 2008-1-2 12:28
原帖由 疯猫 于 2008-1-1 22:11 发表
现代电影有进步了.九连断后掩护没撤退,完全是因为没听到集结号,因为团长没让吹,可以说抛弃他们了.这要是以前,电影会这么演?怎么地也得象狼牙山五战士那样,送死也是无怨无悔啊.(团长最后也是断后死地,导演还真会 ...
影片向《兄弟连》《黑鹰坠落》等片子致敬的地方太多。。。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杀俘虏的起因是指导员被炸死,二是谷子地被禁闭起来,这说明我军当时对杀害战俘的处罚是非常严重的,也反应了政工人员对整枝队伍的重要性,还是基本符合事实的。
团长是否抛弃九连是这部影片争论最大的地方,可以说也是冯导的噱头所在,我个人觉得团长并没有抛弃九连的意思,而是一开始团长在下达任务的时候——谷子地和刘泽水心里都清楚,九连这次任务就是九死一生的,是死任务。九连无论是否达到撤退的钟点,如果没有听到集结号,就是最后一个人也要打下去。整个预备连半编人员四十来人要掩护整个团后撤的方向,谷子地早就做到全员牺牲的准备了。
其实谷子地真正耿耿于怀的是,整个团为什么撤退的时候连个象征性的吹号都不给九连,九连的价值该如何体现出来,为什么九连四十多名烈士都被划成了“失踪”,不过冯导在处理几条线索的时候明显有些乱,顾此失彼。
作者:
心湖一笔斋 时间: 2008-1-2 12:33
刘泽水的死,也暗示着朝鲜的180师
作者:
天鸣 时间: 2008-1-2 12:52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7-12-30 01:11 发表
看完之後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兵芮恩+兄弟連+秋菊打官司!
影片的鏡頭語言学好莱坞学的太多,如果不是演员东方人的脸孔,有些地方简直像极了兄弟连--比如朝鲜战场谷子地排雷的那个雪人镜头。
他们是冒充李承晚的部队.装备是美军的,还是基本交代清楚说得过去.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8-1-2 14:44 标题: 回复 #27 心湖一笔斋 的帖子
团长确实抛弃九连了,如果事先告诉谷子地,你就是要守到什么时候,不管多大代价,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撤退,这是有计划的。但团长告诉谷子地,到了时间以后,还要听集结号撤退,实际却不吹集结号,这就是欺骗,如果其他人知道会怎么想?自己打战的时候友邻部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撤走,那么部队之间就产生了不信任,这个危害是很大的。如果团长把吹号的时间定得很晚,结果九连坚持不到那个时候,那么九连全部牺牲也是自认倒霉,谷子地气愤的是压根就没有吹集结号的计划。这样九连的任务就变成了无止境,永远也完不成,团长不应该给一支部队下达这样的任务。
九连四十多名烈士都被划成了“失踪”,其实谷子地要负一定的责任,因为他把战友全部埋了起来,自己又走了,实际别人打扫战场最后确实找不到一个士兵,在无其他人证明的情况下,报失踪是严谨的做法。
作者:
平生最爱周公瑾 时间: 2008-1-2 16:11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8-1-1 22:19 发表
下午刚看的,感觉不错,确实挺值,自己流了几次泪,记得上次流泪还是辛德勒的名单。
战争方面主要是模仿,甚至连服装和道具,谷子地看起来都跟美国兵差不多了,本来也不是冯小刚的强项,有很多不足是可以理解 ...
………………我却觉得片子拍的肤浅了,尤其是后半段不够深刻,尤其是谷子地的“胜利”得来的太容易,都是那个花瓶女人跑来告诉个好消息,实在不够力度。如果能让谷子地经历足够的艰辛,用足够的执着甚至疯狂,才获得”胜利“,让世人对他的打击再深些,效果会比现在的催人泪下。
至于情节的缺憾主要在于实在没解释清楚他究竟是怎么被误俘的,那身衣服怎么穿到他身上去的,如果只这么描写的话,应该的寓意是谷子地真的投降过。
作者:
帅六平七 时间: 2008-1-3 11:28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8-1-1 22:19 发表
战争方面主要是模仿,甚至连服装和道具,谷子地看起来都跟美国兵差不多了,
这个应该是预告片和剧照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了,整部片子里面美式装备出场时间并不多,远不如后期苏式55军服的份额。
比如九连最后几个人跟国民党军最后交锋居然直接略过了
预告片《牺牲》里面就有他们肉搏的片断,包括王金存拼刺刀等镜头,应该是后来正式上映版给剪辑了
后来交代了,团长也死了,是政委证明的(团政委在电影中根本就没出现过,不过也算说的过去吧).
政委出现过,开头那战后谷子地的处理意见,被关禁闭等就是他宣布的,同一个镜头里面,团长在那低头吃着东西。
团长是否抛弃九连是这部影片争论最大的地方,可以说也是冯导的噱头所在
我认为是抛弃了,司号员后来也说,战斗撤退太突然,而九连又牵制了大量敌人,怕被咬死,就撤了。而且可以看出,团长对他当时的决定也认为是错误的,很后悔的,一直耿耿于怀,直至最后也选择那样的牺牲方式为自己赎罪。再怎么说,虽然解放军从整体来说,并没有国军“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风格,可也保不齐这整整70个军几百号团长里面就有哪一位在某次战斗中做出了这么一个错误的选择。
刘泽水的死,也暗示着朝鲜的180师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却是63军的铁原阻击战。。。。后来才反应过来。。280师。。。
PS:
就是杀俘虏的起因是指导员被炸死
无原则无责任地扯一下,谷子地那样失态,不仅是因为指导员被炸死,更是因为他感觉到指导员在牺牲前的那句话“赶紧组织人顶上去”是对的,但他的那句“等等看”导致了指导员的牺牲,认为是自己的犹豫害死了指导员。。。
就当时的战况来看,已经知道对方有步兵炮,而自己连队就在对方炮口的直接火力范围之下,那么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冒着枪弹顶上去搞掉那门炮,要么就撤到安全地点,通过组织小分队搞掉炮后再发起冲锋。留在原地只能等着被那门炮挨个点名。不出去挨枪子,就只能趴在那儿挨炮子。毕竟那堵破墙挡得住子弹,可挡不住炮弹啊。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按谷子地的等等看,要不是许三多枪法好,那门炮一时半会肯定解决不掉,那趴在那堵墙后面被炸死的可就不只指导员一个了。。。步兵分队怎么能在炮火直瞄下躲在墙后面等待啊,要么冲,要么退,留原地肯定没好果子吃。
结果指导员用他自己的牺牲证明了他当时判断的正确性。。。唉。。。
其实整部片子看完,怎么看谷子地都完全没有指挥能力,也就一班长水平,作为班长,他会是一个优秀的班长,但作为连长。。。。。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8-1-3 22:19
九连行军去防守阵地的时候,我看就象美军,包括脖子上戴的围巾,远看就是兄弟连,反正国内其他影片从来没见到这样穿戴。
作者:
帅六平七 时间: 2008-1-4 15:53
这个倒确实是当年中野华野的真实情况。。。都是托运输大队长的福啊
但是围巾的围法应该还是有问题的。
作者:
g0ug0u 时间: 2008-1-4 16:00
去看电影的时候,刚出现许茂才的时候,电影院竟然一片笑声,一个mm叫道:许三多,许三多,呵呵
作者:
深海幽灵 时间: 2008-1-5 03:58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8-1-3 22:19 发表
九连行军去防守阵地的时候,我看就象美军,包括脖子上戴的围巾,远看就是兄弟连,反正国内其他影片从来没见到这样穿戴。
最夸张的是连手语都是美军标准手语。。。。。。
作者:
心湖一笔斋 时间: 2008-1-5 12:53
原帖由 深海幽灵 于 2008-1-5 03:58 发表
最夸张的是连手语都是美军标准手语。。。。。。
《BOB》里面也有标准手语,可是美军手语标准化可是二战很多年后的事情了。
许多101A的老兵也指责过这个细节。
作者:
三国博士 时间: 2008-1-5 22:51
看过了,还不错啊。
问一下有看过完整版的筒子么?到底共剪了哪些部分啊?
我觉得枪杀俘虏的镜头一定都剪了,还有焦大棚牺牲的时候,谷子地问某某人(从窑洞里出来那个,名字忘了)听见集结号没有那个地方跳转的也很突兀……
谷子地把战友的尸体藏起来……是为了防止国军虐尸?
作者:
zhoulw21 时间: 2008-1-6 02:53
扔燃烧瓶那个剧情很假,那样也能把坦克打着那坦克就成纸了,还好没有真的打着,不过没有哪个人那样去打坦克吧。还有就是那个小炮打坦克的剧情,如果说是37MM德国小炮应该是打不动的,那个坦克看着不像斯图亚特,炮塔比较大,炮身也比较长,另外弹药的弹种也是个问题,高爆弹是打不穿坦克的。
作者:
深海幽灵 时间: 2008-1-6 09:10
燃烧瓶炸坦克是二战再常见不过的战术了,最著名的就是莫洛托夫鸡尾酒。不管多NB的坦克,发动机散热口上给烧一个都要完蛋。
作者:
潘泽 时间: 2008-1-6 13:48
昨儿个花了55大毛去看了这部片子,总体感觉不错,盘子看到最后也唏嘘那么几次如果说这是一部中国战争电影里程碑式作品,我想,并不为过,虽然当中借鉴兄弟连的地方很多,虽然,九连的弟兄们穿戴得就跟美国大兵似的,特别是夜过汶河大桥的那一幕。战争中的袍泽之情和谷子地作为一个男人的刚毅执着,都让人感慨。
总的来说是一部美国式的摄影手法,加上中国式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的作品,很不错。
作者:
gao1979bo 时间: 2008-1-7 17:27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8-1-3 22:19 发表
九连行军去防守阵地的时候,我看就象美军,包括脖子上戴的围巾,远看就是兄弟连,反正国内其他影片从来没见到这样穿戴。
团长给谷子地下命令的时候,谷子地提出几个要求,其中一个就是保留上一次作战时从国军俘虏身上扒下来的军装。解放战争时期部分国军的军装应该是美军制式的吧。
谷子地提到过好几次国军军服很好
作者:
yepu 时间: 2008-1-8 15:45
冯小刚的作战场面和影片的色调是在模仿拯救大兵瑞恩
作者:
东祖长离 时间: 2008-1-10 23:33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8-1-1 22:46 发表
但为什么穿国民党军衣服不好解释,莫非自己的衣服烧了?由于战友全部在窑里面,倒只能找国民党衣服了。 ...
谷子地在医院已经大致说明了:他爬起来的时候周围已经是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他要外出找吃的,所以被迫找了国民的军服披上。
作者:
东祖长离 时间: 2008-1-10 23:36
另外,谁能帮忙解解惑,姜茂财使用的枪是什么型号?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1 00:00 编辑 ]
作者:
越骑校尉 时间: 2008-1-26 23:56
不如将谷子地被国军俘获更合理。但“主旋律”的主角是不能被俘的,所以只能用这种劣拙的方法来让谷子地归队了
作者:
火狐天下 时间: 2008-1-29 23:13
原帖由
越骑校尉 于 2008-1-26 23:56 发表
不如将谷子地被国军俘获更合理。但“主旋律”的主角是不能被俘的,所以只能用这种劣拙的方法来让谷子地归队了
这片子根本算不得主旋律,不过被国军俘虏的话,他就归不了队了,这号这样让他归队
作者:
东祖长离 时间: 2008-1-29 23:21
听说谷子地被俘这段情节在电影里是被删了(目前找到的正版VCD也没这段),但据说完整版是交代了谷子地被俘的详细情节。
所以再等段时间才知道真相。
PS:向技术官僚扔椅子、对组织过去的命令表示不满、揭发待遇不公问题,这也能叫主旋律么?
作者:
打破英雄神话 时间: 2008-1-29 23:55
这部烂片,BUG频出,居然楼主还说好。
楼主对电影的要求,也忒低了点。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8-1-30 15:42
原帖由 打破英雄神话 于 2008-1-29 23:55 发表
这部烂片,BUG频出,居然楼主还说好。
楼主对电影的要求,也忒低了点。
bug是评判标准之一,但不是终极标准。有bug的好电影很多,没有bug的滥电影也不少。
作者:
sj19850117 时间: 2008-1-31 17:49
集结号比投名状好看,好看多了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8-1-31 23:08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4 18:36 发表
另外,谁能帮忙解解惑,姜茂财使用的枪是什么型号?
姜茂财使用的枪是M1941约翰逊自动步枪。
另外,那个在树丛中打狙击的国民党军士兵使用的是M1941约翰逊自动步枪,不过带有瞄准镜。
作者:
hzxs678566 时间: 2008-2-1 14:06
很不错的片子,其实感觉谷子地就是一个符号,或者说一个真空的人,他见证了那段历史而已。谷子地,这个名字就是对过去中国大地、广大农民的一种缩写。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
作者:
真幽默 时间: 2008-2-5 11:34
最大的短处就是不该太模仿别人。
作者:
秦楚荒夕 时间: 2008-2-11 21:13
唉,邻居老奶奶前几天突发奇想要去看集结号,今天我被硬拉去于是不得不再看一遍,战争部分很晃啊,头晕,于是到后面觉得应该哭的但没哭出来...这电影看了一直没什么感觉,第一次看觉得赵2斗同志和王金存同志的娘子同志有点莫名其妙啊。第二次看觉得整部电影都莫名其妙...倒是那老太太看得挺认真的一直在感慨她当年逃难...
作者:
fengc89 时间: 2008-2-11 21:16
其实一直想知道...那个..铁桶也可以当炮发射么???
作者:
天鸣 时间: 2008-2-16 01:22
原帖由 fengc89 于 2008-2-11 21:16 发表
其实一直想知道...那个..铁桶也可以当炮发射么???
电视上讲过,解放战争淮海战役中的一种新发明,也就是一种炸药包的投掷装置.
作者:
火狐天下 时间: 2008-2-16 01:31
原帖由 fengc89 于 2008-2-11 21:16 发表
其实一直想知道...那个..铁桶也可以当炮发射么???
这玩意在好多战争片里出现过了,我记得《大决战-淮海战役》还有《亮剑》里都有
作者:
sos2290 时间: 2008-2-18 14:36
原帖由 fengc89 于 2008-2-11 21:16 发表
其实一直想知道...那个..铁桶也可以当炮发射么???
那个是飞雷炮。中野悲壮的,一个突围一个大别山,重武器差不多全光了,就只能发明这种土装置解决问题,说起来效果极好。打出去不是炸死就是被震死,所以又叫没良心炮,前阵子有一节目专门有介绍。
作者:
kesin 时间: 2008-2-22 21:36
集结号的毛病恐怕不是BUG的问题,而是制作人员确实别有用心:
编剧刘恒在《南方周末》上说:“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 俺想在这里说,第一,既然是牺牲,那就不存在有没有价值的问题,而是价值有多大的问题,没价值的用中性词叫死亡,甚至更难听点叫炮灰;第二,既然把宣传口号定为“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那么牺牲的价值就应该是影片需要解决的头等重要问题,否则你凭什么不朽?
导演冯小刚说:“我的立场很鲜明。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 他的这个立场,要是说他不正确恐怕不行。据说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出征前对中国军官们说:“咱们叫志愿军,其实我也不是志愿的。要不是美国军队压到了鸭绿江边,我也不会是志愿的。现在他打到了咱们家门口,我志愿挂帅出征,你们志愿不志愿?”中国军官们齐声呐喊:“志愿!”这志愿是不愿也得愿。可见连彭帅都和他立场一致。可惜,他诠释的角度却很有问题,小说《官司》原来的故事是,负责阻击的连长要分散在阻击阵地的四十多个战士听见他吹集结号就撤退,结果号兵牺牲了,集结号就没有吹,电影却改为团长给担任阻击任务的连长下命令,要他们在大部队转移后派号兵回来吹集合号再撤退,但是团长为了怕全团被咬死,根本没有安排吹集合号。这看似很小的改动,其寓意和效果却大不相同了。不知这样改目的何在,就是为了让人得出“组织不可靠”的结论吗?
制作人员用心良苦,广大“愚民”却浑然不知,除去小部分“精英”嚷嚷要重写内战史,抛弃土匪史观外,“愚民”们着实因集结号为先烈们感动和缅怀了一把,从这个角度来看俺觉得为本片喝一声采也是值得的,毕竟它打破了战争片被进口大片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央喉舌更是把本片列为主旋律而高调宣传,被“误解”的冯导们大概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哭笑不得吧。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8-2-23 00:58
原帖由 kesin 于 2008-2-22 21:36 发表
小说《官司》原来的故事是,负责阻击的连长要分散在阻击阵地的四十多个战士听见他吹集结号就撤退,结果号兵牺牲了,集结号就没有吹,电影却改为团长给担任阻击任务的连长下命令,要他们在大部队转移后派号兵回来吹集合号再撤退,但是团长为了怕全团被咬死,根本没有安排吹集合号。这看似很小的改动,其寓意和效果却大不相同了。
小说《官司》(未删节版)的情节里没有“号兵牺牲”这情节,而是的确是团长开始就下令不吹号:
警卫员告诉老谷,四十多年前的那场阻击战,当大部队转移后,团长确实没让号手吹号。并不是团长把吹号的事给忘了,而是团长根本就没让号手吹。当团长给一连下阻击任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用一个连的牺牲去换取大部队的安全转移。因为如果情况真的如团长说的那样,午夜前就让号兵吹号,命令一连突围的话,那么,大部队被敌人追击的危险性就非常大,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至于团长答应老谷吹号的事,完全是团长不得已而为之,于无奈中撒下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团长实在不忍心一整连的生命从一开始就带着死亡的梦魇走上战场。
得出所谓“组织不可靠”这结论的,恰恰来源于小说《官司》。
而《集结号》则改为团长原计划是吹集结号,而因为突然接到撤退命令而被迫取消计划:
团里也是突然接到的撤退命令。当时你们在旧窑肠牵制了大批的敌军。如果按原计划让你们撤下来,整个部队可能有大麻烦。
相对来说,《官司》的情节比《集结号》的情节阴暗得多。
PS1:ZF居然对一部非主旋律片大捧,实在是很令人意外的。到底有何目的就不知道了。
PS2:《集结号》上映后居然出现了左愤右愤同时猛踩的局面(当然两派目的有所不同),这也是很意外的。
作者:
kesin 时间: 2008-2-23 14:40
原帖由 蓝纱枫 于 2008-2-23 00:58 发表
小说《官司》(未删节版)的情节里没有“号兵牺牲”这情节,而是的确是团长开始就下令不吹号:
警卫员告诉老谷,四十多年前的那场阻击战,当大部队转移后,团长确实没让号手吹号。并不是团长把吹号 ...
之前我倒没有真去看过官司的原文,现在去翻翻发现确和一些人的说法不同,还是小说本身有不同的版本?
个人透过集结号所看到的故事比影片本身要精彩的多,简直就是有趣的紧:
集结号宣扬所谓“人性”,用一种廉价的骠悍来替换我军身上那种真正的勇敢。它试图悄悄灌输这样一种观念:我军的英勇表现,不过是绝境中人体的自然应激反应,内在的狂热被激发出来人人都可以做到无畏,这是人人都具有的“人性”,与军魂无关。电影中出现的烈士,也不过是一群被动的把命搭进去的炮灰。没有革命,有的只是内战。为此,电影精心设计了暗示性的手法,比如让我军换穿美式军服(在情节上给找了个理由),一是为了“和国际接轨”,另一个也是要在观众的潜意识里制造一种敌我同类的效果。
影片本意是对我军传统的核心价值来一次“恶搞”,谁知自己却被中央喉舌大大地“恶搞”了一把:堂而皇之地把这当作革命传统教育的正剧加以推荐,社会上保护烈士陵园的活动也打出本片的旗号......
冯导本来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说影片是娱乐性的,不讲政治。看到被“误解”了,也坐不住了。先批过去对英雄我军的正面描写是“虚假”“背离人性”,又说《士兵突击》等影片是“战争狂人”云云(插句题外话,《集结号》要和《士兵突击》叫板,还远远的不够档次,无论从哪个方面)。这说明冯导的内心里,显然还是很想说说政治的。
而这边也同样有趣,对其中叵测用心通通不以为意,也许是真的没看出来。反正还是结合过往的一贯认识,下意识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种种诱导暗示完全没有反应,乐在其中,当真是很好很强大的和谐典范了。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8-2-24 03:23
原帖由 kesin 于 2008-2-27 09:40 发表
之前我倒没有真去看过官司的原文,现在去翻翻发现确和一些人的说法不同,还是小说本身有不同的版本?
个人透过集结号所看到的故事比影片本身要精彩的多,简直就是有趣的紧:
集结号宣扬所谓“人性”,用一种廉价的骠悍来替换我军身上那种真正的勇敢。它试图悄悄灌输这样一种观念:我军的英勇表现,不过是绝境中人体的自然应激反应,内在的狂热被激发出来人人都可以做到无畏,这是人人都具有的“人性”,与军魂无关。电影中出现的烈士,也不过是一群被动的把命搭进去的炮灰。没有革命,有的只是内战。为此,电影精心设计了暗示性的手法,比如让我军换穿美式军服(在情节上给找了个理由),一是为了“和国际接轨”,另一个也是要在观众的潜意识里制造一种敌我同类的效果。
影片本意是对我军传统的核心价值来一次“恶搞”,谁知自己却被中央喉舌大大地“恶搞”了一把:堂而皇之地把这当作革命传统教育的正剧加以推荐,社会上保护烈士陵园的活动也打出本片的旗号......
冯导本来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说影片是娱乐性的,不讲政治。看到被“误解”了,也坐不住了。先批过去对英雄我军的正面描写是“虚假”“背离人性”,又说《士兵突击》等影片是“战争狂人”云云(插句题外话,《集结号》要和《士兵突击》叫板,还远远的不够档次,无论从哪个方面)。这说明冯导的内心里,显然还是很想说说政治的。
而这边也同样有趣,对其中叵测用心通通不以为意,也许是真的没看出来。反正还是结合过往的一贯认识,下意识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种种诱导暗示完全没有反应,乐在其中,当真是很好很强大的和谐典范了。 ...
《官司》据说至少有两种版本,不过我自己只看过一种版本(就是后面标有“未删节版”的那种)
表面上《官司》与《集结号》讲的故事是相同。但是:
论情节,《官司》比《集结号》阴暗得多。
论主题思想,《官司》比《集结号》消极得多。
前面的分析中似乎有不少左派思想,暂时就不分析了。
另,冯导不少公开谈话是为出风头炒一炒,不需要太当真。要全部当真了,那么“我抽你丫的”这句之后,冯导就应该满堂追打JZ了。
至于《士兵突击》么,手头上要干的事太多,一直都没时间看。不过从打听到的信息来看,两者犯不着要谁为谁叫板的地步。
ZF应该是看懂《集结号》了(至少其主题思想应该看出来)。这至少从主流媒体某次节目中表露出来了。只是不解ZF力捧《集结号》的原因和目的而已。
不过,那个并不重要,更关键的是,《集结号》真的在透露一些积极、进步的气息(也许不多),也摆脱了国内商业大片那种空洞+床戏+勾心斗角那种恶心模式。
作者:
kesin 时间: 2008-2-24 20:58
前面的分析,主要是着眼于制作人员的初衷,但是当集结号这部电影拍摄完成之后,就不是那回事了。一方面制作者的表达能力不足且受客观因素所限无法完整的表达出自身意图,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观众限于不同的见识、阅历和立场也会得到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看到的是一切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英雄都值得后人怀念;有的人看到的是战争忒残酷、春秋无义战;有的人觉得战争场面震撼人心,看得挺过瘾,比同期的其他所谓大片强,不一而足。所以你说集结号透露了一些积极、进步的气息肯定是对的,当然,不同的人对甚么气息属于积极、进步的可能又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也说过集结号值得一声喝彩。
力捧《集结号》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电影市场是重要宣传阵地之一,舆论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喉舌们力捧的也是影片“积极”的那一面,有借壳上市的味道,这也是我觉得最为有趣的地方。
前面有人说《集结号》是个里程碑,我赞同,在《拯救大兵》《风语者》《珍珠港》等军事大片充斥的市场上,这是一个有力度的反击,而对集结号不足处的批评也是因为希望看到更多的超越《集结号》的国产军事大片。
作者:
蓝纱枫 时间: 2008-2-24 23:10
冯导又不是道德的战士,拍摄《集结号》初衷自然不会是什么道德宣扬之类的。其根本动机嘛,一个是名,一个是利呗。
至于谈政治这东西,冯导以前也不是没讲过(不还有片子被禁了么)。而且《集结号》涉及了解放战争,必然无法回避政治,所以虽然冯导尽量淡化,但《集结号》仍然带有不少政治色彩。
不过说到谈政治,几个大导演都拍过涉及政治的片,所以冯导要谈也不奇怪。
《集结号》感动人的确实不止只有一处,用网上的一句话来说:很多人被《集结号》感动了,《集结号》的出色在于可以让大家感到共鸣,虽然被感动的情节和人物不一样,但是却都被感动着。
喉舌自己拍的片没能占领舆论阵地,反而要借助一非主旋律影片去占领,唉。
《集结号》无疑是个里程碑,不过它将会是多大领域的里程碑,仍待观察。
至于对《集结号》的批评么,可真是五花百门:抄袭、宣扬内战、歌功颂德、有BUG、阴谋论、卖国、煽情等等,当然也不乏有人连片都不看,一句“烂片”了事的。
更有趣的是骂《集结号》的派别:左愤、右愤、哈美、哈韩、湾湾、网特、伪军迷、标准军盲、导托…………
所以说《集结号》感动了很多人,也引发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