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老子》初步订正简易直译稿
[打印本页]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 09:13
标题:
《老子》初步订正简易直译稿
《老子》初步订正简易直译稿
关于《老子》的版本问题,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所有致力于《老子》研究的人们的一个不能回避的严肃问题。
从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版本:社会本、官方本和社会残本。
社会本,它又主要由两种版本为代表,王弼本或河上公本。
官方本,是1973年在长沙出土的“汉帛书”的两种手抄本,人们把它们分别认定为甲、乙本。
单逨在公元前776年,所著的《老子》的版本形成之后,一直被周幽王和他的后继诸王“禁闭”在周王室之内(公元前776—前374年)。因此,即便到了东周的战国的前期,原来的《老子》还是只有独一份,仅存于东周王室之中,由专职的史官“保存”。
官方本、社会本,这两种版本的成因是因为战国期间,由于东周史官太史儋,在秦献公的收买或胁迫之下,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而偷《老子》。并在仓皇逃跑的途中被关尹强行索取而抄写以后,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版本。
太史儋在关尹抄写之后,继续持原来的竹简《老子》(再次心慌意乱地收拢已经打开的竹简,所造成的错上加错)而西逃,最后交给了秦献公。并且重新按自己认定(他根本不熟悉、不知道《老子》)的章序,亲自整理这就成为当时的官方本(基本上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汉帛书的“样子”),这样一直被收藏在秦室。虽然,曾经被抄写、誊写过(难免有当时的自我的改动或修正),但原来的基本“样子”(特别是“章序”)并未走动。这样的持续时间也是百几十年(公元前374—前221年),直到秦王朝建立和灭亡。后来,汉高祖夺取政权以后,自然就取得秦王室的藏书《老子》的官方本而成为汉朝建国后的官方权威的版本;另外,关尹抄写的版本,只不过是第一次的“原始性”的抄写,章序的错误仅仅是“小型”的局部个别的颠倒(这种错误的直接造成者就是太史儋,是他心慌意乱偷书出逃的行为所致);再者,也由于人们广泛传抄,也就成为当时的社会本。既然是广泛传抄,因此,手抄的什么样的错误都会自然的发生,所以各不相同而泛滥,就不一样了,然而基本章节、章序还在而一致。(社会本,以王弼本来计算,则为公元前374年—公元249年之前,共计600余年。)但是,官方本、社会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首尾”的不同、前后所谓的“德经”和“道经”的颠倒。故此,这就是社会本,也是关尹抄写的版本在社会上长期流传反复抄写,分别由后来的王弼或河上公之手而定稿,就形成了以王弼本或河上公本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版本。
第三种版本是社会残本,它是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楚简本。这是由于太史儋偷书(公元前374年)而造成官方本、社会本的区别,在当时的社会上的人们,对于“伟大的老子”的“崇拜”就莫衷一是了。不敢于相信那种版本是老子的“真迹”,况且当时的造假的风气日盛,故此,有人就带头“删除”《老子》原文66章以后的部分(由于当时社会版本的80和81章被官方本错误安插在“67和68章的序位之上”, 人们怀疑这“可能”是因为“假”的风气而出现的,故而删除)而自行成为“社会残本”。因此,我们看到的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楚简本,只不过是当时墓主人按自己的“兴趣”(极不严谨而随心所欲),对于这样的的“社会残本”的任意抄择。
现在来对比一下三种版本的“真实性”与“优越性”以及不足的地方。
首先是“社会残本”。正因为它是“社会残本”,所以它毫无可取之处,这是应该淘汰掉的版本。然而它却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注重的问题:1、虽然,它是社会残本,但它毕竟使我们看到了“最早”的某些历史真迹;2、由于它们的文字是以“三绝”(上篇的起头,这就告诉我们(绝智、绝巧、绝伪),当时人们读《三绝》(《老子》一书,在春秋以来流传时的“别名”,含“绝礼”、“绝仁”、“绝学”)之风盛行,孔子喜读《三绝》就是真实而有依据的事实。这也反映了《老子》一书对东周500余年的深远影响;3、这个社会残本还告诉我们,儒学已经兴起,并且是孟子的“仁义礼智”为之四德时期。虽然如此,但“仁义礼智”还是不为官方承认的意识形态时期。“仁义礼智”的观点只能和现在的网上文章一样不会受到重视,甚至要埋藏在地下。4、因此,这个任意摘抄的“社会残本”,只能具有“参考”价值,绝不能成其为什么《老子》的原始版本。
其次是官方本。官方本也不能成为《老子》的原始版本,它也只能是《老子》真实版本的参考对象。虽然它是比较接近《老子》版本的真实,但也因为太史儋,在偷书逃走的过程中,反复将竹简《老子》打开、收拢而造成的“章序”错乱,并且他又主观随便凭印象而整理,就难免错误的存在。另外,在秦室的保存的100多年过程之中,誊写(抄写、刻)也会造成局部的错误。故此,也只能是参考的对象。
第三是社会本。社会本来源都是关尹“第一次”抄写,也是太史儋在偷书西逃途中“第一次”打开。因此,除了太史儋在偷书时所犯的错误以外。其他的错误就微乎其微了。但是,由于流传的时间长(计约600余年),反复抄写的次数太多,笔误、错字,己意的加、减,都是难免的。因此,除了,章序的“完整”也只具有参考价值。
因此,我们不可能会发现什么完整的《老子》原始版本,如果具备那样的企求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我们艰苦地工作,去探索《老子》究竟说了一些什么,而认识一个历史上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的老子。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有所认识,才能有所成就!故此,个人抛砖引玉而有此“订正简易直译”稿,诚恳希望识者批评指正。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 09:14
标题:
第一章
第一章
道可道, “道”可以称为“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
非常道; 就不是原来称为“道路”的“道”了;
名可名, “道理”这个“名”,
非常名。 就不是“道路”的“名”。
无名万物之始; 没有道理这个名时,则有关道理的事物就开始了;
有名万物之母。 有了道理这个名时,则有关道理的事物也就逐步形成了。
故: 因此
常无欲以观其眇; 常常没有非分的欲望就不会像瞎子一样观看“事物”;
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常具有欲望就只能游弋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边缘之上。
两者同出, “无欲”与“有欲”它们的来源是一样的,
异名同谓。 名字虽然不同,“功能”却是一样。
玄之又玄, 不断研究认识,
众妙之门。 才能进入各个具体自己必须面对的认识领域。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 09:15
标题:
第二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都知道“歌功颂德”的言辞就是美好的,
恶已; 其实错了,这是驱使你走向“毁灭”的“恶言”;
皆知善訾不善已。 都知道“善于为民众服务”乃是“不善于”之事实也。
故: 因此:
有无相生, 上述的错误都是从没有逐渐(形成)中生长出来的,
难易相成; 上述的错误都是从难而易逐步形成的;
长短相形, 这些错误都是通过说长论短相比较而存在,
高下相盈; 这些错误都是通过去低(下)就高而充盈;
意声相和, 有了统治者的意愿就有人们去附和
前后相随。 有了统治者的第一步就有人们的紧紧跟随。
恒也。 这是古今中外一直以来的“社会弊病”。
是以, 所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 比较好的统治者必须处(做)没有伤害民众的事,
行不言之教。 践行(说)没有伤害民众的言论。
万物作而弗始, 对于客观事物的自然认识、运作都不能自鸣得意,
为而不恃, 做了对民众有益的事也不能依赖,
功成而弗居, 即便对民众的事业有所成就也不能居功自傲而要再立新功,
是以不去。 所以,这样的统治者的功绩将永远存在在民众的心目中!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 09:16
标题:
第三章
第三章
不尚贤, 不推崇尚贤的理论,
使民不争; 使民众不进入尔虞我诈争斗的环境;
不贵难得之货, 不贵难得之货物,
使民不为盗; 使民众不敢于萌发盗窃的行为;
不见可欲, 不出现可欲的现象,
使民心不乱。 民众的心决不会惑乱
是以圣人之治, 所以,在统治者正确治理之下,应该:
虚其心, 不能让所谓的理论惑乱民众的心思,
实其腹, 解决实际的基本问题,保证民众的温饱;
弱其志, 不要转移民众的视线跟着你去追求不应该追求的事。
强其骨。 才能强壮他们的体魄,减少疾病,得到健康。
常使民无知无欲, 才能使民众对你们的理论、欲望一无所知,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于是你们的智者、众人、之始作俑者还敢任意胡作非为吗?
为无为, 这样,一切作为都是利于民众的作为,
则无不治。 那么,国家之内的大小事情都能做得好上加好。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 09:16
标题:
第四章
第四章
道中而用之或不盈: 面对某一具体事物,必须进入该事物的道理之中去而不断探讨:
渊兮, 这才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似万物之宗; 而能把握住自己行为之根本;
湛兮, 你同样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
似或存。 去把握、去实践而具有现实意义。
吾不知谁之子, 我不知这样简单的道理是谁派生出来的呢?
象帝之先。 它应该是帝(客观存在、现象)之“母”啊!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 09:17
标题:
第五章
第五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要“仁”,
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诚惶诚恐地“敬而诚之”地为万物效劳,
圣人不仁, 比较好的统治者也应该不要“仁”而效法天地,
以百姓为刍狗。 诚惶诚恐地“敬而诚之”地对待民众而为民众服务,
天地之间,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不是像一个大风箱一样吗?
虚而不屈, 中间是那样空虚,
动而愈出。 然而“推”、“拉”起来,永远有用不完的空气。
多闻数穷, 听信智者众人的花言巧语就只能背离民众(爱人舍民),
不如守中。 不如坚守在道理之中(爱民爱人)。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 09:17
标题:
第六章
第六章
欲神不死, 欲这种精神是不灭的,这是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和理由。
是谓玄牝。 能正确认识“欲”,我把它命名为是认识“玄牝”的学问。
玄牝之门, 进入这门学问之中,
是谓天地根。 我们就会从天地之所以是天地的根源认识起!
绵绵若存, 那么将会看到客观世界内都具有连绵不绝而存在着一种普遍的道理,
用之不勤。 其对人类认识的前进作用无穷尽也!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 09:18
标题:
第七章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的原因,
以其不自生, 是天地从不考虑自己的缘故,
故能长生。 它无私地奉献,反而促成天地之长存。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所以,比较好的统治者都只能把自身的利益“退”于脑后,
外其身而身存。 遇到什么事,首先考虑的是民众大家的大事。
非以其无私邪? 什么时候都要考虑民众大家的事,
故能成其私。 这就完善了统治者的行为(成其私),达到治国的目的。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2 09:59
标题:
第八章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作为一个较好的统治者,必须像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的好处在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
处众人之所恶, 停留在众人(智者)认为所讨厌最低下地方。
故几于道。 正因为如此,好的统治者才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居善地, 统治者能够和水一样,处在民众之中,
心善渊; 这样,他才心如深渊,清净透彻而沉静;
言善信, 这样才能言而有诚、取信于民,百姓康泰安居乐业。
正善治; 所有的政策、法令都是民众自觉而必要的最好的治理;
事善能。 进而才能从事的事都是民众亟待要解决之事,
动善时。 他的行动也绝对符合民众的切身利益,必合天时地利。
夫唯不争, 统治者不与可怜的民众去争什么,
故无尤。 这难道还会给你带来什么过错吗?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4 18:12
标题:
第九章
第九章
持而盈之, 统治者啊,你不能自满自足,
不如其已; 你必须忠于你的“保证民得”的天职而促使“民得”的改善、完善;
揣而锐之, 凡是尖锐锋芒的东西,它能保持多久,
不可长保。 那“锐”、那“芒”能有多少时间的威风?
金玉满堂, 你能守住金玉满堂的富贵吗?
莫之能守; 不努力同样是一场空啊!
富贵而骄, 你富甲天下,“贵”为天子,只要你骄傲自满,不再立新功,
自遗其咎。 你就会留下无穷的烦恼与灾害。
功遂身退, 你应该“功遂”而“身退”,而且还要继续努力,死而后己啊,
天之道。 这才是天大的道理啊!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5 11:12
标题:
第十章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精气神”能和身体分离吗,不能!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你难道不应该像婴幼儿一样呆在“民众的襁褓”之中吗?
涤除玄览能无疵, 你深刻反省检查(“玄览”)过吗?
爱民治国能无智乎? 你能不玩弄“心智”和“说教”去欺骗民众吗!?
天门开阖能为雌, “天门”的“起”、“闭”(开阖)才能生长万物,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你是“明白四达”之人,还能有危害民众的行为吗?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6 17:25
标题: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三十辐, 三十根辐条,
共一毂, 与车“毂”汇聚并连接车轮的外围才能形成车轱辘;
当其无, 这辐条所形成的“花眼似”的“空间”,从而形成的轱辘,
有车之用。 所以必须有它们“花眼似”的“空间”,才能有车子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 和黏土为泥制成器皿,
当其无, 这器皿当中的“空间”其实是什么也没有啊,
有器之用。 所以必须有器皿的“空间“,才能有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 在土墙壁上凿开(挖)门窗,
当其无, 这门、窗、室所形成的“空间”,
有室之用。 所以必须有它们的“空间“,才能有“室”的作用。
故: 因此:
有之以为利, “有”只给人们带来便利,
无之以为用。 “无”才真正起到了它应该起到的作用。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7 08:52
标题: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彩服饰,使你自己忘乎所以;
五音令人耳聋; 五音协奏,使你自我陶醉;
五味令人口爽; 食不厌精,使你口味越来越“刁”;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狩猎耀武扬威,使你心情放荡;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你贪欲俱增,你是在助长了你身边的人非分之想。
是以圣人: 所以,一个好的统治者啊:
为腹不为目。 和边缘、低层的民众一样求得安饱,而不穷奢极欲。
故去彼取此。 所以要摒弃物欲奢欲,而要保障边缘、低层民众的一般活。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8 09:40
标题: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是更大的玷辱,必须引起自己的惊恐不安。
贵大患若身。 必须认识到宠辱将会给自己带来大的祸患。
何谓宠辱若惊? 为什么说宠辱要引起自己的惊恐不安呢?
宠为下, 宠比辱的贻害更大、更卑下,
失之若惊, 失去宠辱也将会同样惊恐不安。
是谓宠辱若惊 因此,得到宠辱会惊恐不安;失去宠辱也将会惊恐不安。
何谓贵大患若身? 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呢?
吾所以有大患者, 我之所以有病患是因为有了这个身体,
及吾无身, 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
吾有何患? 那么病患也与我无缘。
故: 所以:
贵以身为天下, 把爱民治国治理天下,当作害怕自己的身体生大病一样,
若可寄天下; 那么,民众都必将自己的切身利益寄予在你的身上;
爱以身为天下, 把爱民治国治理天下,当作重视、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若可托天下。 那么,天下民众都必将自己的真切愿望托付在你的身上.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9 08:14
标题:
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看不见的东西名叫“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听不见的东西名叫“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摸不着的东西名叫“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这三种形态的东西又不可究诘、追究,
故混而为一。 所以我把它们统称为“一”。
一者: 这个“一”呀,也就是这个“道理”呀:
其上不皦, 在它的上面(外面)看不到光亮耀眼的任何东西;
其下不昧。 在它的下面(内面)看不到阴暗隐蔽的丝毫存在。
绳绳兮不可名, 对这样的“一”是不可以来衡量它的,
复归于无物。 只好追根溯源到“无物”的境地去认识它。
是谓无状之状, (抽象的)“一”、能有什么形状的形状,
无物之象, 能有什么表象的表象,
是谓惚恍。 我只好名之曰“恍惚”、“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我向着“一”走去却迎接不到它;
随之不见其后。 我跟踪“一”后面尾随不了它。
执古之道, 我们必须认识“它”、认识这个自古以来无所不在的“道理”,
以御今之有。 这也将必能驾驭现今的现实而为民众服务。
能知古始, 能够知道古往今来的一统的“道理”,
是谓道纪。 这是“道理”的纪律啊。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0 08:56
标题: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过去有按道理办事的人,
微妙玄通, 他好像能够运用自如,
深不可识。 使人不可理解;
夫唯不可识, 正因为不是大家所能理解,
故强为之容: 所以我来勉强来描述他的“容貌”:
豫兮若冬涉川, 无论大小事情,不让有丝毫损伤“民得”的行为发生;
犹兮若畏四邻;, 反复思考、时刻提高警惕,谨防四方邻国的侵犯;
俨兮其若客, 他是统治者,然而他却像“客人”一样的和大家相处,
涣兮其若凌释; 他倾听大家的意见,有若春风“释冰”似的慈祥和悦、融洽;
敦兮其若朴, 他具有淳朴诚实的品德的确难能可贵。
旷兮其若谷; 这才能有心旷神怡的、豁达大度的无比宽广的胸怀。
混兮其若浊: 他的品德汇集起来像奔腾向前的滚滚浊浪所向披靡谁能阻挡?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谁能够有条不紊的清理不断改正自身的错误从而继续前进。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谁能够领导国家生生不息、有条不紊的向前而运“动”?
保此道者, 唯有按道理办事比较好的统治者,
不欲盈。 是不可能有自我满足的时候的。
夫唯不盈, 正因为这个缘故,
故能蔽而新成。 虽然看不清楚他,符合民众根利益的事都自动涌现出来!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1 19:29
标题: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致虚极, 要认识问题,必须排除一切与其无关的“私心杂念”,
守静笃。 保持住高度的“思维专注”的“宁静”心情。
万物并作, 这样,你就会自然而然地面对“万物”,
吾以观复。 对于“万物”的本质的、根本的“道理”的渐趋把握住!
夫物芸芸, 因此虽然万物众多、纷繁复杂,
各复归其根。 但是万物的生成、成长却都只有一个根本“道理”。
归根曰静, 能够达到这个根本“道理”,就叫做“静”,
静曰复命。 你能够达到“静”的状态就会知道你的历史使命”!
复命曰常, 你认识“使命”的时候,你就认识到了事物发展的“常规”。
知常曰明。 你知道了“常规”,那么你就明白了事物的道理。
不知常, 如果不知道事物发展的“常规”,
妄作凶。 这就会导致你胡作非为(妄)。
知常容, 你知道了“常规”,才是你应该具有的精神面貌(容);
容乃公, 你有了这样的精神面貌(容),才能为广大民众(公)而服务;
公乃王, 你能够为民众(公)而服务,那么你必定是最好的“王”;
王乃天, 既然是最好的“王”,那么你一定“符合”“历史使命”(天);
天乃道, 既然你符合“历史使命”(天),当然是你懂得了“道”,
道乃久, 既然你懂得了“道”,那么你的事业将会“天长地久”。
没身不殆。 作为这样的一个“王”,那么人们永远怀念他!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2 09:44
标题:
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最好的时代是最高“领导者”说话算话的,民众都会知道他。
其次亲而誉之; 民众在后继者威严的面前,只好亲近、赞扬他们;
其次畏之; 再次的后继者们,歪曲、篡改,导致民众产生了畏惧的心理。
其次侮之。 再其次的后继者的掠夺,逼得“国人”赶走了“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是统治者不讲“诚信”,这就形成“民得”落空。
悠兮其贵言 统治者啊,要严格恪守、珍惜、珍贵你们对民众的承诺。
功成事遂, 民众所要办到的事情,成功的几率是相当高的。
百姓皆谓:“我自然”。 他们“功成事遂”之后,答复人家“我自自然然也”。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3 09:21
标题:
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大道废, “保证民得”的“道理”大家不遵守、不使用了,
定有仁义; 这才有所谓的“仁义”的发生;
智慧出, “仁义”的壮大而根深蒂固的全过程又依赖“智慧”的辅助,
定有大伪; 这就是“大伪”,是欺骗民众的祸根;
六亲不和, 如果“六亲”不和
安有孝慈; 就不可能再谈到什么“孝慈”。
国家昏乱, 国家只要“混乱”(昏乱)成为事实,
安有贞臣。 那么,就不可能再有“贞臣”!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4 08:22
标题:
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绝礼弃智, 抛掉那个罪魁祸首的礼,丢掉那个伪诈的智,
民利百倍; 民众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
绝仁弃义, 抛掉那个骗人的仁和欺骗大家的义,
民复孝慈; 民众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而自然和睦;
绝巧弃利, 抛掉丢弃巧诈的货利,
盗贼无有。 盗贼就自然会消失。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抛弃礼智、仁义、巧利这三者,还没有说到问题的根本。
故令有所属: 其关键在于你这最高统治者,
见素抱朴, 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保持素朴的本色
少私寡欲, 而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且还要抛弃自己的自以为是,这才能忠于你的“天职”。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6 09:13
标题:
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 统治者阿,接触你的人,面对你的应诺与斥诃,
相去几何? 相差有好多呢?仅只在当事人的一念之间;
美之与恶, 那么你给予他的或美(好处)或恶(后果),
相去若何? 相距多远呢?(从加官进爵到灭其九族!)
人之所畏, 人家怕的就是这些,
不可不畏。 你不知道吗?他们都怕啊。
荒兮,其未央哉! 这种风气从远古以来,还不知何时才能停止!
众人熙熙, 在你的庇佑或纵容下,直接或间接得到美的众人
如享太牢, 都兴高采烈,参加丰盛的宴席,天天过着奢糜的日子;
如春登台。 像是四季如春的欣赏着风花雪月,浸沉在无忧无虑幸福之中。
我独泊兮, 我却淡泊宁静,
其未兆; 丝毫没有众人的征兆;
沌沌兮, 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众人引诱,
如婴儿之未孩; 还像不会按他们的意向而苟以言笑的婴儿一样;
儽儽兮, 面对众人不断袭来的导向,
若无所归。 绝不能使我皈依而诚服。
众人皆有馀, 他们都有余威,余财、余势、余力……
而我独若遗。 而我什么都没有,只感到社会本身的不足。
我愚人之心也哉! 对于他们来说,我的确是最愚笨的人。
俗人昭昭, 黎民百姓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不可能不去光耀自炫,
我独昏昏。 面对老百姓的这种作为,我能指责他们什么?
俗人察察, 老百姓为了自己的些小利益,斤斤计较而分星擘两地争执,
我独闷闷。 面对老百姓,他们是无辜的,我只能闷闷。
澹兮其若海, 你看不清这个风气造就了人欲为患的无边苦海吗;
飂兮若无止。 这个邪恶而又狂暴地腥风血雨,在摧残着人们的身心!
众人皆有以, 你看“众人”,他们还道貌岸然地,自有作为而不可一世。
而我独顽且鄙。 对比众人,我的确愚笨而不如他们,也是自己无能。
我独异于人, 我与众人不同,而必须正视由统治者一人所造成的荼毒风气。
而贵食母。 揭示它,而告诉天下所有的人。这才是寻根溯源。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6 09:15
标题: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洞悉“德”的容貌,认清“德”的表现,很简单,
惟道是从。 必须只能按照“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办事。
道之为物, 这个道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或“物体”呢?
惟恍惟惚: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
惚兮恍兮, 它是那样的惚恍,
其中有象; 惚恍之中却有“形象”,能够给民众带来好处;
恍兮惚兮, 它是那样的恍惚啊,
其中有物。 恍惚之中却有为民众办实事之“业绩”;
窈兮冥兮, 它虽然那样的深远幽暗而看不清楚啊,
其中有精; 然而却揭示出有为民众办实事的“精华”。
其精甚真, 这种最客观、最真实的“道理”,
其中有信。 当然是最具体,最可信的治国的“道理”。
自今及古, 从现在上溯到古公亶父,乃至更加遥远的武丁和盘庚之时,
其名不去。 这个“道理”就一直没有变更过。
以阅众甫。 根据道理,我们就能够看清楚他们的所作所为。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我怎么知道比较好的统治者他们的情况呢?
以此。 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17 08:51
标题: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
吹者不立。 具有吹嘘、言而无信行为的人,是不能作为一个统治者的。
自见者不明, 他就会导致混淆是非曲直的认识而危害民众的后果;
自是者不彰, 他会引发不明是非曲直,荼毒民众饱经灾难;
自伐者无功, 他的自我夸赞炫耀,乃是不能为民众办实事的祸害根源;
自矜者不长。 他的自我尊贵,必定遭到历史的鄙弃和民众的淘汰!
其在道也, 对比“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来看,
曰:余食赘衣。 这四种行为就会像“多余的食物”,和“弄虚作假”的“伪装”。
物或恶之, 即便是猫、狗也会厌恶、害怕而退避三舍。
故有欲者弗居。 所以:有正当欲望、按道理为民众办事的人不会这样去做!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28 19:07
标题: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曲则全, 知道民众的要求的“是非”,才能知道民众的需求是什么。
枉则直; 知道民众的“曲直”的原委,才能提出解决的办法;
洼则盈, 知道民众欠缺是什么,才能针对民众的需求拿出具体解决的办法。
敝则新; 知道什么是对民众不利的,那么民众所乐意新的东西就在眼前;
少则得, 关键在于自己的“少”要求,能够满足一般需求就可以了。
多则惑。 如果,贪得无厌,就只能脱离民众而骄奢淫逸,危害国家!
是以 因此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比较好的统治者都坚持“保证、保障民得”这一原则。
不自见故明; 不专靠自己的眼睛去反复调查研究,所以才能看得清楚;
不自是故彰; 不自以为是而能够“集思广益”,所以才能看得清清楚楚;
不自矜故长。 不自己夸耀,所以才能够脚踏实地,为民众做成丰功伟绩;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够心里只有民众而为民众服务长存久远!
夫唯不争, 正因为是统治者,绝对不会去与民众去争夺什么“利益”,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普天之下也就不会有谁敢再来和你争夺“利益”了。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古时候所谓知道民众的“是非曲直”,就能够认识统治者的职责。
岂虚言哉! 哪里是假话呢?
诚全而归之。 认识了这些道理,就能够回到“圣人”之治的境地之中去。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28 19:08
标题: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希言自然。 统治者不要说与“保证、保障民得”没有关系的话。
飘风不终朝, 你看“狂暴”的暴风威力也不会持续一个早晨;
暴雨不终日。 “狂暴”突然下的大暴雨,是不会下上一整天的。
孰为此? 暴风骤雨的狂暴是谁干的?这只能是“天地”。
天地而弗能久, 然而,天地的野蛮、凶残、狂暴的势力都是不能持久的。
又况于人乎? 又何况是人呢?
故 所以
从事而道者同于道, 负责按道理办事的人,他必须符合“民得”的道理,
德者同于德; 如果他是统治者,必须符合“惟道是从”而是“德”者啊;
失者同于失。 如果他是一个“失者”,他就是不按道理办事的人。
同于德者, 符合“德”的标准的人,他显然是能够严格自律的;
道亦得之。 那么,这个国家内的“民得”的道理,就会得到实现!
同于失者, 反之,不符合“德”的标准,他就必定为所欲为;
道亦失之。 那么,这个“国家”内的“民得”的道理,就会丧失殆尽!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28 19:09
标题: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
先天地生。 它先于天地而存在。
寂兮寥兮, 它孤单、唯一,独一无二;
独立而不改, 它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
周行而不殆, 从而主导、指使着客观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从不懈怠。
可以为天地母。 因此,它可以算作天地的产生的根本(母亲)。
吾不知其名, 我不知道它应该叫做什么名字,
强字之曰道, 姑且给它起个名字叫做“道”,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再给它起名叫做“大”。
大曰逝, 因为它统率管理一切,这些又看不见,我把这些叫做“逝”,
逝曰远, 因为它是须臾不可离开的,我把这些情况叫做“远”;
远曰反。 当事物的发展“完成”全过程之后,“新”的开始就摆在面前。
故道大, 因此,“道”主导一切客观事物的发展,“道”是最大的。
天大, 天是“大”的,
地大, 地是“大”的,
王亦大。 王是“大”的。
域中有四大, 从上述我们知道:环宇之间只有这四种最大,
而王居其一焉。 而且“王”就是其中之一。
王法地, “王”必须效法“地”,
地法天, “地”必须效法“天”,
天法道, “天”必须效法“道”,
道法自然。 “道”只能效法自然本身。(它们效法的是什么?是“天职”。)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28 19:09
标题: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慎重对待征战,必须取缔掉以轻心的行为;
静为躁君。 遇事浮躁是不行的,必须让位于沉着冷静去处理所遇事物。
是以 因此
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要进行征战,他首先考虑辎重、后勤的保障供给的。
虽有荣观燕处昭然。 如果他忽视辎重、后勤在大家面前,这种危险就是燕处昭然。
奈何万乘之主, 为什么身为国家的统治者,忽视辎重、后勤的作用,
而以身轻天下? 这就是“以身轻天下”,就是对国家不负责任。
轻则失根, 所以说:轻率、轻浮就会失去认识事物的根本;
躁则失君。 浮躁、躁动去认识问题,就会一败涂地或一塌糊涂。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28 19:10
标题: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
善行者无辙迹。 办事认真,他的行为是不会对民众不负责任的。
善言者无瑕谪; 办事认真自己语言是不会对民众带来不良的后果的;
善数者不用筹策; 善于计算的人是可以不用算筹;
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锁钥却使人们不能打开;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捆绑的人,虽然不用绳子也不会让人轻易打开。
是以; 因此,
圣人常善救人, 比较好的统治者总是善于挽救人的,
故无弃人; 所以他不会遗弃“那些不会工作的”人;
常善救物, 比较好的统治者总是善于拯救“物”的,
故无弃物。 所以在他面前就没有无用的“物”。
是谓袭明。 这就叫做他承袭盘庚、古公亶父这些老前辈的睿智和聪明。
故 所以
善人者, 善于为民众服务的人,
不善人之师; 是不善于给民众办事的人的老师;
不善人者, 不善于给民众办事的人,
善人之资。 是善于为民众服务的人的教育的对象、资源。
不贵其师, 如果统治者不爱惜、尊重这些老师,
不爱其资, 不爱惜、善待这些对象、条件、资源的话;
虽智大迷, 虽然自己以为“是对的”,其实你只能是个大迷糊。
是谓要妙。 这才是掌握了盘庚、古公亶父等老前辈的要点和诀窍!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28 19:11
标题: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 知道善于完成本职工作的人是可以令人放心的;
守其雌, 对于那些不善于为民众服务的人员,就必须帮助他们。
为天下溪。 这样我们的作为,只能是像微不足道的小溪一样。
为天下溪, 正是小溪的“行为”,才会汇成一往无前的滔滔江河!
常德不离, 这才是与“德”的行为不离不弃,
复归于婴儿。 回复到婴儿似的、没有过失没有错误的状态中去。
知其白, 那些善于为民众服务的人是可以放手让他们工作的,
守其辱, 对于不称职的人员,必须改变他们,进而达到为民众服务。
为天下谷。 这样我们的作为要成为治国安邦的必须经过的道路!
为天下谷, 正因为是治国安邦的必须经过的道路,
常德乃足, 这才是“德”的行为的最大显示或溢出,
复归于朴。 这才回归到纯朴诚实、心态坦然地面对你的国家和民众。
朴散则为器, 纯朴诚实心态,成为各个层次的头头们必须效法的模式。
圣人用之, 比较好的统治者,如果能够经常运用这样的方法,
则为官长, 那么他将当之无愧地是百官的最高首长。
故大制不割。 所以盘庚、古公亶父他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而不会割断破裂!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28 19:14
标题:
第二十九章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你强行或特意要想治理天下,成其为现实可行的行为,
吾见其不得已。 我断定是不能达到你的目的的。
天下神器, 国家是个神圣的东西,
不可为也。 是不能强行或特意、勉强去把持。
为者败之, 不按照实际情况而强行者,必定遭到失败,
执者失之。 蛮横不讲道理、固执地墨守某一成见就会丧失既得的政权。
故 所以
物或行或随, 在诸多事物中:有盲从的(忠实于你的人)、有追随你的人;
或嘘或吹; 还有那些居心叵测、一切为着自己目的的人。
或强或羸, 这两种类型的人所形成的势力或强大或弱小,
或挫或隳。 所起到的作用,或许给你带来小的挫折,或许直接造成重大灾难。
是以 因此
圣人 比较好的统治者
去甚, 你必须不去热衷于他们的赞美,而掉进他们的陷阱之中;
去奢, 务必除去奢侈的作风,就不会堕入他们所设骄奢淫逸的圈套;
去泰。 杜绝贪婪,厌恶他们对你的颂扬,就不会离开你“民得”的宗旨。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29 09:43
标题:
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用“道理”来指导自己行为的统治者,
不以兵强天下。 是绝对不会依仗武力来逞强天下的,
其事好还。 这样就能够达到你预先“按道理办事”的最初“愿望”。
师之所处, 凡是军队驻扎过、交战过,甚至是大批军队经过后的地方,
荆棘生焉。 都将田园荒芜、荆棘丛生,可怜的“民得”难以保证、保障!
大军之后, 所以说,大批军队所“呆”过的地方,
必有凶年。 就必定有大批的民众难以渡过荒年、灾年!
善有果而已, 即便战争,你只要达到这样的成功、胜利就算了,
不以取强。 千万不可用兵再来逞强。
果而勿矜, 成功了不要自高自大,
果而勿伐, 成功了不要自我夸耀,
果而勿骄。 成功了不要骄横、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果而不得已, 你的成功是来源于“不得已”!
果而勿强。 成功了就不要再逞强了。
物壮而老, “物壮”就必定老而无用,它不能再发展了;
是谓不道, 这就不符合你原先所遵循的“道理”;
不道早已。 就不符合你所遵循的“道理”,你的愿望就必定落空而夭折!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29 09:43
标题: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 使用“军事”(武力)进行战争的人,
不祥之器, 只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的下下之对策。
物或恶之, 即便是猫、狗也会厌恶、害怕而退避三舍去躲开“战争”。
故有道者不处。 所以,坚持“道理”的人,是不会轻率地进行战争的。
君子居则贵左, 统治者或最高官员在正常公务的时候,以“左”为上。
用兵则贵右。 从事军务、指挥作战而“用兵”的人,是以“右”为上。
兵者不祥之器, 战争和使用武力,都只能是给自己国家和民众带来凶险的结果。
非君子之器, 这绝不是最高决策者(王)所应该使用的手段。
不得已而用之, 迫于外部原因不得不采取以“战争”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
恬淡为上。 看到战争的胜利就算了,“果而已”就达到目的了。
胜而不美, 胜利了是不应该再去赞扬、称道“战争”的决定(或做法)。
而美之者, 那些赞扬、称道、热衷于战争的人,
是乐杀人。 才是乐于杀人的人。
夫乐杀人者, 这种喜欢杀人的人。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就不可能实现你要好好地治理天下的志向和愿望了。
吉事尚左, 凡是吉事都以左边为大、为尊、为主、为长;
凶事尚右。 凡是凶事都以右边为大、为尊、为主、为长;
偏将军居左, 偏将军只能呆在(站在)“上将军”的左边;
上将军居右, “上将军”只能呆在(站在)“偏将军”的右边;
言以丧礼处之。 一切有关军事语言的行为都用丧礼的习俗来处理。
杀人之众, 战争杀伤伤害致死的人之多,
以悲哀泣之, 用哀痛的心情去“悼念”他们吧。
战胜以丧礼处之。 战争取得胜利了也还是要用凶事的习俗(丧礼)来处理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1-30 08:41
标题: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 “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就从来没有名字并且质朴,
虽小, 这个“道理”就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天下莫能臣。 国家内所有的人绝对不能支配、更加不能降服“道理”。
侯王若能守之, 国家或地区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只能按“道理”事。
万物将自宾。 天下的万物都将自动归顺臣服“道理”。
天地相合, 天与地之间的自然运作、变化(而生成),
以降甘露, 就降下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民众没有命令甘露,甘露却自然均匀地满足民众的要求。
始制有名, 有了人为的规定才有认识那个规定的名字(道理)。
名亦既有, 名字(道理)既然已经产生了,
夫亦将知止, 你必须慎重对待,并要知道适可而止(遵守道理),
知止可以不殆。 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尽量少犯错误或尽量避免危险。
譬道之在天下, 比喻“道”在天下之内的作用,
犹小谷之与江海。 如同“小溪”和长江黄河之相比是一样的。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1 10:56
标题: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哲, 正确“使用他人”才是一个聪明、有才能的统治者,
自知者明; 能够正确估价自己就是一个精明的人;
胜人者有力, 统治者比别人在于认识问题的某一、或多方面的优越(胜);
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自己“弱点”和“缺点”的人,才是强壮的人。
知足者富, 能够认识到“进”和“退”的“度”,这才是精神财富;
强行者有志; 遵照祖宗的道理而强行为民众办事的人,才是统治者的志向。
不失其所者久, 顾及到民众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办事才能持久、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 好的统治者已经死了,他所践行的道理民众却永远不会忘记!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1 10:57
标题: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道理”广泛存在,
其可左右。 充塞在万事万物之中,“道理”它无所不在。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万物依赖道理而生长,可是道理并不推辞“责任和义务”。
功成不名有。 万物依赖“道理”生长,“道理”从不炫耀而自夸功劳。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道理”护养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主宰”。
常无欲,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万物的任何回报。
可名于小; 这样“要求、欲望”不是可以叫做“小”吗!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万物向“道理”归附,“道理”而不自以为是万物的“主宰”,
可名为大。 这个功劳可以叫做“大”,甚至是无可比拟的“大”。
是以 因此
圣人之能成其大, 比较好的统治者之所以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以其终不自为大, 正因为自己从来不自以为(功劳)“大”,
故能成其大。 所以他能够成就、圆满完成自己的职责。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1 10:57
标题: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 统治者能够坚持职责“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
天下往。 天下内所有的人都到来、归附。
往而不害, 因为,到来、归附的民众的利益都会得到保护和满足。
安平泰。 民众都能够安宁幸福、其乐融融。
乐与饵, “笑谈”和诱人的美食,是会引诱人们有滋有味,
过客止。 因此就“乐而忘返”,停止了为民众服务的步伐。
道之出口, 对于“公务员必须诚心诚意为民众服务的道理”讲出来,
淡乎其无味。 平淡、枯燥得好像没有任何味道。
视之不足见, 道理啊,看它又看不见,
听之不足闻, 听它让人“厌烦”而不愿意去听。
用之不足既。 然而只要使用它,就必然会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直到永远!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1 10:58
标题: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你想把嘴巴合拢,
必固张之。 必定是因为你的嘴巴先就已经是张开的。
将欲弱之, 你想减弱、削弱(“过客”止步的人)他们的权力、势力。
必固强之。 必定是因为他们势力强、权力大、强悍而胡作非为。
将欲废之, 你要想把这些人强悍而胡作非为的行为废除掉。
必固兴之; 这都是你给予他们的,你可以随时终止而减弱;
将欲取之, 你想把某些人强悍而胡作非为的行为取消、取缔、剥夺掉。
必固与之。 这都是你赠与、赐予他们的,你可以随时削弱乃至剥夺。
是谓微明。 那些“削弱”、“剥夺”是公开而正大光明的做法。
柔弱胜刚强。 轻易的“削弱”或“剥夺”,就制服了他们的行为。
鱼不可脱于渊, 鱼儿是离不开水的,统治者还要依赖他们和民众。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所以,国家的“刑错”(现在)还不得施加在他们身上。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2 10:14
标题: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理看不到有损伤民众的行为,然而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作为,
侯王若能守之, 各诸侯国的首脑或“王”,如果能够保持守住这个道理。
万物将自化。 万物就会自生自长,民众就会自我化育。
化而欲作, 民众的自我化育而引起“侯王”乃至贪欲的念头萌发时候。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我就拿“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来“镇压”住它!
镇之以无名之朴, 用“道理”来“镇压”住它!
夫将不欲。 这就根绝了非法的欲望。
不欲以静, 既然根绝了非法的欲望,那么就可以得到安静(宁)。
天下将自正。 天下将会自然稳定、安宁而走上正轨。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4 18:29
标题: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得, 统治者的德,必须表现在他的“不得”之上,
是以有德; 因此才是有“德”的表现,或者是达到了“德”的标准;
下德不失得, 民众就是要“得到”保证和改善,是不能失掉“得”的,
是以无德。 因此,没有“德”的要求。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通过统治者实行真正的“德政”,就没有对不起民众的行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统治者推行“仁政”,他就浸沉在感情用事的行为之中;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统治者想要推行“义”,就根本不会去考虑民众的利益;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统治者用“礼”来治国,就束缚民众为其“国家”效力,
则攘臂而扔之。 有识之士就会指责,民众也不会答应而愿抛弃、丢掉它!
故失道而后德, 因此,失掉了具有的“道理”,而求助“德政”来约束,
失德而后仁, 失掉了自我约束,借助于感情用事(仁政,统治者说了算),
失仁而后义, 失掉了所谓的“仁政”,到后来,是“意(义)气用事”了,
失义而后礼。 失掉了“义”而用“礼”,“礼”就成为桎梏而束缚民众的手脚。
夫礼者, 提倡、推行“礼”这个东西的人,
忠信之薄, 忠诚地为民众服务已经办不到了,只能欺骗、忽悠民众!
而乱之首。 这就是造成社会灾难,最主要的祸害根源。
前识者, 那些提倡、推行“礼”的统治者(包括“智者”),
道之华, 利用中听不中用的道理,而忽悠民众。
而智之始。 不能正常考虑问题,欺骗、伪诈、机巧、忽悠就盛行而且泛滥了。
是以 因此
大丈夫处其厚, 大丈夫只能尊崇应该有的道理,切实实现“保证、保障民得”。
不居其薄; 不能说话不算话,不能有欺骗、忽悠民众的“话”发生;
处其实, 不能违背“上台”时“信誓旦旦”的承诺而自食其言!
不居其华。 “牢牢”记住本身的“天职”,更不能欺骗、忽悠民众!
故去彼取此。 所以去掉虚假欺骗、忽悠民众的事情,切实贯彻执行“民得”。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4 18:30
标题:
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从来凡是得到它条件的满足(“得一”)的事物,就能够存在!
天得一以清; “天”,它具备“蓝天”的存在条件之后,则自然清白;
地得一以宁; “地”,它具备“地”的存在条件之后,则自然宁静;
神得一以灵; “神”,具备“神”的存在条件以后,就会保佑“人”!
谷得一以盈; “谷” 具备了“谷”的存在条件以后,它就会满盈、盈溢;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侯王”具备了“侯王”的存在条件之后,才是“天下正”!
其致之也: 推而言之:
谓天无以清将恐裂; 所以说,失掉了自然清白就不成其为“天”;
地无以宁将恐废; 失掉了自然宁静,就不成其为“地”;
神无以灵将恐歇; 失掉了“佑人”的现象,就不成其为“神”;
谷无以盈将恐竭; 没有盈满的水,就定会导致溪、川、江、河枯竭;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失掉了正直,不按“天职”服务于民,就没有资格再当侯王了!
故贵以贱为本, 所以,“贵”必定是以“贱”为根本的,
高以下为基。 “高”必定是以“下”为基础的。
是以 因此
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统治者,自称是“孤”、“寡”、“不谷”,不正是这样吗?
此非以贱为本邪? 你竟然把“更低下”当成你的根本。岂不是更低下了吗?
非乎? 然而,只能这样,这才能体现出你执政的唯一根本!
故致数舆无舆。 所以一味地追求“舆论”和赞美,也就没有了“舆论”和赞美。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 因此,不应该追求“美玉”,这是不会受到民众的欢迎的;
珞珞如石。 我宁愿成为能够铺路的坚硬的石头,而备受民众的欢迎!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5 09:13
标题:
第四十章
第四十章
上士闻道, 居于统治者地位而且懂得道理的人,
勤而行之; 就要不懈地努力工作,踏踏实实为民众服务;
中士闻道, 居于统治者地位的,比较好的却差那么一个“等级”的人,
若存若亡; 知道了“天职”的道理以后,将信将疑而不能付诸实践;
下士闻道, 虽然是居于统治者地位的人,但是他是最差的人,
大笑之。 知道“天职”以后放声大笑,嘲弄他所听到的道理。
不笑不足以为道。 如果他听到了“道理”而“不笑”,正是不合乎他自身的性格。
故《建言》有之: 因此《建言》之中“写”的有:
明道若昧; 统治者想对人说明白“道理”,却越说越让人糊涂而愚昧;
进道若退; 统治者对“道理”的改进,就是退出而离开了“道理”;
夷道若纇; 沿着“道理”虽然平坦,但不能忽视具体问题的崎岖和不平!。
上德若谷; 统治者能够用“德”严格规范自己,这个国家永不衰竭!
大白若辱; 离开了自然本色,任意添加“人为”的因素,必定适得其反!
广德若不足; 推广统治者的“德”是人为的“任意”,不能作为执政的措施;
建德若偷; 统治者要想建树“德”,也会适得其反,这是欺骗、忽悠民众!
质真若渝; 要表白本质的真实,是违背本质的,也是欺骗、忽悠民众!
大方无隅; 最正直的统治者是不会隐藏自己的错误和缺点的。
大器晚成; 他必须成长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受民众爱戴而卓越的领导人!
大音希声; 最大赞誉、赞美的声音,是听不到的、也是不需要听到的声音;
大象无形; 最好的形象,是看不到的形象,也是不应该要去看到的形象。
道隐无名。 “道理”,只隐藏在统治者的行为中,不是追求的“名声”!
夫唯道, 只有遵照这唯一的“道理”啊,
善始且善成。 才能够从始至终尽到本身的职责,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6 09:50
标题: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一章
反者道之动; 向相反方向的变化,是“道理”的运动;
弱者道之用。 微弱的作用都会产生道理的另外作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万事万物是来源于有,有的来源是没有,
有生于无。 这就是“无中生有”的道理。
道生一, 最早的“有”是从“无”中而来的!就叫做:道生一,
一生二, 有一个“有”,就可生出第二个“有”,就叫做:一生二,
二生三, 依次,第三个“有”也就会生出来。就叫做:二生三,
三生万物。 依此类推则万物生也。这就叫做“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万物都必须“负阴而抱阳”或“负阳而抱阴”,
中气以为和。 “负阴而抱阳”的这种交替运动是合乎自然的道理的。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7 08:53
标题: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二章
人之所恶, 大家所反感而厌恶的,
唯孤、寡、不谷, 莫过于只有“孤家”、“寡人”和连“民众”都不如的“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然而天子诸侯却以这样的“字眼”称呼他们自己。
故物或损之而益, 所以一切事物有时贬低它,反而得到了抬高,
或益之而损。 有时抬高它反而遭受到了贬低。
人之所教, 众人告诉君王的“仁义礼”,这是“篡改”过后的“道理”,
我亦教之。 我同样要指出“仁义礼”的错误之所在来教育周幽王。
强梁者不得其死, 终究会明白强加于人的道理是会被自觉认识而淘汰掉的,
吾将以为教父。 我必须履行我的任务,尽到我“教父”的职责!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8 10:33
标题: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
驰骋天下之至坚。 能够自由来往于任何坚硬的“事物”之中。
无有入无间。 这个看不见的“力量”,能够活跃在没有空隙的“地方”。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我因此认识到“无为”是对普天之下的民众,只有好处的。
不言之教, 教导(统治者)他们不说对民众不利的话
无为之益, 不做对民众不利的事情。这样做到了,就叫“无为”。
天下希及之。 古往今来的统治者,却是很少的人能够做得到啊!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9 18:03
标题: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名声与身体相比较哪一个更亲切?
身与货孰多? 身体和财产相比较哪一个更“贵重”?
得与亡孰病? 获得与亡失相比较哪一个会给自己带来祸国病民的祸害?
甚爱必大费; 过分地追逐“得”必然导致更多的投入财物或人员精力!
多藏必厚亡。 一味地敛财必然导致民众的贫苦从而加速国家的灾难!
故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到屈辱、羞辱和困辱!
知止不殆, 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民众带来伤害,也就没有任何危险!
可以长久。 靠这两条(知足、知止)就可以安全而长久。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11 17:37
标题: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具有一定素质的统治者,还是好象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其用不弊。 治理国家却没有多大的毛病、弊病。
大盈若冲, 统治者“虚怀若谷”而随时随地便利、供给民众使用,
其用不穷。 民众使用“永远”也用不完。
大直若屈, 统治者耿直地为民众,即便是受到歪曲又能够算得了什么,
大巧若拙, 处世乖巧、得心应手,假象有些“笨拙”,但无伤大雅,
大辩若讷。 言谈举止得当,没有装腔作势的花架子,而显得特别朴实。
躁胜寒, 快步疾走可以胜过寒冷,
静胜热。 安静镇定可以战胜炎热。
清静为天下正。 冷静、周密处理大小一切事务,才能统率天下民众而向前!
【注】“虚怀若谷”的词语“习惯”解释,可能有问题。例如,《现代汉语辞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的“虚怀若谷”词目:谦虚的胸怀如同山谷一般深广。形容十分虚心。虚:谦虚;谷:山谷。〈源〉《老子》四十一章:“上德若谷。”我在订正后的《老子》注译四十章中,上德若谷:上,统治者;德,严格约束、要求、规范自己;若,好像、如;谷,“谷”是小溪、小川、江、河的“源泉”;上德若谷:统治者能够用“德”严格规范自己,那么这个国家、社会的民众得到“德”的滋润,就像小溪、小川、江、河得到“谷”这个“源泉”的盈满而溢出、流出一样,永不衰竭!显然,上面的两种解释是不同的,哪一种是老子文章的本意呢?要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还必须联系《老子》文章中的“盈”字。因为在三十九章内面,就有“谷得一以盈”和“谷无以盈将恐竭”的问题,显而易见“盈”是不能作为“空虚”去讲解的。“盈”字正是突出了老子落实到“用”字上去的目的,是“盈满”而自然流出而心甘情愿为民众服务;决不是“人为”或装腔作势而忽悠民众。于是,这里的“大盈”也是“谷得一以盈”和“谷无以盈将恐竭”的精神再现!同时,我们还知道,当“谷”聚集而“盈满”的水,它却一滴水也不“私吞”下去,进而源源不断供应出去!这样的品质还需要大家认真去认识、判断,无须我来赘言。
在前面不但重视了“无为”,并且知道“得”这个问题的利弊,作为统治者的你,就必然可以看清楚“大成”和“大盈”的作用:如果你能够趋于 “大成” (这是你奋进的目标),那么你就会少犯错误(弊)或不犯错误(弊);如果你能够趋于“大盈” (这是你必须具备的品质),那么你就会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之上,就不会“力不从心”或“束手无策”!
知道“大盈”,我们马上应该想到39章的“谷得一以盈”与“谷无以盈将恐竭”的问题。在那里我们知道:“谷” 具备了“谷”的存在条件的满足以后,它就会满盈、盈溢而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从而就会“保证、保障”小溪、小川、大江、大河之水源源不断,进而也就“保证、保障”了民众的生存、生活。谷是盛水的“地方”,没有盈满的水,就没有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就定会导致小溪、小川、江、河枯竭而水流中断,这还怎么让在小溪、小川、江、河附近的“民众”生存、生活?显然,老子的“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本章要突出说明的中心问题。因此,“大成”句不但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并且也是为了加强、强调、突出“大盈”的作用!
有了这两条根基,什么事情就好办了:因此,大直、大巧、大辩等仅仅是统治者自己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究竟是什么样,已经无所谓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已经知道了(44章)“名”对于你来说,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自己行为的影响或实际内容、必须是对民众的利益有利。所以,你就不必刻意注重“直”(行为忠厚耿直)、“巧”(处理事物玲珑乖巧而得体)、“辩”(言谈举止得当)”的表现形式。
另外,读本章必须重新认识“冲”字,这个字西周和西周以前是没有的,那时侯只有“中”字。所以,在这里只能:冲,中也,中为“用”。这是春秋(从文字上来看,可能包括春秋)、西周以前的“中”字本意。与前面的“道中”(道冲——4章)、“不如守中”(5章)、“中气以为和”(41章、通行本为40章)等是一致的。这同样是《老子》一书的特色,必须引起人们的注重和注意。否则是不能读《老子》的。如果象人们把“冲”当成“空虚”,那么将会连《老子》意思的边都挨不上,只能任意解读《老子》而已!
“中”是我们最早、最古老的一个字。它在我们祖先“结绳记事”时候起,就有了“中”字的概念。那时候以一个“结”为“中”,表示“记住”或“解决”一个问题。这是文字的雏形最先在我们祖先中的思维反映,也是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开始。直到殷商甲骨文兴起时,“中”字的基本意思就已经深深埋在殷商民族的“遗传”之中了。流传到现在,大家在殷商的故土老乡之中,都会听到“中不中”?和“中”的亲昵的古老语言。显然,这里的“中不中”是“好不好”或“行不行”以及“可以不可以”的意思。所以,西周时期“不中不刑不聿(此字还要在‘聿’字下面加上一个‘乂’字)”的三大罪状之首,就是“不中”。什么是“不中”?那时候大家都学习射箭,射箭是要以命中“靶心”作为检验的。不能命中“靶心”,那就是“不中”,就是不靠谱,就是不能完成射箭的工作,引申为“不能忠于自己的职责”。如果,你是官员,那么你的职责是什么?你不能办事,你就是“不中”,就不能再要你继续作为官员而坑害民众。显然,你是统治者,你也必须忠于你的“天职”。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就是靠谱,就是时时刻刻都要履行自己的天职——“保证、保障民得”的实施,就是踏踏实实一心一意为民众服务!
因此,在本章之中必须弄清楚“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前面39章中,就已经知道:“谷”必须充“盈”,必须得“一”,才能有用;才能保证、保障小溪、小川、大江、大河的源头而“供应”不断;这样才能保证、保障动、植物生命的欣欣向荣;从而也就保证、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存、生活“能力”!显而易见,“盈”的充足才是“大盈”,“大盈”才能“冲”,“冲”“中也”,中为用,当然“其用”不会“穷尽”也!这样简单的生活常识,居然有人硬要胡诌而成为“冲”是“空虚”这样违背常识的道理!
另外,陈鼓应先生为了改动成为:“静胜躁,寒胜热”。他说:“‘静胜躁,寒胜热’,原作‘躁胜寒,静胜热’,根据蒋锡昌和严灵峰之说改。
蒋锡昌说:‘此文疑作「静胜躁,寒胜热。」二十六章,「静为躁君」,「静」「躁」对言,其证一也。六十章王(弼)注,「躁则多害,静则全真」;六十一章王(弼)注,「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雄也」;七十二章王(弼)注,「离其清静,行其躁欲」;皆「静」「躁」对言,其证二也。管子《心术上》,「躁者不静」;《淮南•主术》,「人主静漠而不躁」;亦「静」「躁」对言,其证三也。《广雅•释诂三》,「躁,扰也。」《一切音义十四》引《国语》贾注:「躁,扰也,亦动也。」是「躁」乃扰动之义,正与「静」字相反。「静胜躁,寒胜热」,言静可以胜动,寒可以胜热也。二句词异谊同,皆所以喻清静无为胜于扰动有为也。’(《老子校诂》)
严灵峰说:‘《韩非子•解老篇》云:『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亦「静」「躁」对言。《孙子•军争篇》云:『以治待乱,以「静」待「譁」。』《淮南子•原道训》云:『夫精神气志者,「静」以日充者以壮;「躁」以日耗者以老。』《兵略训》云:『「静」以合「躁」,彼「躁」我「静」。』又云:『「静」为「躁」奇。』《诠言训》云:『后之制先,「静」之胜「躁」;数也。』不仅「静」「躁」对文,且直云:『「静」之胜「躁」也。』因据《淮南子》文改正。’
蒋严论说确当,因据以移改原文。”
显然,陈鼓应先生吸取了错误的认识,导致了自己错误的理解而稀里糊涂的胆大妄为!原因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老子所依据的“证据”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事实,是人人尽知的简单道理!这是老子立论而不败的坚实基础!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12 09:14
标题: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统治者按道理办事是为“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就可以用战马耕田和战马“施肥”肥田的双重“种田效果”。
天下无道, 统治者置民众的生死于不顾,
戎马生于郊。 就会战争连年不断,致使母马只能在战场附近生下幼崽。
罪莫大于可欲, “罪恶”的根源,是没有过于“可欲”的。
祸莫大于不知足; “祸患、灾难”的根源,是没有过于“不知足”的。
咎莫憯于欲得。 因为统治者有了“欲得”的念头,从而给民众造成了灾难。
故知足之足, 因此,统治者或官员们,你们应该满足你们“得”的现状。
常足矣。 这样就会致使你的国家和民众得到幸福、充实和满足!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13 09:19
标题: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 不离开家门,
知天下; 知道天下事物(的道理)。
不窥牖, 不去窥探客观事物“本身”,
见天道。 明白客观事物的一定的道理。
其出弥远, 你走出去越远;
其知弥少。 你认识的问题越少。
是以 因此,
圣人不行而知, 统治者不离开问题的基础才能知道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不见而明, 不必亲眼看见,就明白了该事物的前因后果,
不为而成。 毫不费力地就能够处理好民众所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14 11:20
标题: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统治者的“自以为是”一天比一天在增加,
为道日损。 统治者离开“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就越来越远,
(“为道日益, (统治者坚持“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日益,
为学日损”,) 就会把自己身上“自以为是”的毛病日益克服、丢掉!)
损之又损, 逐步减少“自以为是”的毛病、习惯、作风!
以至于无为。 直到统治者没有违背“保证、保障民得”的任何行为。
无为而无不为。 既然没有违背,那么,就必然去作为而为民众服务了!
取天下常以无事, 治理国家,统率臣民必须没有违背民众利益的大小事情;
及其有事, 如果有违背民众利益的事情,
不足以取天下。 就不可以统率、治理国家!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15 09:08
标题:
第四十九章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
圣人在天下,
歙歙焉,
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译文】
好的统治者一贯没有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想法,
只能以民众的想法作为自己的想法。
民众之中善于做事的人我要很好地对待他,
民众之中不太善于做事的人我同样也要很好地对待他。
统治者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出发都是要很好地对待他们;
民众之中说话算数的人,当然我信任他,
民众之中即使没有按承诺做到的,我也一样要信任他。
统治者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出发都必定要信任他们。
比较好的统治者治理国家,
“遇事”必须平心静气、认真对待民众,
使民众看不见“智者”的胡作非为而趋于自然浑厚朴实。
民众只能注重自己身边耳闻目睹的大小事情,
统治者只能象儿童一样,绝对不能干涉民众(父母)的行为举止!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18 09:10
标题:
第五十章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民之生动之于死地,
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
陆行不遇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
【译文】
“民”从出生到死去的自然人生历程中:
能够自然生存的“民”而自然死亡的,达到三分之一,
不能够自然生存的“民”而自然死亡的,也达到三分之一;
离开了正常生活环境,胁迫、威逼民众进入绝命之地,
也占了三分之一。
这是什么缘故?
是因为他们不能正常地求得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曾经听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
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见犀牛和老虎,
不在战争状态而进入部队,就不需要盔甲兵器。
不遇见犀牛,犀牛没有地方来显示它角的“厉害”,
不遇见老虎,老虎没有地方来展现它爪子的“威风”,
不参加战争,兵器没有地方来展现它锋利的“场所”。
这是什么原因?
是因为没有置“人”于“死地”的地方。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18 09:11
标题: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势成之。
是以,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
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
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译文】
“保证、保障民得”是客观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统治者“不得”的行为,是滋润下面每一个民众。
生命、民众、万物的生意昂然趋向,
都是因为统治者“不得”的高贵品德而表现出来的成果。
所以,
民众、万物无不心悦诚服地尊敬统治者“不得”的精神!
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受到敬重、尊崇,
“不得”这种精神受到珍视、重视,
没有谁命令(人为的因素),这样的社会而健康发展。
因此,
这是应用了“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而产生出来的,
是统治者“不得”的精神畜养出来的,
这样才能生长、发展,
开花、结果、成熟,
爱养、保护。
生长靠的是统治者“不得”的精神,他决不能据为己有,
欣欣向荣的气势的行为,他决不能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虽然是百官之长,他从来不主宰民众的命运;
这样就是懂得了古公亶父规定的“德”的知识和学问了。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19 09:59
标题: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塞其兑,
闭其门,
终身不勤;
开其兑,
济其事,
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
用其光,
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
是为袭常。
【译文】
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必定有一个“源始”,
来作为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根本。
已经掌握了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的根本,
就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
统治者的根本不就是那个“保证、保障民得”吗?
你就必须坚守在你统治者的根本职责之中,
你终身的工作,必定会少犯错误或不犯重大错误!
塞住耳朵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议论,
不调查不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胡乱折腾等,
那么,你毕生都不能为民众做好一件事情!
打开自己的耳朵和睁开眼睛,
任意听取、采纳别人谗言,一昧地盲从,
应用到处理日常事务,你毕生都不能脱离灾难和危险。
认识、深入细致而较为正确地处理事务才算是“明”,
必须要把民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才是最“强壮”、最好的。
应用为民众服务办事、处理问题的作风,
回到聪明、明白,或较为正确地处理事务之中来,
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祸国殃民的灾难。
这样的办事、处理问题的作风,要发扬光大下去!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20 10:48
标题: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行于大道,
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
而民好径。
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采,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馀,
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
【译文】
以往的历史经验教训,使我准确地知道,
统治者按照“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办事,
惟独是怕他走错了道。
大道是那样的平坦,
然而,民众却被逼迫得不得已而走上了“邪”路!
日子过多地荒废过去了,
田园过多地荒芜了,
仓库已经空虚;
统治者的你却穿着华丽的衣服,
佩带锋利的宝剑,
饱足精美的饮食,
搜刮足馀的财货!
你这是在干什么?这叫做强盗头子的行为!
统治者,你已经离开“道”很远了(非道也哉)!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21 10:32
标题: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
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
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国观国;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译文】
善于建立了“德”就不能更改或拔除(废除),
善于抱定一个信念就不能脱离,
子孙后代永远遵循此“德”而决不中断。
把“德 ”“实践”或“用之于”自身,
这才是“德”的真实;
把“德”“实践”或“用之于”自己的“家”,
这才是“德”的充沛富裕而有余;
把“德”“实践”或“用之于”自己的“乡”,
这才是“德”的永远长久;
把“德”“实践”或“用之于”自己的“国家”,
这才是“德”的丰富而诸侯国的国泰民安;
把“德”“实践”或“用之于”自己的“周天下”,
这才是“德”的普遍而无一民众会遗漏;
所以必须要用自己来关照自己的内外的方方面面的心情,
用家庭前进的角度,带领大家一起前进;
用“乡”共同发展的角度,带领大家一起共同发展富裕;
用国家共同发展富裕的角度,带领大家而国泰民安;
用天下富裕的角度,使民众们都幸福美满而无一遗漏!
我凭什么知道治理天下是要这样呢?
就是要注意、解决“弱势群体”极度贫苦的民众的方法!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22 10:32
标题: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
猛兽不据,
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译文】
统治的“德”行做得最好的,
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
毒虫不会螫伤他,
猛兽不会撕咬吞噬他,
猛禽不会叼走他。
骨弱筋柔,但是他的“握力”牢固,
还不知什么是男女交合之事,但是他生殖器却能勃起,
这是他的必然现象,他是精力充沛所致。
他大声啼哭而不显得声嘶力竭,这是他的自然现象,
所以说他是“自然平和”。
知道生命的“自然平和”,就是“懂得”了生活的常识;
“懂得”了生活常识,就会明白客观事物的“道理”。
必须有益于民众的生活,就叫做“益生”,这才是好事,
强迫命令、横蛮无理不顾民众利益就叫做“逞强”。
客观事物的发展到了尽头就是“衰老”,
这就叫做不合乎道理,
不合乎道理,就必定夭折!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23 18:40
标题: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其兑,
闭其门;
和其光,
同其尘。
挫其锐,
解其纷。
是谓玄同。
故:
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
不可得而贱。
故,
为天下贵。
【译文】
懂得道理的统治者不乱说,不会“感情用事”而处理事务,
信口开河的统治者,不知道为民的道理,就只会“感情用事”。
必须塞住他只听小报告、谗言的“耳朵”,
必须关闭他信口开河、到处乱讲的嘴巴;
要与古公亶父等创建的“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融为一体,
这就必然与民众同其“尘俗”。
还必须压住至高无上的气焰而走到哪说到哪地“瞎指挥”,
还要善于分辨(处理)纷乱繁杂的日常事务;
做到这些,这就叫做与民众同一的“学问”!
所以,
不可能因为“感情用事”而带来与统治者亲近,
亦不可能因为“感情用事”而带来与统治者疏远;
不可能因为“感情用事”而带来的“便利”或“利益”,
亦不可能因为“感情用事”而带来的“伤害”或“祸害”;
不可能因为“感情用事”而带来的“地位”变化的高贵,
亦不可能因为“感情用事”而带来的“地位”变化的 “卑贱”。
所以,
才能够为天下有作为的统治者所珍贵而尊贵!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24 09:56
标题: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
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
法物滋彰,
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
以“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来治理国家,
以出奇制胜的办法来打击敌人而保家卫国,
以不违背民众利益的行为来“管理”国家。
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
根据就在于:
国家统治者的律令禁戒忌讳越多,
民众反而越发陷于贫困;
民众之中非生产用的利器多了,
国家越发陷于混乱;
以统治者为核心的人们的智谋伪巧越多,
奇怪的事物(现象)就出现越多;
根据法令而造成的民众的灾难不断滋生、多有,
偷盗的人就多起来了;
因此,古公亶父说;
“我没有做对民众不利的事情民众则自然归化;
我不喜欢动武则民众自然端正;
我没有奇怪的念头滋生而为民众服务则民众自然富足;
我没有非分的欲望则民众自然淳朴”。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25 10:32
标题: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人之迷,
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译文】
有关民众生存、生活的政策宽松而不严苛,
民众就能够朴实厚道而“安其居、乐其俗”;
有关民众生存、生活的问题的政策烦琐、细致、严苛,
民众的生活、生存不是短少这就是短少那。
民众的苦难、灾祸正是这些人们“享福”的源泉;
他们的“幸福”隐藏民众的苦难、灾祸啊!
这些执政的人们,你们哪个知道它们的究竟?
这是他们离开了“以正治国”的轨道。
“以正治国”的方略经过他们的反复无常就离开了轨道,
是因为他们善于、精通这些诡秘伎俩而偏离了正常轨道。
这些有权有势的人们的迷糊,
由来已久了!
因此,古公亶父说:
方正地执行“保证、保障民得”而绝不能背叛、割裂它;
执政必须廉洁而不能刺伤、破坏“保证、保障民得”;
随时随地都要正直公正而不能任意妄为;
必须给前人增光,为后代造福而不夸耀、不忽悠民众!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26 08:36
标题:
第五十九章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
治理人员的事是最大的事情,教导他们具有节俭品质和行为。
都必须知道极度节俭是“官员”必须臣服的道理;
他们臣服这个道理,就是不断在积累统治者的“德”的品质;
不断积累统治者“德”的品质,则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或困难,就具备了不可限量的力量;
具备了不可限量的力量,就可以有了“以正治国”的国家;
有了“以正治国”的国家的那个“莫若啬”的品质;
就可以长治永久而保证民众都能够“安其居……”
这就叫做,根扎得很深并且是牢固而深得民心的根,
长久的注视所必须遵循这个朴实而简单的道理!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27 09:03
标题:
第六十章
第六十章
治大国,
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译文】
治理大国,
就好象煎小鱼一样(不能随便常常扰动它),
随时随地用“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来治理天下:
鬼是不会也没有资格来伤害“神”的职能的。
并不是鬼不能伤害“神”,
是因为“神”不能伤害人;
相反“神”是保护、保佑人而继续为民众服务的,
并不仅是“神”不伤害人,比较好的统治者也是不会伤害人的。
这样“圣人”和“神”他们俩都不会去伤害人的。
所以,圣人的德的实现,还有为民众服务的“人”的功劳!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28 08:40
标题: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
故,
大国以下小国,
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
则取大国。
故
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
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应该要符合民众的切身利益。
治理天下必须依据“根本”(“静”)必须维护民众的利益,
必须维护民众的利益,才能为天下所归附。
雌性常常以“静”(倍加“慈爱”弱小)而胜于雄性,
必须以“静”为符合民众利益(“下”)。
所以,
大国必须以“下”(符合民众利益)而“面对”小国,
即可取信于小国;
小国以“下”(符合民众利益)而“面对”大国,
即可取信于大国。
所以
作为大国必须以“下”(符合民众利益)而“取信于”小国;
作为小国以“下”(符合民众利益)而“取信于”大国。
大国无非是要更加多的“蓄养”为民众利益服务的人;
小国无非是要更加多的“从事”为民众利益服务的人。
那么大国小国都符合民众的根本利益,
相形之下,大国更加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29 08:40
标题: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注)。
善人之宝,
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
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
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
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
求以得,
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译文】
“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是不能违背的,都必须受其指导。
善于为民众服务的公务员必须珍贵这个道理,
不善于为民众服务的公务员也必须要保持这个道理;
美丽好听忽悠民众的言辞的确可以招摇过市;
带有“权势”的行为也可以强加于人。
公务员若是不善于服务民众的人,
哪能把他们(不善于服务民众的人)舍弃?
所以,(在建立国家体制之前的)天子登基,
设置三公的时候,
虽然有拱璧以先驷马在后的隆重仪式,
还不如坚持、遵循“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
古人珍视“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是为什么呢?
不正是因为:
真心实意地追求,坚持“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
即便有了罪过,也是可以免于处罚的。
所以,“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才被天下人们所珍贵!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7-12-31 09:27
标题: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是以,
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是以,
圣人犹难之,
故终无难矣。
【译文】
统治者的行为,没有丝毫损害民众利益的行为,
统治者所参与的事物,没有丝毫损害民众利益的事物,
统治者的意念、想法,没有损于民众利益的意念、想法。
能够涉及到的大事小事,或事情多与事情少,
从不计较民众的抱怨,坚持“保证、保障民得”的力度。
克服困难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
做(干)大的事情(业),要从细微处开始。
天下难办(做)的事,
一定开始从容易入手;
天下的大事情(业),
一定从细微处开始做起。
所以,
比较好的统治者,始终不自以为大。
因此他才能办成、成就大的事情(业)。
统治者的轻易承诺,从而使民众的抱怨滚滚而来;
统治者的虚妄地允诺,一定会遇到越是更多的困难。
所以,
比较好的统治者就会更加考虑困难的难处以及诸多方面。
因此他最后没有、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8-1-1 10:05
标题: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
圣人无为,
故无败;
无执,
故无失。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
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
【译文】
坚持为民服务的现状,必须鼓励他们持续发展下去。
当发现有了不愿为民服务的兆头,则必须使他们改正。
这种“兆头”还是脆弱的时候,是很容易把它消解的,
这种“兆头”还是细微的时候,是很容易把它分化瓦解掉的。
要在这种“兆头”没有发生前,是容易把它处理好的,
治理公务员要在还没有形成不愿为民服务的现象发生之前。
一米直径以上的大树的木料,
生长于细小的幼苗;
九层的高台,
完成于一筐土一筐土地堆积、积累起来;
要走千里远的路程,
须从脚下开始迈步。
不按照实际情况而强行者,必定遭到失败;
蛮横、固执地、一意孤行者,就会丧失既得的政权。
因此,
比较好的统治者没有危害民众利益的行为,
所以不会失败;
没有强行、执拗损伤民众行为的固执,
所以不会丧失政权或丧失民心;
民众所做的事情,
经常在差不多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
谨慎收尾,如同开始一样,始终要谨慎从事,
就不会把事情办坏,就不会不能成功。
因此,比较好的统治者,
有非分的欲望吗?不能有非分的欲望啊!
他就不会珍贵难以得到的财物;
学吗?不能学啊!
决不能再去重复违法乱纪的官员们所犯下的错误、过失。
以便辅助民众生存、生活的各种各样的事物顺利发展,
就绝对没有危害民众利益的行为。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8-1-2 09:50
标题: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非以明民,
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
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
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
国之德。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
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
远矣,
与物反矣,
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
过去善于按“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办事的统治者,
不是教民众“聪明”、机巧,
而是教他们保留本来的淳朴、朴质的本色。
民众“难以”治理,
是因为“智者”的太多的原故。
所以,用“智者”治理国家,
是国家使用了做大坏事的人。
不用“智者”治理国家,
这才是按照“保证、保障民得”的结果、才是“德”啊!
知道“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的原则,
经常知道并遵守、应用这个原则,
就叫做懂得了有关“德”的学问。
“德”的学问,虽然深奥但必须不但深入而坚信,
只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为民众服务下去就能取得成果,
与那些不利于民众生存、生活的事物是相反的。
这样才会举国上下向着“保证、保障民得”顺利前进!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8-1-3 09:16
标题: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
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臣服、尊敬、爱戴、百谷为王的理由,
是因为“江海”在“谷”的下面,
所以能够成为当然的、也是民众所期盼的王。
因此比较好的统治者,要想领导民众共同前进,
必须调查、了解、知道“民情”;
要想认准一个“新”的前进方向
必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众利益的后面。
因此比较好的统治者领导民众前进而民众不感觉到是负担,
认准“新”的前进方向而民众知道自己的利益不会受到伤害。
因此
天下的民众都臣服、尊敬、爱戴而绝不厌弃,
因为他不与民众去“争”,
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相争!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8-1-4 09:17
标题: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
大而不肖。
夫唯不肖,
故能大。
若肖,
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
舍俭且广,
舍后且先,
死矣!
夫慈,
以战则胜,
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
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的人都说,我揭露出来的问题很“大”,
他们说:“真的很大吗?好像不能算是‘大事’”。
正因为它们是涉及到民众生活、生存的所谓“小事”,
所以,它必定就是国家的大事情。
是的,它们的确是涉及到民众生存、生活的“小事”,
以前就被认为是很小的事情,这却正是我们错误的原因。
我在处理日常事物之中,遵守三项珍贵的原则,
坚持运用而保有它们:
第一,对待士兵必须无比和善慈爱;
第二,带兵的人能够坚持勤俭“治军”,是民众的军队;
第三,决不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士兵或民众利益的前面。
和善慈爱,士兵们在打仗的时候就会英勇无敌而取得胜利,
勤俭治军,那么它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决不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士兵或民众利益的前面,
所以,就能够成就为对社会真实而有益的领导人;
你现在抛弃和善慈爱,只要求他们勇敢无畏去“拼命”,
抛弃俭朴,就不能广阔深远取得民众他们的支持、爱戴,
在利益面前,舍弃退让,志在必得(他们敢和你争抢吗),
(这样)是绝对不能成功、必定遭受到失败!
对待士兵必须无比和善慈爱,
用于战争就能够取得胜利;
用于守卫就能够巩固。
如果在遭遇到危难之中用什么样最好的办法来拯救谁?
那只能用“和善慈爱”的长期“治理”成果来捍卫它!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8-1-5 10:05
标题: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善于运用“保证、保障民得”的人,是不会武断专横的。
善于面对战争的人,是不会能发怒的;
善于战胜敌人,绝对不能给予敌人赢得胜利的机会;
善于使用“公务员”的人,必定有为民众服务的工作作风。
这叫做给民众以“得”的不争(严格限制自己的欲)之德,
这叫做使用“公务员”,而展现统治者的才能。
这叫做最完美的般配天之道,从来就有的最高准则。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8-1-8 08:37
标题:
第六十九章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
攘无臂;
扔无敌;
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
哀者胜矣。
【译文】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曾经总结经验说到:
“我不敢成为‘战争’的‘主人’而不能掉以轻心,
决不能‘寸进’而必须‘退尺’摸清敌人的情况。”
叫做“无不更加成为相当规范的行列,
要把愤怒化为英勇、无畏、同仇敌忾的行为;
敌人不是一只死狗而是穷凶极恶的豺狼;
我们的战士手中拿的兵器是致敌于死地的法宝!”
祸事、灾难莫大于对敌人的实际力量估计过低。
对敌人的实际力量估计过低,差一点就丧失了我的军队。
因此彼此对抗的军队在实力相当的时候,
为被敌人蹂躏残害的悲愤“正义”之师,必定取得胜利!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8-1-9 08:58
标题:
第七十章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
言有宗,
事有君。
夫唯无知,
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
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
我全部书中的道理(言论)是很容易知晓、明白的,
是很容易实行的;
但是,全国居然没有谁能够知晓、明白,
居然没有谁能够实行。
统治者及其官员们的言论,不能违背“保证、保障民得”;
统治者及其官员们所从事的事,不能违背“民得”的道理。
由于人们没有明白我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不能够和我一样坚持“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
知道我这样来说明道理的人太稀少了
能够效法我这样来坚持为民众谋求利益的人难以遇见。
因此,古公亶父在当时,虽穿粗布衣,却揣着“美玉”!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8-1-10 08:42
标题: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尚矣;
不知知,
病也。
圣人不病。
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了“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而且能够努力执行;
都必须崇尚这样的道理的行为!
不能够知道“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就不能够执行。
这就是祸国殃民!
比较好的统治者必须执行道理,他们不会祸国殃民;
正因为他们能够认识到,他们就能避免祸国殃民的错误;
所以,他们不会犯祸国殃民的错误。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8-1-11 17:44
标题: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
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
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
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译文】
民众不怕官员们的权威和威风,
那么这些官员们还有什么作用?
官员们不尊重民众而逼迫民众离开世代所居住的地方,
官员们不尊重民众而压制、堵塞民众生存的活路。
尊重民众,才不会堵塞民众的生路,才能做到“民得”。
所以,不会遭受到堵塞,民众就有了生活、生存的根本;
所以,比较好的统治者
必须知道“民得”的道理,不能宣扬“污七八糟”的东西;
必须爱护“民得”的道理,不能奉行 “污七八糟”的东西。
因此,去掉“污七八糟”,而继承发扬“保证、保障民得”!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8-1-12 08:56
标题: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
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
孰知其故?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译文】
无所顾忌而造成“侵害民众”的行为,必然会结束政权的生命;
勇于为民众服务不“侵害民众”,必然受民众爱戴。
这两种:“勇于敢”或“勇于不敢”的后果,
谁都清楚明白哪一个是对民众是有利的或有害的。
“天”所厌恶的是哪一个,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身为统治者的你,为什么会不知道它的原故?
天(最大)的道理,
是不能与民众去争夺利益,当然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这不须有美的或恶的言语说教,民众就会踊跃接受的;
不用召唤,民众就会踊跃参加的;
能够做到不争、不言,是和缓而坦然,但谋划却万无一失。
你看:天之道的“网”如此宽广无边,它虽然稀疏,
但它却一个不漏地保证了事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生生不息。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8-1-15 09:00
标题: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四章
若民恒且不畏死,
若何以杀惧之也?
使民恒且畏死,
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
夫孰敢矣?
若民恒且必畏死,
则恒有司杀者。
夫代司杀者杀,
是代大匠斵。
夫代大匠斲,
则希不伤其手矣。
【译文】
如果在民众之中普遍或部分有不怕死的情况经常发生,
怎么会用“杀”来震慑民众,这有什么用处?
如果民众在“保证、保障民得”的惠及之下,谁还去找死?
还有特别出格的个别人,在确凿的证据下而结束他的生命。
还有哪个再敢于“捣乱”而不遵守普遍规则的行为?
如果民众是怕死的,
因为已经有执行法律而处以极刑的人,来负责这样的事。
现在却不是这样,谁都可以代替执行法律或处以极刑。
这种现象就是冒充木匠而不需要“规矩”。
这种冒充木匠而不需要“规矩”的行为,
哪有不斫伤自己的“手”的?(祸害无穷。)
作者:
陈光柱
时间:
2008-1-15 09:02
标题: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
是贤于贵生。
【译文】
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苦难民众,处于饥寒交迫的景遇之中,
是因为,“任意”摊派税费太多,
所以民众才成为饥寒交迫而走投无路;
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苦难民众不容易治理、管理,
是有危害、逼迫得民众无法正常生活、生存,
所以民众不容易管理、治理;
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苦难民众,不得已而敢于冒犯法律,
是因为,统治者及其下属的官员们的生活糜烂以至穷奢极欲,
这样造成迫不得已的民众,才敢于不重视自己的生死。
民众被逼迫得没有办法,为了简单的生活的某些民众,
只能是面对“赚钱”而养家糊口的事情,不得不铤而走险。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