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诸葛亮不是人“妖” [打印本页]

作者: 楚云    时间: 2007-8-18 22:32     标题: 诸葛亮不是人“妖”

自从,小罗先生写下《三国演义》之后。其地位逐渐取代正史《三国志》,可以是百姓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道《三国志》是

啥玩意。再加上小罗对蜀汉的力捧,诸葛大哥的地位更是比神还崇高。由于这位神人太过NB,后世一些学者对其能耐提出了质疑。其中

树人老兄的话最为经典——对智而近乎妖!
     不过,我想说诸葛亮不是“妖”!!演义中的诸葛是汉初三杰的“合成体”,简直要用“非人哉”来形容。什么舌战群儒、智激周

瑜、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道、三气周瑜、巧布八阵图、七擒孟获、空城计、造木牛流马、火烧上方谷。这一系列故事充分表现

了诸葛的外交才能、军谋、计谋,然而这些故事的可信度老易应该有介绍过。在此我也不多说了,仅讨论一下诸葛的军谋吧。
     列位应该都知道演义中诸葛出山的第一战——火烧博望坡。这一仗打得好啊!赵云诱敌,关、张二人纵火。烟火中杀得曹军尸横遍

野,血流成河。题诗更是厉害: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只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如何够夸张吧。然而事实上,

当时诸葛还在隆中耕田,根本就没有出山。火烧博望是刘备干的,当时刘备“烧屯伪遁”。于博望伏兵,夏侯淳不听李典劝告,引兵追

击,被杀得大败。就这么地,“猪哥”的第一功被“抹杀”了。
     再说说经典故事——草船借箭。草船借箭之事,讲起来那是相当的神奇啊!不过可惜三国志中没有这类事情的记载,而且有些地方

不合情理。
     第一,故事是在周郎要杀猪哥的背景下发生的,而周郎会不会想杀猪哥,恐怕大家是知道的。那是不可能D。
     第二,小猪哥不是什么气象卫星,他凭什么料定三天之后必有大雾?!如若大雾未到,他可是人头不保啊。
     第三,他又如何保证曹公下令乱箭齐发?万一,老曹射火箭,他还不变成焦炭啊。再说了,十万只箭可不是
           小数目,怎么可能凑得足。而
     实际上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是“孙权借箭”,建安十八年的濡须之战中。孙权乘大船观察曹营部署,曹操下令弓弩乱射,箭落入船

船的一面偏重,快翻了。因而下令掉头,再以另一面受箭。安稳之后,开船而归。故曹操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更假的是“七擒孟获”,简直是要打服人家。演义中的南中平定战,史书上记载得很简略。也就是说三路大军开至南中,东路军马

忠进攻朱褒;中路军李恢直抄孟获老巢;诸葛西路军治理,向越蠲前进。最后三路大军会师滇池,简单的肃清而已。而演义可就夸张了

用了二万五千字左右的大篇幅,描述了这一战。如假兽破真兽,火烧藤甲,木鹿大王、兀突骨,毒气、哑泉、灭泉、黑泉等。还有南中

的奇风异趣,都不见史书记载。只能说,老罗I服了U。而且“七纵”可不是小数目啊!那得打多少仗啊,猪哥是在以人命换取孟获的“

心服”吗?
     空城计——诸葛弹琴退仲达,潇洒啊!不过,打死我也不信。据演义所载,当时仲达有十五万兵马。不论城内有多少伏兵,也不会

有半点畏惧。怎么可能,夹着尾巴逃呢!若要说真正的空城计,最多也就是子龙的“空营计”。您说是吧。
     诸葛智取汉中亦有几处疑点,当时曹操进攻了一个月,难以攻克,士兵死亡甚多,消耗严重,他拖不起。刘备以逸待劳成功,曹操

无可奈何唯有退兵让贤。但演义中的许多人物当时没有出现。一曰:诸葛大哥当时在成都镇守,没有参加此役;二曰:曹彰在上一年北

伐乌桓,到这年才平定。曹操召他参战,但当他赶到长安时,战事已经结束;三曰:吴兰当时尸骨已寒,没可能喋血汉中;四曰:庞德

南屯樊城,与曹仁共拒关羽,又如何分身救曹操?更重要的是:孟德老了,时年65岁,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乱舞中原的英雄了。“烈士暮

年,壮志已已。”老了,他那句“鸡肋”足以证明他老了。
     呜呼哀哉!!可惜啊!中华民族有少了一位智可通神的诸葛神人啊!看来陈寿说得没错: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

干,优于将略。







       就写到这了,如果各位觉得还可以。就说句话,这是原创连载哦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18 22:41

借箭的是孙权么????确定不是孙坚?
作者: 楚云    时间: 2007-8-18 22:49

三国志记载的是孙权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18 22:51

貌似是孙坚比较早吧
孙权只是防沉,不是借箭哦....借箭是副作用.

[ 本帖最后由 无势 于 2007-8-18 22:52 编辑 ]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18 22:53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18 22:51 发表
貌似是孙坚比较早吧
孙权只是防沉,不是借箭哦....借箭是副作用.

是孙权,没错的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18 22:54



QUOTE:
原帖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8-18 22:53 发表

是孙权,没错的

呵呵.孙权是防沉,他的目的不是借箭......所以说借箭是副作用........原创者还是孙坚.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18 22:57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18 22:54 发表

呵呵.孙权是防沉,他的目的不是借箭......所以说借箭是副作用........原创者还是孙坚.

三国志里有记载啊
作者: 枫月    时间: 2007-8-20 08:27

无势说得孙坚借箭在《三国演义》第七回
《三国志·吴主传》云: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裴松之注《魏略》: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这就是孙权借箭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0 10:22

汗。。。那不叫借箭,孙权的目的不是要箭。怎么叫借箭呢,狂汗。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0 10:31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0 10:22 发表
汗。。。那不叫借箭,孙权的目的不是要箭。怎么叫借箭呢,狂汗。

这个是演义中诸葛借箭的原型
作者: 疯猫    时间: 2007-8-20 10:47

演义是小说啊,难道要演义完全符合历史?那还叫小说吗。如果真这样写,也没多少人会去看,三国这段历史不过时中国历史中的普通一段,比较出名,不都是演义的功劳?只不过三国演义写的比较好,比较精彩,看的人多,大家比较熟悉罢了,写的好也是错。
历史题材的小说还有说唐什么的,难道都要完全按历史写?那说书的人怎么办?还有多少人会看这样的小说。
作者: 疯猫    时间: 2007-8-20 10:53

三国这段历史之所以人们耳熟能详,完全得益于演义。
三国本身在中国历史中是个普通的阶段,轩辕居然单开个版面讨论三国历史,还不让涉及演义内容,孤芳自赏!
没有演义,三国再普通不过。如果没有演义,从任何角度来比较,也没春秋战国重要。
如果开个版面讨论史记和春秋战国,要比讨论不许涉及演义的三国意义大.
反映历史的小说还有个东周列国志,这本小说到是很符合历史,又有多少人去看?看这小说不如去看史记了。
如果没有演义,又会有多少人会去关心三国?又会有多少人会回过头去看三国志?
要是没有演义,人们知道最多的恐怕就会是关二爷(在演义成书之前很久就开始关二爷的造神运动了),因为关二爷,人们也会知道刘关张。

[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07-8-20 11:32 编辑 ]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8-20 10:53

空城计来源于郭冲五事,裴注中有记载。

拜托。人家写的是小说,但人家的历史功底,不是轩辕论坛中绝大多数历史票友所能比得上的,自个如果对小说有疑义,请至少先仔细通读一遍裴注三国志。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0 11:14

布八阵图——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七擒孟获——汉晋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

空城计——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造木牛流马——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死诸葛走生仲达——汉晋春秋曰: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0 11:45

八阵图确有,不过似乎只是一种阵型,七擒孟获应该是夸大了,空城计多半是郭冲杜撰的.木牛流马死诸葛走生仲达好象没人怀疑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0 21:52

七擒之说,并不一定是真.甚至在南蛮地方民间传说里还有孟获七擒诸葛亮的奇闻呢..呵呵/但诸葛亮服民心却应该不假,当地还有以诸葛亮遗留下的战器战鼓作为家宝的事情,而对诸葛亮也是很迷信的.
而草船借箭一事确为孙坚首创.这个不止演义有书.
空城计,确实也有人说是误作赵云的空营计...蜀书中记载的也颇为奇怪..诸葛亮屯阳平时,司马懿应该还在荆州/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0 22:03

空城计基本上假的,如果司马怕中伏,不会先派小部队试试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0 22:09



QUOTE:
原帖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8-20 22:03 发表
空城计基本上假的,如果司马怕中伏,不会先派小部队试试

重点在于....这时候司马还在荆州凉快着呢...他怎么去派小部队啊.呵呵
作者: sos2290    时间: 2007-8-20 22:10

只想问一句:没有演义有多少人会关心三国? 今天所谓的三国专家,三国史界泰斗云云,有几人不是借了老罗的东风?

拿着无比坚实的历史知识去批驳一个说书人如何歪曲历史,是对知识和历史的侮辱.

[ 本帖最后由 sos2290 于 2007-8-20 22:12 编辑 ]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8-21 23:46

谈论演义的就不该在这里发帖。
回楼上一句,没有演义至少我会关心三国。我是无论时代远近,还是中外东西,就是对历史感兴趣。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2 00:14



QUOTE: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8-21 23:46 发表
谈论演义的就不该在这里发帖。
回楼上一句,没有演义至少我会关心三国。我是无论时代远近,还是中外东西,就是对历史感兴趣。

不过演义对三国发展很重要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