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于刘禅 [打印本页]

作者: 云上天    时间: 2007-8-15 17:00     标题: 关于刘禅

刘禅此人 历史评价极差 最近易中天先生提出他其实很聪明
我觉得 他是一个聪明又平庸的人 只怪他生错了时代
来分析一下
他很聪明 很多史书都记载 刘禅此人小时候很聪慧 很讨刘备喜欢
他耳根子很软 从他轻信那个黄太监 以及诸葛亮被诬案时没处罚诸葛亮可看出
他喜欢享受 很懒 他把军政大权都交给诸葛亮 一是他争不过 二是他懒的争
他很懦弱 胆子很小 投降时可看出
他有敏锐的政治头脑 从他投降后得到善终可看出 他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他能忍 从登基就开始做傀儡~~~~~~~~~~~~~
.....................
我觉得他就是一个二世祖 在现代可能生活的很好 到古代~~~~~~~~~~~~~~
作者: 青面兽杨志    时间: 2007-8-15 17:18

刘禅不是傻子,但他也不聪明,投降后司马炎都懒得杀他了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15 17:22

一言以蔽之,刘禅是中国士大夫心中最理想的君主
作者: an老忘密码    时间: 2007-8-15 17:38

刘禅
好人啦。
说起来三国二代人物,刘禅在君主里,算破坏性最小的了。没他建设的机会。
三国演义灌大水,此间乐,不思蜀。说明他就没过上过好日子呀。
作者: skdm    时间: 2007-8-15 19:16

四个字——大智若愚
作者: Terryh    时间: 2007-8-15 19:36     标题: 我觉得他只是一个没用的君主

我觉得他只是一个没用的君主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15 21:02

亡国就说没用太武断了吧
作者: 索虾王    时间: 2007-8-21 19:31

作为皇帝,蜀国在他任内亡国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一个明君吧,历史上还有杰出的君主会亡国的吗???不是说他不聪明,但是聪明并不等于能干,并不等于就长于治国,聪明不等于就一定不昏庸,明朝的万历皇帝据说也很聪明,那又怎么样呢?在历史上也不是一个昏君吗?而且他任用宦官祸国,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怎么还能说他是个明君呢?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1 21:16



QUOTE:
原帖由 索虾王 于 2007-8-21 19:31 发表
作为皇帝,蜀国在他任内亡国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一个明君吧,历史上还有杰出的君主会亡国的吗???不是说他不聪明,但是聪明并不等于能干,并不等于就长于治国,聪明不等于就一定不昏庸,明朝的万历皇帝据说 ...

蜀国灭亡也不是也不是他一个的责任.刘禅你要拿对比较的人,不是说所有的亡国君主都昏君,只是他们有心无力了.应该说刘禅在三国的三个亡国之君中应该是最强的了.他在中国的亡国之君中素质应该比较高了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8-22 00:09



QUOTE:
原帖由 索虾王 于 2007-8-21 19:31 发表
作为皇帝,蜀国在他任内亡国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一个明君吧,历史上还有杰出的君主会亡国的吗???不是说他不聪明,但是聪明并不等于能干,并不等于就长于治国,聪明不等于就一定不昏庸,明朝的万历皇帝据说 ...

唐明皇!杰出吧!明君吧!等于亡国,而由太子复国而已。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2 00:19



QUOTE: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8-22 00:09 发表


唐明皇!杰出吧!明君吧!等于亡国,而由太子复国而已。

明皇和阿斗似乎没可比性,明皇毕竟没有亡国.
作者: 索虾王    时间: 2007-8-22 04:26



QUOTE: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8-22 00:09 发表


唐明皇!杰出吧!明君吧!等于亡国,而由太子复国而已。

不知兄台从哪里看出唐明皇很杰出???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2 09:22



QUOTE:
原帖由 索虾王 于 2007-8-22 04:26 发表

不知兄台从哪里看出唐明皇很杰出???

好象没说明皇杰出啊
作者: sos2290    时间: 2007-8-22 09:36

智商不等于情商,一个聪明人不等于就不是一个庸人。

如果是太平时节,估计他还能混日子,摊上乱世就得歇菜。不能因为“这个人很聪明”,就得出他很能干这样的结论,须知,聪明有小聪明与大智慧之分的。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8-22 09:55



QUOTE:
原帖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8-15 17:22 发表
一言以蔽之,刘禅是中国士大夫心中最理想的君主

那是因为他没机会发挥,如果不是成长环境如此畸形,未必不是个独裁的主。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2 09:56

刘禅缺少帝王所应具备的雄心壮志。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2 10:01



QUOTE: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8-22 09:55 发表

那是因为他没机会发挥,如果不是成长环境如此畸形,未必不是个独裁的主。

机会没有吗?诸葛也给了他空间啊,不过他自己觉得不如诸葛所以就让他全权处理了.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2 10:07



QUOTE:
原帖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8-22 10:01 发表

机会没有吗?诸葛也给了他空间啊,不过他自己觉得不如诸葛所以就让他全权处理了.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2 10:14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10:07 发表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诸葛没死时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2 10:14

好像没听说诸葛亮有留给刘禅空间。。对了,有一点点。祭祀留给他了。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2 10:17



QUOTE:
原帖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8-22 10:14 发表

诸葛没死时

刘禅登基,便使诸葛亮开府治事,又领益州牧等,史书更是记载:“政事无大小,咸决于亮”,这怎么给刘禅空间了?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2 10:28

丞相,益州牧,司隶校尉,录尚书事。这些官职加在一起的化学作用可是。。非常不得了的。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2 10:30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10:17 发表

刘禅登基,便使诸葛亮开府治事,又领益州牧等,史书更是记载:“政事无大小,咸决于亮”,这怎么给刘禅空间了?

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这样做,蜀国能尽快的进行政权的过渡吗?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2 10:37



QUOTE:
原帖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8-22 10:30 发表

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这样做,蜀国能尽快的进行政权的过渡吗?

那么,你是根据什么看到本质的呢?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8-22 10:42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09:56 发表
刘禅缺少帝王所应具备的雄心壮志。

如果是和秦始皇比,你可以这么说。但秦是当时最强的,蜀汉是最弱的;秦根基牢固,蜀汉根基不稳;秦全国一心,蜀汉内斗长存。后主若学赢政对吕不韦也给诸葛亮来一出,估计不论胜败,蜀汉立马就亡。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2 10:44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10:37 发表

那么,你是根据什么看到本质的呢?

刘备托故给诸葛的目的不就是阿斗还小吗?如果他自己能主事,还用托故吗?所以诸葛揽权可以理解啊.他最后不是还证给他了吗?看看<出师表>就知道了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2 10:50



QUOTE:
原帖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8-22 10:44 发表

刘备托故给诸葛的目的不就是阿斗还小吗?如果他自己能主事,还用托故吗?所以诸葛揽权可以理解啊.他最后不是还证给他了吗?看看<出师表>就知道了

《出师表》是将权力还给刘禅?其事务不论大小,皆有诸葛亮安排之人,而且,诸葛亮出兵在外,无法处理政事,而将政事全部托付给留府长史了。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8-22 12:32

一直到诸葛亮死后,都没有还政给后主,即没有还的事实,也没有还的意愿。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2 14:04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10:50 发表

《出师表》是将权力还给刘禅?其事务不论大小,皆有诸葛亮安排之人,而且,诸葛亮出兵在外,无法处理政事,而将政事全部托付给留府长史了。

有诸葛亮安排的人,就等于完全由诸葛亮安排的人决定?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暢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诸葛亮仅仅是让他们咨询这几人的意见,可没说全让他们决定。

丞相全权负责政务,本来就是西汉旧制。
留府长史处理的也就是相府的公务而已。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2 14:56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2 14:04 发表


有诸葛亮安排的人,就等于完全由诸葛亮安排的人决定?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 ...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这话说的还不明确?诸葛亮作为臣子,不能直接说宫中之事全由这些人来决定,但说宫中之事,无论大小,皇帝须全部询问这些人,再施行,其意如何,还不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2 15:08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14:56 发表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这话说的还不明确?诸葛亮作为臣子,不能直接说宫中之事全由这些人来决定,但说宫中之事,无论大小,皇帝须全部询问这些人,再施行,其意如何,还不是显而易见的?

诸葛亮既然没有说都让这些人决定,那就不是让这些人决定,这才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人做的是——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况且诸葛亮这也是建议,而非命令。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至于刘禅是不是听了诸葛亮的话,“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那是刘禅自己的决定。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2 15:19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2 15:08 发表

诸葛亮既然没有说都让这些人决定,那就不是让这些人决定,这才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人做的是——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况且诸葛亮这也是建议,而非命令。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 ...

呵呵,诸葛亮若是明说,岂非大逆不道了?而刘禅身为皇帝,居然宫中之事无论大小全部得咨询诸葛亮安排的这些人,与其说是咨询不如说是通报、争取同意。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2 15:22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15:19 发表

呵呵,诸葛亮若是明说,岂非大逆不道了?而刘禅身为皇帝,居然宫中之事无论大小全部得咨询诸葛亮安排的这些人,与其说是咨询不如说是通报、争取同意。

这个说明刘禅信任诸葛啊.不但是对诸葛这样,后面蒋费到最后姜维都是这样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2 15:28

政由葛氏可不是吹的哦。。。再改也改不了这个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2 15:29



QUOTE:
原帖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8-22 15:22 发表

这个说明刘禅信任诸葛啊.不但是对诸葛这样,后面蒋费到最后姜维都是这样

姜维就未必了。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2 15:36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15:19 发表

呵呵,诸葛亮若是明说,岂非大逆不道了?而刘禅身为皇帝,居然宫中之事无论大小全部得咨询诸葛亮安排的这些人,与其说是咨询不如说是通报、争取同意。

刘禅年轻没有经验,诸葛亮给他安排几个国务顾问,事事咨询而后行,让刘禅能够学习,这也有意见?
难道上来就让刘禅胡搞比较好?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2 15:38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2 15:36 发表


刘禅年轻没有经验,诸葛亮给他安排几个国务顾问,事事咨询而后行,让刘禅能够学习,这也有意见?
难道上来就让刘禅胡搞比较好?

刘禅自己处理、决定事物必然是“胡搞”,而且他会一直年轻下去的。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8-22 15:41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15:38 发表

刘禅自己处理、决定事物必然是“胡搞”,而且他会一直年轻下去的。

刘禅是不是会胡搞,诸葛亮死后表现已经很明确了.那时他也就30多岁,还没老到分不清楚东南西北.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2 15:42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2 15:28 发表
政由葛氏可不是吹的哦。。。再改也改不了这个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这是自己刘禅说的。
假如有证据说明刘禅是被迫的,或者事后对诸葛亮不满,像汉献帝、曹髦之类的,那就可以说是诸葛亮专权。
否则就只能说明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而已。

……怎么每次都要绕到这个问题上呢?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2 16:04

当然不满喽,立个庙都不同意,诸葛亮死后能丞相的位子都撤了。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2 16:06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15:38 发表

刘禅自己处理、决定事物必然是“胡搞”,而且他会一直年轻下去的。

刘禅自己处理、决定事物是否“胡搞”?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这是诸葛亮选的董允还在时。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这是董允死后。

区别一目了然。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2 16:09

政由葛氏。。。朱紫难辩。。。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嘿嘿。

懒得吵嘴了。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2 16:09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2 16:04 发表
当然不满喽,立个庙都不同意,诸葛亮死后能丞相的位子都撤了。

你以为立庙这么简单吗?牵涉的问题很多,而且最终他不是给诸葛立庙了吗?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2 16:10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2 16:06 发表


刘禅自己处理、决定事物是否“胡搞”?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这是诸葛亮选的董允还在时。
...

这样的错误,连汉武帝等英明君主都难以避免,你就不必单独指责后主了。谁叫黄皓使后主有作为皇帝的自尊、深受后主的信任呢!
作者: an老忘密码    时间: 2007-8-22 16:14

呵呵,还是成了扶不起的阿斗。连做坏人都是人家来出头。

这种江山确实没啥留恋的。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2 16:18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2 16:04 发表
当然不满喽,立个庙都不同意,诸葛亮死后能丞相的位子都撤了。

立庙?天子有七庙供奉祖宗。诸葛亮是刘禅的祖宗么?

至于丞相位子撤了从何说起?
延熙元年春正月,策曰:“朕统承大业,君临天下,奉郊庙社稷。今以贵人为皇后,使行丞相事左将军向朗持节授玺绶。勉脩中馈,恪肃禋祀,皇后其敬之哉!”
蜀汉显然还有丞相一职,只是不设其人而已。

再者,孙中山死后不设总理,蒋介石死后不设委员长,这说明有人对这两位不满?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2 16:20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16:10 发表

这样的错误,连汉武帝等英明君主都难以避免,你就不必单独指责后主了。谁叫黄皓使后主有作为皇帝的自尊、深受后主的信任呢!

俺现在说的是刘禅是不是在胡搞,这跟皇帝的自尊有关系么?
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你不会想说这只是黄皓的责任,与后主无关吧?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2 16:21

行丞相事。呵呵。我不多说了。

反正关于诸葛亮刘禅的那些东西大多数人也都知道了,至于怎么看让大家自己想吧。无益的嘴战是无聊的。
大家翻旧贴去,我就不炒冷饭了。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2 16:26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2 16:20 发表


俺现在说的是刘禅是不是在胡搞,这跟皇帝的自尊有关系么?
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你不会想说这只是黄皓的责任,与后主无关吧?

当然有关系了,魏臣的托孤大臣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谁敢像诸葛亮对待刘禅那么对待曹叡?论宠爱近臣这种错误,自古帝王皆难避免,何况于刘禅?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2 16:27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16:26 发表

当然有关系了,魏臣的托孤大臣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谁敢像诸葛亮对待刘禅那么对待曹叡?论宠爱近臣这种错误,自古帝王皆难避免,何况于刘禅?

司马懿最后夺了曹家天下还不严重?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8-22 16:28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2 16:20 发表


俺现在说的是刘禅是不是在胡搞,这跟皇帝的自尊有关系么?
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你不会想说这只是黄皓的责任,与后主无关吧?

搬条板凳看热闹,瞧瞧冒牌兄是如何落荒而逃的。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2 16:31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16:26 发表

当然有关系了,魏臣的托孤大臣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谁敢像诸葛亮对待刘禅那么对待曹叡?论宠爱近臣这种错误,自古帝王皆难避免,何况于刘禅?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有谁享受这个待遇么?

宠爱近臣,确实自古帝王难免。
但宠爱近臣以致亡国,这就不是所有君王都这么做的了。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2 16:33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2 16:31 发表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临终时 ...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张昭有这个待遇,你看他对孙权如何?蜀国之亡,与诸葛亮、姜维等的穷兵黩武也是分不开关系的。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2 16:38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16:33 发表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张昭有这个待遇,你看他对孙权如何?蜀国之亡,与诸葛亮、姜维等的穷兵黩武也是分不开关系的。

你也只是看到了一面,有好几次张昭当面让孙权难堪.至于蜀之亡,和诸葛是一点关系没有,姜维倒是有点,但也是小部分,偶然性也很大,如果不是邓艾偷渡阴平,结果还真不一定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2 16:39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2 16:33 发表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张昭有这个待遇,你看他对孙权如何?蜀国之亡,与诸葛亮、姜维等的穷兵黩武也是分不开关系的。

“自取”的待遇大家都有,反正诸葛亮没“自取”,张昭也没“自取”。

比起诸葛亮,张昭的待遇还是差点。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父子关系跟君臣关系能比么?


蜀国之亡,与诸葛亮、姜维等的穷兵黩武也是分不开关系的?
别扯上姜维,直接拿出诸葛亮穷兵黩武以致蜀国败亡的证据吧。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2 16:41

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2 16:49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2 16:39 发表


“自取”的待遇大家都有,反正诸葛亮没“自取”,张昭也没“自取”。

比起诸葛亮,张昭的待遇还是差点。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 ...

“事之如父”是说诸葛亮同刘禅的关系是“父子关系”?蜀汉是经诸葛亮、姜维等穷兵黩武逐渐送向毁亡的,怎么能只归结于诸葛亮?关于诸葛亮的穷兵黩武,陈寿还是记载了的:“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2 16:49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2 16:41 发表
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想说什么就直接说吧。

俺还想问你前面对“行丞相事”有什么异议呢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2 16:53

直说??卿们跑哪去了??行丞相事行出啥了??丞相的职责是什么,诸葛亮死后是谁在做?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2 16:56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2 16:53 发表
直说??卿们跑哪去了??行丞相事行出啥了??丞相的职责是什么,诸葛亮死后是谁在做?

诸葛亮死后,刘禅便不置丞相,行丞相事不过是说暂代丞相的职责。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2 17:11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2 16:53 发表
直说??卿们跑哪去了??行丞相事行出啥了??丞相的职责是什么,诸葛亮死后是谁在做?

卿们既然没啥表现,何必记载?

既有行丞相事,蜀汉自然还有丞相一职,要不然怎么没有行总理事、行总书记事?

蒋、费等人才能名望都不能与诸葛亮相比,刘禅何必一定要设丞相?
如唐代以李世民曾为尚书令而不轻易任外人,宋代曾为皇帝封国之号如晋、寿等国不再封王。
诸葛亮死,刘禅不再任命丞相,只能说明他对诸葛亮的尊重。

至于立庙就更不用说了。
祖宗才能立庙,但刘禅还是破例在沔阳为其立庙,除了尊重诸葛亮还能有啥?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8-22 17:40



QUOTE:
原帖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8-22 16:38 发表

你也只是看到了一面,有好几次张昭当面让孙权难堪.至于蜀之亡,和诸葛是一点关系没有,姜维倒是有点,但也是小部分,偶然性也很大,如果不是邓艾偷渡阴平,结果还真不一定

蜀汉灭亡是大势所趋,是必然的,诸葛亮使其延缓,邓艾使其加速,根本不变。本土人才不为所用,九人一兵,民皆菜色,这些才是根本。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2 17:41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2 17:11 发表


卿们既然没啥表现,何必记载?

既有行丞相事,蜀汉自然还有丞相一职,要不然怎么没有行总理事、行总书记事?

请问丞相是谁???
哼,诸葛亮,丞相,领益州牧,司隶校尉,隶尚书事.
丞相,代表君主
益州牧,督益州地方百官.
司隶校尉,督京都百官.
录尚书事,政令皆出尚书台.
这四种官职加起来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2 17:51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2 17:41 发表


请问丞相是谁???
哼,诸葛亮,丞相,领益州牧,司隶校尉,隶尚书事.
丞相,代表君主
益州牧,督益州地方百官.
司隶校尉,督京都百官.
录尚书事,政令皆出尚书台.
这四种官职加起来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没有人担任丞相,代表没有丞相这个职位?
这能证明中国前些年没有一级上将这个军衔么?

这几个官职加起来什么效果,俺不好说。
不过这都是刘禅自己给的,而不是诸葛亮强迫他给的,没有看出刘禅有任何不满的地方。
所以以此来推断诸葛亮有什么不良用心,毫无意义。
真要说什么,那也就是能者多劳罢了。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2 18:24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2 17:51 发表


没有人担任丞相,代表没有丞相这个职位?
这能证明中国前些年没有一级上将这个军衔么?

这几个官职加起来什么效果,俺不好说。
不过这都是刘禅自己给的,而不是诸葛亮强迫他给的,没有看出刘禅有任何不 ...

丞相和三公本来就不应该存在于一个体制下的.
没人担任神仙这职务,能证明没有神仙这个职务么?由此可得,蜀国有神仙一职.....瞎扯一下.

你可以说不设丞相不关诸葛亮的事,这是正常的.可以理解,丞相的设否本来就只是冰山一角,光凭一事无法证明什么.
但是硬要说有丞相这个职务而没人担任,呵呵,这种论法就过于下乘了.偏执了哦.

总之后来就没丞相这个人了.对于诸葛亮的专权可不是一家之言,罗灌水书里也表达了这个意思.虽然是小说体,但至少也表达了一种看法.
不多说了,关于诸葛亮的问题,耗上就没个完.大家保管自己看法就成了.

[ 本帖最后由 无势 于 2007-8-22 19:01 编辑 ]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8-22 19:11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2 18:24 发表



丞相和三公本来就不应该存在于一个体制下的.
没人担任神仙这职务,能证明没有神仙这个职务么?由此可得,蜀国有神仙一职.....瞎扯一下.

你可以说不设丞相不关诸葛亮的事,这是正常的.可以理解,丞相的设否 ...

裴注中早就说了,诸葛亮专权而不失礼,你难道没看到吗?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8-22 19:24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8-22 19:11 发表

裴注中早就说了,诸葛亮专权而不失礼,你难道没看到吗?

一般来说看史书都只看对自己观点有利的,对自己观点不利的一般都是看不到的。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2 19:31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8-22 19:11 发表

裴注中早就说了,诸葛亮专权而不失礼,你难道没看到吗?

呵呵.谁说他失礼来的...我只说专权.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2 19:38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8-22 19:24 发表



一般来说看史书都只看对自己观点有利的,对自己观点不利的一般都是看不到的。

适用所几乎所有人.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2 23:35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2 18:24 发表



丞相和三公本来就不应该存在于一个体制下的.
没人担任神仙这职务,能证明没有神仙这个职务么?由此可得,蜀国有神仙一职.....瞎扯一下.

你可以说不设丞相不关诸葛亮的事,这是正常的.可以理解,丞相的设否 ...

丞相和三公本来就不应该存在于一个体制下的.
这个谁告诉你的?
作者: 蝎子皇    时间: 2007-8-23 00:38

楼主分析得很中肯...

刘禅应该是那种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的人吧...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08:13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2 17:11 发表


卿们既然没啥表现,何必记载?

既有行丞相事,蜀汉自然还有丞相一职,要不然怎么没有行总理事、行总书记事?

蒋、费等人才能名望都不能与诸葛亮相比,刘禅何必一定要设丞相?
如唐代以李世民曾为尚书 ...

行丞相事”,是指代理丞相的职责权力,是权力过渡所采取的必要方式,而不是说蜀汉还设立丞相。

史书怎么记载诸葛亮的?“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这是诸葛亮作为持节开府丞相、录尚书事、益州牧等职权结合所造成的后果。这与曹操的开府持节丞相、录尚书事、冀州牧等有什么两样?而再看蒋琬、费祎,史书记载:“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可见,诸葛亮死后,刘禅便将权力揽在了手中,缩小了辅佐大臣的权力。

至于刘禅为诸葛亮立庙是不是破例、恩宠,还是看完这段记载,你再来判断。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於是始从之。”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08:30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2 17:51 发表


没有人担任丞相,代表没有丞相这个职位?
这能证明中国前些年没有一级上将这个军衔么?

这几个官职加起来什么效果,俺不好说。
不过这都是刘禅自己给的,而不是诸葛亮强迫他给的,没有看出刘禅有任何不 ...

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及《献帝纪》说:“又领司隶校尉”,“假节钺”是指赋予了曹操符节、斧钺而使曹操有了“先斩后奏”及统领诸军的权力,而东汉政归尚书台,录尚书事就是指总领了朝政,司隶校尉的职权是统领京师周边诸郡、监察百官,这就是说,曹操的第一步已经将朝中各大权力集于一身了。而诸葛亮呢?亦是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死后又领司隶校尉。在刘备死后,刘禅更使他以丞相开府、领益州牧,这使他有了独立于皇权的相权,政务悉由相府处理,领益州牧表示地方上的事情也由他来做主。这同曹操后来的丞相开府、领冀州牧是完全一样的。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08:31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2 18:24 发表



丞相和三公本来就不应该存在于一个体制下的.
没人担任神仙这职务,能证明没有神仙这个职务么?由此可得,蜀国有神仙一职.....瞎扯一下.

你可以说不设丞相不关诸葛亮的事,这是正常的.可以理解,丞相的设否 ...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这两位那位是不存在的?

假如蜀汉曾经有人担任神仙一职,后来没有人担任,但是出现过“代理神仙”这个职位。
那确实可以说明蜀国有神仙一职。蜀汉哪位曾经担任神仙么?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08:34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3 08:31 发表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这两位那位是不存在的?

假如蜀汉曾经有人担任神仙一职,后来没有人担任,但是出现过“代理神仙”这个职位。
那确实可以说明蜀国有神仙一职 ...

刘备称帝之初,官员体制本来就不很健全,使许靖为司徒,无非是个空职,惟有名分而已。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08:50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08:13 发表

“行丞相事”,是指代理丞相的职责权力,是权力过渡所采取的必要方式,而不是说蜀汉还设立丞相。

史书怎么记载诸葛亮的?“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这是诸葛亮作为持节开府丞相、录尚书事、益州牧等职权结合所造成的后果。这与曹操的开府持节丞相、录尚书事、冀州牧等有什么两样?而再看蒋琬、费祎,史书记载:“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可见,诸葛亮死后,刘禅便将权力揽在了手中,缩小了辅佐大臣的权力。

至于刘禅为诸葛亮立庙是不是破例、恩宠,还是看完这段记载,你再来判断。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於是始从之。”


延熙十年的“行丞相事”,是给谁权力过渡呢?

诸葛亮跟曹操的区别是,刘禅是自愿的,汉献帝是被迫的。刘禅没有不满,汉献帝后来却对曹操流露出不满。

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
这个能说明刘禅便将权力揽在了手中???
所谓推任,是指刘禅对蒋、费二人来说的。
这句话意思是:虽然蒋费二人虽然在外,但刘禅在“庆赏刑威”之前,都要先“遥先谘断”然后再推行。

先搞清楚,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
朝议自然是大将军蒋琬,尚书令费祎等人的事情了。
以他们与诸葛亮的关系,如果是礼制所允许,会刻意阻挠?

至于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确实有啊,不过你看看那都是什么人吧。
像长沙定王、节侯、郁林府君、新野长公主之类的
若汉代有功臣立庙的故事,习隆、向充何必援引召公、范蠡之例呢?直接引用两汉故事不是更好?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08:52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08:30 发表
“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及《献帝纪》说:“又领司隶校尉”,“假节钺”是指赋予了曹操符节、斧钺而使曹操有了“先斩后奏”及统领诸军的权力,而东汉政归尚书台,录尚书事就是指总领了朝政,司隶校尉的职权是统领京师周边诸郡、监察百官,这就是说,曹操的第一步已经将朝中各大权力集于一身了。而诸葛亮呢?亦是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死后又领司隶校尉。在刘备死后,刘禅更使他以丞相开府、领益州牧,这使他有了独立于皇权的相权,政务悉由相府处理,领益州牧表示地方上的事情也由他来做主。这同曹操后来的丞相开府、领冀州牧是完全一样的。

你想说明什么呢?
是想说诸葛亮像曹操一样有不臣之心?
作者: 云上天    时间: 2007-8-23 09:06

~~~~~~~~~~~好热闹
对于刘禅 本人持的观点 是 温室里的花朵
他继承了刘备的狡猾 忍字诀 从他反对给诸葛亮立庙来看 他还是对诸葛亮掌握大权不满
但是他没有力量 从诸葛亮身上夺权 他是一个很懦弱的人 从他宠幸黄皓来看 他已经有点破罐破摔了
黄皓是什么样的人 他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 但整个蜀国 掌握在诸葛亮 姜维手里 只有黄皓从小对他好
他很信任黄皓
他有智慧 但没有力量去发挥 朝堂中掌权的都是诸葛亮的人  他有手段 但没人给他发挥
换句话说 他很可怜 作为一个没有权利的君王  在当时他除了荒唐之外 似乎没有别的选择
关于他是文人最理想的君主 纯粹是扯淡  有这个想法的文人 都是想做诸葛亮的 想拥有诸葛亮一样的权利的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09:24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3 08:50 发表


延熙十年的“行丞相事”,是给谁权力过渡呢?

诸葛亮跟曹操的区别是,刘禅是自愿的,汉献帝是被迫的。刘禅没有不满,汉献帝后来却对曹操流露出不满。

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 ...

延熙元年春正月,策曰:‘朕统承大业,君临天下,奉郊庙社稷。今以贵人为皇后,使行丞相事左将军向朗持节授玺绶。勉脩中馈,恪肃禋祀,皇后其敬之哉!’”(《三国志.蜀书.后主张皇后传》)

这里是“延熙元年”而非“延熙十年”,诸葛亮病死于建兴十二年秋八月,随后刘禅便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总统国事。不久使费祎代蒋琬为尚书令,十三年夏四月进蒋琬位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又于二年春三月,进蒋琬位为大司马并开府。而这期间,使左将军向郎行丞相事无非是权力的过渡、交接所必要的方式,而非蜀汉还设立丞相。

汉献帝起初不见得是被迫的,曹操迎其都许之前,他是非常落迫的,衣不遮体而食不果腹,曹操作为他的福星他自然非常满意和高兴,怎么谈得上被迫?不满也是后期才流露出的,而刘禅登基时仅十七岁,年纪尚幼,没有主意,只得依赖于父皇的大臣,属于盲从,算不得自愿,而从对蒋琬等大臣权力的限制及立庙之事足以见得其对诸葛亮专权的不满了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后面还有“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

至于“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这话说的这么明确,你还有意见,那么就举几个例子:

《后汉书·朱右传》云:“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

《后汉书·赵歧传》云:赵歧“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顷。”或绕墓筑垣,旁起祠堂。

《后汉书·滇王传》云:“蜀平,徵文齐为镇远将军,封成义侯,于道卒。诏为起祠堂,郡人立庙祀之。”

《后汉书·安成孝侯赐传》云:“帝为营冢堂,起祠庙,置吏卒,如春陵孝侯。”

及《水经注》有关建祠立庙的记载更多,如曹嵩墓“碑北有庙堂”;朱鲔墓“墓北有石庙”等。而对诸葛亮立庙之事,后主居然不从。

[ 本帖最后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09:39 编辑 ]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3 09:24



QUOTE:
原帖由 云上天 于 2007-8-23 09:06 发表
~~~~~~~~~~~好热闹
对于刘禅 本人持的观点 是 温室里的花朵
他继承了刘备的狡猾 忍字诀 从他反对给诸葛亮立庙来看 他还是对诸葛亮掌握大权不满
但是他没有力量 从诸葛亮身上夺权 他是一个很懦 ...

关于他是文人最理想的君主 纯粹是扯淡  有这个想法的文人 都是想做诸葛亮的 想拥有诸葛亮一样的权利的
做诸葛不好吗?有的人想做恐怕都做不好啊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3 09:26

按制三公和丞相是不并存的,蜀汉有并存现像本来就是一项值得回味的事情了。
就算真有不臣之心也很正常,毕竟十锡都可受呢。
而事实上,就实权而言,诸葛亮所领的这些官职加起来,已无可制衡的人了。
如果是任三公之一,或者任丞相而不领其他职,还有人有制衡。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8-23 09:28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3 09:26 发表
按制三公和丞相是不并存的,蜀汉有并存现像本来就是一项值得回味的事情了。
就算真有不臣之心也很正常,毕竟十锡都可受呢。
而事实上,就实权而言,诸葛亮所领的这些官职加起来,已无可制衡的人了。
如果是任 ...

所谓三公很多时候都是没实权的虚衔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09:34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3 08:52 发表

你想说明什么呢?
是想说诸葛亮像曹操一样有不臣之心?

一样地专权,而且与曹操不同,诸葛亮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09:48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09:24 发表
“延熙元年春正月,策曰:‘朕统承大业,君临天下,奉郊庙社稷。今以贵人为皇后,使行丞相事左将军向朗持节授玺绶。勉脩中馈,恪肃禋祀,皇后其敬之哉!’”(《三国志.蜀书.后主张皇后传》)

这里是“延熙元年”而非“延熙十年”,诸葛亮病死于建兴十二年秋八月,随后刘禅便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总统国事。不久使费祎代蒋琬为尚书令,十三年夏四月进蒋琬位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又于二年春三月,进蒋琬位为大司马并开府。而这期间,使左将军向郎行丞相事无非是权力的过渡、交接所必要的方式,而非蜀汉还设立丞相。

汉献帝起初不见得是被迫的,不满也是后期才流露出的,而刘禅登基时才十七岁,年纪尚幼,没有主意,只得依赖于父皇的大臣,而从立庙之事足以见得其对诸葛亮的不满了。

举几个例子,《后汉书·朱右传》云:“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后汉书·赵歧传》云:赵歧“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顷。”或绕墓筑垣,旁起祠堂。《后汉书·滇王传》云:“蜀平,徵文齐为镇远将军,封成义侯,于道卒。诏为起祠堂,郡人立庙祀之。”《后汉书·安成孝侯赐传》云:“帝为营冢堂,起祠庙,置吏卒,如春陵孝侯。”《水经注》有关建祠立庙的记载更多,如曹嵩墓“碑北有庙堂”;朱鲔墓“墓北有石庙”等。

年份是俺写错。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死,蒋琬同年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向朗为行丞相事是延熙元年,足足相差四年,这跟过渡有什么关系???
况且就算是过渡,也不等于丞相一职就已经被废除。

云台二十八将被立庙了?
赵歧、文齐、朱鲔等都是淫祀,非正祀,并非朝廷所立。
安城孝侯——光武族兄也。
曹嵩——黄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
诸葛亮又是什么身份了?

所谓对诸葛亮不满就更好笑了。
诸葛亮刚死,刘禅还没有自掌国事,这么急着表达不满?
习隆、向充等人说的很明白——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
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这是指开始的要求,各地都立庙,提出反对的是朝议以礼秩不听,负责的是蒋琬费祎等人。
建之京师,又偪宗庙——这是次一等的要求,反对的是刘禅: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
而建庙于沔阳,刘禅不就同意了么?
作者: 704125322q    时间: 2007-8-23 09:54

时间这么久了
很多事情是找不到头绪和真实情况了   当然我不承认刘禅是个傻子  
就比如这社会上可能有智商有问题的  这个咱们不讲  
但凡是有正常思维能力的~傻的很少吧。总要先为自己考虑。但是也许大家会想到自己身边有些朋友或者同事平时看起来一副缺心眼的样子。。我想刘禅大概是这样吧~考虑事情不够全面  大概大耳比较溺爱他~给他惯坏了。个人意见哈
相对刘禅~诸葛亮是有野性的也是有手段的  但是不管演义还是史书  都没有记载诸葛亮有不臣的意思(我是说字里行间) 所以我想 我们既然可以认同那个时代有重义如关羽者(虽然另有一说没有桃园结义一事,但不妨碍重义)那我想诸葛亮也许当时真的就是在感恩。要知道对一个“能人(臣)”来说~个人感觉在那个乱世~知遇之恩可比再生父母 给了他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和场所 就好比给了他一个自己向往已久的自由空间。所以说~我认为诸葛亮应该是抱着对刘备的感恩之情+兄弟之情+战友之情(?呵呵,我瞎猜的哈)一心为实现大耳的梦想,当然也是大家共同的理想,也是最初的誓言~而一直奋斗着。也许诸葛亮并不看中阿斗,但我想不臣的心应该不会有。相反~如果一个人威望高了,百姓和众官都倾向他了 会给其他人一种感觉~就是他有越权或者不臣之心。我还是很欣赏诸葛亮这个人的 我欣赏所有对人生有目标的人。
另外说一句:张飞那俩闺女真可惜了。包办婚姻确实很可恶啊 ~封建制度要不得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3 09:58

张飞闺女可惜?我还觉着阿斗可惜呢,呵呵。张飞的默认形像,夏侯渊的默认形像,再加上遗传学上说,女生像父。。。这个这个。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3 10:00

可以想像张飞加上夏侯女的组合生下的女儿是如何美貌。。。

偏题了。
作者: 704125322q    时间: 2007-8-23 10:04

再补充一点
关于诸葛亮所谓的“大权独揽”的个人看法
我想跟他个人性格有关
他比较谨慎所以在分配下面人的时候顾虑的会多
其实这个也可以理解
如果你是经理,你要给自己找个助理~是要长的漂亮的还是要个能干的?更或者是要个即看着顺眼又具备才能的?其实人都多少有这样的想法
有羊肉谁吃生菜啊.(我一朋友的口头禅,吃火锅总说的)
话粗理不粗.
作者: 704125322q    时间: 2007-8-23 10:08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3 10:00 发表
可以想像张飞加上夏侯女的组合生下的女儿是如何美貌。。。

偏题了。

其实有很多事不是固定不变的
很多人长的很漂亮但其父母未必如他(她)
这个东西很“随机”吧~尽管是有遗传基因的缘故
平时常听到~“这孩子长的随了他爸妈的好了”
不就是这意思。。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10:12

向朗行丞相事,不过是因为礼仪所须。
刘备立皇后、太子,都是丞相授玺册。
及即尊号,册曰:“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禅,朕遭汉运艰难,贼臣篡盗,社稷无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继大统。今以禅为皇太子,以承宗庙,祗肃社稷。使使持节丞相亮授印绶,敬听师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与!”
章武元年夏五月,策曰:“朕承天命,奉至尊,临万国。今以后为皇后,遣使持节丞相亮授玺绶,承宗庙,母天下,皇后其敬之哉!”


延熙元年时,已经无人任丞相,所以另以向朗行丞相事来行礼。
延熙元年春正月,策曰:“朕统承大业,君临天下,奉郊庙社稷。今以贵人为皇后,使行丞相事左将军向朗持节授玺绶。勉脩中馈,恪肃禋祀,皇后其敬之哉!”
延熙元年正月策曰:“在昔帝王,继体立嗣,副贰国统,古今常道。今以璿为皇太子,昭显祖宗之威,命使行丞相事左将军朗持节授印缓。其勉脩茂质,祗恪道义,谘询典礼,敬友师傅,斟酌众善,翼成尔德,可不务脩以自勖哉!”

等册立之礼结束后,向朗就不是“行丞相事”了。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0:24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3 09:48 发表

年份是俺写错。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死,蒋琬同年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向朗为行丞相事是延熙元年,足足相差四年,这跟过渡有什么关系???
况且就算是过渡,也不等于丞相一职就已经被废除。

...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至延熙元年春正月,是三年多四个月,而蒋琬由尚书令最终确定为大司马(三公之一),正是一个权力分配的探索过程,向朗以左将军之职行丞相事恰恰说明了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已无丞相一职,若还有丞相,轮得着他代行吗?而史书更是没有记载谁在诸葛亮之后续为丞相。

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及我举的例子说明了,汉时立庙,是很普遍、正常的一件事情,就算私立的,若是朝廷不允许,岂能允许其存在?而你也看清楚了,“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蜀平,徵文齐为镇远将军,封成义侯,于道卒。诏为起祠堂,郡人立庙祀之。”、“帝为营冢堂,起祠庙,置吏卒,如春陵孝侯。”,这些是“淫祀,非正祀,并非朝廷所立”?至于其皇帝的关系,刘备叫儿子们与诸葛亮共事,事之如亲,又诸葛亮之功德,怎么能不立庙?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足以见得刘禅的不情愿,不许各处立庙,亦不许在成都,而勉强立于沔阳,但蜀汉百姓能全部到汉中定军山沔阳去祭祀诸葛亮?因此其不过是个形式罢了。
而看魏国,先是“诏祀故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於太祖庙庭。”后是“诏祀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锺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硃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於太祖庙庭。”

这就是差距。
作者: sairm    时间: 2007-8-23 10:29

支持一下冒牌同学,似乎对古文的理解某些人加入了主观而非语法的看法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0:30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3 10:12 发表
向朗行丞相事,不过是因为礼仪所须。
刘备立皇后、太子,都是丞相授玺册。
及即尊号,册曰:“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禅,朕遭汉运艰难,贼臣篡盗,社稷无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继大统。今以 ...

哈哈,有丞相便以丞相,无丞相便不以丞相……《向郎传》不是记载“位特进”了吗?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8-23 10:35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0:30 发表

哈哈,有丞相便以丞相,无丞相便不以丞相……《向郎传》不是记载“位特进”了吗?

位特进,就表示,向郎一直行丞相事?
你也说是3年多,向郎若是这么长时间行丞相事,本传之中,能不记载?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0:39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8-23 10:35 发表

位特进,就表示,向郎一直行丞相事?
你也说是3年多,向郎若是这么长时间行丞相事,本传之中,能不记载?

“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而向朗虽为左将军、位特进,而其却“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8-23 10:40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0:39 发表

“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而向朗虽为左将军、位特进,而其却“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

这举这个,是什么意思?与他行丞相事有什么关系?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10:43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0:24 发表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至延熙元年春正月,是三年多四个月,而蒋琬由尚书令最终确定为大司马(三公之一),正是一个权力分配的探索过程,向朗以左将军之职行丞相事恰恰说明了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已无丞相一职,若还有丞相,轮得着他代行吗?而史书更是没有记载谁在诸葛亮之后续为丞相。

无其人等于无其职位?
一级上将军衔从来没有授过,但前几年军衔序列中就有一级上将一级。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0:24 发表
“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及我举的例子说明了,汉时立庙,是很普遍、正常的一件事情,就算私立的,若是朝廷不允许,岂能允许其存在?而你也看清楚了,“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蜀平,徵文齐为镇远将军,封成义侯,于道卒。诏为起祠堂,郡人立庙祀之。”、“帝为营冢堂,起祠庙,置吏卒,如春陵孝侯。”,这些是“淫祀,非正祀,并非朝廷所立”?至于其皇帝的关系,刘备叫儿子们与诸葛亮共事,事之如亲,又诸葛亮之功德,怎么能不立庙?

云台是庙???
郡人立庙祀之……哪个是朝廷了?这不明写着是郡人么?不是淫祀是什么?
安城孝侯,光武族兄也,诸葛亮是刘备族兄还是刘禅族兄?

刘备叫儿子事之如父,可不是以之为父
阿斗可没拜诸葛亮当干爹。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0:24 发表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足以见得刘禅的不情愿,不许各处立庙,亦不许在成都,而勉强立于沔阳,但蜀汉百姓能全部到汉中定军山沔阳去祭祀诸葛亮?因此其不过是个形式罢了。
而看魏国,先是“诏祀故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於太祖庙庭。”后是“诏祀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锺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硃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於太祖庙庭。”
这就是差距。

诏祀故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於太祖庙庭
诏祀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锺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硃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於太祖庙庭

不过是在曹操庙里配祀而已,两厢都轮不上;
诸葛亮却是单独立庙,当中而座。
这才叫差距。
作者: sairm    时间: 2007-8-23 10:44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0:24 发表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至延熙元年春正月,是三年多四个月,而蒋琬由尚书令最终确定为大司马(三公之一),正是一个权力分配的探索过程,向朗以左将军之职行丞相事恰恰说明了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已无丞相一职,若还有丞 ...

我真够了,诸葛亮是独立立庙,魏国那些是收入太祖庙宇,没有独立的庙宇,哪个比较厉害?
何况你古文翻译的根本就不对

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於是始从之。”

此段上表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
首先举出典故:
      正面例子: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
      反面例子: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

然后历数诸葛亮之功:
      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

再说现在的情况:
      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

然后分析后主为何不答应立庙:
      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

最后提出自己的做法:
      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

如此一部上表,分析透彻,做法谨尊礼法,焉有不从之理?仅仅因为不同意立庙就说刘禅对诸葛亮不满,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0:45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8-23 10:40 发表

这举这个,是什么意思?与他行丞相事有什么关系?

这是说,向朗“行丞相事”,其“丞相”是不假节、不录尚书事、不开府的,换句话说,是无权的“丞相”,而向朗亦是“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10:47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0:30 发表

哈哈,有丞相便以丞相,无丞相便不以丞相……《向郎传》不是记载“位特进”了吗?

中兴以来,唯以功德赐位特进者,次车骑将军;赐位朝侯,次五校尉;赐位侍祠侯,次大夫。
位特进不过是把朝位向前调整一些而已。
跟“行丞相事”有啥关系?

桓帝即位,以腾先帝旧臣,忠孝彰著,封费亭侯,加位特进。
莫非这位也是曹丞相?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8-23 10:49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0:45 发表

这是说,向朗“行丞相事”,其“丞相”是不假节、不录尚书事、不开府的,换句话说,是无权的“丞相”,而向朗亦是“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

无论他假不假节,录不录尚书事,开不开府,他行丞相事3年多,不可能不在本传记载的。而他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这个说明了,与他行丞相事是否有3年多,有什么关系?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0:59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3 10:43 发表

无其人等于无其职位?
一级上将军衔从来没有授过,但前几年军衔序列中就有一级上将一级。


云台是庙???
郡人立庙祀之……哪个是朝廷了?这不明写着是郡人么?不是淫祀是什么?
安城孝侯,光武族兄也 ...

这是当然的了,无人担任,你又无证据表明蜀汉在诸葛亮死后还有丞相一职,何以判断其有?尤其是,向朗还行丞相事,更不可能有了。

“图画……于南宫云台”是祭祀功臣的一种方式,而非只是“云台”,“蜀平,徵文齐为镇远将军,封成义侯,于道卒。诏为起祠堂,郡人立庙祀之。”你难道看不到“诏为起祠堂”?而且这“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话说的很清楚,也就是说,汉兴之后立庙是普遍之举。

“事之如父”,就表示了二者的特殊关系,换句话说,这种特殊关系,使得刘禅有充分地理由为诸葛亮立庙。

哈哈,而刘禅起先是不许任何地方为诸葛亮立庙,使得“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而魏之功臣还能在大祖之庙得到祭祀呢!这不是差距?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1:10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3 10:47 发表


中兴以来,唯以功德赐位特进者,次车骑将军;赐位朝侯,次五校尉;赐位侍祠侯,次大夫。
位特进不过是把朝位向前调整一些而已。
跟“行丞相事”有啥关系?

桓帝即位,以腾先帝旧臣,忠孝彰著,封费亭侯 ...

“特进,汉官也。二汉及魏晋以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太仆羊琇逊位,拜特进,加散骑常侍,无余官,故给吏卒车服。其余加特进者,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不别给特进吏卒车服,后定令。”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

向朗以左将军而行丞相事,自然是与“位特进”有关系的了。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1:19



QUOTE:
原帖由 sairm 于 2007-8-23 10:44 发表

我真够了,诸葛亮是独立立庙,魏国那些是收入太祖庙宇,没有独立的庙宇,哪个比较厉害?
何况你古文翻译的根本就不对

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 ...

呵呵,我有翻译古文吗?
作者: sairm    时间: 2007-8-23 11:21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1:10 发表

“特进,汉官也。二汉及魏晋以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太仆羊琇逊位,拜特进,加散骑常侍,无余官,故给吏卒车服。其余加特进者,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不别给特进吏卒车服,后定令。”

“诸葛亮出祁 ...

这不是说的很清楚,向朗行丞相事即是一种特进啊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11:23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0:59 发表

这是当然的了,无人担任,你又无证据表明蜀汉在诸葛亮死后还有丞相一职,何以判断其有?尤其是,向朗还行丞相事,更不可能有了。

“图画……于南宫云台”是祭祀功臣的一种方式,而非只是“云台”,“蜀平, ...

应该是你来证明蜀汉废了丞相一职吧?俺还需要证明什么?
前几年,取消了一级上将军衔,所以现在没有了一级上将军衔。在取消之前自然是有的。
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能证明后汉没有三公了。在罢三公之前,三公自然是存在的。
既然蜀汉没有废丞相,那丞相自然也是存在的。

向朗行丞相事,不正说明蜀汉有丞相一职么?
怎么没见蜀汉有行神仙事、行总书记事、行总统事?

祠堂跟庙是一回事情么?
祠堂是宗人所祭祀,庙可是外人也祭祀的。
这点区别都不知道?

事之如父……按你的说法,刘禅生前应该让诸葛亮为太上皇,死后还得给诸葛亮追谥为某某皇帝呢。

魏祭祀功臣在太庙是朝廷的祭祀,并非常礼。
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那是百姓祭祀诸葛亮。不许立庙也是与百姓祭祀相关。
真看不出两者有什么关联。

况且蜀汉资料匮乏,连刘备立宗庙选取何人都不确定。
又怎么知道蜀汉功臣一定没有配享,或者配享一定没有诸葛亮?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11:35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1:10 发表
“特进,汉官也。二汉及魏晋以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太仆羊琇逊位,拜特进,加散骑常侍,无余官,故给吏卒车服。其余加特进者,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不别给特进吏卒车服,后定令。”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

向朗以左将军而行丞相事,自然是与“位特进”有关系的了。

莫名其妙的说法。
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徙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
明明是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跟行丞相事有什么关系?

由光禄勋至左将军,也算是贬职。所以对向朗封侯,作为一定的补偿。
而且向朗也不是加位特进。而是在封侯时,就定了朝位,属于特进侯一格。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2:35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3 11:35 发表


莫名其妙的说法。
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徙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
明明是追论旧功才封显明亭侯,位特进,跟行丞相事有什么关系?

由光禄勋至左将军,也算是贬职。所以对向朗封侯,作 ...

“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这是贬职?而“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这里的“特进”显而易见的是破格提升,“特进,前汉世所置,前后二汉及魏、晋以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晋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诸公下,骠骑将军上”及“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二品。”而向朗能以左将军行丞相事,当然也是类似如此了。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2:39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3 11:23 发表


应该是你来证明蜀汉废了丞相一职吧?俺还需要证明什么?
前几年,取消了一级上将军衔,所以现在没有了一级上将军衔。在取消之前自然是有的。
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能证明后汉没有三公了。在 ...

根据史载,自诸葛亮死后,蜀汉便无人担任过丞相一职,其最高职位为大司马,这便是我的根据,而你认为有,那么请问,谁还担任过此职呢?向朗是“行丞相事”,就如同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而“行丞相事”一样,只是行其责任及权力,而非作为丞相,而不同的是,向朗所行丞相事的“丞相”不持节、不开府、不录尚书事,也就是个无权的“丞相”,并且,既然向朗行丞相事,蜀汉怎么还能有人担任丞相一职?到向朗死后,蜀汉连“行丞相”事的都不存在了,岂不是彻底没有丞相一职吗?而大司马是三公之一,使蒋琬为大司马、录尚书事,而不使人担任丞相,反使左将军向郎行丞相事,正是一种不动声色地制度的改变。

“祠堂”只是你所说的那一个意思吗?若是宗人祭祀而用,还至于“诏为起祠堂”吗?“祠堂”也指“庙堂”,为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襄阳记》其原文说得很清楚:“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而我举的例子,画像于云台等不就是“图形”吗?而立庙的也有。

“事之如父”说明了诸葛亮与后主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好比管仲与齐桓公的关系。

“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说明诸葛亮死后,没有专门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其原因就是“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而曹魏功臣则就不同了。这便是差距。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12:49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2:11 发表
根据史载,自诸葛亮死后,蜀汉便无人担任过丞相一职,其最高职位为大司马,这便是我的根据,而你认为有,那么请问,谁还担任过此职呢?向朗是“行丞相事”,就如同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而“行丞相事”一样,只是行其责任及权力,而非作为丞相,而不同的是,向朗所行丞相事的“丞相”不持节、不开府、不录尚书事,也就是个无权丞相,并且,既然向朗行丞相事,蜀汉怎么还能有人担任丞相一职?到向朗死后,蜀汉连“行丞相”事的都不存在了,岂不是彻底没有丞相一职吗?而大司马是三公之一,使蒋琬为大司马、录尚书事,而不使人担任丞相,反使左将军向郎行丞相事,正是一种不动声色地制度的改变。

“祠堂”只是你所说的那一个意思吗?若是宗人祭祀而用,还至于“诏为起祠堂”吗?“祠堂”也指“庙堂”,为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而《襄阳记》其原文说得很清楚:“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而我举的例子,画像于云台等不就是“图形”吗?而立庙的也有。

“事之如父”说明了诸葛亮与后主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好比管仲与齐桓公的关系。

“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说明诸葛亮死后,没有专门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其原因就是“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而曹魏功臣则就不同了。这便是差距

闹了半天,还是把职位跟人混淆啊。
诸葛亮自贬右将军,行丞相事,难道就说明蜀汉没有丞相这个职位了?只不过没有人担任丞相而已。
1988年恢复军衔制,有一级上将军衔,但从来没有人授过此衔。
你敢说从恢复军衔制以来,就彻底没有一级上将军衔?

自己看祠堂跟庙的区别。
祠,猶食也,猶繼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別死生。
先王之制,天子至官師皆有廟。秦尊君臣,無敢營宗廟者。漢世多建祠堂於墓所

云台只是图形而不是立庙,你举出来干嘛?

诸葛亮与后主的特殊关系,这个待遇就该按照后主的老爹来看待???

曹魏可以让百姓到太祖庙去祭祀功臣?
作者: luns    时间: 2007-8-23 12:54

其實,我不知道三國在爭什麼?劉禪投降,老百姓少了戰亂,有何不為?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12:58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2:35 发表
“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这是贬职?而“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这里的“特进”显而易见的是破格提升,“特进,前汉世所置,前后二汉及魏、晋以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晋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诸公下,骠骑将军上”及“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二品。”而向朗能以左将军行丞相事,当然也是类似如此了。

为光禄勋,亮卒后左将军。
莫非徙是升迁?

张郃时为左将军,班九卿下,加位特进,所以在车骑将军下,这是升迁。
但张郃是升迁,又关向朗什么事情了?

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二品。
这是晋制,拿来对照蜀汉的情况不伦不类。
像蜀汉何来的持节都督?

特进是什么,后汉书写的明明白白。
中兴以来,唯以功德赐位特进者,次车骑将军;赐位朝侯,次五校尉;赐位侍祠侯,次大夫。
从哪里看出特进=行丞相事了???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3:20



QUOTE:
闹了半天,还是把职位跟人混淆啊。
诸葛亮自贬右将军,行丞相事,难道就说明蜀汉没有丞相这个职位了?只不过没有人担任丞相而已。

“诸葛亮自贬右将军,行丞相事”既然你承认诸葛亮不是丞相,而是右将军,仅是行丞相的责任及权力而已,那么,王郎亦是如此。而问题是,诸葛亮自贬右将军,行丞相事乃是特殊情况,并没有废除或转移丞相的权力,因此这个“行丞相事”就是说,其依然行使着这些权力。而诸葛亮死后,刘禅就使尚书令负责国事了,及蒋琬为大司马、录尚书事,彻底地将权力重新分配,而向朗这个行丞相事,不过是行使着一些无关轻重之权,就好比许靖的司徒,并无实在权力。而其死后,连“行丞相事”的人都没有了,还谈什么蜀汉一直有丞相一职?刘禅正是不动声色地取消地丞相制。

QUOTE:
自己看祠堂跟庙的区别。
祠,猶食也,猶繼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別死生。
先王之制,天子至官師皆有廟。秦尊君臣,無敢營宗廟者。漢世多建祠堂於墓所。
云台只是图形而不是立庙,你举出来干嘛?

祠堂: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祠庙、宗祠等。“文翁终於蜀 ,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絶。”这是指儿子祭祀父亲吗?而且,“诏为起祠堂”这话说的不清楚?若是儿子祭祀父亲而设立祠堂,至于这样吗?“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莫非你看不到?

QUOTE:
诸葛亮与后主的特殊关系,这个待遇就该按照后主的老爹来看待???

“事之如父”说明了诸葛亮与后主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好比管仲与齐桓公的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的君臣关系,而你怎么就会往父子归结?

QUOTE:
曹魏可以让百姓到太祖庙去祭祀功臣?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曹魏功臣皆有受祭之处,而诸葛亮呢?由于没有受祭之处而使得“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立了庙又设在沔阳,并且不再允许私祭。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3:35



QUOTE:
为光禄勋,亮卒后徙左将军。
莫非徙是升迁?

迁、转、徙是贬的意思?

QUOTE:
张郃时为左将军,班九卿下,加位特进,所以在车骑将军下,这是升迁。
但张郃是升迁,又关向朗什么事情了?

“左将军班光禄勋“之下,何以见得?

“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这里的“特进”显而易见的是破格提升,这与向朗能以左将军行丞相事道理应是一样的。

QUOTE:
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二品。
这是晋制,拿来对照蜀汉的情况不伦不类。
像蜀汉何来的持节都督?
特进是什么,后汉书写的明明白白。
中兴以来,唯以功德赐位特进者,次车骑将军;赐位朝侯,次五校尉;赐位侍祠侯,次大夫。
从哪里看出特进=行丞相事了???

历代制度皆有相通之处,晋在三国之后,怎么叫不伦不类?汉还在三国之前呢?又怎么不是不伦不类?朝位与张郃督诸军有什么关系?张郃一直驻守在外,此次又是督军击诸葛亮,这里,“加郃位特进”只能是指破格提升,而使督诸军。这就与向朗以左将军之职行丞相事是相同的,否则以左将军之职能行丞相事吗?

蜀汉虽无镇守一州军事的都督,但负责一方军事的都督还是有的。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13:42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3:20 发表
“诸葛亮自贬右将军,行丞相事”既然你承认诸葛亮不是丞相,而是右将军,仅是行丞相的责任及权力而已,那么,王郎亦是如此。而问题是,诸葛亮自贬右将军,行丞相事乃是特殊情况,并没有废除或转移丞相的权力,因此这个“行丞相事”就是说,其依然行使着这些权力。而诸葛亮死后,刘禅就使尚书令负责国事了,及蒋琬为大司马、录尚书事,彻底地将权力重新分配,而向朗这个行丞相事,不过是行使着一些无关轻重之权,就好比许靖的司徒,并无实在权力。而其死后,连“行丞相事”的人都没有了,还谈什么蜀汉一直有丞相一职?刘禅正是不动声色地取消地丞相制。

别老是回避俺的问题。
是不是从来没有一级上将这个军衔?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3:20 发表
祠堂: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祠堂、祠庙、宗祠等。“文翁终於蜀 ,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絶。”这是指儿子祭祀父亲吗?而且,“诏为起祠堂”这话说的不清楚?若是儿子祭祀父亲而设立祠堂,至于这样吗?“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莫非你看不到?

文齐的庙全国都有?还是建在京师了?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3:20 发表
“事之如父”说明了诸葛亮与后主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好比管仲与齐桓公的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的君臣关系,而你怎么就会往父子归结?

建之京师,又偪宗庙
诸葛亮既非后主之祖,又非其宗。后主凭什么在成都给他立庙?
你现在拿出“事之如父”,不就是想证明诸葛亮是后主一宗,有立庙资格么?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3:20 发表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曹魏功臣皆有受祭之处,而诸葛亮呢?由于没有受祭之处而使得“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立了庙又设在沔阳,并且不再允许私祭。

曹魏功臣在哪儿受祭?百姓如果想祭祀他们是否得去太庙?
蜀人是因为感念诸葛亮才要求祭祀他,可不是因为没有没有受祭之处才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
如果按照曹魏的制度,百姓照样没有地方祭祀诸葛亮。

不再允许私祭,正是尊重诸葛亮。
百姓巷祭,戎夷野祀,不合礼节,也正是一种亵渎。
所以规定要正其礼。
况且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是提出给诸葛亮立庙的人提出来的,
莫非他们也对诸葛亮不满?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4:10



QUOTE:
别老是回避俺的问题。
是不是从来没有一级上将这个军衔?

就事论事,我回避什么了?你是肯定还是否定我所说的呢?至于你这个例子,实际上无法说明什么问题,依你这说法,蜀汉有司徒,即便没有人担任,也应有司空、太尉呢!请问有吗?

QUOTE:
文齐的庙全国都有?还是建在京师了?

别转移论题,祠堂这会儿不是儿子专门祭祀父亲之所吧?这样,我的这一目的便达到了。而你这个问题,是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

QUOTE:
建之京师,又偪宗庙
诸葛亮既非后主之祖,又非其宗。后主凭什么在成都给他立庙?
你现在拿出“事之如父”,不就是想证明诸葛亮是后主一宗,有立庙资格么?

《襄阳记》是这么说的:“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也就是说,任何地方欲为诸葛亮立庙,后主都不肯,后来有人建议在成都立庙,则以“建之京师,又偪宗庙”为由不肯,其后勉强在沔阳立庙——而沔阳位于汉中阳平定军山,蜀汉百姓,包括刘禅,能到那去祭祀诸葛亮?而诸葛亮对于刘禅,不管怎么说都是有很大恩德的,他有祭祀过诸葛亮一次?

QUOTE:
曹魏功臣在哪儿受祭?百姓如果想祭祀他们是否得去太庙?
蜀人是因为感念诸葛亮才要求祭祀他,可不是因为没有没有受祭之处才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
如果按照曹魏的制度,百姓照样没有地方祭祀诸葛亮。

不再允许私祭,正是尊重诸葛亮。
百姓巷祭,戎夷野祀,不合礼节,也正是一种亵渎。
所以规定要正其礼。
况且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是提出给诸葛亮立庙的人提出来的,
莫非他们也对诸葛亮不满?

这个问题我不很清楚,不过你何以肯定百姓不得入太庙?或者说,这些功臣只在太庙有位,而无其他祭祀之所?各处之所以要求给诸葛亮立庙,正是因为“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请问你是否仔细看了记载?若有祭祀之所,何必于此?而本来民间可以自立,但显然是后主不许,才“所在各求为立庙”。

“断其私祀,以崇正礼”这是立庙的理由,而非“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是对诸葛亮的亵渎,请问,若不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怀念,百姓能如此吗?而这样,如何算得亵渎?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15:17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4:10 发表
就事论事,我回避什么了?你是肯定还是否定我所说的呢?至于你这个例子,实际上无法说明什么问题,依你这说法,蜀汉有司徒,即便没有人担任,也应有司空、太尉呢!请问有吗?

蜀汉当然有太尉,是你自己没注意罢了。
丞相亮上言:“皇思夫人履行脩仁,淑慎其身。大行皇帝昔在上将,嫔妃作合,载育圣躬,大命不融。大行皇帝存时,笃义垂恩,念皇思夫人神柩在远飘飖,特遣使者奉迎。会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宫在道,园陵将成,安厝有期。臣辄与太常臣赖恭等议:礼记曰:‘立爱自亲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不忘其亲,所由生也。春秋之义,母以子贵。昔高皇帝追尊太上昭灵夫人为昭灵皇后,孝和皇帝改葬其母梁贵人,尊号曰恭怀皇后,孝愍皇帝亦改葬其母王夫人,尊号曰灵怀皇后。今皇思夫人宜有尊号,以慰寒泉之思,辄与恭等案谥法,宜曰昭烈皇后。诗曰:‘谷则异室,死则同穴。’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制曰可。
《元和姓纂》:[天水]蜀太尉上官胜,生二子,曰茂,曰先。先徙居东郡
蜀汉是否有司空,不可考。

既然蜀汉既然曾经设置丞相,而又没有取消,当然还是有丞相一职。
除非你找出如曹操废三公之类的证据,证明蜀汉废除了丞相。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4:10 发表
《襄阳记》是这么说的:“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也就是说,任何地方欲为诸葛亮立庙,后主都不肯,后来有人建议在成都立庙,则以“建之京师,又偪宗庙”为由不肯,其后勉强在沔阳立庙——而沔阳位于汉中阳平定军山,蜀汉百姓,包括刘禅,能到那去祭祀诸葛亮?而诸葛亮对于刘禅,不管怎么说都是有很大恩德的,他有祭祀过诸葛亮一次?

明明是朝议以礼秩不听,怎么就变成了后主不肯了?
所谓朝议,在后汉很常见,就是让公卿议论如何处置。
八月,孙权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朝议欲发兵救之,帝曰:“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
帝欲邀讨之,朝议多以为不可。

这两条可以明确看出朝议不等于皇帝。
主持朝议的当然是大将军蒋琬、尚书令费祎等人了,莫非他们对诸葛亮不满,刻意阻挠?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4:10 发表
这个问题我不很清楚,不过你何以肯定百姓不得入太庙?或者说,这些功臣只在太庙有位,而无其他祭祀之所?各处之所以要求给诸葛亮立庙,正是因为“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请问你是否仔细看了记载?若有祭祀之所,何必于此?而本来民间可以自立,但显然是后主不许,才“所在各求为立庙”。

“断其私祀,以崇正礼”这是立庙的理由,而非“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是对诸葛亮的亵渎,请问,若不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怀念,百姓能如此吗?而这样,如何算得亵渎?

而本来民间可以自立,但显然是后主不许,才“所在各求为立庙”??
证据拿出来,别用“显然”当证据。

“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是要求给诸葛亮立庙的习隆、向充等人提出的
莫非他们对诸葛亮不满,才不让百姓私祀?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15:40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3:35 发表
迁、转、徙是贬的意思?

迁、徙、左迁、右迁……这几个似乎不是什么很难的字。
徙虽然多作平调,但作为降职的也不少。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3:35 发表
“左将军班光禄勋“之下,何以见得?

“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汉仪》: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3:35 发表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这里的“特进”显而易见的是破格提升,这与向朗能以左将军行丞相事道理应是一样的。

历代制度皆有相通之处,晋在三国之后,怎么叫不伦不类?汉还在三国之前呢?又怎么不是不伦不类?朝位与张郃督诸军有什么关系?张郃一直驻守在外,此次又是督军击诸葛亮,这里,“加郃位特进”只能是指破格提升,而使督诸军。这就与向朗以左将军之职行丞相事是相同的,否则以左将军之职能行丞相事吗?

蜀汉虽无镇守一州军事的都督,但负责一方军事的都督还是有的。

莫名其妙。
张郃的提升是加位特进。
向朗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向朗的提升是封侯,可没说是提升为丞相。
哪里来的道理一样?

再者说了,晋代的特进也不过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跟汉代并无大区别。
特进,汉官也。二汉及魏晋以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太仆羊琇逊位,拜特进,加散骑常侍,无余官,故给吏卒车服。其余加特进者,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不别给特进吏卒车服,后定令。

特进侯,本来就是汉代制度,多为尊老所用,跟丞相扯得上什么关系?
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

九年春二月,卫将军中书令孙资,癸巳,骠骑将军中书监刘放,三月甲午,司徒卫臻,各逊位,以侯就第,位特进。
固乞逊位。诏曰:“昔干木偃息,义压强秦;留侯颐神,不忘楚事。谠言嘉谋,望不吝焉。”赐宅一区,位特进,秩如三司。
这几个特进,莫非又是被召为丞相了?人家可是写明了是逊位的。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7:34



QUOTE:
蜀汉当然有太尉,是你自己没注意罢了。
丞相亮上言:“皇思夫人履行脩仁,淑慎其身。大行皇帝昔在上将,嫔妃作合,载育圣躬,大命不融。大行皇帝存时,笃义垂恩,念皇思夫人神柩在远飘飖,特遣使者奉迎。会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宫在道,园陵将成,安厝有期。臣辄与太常臣赖恭等议:礼记曰:‘立爱自亲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不忘其亲,所由生也。春秋之义,母以子贵。昔高皇帝追尊太上昭灵夫人为昭灵皇后,孝和皇帝改葬其母梁贵人,尊号曰恭怀皇后,孝愍皇帝亦改葬其母王夫人,尊号曰灵怀皇后。今皇思夫人宜有尊号,以慰寒泉之思,辄与恭等案谥法,宜曰昭烈皇后。诗曰:‘谷则异室,死则同穴。’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制曰可。
《元和姓纂》:[天水]蜀太尉上官胜,生二子,曰茂,曰先。先徙居东郡。
蜀汉是否有司空,不可考。

既然蜀汉既然曾经设置丞相,而又没有取消,当然还是有丞相一职。
除非你找出如曹操废三公之类的证据,证明蜀汉废除了丞相。

“章武二年,追谥皇思夫人,迁葬於蜀,未至而先主殂陨。丞相亮上言:……”可见这个“蜀汉太尉”在刘备时期便已存在,刘禅时期继续存在,大尉其职尊崇之致,担任者必定不会是无名之辈,而却于史闻所未闻,这也避免奇怪了些!

“诸葛亮自贬右将军,行丞相事”既然你承认诸葛亮不是丞相,而是右将军,仅是行丞相的责任及权力而已,那么,王郎亦是如此。而问题是,诸葛亮自贬右将军,“行丞相事”乃是特殊情况,并没有废除或转移丞相的权力,因此这个“行丞相事”就是说,其依然行使着这些权力。而诸葛亮死后,刘禅就使尚书令负责国事了,及蒋琬为大司马、录尚书事,彻底地将权力重新分配,而向朗这个“行丞相事”,不过是行使着一些无关轻重之权,就好比许靖的司徒,并无实在权力。而其死后,连“行丞相事”的人都没有了,还谈什么蜀汉一直有丞相一职?刘禅正是不动声色地取消地丞相制。

我们不必争论谁应举证的问题了,因为我们都没有证据。而在我们都无法证明蜀汉还有丞相一职的情况下,这便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QUOTE:
明明是朝议以礼秩不听,怎么就变成了后主不肯了?
所谓朝议,在后汉很常见,就是让公卿议论如何处置。
八月,孙权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朝议欲发兵救之,帝曰:“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
帝欲邀讨之,朝议多以为不可。
这两条可以明确看出朝议不等于皇帝。
主持朝议的当然是大将军蒋琬、尚书令费祎等人了,莫非他们对诸葛亮不满,刻意阻挠?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

你就不能看完这整段话?从“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可以看出,后主也是反对前者的,否则“朝议”又如何?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於沔阳”,这时距离诸葛亮之死有三十年,而可后主有祭祀过诸葛亮一次吗?诸葛亮初亡之时便皆欲为其立庙,可谓人心所向,而其不许,可能亦不许私立,而使得百姓只得“私祭之於道陌上”,而议者以为应为诸葛亮立庙于成都,后主又不许,这样拖了三十年,直到蜀亡那一年的春天才为诸葛亮立庙,这还真是莫大的恩宠,自古未见君主爱臣而对功臣如此者。

QUOTE:
而本来民间可以自立,但显然是后主不许,才“所在各求为立庙”??
证据拿出来,别用“显然”当证据。“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是要求给诸葛亮立庙的习隆、向充等人提出的
莫非他们对诸葛亮不满,才不让百姓私祀?

若是允许私立,百姓还至于“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长达三十年吗?这个问题以逻辑照样能够证明。而有祀庙可供祭祀,自然好于“百姓巷祭,戎夷野祀”了,但“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正是在无处祭祀诸葛亮的情况下表达内心的尊崇与怀念的方式,绝非亵渎。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8-23 17:53

自古确实没有哪位皇帝爱臣而对功臣像刘禅这样的,因为他们都不会给臣子立庙而刘禅还是立了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3 17:54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7:34 发表
“章武二年,追谥皇思夫人,迁葬於蜀,未至而先主殂陨。丞相亮上言:……”可见这个“蜀汉太尉”在刘备时期便已存在,刘禅时期继续存在,大尉其职尊崇之致,担任者必定不会是无名之辈,而却于史闻所未闻,这也避免奇怪了些!

“诸葛亮自贬右将军,行丞相事”既然你承认诸葛亮不是丞相,而是右将军,仅是行丞相的责任及权力而已,那么,王郎亦是如此。而问题是,诸葛亮自贬右将军,“行丞相事”乃是特殊情况,并没有废除或转移丞相的权力,因此这个“行丞相事”就是说,其依然行使着这些权力。而诸葛亮死后,刘禅就使尚书令负责国事了,及蒋琬为大司马、录尚书事,彻底地将权力重新分配,而向朗这个“行丞相事”,不过是行使着一些无关轻重之权,就好比许靖的司徒,并无实在权力。而其死后,连“行丞相事”的人都没有了,还谈什么蜀汉一直有丞相一职?刘禅正是不动声色地取消地丞相制。

我们不必争论谁应举证的问题了,因为我们都没有证据。而在我们都无法证明蜀汉还有丞相一职的情况下,这便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陈寿三国志本来就很简略,有所脱落何足为奇?
既然陈寿记载了太尉,那就说明有太尉,除非你证明陈寿弄错了。

至于蜀汉的丞相,是你主张“刘禅取消了丞相”,当然要你举证了,这个动作为什么史书没有记载?
如果不存在“刘禅取消了丞相”这个事情,那蜀汉有丞相就是一直的事情。
有职无人不能证明无其职,否则你给俺证明一下中国一级上将军衔不存在。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7:34 发表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

你就不能看完这整段话?从“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可以看出,后主也是反对前者的,否则“朝议”又如何?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於沔阳”,这时距离诸葛亮之死有三十年,而可后主有祭祀过诸葛亮一次吗?诸葛亮初亡之时便皆欲为其立庙,可谓人心所向,而其不许,可能亦不许私立,而使得百姓只得“私祭之於道陌上”,而议者以为应为诸葛亮立庙于成都,后主又不许,这样拖了三十年,直到蜀亡那一年的春天才为诸葛亮立庙,这还真是莫大的恩宠,自古未见君主爱臣而对功臣如此者。

连蒋琬费祎等人都反对,那就不存在因为刘禅对诸葛亮不满而不立庙的事情,而且确确实实因为不合礼仪。
既然不合礼仪,那不立庙就是正当的,而不是对诸葛亮不满存心报复。
否则你想说蒋琬、费祎等人也对诸葛亮不满么?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7:34 发表
若是允许私立,百姓还至于“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长达三十年吗?这个问题以逻辑照样能够证明。而有祀庙可供祭祀,自然好于“百姓巷祭,戎夷野祀”了,但“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正是在无处祭祀诸葛亮的情况下表达内心的尊崇与怀念的方式,绝非亵渎。

你说的不是本来民间可以自立,但显然是后主不许,才“所在各求为立庙”么?
按你的观点应该是:民间可以自立——>后主不许自立——>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这样一个顺序啊。
“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是在“朝议以礼秩不听”后的事。
后面几件事都有记载,你那“后主不许自立”的事件啥时候发生的?证据拿出来。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8:22



QUOTE:
迁、徙、左迁、右迁……这几个似乎不是什么很难的字。
徙虽然多作平调,但作为降职的也不少。

这当然不是很难的字,请你去查查,“徙”可有“贬”的意思。

“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李严亦从光禄勋迁为前将军,而前将军与左将军同列,这也是“贬”?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汉书.百官公卿列表》)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后汉书.百官志》)

“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汉仪》)而请问,上卿皆包括哪几卿?

QUOTE:
莫名其妙。
张郃的提升是加位特进。
向朗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向朗的提升是封侯,可没说是提升为丞相。
哪里来的道理一样?

再者说了,晋代的特进也不过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跟汉代并无大区别。
特进,汉官也。二汉及魏晋以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太仆羊琇逊位,拜特进,加散骑常侍,无余官,故给吏卒车服。其余加特进者,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不别给特进吏卒车服,后定令。

特进侯,本来就是汉代制度,多为尊老所用,跟丞相扯得上什么关系?
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

九年春二月,卫将军中书令孙资,癸巳,骠骑将军中书监刘放,三月甲午,司徒卫臻,各逊位,以侯就第,位特进。
固乞逊位。诏曰:“昔干木偃息,义压强秦;留侯颐神,不忘楚事。谠言嘉谋,望不吝焉。”赐宅一区,位特进,秩如三司。
这几个特进,莫非又是被召为丞相了?人家可是写明了是逊位的。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这里的“特进”显而易见的是破格提升,这与向朗能以左将军行丞相事道理应是一样的。

历代制度皆有相通之处,晋在三国之后,怎么叫不伦不类?汉还在三国之前呢?又怎么不是不伦不类?朝位与张郃督诸军有什么关系?张郃一直驻守在外,此次又是督军击诸葛亮,这里,“加郃位特进”只能是指破格提升,而使督诸军。这就与向朗以左将军之职行丞相事是相同的,否则以左将军之职能行丞相事吗?

请你先搞清楚了,我从来也没有说“位特进”指“升为丞相”,而是指向朗以左将军之职能“行丞相事”,与张郃以右将军而能督诸军一样,都是位特进。而无论张郃还是向朗,都与“特进侯”联系不上,而《刘放传》记载得就更清楚了,“位特进”而能“秩如三司”。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3 19:24



QUOTE:
陈寿三国志本来就很简略,有所脱落何足为奇?
既然陈寿记载了太尉,那就说明有太尉,除非你证明陈寿弄错了。

至于蜀汉的丞相,是你主张“刘禅取消了丞相”,当然要你举证了,这个动作为什么史书没有记载?
如果不存在“刘禅取消了丞相”这个事情,那蜀汉有丞相就是一直的事情。
有职无人不能证明无其职,否则你给俺证明一下中国一级上将军衔不存在。

《三国志》虽然简略,按情理也绝不会不提到这位首登三公的蜀汉太尉,《杨戏传》也未提到支言片语,不是吗?而其他史料,亦没有提到过这个太尉。所以,这个恐怕证据不充分,亦可能是陈寿下笔有误。

既然你坚持,那么,你有证据表明蜀汉一直设有丞相一职吗?按我们的讨论来看,是你先主张蜀汉有丞相一职的,论举证,也是你优先。而你若没有这样的证据,那么我的解释就是最为合理的。

“有职无人不表示无其职”,这么说是就有资料证明的前提下而言的,若后主有意设丞相一职,完全没有必要使向朗行其事,亦不会在向朗死后不再有任何关于丞相的记载。至于你这么执意于这个“一级上将”,那么我就回答你,这个上将虽然在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被创立出来,但一直未授予任何人,1994年便给取消了。这是有资料确定了的,而蜀汉丞相一直存在,你有证据证明吗?

QUOTE:
连蒋琬费祎等人都反对,那就不存在因为刘禅对诸葛亮不满而不立庙的事情,而且确确实实因为不合礼仪。
既然不合礼仪,那不立庙就是正当的,而不是对诸葛亮不满存心报复。
否则你想说蒋琬、费祎等人也对诸葛亮不满么?

而后来,“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这为什么不说是朝议的意思了?是因为这“言事者”可能指的就是蒋琬、费祎等能对后主说上话的大臣,而后主仍然不从,及三十年过去了,在一些人的苦苦请求下,才勉强同意立庙于沔阳,这还不足以说明后主的不情愿及不满?试问小德小惠便图形立庙,而诸葛亮大德大惠何以至于此?甚至三十年内一次祭祀都没有!

而且,朝议不赞同,说是礼仪不合,却未必是实情,蒋琬、费祎二人及许多大臣除了少数例外之外,对后主是很遵从的,诸葛亮功高盖世,特殊待遇,至少应采取一定的替代办法,但是呢?三十年内竟然没有!这么对待功臣,于前史闻所未闻。

QUOTE:
你说的不是本来民间可以自立,但显然是后主不许,才“所在各求为立庙”么?
按你的观点应该是:民间可以自立——>后主不许自立——>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这样一个顺序啊。
“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是在“朝议以礼秩不听”后的事。
后面几件事都有记载,你那“后主不许自立”的事件啥时候发生的?证据拿出来。

“忠为人宽济有度量,但诙啁大笑,忿怒不形於色。然处事能断,威恩并立,是以蛮夷畏而爱之。及卒,莫不自致丧庭,流涕尽哀,为之立庙祀,迄今犹在。”马忠尚许,而武侯不许?而若朝廷允许,蜀民何必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至于“百姓巷祭,戎夷野祀”?

而我的观点,前面说的很清楚了:“诸葛亮初亡之时便皆欲为其立庙,可谓人心所向,而其不许,可能亦不许私立,而使得百姓只得“私祭之於道陌上”,而议者以为应为诸葛亮立庙于成都,后主又不许,这样拖了三十年,直到蜀亡那一年的春天才为诸葛亮立庙,这还真是莫大的恩宠,自古未见君主爱臣而对功臣如此者。”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4 09:46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9:24 发表
《三国志》虽然简略,按情理也绝不会不提到这位首登三公的蜀汉太尉,《杨戏传》也未提到支言片语,不是吗?而其他史料,亦没有提到过这个太尉。所以,这个恐怕证据不充分,亦可能是陈寿下笔有误。

除了陈寿记载有太尉以外,《元和姓纂》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上官胜仕蜀为太尉,这说明蜀汉有太尉。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9:24 发表
既然你坚持,那么,你有证据表明蜀汉一直设有丞相一职吗?按我们的讨论来看,是你先主张蜀汉有丞相一职的,论举证,也是你优先。而你若没有这样的证据,那么我的解释就是最为合理的。

“有职无人不表示无其职”,这么说是就有资料证明的前提下而言的,若后主有意设丞相一职,完全没有必要使向朗行其事,亦不会在向朗死后不再有任何关于丞相的记载。至于你这么执意于这个“一级上将”,那么我就回答你,这个上将虽然在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被创立出来,但一直未授予任何人,1994年便给取消了。这是有资料确定了的,而蜀汉丞相一直存在,你有证据证明吗?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诸葛亮不是丞相么?那就证明蜀汉有丞相职位。
而且没有任何蜀汉丞相一职被废除的记载,那就说明蜀汉丞相一直有。
至于是不是一直有人担任丞相,这个不是俺需要证明的。

没有人担任这一职位,不等于这一职位不存在。一级上将就是证据。
你推定现在没有一级上将军衔,是因为有明确记载1994年取消了一级上将,而不是因为一级上将一直没有授人。
丞相也是同理。你要证明蜀汉后期没有丞相一职,那你就找出丞相一职被废除的证据来,而不是丞相一职没有人担任当理由。

类似的俺还可以举个例子。
比如唐尚书令,以太宗曾为尚书令,所以例不授人。
但《唐六典》照样把尚书令记载在内。
难道你想说因为尚书令一直没人担任,所以在李世民之后就被废除了?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9:24 发表
而后来,“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这为什么不说是朝议的意思了?是因为这“言事者”可能指的就是蒋琬、费祎等能对后主说上话的大臣,而后主仍然不从,及三十年过去了,在一些人的苦苦请求下,才勉强同意立庙于沔阳,这还不足以说明后主的不情愿及不满?试问小德小惠便图形立庙,而诸葛亮大德大惠何以至于此?甚至三十年内一次祭祀都没有!

而且,朝议不赞同,说是礼仪不合,却未必是实情,蒋琬、费祎二人及许多大臣除了少数例外之外,对后主是很遵从的,诸葛亮功高盖世,特殊待遇,至少应采取一定的替代办法,但是呢?三十年内竟然没有!这么对待功臣,于前史闻所未闻。

所在各求为立庙的要求,朝议以礼秩不听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明确说了是礼仪不合。
还要说是什么未必是实情,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么?

立庙于成都的话,建之京师,又偪宗庙,同样不合礼制。刘禅做错了么?
谁告诉你“言事者”就是蒋琬、费祎等大臣了?
这么对待功臣,于前史闻所未闻???俺倒想听你举举看,哪个皇帝主动给臣子在京师立庙了?

皇帝给功臣祭祀也不是必须的,最多只能说明蜀汉没有祭祀功臣的制度。
如关羽、张飞等旧臣同样没有祭祀,并非后主单独对诸葛亮有意见所致。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9:24 发表
“忠为人宽济有度量,但诙啁大笑,忿怒不形於色。然处事能断,威恩并立,是以蛮夷畏而爱之。及卒,莫不自致丧庭,流涕尽哀,为之立庙祀,迄今犹在。”马忠尚许,而武侯不许?而若朝廷允许,蜀民何必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至于“百姓巷祭,戎夷野祀”?

而我的观点,前面说的很清楚了:“诸葛亮初亡之时便皆欲为其立庙,可谓人心所向,而其不许,可能亦不许私立,而使得百姓只得“私祭之於道陌上”,而议者以为应为诸葛亮立庙于成都,后主又不许,这样拖了三十年,直到蜀亡那一年的春天才为诸葛亮立庙,这还真是莫大的恩宠,自古未见君主爱臣而对功臣如此者。”

有哪里说马忠的庙是朝廷让造的了?马忠的庙造在成都么?
君主爱臣而对功臣如此?你找个君主主动为功臣立庙在京城的例子出来吧。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4 10:34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8:22 发表
这当然不是很难的字,请你去查查,“徙”可有“贬”的意思。

“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李严亦从光禄勋迁为前将军,而前将军与左将军同列,这也是“贬”?

“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汉书.百官公卿列表》)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后汉书.百官志》)

“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汉仪》)而请问,上卿皆包括哪几卿?

以所举将为尚书,难与齐列,乞从冗散,拜侍中。以数切谏,以权臣所惮,徙为京兆尹。
反正这里因为权臣所忌惮,不会是升迁就是。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3 18:22 发表
历代制度皆有相通之处,晋在三国之后,怎么叫不伦不类?汉还在三国之前呢?又怎么不是不伦不类?朝位与张郃督诸军有什么关系?张郃一直驻守在外,此次又是督军击诸葛亮,这里,“加郃位特进”只能是指破格提升,而使督诸军。这就与向朗以左将军之职行丞相事是相同的,否则以左将军之职能行丞相事吗?

请你先搞清楚了,我从来也没有说“位特进”指“升为丞相”,而是指向朗以左将军之职能“行丞相事”,与张郃以右将军而能督诸军一样,都是位特进。而无论张郃还是向朗,都与“特进侯”联系不上,而《刘放传》记载得就更清楚了,“位特进”而能“秩如三司”。

汉还在三国之前,所以三国能因袭汉制,魏自称受禅于汉,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都可以沿用汉制。
晋在三国之后,三国能因袭晋制么??

张郃是因为特进才能督诸军??
宋书不是写的明明白白么?
二汉及魏晋以加官从本官车服,其余加特进者,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位其班位不是朝位是什么?
张郃之时禄秩之制作为官职衡量已经不是很准确,而九品官制尚未兴起,用朝位作为官职高下也是一种标准。
张郃在“位特进”时督诸军,并不能说明两者有关联。
因为像刘放孙资等人“位特进”时逊位了,难道能说明“位特进”跟退休有关么?
“位特进”是一事,督诸军是另一码事。
凭什么向朗位特进,就是类似张郃的“行丞相事”,而不是类似刘放孙资?
下文写的明明白白,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不干时事,这不是退休么?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4 10:50



QUOTE:
除了陈寿记载有太尉以外,《元和姓纂》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上官胜仕蜀为太尉,这说明蜀汉有太尉。

假如蜀汉有这个太尉,怎么整部《三国志》及魏、晋时的史料无半句记载?甚至杨戏的《季汉辅臣赞》都没有……若是刘备时期任命的太尉,属于重臣,绝不应该没有。你举的《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依据不足,很可疑。这个问题无关紧要,无须再争论了。

QUOTE: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诸葛亮不是丞相么?那就证明蜀汉有丞相职位。
而且没有任何蜀汉丞相一职被废除的记载,那就说明蜀汉丞相一直有。
至于是不是一直有人担任丞相,这个不是俺需要证明的。

没有人担任这一职位,不等于这一职位不存在。一级上将就是证据。
你推定现在没有一级上将军衔,是因为有明确记载1994年取消了一级上将,而不是因为一级上将一直没有授人。
丞相也是同理。你要证明蜀汉后期没有丞相一职,那你就找出丞相一职被废除的证据来,而不是丞相一职没有人担任当理由。

类似的俺还可以举个例子。
比如唐尚书令,以太宗曾为尚书令,所以例不授人。
但《唐六典》照样把尚书令记载在内。
难道你想说因为尚书令一直没人担任,所以在李世民之后就被废除了?

这个问题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既然你坚持,那么,你有证据表明蜀汉一直设有丞相一职吗?按我们的讨论来看,是你先主张蜀汉有丞相一职的,论举证,也是你优先。而你若没有这样的证据,那么我的解释就是最为合理的。

“有职无人不表示无其职”,这么说是就有资料证明的前提下而言的,若后主有意设丞相一职,完全没有必要使向朗行其事,亦不会在向朗死后不再有任何关于丞相的记载。至于你这么执意于这个“一级上将”,那么我就回答你,这个上将虽然在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被创立出来,但一直未授予任何人,1994年便给取消了。这是有资料确定了的,而蜀汉丞相一直存在,你有证据证明吗?

若按你这种逻辑,而以我的解释,我又何须证明?都没有证据这是事实,你还是想点其他方法吧!争论谁应举证有什么意思。

QUOTE:
所在各求为立庙的要求,朝议以礼秩不听跟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明确说了是礼仪不合。
还要说是什么未必是实情,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么?

立庙于成都的话,建之京师,又偪宗庙,同样不合礼制。刘禅做错了么?
谁告诉你“言事者”就是蒋琬、费祎等大臣了?
这么对待功臣,于前史闻所未闻???俺倒想听你举举看,哪个皇帝主动给臣子在京师立庙了?

皇帝给功臣祭祀也不是必须的,最多只能说明蜀汉没有祭祀功臣的制度。
如关羽、张飞等旧臣同样没有祭祀,并非后主单独对诸葛亮有意见所致。

“礼仪不合”最终不还是立了吗?既然如此,这就不是“礼仪不合”的问题,至少这是个托辞,若果真是这的问题,则就一直不能立,封建礼数是可以更改的吗?因此,“朝议”以“礼秩”很可能不是实情,而且,刘禅若有此心,怎么会这么听“朝议”之言呢?后来,“言事者”以为可在成都为其立庙,这里,是对各处立庙的妥协之策,而这里也不谈“朝议”了,为什么呢?“言事者”就是蒋琬、费祎等大臣,否则谁能在后主面前说得上话,而后主还不从?而从这次后主不从,完全可以推断出后主根本不愿给诸葛亮立庙。

关羽、张飞等虽然对蜀汉建立有大功,但对后主则未尽辅佐之责,其是先帝重臣,而诸葛亮呢?即是先帝重臣亦辅佐了他十二年,劳苦功高,他三十年都没有祭祀一次,立庙亦不允许,使得百姓“私祭之於道陌上”,而不采取任何替代措施,如此三十年,自古可有?

QUOTE:
有哪里说马忠的庙是朝廷让造的了?马忠的庙造在成都么?
君主爱臣而对功臣如此?你找个君主主动为功臣立庙在京城的例子出来吧。

我们这里谈的是私立,马忠尚能私立,诸葛亮怎么不能?而能,怎么会“百姓巷祭,戎夷野祀”?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4 11:05



QUOTE:
以所举将为尚书,难与齐列,乞从冗散,拜侍中。以数切谏,以权臣所惮,徙为京兆尹。
反正这里因为权臣所忌惮,不会是升迁就是。

这是“贬”?

QUOTE:
汉还在三国之前,所以三国能因袭汉制,魏自称受禅于汉,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都可以沿用汉制。
晋在三国之后,三国能因袭晋制么??

哈哈,那么晋受禅于魏,不能因袭魏制吗?

QUOTE:
张郃是因为特进才能督诸军??
宋书不是写的明明白白么?
二汉及魏晋以加官从本官车服,其余加特进者,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位其班位不是朝位是什么?
张郃之时禄秩之制作为官职衡量已经不是很准确,而九品官制尚未兴起,用朝位作为官职高下也是一种标准。
张郃在“位特进”时督诸军,并不能说明两者有关联。
因为像刘放孙资等人“位特进”时逊位了,难道能说明“位特进”跟退休有关么?
“位特进”是一事,督诸军是另一码事。
凭什么向朗位特进,就是类似张郃的“行丞相事”,而不是类似刘放孙资?
下文写的明明白白,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不干时事,这不是退休么?

哈哈,“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按你的意思,“加郃位特进”与“遣督诸军”没有关系,那么陈寿这么记载做什么?这同张郃督军有任何联系吗?“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二品”足可见其联系了。而九品官人法自曹丕时期就推行了,怎么叫做“尚未兴起”?

孙资的“位特进”是与“秩如三司”相联系的,否则怎么“秩如三司”?而向朗,“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所谓“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是指被诸葛亮免去丞相长史之位后,而这之后呢?他还“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这叫“退休”?

而向朗能以左将军之职行丞相,与张郃能以左将军之职督诸军,其联系不是显而易见吗?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4 11:29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0:50 发表
假如蜀汉有这个太尉,怎么整部《三国志》及魏、晋时的史料无半句记载?甚至杨戏的《季汉辅臣赞》都没有……若是刘备时期任命的太尉,属于重臣,绝不应该没有。你举的《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依据不足,很可疑。这个问题无关紧要,无须再争论了。

找个三国志必须记载的理由?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0:50 发表
这个问题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既然你坚持,那么,你有证据表明蜀汉一直设有丞相一职吗?按我们的讨论来看,是你先主张蜀汉有丞相一职的,论举证,也是你优先。而你若没有这样的证据,那么我的解释就是最为合理的。

“有职无人不表示无其职”,这么说是就有资料证明的前提下而言的,若后主有意设丞相一职,完全没有必要使向朗行其事,亦不会在向朗死后不再有任何关于丞相的记载。至于你这么执意于这个“一级上将”,那么我就回答你,这个上将虽然在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被创立出来,但一直未授予任何人,1994年便给取消了。这是有资料确定了的,而蜀汉丞相一直存在,你有证据证明吗?

若按你这种逻辑,而以我的解释,我又何须证明?都没有证据这是事实,你还是想点其他方法吧!争论谁应举证有什么意思。

俺不是证明了么?
蜀汉有丞相。诸葛亮就是证据。蜀汉后来没有废丞相,所以丞相还存在。
比如张三,生下来以后,不需要每天去证明他的存在,只要他还没死,他就是存在的。

要证明张三已经不存在了,就拿出他已经挂了的证据。
要证明蜀汉后来没有丞相了,那就拿出丞相被废除的证据。

诸葛亮死后既然没有人任丞相,你让他记载什么?
难道在三国志中记载“延熙十年,丞相空缺”“景耀三年,丞相空缺”?
《三国志》又没有志跟表,有其职而缺其人,在纪传本来就未必要记载。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0:50 发表
“礼仪不合”最终不还是立了吗?既然如此,这就不是“礼仪不合”的问题,至少这是个托辞,若果真是这的问题,则就一直不能立,封建礼数是可以更改的吗?因此,“朝议”以“礼秩”很可能不是实情,而且,刘禅若有此心,怎么会这么听“朝议”之言呢?后来,“言事者”以为可在成都为其立庙,这里,是对各处立庙的妥协之策,而这里也不谈“朝议”了,为什么呢?“言事者”就是蒋琬、费祎等大臣,否则谁能在后主面前说得上话,而后主还不从?而从这次后主不从,完全可以推断出后主根本不愿给诸葛亮立庙。

关羽、张飞等虽然对蜀汉建立有大功,但对后主则未尽辅佐之责,其是先帝重臣,而诸葛亮呢?即是先帝重臣亦辅佐了他十二年,劳苦功高,他三十年都没有祭祀一次,立庙亦不允许,使得百姓“私祭之於道陌上”,而不采取任何替代措施,如此三十年,自古可有?

前面不许的是“所在各求为立庙”跟“立庙於成都”,最终是“立庙於沔阳”。
根本是两码事,前者“礼仪不合”,后者可不是“礼仪不合”。

既然“礼仪不合”,那阿斗不违章办事有错?合着非得看在人情上徇私才是对的?

“言事者”就是蒋琬、费祎等大臣,否则谁能在后主面前说得上话
合着蜀汉只有蒋琬、费祎等人能说话啊?不说别的,后来上表的习隆、向充又算哪号?

后主根本不愿给诸葛亮立庙?这是啥?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於沔阳。

再说句别的,假如后主对诸葛亮不满,诸葛瞻还能步步高升?
能够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看看张居正的下场吧,那才叫皇帝不满的表现呢。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0:50 发表
我们这里谈的是私立,马忠尚能私立,诸葛亮怎么不能?而能,怎么会“百姓巷祭,戎夷野祀”?

马忠是全国都立庙了,还是在成都立庙了?
你要是像马忠那样,一开始要求在墓边立庙,说不定朝议、后主就准了呢。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4 11:39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1:05 发表
哈哈,那么晋受禅于魏,不能因袭魏制吗?

你现在拿晋制来比较蜀汉制度,莫非晋受了蜀汉禅让??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1:05 发表
哈哈,“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按你的意思,“加郃位特进”与“遣督诸军”没有关系,那么陈寿这么记载做什么?这同张郃督军有任何联系吗?“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二品”足可见其联系了。而九品官人法自曹丕时期就推行了,怎么叫做“尚未兴起”?

先升迁,后督军而已,没有必然联系。
太祖征张鲁,先遣郃督诸军讨兴和氐王窦茂。
太祖从散关入汉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
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

之前都没有升迁,可见升迁本来就不是督军的必要条件。

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二品。
同列第二品,又能有什么联系了?

九品官人法是选举制度,啥时候变成官制了?
九品官制起于魏末《官品令》,跟九品官人法可不是同时。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1:05 发表
孙资的“位特进”是与“秩如三司”相联系的,否则怎么“秩如三司”?而向朗,“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所谓“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是指被诸葛亮免去丞相长史之位后,而这之后呢?他还“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这叫“退休”?

而向朗能以左将军之职行丞相,与张郃能以左将军之职督诸军,其联系不是显而易见吗?


优游无事垂三十年是指从免长史到死亡,裴松之还特意注明三十为二十之误。
可见从免官以来,向朗基本都处于“优游无事”。
而特进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不是此类么?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8-24 11:43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8-24 11:39 发表
优游无事垂三十年是指从免长史到死亡,裴松之还特意注明三十为二十之误。
可见从免官以来,向朗基本都处于“优游无事”。
而特进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不是此类么?

我现在才明白,他为何提优游无事垂三十年?当初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原来他是这个意思。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4 11:49



QUOTE:
找个三国志必须记载的理由?

太尉,是三公之一,地位尊崇,能于蜀汉首登此位的人,能是无名之辈?就算《三国志》再简洁,也不至于把这个人给完全否去,而无支言片语的记载,杨戏的《季汉辅臣赞》是比较全面的,但也没见这个太尉嘛!因此,这你的依据不充分,我持疑,这是很正常的,这个问题我以为无须争论了。

QUOTE:
俺不是证明了么?
蜀汉有丞相。诸葛亮就是证据。蜀汉后来没有废丞相,所以丞相还存在。
比如张三,生下来以后,不需要每天去证明他的存在,只要他还没死,他就是存在的。

要证明张三已经不存在了,就拿出他已经挂了的证据。
要证明蜀汉后来没有丞相了,那就拿出丞相被废除的证据。

诸葛亮死后既然没有人任丞相,你让他记载什么?
难道在三国志中记载“延熙十年,丞相空缺”“景耀三年,丞相空缺”?
《三国志》又没有志跟表,有其职而缺其人,在纪传本来就未必要记载。

你既然认为蜀汉丞相一直没有空缺,那么你就拿出一直有人担任的证据呀?我的解释很清楚,就是自诸葛亮亡后,蜀汉无人担任丞相,惟以向朗行丞相事,及其死后,便无丞相的记载,是后主不动声色地取消丞相制,其根据,就是蜀汉无人再担任过丞相,而这是事实,你欲否定,拿出证据来呀?

QUOTE:
前面不许的是“所在各求为立庙”跟“立庙於成都”,最终是“立庙於沔阳”。
根本是两码事,前者“礼仪不合”,后者可不是“礼仪不合”。

既然“礼仪不合”,那阿斗不违章办事有错?合着非得看在人情上徇私才是对的?

“言事者”就是蒋琬、费祎等大臣,否则谁能在后主面前说得上话?
合着蜀汉只有蒋琬、费祎等人能说话啊?不说别的,后来上表的习隆、向充又算哪号?

后主根本不愿给诸葛亮立庙?这是啥?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於沔阳。

再说句别的,假如后主对诸葛亮不满,诸葛瞻还能步步高升?
能够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
看看张居正的下场吧,那才叫皇帝不满的表现呢。

哈哈,既然“所在各求为立庙”和“立庙於成都”都“不合礼仪”,那么三十年过去了,立庙于沔阳就符合封建礼数了?这里,立庙是否符合封建礼数?若不符合,何以在沔阳立庙?若符合,何以各处而无一处允许?显然,所谓“礼仪不合”是托辞。而这样,自然足以见得后主不愿为诸葛亮立庙了。

我说的很清楚了,是“蒋琬、费祎等大臣”,这里,你没有根据完全排除蒋琬、费祎二人,而且,即便不是他们,也还会是其他大臣,即便习隆、向充不是臣子?而且“言事者”指明是这二人了?而且“言事者”以为可以如此,能有这么大面子的人,能是地位低下的臣子?立庙于沔阳是三十年后的勉强而为,与之前的不愿矛盾吗?他愿意用等三十年?

QUOTE:
马忠是全国都立庙了,还是在成都立庙了?
你要是像马忠那样,一开始要求在墓边立庙,说不定朝议、后主就准了呢。

我们这里谈的是私立,马忠尚能私立,诸葛亮怎么不能?而能,怎么会“百姓巷祭,戎夷野祀”?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4 12:04



QUOTE:
你现在拿晋制来比较蜀汉制度,莫非晋受了蜀汉禅让??

又转移论题了,之前谈的是三国,而蜀承汉制,魏亦多承汉制,晋又近在三国之后,其先人灭蜀,其制度怎么能完全没有共通之处而是不伦不类呢?

QUOTE:
先升迁,后督军而已,没有必然联系。
太祖征张鲁,先遣郃督诸军讨兴和氐王窦茂。
太祖从散关入汉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
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
之前都没有升迁,可见升迁本来就不是督军的必要条件。

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二品。
同列第二品,又能有什么联系了?

九品官人法是选举制度,啥时候变成官制了?
九品官制起于魏末《官品令》,跟九品官人法可不是同时。

功还没立呢!便使张郃这个长年征战、驻守在外的将军提高一下朝位,再使其督诸军,这有什么意义?而且,这“督军”和“督军”是不一样的,张郃之前督军未过其职,而这次呢?可是超出其地位、职权了,又未假斧钺,而加其位特进,是临时的措施。“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二品”这就表示,特进既为加官,可提高职权,这与张郃情况完全相符。

QUOTE:

优游无事垂三十年是指从免长史到死亡,裴松之还特意注明三十为二十之误。
可见从免官以来,向朗基本都处于“优游无事”。
而特进是食其禄赐,位其班位而已,不是此类么?

免长史之后,还任光禄勋、左将军,这叫“退休”?而其位特进,而能行丞相事,这很奇怪?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4 12:44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1:49 发表
太尉,是三公之一,地位尊崇,能于蜀汉首登此位的人,能是无名之辈?就算《三国志》再简洁,也不至于把这个人给完全否去,而无支言片语的记载,杨戏的《季汉辅臣赞》是比较全面的,但也没见这个太尉嘛!因此,这你的依据不充分,我持疑,这是很正常的,这个问题我以为无须争论了。

孙吴就有好几个三公,在《三国志》未记载的。
当然了,追封甘夫人一表中,俺也认为那个太尉是临时的,并非真有其人。
只是礼仪所需,由其他人暂行而已。但这起码能说明蜀汉有太尉之职。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1:49 发表
你既然认为蜀汉丞相一直没有空缺,那么你就拿出一直有人担任的证据呀?我的解释很清楚,就是自诸葛亮亡后,蜀汉无人担任丞相,惟以向朗行丞相事,及其死后,便无丞相的记载,是后主不动声色地取消丞相制,其根据,就是蜀汉无人再担任过丞相,而这是事实,你欲否定,拿出证据来呀?

俺的观点是:一直有这个职位,但没有人担任。
到现在你还在说,一直有职位=一直有人担任该职位???没人担任该职位=该职位不存在??
尚书令、一级上将的例子俺不重复了,自己解释。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1:49 发表
哈哈,既然“所在各求为立庙”和“立庙於成都”都“不合礼仪”,那么三十年过去了,立庙于沔阳就符合封建礼数了?这里,立庙是否符合封建礼数?若不符合,何以在沔阳立庙?若符合,何以各处而无一处允许?显然,所谓“礼仪不合”是托辞。而这样,自然足以见得后主不愿为诸葛亮立庙了。

我说的很清楚了,是“蒋琬、费祎等大臣”,这里,你没有根据完全排除蒋琬、费祎二人,而且,即便不是他们,也还会是其他大臣,即便习隆、向充不是臣子?而且“言事者”指明是这二人了?而且“言事者”以为可以如此,能有这么大面子的人,能是地位低下的臣子?立庙于沔阳是三十年后的勉强而为,与之前的不愿矛盾吗?他愿意用等三十年?

“所在各求为立庙”和“立庙於成都”,跟“立庙于沔阳”性质相同么?
既然习隆、向充等提出“所在各求为立庙”和“立庙於成都”都不合礼仪,而另外提出“立庙于沔阳”,那性质就不会相同。

况且你又在混淆概念。
否决“所在各求为立庙”的是朝议,而不是后主。
后主赞同“立庙于沔阳”,可没反对“所在各求为立庙”,若他反对此事,根本没必要下公卿议,根本不会有什么“朝议”。
如果说有所变化,也是“朝议”的事。后主可没什么观点的反复。
后主反对“立庙于成都”,赞同“立庙于沔阳”,哪儿来的矛盾?何来的托辞?

“言事者”以为可以如此,就等于合乎礼仪?
不合礼仪,那阿斗反对有什么错?

立庙于沔阳是三十年后的勉强而为?
拿出勉强的证据来。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1:49 发表
我们这里谈的是私立,马忠尚能私立,诸葛亮怎么不能?而能,怎么会“百姓巷祭,戎夷野祀”?

拿出刘禅不许私立的证据来啊。
“百姓巷祭,戎夷野祀”跟他不许有什么关系?
怎么见得是他不许建,而不是没人建呢?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4 12:49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2:04 发表
又转移论题了,之前谈的是三国,而蜀承汉制,魏亦多承汉制,晋又近在三国之后,其先人灭蜀,其制度怎么能完全没有共通之处而是不伦不类呢?

魏承汉制,晋承魏制。那理论上晋制跟汉制应该相通。
若晋制跟汉制都不同,又如何拿来类比蜀汉制度?
那可是多绕了好几圈。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2:04 发表
功还没立呢!便使张郃这个长年征战、驻守在外的将军提高一下朝位,再使其督诸军,这有什么意义?而且,这“督军”和“督军”是不一样的,张郃之前督军未过其职,而这次呢?可是超出其地位、职权了,又未假斧钺,而加其位特进,是临时的措施。“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二品”这就表示,特进既为加官,可提高职权,这与张郃情况完全相符。

这“督军”和“督军”是不一样的???
能不能用地球话?

张郃这次督军哪里超出其地位、职权了??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2:04 发表
免长史之后,还任光禄勋、左将军,这叫“退休”?而其位特进,而能行丞相事,这很奇怪?

你难道不知道有一种说法叫闲职?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4 13:16



QUOTE:
孙吴就有好几个三公,在《三国志》未记载的。
当然了,追封甘夫人一表中,俺也认为那个太尉是临时的,并非真有其人。
只是礼仪所需,由其他人暂行而已。但这起码能说明蜀汉有太尉之职。

这个太尉是与许靖同登三公之位的人,必定不是无名之辈,即便失其行事,不予立传也不应毫无记载,杨戏的《季汉辅臣赞》是比较全面的,但也没见这个太尉嘛!我的意见倾向于陈寿记错了。

QUOTE:
俺的观点是:一直有这个职位,但没有人担任。
到现在你还在说,一直有职位=一直有人担任该职位???没人担任该职位=该职位不存在??
尚书令、一级上将的例子俺不重复了,自己解释。

蜀汉官员制度本来就不很健全,随需而设是很正常的,我的意见说的也很清楚,而且我的解释远比你的合理,你若有意见,就拿证据来吧!

QUOTE:
“所在各求为立庙”和“立庙於成都”,跟“立庙于沔阳”性质相同么?
既然习隆、向充等提出“所在各求为立庙”和“立庙於成都”都不合礼仪,而另外提出“立庙于沔阳”,那性质就不会相同。

况且你又在混淆概念。
否决“所在各求为立庙”的是朝议,而不是后主。
后主赞同“立庙于沔阳”,可没反对“所在各求为立庙”,若他反对此事,根本没必要下公卿议,根本不会有什么“朝议”。
如果说有所变化,也是“朝议”的事。后主可没什么观点的反复。
后主反对“立庙于成都”,赞同“立庙于沔阳”,哪儿来的矛盾?何来的托辞?

“言事者”以为可以如此,就等于合乎礼仪?
不合礼仪,那阿斗反对有什么错?

立庙于沔阳是三十年后的勉强而为?
拿出勉强的证据来。

同样作为“立庙”,性质难道会不相同?若是“所在各求为立庙”不合礼数,则立庙于沔阳怎么就符合礼数了呢?习隆、向充这个意见区别于前在于不是各处、也不是成都,而只是沔阳一处,那么先前的各处以礼数为由皆不允许,而沔阳怎么就会符合礼数了呢?显然礼数是托辞。

至于后主的问题,前面已经说的很明确了:而后来,“言事者”提出了妥协方案,仅在成都立庙,显然这就不是什么不合礼数了,否则其会提出?但后主仍然找个借口,是逼近宗庙……若后主之前肯的话,选择一处不在成都的地方为其立庙便是了,或者采取一个替代方案,这有吗?朝议不是决议机关,皇帝才具有决定权,其不肯既是朝议更是刘禅,而三十年后才在沔阳这个偏僻之处为诸葛亮立庙,并严令禁止他处祭祀,这蜀汉百姓能全部到汉中沔阳?而他处又不许祭祀,这是什么意思?这还不勉强?

QUOTE:
拿出刘禅不许私立的证据来啊。
“百姓巷祭,戎夷野祀”跟他不许有什么关系?
怎么见得是他不许建,而不是没人建呢?

呼声这么强烈,能私立的话会无人为诸葛亮立庙吗?你的意思是诸葛亮不及马忠,是吧?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4 13:25



QUOTE:
魏承汉制,晋承魏制。那理论上晋制跟汉制应该相通。
若晋制跟汉制都不同,又如何拿来类比蜀汉制度?
那可是多绕了好几圈。

这个“承”不是说不差一丝一毫的完全继承,你拿魏、蜀与汉比,那也不是完全继承的。

QUOTE:
这“督军”和“督军”是不一样的???
能不能用地球话?

张郃这次督军哪里超出其地位、职权了??

于禁能督七军、曹休能督十万余众,是因为他们是持节钺的,而张郃呢?持斧钺了吗?他不是“位特进”能督五万人?而之前才多少?有具体数字的是五千,还是为曹操作为先锋开路。

QUOTE:
你难道不知道有一种说法叫闲职?

左将军是不是“闲职”及其有没有统领这还是你自己去查查吧!而且,“闲职”不等于“退休”。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4 13:44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3:16 发表
这个太尉是与许靖同登三公之位的人,必定不是无名之辈,即便失其行事,不予立传也不应毫无记载,杨戏的《季汉辅臣赞》是比较全面的,但也没见这个太尉嘛!我的意见倾向于陈寿记错了。

记错??太尉告宗庙本来就是礼制。能把什么官错成太尉?
丞相亮上言:“皇思夫人履行脩仁,淑慎其身。大行皇帝昔在上将,嫔妃作合,载育圣躬,大命不融。大行皇帝存时,笃义垂恩,念皇思夫人神柩在远飘飖,特遣使者奉迎。会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宫在道,园陵将成,安厝有期。臣辄与太常臣赖恭等议:礼记曰:‘立爱自亲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不忘其亲,所由生也。春秋之义,母以子贵。昔高皇帝追尊太上昭灵夫人为昭灵皇后,孝和皇帝改葬其母梁贵人,尊号曰恭怀皇后,孝愍皇帝亦改葬其母王夫人,尊号曰灵怀皇后。今皇思夫人宜有尊号,以慰寒泉之思,辄与恭等案谥法,宜曰昭烈皇后。诗曰:‘谷则异室,死则同穴。’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制曰可。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3:16 发表
蜀汉官员制度本来就不很健全,随需而设是很正常的,我的意见说的也很清楚,而且我的解释远比你的合理,你若有意见,就拿证据来吧!

丞相是两汉旧有官职,又不是新设立的新职位,何来的随需而设?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3:16 发表
同样作为“立庙”,性质难道会不相同?若是“所在各求为立庙”不合礼数,则立庙于沔阳怎么就符合礼数了呢?习隆、向充这个意见区别于前在于不是各处、也不是成都,而只是沔阳一处,那么先前的各处以礼数为由皆不允许,而沔阳怎么就会符合礼数了呢?显然礼数是托辞。

向充等也说得很清楚——顺民心,则渎而无典
只建沔阳一处,不属于顺民心,当然不属于渎而无典了。

况且三十年一变,朝廷上的人早就发生了变化。
三十年前的朝议不许,三十年后通过,那也是朝廷官员们的事情。
干嘛把责任推给后主?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3:16 发表
至于后主的问题,前面已经说的很明确了:而后来,“言事者”提出了妥协方案,仅在成都立庙,显然这就不是什么不合礼数了,否则其会提出?但后主仍然找个借口,是逼近宗庙……若后主之前肯的话,选择一处不在成都的地方为其立庙便是了,或者采取一个替代方案,这有吗?朝议不是决议机关,皇帝才具有决定权,其不肯既是朝议更是刘禅,而三十年后才在沔阳这个偏僻之处为诸葛亮立庙,并严令禁止他处祭祀,这蜀汉百姓能全部到汉中沔阳?而他处又不许祭祀,这是什么意思?这还不勉强?

在京师给臣子建庙本来就不合礼数,要不然你给找一下,哪个皇帝在京师给臣子建庙的?

假如符合礼节,而后主不许,说明后主对诸葛亮有意见。
假如不符合礼节,后主却坚持立庙,说明后主宁可不顾法度也要推崇诸葛亮。
如果符合礼节后主允许了,或者不符合礼节而不同意,都是正常行为,完全遵守制度。
你现在所说的不过是后主不愿意不顾法度也要推崇诸葛亮罢了。
怎么能看出后主对诸葛亮有意见?

“断其私祀,以崇正礼”是习隆、向充等要求立庙的人提出来的,并非刘禅所指定。
莫非你觉得他们是对诸葛亮有意见,而提出这点?

“建庙于沔阳”替代方案不是提出来了么?后主不就马上通过了么?哪儿来的勉强了?

其实俺前面说的很清楚。
假如刘禅对诸葛亮不满,诸葛瞻还能登上高位么?
看看张居正死后的下场。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3:16 发表
呼声这么强烈,能私立的话会无人为诸葛亮立庙吗?你的意思是诸葛亮不及马忠,是吧?

人们认为马忠私自祭祀就够了,
而认为诸葛亮由朝廷来建庙祭祀更隆重,
何来的诸葛亮不及马忠?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4 13:57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3:25 发表
这个“承”不是说不差一丝一毫的完全继承,你拿魏、蜀与汉比,那也不是完全继承的。

当然不可能完全继承。
不过既然你认为“汉——蜀汉”一层的关系都不一定确切。
凭什么认为“晋——魏——汉——蜀汉”这么转了三次的会更确切?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3:25 发表
于禁能督七军、曹休能督十万余众,是因为他们是持节钺的,而张郃呢?持斧钺了吗?他不是“位特进”能督五万人?而之前才多少?有具体数字的是五千,还是为曹操作为先锋开路。

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
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

哪位持了节钺?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3:25 发表
左将军是不是“闲职”及其有没有统领这还是你自己去查查吧!而且,“闲职”不等于“退休”。

莫非你以为向朗还去带部队不成?
因为向朗“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所以能看出他担任的左将军是闲职。
“闲职”确实不等于退休,但特进、光禄大夫等都是常用于养老的“闲职”。
自后汉以来就如此。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4 15:48

一开始说的还是史,说到后来是猜,猜到后来就是喷了。。这贴基本已废。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4 17:49

这太尉高宗庙是汉礼制,你是从何而知的?

丞相是“两汉旧制”?这个你还是去查查吧!蜀汉既能有丞相诸葛亮还能有司徒许靖,显然官制很不健全,是随需而设。

“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是指“所在各求为立庙”,而非指不在京师之外的地方少立或只立一庙,之前蜀汉当局那么多人,若欲为诸葛亮立庙,难道还考虑不到这一点?而且,立于沔阳一处,实属形式而无实在意义,试问蜀汉百姓还能全到汉中沔阳去祭祀诸葛亮?而朝议和皇权,谁更具有决定性?若是这没有刘禅什么事儿,还谈什么“后主不从”、“於是(后主)始从之”?!

“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不是刘禅提出来的,而是习隆、向充等上表提出的,其意自然在于为刘禅开脱,臣子若是识相,是不能对皇帝直言其过的。“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这正是为解决“而蒸尝止於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的问题,而从中不难看出,其对百姓基本没什么实惠可言,而且还以此为由不许私祭了,这与其说是为了尊崇诸葛亮,还不如说是为了禁止“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立于沔阳的替代方案,是什么时候提出和实行的?按《襄阳记》貌似很早,但按正史,是景耀六年,是蜀亡的那一年春,离诸葛亮之亡有三十年,而这之前,三十年的时间,蜀汉众臣及刘禅能想不出一个替代方案来?最终同意了,还是不如不同意,以立庙于沔阳为借口而使得百姓不许私祭,而百姓能全部到汉中沔阳?这样不就是变相禁止诸葛亮祭祀诸葛亮吗?这何止是勉强,完全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啊!

这里问题是,刘禅或蜀汉当局若允许私立,那么还至于“百姓巷祭,戎夷野祀”吗?而三十年维持这样的局面,最终还立庙于偏远的汉中阳平定军山沔阳,并且同时已立庙为由而不许私祭,这样还比得了马忠?真是闻所未闻。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8-24 17:59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7:49 发表
“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是指“所在各求为立庙”,而非指不在京师之外的地方少立或只立一庙,之前蜀汉当局那么多人,若欲为诸葛亮立庙,难道还考虑不到这一点?而且,立于沔阳一处,实属形式而无实在意义,试问蜀汉百姓还能全到汉中沔阳去祭祀诸葛亮?而朝议和皇权,谁更具有决定性?若是这没有刘禅什么事儿,还谈什么“后主不从”、“於是(后主)始从之”?!

难道阁下认为,蜀国应全国各处处处为孔明立庙才对?
本朝太祖的纪念堂也不过只在北京而已。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4 18:04

这里的“转了三次”只有在你的思维里才存在,事实却很简单,晋承于魏,而也是经历了三国末期的,其前人更是灭蜀之人,魏的实际统治者,三国时期三国制度虽有不同,但却大体相当,这样,事实不就很清楚了?无论如何,都绝不会是不伦不类。

“今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忠为亭侯”、“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

你先看清楚邓艾及钟会的官职,当然有权督诸军了,而于禁督七军之时,仅为左将军,而能督七军,是因为假了节钺;曹休不假黄钺,能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

“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这不表示“左将军”无部曲,是“闲职”,而且,“闲职”也不等于“退休”,其又“行丞相事”,能以左将军行丞相事,其资历、地位都是不够的,“位特进”而能如此,也是很正常的。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4 18:07

帝王心思呀!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5 08:21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8:04 发表
这里的“转了三次”只有在你的思维里才存在,事实却很简单,晋承于魏,而也是经历了三国末期的,其前人更是灭蜀之人,魏的实际统治者,三国时期三国制度虽有不同,但却大体相当,这样,事实不就很清楚了?无论如何,都绝不会是不伦不类。

晋《官品令》基本是因袭魏《官品令》,魏《官品令》作于魏末,当时蜀汉并未灭亡。
莫非魏《官品令》就开始效法蜀汉制度了?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8:04 发表
“今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忠为亭侯”、“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

你先看清楚邓艾及钟会的官职,当然有权督诸军了,而于禁督七军之时,仅为左将军,而能督七军,是因为假了节钺;曹休不假黄钺,能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

曹休本来就是都督青徐扬等州军事,当然有资格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跟假黄钺有什么必然联系?

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
这位既不假黄钺,又不假节,还不是照样都督二十六军?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8:04 发表
“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这不表示“左将军”无部曲,是“闲职”,而且,“闲职”也不等于“退休”,其又“行丞相事”,能以左将军行丞相事,其资历、地位都是不够的,“位特进”而能如此,也是很正常的。

以左将军行丞相事资历不够?
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难道右将军比左将军高出一大截不成?
怎么没看见诸葛亮加特进?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5 09:05

《晋书·百官表》:“特进,官品第二。汉制,皇后之父率为此官。”这里清清楚楚地说是汉制。

“夏侯惇薨,以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请问何处记载曹休“督青徐扬等州军事”了?

“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击权大将吕范等於洞浦,破之。拜扬州牧。”、“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

显而易见曹休是都督扬州,而曹丕征孙权,假黄钺,曹休才督得张辽等诸州郡二十余军。至于夏侯惇,既然能督二十六军,自然得假节钺了,但史书连其假节都没有记载,可见是漏记了。

之前我就说了,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是特殊情况,诸葛亮在贬为右将军之前一直作为丞相,是不升反降了。而向朗从未达到这样的高位,使其行丞相事是不降反升。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5 09:13

征东将军自带督青兖徐扬军事的。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5 09:21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5 09:13 发表
征东将军自带督青兖徐扬军事的。

“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张辽也做过征东将军,其督“青兖徐扬诸州军事”了?

“四年,拜宠征东将军。其冬,孙权扬声欲至合肥,宠表召兗、豫诸军,皆集。”满宠作为征东将军,既然“督青兖徐扬诸州军事”,何必“表召兗、豫诸军”呢?自行其事就可以了。而且黄初三年就假满宠节钺了。

“是岁休薨,宠以前将军代都督扬州诸军事。”这足以见得曹休所督是扬州诸军事。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5 09:22

行丞相事不代表有丞相的地位。这个是两回事。汉末三国时丞相并没有什么具体实务,但丞相却是可以代表天子来处理政事的一个职位,当任丞相者拥有很大实权事,足于产生凌架君主的效果,而当无其他实权时,就完全是个牌位了。

诸葛丞相,就是前者。后者就向朗所谓行丞相事。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5 09:28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5 09:22 发表
行丞相事不代表有丞相的地位。这个是两回事。汉末三国时丞相并没有什么具体实务,但丞相却是可以代表天子来处理政事的一个职位,当任丞相者拥有很大实权事,足于产生凌架君主的效果,而当无其他实权时,就完全是 ...

东汉政归尚书台,尚书令显得尤为重要,是实际的丞相,而录尚书事,亦是握有政权的一种方式。诸葛亮作为丞相,但好比三公,位高权不重,所以刘备才使他录尚书事,及后来开府治事,恢复了西汉旧制,其权才重了起来。向朗这个“行丞相事”既未录尚书事,也未开府治事,没什么实权。
作者: 无势    时间: 2007-8-25 09:28

我只是就是事论而已,跟据官制。征东将军确有督徐兖四州军事的职权范围。
但督归督,一般情况有事还是得上表。如司马懿孟达故事。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5 09:33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8-25 09:28 发表
我只是就是事论而已,跟据官制。征东将军确有督徐兖四州军事的职权范围。
但督归督,一般情况有事还是得上表。如司马懿孟达故事。

总之,曹休督扬州诸军事这点是确定无疑了的。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8-25 12:37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5 09:05 发表
《晋书·百官表》:“特进,官品第二。汉制,皇后之父率为此官。”这里清清楚楚地说是汉制。

汉制,皇后之父率为此官,可不是汉制官品第二
向朗既然不是皇后之父。那就可见晋书之说不确切。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5 09:05 发表
“夏侯惇薨,以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请问何处记载曹休“督青徐扬等州军事”了?

“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击权大将吕范等於洞浦,破之。拜扬州牧。”、“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

《公卿将军奏上尊号表》: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领扬州刺史征东将军安阳乡侯臣休
文帝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霸谓休曰:“国家未肯听霸耳!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
这不是青徐扬等州军事么?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5 09:05 发表
显而易见曹休是都督扬州,而曹丕征孙权,假黄钺,曹休才督得张辽等诸州郡二十余军。至于夏侯惇,既然能督二十六军,自然得假节钺了,但史书连其假节都没有记载,可见是漏记了。

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破超渭南。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
节钺呢?又是漏记?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5 09:05 发表
之前我就说了,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是特殊情况,诸葛亮在贬为右将军之前一直作为丞相,是不升反降了。而向朗从未达到这样的高位,使其行丞相事是不降反升。

蜀汉“行丞相事”一共就两例,何来特殊情况?
总不至于你说是特殊就是特殊,你说不是就不是吧?
作者: 轩辕无忧    时间: 2007-8-25 16:04

既然是汉制便是,汉无官品,而晋有,晋因汉制,又定其官品,有什么问题?

“文帝即王位,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这里记载得很清楚,曹休怎么都督青、徐二州?而且还不包括扬州?可见《魏略》之言不实。

曹仁是“行安西将军”督诸将于潼关的,且曹操下命不许与敌战,可见其职权所有限;而苏伯、田银之反又来得突然,史载:“超走保诸戎,曹公追至安定,会北方有事,引军东还。”曹操使曹仁督军先行,这与曹叡使张郃督军先行拒诸葛亮,自镇长安是一样的。

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是特殊情况,诸葛亮在贬为右将军之前一直作为丞相,是不升反降了。而向朗从未达到这样的高位,使其行丞相事是不降反升。此外,姜维虽然不是丞相,但自贬与诸葛亮相当。

作者: 圣温侯    时间: 2008-2-23 21:02

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山。他早知蜀会灭亡,所以装傻以求自保
作者: 文以载道    时间: 2008-2-25 21:21

不管怎么样说刘禅不满诸葛亮只能是猜测,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8-2-25 23:50



QUOTE:
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4 17:49 发表
这太尉高宗庙是汉礼制,你是从何而知的?

丞相是“两汉旧制”?这个你还是去查查吧!蜀汉既能有丞相诸葛亮还能有司徒许靖,显然官制很不健全,是随需而设。

“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是指“所在各求为 ...

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

抱歉, 您老哪只眼睛看见禁止民间私祀? 貌似断其私祀的对象是亲属及其臣故吏, 难道蜀国这么牛B, 人人当官, 家家是诸葛亮亲属?

马忠?
然处事能断,威恩并立,是以蛮夷畏而爱之。及卒,莫不自致丧庭,流涕尽哀,为之立庙祀,迄今犹在。

蛮夷为其立庙, 不是私祀? 难道是公祀不成? 怎么就诸葛亮不能比了? 诸葛亮在蛮夷同样有野祀.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