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参赛作品】《鬼子来了》:从荒诞到民族主义
[打印本页]
作者:
redfish
时间:
2004-4-15 10:14
历史回忆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叙述本身,然而历史一经荒诞化叙述,历史
的真实性将被现实性取代。姜文的<鬼子来了>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指向现实世界的历
史,而隐喻和荒诞手法的运用在减弱政治压力的同时,又赋予了历史更浓重的现实意
义。
整个电影在黑白色彩的伪装下,却让我们感觉不到历史的真实。尽管这种“黑白色”是
我们这群生于70年代的人们熟悉的“历史”底色,然而一种与《地道战》截然相反的叙
述却使我疑惑:哪一个更真实?或者说哪一个更虚伪?习惯了区分“好人坏人”的我
们,在面对前60分钟里姜文所描述的东亚共荣气氛和鬼子的人性世界,不觉目瞪口呆!
在我们的民族记忆里日本鬼子一直与凶残、杀人、禽兽等同,从抗日战争纪念馆到南京
大屠杀展览再到《小兵张嘎》一直到去年的《五月八月》,民族仇恨似乎成为民间历史
回忆的主流。可惜的是,一直以来人们总在以一种结果来反推历史,却很少从历时性发
展看待这段屈辱的过去,更缺乏从人性的深度分析原因。如果说〈鬼子来了〉有所突破
的话,我以为是从人性的角度探讨了一段被异化了战争。鬼子是凶残的,却莫名其妙成
为手无寸铁的中国农民的俘虏,经过恐惧和争论,决策与隐藏,鬼子被“杀”了,结果
是杀“鬼”的人反而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鬼”;当鬼子被送回军营,乡亲们期待的是
“人”的报恩。中国老百姓的概念里“杀人”者才是鬼,而“鬼子”也应该是有情有义
的“人”!那么谁是鬼子?鬼子到底是谁?在我看来,乡亲们的可悲之处恐怕不在于
以己之人心推“鬼”,而在于分不清刺刀下生活的奴隶和鬼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当大三闭着眼睛接受麻袋的时候,一种荒诞就已开始。从雪夜商议到长城藏人再到中日
军民联欢,荒诞一直贯穿始终。开始越搞笑,这种荒诞就越突出。直到日本投降后大三
因杀日本战俘而被其养活半年的日本兵砍去头颅,荒诞在母猪钻过卫兵裤裆和围观人群
的哄笑中达到高潮。姜文揭示的恰恰是一种荒诞中的真实,一种对中国老百姓生存状态
的真实拷问,一种对中国人生生不息乐天知命安于做奴才和看客的“特点”的挖掘。然
而我却看不出这特点在姜文的描述下究竟是生存韧性还是民族劣根性。民族的区别剧中
早已给出:“你们日本的歌都是大伙一起唱,我们的都是自个唱……”也许姜文的解释
在于小三郎那只弹向蚂蚁的手------别忘了另一只手里却握着即将挥下的屠刀。
可以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在中国遭禁,也同样可以理解同样一部电影会在日本引起
巨大的争议。姜文叙述的“真实的”中性立场满足不了国人的民族主义情节,没有痛快
淋漓的复仇和大团圆结局总会让国人难以接受;同样,对日本兵人性的中性叙述(起码
是在前60分钟)也必将遭来当代日本国人的质疑。面对两个同样执着的民族,同样认为
自己才是受害者的立场,姜文,作为一个中国人,当他站在靖国神社的门前,他到底想
的是什么?
当民族主义的情绪让观众无法尽情舒展,那么是不是还要走向那一个问题:鬼子来了,
鬼子是谁?谁是鬼子?
补记:去年见到曾经同校为学的殷先生及几位媒体人士抛出所谓“对日新思维”,一时为之汗颜,我认同于警惕偏执而极端的民族主义的观点,但这种以忘记历史为手段希冀于指向“未来”的“新思维”,仍令我无法理解,更谈不上接受。我们可以古为今用,也可以为未来而“重构”历史乃至今天,但对于中国的未来而言,任何妥协成全的都不会是中国自己。还是那句话,“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中国的未来在我们自己手中。是为记。
作者:
栀子飘飘
时间:
2004-4-15 10:26
好文!虽然此见解并不鲜见,但分析解读却精辟犀利,我个人以为和导演的本意应该相去不大了。
前两年在新浪发个帖子劈姜文《鬼子来了》的板砖,结果自己差点没被人劈死,近百个板砖虽然想来现在仍然心有余悸,不过却很是怀念。
不过现在对这部电影的解读和两年前是大不相同了,以为导演对人性和人遭遇生存困境时的韧性(或者如楼主所说,抑或是民族劣根性)的刻画是远远甚于刻画战争或者民族情绪本身的。
作者:
tiggor
时间:
2004-4-15 11:25
文章的分析很透彻,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好似促膝而谈.红鱼笔锋刚健,是写文字的好手.
个人觉得似乎在电影解读方面还欠缺.因为这是电影而不是文学.只是在荒诞叙述二字有所体现.
这电影是好电影,我个人并不十分欣赏.虽然这电影很牛.姜文说这是一颗中国电影界的原子弹.也许罢.
作者:
栀子飘飘
时间:
2004-4-15 11:38
看来铁兄还是更中意那种从镜头出发解读内容的影评。红鱼兄的帖子虽然对镜头本身分析较少,但是我觉得不失为影评的另一种写法,毕竟影评也不能大拘泥于形式。电影界不是有“作者导演”的说法吗,我觉得既然存在“作者导演”这种电影的说法,那就也允许像解读文学作品一样的去解读电影本身。呵呵,个人意见。
作者:
公子羽
时间:
2004-4-18 22:40
写这个,应该先看看姜文的有关访谈,既有助于二次解读电影,也能更深刻了解姜文这个人
作者:
削笔小刀
时间:
2004-5-20 17:47
前半部分的论述不错,到后半部分开始混乱,尤其是,试图建立个人对姜的批判,但实际上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
作者:
不亦了乎
时间:
2004-5-24 00:08
单从文字上来说,个人感觉对电影的评述比较到位,比重把握恰当。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