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比较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尊王攘夷” [打印本页]

作者: 江左云彦    时间: 2004-4-13 18:11     标题: 比较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是齐桓公霸业过程总体的政策方针,后来的晋文公虽然没有明确“尊王攘夷”的方针,但是综观其霸业的过程,其实也是遵循了“尊王攘夷”这一方针。可以说,两人在“尊王”和“攘夷”两方面,都有各自的功绩,但是各有不同,齐桓公的重要功绩在于“尊王”,而晋文公的重要功绩在于“攘夷”。下面再细细道来。

【“尊王”和“攘夷”政策的关联】
春秋初期,狄、戎等蛮夷势力逐渐强大,对中原诸侯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周王室又开始衰弱。首先是周在繻葛之战中败在的郑国手上,然后,又相继发生内乱,促使周王室一蹶不振。正因为如此,造成了诸侯列国强而王室弱的局势,诸侯强大,势必会相互争战,中原内部因不统一而更不安定,所以又造成了狄、戎等蛮夷势力交侵的局势,中原及及可危。“攘夷”已是刻不容缓,但是,“攘夷”必先团结中原内部,而中原内部要团结,又必须依靠周王室的权威,这就又有了“尊王”,所以,“尊王”与“攘夷”是一致的政策,这是春秋初期形势的需要,而不是齐桓公突发其想出来的。

【齐桓公的“尊王”】
齐桓公的霸业过程中,“尊王”是个不可少的环节,而当时周王室及不安定,所以,“尊王”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安定周王室。鲁僖公五年,齐桓公邀诸侯和太子郑在首止结盟,谋宁周也。接着,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鲁僖公七年,周惠王去世,太子郑害怕他弟弟作乱,向齐国乞援。鲁僖公八年,齐桓公邀诸侯与周王室在洮结盟,拥立太子郑即位,是为周襄王。这样,周王室又稍稍安定。顺利完成第一步的齐桓公,又上演了他“尊王”的一场重头大戏,这便是葵丘之会。鲁僖公九年,齐桓公邀鲁、宋、卫、许、郑、曹等国在葵丘修好,周王派宰孔赐齐侯胙,又对齐桓公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而齐桓公却答道:“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于是齐桓公先跪拜,再接受王赐。齐桓公的这一行动,正是以身作则,使诸侯注重君臣间的礼制,这正是他的“尊王”权术。同年秋天,齐桓公又与诸侯在葵丘结盟,宣言道:“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而后,又重申周王禁令:“不可壅塞泉水,不可多藏谷物,不可改换世子,不可以妾为妻,不可使妇人参政。”这样一来,周王室的权威似乎又煊赫了一些,而且中原内部也稍稍地团结了一些。自从周在繻葛之战中败后,似乎预告着周王室即将覆灭,然而,正是齐桓公的创霸,正是他的“尊王”政策,使得周天子还能继续保持他的虚位至数百年之久。倘若没有齐桓公,以当时的情况,周王室不免于灭亡。可见,齐桓公的“尊王”是有相当的功绩的。

【晋文公的“尊王”】
从晋文公的霸业过程来看,他的“尊王”并没有做的很多,但是,晋文公还是继承了齐桓公“尊王”的思想。鲁僖公二十四年,狄人败周,周襄王出逃郑国,派使向晋、秦、鲁等国求救。晋文公亲自带兵,派右军围住温邑,左军迎接襄王,使得襄王复位,周王室稍稍安定。而后,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凯旋后,便在践土建造了王宫,请周王莅会。周王到会,晋文公把楚国的俘虏献给周王,周王赐了晋文公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又对他说:“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晋文公谢绝了三次,最后才接受,又说:“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赐后,晋文公又接连出入三次觐见周王。晋文公的这一行动,类似于齐桓公在葵丘之会中对周王的“尊王”权术。可见,春秋后几个霸主的“尊王”权术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齐桓公。从中便可以看出,晋文公的“尊王”并没有做的比齐桓公好,但这也有一定的原因,因为晋文公时的周王室并没有像春秋初期那样混乱,所以晋文公的功绩并不显得那么突出。

【“尊王”结论】
比较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尊王”政策,不难看出,齐桓公的功绩大于晋文公。齐桓公率先提出“尊王”,改变了春秋初期周王室威信全无的局面,稳定周王室内部的动荡不安,避免了周王室的覆灭;而晋文公则是延续了齐桓公的这一政策,所以功绩没有齐桓公大。

【齐桓公的“攘夷”】
综观齐桓公的“攘夷”,在前期,还勉强能应付蛮夷,但是在葵丘之会后,对蛮夷已经是无能为力了。就在齐桓公开始称霸的时候,山戎常常侵扰燕国,于是齐桓公起兵征发山戎,一直打到了孤竹国,得胜而归。鲁庄公三十一年,狄人伐邢国,齐桓公发兵,救了邢国。不久之后,狄人又伐卫国,竟灭了卫国,宋国在曹邑立了戴公,而后,齐桓公派兵替卫国守曹邑。接着,狄人再度伐邢国,齐桓公邀宋、鲁救邢国,邢国人逃出,齐桓公便把邢国迁到了夷仪,派兵替其筑城,把守城池。这样,狄人的侵略暂时告一段落,总体上看来,齐桓公只是保住了邢国和卫国,但并消灭不了狄人。而到了齐桓公霸业的后期,鲁僖公十一年,楚国灭了黄国,狄人也灭了温国,并侵入卫、郑等国。于是齐桓公只能去伐了北戎,以牵制入寇的戎、狄,后又派诸侯的兵替卫国筑城,又派管仲跟戎人讲和。鲁僖公十六年,周王向齐桓公报戎难,齐桓公又邀诸侯防御淮夷,却又无功而回。这个时期,齐桓公既不能平戎,更不能征狄,对蛮夷无能为力,可见齐桓公的“攘夷”并没有做出多少功绩。齐桓公只依靠了“尊王”使得中原团结,才勉强抵御蛮夷的进攻,不至于中原被蛮夷践踏。

【晋文公的“攘夷”】
城濮之战,无疑是晋文公一场光辉的战役,而这场战役同样也是晋文公“攘夷”政策的一场压轴好戏。城濮之战的过程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相信很多人还是了解的。在城濮之战前,楚国的势力已经践踏的大半个中原,连同齐、宋在内的大国多被楚国所侵略,齐桓公的霸业到这时早已成了陈迹。这个时代,真是所谓“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线”的时代。而晋文公崛起于此时,城濮一战,楚军败绩,于是南夷的势力退出了中原,中原诸侯有了喘息的时间。楚国既败,晋文公便开始集中力量对付狄人,该三军为五军。狄人在晋国的威胁下,势力一落千丈,最后为卫国所败。晋文公的“攘夷”,虽然做的不多,但是城濮之战,足以使南夷与北狄的势力退出中原,中原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中原文化得以维持下去,这不能不说是晋文公的大功。

【“攘夷”结论】
比较齐桓公与晋文公的“攘夷”,显而易见,齐桓公只能依靠诸侯团结勉强抵御蛮夷的进攻,而晋文公一战定江山,使南夷与北狄势力一落千丈,也为后来晋国消灭狄族奠定了基础。可见晋文公的“攘夷”功绩远在齐桓公之上。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6-4 13:57 编辑 ]
作者: 赤县匹夫    时间: 2004-4-13 19:39

晋文公的“攘夷”从事功上来说的确超过了齐桓。
但齐桓在为燕而讨伐山戎一役中,馈赠给燕王五百里(记得好像是这么多)的气魄与仁德,真堪为五霸之首。
作者: wndblack    时间: 2004-4-13 20:45

【晋文公的“尊王”】

建立三军制度从此王室不兴,居然是尊?
作者: 江左云彦    时间: 2004-4-13 21:07



QUOTE:
原帖由wndblack于2004-04-13, 20:45:02发表
【晋文公的“尊王”】

建立三军制度从此王室不兴,居然是尊?

从此王室不兴?王室早在春秋初期就已不兴,若不是一般霸主的“尊王”权术,恐怕春秋诸侯早都称王了
作者: 真夫瑞    时间: 2004-4-15 03:51

如果齐桓公不给山戎毁灭性打击的话,难保中国北方不会出现另一个荆楚。
攘夷这个夷怎么定义?我觉得应该指外族。楚之被称为夷,多半是因为自立为王与周王对立和地处南边,并不是因为是外族。与当时普遍认为非我族类的山戎有很大区别。你能说晋楚之战不是中国周朝诸侯国之间的内战吗?与齐攻山戎的性质有很大区别吧。
晋文公的“攘夷”功绩远在齐桓公之上,不敢苟同。
作者: tty1    时间: 2004-4-15 08:39

晋文公的“攘夷”就是攘楚国?若楚国算南蛮,秦国算不算西戎?若算,晋文公是秦国扶植起来的,也算西戎的奸细了?
不敢苟同。
作者: jiang791016    时间: 2004-8-29 15:24

我也觉得说晋文公的“攘夷”功绩远在齐桓公之上比较勉强
作者: eareast    时间: 2006-12-29 17:31



QUOTE:
原帖由 赤县匹夫 于 2004-4-13 19:39 发表
晋文公的“攘夷”从事功上来说的确超过了齐桓。
但齐桓在为燕而讨伐山戎一役中,馈赠给燕王五百里(记得好像是这么多)的气魄与仁德,真堪为五霸之首。

五百五十里
拓燕五百里,让本国五十里
作者: elz5000    时间: 2006-12-29 22:11

齐桓公打垮了戎人,晋文公打垮狄人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6-12-31 20:47

齐桓正而不谲,晋文谲而不正。

不过个人还是喜欢楚庄王。
作者: Enchanter    时间: 2007-1-1 09:23

类比而言,感觉刘备象晋文,曹操似郑庄
作者: 楊軍    时间: 2007-1-2 00:59

齐侯小白之尊王给予了周王尊严,比如LZ说的葵丘之盟,对于周王的礼遇都是逊谢不已。而晋文就差多了,救助了周王之后他拿了后处的阿,周王从仅有的几块土地中割了三块给他。晋文多阴谋,比如说他对卫国争位一事的处置可见一斑。吾不喜晋文而喜齐桓,不过晋国能世霸也不能不说有他的独到之处,他的家臣团确实是人才济济,不像齐国,一代而沮。
作者: 伟君子    时间: 2007-1-2 09:03

楚国以我蛮夷也为口号,实际上应该是不满周王室及诸侯不把楚国当华夏诸国。
楚国也一直奉行对外征战的策略,齐、晋之兴都打击过楚国的势力,不过这本身也是争霸的过程吧,不是攘夷,个人认为。
作者: 老姜    时间: 2007-1-6 17:22

跟楼主有不同的看法。我以为,楚国不应当归入蛮夷之列,楚国也是列国之一,虽然地方偏点,又比较狂,不太入中原诸国的法眼,但把楚国归到尊王攘夷中的“夷”,我以为不合适,因为二者有本质区别。“夷”在当时是不属于周王朝的,类似于秦汉时期匈奴的样子,而楚国是周王朝的一个部分,是周天子分封的,虽然后来楚国看周朝好欺负自己僭号称王,但这不应当改变其诸侯国的本质。晋文公之后,晋楚争霸是长期存在的,从晋文公,晋襄公到晋悼公,从楚成王,楚庄王到楚共王,我们只能看作是两个诸侯国为争夺霸权而斗争,如果说是晋国一直在“攘夷”,恐怕不大讲过得去吧,如果这样,楼主对一代霸主楚庄王又如何看待呢?既然如此,楼主将击败楚国的城濮之战作为晋文公攘夷的最大成就,我个人认为是不合适的。
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齐桓公何晋文公称霸的时代不同,由各诸侯国和戎、狄等少数民族所构成大环境就有所不同,加之两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当然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手段,不能简单地说谁更胜一筹。
(说句题外的,齐桓公死的真叫个窝囊,这么大个英雄,落得这么个结局,揪心哪,谁让我也是老姜家的人呢
虽然观点不同,但楼主文章言之有物,调理清晰,分析透彻,是篇好文,还要向楼主学习!
作者: 遗忘    时间: 2007-1-30 15:14

管仲去了,小白就不行了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1-31 10:53

齐桓公是个明君,却不是个良人。论人品齐桓不如晋文,论国品晋不如齐。
两人即位的年纪差别较大,造成两人治国的风格也是大异其趣。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2-5 16:52

齐桓公虽然称霸,但其力量不出黄河中下游。其功业,主要是安鲁、存卫、救邢,以及此后伐山戎以安燕。

但狄灭卫,桓公坐视不救,这是他被诟病之处。虽然之后他出力迁卫,但只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若论攘夷,自然是晋文公成就更大。而且晋国不单单文公一世为霸,此后襄公、厉公等依然霸于诸侯,继续进行攘夷大业,于是,南拒楚,北灭狄,遂成大功业。

至于尊王,不得不承认齐桓公做得比晋文公好。其他的不说,先是请隧于王,次则召天子于河阳,何尊之有?故孔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PS:楚的的确确是蛮夷。而且他们也自称蛮夷,以蛮夷自居。他们并不是周天子封分的诸侯。《史记·楚世家》记载:当周夷王时,……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又记载: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从第一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楚也称王,在政体上完全是和周室平行的,从第二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楚之伐随,正是在努力让周室承认它的地位。

而秦的情况和这完全不同。秦非西戎。秦是嬴姓,而嬴姓和赵姓同源,若秦为西戎,则赵将何置?何况秦乃是周天子正式分封的诸侯,怎么可以和蛮夷混为一谈?《史记·秦本纪》记载:於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又记载: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明明白白,一目了然。

而多以西戎目秦者,不过是秦居西鄙,夏戎杂处,治下百姓或多为戎人,但决不能说秦是蛮夷。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2-5 16:54 编辑 ]
作者: 白木    时间: 2007-2-6 09:45

周成王时,周王室为赏赐开国功臣的后代而分封诸侯。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为第四等爵号,称为楚子,居住在荆山一带,国都设在丹阳(今秭归县东南)。分封后,周成王在岐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盟会诸侯,熊绎异常高兴,因为这是楚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诸侯身份出席朝廷召开的盟会。于是他兴致勃勃地按期赴会。在举行盟会仪式之前,诸侯们均散坐会场四旁。一位大臣逐一请各诸侯入席,各诸侯依次就坐完毕,熊绎不见点到自己,心中着急。此时,另一个大臣过来对他说:“请速同东夷鲜牟国君到会场上安放蓍草(滤酒祭神用的香草)、木牌(用以标明天子和诸侯席次),然后再去看守大庭前的火炬。”熊绎一听,以为是大臣找错了人,连忙自我介绍说:“我是楚国诸侯啊!应该……”大臣没等他讲完就笑着说:“哈哈哈,我知道你是楚子。今日侯伯以上方可入席,你小小楚子,又是蛮夷之族,何以入席?这是天子之命,不得违抗,去吧!”熊绎的肺都要气炸了,但在如此场合,不敢发作,只得忍气吞声。

楚国一班文武大臣,算定熊绎的归期,一面组织十里长队迎接,一面准备丰盛的猪羊酒礼,为熊绎接风,欢欢喜喜庆贺一场,热闹一番,以扬国威。谁知熊绎回来后,却垂头丧气。众人不知其故,纷纷询问究竟。熊绎总是一言不发。过了半晌,熊绎长叹一声,向文武大臣们讲述周王室欺他国小位卑,不给席位的情况。众人越听越气愤。熊绎见此情景,便沉着而又郑重地说:“众文武息怒,听我一言。今受中原欺凌,是因楚国财富贫乏,兵微将寡。眼下若与中原对戈,是自取灭亡。欲求生存,不受欺侮,惟有同心创业,奋发图强。”于是,他带领楚人在自然条件很差的荆山垦地。《左传》中说他们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筚(bi),是荆、竹、树枝之类;路,同“辂”,就是大车。筚路,是用荆竹树枝编制成的大车,或者叫做柴车;蓝缕,即“褴褛”,破烂的衣服。启,就是开。意思是说就地取材制成车子,穿着破衣服,去开发荒山野林,艰苦创业。

楚国也是周天子封的第4等"子"爵
不过他们并不是夏商周三大主体部落联盟的成员,所以被目为夷蛮.楼上说他们自己称自己为夷蛮,那是他们自己说的气话,大有穷人有钱了后说:"咱就是一土老冒,杂的?"那个意思.
后来楚自己称王,那也是憋久了气终于爆发下.可以理解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2-6 10:47



QUOTE:
原帖由 白木 于 2007-2-6 09:45 发表
周成王时,周王室为赏赐开国功臣的后代而分封诸侯。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为第四等爵号,称为楚子,居住在荆山一带,国都设在丹阳(今秭归县东南)。分封后,周成王在岐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盟会诸侯,熊绎异常高 ...

错。楚王从来没有被周室分封过。这本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至于说楚是“子爵”,明显是对春秋爵位不了解而导致的误解。

事实上,春秋时代并没有绝对严格的爵位系统,“公侯伯子男”的称呼很混乱,如宋、卫、陈、蔡、纪、滕诸国的君主,或称公,或称侯,或称子;杞或称伯,或称子;许或称子,或称男。

而相对而言,对于蛮夷国家的君主,《春秋》多称其为子,非楚为然。

《公羊传》曰:“楚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忄占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解释的很明白了。

楚是蛮夷,这点根本不用争论。就从文化上来看,楚文化也和华夏文化截然不同,即使是到了屈原时代,依旧可以看出楚文化与华夏文化极大的差异。

其实,入夷则夷,入夏则夏。华夏民族从来不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而是以文化为归依的。若论血缘,周人之中有二姓,一为姬,二为姜。然而有戎人也号姜戎,以姜为姓,则其与周人有血缘关系明矣,然而依旧是戎狄。楚始为蛮夷,春秋初年尚自称蛮夷,春秋末年已自称华夏,而中原诸国亦以华夏目之。

因此,楚国在春秋前期、中期,基本都是蛮夷。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 wgb    时间: 2007-9-19 10:00

晋文公落魄出逃,逃亡途中给不戴见他的国家后来都没好果子吃,所以我觉得他不是什么有气度的人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9-19 10:15



QUOTE:
原帖由 wgb 于 2007-9-19 10:00 发表
晋文公落魄出逃,逃亡途中给不戴见他的国家后来都没好果子吃,所以我觉得他不是什么有气度的人

谣传而已。

晋文公欲攘楚,则必先剪其羽翼,而当时曹卫都是楚之与国,因此文公才侵曹伐卫的。
楚伐宋而宋人告急于晋,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这才是晋伐曹卫的真正原因。

至于郑,郑本附楚,不得已而亲晋,首鼠两端,不以力屈不足以阻楚之北进,故又与秦围郑,这和他逃亡过程中的待遇没关系。
作者: yang1216    时间: 2007-9-22 19:05

晋是同姓,齐是异姓。
作者: 太虚道人    时间: 2007-10-7 02:52

楚自称是颛顼的后代,不算夷吧,最多算是蛮
作者: yang1216    时间: 2007-10-7 19:38

楚自称是颛顼的后代,不算夷吧,最多算是蛮
---------------------------------
自称?鲜卑还自称黄帝苗裔呢。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10-8 17:02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各有所指。

楚当然是蛮,不是夷。

但若统而呼之,称之为蛮夷也没错。
作者: rewzybfgh    时间: 2007-12-15 17:13     标题: 回复 #22 yang1216 的帖子

齐好歹是姜太公的后代  却被人从背后捅刀子 直接换了姓
晋那帮碎人 最后还不是让人分吃了!不是一分为二,竟是一分为三……
地主很强大,奴隶主在他们面前只能“青衣斟酒”
作者: rewzybfgh    时间: 2007-12-15 17:18

饿
跑题了
不好意思
--------------------------
在我看来
尊王 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虽然有利于团结,但最终收益的还是小白

攘夷 保护了中原文化,保留了融合其他文化的基础,历史功绩不是一般的大

综上所述 我挺 晋文公
作者: 住持方丈    时间: 2013-5-18 00:27

分析得很中肯. . .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