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历史与武侠--某天骄一年前与孙晓先生的一番论答
[打印本页]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7-8 18:59
标题:
历史与武侠--某天骄一年前与孙晓先生的一番论答
第一个问题 孙晓先生答复---关于【隆庆天下】以及对质疑的回答
经由讲武堂的梦姑娘介绍,孙晓到了今古的【侠客社区】,先谢谢清欢,也谢谢版主小忆,感激你们为【隆庆天下】所做的努力。
在【大陆新武侠】的讨论区里,我看到了一些对【隆庆天下】的质疑,在此做一个统一回答。
-----------------------------------------------------------------------------------------------------
(以下是网友【绝世天骄】的评论)
键盘有些问题,打字不太方便,就简单说一下,李白死于唐代宗即位的当年,也就是公元 762年,而晁衡死于代宗大历五年, 时为公元 770年,这就是说,在历史上其实李白死在 晁衡之前,那他 李谪仙怎幺可能写诗去悼念 晁衡呢?原来晁衡在中国期间曾回日本省亲, 就是书中提到天宝十二年晁衡归国,那 次 的确遭遇海难,未达日本,而李白以为晁衡遇难,所以写下书中那首《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明月不归沈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 不过他却是以七十三岁高龄在长安逝世的,不是在大海中!这是史有明文记载的 ,不容虚构.
同样的问题,鉴真卒于代宗广德元年·日天平宝字七年(763) ,与晁衡之死 相差整整七年 , 怎幺可能是晁衡托鉴真办事呢?
-----------------------------------------------------------------------------------------------------
晁衡与鉴真是相识的。
公元753年10月,晁衡由苏州黄泗浦出发,返回日本,同行还有一位高僧,他就是鉴真和尚。这是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十一年前他答应日本友人的邀约,前往日本弘法,但五次渡海都失败了。
然而,网友【绝世天骄】也没有说错,晁衡确实没死在海上,按照历史记载,他在海难中逃过一劫,漂流到了安南,其后返回长安,终身未再返归日本。那幺,孙晓是不是连这点都不知道?以致于篡改史实?
【隆庆天下】从未指明晁衡死于海难,对日本武士而言,晁衡是远古的陌生人,从大内良臣口中,他们只知道船难发生了,很自然就认为晁衡死在大海了,由于下文情节放在了【南刀北鞘】上,所以我对此并未多做解释。
那幺,在【隆庆天下】中,晁衡为什幺进入【梦海】,其实是另有苦衷的,苦海、梦海、谜海,这个部份牵涉到了一个谜,全书所有的伏笔,也都是围绕着这个迷团而开展。
我的回复--
先佩服一下孙晓先生,如此认真的态度倒真令我汗颜了~
关于晁衡的问题,我觉得可以理解,这样解释足以令人信服
但是关于宦官问题,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多说两句,首先明末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本来就史无定论,所以一直以来就被小说家加以渲染改造,其中梁羽生在武侠方面的利用堪称代表.三案加剧了明末党争.
梃击案,红丸案中有意谋害明光宗的不是魏忠贤,而应是郑贵妃和他的哥哥郑国泰吧?他们的确是借宦官之手而为的,但宦官并不是主谋.
明朝宦官未成大气候是事实,相比于汉唐动辄废立帝王差的实在太远了,魏忠贤的专权是建立在天启帝对他极度信任的基础之上的,魏忠贤的个人实力其实是依附于皇权的.所以虽然魏忠贤一百个不愿意,可最终还是迎立了信王朱由检.崇祯即位后,东林党人纷纷上书弹劾,接下来,在崇祯的强大攻势下,魏忠贤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开始任人宰割了.从新皇即位到魏忠贤伏诛这个过程不过短短三个月,已足见明朝皇权之盛.(天启七年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说崇祯赢的轻松,恐怕也不为过的.
孙晓先生答------
天骄兄的论点极有力,关于魏忠贤与思宗之间的政治角力,在下尝试提供两个思考角度,请天骄兄参酌一二。
其一,天启朝中,魏忠贤有无实力杀死朱由检?
其二,朱由检即位之初,魏忠贤可曾料想自己必死?
先做一个对比,让我们明了「朱由检」(思宗)与「朱常洛」(光宗)即位时的处境优劣。
万历年间,东林党联手阻止神宗废长立幼,这些大臣挨了不少棍子,总算也成功了。然而东林党拱得起朱常洛,却保不住他的性命,在位一月便即暴毙,死因更是疑点重重,可惜大臣们却毫无办法,非但不能惩罚郑贵妃,甚且在「移宫案」中备受羞辱。
这就是「光宗」即位的背景。那时东林党还算有些势力,朝廷也有几个象样人物,可谁也保不住光宗,到得天启末年,魏忠贤势力之大,遍布天下,打杀东林党如探囊取物,试问朱由检在此人的羽翼下即位,谁敢称他必然安泰?
这显然是一个逻辑问题。魏忠贤并非善男信女,思宗若与他有仇,魏忠贤岂能让他平安即位?否则魏忠贤若知必死,岂不早倾全力反击而来?试问万历在位之时,贵妃便敢遣人行刺太子(挺击案),天启一朝,魏忠贤权势熏天,岂难道不敢刺杀一个亲王(思宗)?
魏忠贤残害东林党,天下为之侧目。想朱常洛以帝王之尊,内有天子权威做为倚靠,外有东林党与诸王拱卫,尚且保不住性命,朱由检一个无权亲王,两手空空,东林党又是死伤惨重,他凭什么打垮魏忠贤?
答案很简单,崇祯的即位,必然经过魏忠贤同意。在这件事上,魏忠贤有其政治算计,也认为自己平安了,只可惜他还是失算了,崇祯命人半路追之,将魏忠贤绞杀,这是一个「果」,其间的拔桩、离间、运筹、忍耐,皆是「因」。否则若真大局底定,崇祯为何还对魏忠贤先放后杀?不难想见,其间政治考量深矣,毕竟魏忠贤人脉深植朝廷,牵一发动全身,绝不能等闲视之。(这让我联想到俄罗斯前后两任领导人的密约。)
这段历史牵涉之大、株连之广,宛如一场政变,我们不能因为过程里没有内战流血,便称其「举手之劳」,好似只要一坐上天子宝座,什么都顺理成章,连诛杀魏忠贤也变得易如反掌起来,这好象有些说不大过去,否则单凭天子威严,朱常洛(光宗)明明坐上宝座了,九五至尊,号令天下,却又是怎么死的?
光宗之死,魏忠贤是最大受益者,此处不容置疑。然而魏忠贤是否涉及红丸案,此事确如天骄兄所言,颇值议究。民间传说,魏忠贤为祸三代,不只与客氏间有染,甚且与郑贵妃也颇有暧昧,之后明助常洵,暗拱熹宗,拉一个、打一个,让郑贵妃白忙一场,自己却成了最后的大赢家。然则这些俱是稗官野史,正史并无记载,所以我说此人涉案,却是嘴快了,此在下之误,感谢天骄兄指正。
关于宦官与天子的主从关系,我全然同意天骄兄的说法,魏忠贤的权力确实依附于天子,只是历代太监宦官,哪一个不是依附于帝座之下?纵是武则天,起初不也倚仗后宫之威?若以此推定明代皇帝权力之大、空前绝后,是否略嫌武断了些?
说这样的话,我是要冒风险的,因为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站在我的对立面,不断告诉后人,明代天子是最专制的、最残暴的,最无制度可言的一群人,可我偏偏认为明代天子的权威是合理的,受限的,非如学者所言那般夸大,那我有无足够的证据来挑战历史的定见呢?
依在下愚见,明代政治与汉唐时期相比,少了几样东西,第一,便是「外戚干政」。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天子的权威变大了,故而压缩了外戚的生存空间?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明王朝比起汉唐时期,还少了另外一样东西,那就是「王族内战」。有明一代,除成祖靖难,其余宣宗、武宗时的王族造反,一概轻易敉平,皇族势力明显弱化,封邑变小了,亲随变少了,从未发展出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祸」,这是为什么呢?概出于相同的原因------制度完备了。
制度完备了,所以有内阁、有群臣,故而神宗三十年不朝,国家尚能击败丰臣秀吉的大军,以保朝鲜。也因制度完备了,哪怕神宗叫嚣、郑妃哭闹,也换不掉长子朱常洛,扶不起心肝宝贝朱常洵。
明代的典章制度,节制了所有人。包含了皇帝自己。故而说,明代皇帝的权威,奠基于制度之上,一旦制度的正当性崩毁,他的权力基础也随之消失。故以武宗正德皇帝的胆大妄为、世宗嘉靖皇帝的感念孝心,却也无法抵抗这套典章规范。也因此,群臣之议、舆论之讥,总会逼得他们惧怕让步。
那么,魏忠贤这个怪物又是怎么诞生的呢?实话实说,此人再怪,还能怪到哪儿去?至多不过搞钱敛财、卖官卖爵罢了,不然他的权势要真大到凌驾制度,他大可学学王莽,自己篡位做皇帝,岂不更爽?
在明帝国中,魏忠贤权力再大、张居正名望再高,都无法成为第二个王莽,因为他们的权力基础也是来自于这套制度,绝无可能取天子而代之。同样的,剿灭流寇,攻打满清,哪怕武将握了再大的兵权,谁又敢仿效前人,割据称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起因于同一个理由-------制度的完备。
这一点,我的观点其实与天骄兄相同,魏忠贤的权势与汉唐的太监相比,确实差了一截,不过在我看来,压制魏忠贤的,并非是天子无上的权威,而是谁也无法挑战的「典章制度」。
写了这许多,不是要反驳天骄兄。仅是替中国的政治制度叫屈罢了。经历数千年的演进,到了明王朝时,中国早就有了极成熟的政治体制,也有足够的政治惯例解开僵局,与同时代的世界各国相比,这是一个极稳定、极先进的政治系统。完全可以避免体制内的势力走向割据内战(当然,体制外的就没办法了,比如农民起义、满清入关)。那么,我们为何还这样的鄙夷明王朝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可怜东林党的死,悲悯士大夫身受之苦,故而把明皇帝全当成坏人呢?
嘿嘿,这个话题真是太敏感啦。(笑)
总而言之,这一千年来,中国始终处于一个北方异族的全面征服时代,明王朝只是一个有趣的例外。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说的人是Edward L. Farmer,他是美国研究明史的最权威,Ming Studies这本半年刊就是他所主编。在他眼中,明帝国是兴起于南方的汉人政权,却不仅仅是汉族的国家,而是涵盖中亚外族的东亚大帝国,且有足够的活力维持近乎三百年的统治,这在蒙古崛起的当代,不啻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写到这里为止。
天骄兄博学之士,论证简洁,旁征博引,字字明快有力。孙晓深为心仪,本文若有谬误之处,望兄不吝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未来在隆庆天下的发表中,也盼您陆续指正历史上或文字的错误,在下真诚受教。
最后我的回复---
孙晓先生实在太客气了,洋洋高论,某受益匪浅
关于明朝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内阁制度,文官体系的确先进,不然不可能像万历皇帝那样几十年不上朝,政府还能保持正常运转,并且遥控指挥取得三大征的胜利.这已见于小亿斑竹的论述,我不再赘言.
我只再说一点,事实上明朝帝王与文官的矛盾一直存在,我们还是以万历朝为例,皇帝想立一心爱的儿子都无法办到,终酿成"国本之争",可见文官实在遭皇帝厌恶.万历年间,朝中大臣们争相抨击皇帝,言辞十分激烈.比如户科给事中田大益痛斥皇帝:“陛下驱率虎狼,飞而食人,使天下之人,剥肤而吸髓,重足而累息,以致天灾地坼,山崩穿竭。”这种话试问谁能忍受?唐太宗可以吗?文官好名,妄图以直谏流芳百世,可结果适得其反,更激起皇帝对文官的不满,朝政一天不如一天.
万历朝的党争情况极为严重,可以说名目繁多的党派已经影响到政府的正常工作.这也该是文官体系的弊端吧.
我觉得终明一代,皇权与文官的斗争一直存在,但文官斗不过帝王,这是由皇帝集权所决定的,最后话又说回来了,如孙晓先生说的"因为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站在我的对立面,不断告诉后人,明代天子是最专制的、最残暴的,最无制度可言的一群人,可我偏偏认为明代天子的权威是合理的,受限的,非如学者所言那般夸大,那我有无足够的证据来挑战历史的定见呢?"明朝皇帝的强势恐怕不容质疑,试想一个集相权与皇权于一身的统治者,怎么可能受人制约?宦官依附皇权,魏忠贤跋扈飞扬,但是他不是还要借熹宗随口的那说:“我都知道了,你就看着办吧”,没有皇帝,他魏忠贤什么都不是!但是在汉唐帝王年幼,斗争的双方是朝臣与宦官,皇帝基本处于被抢夺的无用地位.
孙晓先生还提到明朝皇族权力被削弱,这是为什么?还不是出于加强皇权的考虑吗?有了一个成祖还不够,还不足以为鉴吗?
明朝无人篡权夺位,我觉得关键还是那极为强大的皇权,明一代并没有炙手可热的外戚,也没有真正了不起的权臣,拿什么做异姓帝王?
这个问题我想还是到此为止吧,今后一定继续关注<隆庆天下>,再向孙晓先生讨教
我的问题:攻陷大都时,朱棣17岁?---孙晓又在颠覆历史
在<隆庆天下2>中,孙晓曾写到,明军攻陷大都时,燕王朱棣17岁.此话大有问题,因为生于朱棣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而攻陷大都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也就是说此时朱棣不过8岁.而他在更久后的明洪武三年(1370年)才被封为燕王的.
开始以为孙晓是想把朱元璋,朱棣父子的形象合一,所以把攻陷大都也说成是朱棣的功劳,不过之后又出现了"洪武帝"的名字,这才知道以上推测不对,那么孙晓又为什么将一个与大都被攻陷无关的人写入这一历史事件呢?难道因为日后他的封地在北京吗?
孙晓答复--北燕即将南归——孙晓答天骄兄
谢谢天骄兄。这个错误还是被你挑出来了(笑),而且比我想象的还快,我原本以为会在第二部开章时才被发现。关于这个错误(永乐帝写大了九岁),作者无法回避,因为我是故意的。
未来我会在发行全书时注明这一点。当然我会被骂,甚至被怀疑创作的强度。不过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一定得这么做。因为要完成「隆庆天下」里的辩论,我需要为「保卫长城」找到它的人文面貌。
隆庆天下不断在辩论一个问题-------究竟我们是被长城所禁锢,抑或我们是被长城所保护------这其实是中国人灵魂里一个深刻的痛,这个痛楚干系着中国人如何认识自己的历史,也关系着中国人如何决定自己的未来,此即「隆庆天下」的精神骨干。
永乐大帝驾崩时是六十五岁,在位二十二年,一生都在戎马中渡过,死前三年才正式发布北京为国都,他是中国历史第一位将国家防线推进到北方的人,他就是中国的长城,一生充满争议。
长城之辩的正反两方,是魏宽与方子敬,魏宽是虚构人物,书中他是永乐帝麾下的一名将领,象征了历史上被遗忘的一群人,史称「难童」。他们夹在两个世代之中,上有开国元勋,下有太平公子,从大都总决战,直到「北燕即将南归」,他们像燕子一样的南来北往,隆庆天下的背景与这批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这是我故意将「燕王」的年纪写大的原因。
方子敬是谁?方子敬就是我的武侠世界里最伟大的侠客象征。
透露日后的创作方向,未来隆庆天下会有四个楔子,没有章节名字,但我私下都给它们取了名字,第一部楔子是「长城之辩」,第二部楔子称作「燕子与燕子的战争----保卫长城」,第三部楔子,则是「帖木儿大帝的烦恼」,第四部,也是最后一个楔子,叫做「北燕即将南归」。
长城是中国的产物,然而日本人也有他们的长城,朝鲜亦然,这是一个对比。唯有借用三国的民族史观,才能找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面貌以及我们心里的矛盾与痛苦。事实上,我也很痛苦,因为我是一个偏左的自由主义者,每当我在描写某些历史场景时,几乎是在鞭打自己的灵魂。可是这是没办法的,因为我不只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我还是一个中国的自由主义者。这会是每一个与我思想相同的人,都不能回避的痛苦。
回到最初写的那个评论:「隆庆天下全部的故事,都是假的,但也是真的」。我不希望以假乱真,只希望从这个虚构的迷幻故事里,刻画出一个曾经属于中国的面貌。然而,任何史料上引用的偏差,都将引发学术上最严厉的指责,不过我们也不怕,因为这里有一位很好的历史顾问,那就是天骄兄,他的严密考据,恰能使「隆庆天下」更完整,从而能应付来自各方的可能质疑与挑战。
我敬畏历史,也敬畏历史上每一个真实的名字。在我的书中,真实历史人物都会以回忆的方式出现,这是我对那个时代表达崇敬的方式。
顺道一提,书里面其实还是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不过在历史记载中,他当时已经死了。这个人是谁呢?他和永乐大帝也有关系,在永乐帝的戎马一生中,除了魏宽、崔风训这些「燕山八百死士」之外,永乐帝还有一位好友,这个人是朝鲜第一枭雄,他也是那句「争妍有李花」里面的那株「李花」。他会用朝鲜人独有的史观,向天下汉人发出怒吼。
欢迎来到我的新创作世界:「隆庆天下」,也希望我的写作,未来能提供各位一些不同的辩论与想法。再次感谢大家的讨论
某天骄回复--
恕在下直言,我觉得孙晓先生貌似不太认同中华民族的概念,或者说将汉族看成这个中华的代表,而有意排斥其他民族.这一点在隆庆2中就有所体现了,比如在写到反对异族侵略上,仿佛只是将以汉族为主体的宋朝作为"中国",而把与宋为敌的辽,西夏,金,蒙古都看作了"异国".
我觉得,无论长城落入谁手,从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包括长城主段)给契丹,到后来金国,蒙古相继主导燕山山脉,但那威胁的仅仅是可以称之为中原王朝的汉族国家,并不是在威胁"中国".
长城既然<隆庆天下>中被借喻禁锢,莫非是要探究中朝日三国的兴衰缘由? 其中又有"辩论",那是要写矛盾冲突了?如此就真的一部好小说了
刚才搜了一下" 争妍有李花"这句话,竟然出自"推背图",对这个没什么了解,不过金圣叹解释说"此象主燕王起兵,李景隆迎燕兵入都,宫中大火,建文祝发出亡",那"李花"就是屡战屡败葬送50万大军的李景隆了啊,看来孙晓先生是想对历史"再颠覆"?
[
本帖最后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7-8 19:06 编辑
]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7-8 19:02
标题:
关于民族问题
孙晓的观点---
汉人本身其实是一个文化的观念,指的不是血统,当蒙古人征服北方时,消灭了契丹、征服了熟女真,统称他们为「汉人」,以区别「南人」,并将之融入在汉族的系统里,从此之后,许多出身中国北方的汉人,或多或少都有契丹族、以及游牧民族的血统,我甚至怀疑自己也有契丹血统。(我祖母姓边)。
属于历史的、文化的分歧,我们必须要用历史、文化的面向来思考。也就是说,种族的融合是历史缓缓推进的结果,使我们找到了一个称呼自己的符号。汉人的认同,正是由此而生,它代表的是构筑中国的哲学基础。
政治只会自欺欺人,历史与文化才是真实的存在。在北方征服的一千年里,是什幺构筑了中国一统的基础?是什幺力量在包容差异,在创造一个共荣共存的环境?答案很明白,维持这个国家统一的,是孔夫子,而不是「车同轨、书同文」的秦始皇。这是为什幺所有基督教文明的国家都无法相融合的原因,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威尔思,直到今日,连小小的英伦三岛都找不到包容彼此的基础,何况是整个基督教文明?
不要落入国家主义的陷阱里。您以为欧盟的成立正在使欧洲融合吗?您可知道,德国统一后,西德的人们怎幺看待东德的那些穷苦人民?您又知道西欧的人们是怎幺看待那些东欧的新移民?
利用经济力与消费力创造的假融合,我看过极惨的失败例子。美国号称种族熔炉,事实上却在采行一种新的种族隔离政策,每一个城市都给割成了两大块,一块给白人住,一块给黑人住,社区林立,老死不相往来,每逢社会动荡,种族冲突的火焰也因此爆发。这种融合是假象,是吹嘘的、自欺欺人的,禁不起检验的。
历史属于历史,政治属于政治,文化归于文化,车同轨、书同文、强迫每一个人的面目都一样,这种政治上的手段无法带来什幺,如果你认同这样的观念,并认为这才是融合的基础,你最好从小就开始学英语,因为整个世界越来越接近,迟早会出现一个「地球政府」。
千年以来,中国都一直在走向融合,这是世界上融合程度最高的地区,远超过印度、中东、基督教世界,但中国的种族融合并不是以压迫少数民族来完成,同样的,五族共和的概念,也不会因为汉族刻意遗忘自己祖先的面貌而更大行其道。简单来说,如果汉人连自己祖先的文化都不屑一顾之时,你要他们如何能珍惜属于少数民族的文化?
我可以接受文化多元论,亦即拋弃以汉人为尊的史观,但汉族不可以、也不应该,拋弃自己的历史发言权,更不可以扭曲自己祖先的面貌。我们并不是帝国主义殖民者,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几百万年,我们就是这里的原住民。当蒙古南侵、当异族征服来临时,当西方列强降临时,当头发被迫剃掉的时刻,汉族必须深刻意识到,在过去壮烈的历史里,我们曾经被迫放弃了什幺,被夺走了什幺,我们才能
天骄的回复---
关于孙晓先生关于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的理念我表示支持和赞同,原来一切不过为了书的内容所需,所以使作者必须去以一个汉人的角度去述说故事。
基督教文化,或者说西方文化,事实上的确没有我华夏文化所特有的博大胸怀。基督教一分为三,也即是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而且不断出现各种所谓“异端”,而在中国,无论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景教(基督教),祆教(拜火教),摩尼教(明教)都可以共同存在,至少在唐武宗之前的大唐帝国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共同书写历史,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华夏的建立,中国是可以有包容胸怀的,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去叫少数民族“汉化”,哪怕这是政府的意见,政府的“同化”政策。然而任何破坏少数民族特色和独立性的做法都是不应该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也许正是中国的包容,所以才有了今天达赖叫嚣“独立”,叫嚣“大西藏自治区”的空间,谁让中国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而不是以汉族,以儒教立国呢?
我们应该骄傲,至少中国人不够排外,欧洲区区之地,各国相邻,而却不能容,在欧盟体系下实现的不过是经济统一,而政治呢?各自为政,你可以亲美(如英国),你可以反美(如法国和施罗德时期的德国),你可以保持表面中立(如现在默克尔的德国),“三架马车”尚且如此,何论其他?西欧人瞧不起新加入的东欧人,说他们带来了失业,带来了犯罪,种种分歧导致了最终的结果---欧盟宪法公投被冻结。
与日尔曼民族不同,中华民族可以团结一直,可以融为一体,这是我们不该忘记,不应否决的。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7-8 19:04
孙晓似乎不用我介绍了吧?<隆庆天下>纵然名声不太大,"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的<英雄志>想必大家都还知道...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7-8 19:27
这种时候你怎么不用甲骨文和别人问答呢?
作者:
hadeswwy
时间:
2007-7-18 08:52
英雄倒是写完了没有啊.
作者:
武之圣者
时间:
2007-7-18 20:10
讲武堂的好多文章我都没看呢。
不带偏见的话,这篇文章换个地方,应该加精。
——————————————————————————
英雄倒是写完了没有啊.
——————
快了。21卷早就出来了,故事也越来越精彩。
据孙晓说,故事将在22卷达到最高潮,也将在高潮中结束。
95年开始写的,整整拖了12年的强书
楼上的怎么没关注?
犯了个错误,把95写成05,该4。
[
本帖最后由 武之圣者 于 2007-7-19 13:00 编辑
]
作者:
fillppo
时间:
2007-7-19 11:19
英雄志不是2000年出的么?现在已有7年半了,的确够拖沓的,
昔日以连载漫长闻名的金剑雕翎也不过五十多期,一年多而已,
现在的作家,大有青出于蓝的气势了
作者:
武之圣者
时间:
2007-7-19 15:50
英雄志是95年开始构思并动笔的,真正出版是在00年。至于拖不拖沓,要视内容而定。英雄志是拖不拖沓,前面看书时以为是作者凑字数或无关紧要的地方,往往暗藏玄机。
老实说,在我眼里,金剑雕翎根本就没资格拿来跟英雄志相提并论。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