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刘备借的只是南郡,缘何变为“借荆州”? [打印本页]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5-11 17:10 标题: 刘备借的只是南郡,缘何变为“借荆州”?
刘备借的只是南郡,缘何变为“借荆州”?
对于历史上“借荆州”的问题,历来争论的很激烈。
有人认为“借荆州”的说法有问题,荆州本来就不是孙权的,何来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史书上明确记载,刘备和孙权都认同有“借荆州”的说法,阿鸯认为,再讨论这样的问题很迂腐。
后来,刘备取得益州,孙权派人向刘备讨要全部荆州,从史书的记载上来看,刘备没有否认“借荆州”,只是找借口拖着不还,这说明,双方之间确实曾经有过“借荆州”的协议。
争论最激烈的是,刘备到底借的只是南郡(江陵),还是全部荆州?如果说,借的只是南郡(江陵),为什么孙权后来要讨要全部荆州?如果说,刘备借的是全部荆州,那么又如何解释刘备的南征四郡?
于是,有人解释道:刘备南征四郡,是在取得孙权的同意后,采取的行动。平定荆南四郡后,刘备又把四郡交给了孙权。刘备没有地盘,只好把军马屯驻在油江口(公安)。后来刘备面见孙权,孙权才把荆州借给刘备,刘备才有了荆州的地盘。
但是,上面的解释纯系猜测。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刘备南征四郡的行动是经孙权许可的;也没有任何记载,刘备把刚刚平定的荆南四郡还给了孙权。
《三国志》刘备传: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
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
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
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三国志》武帝纪:
公(曹操)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於是大疫,
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阿鸯认为原文标点有误,应该是:“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荆州”与“江南诸郡”不是并列的区域,而是统属关系。)
这说明,刘备是打着替刘琦收复四郡的旗号,不干孙权的事。刘琦死后,刘备接替了刘琦的位置,并把州治所设在了公安。这些事都发生在刘备进京见孙权之前。如果像有人猜测的那样,刘备把地盘都还给了孙权,那刘琦还当什么刺史!刘备还怎么能被推为荆州牧,还要设立治所!
需要解释一下,刘备这时为什么要把治所设立在公安?事实上,此时治所设在那里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公安正是刘备的屯军之处。公安在长江南岸,与北岸的江陵仅一江之隔,既可防止周瑜染指江南,又可时时窥视周瑜占据的南郡。同时,顺江而下,又能及时控制孙权由江东进入荆南的通道。刘备屯驻公安,既可保全荆南不被东吴染指,又是向孙权发出了威胁的信号:如果我们翻脸,东吴就会处在我和曹操的两面夹击之中。为下一步把南郡搞到手造势。
既然刘备实有四郡之地,其从孙权手里借到的只不过是南郡,刘备又如何把荆南四郡都搭了进去,协议变成了“借荆州”?
这是由南郡的战略位置所决定的。古代的道路交通远不是今天这样四通八达。三国时,无论是从东面的江东进入荆南四郡,还是从西面的益州进入荆南四郡,最便捷的通道都在南郡的控制下,更不用说从襄阳方向的北面了。其它小路由于都是丛山峻岭,不利于大军行动。所谓在“南郡的控制下”,并不是说这些通道都经过南郡,而是说由南郡出发,可以迅速切断这些通道。这也是刘表在全据荆州后,为什么把钱粮主要集中在南郡的江陵,目的是防止他的宿敌东吴对荆州的染指。
后来,刘备进入益州后,南郡还在关羽的手中,东吴何以能派吕蒙用武力袭夺了荆南四郡中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关羽为何不堵截吕蒙?主要是关羽军力不足。刘备入益州带走了三万机动军队,这差不多是荆州全部军队的一半,此时关羽手中能够机动的兵力就更是少得可怜了,而且还要防备北面的曹军。所以,关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吕蒙从南郡边上进入荆南,却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去堵截。待刘备率五万大军由益州赶到公安,荆南四郡中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已经易手。虽然如此,若不是曹操此时夺取了汉中,益州危急,刘备不得不赶回益州,进入荆南的吕蒙还是有被切断后路和被分割的危险。这也是为什么孙、刘两家讲和后,孙权肯吐出已经占领的零陵。
所以,南郡的归属事实上决定了整个荆州(襄阳和上庸除外)的归属。刘备回到益州后,立即开始了汉中争夺战,还没等刘备从汉中缓过来,孙权就动手偷袭了江陵。因为孙权明白,一旦刘备把军力重新从益州移到南郡,已经分到孙权名下的半个荆州注定还是保不住的。这种情形和汉中争夺战有些相似,从蜀中出发的刘备军和从关中、陇上出发的曹军相比,在地理上,也就是在军力的调动和运输补给的交通上,刘备军具有极大的优势。如果刘备从汉中争夺战中恢复过来,把军力重新集结在南郡,和以江东为基地的孙权争夺荆州,刘备在地理上同样具有极大的优势。
说到这里,读者可能已经不难明白,虽然刘备只是从孙权手中借据了南郡,但在刘备取得益州后,如果只是借南郡还南郡,刘备对荆南四郡也就失去了控制能力。南郡所处的这种军事和战略形势,刘备和孙权当然都非常清楚,不明白的只是后来的学者和文人。借南郡,还南郡,这对孙、刘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没有了南郡,也就没有了整个荆州(襄阳和上庸除外),所以刘备才会同意,借南郡,还荆州。
有的读者可能又糊涂了,借一个南郡,最后却要连带荆南四郡一块还给东吴,这买卖刘备亏大了,刘备不借南郡不行吗?不行,刘备占领荆南四郡后,南郡是刘备向外发展的唯一出口,刘备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发展,都必须据有南郡。刘备与孙权的协议是,当刘备另有立足之地后,立即把整个荆州(襄阳和上庸除外)让给孙权。刘备枭雄,与孙权立协议的时候,恐怕就没想还荆州,打的就是靠实力放赖不还的主意,所以协议怎么说都没关系,只要能把南郡弄到手就行。
那么,孙权就是傻子吗?孙权就想不到刘备以后可能放赖不还吗?孙权当然不傻,那孙权干吗还把南郡借给刘备?这是当时形势和孙权当时对形势的认识使然。赤壁之战后,由于东吴的战略错误,东吴虽然抢占了南郡,却让刘备得空战领了荆南四郡。结果刘备与曹军之间被南郡隔断,形成了东吴独抗曹操,刘备又在东吴背后对南郡虎视眈眈的局面。而孙权又认为,东吴如果对刘备下手收复荆南四郡,刘备就有可能北联曹操夹击东吴,所以孙权又不敢下手解除刘备这个后顾之忧,最后,没办法只好让出南郡,让刘备帮其分担一部分曹操的压力。当然,后来孙权认识到了当时对形势的分析是错误的,才有了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的一幕。虽然东吴重新夺回了赤壁之战后,本应由东吴占据的荆州,但东吴却永远丧失了夺取益州的机会,并由此奠定了东吴最后灭亡的格局。(关于东吴在荆州问题上的战略错误,详见“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相关回目的评述。)
附注:
有人认为,刘备南征四郡后,曾把四郡还给东吴。其主要论据是,黄盖曾任武陵太守。史料源自《三国志》《黄盖传》:
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
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
乃击之,斩首数百,馀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
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
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
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
根源就在于“武陵蛮夷”,由此推断出黄盖的活动是在武陵郡内。不过,这是望文生义。“武陵蛮夷”是有典故的。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
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
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
下令之后,槃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
军首也。帝大喜,而计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
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
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负而走入
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
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
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
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
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
子。衣裳班兰,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
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黠,安
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
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曰精
夫,相呼为姎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由此典故可知,“武陵蛮夷”在长沙郡内。
另外,巴、醴、由、诞也是在长沙郡内。长沙郡毗邻东吴。应该是赤壁之战前或后,长沙郡靠近东吴的部分地区被东吴占领。后来,东吴将长沙部分地区裂分为汉昌郡。而且,史料并没有直接说黄盖领武陵太守。
作者:
上山之虎 时间: 2007-5-11 19:23
陆逊和吕蒙在倒坏水的时候,吕蒙有句:
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
关羽这时候那点地盘称全部荆州就很勉强了,除非行政区域重新划分了。这里的荆州可能就是指江陵或南郡了。
[ 本帖最后由 上山之虎 于 2007-5-11 19:26 编辑 ]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7-5-11 19:38
应该说刘备的益州与荆州联系的通道主要是长江,南郡若失,则益州与荆南的联系被切断,所以刘备还南郡等于还荆州,与其这样还不如卖个好名声,整个荆州一起还了。
但对于孙权来说,拥有南郡,则江东与荆南的联系固然得到加强,但南郡不在手中,与荆南的联系也不是不畅。首先从水路上看,从鄱阳胡、江夏沿长江向西可至洞庭湖,沿湘水可至长沙,并不经过南郡。从陆路上看,虽然柴桑与长沙之间被山脉阻隔,但并不是很高,现在的湘戆铁路连一座隧道也没有,可见一斑,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可并论,所以第一次分荆州以湘水为界,孙权可以接受。按照道理来说,如果已经达成了新的协议,那么原有协议之争端已经解决。后来之夺取南郡已经属于武力夺取的性质,而手法也采取了偷袭这个一个思路。
另外孙权当时将南郡交给刘备不能说是错误。
原因有几点,
1、赤壁战后,曹魏的压力未能解除,孙权两面守敌压力很大。
2、刘备乃枭雄,绝不肯闷在荆南。孙权若堵住其出口不放,不排除刘备翻脸的可能。刘备要南郡实际是半借半威胁,孙权乃无奈之举。
3、孙权之南郡乃孤城一座,没有其他根据地支撑,两面受压无力坚持。
那么为什么后来孙权又原意占领南郡了呢?同样也是形势发生了变化。
1、曹魏的注意力已经有南线转向他处,其进攻势头缓解,虽在合肥有多次交战,但也是互有攻守,甚至孙权主动进攻的态势还多一些,孙权已不再是处于防御状态。在荆州一线,甚至曹魏许久也未发动进攻,此时占领荆州,压力会比较小。而且不必担心刘备在背后捅刀子。
2、刘备即使失荆州,在汉中依然与曹魏对峙,孙权在东线的压力依然得到分担。
然而后来之事态发展可能还是出乎孙权的意料,刘备竟倾全力前来夺回荆州,而曹魏也把目标对准了孙吴,准备趁火打劫,幸亏陆逊取胜,转危为安。
[ 本帖最后由 马岱 于 2007-5-11 19:41 编辑 ]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7-5-11 19:43
当初借南郡是为了缩短战线,给刘备发展(其实是面对曹操)的空间。
后来势力都搞大了,一时都不会被灭掉的情况下,保全长江防线更有利于东吴。
同样,楼上麻袋也说了。还南郡不还荆南,就类似东普鲁士了,不利于统治
作者:
中庸 时间: 2007-5-11 19:54
可恶的是孙权在借荆州一事上还埋怨鲁肃
,做人不厚道。
作者:
球墨铸铁 时间: 2007-5-12 10:06
先主传记载——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
奇怪,借荆州连刘备自己都这么说,还有人提出怀疑,不就是想混淆视听吗
作者:
上山之虎 时间: 2007-5-12 10:09
先主传记载——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
楼上兄台,没看到有借和还之类的字眼哦。
作者:
冒险王 时间: 2007-5-12 10:10
搞笑。
相与是还?
孙权欲得荆州,何处证明他是要刘备还?!
作者:
上山之虎 时间: 2007-5-12 10:20
冒险王兄,不好意思,抢先几秒。
为免版主说我灌水,再来段三国
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要是断句无误,荆州即是南郡。
作者:
冒险王 时间: 2007-5-12 10:59
虎兄,这句话在中华书局版上荆州和江夏之间是没有断句的
也即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岳麓版荆州后是逗号,即
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两家既用分,而非言刘备还,足以证明这不过是多年以后的再次分赃而已,或者说势力范围的划分。
[ 本帖最后由 冒险王 于 2007-5-12 11:01 编辑 ]
作者:
上山之虎 时间: 2007-5-12 11:11
谢兄指正,刚去查了岳麓版,是逗号,中华书局版我没有,这段是我从网上下的电子版复制来的,以前只记得这儿有问题,没仔细看了,汗。
我觉得岳麓版似乎断的要好点。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5-12 13:19
原帖由
中庸 于 2007-5-11 19:54 发表
可恶的是孙权在借荆州一事上还埋怨鲁肃

,做人不厚道。
俺觉得孙权的话颇有意思。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適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一快”是当年陈二分天下之计,“二快”是赤壁主战。
但对鲁肃促成孙刘联盟这一首功,却毫无提及,可见在孙权不是那么看重孙刘联盟。
或许他认为抗曹,江东的力量已经足够。
“一快”是取荆,“一短”却是放弃荆州,两者是完全冲突的,岂能说是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
再看一下早期的情况。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鲁肃出发时,仅仅是观察形势来决定方略而已。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荆州自然是刘备囊中之物,孙权与之争衡,益少害多,所以选择与结盟好;
如有离违,刘备不能控制荆州,则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孙权势必据而有之。
但曹操南下,刘琮降,刘备败,此种情形则未在料中。
此后鲁肃仍然做出联刘抗曹之举,当是鲁肃自己的决策,而不是事先与孙权的约定,这也意味着江东将暂时放弃对荆州的行动。
若换了孙权,见刘备实力受损,未必会与之联盟。但鲁肃决议既出,此时孙权也不能反悔,否则若刘备与孙权为敌,只会是雪上加霜。
孙权既败刘备于虓亭,正是得意之时,跟赤壁之战前岌岌可危的形势不同,看待事情的想法自然也不同。
此时孙权既然认为联盟可有可无,那鲁肃以放弃对荆州行动来换取联盟,自然是其短处了。
正因为这次决定是鲁肃自己做出的,孙权才会埋怨鲁肃。
若以借土地之说,则是孙权自己许可的,并非鲁肃独断,以此埋怨鲁肃实无道理。
况且刘备得江陵,却放弃江夏,孙权有失有得,也并未吃大亏。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5-12 13:51
《三国志》鲁肃传: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从此文可以看出,东吴要的荆州不是单指江陵城,而是荆州全境。鲁肃指责“无奉还”,关羽方面没有否认,足证双方曾有“借”的协议。
作者:
冒险王 时间: 2007-5-12 14:46
照老冒分析,真可以看出刘备同志有时候失于决断呢……诸葛亮和鲁肃都认为荆州可得,偏偏被他搞得最后还和东吴缠夹不清。
ps:楼上仁兄,首先,鲁肃那段话是外交辞令;而外交中讲究的就是占据先机,至于有些细节误差,只能看对方能否反应过来了。
“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这种人物,去跟关羽论理,显然关羽会占下风。
“本以土地借卿家”就是个模糊概念,荆州是土地,南郡同样也是土地。
“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虽然从字面上理解,一定是刘方理亏,但可以看得出鲁肃同时也在给自己留后路,这个时候双方都陈兵对峙了,为啥还需要这种有所转寰的语言来获取三郡呢。反正刘备理亏,趁着老曹觊觎西川的时候,就把整个荆州要回来也没问题啊。然后最终的湘水之界说明,不过是东吴想要分更多土地的借口罢了。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5-12 14:52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5-12 13:51 发表
《三国志》鲁肃传: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
关羽也不是没有回复
吴书曰: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塊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攻江陵时张飞亲自参与,而关羽绝北道,江陵之取,刘备方也是出了力的。
关羽之说并非无理。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5-12 15:04
原帖由 冒险王 于 2007-5-12 14:46 发表
照老冒分析,真可以看出刘备同志有时候失于决断呢……诸葛亮和鲁肃都认为荆州可得,偏偏被他搞得最后还和东吴缠夹不清。
ps:楼上仁兄,首先,鲁肃那段话是外交辞令;而外交中讲究的就是占据先机,至于有些细 ...
当阳一败,对刘备确实影响极大。
作者:
雪风之狂 时间: 2007-5-12 16:47
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从上面两点看,刘备的确是借的孙权某块地,只是不知道是荆州全境还是只是南郡,夷陵等重要郡县。
其实楼主说得有道理,结合外面那篇 个人观点看刘备借荆州 可能刘备的四郡地是借南郡和夷陵以西被吴占领地区的利息,就是刘备拿自己的地抵押借了南郡等。
作者:
中庸 时间: 2007-5-12 17:50
原帖由 雪风之狂 于 2007-5-12 16:47 发表
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
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从上面两点看,刘备的确是借的孙权某 ...
怎么可能是荆州全境,荆北襄、樊还在曹操的手中呢?
刘借的应该是南郡吧。
作者:
雪风之狂 时间: 2007-5-12 19:39
原帖由 中庸 于 2007-5-12 17:50 发表
怎么可能是荆州全境,荆北襄、樊还在曹操的手中呢?
刘借的应该是南郡吧。
呵呵,全境只是泛称罢了。关羽还遥领襄阳太守呢。我也是认为借的南郡。
作者:
当阳侯杜元凯 时间: 2007-5-12 20:32
字面上的事情不去多纠缠,就当时情况而言,刘备的地盘有南郡和南方各郡,南郡是入川的唯一通道。还掉也好交出也好,只要失掉南郡将丧失同其他各郡联系。所以刘备交其他各郡不交南郡可能性还有,如果打算交出南郡就连同荆州一起交出去的看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7-5-12 23:34
哈哈,来批判一下:不要生气呀!
1、引用——这说明,刘备是打着替刘琦收复四郡的旗号,不干孙权的事。刘琦死后,刘备接替了刘琦的位置,并把州治所设在了公安。这些事都发生在刘备进京见孙权之前。如果像有人猜测的那样,刘备把地盘都还给了孙权,那刘琦还当什么刺史!刘备还怎么能被推为荆州牧,还要设立治所!
你真的不知道,当时自封的刺史、遥令的太守到处都是??
——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先主传)
你知道吗?豫州本来是袁术占领,后来被曹操打跑,绝大部分属于曹操,只有紧靠徐州的沛被陶谦占据,就这一点地方,他就能表刘备为豫州刺史了。哈哈,和后来表刘琦为荆州刺史一个道理。
其实,刘琦为荆州刺史和刘备为荆州牧,都是刘备自己封的,孙权根本不承认。
2、引用——需要解释一下,刘备这时为什么要把治所设立在公安?事实上,此时治所设在那里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公安正是刘备的屯军之处。公安在长江南岸,与北岸的江陵仅一江之隔,既可防止周瑜染指江南,又可时时窥视周瑜占据的南郡。同时,顺江而下,又能及时控制孙权由江东进入荆南的通道。刘备屯驻公安,既可保全荆南不被东吴染指,又是向孙权发出了威胁的信号:如果我们翻脸,东吴就会处在我和曹操的两面夹击之中。为下一步把南郡搞到手造势。
你的解释根本不成立,为什么?因为你忘记了一个前提:这个公安所在的南岸地,是强烈要求干掉刘备的周瑜分给刘备的!
难道在你眼里,周瑜真那么愚蠢?一面建议孙权搞掉刘备,一面把如此重要(按你的分析)的地点分给刘备。那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
再说一点,公安与江陵可不是仅一江之隔,而是上下游相差90里左右。这里在刘备驻军前,是一片荒地,城市是刘备分到地后临时修的。要是如你所言的重要,怕早就有人修建城堡了吧?
哈,真不知道是谁在遭受威胁?请看记载: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正传)——看明白否,是刘备在公安惶惶不可终日!
3、引用——这也是刘表在全据荆州后,为什么把钱粮主要集中在南郡的江陵,目的是防止他的宿敌东吴对荆州的染指。
这个好象没根据吧?刘表把钱粮主要集中在南郡的江陵?江陵确实有水军主力和很多物资,但是刘表的钱粮应主要在州治所在——襄阳吧?
4、引用——所以,南郡的归属事实上决定了整个荆州(襄阳和上庸除外)的归属。刘备回到益州后,立即开始了汉中争夺战,还没等刘备从汉中缓过来,孙权就动手偷袭了江陵。因为孙权明白,一旦刘备把军力重新从益州移到南郡,已经分到孙权名下的半个荆州注定还是保不住的。
这里有两个错误。
第一,上庸在汉代是不属于荆州而属于益州的,所以你无须把其除外。请看地图。
第二,孙权攻打荆州,绝不是要“没等刘备从汉中缓过来”,而是要趁关羽主力出击后方空虚的机会。如果孙权要趁刘备没缓过来,那最好就趁刘备正在汉中激战时不更好?
至于你以为一旦刘备把军力重新从益州移到南郡,已经分到孙权名下的半个荆州注定还是保不住,恐怕未必:你应知道刘备的水军可不是孙权的对手,而刘备若敢于主力下荆州,只怕汉中方面又要告急了。哈哈。
5、引用——结果刘备与曹军之间被南郡隔断,形成了东吴独抗曹操,刘备又在东吴背后对南郡虎视眈眈的局面。
还不能这样说什么独抗。其实关羽在借荆州前可是一直奋战在长江北面的,因为他是襄阳太守呀。比如深入到江陵北面去切断曹仁后路的不就是关羽吗?
6、引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今长沙武陵蛮是也。由此典故可知,“武陵蛮夷”在长沙郡内。
又错误,我给一个证据,就可否定你。
——还是《黄盖传》: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
看清楚,前面说:郡境遂清。后面接着说“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
可见黄盖前面搞的“郡境遂清”不是长沙郡。如果前面说的就是长沙郡,那后面的益阳县前面则不用加长沙二字的。
这个《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我也专门去看了,发现你的理解是错误的:
1、今长沙武陵蛮是也。这句中少一个顿号,其实应为:名渠帅曰精夫,相呼为姎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意思是今天的长沙、武陵的蛮夷是也。
2、你可以继续向后看,所有的蛮前面的定语,都是地名,而不是整体连称的。我举例给你看:
——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
——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二十四年,相单程等下攻临沅,
注意,这里的精夫相单程就是名渠帅,也就是前面说的今长沙、武陵蛮,他下山攻打的是哪里呢?临沅,你看看地图汉朝临沅是否在武陵郡?
——肃宗建初元年,武陵澧中蛮陈从等反叛,入零阳蛮界。
——三年冬,溇中蛮覃兒健等复反,攻烧零阳、作唐、孱陵界中。
看仔细,零阳、作唐、孱陵都是武陵郡的地方。好了不再举例了,你应可以明白了吧?
总之,虽然楼主很化了一些心血,但是立论是错误的。证明也是错误的呀。
作者:
上山之虎 时间: 2007-5-13 00:49
燕京兄台的武陵蛮夷例子,似乎举得不妥.只能说明武陵有武陵蛮夷,不能说明长沙没有武陵蛮夷.燕京兄博览群书,还得再去找找长沙的蛮夷不叫武陵蛮夷的例子.
[ 本帖最后由 上山之虎 于 2007-5-13 01:11 编辑 ]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7-5-13 01:12
你也知道要扣分呀??那就应当不要写这种没有内容的话。你应在说不妥之后,论述清楚为何不妥的理由。这样就不会扣钱啦。哈哈后
作者:
上山之虎 时间: 2007-5-13 01:16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5-13 01:12 发表
你也知道要扣分呀??那就应当不要写这种没有内容的话。你应在说不妥之后,论述清楚为何不妥的理由。这样就不会扣钱啦。哈哈后
燕京兄,
已经修改了.扣钱是先前的一个回帖,我改了,版主没扣,故而感谢.
您看看我上面回帖说的对不对.
[ 本帖最后由 上山之虎 于 2007-5-13 01:25 编辑 ]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7-5-13 01:34
原帖由 上山之虎 于 2007-5-13 00:49 发表
燕京兄台的武陵蛮夷例子,似乎举得不妥.只能说明武陵有武陵蛮夷,不能说明长沙没有武陵蛮夷.燕京兄博览群书,还得再去找找长沙的蛮夷不叫武陵蛮夷的例子.
我解释过的呀,
所有那篇后汉书中蛮夷前面的定语,都是地名,而不是整体的连称。也就是说:武陵的蛮夷,记载为武陵蛮夷,而长沙的蛮夷,则记载为长沙蛮夷,如果简单记载,则是:长沙、武陵蛮夷,就如同现代说广西、云南的少数民族一个道理。
作者:
上山之虎 时间: 2007-5-13 01:37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5-13 01:34 发表
我解释过的呀,
所有那篇后汉书中蛮夷前面的定语,都是地名,而不是整体的连称。也就是说:武陵的蛮夷,记载为武陵蛮夷,而长沙的蛮夷,则记载为长沙蛮夷,如果简单记载,则是:长沙、武陵蛮夷,就如同现代 ...
是这样的,您的解释也有道理,但如果有长沙的蛮夷不叫武陵蛮夷的例子就非常有说服力了.
作者:
上山之虎 时间: 2007-5-13 01:52
燕京兄不必查了,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您现在的例子已经足够了.武陵也有武陵蛮夷就可以了.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7-5-13 01:53
当然有。还是这个后汉书:
——永寿三年十一月,长沙蛮反叛,屯益阳。至延熹三年秋,遂抄掠郡界,众至万余人,杀伤长吏。
——又零陵蛮羊孙、陈汤等千余人,著赤帻,称将军,烧官寺,抄掠百姓。
注意,长沙、零陵都是郡名。就如同武陵一样。
作者:
上山之虎 时间: 2007-5-13 01:55
上面有回贴了,我明白您的意思.不过燕京兄确实渊博,这么快就有了,佩服.
作者:
冒险王 时间: 2007-5-13 02:11
燕京先生,你的解释很认真,所以我也严肃地问一个问题。
范遂以勃海兵助瓚,破青、徐黄巾,兵益盛;进军界桥。《公孙瓒传》
能告诉我公孙瓒为什么不到徐州能破徐州黄巾吗?
作者:
grady0812 时间: 2007-5-21 12:38
借南郡跟借荆州其实没有区别!
南郡也就是江陵是荆州的军事中心!!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向南可以控制荆南四郡,向北可以攻取襄阳等地!!向西可以入蜀,可以说南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重地!!
作者:
病知先生 时间: 2007-5-22 15:56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5-12 23:34 发表
哈哈,来批判一下:不要生气呀!
1、引用——这说明,刘备是打着替刘琦收复四郡的旗号,不干孙权的事。刘琦死后,刘备接替了刘琦的位置,并把州治所设在了公安。这些事都发生在刘备进京见孙权之前。如果像有 ...
1、燕京先生说的不错,当时自封的辞史、遥令的太守到处都是,问题是,陶谦有“表”,刘备也有“表”,表者,上表推荐也。也就是给皇上写信推荐,因此,既然有“表”,那绝对不能说是刘备自己封自己!况且当时诸侯争霸年代,郡置地盘不可能划分的那么清楚,其实这也本和正题关系不大。问题焦点是是否有表,既然有表,那就是名正言顺,不能称之为自封!
再者,当时天子好象还是汉献帝而不是孙权吧?所以,孙权承不承认似乎没太大关系吧!
2、公安是不是周瑜分给刘备的,只有《江表传》里边有记载,是否可信还有待商榷。而且周瑜居然都有权力分土地给别人!那么这里就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燕京先生解释一下:《先主传》里记载,“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这说的很明显,赤壁之战前后刘备和刘琦都在夏口,而刘琦是江夏太守。那么赤壁之战结束后呢,江夏显然归了东吴,程普被封为了江夏太守。请问先生,照你的说法,似乎是周瑜很大方的分了公安这片地方给刘备,那么请问上述的那笔帐又该如何算?赤壁之战孙、刘两家是同时出力,可能孙权方面力量更大一点,但也不能因为这,打败曹操之后荆州就都是孙权的了?那没打仗之前刘备还有夏口等地呢,打胜之后反而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所以,我觉得这里边可能别有牵连,不排除土地交换的可能性!
另,刘备在公安确实惶惶不安,但这不能说明别的什么问题,只能说明刘备当时力量很弱小,怕被孙权或曹操吃掉。而这丝毫不能说明公安地理位置的不重要!
3、《先主传》里有记载,“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这确实不能说明刘表把钱粮主要集中在江陵,但有后边的“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这句,起码说明江陵的钱粮物资非常丰厚,否则曹操也不会那么害怕被刘备占领江陵。
4、孙权袭击荆州确实是趁着关羽主力北上后方空虚的时候做的,但燕京先生后边的说法可就有些站不住脚了。刘备若是军力重点移到南郡,孙权的压力如何,看地图就知道了,荆州征战不是非要水军!至于汉中方面是否告急,这就纯粹属于无聊推测了,要这样那我还非常信魏延说的:“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吾有文长坐镇汉中,无忧矣,哈哈。
5、燕京先生再去查查书,好象关羽被封襄阳太守,驻扎江北都是在刘备攻下了江南四郡之后的事吧!
6、这个没研究。
作者:
一切尘埃 时间: 2007-5-24 16:55

作者:
雪风之狂 时间: 2007-5-25 20:51
呵呵,也来问点问题.
哈,真不知道是谁在遭受威胁?请看记载: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正传)——看明白否,是刘备在公安惶惶不可终日!
-----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传)
孙权嫁妹的时间是在借地以前还是以后呢?如果是以前,按先生的观点,刘备此时无地容身,落魄不堪,孙权之惧何来?要是之后,那刘备感到威胁就很正常了,不能辩驳孙权之前在江陵没有压力的问题.
还不能这样说什么独抗。其实关羽在借荆州前可是一直奋战在长江北面的,因为他是襄阳太守呀。比如深入到江陵北面去切断曹仁后路的不就是关羽吗?
------有证据证明关羽绝北道后还在江北一带活动吗?打下南四郡后,他还留在江北干什么?应该南下修养才合理.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