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请教论语的版本了? [打印本页]

作者: 天竺葵花子    时间: 2007-5-8 18:37     标题: 请教论语的版本了?

网上有百家讲坛的什么介绍的,但是还是想读原著去,对于学生,该读什么版本呢?轻松可以看懂并解释的,谁读过并深有体会,能介绍给我吗,中学生,初中的。

还有有经验的能请教怎么去读论语吗?

只要你懂论语,你就可以说说的。

[ 本帖最后由 天竺葵花子 于 2007-5-8 19:00 编辑 ]
作者: yao326yao    时间: 2007-5-8 20:05

貌似《论语》的版本学争议还是比较小的,读通行本就可以了。
给你这么说吧,没有人敢说自己真的懂论语。论语是可以伴随你一生的,20岁读、30岁读、40岁读、50岁读,不同时期读有不同时期的感悟,论语是望之弥高,永远会在前面给你引路。
就对于初中生而言,我的建议是以背诵为主,不要管什么牟宗三、南怀瑾,甚至朱熹、王阳明,更别去看什么于丹了。他们的解释已经都不是论语了。
如果文字语意上搞不清楚,顶多去买本古文字典翻一翻,实在不行就放在那里,等以后慢慢去体悟,千万别遇到不懂的就去查书、查文献,这样你很难抓住真正的东西。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7-5-8 20:59

衲子推荐一个自己觉得还不错的版本,每篇有引语,每则原文都配有注释、译文和评析,贴出第一篇开头一段供楼主参考:

QUOTE: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完整的版本下面的网站可以在线看:
http://www.ld.nbcom.net/kongzi/

衲子再提供一个电子书版的下载地址:
http://www.ibook8.com/book/2006/11/1/200610251333494120.rar
作者: yao326yao    时间: 2007-5-9 14:19

所以我是坚决反对带译文的书。就以这第一句的解释为例,谁说“时”就一定是“时常”,“习”就一定是“温习和练习”了?时习这两个字历来就有争议。简单按朱子的说法,那还不如读《四书集注》了,那样读的不是论语,是朱语。

[ 本帖最后由 yao326yao 于 2007-5-9 14:26 编辑 ]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7-5-10 10:50

不求甚解,先囫囵吞枣,固然也是学经的一种方法,但对于今人,尤其是中学生朋友,对经典的学习不可能完全和课堂上的文言文教学割离,这就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对文言文的理解、翻译能力,而且首先必须知道教材所公认的理解、翻译。先通过了解某一种解释来熟悉原文,随着学识的增长再了解其他的见解,将知识拓宽加深,这也是可行的,并且是大多数人学问随年龄增长的模式。

楼上这位朋友大概看文字并不是很仔细,在【注释】和【评析】两项中,作者对“时习”解释的争议是有介绍的,可能不够深入,但对于初学者,已经是足够的了。
作者: yao326yao    时间: 2007-5-10 23:01

呵呵,被你发现了,我的确只看了译文部分,所以我说反对带译文的书嘛,嘿嘿。
背诵就是囫囵吞枣吗?我还是不同意你的看法,正如我所说,如果你真要先给他们一种解释,那不如读《四书集注》了,甚至一些近代大家的著作,但那一定要搞清楚,《论语集注》不是《论语》,它是两本书。
作者: 基多山人    时间: 2007-5-11 10:53

敬启者:论语的表面文字的解释是千年不变的。至于对经文的领悟那就因人、因时、因事会有不同的启发,有了启发,就去想‘办法’去解决你的问题。流行的论语版本由于那一帮‘经学专家’在文字上的‘迂’,都不合适小学生,我有一套论语(圣经版),再过几个月我会和大家一起学。我们一定要打破文字上的桎梏-它是打破垄断知识、思想和智慧的第一步。
作者: 天竺葵花子    时间: 2007-5-13 00:03

非常感谢大家的指点,看来这个读书贯彻人之一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感受。所以学习也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了。
作者: 蒹葭苍苍    时间: 2007-5-21 02:15

我想问问有人没看过译文就学会古文的么?
作者: 首席屠宰官    时间: 2007-5-21 06:42

都啥年代了,还学论语阿?

没事儿干的人才学论语呢
作者: mymei    时间: 2007-7-2 15:54

我是将论语当故事看的。
其实许多的古文并不难看懂,不要为了读而去读才好。
注释本比较容易看懂,也比较容易误人子弟。在个人的不同阶段,可惜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说起懂,恐怕谁也不敢说是看懂了的。对于不做研究的人,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很不错了。
作者: 龙德    时间: 2007-7-6 12:25

貌似楼主是在征求一个通行版的论语,其实版本上来看,都大相径庭,修改一些段落,主旨的变动都不大,至于理解上,个人反对完全按照某种翻译版,诚然,很多字词对于中学生而言较为生涩,但是,自己的体悟才是读书的关键,建议先看一个版本,有无注释无所谓,但是,最好看完一遍之后找其他版本以及注释看一下,有助于更好的理解。
至于某些所谓“无聊”的人,这就是个人爱好问题了,呵呵。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7-7-6 18:14

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现在只看得到鲁论语了吧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