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科學史觀之百步穿楊 [打印本页]

作者: 竹林仙客    时间: 2007-5-5 23:41     标题: 科學史觀之百步穿楊

  本文力求從科學角度去分析歷史.當然,能從科學角度去分析并不代表正确,歡迎大家指正.
有個成語叫百步穿楊,故事內容大家都知道,就不再囉嗦,我們的學生很少會問這事會不會是真的,偶爾問了,老師們好象也沒準備好如何回答.

古時兩跨為一步,每步1米4左右,百步,140米.
140米有多遠?體育老師大概比較清楚,標準運動場400米跑道,你站在跑道一弧端,向最遠的另一端望過去;或者是草地足球場的長度,差不多就這樣.

楊樹葉子有多大呢?生物老師可能知道,比柳葉大一點.這個距離,能看到楊樹葉嗎?一般人是很勉強的.根據我的射擊經驗,五十米距離,巴掌大的靶心,看起來和步槍準星一樣大;一百米距離,靶心看上去比準星還小,打不打得中要靠點運氣.140米外看一片楊樹葉,至今我身邊都沒發現有這種人.假如有的話,他應該進入國家射擊隊,靠這雙眼為國爭光,為自己贏得榮譽和財富.假設養由基是個眼睛有特別遺傳的人,他能看清.但要把箭射那麼遠,還要射中楊樹葉子,還有幾道難關要過.

首先,養由基的手要非常穩定,不能有絲毫的擅抖.可以射140米的弓是硬弓,拉開它要用大力氣,用大力氣手就容易發抖,但他不能抖,一點也不能,連呼吸都要屏住.假如養由基是大力士,又經過長期訓練,做到這點或許是可以的.

其次,他可能知道拋物線,也可能不知道,但至少應該懂得:射得越遠,瞄準線就越高.即便他不懂物理,也應有這個常識.我們假定他很聰明,懂這道理.

第三,懂道理和懂做相差甚遠,就象有科學頭腦和成為科學家相差甚遠.瞄準遠物射擊時,瞄準線要高,但高多少?古代的弓是沒有現代步槍那種表尺和準星的,也許他懂得在弓上刻分划線.考古中已發現出土弩身上有用途不明的刻痕,有專家懷疑是用來瞄準的分划線.會不會單憑經驗?那他只能是個天才.現假設他就是個天才.畢竟這種人幾千年歷史中才記錄了幾個,幾千年出幾個天才并不奇怪.

第四,每把弓的彈力都不一樣,每支箭的長度也不一樣,每個人的手臂長度也不一樣,于是同一個人用不同的弓、箭,或同一套弓箭讓不同的人使用,效果是不同的,故我猜測養由基一定有自己固定的弓和箭,而且弓的大小和力度、箭的長短制式都要一樣,不然他每射一支箭,都要重新適應,即便天才,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做到百發百中.
假定他這些都做得很好,他可能有自己的私人弓匠(也許他自己就是)和獨門製弓箭秘技和嚴格的技術要求.

第五,不同的濕度,弓弦的緊張程度都不同,假如那天天氣特別潮濕些,他的弓弦就松,拉到和平日同樣位置,彈力也會小,再用同樣的方法射,出去就低了.除非他把各種不同的濕度情況下箭的射程都記下來,否則百步之外,也許能射中一個人,命中楊樹葉就很難了----還要百發百中.事情至此,已經很復雜了.如果養由基還能做到,要他去做科學家也不是很難的事,但下面還有更多難題在等他.

第六,他必需把箭標準化.每支箭都要有相同的質量,否則重的箭會射低,輕的會射高,為此他得有一套精确的天平和砝碼—這倒不是很難的事,只要他想得到.箭頭形狀必須相同,否則風力影響有差異,射出的位置就有偏差,在短距離內偏差不明顯,但百步之外要射中楊葉,那就要嚴格要求了.箭尾羽更要注意,那是風阻最大的地方,形狀、角度都要完全一致,假如射箭時手碰歪了一點點羽毛,箭射出去後的偏差就不是一點兩點.以古代度量衡的精度,他做得到嗎?他是自己造箭還是有私人工匠?不得而知.也許他還有一套私家標準度量衡,如果他把射箭花的時間,用來發明機關槍都足夠了.
以上都是人力可能控制的東西,只不過在古代的思想和技術不大可能做到.下面這幾點,就只有上帝才能控制了.

第七:溫度和濕度.一年四季溫度變化很大,而神射手的弓箭也逃不出熱脹冷縮的宿命,當溫濕度變化時,弓的彈性是會改變的,等別是古代那些用角、筋、木等純天然無污染但會吸潮的原料製成的弓.養由基可以製個弓袋以減少濕度變化的影響,但溫度他很難改變,或許他總把弓放在懷里以保恒溫?可人的體溫在運動後也會升高,還會出汗……

第八:風的影響.風按方向分有順風逆風側風,側風還有不同的角度;按風力還可以分大小,要命的是風還是一陣陣的,因為它不是電風扇.我猜養由基射出那支成語之箭時應該沒風,否則他會丟人現眼.箭的尾羽最招風,最怕橫風,一點點風就可以把箭吹偏了.天有不測風雲,特別是突如其來的陣風,今天的氣象局都無法預報.

  從以上幾點看來,我無法相信養由基能百步穿楊,除非他碰運氣,可一不可再.古書上寫得他很有自信,看來是演戲,或後人的生造.後來看了一篇文章叫"箭與禪",講的是日本箭道,說射箭時要達到類似氣功入靜的忘我狀態,就能不用瞄準,甚至不用看靶,而射中目標.據說可以第一箭射中靶心後,第二箭再射中第一支箭的尾巴,將它劈為兩半.這可太玄了!沒親眼見到我是不相信的.假如那師傳真有這麼神,他怎麼不去參賽拿冠軍?書中說:要想把箭射入禪的境界,就必須拋開名利乃至生死,所以他對奪任何冠軍都毫無興趣.可他卻要靠教人射箭混飯吃!這不很矛盾嗎?注意,作者并非在深山中把師傳找出來,而是去箭道館交錢拜師學藝的.以此類推,養由基可不是淡泊名利的人,他是春秋時一名貴族武士,要上戰場打仗的.我們可以假定他真有這種本事,然後用反證法來證明這不可能.如果他真有如此厲害,那在戰鬥中,他只需帶上一百支箭,百發百中,把敵軍大小軍官逐一射殺,戰爭也就結束了.古代戰爭雙方距離并不遠,歷史記載兩軍對壘時,將領們互相喊話不絕于書.劉邦被項羽射中胸部卻假裝射中腳趾就是一例.有得兩三個這種神射手,就象擁有原子彈一樣,仗也不用打了,不戰而屈人之兵.但史書并沒有記載發生過這種事,故可反證養由基的本領沒這麼高,百步穿楊只是個傳說或夸張或一時碰運氣射中.與之比較,史記中的飛將軍李廣也是個神射手,但司馬遷寫得比較老實:李廣雙臂比一般人長—猿臂,這種人可以把弓拉得比一般人更開,射出去的箭也更遠;李廣沒有把握時決不射箭—可見他會有沒把握的時候,一射就必殺!("……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則應弦而倒),并非百步穿楊,而是數十步內射人.而李廣曾和匈奴的射雕英雄對陣并擊敗三人,可見所謂射雕英雄的箭術比李廣還差點,否則被幹掉的就是李廣了.所謂射雕,當在其低飛時射擊.李廣的子孫也學射,技術也不錯,但沒有能和他相比的,當屬天賦異能.有首詩曰:”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據說是射箭者進入一種氣功狀態,出功後再射,卻怎麼也射不進石頭了.這是無法考證的說法,不作討論.

結論:百步穿楊是夸張或碰運氣.

作者: 疯猫    时间: 2007-5-6 00:56

分析的有道理,应该是文学夸张吧.文学夸张,叫起真来就没意思了.
作者: yangkinglong    时间: 2007-5-6 01:20

相对与绝对。
这些经过文学记录过的,100%都有夸大其词。比如说李白的诗,白发三千丈?纯属文学作品。不值处考证。
作者: 轮回    时间: 2007-5-6 14:26

呵呵,古人和今人不同,视力、膂力和感觉都要比今人强得多,近似于野生动物。
现在人拿枪打鸟都不容易,古人可是张弓就来。
作者: 蟾蜍    时间: 2007-5-6 14:42

神箭手相信与神枪手,都是有的。但140米的确远了点,70米左右更符实际。所谓气功态,其实就是平心静气无为之态。讲究天人合一,心意相合,为勤功所致,非勉力可为。
作者: lionheart    时间: 2007-5-13 03:21

这本来就是文学化的夸张,没必要去深究。很多成语和诗句为了表现气势,夸张程度更胜百步穿杨。
罗宾汉的射技被描述得远更夸张
作者: 第二片云    时间: 2007-5-13 03:56

我也认为所谓百步穿杨百发百中是夸张言词。
对楼主的分析也基本同意。
楼主的第一、二、三点是在肯定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可能性。
第四、五、六、七、八点是在否定其可能性。
最后楼主的结论是百步穿杨是夸张或碰运气。楼主提出的几点中,前三点与自己的结论相悖。
其实,这八点中,只有第四和第八点对箭的飞行轨迹能够产生肯定的影响。
第四点提到的羽箭不规范的确是个很大的问题。而第八点就更显而易见了,风力对现代阻击手的子弹尚且有着影响,对羽箭就更不用说了。
第五、六、七点中提到的客观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是否足够影响箭的飞行轨迹,楼主给出的还是一些臆测,并没有实验数据或计算去支持。

其实,楼主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论点。羽箭在飞行过程中并不是一枝坚硬的直杆,发射的时候受弓弦的能量传递,箭尾和箭头部分的加速度并不在同一时间点上。因此其物理状态是呈扭曲形的。也就是说,它飞行的时候就象是一条柔软的鞭子,不停地摆动。这样的状态,箭头也是不停地摆动。其摆动幅度与箭的制造材料和弓的力量成正比(未必是线性的)。如果箭头的摆动幅度超过杨柳叶的大小,那么,即使眼界再好,要确定射中柳叶也是不可能的。

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美国一个“神箭手”,可以在近距离处(好象是十英尺,实际是多少忘记了,不过也差不多)射中一颗正在自由下落的阿斯匹灵药片。除了他自己的感觉之外,箭头的摆动幅度小于药片的大小也是一个关键。当然,现代化的造箭技术消除了楼主提到的第四点。该项测试在室内进行也消除了楼主提到的第八点。

[ 本帖最后由 第二片云 于 2007-5-13 04:09 编辑 ]
作者: 第二片云    时间: 2007-5-13 04:05



QUOTE:
原帖由 lionheart 于 2007-5-13 03:21 发表
罗宾汉的射技被描述得远更夸张

“罗宾汉”一词,在射箭活动中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的是“射中箭靶上的箭的尾部,要么钉住(两枝箭连成一枝),要么把箭靶上的箭破成两半”。这样的箭术就比百步穿杨更神乎其技了。毕竟以羽箭所带的动能,要只钉在靶上箭的尾部不太可能。而因为箭头的摆动,它能够完整地把靶上箭破为两半也不太可能。
传说是这样,我本身也是射箭活动爱好者(虽然不是高手,汗),但却没看见过“罗宾汉”,恐怕又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呵呵。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