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关于《史记·三代世表》的一个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卧秋风 时间: 2007-4-21 22:44 标题: 关于《史记·三代世表》的一个问题
《史记·三代世表》记载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世系(手头有书的可以打开看看,网上的《史记》都没表格的),某有个疑问:
“从黄帝至桀二十世”
“从黄帝至汤十七世”
“从汤至纣二十九世。从黄帝至纣四十六世”
“从黄帝至武王十九世。”
问题来了,如果说汤代夏桀的时候,夏桀是黄帝二十世孙,汤是黄帝十七世孙,差的不大还可以理解;那么武王伐纣的时候,纣王是黄帝四十六世孙,武王才是黄帝十九世孙?
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所谓“殷道亲亲,周道尊尊”,也就是说殷商的传承是弟承兄业,而周之后才是子承父业,所以这里的黄帝至纣四十七世,指的并不是四十六代,而是有四十六个君王;而黄帝至武王十九世是确实的十九代——这样的解释是不是有点牵强?
P.S.某的是正版新华书店买的,应该不存在印错的问题吧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4-22 00:13

恐怕没有人把《三代世表》这东西当真吧。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7-4-22 09:53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4-22 00:13 发表
恐怕没有人把《三代世表》这东西当真吧。
为什么不能当真?
太史公有机会察看三代遗留多家牒谱,怎么能一概斥之为假?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4-22 10:04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7-4-22 09:53 发表
为什么不能当真?
太史公有机会察看三代遗留多家牒谱,怎么能一概斥之为假?
某以为他最多能看到的也就是更原版的神话传说罢了
作者:
卧秋风 时间: 2007-4-22 10:24
不论真假,总的有个说法吧,就算造假也要造的圆,这里总有个说法,难道干脆是按照神话周的祖先每代特别长寿?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7-4-22 10:31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4-22 10:04 发表
某以为他最多能看到的也就是更原版的神话传说罢了
至少他还能周游一下中国,探寻土著部落的传说
还算有根据,古文尚书也能看到,汉朝还继承了秦朝的图书资源,而秦朝的图书资源又是六国汇总而来的
这个神话传说的真实率,不是神话传说就概括了的了
有个比较的定论总归是好的,不然像埃及,这个学者修订那个学者修订,版本出了无数,都是推测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7-4-22 10:40
商朝46王,按照父子关系算,也就是20几代,和周朝19代不矛盾---涉及年龄差异,并不悬殊.也可以侧面映证史记的三代之事记载是比较严谨可信的.
ps:有谁认为汉朝武帝时官方和民间藏书很差劲的? 随便怀疑阿?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4-22 10:54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7-4-22 10:31 发表
至少他还能周游一下中国,探寻土著部落的传说
还算有根据,古文尚书也能看到,汉朝还继承了秦朝的图书资源,而秦朝的图书资源又是六国汇总而来的
这个神话传说的真实率,不是神话传说就概括了的了
有个比 ...
你忘了焚书坑儒,真正的<尚书>在这之后就仅仅残存一部分了,我们谁也无法了解到究竟<尚书>的全本是怎样的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4-22 10:56
原帖由
klause 于 2007-4-22 10:40 发表
ps:有谁认为汉朝武帝时官方和民间藏书很差劲的? 随便怀疑阿?
说我的?不是说很差劲,而是说不可信,在西汉时期许多典籍已经失传,关于黄帝之类的记述更是与神话无异.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4-22 10:57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7-4-22 10:31 发表
至少他还能周游一下中国,探寻土著部落的传说
还算有根据,古文尚书也能看到,汉朝还继承了秦朝的图书资源,而秦朝的图书资源又是六国汇总而来的
这个神话传说的真实率,不是神话传说就概括了的了
有个比 ...
你这话很对。而且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楼主的疑问。
正因为司马迁看到的是各种不同版本的记载,所以他在《史记》上才会有如此自相矛盾的记录发生。
并不是司马迁自己不知道这些自相矛盾的地方,而是他有意“存而不述”,不因自己的判断而对史料作取舍,这也显示了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史德。正因为这样,才使我们后人得知原来有这么多说法。
不过说秦国资料是六国汇总,恐怕未必。谁都知道,始皇焚书时,诸侯史记焚烧殆尽,“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司马迁所能看到的先秦史籍,“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至于《古文尚书》,鲁共王坏孔子宅一事,《汉书》记载是武帝末年,即使如《论衡》所言为景帝时,但“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却是不争的事实。司马迁写《史记》时恐怕还没有机会见到吧。即使见到,也未必能读懂。因为成帝时,才开始征召学者为古文尚书学。
从这个方面来说,司马迁看到的资料,未必比我们能多多少。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7-4-22 11:24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4-22 10:56 发表
说我的?不是说很差劲,而是说不可信,在西汉时期许多典籍已经失传,关于黄帝之类的记述更是与神话无异.
谁说西汉时期很多典籍失传?
五胡十六国时期才是失传最多的时候。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4-22 12:01
原帖由 klause 于 2007-4-22 11:24 发表
谁说西汉时期很多典籍失传?
五胡十六国时期才是失传最多的时候。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几次大规模图书被毁中的第一次,损失的古籍数量不可估计(“尽焚六国史书,“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五胡十六国时期才是失传最多的时候",你说的是一个时期,但是中国乱世多的很,所以这句是废话.而且并非乱世都会有大量典籍被毁,也有乱世英雄很注重文化的例子.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4-22 12:08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4-22 10:57 发表
至于《古文尚书》,鲁共王坏孔子宅一事,《汉书》记载是武帝末年,即使如《论衡》所言为景帝时,但“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却是不争的事实。司马迁写《史记》时恐怕还没有机会见到吧。即使见到,也未必能读懂。因为成帝时,才开始征召学者为古文尚书学。
所谓《古文尚书》想必也是假冒的,这个基本可以算是公认,所谓向壁虚构嘛~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7-4-22 12:18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4-22 12:08 发表
所谓《古文尚书》想必也是假冒的,这个基本可以算是公认,所谓向壁虚构嘛~
鲁壁古文你也敢说伪造,真是厉害,这个议论可是推翻了千古定论啊
司马迁所见比我们要多,秦始皇的焚书也仅仅限于民间而已,所坑之儒区区四百余,大内之中典藏甚富,汉朝甫立,又多方蒐集,可以说文献是很多的,对照近几十年出土的汉朝大墓文献,可以说当时的文献是现在不可想象的
但年代久远,彼此不同,是历史整理的矛盾,而且流传过程中错讹,残简甚众,太史公为了信史才走访全国,寻找实地探访,综合得出一个年表。虽然不敢说很可靠,但总归是三代之汇集,其文献价值不能随便轻视,哪里会张口就是伪造
K说得对,中国古籍的大散乱不在秦末,而是永嘉之乱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4-22 12:20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4-22 12:08 发表
所谓《古文尚书》想必也是假冒的,这个基本可以算是公认,所谓向壁虚构嘛~
《古文尚书》是真的。后来晋代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才是假的。
《尚书》有三个版本,西汉伏生所传的,称为《今文尚书》,也就是现在通行的版本。鲁共王坏孔子宅所得尚书,称为《古文尚书》,但后来亡佚。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孔传古文尚书》,但后来经学者考证为伪作,非《古文尚书》,称为伪《古文尚书》。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7-4-22 12:23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4-22 12:01 发表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几次大规模图书被毁中的第一次,损失的古籍数量不可估计(“尽焚六国史书,“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五胡十六国时期才是失传最多的时候",你说的是一个时期,但是中国乱世多的很 ...

焚书坑儒,别忘了前提,李斯建议除秦宫博士官所藏之外,焚毁民间除医药占卜农桑的书. 你怎么可以说损失古籍不可估计?秦官那些都给谁了?
汉兴时,故齐地,故赵地都有很多献书者,河间王刘德以及汉廷增72博士官收集整理古籍的工作怎么就成了你信口的"在西汉时期许多典籍已经失传"?
"关于黄帝之类的记述更是与神话无异"---黄帝时期甚至夏朝根本没有文字,如何记载?不靠传说靠什么?莫非是编的?古代谁那么神阿?你可以看看世界文明古国,哪一个古代的远古史不是神话? 连希腊罗马这样的第二梯队都是神话,莫非你否定人类吗?
五胡16国失传最多,那是因为北方全是一摊子蛮族,几乎把汉朝存下西晋继承的书和人都糟践干静.这是在司马迁后的第一次大浩劫估计也是最大的.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4-22 12:27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7-4-22 12:18 发表
鲁壁古文你也敢说伪造,真是厉害,这个议论可是推翻了千古定论啊

司马迁所见比我们要多,秦始皇的焚书也仅仅限于民间而已,所坑之儒区区四百余,大大内之中典藏甚富,汉朝甫立,又多方蒐集,可以说文献是很多的,对照近几十年出土的汉朝大墓文献,可以说当时的文献是现在不可想象的
...
兄台敢说始皇只焚民间之书,这胆子可也不笑。
《史记》明载:“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诗书因多藏民间而得保全,史籍因只存诸侯王室而全灭,怎么到了兄台口中,却正好颠倒过来了啊?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7-4-22 12:29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4-22 12:20 发表
《古文尚书》是真的。后来晋代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才是假的。
《尚书》有三个版本,西汉伏生所传的,称为《今文尚书》,也就是现在通行的版本。鲁共王坏孔子宅所得尚书,称为《古文尚书》,但后来亡佚 ...
尚书版本多了
伏生传二十八篇,又作《尚书大传》
鲁壁尚书出土,掀开了今古文之争
同时期,还有个张霸造伪搞了百二篇尚书
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后来阎若璩就是考证它伪,现在又有本书叫《古文尚书公案辑证》啥的,反思这个考证,我没看过
但《逸周书》里面很多篇都应该是《尚书》的散佚,比如《世俘》篇,就应该是真《武成》篇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4-22 12:53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7-4-22 12:29 发表
尚书版本多了
伏生传二十八篇,又作《尚书大传》
鲁壁尚书出土,掀开了今古文之争
同时期,还有个张霸造伪搞了百二篇尚书
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后来阎若璩就是考证它伪,现在又有本书叫《古文尚书公案辑证》啥的,反思这个考证,我没看过
但《逸周书》里面很多篇都应该是《尚书》的散佚,比如《世俘》篇,就应该是真《武成》篇

《尚书》流传最广、最知名的,就是那三种,《今文》、《古文》、伪《古文》。至于其它的,根本没有造成影响。
至于《逸周书》中有《尚书》散篇,偶也同意。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7-4-22 13:01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4-22 12:53 发表
《尚书》流传最广、最知名的,就是那三种,《今文》、《古文》、伪《古文》。至于其它的,根本没有造成影响。
至于《逸周书》中有《尚书》散篇,偶也同意。
我觉得 焚百家诗书春秋 大内总有一部分是被保留了,就像太祖搞破四旧,结果菊香书屋里都是四旧
这主要是考虑到西汉的文献总量和出土文献推测,若说一概全焚其实并不靠谱,秦始皇得罪了文人结果被摸黑
近几十年出土的秦简虽然法律比重较大,但诸子百家的文献也还是不绝如缕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7-4-22 13:08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4-22 12:27 发表
兄台敢说始皇只焚民间之书,这胆子可也不笑。
《史记》明载:“秦既得意,烧天下
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诗书因多藏民间而得 ...
史记原文带有书名号 《诗》 《书》
另,司马迁自己也说,主要的诸侯世家多取材于《春秋》~
商主要来自《书》(尚书)
夏和三皇五帝来自《帝系表》和《五帝德》以及《国语》~
史家本出自经学,这一点也可以映证。
至于阁下说的诸侯史记,想来必然烧毁,因其多讥讽秦朝,所以史记关于先秦的记载可以看出是综合了《秦纪》以及上述几部书还有民间访言(大部分在史记里有指出)德来的。
作者:
klauseII 时间: 2007-4-22 13:52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4-22 10:57 发表
至于《古文尚书》,鲁共王坏孔子宅一事,《汉书》记载是武帝末年,即使如《论衡》所言为景帝时,但“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却是不争的事实。司马迁写《史记》时恐怕还没有机会见到吧。即使见到,也未必能读懂。因为成帝时,才开始征召学者为古文尚书学。
这里有错误。
1,汉书记载武帝末,有误。鲁共王是景帝前元三年入藩,27年后病死,也就是武帝元朔元年,根本不是武帝末年。按照其建造宫室的时间算,应该是景帝末发现才对。
2,齐地发现的孔子故宅为古文尚书,而不代表司马迁不知道尚书。因为在文帝时,太常晁错就代表汉朝接受了前秦宫博士济南伏生藏于山里的百篇今文尚书(应该是小篆书写吧)~晁错以治尚书优长闻名,司马家两代史官,号称汉家第一藏书机构,怎么可能看不到今文尚书?看不懂的问题就更不必说了吧。
尚书为孔子以周室藏书尤其是“黄帝玄孙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史记伯夷传索隐引作“三千三百三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
这已经能够证明司马迁的治学质量了!
[ 本帖最后由 klauseII 于 2007-4-22 13:53 编辑 ]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4-22 14:03
原帖由 klauseII 于 2007-4-22 13:52 发表
这里有错误。
1,汉书记载武帝末,有误。鲁共王是景帝前元三年入藩,27年后病死,也就是武帝元朔元年,根本不是武帝末年。按照其建造宫室的时间算,应该是景帝末发现才对。
2,齐地发现的孔子故宅为古文尚书,而不代表司马迁不知道尚书。因为在文帝时,太常晁错就代表汉朝接受了前秦宫博士济南伏生藏于山里的百篇今文尚书(应该是小篆书写吧)~晁错以治尚书优长闻名,司马家两代史官,号称汉家第一藏书机构,怎么可能看不到今文尚书?看不懂的问题就更不必说了吧。
尚书为孔子以周室藏书尤其是“黄帝玄孙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史记伯夷传索隐引作“三千三百三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
汗一个。
偶貌似没有说司马迁不知道《尚书》吧。偶仅仅说的是,他不大可能看过《古文尚书》。
因为悼红狐兄说,司马迁看到过许多我们没有看到过的史料,譬如《古文尚书》。偶的意思则是:无论《古文尚书》出土于何时,但诏令学者研究则是成帝时期的事情,此前《古文尚书》“秘藏于中,外不得见”,因此司马迁不大有机会见到《古文尚书》。何况《古文尚书》用字乃是古文,“莫能读者”,而司马迁不是经文家,不是古文字专家,即使他有机会见到《古文尚书》,能不能读懂也在两可之间。
阁下拿《今文尚书》来反驳我,简直是错把冯京当马凉了。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7-4-22 14:07
司马迁写《史记》时恐怕还没有机会见到吧。即使见到,也未必能读懂。因为成帝时,才开始征召学者为古文尚书学。
从这个方面来说,司马迁看到的资料,未必比我们能多多少。
-----------------
这话很让人误解哦!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4-23 09:23
原帖由 klauseII 于 2007-4-22 13:52 发表
尚书为孔子以周室藏书尤其是“黄帝玄孙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史记伯夷传索隐引作“三千三百三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
这个说法出自何处?千万表告诉偶是出自纬书哟。
这年头,居然还有人把纬书当真的。
作者:
klauseII 时间: 2007-4-23 09:43 标题: 回复 #25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今文尚书序,出自论衡,书纬不过引用罢了。
莫非你比汉朝前几批见到尚书的人还灵光么?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4-23 10:06
原帖由 klauseII 于 2007-4-23 09:43 发表
今文尚书序,出自论衡,书纬不过引用罢了。
莫非你比汉朝前几批见到尚书的人还灵光么?
笑。。。。
真的是出自《论衡》吗?你要真能从《论衡》中找出这段话,偶算你厉害。
《论衡》中没有这段话,而在《论衡校释》中,则有如下注解:尚书序正义引尚书纬云:“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史记伯夷传索隐引作“三千三百三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后遭秦燔诗、书,遗在者二十九篇。
这段话说的明白,这段注释是引自《尚书序正义》,而不是阁下所说的《今文尚书序》,而《尚书序正义》这段话又是引自《尚书纬》,而同一段话也被《史记索隐》所引用。
搞了半天,还是出自纬书啊。
至于《论衡》中是怎么说的,偶们也可以来看看:说《尚书》者,或以为本百两篇,后遭秦燔《诗》、《书》,遗在者二十九篇。夫言秦燔《诗》、《书》,是也;言本百两篇者,妄也。盖《尚书》本百篇,孔子以授也。
看好了吗?人家《论衡》说《尚书》只有百篇。所谓百二篇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4-23 10:20 编辑 ]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7-4-23 10:19
纬书为什么不可信呢?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7-4-23 10:21
原帖由 klauseII 于 2007-4-23 09:43 发表
今文尚书序,出自论衡,书纬不过引用罢了。
莫非你比汉朝前几批见到尚书的人还灵光么?
看到没,出错了吧? 怎么能把集注里的话也算在论衡本书里呢?虽然可能你看得是带注释的论衡。
今文尚书序,用词要严谨,不要光说关键字。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4-23 10:24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7-4-22 13:01 发表
我觉得 焚百家诗书春秋 大内总有一部分是被保留了,就像太祖搞破四旧,结果菊香书屋里都是四旧
这主要是考虑到西汉的文献总量和出土文献推测,若说一概全焚其实并不靠谱,秦始皇得罪了文人结果被摸黑
近几十年出土的秦简虽然法律比重较大,但诸子百家的文献也还是不绝如缕
现代有印刷术,比起先秦刻竹木,书的数量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太祖破四旧难,但先秦要禁书容易很多。
商君设告坐之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秦始皇是被抹黑,不过是把秦人一直做的事情弄到他头上而已。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7-4-23 10:24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4-23 10:06 发表
至于《论衡》中是怎么说的,偶们也可以来看看:说《尚书》者,或以为本百两篇,后遭秦燔《诗》、《书》,遗在者二十九篇。夫言秦燔《诗》、《书》,是也;言本百两篇者,妄也。盖《尚书》本百篇,孔子以授也。
看好了吗?人家《论衡》说《尚书》只有百篇。所谓百二篇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差别在数字上,具体是那些篇目呢?百二,百二十,百,这里哪些是真哪些是伪阿?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4-23 10:36
原帖由
klause 于 2007-4-23 10:19 发表
纬书为什么不可信呢?
因为纬书本来就是汉代人自己编造的,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的书。所谓谶纬是也。
谶与纬源不同而合流。若纬书可信,岂不谶语也成了真的了?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7-4-23 10:40
如此,不提纬书之后作为迷信的一面,单指尚书的话,纬书所记载和晁错实际得到的今文尚书是否相差很大到可以决定真伪的地步呢? 再结合古文尚书的发现,不难得出关于尚书的记载基本上是没有矛盾的。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4-23 10:50
原帖由 klause 于 2007-4-23 10:40 发表
如此,不提纬书之后作为迷信的一面,单指尚书的话,纬书所记载和晁错实际得到的今文尚书是否相差很大到可以决定真伪的地步呢? 再结合古文尚书的发现,不难得出关于尚书的记载基本上是没有矛盾的。
偶并不是说“百篇”和“百二篇”的差别有多大,哪个更加可信。
偶只是说,纬书关于“孔子得黄帝玄孙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为世法者,百二十篇”的说法太过荒诞,全然不可信。
至于《尚书》本来的篇数,我们谁也没有见到过原版的尚书,谁也不能下这个推断。
偶只知道的是,《今文尚书》28篇,《古文尚书》比之多16篇。如此而已。
至于《论衡》所言百篇,或者是纬书所言百二篇,偶都持怀疑、否定态度。纬书本属瞎编乱造,诚不必说矣,而王充又是从哪里见到过秦火之前的尚书?不过都臆说而已。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7-4-23 11:01
无头案阿
老子曾任周朝图书官员,倘若他之前或自己或之后整理过或记载过图书卡片,恐怕也不会给儒家如此托大的理由。
所幸尚书无论百篇也好,28篇或29篇也好,记载的都为秦纪前的事情,后世发现金文尤其又出土大批甲骨文后,又能够使用文物映证补充尚书中直到夏末的历史坐标。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7-4-23 12:54
原帖由
klause 于 2007-4-23 11:01 发表
无头案阿
老子曾任周朝图书官员,倘若他之前或自己或之后整理过或记载过图书卡片,恐怕也不会给儒家如此托大的理由。
所幸尚书无论百篇也好,28篇或29篇也好,记载的都为秦纪前的事情,后世发现金 ...
老子怎么做,儒家都托大,儒家具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从制度典章文物到理论都是成熟的,孔子编订六经,使之系统化。这是诸子百家里面任何一派都不具备的资源。兵家范围狭窄,法家急功近利,道家过于飘渺,墨家则全部是针对儒家而来,自己的理论少之又少,牟宗三就说过墨家极无理论,阴阳家荒诞,纵横家口舌之利,名家如韩非在《非十二子》说的那样“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农家不提也罢,小说家不入流
儒家的延绵不断,发展不绝,应该说是必然的,也是历史的选择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4-23 16:21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7-4-22 12:18 发表
鲁壁古文你也敢说伪造,真是厉害,这个议论可是推翻了千古定论啊
说千古争议差不多还(鲁恭王找到,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尚书》现在已失传)若说千古定论,只能说明阁下的少见了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7-4-23 16:35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4-23 16:21 发表
说千古争议差不多还(鲁恭王找到,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尚书》现在已失传)若说千古定论,只能说明阁下的少见了
莫非你认为我们说的鲁壁古文尚书是梅献古文尚书?
你的原话是针对“三种不同的红色”说的鲁共王掘壁,出尚书,评论道“所谓《古文尚书》想必也是假冒的,这个基本可以算是公认,所谓向壁虚构嘛~”
既然是针对“三种不同的红色”说的鲁共王掘壁,出尚书一事,那你文中的“所谓《古文尚书》”当然只能是鲁壁尚书,因为之前一直没有提到过梅献古文尚书,你也没有提到过
既然说的都是鲁壁尚书,那我倒要请问你,哪里来的争议?鲁壁尚书连文字都找不到了,争议个啥?
[ 本帖最后由 悼红狐 于 2007-4-23 23:26 编辑 ]
作者:
fengxv 时间: 2007-4-23 16:45
楼上各位好象跑题了~~
有人说后稷是个官名,周家祖先当了几百年。
作者:
klauseII 时间: 2007-4-24 04:49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7-4-23 16:35 发表
莫非你认为我们说的鲁壁古文尚书是梅献古文尚书?
你的原话是针对“三种不同的红色”说的鲁共王掘壁,出尚书,评论道“所谓《古文尚书》想必也是假冒的,这个基本可以算是公认,所谓向壁虚构嘛~”
既然是针对 ...
白虎观会议后古文尚书是不是就翻译了?像郑玄他们搞得,是不是就把鲁王弄出的那套治学成今文尚书了?
至于后来出的那部25篇的古文尚书,是东晋伪作,一直以来说假古文尚书的也就是这个吧,因为造假造得都出骈文了...有点坎迈尔诗篇的意思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4-24 15:52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7-4-23 16:35 发表
莫非你认为我们说的鲁壁古文尚书是梅献古文尚书?
你的原话是针对“三种不同的红色”说的鲁共王掘壁,出尚书,评论道“所谓《古文尚书》想必也是假冒的,这个基本可以算是公认,所谓向壁虚构嘛~”
既然是针对 ...
没错就是刘余的那个版本,我们找不到,可是古人呢???因为争议所以学中才出现了今文和古文两个对立的流派
还有真正被证实为伪作,而且影响很广的《古文尚书》也并非东晋梅颐的版本,而是三国王肃的伪作
作者:
佛山黄师傅 时间: 2010-7-27 09:52 标题: 回复 #1 卧秋风 的帖子
从黄帝至桀二十世”
“从黄帝至汤十七世”
“从汤至纣二十九世。从黄帝至纣四十六世”
“从黄帝至武王十九世。”的确指的就是每一代的君主,而不是一代人。再说《史记》关于三代的记载是很乱的,正确性不高,得谨慎的看。
作者:
连枝步 时间: 2010-7-27 11:41
黄帝到武王大约1500年。
那好办,查一下杨坚或者李渊的后代现在辈分最大和辈分最小的差了多少不就成啦?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