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重新认识 [打印本页]

作者: 蟾蜍    时间: 2007-4-21 14:47     标题: 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重新认识

在对老子诸多思想的理解探讨中,没有比无为而无不为,在人们的认识与实践中出现那么多错误和误解.最普遍的认识就是不做为,以致在人们众多具体无为之实践中遭遇许多挫折,甚至是笑话.我的一位朋友是一部门负责,一天在我这翻出一篇老子的道德经回去翻阅.不久学而致用,在他部门开始新政.采取不做为顺势而为的管理.开始时一切正常,按步就班工作开展十分顺利.同事们工作热情饱满,时有请示汇报者他回答多是自己看着办.他本人真是一身轻松自鸣得意.不久手下干员依其吩咐自做主张出了纰漏,造成单位数十万元埙失.懊恼不己,立即停止了新政,重回旧政.这种例子在历史上被许多帝王槛用,号称无为之治,结果自然多为失败.以致后人多采取批判态度,认为无为消极不可取.
     另有一些人认为无为无不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从主观上左右事物的客观规律,顺其自然的发展而展开事物的演变.认为这就是依照老子的观点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显然他们己经看出不做为的错误,是大狃其道.但是本人认为这种观点仍不是老子的正确思想.老子的正确思想更积极,他的逻辑更具合理的参与性,而非仅仅是顺乎自然.
     有个故事说;扬朱率弟子去见老聃,路上住店.店主有两妾,一丑一美.丑的受宠,美的反被冷落.扬朱不解,问其故,店主说;美丽的妾自以为美丽,我却不能觉.丑妾自以为丑陋,我则不觉.这是说人只有在不以为是时,才让别人更能接受.执意以容貌得宠,是有为而不得宠.不以容貌为之,是无为而宠.
     另一个故事是南荣朱只身走了七天来见老子,老子则问;你为什么和这多人来见我?南荣朱大吃一惊,不觉回头去看.老子说;你不懂我的意思?南荣朱叹道;我忘了我的回答,也忘了求教的问题.说自己无知吗,人家会以为我禺昧.说自己有知反危害自身.为人不仁会害人,行仁反危害自身.行不义伤人,行义反危害自己.怎样才能逃避这些矛盾呢?老聃说;你是迷失了人生之路,正在迷惘之中.你想回复本性而找不到回归的途径.
     这段对话是说人在思想意识受到困扰时,如何迷失本性,而失去人生的方向.笔者认为,人心理上存在种种执著、忧虑、矛盾束缚了人的行动,是有为的困扰.那么老子去知去欲似婴儿般致柔,才能驰骋天下之致坚.是说明只有在无为的精神状态时,才可以完成世界上任何最坚巨的事业.无为而无不为,人只有在一种忘我状态下从事一项工作,才可以最好的得到成功.
     例如一名跳水运动员,在紧张的竞赛时,要做好各种准备.赛场上运动员水平相近,必须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才有可能胜出.当然心理的调整就是要做到无为.就是在心理上不能有恐惧、轻敌、忧虑、患得患失及种种牵挂.不受此困扰即无为也,才可能有成功的一跃,才可能有胜出的机会.   
     老子反复讲虚、讲静、讲柔、讲弱,不厌其烦.无非告诉人做任何事时必要的精神状态,才可能有所为.
     另有一种解释认为,无为而无不为,可解释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是觉得不做为是根本办不到的,而有所改良.但也仅是选择而为,而非无不为.
     道德经: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无不是对无为状态的存在要求,需要人们掌握和学习.
     笔者一已之见仍不成熟,录于此,但盼与同好讨论,聊以自慰乎?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7-4-21 15:57

道家思想不可能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因为竞争是残酷的,虽然我个人却是按照道家的那套再搞。。。
作者: 再世孟德    时间: 2007-4-21 17:20

无为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与天斗其乐无穷是愚蠢的
作者: 蟾蜍    时间: 2007-4-22 09:10

也许对无为而无不为本人没解释明白.我认为无为绝不是消极的不做为,而是人们在面对前进的困难时,能做到思想的解放,无牵无挂,从容不迫地克服它.这更可能加强你的竞争力。三楼说与天斗,绝无此意.无为所指的主要范围是自己心理意识活动,更像一种精神的解放。也许是与自己斗争更附合实际。
作者: luplay1    时间: 2007-4-22 15:08

最近读老子,难懂!
有一点想法:无为而无不为是指不为违道事而无不为!
作者: 中庸    时间: 2007-4-23 10:35

套用<大明王朝>里的一句话:"圣人的书是用来看的,拿来做事百无一用."
老子的书也是用来看的拿他来做事对于普通人来说也一样无用.
作者: 蟾蜍    时间: 2007-4-23 19:50

五搂说的我同意,无为即不可违道。就是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如果人精神如此清明饱满,相信可以面对任何事业。
六搂相信没认真读过道德经,其实广博精深。如辫证法的三条定律,此经全有纪述。早黑格尔近两干年,实在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思想著作之一。
作者: ghostdance    时间: 2007-4-23 20:47

呵呵,没读过《道德经》不过从无为而无不为的字面意思解释就是先什么都不做而后没有什么不可以做,我还是比较认同楼主观点的, 这句主要还是强调一种精神状态,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用什么都做不成的心态去做任何事情,既然做什么都不成,那么以前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做做也没有什么影响,大不了结果还是做不成,但是要是做成了,那是一种极大的精神鼓舞!呵呵,忽然想到个不恰当的比喻,那就是用柳下惠的心态去做任何事情,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7-4-24 00:30

道家的精髓就是不作为、自由主义和相对主义.是偏离主流的
很多人用时俗的儒家观念来解读自然读不懂
作者: 中庸    时间: 2007-4-24 12:28



QUOTE:
原帖由 蟾蜍 于 2007-4-23 19:50 发表
五搂说的我同意,无为即不可违道。就是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如果人精神如此清明饱满,相信可以面对任何事业。
六搂相信没认真读过道德经,其实广博精深。如辫证法的三条定律,此经全有纪述。早黑格尔 ...

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些思想的东西有什么用,都说汉初无为而治,那个跟老子的思想也没太大的关系。这个更多是时势所决定的,没有老子的无为也会是那个样子。
再说说老子的思想为什么不能真正的用来做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可操作性太差。
作者: luplay1    时间: 2007-4-24 16:15



QUOTE:
原帖由 中庸 于 2007-4-24 12:28 发表

再说说老子的思想为什么不能真正的用来做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可操作性太差

个人觉得:可操作性差,可能因为我们没有正真读懂道德经。
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动,如果老子的思想能被我们理解认可,并且遵照执行的话,可能我们现在的观点就不同了;就像儒家一样,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千年啊!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7-4-24 16:22

这么说吧,我觉得我越了解道德经和庄子我就越不想做事。
所以,道家思想不能帮助你“成材”
作者: 蟾蜍    时间: 2007-4-24 23:39

八搂抑下惠的意思极帖切,无为必要坚忍的定力。

十搂操作之意顾虑的却如你所言,原因是它是哲理思辫抽象文字,重在认识觉醒。如:反者道之动也。什幺意思呢?就是事情往往在批判中获得成功,这好像是成功的密决。很有启发,怎么能说道德经无用呢?就如现代中国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很需要反制和批判的力量推动它不断进步。从这个意义来看,这句话差不多就是人类进步的真理。
作者: 中庸    时间: 2007-4-25 11:48



QUOTE:
原帖由 luplay1 于 2007-4-24 16:15 发表

个人觉得:可操作性差,可能因为我们没有正真读懂道德经。
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动,如果老子的思想能被我们理解认可,并且遵照执行的话,可能我们现在的观点就不同了;就像儒家一样,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千年啊!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下立言。
这是中国古代对三者的排序,而老子写《道德经》已经算是破例。
也是由于中国古代的这一思想,咱国家古代的那些先哲做的书问题写的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无数的后人为《老子》、六艺做注释。
孔子更是“述而不作”,也可以称得上“以述代作”所以他的文章都是记录式的文体(当然当时可能文体还不是很成熟)。
在当时看来“作”是很失身份的,没有达到自己最高目的立德。

因为这种歧视思想,中国的思想更注重一些形而上的东西。而后来宋明理学、心学更是将这一形而上的东西发扬广大。
正是由于形而上的东西过于发展了,而忽略思想实际的可操作性。

[ 本帖最后由 中庸 于 2007-4-25 11:55 编辑 ]
作者: 中庸    时间: 2007-4-25 12:00



QUOTE:
原帖由 蟾蜍 于 2007-4-24 23:39 发表
八搂抑下惠的意思极帖切,无为必要坚忍的定力。

十搂操作之意顾虑的却如你所言,原因是它是哲理思辫抽象文字,重在认识觉醒。如:反者道之动也。什幺意思呢?就是事情往往在批判中获得成功,这好像是成功的密 ...

思想的作用更多的是作用在人的心里吧。
我到觉得中国古代思想最最宝贵的就是亢龙有悔、否极泰来。
说的明白点就是事物发展的过了头就是向反方向发展。
所以在中国近代国难当头的时候,中国人从来都没有放弃希望,无论多少人前仆后继,他们始终坚持。他们坚信否极泰来。
作为华夏传人的我们也为这种思想深深的影响着。
作者: 蟾蜍    时间: 2007-4-25 16:14

摘自中庸二零零七年四月廿五日十二时发表:
思想的作用更多的是作用在人的心里吧。
我到觉得中国古代思想最最宝贵的就是亢龙有悔、否极泰来。
说的明白点就是事物发展的过了头就是向反方向发展。
所以在中国近代国难当头的时候,中国人从来都没有放弃希望,无论多少人前仆后继,他们始终坚持。他们坚信否极泰来。
作为华夏传人的我们也为这种思想深深的影响着。

同意中庸君观点,所指亢龙有悔、否极泰来。最关键是悔、否两字,我认为反者道之动的思想大约从此而来。非有悔语和否定不能泰来。所以批判对于事物的发展不可或缺,否则老看潜龙在渊,难得申展。
作者: 张巡    时间: 2007-4-26 10:49

道家思想其实是中国思想的主流,只是一般人不理解罢了。
作者: luplay1    时间: 2007-4-26 11:15

个人觉得“反者道之动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之语都一样,讲的是一种回归。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不是一种回归;古人对善恶相报的想法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道吧。
作者: 蟾蜍    时间: 2007-4-26 21:33

引用   
  luplay1
               发表于 2007-4-26 11:15 资料 短消息  
个人觉得“反者道之动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之语都一样,讲的是一种回归。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不是一种回归;古人对善恶相报的想法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道吧。

反者道之动是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之一,相当于辫证法中''否定之否定''。实是一切事物运动的动力。''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同下述作类,可以认为是事物循环往复的观察。





反者道之动:指事物的运动规律,相当于辫证法中否定之否定。实是事物运动的动力。
作者: ghostdance    时间: 2007-4-27 00:41

反者道之动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两句换一下就是“道之动反者也”“万物并作,以吾观复”这样MS容易理解一点,第一句同蟾蜍;第二句也是不是可以认为是,万物虽然同时在生长(或者其他一种什么状态,个人觉得这个主要还是说一种存在的即时状态,而不是说万物处于同一种状态),但在我看来都是都是按一个规律循环更替的!也就是说,无论万物处在一个什么即时状态,它必然会按照一个轨迹向前发展,而且虽然万物在向前发展的形式或者外在表现不一样,但是本质是一样的,即:存在-毁灭-存在或者生存-死亡-生存、涨潮-落潮-涨潮等等,如此往复循环!倒忽然觉得这像是老聃对生命(呵呵,当然不是狭义的生命了)的一种感悟,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个体,而是概括的说一种本初的现象!
作者: 蟾蜍    时间: 2007-4-27 19:46

不屈君说法大概不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我以为重在"并"字,世间一切事物不可能孤立的运动,必是相互做用的结果。老子所以强调无为,就是因为做为万物中的"人"它的能动性,可以出现干扰和破坏,从而造成事物运动的失败。例如:地球气候变化及环境的恶化,足以证明老子对世界观察的敏锐。告诫人们做任何事,都不能过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作者: ghostdance    时间: 2007-4-27 21:00

呵呵,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做人处事的态度,率性自然,正是吾所愿,可惜啊,经常打折扣!
作者: luplay1    时间: 2007-4-28 16:59

看来个人理解还是有所不足,多听听大家的想法,感觉有不同的感悟!受教!
作者: 2750066    时间: 2007-4-29 15:37

看什么事罗
我觉得只有一个思想才是正确的
登小平爷爷告诉我们就事论事
不管哪个思想都有他的局限性
只有对于某一种状况,他的看法和做法是正确的,其他则不然
伟大的思想,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可以适用的状况很多
没有万能的思想和观点,只有万能的头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利用哪一个思想
作者: 蟾蜍    时间: 2007-4-29 16:27

2750066  
    发表于 2007-4-29 15:37 资料 短消息  
看什么事罗
我觉得只有一个思想才是正确的
登小平爷爷告诉我们就事论事
不管哪个思想都有他的局限性
只有对于某一种状况,他的看法和做法是正确的,其他则不然
伟大的思想,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可以适用的状况很多
没有万能的思想和观点,只有万能的头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利用哪一个思想


   当然道德经有它的局限性,许多观点今天看来也不一定正确.但它仍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重要的是它对后进的启迪。是帮助新的认识和思想出现,老守着前人成就不放,是禺蠢的。
作者: 吕吉涛    时间: 2010-7-23 13:10     标题: 无为而无不为

什么都不为 才能有所作为  不被名 利 权 色 所左右  才能安心做事 做成事 也就是无私 无欲 方可大有作为!
引用《天道》里一句话  “神即道 道法自然 如来” 一切都是道的产物 道来自于自然 自然就是不争
作者: 江南木头    时间: 2010-8-16 16:07

浮一下

治国向来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

无为也可以这么理解,该做的事情都尽力做到完美了,不需要再做其他的。
作者: wizlian    时间: 2010-9-20 13:34

没真正理解
作者: 00249598    时间: 2010-12-3 23:01

闲侃一下,个人觉得,道德经乃修身之作,非用世也。然人人奉之修身,则济世矣。
作者: 00249598    时间: 2010-12-3 23:05

毎个人以无为的态度来生存,就不会有有为的欲望,也不会有“不为”的遗憾,更不会有各种争端了。
作者: 列御寇    时间: 2010-12-6 16:53

楼主可以看看这个文章,http://wenku.baidu.com/view/c6626b24ccbff121dd3683c0.html
作者: 出塞昭君    时间: 2011-1-26 13:09

无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无为就是有为。
作者: 快意做自己    时间: 2011-1-31 17:47

去除欲望、妄念的干扰,回复本性,而能达到“无不为”的成功。楼主的想法很赞。

我见过武汉大学刘清平教授的一篇论文里提过另一种见解,就是无为无不为的“为”字,前后是不同意思的。前一个“为”,含有目的和企图之意;后一个“为”,是作为、行为、效果。打个比方说,天地没有主观去导引万物的意图,却在实际上化育了万物,亦即“道法自然”。

其实老子的本意是什么,真的很难读懂了。古文太简奥,汉字含义又复杂,又经过了两千年这么多人的解读和故事附会,要辨识本来面目好难。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