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家对《出师表》可能撤出中学语文教科书怎么看? [打印本页]

作者: miaojiezi    时间: 2007-4-18 23:52     标题: 大家对《出师表》可能撤出中学语文教科书怎么看?

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写信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建议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他认为《出师表》中传达的一种“愚忠”思想,不利于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形成科学的军事观。


PS:我不赞成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4-19 00:03 编辑 ]
作者: miaojiezi    时间: 2007-4-18 23:55

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日前写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议信,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

  信中说:

  在《止战疏》中,华歆认为:“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待时机的成熟。”(原文为:“夫兵,不得已而为之,故戢(收藏、收殓、止息不用)而时动。”)。

  诸葛亮的《出师表》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是,刘备曾“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所以要报恩于刘禅。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

  《止战疏》中,华歆认识到三国鼎立已成定局,极力主张积蓄国力:“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治二王之业。”即以周成王、周康王作为榜样,先治理好曹操、曹丕留下的基业,成就一个太平盛世。同时提出了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它强烈地反映了华歆民本思想和止戈为武的战争观。

  谈到用《止战疏》替换《出师表》的实际意义,胡觉照认为,《出师表》作为范文被选入初中课本,对于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
作者: KYOKO    时间: 2007-4-19 00:08

无稽之谈罢了
作者: 凌云茶    时间: 2007-4-19 00:12

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了,狼牙山五壮士滚蛋了,秦侩站起来了。诸葛亮也该卷铺盖了。华老先生逼皇帝退位,实现和平交权,反对战争,以此功劳上课本了。
下一次该那个倒霉?屈原?林觉民?
作者: 蒹葭苍苍    时间: 2007-4-19 00:16

屈原列传被撤人家也有理由啊,这个人喜欢散布悲观主义情绪,不适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作者: 80286    时间: 2007-4-19 00:22

活该,支持这种做法。
妄图搞分裂的就是秦桧汪精卫之类的卖国贼,无论如何最终为热爱和平统一的中国人唾弃。
大汉奸秦桧汪精卫倒了,诸葛亮也不远了。。。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4-19 00:40

活该,支持这种做法。
妄图搞分裂的就是秦桧汪精卫之类的卖国贼,无论如何最终为热爱和平统一的中国人唾弃。大汉奸秦桧汪精卫倒了,诸葛亮也不远了。。。
=====================================
最先搞分裂的是曹操吧,他的什么观沧海,早该放入垃圾堆里面去了.而且秦桧汪精卫什么时候搞分裂国家了,他也一直都是支持中国一个国家,虽然是汉奸,但少在这里胡说八道YY了.

随便在鄙视下这个作家,科威特是不打人,多去学习科威特吧.

[ 本帖最后由 humi100 于 2007-4-19 00:45 编辑 ]
作者: rayee    时间: 2007-4-19 02:39

还教授呢?出来恶心人,哪来那么多白痴教授学者专家啊?????
作者: fantasydog    时间: 2007-4-19 09:01

炒作,纯属炒作
作者: lidantiandi    时间: 2007-4-19 11:24

它们都把古人当开胃调料__慢慢的熬鸡汤吧!!!
作者: 落寞之智者    时间: 2007-4-19 12:06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一种美德,似乎不应用愚忠来形容。
四楼说的很有些道理,作者的品行也应是教材选取时该顾及到的。
作者: Alexis    时间: 2007-4-19 12:11

文 革 的那一套东西又来了。

现在的初中生都早熟着呢。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4-19 12:25

早该删了
作者: interfx    时间: 2007-4-19 14:00

中学期间最喜欢的课文就是《出师表》了。。。。
作者: 消失D马甲    时间: 2007-4-19 14:33

一夜成名在网络上还是很容易的
这年代有多少人不想出名.........
教科书要删的文章理由还多着
可能那人是看见某教授发了一笔..可自己又没那本事
只好另辟新路
作者: 温柔的一刀    时间: 2007-4-19 14:41

那个时代不愚忠的有几个爱国的?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4-19 14:49

现在的叫兽是越来越喜欢哗众取宠了,除了弄这些娱乐新闻,哪儿还能正经搞科研捏
作者: sunnybill    时间: 2007-4-19 14:54

不知道《出师表》凭什么可以在语文课本里边。
作者: 石敢当    时间: 2007-4-19 15:55

《出师表》文字深沉慷慨,言之有物,且符合时局,纵使是后人诵读,也能读出诸葛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誓意拼搏兴复之心,凭什么就不能出现在中学课本?

中学课本的古文也算多了,
可真正能令我至今印象深刻字字不忘悠然上口的
仅《出师表》而已。
换言之,出师表令人难忘,不单纯是为背而背,
而是感悟于诸葛的行事魅力而难忘。
作者: 洛水以北    时间: 2007-4-19 21:44

这仅是一个老师的意见……似乎这名老先生现在被骂得很惨。
作者: 色即是空    时间: 2007-4-20 12:48

似乎他的这种主张也是种“愚忠”吧!呵呵,难道是“明忠”?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嘛,我们的人民当家作主,政府是公仆,银行电信医院温柔的为我们人民服务!这样的国家当然是好的了!
诸葛亮这家伙太固执,挑起战乱,让整个国家民不聊生,曹操也不是好鸟,唯才是举,怎么能唯才呢?!一点不考察那些所谓“才”的道德,更不讲政治!弄的整个国家乌烟瘴气,郭奉孝这种人就不该进入政府部门!有不良行为嘛!
所以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以有这样的历史为耻的!我们这一代已经严重受到中学课本的毒害,不能再让我们的孩子们也受到这种思想的腐蚀,所以从健康下一代,净化思想的角度来讲,一定要把所有的有问题的,不符合八融八耻思想的内容和人物全部删除!
这位教授真是位伟大的人物啊!严重支持!
哈哈
作者: 碧草    时间: 2007-4-20 20:43



QUOTE:
原帖由 凌云茶 于 2007-4-19 00:12 发表
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了,狼牙山五壮士滚蛋了,秦侩站起来了。诸葛亮也该卷铺盖了。华老先生逼皇帝退位,实现和平交权,反对战争,以此功劳上课本了。
下一次该那个倒霉?屈原?林觉民?

华老先生搞和平演变,此教授鼓吹和平演变,其心可诛.俺们要警惕啊.哈哈.
作者: Z_Artemis    时间: 2007-4-20 21:06

教授想:要是我这封信能进初中语文课本就好了……

P.S: MS这帖好像在三国史话有点不合适罢。。?
作者: mummya    时间: 2007-4-20 21:28

小时候我有句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了国家安全着想,每年应该枪毙几个教授。”我觉得那些个什么教授,拿了国家的钱,办不了半点对国家有利的事,就只知道拿古人开刷。《出事表》的文采虽说不上是最好,但最少可以是上等,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某某教授有本事写一篇文采和《出事表》一样的文章,然后再对古人进行评价。
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应该是站在历史角度客观的评价某件事。假如某人中国和日本合并了(我说的是假如,别砍我。)那么是不是又有人说抗日战争是搞分裂、危害国家统一。如果有人认为岳飞是搞分裂、危害国家统一,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你不适合做人,更不适合做中国人。
作者: 钩衡驾马    时间: 2007-4-20 21:30

出师表学过了感觉大家也没受到什么愚忠思想,删了没必要吧
PS:不过华歆的止战疏也写的不错啊,打仗本来就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正史上华子鱼为人也不像演艺里那么烂,华歆清纯德素,陈寿的评语。
作者: 心湖一笔斋    时间: 2007-4-20 23:46

деньтвойпоследнийприходит, буржуй
每年枪毙点专家,有利于社会发展。
作者: arayashiki    时间: 2007-4-21 10:17

这种教授就是吃饱了饭撑着的,似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似乎没搞明白语文课本和历史课本、政治课本的区别。老师在教这篇文章时我想更多地是把重点放在语句分析和对诸葛亮个人魅力的一种敬佩上,而不是对它的历史背景和对当时战争形势大谈特谈吧。且不说华歆本人的历史评价如何,就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也不应该把《出师表》撤了。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7-4-27 16:42

两个都放进去不就得了。

单就《止战疏》的主题来看,也很有现实意义。

放在一个单元里让学生自己判定呗。

这也是一个老师的观点而以,用不着把他打进18层地狱。
作者: 关毛    时间: 2007-4-27 16:50

应该把白行简的什么大欢乐赋选进教材
作者: 阿弥陀佛    时间: 2007-4-27 16:50

《止战疏》说的对,
我们就不收复台湾了,
教授的扁哥哥可以放心了。
作者: 岛津龙伯    时间: 2007-4-29 13:32

这是语文教科书,不是历史教科书。先不论历史里面二人形象如何,就文学形象而言,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而华歆却是逼献帝让位的小人......

而且就文学地位而言,《出师表》好歹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止战疏》是什么东西?大胆估计,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此之前没有细读过,甚至不曾听闻过吧......

不过这么一闹,也许就因此捧红了一直被冷落的华歆哟~据我所知,一位正在制作MOD的朋友正考虑把《止战疏》设定成宝物~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4-30 11:36

俺从此人博客上转两篇,聊供笑资

胡觉照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hujuezhao
=====================================================================
《出师表》做的是皇帝梦

    胡觉照

    诸葛亮当国之后,为请致仕回家清养的贤达杜微出山,曾有一段披肝沥胆的谈话:“今天我们正可以利用曹丕那边内忧外患,麻烦很多的时机,关闭国境,奖励生产休养生息,并整治战备,训练军队,坐以等待对方出现重大挫折。那时我们再出兵讨伐,可以做到兵士无须要打撕杀,民众也不用劳累,而天下就可以复归统一。我只需您以崇高的道德时时辅佐罢了。”(原文为“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君但当以德辅时耳。”见《三国志·杜微传》)

    不用比较就可知道。这是蜀汉版的《止战疏》,诸葛亮与华歆认识完全暗合!

然而事过不久,诸葛亮忽然呈上《出师表》决定北伐。是什么因素从中干扰,是他把与民休养生息的基本方略断然抛弃,代之以不顾民众死活的穷兵黩武?这可不是小事一桩。

    在陈寿收编的《诸葛亮集》中,有李严劝其接受九锡进爵称王的书信,诸葛亮作书回答说:“我和您推心交往已很久了,我的心迹您还不知道!您教我以兴复国家为要务,不必拘泥于臣道,因之不应该没有动作……今天讨伐曹魏之功尚未建立,知已之恩还未报答,而就晋身于霸主之列,坐自贵大,这很不合适。假如能灭掉魏国,杀了魏明帝曹睿,迎皇帝回到洛阳,我和你们共同升迁,十锡也敢接受,何况九锡!”(原文为:“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也已……今讨未效,知已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有必要对九锡做点解读。九锡起源于周朝,汉代受九锡的第一人是王莽,三国时,董昭对曹操进言:“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原之势者也。”(见《三国志·董昭传》)建议他逐步取代汉王朝。建议击中了曹操内心深处的病痛,身为人臣,必须得朝见皇帝。一次,曹操入宫觐见汉献帝,汉献帝当面发泄出对他的强烈不满,这已令曹操毛骨悚然,出宫时,又由两队执刀武士挟着两臂拖出来,直吓得曹操汗湿内衣,面如死灰,从此就将大本营搬往邺城,再不去见皇帝了。如受九锡,就可堂而皇之地将政府机构搬往邺城,军、政、财、文一应大事就可以直接处理,所以欣然接受了董昭建议。在曹操的导演下,以汉献帝名义颁布了《九锡文》。文中在备陈曹操十余件功德后,开出了实质内容:第一,赐爵魏公并扩大封地,以冀州之河东、河内、平原等十郡作为封地。第二,给予九锡之赏,包括虎贲之士三千人,及与魏公身份相匹配的服饰乘舆等,第三,魏国置丞相以下群卿百僚。有了一整套政权机构。九锡是臣子向皇位摆渡的秋千,受九锡之人,已是非君非臣、亦君亦臣,形臣实君的怪物,是君主的半成品。王莽,曹丕都是由此登上了九五之位。三国后期,受九锡成为脱壳羽化皇帝的公认模式。诸葛亮复李严信时说:“虽十命可受”中的“十命”,当然是一步登天不要过渡了。

    在漫长的专制社会,称孤是皇帝的专利,他人敢妄称便是不忠,是篡逆。查遍《三国志》,除皇帝之外,臣下敢称孤的仅只三人,其一是已经公开称帝的袁术,其二是曹操,其三便是诸葛亮。大概谯周有口吃毛病,他被诸葛亮召见应对时,惹得周围的侍者讪笑不已,事后,有人建议究办讪笑者,因为谯周毕竟是“潜识内敏”的贤达之人。诸葛亮却说:“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见《三国志·谯周传》)。曹操把汉献帝不在眼下,只是要做周文王而没有夺权,所以敢称孤,那么诸葛亮呢?当然是已经做了皇帝梦。

    皇帝梦并不是那么好做。人都说曹丕篡汉,但是除了玉玺外,曹丕并没有从汉献帝手中篡夺什么,也没有什么可篡夺的。董卓入主洛阳后,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借以支撑皇权的军队已沦为军阀的私家部曲,华夏十三州被大小军阀瓜分豆剖得一干二净;小皇帝已如遑遑逃命的丧家之犬,就连先帝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先被董卓做了三陪,后在逃难中实成为路人俯首可拾的尤物;洛阳、长安两座京城两座皇宫也化为灰烬;汉献帝还有什么?定都许昌后汉献帝终于有了江山,可那都是曹操率领军队南征北战打出来的,皇帝仅是个保管员,代曹氏保管了成果而已。可是即令是这样,曹丕依然洗刷不掉篡权谋位的罪名。

    刘备临死前,曾口授遗诏给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见《三国志·先主传》)。诸葛亮虽有遗诏支持,但蜀汉的产权属刘姓父子,如果贸然接受李严的九锡之议,就有鸠占鹊窠的诟病,定会酿成大动乱。与民休养生息,培养国力的方略虽早已明确,虽然是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全体民众的心里诉求,是智者惟一正确的选择。但诸葛亮既已萌动了做皇帝念头,当然要在有生之年尽早实现。而实施正确方略则是慢功,难立见成效。而且宫庭内部争斗的变数很多,权臣往往会成为砧上鱼肉,所以他没有耐心等待下去。通过北伐建立功勋是一条位登九五的捷径,一个侥幸的胜利,就可于一夜间获得不世殊荣;而且身在军旅,内部变数对阃外将军几乎是零。所以诸葛亮从形式、内容都学习曹操,南征班师后,就以准备北代为借口(驻在成都,准备北代前的征兵练兵,筹备粮草军资等更为方便,且可及时处理与丞相相关的日常政务),将相府搬迁到蜀汉北陲的勉县,(今天的勉县武侯祠,即当年的相府),内容上,就是置蜀国九十余万民众的根本利益于不顾,置敌强己弱的基本态势于不顾,为建立功勋,并使功勋转变为将来受九锡的阶梯,一味地穷兵黩武。

    为了使《出师表》顺利地获得批准,他打出了愚忠的旗帜,即“以报先帝而忠陛下”。刘禅听了这种奉承话当然舒服,其他大臣也难以反对,否则,就是与刘姓皇帝交情甚浅,对刘禅不忠!

    促使人从正确认识上倒退的原因,只能是个人利益在作怪。诸葛亮放弃正确的治国初衷,将全休民众绑上战车,去进行没有胜利可能的北伐,其根源,就是那不曾醒来的皇帝梦。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4-30 11:38

诸葛亮皇帝梦难圆(之一)

胡觉照


夷陵之战失败后,只身逃回白帝城永安宫中的刘备,为悲愤和羞愧交加,痢疾小疾竟转为沉疴。自知将不久人世,从成都召来丞相诸葛亮托咐后事,口授了一道稀世遗诏:“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见《三国志·先主传》)。

诸葛亮虽然想受“十锡”直接做皇帝,但是却受复杂的形势制约而难以实现。以当时形势观察,诸葛亮根本无法做皇帝。

受涿州籍、益州籍两股势力的掣肘

刘备集团主要成员的构成,与曹魏、孙吴有很大不同,以曹操、曹丕为首的曹魏集团,是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彰、曹真、曹休、夏侯尚等家族子弟为核心的,其他非曹姓成员则来之于五湖四海,不可能形成地域性的帮派势力。孙权集团的主要成员,大多来之于东南一隅,经历孙坚、孙策、孙权三世而逐渐凝聚,也不可能形成地域性帮派势力。由于刘备经历坎坷,这一集团的主要成员大体来之于三个方面,其一是涿州籍官员。他们从刘备招幕兵勇参加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开始,主要成员有关羽、张飞、赵云、魏延、陈到、刘琰等将领,有糜竺、孙乾、简雍等文臣。这些人是久经失败考验,始终如一的死士,是棒打不散的“铁哥儿们”。其二是荆州籍官员,主要成员有诸葛亮,庞统、马良、陈震、伊籍、廖立等谋臣文官,有黄忠、申耽、申仪、刘封、冯习、张南、霍峻等将领。其三是益州籍官员,主要成员有许靖、秦宓、吕乂、彭羕、费诗等文官,有王连、张裔、杨洪、黄权、孟达、李恢、吕凯、马忠、王平、张嶷、邓芝、张翼、杨戏等将领,更有法正,李严等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全才。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阶级的畛域观念特别严重,它反映在社会政治领域,就是帮派意识,流氓阶层则更为强烈。以籍贯地域形成政治帮派的,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刘备尽管出身于破落贵族,小时迹近于市井少年;图谋自立中又以“投奔”作掩护,从而获得“枭雄”这一十分丑恶的绰号。但是刘备又是非常人,虽然其文治武功都很平平,但善于待下却是突出的优点,具体表现在礼贤下士,通达宽容,知人善任,平易近人等方面,所以其核心成员虽来之三个方面,他都能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加以延揽和使用。但是请注意,在成都自称汉中王及称帝之后,他派往外地镇守一方的军政大员,是以涿州籍为主。刘封虽系荆州籍,但被刘备收为义子,这种血缘关系的无机延伸使他获得了殊荣,自然成为涿州籍的重要成员,故而以副军中朗将之职驻节上庸(今湖北房县),统领宜都太守孟达,征北将军申耽,西域太守申仪等,也成为藩屏皇室的一路诸侯。文官中,涿州籍亦占重要地位,糜竺虽然才能平平,刘备夺得荆州后,仍拜其“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右,赏赐优宠,无与为此”。(见《三国志·糜竺传》)孙乾、简雍等大致如此。

诸葛亮虽然籍贯山东沂南县,但他是从荆州发达的,且和荆州士人源渊很深,从后来的作为看,他不仅自认荆州籍,且成为独一无二的代表人物。荆州籍中,庞统、黄忠等对奠定西蜀政权的贡献最大,但庞统战死于雒城,黄忠获得后将军爵位后不久病死,特别是关羽荆州失败,刘备猇亭失败时,荆州籍官员损失最大,侍中马良被杀,大都(元帅)冯习、先锋张南均死于战场,申耽、申仪投降曹魏,残留荆州籍官员之中,受到刘备晚年重用的,仅诸葛亮、董和两人。

益州籍地位十分特殊,尽管他们与刘备交往其浅,但是刘备要把益州作为巩固的后方,就不得不重用蜀人,自然要起用一大批素无渊源的益州籍军政精英,法正以卓越的军政才能和反戈投奔的功劳,被任命为京畿之地的“蜀郡太守,扬威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成为刘备麾下的第一人。诸葛亮担当丞相后,虽然强调“宽济以猛”(即以严刑峻法替代刘璋时代的法制松驰)的治蜀原则,但对法正扬眉吐气后,多次挟嫌报复杀人伤人的违法行径,也只能紧闭双眼听之任之。刘璋时的蜀郡太守许靖曾对刘备鼠首两端,更加之徒负虚名缺乏才能,刘备虽然很蔑视,依然使他在三年中完成了仕途“三级跳”,即公元一一八年任左将军长史,第二年任太傅,第三年又升为司徒,班列仅次于诸葛亮。而镇边的将领中,益州籍亦为数不少,仅降庲都督一职,先后有邓方、李恢、张翼、马忠等;刘备东征孙吴时,率偏师于江北侧应的镇北将军黄权也是益州籍;及至诸葛亮时代,益州籍的邓芝、王平、张嶷、马忠等,都以军功才能成为西蜀的重要将领。永安宫托孤并不只诸葛亮一人,而是“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而且加封其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见《三国志·李严传》)相比较之下,荆州籍将领没有了独当一面的人物。

三种势力只所以能较好地结合起来,都因为刘备的善于拢络和平衡关系。刘备之后,虽然诸葛亮掌握国柄,但是涿州籍、益州籍文武大员,依然把希望寄托于以刘禅为代表的蜀汉政权,荣辱与共,不可能默认皇权转移。

壮大荆州籍难尽其意

由于西蜀在争夺荆州中两次惨败,荆州籍文武大员已七零八落。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诸葛亮就巧妙地利用刘备削弱涿州籍和益州籍力量。关羽死后,刘封在涿州籍中的地位日显突出,于是力劝刘备杀了他,理由则是:“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见《三国志·刘封传》)显然,这不能成为杀人的正当理由,诸葛亮是注重法制的,法律惩罚得以事实做依据,而不能以将来的可能为口实。力主杀掉刘封的原因,除了考虑到政权的稳定之外,当然有为自己扫除当国障碍的因素。

诸葛亮执政后,为重整壮大荆州籍煞费苦心。此一时期中,涿州籍和益州籍官员虽多有不同程度的升迁,但远不及荆州籍官员升迁的量大面广,更赶不上令人吃惊的破格。在荆州籍中,马谡的身份最为特殊,他不仅有才,而且其兄马良与诸葛亮有八拜之交(或者是儿女亲家,故此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马谡自然是诸葛亮的小兄弟)。尽管刘备临终时叮咛:“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见《三国志·马谡传》)刘备将一个边远地区的小太守独独提出来叮咛,显然考虑到他与马良的特殊关系。但刘备死后,立即将其从越嶲太守任上调回任相府参军。自此之后,“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同上)。南征出师时,诸葛亮置送行的同僚于不顾,而将马谡招上车辆行走了几十里路程,这与其说有事相商,莫如说是一种姿态,是给马谡以殊荣,并为之后的破格提拔营造气氛。果然,第一次北伐出师时,诸葛亮拒不听取大家的推荐,将久经沙场,功绩显著的魏延、吴壹抛之脑后,任命从不曾染指军旅的马谡担任先锋,“统大众在前。”如果不是街亭失败,马谡在西蜀军队中的二把手地位会从此确立。马谡虽然被斩于汉中,但是并没有遏制诸葛亮破格提拔荆州籍其他将领的意图,襄阳人杨仪原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投降关羽后任命为功曹,至刘备称帝,仅得到没有任所的弘农太守一个虚衔。诸葛亮主政后不久,就将杨仪从地方官提拔为参军,及至北伐时,升迁为长史,加封绥军将军,并以长史身份主管全军的规划布署和粮草的统筹分配,职务相当于今天的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与大将军魏延有了平起平坐的职责。姜维本是天水籍,其才能不过中等,由于在第一次北伐中投降过来,当然成为诸葛亮制约涿州籍和益州籍将领的一枚棋子,立即从中郎这下级军官提拔为中监军,继而又升迁为征西将军,并成为军事上的接班人。廖化是荆州襄阳籍,才能很一般,“西蜀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是老百姓对此人的客观评价。关羽任襄阳太守时,廖化为主簿,身陷东吴时思归刘备,以诈死脱身。由于这一节,被刘备破格使用,也不过任宜都太守。诸葛亮主政以后,立即调任相府参军,不久又升为“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剌史,封中乡侯”,官任与功勋卓著的益州籍宿将张翼比肩而立。

荆州籍的文职官员升迁更快。蒋琬是荆州零陵籍,刘备时仅为尚书郎,诸葛亮于建兴元年开府治事,立即调蒋琬任东曹掾(组织部长),又迁为参军,相府迁往汉中时,蒋琬和益州籍勋旧、相府长史张裔留在成都做代理丞相。值得注意的是,张裔被吴国扣押时,是诸葛亮营救回来的,有活命之恩。不久,蒋琬就将张裔长史一职取而代之,成了唯一的代丞相。诸葛亮更在一封密奏中告诉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见《三国志·蒋琬传》)费祎是荆州江夏籍,刘备时,仅是太子府舍人,后升为庶子,刘禅登基后任黄门侍郎。如此低下的身份,自不列朝臣末端,也不与相府发生关系。诸葛亮南征返回时,臣僚们在几十里以外躬候迎接,这些人的职位年令都远远高于费祎,而“亮特命祎同载。”将费祎叫上自己乘坐的车辆,不仅是一种殊荣,而且是一种暗示,是破格提拔重用的先声,“由是众人莫不易观”(见《三国志·费祎传》)(即从此之后,众人都对费祎另眼高看了)果然,诸葛亮刚刚在丞相府坐下,就派费祎出使东吴,一回来即升为侍中,又升任相府参军,继而又中护军、司马的节节高升,并成为丞相一职的第三梯队。此外,荆州籍的董和、刘巴、陈震、董允等都被重用,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推荐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是清一色的荆州籍。换言之,就是要排除涿州籍、益州籍官员对朝政的干预,以便自己驻节汉中时,成都不生肘腑之变。

内忧外患已使诸葛亮焦头烂额

诸葛亮时代,西蜀面临非常复杂的局势。自荆州丧失之后,国土面积急骤缩小近一半,人力物力损失更多;而且丢失了进取中原的桥头堡。与曹魏和孙吴比较,西蜀已处于绝对劣势。猇亭惨败后,军队数量和军心士气受到严重削弱和沉重打击,正如他在《出师表》中估计的那样:“今……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在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活动”日益严重。乘刘备亡故之机,孟获在南中,高定在越嶲,雍闿在建宁,朱褒在牂牁先后“反叛”,西蜀后方受到严重危胁。公元二二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取得胜利,并留下七擒七纵的佳活,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活动”一直就没有平息,见诸史籍的大端有:诸葛亮北还之后,“南夷复叛,杀害守将”(见《三国志·李恢传》)。公元二三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见《三国志·马忠传》)。“越嶲郡自丞相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余里,其郡徒有名而已”(见《三国志·张嶷传》)。“叛乱”始终荧绕于诸葛亮心头,这里所谓的“反叛”,实质是少数民族大起义。

由于繁重的兵役、徭役、赋税,不堪忍受的内地民众起来反抗者也时有发生,见诸史籍的大端有:“初,建宁郡杀太守正昂,缚太守张裔于吴”(见《三国志·马忠传》)。建兴五年,乘诸葛亮北驻汉中勉县之机,“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略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见《三国志·张嶷传》)等。建兴十一年,涪陵国人杀都尉反叛,(邓)芝“率军征讨,即枭其渠帅”(见《三国志·邓芝传》)。国内汉民的叛乱即汉民起义,说明民众不堪繁重的兵役、徭役和赋税,已无法照常地生活下去了。

在西蜀统治集团内部,皇权与相权矛盾已见端倪。刘备时代结束时,荆州籍处于绝对弱势,权中之权的军权概为涿州籍和益州籍控制,从南征开始,诸葛亮虽从李严处接过军权,但魏延、李严、赵云、张嶷、吴壹等还在军队中居于主导地位,诸葛亮虽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对军队的指挥仍受着制约,因之不得不谨慎行事。

在诸葛亮的苦心经营下,荆州籍虽然逐渐恢复了元气,但是在西蜀政权内,依然是三籍鼎立的局面。在外有强敌威胁,内有民众起义,统治集团内部又有两籍掣肘这样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诸葛亮只有战战競競地谨慎再谨慎,才能使西蜀这只破舟不至于倾覆,“诸葛一生唯谨慎”是后世的共同赞颂,却都忽略了造成他谨慎性格的客观环境。

要说将皇帝取而代之的艰难程度,曹操父子的经历可启示后人。曹操从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起义兵讨伐董卓开始,就在军队中形成以曹氏家族为核心的中枢集团,其领袖地位从不曾动摇。随着中国北方的统一,民众对他已信赖依附,但他宁肯将皇袍当衬衣穿着,也绝不肯取皇位自代。这除了心理障碍外,主要还是担心发生意外的动乱。在经历了三十六年之后,曹丕才完成了这一过程。曹丕将不当皇帝的假戏要演到那个份上,也是在制造舆论收揽民心,以便避免意外的社会震动。身处各种复杂矛盾中的诸葛亮,一直到死,连军权还未完全掌控,皇帝梦当然难圆了。
作者: Yotsuya    时间: 2007-4-30 12:45

这个教授真是令人觉得无奈
首先,他根本没搞懂为什么出师表被编入课本.我们学习的是古文语法和词汇,不是那什么思想.
再次,我们读者不是看完什么都相信,什么都参照的吧,我们有脑袋思考其正确与否吧
最后,看看我们冒牌同志转他的博客,就算我不是拥蜀派都笑的掉牙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7-4-30 13:56

看了这位教授博客的文章,真的放心了。《出师表》看来是不可能被删除的。这个教授的水平未必赶得上一般中学生。
作者: 长弓    时间: 2007-4-30 14:38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是有目共睹的。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对他做出了评价。这个狗屁教授这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在让人恶心。有些所谓的论据,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如:“朕”才是皇帝的自称,而不是孤。曹操就怕别人说他要篡汉,还专门写了《让县自明本志令》以自清,怎么可能还用孤这个所谓的皇帝专用自称呢?所以孤并不是那时皇帝的自称。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4-30 19:49

如受九锡,就可堂而皇之地将政府机构搬往邺城,军、政、财、文一应大事就可以直接处理,所以欣然接受了董昭建议。
------------------------------------------------------------------------------------------------------------
这个水平,还要给人解释九锡?
作者: 宇文铭    时间: 2007-5-2 00:10

政治人物做事提出来不一定为了真的实施,可能只是为了中、台维持现状找说法、造舆论。真就事论事到简单了。


想到了当年的“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案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5-2 00:46 编辑 ]
作者: 完颜康    时间: 2007-5-2 00:44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者: 宋江    时间: 2007-5-2 01:01

楼上看文章不仔细,人家教授说了忠对年轻人不好,所以要拒绝出师表。
不知是不是有一天他的子孙会再接再厉,呼吁把陈情表再踢出中学课本
作者: Cruyff14    时间: 2007-5-2 18:51



QUOTE:
原帖由 完颜康 于 2007-5-2 00:44 发表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没这么恐怖吧,还是我真的是不不忠不孝的人??
作者: 落叶    时间: 2007-5-2 19:03

看了这位老兄的博客后偶对出师表撤不撤出教科书已经不感兴趣了.偶感兴趣的是这老兄是怎么当上教授的.
作者: 宋江    时间: 2007-5-2 19:04



QUOTE:
原帖由 Cruyff14 于 2007-5-2 18:51 发表


没这么恐怖吧,还是我真的是不不忠不孝的人??

这位兄台流这么多汗,不输任何落泪者矣。
作者: 凌云茶    时间: 2007-5-7 02:55

党校教授,实在是不值钱,马屁功夫好就可以当。
作者: 处女座纱加    时间: 2007-5-13 14:24

现在的所谓文学家,史学家喜欢哗众取宠,让人家知道他是个什么什么家!
作者: lotoriasthor    时间: 2007-5-14 05:04

他有病吧?
改什么改啊,课本少动为妙。古文更是如此。
作者: luke19821001    时间: 2007-5-14 15:13

删了好呀,哪天把语文书上的文章都删了就更好了,还TMD学什么狗屁语文?干脆改成毛泽东语录算了!!!!!!
作者: fredghl    时间: 2007-5-14 16:48

黨校的的叫獸磚假,大可不必當囬事
就這么點水平叻
作者: justinthesky    时间: 2007-5-15 03:51

我国文科教育漏洞百出,也不再乎《出师表》这点小小的影响了
如果真要这么改的话,估计得历史什么的起码得改一半以上
作者: 病知先生    时间: 2007-5-23 00:38

千百年来,优秀的文章太多了,而华某某的〈止战疏〉能排老几?居然有此妄议,还能当教授,真是佩服!诸葛亮是不是愚忠还论不到这种白痴来评价吧,莫非把千余年来的华夏子民都当傻瓜了不成???
这位胡觉照啊,难怪也姓胡,其实他应该表字“说八道”,这样别人见面了就可以很自然的打招呼:“嗨,胡说八道!”
像这样的教授,如果每年都能杀上百八十个,那中国大学生的素质肯定比现在不止上一层楼了!
作者: 方二    时间: 2007-5-24 12:40

仔细看了下,博客里的文章还可以,选择的史料很准
至少要比大多数中学生水平高
作者: 一切尘埃    时间: 2007-5-24 16:49

```无聊啊````这怎么就愚忠了呢``你对你妈孝顺我说你对你妈也是愚孝行吗```
作者: 圆桌博弈家    时间: 2007-5-25 19:49

每年撤出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多了
为这点小事就起哄,实在是少见多怪
作者: 吃饭猛喷罗大傻    时间: 2009-9-15 21:23

傻子认即使时取代出师表,也不宜用华歆这篇文章,诸子百家、诗词散文、人物列传这么多好文章不选,非得上这些臣子向天子陈奏的,实在对学生没多少教育意义。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