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images/default/logo_bg.jpg)
标题: 关于东吴灭亡的原因 [打印本页]
作者:
淮南黄予 时间: 2007-4-4 11:40 标题: 关于东吴灭亡的原因
关于魏出兵攻吴到东吴灭亡的时间,根据《吴书 孙皓传》记载:“天纪三年冬,晋命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向涂中,安东将军
王浑、扬州刺史周浚向牛渚,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镇南将军杜预向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
军唐彬浮江东下,太尉贾充为大都督,量宜处要,尽军势之中。”
“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濬、彬所至,则土崩瓦解,靡有御者。预又斩江陵督伍延,浑复斩丞相张悌、丹杨
太守沈莹等,所在战克。”
“三月壬申,王濬最先到,於是受皓之降,解缚焚榇,延请相见。”
不过六个月的时间,吴灭亡时,它的国力如何呢?史有记载“晋阳秋曰: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
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
“兵二十三万”,“舟船五千余艘”。这些兵、舟船在亡国之前哪去了?下面有部分记载:
“凤皇二年春三月,以陆抗为大司马。司徒丁固卒。秋九月,改封淮阳为鲁,东平为齐,又封陈留、章陵等九王,凡十一王,
王给三千兵。大赦。”“天纪二年秋七月,立成纪、宣威等十一王,王给三千兵,大赦。”“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
前后封了三十三王,其中二十二王有明确记载“王给三千兵”,也就是说单单孙氏王族的手里就有兵七万以上。这些王族在
亡国之际不去勤王,在做什么?难道他们以为亡国对他们有好处?先来看看他们的结果,“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
拜郎中。五年,皓死于洛阳。”仅仅是“郎中”而已。
他们在哪里呢?
另外,还有十六万兵哪去了,也请大家指教。
[ 本帖最后由 淮南黄予 于 2007-4-4 11:46 编辑 ]
作者:
tchfk 时间: 2007-4-4 12:18
弄不好真是魏国讨伐之前收买了他们,认为亡国对他们有好处,所以这样吧,另外《吴书 孙皓传》内的东西也未必全可相信.
作者:
XM8 时间: 2007-4-4 18:08
所谓的23万是全国的总兵力,这些兵不可能全部用来抵抗西晋,而吴国被晋消灭的就有近10万.这个比例不低了.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4-4 18:10
在东吴当年做出偷袭关公决定之时,亡国的种子就已播下了。
作者:
秀吉 时间: 2007-4-4 18:18
唇亡齿寒![](images/smilies/smile.gif)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7-4-4 18:30
灭亡一势力或一国并不需要全部消灭其军队,东吴的首都被攻克,君主就投降了,于是灭亡。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4-4 18:58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7-4-4 18:30 发表
灭亡一势力或一国并不需要全部消灭其军队,东吴的首都被攻克,君主就投降了,于是灭亡。
其实也不能完全这样判定一个政权的灭亡,伯颜下临安而宋尚在,李自成攻陷北京而明不亡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7-4-4 19:01
关键在于吴主就是投降了,蜀主也是如此,他们当然可以选择继续战斗。
但如果他们决定投降的话,敌人还没打过来都可以投降的。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7-4-5 00:28
东吴早亡主要原因在孙皓身上,如果是明主,说不定拖多十年八年也不一定。
说到骨头,东吴臣子可比蜀汉的硬。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4-5 01:54
东吴早亡主要原因在孙皓身上,如果是明主,说不定拖多十年八年也不一定。
说到骨头,东吴臣子可比蜀汉的硬。
=====================================
说道胆子,蜀国的比吴国的大多了.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7-4-5 08:37
都是失败者,再争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不过讲胆子,我真佩服姜伯约。那副对子是怎么说的?
“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赤心,剖开大胆;
剩水残山映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
作者:
☆爱情不打折 时间: 2007-4-5 15:03
晋灭吴,出动了大军二十余万人,由王浚、杜预、王浑等人率领(《资治通鉴》卷81);而吴国全国兵力只有23万人(《三国志》卷48《孙皓传》注引《晋阳秋》),其中一半以上在各地驻防,集中在荆州、江淮前线防御的不足十万人。兵力的背后是人口的巨大差距,蜀国人口94万,吴国人口230万,而曹魏的人口(443万)则远远超过吴蜀之和。
其次是经济实力的差距。古时候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生产。三国之前,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董卓专权以后,中原群雄逐鹿,刀兵四起,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大量难民往南逃到荆州、扬州、益州等地。这些难民带来了较先进的耕作技术,江南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远远赶不上北方。东吴农业基地主要是长江下游的吴、会两郡以及荆州中部的江汉平原,其余山越、交州、荆南等地土地面积虽大但尚未开发。反过来看曹魏,黄河流域从夏朝就被开发,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而且发达。虽然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造成了很大破坏,一旦曹魏统治稳定后,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恢复并有所发展。河南、河北、汾渭盆地均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稍后又在位于吴蜀前线的江淮、荆州、雍郿等地屯田开发,实现了前线军队的军粮自给有余,为消灭蜀吴准备了物质条件。
既然南北的实力相差如此之大,为何三国鼎立的局面还持续了49年?众所周知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吴蜀结盟。这使两国得以将主要力量集中在曹魏前线,而不会担心腹背受敌。至于背后少数民族的叛乱,在诸葛亮七擒孟获,孙吴进剿山越之后,已基本解决,不足为患。其间吴蜀两国也曾为争夺荆州而发生战争。对东吴来讲,夺取荆州的利益在吴蜀结盟之上,因为荆州遏住东吴上游,若被他国占据,顺流而下攻击,威胁到自身的生存;但一旦东吴夺取荆州,“全据长江而有之”,与蜀国结盟便成为其最佳的选择,并一直延续到两国相继被魏晋所灭。三国鼎立的49年中,曹魏的唯一机会就是趁吴蜀争夺荆州而出兵讨伐,有可能一举灭掉两国。但当时曹魏的算盘打得太精了,想让吴蜀多争斗些时日,两败俱伤时再发兵攻击,没想到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都非常迅速,错失了大好时机。
二是地利。蜀汉有山川之险,东吴有大江之恃。三国鼎立期间,曹魏曾数度出动大军征伐,但吴蜀两国凭借地利固守,最终都使敌人粮尽退军,然后趁敌人退军时于险要之处截击,大败敌军,这是两国抗击曹魏的基本战术。如公元219年三月,蜀军斩杀夏侯渊后,曹操亲自率军来取汉中,刘备敛众拒险,不予交锋。曹军粮运艰难,逃亡者甚多,终于在五月引军退走。公元244年,魏大将军曹爽发兵10万攻汉中,时蜀国汉中守军不足3万人,坚守汉中外围诸险要,蜀大将军费袆更督军来救,曹爽军受阻,后粮运不济,只得退走。费袆进据三岭截击,曹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伤亡甚众。又如公元224和225年曹丕两次伐吴,军至广陵,水军泊江北,因无法渡江,引军退还。第二次伐吴退军时,东吴遣军在中途截击,所获甚众。
其实若只有上述两点,吴蜀两国还是不足以对抗曹魏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治因素。三国鼎立前期,吴蜀两国政治都算清明,刘备、孙权均知人善任,政局稳定,百姓安居,将士用命,人才辈出,才能有效利用上述两个条件抗击敌军。至三国后期,吴蜀两国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奸人当权,人才湮没,士民离心,才使上述两个条件失去作用。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4-5 17:47
楼上说错了个地方,刘备讨汉中和关羽讨襄樊都是正面向曹魏发动争伐的战争. 并非蜀吴这联盟没机会, 是吴自认为无能, 所以一起死比看着蜀强要好~ ![](images/smilies/titter.gif)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4-5 17:56
原帖由 实干司马 于 2007-4-5 00:28 发表
东吴早亡主要原因在孙皓身上,如果是明主,说不定拖多十年八年也不一定。
说到骨头,东吴臣子可比蜀汉的硬。
蜀汉臣子骨头是软,可是阿斗投后,姜维等犹自有意作背水一战,企图翻盘;
罗宪还可以以区区2000兵,抵挡东吴;
东吴臣子可真硬,当年赤壁战前,独有两人是男儿。![](images/smilies/titter.gif)
作者:
淮南黄予 时间: 2007-4-6 08:42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4-5 17:56 发表
蜀汉臣子骨头是软,可是阿斗投后,姜维等犹自有意作背水一战,企图翻盘;
罗宪还可以以区区2000兵,抵挡东吴;
东吴臣子可真硬,当年赤壁战前,独有两人是男儿。
对于楼上的提到的罗宪以区区2000兵,抵挡东吴数万大军还有待考证.
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钟会传》
裴注《襄阳记》曰: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魏之伐蜀,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
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出,乐城、汉城作为抵御魏军的前沿阵地,巴东是防御东吴的前沿阵地,必然派重兵把守。既然监军、护军都可领兵五千,罗宪作为右大将军阎宇都督的副贰,不会是光杆一个吧。以街亭之战为例,主将马谡统领主力一万五千,副将王平统本部五千兵马(五部无当营喔)。有此先例,罗宪该有本部兵马五千。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应是从阎宇的兵马中调二千人给罗宪,此时永安城的兵力当有七千以上。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7-4-6 08:49
注意,罗宪是以曹魏将领的身份
抵挡东吴不是和曹魏对抗到底,在刘禅投降后罗宪随即也投降了。
知刘禅降,乃率所统临于都亭三日。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
罗宪的做法和得知孙皓投降后投降的东吴将领没有什么区别。
至于罗宪有多少兵力因为资料不全不好判断,但是罗宪在投降后为曹魏效力相当积极,立即开始准备和东吴作战,“于是缮甲完聚,厉以节义,士皆用命。”可以说罗宪从蜀汉巴东副领军摇身一变成为曹魏值得信赖的边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骨气吧![](images/smilies/titter.gif)
[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7-4-6 09:02 编辑 ]
作者:
无聊酒水斋 时间: 2007-4-6 08:59
原帖由 淮南黄予 于 2007-4-6 08:42 发表
对于楼上的提到的罗宪以区区2000兵,抵挡东吴数万大军还有待考证.
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钟会传》
裴注《襄阳记》曰: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魏之伐蜀,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
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出,乐城、汉城作为抵御魏军的前沿阵地,巴东是防御东吴的前沿阵地,必然派重兵把守。既然监军、护军都可领兵五千,罗宪作为右大将军阎宇都督的副贰,不会是光杆一个吧。以街亭之战为例,主将马谡统领主力一万五千,副将王平统本部五千兵马(五部无当营喔)。有此先例,罗宪该有本部兵马五千。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应是从阎宇的兵马中调二千人给罗宪,此时永安城的兵力当有七千以上。
右大将军是领军、都督巴东,他留给罗宪的兵力应该是罗宪的全部兵力。罗宪是尚书吏部郎左迁太守,与王平在军旅出起身拥有部众不同。
作者:
东祖长离 时间: 2007-4-6 12:26
原帖由 淮南黄予 于 2007-4-6 08:42 发表
以街亭之战为例,主将马谡统领主力一万五千,副将王平统本部五千兵马(五部无当营喔)。有此先例,罗宪该有本部兵马五千。 ...
王平是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经诸葛亮的提拔才开始“统五部”的。
作者:
淮南黄予 时间: 2007-4-6 12:52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4-6 12:26 发表
王平是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经诸葛亮的提拔才开始“统五部”的。
查了一下书,王平在街亭之战时统兵千余人,上面说“统五部”的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
多谢东祖长离的纠正。
[ 本帖最后由 淮南黄予 于 2007-4-6 12:54 编辑 ]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4-6 12:55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7-4-6 08:49 发表
注意,罗宪是以曹魏将领的身份
![](images/smilies/titter.gif)
抵挡东吴不是和曹魏对抗到底,在刘禅投降后罗宪随即也投降了。
知刘禅降,乃率所统临于都亭三日。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 ...
罗宪是以蜀汉将领的身份抵挡东吴,有些人眼睛近视?![](images/smilies/titter.gif)
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徼其利,背盟违约。
君主都降了,他之后投降曹魏,又有什么问题?
退一万步讲,也比东吴赤壁战前,一听到曹操大军来了,就大呼投降的一堆娘娘腔的家伙,强上百倍吧。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7-4-6 15:14
以蜀汉将身份抵挡东吴?别逗了。东吴打过来的的时候人家都归顺了,还蜀汉将呢。![](images/smilies/titter.gif)
罗宪是先投降后抵挡东吴,你连先后顺序都没搞清楚。
赤壁之战孙权大败曹操,退一万步讲也比蜀汉在兵临城下时,慌做一团直接开城投降的强上百倍吧。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4-6 15:36
笑,我标的红字,有人硬是无视了。![](images/smilies/titter.gif)
赤壁?
人家阿瞒,可是将此战的功劳挂在刘备身上。
与备战,不利。![](images/smilies/titter.gif)
在刘禅都投降后,蜀汉将领,犹自意欲翻盘,再看看赤壁前,孙权手下一堆货色,除了两个人之外,打都不敢打,就提出投降,真不知,谁比谁强!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4-6 15:39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4-6 17:06
以蜀汉将身份抵挡东吴?别逗了。东吴打过来的的时候人家都归顺了,还蜀汉将呢。罗宪是先投降后抵挡东吴,你连先后顺序都没搞清楚。
赤壁之战孙权大败曹操,退一万步讲也比蜀汉在兵临城下时,慌做一团直接开城投降的强上百倍吧。
====================================
赤壁的时候刘备出了力,关羽在荆州,东吴就是来趁火打劫的,蜀国灭亡的时候,东吴就是又来趁火打劫的.东吴也就这德行.专挑盟友下手.天灭也,阿斗好歹还是个王,把司马昭唬的一楞一楞的,孙皓宠信奸臣就算了,还残暴无比,只能混个侯爵.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7-4-6 18:03
不用吵。
把双方有确凿证据不投降、死节和想翻盘未成功以及亡国后还为旧主设想的名单列上就成。
这些都是忠臣,是硬骨头。
不投降,就是拒绝诱降。比如诸葛瞻。
死节,就是拒绝投降而自杀或者拒绝投降而战死,比如北地王。
想翻盘未成功,这个不用说,如姜维。
在亡国后还设法为旧主利益设想,比如郤正。
(抱歉啊,东吴我不熟,只记得张丞相,所以用汉的臣子举例了)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7-4-6 22:04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4-6 15:36 发表
笑,我标的红字,有人硬是无视了。
![](images/smilies/titter.gif)
赤壁?
人家阿瞒,可是将此战的功劳挂在刘备身上。
与备战,不利。
![](images/smilies/titter.gif)
在刘禅都投降后,蜀汉将领,犹自意欲翻盘,再看看赤壁前,孙权手下一堆货色,除了两个 ...
又不知道是谁在无视红字呢。
知刘禅降,乃率所统临于都亭三日。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
罗宪即便说了“本朝倾覆”倾覆又怎么样,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乃归顺”吧。
问你几个问题
1“本朝倾覆”后还有没有蜀汉?
2“乃归顺”后罗宪的身份是哪朝将领?
再补点资料给你
“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
既然是蜀汉将领为什么姜维叛乱时不反?
“抗退。加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武陵太守。”
罗宪接受了哪朝的官?
最后请问自罗宪投降后罗宪有哪个举动是为复兴蜀汉所做的?
罗宪和姜维的区别在于姜维投降后还密谋反叛,罗宪投向后就死心塌地为曹魏镇守永安。二人性质完全不同,把罗宪和姜维并列完全是在侮辱姜维。
赤壁前啊,请问赤壁前周瑜鲁肃在干什么孙权怎么就决定一战了呢?再请问你邓艾打到成都城下的时候,刘禅的大臣们在干什么,刘禅怎么就决定投降了呢?真不知,谁比谁强![](images/smilies/titter.gif)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7-4-7 01:28
起码东吴众臣在国家危难,在面对极为残暴的孙皓时,能不怕死一拥而上逼迫孙皓处死奸臣岑昏
蜀国的臣子呢?面对懦弱的刘禅,同样在国家危难时就是搞不定黄皓,没什么大权的谯周只需胡说一通要投降,蜀国臣子没人反对,更没人杀谯周,就这么投降了。黄皓小小的中常侍,蜀国这么多臣子有杀掉无辜家眷后自杀的、陷阵死的、带兵逃到外地避难的,愣是没人杀黄皓。![](images/smilies/titter.gif)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7-4-7 09:47
看来应该有达人对黄皓在蜀汉灭亡中所起的作用认真评价一下了。黄皓和岑昏起到的作用到底是否一样大?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7-4-7 10:02
不必什么达人,只有有基本常识的都知道孙皓是个实实在在的暴君,刘禅仅仅是个昏君。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4-7 10:18
原帖由 实干司马 于 2007-4-7 10:02 发表
不必什么达人,只有有基本常识的都知道孙皓是个实实在在的暴君,刘禅仅仅是个昏君。
说得对,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蜀国上下都不反抗,说明了蜀国的情况远没东吴来得糟糕. ![](images/smilies/titter.gif)
更说明了, 在各国人民的眼里, 阿斗无为, 孙皓残暴.
再再说明一下, 请自行研究刘禅在位几年, 权力结构调整到何种地步. 而孙皓又是怎么上位的, 为什么会被人逼迫到杀了身边人的地步. 别在那瞎扯着什么蜀国人逼不了刘禅. 刘禅昏庸不等于刘禅没权力, 自己瞧那一个诸葛亮死后跳出来说话的小丑是谁立马剁了, 用人逼他么?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4-10 14:07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7-4-6 22:04 发表
又不知道是谁在无视红字呢。
知刘禅降,乃率所统临于都亭三日。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
罗宪即便说 ...
我问你,是罗宪说“本朝倾覆”在前,在还是乃归顺在前?拜托引史料引全了,你看看襄阳记。
魏之伐蜀,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寻闻成都败,城中扰动,江边长吏皆弃城走,宪斩称成都乱者一人,百姓乃定。得后主委质问至,乃帅所统临于都亭三日。吴闻蜀败,起兵西上,外讬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徼其利,背盟违约。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能为吴降虏乎!”保城缮甲,告誓将士,厉以节义,莫不用命。吴闻锺、邓败,百城无主,有兼蜀之志,而巴东固守,兵不得过,使步协率众而西。宪临江拒射,不能御,遣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告急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任子诣晋王。协攻城,宪出与战,大破其军。孙休怒,复遣陆抗等帅众三万人增宪之围。被攻凡六月日而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大半。或说宪奔走之计,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於此矣。”陈骞言於晋王,遣荆州刺史胡烈救宪,抗等引退。晋王即委前任,拜宪凌江将军,封万年亭侯。会武陵四县举众叛吴,以宪为武陵太守巴东监军。泰始元年改封西鄂县侯。宪遣妻子居洛阳,武帝以子袭为给事中。三年冬,入朝,进位冠军将军、假节。
罗宪在本朝倾覆之后做的是什么?这时他是以什么身分对抗的吴兵?若是以魏将,他会说本朝倾覆?他是在抵挡吴兵之后,受了晋王的封。
原来作为蜀汉的将领,就必须在么姜维叛乱时反,以迎合东吴啊!
罗宪在投降后,自然是魏之将领,但抵挡吴兵是以蜀汉将领的身份,搞清楚先!
笑话,罗宪与姜维并列,你没看到我将罗宪列在姜维后面啊。
至于赤壁之战,你别转移话题啊,我说的是臣子,孙权是臣子?我在前贴中早就说了,只有两人是男儿。请问一下,邓艾打到成都城下,刘禅的大臣才说投降,而赤壁阿瞒还没过江呢,东吴的大臣做什么来着?这还好意思笑话蜀汉?
公主娘娘,转移话题,东拉西扯,自是手段高强,论史嘛,呵呵!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4-10 14:17 编辑 ]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4-10 14:10
原帖由 实干司马 于 2007-4-7 10:02 发表
不必什么达人,只有有基本常识的都知道孙皓是个实实在在的暴君,刘禅仅仅是个昏君。
什么意思?孙皓是个实实在在的暴君,那他还上了台,统治东吴?你说东吴臣子是有骨气呢?还是被孙皓的铁腕手段给收拾老实了?![](images/smilies/titter.gif)
作者:
关张马黄 时间: 2008-1-12 12:12
吴国的灭亡原因:
1:后期不思进取。除了诸葛恪反动过北伐战争,就没有了。不像蜀国姜维具有九伐中原的精神。
2:玩内哄,孙氏宗亲互相杀戮。先有二宫之争,接着是孙峻谋杀诸葛恪,跟着是全氏灭门,再接着是孙琳倒台。
3:孙皓的“铁血政策”,导致东吴人心惶惶,因上谏反对孙皓而死的大臣不计其数。
4:专用奸邪,罢免忠良。陆抗被无故免职,荥昏受到宠信。
5: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