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燕赵何以博侠名? [打印本页]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3-8-22 18:39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但是令我困惑的是,历史上的战国七雄给人的印象却是有赵无燕。赵国自赵襄子开国以来,一直奉行武力开国的国策。其间经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国民更凸现了骠捍强硬的性格。反观赵国的邻居燕国,除了昭王的昙花一现之外,长期处于积弱的状态,历代国君更是没有脑子,没有远见的家伙。在强秦与赵国开打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侵略赵国分一杯羹,结果却总是惨败。如果没有荆柯的刺秦,估计记住燕国的人就更少了。可惜的是,荆柯也不是燕国人。在以廉颇,李牧,蔺相如为代表的赵国人映衬下,燕国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何来慷慨悲歌之士?
所以,所谓的燕赵,所指不应该是战国七雄的燕国和赵国,而应该是燕赵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山西,河北一带。综合这个地区的发展历史,更应该是东汉以后,也就是三国时期才渐渐有这个概念的。因为这个时期河北山西等地不仅出了刘关张这三个著名的义士(虽然我不这么认为,但是既然老百姓认可,我跟他们闹什么别扭呢。 ),还涌现了一大批慷慨赴死的冀州义士(也就是袁绍的手下)。可能从那个时期开始,人们心中有了这么一个概念,原来燕赵这个地方的人真是不赖啊。
再往后,由于南方经济的发达,南方人的性格也开始变得柔弱纤细,于是越发衬得河北人民的豪迈。“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句话是唐朝的韩愈说的,考虑到韩愈本人就是河北人,我们很可以相信他在总结历史的同时,还很有一点为自己家乡做宣传的意思。(这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韩昌黎大概是想让唐朝的人们发思古之幽情,起访先贤之愿望,于是带动了河北的旅游事业。)
因为有了韩愈这句话,所以燕赵故地一下子似乎有了别其他地区更高的知名度。实际上,三秦故地,齐鲁大地,也多有豪杰,可惜没有什么大文豪为他们的家乡想出一两个有号召力和受欢迎的口号--由此更可以知道为什么现代企业需要一个好的宣传口号了。
作者:
韦孝宽 时间: 2003-8-23 00:25
尝试解释一下:
勇猛有两种,据说秦人在商鞅变法之前是怯于公战而勇于私斗,而变法后则是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燕国没有秦国那样的大规模变法,也许他们和秦人变法前一样,都是怯于公战而勇于私斗,比如秦舞阳,平时街头斗殴勇不可挡,可是一为国效力、见大场面就差点吓得尿裤子。所以燕军常在大规模战役中溃不成军,只有乐毅在的时候才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这也很可能是乐毅进行了一些变法的缘故。乐毅没在燕国待多久,变法的效力也就较低。而民间著名的勇士事迹可能又因为文化不发达,历史记载少而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就显得很差劲了。
作者:
庞桶 时间: 2003-8-23 00:29
奇思妙想 又是翻案文字,俺也来翻上一把。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取出燕赵二字,江少侠和一般同志一样,认为这个词是并列结构,从而得出了上述结论。
桶独以为不然。此词应为偏正结构,即燕偏赵正,燕修饰赵。可解为:1、靠近燕国的赵国地区;2、习用燕风俗的赵国地区;3、讲燕语的赵国地区。这样就和江少侠的研究没有出入了,诸公以为然否?
作者:
笑天下 时间: 2003-8-26 08:46
燕赵之地古代远离中原,民风强悍,或者说开化不足,多个人英雄主意,所以春秋时多处快意恩仇的豪强之徒,比如荆轲、秦舞阳,但于国于民却无利处。
其实“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是指的个人英雄主义,实际上,远不如“况复秦军耐苦战”(杜甫《兵车行》)更有益于国家,不过,人总是崇拜英雄主义的。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3-8-26 10:07
原帖由庞桶于2003-08-22, 04:29 PM发表
奇思妙想 又是翻案文字,俺也来翻上一把。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取出燕赵二字,江少侠和一般同志一样,认为这个词是并列结构,从而得出了上述结论。
桶独以为不然。此词应为偏正结构,即燕偏赵正,燕修饰赵。可解为:1、靠近燕国的赵国地区;2、习用燕风俗的赵国地区;3、讲燕语的赵国地区。这样就和江少侠的研究没有出入了,诸公以为然否?
庞老这解释未免有点主观?如君之言,则齐鲁是否有鲁无齐?吴越仅仅指靠近浙江的江苏地界?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3-8-26 10:20
原帖由笑天下于2003-08-26, 12:46 AM发表
燕赵之地古代远离中原,民风强悍,或者说开化不足,多个人英雄主意,所以春秋时多处快意恩仇的豪强之徒,比如荆轲、秦舞阳,但于国于民却无利处。
其实“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是指的个人英雄主义,实际上,远不如“况复秦军耐苦战”(杜甫《兵车行》)更有益于国家,不过,人总是崇拜英雄主义的。
君言谬矣。荆柯是卫国人,和燕国有什么关系?而秦舞阳暴徒而,临大事而畏缩,何以称为慷慨悲歌之士?
当是时,魏国有侯赢朱亥之流,藏身市井,傲然王侯,却又为信陵公子的诚意而慨然赴死,可以称之为慷慨悲歌;盖慷慨悲歌者,为国为家,为情为义,非未开王风之流可以理解的。燕国地处偏远,民丰骠捍是不错,但是离慷慨激昂的确比较远。韩愈那句话,只能说是过于夸张了,呵呵。
作者:
弓骑步 时间: 2003-9-13 11:36
某家觉得韩退之是径直将荆卿算作燕赵之士了,思古抚今,没头没脑冒出这么一句话来。义士寻常有,何时一地生?其实说起来咱们湖南才是民风骠悍,素不畏死,南蛮嘛。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弟子满天山
比秦舞阳辈高出不知多少。当然,某家还是很怕死的,惭愧。
作者:
q42474112 时间: 2004-4-30 11:41
春秋时期一句话说
宋人刚强卫人剽悍
吴越之民好用剑
好像还有不过记不清了.那时候以专诸,要离,聂政,荆轲为代表的中国人可真不是好惹的.
后来吗
胆子越来越小,血性越来越差了
作者:
时间轴空转 时间: 2009-11-9 00:54
长安君算的上赵国侠客么?
作者:
zt359359 时间: 2009-11-11 15:40
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的侠客影响造成的吧
再者燕赵地区在古代,让人一听就有明白这是国家不安全的地方,多受外族入侵,属于是非之地,所以总是给人一种容易打起来的感觉
作者:
toushion 时间: 2009-11-17 15:55
同意7楼观点,把荆轲算上,这句话可算作准确了,不然就是夸张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11-17 15:59
原帖由 庞桶 于 2003-8-23 00:29 发表
奇思妙想 又是翻案文字,俺也来翻上一把。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取出燕赵二字,江少侠和一般同志一样,认为这个词是并列结构,从而得出了上述结论。
桶独以为不然。此词应为偏正结构,即燕偏赵正,燕修饰赵 ...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硬装斧头柄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