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被“俘斩万计”辨析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4 02:22 标题: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被“俘斩万计”辨析
二十四史之一《晋书》之《宣帝纪》中,记载了司马懿击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战斗中,有过“追击,破之,俘斩万计”的战果。长期以来不为重视。今人史作,虽不能否认这一记载,但多不提此战果。写这个帖子来初步辨析一下此段记载的真实性。
本人的结论是:难以否定,堪为信史。
第一、此段记载不会是史家的故意夸大。
《晋书》由唐朝房玄龄主持所编纂,太宗对该书极为重视,是享有很高声誉的史学名著。且该书记载的是前朝史实,没有刻意吹捧或忌讳的必要,其记载内容可以肯定都有相当可靠的依据。由此推断,诸葛亮第四北伐战斗中被“俘斩万计”的原始史料的来源是较为可靠的,估计来自晋朝的记载,今天已经失传。
注意,这一记载并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内容充实,文字简练的《宣帝纪》是132卷《晋书》的中的最重要篇章之一,太宗李世民还亲自为之写了史论。如果说,整部《晋书》还存在有不少缺点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宣帝纪》的质量还是应该给以充分肯定的。《晋书》作者在写作《宣帝纪》时,不可能不参考前人的三国史料,因此不可能不注意到《三国志》中没有“俘斩万计”的相关记载。由此可以断定,“俘斩万计”是经过史家的充分考证,认为其真实可信之后才采用的。如果不是经过充分考证并得出肯定的结论,则《晋书》作者保险的写法应该是舍去这一条史料。
第二、何以“俘斩万计”之记载不见于《三国志》?
有些人因为在《三国志》及裴注中找不到类似的记载,倾向于认为《宣帝纪》的记载不可靠。但是,我们要问一下,假如陈寿要记载诸葛亮被“俘斩万计”,则根据《三国志》的写作惯例,应该把这一史料记载于何人的传记中呢?显然,应该写在司马懿的传记中。
有否定这一记载倾向的人,恰恰忘了,《三国志》并没有司马懿的传记。因此,依据《三国志》中没有“俘斩万计”的记载来否认“俘斩万计”的理由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裴注是注释《三国志》的,既然《三国志》没有司马懿传,则裴注也难以、且也并无必要将当时已知的司马懿的事迹全部补充到注记中。
此外,有人提出一些质量低一些的史书中,也找不到相关的记载。其实,这些史书中,大部分现今都已失传,仅靠裴注等加以引用才得以保存其片断。因此,一来,很难断定这些史料中没有相关的记载;二来,这些史书中有一些本来就不是信史,有的甚至是偏向蜀汉的,那么,书中不记载诸葛亮的失败,也是常理了。
第四次北伐的当事人除了司马懿,还有名将张郃;但是,在“俘斩万计”事件发生时,张郃已经阵亡,因此,《张郃传》中不可能有相关记载。另外有可能记载“俘斩万计”的传记,可以算是《明帝纪》。但是,《明帝纪》连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的折兵数万都没有详述,则第四次北伐自然更为简略,找不到《宣帝纪》的相关记载自是意料之中。反之,如果要了解司马懿的详尽传记,就必须读司马懿本人的传记,即《晋书》之《宣帝纪》。
有必要提一下,即使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司马懿作了传记,那么该传记中是否能详细记载司马懿击退诸葛亮的细节(如在某某地俘斩万计),也是值得否定的。根据《三国志》的特点,估计陈寿只会简单地说一下“破之”,不会有俘斩数目的记载。可以参考《张郃传》,覆灭了马谡数万人的部队,陈寿都没有记载数目。现在,《三国志》中根本就没有司马懿的传记,那么,自然是绝无可能有“俘斩万计”的记载了。
第三、《三国志》的记载可以为《宣帝纪》中“俘斩万计”提供旁证。
也有人觉得《晋书》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被“俘斩万计”的记载与《三国志》里的相关记载相互矛盾,这些人是没有仔细阅读这两本书的记载。
我们知道,《诸葛亮传》勿宁看作是陈寿以作史的名义写的一篇“诸葛亮颂”,在这部传记中,不记载第四次北伐被“俘斩万计”,反而记载了有利于塑造诸葛亮光辉形象的一些局部的“胜利”,是情理之中的。
《诸葛亮传》关于第四次北伐只有25字: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对于诸葛亮的失败,可以说是讳莫如深。反倒记载了张郃中流箭这类意外事件,让人读来会有诸葛亮不是失败,而是主动撤退,甚至还斩杀了对方大将的印象;陈寿的写法真是高明啊,如果不读《张郃传》,是很难避免这类感觉的。
《宣帝纪》弥补了《三国志》中的一项空白,为司马懿作了一部详尽的传记。关于第四北伐,《宣帝纪》的记载极为详细:
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天子……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等讨亮。……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帝……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有人误将诸葛亮退兵时张郃中流箭而亡的时间与诸葛亮退兵时被“俘斩万计”的时间混为一谈,原因是这两个事件都发生在诸葛亮退军的过程中。其实,从《张郃传》与《后主传》的记载可知,张郃中箭的地点在木门,靠近祁山。也就是说,张郃是在诸葛亮刚刚退军时中的流箭;但是,魏军不可能会因张郃意外阵亡就停止追击。正是在随后的追击中,取得了俘斩万计的战果。
可见,《三国志》与《宣帝纪》是互相补充的,并无矛盾。
不仅两本著作的记载不发生矛盾,进一步,《三国志》的记载可以为《宣帝纪》中“俘斩万计”提供有力之旁证。
《明帝纪》: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宣帝纪》: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查《明帝纪》,仅在抗击第一次北伐和抗击第四次北伐之后,有过封赏有功人员的记载。这就表明,抗第一次北伐和抗第四次北伐,魏国均取得了较为重大的结果。显然,这与《宣帝纪》中“俘斩万计”的记载是相应证的,《明帝纪》可以作为《宣帝记》真实性的旁证。
此外,《宣帝纪》中关于因击破诸葛亮而“增封邑”的记载,与《明帝纪》中“封爵增位各有差”的记载是一致的,比较这两条记载,也可以作为《宣帝纪》中“俘斩万计”真实性的旁证。
第四、“俘斩万计”的记载为什么不被重视。
这里需要说明,在整体上肯定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败的前提下,史书不具体叙述诸葛亮被“俘斩万计”,也并无不可。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被“俘斩万计”的事件,不见于今人的史作中,原因根源于“诸葛亮崇拜”现象,使人们有意无意地回避或淡化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失败。
需要指出的是,史学大作《资治通鉴》中对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完全照搬《汉晋春秋》,所以,没有出现《宣帝纪》中有关“俘斩万计”的记载。个人认为,《资治通鉴》虽然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但其主要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编年体通史,该书对于过往史料中的争议往往失考,所以,一般地不能以《资治通鉴》来作为评判发生争议的史书哪个更可信。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晋书》的价值远远高于《汉晋春秋》。有显著的反魏政治倾向、以蜀汉为正统、声誉不佳的《汉晋春秋》,回避了诸葛亮在退军中被“俘斩万计”的记载,但实在不能作为否定《晋书》的依据。
第五、诸葛亮被“俘斩万计”的后果并不是灾难性的。
还有人认为诸葛亮“俘斩万计”是个重大损失,诸葛亮经此大败,在三年后居然还能拼凑十万军队进攻行攻魏国,似乎难以置信,进而怀疑《宣帝纪》的记载。
这是误读“俘斩万计”中的“万计”一词的结果。有人甚至误认为,《宣帝纪》中的“俘斩万计”,有数万之多,其实是误解。
“俘斩万计”是个模糊说法,这里完全可以理解为“俘斩近万”、“俘斩上万”或“俘斩万余”。
兹举两个例子(现在修改成燕京晓林的两个例子,比我原来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三国志·陆逊传》:三道俱进,果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馀(陆逊传)
《三国志·周鲂传》:鲂亦合众,随陆逊横截休,休幅裂瓦解,斩获万计。(周鲂传)
上面两条记录讲的是同一件事,可见,这里的“万计”与“万余”是一个意思。
《三国志·许褚传》: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
此处的“万计”,显然更是一种模糊说法,最可能的意思是“近万”、“上万”,最多也只能是“万余”之含义。
诸葛亮八万大军,损失上万兵力,并不是什么很大的失败。
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虽然损失了上万人,但经过随后三年的扩军,凑成十万数进攻魏国,并不是什么困难之事。诸葛亮的扩军能力之强是很闻名的,他初出茅庐就献“扩军计”,使刘备从当时的数千兵发展到刘表去世时的约两万军队。
综上所述,《晋书》之《宣帝纪》中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军,曾遭魏军击破,被“俘斩万计”的记载,是难以否定的,目前,可以作为信史对待。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8 01:51 编辑 ]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4 11:05
《晋书》的缺点主要有三条:
其一是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神学思想和封建纲常伦理观念。书中对晋朝的开国,作了
神意论证,大谈兴亡有运,不可以力争等陈词滥调。书中又大讲孝亲尊君等封建伦理,
详述王祥卧冰得鲤等等孝亲的事迹。天命有常与孝亲忠君相配合,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
意图是明显的。
其二是成于众手,疏漏牴牾之处甚多。《晋书》在这一点上,一直受到讥评,清人
张熷在《读史举正》中,揭出《晋书》谬误多达450余条,可见问题的严重。
其三是对琐事异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书中采摭了大量鬼神妖异、因果报应等荒诞
迷信的材料;也记载了很多无关大体的琐碎小事,如记述苻朗如何善于识味,卫玠如何
美仪容等。《旧唐书·房玄龄传》中说这部书“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是一针见血的。
江陵焚书之后,很多资料都缺失了。
房玄龄修史时的资料远不如陈寿、裴松之时。
至于说陈寿为了突出诸葛亮,故意抹杀司马懿,莫非陈寿不要命了???或者陈寿其实不是晋代的人????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折兵数万,又是出于哪里???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4 12:22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4 11:05 发表
《晋书》的缺点主要有三条:
其一是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神学思想和封建纲常伦理观念。书中对晋朝的开国,作了
神意论证,大谈兴亡有运,不可以力争等陈词滥调。书中又大讲孝亲尊君等封建伦理,
详述王祥卧冰得鲤等等孝亲的事迹。天命有常与孝亲忠君相配合,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
意图是明显的。
其二是成于众手,疏漏牴牾之处甚多。《晋书》在这一点上,一直受到讥评,清人
张熷在《读史举正》中,揭出《晋书》谬误多达450余条,可见问题的严重。
其三是对琐事异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书中采摭了大量鬼神妖异、因果报应等荒诞
迷信的材料;也记载了很多无关大体的琐碎小事,如记述苻朗如何善于识味,卫玠如何
美仪容等。《旧唐书·房玄龄传》中说这部书“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是一针见血的。
是的,《晋书》不可避免地,也会有许多缺点。
但是,瑕不掩瑜,它能成为正史《二十四史》,成就是主要的。
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晋书》和《二十四史》中的其它著作一样,有其糟粕部分。
但对于《晋书》应该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作为晋史的权威性史著所具有的崇高价值,更不能因为《晋书》存在某些缺点,就轻率地对《晋书》的内容作没有充分根据的否定。
尤其对于《宣帝纪》中某些有关诸葛亮失败的记载,应该严格地与“诸葛亮崇拜”文化相区别开来。“诸葛亮崇拜”可以继续下去,但不能用这类文化概念来否定历史。
《读史举正》中所“揭出”的《晋书》谬误450条,其中提到《宣帝纪》中的“俘斩万计”否?如果没有提到,可作为“俘斩万计”真实性的有力旁证;即使提到了,也只能是一家之言,还需要对之加以辩析。
江陵焚书之后,很多资料都缺失了。
房玄龄修史时的资料远不如陈寿、裴松之时。
可惜,拥有更多史料的陈寿、裴松之,却由于他们都身处晋朝等原因,没有为三国时代的著名人物司马懿作传。
晋书,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史学空白。
至于说陈寿为了突出诸葛亮,故意抹杀司马懿,莫非陈寿不要命了???或者陈寿其实不是晋代的人????
陈寿没有为司马懿作传,不是“故意抹杀司马懿“。陈寿一方面觉得司马懿作为当朝人物,写其传记吃力不讨好,甚至可能为自己招惹祸端;另一方面,陈寿可能认为司马懿作为晋宣帝,他的传记应该记在晋朝而不是三国。
至于说陈寿在其《三国志》中极力美化诸葛亮,这是史有公论的。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折兵数万,又是出于哪里???
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失败,诸葛亮前军马谡(兵力数万)被魏将张郃大破于街亭,偏师赵云(兵力过万)被曹真破于箕谷。保险估计,第一次北伐损兵万计。
由于《三国志》作史过于简略,对于第一次北伐的损失兵力的确切数字,没有记载。但是,没有记载这个数字不等于没有这个数字。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4 12:50 编辑 ]
作者:
Yotsuya 时间: 2007-3-14 13:42
数学论证中有一句话,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对于过去的某件事情的发生,甚至要有超过一本书的记载或多于一个传的记载才会初步定义其存在真实性
晋书之所以被编入24史,是相对很多其他传记来说,其具有较高真实性.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和缺乏实际资料,没有哪一本是没有错误的
晋书详细记录的这次俘斩万计的资料,因为没有其他相关附证或者其他记录,被认为是瞎造是正常的,可是对于编者而言,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呢?所以我对这次的真伪还是不敢说到底有没有
至于三国志,陈寿对这次的第四次北伐描写的实在太精炼,这是他的风格,可也给我们造成了一些麻烦.不过对于受损兵员的描写,应该是比较确信的.
比方说,邓艾最后一次重创姜维,只是写大破(具体词句忘记了,抱歉),而姜维传的描述是星散流离.可以看出其表达准确度还是可信的.
所以这次事件到底有没有呢,看来得等我们发明时空机后才能看到吧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4 14:51
《晋书》在二十四史中是比较差的,这点也是定论。
《宣帝纪》描述了这么一个大战绩,但这次战斗在三国志中居然毫无记载,在裴松之注中也没有这次战争的记录,难道过了几百年后,前有北方大乱,后有江陵焚书,《晋书》反而有新发掘?
陈寿没有为司马懿作传,就可以在曹魏时的记载中,放着司马懿的大功不写,而只写其被人打败??
照这样看来,两晋是诸葛亮的后代才对,要不然司马家怎么可能容忍陈寿?
作者:
骁骑兵 时间: 2007-3-14 14:58
司马家是胜利者,对诸葛亮的大败记不记没有某些人想的那么看重。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4 15:14
居然有人说司马家是胜利者,不看重记载。
难道司马炎就这么容忍陈寿把司马懿大胜改成大败????
陈寿是诸葛亮什么人哪,捧他捧到这个地步????连命都不要了???
我再说直白点好了。
陈寿不敢作假,裴松之跟房玄龄等没必要作假。动机就不必分析了。
但房玄龄时距离事件已经几百年,加上北方大乱、江陵焚书等因素,很多资料都已经遗失,手头资料的完备性是不如陈寿、裴松之的,犯错的可能肯定比他们高。
作者:
sos2290 时间: 2007-3-14 16:55
还有个事情,李世民很欣赏司马懿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3-14 17:25
这件事可以存疑。但是没有证据能够否定。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4 17:26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4 14:51 发表
《晋书》在二十四史中是比较差的,这点也是定论。
《宣帝纪》描述了这么一个大战绩,但这次战斗在三国志中居然毫无记载,在裴松之注中也没有这次战争的记录,难道过了几百年后,前有北方大乱,后有江陵焚书,《晋书》反而有新发掘?
陈寿没有为司马懿作传,就可以在曹魏时的记载中,放着司马懿的大功不写,而只写其被人打败??
照这样看来,两晋是诸葛亮的后代才对,要不然司马家怎么可能容忍陈寿?
〇、《晋书》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其实与本主题无关。譬如说,你们家兄弟很多,素有讲真话的公论,但是在这方面你在你们家兄弟之中是比较差的,我们能因此认为你说的话不可信吗吗?
一、《晋书》的记载,不是什么“新发掘“,而是因为《宣帝记》是内容详尽的传记,所以,它记录了一些细节,如“俘斩万计”。
关于《三国志》没有记载这项具体的战果,并不一定表示陈寿不知道这个史料。
我主帖已经讲了不少。如果说的不对,你可以反驳。
二、《三国志》中有司马懿的一些事迹,其胜利也都记载了。我主帖对此也提到了如《明帝纪》中”封爵增位各有差“等记载。
既然记载了司马懿的胜利(但由于没有本传,所以内容简略),所以,也就不存在你说的什么“司马家怎么可能容忍陈寿“。
此外,司马家可能末必如阁下意淫的那样没有气量吧。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4 18:11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4 17:29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4 15:14 发表
居然有人说司马家是胜利者,不看重记载。
难道司马炎就这么容忍陈寿把司马懿大胜改成大败????
陈寿是诸葛亮什么人哪,捧他捧到这个地步????连命都不要了???
你看过《三国志》没有?陈寿哪里把司马懿大胜改成大败?
我再说直白点好了。
陈寿不敢作假,裴松之跟房玄龄等没必要作假。动机就不必分析了。
但房玄龄时距离事件已经几百年,加上北方大乱、江陵焚书等因素,很多资料都已经遗失,手头资料的完备性是不如陈寿、裴松之的,犯错的可能肯定比他们高。
我主帖已经讲了,陈寿、裴注与《晋书》没有矛盾。不存在两者中一定有一个犯错这类事情。
个人认为,阁下既然进来讨论,至少要把主帖的标题看一遍吧?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4 17:42
原帖由 Yotsuya 于 2007-3-14 13:42 发表
数学论证中有一句话,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对于过去的某件事情的发生,甚至要有超过一本书的记载或多于一个传的记载才会初步定义其存在真实性
有道理。《宣帝纪》中的记载,应该不止一本书有相同的记载,不过,这些书失传了。
《三国志》中的某些内容,现在也只剩一本的记载了,但又岂能否定这类记载呢。
晋书之所以被编入24史,是相对很多其他传记来说,其具有较高真实性.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和缺乏实际资料,没有哪一本是没有错误的
晋书详细记录的这次俘斩万计的资料,因为没有其他相关附证或者其他记录,被认为是瞎造是正常的,可是对于编者而言,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呢?所以我对这次的真伪还是不敢说到底有没有
呵呵,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说过什么学者认为这段记载是“瞎造”的。如果阁下是研究历史的,仅仅因为找不到其他记录,就轻率否定《晋书》的记载,那就劝你别搞历史了,因为只会害人害己。
当同一事件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有其他附证,而另一种说法没有其他附证。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后者不可信,才是道理。
至于三国志,陈寿对这次的第四次北伐描写的实在太精炼,这是他的风格,可也给我们造成了一些麻烦.不过对于受损兵员的描写,应该是比较确信的.
比方说,邓艾最后一次重创姜维,只是写大破(具体词句忘记了,抱歉),而姜维传的描述是星散流离.可以看出其表达准确度还是可信的.
陈寿对这次战斗的描写,写在诸葛亮传记中;正常情况,人物本传对该人物失败的细节,一般是隐去不写的。
何况陈寿这是在写诸葛亮?陈寿在诸葛亮传中极力美化,已是史上公论。
所以这次事件到底有没有呢,看来得等我们发明时空机后才能看到吧
否。
综上所述,对被诸葛亮“俘斩万计”的记载,是难以否定的,目前,可以作为信史对待。
当然,如果阁下果能发明时空机,发现其实并无此事,那人们也会乐意接受的。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4 17:45
原帖由
sos2290 于 2007-3-14 16:55 发表
还有个事情,李世民很欣赏司马懿
李世民欣赏的人很多啊,呵呵;被历朝历代的君主所欣赏的人,多了去了。
按某些人的逻辑,这些相关的人物的传记通通不可信,呵呵。
那么,干脆不要什么历史学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4 18:06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3-14 17:25 发表
这件事可以存疑。但是没有证据能够否定。
基本同意。
对于史料,尤其是正史中的史料,一般的原则是,“未经证否则不可否定”。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4 21:37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4 18:06 发表
基本同意。
对于史料,尤其是正史中的史料,一般的原则是,“未经证否则不可否定”。
晋书本来就可信度低,一本所谓的史书,两年就编出,挂了房玄龄的名字,这么重大事件不论正野史都未成有半点记载,就算陈寿没写,那么多史学家怎么连提都没提到一点过,突然4百年后蹦出来了,所以资政通鉴都是采取汉晋春秋的说法,大多数史学家也不采信晋书的说法。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4 21:49
第一、此段记载不会是史家的故意夸大。
《晋书》由唐朝房玄龄主持所编纂,太宗对该书极为重视,是享有很高声誉的史学名著。且该书记载的是前朝史实,没有刻意吹捧或忌讳的必要,其记载内容可以肯定都有相当可靠的依据。所以,诸葛亮第四北伐战斗中被“俘斩万计”的原始史料是肯定存在的,估计来自晋朝的记载,今天已经失传。
注意,这一记载并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内容充实,文字简练的《宣帝纪》是132卷《晋书》的中的最重要篇章之一,太宗李世民还亲自为之写了史论。《晋书》作者在写作《宣帝纪》时,不可能不参考前人的三国史料,因此不可能不注意到《三国志》中没有“俘斩万计”的相关记载。由此可以断定,“俘斩万计”是经过史家的充分考证,认为其真实可信之后才采用的。如果不是经过充分考证并得出肯定的结论,则《晋书》作者保险的写法应该是舍去这一条史料。
==========================================
说的多好,我太相信晋书,我就那闷了,晋书上写的诸葛亮和陈寿有私仇,怎么仇恨怎么深的人,有怎么大的败绩就一点也不提能。到底陈寿和诸葛亮有没有仇呀。“没仇”,晋书不就是纯属胡说八道吗,“有仇”怎么诸葛亮大败而回就是不提呢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4 23:11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4 21:37 发表
晋书本来就可信度低,一本所谓的史书,两年就编出,挂了房玄龄的名字,这么重大事件不论正野史都未成有半点记载,就算陈寿没写,那么多史学家怎么连提都没提到一点过,突然4百年后蹦出来了,所以资政通鉴都是采取汉晋春秋的说法,大多数史学家也不采信晋书的说法
从你对晋书的错误认识,就知道你的意见不具有参考价值。
“俘斩万计”就是军事范畴,何来“这么重大事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折兵万计,哪本书上有记载了?比诸葛亮退军发生损失这类事情,要“重大”多了吧。
什么叫“那么多史学家没有提到过”?你怎么知道的?《晋书》之前,已经有了许多种同类史书,这些书你都看了,全没有记载?
看你说的这么肯定,你能否具体地举出一本书,该提而未提“俘斩数万”之事的?大家来分析分析也成啊。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4 23:32 编辑 ]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3-14 23:14
WHO告诉我们S二号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折兵万计的?《三国演义》?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4 23:25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4 21:49 发表
说的多好,我太相信晋书,我就那闷了,晋书上写的诸葛亮和陈寿有私仇,怎么仇恨怎么深的人,有怎么大的败绩就一点也不提能。到底陈寿和诸葛亮有没有仇呀。“没仇”,晋书不就是纯属胡说八道吗,“有仇”怎么诸葛亮大败而回就是不提呢
你读过晋书?说诸葛亮与陈寿有私仇?怎么仇恨怎么深的人?
退一步,就算如此,你以为史家作史,会将你理解的什么“仇”加进史书胡说八道啊。你觉得,一个人是自身利益重要啊,还是自毁名誉图一时口快重要啊?
下去想清楚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吧。
如果按你的这类不堪入耳的“思路”,《晋书》那是很维护诸葛亮的“军事之名望”了?那怎么还把诸葛亮的失败写得这么详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4 23:49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4 23:28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3-14 23:14 发表
WHO告诉我们S二号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折兵万计的?《三国演义》?
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失败,诸葛亮前军马谡(兵力数万)被魏将张郃大破于街亭,偏师赵云(兵力过万)被曹真破于箕谷。保险估计,第一次北伐损兵万计。
由于《三国志》作史过于简略,对于第一次北伐的损失兵力的确切数字,没有记载。但是,没有记载这个数字不等于没有这个数字。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3-14 23:30
WHO告诉你马谡兵力数万,又是WHO告诉你赵云兵力过万,更不要说你那小脑袋瓜里面YY来的“保险估计”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4 23:39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3-14 23:30 发表
WHO告诉你马谡兵力数万,又是WHO告诉你赵云兵力过万,更不要说你那小脑袋瓜里面YY来的“保险估计”了
驹儿好学,那就灌一点。
赵云军:冒充主力+多于曹真军 → 过万
亮本军:总兵力十万+本军多于张郃等军 → 七八万
马谡军:亮之前军+对付张郃 → 数万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3:44 编辑 ]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3-14 23:54
S二号拍脑袋出来的YY数据没人会当回事的,史书记载马谡是前军不假,但是是张郃来对付的他而不是他去对付的张郃,所以马谡的兵力数万根本就是S二号一厢情愿的YY之作;诸葛亮的总兵力十万不好说是S二号的YY,但也只是部分业余票友的YY罢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4 23:59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3-14 23:54 发表
S二号拍脑袋出来的YY数据没人会当回事的,史书记载马谡是前军不假,但是是张郃来对付的他而不是他去对付的张郃,所以马谡的兵力数万根本就是S二号一厢情愿的YY之作;诸葛亮的总兵力十万不好说是S二号的YY,但也 ...
不满意啊?呵呵,那就自己也来YY一番。
还有别的疑问吗?问出来,一并给你灌一灌了。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3-15 00:03
不要以为人人都和你一样喜欢YY历史的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00:05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3-15 00:03 发表
不要以为人人都和你一样喜欢YY历史的
一、你不知史料
二、你却认为别人YY
三、必然,你是因为自己先YY了一番,再和别人的提供相对比。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3-15 00:22
1,我了解史料
2,你的YY压根就没有史料支持,这么明明白白的YY要让人不知道还真有点难度
3,根据史料记载,你提供那一套YY的东西实在过于无稽,简直是妄图侮辱网友的智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00:25
也许吧,不过,之前必须改你一个字: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3-15 00:22 发表
1,我
误解史料
2,你的YY压根就没有史料支持,这么明明白白的YY要让人不知道还真有点难度
3,根据(
被我曲解的)史料记载,你提供那一套YY的东西实在过于无稽,简直是妄图侮辱网友的智商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3-15 00:29
也就S二号这种角色能误解史料曲解史料,我哪有那本事,你也太看得起我了
作者:
fredghl 时间: 2007-3-15 09:34
樓主還是繼續努力再在史料中找到佐證纔好
所謂“孤證不舉”嗎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2:38
驹儿好学,那就灌一点。
赵云军:冒充主力,多于曹真军 → 过万
亮本军:总兵力十万,本军多于张郃等军 → 七八万
马谡军:亮之前军,对付张郃 → 数万
=============================
赵云那里多于曹真军队了,曹真领的是关中所有军队,原来关中所有的部队不过万人,
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曹真的大众就是一万人都不到,可真可叫大众呀,还有兵弱敌强,不会在这里也被YY成我军老弱病残,敌军是精壮吧,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3:09
原帖由 fredghl 于 2007-3-15 09:34 发表
樓主還是繼續努力再在史料中找到佐證纔好
所謂“孤證不舉”嗎
先说说你所理解的“孤证不举”。
然后,诸葛亮被“俘斩万计”,可以在《三国志》中找到旁证。魏军战后“封爵增位各有差”,就是对“俘斩万计”,击退蜀军战果的肯定。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3:30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2:38 发表
赵云那里多于曹真军队了,曹真领的是关中所有军队,原来关中所有的部队不过万人,
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曹真的大众就是一万人都不到,可真可叫大众呀,还有兵弱敌强,不会在这里也被YY成我军老弱病残,敌军是精壮吧,
1、你举的史料,没有能有效反驳“赵云军多于曹真军“,”兵弱敌强“的意思模糊,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理解成“我军老弱病残,敌军是精壮”也是可以的,赵云是疑兵,而亮本军是主力,赵云军弱于亮本军是必然的,老弱病残必然不会跟诸葛亮去跋山涉水,远攻陇右;但老弱病残中较精壮者随赵云充任疑兵,还是可以胜任的。姑且不认为魏军比蜀军更精壮,而是认为同样精壮,则曹真军强壮于赵云军明矣。
2、关中所有军队在名义上归曹真率领,可是,曹真实际上带了多少兵去迎战赵云(你不会以为带了全部关中之兵吧),你没有加以区分。好比一个足球队,有二三十人,都归教练指挥,你就认为场上本方不是只有11人在比赛?即使场上11人,也还有人在后面守门,不参与抢球呢。
3、“大众”本就模糊,一万人不到称为大众,有何不可?退一步,曹真“遣大众”,这些“大众“是否最终都来与赵云对阵了呢?史料明显说这些大众是“当”诸葛亮军的。后来人家侦察到诸葛亮其实攻祁山去了,人家的“大众”还傻乎乎地跟你赵云练啊。
结论,推测是需要的,但推测的前提是依据史料,而不是事先认为“史料可能有错误”。除非史料本身相互矛盾,才可以推理否定其一。
我的推测就是这样的,公式左面为史料,右面为推理的结果:
赵云军:冒充主力+多于曹真军 → 过万
亮本军:总兵力十万+本军多于张郃等军 → 七八万
马谡军:亮之前军+对付张郃 → 数万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3:45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4:48
3、“大众”本就模糊,一万人不到称为大众,有何不可?退一步,曹真“遣大众”,这些“大众“是否最终都来与赵云对阵了呢?史料明显说这些大众是“当”诸葛亮军的。后来人家侦察到诸葛亮其实攻祁山去了,人家的“大众”还傻乎乎地跟你赵云练啊。
=======================================
赵云的本来就是疑军,疑军的任务是干什么,就是拖住曹真的主力,如果只有一万人,其他关中军去那了,诸葛亮都到街亭,不见半个关中军队去拦截,到是张合的军队先到了,赵云是先出兵的,曹真不是主力出击,诸葛亮能轻轻松松无悠无虑的把军队全部开出来,然后又策反三郡,一路上基本没余到抵抗,就是因为曹真中了疑兵之计,差点误了大事,所以此战过后,未得半点封赏.还有一个佐证就是云别传,如果赵云军队和曹真军队相差无几,甚至比曹真多,诸葛亮能那样大力赞赏他.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4:51
先说说你所理解的“孤证不举”。
然后,诸葛亮被“俘斩万计”,可以在《三国志》中找到旁证。魏军战后“封爵增位各有差”,就是对“俘斩万计”,击退蜀军战果的肯定。
=========================================
这个我就反驳你,二次北伐,张合的部队到来时,诸葛亮早就退了,根本没有和诸葛亮交战,到是前去追击的王双折了,张合都能有照样有封赏.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4:52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3:30 发表
赵云军:冒充主力+多于曹真军 → 过万
亮本军:总兵力十万+本军多于张郃等军 → 七八万
马谡军:亮之前军+对付张郃 → 数万
还是没看出来这个马谡的数万是怎么推出来的。
魏延自请为前部,只要求五千。为什么马谡就有数万?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4 02:22 发表
第四次北伐的当事人除了司马懿,还有名将张郃;但是,在“俘斩万计”事件发生时,张郃已经阵亡,因此,《张郃传》中不可能有相关记载。另外有可能记载“俘斩万计”的传记,可以算是《明帝纪》。但是,《明帝纪》连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的折兵数万都没有详述,则第四次北伐自然更为简略,找不到《宣帝纪》的相关记载自是意料之中。
再退一步,就算马谡有数万,就等于诸葛亮损失数万???
原来马谡的部队被全歼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5:17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4:48 发表
赵云的本来就是疑军,疑军的任务是干什么,就是拖住曹真的主力,如果只有一万人,其他关中军去那了,诸葛亮都到街亭,不见半个关中军队去拦截,到是张合的军队先到了,赵云是先出兵的,曹真不是主力出击,诸葛亮能轻轻松松无悠无虑的把军队全部开出来,然后又策反三郡,一路上基本没余到抵抗,就是因为曹真中了疑兵之计,差点误了大事,所以此战过后,未得半点封赏.还有一个佐证就是云别传,如果赵云军队和曹真军队相差无几,甚至比曹真多,诸葛亮能那样大力赞赏他.
一、其他关中军有的是地方军,还在守卫本地啊。能机动出来的,第一波由曹真所率的,估计万人左右。魏国西线沉寂十几年,开头几年可能还时刻准备蜀国来攻,后来,渐渐松驰,连曹真本人都不呆在长安,回洛阳去了。能第一波整起万人来战,也就是曹真了,换了别人就很难。
二、张郃与曹真是有分工的,史料上写得很清楚,张郃去迎战诸葛亮,曹真迎战赵云。
三、呵呵,没见到曹真中了什么计。诸葛亮这次的计策,其实没起作用。
四、三郡投降,那是因为诸葛亮兵多的缘故。
五、赵云军队多于曹真军队,而不是什么“相差无几”。诸葛亮称赞赵云是因为赵云败了以后,举措得当,还知道烧掉栈道,曹真军不得追击,最后败得不是很惨而已。相反,马谡兵败以后,自己个跑回来了,当然要称赞赵云。
赵云军队多于曹真军队,是诸葛亮自己在战后总结出来的,史料明明摆在那里,还需要费什么口舌?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5:27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5:19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4:51 发表
这个我就反驳你,二次北伐,张合的部队到来时,诸葛亮早就退了,根本没有和诸葛亮交战,到是前去追击的王双折了,张合都能有照样有封赏...
举出史料来。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5:23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4:52 发表
还是没看出来这个马谡的数万是怎么推出来的。
魏延自请为前部,只要求五千。为什么马谡就有数万?
再退一步,就算马谡有数万,就等于诸葛亮损失数万???
原来马谡的部队被全歼了
一、魏延五千兵是偷袭,哪里有什么“前军”之说?
二、诸葛亮七八万部队,而且去执行封堵陇右的关键任务,前军难道只有五千?诸葛亮是个白痴?
三、马谡数万军被大破,连马谡自己都跑了,军队死的死,降的降,散的散,而且,这些散兵在魏国内地,免不了被地方军抓捕的下场。
仅有少量被王平收容,最多一两千人吧。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5:25
赵云军队多于曹真军队,是诸葛亮自己在战后总结出来的,史料明明摆在那里,还需要费什么口舌?
=========================
好象是汉晋春秋写的吧,不是正史哦.汉晋春秋曰: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最后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5:25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5:19 发表
举出史料来。
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因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诏郃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
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魏将王双率军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还汉中。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5:33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5:23 发表
一、魏延五千兵是偷袭,哪里有什么“前军”之说?
二、诸葛亮七八万部队,而且去执行封堵陇右的关键任务,前军难道只有五千?诸葛亮是个白痴?
三、马谡数万军被大破,连马谡自己都跑了,军队死的死,降的降 ...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这也是偷袭???
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死的死?降的降?王平有的是时间收兵。
证据拿出来,别老是用估计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5:34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5:25 发表
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因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诏郃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
呵呵,果然是这段啊。就估计你们是把这段错误理解了。
这里任命张郃为征西车马骑将军,一是肯定他的能力,升迁之;二是属于调动工作,以后专门对付来自西线的战争。没见有什么“封爵”
《明帝纪》里的“封爵增位各有差”记载,则写明是因击退诸葛亮而“赏功”。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5:39
张郃与曹真是有分工的,史料上写得很清楚,张郃去迎战诸葛亮,曹真迎战赵云。
======================================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
赵云是疑军,如果不把曹真主力给晃点住,诸葛亮能轻易出击,而且根本没你说的分工,不知道你说的是出只那本史记,而且诸葛亮传,赵云传都是大众,举众,赵云更是记载兵弱敌强,这都说明这是关中主力军队,而且曹真如果真是以少击多,却战后也没加任何封赏,
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
第二次,也就注意了一下陈仓,自己都没出战就有大封赏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5:39
[quote]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5:33 发表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这也是偷袭???
是的,或者说是奇袭,选一条魏军不加留意的“异道”进军,最后与诸葛亮会师,这显然不是诸葛亮的什么“前军”。
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死的死?降的降?王平有的是时间收兵。
证据拿出来,别老是用估计
证据就是“大破之”,且马谡等将军丢下部队自己跑回去了。你知道被“大破之”,而且军队的指挥官全部都逃跑了以后的后果?就是全军覆没。
王平总共只有二千兵,他能保持自己的军队就不错了,还敢“有的是时间”收兵?王平不过就是在退兵的过程中收了一些遇到的散兵。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8:41 编辑 ]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5:40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5:34 发表
呵呵,果然是这段啊。就估计你们是把这段错误理解了。
这里任命张郃为征西车马骑将军,一是肯定他的能力,升迁之;二是属于调动工作,以后专门对付来自西线的战争。没见有什么“封爵”
《明帝纪》里的“ ...
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乙巳,论讨亮功,封爵增邑各有差。
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很明显的区别,一是败走一是退走,若有俘斩万计之功,岂有不写之理???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5:47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5:39 发表
证据就是“大破之”,且马谡等将军丢下部队自己跑回去了。你知道被“大破之”,而且军队的指挥官全部都逃跑了以后的后果?就是全军覆没。
王平总共只有二千兵,他能保持自己的军队就不错了,还敢“有的是时 ...
大破就等于没有兵了???
军队的指挥官全部都逃跑了?那王平叫啥?
张郃不敢追击,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史有明载。
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
若马谡全军覆没,黄袭等人的兵又是哪儿来的?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5:50
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乙巳,论讨亮功,封爵增邑各有差。
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很明显的区别,一是败走一是退走,若有俘斩万计之功,岂有不写之理???
==========================================
而且最基本的诸葛亮传写的也写的是粮尽退走,如果按晋书,就是败退,虽然本传是会隐晦失败,但失败就是失败,不会把败走变退走,这个参考其他传,有失败要么不提,要么也会有败走,或被破等字样,绝对不会变样呀.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5:54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5:39 发表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
赵云是疑军,如果不把曹真主力给晃点住,诸葛亮能轻易出击,而且根本没你说的分工,不知道你说的是出只那本史记,而且诸葛亮传,赵云传都是大众,举众,赵云更是记载兵弱敌强,这都说明这是关中主力军队,而且曹真如果真是以少击多,却战后也没加任何封赏,
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
第二次,也就注意了一下陈仓,自己都没出战就有大封赏了.
关于分工的史料:
1,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
2,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
3,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可见,曹真负责斜谷方向,张郃负责陇右方向。
曹真的增邑,原因是多方面的,岂是仅因为他料定诸葛亮出必出陈仓?曹真在魏国是什么地位?他是有条件要增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会增邑的。
而看《明帝纪》,诸葛亮的数次北伐,均有记载;但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记载了因“讨亮”和“退亮”有功,进行“封爵增位各有差”“封爵增邑各有差”。可见,第一次第四次抗北伐中,取得了击破诸葛亮军的较大战果。且细看一下,第一次的战果比第四次的战果更大。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5:56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5:50 发表
而且最基本的诸葛亮传写的也写的是粮尽退走,如果按晋书,就是败退,虽然本传是会隐晦失败,但失败就是失败,不会把败走变退走,这个参考其他传,有失败要么不提,要么也会有败走,或被破等字样,绝对不会变样呀.
岂止如此?
若司马懿有“俘斩万计”的大功,就是大胜了。
但不写“俘斩万计”而只写张郃被诸葛亮杀,那就是败仗了。
从胜变成败,陈寿也未免太夸张了。
为诸葛亮隐讳的例子俺是没看到,但为司马家隐讳的地方就不少,如张郃之死。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5:57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发表
大破就等于没有兵了???
军队的指挥官全部都逃跑了?那王平叫啥?
张郃不敢追击,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史有明载。
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
若马谡全军覆没,黄袭等人的兵又是哪儿来的?
全军覆没当然不等于没有兵了
你扯王平作甚,王平是一只偏师,只有二千人;马谡的本部军官全部都逃跑了,这才是数万军队的主官。
黄袭的兵,史书根本没讲此人哪来的,就算他是马谡的部将,还剩下几百兵,也是有可能的。譬如他带几个兵逃跑,正好遇到王平,就合并到王平队里回来了,因此没有被斩。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5:40 发表
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乙巳,论讨亮功,封爵增邑各有差。
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很明显的区别,一是败走一是退走,若有俘斩万计之功,岂有不写之理???
当然有点区别,抗一伐与抗四伐比起来,抗一伐的战果更大一些。
至于“退走”,只是隐讳说法。退走包括了“因失败而退走”的意思在内。
关于不写“俘斩万计”的说明:
第一次北伐战果很大,但《明帝纪》都不写详细战果;第四次北伐战果较少,反而要求《明帝纪》去写?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9 03:18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00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5:56 发表
岂止如此?
若司马懿有“俘斩万计”的大功,就是大胜了。
但不写“俘斩万计”而只写张郃被诸葛亮杀,那就是败仗了。
从胜变成败,陈寿也未免太夸张了。
为诸葛亮隐讳的例子俺是没看到,但为司马家隐讳的地方就不少,如张郃之死。
“俘斩万计”对于诸葛亮的八万军队来说,败退回来,损失八分之一或多一些,算不得什么“大胜”,明显比第一次北伐的战果要差一些。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军损兵数万。
《宣帝纪》记载主要以司马懿为主,张郃的意外中流箭之死,可记可不记。
再说,也没人说过《宣帝纪》在为“诸葛亮隐讳“吧?何来此言?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8:45 编辑 ]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6:01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5:57 发表
当然有点区别,抗一伐与抗四伐比起来,抗一伐的战果更大一些。
至于“退走”,只是隐讳说法。退走包括了“因失败而退走”的意思在内。
阁下视力正常吧?
粮尽退军包括了“因失败而退走”的意思在内?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06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6:01 发表
阁下视力正常吧?
粮尽退军包括了“因失败而退走”的意思在内?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粮尽,也是事实;退兵,也是事实。二者并记而已。
“射杀郃”是怎么回事呢?你绝对不能说这里的记载发生了错误,但这显然是陈寿拔高诸葛亮的曲笔,不能不叹服陈寿的笔法。
看看《张郃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明显地,张郃只是中了流箭而已,属于意外阵亡。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6:07
而看《明帝纪》,诸葛亮的数次北伐,均有记载;但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记载了因“讨亮”和“退亮”有功,进行“封爵增位各有差”“封爵增邑各有差”。可见,第一次第四次抗北伐中,取得了击破诸葛亮军的较大战果。且细看一下,第一次的战果比第四次的战果更大。
=================================
既然战果大,怎么曹真就没封赏,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皇帝要他去督军,他到和赵云的疑兵打起来了,不来了.
整理后的顺序过程
第一,赵云疑兵出箕谷,曹真大军来拒,结果赵云人少,先小败了一阵,只能敛众防守
第二,诸葛亮出祁山来,策反三郡
第三,魏国朝野震动,魏明帝命令曹真去郿督军,张合直接杀向诸葛亮,
第四,曹真还在和赵云对峙,张合以在街亭大破马谡
第五,诸葛亮见马谡失败,立刻退走,
第六,赵云也听到了街亭失败,也立刻撤退,曹真却不敢追击.
最后,诸葛亮,赵云被贬,张合大赏,曹真未加任何封赏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08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5:50 发表
而且最基本的诸葛亮传写的也写的是粮尽退走,如果按晋书,就是败退,虽然本传是会隐晦失败,但失败就是失败,不会把败走变退走,这个参考其他传,有失败要么不提,要么也会有败走,或被破等字样,绝对不会变样呀.
退走,可以是主动退,也可以是被击退,还可以是“因失利而主动退”。
为了隐讳诸葛亮的失败,这里用“退走”的说法,指的是”因失利而主动退走“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发表
既然战果大,怎么曹真就没封赏,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皇帝要他去督军,他到和赵云的疑兵打起来了,不来了.
整理后的顺序过程
第一,赵云疑兵出箕谷,曹真大军来拒,结果赵云人少,先小败了一阵,只能敛众防守
第二,诸葛亮出祁山来,策反三郡
第三,魏国朝野震动,魏明帝命令曹真去郿督军,张合直接杀向诸葛亮,
第四,曹真还在和赵云对峙,张合以在街亭大破马谡
第五,诸葛亮见马谡失败,立刻退走,
第六,赵云也听到了街亭失败,也立刻撤退,曹真却不敢追击.
最后,诸葛亮,赵云被贬,张合大赏,曹真未加任何封赏
曹真的功劳显然没有张郃大,没有封赏也无所谓,曹真还会和张郃真封赏?曹真什么时候不能加封赏?
皇帝要他去督军,督军就是为了作战,赵云的疑军也过万,当然也需要有军队对付。于是,曹真兵少,所以负责修理赵云,张郃兵多,负责修理诸葛亮。
后面你的YY,可以休矣。
第一,赵云兵是比曹真兵要多的,而且,不是仅多出一点点。
第二,诸葛亮出祁山,三郡是摄于武力而降的。不然,空口白牙你策反谁啊。
第三,第四,第五,
第六,曹真不敢追击?你意淫了吧,其实,赵云逃跑时如漏网之鱼,栈道烧了,曹真无法追击而已。况且,曹真也没必要去追去,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作;他抽身就去收复失地去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8:58 编辑 ]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6:08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00 发表
“俘斩万计”对于诸葛亮的八万军队来说,败退回来,损失八分之一或多一些,算不得什么“大胜”,至于比第一次北伐的战果要差一些。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军损兵数万。
《宣帝纪》记载主要以司马懿为主,张 ...
阁下知道万计的意思么?
万计就是以万计,可不是一万多的意思,也是好几万了。
杀敌几万还不算大胜????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10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6:07 发表
而看《明帝纪》,诸葛亮的数次北伐,均有记载;但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记载了因“讨亮”和“退亮”有功,进行“封爵增位各有差”“封爵增邑各有差”。可见,第一次第四次抗北伐中,取得了击破诸葛亮军的较大战果。 ...
赵云军多于诸葛亮军的史料,你先证伪了再说后面吧。
我已经提了至少三四次了,你总是不能正视史料。
你想推理是可以的,但是要在史料的基础上;而不是先把史料抛在一边,YY过瘾了,再来挑捡个别史料来壮胆子。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6:13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06 发表
粮尽,也是事实;退兵,也是事实。二者并记而已。
“射杀郃”是怎么回事呢?你绝对不能说这里的记载发生了错误,但这显然是陈寿拔高诸葛亮的曲笔,不能不叹服陈寿的笔法。
看看《张郃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明显地,张郃只是中了流箭而已,属于意外阵亡。
因粮尽而退兵=因失败而退兵?
俺还以为你要说张郃只是中了流箭而已,并未阵亡呢。
张郃中的箭是诸葛亮部下射的,那就是射杀郃。
若阁下认为这箭是张郃部下射的,俺可以同意这是拔高了诸葛亮,陈寿把功劳归到诸葛亮头上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14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6:08 发表
阁下知道万计的意思么?
万计就是以万计,可不是一万多的意思,也是好几万了。
杀敌几万还不算大胜????
万计,也完全可以是上万,或万余的意思。
譬如说,我今年取得了15%的增长,进步一般。我就说,“我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这总可以的吧?不算什么巨大的进步。
你总不能说,“你自己讲了增长有两位数,两位数,就是几十的意思,你增长了百分之几十,还不算巨大进步?你吹牛!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16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6:13 发表
因粮尽而退兵=因失败而退兵?
俺还以为你要说张郃只是中了流箭而已,并未阵亡呢。
张郃中的箭是诸葛亮部下射的,那就是射杀郃。
若阁下认为这箭是张郃部下射的,俺可以同意这是拔高了诸葛亮,陈寿把功 ...
粮尽,也是事实;退兵,也是事实。二者并记而已。当然,粮尽也是退军的因素之一;但是并不与作战失利相矛盾。
也就是说,诸葛亮被打得屡屡失利,又弹尽粮绝,不得不退兵。
“射杀郃”是怎么回事呢?你绝对不能说这里的记载发生了错误,但这显然是陈寿拔高诸葛亮的曲笔,不能不叹服陈寿的笔法。
看看《张郃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明显地,张郃只是中了流箭而已,属于意外阵亡。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19 编辑 ]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6:18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14 发表
万计,也完全可以是上万,或万余的意思。
譬如说,我今年取得了15%的增长,进步一般。我就说,“我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这总可以的吧?不算什么巨大的进步。
你总不能说,“你自己讲了增长有两位数, ...
计是计算,万计就是以万计算,一万多两万不到犯得着用万计算么?
你举两位数跟这个有啥关系?
阁下该找的以万计算万余的例子(千、百、十、亿等数量单位都可以)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20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6:18 发表
计是计算,万计就是以万计算,一万多两万不到犯得着用万计算么?
你举两位数跟这个有啥关系?
阁下该找的以万计算万余的例子(千、百、十、亿等数量单位都可以)
难道上万,万余,就不能以万计了?
难道15%的增长,就不能说是两位数的增长了?
显然“俘斩万计”是个模糊的说法,这里显然也用了陈寿一样的笔法,为传主曲笔拔高。你要理解成“数万”那是你的事。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22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6:20
赵云军多于诸葛亮军的史料,你先证伪了再说后面吧。
我已经提了至少三四次了,你总是不能正视史料。
你想推理是可以的,但是要在史料的基础上;而不是先把史料抛在一边,YY过瘾了,再来挑捡个别史料来壮胆子。
===========================================
这是后出师表,早就被人证明是伪做,兄弟知不知道呀,还来这里说史料.到是你一直在YY,你就给我剧一个三国志记载败走边粮尽而退,咋诸葛亮待遇就怎么好呢.怎么和晋书记载的陈寿和诸葛亮的关系就那么不同呢,被剁了一万多人,居然直接被忽略了.然后300年后重见天日.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6:21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16 发表
粮尽,也是事实;退兵,也是事实。二者并记而已。当然,粮尽也是退军的因素之一;但是并不与作战失利相矛盾。
“射杀郃”是怎么回事呢?你绝对不能说这里的记载发生了错误,但这显然是陈寿拔高诸葛亮的曲笔,不能不叹服陈寿的笔法。
看看《张郃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明显地,张郃只是中了流箭而已,属于意外阵亡。
阁下该找的是因作战失利而退兵的证据。
敢者意外阵亡就不叫阵亡,而是还活着????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6:23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20 发表
难道上万,万余,就不能以万计了?
难道15%的增长,就不能说是两位数的增长了?
显然“俘斩万计”是个模糊的说法,这里显然也用了陈寿一样的笔法,为传主曲笔拔高。你要理解成“数万”那是你的事。
找个上万、万余写成以万计的例子出来吧,别空口说白话。(百十千之类的也可以)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25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6:20 发表
这是后出师表,早就被人证明是伪做,兄弟知不知道呀,还来这里说史料.到是你一直在YY,你就给我剧一个三国志记载败走边粮尽而退,咋诸葛亮待遇就怎么好呢.怎么和晋书记载的陈寿和诸葛亮的关系就那么不同呢,被剁了一万多人,居然直接被忽略了.然后300年后重见天日.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不是伪作还一直在争论着呢。
看来,阁下不知道史料出自何处?我说的史料,来自《汉晋春秋》,这本书,被公认是挺刘的。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27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6:21 发表
阁下该找的是因作战失利而退兵的证据。
敢者意外阵亡就不叫阵亡,而是还活着????
证据就是《宣帝纪》,它弥补了司马懿之前无人为之作传的空白。你总不能要求我去《清史》里找诸葛亮作战失利的“证据”吧。
意外阵亡就是阵亡,没说“不叫阵亡”或是“还活着”。
阁下要是发现自己没有新观点的话,可以下去歇歇,不要捏造别的人观点,再加以质疑。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29 编辑 ]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6:30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25 发表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不是伪作还一直在争论着呢。
看来,阁下不知道史料出自何处?我说的史料,来自《汉晋春秋》,这本书,被公认是挺刘的。
原来阁下也承认《汉晋春秋》?那太好了
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6:33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不是伪作还一直在争论着呢。
看来,阁下不知道史料出自何处?我说的史料,来自《汉晋春秋》,这本书,被公认是挺刘的。
=======================================
汉晋春秋曰: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於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於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於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十一月,上言曰:“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讬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讬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適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於南阳,险於乌巢,危於祁连,偪於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於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於是有散关之役。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主
这段就是后出师表前面说的,至于你说的汉晋春秋挺刘的,魏略还是挺魏的,怎么就是没记载你的俘斩万计,不止这些,还有九州春秋,等等,正野史,怎么就是没你的俘斩万计,难道他们都挺刘,都对司马家有仇,万余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6:33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27 发表
证据就是《宣帝纪》,它弥补了司马懿之前无人为之作传的空白。你总不能要求我去《清史》里找诸葛亮作战失利的“证据”吧。
意外阵亡就是阵亡,没说“不叫阵亡”或是“还活着”。
阁下要是发现自己没有新观点的话,可以下去歇歇,不要捏造别的人观点,再加以质疑。
那就叫孤证,现在被质疑中。不要用自己证明自己。
既然张郃阵亡是事实,而且死于诸葛亮部的箭下。
不叫被射杀叫啥?叫寿终正寝?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37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6:23 发表
找个上万、万余写成以万计的例子出来吧,别空口说白话。(百十千之类的也可以)
段谷之战,乘衅大捷,斩将搴旗,效首万计
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6 13:38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39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6:33 发表
那就叫孤证,现在被质疑中。不要用自己证明自己。
既然张郃阵亡是事实,而且死于诸葛亮部的箭下。
不叫被射杀叫啥?叫寿终正寝?
呵呵,《三国志》之《明帝纪》总不是孤证了吧。
张郃中流箭意外阵亡是事实,没说“寿终正寝”。
阁下要是发现自己没有新观点的话,可以下去歇歇,不要捏造别的人观点,再加以质疑。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6 13:39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42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6:30 发表
原来阁下也承认《汉晋春秋》?那太好了
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 ...
《汉晋春秋》是挺刘挺诸的,这个你也承认吧,既然挺诸,总不会贬低诸葛亮的吧,所以,这个史料记载赵云兵多于曹真,那是可信的。
但是,说到诸葛亮的那些“光辉形象”,则就可以用“孤证”来说明他的不可靠了,呵呵。
再说,《汉晋春秋》也没有否认《宣帝纪》,这个我的主帖已经分析过了。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6:42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37 发表
段谷之战,乘衅大捷,斩将搴旗,效首万计
段谷之战,姜维损兵多少?万余,差不多吧,你认为有“数万”之多吗?
就算一万多人,怎么就是没记载呢,不说三国志,你就在那一本晋朝到唐朝之间的史书,记载了的,不然就是叫孤证不立,至于封赏问题,成功防守住了诸葛亮,不应该得到封赏.就一定要司马懿杀那一万人,才会有.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6:44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37 发表
段谷之战,乘衅大捷,斩将搴旗,效首万计
段谷之战,姜维损兵多少?万余,差不多吧,你认为有“数万”之多吗?
这不就是吹牛么?
甘露元年诏曰:“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国威震於巴、蜀,武声扬於江、岷。今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忠为亭侯。”
再加上曹魏文书以一当十的传统,你想有多少?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45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发表
汉晋春秋曰: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於是有散关之役。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主
这段就是后出师表前面说的,至于你说的汉晋春秋挺刘的,魏略还是挺魏的,怎么就是没记载你的俘斩万计,不止这些,还有九州春秋,等等,正野史,怎么就是没你的俘斩万计,难道他们都挺刘,都对司马家有仇,万余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呵呵,你都没搞清上述大段记载中,哪些是后出师表,呵呵。
魏略没有记载“俘斩万计”?你是怎么知道的?其实,我主帖已经讲了。
九州春秋这种书,你估计没有看过吧,里面根本没提到过司马懿,它要是记载了“俘斩万计”这事,倒真是奇怪了。
你为什么不说《清史》怎么不记载“俘斩万余”吧?
其实,你能举出一本书,该记而未记“俘斩万计”吗?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6:42 发表
就算一万多人,怎么就是没记载呢,不说三国志,你就在那一本晋朝到唐朝之间的史书,记载了的,不然就是叫孤证不立,至于封赏问题,成功防守住了诸葛亮,不应该得到封赏.就一定要司马懿杀那一万人,才会有.
好了,既然如此,下回你就不要再扯“万计”一定是“数万”了。
别的问题,再一一道来。
目前《三国志》可以为《宣帝纪》作旁证。
你关于封赏的解释,那是你个人的猜想,得不到公认,因此,不算什么“证否”。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20:24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47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6:44 发表
这不就是吹牛么?
甘露元年诏曰:“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国威震於巴、蜀,武声扬於江、岷。今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 ...
这里不是什么吹牛,说明“万计”可以是“上万”的意思。
不同的书里,对姜维损失兵员的记载不同,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很正常。哪能本本书里搞得那么精确呢?
我只是通过这个例子告诉你们,不要一见到“万计”,就一概认为有“数万”之多。而你们之所以否定《宣帝纪》,误以为万计一定是”数万“,是你们的重要依据。现在,你们的这个“重要依据”被证明,根本就是你们犯了错误。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49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6:47
《汉晋春秋》是挺刘挺诸的,这个你也承认吧,既然挺诸,总不会贬低诸葛亮的吧,所以,这个史料记载赵云兵多于曹真,那是可信的。
但是,说到诸葛亮的那些“光辉形象”,则就可以用“孤证”来说明他的不可靠了,呵呵。再说,《汉晋春秋》也没有否认《宣帝纪》,这个我的主帖已经分析过了。
================================================
这里是赵云,不是诸葛亮吧,挺刘不一定要挺赵云,至于诸葛亮的光辉形象,有本事你可以那出足够证据打倒,而且按你的理论三国演义是挺刘的,怎么把刘备挺成个伪君子,爱哭鬼了.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6:48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39 发表
呵呵,《三国志》之《明帝纪》总不是孤证了吧。
张郃中流箭意外阵亡是事实,没说“被射杀”或是“寿终正寝”。
阁下要是发现自己没有新观点的话,可以下去歇歇,不要捏造别的人观点,再加以质疑。
《明帝纪》有记载司马懿大破诸葛亮没有?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原来诸葛亮设伏兵也是意外????
既然阁下也承认张郃被射杀,那还扯出来干啥?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6:51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45 发表
好了,既然如此,下回你就不要再扯“万计”一定是“数万”了。
别的问题,再一一道来。
目前《三国志》可以为《宣帝纪》作旁证。
你关于封赏的解释,那是你个人的猜想,得不到公认,因此,不算什么“证 ...
关于你封赏的解释也不过一样是你的猜想,也不到公认,还不是孤证不立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5 16:51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6:47 发表
这里不是什么吹牛,说明“万计”可以是“上万”的意思。
不同的书里,对姜维损失兵员的记载不同,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很正常。哪能搞得那么精确呢?
姜维实际损失几千。
在《晋书》的文书里,使用了“以一当十”的传统,所以成了“万计”。
在《三国志》的文书里接近事实,所以还是“千计”。
解释完毕。
若阁下有确切资料说明姜维损失了万余,请举证。
否则这个就不属于“上万”用“以万计”来形容。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52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6:47 发表
这里是赵云,不是诸葛亮吧,挺刘不一定要挺赵云,至于诸葛亮的光辉形象,有本事你可以那出足够证据打倒,而且按你的理论三国演义是挺刘的,怎么把刘备挺成个伪君子,爱哭鬼了.
不要嘴硬了,错了就是错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逞口舌之利,有什么用啊。
我告诉你,赵云兵多于诸葛亮兵,是诸葛亮本人在总结失败时指出的。这事,出于《汉晋春秋》。
再说,《汉晋春秋》插刘的意思你都不懂?是指挺刘备一个人?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55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6:51 发表
关于你封赏的解释也不过一样是你的猜想,也不到公认,还不是孤证不立
我的解释是根据《三国志》《明帝纪》的明文记载,只有两次有“封爵增位各有差封爵增邑各有差”,别的都没有。充分说明,这两次抗北伐,取得了较大的战果。第一次消灭敌人数万,第四次消灭敌人上万。
你不能否认这个证据(如果你想否认,就必须以史料来否认,而不是你自己的瞎猜),那当然就可以作为旁证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7:03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6:56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发表
《明帝纪》有记载司马懿大破诸葛亮没有?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原来诸葛亮设伏兵也是意外????
既然阁下也承认张郃被射杀,那还扯出来干啥?
《明帝纪》记载了司马懿因击退诸葛亮而受赏。但是,根据《明帝纪》对第一次北伐的记载,它不会记载详细的战果。
诸葛亮设伏兵我说是意外了吗?
张郃中流箭却是意外,这是《三国志》记载的。
张郃这事,可不是本人扯出来的,是你们扯出来的啦。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5 16:51 发表
姜维实际损失几千。
在《晋书》的文书里,使用了“以一当十”的传统,所以成了“万计”。
在《三国志》的文书里接近事实,所以还是“千计”。
解释完毕。
若阁下有确切资料说明姜维损失了万余,请举证 ...
我没有必要去证明其他的,我证明了“万计”不等于“数万”,就可以了。
我只是通过这个例子告诉你们,不要一见到“万计”,就一概认为有“数万”之多。而你们之所以否定《宣帝纪》,误以为万计一定是”数万“,是你们的重要依据。现在,你们的这个“重要依据”被证明,根本就是你们犯了错误。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9:15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6:56
不要嘴硬了,错了就是错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逞口舌之利,有什么用啊。
我告诉你,赵云兵多于诸葛亮兵,是诸葛亮本人在总结失败时指出的。这事,出于《汉晋春秋》。
再说,《汉晋春秋》插刘的意思你都不懂?是指挺刘备一个人?
==========================================
出于汉晋春秋说刘坏事的就一定真的,那有你这样的理论,这都出张俨默记。亮集所无,汉晋春秋也是采取了而已.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7:00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6:56 发表
出于汉晋春秋说刘坏事的就一定真的,那有你这样的理论,这都出张俨默记。亮集所无,汉晋春秋也是采取了而已.
好了,不要生气动怒了,下去冷静一下,清醒一下。仔细想一下,如何驳倒“赵云兵多于曹真兵”。
你闹了一个下午了,不是想来告诉我“这都出张俨默记。亮集所无,汉晋春秋也是采取了而已”的吧?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7:03
我的解释是根据《三国志》《明帝纪》的明文记载,只有两次有“封爵增位各有差封爵增邑各有差”,别的都没有。
你不能否认,那当然就可以作为旁证了。
=========================================
司马懿成功防守住,诸葛亮退走,也是战功呀,也可以加封呀,这算什么解释,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去.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7:06
好了,不要生气动怒了,下去冷静一下,清醒一下。仔细想一下,如何驳倒“赵云兵多于曹真兵”。
你闹了一个下午了,不是想来告诉我“这都出张俨默记。亮集所无,汉晋春秋也是采取了而已”的吧?
======================================
赵云传不是说了吗,兵弱敌强,你对这句有疑问,我对汉晋春秋上的话也有疑问呀,我还加了许多佐证,你还有什么佐证吗.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7:06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7:03 发表
司马懿成功防守住,诸葛亮退走,也是战功呀,也可以加封呀,这算什么解释,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去.
那么,别的诸葛亮退走,怎么就没有加封之事啊?
根据《三国志》《明帝纪》的明文记载,只有两次有“封爵增位各有差封爵增邑各有差”,别的都没有。充分说明,这两次抗北伐,取得了较大的战果。第一次消灭敌人数万,第四次消灭敌人上万,正好与《明帝纪》相互应证。
你不能否认这个证据(如果你想否认,就必须以史料来否认,而不是你自己的瞎猜),那当然就可以作为旁证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7:10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7:06 发表
赵云传不是说了吗,兵弱敌强,你对这句有疑问,我对汉晋春秋上的话也有疑问呀,我还加了许多佐证,你还有什么佐证吗.
我对“兵弱敌强”没有疑问。
《汉晋春秋》是挺蜀的,所以,它记载的“赵云军多于曹真军“是可信的。不仅我觉得可信,作史的人都觉得可信。吵架的人觉得不可信,那就不信吧,没人要求你信。
但是,你不能因为你不相信史料,另有自己的YY,来反驳别人依据史料作出的论断。你要反驳别人依据史料作出的论断,就应该先否认史料的记载。
下去想一想,如何驳倒史料吧。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7:14
我对“兵弱敌强”没有疑问。
《汉晋春秋》是挺蜀的,所以,它记载的“赵云军多于曹真军“是可信的。不仅我觉得可信,作史的人都觉得可信。吵架的人觉得不可信,那就不信吧,没人要求你信。
但是,你不能因为你不相信史料,另有自己的YY,来反驳别人依据史料作出的论断。你要反驳别人依据史料作出的论断,就应该先否认史料的记载。
下去想一想,如何驳倒史料吧。
====================================
兵弱敌强就是我军兵少,敌兵太多,到底是三国志可信,还是汉晋春秋可信,自己说去.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7:17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7:14 发表
兵弱敌强就是我军兵少,敌兵太多,到底是三国志可信,还是汉晋春秋可信,自己说去.
呵呵,这是你自己的YY而已。
《三国志》上绝没有说“我军兵少,敌兵太多”
《三国志》可信。
而
《汉晋春秋》是插刘挺蜀的,所以,它记载的“赵云军多于曹真军“是可信的。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7:20
那么,别的诸葛亮退走,怎么就没有加封之事啊?
根据《三国志》《明帝纪》的明文记载,只有两次有“封爵增位各有差封爵增邑各有差”,别的都没有。充分说明,这两次抗北伐,取得了较大的战果。第一次消灭敌人数万,第四次消灭敌人上万,正好与《明帝纪》相互应证。
你不能否认这个证据(如果你想否认,就必须以史料来否认,而不是你自己的瞎猜),那当然就可以作为旁证了。
============================================
你就到底说明了什么,我就看不懂了,到底是谁YY,司马懿守住了诸葛亮,就可以封赏,
而你的史料说白了就是因为上一次封赏是消灭了蜀国数万人,所以这一次封赏也肯定是破了蜀国数万人,这么高超的逻辑,也能为佐证,YY无敌.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7:21
呵呵,这是你自己的YY而已。
《三国志》上绝没有说“我军兵少,敌兵太多”
《三国志》可信。
而
《汉晋春秋》是插刘挺蜀的,所以,它记载的“赵云军多于曹真军“是可信的。
=====================================
三国志上写了,兵弱敌强就是我军兵少,敌兵太多,怎么叫没有说.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7:32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7:21 发表
三国志上写了,兵弱敌强就是我军兵少,敌兵太多,怎么叫没有说.
呵呵,这是你自己的胡乱解释而已。
《三国志》上绝没有说“我军兵少,敌兵太多”
《三国志》可信。
而
《汉晋春秋》是插刘挺蜀的,所以,它记载的“赵云军多于曹真军“,也可信。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7:34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7:20 发表
你就到底说明了什么,我就看不懂了,到底是谁YY,司马懿守住了诸葛亮,就可以封赏,
而你的史料说白了就是因为上一次封赏是消灭了蜀国数万人,所以这一次封赏也肯定是破了蜀国数万人,这么高超的逻辑,也能为佐证,YY无敌.
那么,别的时候诸葛亮退走,怎么就没有加封之事啊?
根据《三国志》《明帝纪》的明文记载,只有两次有“封爵增位各有差封爵增邑各有差”,别的都没有。充分说明,这两次抗北伐,取得了较大的战果。第一次消灭敌人数万,第四次消灭敌人上万,正好与《明帝纪》相互应证。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7:49
呵呵,这是你自己的胡乱解释而已。
《三国志》上绝没有说“我军兵少,敌兵太多”
《三国志》可信。
而
《汉晋春秋》是插刘挺蜀的,所以,它记载的“赵云军多于曹真军“,也可信。
======================================
你凭什么认为我的解释不对,我说你的那种才是胡说八道,三国志其他地方也早不到打不过的原因是自己的兵是老弱病残,敌人的是精壮,而且我的解释又有那里不对了.凭什么说是胡说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7:54
那么,别的时候诸葛亮退走,怎么就没有加封之事啊?
根据《三国志》《明帝纪》的明文记载,只有两次有“封爵增位各有差封爵增邑各有差”,别的都没有。充分说明,这两次抗北伐,取得了较大的战果。第一次消灭敌人数万,第四次消灭敌人上万,正好与《明帝纪》相互应证。
========================================
还不是和我说的意思一样,而且第四次,明明自己先被打的保营,损失上万之众,张合又被射杀,就算真的杀了诸葛亮一万,自己这边还多损失一个张合,怎么取得较大的战果了.你这还不是胡说八道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8:17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7:54 发表
还不是和我说的意思一样,而且第四次,明明自己先被打的保营,损失上万之众,张合又被射杀,就算真的杀了诸葛亮一万,自己这边还多损失一个张合,怎么取得较大的战果了.你这还不是胡说八道
呵呵,你就充分意淫吧,我只负责我的主帖,别的,不奉陪了。
第四次北伐取得较大战果,有《明帝纪》为证。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8:19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8:18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7:49 发表
你凭什么认为我的解释不对,我说你的那种才是胡说八道,三国志其他地方也早不到打不过的原因是自己的兵是老弱病残,敌人的是精壮,而且我的解释又有那里不对了.凭什么说是胡说
你的解释,与史料矛盾,所以判你不对,属于胡说。
史料记载,赵云兵多于曹真军。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8:39
呵呵,你就充分意淫吧,我只负责我的主帖,别的,不奉陪了。
第四次北伐取得较大战果,有《明帝纪》为证。
====================================
我意淫什么了,我说的那一个不是史料记载,到是你才在意淫,赵云的事也不多说了,至于你说的史料可信度,裴松之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8:59
《明帝纪》: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明帝纪》: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自己对比一下,还好意思说是做佐证,怎么一个是退走,一个是败走,司马懿的待遇连张合都不如,我看陈寿是不是不想活了,一个明显的大破之,另一个连记都不记,不会司马炎是不是小时候被司马懿虐待过呀.还有曹真带关右所有人居然还没一万,并且曹睿还要他进兵,我看他是要害死曹真,一个大将军,就带一万人,下级将军都能带五万,曹真这个大将军,还真够窝囊的.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9:19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8:39 发表
我意淫什么了,我说的那一个不是史料记载,到是你才在意淫,赵云的事也不多说了,至于你说的史料可信度,裴松之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呵呵,裴松之说了什么?
《汉晋春秋》这本书,挺蜀的倾向十分明显,这是定论。所以,他里面的记载需要分析。
此书既是挺蜀的,所以,不会故意编造给蜀抹黑的史料。所以,它记载的诸葛亮自己总结的“赵云兵多于曹真兵”是可信的。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3-15 19:22
“赵云兵多于曹真兵”和给蜀抹黑有个啥子关系?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9:24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8:59 发表
《明帝纪》: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明帝纪》: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自己对比一下,还好意思说是做佐证,怎么一个是退走,一个是败走,司马懿的待遇连张合都不如,我看陈寿是不是不想活了,一个明显的大破之,另一个连记都不记,不会司马炎是不是小时候被司马懿虐待过呀.还有曹真带关右所有人居然还没一万,并且曹睿还要他进兵,我看他是要害死曹真,一个大将军,就带一万人,下级将军都能带五万,曹真这个大将军,还真够窝囊的.
第一个问题: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退走”和“败走”的区别,说明第一次北伐的战果大于第四次北伐。
第二个问题:我主帖已经写得很明白了,司马懿的事应该记载《司马懿传》中;但是,《三国志》没有这个传记。而地《晋书》中的《宣帝纪》正好是弥补了这个空白,《三国志》中找不到的司马懿事迹,可以去《宣帝纪》中去找。
第三个问题:一个大将军带一万人就搞定了赵云,何必还要浪费兵力呢?张郃带的兵多,是因为需要修理诸葛亮,而诸葛亮有八万之众。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9:25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3-15 19:22 发表
“赵云兵多于曹真兵”和给蜀抹黑有个啥子关系?
你说不算抹黑就不算抹黑吧。
裴注也说赵云兵多于曹真,呵呵。
你们要否定,给个理由吧。你也可以写个帖子,考证一下,说这个史料不可信。
在阁下还末考证之前,我们写承认这个史料了,呵呵。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9:30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9:29
第二个问题:我主帖已经写得很明白了,司马懿的事应该记载《司马懿传》中;但是,《三国志》没有这个传记。而地《晋书》中的《宣帝纪》正好是弥补了这个空白,《三国志》中找不到的司马懿事迹,可以去《宣帝纪》中去找。
=======================================
曹真,张合怎么就会记载在明帝纪里,第一次就可以详细记载,到了第四次,就提了个碰到司马懿提都不提.怎么司马懿破孟达,破公孙渊就记载.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9:31
你说不算抹黑就不算抹黑吧。
裴注也说赵云兵多于曹真,呵呵。
你们要否定,给个理由吧。
===========================
理由给了很多个,很多不正常了.裴注最后一句话,你怎么就没看清楚.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9:32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9:29 发表
曹真,张合怎么就会记载在明帝纪里,第一次就可以详细记载,到了第四次,就提了个碰到司马懿提都不提.怎么司马懿破孟达,破公孙渊就记载.
司马懿的事在明帝纪里也有记载,但没有细节;曹真张郃事迹的细节也没有出现在《明帝纪》,细节都记在他们的本传中。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9:34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9:31 发表
理由给了很多个,很多不正常了.裴注最后一句话,你怎么就没看清楚.
没见你给出一个理由。也许曾给过,但三言两语又被推翻了,所以没有印象。
裴注最后一句话:
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这是指《后出师表》而已。干别的内容何事?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9:36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9:34
辛巳,立皇子冏为清河王。吴将诸葛瑾、张霸等寇襄阳,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讨破之,斩霸,征东大将军曹休又破其别将於寻阳。
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宣王遣将军胡遵等追讨,破降之
丙寅,司马宣王围公孙渊於襄平,大破之,传渊首于京都,海东诸郡平。冬十一月,录讨渊功,太尉宣王以下增邑封爵各有差。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遂以四万人行。及宣王至辽东,霖雨不得时攻,群臣或以为渊未可卒破,宜诏宣王还。帝曰:“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卒皆如所策。
司马宣王与亮相持,连围积日,亮数挑战,宣王坚垒不应。会亮卒,其军退还。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9:37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9:34 发表
辛巳,立皇子冏为清河王。吴将诸葛瑾、张霸等寇襄阳,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讨破之,斩霸,征东大将军曹休又破其别将於寻阳。
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宣王遣将军胡遵等追讨,破降之
丙寅, ...
请直接举出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中,曹真、张郃、司马懿的对比。
其实你举的这段,对比一下《宣帝纪》,细节上差多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9:39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9:39
司马懿的事在明帝纪里也有记载,但没有细节;曹真张郃事迹的细节也没有出现在《明帝纪》,细节都记在他们的本传中。
===============================
我严重怀疑你看过三国志没,怎么其他的怎么就写了,就差怎么一件.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9:41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9:39 发表
我严重怀疑你看过三国志没,怎么其他的怎么就写了,就差怎 ...
没有差这件,明明记载了司马懿抗第四次北伐,战后还因击退诸葛亮而封赏。
《明帝纪》自己的事还写不过来,去写别人的事的细节?你看看《明帝纪》关于第一次北伐的记载,再对比一下《曹真传》《张郃传》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9:43
《明帝传》: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长安。
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
张合传: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我就看不出,基本都一样,明帝传有很不详细吗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19:45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9:43 发表
《明帝传》: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长安。
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 ...
《明帝纪》记曹真、张郃第一次北伐事,总共26字。
《张郃传》《曹真传》用了多少字,就不用我数了。
《张郃传》里还写了不少细节,如张郃破马谡的细节;而《明帝纪》笼统地说是破诸葛亮军。
《曹真传》里写了月支城的事迹,《明帝纪》里提都没提。
何况,第一次北伐的战功大于第四次北伐,则第一次北伐要用更多的篇幅,那是自然的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19:50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9:51
《明帝纪》记曹真、张郃第一次北伐事,总共26字。
《张郃传》《曹真传》用了多少字,就不用我数了。
何况,第一次北伐的战功大于第四次北伐,则第一次北伐要用更多的篇幅,那是自然的了。
=========================================
事情的大概经过都叙述出来了,几个字,你不是在扯淡,像曹真和平定三郡的几句话,明帝纪也要记是吧,张合传的字还没明帝纪的字多,胡扯也要有个限度吧,YY成这样了。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19:54
不想和你在辩了,YY成这样,基本事情都已经叙述了,看样子,明帝纪是不是还要吧诸葛亮传,赵云传,王平,马谡传一起写进来呀。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20:03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9:51 发表
事情的大概经过都叙述出来了,几个字,你不是在扯淡,像曹真和平定三郡的几句话,明帝纪也要记是吧,张合传的字还没明帝纪的字多,胡扯也要有个限度吧,YY成这样了。
曹真平定三郡的几句话,《明帝纪》当然不需要记载。别人的细节,《明帝纪》记它作什么呢?谢谢支持本人的观点。
第一次北伐事情,张郃传字数远远超过明帝纪,而且记了很多细节,如对手的情况,《明帝纪》也找不到;别人的细节,《明帝纪》记它作什么呢?这正是本人的观点。
第四次北伐事情,《明帝纪》不记载司马懿的细节,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第四次北伐比第一次北作的重要性下降,所以,《明帝纪》中第四次北伐的总字数,少于第一次北伐。更加造成不可能去记载司马懿击破诸葛亮的细节。
如果司马懿事迹,全部能在别人的记载中找到,《三国志》不写司马懿传,原来是因为不需要写了。重大发现啊!
由此推断《三国志》只需要写几个皇帝的传记就够了,何必还要去写什么《曹真传》《张郃传》啊。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20:10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20:04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5 19:54 发表
不想和你在辩了,YY成这样,基本事情都已经叙述了,看样子,明帝纪是不是还要吧诸葛亮传,赵云传,王平,马谡传一起写进来呀。
说实在的,阁下早就不该在这里胡搅蛮缠了。
阁下连基本的史料都不清楚,还把《汉晋春秋》中诸葛亮说赵云兵多于曹真兵当作是《后出师表》。
我要不是因为是帖主的身份,早就不理你了。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20:58
说实在的,阁下早就不该在这里胡搅蛮缠了。
阁下连基本的史料都不清楚,还把《汉晋春秋》中诸葛亮说赵云兵多于曹真兵当作是《后出师表》。
我要不是因为是帖主的身份,早就不理你了。
====================================
到底是谁胡搅蛮缠,明帝纪第一次已经记载了大致过程,你跑来算字数,到司马懿破诸葛亮那里连大概都没,谈个什么细节,这也能佐证,你佐证什么呀,你就告诉我,就是佐证了都受了封赏,诸葛亮退兵,连个败,破等字都不成出现,这个吧里的人都看着,到底是谁喜欢YY,一个劲的细节细节。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21:12
真想不到这里还会有怎么YY的人,明帝纪明明记载的大概了,至少张合破诸葛亮,曹真督军,平定三郡,这些事件都无遗漏说了,而且字数都比张合传多了,到第四次,连个基本记载都没,司马懿击破诸葛亮既然都变成细节了,一个劲的细节细节,你不会连事件和细节都分不清楚吧,小学语文水平要加强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5 22:54
好了,你上述提的问题,我前面都已经说过了,我不想和你再纠缠了。
你自己翻翻我的主帖和后面的帖子。
如果你的确发现我有没有讲到的,你再提出来咱们讨论吧。
因为很显然,争到这种地步,已经极其无聊了;我讲的一切,你都可以无视,讲下去就没有意义了。
你就是反复重申你自己的观点,其实,我也可以这样无限地反复下去。不觉得无聊吗?
譬如,我这个帖子已经把你上面的问题先就讲得很充分了。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5 20:10 编辑
曹真平定三郡的几句话,《明帝纪》当然不需要记载。别人的细节,《明帝纪》记它作什么呢?谢谢支持本人的观点。
第一次北伐事情,张郃传字数远远超过明帝纪,而且记了很多细节,如对手的情况,《明帝纪》也找不到;别人的细节,《明帝纪》记它作什么呢?这正是本人的观点。
第四次北伐事情,《明帝纪》不记载司马懿的细节,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第四次北伐比第一次北作的重要性下降,所以,《明帝纪》中第四次北伐的总字数,少于第一次北伐。更加造成不可能去记载司马懿击破诸葛亮的细节。
如果司马懿事迹,全部能在别人的记载中找到,《三国志》不写司马懿传,原来是因为不需要写了。重大发现啊!
由此推断《三国志》只需要写几个皇帝的传记就够了,何必还要去写什么《曹真传》《张郃传》啊。
最后,本人把基本点整理一遍:
1、抗第一次北伐比抗第四次北伐战果更大也更为重要,所以,第一次北伐篇幅长,第四次北伐篇幅短;第一次北伐写敌人“败退”,第四次北伐只写“退走”。
2、从第一次北伐《明帝纪》的记载可以知道,除了传主以外,传中涉及到的其余人都比他们的本传要简略,一些细节完全不提。
3、《明帝纪》明确记载了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击退诸葛亮,战后并且有重大的封赏。
4、但是,《明帝纪》不可能去写司马懿是如何击退诸葛亮的细节。
5、要了解司马懿击退诸葛亮的细节,可以看《宣帝纪》。《宣帝纪》是关于司马懿的详尽传记,比《三国志》中的传记的详尽程度要高得多。
到此,本人目前没有什么补充的了,你的所有问题,本人也都回答了。重复的提问,本人就不再回答了。我虽然是帖主,觉得也是够意思了。
现通过编辑,正告此帖楼下的这位:
如果你愿意认真讨论问题,本人欢迎;如果你只一味捣乱,反复讲你那些早被我回应过而你又不能反回应的观点,则本人绝不再奉陪了,请自重。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6 13:52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23:19
曹真平定三郡的几句话,《明帝纪》当然不需要记载。别人的细节,《明帝纪》记它作什么呢?谢谢支持本人的观点。
第一次北伐事情,张郃传字数远远超过明帝纪,而且记了很多细节,如对手的情况,《明帝纪》也找不到;别人的细节,《明帝纪》记它作什么呢?这正是本人的观点。
第四次北伐事情,《明帝纪》不记载司马懿的细节,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第四次北伐比第一次北作的重要性下降,所以,《明帝纪》中第四次北伐的总字数,少于第一次北伐。更加造成不可能去记载司马懿击破诸葛亮的细节。
如果司马懿事迹,全部能在别人的记载中找到,《三国志》不写司马懿传,原来是因为不需要写了。重大发现啊!
由此推断《三国志》只需要写几个皇帝的传记就够了,何必还要去写什么《曹真传》《张郃传》啊。
====================================
我真要骂你,细节是细节,司马懿破诸葛亮也是细节,你胡说八道吧,事件变细节,你明白着偷换概念。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23:26
说白一点吧,张合军队击破诸葛亮军队就写了,这叫事件概述,其他的,张合在那里击败诸葛亮,击败的是诸葛亮本人还是他手下,张合自己是多少人,又击败了诸葛亮多少人,这些东西事件细节,你到好事件细节,概述全没,还一个尽的细节细节,你小学语文老师怎么教你的呀,细节的地方可以省略,概述都省略了,就好比把你头砍了,你还能活。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7-3-15 23:29
看了一些,感觉shinbade 主观意图太过明显.你先认定了一些东西,再拿史料分析来证明,是非常容易的.而且陈寿确实很崇拜诸葛,但因此判断全部帮诸葛隐讳,这种论调实在好笑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23:31
真受不了,这里这么还有这么一个无理取闹的人,一个尽的说第四次北伐当然就更不会提司马懿是如何击退诸葛亮的细节。现在明帝纪连,司马懿是如何击退诸葛亮这个事情都没说,还说细节细节。你细什么节呀,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5 23:32
反正给这里看看,真太守不了了,本体都无,还说老说什么细节。明显是想混淆视听,偷天换日。YY无敌。
[ 本帖最后由 humi100 于 2007-3-15 23:34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6 03:00
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7-3-15 23:29 发表
看了一些,感觉shinbade 主观意图太过明显.你先认定了一些东西,再拿史料分析来证明,是非常容易的.而且陈寿确实很崇拜诸葛,但因此判断全部帮诸葛隐讳,这种论调实在好笑
我的论点并没有建立在“陈寿崇拜诸葛亮”之上,陈寿为传主隐讳失败,是整本《三国志》的基本写法,不是专门针对诸葛亮的。
我帖中提出“陈寿崇拜诸葛亮”,目的是佐证一下,陈寿在写诸葛亮传记时,决不会一时糊涂,忘了替诸葛亮隐讳失败。
顺便说一句,陈寿不仅不会忘记为诸葛亮隐讳失败,而且还极有可能加倍隐讳诸葛亮的失败。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6 03:12 编辑 ]
作者:
饭富昌景 时间: 2007-3-16 05:48
humi算了吧,跟这种没有小学语文基础的人辩论实在是没必要,上次我已经领教过了。现在我来看看贴子,在电脑前笑。 S二号和精锐骑兵果然是三国区两大活宝。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6 13:44
原帖由
饭富昌景 于 2007-3-16 05:48 发表
humi算了吧,跟这种没有小学语文基础的人辩论实在是没必要,上次我已经领教过了。现在我来看看贴子,在电脑前笑。 S二号和精锐骑兵果然是三国区两大活宝。
阁下要讨论的话本人欢迎;如果因为曾吃过本人的苦头,丢了脸面,以致至今令阁下难以释怀,则本人这里抱个歉。看阁下这个头像倒是有点印象,但是,丝毫不记得何时曾与阁下有过争论。
如果阁下不讨论问题,就欢迎阁下一边歇着,或继续钻研你的小学语文去。
回应楼下:
笑能壮胆,鼓励一下;
笑完了,胆气壮了,钻研起小学语文,更有效率。再鼓励一下。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7 16:29 编辑 ]
作者:
饭富昌景 时间: 2007-3-17 03:39
那我就继续笑去了。。。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7 10:34
街亭蜀军之败, 考古已在街亭发现埋骨堆. 还发现大量的武器, 经考古研究鉴定也确认了, 那是三国时代的东西. 因此记录为信史.
晋书那则俘斩万计, 在那一带战场上的考古研究连一点进展都没有, 连一点象样的发现都没有. 某人自以为凭胡说八道就能扯得到的话.凭张嘴就象把历史记载当婊子一样上的话, 无疑就是一个阿Q而已.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7 12:48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7 16:25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7 10:34 发表
街亭蜀军之败, 考古已在街亭发现埋骨堆. 还发现大量的武器, 经考古研究鉴定也确认了, 那是三国时代的东西. 因此记录为信史.
晋书那则俘斩万计, 在那一带战场上的考古研究连一点进展都没有, 连一点象样的发现 ...
一、街亭究竟在什么地方,现在还在争论着不是?
二、是不是所有的战役,都已经在战场上有考古佐证?暂无考古佐证的,就不是信史?整本三国,有多少事情是经过考古佐证的?
你所说的街亭考古之前,街亭战役就不是信史了?
三、我的依据是二十四史之《晋书》的记载,如果你是直接针对这个记载的话,应该与房玄龄等人去争论啊。
某人自以为凭胡说八道就能否定史书记载.凭张嘴就象把历史记载当婊子一样上的话, 无疑就是一个阿Q而已.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7 16:34 编辑 ]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7-3-17 18:45
看完了S二号的帖,我感觉是他明显在无聊。。。。找个话题吵吵架而已,大家不要那么认真啦,当看笑话吧~
最可怜的是humi100 ,每次举的论据被完全无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7 19:37
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7-3-17 18:45 发表
看完了S二号的帖,我感觉是他明显在无聊。。。。找个话题吵吵架而已,大家不要那么认真啦,当看笑话吧~
最可怜的是humi100 ,每次举的论据被完全无视。。
你这个评价不公道了吧?
humi100的帖子被完全无视了?
来回顾一下。
开始时,他来争论,是不同意我所说的第一次北伐中“赵云军多于曹真当面军”。并以“兵弱敌强”来支持。
我的回应很明确,
一、兵弱知强,不等于“赵云军少于曹真当面军”。
二、“赵云军多于曹真军”是有史料记载的。这个史料,是可信的。
后来,他不讲这个问题了,讲第二个问题:《三国志》为什么不记载“斩俘万计”。
我的回应也很明确:
一、《三国志》没有司马懿的传记,而”斩俘万计“属于细节,应该记在司马懿的传记中。
二、《宣帝纪》是司马懿的详尽传记,因而才会有该记载。
而后来,humi100完全无视本人的回应,反复提他的已被回应的话,我才终止这种无意义的争吵。
如果humi100确实有被本人“完全无视”的论据(当时我以一对二,而humi100发帖太快,被漏看也并非不可能),你也可以提出来。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7 19:40 编辑 ]
作者:
zhaodeyao 时间: 2007-3-17 20:05 标题: 回复 #22 shinbade 的帖子
有那么多人吗? 小说里都没说有那么多 何况...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7 20:42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7 16:25 发表
一、街亭究竟在什么地方,现在还在争论着不是?
二、是不是所有的战役,都已经在战场上有考古佐证?暂无考古佐证的,就不是信史?整本三国,有多少事情是经过考古佐证的?
你所说的街亭考古之前,街亭战役就不是信史了?
三、我的依据是二十四史之《晋书》的记载,如果你是直接针对这个记载的话,应该与房玄龄等人去争论啊。
某人自以为凭胡说八道就能否定史书记载.凭张嘴就象把历史记载当婊子一样上的话, 无疑就是一个阿Q而已.
1 争论的不是街亭在哪, 而是街亭的山头到底是在哪. 街亭的位置已经在考古的发现而确定. ----街亭古战场的考古资料指出, 那批三国时的器具一部分印有诸葛亮的字号. 你要说现在还在争论, 就指示指示谁在争论, 别又来句你不知道就搪塞过去.
2 笑, 街亭考古之前, 只作为史载的一个事情, 因为没有其他史书记载其他情况, 所以会以所知去理解历史. 在考古学上有发现前, 你当然可以质疑它的真实性.
3 房玄龄是哪代的人? 他凭什么成为三国历史的权威? 他又凭什么去甄别历史? 他又凭什么比陈寿,斐松之,司马光等更具信服力? 史载就行了? 三国志魏书还写着曹操对马超斩首"巨亿计", 这是否事实? 搞笑么. 晋书既非当代做史, 又没考古学上的半点支持. 又与三国志等资料冲突, 你以为依据晋书就有用了?
某人自以为凭胡说八道就能乱栽书记载.凭张嘴就象把历史记载当婊子一样上的话, 无疑就是一个阿Q而已.
你也就一个最无力的晋书支持者罢了. 去看看人家陆逊少年时的文章吧, 那才是寻找史料来为晋书做佐证的人. 你? 除了懂得说陈寿帮诸葛亮隐瞒, 斐松之故意不记, 其他资料没必要记载司马懿破敌这等全YY外, 还能有什么本事?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7 20:46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7 20:58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7 20:42 发表
1 争论的不是街亭在哪, 而是街亭的山头到底是在哪. 街亭的位置已经在考古的发现而确定. ----街亭古战场的考古资料指出, 那批三国时的器具一部分印有诸葛亮的字号. 你要说现在还在争论, 就指示指示谁在争论, 别又来句你不知道就搪塞过去.
2 笑, 街亭考古之前, 只作为史载的一个事情, 因为没有其他史书记载其他情况, 所以会以所知去理解历史. 在考古学上有发现前, 你当然可以质疑它的真实性.
3 房玄龄是哪代的人? 他凭什么成为三国历史的权威? 他又凭什么去甄别历史? 他又凭什么比陈寿,斐松之,司马光等更具信服力? 史载就行了? 三国志魏书还写着曹操对马超斩首"巨亿计", 这是否事实? 搞笑么. 晋书既非当代做史, 又没考古学上的半点支持. 又与三国志等资料冲突, 你以为依据晋书就有用了?
某人自以为凭胡说八道就能乱栽书记载.凭张嘴就象把历史记载当婊子一样上的话, 无疑就是一个阿Q而已.
1、街亭的地点,长期以来被定为庄浪之东南;而现在又有说是在秦安东北之龙城镇;这两种说法还算是很靠近的。更早,说街亭的地方就多了去了。你说的什么考古结果,有没有得到史界承认?
2、对于《晋书》记载的内容,你质疑它的可能性当然是可以的,而且,整本《三国志》,按你的理论可以质疑的地方就太多了。这样质疑下去,你们挺蜀派观点有几个是经考古支持的?把没有考古支持的抛掉后,还剩下什么?大约,就剩下了诸葛亮在街亭被大败的一事。
所以说,对于史料可以质疑;但是,你没有可靠的根据,却不能否定它的真实性。
3、(1)至今没有人说房玄龄是三国历史的权威,也没人说他比陈寿、裴松之更具信服力。但是,你陈寿,裴松之没有去作的事,人家房玄龄去作了,就这个而言,《晋书》弥补了裴注《三国志》的空白。凭什么能否定?
譬如牛顿发明了力学定律,很伟大,而波义耳没有牛顿伟大,比牛顿并不高明;但是,牛顿没有发明一些化学的定律,人家波义耳发明了。则大家把波义耳作为化学方面的权威。这个不是很自然的吗?按你的逻辑,牛顿没有论述的化学定律,就不可靠吗?就能说“波义耳与牛顿相冲突“?
(2)你哪里看到《晋书》与《三国志》的冲突?请拿出史料来讲一讲。
(3)魏书上面有“巨亿计”的记载,算它不是事实,与《宣帝纪》的记载有个P关系?难不成魏书有错,《宣帝纪》也要被诛连?
(4)《晋书》今天没有考古的支持,没准明天就有,凭什么仅仅根据“没有考古支持“,就直接否定史书记载?你这样否定下去,二十四史还要不要了?我看有八成都要否定。
某人自以为凭胡说八道就能乱否定史料记载.凭张嘴就象把历史记载当婊子一样上的话, 无疑就是一个阿Q而已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7 21:05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7 21:13
1史学界根本没资格否认考古发现. 更早的争论跟现在什么事?
http://www.cust.com.cn/detail_info.aspx?sid=17003
自己参考去, 这里是略说考古发现的东西, 你自认为比它更有说服力, 你自己去跟它斗嘴去.
2 笑, 你以为质疑就质疑? 我可没你这本事凭喜好去质疑. 这么质疑下去, 挺蜀的只剩街亭之败? 我前面说啥你没看见? 街亭之事根本就没有与之冲突的史料, 即使没有考古发现, 依然可以当为一种了解历史的途径. 是你要质疑罢了, 还扯到我头上? 真搞笑啊
3 笑, 既然不能把房玄龄作为权威, 凭什么说是三国志漏了, 凭什么说是陈寿,斐松之漏了? 你说他们没必要记司马懿的胜利??
好.
干宝晋纪曰: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五万人围樊城,诸葛瑾、步骘寇
柤中;琮已破走而樊围急。宣王曰:“柤中民夷十万,隔在水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
历月不解,此危事也,请自讨之。”议者咸言:“贼远围樊城不可拔,挫于坚城之下,
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之。”宣王曰:“军志有之:将能而御之,此为縻军;不能而
任之,此为覆军。今疆埸骚动,民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六月,督诸军南征,车
驾送津阳城门外。宣王以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乃令诸军
休息洗沐,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然等闻之,乃夜遁。追至三州口,
大杀获。
斐松之怎么又记司马懿在战争中的斩获和胜利了? 不是说"没必要"的么?
三国志与晋书的记载冲突? 1 明帝传以诸葛亮退走为功, 而非破敌为功. 而晋书则是明帝以破敌而慰劳诸军, 是冲突不? 三国志张合传说, 追击到木门, 还没越过卤城就中伏而死了,追击根本就是没追多远. 而晋书却一路凯歌, 追到大破. 是冲突么? 三国志及补录的汉晋春秋都说诸葛亮粮尽退军, 晋书却说, 司马懿攻拔诸葛亮所设的卤城重围, 是冲突么?
牛顿和波义耳所发现的定律, 都已经有事实证明了, 跟晋书鸟事? 房玄龄既然没权威性, 就不能证明晋书上记载的是事实, 更不可能去作为超越三国志的记载. 拿物理规则去论历史? 果然有够强奸历史的.
晋书今天没有考古支持, 它就没办法被认成事实, 而作为资料, 在这一件事上还有比它更接近三国时代的诸历史, 和当前的考古发现并无冲突, 自然能否定晋书. 是你要拿考古去衡量所有记载而已. 我可没这么做. 考古只能对交战后有遗留的战争做一个横量标准,
某人不但愚弄历史, 还愚弄自己说过的话, 愚弄别人说过的话, 简直就是比阿Q还猛的Q类生物.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7 21:18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7 21:49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7 21:13 发表
1史学界根本没资格否认考古发现. 更早的争论跟现在什么事?
http://www.cust.com.cn/detail_info.aspx?sid=17003
自己参考去, 这里是略说考古发现的东西, 你自认为比它更有说服力, 你自己去跟它斗嘴去.
这事本就与本题无关,而且,也没什么好争的。
2 笑, 你以为质疑就质疑? 我可没你这本事凭喜好去质疑. 这么质疑下去, 挺蜀的只剩街亭之败? 我前面说啥你没看见? 街亭之事根本就没有与之冲突的史料, 即使没有考古发现, 依然可以当为一种了解历史的途径. 是你要质疑罢了, 还扯到我头上? 真搞笑啊
你前面说〈宣帝纪〉与〈三国志〉冲突,是你的误解。误解的东西,怎么能拿来作“质疑”的根据呢?因此,只剩下“考古”的根据了。单凭考古暂时没发现有支持,是无法否定史料的。除非考古考出了相反的结论,你拿来说事还有道理。
3 笑, 既然不能把房玄龄作为权威, 凭什么说是三国志漏了, 凭什么说是陈寿,斐松之漏了? 你说他们没必要记司马懿的胜利??
好.
〈三国志〉没有司马懿传,所以,找不到司马懿事迹的一些细节。至于司马懿击退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三国志〉明明是有记载的。怎么叫没必要?
干宝晋纪曰: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五万人围樊城,诸葛瑾、步骘寇
柤中;琮已破走而樊围急。宣王曰:“柤中民夷十万,隔在水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
历月不解,此危事也,请自讨之。”议者咸言:“贼远围樊城不可拔,挫于坚城之下,
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之。”宣王曰:“军志有之:将能而御之,此为縻军;不能而
任之,此为覆军。今疆埸骚动,民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六月,督诸军南征,车
驾送津阳城门外。宣王以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乃令诸军
休息洗沐,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然等闻之,乃夜遁。追至三州口,
大杀获。
斐松之怎么又记司马懿在战争中的斩获和胜利了? 不是说"没必要"的么?
裴松之作注,他没有必要什么都记,不等于他应该什么都不记。
至于裴松之注哪些,不注哪些,由不得我们。他写的注的内容,也不是平均用字,有的地方注的详,有的地方注的略。关于这方面,这是史学史应该讨论的事。
三国志与晋书的记载冲突? 1 明帝传以诸葛亮退走为功, 而非破敌为功. 而晋书则是明帝以破敌而慰劳诸军, 是冲突不? 三国志张合传说, 追击到木门, 还没越过卤城就中伏而死了,追击根本就是没追多远. 而晋书却一路凯歌, 追到大破. 是冲突么? 三国志及补录的汉晋春秋都说诸葛亮粮尽退军, 晋书却说, 司马懿攻拔诸葛亮所设的卤城重围, 是冲突么?
明帝传因为记得太简,当然没有详细记载。你总不能认为诸葛亮自己走了,魏军就有了那么大的功劳?
张郃传记载的是张郃,又没记载司马懿。我主帖已经说了,张郃先追,中流箭;司马懿继续追,俘斩敌军万计。
牛顿和波义耳所发现的定律, 都已经有事实证明了, 跟晋书鸟事? 房玄龄既然没权威性, 就不能证明晋书上记载的是事实, 更不可能去作为超越三国志的记载. 拿物理规则去论历史? 果然有够强奸历史的.
这不叫拿物理去论历史,而是说明,〈三国志〉所缺,被〈晋书〉所补。正如牛顿学说所缺,被波义耳化学说所补一个道理。你不能根据牛顿没有说的事,就否定波义耳的正确性。
晋书今天没有考古支持, 它就没办法被认成事实, 而作为资料, 在这一件事上还有比它更接近三国时代的诸历史, 和当前的考古发现并无冲突, 自然能否定晋书. 是你要拿考古去衡量所有记载而已. 我可没这么做. 考古只能对交战后有遗留的战争做一个横量标准,
〈晋书〉的记载有和当前考古发现冲突的地方吗?在哪里?给个说明。
说到考古支持,那你们挺蜀派YY了这么多的观点,岂不是全没了?
某人不但愚弄历史, 还愚弄自己说过的话, 愚弄别人说过的话, 简直就是比阿Q还猛的Q类生物.
我看你很无聊吧,反复反复反反复复地加这么个不三不四的尾巴?
作者:
饭富昌景 时间: 2007-3-17 22:04
〈晋书〉的记载有和当前考古发现冲突的地方吗?在哪里?给个说明。
说到考古支持,那你们挺蜀派YY了这么多的观点,岂不是全没了?
考古证明?这种事情还用考古证明?果然是白痴一般的论断。既然有三国志这么权威的书籍记载,外加多重史料史籍证明,居然可信度还不如滑稽可笑的晋书。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7 22:09
原帖由 饭富昌景 于 2007-3-17 22:04 发表
〈晋书〉的记载有和当前考古发现冲突的地方吗?在哪里?给个说明。
说到考古支持,那你们挺蜀派YY了这么多的观点,岂不是全没了?
考古证明?这种事情还用考古证明?果然是白痴一般的论断。既然有三国志这么权威的书籍记载,外加多重史料史籍证明,居然可信度还不如滑稽可笑的晋书。
呵呵,你说白痴的话,那也骂不到我的头上,这是你们的老师“暂时发言马甲“提出来的。
你最后一句话毫无根据,已经不值一驳了。
作者:
饭富昌景 时间: 2007-3-17 22:14
不值一驳?你倒给个证据晋书比三国志在三国历史上更有发言权的证据来。
逗逗你,也只有我这么无聊了呵呵。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7 23:43
原帖由 饭富昌景 于 2007-3-17 22:14 发表
不值一驳?你倒给个证据晋书比三国志在三国历史上更有发言权的证据来。
逗逗你,也只有我这么无聊了呵呵。
无聊了?小学语文功课完了没有?不要这里和大人逗了,去写作业去吧。写不过,不怕老师打PP啊?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7 23:44 编辑 ]
作者:
饭富昌景 时间: 2007-3-18 00:26
心虚了吧?
证据呢? 还是继续YY?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8 09:42
后来,他不讲这个问题了,讲第二个问题:《三国志》为什么不记载“斩俘万计”。
我的回应也很明确:
一、《三国志》没有司马懿的传记,而”斩俘万计“属于细节,应该记在司马懿的传记中。
二、《宣帝纪》是司马懿的详尽传记,因而才会有该记载。
=========================================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斩俘万计是细节,可以不记载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这就是事件概述了,不是什么细节,像这样的事件概述,明帝纪就应该完全记载,不要老在这里混淆视听,偷换概念.现在重点是到底有没有击破诸葛亮这会事,连击破这会事都没确定,还谈什么斩了多少人。听懂了吗,小学水平怎么学的.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8 09:48
我在说一句,qu ni ta ma 的细节,老是在这里YY,明帝纪怎么就记了别人张合破诸葛亮,怎么就不记你司马懿破诸葛亮,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理论上的),待遇还不如张合,我看陈寿是不想混了,还一个劲的YY细节细节.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8 09:58
1 街亭与本论题无关? 没什么好争的? 我只告诉你, 象那种程度的大破, 会在考古上有所发现而已. 无关?
2 你说那是我的误解也不过是你的见解. 你能代表什么? 就凭你想让别人不质疑? 你当你那小学没过的语文水平就妄想号称中国第一历史解释专家?
3 你说他没必要写, 我已经贴出并非是不写. 你如果还想说斐松之有意不写, 那就请给出证据. 别因为晋书写了斐松之不写, 所以斐松之有意不写. 你要证明晋书可信的观点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陈寿, 斐松之等人没必要在别人的传记里写宣王的事呢. 别现在就拿个你要证实其是信史的晋书来证明陈寿,斐松之的行为去了. 另外, 参考陈寿写的宣王征辽东记, 在明帝传里. 可是很明确的写上宣王的战果. 根本跟你说没必要记的情况差很多哦.
4 明帝传清楚的写了, 以诸葛亮退军, 论功. 再简, 会吧破敌当成是敌人撤退而论? 明帝传记载简陋? 看看司马懿征辽东的详细程度去吧.
张合先追中流箭, 司马懿再追? 把历史资料明确表示的顺序证明拿出来, 少用你脑子说话, 另一贴我已经笑到肚子痛了, 很想这贴再回味回味, 读晋书居然能读到张合追去卤城时就挂了, 司马懿还围了诸葛亮, 这实在是无敌的强.
5 物理定律是经证明的东西, 而且是后者以前者为理论基础. 跟三国志与晋书有关系? 晋书是以三国志为基础进行补录的?? 而且还是被事实证明过的? 要那样还用你跑出来宣称"信史"??
说到头, 原来是你先认定那是信史, 所以其他人在胡搞啊??
6 考古方面的资料目前对于第四次北伐没有什么发现, 这原来跟晋书的结果不矛盾.
那么我说你是杀人犯, 只是目前没证据, 等以后有证据补上就行了, 先把你抢毙了再说, 别废话了.
7 你反复50遍超级YY"陈寿,斐松之故意不写宣王的胜利"了. 我那几句话只对一个以自己的意愿去强奸所有资料的人总结总结罢了. 哇哈哈哈哈~`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8 10:08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8 09:59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09:48 发表
我在说一句,qu ni ta ma 的细节,老是在这里YY,明帝纪怎么就记了别人张合破诸葛亮,怎么就不记你司马懿破诸葛亮,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理论上的),待遇还不如张合,我看陈寿是不想混了,还一个劲的YY细节细节.
同志,我不是说过了吗? 对胡说八道的人正经讨论, 那是想自杀的人干的事情. 明白了没有? 心态要矫正. 对付阿Q, 你只能无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8 13:21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09:42 发表
=========================================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斩俘万计是细节,可以不记载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这就是事件概述了,不是什么细节,像这样的事件概述,明帝纪就应该完全记载,不要老在这里混淆视听,偷换概念.现在重点是到底有没有击破诸葛亮这会事,连击破这会事都没确定,还谈什么斩了多少人。听懂了吗,小学水平怎么学的.
好吧,看你这么执着,而且,你现在已经在楼下开始大骂了;再不回你,没准回家就要咬你的家人,为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就就再回你一次。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这是事件的概述了,在《宣帝传》这个层面,可以这么说,但在《明帝纪》这个层面,就只能是属于“司马懿具体是如何击退诸葛亮的”这类细节。
《明帝纪》记载的是明帝本人事件的概述及细节,对于“抗四伐”,根据这件事在明帝生平中的重要性,陈寿只记载了事件的概述:
一、诸葛亮犯天水
二、宣王拒之
三、诸葛亮被击退。
至于”诸葛亮是如何犯天水,兵力部署如何“”司马宣王如何拒之“”诸葛亮如何被击退“,都不在记载的范围。
《晋书》记载,诸葛亮在逃跑的过程中,被”破之,俘斩万计“,只能算《明帝纪》之”三、诸葛亮被击退“这一事件中的细节,当然不会出现在《明帝纪》中。
司马懿虽然是晋宣帝,也不能因此就要在别人的传记里破例吧
在第四次北伐中,宣帝没有在正面交战中“破”诸葛亮,诸葛亮退兵,也并不是因为被“击破”,你怎么能要求陈寿照顾“宣帝”的面子,硬要胡绉呢?
诸葛亮进攻魏国,先围祁山,后进至上卦,然后还保祁山,最后才撤回汉中。宣帝只是在第三阶段,即诸葛亮从祁山往汉中退兵的过程中,追击,造成八万多蜀军被“斩俘上万”,这完全是“击退诸葛亮“这一很长的战役中的一个局部细节,〈明帝纪〉还非得记上?
至于什么
我在说一句,qu ni ta ma 的细节,老是在这里YY,明帝纪怎么就记了别人张合破诸葛亮,怎么就不记你司马懿破诸葛亮,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理论上的),待遇还不如张合,我看陈寿是不想混了,还一个劲的YY细节细节.
这个我已经反复N遍解释了,你只顾满口脏话骂人,就不能动点脑子或花点时间看对方的帖子?
由于第一次北伐战果大,第四次北伐战果小,所以,《明帝纪》中,对第一次北伐笔墨多,对第四次北作笔墨少。因此,《明帝纪》对第一次北伐的记载更为详细,而对第四次北伐则只记载了前面所列的“一、二、三”。
好了,大家也可以看到,我这个帖子并没有新元素,所有的观点,都是以前讲过的。因此,如果这人没有新观点,而只是与本人纠缠,则本人有权不予理睬
到此,小朋友可以回家了,读一读小学课本去吧。
不要在这里乱吠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9 18:02 编辑 ]
作者:
zhao12151013 时间: 2007-3-18 13:49 标题: 回复 #151 暂时发言马甲 的帖子
呵呵 有一帮人 真是.... 前天在某个论坛上看到一个人说公孙瓒和公孙度是亲兄弟 赵云在公孙瓒死后没去投奔他亲兄弟公孙度就是不忠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8 14:10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8 09:58 发表
1 街亭与本论题无关? 没什么好争的? 我只告诉你, 象那种程度的大破, 会在考古上有所发现而已. 无关?
问题是,街亭在考古发现之前,你就能否定街亭战役的存在了吗?
以前绝大多数史著都说街亭在庄浪东南,现在在陇城镇发现了三国古物,这类考古,能否一定证明街亭的具体位置,你也不用着急,还是等史学界的公认才下结论吧。
2 你说那是我的误解也不过是你的见解. 你能代表什么? 就凭你想让别人不质疑? 你当你那小学没过的语文水平就妄想号称中国第一历史解释专家?
我说这话,不是代表我自己,实是因为我有《晋书》在手,而《晋书》的权威性,总比小学语文水平的阁下,要权威多了吧。
3 你说他没必要写, 我已经贴出并非是不写. 你如果还想说斐松之有意不写, 那就请给出证据. 别因为晋书写了斐松之不写, 所以斐松之有意不写. 你要证明晋书可信的观点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陈寿, 斐松之等人没必要在别人的传记里写宣王的事呢. 别现在就拿个你要证实其是信史的晋书来证明陈寿,斐松之的行为去了. 另外, 参考陈寿写的宣王征辽东记, 在明帝传里. 可是很明确的写上宣王的战果. 根本跟你说没必要记的情况差很多哦.
我已经说了,《三国志》没有司马懿的传记,所以,司马懿的某些事迹不会出现在《三国志》。裴注是《三国志》的注解,当然更无全面记载司马懿事迹的必要。
在陈寿看来,对于明帝来说,征辽东,第一次北伐,第四次北伐,这三件事重要性是依次下降的,所以,陈寿在《明帝纪》中对上述三件事所花费的笔墨,有多有少,重要事件笔墨多,次要事件笔墨少,所以,三件事其详细程度也是一个不如一个。
4 明帝传清楚的写了, 以诸葛亮退军, 论功. 再简, 会吧破敌当成是敌人撤退而论? 明帝传记载简陋? 看看司马懿征辽东的详细程度去吧.
张合先追中流箭, 司马懿再追? 把历史资料明确表示的顺序证明拿出来, 少用你脑子说话, 另一贴我已经笑到肚子痛了, 很想这贴再回味回味, 读晋书居然能读到张合追去卤城时就挂了, 司马懿还围了诸葛亮, 这实在是无敌的强.
明帝纪中,以诸葛亮退军, 论功.这分明就是击退诸葛亮的意思,难道魏军不作努力,诸葛亮自己退军,也会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你扯得没边了吧。
你另一帖发颠症,到本人这里,还没发够?
《晋书》记载的很明白:
一、诸葛亮寇天水,围祁山
二、宣王统张郃等“讨亮”
三、诸葛亮趋天水“芟麦”
四、宣王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这是第四次北伐的第一阶段,诸葛亮从天水“望尘而遁”。往哪儿遁的?《宣帝纪》记载:追至祁山,可见,是往祁山方向退了。《张郃传》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张郃在追击过程中,在木门这个地方,与亮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再看看第二阶段
五、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六、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七、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八、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第四次北伐的第二阶段,由于张郃已亡,故没有出现在《张郃传》中。但是,其中的“八”,《明帝纪》有记载: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可见,《宣帝纪》的记载,与《三国志》是完全吻合,没有任何矛盾之处,而且,《宣帝纪》与《三国志》的《张郃传》《明帝纪》有多处是相互应证的。
5 物理定律是经证明的东西, 而且是后者以前者为理论基础. 跟三国志与晋书有关系? 晋书是以三国志为基础进行补录的?? 而且还是被事实证明过的? 要那样还用你跑出来宣称"信史"??
说到头, 原来是你先认定那是信史, 所以其他人在胡搞啊??
《晋书》中的相关记载,与《三国志》完全吻合,且无从否定,当然看作信史。如果将来有新的发现,证明《晋书》错了,或证明《三国志》错了,那当然就不再以它们为信史。
6 考古方面的资料目前对于第四次北伐没有什么发现, 这原来跟晋书的结果不矛盾.
那么我说你是杀人犯, 只是目前没证据, 等以后有证据补上就行了, 先把你抢毙了再说, 别废话了.
考古目前没有什么发现,不代表以后也没有发现;街亭大战在考古发现以前,我们不就已经相信有这次大战吗?
你杀人犯的例子,同样可以用在你自己的身上。按你的逻辑,《晋书》是错的,只是目前没证据,等以后有证据补上就行了,这样可以吗?
还是少闹点笑话吧。
7 你反复50遍超级YY"陈寿,斐松之故意不写宣王的胜利"了. 我那几句话只对一个以自己的意愿去强奸所有资料的人总结总结罢了. 哇哈哈哈哈~` ...
还在发颠啊?病得不轻,
哇哈哈哈哈~` ...
作者:
饭富昌景 时间: 2007-3-18 14:12
一、两相比较:
─────────────────────────────
《汉晋春秋》 《晋书》
─────────────────────────────
同:孔明进攻祁山 孔明进攻祁山
同:司马懿西屯长安 司马懿西屯长安
同:司马懿督导四将 司马懿督导四将
异:分兵留守上邽 无
同:张郃谏言分兵雍郿 张郃谏言分兵雍郿
异:上邽会战 无
异:孔明割麦 无
异:无 孔明望尘而逃
异:两军于上邽以东遭遇 两军于汉阳遭遇
异:无 牛金诱敌孔明
异:无 司马懿追孔明追到祁山
同:孔明屯兵卤城 孔明屯兵卤城
异:张郃攻击 无
异:魏延、高翔及吴班反击 无
异:孔明获甲首三千级等 司马懿攻拔其围
异:孔明主动撤退 孔明不战而逃
异:无 司马懿追击孔明大军
异:无 俘斩人数不清,但云以万为单位
同:未记张郃追击 未记张郃追击
─────────────────────────────
先求同后取异:
相同之处在于:
(一)顺序:孔明围攻祁山、司马懿援军来救、孔明屯兵卤城、以及孔明撤退。
(二)撤围:孔明及司马懿相遇二次,而且孔明从祁山撤离围攻。
差异之处不少:
(一)隐暪:《晋书》隐暪上邽会战及张郃追击,当然也有意不记上邽二将之败及攻围之败。
(二)夸饰:而且《晋书》比《汉晋春秋》多了孔明二次不战而退之记录。
(三)立场:《晋书》动辄孔明「不战」而逃,《汉晋春秋》则为孔明主动撤退或战胜后撤退。
(四)不详:「俘斩万计」表明数目以「万」为单位,但未说几万,死伤讳败有所少报也就算了,胜仗居然不知收获,大概是司马懿不好意思算清楚战果吧!
注意到张郃之死,在《晋书》及《汉晋春秋》皆未记载追击之死因。
二、包围战
《汉晋春秋》所述之战果,乃为司马懿分兵包围攻击,被孔明派兵遣将破击,而且还指出孔明破击司马懿。因为「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司马懿)自案中道向(诸葛)亮」,正是南北分兵,接下来「(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对象为即将攻击孔明的司马懿本军。若是孔明派三将迎战张郃,则张郃面对王平坚守南围,外应三将攻击,南围战势紧张,但是孔明所在的北围则缺三将应战,面临司马懿亲征北围,等于外有强敌压境中,反倒对内裁军减将的不郃理。最后孔明军击溃敌军后,司马懿「还保营」,若是张郃在南围被击溃,司马懿仍可从容继续进攻孔明所在的北围,但是要是司马懿就在北围被击溃的话,当然更名正言顺「撤兵回营」。
战果也很有意思,虽然一时找不到「甲首」、「玄铠」及「角弩」的精确解释,但是此三项的联集,数目刚好超过万余(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若每人持有一项,合计需用人一万一千一百人。)。也不排除三项最小的交集三千人,每人持有甲首、身穿玄铠、手拿角弩等,而且有人穿二件玄铠、持有二把角弩之类,或是司马懿派军需库管理员发起攻击之类,所以硬扯武器装备多数遗落战场,而强调人员很少伤亡之类。
三、追击战
按《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诸葛)亮粮尽过军,(张)郃追至青封,与(诸葛)亮交战,被箭死。」张郃不死在围攻南围之战,而在追击到青封时,被孔明率军以箭射死。相同的记载还有《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诸葛)亮还保祁山,(张)郃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飞矢中(张)郃右膝,薨。」只不过地点改记为木门。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张)郃。」更载明蜀汉立场上,孔明以弓弩伺候的埋伏,故意在射击杀害。在《魏略》:「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张)郃髀。」因势布阵,从容制高点安置埋伏,这是有计划的军事行动,而非孔明临阵应变。否则敌军忽然来袭,蜀军焉有余暇挑选地利。
张郃死在冒进轻率,而非谨慎小心,所以才会误入埋伏而遭受射杀,再勉强也是「意外」致死,若云谨慎就不会有意外。
《晋书》则以司马懿执行追击孔明,而非张郃追击孔明。按《晋书》:「(司马懿)帝攻拔其围,(诸葛)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故云司马懿追击孔明,而且成功追击扩大战果。除了隐暪张郃追击失利外,还夸大司马懿战功。
四、双方战果互校
或以为《汉晋春秋》的孔明「获甲首三千」等与《晋书》的司马懿「俘斩万计」为同一场战争,不过分别表述,但是其中却值得研究。首先时间不对,孔明的「获甲首三千」等战果在司马懿围攻之时,但是司马懿的「俘斩万计」却发生在追击战。其次张郃也非死于攻围之战,而是死于追击的逆袭中,地点不管是青封还是木门,但总不会是南围攻防。还有《晋书》既云司马懿对孔明拔围,但司马懿却在三年后的五丈原之役,大表惊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司马懿)案行(诸葛亮)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好像是司马懿在祁山时没看清楚,到五丈原才猛然觉醒。最后看战略,司马懿对孔明一直采用守势,包括后来五丈原时的长期屯军避战,还有千里请战及以「巾帼妇人之饰」等激怒之事,彷佛司马懿被孔明曾经吃大亏,若是司马懿曾大胜孔明,以曹魏优势兵力,不应对蜀汉手下败将(如果司马懿曾经重创孔明的话)有畏战忍辱的表现。
斟酌衡量「俘斩万计」,有别于「万余」专指一万多而不超过二万,「万计」以万为计算单位,也就是一万、二万、三万,相当于数万,孔明出师的规模,就是数万人。若司马懿真能对孔明俘斩万计,蜀汉北伐军也差不多全灭,但是三年后的五丈原之役,司马懿仍不敢掉以轻心,对蜀汉数万(改称万计亦可)大军仍然避战、请战、待退,看来不是所谓「俘斩万计」掺水分,就是蜀汉补兵动员能力惊人。
五、结论
司马懿成功在战略上阻止孔明北伐,但局部接触中孔明在上邽、南北二围及追击逆袭中孔明战术略优。光以双方战果为例,《晋书》隐暪上邽会战及万计战果孤证独掌难鸣,《汉晋春秋》却能与《蜀鉴》、《三国志》、《华阳国志》甚至《资治通鉴》互为左证。从后来五丈原时司马懿对孔明的反应,也能推测前次交战孰优孰劣。
其实《汉晋春秋》比较有争议的孤证在于「七纵七禽」,而非上邽会战或木门折将,但是历代史观仍谨慎抱着或有其事的态度。反观《晋书》的疏漏谬误,光在《读史举正》中,就可捉出《晋书》明显错误达四百五十余处(要称数以百计也行)。但是《晋书》仍有可取之处,虽然不到三年仓促所完成大部头的书,才错几百个地方,表示正确之处不在少数,应取其优点而略其缺点。
好好学着点!
作者:
饭富昌景 时间: 2007-3-18 14:15
三国志记载跟晋书记载相吻合,鬼话都说到这种程度了,笑死我了
难怪,小学语文没过嘛,别人都读成不吻合,在你那里就变了味!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8 14:55
1 说了, 争议只在街亭山头的位置. 而不是连街亭大概在哪都不知道. 而考古的发现, 直观体现的是该战的一些详细情形.
在考古有发现之前, 街亭之战一切资料只能作为一部分记载了的东西,而不是铁定的事情,这点你确实说对了. 历史是绝对离不开考古的.
2 搞笑, 你有晋书跟你说那是我误解有什么关系? 我没晋书在手么? 你比我多了什么东西?
3 你上哪去得出在陈寿看来三件事的重要性是依次下降的? 你喜欢吹什么就吹什么? 还是你是陈寿同志的再世为人?
4 笑, 魏军不被蜀军击破, 蜀军没粮耗得太久就得撤退, 魏军成功保卫了国土. 魏军非得击退诸葛亮才叫有作为?
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诏郃部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张合传
魏军不作为, 诸葛亮跑了, 张合转头回朝就拜征西车骑将军了. 你有意见么?
笑, 都摆着出来给你看王平去哪了. 还要说张合在追至祈山被射杀的, 我就直接给你一个晋书上的证据让你跳海去吧.
其七月,车骑将军张郃追诸葛亮,为亮所害。----晋书天文下
诸葛亮七月才从上硅撤退回祈山? 发羊颠的不知道是哪位幼儿园水平的人. 还不知道自己有多无视历史吗? 好, 我又贴个三国志的记载:
夏六月,亮粮尽退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你那吻合无比的东西是你自己扭曲史书, 包括晋书给弄出来的. 根本就不是吻合无比的内容. 继续用你那脑袋去代替历史吧. 只是晋书所写的七月张合才被杀, 人家诸葛亮六月就还军汉中了. 诸葛亮上哪又去上硅撤退多一次? 你到底混乱不混乱呀, 胡说得有个谱. 别以为对两段资料胡乱YY就能Y出个吻合来.
5 晋书跟三国志吻合不吻合,光看你的水平就知道了. 你慢慢宣称吻合去. 张合被射杀不会因为你的发羊颠而提早2个月.
6 杀人犯逻辑是你的逻辑不是我的, 我从来就没说过没考古资料前可以确认一个战役记载的详细数据. 是你说没考古资料不等于以后没有, 晋书是信史的. 搞笑.
我的逻辑是晋书无考古资料证明其是对的, 跟别的史料相差甚远, 所以不做考虑. 是你要证明它是信史. 你根本就没证据, 还跑来说什么信史?
我就不劝你少闹笑话了, 反正劝也没用. 哈哈哈哈~`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8 15:31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8 15:28
在《宣帝传》这个层面,可以这么说,但在《明帝纪》这个层面,就只能是属于“司马懿具体是如何击退诸葛亮的”这类细节。
《明帝纪》记载的是明帝本人事件的概述及细节,对于“抗四伐”,根据这件事在明帝生平中的重要性,陈寿只记载了事件的概述:
一、诸葛亮犯天水
二、宣王拒之
三、诸葛亮被击退。
===========================================
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长安。夏四月丁酉,还洛阳宫。赦系囚非殊死以下。乙巳,论讨亮功,封爵增邑各有差。
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夏四月,鲜卑附义王轲比能率其种人及丁零大人兒禅诣幽州贡名马。复置护匈奴中郎将。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自己看看去,第一次和第四次对比,张合怎么就写的怎么详细,有是街亭大破,又是以讨亮功,到了第四次,明帝纪清清楚楚写的是诸葛亮自己退走,就不知道你从那里知道是被司马懿击退的,怎么同样是破敌,差距怎么就怎么大,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窝不窝囊呀.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8 16:28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5:28 发表
自己看看去,第一次和第四次对比,张合怎么就写的怎么详细,有是街亭大破,又是以讨亮功,到了第四次,明帝纪清清楚楚写的是诸葛亮自己退走,就不知道你从那里知道是被司马懿击退的,怎么同样是破敌,差距怎么就怎么大,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窝不窝囊呀.
这个我已经反复N遍解释了,你只顾满口脏话骂人,就不能动点脑子或花点时间看对方的帖子?
由于第一次北伐战果大,第四次北伐战果小,所以,《明帝纪》中,对第一次北伐笔墨多,对第四次北作笔墨少。因此,《明帝纪》对第一次北伐的记载更为详细,里面提到了街亭;而对第四次北伐则只记载了前面所列的“一、二、三”。
司马懿窝囊不窝囊,你可以用你的可笑逻辑去问陈寿啊: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你怎么敢不为他作传呢?你到底还想不想活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8 16:30
原帖由 饭富昌景 于 2007-3-18 14:12 发表
一、两相比较:
─────────────────────────────
《汉晋春秋》 《晋书》
─────────────────────────────
...
呵呵,你也可以把我的帖子,去跟在你引的这篇帖子的后面。
而且,这个帖子也无法否定“俘斩万计”,只是指责数目不清,末了又说什么“孤证”。但是,对于该帖中《汉晋春秋》中大量的“孤证”,该帖却不置一词。作者显然是屁股先坐了一个立场,再来动手写的帖子。
所以,这个帖子,在辨析“俘斩万计”方面,丝毫没有参考价值。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17:29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8 16:45
这个我已经反复N遍解释了,你只顾满口脏话骂人,就不能动点脑子或花点时间看对方的帖子?
由于第一次北伐战果大,第四次北伐战果小,所以,《明帝纪》中,对第一次北伐笔墨多,对第四次北作笔墨少。因此,《明帝纪》对第一次北伐的记载更为详细,里面提到了街亭;而对第四次北伐则只记载了前面所列的“一、二、三”。
司马懿窝囊不窝囊,你可以用你的可笑逻辑去问陈寿啊: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你怎么敢不为他作传呢?你到底还想不想活了?
===================================
到底是谁脑子有问题,明帝纪可以简略记载,但必须记载上司马懿破诸葛亮这样的字样,因为这是皇帝的功绩,而且明帝纪已经写明是诸葛亮自己退走的,最后陈寿写这是三国志,你白痴还是傻子,司马懿是晋朝人,不是能算是三国人物,做什么传,你什么时候看见隋史上有李渊传李世民传的,元史上有朱元璋传的.没知识也得有点常识吧.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8 16:54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8 15:28 发表
1 说了, 争议只在街亭山头的位置. 而不是连街亭大概在哪都不知道. 而考古的发现, 直观体现的是该战的一些详细情形.
在考古有发现之前, 街亭之战一切资料只能作为一部分记载了的东西,而不是铁定的事情,这点你确实说对了. 历史是绝对离不开考古的.
陇城是在庄浪东南吗?你不会告诉我你没有地图?
2 搞笑, 你有晋书跟你说那是我误解有什么关系? 我没晋书在手么? 你比我多了什么东西?
你没有任何根据(仅仅因为目前考古暂未有成果)地胡乱否定《晋书》,不是你误解,又是什么?
3 你上哪去得出在陈寿看来三件事的重要性是依次下降的? 你喜欢吹什么就吹什么? 还是你是陈寿同志的再世为人?
陈寿的往篇幅就是这样写的,而且,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是这样排列的。
4 笑, 魏军不被蜀军击破, 蜀军没粮耗得太久就得撤退, 魏军成功保卫了国土. 魏军非得击退诸葛亮才叫有作为?
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诏郃部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张合传
魏军不作为, 诸葛亮跑了, 张合转头回朝就拜征西车骑将军了. 你有意见么?
在《明帝纪》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写了“封爵增位各有差”,可见这两次抗北伐,战功最大。
张郃的那事,只写在《张郃传》中,可见档次不同。而且,张郃拜将军,一是肯定张郃的能力,二是调他去防西线。
笑, 都摆着出来给你看王平去哪了. 还要说张合在追至祈山被射杀的, 我就直接给你一个晋书上的证据让你跳海去吧.
其七月,车骑将军张郃追诸葛亮,为亮所害。----晋书天文下
诸葛亮七月才从上硅撤退回祈山? 发羊颠的不知道是哪位幼儿园水平的人. 还不知道自己有多无视历史吗? 好, 我又贴个三国志的记载:
夏六月,亮粮尽退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你那吻合无比的东西是你自己扭曲史书, 包括晋书给弄出来的. 根本就不是吻合无比的内容. 继续用你那脑袋去代替历史吧. 只是晋书所写的七月张合才被杀, 人家诸葛亮六月就还军汉中了. 诸葛亮上哪又去上硅撤退多一次? 你到底混乱不混乱呀, 胡说得有个谱. 别以为对两段资料胡乱YY就能Y出个吻合来.
六月开始从上邽退兵,张郃追击,被箭死。两本书在时间上可能有点误差,但基本事实还是很清楚的。张郃中箭的地点在木门,木门位于上邽与祁山之间,或在祁山附近。《三国志》: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这分明说了,张郃是在诸葛亮“还保祁山”时追击并中箭的。
王平是一开始就围 祁山,关诸葛亮什么事?
而司马懿俘斩万计,则是在诸葛亮从祁山撤往汉中时发生的。也就是说,
一、诸葛亮寇天水,围祁山
二、宣王统张郃等“讨亮”
三、诸葛亮趋天水“芟麦”
四、宣王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这是第四次北伐的第一阶段,诸葛亮从天水“望尘而遁”。往哪儿遁的?《宣帝纪》记载:追至祁山,可见,是往祁山方向退了。《张郃传》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张郃在追击过程中,在木门这个地方,与亮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再看看第二阶段
五、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六、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七、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八、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第四次北伐的第二阶段,由于张郃已亡,故没有出现在《张郃传》中。但是,其中的“八”,《明帝纪》有记载: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可见,《宣帝纪》的记载,与《三国志》是完全吻合,而且,《宣帝纪》与《三国志》的《张郃传》《明帝纪》有多处是相互应证的。
5 晋书跟三国志吻合不吻合,光看你的水平就知道了. 你慢慢宣称吻合去. 张合被射杀不会因为你的发羊颠而提早2个月.
还要发颠啊?我的水平与《晋书》《三国志》是否吻合没有关系。
6 杀人犯逻辑是你的逻辑不是我的, 我从来就没说过没考古资料前可以确认一个战役记载的详细数据. 是你说没考古资料不等于以后没有, 晋书是信史的. 搞笑.
我的逻辑是晋书无考古资料证明其是对的, 跟别的史料相差甚远, 所以不做考虑. 是你要证明它是信史. 你根本就没证据, 还跑来说什么信史?
我的逻辑,《晋书》弥补了《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传记的空白。要了解司马懿的生平事迹,可以参看《宣帝纪》。既然无法否定《宣帝纪》,而且,《晋书》的地位又是不容否认的,所以,目前,《宣帝纪》中的“俘斩万计”可为信史。
我就不劝你少闹笑话了, 反正劝也没用. 哈哈哈哈~`
是啊,正是我知道劝也没有,所以,一直没有劝你少闹笑话。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21:33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8 17:05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6:45 发表
===================================
到底是谁脑子有问题,明帝纪可以简略记载,但必须记载上司马懿破诸葛亮这样的字样,因为这是皇帝的功绩,而且明帝纪已经写明是诸葛亮自己退走的,
这个我已经反复N遍解释了,你只顾满口脏话骂人,就不能动点脑子或花点时间看对方的帖子?
由于第一次北伐战果大,第四次北伐战果小,所以,《明帝纪》中,对第一次北伐笔墨多,对第四次北作笔墨少。因此,《明帝纪》对第一次北伐的记载更为详细,里面提到了街亭;而对第四次北伐则只记载了前面所列的“一、二、三”。
司马懿是晋宣帝,也不能因此就要在别人的传记里破例吧
在第四次北伐中,宣帝没有在正面交战中“破”诸葛亮,你怎么能要求陈寿照顾“宣帝”的面子,硬要胡绉呢?
诸葛亮进攻魏国,先围祁山,后进至上卦,然后还保祁山,最后才撤回汉中。宣帝只是在第三阶段,即诸葛亮从祁山往汉中退兵的过程中,追击,造成八万多蜀军被“斩俘上万”,这完全是“击退诸葛亮“这一很长的战役中的一个局部细节,〈明帝纪〉还非得记上?
整个战役的过程:
一、诸葛亮寇天水,围祁山
二、宣王统张郃等“讨亮”
三、诸葛亮趋天水“芟麦”
四、宣王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五、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六、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七、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八、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明帝纪》记载了上述之一、之二、之八,交代了战役时间地点及参战双方,战役结果。有必要专门记载第七步的细节吗?
最后陈寿写这是三国志,你白痴还是傻子,司马懿是晋朝人,不是能算是三国人物,做什么传,你什么时候看见隋史上有李渊传李世民传的,元史上有朱元璋传的.没知识也得有点常识吧
哈哈,所以啊,要你动脑子,不然,你自己骂自己,还觉得挺过瘾,哈哈哈哈,你看我是如何问的……
司马懿窝囊不窝囊,你可以用你的可笑逻辑去问陈寿啊:司马懿还是晋朝的第一个皇帝,你怎么敢不为他作传呢?你到底还想不想活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17:11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8 17:54
整个战役的过程:
一、诸葛亮寇天水,围祁山
二、宣王统张郃等“讨亮”
三、诸葛亮趋天水“芟麦”
四、宣王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五、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六、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七、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八、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明帝纪》记载了上述之一、之二、之八,交代了战役时间地点及参战双方,战役结果。有必要专门记载第七步的细节吗?
====================================
你傻呀,第七步是细节吗,你小学语文过关了吗,3,4,5,6这么多事情铺垫,也就是你说的细节,不就为了要说司马懿击破诸葛亮这件事吗,这就是战役结果,怎么能不记载战役结果呢,没听说过战役结果还可以省略的,先前的说的在好,你没了第七个,谁知道诸葛亮是自己撤退还是被司马懿击退的.语文水平差不是你的错,这样还水平那出来现就是你的不对了.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8 18:03
在第四次北伐中,宣帝没有在正面交战中“破”诸葛亮,你怎么能要求陈寿照顾“宣帝”的面子,硬要胡绉呢?
诸葛亮进攻魏国,先围祁山,后进至上卦,然后还保祁山,最后才撤回汉中。宣帝只是在第三阶段,即诸葛亮从祁山往汉中退兵的过程中,追击,造成八万多蜀军被“斩俘上万”,这完全是“击退诸葛亮“这一很长的战役中的一个局部细节,〈明帝纪〉还非得记上?
======================================
按晋书上说的司马懿在交战中击破诸葛亮,不知道你所谓的什么在叫没有在正面交战击破诸葛亮,难道打仗还跟你一个对一个的,正面搏杀,偷袭不算,所以陈寿不记载偷袭的.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8 18:05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7:54 发表
你傻呀,第七步是细节吗,你小学语文过关了吗,3,4,5,6这么多事情铺垫,也就是你说的细节,不就为了要说司马懿击破诸葛亮这件事吗,这就是战役结果,怎么能不记载战役结果呢,没听说过战役结果还可以省略的,先前的说的在好,你没了第七个,谁知道诸葛亮是自己撤退还是被司马懿击退的.语文水平差不是你的错,这样还水平那出来现就是你的不对了.
你的语文看来不怎么样嘛。而且,由于过分依赖小学语文,弄得连基本事实都看不懂。
在第七个步骤中:
诸葛亮是先退的,然后,司马懿追之,俘斩万计。
并不是司马懿先击破诸葛亮,俘斩万计,然后诸葛亮才撤的,懂了吗?
还语文语文叫了这么久……
下去想好了再来。
第四次北伐,从宏观上看,诸葛亮被击退了。作战过程很长,而俘斩万计只是下述的第七个步骤中的一个细节。
在第四次北伐中,宣帝没有在正面交战中“破”诸葛亮,你怎么能要求陈寿照顾“宣帝”的面子,硬要胡绉呢?
诸葛亮进攻魏国,先围祁山,后进至上卦,然后还保祁山,最后才撤回汉中。宣帝只是在第三阶段,即诸葛亮从祁山往汉中退兵的过程中,追击,造成八万多蜀军被“斩俘上万”,这完全是第四次北伐“击退诸葛亮“这一很长的战役中的一个局部细节,〈明帝纪〉还非得记上?
整个战役的过程:
一、诸葛亮寇天水,围祁山
二、宣王统张郃等“讨亮”
三、诸葛亮趋天水“芟麦”
四、宣王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五、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六、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七、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八、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明帝纪》记载了上述之一、之二、之八,交代了战役时间地点及参战双方,战役结果。有必要专门记载第七步的细节吗?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18:09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8 18:11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8:03 发表
按晋书上说的司马懿在交战中击破诸葛亮,不知道你所谓的什么在叫没有在正面交战击破诸葛亮,难道打仗还跟你一个对一个的,正面搏杀,偷袭不算,所以陈寿不记载偷袭的.
这是军事上的说法,你不懂的话,体会一下就行了,反正这些道理,不可能几句话讲得清楚。
晋书上面记载的是: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并不是:亮来了,司马懿迎战,破之,懂了没?
而第一次北伐时,正是:亮来了,张郃迎战,破之,亮遂退。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18:15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8 18:13
第四次北伐,从宏观上看,诸葛亮被击退了。作战过程很长,而俘斩万计只是下述的第七个步骤中的一个细节。
======================================
我现在要的不是俘斩万计,而是破之,你连我说明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有没搞错,破之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的战役结果,没听过战役结果还可以不记载,不记载第七个,谁知道到底是诸葛亮主动撤退,还是司马懿击退的,你还是小学语文多请问老师吗,事件结果都能省略,你给写篇这样的文章来.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8 18:14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8:13 发表
我现在要的不是俘斩万计,而是破之,你连我说明的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有没搞错,破之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的战役结果,没听过战役结果还可以不记载,不记载第七个,谁知道到底是诸葛亮主动撤退,还是司马懿击退的,你还是小学语文多请问老师吗,事件结果都能省略,你给写篇这样的文章来.
在第四次北伐中,宣帝没有在正面交战中“破”诸葛亮,你怎么能要求陈寿照顾“宣帝”的面子,硬要胡绉呢?
诸葛亮进攻魏国,先围祁山,后进至上卦,然后还保祁山,最后才撤回汉中。宣帝只是在第三阶段,即诸葛亮从祁山往汉中退兵的过程中,追击,造成八万多蜀军被“斩俘上万”,这完全是“击退诸葛亮“这一很长的战役中的一个局部细节,〈明帝纪〉还非得记上?
总之,第四次北伐,总的来看,是由于魏军的存在,将诸葛亮击退了。
但具体战况,则是诸葛亮主动退的,司马懿追击,在追击过程中交战,击破,斩首万计。即使司马懿不追,也已经击退诸葛亮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18:18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8 18:17
这是军事上的说法,你不懂的话,体会一下就行了,反正这些道理,不可能几句话讲得清楚。
晋书上面记载的是: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并不是:亮来了,司马懿迎战,破之,懂了没?
而第一次北伐时,正是:亮来了,张郃迎战其前军,破之,亮遂退。
=========================================
就更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了,诸葛亮撤退,司马懿追击,破之,怎么就不算正面交战了,你把正面交战的意思给我解释清楚,老忽悠,跑这来YY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8 18:24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8:17 发表
就更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了,诸葛亮撤退,司马懿追击,破之,怎么就不算正面交战了,你把正面交战的意思给我解释清楚,老忽悠,跑这来YY
看来,你确实是不懂。
第一次北伐,是双方交战,蜀军被大破,亮退。破是亮退的原因。
第四次北伐,蜀军主动退(当然,也是由于魏军的抵抗,诸葛亮觉得不能再打下去了,粮也不够了),而不是被魏军击破了才退。
司马懿在诸葛亮退兵过程中追击,取得了“俘斩万计”的战果。其实,司马懿不追的话,诸葛亮也是退回去了。这只是抗第四次北伐收尾时额外取得了便宜。《明帝纪》因为简略,所以根本不提;
这个相对不重要的便宜是如何获得的呢?《宣帝纪》写了细节,是破之,而不是由于诸葛亮军队逃跑,落水,等造成。
这下,明白了没有?追击过程中的“破之”,不是在第四次北伐这个宏观局面上的“破之”,在宏观层面上,魏军来拒诸葛亮,诸葛亮没什么好用武的,后来粮也没了,所以退了。哪来的什么击破呢?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18:26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8 18:41
司马懿在诸葛亮退兵过程中追击,取得了“俘斩万计”的战果。其实,司马懿不追的话,诸葛亮也是退回去了。这只是抗第四次北伐收尾时额外取得了便宜。这个相对不重要的便宜是如何获得的呢?《宣帝纪》写了细节,是破之,而不是由于诸葛亮军队逃跑,落水,等造成。
这下,明白了没有?
===============================================
说白了还是诸葛亮开溜,司马懿追击,诸葛亮没跑赢,被直接击败,战斗结果还不一样是诸葛亮军败退,明帝纪怎么就不需要记载了.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8 19:19
司马懿在诸葛亮退兵过程中追击,取得了“俘斩万计”的战果。其实,司马懿不追的话,诸葛亮也是退回去了。这只是抗第四次北伐收尾时额外取得了便宜。这个相对不重要的便宜是如何获得的呢?《宣帝纪》写了细节,是破之,而不是由于诸葛亮军队逃跑,落水,等造成。
这下,明白了没有?
============================================
最搞笑的是杀敌一万变成不重要了,又在YY了吧,知道古代军功是什么吗,就是杀敌人数,俘虏人数,杀俘了一万还不重要.
查《明帝纪》,仅在抗击第一次北伐和抗击第四次北伐之后,有过封赏有功人员的记载。这就表明,抗第一次北伐和抗第四次北伐,魏国均取得了较为重大的结果。
===================================
不知道这有是谁说的,既然这一万人不重要,怎么皇帝搞起了大封赏.你到底自己解释清楚,这场战役重不重要.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8 20:42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9:19 发表
============================================
最搞笑的是杀敌一万变成不重要了,又在YY了吧,知道古代军功是什么吗,就是杀敌人数,俘虏人数,杀俘了一万还不重要.
不提那个什么“破”的事了,还是有进步。
重要还是不重要,这都要相对着来说的,你很懂小学语文,怎么这个都不明白呢?
第四次北伐,相对其余几次是较为重要的;但对于第一次北伐,其重要性是不如的。
第一次北伐,杀敌数万,《明帝纪》都不记,况第四次北伐,篇幅更少,斩敌更少。
===================================
不知道这有是谁说的,既然这一万人不重要,怎么皇帝搞起了大封赏.你到底自己解释清楚,这场战役重不重要.
关于这场战斗的重要性,我已说过N遍了,它的重要性大于其它的几次抗北伐,但小于第一次抗北伐。
皇帝的封赏,是针对整个抗击第四次北伐的,当然也要包括一万人的战果。
说白了还是诸葛亮开溜,司马懿追击,诸葛亮没跑赢,被直接击败,战斗结果还不一样是诸葛亮军败退,明帝纪怎么就不需要记载了.
诸葛亮跑还是跑了的,只是跑得有八分之一的损失。
明帝纪只记主要的。
诸葛亮被击退是主要的,整个战役由八个过程构成,《明帝纪》记载了最重要的信息:交代了战役时间地点及参战双方,战役结果。
没有必要专门记载第七步的细节。
哈哈,又开始胡搅蛮缠了,没理讲了,则硬撑也不会捞回点什么。如果你觉得非要说最后一句话才够虚荣的话,本人满足你的这一愿望。
那么,本人以后就不再答理了。
估计阁下也提不出新玩艺了。
楼下的帖子经查,没有任何新观点,所提的疑问,可以在主帖及17楼中找到回应。
倒是阁下的某句话,自我暴露了,原来,阁下是某位会员不敢以真面目出现,使用的马甲啊!呵呵。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9 10:44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8 21:12
哈哈,又开始胡搅蛮缠了,没理讲了,则硬撑也不会捞回点什么。如果你觉得非要说最后一句话才够虚荣的话,本人满足你的这一愿望。
那么,本人以后就不再答理了。
估计阁下也提不出新玩艺了。
============================
不知道是哪个胡搅蛮缠,搞不新花样了,杀敌一万,怎么的也是大功劳,明帝纪却只字为提,自己老是忽悠什么细节细节的,击退诸葛亮,杀敌一万都是细节,我看你小学语文什么水平,别人张合破诸葛亮能写上,司马懿平辽东也能写,就司马懿破诸葛亮就不写了,反正轩辕的人都知道谁是最喜欢YY的.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8 21:17
诸葛亮跑还是跑了的,只是跑得有八分之一的损失。
明帝纪只记主要的。
诸葛亮被击退是主要的,整个战役由八个过程构成,《明帝纪》记载了最重要的信息:交代了战役时间地点及参战双方,战役结果。
没有必要专门记载第七步的细节。
==========================================
智商问题不怪你,击破敌方总大将变细节,就你YY出,看来以后敌军撤退都不应该追击了,都是细节.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9 13:32
不能不说其智商已经达到无敌的地步了.
夏六月, 诸葛亮粮尽退军居然被人描绘成了从上硅撤退.
诸葛亮夏六月末撤退, 张合追击死于七月. 居然还成了是死于追到祈山. 之后还有宣王攻拔诸葛亮的重围的事. 最神奇的是张合死于追至卤城, 却能参加攻打王平那祈山南围的战役.
时间两处根本没矛盾, 因为诸葛亮先退, 张合后追击. 你要YY时间矛盾, 那是你自己的幻想罢了.
张合传里的内容, 是张合至略阳, 诸葛亮还保祈山. 然后到了张合死于追击. 中间缺了一段张合攻王平的记载呢. 当然, 你不懂看书, 没人怪你.
你可以说是王平传胡吹, 张合根本没到过攻打过南围, 因为依张合传, 张合至略阳诸葛亮就还保祈山了, 然后张合追击就死了. 根本没到过南围攻打王平.
木门与卤城接襄, 而卤城是祈山山脉的入口. 木门在祈山范围内, 而不是在上硅与祈山之间. 你爱YY那是你的事, 连地理都不去查查就YY那就是你自己犯傻了.
你得了吧你. 胡编到这种程度已经没人愿意理你S二号. 慢慢用你的YY去理解历史. 跟你说已经是纯浪费时间的表现.
你不看汉晋春秋, 那是你的事, 你连华阳国志, 三国志都不参考就直接对着晋书与三国志张合传去YY. 你还有脸说别人胡搅蛮缠? 您简直就是死缠烂打罢了. 笑.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9 13:41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9 17:24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9 13:32 发表
不能不说其智商已经达到无敌的地步了.
夏六月, 诸葛亮粮尽退军居然被人描绘成了从上硅撤退.
诸葛亮夏六月末撤退, 张合追击死于七月. 居然还成了是死于追到祈山. 之后还有宣王攻拔诸葛亮的重围的事. 最神奇的是张合死于追至卤城, 却能参加攻打王平那祈山南围的战役.
时间两处根本没矛盾, 因为诸葛亮先退, 张合后追击. 你要YY时间矛盾, 那是你自己的幻想罢了.
张合传里的内容, 是张合至略阳, 诸葛亮还保祈山. 然后到了张合死于追击. 中间缺了一段张合攻王平的记载呢. 当然, 你不懂看书, 没人怪你.
你可以说是王平传胡吹, 张合根本没到过攻打过南围, 因为依张合传, 张合至略阳诸葛亮就还保祈山了, 然后张合追击就死了. 根本没到过南围攻打王平.
木门与卤城接襄, 而卤城是祈山山脉的入口. 木门在祈山范围内, 而不是在上硅与祈山之间. 你爱YY那是你的事, 连地理都不去查查就YY那就是你自己犯傻了.
你得了吧你. 胡编到这种程度已经没人愿意理你S二号. 慢慢用你的YY去理解历史. 跟你说已经是纯浪费时间的表现.
第一、你参加讨论我很欢迎;但是,并没有人强迫你来讨论吧,你说这种话,很无水准呢。所以,早就提醒过你了,你那个坛子怎么老人都跑了啊?不光是因为你那个坛挺蜀势力太大的缘故吧,轩辕这边,挺蜀的人也很多,管理层也不少是挺蜀的,目前不还是维持着?
第二、这么看,张郃被箭死,也可能发生在第二次追击中。
我的依据是军史地图,这个总也有一定道理吧?
也有的战史书,就是说张郃先去祁山,然后听说诸葛亮去上邽了,便(弃王平而)回军上邽,与诸葛亮对峙。根据这种说法,王平作战那次,发生在上邽对峙之前也是极可能的。
这几种资料,总之,存在一定矛盾,尤其是各书讲的时间,互相对不上号,究竟如何看待,大家可以各舒己见,怎么着就你一定正确?你不是在YY?
按《汉晋春秋》根本没记载张郃中箭,明显与《三国志》发生冲突。《宣帝纪》不记载,可以考虑是有意不写;《汉晋春秋》不记载此事,与理不通
就算张郃死于第二次追击,也不能怎么样吧。而且,不是也用了《晋书》来佐证的?
你不看汉晋春秋, 那是你的事, 你连华阳国志, 三国志都不参考就直接对着晋书与三国志张合传去YY. 你还有脸说别人胡搅蛮缠? 您简直就是死缠烂打罢了. 笑.
那个人的帖子摆在上面,他是不是胡搅蛮缠,大家心里有数,他是在认真辨析事件吗,譬如辨析一下张郃被箭的时间?连那个人自己,不也不敢以真面目出现,使用了临时注册的马甲的吗?阁下不加以批评也能理解,何必还要推波助澜,唯恐那人不闹翻了天呢?前次我都没理你了,这里你又曲意发表不实议论,则反映了你的道德水平多么不堪。
我按他的逻辑,《汉晋春秋》不记张郃中箭这么大的事,足以说明《汉晋春秋》与《三国志》矛盾,是个垃圾,你同意否?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9 17:58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9 19:03
笑, 谁胡搅蛮缠. 的确大家心理有数.
你依据哪张军史地图, 哪本战史书看到张合到祈山打了王平后跑回去上硅的?
想不起了? 找不出来?
自然, 你在胡搅蛮缠了而已.
汉晋春秋到底写些什么, 我估计你根本没看. 说白了, 斐松之是给三国志注解. 诸葛亮本传里大字写着"粮尽军退, 与张合交战, 射杀张合", 斐松之有必要再引么? 汉晋春秋只说到5月时张合进攻王平, 司马懿攻诸葛亮的事而已. 你的眼睛如果有问题, 赶紧去医院, 你的人品和你的心理有问题, 那这里就没人帮得了你.
最后BS一下自己又浪费时间说了躺废话.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9 19:04
那个人的帖子摆在上面,他是不是胡搅蛮缠,大家心里有数,他是在认真辨析事件吗,譬如辨析一下张郃被箭的时间?连那个人自己,不也不敢以真面目出现,使用了临时注册的马甲的吗?阁下不加以批评也能理解,何必还要推波助澜,唯恐那人不闹翻了天呢?前次我都没理你了,这里你又曲意发表不实议论,则反映了你的道德水平多么不堪。
我按他的逻辑,《汉晋春秋》不记张郃中箭这么大的事,足以说明《汉晋春秋》与《三国志》矛盾,是个垃圾,你同意否?
==============================================
一个编年体,一个记传体,少在这里偷龙转凤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0 03:10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9 19:03 发表
笑, 谁胡搅蛮缠. 的确大家心理有数.
你依据哪张军史地图, 哪本战史书看到张合到祈山打了王平后跑回去上硅的?
想不起了? 找不出来?
我什么时候想不起,找不出来过了?不就上次“蜀国男子都当兵”找得迟了一两天?后来不是告诉你了,那是范文谰说的?
自然, 你在胡搅蛮缠了而已.
我本来是不打算和你纠缠的,浪费时间,张郃究竟何时中箭,与我主帖关系不大。
我的主帖只是强调张郃照样中他的箭,司马懿照样对诸葛亮军俘斩万计,两件事情并存。难道张郃中了箭,司马懿伤心之下撂挑子不干了?人家宣王还是照样追击诸葛亮,并俘斩万计,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你既然反复纠缠,那么本人就上传一下战史说法,魏军先至祁山,再回头去上邽的一段。
考虑到你这人,主题没话说了,就来找别的话题继续纠缠的特点,所以,只引一段,免得让你发现了什么,又跑了题。
另外,本人并没有采用这本书的说法,只是提出来作为参考。
汉晋春秋到底写些什么, 我估计你根本没看. 说白了, 斐松之是给三国志注解. 诸葛亮本传里大字写着"粮尽军退, 与张合交战, 射杀张合", 斐松之有必要再引么? 汉晋春秋只说到5月时张合进攻王平, 司马懿攻诸葛亮的事而已. 你的眼睛如果有问题, 赶紧去医院, 你的人品和你的心理有问题, 那这里就没人帮得了你.
汉晋春秋确实没看,就是通过裴注了解了一点,而且,本人三国志并没看全,蜀史最弱。
你对裴注的解释,我还是不能认同的,《汉晋春秋》只引用到五月,不符合裴注习惯,被注的原文是: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怎么裴注只引到五月?五月份还没有发生粮尽退兵。
可见,从《汉晋春秋》所说的什么“三千”“两千”,就已经开始离谱了;后面越来越离谱,裴松之觉得实在没有任何价值才不要的。因此,可以断定张郃被射这段,与《三国志》冲突。
汉晋
最后BS一下自己又浪费时间说了躺废话.
你看你又何苦呢,想不说话,又憋不住,总以为逮住了别人什么,根本忘了这个帖子的主题。
发颠的,不要。冷静冷静想点问题,怎么也比整天亢着奋,口嘴挂着白沫到处发威要有益得多,至少对你的身体有益。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03:50 编辑 ]
作者:
饭富昌景 时间: 2007-3-20 12:57
忽视这人就行了,天下都知道他理解能力有问题就他一个不知道而已。
http://bbs.e3ol.com/dispbbs.asp? ... p;skin=0&Star=1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0 16:56
楼上的,小学语文研究透了?
我看,天下人别的不知道,但阁下最多念过三国演义,这个倒是比较肯定。
你所引的这个帖子,本坛也有啊,呵呵。
此外,楼上这位叫“饭富昌景”的,从头至尾,除了叽叽歪歪、骂骂咧咧几声以外,看不到你有什么观点和见解。
套一句俗话,你没有能力参加讨论,这不是你的错;可是,偏偏非要出来现眼不可,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17:17 编辑 ]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20 17:24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03:10 发表
汉晋春秋确实没看,就是通过裴注了解了一点,而且,本人三国志并没看全,蜀史最弱。
你对裴注的解释,我还是不能认同的,《汉晋春秋》只引用到五月,不符合裴注习惯,被注的原文是: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怎么裴注只引到五月?五月份还没有发生粮尽退兵。
可见,从《汉晋春秋》所说的什么“三千”“两千”,就已经开始离谱了;后面越来越离谱,裴松之觉得实在没有任何价值才不要的。因此,可以断定张郃被射这段,与《三国志》冲突。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郭冲五事曰: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潜军密进,规向剑阁。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陈,幡兵適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遣令去。於是去者感悦,原留一战,住者愤踊,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不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刃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卻宣王,一战大剋,此信之由也。难曰:臣松之案:亮前出祁山,魏明帝身至长安耳,此年不复自来。且亮大军在关、陇,魏人何由得越亮径向剑阁?亮既在战场,本无久住之规,而方休兵还蜀,皆非经通之言。孙盛、习凿齿搜求异同,罔有所遗,而并不载冲言,知其乖剌多矣。
《汉晋春秋》注解的是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
后面的郭冲五事才是注解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斜体字就是证据。
《汉晋春秋》只引用到五月的事,张郃六到七月才被杀,不被引用很正常。
若阁下认为上周新闻中必须包含本周一的事情,那是阁下自己的问题。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1 14:07
发颠的,不要。冷静冷静想点问题,怎么也比整天亢着奋,口嘴挂着白沫到处发威要有益得多,至少对你的身体有益。
----发疯的疯子S二号又在胡言乱语了.
忘了谁弄错张合去过哪里,怎么死的了么? 忘了谁污蔑汉晋春秋了么?
不知道该冷静的是哪位? 你对我而言连笑话都谈不上, 口嘴挂着白沫到处发威的是你. 一把嘴说得连史料都不参考, 还来说话?
事实证明, S二号完全没参考过史料, 只懂YY, 我所举都符合史料. 正确无比.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1 18:55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1 14:07 发表
忘了谁弄错张合去过哪里,怎么死的了么? 忘了谁污蔑汉晋春秋了么?
不知道该冷静的是哪位? 你对我而言连笑话都谈不上, 口嘴挂着白沫到处发威的是你. 一把嘴说得连史料都不参考, 还来说话?
事实证明, S二号完全没参考过史料, 只懂YY, 我所举都符合史料. 正确无比.
还在YY自己的”正确无比“啊?
你要的军史书的书页,我已经帖出来了,怎么不见你评论一下?呵呵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1 18:58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20 17:24 发表
《汉晋春秋》注解的是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
后面的郭冲五事才是注解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斜体字就是证据。
《汉晋春秋》只引用到五月的事,张郃六到七月才被杀,不被引用很正常。
若阁下认为上周新闻中必须包含本周一的事情,那是阁下自己的问题。
呵呵,不要YY《汉晋春秋》的”正确性“了,这本书已经有公论,不是信史。
有人误将诸葛亮退兵时张郃中流箭而亡的时间与诸葛亮退兵时被“俘斩万计”的时间混为一谈,原因是这两个事件都发生在诸葛亮退军的过程中。其实,从《张郃传》与《后主传》的记载可知,张郃中箭的地点在木门,靠近祁山。也就是说,张郃是在诸葛亮刚刚退军时中的流箭;但是,魏军不可能会因张郃意外阵亡就停止追击。正是在随后的追击中,取得了俘斩万计的战果。
可见,《三国志》与《宣帝纪》是互相补充的,并无矛盾。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2 13:49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1 18:55 发表
还在YY自己的”正确无比“啊?
你要的军史书的书页,我已经帖出来了,怎么不见你评论一下?呵呵
笑, 军史地图还没给出来呢.
另外那本军史书叫啥名字咋就不敢说呢? (莫非是自编图片硬撑着飞上来??哈哈哈哈~~)
一本现代文的"小说"居然还敢谎称军史书?
YY自己正确无比? 难道就你那现代文就证明了我依据的晋书,三国志,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全成伪史料了?
当然, 您老凭一本现代文去推翻晋书, 三国志, 汉晋春秋等记载这等小事比你起自个YY历史要算小得多的事了.
既然你只有幼儿园的水平, 连什么是现代小说什么是历史记载都分不清,我就只引晋书来让你瞧清楚:
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长安, 跟祈山隔了2郡, 中间一陇氏山脉挡着. 隃麋, 略阳旁的一处据点, 略阳在扶风郡, 祈山在天水郡, 上硅在祈山东北面.
看清楚诸葛亮去上硅的时候, 司马懿的踪迹在晋书里是从哪去哪. 别拿着本小说再当宝了去.
再说句, 你那种口沫横飞式的语气还是回去冷静冷静再出来混吧, 发张图片上来我不说只是这等弱智的观点我觉得没必要说,并且认为某人至少还懂得晋书里的司马懿进军路线. 不过真没想过有人能幼儿园到对着那张图片YY以为有根有据了.
拜托别那么幼儿园成么? 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初, 还是在荆州督军事, 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 那图片还能写成司马懿屯祈山都有人信. 那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上的事.
没事别乱发疯, 有空多进修进修, 至少先进修到小学五年级水平再来发表观点. 该冷静的冷静去, 该看戏的看戏去. 这种YY主题就跟洛阳花开一样, 只能骗点击率, 半分技术含量都没有.
如果你对这种伪造的资料这么有兴趣的话,我直接给你一贴资治通鉴看第四次北伐,再给你一则天水县简介里的内容:
http://www.tianshui.com.cn/news/zjts/2006120512004424601.htm
是不是说, 根据上面这篇人家天水地理介绍和资治通鉴的内容, 晋书简直就是屁话一堆了?
我不会否认晋书. 晋书是晋书的观点. 它的确存在, 除非有考古学上的资料证明哪一方有误了, 否则对于矛盾的地方只能以个人的辩别能力去取信哪一方. 我就根据三国志, 汉晋与晋书的冲突而不取信于晋书.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2 14:12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2 15:00
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魏将王双率军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还汉中
同样是诸葛亮自主撤退,咋诸葛亮赢了,就会被后主传记载,你司马懿赢了,明帝纪却连半个字都不提,因为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2 17:41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2 13:49 发表
笑, 军史地图还没给出来呢.
另外那本军史书叫啥名字咋就不敢说呢? (莫非是自编图片硬撑着飞上来??哈哈哈哈~~)
一本现代文的"小说"居然还敢谎称军史书?
哈哈哈,前面你不懂装懂,把田余庆的论述刘备政治声誉很差,误以为是别人的。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怎么还不知吃一堑长一智呢。
地图网上就有啊,你自己不能去找?
YY自己正确无比? 难道就你那现代文就证明了我依据的晋书,三国志,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全成伪史料了?
当然, 您老凭一本现代文去推翻晋书, 三国志, 汉晋春秋等记载这等小事比你起自个YY历史要算小得多的事了.
呵呵,本文的主帖,正是根据三国志、晋书撰写的,并且,与汉晋春秋,华阳国志也不矛盾。你说的这些,都是废话。看了本人主帖再乱发言也不迟。
既然你只有幼儿园的水平, 连什么是现代小说什么是历史记载都分不清,我就只引晋书来让你瞧清楚:
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长安, 跟祈山隔了2郡, 中间一陇氏山脉挡着. 隃麋, 略阳旁的一处据点, 略阳在扶风郡, 祈山在天水郡, 上硅在祈山东北面.
看清楚诸葛亮去上硅的时候, 司马懿的踪迹在晋书里是从哪去哪. 别拿着本小说再当宝了去.
再说句, 你那种口沫横飞式的语气还是回去冷静冷静再出来混吧, 发张图片上来我不说只是这等弱智的观点我觉得没必要说,并且认为某人至少还懂得晋书里的司马懿进军路线. 不过真没想过有人能幼儿园到对着那张图片YY以为有根有据了.
拜托别那么幼儿园成么? 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初, 还是在荆州督军事, 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 那图片还能写成司马懿屯祈山都有人信. 那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上的事.
呵呵,战史上说司马懿屯祁山?你哪看来的?是不是被口中喷出的白沫淹了眼睛啊,哈哈哈。
你幼儿园就是幼儿园,你以为反咬一口,你就不是幼儿园了?
发那张图片的目的,是告诉你关于第四次北伐的说法有很多,间接劝你多读一点书,尤其是看一些军事书,了解一些军事常识。讲三国历史,象你这样的军事小白,那是要让人笑的。
本人并未以那本书的观点来立论,也没有认为战争史的讲法就是标准答案,懂了吗?
没事别乱发疯, 有空多进修进修, 至少先进修到小学五年级水平再来发表观点. 该冷静的冷静去, 该看戏的看戏去. 这种YY主题就跟洛阳花开一样, 只能骗点击率, 半分技术含量都没有.
如果你对这种伪造的资料这么有兴趣的话,我直接给你一贴资治通鉴看第四次北伐,再给你一则天水县简介里的内容:
http://www.tianshui.com.cn/news/zjts/2006120512004424601.htm
是不是说, 根据上面这篇人家天水地理介绍和资治通鉴的内容, 晋书简直就是屁话一堆了?
呵呵,你懂不懂啊,这是当地作为旅游资源的宣传材料,你来当历史了?还有个地方宣称自己就是“三英战吕布”的地点呢,你当真了?
真该请一位幼儿园阿姨还给你上几课。
我不会否认晋书. 晋书是晋书的观点. 它的确存在, 除非有考古学上的资料证明哪一方有误了, 否则对于矛盾的地方只能以个人的辩别能力去取信哪一方. 我就根据三国志, 汉晋与晋书的冲突而不取信于晋书.
嗯,有点进步了。前几天你还嚷嚷《晋书》因为没有考古学的支持,所以不能算数呢,呵呵。
呵呵,闹了半天,你还说三国志与晋书冲突?你在这个帖子下面也跟了很多的帖了,除了唾液横飞,没见你来谈谈《宣帝纪》是如何与《三国志》相矛盾的。
你有这么多功夫,而且,自称拥有这么多史书的资料,怎么就不敢拿出证据来呢?老是说“矛盾矛盾”,喊了这么久,说句刺激一点的,别人都听烦了;看你现在明显喊“矛盾”喊得嗓子都哑了,怎么就是不见你的根据在哪呢?
这怎么行啊,正戏还没开始唱,先就坏了嗓子。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2 17:51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2 17:48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22 15:00 发表
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魏将王双率军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还汉中
同样是诸葛亮自主撤退,咋诸葛亮赢了,就会被后主传记载,你司马懿赢了,明帝纪却连半个字都不提,因为 ...
这个你都不明白?这是三国志的常识啊,下去琢磨琢磨去吧。
提示一下:你去看看后主传,有多少内容是写后主自己的?
你再看看明帝纪,有多少内容是写传主的。
此外,我正告你一句,司马懿打赢了这场战争,明帝纪记载得极为明白。不是什么“半个字都不提”,除非你是文盲,才会有这个错误观点。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3-22 18:40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4 02:22 发表
二十四史之一《晋书》之《宣帝纪》中,记载了司马懿击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战斗中,有过“追击,破之,俘斩万计”的战果。长期以来不为重视。今人史作,虽不能否认这一记载,但多不提此战果。写这个帖子来初步辨 ...
别的不多说,先引一段别人对此的说法。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大败诸葛,“俘斩万计”一事证伪
唐朝官修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在司马懿的本纪《宣帝纪》中记载了孔明第四次北伐,退兵时魏军追赶,大破孔明,俘斩万计一事[34]。(注意,此处记载的数目是“万计”而非“万余”,换言之,司马俘斩蜀军,不仅仅是一万多那么简单,二万、三万、四万按字面理解都有可能[十])
由于此事与三国两晋史料记载相冲突,考虑到晋书编纂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如此匆匆出炉,加上又是多位学者撰写,最后由房玄龄、令狐德棻统稿。故存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等缺陷。“俘斩万计”这一记载便十分不幸的撞到了“取舍不当”这个枪口上。
考虑到晋书是唐人所编纂,没必要再去刻意吹捧司马他老人家,并且房玄龄他们看来跟孔明也没啥深仇大恨,所以该史料是晋书作者们自个闭门造车编出来诬蔑孔明的可能性不大。显然是传抄前朝史料时,不加认真鉴别,囫囵吞枣,把不知是哪家的晋朝独家史料给顺手抄上了,结果却贻笑大方。
该记载不见于三国两晋时期的著名史籍,三国志、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均不载。连因“极多时讳、殊非实录”而名声欠佳的魏书、魏略等都不见载。不仅如此,上述史书不但未记载此事,相反却记载了张郃殁于此役一事,不神吹魏国获此大胜,相反却记载大将之亡,太过不合常理。尤其是魏书、魏略,能神吹到曹操赤壁是自个烧船撤军,并非大败于孙刘联军之手,居然魏军在司马领导下的此等大胜连一个字都没提到。而且诸史料都可看出张郃是因为追赶孔明,中蜀军埋伏,被箭而死,要是能从蜀军区区伏兵里面连砍带抓几万人,也真难为司马用兵如神了。
另外,三国志作者陈寿、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华阳国志作者常璩,皆为晋臣,本朝宣帝若真获此大胜,不加任何大肆鼓吹,仅仅如实记载已是颇为难得,可称良史,怎敢故意忽略不记?不是想试试司马皇帝的刀快不快吧?若说其中一位失心疯了还可言偶然,三位一齐疯了,这也太过玄乎。非但如此,汉晋春秋不但不记载此事,反过来却记载了孔明此役斩司马甲首三千级、获玄铠、角弩极多一事——不但不记载本朝祖宗狂胜,反过来却记载其大败——考虑到嵇康写了封《与山巨原绝交书》就给司马昭喀嚓了,这个习凿齿为何没因为对司马宣王造谣惑众给拖出去剁了捏?
最后,孔明街亭一役战败,尚戮马谡谢众,自贬三级,为何蜀汉此次大败,全国上下一点动静也没有?蜀汉史料为何均不载此事?若说是官方消息封锁的好,按蜀汉此时户九十万、孔明出师十万,被俘斩二万计算,损兵五分之一,几乎蜀汉家家户户都有丧事,瞒得过来么?想来那被俘斩的n多蜀军都是到老的光棍,没家没业,往地里一埋就everything is OK的。再说后来孔明隔了两年就又出兵五丈原伐魏,横看竖看,也看不出蜀汉元气大伤的架势。
事实上,比司马俘斩孔明万计更邪乎的记载还有,晋朝鼓吹曲《宣受命》居然说孔明是被司马吓死的,曹魏鼓吹曲中破马超一段《平关中》还说斩首马超“级万亿” [35]——乖乖,全地球人给曹操老大剁了都凑不够,还得拽上几个河外星系的——呵呵,可劲吹吧,反正不上税。可想而知,在中国素来成王败寇的前提下,这个“俘斩万计”的水分有多大。也不知是哪位晋朝臣子在自个写的马屁文字中意淫了几句,然后晋书某作者不加鉴别,顺手抄上,以至流毒至今。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3-22 18:46
此外再说一次,街亭死伤数万之事,姜维大败,损兵过万,蜀国内反对声音极大,为何诸葛亮一次北伐死数万,带回一些百姓,结果蜀人相贺?
看了这段时间,楼主的表现,在下把该讲的都讲了,就OK了,不再谈了,正如他人所言,人家都三七二十八了,还与他计较?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2 19:16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3-22 18:46 发表
别的不多说,先引一段别人对此的说法。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大败诸葛,“俘斩万计”一事证伪
唐朝官修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在司马懿的本纪《宣帝纪》中记载了孔明第四次北伐,退兵时魏军追赶,大破孔明,俘斩万计一事[34]。(注意,此处记载的数目是“万计”而非“万余”,换言之,司马俘斩蜀军,不仅仅是一万多那么简单,二万、三万、四万按字面理解都有可能[十])
万计,可以是上万、近万、万余、数万。怎么就认定了是数万,还后文还煞有介事地假定了“两万”?
本人的主帖已经反驳了此类臆测。
由于此事与三国两晋史料记载相冲突,考虑到晋书编纂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如此匆匆出炉,加上又是多位学者撰写,最后由房玄龄、令狐德棻统稿。故存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等缺陷。“俘斩万计”这一记载便十分不幸的撞到了“取舍不当”这个枪口上。
考虑到晋书是唐人所编纂,没必要再去刻意吹捧司马他老人家,并且房玄龄他们看来跟孔明也没啥深仇大恨,所以该史料是晋书作者们自个闭门造车编出来诬蔑孔明的可能性不大。显然是传抄前朝史料时,不加认真鉴别,囫囵吞枣,把不知是哪家的晋朝独家史料给顺手抄上了,结果却贻笑大方。
讲来讲去,都是主观忘断,没有讲出任何根据。大概,在后面要讲理由了吧?且往下看看再评论。
该记载不见于三国两晋时期的著名史籍,三国志、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均不载。连因“极多时讳、殊非实录”而名声欠佳的魏书、魏略等都不见载。不仅如此,上述史书不但未记载此事,相反却记载了张郃殁于此役一事,不神吹魏国获此大胜,相反却记载大将之亡,太过不合常理。尤其是魏书、魏略,能神吹到曹操赤壁是自个烧船撤军,并非大败于孙刘联军之手,居然魏军在司马领导下的此等大胜连一个字都没提到。而且诸史料都可看出张郃是因为追赶孔明,中蜀军埋伏,被箭而死,要是能从蜀军区区伏兵里面连砍带抓几万人,也真难为司马用兵如神了。
魏书、魏略等都不见载,这个人是如何知道的?他从哪里弄到的魏书、魏略?可否共享一下,让大家来仔细找找,是否真的没有记载。
倒是举出了《三国志》等著作,我主帖已经说明为什么没有记载“俘斩万计”,这里就不重复了。
一句话(《清史》我没读过,说错了理解精神就行):为什么《清史》不记载赤壁大战啊???
此外,此人难道不知道“详史”与“简史”的区别?
另外,三国志作者陈寿、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华阳国志作者常璩,皆为晋臣,本朝宣帝若真获此大胜,不加任何大肆鼓吹,仅仅如实记载已是颇为难得,可称良史,怎敢故意忽略不记?不是想试试司马皇帝的刀快不快吧?若说其中一位失心疯了还可言偶然,三位一齐疯了,这也太过玄乎。非但如此,汉晋春秋不但不记载此事,反过来却记载了孔明此役斩司马甲首三千级、获玄铠、角弩极多一事——不但不记载本朝祖宗狂胜,反过来却记载其大败——考虑到嵇康写了封《与山巨原绝交书》就给司马昭喀嚓了,这个习凿齿为何没因为对司马宣王造谣惑众给拖出去剁了捏?
这段话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史家之腹罢了。至于什么“三位一齐疯”,可见此人已经昏到何种程度,以此类妄言,就能来论史?给人笑料罢了。
最后,孔明街亭一役战败,尚戮马谡谢众,自贬三级,为何蜀汉此次大败,全国上下一点动静也没有?蜀汉史料为何均不载此事?若说是官方消息封锁的好,按蜀汉此时户九十万、孔明出师十万,被俘斩二万计算,损兵五分之一,几乎蜀汉家家户户都有丧事,瞒得过来么?想来那被俘斩的n多蜀军都是到老的光棍,没家没业,往地里一埋就everything is OK的。再说后来孔明隔了两年就又出兵五丈原伐魏,横看竖看,也看不出蜀汉元气大伤的架势。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的失利显然比第一次北伐小得多。这一点从《明帝纪》的记载,完全可以推断出来。
第一次北伐,魏军来交战,大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诸葛亮见战不利,主动退兵,退兵时损失上万或近万兵力,对于八万大军来说,又算得了什么个大事啊?
再说,第一次北伐不仅大败,而且,蜀国本已经太平了快十年,心理承受能力自然很小。后来诸葛亮“无岁不征”,家家户户都有丧事,民众早就习惯了,心理承受能力也大大提高,第四次北伐失败的程度更是无法与第一次北伐相比肩,蜀汉全国上下没什么反映,自是极正常之事。
事实上,比司马俘斩孔明万计更邪乎的记载还有,晋朝鼓吹曲《宣受命》居然说孔明是被司马吓死的,曹魏鼓吹曲中破马超一段《平关中》还说斩首马超“级万亿” [35]——乖乖,全地球人给曹操老大剁了都凑不够,还得拽上几个河外星系的——呵呵,可劲吹吧,反正不上税。可想而知,在中国素来成王败寇的前提下,这个“俘斩万计”的水分有多大。也不知是哪位晋朝臣子在自个写的马屁文字中意淫了几句,然后晋书某作者不加鉴别,顺手抄上,以至流毒至今。
按他这个说法,《晋书》怎么还能成24史,简直瞎了眼吗。
呵呵,不值一驳,整篇YY,没一句靠谱的东东,还要拿出来……
正告楼下这位,你要纠缠,本人决不奉陪,你楼下的,不知已经被回应过多少次了,譬如171楼。
小孩没有新观点出来的话,一边凉快去吧,没有功夫听你耍无赖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2 20:10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2 19:51
此外,我正告你一句,司马懿打赢了这场战争,明帝纪记载得极为明白。不是什么“半个字都不提”,除非你是文盲,才会有这个错误观点。
=======================================
打赢了,连个破之,大破之类的的记载都没,我看也就你YY的出来,整本三国志我是重来没过这样的地方,明帝传记载了什么,就是司马懿拒之,然后诸葛亮粮尽而退,最后就是封赏,司马懿破敌诸葛亮的记载你给我冲三国志里面找出来,就这样去佐证晋书.啼笑皆非.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2 20:15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3-22 18:46 发表
此外再说一次,街亭死伤数万之事,姜维大败,损兵过万,蜀国内反对声音极大,为何诸葛亮一次北伐死数万,带回一些百姓,结果蜀人相贺?
看了这段时间,楼主的表现,在下把该讲的都讲了,就OK了,不再谈了,正如他人所言,人家都三七二十八了,还与他计较?
呵呵,耍皮子功夫倒是有一点。
三七二十八的倒真有一个,不知从哪弄出一篇YY的东东来充数,不巧的是,大部分论点(其实,根本就没多少论点)我的主帖已经反驳过了。看来,不是阁下没有看过主帖,就是阁下三七二十八得太过瘾了。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2 23:20
哈哈哈,前面你不懂装懂,把田余庆的论述刘备政治声誉很差,误以为是别人的。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怎么还不知吃一堑长一智呢。
地图网上就有啊,你自己不能去找?
----搞笑, 把徐林的原贴内容说成是田余庆说的不知道是谁闹的笑话. 当然,这种笑话对幼儿园的S二号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地图网上有? 我需要的是你知道内容而已.
呵呵,本文的主帖,正是根据三国志、晋书撰写的,并且,与汉晋春秋,华阳国志也不矛盾。你说的这些,都是废话。看了本人主帖再乱发言也不迟。
----你说不矛盾跟事实有关系? YY大师还在YY呢?当然,把徐林参自己的观点说成是参考田余庆的观点这等YY大师还有什么不会说的? 你说不矛盾一点都不奇怪.
呵呵,战史上说司马懿屯祁山?你哪看来的?是不是被口中喷出的白沫淹了眼睛啊,哈哈哈。
你幼儿园就是幼儿园,你以为反咬一口,你就不是幼儿园了?
发那张图片的目的,是告诉你关于第四次北伐的说法有很多,间接劝你多读一点书,尤其是看一些军事书,了解一些军事常识。讲三国历史,象你这样的军事小白,那是要让人笑的。
本人并未以那本书的观点来立论,也没有认为战争史的讲法就是标准答案,懂了吗?
----我一直在问, 那本战史书叫啥名字, 你怎么一直都说不出话来啊? 反咬一口? 你的笑话已经快连幼儿园都不够格了.
象你这样全方位的小白, 还有军事常识可言? 战史书原来是说司马懿不屯祈山, 那他去祈山干嘛? 不屯又何来置祈山不顾率军去上硅? 你不是号称有军事常识的么? 军队到达目的后不屯驻的?
呵呵,你懂不懂啊,这是当地作为旅游资源的宣传材料,你来当历史了?还有个地方宣称自己就是“三英战吕布”的地点呢,你当真了?
真该请一位幼儿园阿姨还给你上几课。
----你先把那本战史书叫啥名给说出来再去喊吧你. 连名字都喊不出来的战史书比这地方介绍还不如呢, 何况我奉上的除了那地方的介绍还有资治通鉴, 莫非资治通鉴是本地方介绍? 哈哈哈哈哈
嗯,有点进步了。前几天你还嚷嚷《晋书》因为没有考古学的支持,所以不能算数呢,呵呵。
呵呵,闹了半天,你还说三国志与晋书冲突?你在这个帖子下面也跟了很多的帖了,除了唾液横飞,没见你来谈谈《宣帝纪》是如何与《三国志》相矛盾的。
你有这么多功夫,而且,自称拥有这么多史书的资料,怎么就不敢拿出证据来呢?老是说“矛盾矛盾”,喊了这么久,说句刺激一点的,别人都听烦了;看你现在明显喊“矛盾”喊得嗓子都哑了,怎么就是不见你的根据在哪呢?
这怎么行啊,正戏还没开始唱,先就坏了嗓子。
----笑, 我从来就不回说晋书是假的, 我一直都说晋书与三国志等有所矛盾冲突, 你莫非今天才知道?
笑, 矛盾早说了, 你所谓的反驳才够搞笑
诸如: 退军是明帝传没必要记载司马懿破敌, 这是哪位权威人士告诉你的?
还有什么司马懿破辽东, 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重要性在明帝传里依次降低. 又是哪位权威人士告诉你的?
你YY个理由就没矛盾了?
能不能来点刺激的? 全部人都听烦了. 怎么就不见你的根据在哪, 却看见全都是你的YY.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2 23:53
呵呵,耍皮子功夫倒是有一点。
三七二十八的倒真有一个,不知从哪弄出一篇YY的东东来充数,不巧的是,大部分论点(其实,根本就没多少论点)我的主帖已经反驳过了。看来,不是阁下没有看过主帖,就是阁下三七二十八得太过瘾了。
================================
像马甲说的,别人什么战役都能记载,就不记载你晋书上写的,张合破诸葛亮写了,司马懿破辽东也写了,还一口一个细节,不知道是谁YY,战役结果都是细节了,小学语文没学好吧,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结果都能省略,你也真能YY.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2 23:58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2 23:20 发表
----搞笑, 把徐林的原贴内容说成是田余庆说的不知道是谁闹的笑话. 当然,这种笑话对幼儿园的S二号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地图网上有? 我需要的是你知道内容而已.
--你说不矛盾跟事实有关系? YY大师还在YY呢?当然,把徐林参自己的观点说成是参考田余庆的观点这等YY大师还有什么不会说的? 你说不矛盾一点都不奇怪.
呵呵,田余庆的事,我在另一帖已经讲了,你就不要继续当炮灰了,你还真以为轩辕没旁人了,只有你们一的人,所以,你怎么闹都没有、怎么出洋相都没有缺失啊?
你需要的是什么啊?你的语文?
--
----我一直在问, 那本战史书叫啥名字, 你怎么一直都说不出话来啊? 反咬一口? 你的笑话已经快连幼儿园都不够格了.
象你这样全方位的小白, 还有军事常识可言? 战史书原来是说司马懿不屯祈山, 那他去祈山干嘛? 不屯又何来置祈山不顾率军去上硅? 你不是号称有军事常识的么? 军队到达目的后不屯驻的?
书现在手里没有。
你很搞笑啊,就你这幼儿园思维,不露出来也能装成个初中以上的水平。你为什么还要跳出来呢?司马懿去祁山,你居然推理司马懿原屯祁山。那孔明也常去祁山,也孔明也原屯祈山吗?司马懿却祁山是救祁山。军事盲,还是那句话,多读几本书先扫一下吧。
----你先把那本战史书叫啥名给说出来再去喊吧你. 连名字都喊不出来的战史书比这地方介绍还不如呢, 何况我奉上的除了那地方的介绍还有资治通鉴, 莫非资治通鉴是本地方介绍? 哈哈哈哈哈
呵呵,你懂不懂啊,这是当地作为旅游资源的宣传材料,你来当历史了?还有个地方宣称自己就是“三英战吕布”的地点呢,你当真了?
真该请一位幼儿园阿姨还给你上几课。
----笑, 我从来就不回说晋书是假的, 我一直都说晋书与三国志等有所矛盾冲突, 你莫非今天才知道?
笑, 矛盾早说了, 你所谓的反驳才够搞笑
矛盾早说了,在你自己的论坛里面吗?你那个坛坛,不是早就被没有人去关掉了?
诸如: 退军是明帝传没必要记载司马懿破敌, 这是哪位权威人士告诉你的?
还有什么司马懿破辽东, 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重要性在明帝传里依次降低. 又是哪位权威人士告诉你的?
这是陈寿写的传记里摆明的,从其详述的详、略,显然如此。
你不同意的话,你可以讲你的理由啊,呵呵。看看谁的理由站得住脚 就行了。
你YY个理由就没矛盾了?
能不能来点刺激的? 全部人都听烦了. 怎么就不见你的根据在哪, 却看见全都是你的YY.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3 00:08
呵呵,田余庆的事,我在另一帖已经讲了,你就不要继续当炮灰了,你还真以为轩辕没旁人了,只有你们一的人,所以,你怎么闹都没有、怎么出洋相都没有缺失啊?
你需要的是什么啊?你的语文?
----笑, 我需要的是你所说的"军史地图"呢` 你的语文没事吧?
田余庆的事? 你那贴出来的内容不就跟你贴的战史书一鸟样么, 贴出来就称呼是什么了? 出洋相也别这么明显. 经常YY造假的人还想让人相信你?
书现在手里没有。
你很搞笑啊,就你这幼儿园思维,不露出来也能装成个初中以上的水平。你为什么还要跳出来呢?司马懿去祁山,你居然推理司马懿原屯祁山。那孔明也常去祁山,也孔明也原屯祈山吗?司马懿却祁山是救祁山。军事盲,还是那句话,多读几本书先扫一下吧。
----哎呀呀, 书手里没有, 书名总有吧? 就你这连幼儿园都不如的水平还想搪塞啥呢? 莫非刚翻出来还贴过图的结果就把书名都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诸葛亮确实屯祈山了. 在第四次北伐最为明显, 先立围困祈山(当然, 立围是不用屯驻的, 某小白语), 再屯在祈山出口卤城. 莫非诸葛亮没屯? 超级小白, 看多点书先吧.
如张合语: 分兵驻雍,眉. 又如追至卤城, 不战, 又登山掘营(某小白语,那也不是屯).
更如, 诸葛亮谴马谡至街亭, 马谡要屯山上, 王平苦劝下据城, 原来也不是屯
哈哈哈~~
矛盾早说了,在你自己的论坛里面吗?你那个坛坛,不是早就被没有人去关掉了?
----笑, 列出的矛盾在本贴里有, 你爱YY你已反驳是你的事.
这是陈寿写的传记里摆明的,从其详述的详、略,显然如此。
你不同意的话,你可以讲你的理由啊,呵呵。看看谁的理由站得住脚 就行了。
----甭YY, 陈寿传里讲明了什么引出来看看, 有明写着明帝传不记司马懿破敌? 没明写那就是你YY了么.
你YY还想反驳什么呢?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3 00:10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3 00:23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3 00:08 发表
----笑, 我需要的是你所说的"军史地图"呢` 你的语文没事吧?
田余庆的事? 你那贴出来的内容不就跟你贴的战史书一鸟样么, 贴出来就称呼是什么了? 出洋相也别这么明显. 经常YY造假的人还想让人相信你?
呵呵,田余庆的事,你就不要继续当炮灰了,你还真以为轩辕没旁人了,只有你们一的人,所以,你怎么闹、怎么出洋相都没有缺失啊?
地图不是说了网上有吗?难道你不会GOOGLE?
书现在手里没有。
你很搞笑啊,就你这幼儿园思维,不露出来也能装成个初中以上的水平。你为什么还要跳出来呢?司马懿去祁山,你居然推理司马懿原屯祁山。那孔明也常去祁山,也孔明也原屯祈山吗?司马懿却祁山是救祁山。军事盲,还是那句话,多读几本书先扫一下吧。----哎呀呀, 书手里没有, 书名总有吧? 就你这连幼儿园都不如的水平还想搪塞啥呢? 莫非刚翻出来还贴过图的结果就把书名都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书名好象叫《中国战争史》(或类似的名子)是学术专著。
诸葛亮确实屯祈山了. 在第四次北伐最为明显, 先立围困祈山(当然, 立围是不用屯驻的, 某小白语), 再屯在祈山出口卤城. 莫非诸葛亮没屯? 超级小白, 看多点书先吧.
如张合语: 分兵驻雍,眉. 又如追至卤城, 不战, 又登山掘营(某小白语,那也不是屯).
更如, 诸葛亮谴马谡至街亭, 马谡要屯山上, 王平苦劝下据城, 原来也不是屯
哈哈哈~~
还在傻笑壮胆那?服了你了,看来,与你讨论问题是我的错,从田余庆一事看出,你根本就是个不知羞耻的人。既然是自己弄错了,也没人要给你定罪,你还在这里死不承认,反而还继续对我进行攻击,难道你真以为论坛里可以不要人格?
司马懿去祁山,你居然推理司马懿原屯祁山。那孔明也常去祁山,也孔明也原屯祈山吗?
----笑, 列出的矛盾在本贴里有, 你爱YY你已反驳是你的事.
哦,在本帖里?查了一遍,本帖里倒是不少地方说“矛盾”,但就是没有具体地说这两本书,哪一段的记载相互抵触,呵呵。
难道某甲书的五月份的记载,与某乙书的六七月份的记载发生矛盾了?哈哈哈。
-
---甭YY, 陈寿传里讲明了什么引出来看看, 有明写着明帝传不记司马懿破敌? 没明写那就是你YY了么.
你YY还想反驳什么呢?
陈寿传讲了什么,你引出来嘛,呵呵。撑不住的话咱就不继续了,何苦东扯一句西扯一句?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3 00:26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3 01:08
呵呵,田余庆的事,你就不要继续当炮灰了,你还真以为轩辕没旁人了,只有你们一的人,所以,你怎么闹、怎么出洋相都没有缺失啊?
地图不是说了网上有吗?难道你不会GOOGLE?
----网上的只有重订版而没有93年出版的, 明白了么? 以为轩辕没旁人的只有你而已.
你居然推理司马懿原屯祁山.
----我只推理司马懿在诸葛亮出祈山时就已经屯祈山. 你到底有没有长眼睛呢?
引用: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 那图片还能写成司马懿屯祈山都有人信
您哪只眼睛看见我说的是司马懿是原来就屯在祈山的呢? 你怎么这么爱出洋相, 继闹了我说蜀国总兵力只有5万后又一力作?
书名好象叫《中国战争史》(或类似的名子)是学术专著。
----中国战争史? 那本专门参考演义数据来写的东西? 还学术专著? 当年燕老就拿这本YY战史去写数据, 结果早丢弃的东西, 果然又有后来人啊~~
哦,在本帖里?查了一遍,本帖里倒是不少地方说“矛盾”,但就是没有具体地说这两本书,哪一段的记载相互抵触,呵呵。
难道某甲书的五月份的记载,与某乙书的六七月份的记载发生矛盾了?哈哈哈。
----搞笑, 明帝传以诸葛亮退走论功, 而晋书则是写司马懿去讨亮, 明帝以破敌而赏将士. 而魏略里, 司马懿只是使张合追击. 而不是率张合追击. 你居然还成了张合死了, 司马懿继续追. 诸葛亮,后主传,魏书,华阳国志皆言: 诸葛亮是粮尽军退. 而晋书则说, 是司马懿攻拔其围.
你还有什么没矛盾的?
陈寿传讲了什么,你引出来嘛,呵呵。撑不住的话咱就不继续了,何苦东扯一句西扯一句?
----搞笑, 是你说陈寿传里说了所谓的没必要在明帝传写司马懿破敌, 你自己证明不出来的东西, 还说别人撑不住? 这年头YY真无敌.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3 01:13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3 11:50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3 01:08 发表
----网上的只有重订版而没有93年出版的, 明白了么? 以为轩辕没旁人的只有你而已.
可是,我引的资料,就是2004重订版的。我还没有93版的呢,是不是你搞反了啊?
总之,还是作为教训吸取一下吧,下回尽量少出这类洋相了。不过也难,就以你目前的亢奋状态,
----我只推理司马懿在诸葛亮出祈山时就已经屯祈山. 你到底有没有长眼睛呢?
引用: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 那图片还能写成司马懿屯祈山都有人信
您哪只眼睛看见我说的是司马懿是原来就屯在祈山的呢? 你怎么这么爱出洋相, 继闹了我说蜀国总兵力只有5万后又一力作?
要不我喜欢唠叨你了呢?出点错,一时疏忽,这有什么啊?为什么总要狡辩呢?其实讲这个问题已经偏离了题目,我不忍心你继续这类错误的倾向才详细回应一下。遇到意见不一致的,你总是片面去假设别人“造假”,或“弄错了”;而从不想想,有没可能是自己错了。
你看看我帖出的那页原文:
司马懿兵至祁山后,诸葛亮军主力已北去上邽,又闻知……,遂置祁山于不顾,率军疾走上邽
分明是说,诸葛亮主力去上邽之后,司马懿兵才“兵至祁山”,显然,是诸葛亮北伐在前,司马懿来救祁山在后,怎么会是诸葛亮出祈山时就已经屯祈山,又怎么能与之前他在荆州督军事有矛盾呢?
然后你再看看你的“推理”:
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初, 还是在荆州督军事, 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 那图片还能写成司马懿屯祈山都有人信. 那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上的事.
你的意思是不是“原屯”,一目了然。
说你几句:好歹你也是作版主的人,虽然论坛失败了,也不全是你一个人的错,这点小错都不能勇于承认,我说你的心理绝对有问题。你说一声看错了,对你有什么损失?你这样狡辩,还真当轩辕的人都是你的人,所以,你怎么指鹿为马,都没损失?
我不敢说自己在论坛里表现好,但是,在自己弄错了事情的时候,还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加以承认。上次我不也犯过把张郃阵亡时间弄错的错误吗?自己也是很快就承认了。我犯那个错,原因是没看到《后主传》的记载。我犯的这个小错,并未影响我的基本观点的确立,所以,有什么必要去狡辩呢?
----中国战争史? 那本专门参考演义数据来写的东西? 还学术专著? 当年燕老就拿这本YY战史去写数据, 结果早丢弃的东西, 果然又有后来人啊~~
我已经说过了,这本书上不是没有缺点;前面我已经对你指出,我引这本书的目的,是让你知道目前关于第四次北伐的说法有多种多样,每种观点,人家总不是凭空编造的,也都是有依据的吧?间接劝你多读一点书,尤其是看一些军事书,了解一些军事常识。讲三国历史,不熟悉军事、军史,那是有很大缺陷的。
本人并未以那本书的观点来立论,也没有认为战争史的讲法就是标准答案
----搞笑, 明帝传以诸葛亮退走论功, 而晋书则是写司马懿去讨亮, 明帝以破敌而赏将士. 而魏略里, 司马懿只是使张合追击. 而不是率张合追击. 你居然还成了张合死了, 司马懿继续追. 诸葛亮,后主传,魏书,华阳国志皆言: 诸葛亮是粮尽军退. 而晋书则说, 是司马懿攻拔其围.
你还有什么没矛盾的?
《晋书》对第四次北伐的描述,是偏向司马懿,但基本事实并无与《三国志》矛盾。回应你讲的几点:
1、讨亮问题。司马懿抗击诸葛亮入侵的行为,就是“讨亮”。《明帝纪》描述张郃、曹真等抗击第一次北伐,也用的是“讨亮”。哪里有半点矛盾?“讨亮”并不是指司马懿去攻打汉中,明白?
2、使张郃追击。我的观点是司马懿使张郃追击,张郃挂掉后自己追击。哪来的矛盾?而且,这并不是《宣帝纪》的记载,而是本人在《宣纪帝》记载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推理。总之,《宣帝纪》与《三国志》是可以并存的,没有矛盾。
3、粮尽退兵,是从诸葛亮这个角度来写的;攻拔其围,是从司马懿这个角度来写的。两者毫无矛盾。司马懿攻拔其围,只是解了祁山之险,并未写诸葛亮被大破,诸葛亮(如果有粮)仍然可以继续作战。但事实上诸葛亮的粮食也差不多了,算一算继续作战的话,万一后续供粮发生问题,退兵时就要饿死了。所以,就退了。两类说法,哪来的矛盾呢?
----搞笑, 是你说陈寿传里说了所谓的没必要在明帝传写司马懿破敌, 你自己证明不出来的东西, 还说别人撑不住? 这年头YY真无敌.
我说了是陈寿传里讲的????
我说的是,诸葛亮退兵,并不是因为被司马懿大破(象第一次北伐),而是主动撤退的。在撤退中被魏军追击,损失了八分之一的人马。
既然诸葛亮退军并不是因为在两军交战时被司马懿“大破”或“击破”,则《明帝纪》当然也不能这样写,《宣帝纪》中也没有这样写啊。
《宣帝纪》在记载诸葛亮从出兵到退军这段时间,魏军与诸葛亮军唯一算得上的交战,就只是“攻拔其围”。没有任何“破”“大破”等字眼。
最后临了诸葛亮退军了,司马懿才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3 12:20 编辑 ]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3-23 12:51
若三国志与晋书在此处居然不但不矛盾,而且还能相互印证,那郭冲三事的空城计与诸葛亮传的互相补充,以及江表传中阿瞒赤壁之战烧船自退,与吴主传的公烧余船引退,可谓是天衣无缝了。先生为偶像司马懿刷粉,将曹操一道提升,实乃情理之常,但顺便提升一下诸葛亮的地位,爱乌及乌至此,倒真是罕见,先生高才,一篇文章下笔,不但证实了俘斩万计的可信性,而且还捎带将两大千载历史铁案翻案,真是功德无量,才学之高直至如此,当真千载谁堪伯仲间啊。如此看来,陈寿治史,实难望先生项背,裴公所注,焉及先生之万一,勘较史书的重任可交于先生了。在下甚盼,先生可对三国志进行一个S注,若如此实乃史学届大幸,我辈之福,先生亦可流芳百世,一举数得,先生何乐而不为?万载之后,人人一提轩辕论坛辛巴德,无不翘起大拇指,强就一个字,无怪乎又号毒鼠强。捎带轩辕论坛亦青史留名,或者我辈亦可托先生之福,留名于后世呢。
请问一下,何为史书?史书又是谁分的详史与简史?(记住我说的是史书。)另外,又是哪位大师讲的这些写的是简史,又是哪位大师说的,写简史就敢将本朝祖师爷的大胜视为空气,而将其大败大肆宣传,视自个项上头颅于无物?(莫非又是田余庆历史学家?或是先生独具慧眼?)
至于清史中无赤壁之战,人家华阳国志、汉晋春秋,与三国志写的是同一时期,敢情清朝与三国是一个时期啊,这种话也能讲得出,真是天理难容了。估计在先生眼中,史书只有详史与简史之分。敢情二十四史部部皆简史,中华上下五千年,详史压根无啊。
在上一贴,在下还看到了什么屠戮徐州乃义愤之举,因此,马家爵可以安息了,照这个说法,他完全可以授予见义勇为的称号了,先生高才,人所众知,不过铁了心要为马家爵授予见义勇为的称号,恐怕前景不太乐观吧。
上万,万余,可以称万计,那么9.9%当可称为双位数增长。前番先生一展治史之才,已令大家刮目相看,如今再现文笔雄风,当可与日月争辉。
在这里,我要替别人打个不平了,先生所言“至于连那个人自己,不也不敢以真面目出现,使用了临时注册的马甲的吗?”这个好象没啥根据吧。这样不太好,举个例子,恐怕冲撞了先生,先生主号中有S与B,而且回贴不按常理,难道大家就能称先生为SB吗?先生若觉不妥,敬请不要乱猜测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至此,赠先生诗一首,在下文笔太菜,望先生不要计较。
无题
轩辕论坛毒鼠强;
文史两全世无双。
文笔力压罗贯中;
治史犹胜太史公。
山西解良关云长,
运交华盖斩颜良。
同盟既有合从意,
髀作膝解又何妨。
汉江大水淹七军,
惟独不让关公亡,
若非云长有仙术,
蜀军岂能捉鳖忙。
魏武雄才镇天下,
烧船自退美名扬。
长江后浪推前浪,
子孙更比孟德强。
一封降书文帝喜,
西线军备自此荒。
三郡叛乱关中震,
朝中重臣手慌张。
目光如炬曹子丹,
子龙疑兵调其忙。
若非三郡齐叛乱,
将军头脑仍蒙茫。
筹划有方魏明帝,
孤身只胆镇长安。
华夏上下五千载,
仅有元仲可留芳。
在下稍加解释一下,他称关公是交了华盖运才斩了颜良,在下就乐了,运交华盖可斩颜良,刘备只要运气不是太差,还不把天下都给夺了,不过此人将这块改了。
同盟与合从、髀作膝这是他的独创,称两个史料记载一件事,不能否定,只能相互统一,江表传说是孙坚与袁术同盟(好象是这个,或许有点差错,但无关大局),三国志说是合从,所以同盟就是合从的意思,在下根据这个,就说了,裴注说张颌射中的是髀,三国志说是膝,所以髀作膝解。
还有水淹七军,他说这是天灾,很多人提出疑问,至今此人未作出回答。
一封降书文帝喜,他说,诸葛亮曾经给文帝写过有投降意思的一封信,后来魏国西线战备全部荒废。诸葛亮一次北伐,疑兵之计,调走曹子丹,他非说人家看出来了,是目光如炬,然后说魏明帝就只集结了5万兵力,全交给张颌,我就纳闷了,敢情魏明帝只有一个人去镇守长安啊。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3-23 12:53 编辑 ]
作者:
吴下啊蒙 时间: 2007-3-23 13:32
顶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3 13:34
可是,我引的资料,就是2004重订版的。我还没有93版的呢,是不是你搞反了啊?
----莫不成你没瞧见冒牌跟我说的都是93版的?
要不我喜欢唠叨你了呢?出点错,一时疏忽,这有什么啊?为什么总要狡辩呢?其实讲这个问题已经偏离了题目,我不忍心你继续这类错误的倾向才详细回应一下。遇到意见不一致的,你总是片面去假设别人“造假”,或“弄错了”;而从不想想,有没可能是自己错了。
你看看我帖出的那页原文:
----笑, 太搞笑了. 诸葛亮出祈山时, 司马懿已屯祈山, 知道什么叫诸葛亮出祈山时不?
又知道不知道第四次北伐司马懿根本没屯过祈山呢? (司马最近也只在祈山出口卤城附近那屯下, 压根就没上祈山, 何来屯祈山)
弄错? 你真压根连书都没看过呢?
说你造假都是替你着想了.
你的意思是不是“原屯”,一目了然。
----好歹你得先去弄清楚司马懿到没到过祈山再去说我的意思是原屯 不原屯的. 连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整个出祈山的过程中, 司马懿到没到过祈山都不清楚, 还能自顾自的说原屯, 一目了然啥呢? 你那叫一目业障吧?
说你几句:好歹你也是作版主的人,虽然论坛失败了,也不全是你一个人的错,这点小错都不能勇于承认,我说你的心理绝对有问题。你说一声看错了,对你有什么损失?你这样狡辩,还真当轩辕的人都是你的人,所以,你怎么指鹿为马,都没损失?
----我说一声看错了没什么损失, 只不过明明有人自己没看书还在那一个劲的说别人看错了, 我就不知道怎么去承认"看错了"这回事了.
我不敢说自己在论坛里表现好,但是,在自己弄错了事情的时候,还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加以承认。上次我不也犯过把张郃阵亡时间弄错的错误吗?自己也是很快就承认了。我犯那个错,原因是没看到《后主传》的记载。我犯的这个小错,并未影响我的基本观点的确立,所以,有什么必要去狡辩呢?
----客观? 你那叫客观, 那这世界没主观存在了.
承认? 还很快? 没有后主传, 晋书的记载跟张合传本身的记载就够清楚了. 你还很快承认? 要不要我把你回的贴子都扯出来让你瞧瞧看看有多快? 还记得不记得我第一次提后主传出来的时候你说了什么?
你要不是后面我着重点出张合传, 晋书, 汉晋春秋, 后主传各处关键点上的问题所在, 你承认个鸟承认.
这回一样, 明明还是你对司马懿在这次诸葛亮出祈山的行军路线都不掌握, 还能说是我错了? 何必狡辩呢?
诸葛亮出祈山时, 司马懿居然屯到祈山上了? 神啊神.
我已经说过了,这本书上不是没有缺点;前面我已经对你指出,我引这本书的目的,是让你知道目前关于第四次北伐的说法有多种多样,每种观点,人家总不是凭空编造的,也都是有依据的吧?间接劝你多读一点书,尤其是看一些军事书,了解一些军事常识。讲三国历史,不熟悉军事、军史,那是有很大缺陷的。
本人并未以那本书的观点来立论,也没有认为战争史的讲法就是标准答案
----搞笑啊, 总有依据. 对啊, 依据就是演义嘛, 那是演义才有的内容.
还间接劝我多读书? 看你那表现就已经足够了吧, 到现在都没搞清楚各种史书上司马懿到没到过祈山, 居然还劝人多读书?
讲三国历史, 连史书小白也当上了还在那自以为事.
还是那句, 进修进修, 冷静冷静, 过了小学五年纪水平再来说话吧.
对你说话还得一句一句史书给你拿出来说, 比教幼儿园都辛苦啊.
另外, 你有军事常识的么? 连张合先打南围的王平再去上硅都说得出来的这种高级水平的路痴语言. 还能有军事常识? 你连军事里的东南西北都分不清还了常识呢.
《晋书》对第四次北伐的描述,是偏向司马懿,但基本事实并无与《三国志》矛盾。回应你讲的几点:
1、讨亮问题。司马懿抗击诸葛亮入侵的行为,就是“讨亮”。《明帝纪》描述张郃、曹真等抗击第一次北伐,也用的是“讨亮”。哪里有半点矛盾?“讨亮”并不是指司马懿去攻打汉中,明白?
2、使张郃追击。我的观点是司马懿使张郃追击,张郃挂掉后自己追击。哪来的矛盾?而且,这并不是《宣帝纪》的记载,而是本人在《宣纪帝》记载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推理。总之,《宣帝纪》与《三国志》是可以并存的,没有矛盾。
3、粮尽退兵,是从诸葛亮这个角度来写的;攻拔其围,是从司马懿这个角度来写的。两者毫无矛盾。司马懿攻拔其围,只是解了祁山之险,并未写诸葛亮被大破,诸葛亮(如果有粮)仍然可以继续作战。但事实上诸葛亮的粮食也差不多了,算一算继续作战的话,万一后续供粮发生问题,退兵时就要饿死了。所以,就退了。两类说法,哪来的矛盾呢?
----1 讨亮是攻诸葛亮, 拒亮是与诸葛亮对持, 两种不同的行为, 你要把它混成一体, 那是你的事.
第一次北伐, 是去讨亮, 所以最后以讨亮论功. 而第四次北伐, 明帝传里写明是让司马懿拒亮, 所以论功时自然是以敌退为功而不是讨. 这跟晋书的讨亮说法明显不符,更与以破敌斩获重大而论功更是不同.
2 张合挂了之后追击确实是你认为. 晋书并没有写了张合追击, 更没有写什么是诸葛亮退军后追击. 你认为是你认为, 那是你个人观点. 你个人观点, 你个人认为就能代表历史?
3 啥? 张合传魏略及魏书也是从诸葛亮角度去写的? 你瞎忽悠啥呢?
诸葛亮率领蜀军所立的南北二重围被攻拔了还没被破. 就跟说曹操攻拔十数城但那些城还没被破一样的搞笑.
还诸葛亮二重围被攻拔后还能继续进攻呢. 你到底知道不知道那两重围对诸葛亮对蜀军来说是什么来的?
诸葛亮只列了南北二山以为重围, 除此以外, 对持阶段诸葛亮所领的蜀军没别的营围了. 你知道不知道?
你说这些东西充分说明了你根本没仔细看过史料. 还没矛盾呢.
我说了是陈寿传里讲的????
----
引用我的发言:诸如: 退军是明帝传没必要记载司马懿破敌, 这是哪位权威人士告诉你的?
还有什么司马懿破辽东, 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重要性在明帝传里依次降低. 又是哪位权威人士告诉你的?
你的回话:这是陈寿写的传记里摆明的,从其详述的详、略,显然如此。
陈寿传里的内容是什么? 还显然如此?
我说的是,诸葛亮退兵,并不是因为被司马懿大破(象第一次北伐),而是主动撤退的。在撤退中被魏军追击,损失了八分之一的人马。
----对, 晋书里写着攻拔了诸葛亮主营围都不是破了诸葛亮. 那第一次北伐只不过是马谡此前军被破, 亮进无所据罢了所以要撤退罢了, 诸葛亮什么时候被大破了? 按你那说法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依然是因"进无所据"自己撤退罢了. 什么大破???
那所谓诸葛亮没被大破这类高级天才说的话, 我就不说了. 你果然连晋书写了什么都不知道.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3 13:46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3 20:52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3-23 12:51 发表
若三国志与晋书在此处居然不但不矛盾,而且还能相互印证,那郭冲三事的空城计与诸葛亮传的互相补充,以及江表传中阿瞒赤壁之战烧船自退,与吴主传的公烧余船引退,可谓是天衣无缝了。先生为偶像司马懿刷粉,将曹操一道提升,实乃情理之常,但顺便提升一下诸葛亮的地位,爱乌及乌至此,倒真是罕见,先生高才,一篇文章下笔,不但证实了俘斩万计的可信性,而且还捎带将两大千载历史铁案翻案,真是功德无量,才学之高直至如此,当真千载谁堪伯仲间啊。如此看来,陈寿治史,实难望先生项背,裴公所注,焉及先生之万一,勘较史书的重任可交于先生了。在下甚盼,先生可对三国志进行一个S注,若如此实乃史学届大幸,我辈之福,先生亦可流芳百世,一举数得,先生何乐而不为?万载之后,人人一提轩辕论坛辛巴德,无不翘起大拇指,强就一个字,无怪乎又号毒鼠强。捎带轩辕论坛亦青史留名,或者我辈亦可托先生之福,留名于后世呢。
还在孜孜不倦地耍嘴皮子哪?有这么多时间,作点什么不好呢?
象阁下这样容不得不同意见,而且可笑的是,容不得大多数意见,本来只是个性格过失。可有的人见到不同意见,人家来反驳;可是阁下却与众不同,看到不同意见,不去反驳,却挖空了心思想着如何对别人嘲讽挖苦,甚至还给别人起外号;恼极了,还把以往搜集的别人的一些小错当宝贝拿出来渲染以泄愤。
请问一下,何为史书?史书又是谁分的详史与简史?(记住我说的是史书。)另外,又是哪位大师讲的这些写的是简史,又是哪位大师说的,写简史就敢将本朝祖师爷的大胜视为空气,而将其大败大肆宣传,视自个项上头颅于无物?(莫非又是田余庆历史学家?或是先生独具慧眼?)
这个问题,我主帖已经作了答,这里再说一遍。
一、《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传》,所以,也就没有关于司马懿的详尽的史迹。
二、《三国志》中对于司马懿第四次北伐的胜利,并未视为空气,而是如实记载了;并且,司马懿等人因这次胜利“封爵增位各有差”。
三、阁下也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史家之腹。史家作史,未必一定要扭曲历史。阁下这类研判史料的观点与方法,实在低劣。阁下以此等低劣之方法来研读资料,焉能不自误呢?
至于清史中无赤壁之战,人家华阳国志、汉晋春秋,与三国志写的是同一时期,敢情清朝与三国是一个时期啊,这种话也能讲得出,真是天理难容了。估计在先生眼中,史书只有详史与简史之分。敢情二十四史部部皆简史,中华上下五千年,详史压根无啊。
你听不懂我打的比方,责任主要还是在你。
我说的十分明确。一件事,若在某本书中“该记未记”,才能成为否定该事件的旁证或佐证。你总不能因为“清史”中没记赤壁之战,就来怀疑赤壁之战是否真实吧?
阁下对于俘斩万计之事,却举不出任何“该记未记”的史书,却弄出了华阳国志、汉晋春秋这两件宝贝。《汉晋春秋》目前只看到当年五月份的内容,怎么会出现六七月份发生的事情?《华阳国志》连诸葛亮的北伐压根就没去专门记载,它怎么会记载“俘斩万计”?
这不就象有人质疑“清史”为什么不见赤壁之战的记载一样可笑?
在上一贴,在下还看到了什么屠戮徐州乃义愤之举,因此,马家爵可以安息了,照这个说法,他完全可以授予见义勇为的称号了,先生高才,人所众知,不过铁了心要为马家爵授予见义勇为的称号,恐怕前景不太乐观吧。
上万,万余,可以称万计,那么9.9%当可称为双位数增长。前番先生一展治史之才,已令大家刮目相看,如今再现文笔雄风,当可与日月争辉。
上万、万余,不可以称为万计?你来证明一下如何?我的主帖里对自己的观点已经提出佐证。你的佐证在哪里?
在这里,我要替别人打个不平了,先生所言“至于连那个人自己,不也不敢以真面目出现,使用了临时注册的马甲的吗?”这个好象没啥根据吧。这样不太好,举个例子,恐怕冲撞了先生,先生主号中有S与B,而且回贴不按常理,难道大家就能称先生为SB吗?先生若觉不妥,敬请不要乱猜测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个人,是在回应本人帖子的时候,刚刚注册不久。可是,后来不留神讲了一句话,暴露了这个人是很熟悉论坛的。
当然,你可以曲意解释成这个人是以前没有注册,以游客身份经常浏览本坛。终于忍不住了,注册要说话了,而且一讲话,就滔滔不绝,深喑死死纠缠的伎俩。问题是,这种解释,是不是太牵强?
阁下愿意如何称呼本人,本人无权干涉,那是你的自由。阁下可能没有忘记,以前阁下不就是因为这件事而被某论坛处罚,羞愤之下离开了那个论坛?
至此,赠先生诗一首,在下文笔太菜,望先生不要计较。
无题
轩辕论坛毒鼠强;
文史两全世无双。
文笔力压罗贯中;
治史犹胜太史公。
山西解良关云长,
运交华盖斩颜良。
同盟既有合从意,
髀作膝解又何妨。
汉江大水淹七军,
惟独不让关公亡,
若非云长有仙术,
蜀军岂能捉鳖忙。
魏武雄才镇天下,
烧船自退美名扬。
长江后浪推前浪,
子孙更比孟德强。
一封降书文帝喜,
西线军备自此荒。
三郡叛乱关中震,
朝中重臣手慌张。
目光如炬曹子丹,
子龙疑兵调其忙。
若非三郡齐叛乱,
将军头脑仍蒙茫。
筹划有方魏明帝,
孤身只胆镇长安。
华夏上下五千载,
仅有元仲可留芳。
在下稍加解释一下,他称关公是交了华盖运才斩了颜良,在下就乐了,运交华盖可斩颜良,刘备只要运气不是太差,还不把天下都给夺了,不过此人将这块改了。
您这还都记得哪?辛苦了啊呵呵。
可是,你这类单方面的意见,在讨论时已经被驳得精光了,怎么事后又拿了出来?
同盟与合从、髀作膝这是他的独创,称两个史料记载一件事,不能否定,只能相互统一,江表传说是孙坚与袁术同盟(好象是这个,或许有点差错,但无关大局),三国志说是合从,所以同盟就是合从的意思,在下根据这个,就说了,裴注说张颌射中的是髀,三国志说是膝,所以髀作膝解。
还在不停地歪曲本人的观点?好在帖子都在,大家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
同一件事,譬如孙坚与袁绍的关系,站在不同的立场,有的人称其为“同盟”,而有的称其为“合从”,这个有史料,是铁证。就凭你髀、膝的区别,你就能否定的了?如果你觉得你的论据很靠谱,你不妨去问问你身边的人,看看人家会怎么说。
还有水淹七军,他说这是天灾,很多人提出疑问,至今此人未作出回答。
这一点说你什么呢?说你造谣吧,太重了。
我这个帖子提出后,因为关注的人不多,更没有什么讨论,现在已经沉到后面去了。何来“至今此人未作出回答”?
无奈之下,本人“一稿两投”将此帖转投他坛,倒是引起了讨论,可惜的是除个别人外,大多数参与讨论者对三国的了解程度较低。
一封降书文帝喜,他说,诸葛亮曾经给文帝写过有投降意思的一封信,后来魏国西线战备全部荒废。诸葛亮一次北伐,疑兵之计,调走曹子丹,他非说人家看出来了,是目光如炬,然后说魏明帝就只集结了5万兵力,全交给张颌,我就纳闷了,敢情魏明帝只有一个人去镇守长安啊。
呵呵,曲解别人的意思,阁下倒是很在行啊。
回应第一个问题:
招降书并不是文帝本写的,而是陈群、王朗这些人分别写的,诸葛亮假装在讨论,多少迷惑了魏庭。魏国西线战备的松懈,其原因我讲了。是因为:一、刘备已死;二、蜀国遭到重创,实力不济;三、西线近十年无战事。什么时候讲过是因为这封招降书呢?
回应第二个问题: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使用了赵云的疑兵之计,但是,魏国没有中计。这可以用战史来说明:曹真只用很少的兵力去摆平赵云,主力五万则由张郃率领击破诸葛亮去也。
魏明帝确实就只集结了五万兵力,交给了张郃;但是,长安城本身还是有少量郡兵的,也不算是空城。魏明帝到长安,既不攻城,也无需守城,要那么多兵,作仪仗队用?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3 23:58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使用了赵云的疑兵之计,但是,魏国没有中计。这可以用战史来说明:曹真只用很少的兵力去摆平赵云,主力五万则由张郃率领击破诸葛亮去也。
魏明帝确实就只集结了五万兵力,交给了张郃;但是,长安城本身还是有少量郡兵的,也不算是空城。魏明帝到长安,既不攻城,也无需守城,要那么多兵,作仪仗队用?
=======================================
你的战史是汉晋春秋上诸葛亮的那句话吧,这句话说诸葛亮自己屯兵祁山,可是诸葛亮那是明明在陇右三郡,根本不在祁山.还有那5万兵力是和魏明帝来的,如果曹真带的不是主力,关中兵力消失不见了,曹真破赵云本传也不见记载,不要告诉我又是细节,曹真战后也未加任何封赏.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4 00:02
司马懿等人因这次胜利“封爵增位各有差”。
===========================
这是晋书的记载,三国志只记载了封爵增位各有差,所以你自己就YY,这就是佐证了晋书这件事情.司马懿退诸葛亮就是功劳,就可以封赏,你的这种佐证根本不成立.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4 00:18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3 13:34 发表
----莫不成你没瞧见冒牌跟我说的都是93版的?
真的没有看到,不知你们二位在哪儿聊着呢?你们的内部论坛?不至于啊。
----笑, 太搞笑了. 诸葛亮出祈山时, 司马懿已屯祈山, 知道什么叫诸葛亮出祈山时不?
还在闹笑话?难不成诸葛亮出祈山,是指诸葛亮离开祁山?
又知道不知道第四次北伐司马懿根本没屯过祈山呢? (司马最近也只在祈山出口卤城附近那屯下, 压根就没上祈山, 何来屯祈山)
呵呵,问你自己啊,你不是信誓旦旦地“推理”说司马屯在祁山吗?
弄错? 你真压根连书都没看过呢?
说你造假都是替你着想了.
如果能给你壮胆子,那我就承认没看过书,好吗?
----好歹你得先去弄清楚司马懿到没到过祈山再去说我的意思是原屯 不原屯的. 连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整个出祈山的过程中, 司马懿到没到过祈山都不清楚, 还能自顾自的说原屯, 一目了然啥呢? 你那叫一目业障吧?
司马懿到没到地祁山不是我们讨论的,我们讨论的是根据战史书,你的推论是不是犯了错误,要不要替阁下请位幼儿园阿姨来辅导一下,呵呵。
----我说一声看错了没什么损失, 只不过明明有人自己没看书还在那一个劲的说别人看错了, 我就不知道怎么去承认"看错了"这回事了.
呵呵,我承认我没看书,好了吧?现在有胆子承认自己错了没?
----客观? 你那叫客观, 那这世界没主观存在了.
不要这种心态吧。还是先考虑一下是否自己错了。
承认? 还很快? 没有后主传, 晋书的记载跟张合传本身的记载就够清楚了. 你还很快承认? 要不要我把你回的贴子都扯出来让你瞧瞧看看有多快? 还记得不记得我第一次提后主传出来的时候你说了什么?
你第一次提后主传是,可能没有标明后主传。我忽略了。
晋书的记载,与张郃传本身的记载,正是我主帖的依据,确实够清楚了啊。
你要不是后面我着重点出张合传, 晋书, 汉晋春秋, 后主传各处关键点上的问题所在, 你承认个鸟承认.
这回一样, 明明还是你对司马懿在这次诸葛亮出祈山的行军路线都不掌握, 还能说是我错了? 何必狡辩呢?
是啊,你不注出来,能怪我吗?我写主帖时,确实没有参考《后主传》《汉晋春秋》,只参考了《宣帝纪》《诸葛亮传》《张郃传》《明帝纪》
诸葛亮出祈山时, 司马懿居然屯到祈山上了? 神啊神.
这不是阁下你的观点吗?怎么着,子牙不封你,急着自己给自己封神了?
----搞笑啊, 总有依据. 对啊, 依据就是演义嘛, 那是演义才有的内容.
还间接劝我多读书? 看你那表现就已经足够了吧, 到现在都没搞清楚各种史书上司马懿到没到过祈山, 居然还劝人多读书?
讲三国历史, 连史书小白也当上了还在那自以为事.
还是那句, 进修进修, 冷静冷静, 过了小学五年纪水平再来说话吧.
对你说话还得一句一句史书给你拿出来说, 比教幼儿园都辛苦啊.
另外, 你有军事常识的么? 连张合先打南围的王平再去上硅都说得出来的这种高级水平的路痴语言. 还能有军事常识? 你连军事里的东南西北都分不清还了常识呢.
你不听我的,也罢;总之,对军事一窍不通,是不够格来评述三国的。
司马懿没到过祁山,这是我主帖的观点;但是,有些书认为司马懿到过祁山。我举这本书不是来推翻自己的主帖的,而是提示懂得多读书,兼收并蓄的道理。
张郃先打王平后去上邽的说法,并不是我主帖的说法,而是根据《中国战争史》的说法作出的推论。但是,我已经多次申明了,我的主帖没有使用这个观点,我本人也没有认为这本书的说法是真理。
《晋书》对第四次北伐的描述,是偏向司马懿,但基本事实并无与《三国志》矛盾。回应你讲的几点:
1、讨亮问题。司马懿抗击诸葛亮入侵的行为,就是“讨亮”。《明帝纪》描述张郃、曹真等抗击第一次北伐,也用的是“讨亮”。哪里有半点矛盾?“讨亮”并不是指司马懿去攻打汉中,明白?
2、使张郃追击。我的观点是司马懿使张郃追击,张郃挂掉后自己追击。哪来的矛盾?而且,这并不是《宣帝纪》的记载,而是本人在《宣纪帝》记载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推理。总之,《宣帝纪》与《三国志》是可以并存的,没有矛盾。
3、粮尽退兵,是从诸葛亮这个角度来写的;攻拔其围,是从司马懿这个角度来写的。两者毫无矛盾。司马懿攻拔其围,只是解了祁山之险,并未写诸葛亮被大破,诸葛亮(如果有粮)仍然可以继续作战。但事实上诸葛亮的粮食也差不多了,算一算继续作战的话,万一后续供粮发生问题,退兵时就要饿死了。所以,就退了。两类说法,哪来的矛盾呢?
----1 讨亮是攻诸葛亮, 拒亮是与诸葛亮对持, 两种不同的行为, 你要把它混成一体, 那是你的事.
第一次北伐, 是去讨亮, 所以最后以讨亮论功. 而第四次北伐, 明帝传里写明是让司马懿拒亮, 所以论功时自然是以敌退为功而不是讨. 这跟晋书的讨亮说法明显不符,更与以破敌斩获重大而论功更是不同.
呵呵,这只是你个人对“讨亮”这个词的误解而已。《宣帝纪》中明明写了“讨亮”,但是,其内容却并没有你所理解“讨亮”的内容,这已经充分证明了,你对“讨亮”的理解,是错误的。至少,你对“讨亮”的理解,是与《晋帝纪》的作者是不一样的。
2 张合挂了之后追击确实是你认为. 晋书并没有写了张合追击, 更没有写什么是诸葛亮退军后追击. 你认为是你认为, 那是你个人观点. 你个人观点, 你个人认为就能代表历史?
我个人认为当然不能代表历史,但代表了《宣帝纪》的记载而已。
《宣帝纪》明明写了是诸葛亮退军后追击,你看不到?那你还是回去看看《宣帝纪》吧,网上现在这个东西多得很。
3 啥? 张合传魏略及魏书也是从诸葛亮角度去写的? 你瞎忽悠啥呢?
诸葛亮率领蜀军所立的南北二重围被攻拔了还没被破. 就跟说曹操攻拔十数城但那些城还没被破一样的搞笑.
还诸葛亮二重围被攻拔后还能继续进攻呢. 你到底知道不知道那两重围对诸葛亮对蜀军来说是什么来的?
诸葛亮只列了南北二山以为重围, 除此以外, 对持阶段诸葛亮所领的蜀军没别的营围了. 你知道不知道?
你说这些东西充分说明了你根本没仔细看过史料. 还没矛盾呢.
《宣帝纪》只是写了拔围 ,也就是说解除了诸葛亮军对祁山的包围。诸葛亮不去围祁山了又怎么样?
当然,诸葛亮也不傻,知道再打下去没好果子了,没准还要挨饿,于是就退了。
至于《诸葛亮传》没有写被拔围,这可能有多个原因。可能是陈寿为传主的失败隐讳,也可能是陈寿对诸葛亮退兵的细节并不了解;或可能是陈寿对诸葛亮退兵细节的了解,与《宣帝纪》作者的看法不一致。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的细节,不同的书中描述中出现一些差异,这是很正常的。
-----对, 晋书里写着攻拔了诸葛亮主营围都不是破了诸葛亮. 那第一次北伐只不过是马谡此前军被破, 亮进无所据罢了所以要撤退罢了, 诸葛亮什么时候被大破了? 按你那说法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依然是因"进无所据"自己撤退罢了. 什么大破???
那所谓诸葛亮没被大破这类高级天才说的话, 我就不说了. 你果然连晋书写了什么都不知道.
《宣帝纪》在诸葛亮退兵之前,唯一只写了拔围这一件战事,没有使用“破”字样。再参考一下徐晃从关羽手中解樊城围 ,就是明明写了“击破”。
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前军被大破,失败而退。所以,史书中有“破”的记载。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前军中军后军,都没有被大破的作战,所以,各类史书都没有“破”的记载。
《宣帝纪》用的“破之”,是指诸葛亮退兵的路上。也就是说,诸葛亮退兵在先,被追兵破且俘斩万计在后。换句话说,诸葛亮是主动退兵的,退兵时,他并不知道后来被魏军追击。
但是,第一次北伐就不同了。诸葛亮是先被“大破”,然后不得不退兵的。两次战斗的区别的明摆着的。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4 00:30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23 23:58 发表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使用了赵云的疑兵之计,但是,魏国没有中计。这可以用战史来说明:曹真只用很少的兵力去摆平赵云,主力五万则由张郃率领击破诸葛亮去也。
魏明帝确实就只集结了五万兵力,交给了张郃;但是,长安城本身还是有少量郡兵的,也不算是空城。魏明帝到长安,既不攻城,也无需守城,要那么多兵,作仪仗队用?
=======================================
你的战史是汉晋春秋上诸葛亮的那句话吧,这句话说诸葛亮自己屯兵祁山,可是诸葛亮那是明明在陇右三郡,根本不在祁山.还有那5万兵力是和魏明帝来的,如果曹真带的不是主力,关中兵力消失不见了,曹真破赵云本传也不见记载,不要告诉我又是细节,曹真战后也未加任何封赏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分兵两路,主力出祁山,疑军出箕谷。所以,祁山代表的是诸葛亮这个方向,箕谷代表的是赵云这个方向。
魏军的部署是,以张郃的五万主力迎战诸葛亮的主力,以曹真率关中军迎战赵云。这个部署,《明帝纪》《张郃传》《曹真传》《诸葛亮传》《赵云传》都记载了。《汉晋春秋》上诸葛亮讲的话也证实了。
曹真破赵云之事,记在赵云传中。因为此战战果不大,所以,既没记在《曹真传》,战后也没有加封赏。
之所以记在赵云传中,是为了表彰赵云“不致大败”。
关中兵力本来就不是主力,而且也没有消失不见,一部分被曹真带到斜谷去了,另一部队守在原地,或正准备陆续赶来参战。但由于张郃迅速地打败了诸葛亮的主力,诸葛亮败回去了,所以,除了曹真带到斜谷里的部分关中军,其余军队都没有参战。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00:33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4 14:21
真的没有看到,不知你们二位在哪儿聊着呢?你们的内部论坛?不至于啊。
----看不到是你眼睛有问题. 自己看看帽牌第一次质疑的时候说的话去.
还在闹笑话?难不成诸葛亮出祈山,是指诸葛亮离开祁山?
----笑. 看看孙权传去吧! 诸葛亮四月就已经出渭南并屯在那跟司马懿对持了, 孙权传在五月时仍以诸葛亮出渭南称呼. 诸葛亮出祈山是指什么我就懒得说了.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诸葛亮传
莫不是你告诉我, 诸葛亮去上硅就不在此次出祈山的过程中了?
呵呵,问你自己啊,你不是信誓旦旦地“推理”说司马屯在祁山吗?
----是你那所谓的"军史书"写司马懿到了祈山, 又弃祈山于不顾. 还问我自己? 你搞笑是吧?
如果能给你壮胆子,那我就承认没看过书,好吗?
----笑, 你没看过书关我鸟事?
司马懿到没到地祁山不是我们讨论的,我们讨论的是根据战史书,你的推论是不是犯了错误,要不要替阁下请位幼儿园阿姨来辅导一下,呵呵。
----笑, 说得明白点, 我看的晋书, 三国志, 汉晋春秋等都没看见过司马懿有屯过祈山, 战史书居然一来就说司马懿已到祈山. 还弃祈山去上硅.
我就纳闷了, 诸葛亮出祈山时, 司马懿还屯祈山了?
司马懿到没到祈山不是我们讨论的? 我就是用司马懿压根没到祈山来笑你那所谓的"军史"闹的笑话.
我推理的是军队到达目的就会屯驻下来再安排下一步. 你倒直接把我这个说成我说司马懿原屯祈山??要不要找个幼儿园学前班阿姨来教教你语文? 哈
呵呵,我承认我没看书,好了吧?现在有胆子承认自己错了没?
----笑, 既然知道司马懿在历史上都没到祈山, 那么请问, 原屯是咋回事? 我需要你承认错误来壮胆? 笑话去吧. 你只要能证明我说的屯是原来就屯在祈山, 而不是诸葛亮出祈山时, 司马懿有屯过祈山, 那我就承认我错了.
不要这种心态吧。还是先考虑一下是否自己错了。
----笑, 连诸葛亮出祈山都不清楚的人还要我去考虑我自己错了?
你第一次提后主传是,可能没有标明后主传。我忽略了。
晋书的记载,与张郃传本身的记载,正是我主帖的依据,确实够清楚了啊。
----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16:54 发表
六月开始从上邽退兵,张郃追击,被箭死。两本书在时间上可能有点误差,但基本事实还是很清楚的。张郃中箭的地点在木门,木门位于上邽与祁山之间,或在祁山附近。《三国志》: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这分明说了,张郃是在诸葛亮“还保祁山”时追击并中箭的。
王平是一开始就围 祁山,关诸葛亮什么事?
而司马懿俘斩万计,则是在诸葛亮从祁山撤往汉中时发生的。也就是说,
一、诸葛亮寇天水,围祁山
二、宣王统张郃等“讨亮”
三、诸葛亮趋天水“芟麦”
四、宣王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这是第四次北伐的第一阶段,诸葛亮从天水“望尘而遁”。往哪儿遁的?《宣帝纪》记载:追至祁山,可见,是往祁山方向退了。《张郃传》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张郃在追击过程中,在木门这个地方,与亮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再看看第二阶段
五、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六、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七、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八、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第四次北伐的第二阶段,由于张郃已亡,故没有出现在《张郃传》中。但是,其中的“八”,《明帝纪》有记载: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可见,《宣帝纪》的记载,与《三国志》是完全吻合,而且,《宣帝纪》与《三国志》的《张郃传》《明帝纪》有多处是相互应证的。
看清楚了吧, 在此贴以后, 连续到177楼, 要不是我把地理位置东南西北和另一贴里把张合传的内容给你清楚的列出来, 还不知道你能编出多少内容出来呢. 还想说忽略了后主传? 后主传的六月撤退与七月张合死就是你第一句开编说的大话.
张合传还是你的依据呢, 你该说的是张合传中断章取义的一句就是你的依据.
是啊,你不注出来,能怪我吗?我写主帖时,确实没有参考《后主传》《汉晋春秋》,只参考了《宣帝纪》《诸葛亮传》《张郃传》《明帝纪》
----搞笑啊. 还说你参考了张合传, 诸葛亮传, 明帝传? 你连宣帝传的司马懿基本行军路线都没搞懂, 还参考了? YY了就承认, 被教育了要知道改正.
这不是阁下你的观点吗?怎么着,子牙不封你,急着自己给自己封神了?
----笑, 这战史书的观点居然成我观点了? 怎么着, 又来栽赃大法了?
你不听我的,也罢;总之,对军事一窍不通,是不够格来评述三国的。
司马懿没到过祁山,这是我主帖的观点;但是,有些书认为司马懿到过祁山。我举这本书不是来推翻自己的主帖的,而是提示懂得多读书,兼收并蓄的道理。
张郃先打王平后去上邽的说法,并不是我主帖的说法,而是根据《中国战争史》的说法作出的推论。但是,我已经多次申明了,我的主帖没有使用这个观点,我本人也没有认为这本书的说法是真理。
----哇塞, 多么干净的没用过这种观点啊!!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9 17:24 发表
也有的战史书,就是说张郃先去祁山,然后听说诸葛亮去上邽了,便(弃王平而)回军上邽,与诸葛亮对峙。根据这种说法,王平作战那次,发生在上邽对峙之前也是极可能的。
某人不知道是不是吃错药了.居然对着自己说的话瞎编. 你按军史书有王平存在么?
还极有可能, 结果现在一个转头就"我的主帖没有使用这个观点,我本人也没有认为这本书的说法是真理。"
那你极个屁有可能啊?
呵呵,这只是你个人对“讨亮”这个词的误解而已。《宣帝纪》中明明写了“讨亮”,但是,其内容却并没有你所理解“讨亮”的内容,这已经充分证明了,你对“讨亮”的理解,是错误的。至少,你对“讨亮”的理解,是与《晋帝纪》的作者是不一样的。
----这个只是我个人对讨亮的误解? 没有讨亮的内容? 这道德水平啊~~
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
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
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进军列阵, 使军诱之, 又追至卤城, 攻拔其围. 原来都是没有讨亮内容的. 这晋书真是被S二号强奸了无数遍还得被再强多一次了. 原来这是没有讨亮的内容的???敢问句那什么才叫"讨亮"??
《宣帝纪》只是写了拔围 ,也就是说解除了诸葛亮军对祁山的包围。诸葛亮不去围祁山了又怎么样?
当然,诸葛亮也不傻,知道再打下去没好果子了,没准还要挨饿,于是就退了。
至于《诸葛亮传》没有写被拔围,这可能有多个原因。可能是陈寿为传主的失败隐讳,也可能是陈寿对诸葛亮退兵的细节并不了解;或可能是陈寿对诸葛亮退兵细节的了解,与《宣帝纪》作者的看法不一致。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的细节,不同的书中描述中出现一些差异,这是很正常的。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拔围又被S二号给YY成解围, 然后还问诸葛亮不去祈山又怎么样. 太牛B了. 连晋书里司马懿攻拔的是什么围都给忽悠掉了.
明明诸葛亮就将蜀军在祈山入口卤城据二山断水为重围了, 司马懿居然还直接飞过祈山口,不理屯在卤城的诸葛亮, 直接去解"祈山围"了~` 哈哈哈哈~`
你继续编你的. 我就不说什么了. 慢慢.
《宣帝纪》在诸葛亮退兵之前,唯一只写了拔围这一件战事,没有使用“破”字样。再参考一下徐晃从关羽手中解樊城围 ,就是明明写了“击破”。
----笑. 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
估计按S二号的超级思维, 那五城没被破. 因为没用破字. 只是攻拔了而已. 哈哈哈
布夜走,太祖复攻,拔定陶.
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
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
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合、高览攻曹洪。
尚将沮鹄守邯郸,又击拔之。
公围壶关三月,拔之。
因为S二号一句话, 曹操这些功劳全都成泡影了. 攻拔都能扭曲成未破. 得, 您强旱. 您太强旱了. 哈哈哈哈
你慢慢忽悠去吧. 另外:
《宣帝纪》用的“破之”,是指诸葛亮退兵的路上。也就是说,诸葛亮退兵在先,被追兵破且俘斩万计在后。换句话说,诸葛亮是主动退兵的,退兵时,他并不知道后来被魏军追击。
诸葛亮是主动退兵的, 退兵时, 他并不知道后来被魏军追击. 嗯, 考虑考虑要不要S二号复习以下张合传和魏略的内容好呢? 莫不是诸葛亮不知道有追兵, 却玩了通乘高布伏. 还是诸葛亮射杀了张合后, 又不走了, 回去再屯, 再让司马懿攻拔自己的围然后又主动撤退多一次? 哈哈哈哈哈哈哈~~`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4 14:29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4 14:27
关中兵力本来就不是主力,而且也没有消失不见,一部分被曹真带到斜谷去了,另一部队守在原地,或正准备陆续赶来参战。但由于张郃迅速地打败了诸葛亮的主力,诸葛亮败回去了,所以,除了曹真带到斜谷里的部分关中军,其余军队都没有参战。
----
一部分被曹真带到斜谷去了,另一部队守在原地, 打哪飞出来? 莫不是S二号又在那造史了? 还是又要"战史书"相助了?
而关中兵力本来就不是主力这句话出于何处? 莫非又是S二号亲自编写的三国志?
诸葛亮传, 赵云传都写着曹真先至关中督军与赵云相拒, 而诸葛亮出, 三郡降在后.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4 14:46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9 16:45 发表
张郃是这样记载的?这是你读出来的张郃传?
《张郃传》: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
可见,诸葛亮复出祁山,张郃就被诏督将赴略阳了,你哪里看出直到诸葛亮退保祈山之前,张郃一直呆在略阳?
在另一个帖子已经给你看了军史上的叙述,该书没有单独说张郃军,是在司马懿军里说的。该军先赴祁山,然后回军上邽与诸葛亮对峙。张郃在先赴祁山时,碰了一下王平,然后就回军上邽了,如何不可以?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00:18 发表
张郃先打王平后去上邽的说法,并不是我主帖的说法,而是根据《中国战争史》的说法作出的推论。但是,我已经多次申明了,我的主帖没有使用这个观点,我本人也没有认为这本书的说法是真理。
再让人看看那号称看过后主传后就承认错误的同志, 多么响亮的耳光啊.
看看提了后主传后再提张合传后还没在本贴提晋书里司马懿的行军路线前. 此号称很积极的吸取错误的那位同志的表现?
现在看看, 此人多么善于编故事啊~~
这内容我已经翻了N遍晋书, 就不重复告诉那人些历史军事常识了.
重复一次这句话:
客观? 你那叫客观, 那这世界没主观存在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4 17:53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4 14:21 发表
----看不到是你眼睛有问题. 自己看看帽牌第一次质疑的时候说的话去.
可是,冒牌在“史学家田余庆……”那个帖子中,明明说了,他的那本书与本人的是一样的,而且,也找出了本人所引内容的页面,连页码都一样。这还能说是因为你们手里的版本与我的不一样,所以,你们没看到那段话?
你撒这个谎,事先怎么也不和冒牌通通气呢?哈哈哈。
----笑. 看看孙权传去吧! 诸葛亮四月就已经出渭南并屯在那跟司马懿对持了, 孙权传在五月时仍以诸葛亮出渭南称呼. 诸葛亮出祈山是指什么我就懒得说了.
别懒得说啊,你还是说清楚一点好。当然,你要是不想说了,我也同意,可是别打马虎眼啊。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诸葛亮传
莫不是你告诉我, 诸葛亮去上硅就不在此次出祈山的过程中了?
当然是在此次出祁山的过程。怎么,你有疑问?
----是你那所谓的"军史书"写司马懿到了祈山, 又弃祈山于不顾. 还问我自己? 你搞笑是吧?
呵呵,问你自己啊,你不是信誓旦旦地“推理”说司马屯在祁山吗?
----笑, 你没看过书关我鸟事?
怎么不关你鸟事呢?我说没看过书,就是给你壮胆子用的,呵呵。
----笑, 说得明白点, 我看的晋书, 三国志, 汉晋春秋等都没看见过司马懿有屯过祈山, 战史书居然一来就说司马懿已到祈山. 还弃祈山去上硅.
我就纳闷了, 诸葛亮出祈山时, 司马懿还屯祈山了?
呵呵,战史书哪里讲过诸葛亮出祁山时,司马懿屯祁山了?
我前面已经指出,这是你的脑子不够用,误解而已。
司马懿到没到祈山不是我们讨论的? 我就是用司马懿压根没到祈山来笑你那所谓的"军史"闹的笑话.
我推理的是军队到达目的就会屯驻下来再安排下一步. 你倒直接把我这个说成我说司马懿原屯祈山??要不要找个幼儿园学前班阿姨来教教你语文? 哈
----笑, 既然知道司马懿在历史上都没到祈山, 那么请问, 原屯是咋回事? 我需要你承认错误来壮胆? 笑话去吧. 你只要能证明我说的屯是原来就屯在祈山, 而不是诸葛亮出祈山时, 司马懿有屯过祈山, 那我就承认我错了.
还在狡辩哪?不承认自己的意思是“原屯”祁山?
你不是说司马懿当时身在荆州,不可能屯祁山吗?如果你的意思是“军队到达目的就会屯驻下来再安排下一步”,那么,怎么能用司马懿身在荆州来否定这件事呢?身在荆州然后赶到祁山,不正好符合“军队到达目的就会屯驻下来再安排下一步”吗?
哈哈,可见,撒谎也很辛苦了。你撒一个谎,就需要另外数倍的谎言来支持,呵呵。
----笑, 连诸葛亮出祈山都不清楚的人还要我去考虑我自己错了?
呵呵,就满足一下你的虚荣,算我连诸葛亮出祁山都不清楚吧,你还需要什么啊,我都满足,给你壮胆。
那你可以承认自己错了吗?
呵呵。
看清楚了吧, 在此贴以后, 连续到177楼, 要不是我把地理位置东南西北和另一贴里把张合传的内容给你清楚的列出来, 还不知道你能编出多少内容出来呢. 还想说忽略了后主传? 后主传的六月撤退与七月张合死就是你第一句开编说的大话.
张合传还是你的依据呢, 你该说的是张合传中断章取义的一句就是你的依据.
你去看看我的主帖再说话。你这里讲的,是符合事际的吗?
还什么你把地理位置给我列出来?你知不知道丑卖多少钱一斤?
要说地理位置的话,我教你十年,你都赶不上。还敢来说这种大话,笑死人了。
----搞笑啊. 还说你参考了张合传, 诸葛亮传, 明帝传? 你连宣帝传的司马懿基本行军路线都没搞懂, 还参考了? YY了就承认, 被教育了要知道改正.
那就请你指出,我主帖中哪一点表明,我对宣帝纪中的基本行军路线都没搞懂,OK?
或者我在跟帖中,除了讲那本〈战争史〉之外,有哪句话表明我不知道〈宣帝纪〉中记载的行军路线?
空口白牙,自高自大成你这个样子,就纯属心理问题了。
----笑, 这战史书的观点居然成我观点了? 怎么着, 又来栽赃大法了?
还说回去了,战史书不是那种观点;是你脑子不好使,自己曲解了战史书的观点。
既然该观点不是战史书,那不是你自己的,还能是别人的?
----哇塞, 多么干净的没用过这种观点啊!!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9 17:24 发表
也有的战史书,就是说张郃先去祁山,然后听说诸葛亮去上邽了,便(弃王平而)回军上邽,与诸葛亮对峙。根据这种说法,王平作战那次,发生在上邽对峙之前也是极可能的。
某人不知道是不是吃错药了.居然对着自己说的话瞎编. 你按军史书有王平存在么?
还极有可能, 结果现在一个转头就"我的主帖没有使用这个观点,我本人也没有认为这本书的说法是真理。"
那你极个屁有可能啊?
司马懿没到过祁山,这是我主帖的观点;这个我说错了吗?如果你认为错了,你举出我主帖里有使用战史书观点的例子好吗?
按军史书没有王平的存在,我提王平的时候,不是已经打了括号了吗?括号的作用,你都不懂?
----这个只是我个人对讨亮的误解? 没有讨亮的内容? 这道德水平啊~~
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
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
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进军列阵, 使军诱之, 又追至卤城, 攻拔其围. 原来都是没有讨亮内容的. 这晋书真是被S二号强奸了无数遍还得被再强多一次了. 原来这是没有讨亮的内容的???敢问句那什么才叫"讨亮"??
你真搞笑,我已经说过很多遍了:
〈晋书〉所写的司马懿抗击诸葛亮北伐,整个过程就是“讨亮”;
〈三国志〉所写的张郃曹真抗击诸葛亮北伐,整个过程也是“讨亮”。
明白了吗?可怜啊。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拔围又被S二号给YY成解围, 然后还问诸葛亮不去祈山又怎么样. 太牛B了. 连晋书里司马懿攻拔的是什么围都给忽悠掉了.
明明诸葛亮就将蜀军在祈山入口卤城据二山断水为重围了, 司马懿居然还直接飞过祈山口,不理屯在卤城的诸葛亮, 直接去解"祈山围"了~` 哈哈哈哈~`
你继续编你的. 我就不说什么了. 慢慢.
怎么又发癫症了?好好说话不行?你知道你一发癫,就开始语无伦次了吗?
《宣帝纪》只是写了拔围 ,也就是说解除了诸葛亮军对祁山的包围。诸葛亮不去围祁山了又怎么样?
当然,诸葛亮也不傻,知道再打下去没好果子了,没准还要挨饿,于是就退了。
至于《诸葛亮传》没有写被拔围,这可能有多个原因。可能是陈寿为传主的失败隐讳,也可能是陈寿对诸葛亮退兵的细节并不了解;或可能是陈寿对诸葛亮退兵细节的了解,与《宣帝纪》作者的看法不一致。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的细节,不同的书中描述中出现一些差异,这是很正常的
----笑. 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
估计按S二号的超级思维, 那五城没被破. 因为没用破字. 只是攻拔了而已. 哈哈哈
布夜走,太祖复攻,拔定陶.
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
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
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合、高览攻曹洪。
尚将沮鹄守邯郸,又击拔之。
公围壶关三月,拔之。
不要继续发癫了,癫得都离了谱。就问你:
《宣帝纪》在诸葛亮退兵之前,唯一只写了拔围这一件战事,没有使用“破”字样。
这一句话有什么错误?
因为S二号一句话, 曹操这些功劳全都成泡影了. 攻拔都能扭曲成未破. 得, 您强旱. 您太强旱了. 哈哈哈哈
你慢慢忽悠去吧. 另外:
谁说曹操的功劳成泡影了?这个推理,你是怎么得来的,癫来的?
诸葛亮是主动退兵的, 退兵时, 他并不知道后来被魏军追击. 嗯, 考虑考虑要不要S二号复习以下张合传和魏略的内容好呢? 莫不是诸葛亮不知道有追兵, 却玩了通乘高布伏. 还是诸葛亮射杀了张合后, 又不走了, 回去再屯, 再让司马懿攻拔自己的围然后又主动撤退多一次? 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脑子是否正常啊?真是深深怀疑。诸葛亮主动退兵时,客观上不可能知道以后的事。莫非你《三国演义》看多了,诸葛亮能掐会算?
诸葛亮布置埋伏,这是后来的事,是为了防止魏军追击,或是侦察到魏军已经追击。
难不成你认为在木门这里设了伏,就表示诸葛亮军就停在木门了,不退了?那么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回到汉中的?哈哈哈哈。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4 14:29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4 17:56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4 14:27 发表
----
一部分被曹真带到斜谷去了,另一部队守在原地, 打哪飞出来? 莫不是S二号又在那造史了? 还是又要"战史书"相助了?
而关中兵力本来就不是主力这句话出于何处? 莫非又是S二号亲自编写的三国志?
诸葛亮传, 赵云传都写着曹真先至关中督军与赵云相拒, 而诸葛亮出, 三郡降在后.
关中兵力,主要是地方军,中央军极少(没有记载),怎么能和张郃率领的中军相比?谁是主力你不懂?
曹真督的这个军,就是关中的地方军;张郃领的五万,才是中军,也是抗一伐的主力。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4 18:02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4 14:46 发表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9 16:45 发表
张郃是这样记载的?这是你读出来的张郃传?
《张郃传》: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
可见,诸葛亮复出祁山,张郃就被诏督将赴略阳了,你哪里看出直到诸葛亮退保祈山之前,张郃一直呆在略阳?
在另一个帖子已经给你看了军史上的叙述,该书没有单独说张郃军,是在司马懿军里说的。该军先赴祁山,然后回军上邽与诸葛亮对峙。张郃在先赴祁山时,碰了一下王平,然后就回军上邽了,如何不可以?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00:18 发表
张郃先打王平后去上邽的说法,并不是我主帖的说法,而是根据《中国战争史》的说法作出的推论。但是,我已经多次申明了,我的主帖没有使用这个观点,我本人也没有认为这本书的说法是真理。
再让人看看那号称看过后主传后就承认错误的同志, 多么响亮的耳光啊.
看看提了后主传后再提张合传后还没在本贴提晋书里司马懿的行军路线前. 此号称很积极的吸取错误的那位同志的表现?
天啊,求助一下,这人真的发癫了。他讲的是什么,谁来解释一下?不明白他讲的意思,我如何回复呢?
在这个帖子之前很早,我就已经说了张郃追击蜀军,是发生在第二次追击过程中了。你还在这里疯言疯语?
现在看看, 此人多么善于编故事啊~~
这内容我已经翻了N遍晋书, 就不重复告诉那人些历史军事常识了.
你说我编了什么故事,呵呵。
重复一次这句话:
客观? 你那叫客观, 那这世界没主观存在了.
我那怎么不叫客观的,你能否冷静下来,不要发癫,好好说说?
前一次关于田余庆,你在那里发癫,结果事实证明,你发癫发错了。怎么还不接受教训呢?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5 00:09
可是,冒牌在“史学家田余庆……”那个帖子中,明明说了,他的那本书与本人的是一样的,而且,也找出了本人所引内容的页面,连页码都一样。这还能说是因为你们手里的版本与我的不一样,所以,你们没看到那段话?
你撒这个谎,事先怎么也不和冒牌通通气呢?哈哈哈。
----笑, 我手里也没田余庆93版的内容, 通什么气呢? 我只有04版的. 你还以为联合整你来着?
别懒得说啊,你还是说清楚一点好。当然,你要是不想说了,我也同意,可是别打马虎眼啊。
----下面就已经告诉过你什么是出祈山了.
当然是在此次出祁山的过程。怎么,你有疑问?
----既然知道在此次出祈山过程, 就更知道那军史书司马懿居然在诸葛亮出祈山时能到祈山了是多可笑了么?
呵呵,问你自己啊,你不是信誓旦旦地“推理”说司马屯在祁山吗?
----搞笑, 我推理的是什么麻烦自己去看. 我引出的例子只推理军队到达了目的地都会屯下. 跟你那司马懿就屯在祈山没关系.
怎么不关你鸟事呢?我说没看过书,就是给你壮胆子用的,呵呵。
----不给我壮胆, 你就看过书了? 看过书还能闹出张合死在追至卤城那么搞笑的话? 还一直YY着到177楼, 终于被桶穿了, 才急忙的说有可能, 还得扯个军史书来当垫背的? 还给我壮胆, 搞笑, 当然, 以某人的理解力, 诸葛亮出祈山时, 司马懿居然屯祈山了当然能理解成司马懿原屯于祈山的.
不过某人好象知道出祈山不是具体一个时刻, 而是诸葛亮整个第四次北伐的过程, 这里面司马懿居然屯祈山了, 原来是指司马懿一开始屯祈山呢?`
呵呵,战史书哪里讲过诸葛亮出祁山时,司马懿屯祁山了?
我前面已经指出,这是你的脑子不够用,误解而已。
----战史书说司马懿到了祈山. 我只不过根据军队到达目的地必定会屯驻下来, 计划下一步行动这种常识而言. 某人说司马懿不屯祈山了, 那他到祈山是干嘛的?
还在狡辩哪?不承认自己的意思是“原屯”祁山?
你不是说司马懿当时身在荆州,不可能屯祁山吗?如果你的意思是“军队到达目的就会屯驻下来再安排下一步”,那么,怎么能用司马懿身在荆州来否定这件事呢?身在荆州然后赶到祁山,不正好符合“军队到达目的就会屯驻下来再安排下一步”吗?
哈哈,可见,撒谎也很辛苦了。你撒一个谎,就需要另外数倍的谎言来支持,呵呵。
----笑, 司马懿身在荆州, 随后才被调往长安, 怎么可能在诸葛亮出祈山时就屯祈山了. 这不是原因. 司马懿行军历程是众所周知的, 我都提了N遍了. 我还以为你至少到了幼儿园水平, 知道司马懿是诸葛亮出祈山一段时间后才被调去屯长安. 此后才开始率张合出发, 经略阳, 至隃麋, 追到卤城, 就是没上过祈山, 想不到我我都说了好多遍的司马懿军事历程, 还得对你从说一遍? 唉. 我都点明了司马懿第四次北伐没到过祈山, 想不到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非得我补全? 是我之前没对你读过晋书司马懿屯长安后的进军路线呢, 还是你丫脑子太有水平了, 总是不记, 就只看着我那一句话, 完全不理会我说过的其他话呢?
得, 我明白你的水平比幼儿园还低,连人的观点都有连贯性的都不知道. 以后不管我说了几遍的内容, 一定完整的说出来不做省略.
呵呵,就满足一下你的虚荣,算我连诸葛亮出祁山都不清楚吧,你还需要什么啊,我都满足,给你壮胆。
那你可以承认自己错了吗?
呵呵。
----你可以不满足我的"虚荣", 没人要你满足呢. 现在我才知道我不应该说你不知道司马懿没到过祈山, 我应该说的是你根本连我说过什么都不知道, 只懂孤立的理解我一句话.
还是那句, 我的观点表达得很清楚. 不是单单止说过一句司马懿什么时候才屯荆州. 你要理解我说司马懿屯祈山不可能仅仅是因为司马懿什么时候屯长安, 而我提过的司马懿进军路线与此全然无关的话, 那确实是我的错, 我真不知道你水平比幼儿园还低, 我以后一定改. 无论说过多少话, 都当你不知道来教育好了.
满意了吗? 我承认我犯错误了. 呵呵
你去看看我的主帖再说话。你这里讲的,是符合事际的吗?
还什么你把地理位置给我列出来?你知不知道丑卖多少钱一斤?
要说地理位置的话,我教你十年,你都赶不上。还敢来说这种大话,笑死人了。
----我真不知道丑卖多少钱一斤, 我只知道有个号称地理教我十年都干不上的人居然能说出张合先到祈山再去上硅这么伟大的话出来, 还说了句, 极有可能和有什么不可.
你真了解基本的军事常识, 就不会不看魏军的基本进军路线在那自个YY了.
我这里讲的符合实际么? 您发的贴就在上面引出来过. 你不承认那是你的事.
我只想问, 你那句王平一开始就在祈山关诸葛亮什么事是哪点常识来的.
那就请你指出,我主帖中哪一点表明,我对宣帝纪中的基本行军路线都没搞懂,OK?
或者我在跟帖中,除了讲那本〈战争史〉之外,有哪句话表明我不知道〈宣帝纪〉中记载的行军路线?
空口白牙,自高自大成你这个样子,就纯属心理问题了。
----笑啊笑.
引用S二号的话: 这是第四次北伐的第一阶段,诸葛亮从天水“望尘而遁”。往哪儿遁的?《宣帝纪》记载:追至祁山,可见,是往祁山方向退了。《张郃传》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张郃在追击过程中,在木门这个地方,与亮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知道司马懿行军路线的那位, 知道木门在哪么? 怎么会说出司马懿追诸葛亮至卤城居然还让张合到了木门送死去了? 这是哪门子晋书的行军路线??
当然. 某人号称对地理教我十年都赶不上他, 自然很清楚木门在哪, 还能让司马懿寻亮至卤城时给使张合去了一躺了. 哈哈哈哈哈~` 你真清楚司马懿的行军路线??
还说回去了,战史书不是那种观点;是你脑子不好使,自己曲解了战史书的观点。
既然该观点不是战史书,那不是你自己的,还能是别人的?
----是你脑子太好使, 居然以为我以前说过的司马懿进军路线与这次的司马懿屯祈山无关. 我说了么, 我真估计不到你幼儿园水平都不如, 我错了, 我以后无论如何都会把原因一次全说了, 无论重复多少遍都一定说全么. 哈!
另说一句, 你既然知道司马懿的行军路线, 怎么就以为我单单只是以司马懿屯长安做推司马懿不可能屯祈山的? 莫非司马懿的行军路线跟他屯没屯过祈山无关.
司马懿没到过祁山,这是我主帖的观点;这个我说错了吗?如果你认为错了,你举出我主帖里有使用战史书观点的例子好吗?
按军史书没有王平的存在,我提王平的时候,不是已经打了括号了吗?括号的作用,你都不懂?
-----你主贴没说, 你跟贴说了, 还说了句极有可能, 莫非这就不是你的观点了? 是不是你在呼吁我们别理你回贴里发表的观点, 因为那都与你无关?
既然军史书不存在王平和诸葛亮分兵的说法. 你怎么把王平YY给军史书的呢?
你真搞笑,我已经说过很多遍了:
〈晋书〉所写的司马懿抗击诸葛亮北伐,整个过程就是“讨亮”;
〈三国志〉所写的张郃曹真抗击诸葛亮北伐,整个过程也是“讨亮”。
明白了吗?可怜啊。
----真搞笑, 你的抗击是打哪飞出来的?
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
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击是抗击? 某人那幼儿园水平又再次想忽悠观众了.
司马懿把明帝发的命令改成讨, 你还得说讨就是拒, 我实在无言.
怎么又发癫症了?好好说话不行?你知道你一发癫,就开始语无伦次了吗?
《宣帝纪》只是写了拔围 ,也就是说解除了诸葛亮军对祁山的包围。诸葛亮不去围祁山了又怎么样?
当然,诸葛亮也不傻,知道再打下去没好果子了,没准还要挨饿,于是就退了。
至于《诸葛亮传》没有写被拔围,这可能有多个原因。可能是陈寿为传主的失败隐讳,也可能是陈寿对诸葛亮退兵的细节并不了解;或可能是陈寿对诸葛亮退兵细节的了解,与《宣帝纪》作者的看法不一致。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的细节,不同的书中描述中出现一些差异,这是很正常的
----晋书哪里说了诸葛亮还能继续打下去? 而晋书哪里说了司马懿拔的是祈山围? 诸葛亮屯卤城, 据山断水为重围. 你有地理常识么? 诸葛亮已经在祈山出口据二山断水跟司马懿对持, 司马懿还能去解祈山围??莫非司马懿发明了飞机, 飞过了屯据卤城的诸葛亮直接去解祈山围去了??
不要继续发癫了,癫得都离了谱。就问你:
《宣帝纪》在诸葛亮退兵之前,唯一只写了拔围这一件战事,没有使用“破”字样。
这一句话有什么错误?
----颠得离谱的是谁? 我引的资料里哪里有一个破字样? 那么我说曹操没破那些对手有什么错?
宣帝系写的攻拔其围是什么围你知道了么?
谁说曹操的功劳成泡影了?这个推理,你是怎么得来的,癫来的?
----拔围都没攻破蜀军, 那么拔城又何来破城? 怎么得来的? 对, 正是S二号颠来的.
你脑子是否正常啊?真是深深怀疑。诸葛亮主动退兵时,客观上不可能知道以后的事。莫非你《三国演义》看多了,诸葛亮能掐会算?
诸葛亮布置埋伏,这是后来的事,是为了防止魏军追击,或是侦察到魏军已经追击。
难不成你认为在木门这里设了伏,就表示诸葛亮军就停在木门了,不退了?那么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回到汉中的?哈哈哈哈。
----你那不正常的脑子深深怀疑我是正常现象. 诸葛亮主动撤退时, 不可能知道以后的事情跟不知道有追兵是两回事.
诸葛亮不止埋伏是后来的事, 为了防止魏军追击. 既然他撤退时不知道, 又怎么会安排呢? 既然他能派人侦察, 那就说明了他料到了, 又如何不知道?
三国志等说都说跟诸葛亮交战的是张合, 要是司马懿也参与了, 三国志不会不知道谁是第四次北伐的指挥者吧?
而晋书则没说司马懿分批追. 那么请问张合跟司马懿是怎么各追各还能互不干扰的?
明帝是以最后诸葛亮退军赏大军的, 那是已经是破之以后了, 莫非破之不是功劳, 诸葛亮退兵才是功劳?
你在这鼓吹什么追击是诸葛亮撤退之后, 关明帝纪什么事? 明帝纪赏赐军队时已经是第四次北伐结束. 也就是说在追击之后的事情了. 那么明明是追击破敌,偏偏却以敌退为功呢? 莫非明帝认为俘斩万计还功劳不大?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5 00:44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5 00:13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17:56 发表
关中兵力,主要是地方军,中央军极少(没有记载),怎么能和张郃率领的中军相比?谁是主力你不懂?
曹真督的这个军,就是关中的地方军;张郃领的五万,才是中军,也是抗一伐的主力。
对对, 张合第二次北伐就是督这诸军回去拒诸葛亮, 原来不是主力. 谁是主力你不懂?
关中兵力是当年曹操留下的诸军. 都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 不比中央军差. 如果不是没预备, 诸葛亮根本取不到这么大的成绩. 而司马懿日后就是以这只关中军为主去对抗诸葛亮的. 还不是主力呢.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5 00:22
天啊,求助一下,这人真的发癫了。他讲的是什么,谁来解释一下?不明白他讲的意思,我如何回复呢?
在这个帖子之前很早,我就已经说了张郃追击蜀军,是发生在第二次追击过程中了。你还在这里疯言疯语?
----
引用:第二、这么看,张郃被箭死,也可能发生在第二次追击中。
我的依据是军史地图,这个总也有一定道理吧?
也有的战史书,就是说张郃先去祁山,然后听说诸葛亮去上邽了,便(弃王平而)回军上邽,与诸葛亮对峙。根据这种说法,王平作战那次,发生在上邽对峙之前也是极可能的。
在这个贴子之前很早? 对, 你说了张合有可能死于第二次追击后,(前面根本就没追击, 只有追而已)在下面立刻来句张合先打王平是极有可能的. 有多早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某人的脑袋已经需要拿去厂里修理修理才能拿出来再用了.
你说我编了什么故事,呵呵。
----我不过是让你瞧瞧你所说的"我本人也没有认为这本书的说法是真理。"
但是在其他贴里却依据此来反驳别人而已. 而且是在后主传,张合传的略阳和汉晋春秋, 好象就差晋书的司马懿进军路线了.
结果呢? 某人就来了这么一句:
"在另一个帖子已经给你看了军史上的叙述,该书没有单独说张郃军,是在司马懿军里说的。该军先赴祁山,然后回军上邽与诸葛亮对峙。张郃在先赴祁山时,碰了一下王平,然后就回军上邽了,如何不可以?"
原来你没当真理?
某人在此后还趾高气扬的说: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1 18:55 发表
还在YY自己的”正确无比“啊?
你要的军史书的书页,我已经帖出来了,怎么不见你评论一下?呵呵
然后当我评论了, 他又当没事的说, 只是让我多参考参考别的资料而已?
谁来拯救这个发颠发到脑抽筋的东西啊?~?
你现在不敢把它当回事我是确认的, 只是某人装青春般的说你本人没有认真这本书的说法是真理就很恶心了. 连自己曾经当过根据的东西现在都可以这样豪不留手的丢脑后, 还脸皮特厚的说自己没人为这本书的说法是真理. 太搞笑了.
说得直白点, 我最早在18日引了后主传的那则资料后, 你直到19号除了说句"张合有可能死于第二次追击战"外, 还补句张合先打王平再去祈山是极有可能的. 到21号还很趾高气扬的对着我说"怎么不评论评论". 这就是你那不要脸的行径. 敢自呼客观?
还是那句, 你还叫客观? 那还有主观么?
一连汉晋春秋都没瞧过的东西就在那大放阙词的说汉晋春秋如何如何, 还不足信, 还是帮诸葛亮说话的书. 还说晋书不是帮司马懿说话的书. 包括在本人评论那则军史前, 某人都还很趾高气扬的说上面那段让我评论的话, 你叫客观? 你那叫没词了, 没料了, 才去赶紧承认而已.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5 00:36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5 06:25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5 00:09 发表
----笑, 我手里也没田余庆93版的内容, 通什么气呢? 我只有04版的. 你还以为联合整你来着?
好的。既然你的是04版的,那好,请翻到168页,看看此页写得什么好吗?
洋相出到现在,你还嫌不够吗?
----下面就已经告诉过你什么是出祈山了.
----既然知道在此次出祈山过程, 就更知道那军史书司马懿居然在诸葛亮出祈山时能到祈山了是多可笑了么?
----搞笑, 我推理的是什么麻烦自己去看. 我引出的例子只推理军队到达了目的地都会屯下. 跟你那司马懿就屯在祈山没关系.
还是这句话啊:
既然如此,你信誓旦旦地“推理”说司马屯在祁山,不是脑筋问题又是什么啊。
----不给我壮胆, 你就看过书了? 看过书还能闹出张合死在追至卤城那么搞笑的话? 还一直YY着到177楼, 终于被桶穿了, 才急忙的说有可能, 还得扯个军史书来当垫背的? 还给我壮胆, 搞笑, 当然, 以某人的理解力, 诸葛亮出祈山时, 司马懿居然屯祈山了当然能理解成司马懿原屯于祈山的.
不过某人好象知道出祈山不是具体一个时刻, 而是诸葛亮整个第四次北伐的过程, 这里面司马懿居然屯祈山了, 原来是指司马懿一开始屯祈山呢?`
呵呵,我说了,我没有参考《后主传》,没准《后主传》还不准确呢。呵呵。
如果你非要比一比看书,那么,阁下发表的“关羽占领了襄阳“,也算是看了书了?哈哈哈,你确实看过书,你看的是《三国演义》。
之前你又极力否认自己说过“司马懿原屯祁山“,你说你费这么劲有个啥意思。
----战史书说司马懿到了祈山. 我只不过根据军队到达目的地必定会屯驻下来, 计划下一步行动这种常识而言. 某人说司马懿不屯祈山了, 那他到祈山是干嘛的?
问题是,你之前不是这样理解的,而是被我捅穿之后,才急忙的改口说的。你原来的意思是原屯祁山,呵呵。
还在狡辩哪?不承认自己的意思是“原屯”祁山?
你不是说司马懿当时身在荆州,不可能屯祁山吗?如果你的意思是“军队到达目的就会屯驻下来再安排下一步”,那么,怎么能用司马懿身在荆州来否定这件事呢?身在荆州然后赶到祁山,不正好符合“军队到达目的就会屯驻下来再安排下一步”吗?
哈哈,可见,撒谎也很辛苦了。你撒一个谎,就需要另外数倍的谎言来支持,呵呵。
----笑, 司马懿身在荆州, 随后才被调往长安, 怎么可能在诸葛亮出祈山时就屯祈山了. 这不是原因. 司马懿行军历程是众所周知的, 我都提了N遍了. 我还以为你至少到了幼儿园水平, 知道司马懿是诸葛亮出祈山一段时间后才被调去屯长安. 此后才开始率张合出发, 经略阳, 至隃麋, 追到卤城, 就是没上过祈山, 想不到我我都说了好多遍的司马懿军事历程, 还得对你从说一遍? 唉. 我都点明了司马懿第四次北伐没到过祈山, 想不到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非得我补全? 是我之前没对你读过晋书司马懿屯长安后的进军路线呢, 还是你丫脑子太有水平了, 总是不记, 就只看着我那一句话, 完全不理会我说过的其他话呢?
得, 我明白你的水平比幼儿园还低,连人的观点都有连贯性的都不知道. 以后不管我说了几遍的内容, 一定完整的说出来不做省略.
我有意不删掉我的话,你自己对比,你的回复讲了六行字,解释了你那“原屯祁山”的笑话没有啊?与其你边也不敢沾一下,何如承认自己犯了错呢?呵呵。
----你可以不满足我的"虚荣", 没人要你满足呢. 现在我才知道我不应该说你不知道司马懿没到过祈山, 我应该说的是你根本连我说过什么都不知道, 只懂孤立的理解我一句话.
还是那句, 我的观点表达得很清楚. 不是单单止说过一句司马懿什么时候才屯荆州. 你要理解我说司马懿屯祈山不可能仅仅是因为司马懿什么时候屯长安, 而我提过的司马懿进军路线与此全然无关的话, 那确实是我的错, 我真不知道你水平比幼儿园还低, 我以后一定改. 无论说过多少话, 都当你不知道来教育好了.
满意了吗? 我承认我犯错误了. 呵呵
干吗不满足一下你的虚荣心啊?
你的某些观点是表达的很清楚,你不是也认可你的某个观点了吗?问题是你不能因此拒不承认自己明显的错误啊。
我现在与刚来论坛时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根本不愿意与幼儿园罗索,我就学说一句“这是代数,你不懂的”就够了。呵呵,不过现在,入乡随了俗啊,专挑幼儿园,呵呵。
----我真不知道丑卖多少钱一斤, 我只知道有个号称地理教我十年都干不上的人居然能说出张合先到祈山再去上硅这么伟大的话出来, 还说了句, 极有可能和有什么不可.
你真了解基本的军事常识, 就不会不看魏军的基本进军路线在那自个YY了.
我这里讲的符合实际么? 您发的贴就在上面引出来过. 你不承认那是你的事.
我只想问, 你那句王平一开始就在祈山关诸葛亮什么事是哪点常识来的.
你还别不服气,地理,军史,你基本都是文盲。这个你一张嘴我就听得出来。
魏军的进军路线?你也来讲这个?不是叫什么门口弄斧吗?
那你来讲讲,你所理解的进军路线是哪里来的?你究竟知道不知道丑的价格啊。
----笑啊笑.
引用S二号的话: 这是第四次北伐的第一阶段,诸葛亮从天水“望尘而遁”。往哪儿遁的?《宣帝纪》记载:追至祁山,可见,是往祁山方向退了。《张郃传》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张郃在追击过程中,在木门这个地方,与亮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知道司马懿行军路线的那位, 知道木门在哪么? 怎么会说出司马懿追诸葛亮至卤城居然还让张合到了木门送死去了? 这是哪门子晋书的行军路线??
当然. 某人号称对地理教我十年都赶不上他, 自然很清楚木门在哪, 还能让司马懿寻亮至卤城时给使张合去了一躺了. 哈哈哈哈哈~` 你真清楚司马懿的行军路线??
先别傻乎乎的咧嘴笑了,第一,请你还是先回答我如下的问题:
那就请你指出,我主帖中哪一点表明,我对宣帝纪中的基本行军路线都没搞懂,OK?
或者我在跟帖中,除了讲那本〈战争史〉之外,有哪句话表明我不知道〈宣帝纪〉中记载的行军路线?
第二,木门在哪?一听你就是二杆子。木门的具体位置现在根本没有定论。从上邽先到木门后到卤城,完全是有可能的。怪不得你在发癫哪,敢情是你就知道一种说法?
空口白牙,自高自大成你这个样子,就纯属心理问题了
----是你脑子太好使, 居然以为我以前说过的司马懿进军路线与这次的司马懿屯祈山无关. 我说了么, 我真估计不到你幼儿园水平都不如, 我错了, 我以后无论如何都会把原因一次全说了, 无论重复多少遍都一定说全么. 哈!
哦,现在又重新找理由了,不提什么那个那个了,改提“以前说过的“什么什么了。拜托,你以前说过的每句话,我还都得背下来啊?你是毛主席?
另说一句, 你既然知道司马懿的行军路线, 怎么就以为我单单只是以司马懿屯长安做推司马懿不可能屯祈山的? 莫非司马懿的行军路线跟他屯没屯过祈山无关.
还在鬼扯是不?你知道的司马懿行军路可靠否?我就不敢说可靠。现在连地名都不能统一,还况行军路线?
-----你主贴没说, 你跟贴说了, 还说了句极有可能, 莫非这就不是你的观点了? 是不是你在呼吁我们别理你回贴里发表的观点, 因为那都与你无关?
既然军史书不存在王平和诸葛亮分兵的说法. 你怎么把王平YY给军史书的呢?
好的,你总算看了一下我的主帖了。
我跟帖说的话,不是讲了吗?是提示大家,这个问题有很多说法,这些说法都难以否定,那就是承认我主帖没说了。
我还告诉你,这本书,除了讲司马懿先到祁山后去上邽,以及张郃中箭以外,其余的就是《汉晋春秋》,你还骂得挺得意。当然包括王平和诸葛亮分兵的说法,全都有,王平的名子用的是曾用名何平。我只所以没有先说这个,是不想和你纠缠。
你真搞笑,我已经说过很多遍了:
〈晋书〉所写的司马懿抗击诸葛亮北伐,整个过程就是“讨亮”;
〈三国志〉所写的张郃曹真抗击诸葛亮北伐,整个过程也是“讨亮”。
明白了吗?可怜啊。
----真搞笑, 你的抗击是打哪飞出来的?
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
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击是抗击? 某人那幼儿园水平又再次想忽悠观众了.
司马懿把明帝发的命令改成讨, 你还得说讨就是拒, 我实在无言.
怎么又发癫症了?好好说话不行?你知道你一发癫,就开始语无伦次了吗?我不删我以前的话,你针对的回复说的话什么意思啊?
----晋书哪里说了诸葛亮还能继续打下去? 而晋书哪里说了司马懿拔的是祈山围? 诸葛亮屯卤城, 据山断水为重围. 你有地理常识么? 诸葛亮已经在祈山出口据二山断水跟司马懿对持, 司马懿还能去解祈山围??莫非司马懿发明了飞机, 飞过了屯据卤城的诸葛亮直接去解祈山围去了??
怎么有了卤城就不能破围了?《晋书》上哪里提到破围就必须先铲平卤城?还读了多少多少遍了呢。
----颠得离谱的是谁? 我引的资料里哪里有一个破字样? 那么我说曹操没破那些对手有什么错?
宣帝系写的攻拔其围是什么围你知道了么?
就是突破了祁山围 !!
----拔围都没攻破蜀军, 那么拔城又何来破城? 怎么得来的? 对, 正是S二号颠来的.
你懂不懂啊,“破”这个字不是随便用的。一般是需要斩杀大量敌兵才可以这样用。象司马懿突破诸葛亮的围,带有诸葛亮本身没有坚决抵抗的意思,司马懿一攻,诸葛亮就跑了,还破什么破?
曹操拔城,如果敌人跑了,能说是破吗?但其实曹操拔城敌人未跑,必然是杀伤了不少。
----你那不正常的脑子深深怀疑我是正常现象. 诸葛亮主动撤退时, 不可能知道以后的事情跟不知道有追兵是两回事.
诸葛亮不止埋伏是后来的事, 为了防止魏军追击. 既然他撤退时不知道, 又怎么会安排呢? 既然他能派人侦察, 那就说明了他料到了, 又如何不知道?
你脑子是否正常啊?真是深深怀疑。诸葛亮主动退兵时,客观上不可能知道以后的事。莫非你《三国演义》看多了,诸葛亮能掐会算?
诸葛亮布置埋伏,这是后来的事,是为了防止魏军追击,或是侦察到魏军已经追击。
难不成你认为在木门这里设了伏,就表示诸葛亮军就停在木门了,不退了?那么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回到汉中的?
三国志等说都说跟诸葛亮交战的是张合, 要是司马懿也参与了, 三国志不会不知道谁是第四次北伐的指挥者吧?
三国志说的这一仗,与《晋书》说的是另一仗,这也能乱搞错?
而晋书则没说司马懿分批追. 那么请问张合跟司马懿是怎么各追各还能互不干扰的?
晋书根本没提张郃追。谁告诉你的,追击敌人只能有一只部队?只能追击一次?《三国志》上写的贾诩让张绣两追曹操的战史你没看过?说你没有军事常识你还不承认?
现在给你普及一下。退军的一般走的慢,因为有辎重;追击的可以轻装去追,所以,可以后发而至,甚至可以追了又追,懂了吗?
明帝是以最后诸葛亮退军赏大军的, 那是已经是破之以后了, 莫非破之不是功劳, 诸葛亮退兵才是功劳?
你在这鼓吹什么追击是诸葛亮撤退之后, 关明帝纪什么事? 明帝纪赏赐军队时已经是第四次北伐结束. 也就是说在追击之后的事情了. 那么明明是追击破敌,偏偏却以敌退为功呢? 莫非明帝认为俘斩万计还功劳不大?
追而破之当然也是功劳,但第四次北伐主要是退敌;第一次北伐给蜀军迎头痛击,歼灭数万,这个才是破敌,懂了吗?
明帝当然认为“俘斩万计”不如第一次北伐的功劳大!这个我已经讲了N遍了,你装聋子?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5 07:00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5 06:30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5 00:13 发表
对对, 张合第二次北伐就是督这诸军回去拒诸葛亮, 原来不是主力. 谁是主力你不懂?
关中兵力是当年曹操留下的诸军. 都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 不比中央军差. 如果不是没预备, 诸葛亮根本取不到这么大的成绩 ...
关中兵确实有部分是中央军,但是数量少,其余都是郡兵,能比得上张郃的五万中军?连第一次北伐谁是主力这个基本问题还要争议一下,说你幼儿园,你为什么还生气呢?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5 06:56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5 00:22 发表
在这个贴子之前很早? 对, 你说了张合有可能死于第二次追击后,(前面根本就没追击, 只有追而已)在下面立刻来句张合先打王平是极有可能的. 有多早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某人的脑袋已经需要拿去厂里修理修理才能拿出来再用了.
你不懂中国语文吗?我下面那句是讲了战史书的观点,不是本人的观点了。战史书现在又没人证伪,当然也是有可能的。
----我不过是让你瞧瞧你所说的"我本人也没有认为这本书的说法是真理。"
但是在其他贴里却依据此来反驳别人而已. 而且是在后主传,张合传的略阳和汉晋春秋, 好象就差晋书的司马懿进军路线了.
结果呢? 某人就来了这么一句:
"在另一个帖子已经给你看了军史上的叙述,该书没有单独说张郃军,是在司马懿军里说的。该军先赴祁山,然后回军上邽与诸葛亮对峙。张郃在先赴祁山时,碰了一下王平,然后就回军上邽了,如何不可以?"
原来你没当真理?
我的观点,或者你说的“真理”,是在主帖里,没有采用这部本的观点。你举我的这句话,是将战史书与史书结合的一种可能性。难道你已经证伪战史书了吗?
某人在此后还趾高气扬的说: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1 18:55 发表
还在YY自己的”正确无比“啊?
你要的军史书的书页,我已经帖出来了,怎么不见你评论一下?呵呵
你前面分明是认为根本没有这本战史书,含沙射影攻击我是瞎编的。我当然要帖出这本书以揭穿你的谣言。
这和我帖出田余庆的页面是一样的道理。我帖出来以后,当然要你知道,本人和你们挺蜀派的根本区别是,说话都是有根据的。而你们挺蜀派的,我昨天经人引导,进入了一个叫LANGYA的论坛,看里面的文章,简直笑的直不起腰,主力的帖子,全是写小说。后面还假模假样的列出一串史料。你不是也在这里面咸与YY?呵呵,难怪前段时间不见你,是重开坛了?还当版主否?好象不是你了吧。
然后当我评论了, 他又当没事的说, 只是让我多参考参考别的资料而已?
谁来拯救这个发颠发到脑抽筋的东西啊?~?
不是给你参考的又是什么?
你现在不敢把它当回事我是确认的, 只是某人装青春般的说你本人没有认真这本书的说法是真理就很恶心了. 连自己曾经当过根据的东西现在都可以这样豪不留手的丢脑后, 还脸皮特厚的说自己没人为这本书的说法是真理. 太搞笑了.
笑话?我现在不妨告诉你,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挺蜀的书,我会当它的真?里面吹捧诸葛亮已经到了恶心的程度了,我还会拿它当根据?第四次北伐的描写,这本书不仅完全采写了《汉晋春秋》,还加上了魏略那段根本不靠谱的什么“登高布伏”。正史《晋书》的观点,它是一句都没用。
发癫的,要不是你在这里大肆污蔑,我根本还不会告诉你这本书是挺蜀的呢。要你们慢慢地骂去。我对这本书的用处,讲白了,就是找一些有利的、或有用的资料,来和你们麿嘴皮子而已。它的观点我会采纳吗?
说得直白点, 我最早在18日引了后主传的那则资料后, 你直到19号除了说句"张合有可能死于第二次追击战"外, 还补句张合先打王平再去祈山是极有可能的. 到21号还很趾高气扬的对着我说"怎么不评论评论". 这就是你那不要脸的行径. 敢自呼客观?
不要脸的,正是阁下你自己罢了。本人的哪里不客观?最多就是把那本书拿来与你们闲扯皮几句,我的主帖里哪里拿它当真的了?我那这书出来,也是提醒你,各类描述不尽相同,目前还无法取得统一。我19日说了“张郃有可能死于第二次追击战”,这还不说明真相了?后面那些提示你服筋要多转几圈,难道也错了吗?
还是那句, 你还叫客观? 那还有主观么?
一连汉晋春秋都没瞧过的东西就在那大放阙词的说汉晋春秋如何如何, 还不足信, 还是帮诸葛亮说话的书. 还说晋书不是帮司马懿说话的书. 包括在本人评论那则军史前, 某人都还很趾高气扬的说上面那段让我评论的话, 你叫客观? 你那叫没词了, 没料了, 才去赶紧承认而已.
你还真以为本人没瞧过《汉晋春秋》?《晋书》当然不是帮司马懿的书,你看过《晋书》的话,你就绝不会认为这是帮《司马懿》的书,最多是象《三国志》一样,为传主作一点隐讳,如张郃之死没有写进去。
就你那点料料,反过来是《汉晋》,复过去是《春秋》,就这个料料,总共几百字啊?还要说别人“没料了”,想起来就要笑死人。
还是劝你一句,赶快扫扫军事,尤其是军史的盲吧,不然,笑话闹多了,就收拾不了了。
...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3-25 08:38
但是,说到诸葛亮的那些“光辉形象”,则就可以用“孤证”来说明他的不可靠了,呵呵。
在《王平传》有佐证,记载过张郃攻南围。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3-25 08:47
明显地,张郃只是中了流箭而已,属于意外阵亡。
《太平御览》引《汉表传》记载:丞相亮出军围祁连山,始以木牛运粮。魏司马宣王张郃救祁连山。夏六月,亮粮尽,军还,至於青封木门,?追之。亮驻军,削树皮题曰:“张郃死此树下。”豫令兵夹道以数千强弩备之。郃果自见,千弩俱发,射郃而死。
见此网:
http://bbs4.xilu.com/cgi-bin/bbs ... 9&message=11388
卷二百九十一。
[ 本帖最后由 孙武子 于 2007-3-25 08:48 编辑 ]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3-25 09:00
赵云“统时选士”,手下还尽是老弱病残?诸葛亮的说法是因为曹真主力屯郿,深入箕谷的是少数部队而已。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5 12:57
好的。既然你的是04版的,那好,请翻到168页,看看此页写得什么好吗?
洋相出到现在,你还嫌不够吗?
----笑话, 我既然说的是93版的, 我看04版的干嘛? 莫非我还不知道04版有么?
还是这句话啊:
既然如此,你信誓旦旦地“推理”说司马屯在祁山,不是脑筋问题又是什么啊。
----你拿出我推的是司马懿原来就屯在祈山来瞧瞧?
呵呵,我说了,我没有参考《后主传》,没准《后主传》还不准确呢。呵呵。
如果你非要比一比看书,那么,阁下发表的“关羽占领了襄阳“,也算是看了书了?哈哈哈,你确实看过书,你看的是《三国演义》。
之前你又极力否认自己说过“司马懿原屯祁山“,你说你费这么劲有个啥意思。
----笑, 我莫非没承认我关羽占领襄阳是YY了么? 象你啊, 明明没看书还自诩"给我壮胆"来承认?
问题是,你之前不是这样理解的,而是被我捅穿之后,才急忙的改口说的。你原来的意思是原屯祁山,呵呵。
----找出我说司马懿原屯祈山的证据来瞧瞧? 还急忙改口, 我改可哪些口了? 还望你把我所改口的资料一一整理, 列出来瞧瞧呢.
我原话:拜托别那么幼儿园成么? 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初, 还是在荆州督军事, 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 那图片还能写成司马懿屯祈山都有人信. 那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上的事.
这是原屯? 你不是说了么? 你只以为"还是在荆州督军事, 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这个是原因, 完全不理会我之前已经说过的司马懿行军路线(就在该贴上).
你割开我贴子来看, 自然是读成原屯了. 我再问一句, 我那贴里说的话没包括司马懿屯长安后的进军路线么? 还是您不懂联系上下文, 以为我就以司马懿屯长安来否决司马懿屯祈山的?
我有意不删掉我的话,你自己对比,你的回复讲了六行字,解释了你那“原屯祁山”的笑话没有啊?与其你边也不敢沾一下,何如承认自己犯了错呢?呵呵。
----不知道谁闹笑话呢. 你不删, 我也全引, 看看谁在闹笑话.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2 13:49 发表
既然你只有幼儿园的水平, 连什么是现代小说什么是历史记载都分不清,我就只引晋书来让你瞧清楚:
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长安, 跟祈山隔了2郡, 中间一陇氏山脉挡着. 隃麋, 略阳旁的一处据点, 略阳在扶风郡, 祈山在天水郡, 上硅在祈山东北面.
看清楚诸葛亮去上硅的时候, 司马懿的踪迹在晋书里是从哪去哪. 别拿着本小说再当宝了去.
再说句, 你那种口沫横飞式的语气还是回去冷静冷静再出来混吧, 发张图片上来我不说只是这等弱智的观点我觉得没必要说,并且认为某人至少还懂得晋书里的司马懿进军路线. 不过真没想过有人能幼儿园到对着那张图片YY以为有根有据了.
拜托别那么幼儿园成么? 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初, 还是在荆州督军事, 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 那图片还能写成司马懿屯祈山都有人信. 那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上的事.
S二号光顾看最后一句, 把我该句之前的论述都当空气呢?
干吗不满足一下你的虚荣心啊?
你的某些观点是表达的很清楚,你不是也认可你的某个观点了吗?问题是你不能因此拒不承认自己明显的错误啊。
我现在与刚来论坛时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根本不愿意与幼儿园罗索,我就学说一句“这是代数,你不懂的”就够了。呵呵,不过现在,入乡随了俗啊,专挑幼儿园,呵呵。
----笑, 我当初发的那贴就在上面, 说过什么自己看, 当然, 你仍然喜欢把我贴子割开, 只看最后一句, 那随便你.
你还别不服气,地理,军史,你基本都是文盲。这个你一张嘴我就听得出来。
魏军的进军路线?你也来讲这个?不是叫什么门口弄斧吗?
那你来讲讲,你所理解的进军路线是哪里来的?你究竟知道不知道丑的价格啊。
----哟哟哟, 地理, 军史, 你这基本非文盲的贴子里有多少笑话? 我只知道你并不知道丑的价格.
先别傻乎乎的咧嘴笑了,第一,请你还是先回答我如下的问题:
那就请你指出,我主帖中哪一点表明,我对宣帝纪中的基本行军路线都没搞懂,OK?
或者我在跟帖中,除了讲那本〈战争史〉之外,有哪句话表明我不知道〈宣帝纪〉中记载的行军路线?
第二,木门在哪?一听你就是二杆子。木门的具体位置现在根本没有定论。从上邽先到木门后到卤城,完全是有可能的。怪不得你在发癫哪,敢情是你就知道一种说法?
空口白牙,自高自大成你这个样子,就纯属心理问题了
----第一, 你的观点不仅体现在主贴里. 在你的跟贴里, 除了战争史外, 还有著名的木门事件让你伟大一把.
第二, 木门具体在哪没定论没什么问题. 张合死于诸葛亮最终撤军里. 你那一杆子说从上归先到木门后到卤城完全有可能, 莫非诸葛亮是往上硅方向撤退?
还是那句. 卤城是祈山山脉入口, 木门在祈山之中, 这根本不需要知道木门具体位置也能了解的大概. 当然, 有人说司马懿跟诸葛亮分别跑进祈山又绕回祈山出口卤城那去, 那自然是他的本事.
哦,现在又重新找理由了,不提什么那个那个了,改提“以前说过的“什么什么了。拜托,你以前说过的每句话,我还都得背下来啊?你是毛主席?
----贴子就在上面, 同一贴的内容你都能不知道, 那你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重新找理由? 我说了, 我现在才知道你除了没记性, 还不张眼睛的.
还在鬼扯是不?你知道的司马懿行军路可靠否?我就不敢说可靠。现在连地名都不能统一,还况行军路线?
----晋书跟汉晋春秋上司马懿进军路线完全相同, 所不同的只是对作战的描述.
我敢说, 记载里司马懿的行军路线, 至少比你可靠多了.
你可以说它们不可靠. 但你得有根据. 而不是纯玩你的YY大法把木门给丢出祈山出口之外去了.
好的,你总算看了一下我的主帖了。
我跟帖说的话,不是讲了吗?是提示大家,这个问题有很多说法,这些说法都难以否定,那就是承认我主帖没说了。
我还告诉你,这本书,除了讲司马懿先到祁山后去上邽,以及张郃中箭以外,其余的就是《汉晋春秋》,你还骂得挺得意。当然包括王平和诸葛亮分兵的说法,全都有,王平的名子用的是曾用名何平。我只所以没有先说这个,是不想和你纠缠。
----笑, 你跟贴里吵出的观点跟你主贴有鸟关系, 跟你主贴有关系的是晋书与其他记载矛盾的那一块.
笑, 不用扯汉晋春秋, 那本书把行军路线给弄错了, 引什么资料也救不回它. 就象S二号弄错了张合之死, 就顺带让你引的晋书资料也丢脸不成? 你引的资料本来就是存在的, 没什么问题, 问题只在你自己理解错误罢了.
怎么又发癫症了?好好说话不行?你知道你一发癫,就开始语无伦次了吗?我不删我以前的话,你针对的回复说的话什么意思啊?
----笑, 你原话我也原话:
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
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击是抗击? 某人那幼儿园水平又再次想忽悠观众了.
司马懿把明帝发的命令改成讨, 你还得说讨就是拒, 我实在无言.
怎么有了卤城就不能破围了?《晋书》上哪里提到破围就必须先铲平卤城?还读了多少多少遍了呢。
----先去弄清楚卤城二山断水的重围是怎么回事再来说话吧. 晋书没提到. 地理知识总该有吧, 说了那么多次, 卤城是祈山入口, 据山断水, 司马懿往哪跑进祈山的? 直接说句. 晋书哪提到拔围拔的是祈山之围的?
就是突破了祁山围 !!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 断水为重围, 帝攻拔其围.
晋书哪里写司马懿绕过诸葛亮去攻祈山围并拔之的? 还就是, 你说是关晋书鸟事?
你懂不懂啊,“破”这个字不是随便用的。一般是需要斩杀大量敌兵才可以这样用。象司马懿突破诸葛亮的围,带有诸葛亮本身没有坚决抵抗的意思,司马懿一攻,诸葛亮就跑了,还破什么破?
曹操拔城,如果敌人跑了,能说是破吗?但其实曹操拔城敌人未跑,必然是杀伤了不少。
----帝攻拔其围, 亮宵遁. 司马懿一攻, 拔了, 诸葛亮才跑. 这是晋书的意思.
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
哇塞, 曹操攻拔了, 生擒第主将了, 还没破. 拔原来就不是破.
你懂什么? 不如看看汉典如何?
(13) 攻取 [seize;capture]
拔石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拔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某人继续弄那个什么破拔的玩意吧. 拔之就是先破了敌人的防守再夺取敌人的据点.
你脑子是否正常啊?真是深深怀疑。诸葛亮主动退兵时,客观上不可能知道以后的事。莫非你《三国演义》看多了,诸葛亮能掐会算?
诸葛亮布置埋伏,这是后来的事,是为了防止魏军追击,或是侦察到魏军已经追击。
难不成你认为在木门这里设了伏,就表示诸葛亮军就停在木门了,不退了?那么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回到汉中的?
----你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啊? 你说诸葛亮不知道有追兵跟诸葛亮不知道以后的事情是一回事?
你说的话:换句话说,诸葛亮是主动退兵的,退兵时,他并不知道后来被魏军追击。
诸葛亮不知道以后被破起码会料到有追兵. 还会布置埋伏?
我所谓的诸葛亮会停下回去再让司马懿破一次, 指的是晋书的追击没分批追. 则追击指挥者是司马懿, 而魏略, 魏书, 蜀书上的追击者却是张合.
三国志说的这一仗,与《晋书》说的是另一仗,这也能乱搞错?
----另一仗? 莫非诸葛亮还在原地等着司马懿再来干一仗?
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三国志至少把两仗都说了. 如果司马懿跟张合都有追, 怎么三国志只说张合追亮, 没司马宣王啥事?
追而破之当然也是功劳,但第四次北伐主要是退敌;第一次北伐给蜀军迎头痛击,歼灭数万,这个才是破敌,懂了吗?
明帝当然认为“俘斩万计”不如第一次北伐的功劳大!这个我已经讲了N遍了,你装聋子?
----你讲了N遍没根据的一句话我自然当你是哑巴没说话.
第四次北伐主要功劳是退敌? 貌似论功时可不是以击退敌人论功. 而是以敌退论功哦. 原来敌退后斩获数万都比不上敌人自己撤退功劳来得大, 真牛. 看陆逊传去吧.
另外:请你给出歼灭数万的证据来瞧瞧吧?
你不懂中国语文吗?我下面那句是讲了战史书的观点,不是本人的观点了。战史书现在又没人证伪,当然也是有可能的。
----搞笑, 有可能跟极有可能是同一回事? 那极字不是你的观点是啥? 是战史书的观点? 你不懂中国语文吗?
我的观点,或者你说的“真理”,是在主帖里,没有采用这部本的观点。你举我的这句话,是将战史书与史书结合的一种可能性。难道你已经证伪战史书了吗?
----战史书都已经严重违反了历史记载和地理常识, 如果不足以证伪, 那么战史书凭什么有可能? 当然, S二号看到什么观点符合自己的, 就拿来给自己当武器很正常.
你前面分明是认为根本没有这本战史书,含沙射影攻击我是瞎编的。我当然要帖出这本书以揭穿你的谣言。
这和我帖出田余庆的页面是一样的道理。我帖出来以后,当然要你知道,本人和你们挺蜀派的根本区别是,说话都是有根据的。而你们挺蜀派的,我昨天经人引导,进入了一个叫LANGYA的论坛,看里面的文章,简直笑的直不起腰,主力的帖子,全是写小说。后面还假模假样的列出一串史料。你不是也在这里面咸与YY?呵呵,难怪前段时间不见你,是重开坛了?还当版主否?好象不是你了吧。
----笑, 贴出来证明谣言为什么还得让我评论你的战史书呢?
说话有根据?
关羽有5万兵的根据是哪本战史书给你的?
第一次北伐魏国歼灭数万又是哪本战史书给你的?
司马懿攻拔其围的围是祈山之围又是哪一处记载给你的?
再就是诸葛亮没扩兵记载又是哪些东西给你的根据?
还有木门在祈山与上硅之间又是哪给你的根据?
你说话有根据的么?
不是给你参考的又是什么?
----给我参考, 那干嘛还叫我对它评论? 莫非参考跟评论是一回事? 发现它闹的笑话太大了, 就只敢对着我一大段话里的一句YY, 不敢说那本书了, 不敢对我的评论发言了吧?
笑话?我现在不妨告诉你,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挺蜀的书,我会当它的真?里面吹捧诸葛亮已经到了恶心的程度了,我还会拿它当根据?第四次北伐的描写,这本书不仅完全采写了《汉晋春秋》,还加上了魏略那段根本不靠谱的什么“登高布伏”。正史《晋书》的观点,它是一句都没用。
发癫的,要不是你在这里大肆污蔑,我根本还不会告诉你这本书是挺蜀的呢。要你们慢慢地骂去。我对这本书的用处,讲白了,就是找一些有利的、或有用的资料,来和你们麿嘴皮子而已。它的观点我会采纳吗?
----发白的那位, 你总算说了句实话啊.
讲白了,就是找一些有利的、或有用的资料,来和你们麿嘴皮子而已。
你不仅对此书, 对所有讨论都一个样而已.
魏略啥时候让S二号给证伪成不靠谱了? 哇塞~~ 说话有根据的S二号又来了句惊世大论, 我等待着S二号每句必有根据之这一句的根据在哪~`
不要脸的,正是阁下你自己罢了。本人的哪里不客观?最多就是把那本书拿来与你们闲扯皮几句,我的主帖里哪里拿它当真的了?我那这书出来,也是提醒你,各类描述不尽相同,目前还无法取得统一。我19日说了“张郃有可能死于第二次追击战”,这还不说明真相了?后面那些提示你服筋要多转几圈,难道也错了吗?
----哟, 也有可能, 就承认其可能, 但是后面来句张合先打王平再去上硅极有可能.
前面是承认真相, 后面那极有可能是干嘛用的? 也有可能就真相了, 极有可能不成了真相中的真相?
原来也有可能是说明真相, 极有可能倒是让我多转几圈?
你这样是极不要脸啊. 我这意思是让你多要几圈脸. 别理解错了啊~`
你还真以为本人没瞧过《汉晋春秋》?《晋书》当然不是帮司马懿的书,你看过《晋书》的话,你就绝不会认为这是帮《司马懿》的书,最多是象《三国志》一样,为传主作一点隐讳,如张郃之死没有写进去。
就你那点料料,反过来是《汉晋》,复过去是《春秋》,就这个料料,总共几百字啊?还要说别人“没料了”,想起来就要笑死人。
还是劝你一句,赶快扫扫军事,尤其是军史的盲吧,不然,笑话闹多了,就收拾不了了。
----你现在看过汉晋春秋, 这基本确认.
晋书当然不是帮司马懿的书, 你的根据是什么?
如果晋书不是帮司马懿的书, 那么汉晋春秋更加不是忙诸葛亮的书.
哟哟哟, 原来我反过来是汉晋, 复过去是春秋呢, S二号, 你这说话有根据的, 麻烦麻烦请引证我本贴哪一段话引用了汉晋春秋说事. 记得哦, 你跟我们的区别是说话绝对有根据, 从不信口开河的哦~~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5 13:13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5 06:30 发表
关中兵确实有部分是中央军,但是数量少,其余都是郡兵,能比得上张郃的五万中军?连第一次北伐谁是主力这个基本问题还要争议一下,说你幼儿园,你为什么还生气呢?
笑. 关中兵确实有部分是中央军,但是数量少,其余都是郡兵
----请问一句, 你这话的根据是啥?
渊遂没,郃还阳平。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遂推郃为军主。....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
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郃还屯陈仓。
文帝即王位,以郃为左将军,进爵都乡侯。及践阼,进封鄚侯。诏郃部与曹真讨安
定卢水胡及东羌,召郃与真井朝许宫,遣南与夏侯尚击江陵。
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黄初三年还京都.
张合督夏侯渊余部及本部兵马至于陈仓, 曹真迎曹洪部(与张飞,马超作战的部队)还屯陈仓
随后曹真被诏还朝(未率军还), 张合被诏还朝(同样没率军还).
以上记载, 得出, 关中部队有夏侯渊余部, 张合原率的部队, 曹洪所督的诸军. 这一堆部队原来数量少?
第一次北伐明帝坐镇长安, 曹真督师于眉, 只谴张合前击马谡. 谁是主力, 很清楚么.
我的原话说了, 其后的北伐都是靠关中军做主力的. 说明了牌面上, 关中军并非担任不起主力, 只是没被率去迎诸葛亮而已.
你这幼儿园的理解力真不是盖的. 谁跟你争第一次北伐的主力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5 13:29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5 13:13 发表
笑. 关中兵确实有部分是中央军,但是数量少,其余都是郡兵
----请问一句, 你这话的根据是啥?
渊遂没,郃还阳平。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遂推郃为军主。....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
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郃还屯陈仓。
文帝即王位,以郃为左将军,进爵都乡侯。及践阼,进封鄚侯。诏郃部与曹真讨安
定卢水胡及东羌,召郃与真井朝许宫,遣南与夏侯尚击江陵。
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黄初三年还京都.
张合督夏侯渊余部及本部兵马至于陈仓, 曹真迎曹洪部(与张飞,马超作战的部队)还屯陈仓
随后曹真被诏还朝(未率军还), 张合被诏还朝(同样没率军还).
以上记载, 得出, 关中部队有夏侯渊余部, 张合原率的部队, 曹洪所督的诸军. 这一堆部队原来数量少?
第一次北伐明帝坐镇长安, 曹真督师于眉, 只谴张合前击马谡. 谁是主力, 很清楚么.
我的原话说了, 其后的北伐都是靠关中军做主力的. 说明了牌面上, 关中军并非担任不起主力, 只是没被率去迎诸葛亮而已.
你这幼儿园的理解力真不是盖的. 谁跟你争第一次北伐的主力了?
哈哈哈,一下就暴露自己是二杆子了吧。
早就要你扫盲,你却宁愿在这地方闹也不去稍看几本书。
你用约十年前,战时的兵力情况,来推测和平了十年后,和平时期的兵力情况???
给你一个思路,你自己想去。魏延在汉中作了近十年的领导,他是如何估计魏国在关中的兵力的?
就这只军队,与张郃的五万中军相比,哪个是主力,我看除了文盲,没人会搞错了。
后来,魏国鉴于诸葛亮屡屡骚扰,才开始在西线部置重兵,因此,第四次、第五次北伐,关中军就成为抗北伐的主力。此关中军已经非彼关中军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5 13:38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5 13:39
哟哟哟, 原来关中兵力跟长安兵力一样啊?
文盲确实是文盲.
魏延是啥话?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好象某人还说了句魏略上"不靠谱"的记载呢. 怎么现在魏略又靠谱了?
还10年? 自刘备死至于诸葛亮屯汉中, 仅有4年时间, 哪来的十年? 而史载魏国只是没有补充西方兵力, 却没有减少西方兵力. 莫非S二号想YY原关中兵力给全调走而没记载了?
魏略也仅仅是说: 以数岁无声, 略无预备. 而不是撤兵赴哪去了. S二号, 还想Y些什么? 魏延则是谋去长安, 取下长安, 如关羽一般. 就算有兵, 江陵被取后, 不也士众散掉了.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5 13:43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5 15:03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5 12:57 发表
的。既然你的是04版的,那好,请翻到168页,看看此页写得什么好吗?
洋相出到现在,你还嫌不够吗?
----笑话, 我既然说的是93版的, 我看04版的干嘛? 莫非我还不知道04版有么?
你想把老汉气出心脏病?你自己看看,你究竟有哪个版的。
是不是洋相出多了,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你拿出我推的是司马懿原来就屯在祈山来瞧瞧?
----找出我说司马懿原屯祈山的证据来瞧瞧? 还急忙改口, 我改可哪些口了? 还望你把我所改口的资料一一整理, 列出来瞧瞧呢.
还在狡辩哪?不承认自己的意思是“原屯”祁山?
你原话:拜托别那么幼儿园成么? 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初, 还是在荆州督军事, 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 那图片还能写成司马懿屯祈山都有人信. 那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上的事.
不见棺村不掉泪?
这里你说了,那张图片写成屯祈山是错的,对吧。
为什么是错的呢,你说因为“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
如果你的意思不是指“原屯”,而是你后来改口的什么“军队到达目的就会屯驻下来再安排下一步”,你的推理怎么能够成立?
凭什么“(司马懿是)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就认为司马懿不可能屯祁山呢?司马懿从长安进军至祁山不正好“屯驻下来再安排下一步”吗?
哈哈,可见,撒谎也很辛苦了。你撒一个谎,就需要另外数倍的谎言来支持,呵呵。
----笑, 我莫非没承认我关羽占领襄阳是YY了么? 象你啊, 明明没看书还自诩"给我壮胆"来承认?
我并没说你什么书都不看啊,我说的是你不看军事书,是个军事盲。但是,你还是看了一些书的,你看的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记载”了关羽战领襄阳,呵呵。
这是原屯? 你不是说了么? 你只以为"还是在荆州督军事, 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这个是原因, 完全不理会我之前已经说过的司马懿行军路线(就在该贴上).
你割开我贴子来看, 自然是读成原屯了. 我再问一句, 我那贴里说的话没包括司马懿屯长安后的进军路线么? 还是您不懂联系上下文, 以为我就以司马懿屯长安来否决司马懿屯祈山的?
----不知道谁闹笑话呢. 你不删, 我也全引, 看看谁在闹笑话.
----笑, 我当初发的那贴就在上面, 说过什么自己看, 当然, 你仍然喜欢把我贴子割开, 只看最后一句, 那随便你.
如果不割开你的帖子来看,你又如何来园谎?你可以继续编啊,你需要联系哪一个上下文,你把它引出来,排出来大家看看嘛。
犯错不承认,偏要去撒谎,然后园谎,总有一天要累死你,呵呵。
(第一,不小心删了,也不回你了,反正只是吵架)
第二, 木门具体在哪没定论没什么问题. 张合死于诸葛亮最终撤军里. 你那一杆子说从上归先到木门后到卤城完全有可能, 莫非诸葛亮是往上硅方向撤退?
还是那句. 卤城是祈山山脉入口, 木门在祈山之中, 这根本不需要知道木门具体位置也能了解的大概. 当然, 有人说司马懿跟诸葛亮分别跑进祈山又绕回祈山出口卤城那去, 那自然是他的本事.
呵呵,终于发现,自己又一次搞错了。这回不提什么地理了?在此以前,你一直以为木门在哪儿啊?
怎么就不能从上邽到木门然后再到卤城或祁山?“ 卤城是祈山山脉入口, 木门在祈山之中”,祁山就只能有一个入口吗?祁山山脉的走向你弄清了没有?你如果不搞清这些初等问题,如何下断言木门一定在卤城的后面(从上邽看过来)?
哦,现在又重新找理由了,不提什么那个那个了,改提“以前说过的“什么什么了。拜托,你以前说过的每句话,我还都得背下来啊?你是毛主席?
----贴子就在上面, 同一贴的内容你都能不知道, 那你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重新找理由? 我说了, 我现在才知道你除了没记性, 还不张眼睛的.
血压再次升高……
这回不说”以前“的帖子了?又改成“同一帖以前”的内容了。你说你累不累啊,害人误己?
----晋书跟汉晋春秋上司马懿进军路线完全相同, 所不同的只是对作战的描述.
我敢说, 记载里司马懿的行军路线, 至少比你可靠多了.
你可以说它们不可靠. 但你得有根据. 而不是纯玩你的YY大法把木门给丢出祈山出口之外去了.
书上的行军路线,有地图吗?不就是讲一些地名吗?这些地名如今都不知具体位置,你就以为你那小脑袋瓜子想象的就可靠了?还在鬼扯。我就不敢说可靠。现在连地名都不能统一,还况行军路线?
----笑, 你跟贴里吵出的观点跟你主贴有鸟关系, 跟你主贴有关系的是晋书与其他记载矛盾的那一块.
笑, 不用扯汉晋春秋, 那本书把行军路线给弄错了, 引什么资料也救不回它. 就象S二号弄错了张合之死, 就顺带让你引的晋书资料也丢脸不成? 你引的资料本来就是存在的, 没什么问题, 问题只在你自己理解错误罢了.
哈哈哈哈,,一听说这本书对己方有利了,马上换了一付嘴脸,开始说“资料本来就是存在的,没什么问题”了。你在看看之前你是如何评价这本书的。
你是小品演员啊?在演节目啊?
----笑, 你原话我也原话:
你不想好好表达你的意思,悠然不知由于自己的发癫,讲出的话使别人无从回复。那这一条就忽略过去了。
----先去弄清楚卤城二山断水的重围是怎么回事再来说话吧. 晋书没提到. 地理知识总该有吧, 说了那么多次, 卤城是祈山入口, 据山断水, 司马懿往哪跑进祈山的? 直接说句. 晋书哪提到拔围拔的是祈山之围的?
司马懿在外面解围,什么时候跑进祁山了?你还真以为祁山就象一间房子那样,非得从大门进来?
其实,我都告诉你了,司马懿摆开了要破围,诸葛亮就退兵了,根本就没有什么作战。
就是突破了祁山围 !!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 断水为重围, 帝攻拔其围.
晋书哪里写司马懿绕过诸葛亮去攻祈山围并拔之的? 还就是, 你说是关晋书鸟事?
呵呵,还在糊涂着呢?你说不是祁山围,莫非诸葛亮没事作了,又作了另一个围子?在围子里面唱卡拉OK?
----帝攻拔其围, 亮宵遁. 司马懿一攻, 拔了, 诸葛亮才跑. 这是晋书的意思.
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
哇塞, 曹操攻拔了, 生擒第主将了, 还没破. 拔原来就不是破.
你懂什么? 不如看看汉典如何?
(13) 攻取 [seize;capture]
拔石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拔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某人继续弄那个什么破拔的玩意吧. 拔之就是先破了敌人的防守再夺取敌人的据点.
拔了,就是对方的地给占了。如果敌人抵抗,则肯定经过激烈战斗;但是如果敌人主动跑了,或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就跑了,这都可以称为“攻拔”,懂了吗,幼儿园,在这些常识上面打转转,你就不怕累着老汉?
----你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啊? 你说诸葛亮不知道有追兵跟诸葛亮不知道以后的事情是一回事?
你说的话:换句话说,诸葛亮是主动退兵的,退兵时,他并不知道后来被魏军追击。
诸葛亮不知道以后被破起码会料到有追兵. 还会布置埋伏?
我所谓的诸葛亮会停下回去再让司马懿破一次, 指的是晋书的追击没分批追. 则追击指挥者是司马懿, 而魏略, 魏书, 蜀书上的追击者却是张合.
诸葛亮布置埋伏是为了防止追兵?懂吗?不是说他能掐会算,我讲明白了吗?
《晋书》不写张郃,当然就不会提张郃的追击,只提司马懿追击。魏略那些书并未交代追击战,只是写张郃阵亡,提司马懿作甚?
综合《晋书》《三国志》,可知道,司马懿与张郃,一个是“追派”,一个是“纵派”,两派都有道理,结果,由于司马懿是主官,就按他的意见执行了,于是取得“俘斩万计”的战果。
----另一仗? 莫非诸葛亮还在原地等着司马懿再来干一仗?
呵呵,我好象已经教过你了,张绣不是第一次追击吃了亏,回来后第二次追击,又占了便宜?按你那个木瓜脑袋,曹操是在原地等着张绣来再干一仗?
象你这么笨的学生,我还真没有遇到过呢。要教几遍你说说。
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三国志至少把两仗都说了. 如果司马懿跟张合都有追, 怎么三国志只说张合追亮, 没司马宣王啥事?
你看看这些事迹,都是在哪部传记里写的?你拿出司马懿传出来,看看里面记了没。
你找不到《司马懿传》,要了解司马懿的事迹,就要查阅《晋书》的《宣帝纪》,你的疑惑就解决了!
追而破之当然也是功劳,但第四次北伐主要是退敌;第一次北伐给蜀军迎头痛击,歼灭数万,这个才是破敌,懂了吗?
明帝当然认为“俘斩万计”不如第一次北伐的功劳大!这个我已经讲了N遍了,你装聋子?
----你讲了N遍没根据的一句话我自然当你是哑巴没说话.
第四次北伐主要功劳是退敌? 貌似论功时可不是以击退敌人论功. 而是以敌退论功哦. 原来敌退后斩获数万都比不上敌人自己撤退功劳来得大, 真牛. 看陆逊传去吧.
敌退,本身就包括了敌人退兵时发生的损失,懂了吗?
如果有个司马懿传,里面也一定会提到的,懂了吗?陆逊传就是证明,呵呵。
另外:请你给出歼灭数万的证据来瞧瞧吧?
呵呵,本人可没这观点,而且主帖还专门写了一个段落反驳了这个观点。
我一直知道你是没看主帖就来和我磨牙的了,呵呵。你当大家不知道你小混混一个?
你不懂中国语文吗?我下面那句是讲了战史书的观点,不是本人的观点了。战史书现在又没人证伪,当然也是有可能的。
----搞笑, 有可能跟极有可能是同一回事? 那极字不是你的观点是啥? 是战史书的观点? 你不懂中国语文吗?
极有可能,是按战史书的观点来讲的,你这还能叫懂中国语文。
譬如一个人没来上班,他解释是生病了,去看医生了。另一人说“极有可能的,这人平时就这样,大小病就喜欢看医生”,你说算谁的观点?
----战史书都已经严重违反了历史记载和地理常识, 如果不足以证伪, 那么战史书凭什么有可能? 当然, S二号看到什么观点符合自己的, 就拿来给自己当武器很正常.
上面已经给你指出了,人家“严重违反”的,只是你马甲儿自个所掌握的“历史记载和地理常识”而已,这就算证伪了人家?哈哈哈。幼儿园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知识认为1+1=10是错的,这就算证伪了?
----笑, 贴出来证明谣言为什么还得让我评论你的战史书呢?
说话有根据?
关羽有5万兵的根据是哪本战史书给你的?
第一次北伐魏国歼灭数万又是哪本战史书给你的?
司马懿攻拔其围的围是祈山之围又是哪一处记载给你的?
再就是诸葛亮没扩兵记载又是哪些东西给你的根据?
还有木门在祈山与上硅之间又是哪给你的根据?
你说话有根据的么?
以上说法,都是以《三国志》《晋书》为根据的,何为没有根据?
----给我参考, 那干嘛还叫我对它评论? 莫非参考跟评论是一回事? 发现它闹的笑话太大了, 就只敢对着我一大段话里的一句YY, 不敢说那本书了, 不敢对我的评论发言了吧?
给你参考了,当然要回应一下,不然我怎么知道你看到没看到啊?我的主帖出来这么久了,你不还是没怎么看就和我吵到现在吗?你连我的几个标题都没有看啊。
闹的笑话那是你本人啊。我不敢对你的评论发言了?你的评论不就是“原屯”吗?不是讲到了现在?
笑话?我现在不妨告诉你,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挺蜀的书,我会当它的真?里面吹捧诸葛亮已经到了恶心的程度了,我还会拿它当根据?第四次北伐的描写,这本书不仅完全采写了《汉晋春秋》,还加上了魏略那段根本不靠谱的什么“登高布伏”。正史《晋书》的观点,它是一句都没用。
发癫的,要不是你在这里大肆污蔑,我根本还不会告诉你这本书是挺蜀的呢。要你们慢慢地骂去。我对这本书的用处,讲白了,就是找一些有利的、或有用的资料,来和你们麿嘴皮子而已。它的观点我会采纳吗?
----发白的那位, 你总算说了句实话啊.
讲白了,就是找一些有利的、或有用的资料,来和你们麿嘴皮子而已。
你不仅对此书, 对所有讨论都一个样而已.
不找有用的,有利的资料,你立什么观点?两本书有矛盾,你总要取一个对不?
本人磨嘴皮子是迫不得已,不是你们硬要磨的?
发现你们这些人,你不磨吧,他会以为他有理了!真是咄咄怪事。
还有一个叫“天涯明月刀”的,更过份,居然凭空造谣我写了帖子以后,“至今不敢”回答跟帖里提的问题。
魏略啥时候让S二号给证伪成不靠谱了? 哇塞~~ 说话有根据的S二号又来了句惊世大论, 我等待着S二号每句必有根据之这一句的根据在哪~`
魏略的某些说话不着调,这是我来证伪的?
----哟, 也有可能, 就承认其可能, 但是后面来句张合先打王平再去上硅极有可能.
前面是承认真相, 后面那极有可能是干嘛用的? 也有可能就真相了, 极有可能不成了真相中的真相?
原来也有可能是说明真相, 极有可能倒是让我多转几圈?
你这样是极不要脸啊. 我这意思是让你多要几圈脸. 别理解错了啊~`
从科学态度来说,只能说可能懂吗?平时写文章表达观点,虽然不用可能的字眼,但都是在论证这种“可能性”。
呵呵,你倒是很想让别人丢脸。田余庆那事不就是这样吗,结果,丢的是你自己的脸。
----你现在看过汉晋春秋, 这基本确认.
晋书当然不是帮司马懿的书, 你的根据是什么?
如果晋书不是帮司马懿的书, 那么汉晋春秋更加不是忙诸葛亮的书.
哟哟哟, 原来我反过来是汉晋, 复过去是春秋呢, S二号, 你这说话有根据的, 麻烦麻烦请引证我本贴哪一段话引用了汉晋春秋说事. 记得哦, 你跟我们的区别是说话绝对有根据, 从不信口开河的哦~~
你说《晋书》是帮司马懿的书,总得有根据吧?有前人的结论吗?引出来。
我说《汉晋春秋》帮诸葛亮的书,这是公认的。
你不是反复拿《汉晋春秋》说来说去是什么啊?你一张口,你的相关的知识结构就暴露无遗,就是建立在《汉晋》的骨架上,找《三国志》作旁证的。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5 15:21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5 13:39 发表
哟哟哟, 原来关中兵力跟长安兵力一样啊?
文盲确实是文盲.
魏延是啥话?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说你文盲,还不服气?
我说了关中兵力=长安兵力了?
所以跟你们没有军事常识的人讲话费劲呢。你自己从魏延的分析中看看,关中有什么兵力!长安尚且如此,别处能有什么兵可想而知了。
再看看你的意淫 ,想不笑都不行。
好象某人还说了句魏略上"不靠谱"的记载呢. 怎么现在魏略又靠谱了?
魏略有不靠谱的记载,就证明魏略全是不靠谱了?魏延的这段话与《三国志》可以相互应证,你怎么说它不靠谱?
还10年? 自刘备死至于诸葛亮屯汉中, 仅有4年时间, 哪来的十年? 而史载魏国只是没有补充西方兵力, 却没有减少西方兵力. 莫非S二号想YY原关中兵力给全调走而没记载了?
不是近10年是什么?汉中战役之后,西线一直无战事。
你以为魏国愿意在边界空养着兵?常识问题。非得全部调走?复员不行?屯田不行?当然,也调走了不少。你再看你的这一句:
张合督夏侯渊余部及本部兵马至于陈仓, 曹真迎曹洪部(与张飞,马超作战的部队)还屯陈仓
按你的理解,陈仓有不少人马了,怎么郝昭扁诸葛亮的时候,只剩一两千了?莫不会又要意淫曾有数万军队被蜀国消灭了?哈哈哈。
魏略也仅仅是说: 以数岁无声, 略无预备. 而不是撤兵赴哪去了. S二号, 还想Y些什么? 魏延则是谋去长安, 取下长安, 如关羽一般. 就算有兵, 江陵被取后, 不也士众散掉了.
略无预备就很厉害了,老兵不断淘汰,又不断地调到东线去打仗,近十年的和平,而且主观上又认为无仗可打,许多兵都去种田了。
魏延是宿将,他是傻子?长安城要是兵力很多,他魏延五千兵就能取下来?长安如此,其余地方就可想而知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5 15:23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5 15:28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3-25 09:00 发表
赵云“统时选士”,手下还尽是老弱病残?诸葛亮的说法是因为曹真主力屯郿,深入箕谷的是少数部队而已。
其实,关中主力也没几个人,赵云对面的,也就是实际参与击溃赵云的,就更少了。已经识别赵云是疑兵。
诸葛亮的主力需要翻山越岭,老弱病残肯定是不会带去的,只能留给赵云。赵云军的结构就是如此了,他的兵不弱,难道诸葛亮的兵弱?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5 15:36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5 15:33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3-25 08:38 发表
在《王平传》有佐证,记载过张郃攻南围。
张郃先攻了南围 ;然后诸葛亮就撤兵了。从魏军这方面看,也可以认为是攻拔其围。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3-25 08:47 发表
《太平御览》引《汉表传》记载:丞相亮出军围祁连山,始以木牛运粮。魏司马宣王张郃救祁连山。夏六月,亮粮尽,军还,至於青封木门,?追之。亮驻军,削树皮题曰:“张郃死此树下。”豫令兵夹道以数千强弩备之。郃果自见,千弩俱发,射郃而死。
见此网:
http://bbs4.xilu.com/cgi-bin/bbs ... 9&message=11388
卷二百九十一。
此类小说类情节,也见于孙庞之战。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5 15:41 编辑 ]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7-3-25 21:46
大家看我的ID就知道是蜀派的,但是我个人更喜欢从史书中了解蜀国失败的原因,所以从来不会特地地单方面理解蜀国的人有多牛之类,我更倾向于看论坛高手之间的辩论,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在这里很感谢S二号,我从他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很遗憾,都和历史无关。
建议斑竹封了此帖,到后面都很没有营养了,我看不到各举史料的精彩辨述,通篇是S二号“舌辩群儒”,避实就虚,插科打诨,顾左言右,词语新解,以及非常之多的“明显是...”,连史学家都无法下定论的东西,他就已经把它客观化了。我向来都是潜水为主,实在忍不住上来发话了,其次不再对这种幼儿园似的争吵感兴趣。LS一些人确实是用心反驳的,但是很多比较有力的观点我认为需要更着重陈述的,不要“泯然众人矣”地呆在一个大篇幅里,给S二号带过去的机会,我想辩论会早早结束了。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7-3-25 22:04
建议S二号去看看燕林晓京的帖子,人家也是论述自己的观点,怎么就和你的反差那么大呢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3-25 22:28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4 00:30 发表
还在孜孜不倦地耍嘴皮子哪?有这么多时间,作点什么不好呢?
象阁下这样容不得不同意见,而且可笑的是,容不得大多数意见,本来只是个性格过失。可有的人见到不同意见,人家来反驳;可是阁下却与众不同,看到不同意见,不去反驳,却挖空了心思想着如何对别人嘲讽挖苦,甚至还给别人起外号;恼极了,还把以往搜集的别人的一些小错当宝贝拿出来渲染以泄愤。
在下深服先生之才,写了几句实话,加上合理的推测,却变成了挖空了心思想着如何对人嘲讽挖苦?正如我上贴所言,先生一篇文章落笔, 在确定俘斩万计的准确性的同时,还将史学界两大铁案翻案,这等奇才,在下佩服都来不及,焉敢嘲讽挖苦,冤枉啊冤枉!
至于耗时,更谈不上了。在闲暇时,写点东东,一来消磨时光,二来免得文笔荒废,三来,尚可调戏历史小白,一举三得,何来孜孜不倦地耍嘴皮子?更何况,先生在此,耗时费力,人所周知,在下费的这点时间,算得了什么?先生才真是在此孜孜不倦地强词夺理,胡说八道,有这么多时间,作点什么不好呢?
若是在下是嘲讽挖苦,先生之前什么别人幼稚园水平,不要脸、恶心等等,这难道是金玉良言,苦口婆心,对人的孜孜教诲?之前,先生左攻击,右漫骂,无视放后背,诡辩贴胸前,歪解挂腰间,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大有“轩辕诸公莫能当者,遂解司马围”之势,怎掉过头来,一副纯洁小羔羊的模样,做此等无辜状?
至于"恼极了,还把以往搜集的别人的一些小错当宝贝拿出来渲染以泄愤。"
在下更是百思不得其解,我所指出的,先生都称驳个精光,怎会又有一些小错?好象只有运交华盖一处啊,咋又变成了一些小错?而且先生对此等宝贝,犹自不忘,何来我泄愤?若论泄愤,哪及先生,史料拿不出来,却欺负人家新来,口口声声说人家马甲,先生当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啊!
还有外号之事,先生有两个马甲,灭鼠二号与灭鼠三号,如此看来先生对灭鼠情有独衷,因此在下赠与先生毒鼠强此号,乃名至实归,那成想,先生竟也是叶公好龙,在下的苦心,全付做流水,真是天可怜见。
这个问题,我主帖已经作了答,这里再说一遍。
一、《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传》,所以,也就没有关于司马懿的详尽的史迹。
二、《三国志》中对于司马懿第四次北伐的胜利,并未视为空气,而是如实记载了;并且,司马懿等人因这次胜利“封爵增位各有差”。
三、阁下也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史家之腹。史家作史,未必一定要扭曲历史。阁下这类研判史料的观点与方法,实在低劣。阁下以此等低劣之方法来研读资料,焉能不自误呢?
按先生逻辑,《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传》,所以郭冲三事里的空城计中,司马领兵之事,难以否认,可称信史,空城计中孔明将兵派出,以至让司马钻了个空子,《三国志》中对此并未视为空气,而是如实记载了,孔明拔民而还,拔民而还,焉能不派重兵?因此,此处郭冲三事与《三国志》相互印证;
《江表传》中,曹操称,赤壁之战,乃烧船自退,与《三国志吴主传》相互印证;
所以这两处,难以否认,可称信史,
另外,先生如何学起猪八戒,玩起倒打一耙来?在下一直说,如果有俘斩万计,流传至今的魏晋南北朝史书,却从无记载,偏偏成书于唐代的晋史出现?如果属实,岂不是魏晋南北朝史书扭曲历史?而先生却执此论调,如此看来,真正的以小人之心度史家之腹,乃先生啊。先生这类研判史料的观点与方法,实在低劣。先生以此等低劣之方法来研读资料,焉能不自误呢?
你听不懂我打的比方,责任主要还是在你。
我说的十分明确。一件事,若在某本书中“该记未记”,才能成为否定该事件的旁证或佐证。你总不能因为“清史”中没记赤壁之战,就来怀疑赤壁之战是否真实吧?
阁下对于俘斩万计之事,却举不出任何“该记未记”的史书,却弄出了华阳国志、汉晋春秋这两件宝贝。《汉晋春秋》目前只看到当年五月份的内容,怎么会出现六七月份发生的事情?《华阳国志》连诸葛亮的北伐压根就没去专门记载,它怎么会记载“俘斩万计”?
这不就象有人质疑“清史”为什么不见赤壁之战的记载一样可笑?
第一,先不称先生的比方是否正确,先看先生的逻辑,我听不懂先生打的比方,责任主要还是在我。很好,厨子做菜太差,责任主要还是在食客啊;
第二,裴注三国志、华阳国志、汉晋春秋,这三本书,以及魏书魏略等等,都是记载三国时期的史书,如果有俘斩万计,是不是该记未记?清史记载什么时候的事?先生这个比方,实在过于高深?
第三,《华阳国志》连诸葛亮的北伐压根就没去专门记载,它怎么会记载“俘斩万计”?
真牛,先生看过《华阳国志》没有?当中刘后主志,记没记载诸葛亮的北伐?莫非先生认为,史书中只能单撰一传,记载诸葛亮的北伐,才算是专门记载?
第四,《汉晋春秋》目前只看到当年五月份的内容,怎么会出现六七月份发生的事情?
先生原来是这么认为,本周的新闻,一定要下周一发生的事情。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史学界有称其过于繁芜的,却从未见过说他过简,或扭曲史料的,如果《汉晋春秋》以及其它史料有俘斩万计,裴松之岂有不记的道理?
上万、万余,不可以称为万计?你来证明一下如何?我的主帖里对自己的观点已经提出佐证。你的佐证在哪里?
本以为先生高才,哪知无学至此,无怪乎,先生认为在下先前是嘲讽挖苦,既然如此,在下不免提携一二,所谓上万,乃接近一万,但还不到一万,万余是指一万多,但不到一万,万计是指以万来计算,理论上讲,1万到9万都有可能,那么上万之说,自可拿掉,如果是万余,那么这条史料,就是在偷换概念,其价值可想而知。那么,万计最低是2万。
那个人,是在回应本人帖子的时候,刚刚注册不久。可是,后来不留神讲了一句话,暴露了这个人是很熟悉论坛的。
当然,你可以曲意解释成这个人是以前没有注册,以游客身份经常浏览本坛。终于忍不住了,注册要说话了,而且一讲话,就滔滔不绝,深喑死死纠缠的伎俩。问题是,这种解释,是不是太牵强?
哎呀,人家以游客身份经常浏览本坛,就便成了在下的曲意解释?疑罪从无,先生不会不知道吧,牵强在何处?先不提此人是否死死纠缠,先生此言,“滔滔不绝,深喑死死纠缠的伎俩”是啥意思捏?一个新人不会“滔滔不绝,深喑死死纠缠的伎俩”,而一个老人就会“滔滔不绝,深喑死死纠缠的伎俩”,遍观轩辕诸公,谁也没有这种认识,为何先生独存,而且先生又是一个论坛老人,看来先生的确“滔滔不绝,深喑死死纠缠的伎俩”,便由己推人,认为轩辕诸公皆如此,这叫以先生之心度君子之腹吧。
阁下愿意如何称呼本人,本人无权干涉,那是你的自由。阁下可能没有忘记,以前阁下不就是因为这件事而被某论坛处罚,羞愤之下离开了那个论坛?
在下只不过打了个比方,先生莫要动怒,至于此前,在下从未在别处,与先生交战,先生误会了。不过话说回来,此人这番话,是不是可以称为与我等大家所见略同啊?由此看来,目前在各大论坛对先生的评价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啊!
您这还都记得哪?辛苦了啊呵呵。
可是,你这类单方面的意见,在讨论时已经被驳得精光了,怎么事后又拿了出来?
先生怎如此记吃不记打?驳得精光明明是先生嘛!您文史世无双也就罢了,现在连面部表皮细胞发达程度却也是天下无二啊。
还在不停地歪曲本人的观点?好在帖子都在,大家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
同一件事,譬如孙坚与袁绍的关系,站在不同的立场,有的人称其为“同盟”,而有的称其为“合从”,这个有史料,是铁证。就凭你髀、膝的区别,你就能否定的了?如果你觉得你的论据很靠谱,你不妨去问问你身边的人,看看人家会怎么说。
先生看来仍是煮熟的鸭子---肉烂嘴不烂。站在不同的立场,看法就是不一样,用词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同。有的人称其为“同盟”,而有的称其为“合从”,这个有史料,的确是铁证,证明这两个词根本不能列等号,先生既然将能据此称,同盟有合从的意思,在下根据您的理论,得出髀就是膝,有什么不对的捏?
这一点说你什么呢?说你造谣吧,太重了。
我这个帖子提出后,因为关注的人不多,更没有什么讨论,现在已经沉到后面去了。何来“至今此人未作出回答”?
无奈之下,本人“一稿两投”将此帖转投他坛,倒是引起了讨论,可惜的是除个别人外,大多数参与讨论者对三国的了解程度较低。
哇,我这个还有造谣的嫌疑?那篇“一场大雨改变了历史”是哪个混球冒先生之名写的?我与先生共讨之!
呵呵,曲解别人的意思,阁下倒是很在行啊。
回应第一个问题:
招降书并不是文帝本写的,而是陈群、王朗这些人分别写的,诸葛亮假装在讨论,多少迷惑了魏庭。魏国西线战备的松懈,其原因我讲了。是因为:一、刘备已死;二、蜀国遭到重创,实力不济;三、西线近十年无战事。什么时候讲过是因为这封招降书呢?
回应第二个问题: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使用了赵云的疑兵之计,但是,魏国没有中计。这可以用战史来说明:曹真只用很少的兵力去摆平赵云,主力五万则由张郃率领击破诸葛亮去也。
魏明帝确实就只集结了五万兵力,交给了张郃;但是,长安城本身还是有少量郡兵的,也不算是空城。魏明帝到长安,既不攻城,也无需守城,要那么多兵,作仪仗队用?
招降书之事,在下确实记反了,实在是先生治史,惟喜YY之故,谁料竟然捏造诸葛亮假装在讨论,看一下诸葛亮是如何讨论的,是如何迷惑魏庭的?
引用:“亮遂不报书,作正议曰:“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戒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馀万於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
看来先生尚觉YY不够分量,那么,强暴史料这条罪状够了吧,呵呵。
第二,魏明帝到长安,既不攻城,也无需守城,要那么多兵,作仪仗队用?
这话真牛,魏明帝是西镇长安,何为镇?蜀魏正在交战,魏明帝西镇长安,干嘛去了?莫非是游山玩水?看来我应该这么说,明帝孤身至长安。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3-25 22:33 编辑 ]
作者:
饭富昌景 时间: 2007-3-25 22:40
----你拿出我推的是司马懿原来就屯在祈山来瞧瞧?
----找出我说司马懿原屯祈山的证据来瞧瞧? 还急忙改口, 我改可哪些口了? 还望你把我所改口的资料一一整理, 列出来瞧瞧呢.
还在狡辩哪?不承认自己的意思是“原屯”祁山?
你原话:拜托别那么幼儿园成么? 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初, 还是在荆州督军事, 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 那图片还能写成司马懿屯祈山都有人信. 那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上的事.
不见棺村不掉泪?
就S2号着脑袋是没了救了,语文根本不及格,听不懂别人说话,看不懂别人打的字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5 23:20
观楼上“天涯明月刀”这个会员在此帖及另一帖(有关田余庆之帖)中的发言,以人身攻击为己任,语多歪曲,谩骂之词,并无任何有益的讨论。经一再劝戒却无悔改之意,使本人对该会员之人品,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特声明不再回复该会员的帖子,直到该会员有所悔改,以免该会员继续人身攻击及歪曲谩骂,甚至辱及田余庆先生。
如果本人上述声明对该会员的不堪行为反应过度,则先抱歉。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5 23:25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5 23:23
原帖由 饭富昌景 于 2007-3-25 22:40 发表
----你拿出我推的是司马懿原来就屯在祈山来瞧瞧?
----找出我说司马懿原屯祈山的证据来瞧瞧? 还急忙改口, 我改可哪些口了? 还望你把我所改口的资料一一整理, 列出来瞧瞧呢.
还在狡辩哪?不承认自己的意思是“ ...
看不懂?你比“暂时发言马甲”差多了,他怎么就能理解呢?
那就给你上一课:
----你拿出我推的是司马懿原来就屯在祈山来瞧瞧?
你原话:拜托别那么幼儿园成么? 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初, 还是在荆州督军事, 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 那图片还能写成司马懿屯祈山都有人信. 那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上的事.
----找出我说司马懿原屯祈山的证据来瞧瞧? 还急忙改口, 我改可哪些口了? 还望你把我所改口的资料一一整理, 列出来瞧瞧呢.
没有功夫将“所改口的资料一一整理, 列出来瞧瞧”
故对此要求忽略。
作者:
饭富昌景 时间: 2007-3-25 23:33
原来你眼神也有问题,得罪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5 23:41
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7-3-25 22:04 发表
建议S二号去看看燕林晓京的帖子,人家也是论述自己的观点,怎么就和你的反差那么大呢
燕京晓林是本论坛值得学习的榜样。呼吁包括你在内的所谓“蜀派”人士,加以切实的充分尊重,而不是对燕京进行“虚誉实毁”,无理围攻。
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7-3-25 21:46 发表
大家看我的ID就知道是蜀派的,但是我个人更喜欢从史书中了解蜀国失败的原因,所以从来不会特地地单方面理解蜀国的人有多牛之类,我更倾向于看论坛高手之间的辩论,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在这里很感谢S二号 ...
既然你是蜀派的,当然就不必指望对你的观点有什么帮助,相反,客观上只会一条一条地反驳蜀派的观点。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5 23:43
原帖由
饭富昌景 于 2007-3-25 23:33 发表
原来你眼神也有问题,得罪了
我眼神确实不太好。
但是比较起来,还是品德更重要,这是本人需要对阁下教诲的。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3-25 23:45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5 23:20 发表
观楼上“天涯明月刀”这个会员在此帖及另一帖(有关田余庆之帖)中的发言,以人身攻击为己任,语多歪曲,谩骂之词,并无任何有益的讨论。经一再劝戒却无悔改之意,使本人对该会员之人品,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
若是在下人身攻击为己任,先生之前什么别人幼稚园水平,不要脸、恶心等等,这难道是金玉良言,苦口婆心,对人的孜孜教诲?之前,先生左攻击,右漫骂,无视放后背,诡辩贴胸前,歪解挂腰间,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大有“轩辕诸公莫能当者,遂解司马围”之势,怎掉过头来,一副纯洁小羔羊的模样,做此等无辜状?
至于会害了田先生,招一些人来骂田先生,还有什么骂田先生“尺有所短”。若非阁下选择性失明,就是故意歪解!在下上一贴红字部分说得明明白白,哪来骂田先生?在下写上一贴时,惟恐遭此暗算,特意用红字标明,不料仍是如此。至于尺有所短是骂人,而且还加了引号,并称是骂田文,呜呼,这可真是歪解18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对在下而言,真是六月飞雪啊!阁下倘若生于南宋时代,定当可与秦刽定交,成为为岳飞罗织罪名的帮凶!
反反复复提及田老先生些许小错,一旦有不同意见,便称什么会害了田先生,招一些人来骂田先生,然后扣上一个借着骂名人出名的大帽子,讥讽人家耍嘴皮子等等,请问田老先生也是如此对带不同意见者?与其说我借着骂名人出名,还不如说阁下故意陷害田老先生!阁下打着田老先生的幌子,竟行这等之事,糟蹋田老先生名誉可谓处心积虑,做此等之事,恐怕天理也难容吧!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5 23:56
说你文盲,还不服气?
我说了关中兵力=长安兵力了?
所以跟你们没有军事常识的人讲话费劲呢。你自己从魏延的分析中看看,关中有什么兵力!长安尚且如此,别处能有什么兵可想而知了。
再看看你的意淫 ,想不笑都不行。
----你自己从魏延的分析中看看,关中有什么兵力!长安尚且如此,别处能有什么兵可想而知了。
看着你意淫, 想不笑都不行.
魏延哪句话说兵少的呢? 说的只是夏侯懋不韵军事, 很容易临阵逃脱罢了.
魏略有不靠谱的记载,就证明魏略全是不靠谱了?魏延的这段话与《三国志》可以相互应证,你怎么说它不靠谱?
----谁告诉你哪靠谱哪不靠谱的? 你说不靠谱就不靠谱,你说靠谱就靠谱?
不是近10年是什么?汉中战役之后,西线一直无战事。
你以为魏国愿意在边界空养着兵?常识问题。非得全部调走?复员不行?屯田不行?当然,也调走了不少。你再看你的这一句:
----魏略: 以备死, 数岁无声, 略无预备.
10年没打仗不等于10年和平时期. 只是在刘备死后曹魏才梳于防范而已.
至于你说什么屯田,复员之类的. 看着你YY我笑都来不及.
张合督夏侯渊余部及本部兵马至于陈仓, 曹真迎曹洪部(与张飞,马超作战的部队)还屯陈仓
按你的理解,陈仓有不少人马了,怎么郝昭扁诸葛亮的时候,只剩一两千了?莫不会又要意淫曾有数万军队被蜀国消灭了?哈哈哈。
----笑, 张合传那么大的字体不看居然还来搞这事.
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
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
在第一次北伐完后, 张合督关中诸军去荆州备战. 陈仓还有什么军在? 曹真都得调凉军来救援呢.
你又没看书了? 还是你的军史有重大发现?
略无预备就很厉害了,老兵不断淘汰,又不断地调到东线去打仗,近十年的和平,而且主观上又认为无仗可打,许多兵都去种田了。
魏延是宿将,他是傻子?长安城要是兵力很多,他魏延五千兵就能取下来?长安如此,其余地方就可想而知了。
----老兵不断淘汰? 看着你YY真不知道笑好还是哭好.
又不断被调到东线去打仗? 看着你YY真不知道搞什么.
许多兵去种田? 看着你YY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明明张合直到文帝既位时, 还率兵去讨安定东羌等贼. 居然成了无战事了. 还都去耕田去了. 曹真张合是黄初3年才被调回京师, 那么这二位曹魏的大将一直在西方干啥的? (刘备是黄初二年末死的).
魏延傻不傻我不知道, 但他至少神经很正常的说是夏侯懋无谋, 会被吓跑. 而不是说长安城兵少. 主将都被吓跑了, 长安还不轻易取下? 其余地方可想而知?
作者:
饭富昌景 时间: 2007-3-25 23:57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5 23:43 发表
我眼神确实不太好。
但是比较起来,还是品德更重要,这是本人需要对阁下教诲的。
你那品德好,论事论人分蜀派魏派, 而不是就事论事。
叫别人客观,却不知道自己主观到了什么地方。
说实话,你这种水平在家自己美就行了,到公共场所丢人现眼贻笑大方就是你的不是了。
还有,就你这品德和水平,还没有资格去教别人,更没有资格教训别人。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6 00:17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5 23:56 发表
----你自己从魏延的分析中看看,关中有什么兵力!长安尚且如此,别处能有什么兵可想而知了。
看着你意淫, 想不笑都不行.
魏延哪句话说兵少的呢? 说的只是夏侯懋不韵军事, 很容易临阵逃脱罢了.
所以跟你们没有军事常识的人讲话费劲呢。你自己从魏延的分析中看看,关中有什么兵力!长安尚且如此,别处能有什么兵可想而知了。
再看看你的意淫 ,想不笑都不行。
夏侯懋兵多,会吓跑吗?
---谁告诉你哪靠谱哪不靠谱的? 你说不靠谱就不靠谱,你说靠谱就靠谱?
魏略有不靠谱的记载,就证明魏略全是不靠谱了?-魏延的这段话与《三国志》可以相互应证,你怎么说它不靠谱?
不是近10年是什么?汉中战役之后,西线一直无战事。
你以为魏国愿意在边界空养着兵?常识问题。非得全部调走?复员不行?屯田不行?当然,也调走了不少。你再看你的这一句:
----魏略: 以备死, 数岁无声, 略无预备.
10年没打仗不等于10年和平时期. 只是在刘备死后曹魏才梳于防范而已.
至于你说什么屯田,复员之类的. 看着你YY我笑都来不及.
刘备死后疏于防范,也是积累了之前几年的太平状态。如果前一天还在打仗,突然刘备死了,魏国是不会立即疏于防范的。
第一次北伐之所以魏国疏于防范,是因为有近十年的太平。
----笑, 张合传那么大的字体不看居然还来搞这事.
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
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
在第一次北伐完后, 张合督关中诸军去荆州备战. 陈仓还有什么军在? 曹真都得调凉军来救援呢.
你又没看书了? 还是你的军史有重大发现?
呵呵,按这个史料,关中诸军确实调走了啊。
你本来的任务,不是要编造关中军比张郃的五万军还要更“主力”的故事的吗?
想编假材料,不是那么容易了。这叫床底下抡斧子,不碰下面就挨上面。呵呵。
而且,我前面就讲了,“当然,也调走了不少”。
----老兵不断淘汰? 看着你YY真不知道笑好还是哭好.
要不说你军事文盲呢。60岁的兵,十年后70岁了怎么办,不淘汰行吗?
又不断被调到东线去打仗? 看着你YY真不知道搞什么.
呵呵,你自己在楼上都举出了资料。
许多兵去种田? 看着你YY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在关中及陇右地区,曹魏确实有不少屯田军。呵呵。
明明张合直到文帝既位时, 还率兵去讨安定东羌等贼. 居然成了无战事了. 还都去耕田去了. 曹真张合是黄初3年才被调回京师, 那么这二位曹魏的大将一直在西方干啥的? (刘备是黄初二年末死的).
对蜀国无战事,至于什么平叛,讨贼之类,也算“战事”?你要连这个都算的话,与我无关,我是不算这类事的。
曹真在西方是防备蜀军来攻。但是,左等右等不来,曹真自己都跑回洛阳去了。
魏延傻不傻我不知道, 但他至少神经很正常的说是夏侯懋无谋, 会被吓跑. 而不是说长安城兵少. 主将都被吓跑了, 长安还不轻易取下? 其余地方可想而知?
你须也长有大脑,长安城固难攻,如果不是兵力空虚,会被魏延那向千兵吓跑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6 00:22
原帖由 饭富昌景 于 2007-3-25 23:57 发表
你那品德好,论事论人分蜀派魏派, 而不是就事论事。
叫别人客观,却不知道自己主观到了什么地方。
说实话,你这种水平在家自己美就行了,到公共场所丢人现眼贻笑大方就是你的不是了。
还有,就你这品德和 ...
从不见你有任何观点意见或讨论出来,反而,别人一讲你缺点,就象踩着尾巴似的,立即反唇相讥。
如此,就不讲了。而且,以后不再答理阁下这号料的,直到阁下有适合本版区的观点见世。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6 00:38
所以跟你们没有军事常识的人讲话费劲呢。你自己从魏延的分析中看看,关中有什么兵力!长安尚且如此,别处能有什么兵可想而知了。
再看看你的意淫 ,想不笑都不行。
夏侯懋兵多,会吓跑吗?
=====================================
刘邦彭城五六十万,人不少把,项羽就三万,怎么碰到项羽一触溃败,就立刻溜,你不要在轩辕老YY了.自己YY当别人白痴.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6 00:46
你想把老汉气出心脏病?你自己看看,你究竟有哪个版的。
是不是洋相出多了,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笑话, 我有的是04重订版上两贴就说了, 我所质疑的是93版的内容. 难道你的语文真的好到这种程度不知道我说啥?
我并没说你什么书都不看啊,我说的是你不看军事书,是个军事盲。但是,你还是看了一些书的,你看的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记载”了关羽战领襄阳,呵呵。
----笑, 怎么不说借胆给我的事了? 又改去说我关羽那事上看了什么书了? 关羽那事我是YY了, 我敢做就敢认. 哪象你这类人, 还得拿个"给人壮胆"做借口说自己没看书?
如果不割开你的帖子来看,你又如何来园谎?你可以继续编啊,你需要联系哪一个上下文,你把它引出来,排出来大家看看嘛。
犯错不承认,偏要去撒谎,然后园谎,总有一天要累死你,呵呵。
----长安, 跟祈山隔了2郡, 中间一陇氏山脉挡着. 隃麋, 略阳旁的一处据点, 略阳在扶风郡, 祈山在天水郡, 上硅在祈山东北面.
看清楚诸葛亮去上硅的时候, 司马懿的踪迹在晋书里是从哪去哪. 别拿着本小说再当宝了去.
拜托别那么幼儿园成么? 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初, 还是在荆州督军事, 曹真挂了被调去屯长安的. 那图片还能写成司马懿屯祈山都有人信. 那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上的事.
你如果坚持原屯, 那请便. 我这两句已经足够说明司马懿第四次北伐没到祈山, 根本不可能屯祈山.
呵呵,终于发现,自己又一次搞错了。这回不提什么地理了?在此以前,你一直以为木门在哪儿啊?
怎么就不能从上邽到木门然后再到卤城或祁山?“ 卤城是祈山山脉入口, 木门在祈山之中”,祁山就只能有一个入口吗?祁山山脉的走向你弄清了没有?你如果不搞清这些初等问题,如何下断言木门一定在卤城的后面(从上邽看过来)?
----笑, 又一次搞错不知道是谁呢? 我这描述的是地理位置的分别, 居然还不提地理了? 借问句, 我以前搞错什么了? 请明示一番?
怎么就不能从上硅到木门然后再到卤城或祈山?
祈山就只能有一个入口吗?
你又弄清楚卤城在什么位置没有?
卤城位于祈山山脉最东北端. 上硅位于卤城东北. 木门在祈山中, 不知道S二号如何说木门在上硅到卤城之间的呢?
说得明白些, 卤城是上硅到祈山中的必经之地, 是上硅到祈山的入口.
血压再次升高……
这回不说”以前“的帖子了?又改成“同一帖以前”的内容了。你说你累不累啊,害人误己?
----那贴不是我以前的贴子? 莫非S二号的脑袋这么高超, 同一贴就不是以前的贴子了?
书上的行军路线,有地图吗?不就是讲一些地名吗?这些地名如今都不知具体位置,你就以为你那小脑袋瓜子想象的就可靠了?还在鬼扯。我就不敢说可靠。现在连地名都不能统一,还况行军路线?
----笑, 至少略阳, 隃麋在扶风郡, 而上硅在天水郡, 长安在关中这是铁定的事情, 你以为就凭你YY能Y掉的? 由关中进军到扶风, 再有扶风进军至上硅, 路线清楚得很, 某人还想蒙混过关? 莫不成由长安到扶风能跑到天水去再到扶风?
某人那地理真够强旱的.
哈哈哈哈,,一听说这本书对己方有利了,马上换了一付嘴脸,开始说“资料本来就是存在的,没什么问题”了。你在看看之前你是如何评价这本书的。
你是小品演员啊?在演节目啊?
----噗...........
不用扯汉晋春秋, 那本书把行军路线给弄错了, 引什么资料也救不回它.
换什么嘴脸? 某人莫非不明白这话什么意思? 那我再详细点说说.
不用扯汉晋春秋, 那本战史书把行军路线给弄错了, 引什么资料也不能说他是对的, 战史书是战史书, 战史书引用的观点与战史书本身的错误没关系, 就跟你S二号说话YY跟你引的晋书资料没关系.
你在演瞎子还是盲人呢?
你不想好好表达你的意思,悠然不知由于自己的发癫,讲出的话使别人无从回复。那这一条就忽略过去了。
----还是那句, 明帝命司马懿拒亮, 晋书却写成讨亮. 傻B之至.
司马懿在外面解围,什么时候跑进祁山了?你还真以为祁山就象一间房子那样,非得从大门进来?
其实,我都告诉你了,司马懿摆开了要破围,诸葛亮就退兵了,根本就没有什么作战。
----你告诉我关晋书鸟事? 你是房玄龄还是李世民?
诸葛亮在卤城建围, 司马懿攻拔其围居然还变成了攻拔祈山围.
还根本没有什么作战??
晋书真被人忽悠到死了
拔了,就是对方的地给占了。如果敌人抵抗,则肯定经过激烈战斗;但是如果敌人主动跑了,或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就跑了,这都可以称为“攻拔”,懂了吗,幼儿园,在这些常识上面打转转,你就不怕累着老汉?
----根据何在? 你瞎吹就成了? 幼儿园的幻想就在幼儿园发挥好了. 别拿出来丢人.
诸葛亮布置埋伏是为了防止追兵?懂吗?不是说他能掐会算,我讲明白了吗?
《晋书》不写张郃,当然就不会提张郃的追击,只提司马懿追击。魏略那些书并未交代追击战,只是写张郃阵亡,提司马懿作甚?
综合《晋书》《三国志》,可知道,司马懿与张郃,一个是“追派”,一个是“纵派”,两派都有道理,结果,由于司马懿是主官,就按他的意见执行了,于是取得“俘斩万计”的战果。
----诸葛亮不知道有追兵他还布置什么埋伏? 不是能掐会算一样能预计有追兵.
笑, 晋书没写张合不在此追击中. 自然此次追击就有张合在.
魏略那些书没交代追击战?????你看了魏略写什么再说话吧你.
三国志上追的是张合, 而魏略才写张合不同意追击却被派去追击, 中伏而死. 某人已经完全把书给搞混了.
呵呵,本人可没这观点,而且主帖还专门写了一个段落反驳了这个观点。
我一直知道你是没看主帖就来和我磨牙的了,呵呵。你当大家不知道你小混混一个?
----可你在跟贴里拿因为第一次北伐歼灭数万功劳比第四次北伐大,所以第四次不论破敌为功, 如果你主贴没这观点, 你现在又拿不出证据, 是否说, 这一个因为第一次功劳比第四次大所以第四次不以破敌为功的推论不成立?
上面已经给你指出了,人家“严重违反”的,只是你马甲儿自个所掌握的“历史记载和地理常识”而已,这就算证伪了人家?哈哈哈。幼儿园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知识认为1+1=10是错的,这就算证伪了?
----笑, 你拿了什么地理知识反驳了? 地名不统一?
三国志, 晋书, 汉晋春秋, 全部都写明了, 诸葛亮到上硅时, 司马懿才率军到了扶风郡. 而战史书居然写成了诸葛亮去上硅后, 司马懿越过上硅到了祈山了. 还不是伪证呢.
幼儿园的同志实在是难教化
以上说法,都是以《三国志》《晋书》为根据的,何为没有根据?
----那些说法三国志,今书都没有, 为何有根据?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6 00:52
呵呵,按这个史料,关中诸军确实调走了啊。
你本来的任务,不是要编造关中军比张郃的五万军还要更“主力”的故事的吗?
想编假材料,不是那么容易了。这叫床底下抡斧子,不碰下面就挨上面。呵呵。
而且,我前面就讲了,“当然,也调走了不少”。
----第一次北伐后, 张合被命调关中诸军去荆州的. 而且诸葛亮趁张合调兵屯荆州, 就复出兵攻陈仓, 张合又被急调率诸军回关中. 什么叫调走不少? 莫非你还认为这是第一次北伐前调走的??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6 01:06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6 00:46 发表
你想把老汉气出心脏病?你自己看看,你究竟有哪个版的。
是不是洋相出多了,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笑话, 我有的是04重订版上两贴就说了, 我所质疑的是93版的内容. 难道你的语文真的好到这种程度不知道我说啥?
我快心脏病了,我先不回应其余内容,就把这事搞清楚吧。
你说你有04版的,对不对?
既然有04版的,你去翻168页,看看该页上面写了什么,好吗?
看完以后,再回顾一下这个帖子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130882-1-1.html的第二楼、第三楼你本人的跟帖。
真是纳闷到了极点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6 02:54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6 01:12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6 00:52 发表
----第一次北伐后, 张合被命调关中诸军去荆州的. 而且诸葛亮趁张合调兵屯荆州, 就复出兵攻陈仓, 张合又被急调率诸军回关中. 什么叫调走不少? 莫非你还认为这是第一次北伐前调走的??
是第一次北伐之后。还有曹洪的军队呢?在不在里面?
总之,魏国是不会在西部置大军的,因为当时魏国的重点在东部。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6 01:16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26 00:38 发表
刘邦彭城五六十万,人不少把,项羽就三万,怎么碰到项羽一触溃败,就立刻溜,你不要在轩辕老YY了.自己YY当别人白痴.
少鬼扯吧。刘邦是被打败了才跑的。
如果你真认为刘邦自己有五六十万人,听说项羽三万人来了,就吓跑了。那离白痴也不远了。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6 02:28
少鬼扯吧。刘邦是被打败了才跑的。
如果你真认为刘邦自己有五六十万人,听说项羽三万人来了,就吓跑了。那离白痴也不远了。
===================================
刘邦当时一触即败,魏延怎么就不能做一会项羽你,是你在这里鬼扯吧,我的意思就是要魏延既然能说那番话,怎么就不能学项羽一样,根本不能去证明你的长安兵多论,说白了,魏延的偷袭和长安兵多少根本没什么直接关系,是你在这里YY到一起吧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6 02:45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26 02:28 发表
刘邦当时一触即败,魏延怎么就不能做一会项羽你,是你在这里鬼扯吧,我的意思就是要魏延既然能说那番话,怎么就不能学项羽一样,根本不能去证明你的长安兵多论,说白了,魏延的偷袭和长安兵多少根本没什么直接关系,是你在这里YY到一起吧了.
关于魏延想作一回项羽的想法,那是你的YY而已。
魏延的依据是: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倘或夏侯兵力充足可堪一战,焉能听敌人来就吓跑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6 14:10 编辑 ]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7-3-26 10:45
我就纳闷了,我才说了个人倾向于了解史实中的蜀国,怎么s二号又纠着前面的自称蜀派不放?貌似整帖s二号的逻辑都是断章取义吧。看你的签名就知道是倒蜀派,挺曹派,那么你的话都等于放P了?
胃炎分析夏侯楙“好治生”,没有武略,所以有很大机会会逃跑而已,完全没有扯到兵力的问题。如果全按兵力多少来判断问题,那么诸葛二次北伐时进攻陈仓,郝昭没有逃跑就是因为兵力足够多了?非常好笑的逻辑。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6 12:56
是第一次北伐之后。还有曹洪的军队呢?在不在里面?
总之,魏国是不会在西部置大军的,因为当时魏国的重点在东部。
----太祖自至汉中,拔出诸军,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文帝即王位,以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曹真传
曹洪的兵早给曹真接手了, 督雍凉二州军事. 后来曹真还朝, 西方军事由夏侯懋接手. 军队自然归有夏侯懋管. 曹洪在太和六年就挂了. 他原来的军队已经屯于陈仓成别人指挥的军队了.
总之什么总之? 你这种人啊, 书不多看, 幻想不少做. 还总之??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6 12:57
是第一次北伐之后。还有曹洪的军队呢?在不在里面?
总之,魏国是不会在西部置大军的,因为当时魏国的重点在东部。
----太祖自至汉中,拔出诸军,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文帝即王位,以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曹真传
曹洪的兵早给曹真接手了, 督雍凉二州军事. 后来曹真还朝, 西方军事由夏侯懋接手. 军队自然归有夏侯懋管. 曹洪在太和六年就挂了. 他原来的军队已经屯于陈仓成别人指挥的军队了.
总之什么总之? 你这种人啊, 书不多看, 幻想不少做. 还总之??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6 13:55
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7-3-26 10:45 发表
我就纳闷了,我才说了个人倾向于了解史实中的蜀国,怎么s二号又纠着前面的自称蜀派不放?貌似整帖s二号的逻辑都是断章取义吧。看你的签名就知道是倒蜀派,挺曹派,那么你的话都等于放P了?
胃炎分析夏侯楙“好治生”,没有武略,所以有很大机会会逃跑而已,完全没有扯到兵力的问题。如果全按兵力多少来判断问题,那么诸葛二次北伐时进攻陈仓,郝昭没有逃跑就是因为兵力足够多了?非常好笑的逻辑。...
这个逻辑是很简单的:如果你是蜀派的立场,你就永远了解不了史实中的蜀国,只能靠YY活着。这说的很明白了吧。
本人是正史派,正史派必然就是倒蜀派(不倒蜀则无以还原历史),而倒蜀派必然就是蜀派眼中的挺曹派或挺吴派,因此,本人接受你的判断。
魏延的分析:一,兵力少,二,夏侯不行。二者缺一不可。
郝昭没有跑,就是因为他没有第二项特征。
试想一下,郝昭只有一千兵,都没有跑。如果夏侯的兵很多,则虽然其人比不上郝昭的才干,但其兵力充足,足可弥补,又怎么会听说魏延来了,就吓跑了呢?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6 14:15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6 14:04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6 12:56 发表
是第一次北伐之后。还有曹洪的军队呢?在不在里面?
总之,魏国是不会在西部置大军的,因为当时魏国的重点在东部。
----太祖自至汉中,拔出诸军,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文帝即王位,以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曹真传
曹洪的兵早给曹真接手了, 督雍凉二州军事. 后来曹真还朝, 西方军事由夏侯懋接手. 军队自然归有夏侯懋管. 曹洪在太和六年就挂了. 他原来的军队已经屯于陈仓成别人指挥的军队了.
总之什么总之? 你这种人啊, 书不多看, 幻想不少做. 还总之??
嗯,这就清楚一点了,但你还是没有回答啊,曹洪屯于陈仓的兵,张郃带走没有?张郃总共带走了多少兵?
我看书不细我承认 ,但书没少看。敢说,本人看过的书,恐怕比本坛中不少人认得的字还要多出不少。不过,一目十行,未得甚解,终于没有立成一家之言。
但是,本人比汝辈的优点在于,我是在努力还原历史真相;而汝辈则致力于编造历史。故虽然本人免不了犯点小错误,但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则颠扑不破。汝辈虽然三国的书比本人读得多一些,但由于总想去干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而,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你们至今一事无成,连一项由你们编造出来的历史,都没能骗得过大家。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6 14:12 编辑 ]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3-26 15:26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6 14:04 发表
这个逻辑是很简单的:如果你是蜀派的立场,你就永远了解不了史实中的蜀国,只能靠YY活着。这说的很明白了吧。
本人是正史派,正史派必然就是倒蜀派(不倒蜀则无以还原历史),而倒蜀派必然就是蜀派眼中的挺曹派或挺吴派,因此,本人接受你的判断。
魏延的分析:一,兵力少,二,夏侯不行。二者缺一不可。
郝昭没有跑,就是因为他没有第二项特征。
试想一下,郝昭只有一千兵,都没有跑。如果夏侯的兵很多,则虽然其人比不上郝昭的才干,但其兵力充足,足可弥补,又怎么会听说魏延来了,就吓跑了呢?
嗯,这就清楚一点了,但你还是没有回答啊,曹洪屯于陈仓的兵,张郃带走没有?张郃总共带走了多少兵?
我看书不细我承认 ,但书没少看。敢说,本人看过的书,恐怕比本坛中不少人认得的字还要多出不少。不过,一目十行,未得甚解,终于没有立成一家之言。
但是,本人比汝辈的优点在于,我是在努力还原历史真相;而汝辈则致力于编造历史。故虽然本人免不了犯点小错误,但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则颠扑不破。汝辈虽然三国的书比本人读得多一些,但由于总想去干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而,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你们至今一事无成,连一项由你们编造出来的历史,都没能骗得过大家。
看看这一段,就知道,有人发烧到什么地步了?他是正史派,正史派必然就是倒蜀派,然后他又在还原历史真相,那么就是以前历史,就不是倒蜀,那么他凭什么说他是正史派?使劲扇自个耳光!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3-26 18:04
其实,关中主力也没几个人
这样与“大众”不符。
张郃先攻了南围 ;然后诸葛亮就撤兵了。从魏军这方面看,也可以认为是攻拔其围。
平本传说没攻下,《汉晋春秋》也没说攻下,当然是没攻下。
此类小说类情节,也见于孙庞之战。
小说情节相信卢弼是不会引的。要不然还不如直接引《三国演义》。
至于孙庞之战,诸葛亮引用孙膑的计策有何不可?虞诩曾经根据减灶计创造过增灶计,莫非也是小说情节?
[ 本帖最后由 孙武子 于 2007-3-26 18:06 编辑 ]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7-3-26 18:11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6 13:55 发表
这个逻辑是很简单的:如果你是蜀派的立场,你就永远了解不了史实中的蜀国,只能靠YY活着。这说的很明白了吧。
本人是正史派,正史派必然就是倒蜀派(不倒蜀则无以还原历史),而倒蜀派必然就是蜀派眼中的 ...
阁下不如直接称自己是倒蜀派算了,不必扯到正史上去。如果你是魏派的立场,你就你就永远了解不了史实中的蜀国,只能靠YY活着。
看来阁下是认为这个论坛上的其他人都是看三国演义的,就阁下是看三国志以及晋书的,所以急着给我们扫盲来了。你要倒关倒诸葛还是有很多可以倒的地方,军事能力啦性格啦等等,刘备是在演义被曲解的人物,其战功大多分给了诸葛,关羽等,这是在正史应该平反的人物。影响战争的方面很多,军队,后勤,谋士,天时地利等等,早期的刘备不占上风的原因显而易见:缺乏谋士和稳定的地盘,所以对着曹操和孙权并无优势。一旦获得了诸葛亮这个战略家,马上就联络孙权击退曹操,然后用诈力取了西蜀(这个也不必替刘备辩解,乱世只打仁字牌肯定是寸步难行,政治家就要有政治家的本色),再在汉中打败张郃击杀夏侯渊,然后曹操亲来也无能为力,算算,刘备打败的已经有夏侯敦夏侯渊,蔡阳王忠等等,同时攻刘璋时也是自己亲自指挥的。某s二号完全忽略了这一些,只要是刘备取得的胜利就是其对手太烂,碰到了猛人赖不过的如夏侯渊(曹营里称飞将)甚至曹操,便成了靠法正,黄忠的力量才赢的,完全不顾曹操那豪华的一个智囊团和曹姓夏侯姓以及五子良将的组合。
至于s二号称曹操阁下为汉室鞠躬尽瘁的观点真是有新意,很希望看到阁下的新帖,看你怎么把衣带诏,徐州屠城那些东西再来新说~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7-3-26 18:17
还有就是胃炎的观点里从来就没有分析过长安的兵力吧,我倒是第一次看见夏侯逃跑是因为兵力不够的原因。胃炎只是分析了夏侯的性格,然后就直接得出了结论,如果把兵力考虑进去了,是兵力因素真的很重要,换作是不懂军事的人也晓得要分析一下军力部署情况吧~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6 19:04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6 14:04 发表
嗯,这就清楚一点了,但你还是没有回答啊,曹洪屯于陈仓的兵,张郃带走没有?张郃总共带走了多少兵?
我看书不细我承认 ,但书没少看。敢说,本人看过的书,恐怕比本坛中不少人认得的字还要多出不少。不过,一目十行,未得甚解,终于没有立成一家之言。
但是,本人比汝辈的优点在于,我是在努力还原历史真相;而汝辈则致力于编造历史。故虽然本人免不了犯点小错误,但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则颠扑不破。汝辈虽然三国的书比本人读得多一些,但由于总想去干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而,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你们至今一事无成,连一项由你们编造出来的历史,都没能骗得过大家。
曹洪之兵已经早在曹丕称帝时就交给了曹真统帅. 张合在第二次北伐前督去荆州的是关中军.
曹洪屯于陈仓的兵自然被张合督走了, 剩下的就是曹真新调来的陈仓守军千余既郝昭而已.
幼儿园小朋友, 别在那幻想了. 没看过书就老实承认去. 连一点证据都没有还在那说西方兵力少?
你有例子证明西线兵力大规模裁了还是大规模东移了?
用YY证明你S二号的观点居然还敢号称正史?
编造的谎言呢还. 你慢慢用你的脑袋来当正史玩吧, 我可没空看你编下去.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7 01:15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3-26 18:04 发表
其实,关中主力也没几个人
这样与“大众”不符。
你说“大众”有几个人?
平本传说没攻下,《汉晋春秋》也没说攻下,当然是没攻下
开始时是没攻下,后来,你都撤了,还能说人家没攻下?
张郃先攻了南围 ;然后诸葛亮就撤兵了。从魏军这方面看,也可以认为是攻拔其围。
小说情节相信卢弼是不会引的。要不然还不如直接引《三国演义》。
至于孙庞之战,诸葛亮引用孙膑的计策有何不可?虞诩曾经根据减灶计创造过增灶计,莫非也是小说情节?
问题是,这类描述与正史极为不符,且经常出现在小说里,不是小说又是什么?
卢弼引出来,你以为他是当正史引的?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7 01:31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7 01:21
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7-3-26 18:11 发表
阁下不如直接称自己是倒蜀派算了,不必扯到正史上去。如果你是魏派的立场,你就你就永远了解不了史实中的蜀国,只能靠YY活着。
看来阁下是认为这个论坛上的其他人都是看三国演义的,就阁下是看三国志以及晋书的,所以急着给我们扫盲来了。你要倒关倒诸葛还是有很多可以倒的地方,军事能力啦性格啦等等,刘备是在演义被曲解的人物,其战功大多分给了诸葛,关羽等,这是在正史应该平反的人物。影响战争的方面很多,军队,后勤,谋士,天时地利等等,早期的刘备不占上风的原因显而易见:缺乏谋士和稳定的地盘,所以对着曹操和孙权并无优势。一旦获得了诸葛亮这个战略家,马上就联络孙权击退曹操,然后用诈力取了西蜀(这个也不必替刘备辩解,乱世只打仁字牌肯定是寸步难行,政治家就要有政治家的本色),再在汉中打败张郃击杀夏侯渊,然后曹操亲来也无能为力,算算,刘备打败的已经有夏侯敦夏侯渊,蔡阳王忠等等,同时攻刘璋时也是自己亲自指挥的。某s二号完全忽略了这一些,只要是刘备取得的胜利就是其对手太烂,碰到了猛人赖不过的如夏侯渊(曹营里称飞将)甚至曹操,便成了靠法正,黄忠的力量才赢的,完全不顾曹操那豪华的一个智囊团和曹姓夏侯姓以及五子良将的组合。
至于s二号称曹操阁下为汉室鞠躬尽瘁的观点真是有新意,很希望看到阁下的新帖,看你怎么把衣带诏,徐州屠城那些东西再来新说~
第一、本人是正史派,正史派必然倒蜀,这就已经明确宣告,本人就属于倒蜀派了。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是,倒蜀派这个名称其内含不足而已。
第二、曹操对汉室的贡献,权威性的代表意见有唐太宗本人的文告,将曹操与伊尹、霍光相提并论,所以,也不是本人的独有观点了。
第三、你说的其余的事,是在针对本人观点吗?本人讲过什么法正,黄忠?阁下是在哪里吃了人家的亏,跑俺这里诉怨屈,发泄不满来啦?
好好,满足。
以后,我多发一些主帖,阁下在外面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就来俺的帖子里发发牢骚,本人欢迎。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7 01:23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7 01:29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6 19:04 发表
曹洪之兵已经早在曹丕称帝时就交给了曹真统帅. 张合在第二次北伐前督去荆州的是关中军.
曹洪屯于陈仓的兵自然被张合督走了, 剩下的就是曹真新调来的陈仓守军千余既郝昭而已.
幼儿园小朋友, 别在那幻想了. 没看过书就老实承认去. 连一点证据都没有还在那说西方兵力少?
你有例子证明西线兵力大规模裁了还是大规模东移了?
用YY证明你S二号的观点居然还敢号称正史?
编造的谎言呢还. 你慢慢用你的脑袋来当正史玩吧, 我可没空看你编下去.
西方兵不少的话,怎么史学上都认为魏国重东轻西呢?
第一次北伐前,西线兵力本身就很少,哪来的什么“大规模栽了”之事呢?奇了怪了。
汉中之战结束,曹操就带大军回洛阳去了,中间还有于禁七军被水所没,西线哪来的什么“大军”?
你要胡编,得有人相信啊;至少,你得有证据啊。
你总不能先假设西线有“大军”,再根据史书上找不到这只“大军”被裁减“或”调走“的记载,就算西线确实有”大军“了?你找来找去,也就找到了曹洪这只军队,曹洪这么一只军队,能有几个人?而且,曹真回洛阳,焉知不带走部分军队?
你这类论证方法,很典型,就两个字:“YY”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7 01:43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7 01:37
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7-3-26 18:17 发表
还有就是胃炎的观点里从来就没有分析过长安的兵力吧,我倒是第一次看见夏侯逃跑是因为兵力不够的原因。胃炎只是分析了夏侯的性格,然后就直接得出了结论,如果把兵力考虑进去了,是兵力因素真的很重要,换作是不 ...
正是因为长安的兵力空虚已经是蜀军确实查明了,所以,魏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奇袭的建议。
史书记载的他的话里面没有提双方军力问题,史书毕竟不是军事史书,不会完整地记载军事方面的具体分析。试想一下,一个重要的军事会议,魏延怎么会只讲那么短短半分钟的时间都不到的话呢。
试想一下,郝昭只有一千兵,都没有跑。如果夏侯的兵很多,则虽然其人性格上有些弱点,但其兵力充足,足可弥补,又怎么会听说魏延来了,就吓跑了呢?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7 01:39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7 01:42
你总不能先假设西线有“大军”,再根据史书上找不到这只“大军”被裁减“或”调走“的记载,就算西线确实有”大军“了?
你这类论证方法,很典型,就两个字:“YY”
=======================================
你不是也跑这来YY的吗,先认定晋书上的俘斩万计是真的,然后在其他史书找不到这里的反对的记录就,认定晋书上说的是真的,这句话到应该回给你自己,还有曹操此等奸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曹操对汉朝的贡献就是把皇帝的皇后,妃子等亲戚全部杀光,然后把自己女儿嫁过去,典型王莽二号.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7 03:57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27 01:42 发表
你不是也跑这来YY的吗,先认定晋书上的俘斩万计是真的,然后在其他史书找不到这里的反对的记录就,认定晋书上说的是真的,这句话到应该回给你自己,还有曹操此等奸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曹操对汉朝的贡献就是把皇帝的皇后,妃子等亲戚全部杀光,然后把自己女儿嫁过去,典型王莽二号.
俘斩万计,那是二十四史上记载的,不是我先假设出来的。这是最根本的区别,懂吗笨蛋。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7 09:49
俘斩万计,那是二十四史上记载的,不是我先假设出来的。这是最根本的区别,懂吗笨蛋。
===================================
孤证不立白痴.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7 09:55
正是因为长安的兵力空虚已经是蜀军确实查明了,所以,魏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奇袭的建议。
史书记载的他的话里面没有提双方军力问题,史书毕竟不是军事史书,不会完整地记载军事方面的具体分析。试想一下,一个重要的军事会议,魏延怎么会只讲那么短短半分钟的时间都不到的话呢。
试想一下,郝昭只有一千兵,都没有跑。如果夏侯的兵很多,则虽然其人性格上有些弱点,但其兵力充足,足可弥补,又怎么会听说魏延来了,就吓跑了呢?
=============================================
你这不是在YY吗,刘邦六十万在彭城,项羽只有三万都敢打,打的刘邦连儿子女儿都要扔,魏延一万打兵多的长安怎么了,标准的YY.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7-3-27 10:55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7 01:21 发表
第一、本人是正史派,正史派必然倒蜀,这就已经明确宣告,本人就属于倒蜀派了。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是,倒蜀派这个名称其内含不足而已。
第二、曹操对汉室的贡献,权威性的代表意见有唐太宗本人的文告,将 ...
1,正史派必然倒蜀,哪来的“必然”?又是阁下自以为的吧。莫非阁下以为成王败寇,所以正史派就只能挺魏了?阁下还是自称倒蜀派的好,莫扯上正史。还有按照你的说法,你的立场已经有问题了,想了解真实的魏国或蜀国是不可能的。(见自己的帖)
2,历代都称篡位者为“王莽,曹操之流”,唐太宗就是权威?这里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俘斩万计是孤证,阁下认为是存在的,按照阁下一向只参考部分人或者截一段话出来的观点,曹操确实是大忠臣。个人认为每个人的心境都是会变化的,曹操初起兵之时我认为是好的,从自己追击董卓就看得出。但是随着自己实力的膨胀和汉天子的无力,以及功高盖主的无奈,所以说出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此时还是忠臣吗?
3,最近常看阁下的帖子,忘了是在哪个帖看到刘备每战必败了,既然阁下都不认为如此,想必刘备汉中战胜曹操靠的是自身实力阁下也是认可的啦。
[ 本帖最后由 心怀蜀汉 于 2007-3-27 11:19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7 10:57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7 01:29 发表
西方兵不少的话,怎么史学上都认为魏国重东轻西呢?
第一次北伐前,西线兵力本身就很少,哪来的什么“大规模栽了”之事呢?奇了怪了。
汉中之战结束,曹操就带大军回洛阳去了,中间还有于禁七军被水所没,西线哪来的什么“大军”?
你要胡编,得有人相信啊;至少,你得有证据啊。
你总不能先假设西线有“大军”,再根据史书上找不到这只“大军”被裁减“或”调走“的记载,就算西线确实有”大军“了?你找来找去,也就找到了曹洪这只军队,曹洪这么一只军队,能有几个人?而且,曹真回洛阳,焉知不带走部分军队?
你这类论证方法,很典型,就两个字:“YY”
笑话, 相对于东线用了曹休所督的诸州郡二十余军的规模, 西线只有夏侯渊原部和曹洪余部还不叫少?
汉中之战结束, 曹操自己回长安, 留张合, 曹洪屯陈仓. 西线怎么没大军? 于禁七军? 你老人家先看清楚七军是于禁从长安带去的还是原本就在曹子孝手里再说吧. 别忘了, 七军之一庞德可是曹仁部下.
你要胡编没大军, 至少得拿证据啊.
我先假设西线有大军? 您开国际玩笑是不?
汉中之战结束, 张合所督的夏候渊余军屯陈仓, 曹洪诸军屯陈仓, 曹操自己回长安这是史所明载, 后来曹操自己回洛阳不久就死了, 曹丕上位, 曹洪被废, 曹真督西线, 张合也留在西线也是史所明载的. 我YY有大军? 还是你YY这些军队都消失了?
曹洪这么一只军队, 能有几个人? 能打飞张飞那仅精兵就万余的部队还加上有吴兰, 雷同, 马超在一块的军队能有几个人?
曹真被诏回洛阳, 解任督西方军事的职务, 他带军队回去干啥? 曹真莫非要造反?
YY我就不送你了, 你连这两字都搭不上了, 另送两个字给你, 胡扯.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7 11:04 编辑 ]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7-3-27 11:05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7 01:37 发表
正是因为长安的兵力空虚已经是蜀军确实查明了,所以,魏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奇袭的建议。
史书记载的他的话里面没有提双方军力问题,史书毕竟不是军事史书,不会完整地记载军事方面的具体分析。试想一 ...
别说史书,就是军事书也不会完整地记载下来,但是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是必须记的,胃炎分析自己的计划并没有提到兵力问题,只是说夏侯肯定会跑,毕竟夏侯“好治生”,生意人胆子比较小,再加上长期无战事,相信夏侯也不会经常操练部队,突然遇袭,部队一下难以集结,还是逃跑的机会比较大。
至于蜀军是否“确实查明”了长安的兵力问题,我认为阁下还是称自己是从三国回来的好,不然我实在不明白阁下为什么会语气如此肯定。我们分析史料都只敢用“可能”,“相信”,“很大程度上”等字眼,就是因为大家都是在推测。阁下倒好,果然是还历史真面目啊,阁下真应该去做历史学家,这样很多历史的疑点,空白之处阁下都能一一解决了。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7-3-27 11:40
知道部队一般是如何集结的吗?粮草是怎么集结的吗?西线不见得没有兵,但是否能迅速集结是个问题,这也就是第一次北伐为什么是中央军做主力的原因。
至于后面几次北伐,倒没有听说中央军做主力的,基本都是西线部队作战,张郃貌似没有把部队留在西线,短短几年间就冒出十几W部队了?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3-27 13:29
你说“大众”有几个人?
多少人不敢说,反正不在少数就对了。
开始时是没攻下,后来,你都撤了,还能说人家没攻下?
张郃先攻了南围 ;然后诸葛亮就撤兵了。从魏军这方面看,也可以认为是攻拔其围。
你是这么理解的啊
问题是,这类描述与正史极为不符,且经常出现在小说里,不是小说又是什么?
卢弼引出来,你以为他是当正史引的?
怎么不符了?《史记》就是这么写的。经常出现在小说中就一定是小说,你这种论调太强了吧。
正史只有二十四史,当然不是正史。不过肯定不是小说,要不他干吗不引《演义》呢?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7 20:25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27 09:49 发表
俘斩万计,那是二十四史上记载的,不是我先假设出来的。这是最根本的区别,懂吗笨蛋。
===================================
孤证不立白痴.
你知不知道,什么叫作“孤证不立”啊。你一张口,就引人发笑。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7 20:27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27 09:55 发表
正是因为长安的兵力空虚已经是蜀军确实查明了,所以,魏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奇袭的建议。
史书记载的他的话里面没有提双方军力问题,史书毕竟不是军事史书,不会完整地记载军事方面的具体分析。试想一下, ...
前面已经指出了,你所谓的“魏延效项羽“,纯属YY,不值一笑。你还怕人家笑不动,又说了一遍?
正是因为长安的兵力空虚已经是蜀军确实查明了,所以,魏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奇袭的建议。
史书记载的他的话里面没有提双方军力问题,史书毕竟不是军事史书,不会完整地记载军事方面的具体分析。试想一下,一个重要的军事会议,魏延怎么会只讲那么短短半分钟的时间都不到的话呢。
试想一下,郝昭只有一千兵,都没有跑。如果夏侯的兵很多,则虽然其人性格上有些弱点,但其兵力充足,足可弥补,又怎么会听说魏延来了,就吓跑了呢?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3-27 20:44
郝昭一开始一千兵,没过多久费耀来了,就不止一千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7 20:55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7 10:57 发表
我先假设西线有大军? 您开国际玩笑是不?
汉中之战结束, 张合所督的夏候渊余军屯陈仓, 曹洪诸军屯陈仓, 曹操自己回长安这是史所明载, 后来曹操自己回洛阳不久就死了, 曹丕上位, 曹洪被废, 曹真督西线, 张合也留在西线也是史所明载的. 我YY有大军? 还是你YY这些军队都消失了?
夏侯渊军本就很少,徐晃已经带走了部分,余军(张郃军)、曹洪军都屯在陈仓小城,能有多少人?可以参考郝昭守陈仓迎战诸葛亮时,郝昭只有一千人。这就说明,陈仓根本不需要屯很多军。而且,魏国并不重视陈仓,它的地位还不如祁山。
曹洪这么一只军队, 能有几个人? 能打飞张飞那仅精兵就万余的部队还加上有吴兰, 雷同, 马超在一块的军队能有几个人?
曹 洪这只军,大破的是吴兰,张飞吓跑了。几千兵也就够了。蜀军是被各个击破,吃的是这个亏。
曹真被诏回洛阳, 解任督西方军事的职务, 他带军队回去干啥? 曹真莫非要造反?
中军本来就应该屯于首都附近,便于作战略机动,你以为大军出去打仗,打完了就在当地驻下来再不走了?
YY我就不送你了, 你连这两字都搭不上了, 另送两个字给你, 胡扯.
已经懒得跟你耍嘴皮子了,不见那个叫“天涯明月刀“的,现在已经发疯了。为保护你不落入他的下场,现在开始不理你的嘴皮子。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7 21:36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3-27 20:44 发表
郝昭一开始一千兵,没过多久费耀来了,就不止一千了。
同意。
估计费曜有两三千兵吧。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7 21:45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3-27 13:29 发表
QUOTE:
你说“大众”有几个人?
多少人不敢说,反正不在少数就对了。
那就对了,我也没说它少。目前只能说,这只军队比赵云的人要少。
QUOTE:
开始时是没攻下,后来,你都撤了,还能说人家没攻下?
张郃先攻了南围 ;然后诸葛亮就撤兵了。从魏军这方面看,也可以认为是攻拔其围。
你是这么理解的啊
譬如张家口之役,敌人是先跑了,但仍然算是攻克张家口。
毕竟我在攻,你撑不住跑了,从我这方面,当然算是攻克了。当然,从你那方面,你也可以说你主动撤了。
QUOTE:
问题是,这类描述与正史极为不符,且经常出现在小说里,不是小说又是什么?
卢弼引出来,你以为他是当正史引的?
怎么不符了?《史记》就是这么写的。经常出现在小说中就一定是小说,你这种论调太强了吧。
正史只有二十四史,当然不是正史。不过肯定不是小说,要不他干吗不引《演义》呢
如果他引了《演义》,你又会问,为什么不引XXX呢?
这个就不与你争了,目前还有人认为关羽堵汉水呢。有什么可争的呢?随便哪部小说,如果有个二楞子,非说那是历史,你哪怕是无限地争下去,能争得让他心服口服?譬如金庸,如果他一口咬定他写的某些重大事件是历史,你也拿他没办法吧?好在人家金庸心里还是有数的。
只有等这个人看书多了,对事情的经验多了,了解多了,触类旁通,自然能够分辩大多数事件的真伪。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7 21:46 编辑 ]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7-3-27 21:50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7 20:27 发表
前面已经指出了,你所谓的“魏延效项羽“,纯属YY,不值一笑。你还怕人家笑不动,又说了一遍?
正是因为长安的兵力空虚已经是蜀军确实查明了,所以,魏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奇袭的建议。
史书记载的 ...
长安的兵力只是可能遇袭较突然未能集结而已,不见得就少了~
作者:
simmon22 时间: 2007-3-27 22:20
楼主分析的不错,但是仍然不能够让人充分信服。毕竟三国时代没有记载。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7-3-27 22:31
晋书有记载,但貌似燕老以前也发过一帖,讨论得甚是激烈,可以参考那个帖吧。这个帖主观太强,但帖是好帖~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7 23:22
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7-3-27 21:50 发表
长安的兵力只是可能遇袭较突然未能集结而已,不见得就少了~
第一,我同意关中兵力没有全部集结,由于仗打得很快,因此,那些人都没来得及参战。
第二,我看见有人估计整个魏国西线约五六万多兵,比较合理。把它们分配到凉州,陇右,关中,其中,史载陇右地区就有两万兵在屯田。
这样计算下来,关中也就一万多兵。曹真不可能全部带到前线,长安城里肯定还要保留几千。这样,前线估计不满一万,少于赵云军,符合诸葛亮的论述。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8 00:06
第一,我同意关中兵力没有全部集结,由于仗打得很快,因此,那些人都没来得及参战。
第二,我看见有人估计整个魏国西线约五六万多兵,比较合理。把它们分配到凉州,陇右,关中,其中,史载陇右地区就有两万兵在屯田。
这样计算下来,关中也就一万多兵。曹真不可能全部带到前线,长安城里肯定还要保留几千。这样,前线估计不满一万,少于赵云军,符合诸葛亮的论述。
============================================
陇右屯田的兵在诸葛亮打过来的时候干吗去了,难道投降了?
还有汗晋春秋中诸葛亮的论述就比较搞笑了,当时诸葛亮的本队应该是在陇右,但记载却说什么祁山多于贼,诸葛亮不会无知到自己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吧.还有关于曹真一伐的事,诸葛亮传上写的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读这整句话,赵云是疑军,如果没把曹真的主力给忽悠住,还能叫疑兵,而且曹真是举众拒之,举众当然应该是部队主力,不然还叫什么举众,还有重曹真在一次北伐的表现,可以说是完全是个配角.并且连封赏都没有.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8 00:22
第一,我同意关中兵力没有全部集结,由于仗打得很快,因此,那些人都没来得及参战。
=============================
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又问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
早就有人批判诸葛亮许行不进,集结兵力是时间应该是有的,不过仗打的确实是挺快,马谡二天就玩完了.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8 01:10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28 00:06 发表
陇右屯田的兵在诸葛亮打过来的时候干吗去了,难道投降了?
还有汗晋春秋中诸葛亮的论述就比较搞笑了,当时诸葛亮的本队应该是在陇右,但记载却说什么祁山多于贼,诸葛亮不会无知到自己有多少人都不清楚吧.还有关于曹真一伐的事,诸葛亮传上写的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读这整句话,赵云是疑军,如果没把曹真的主力给忽悠住,还能叫疑兵,而且曹真是举众拒之,举众当然应该是部队主力,不然还叫什么举众,还有重曹真在一次北伐的表现,可以说是完全是个配角.并且连封赏都没有.
赵云军是作为疑军使用的,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疑军是否起了作用,那要根据战场来判断。魏军主力张郃军那么快地奔袭街亭,不就是因为魏军识破了赵云是疑兵,所以主力没有用在斜谷方向,而是远出陇右,迅速歼灭了马谡军,攻入陇右,把诸葛亮军队驱回汉中。
疑军没有疑到别人,难道就不是疑军了,就成了主力?如果你来写史,你怎么写?
曹真当然是配角,带的人不满万,对付的是一只偏师,怎么可能是主角。难道他的功劳可以和张郃相提并论?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8 01:24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8 01:17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28 00:22 发表
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又问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
早就有人批判诸葛亮许行不进,集结兵力是时间应该是有的,不过仗打的确实是挺快,马谡二天就玩完了
诸葛亮迟疑不进,确实犯了很严重的错误。第一次北伐,属于诸葛亮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亲自带兵与强敌作战,没有实战经验,犯错误也难免。
可能后来还有集结的兵力,但没有用的上。这边赵云烧了栈道跑了,那边张郃破了马谡,诸葛亮跑了。后来集中的这些军队正好可以用来收服投降的三郡了。曹真传记录的月支之不战而屈敌,估计使用的就是后来集中的部队。原来在斜谷的部队,似乎不会这么快就到了月支。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8 01:55 编辑 ]
作者:
cxs1988 时间: 2007-3-28 01:27
艾,可怜的孔明呀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8 01:28
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7-3-27 22:31 发表
晋书有记载,但貌似燕老以前也发过一帖,讨论得甚是激烈,可以参考那个帖吧。这个帖主观太强,但帖是好帖~
先谢一下。
我搜了一下,燕老貌似没有这方面的帖子。也可能是在别的论坛吧?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8 05:18
赵云军是作为疑军使用的,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疑军是否起了作用,那要根据战场来判断。魏军主力张郃军那么快地奔袭街亭,不就是因为魏军识破了赵云是疑兵,所以主力没有用在斜谷方向,而是远出陇右,迅速歼灭了马谡军,攻入陇右,把诸葛亮军队驱回汉中。
疑军没有疑到别人,难道就不是疑军了,就成了主力?如果你来写史,你怎么写?
曹真当然是配角,带的人不满万,对付的是一只偏师,怎么可能是主角。难道他的功劳可以和张郃相提并论?
=====================================
张合的奔袭街亭又是那冒出来的,诸葛亮本来就是要马谡在街亭抵挡张合,至于魏军识破了赵云的疑兵也不知道是那里记载的,如果真的识破了赵云的疑兵,就是曹真集结兵力去攻打马谡,赵云根本不应该去鸟他了,曹真带的是地方部队,没听过把援军当主力,自己的地方军队带去打疑兵的。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7-3-28 09:55
忘了在哪来看的帖了,估计是讨论北伐的,关于第四次北伐也有很多口水。
曹真在第一次北伐可以说是犯错了,不然也不会被赵云的疑兵牵制住,而且必须要靠张郃的中央军来抵抗。事后没有封赏已经说明问题了。
作者:
shinbade1 时间: 2007-3-28 12:20
原帖由 心怀蜀汉 于 2007-3-28 09:55 发表
忘了在哪来看的帖了,估计是讨论北伐的,关于第四次北伐也有很多口水。
曹真在第一次北伐可以说是犯错了,不然也不会被赵云的疑兵牵制住,而且必须要靠张郃的中央军来抵抗。事后没有封赏已经说明问题了。
我后来又查到了,是在一个关于“第四次北伐”的跟帖里,燕京晓林发表了意见。
关于“斩俘万计”的“万计”,我和燕京的观点相同。认为是“上万”“万余”的意思,不是什么“数万”。
但是,他举的例子比我举的例子更有说服力。现在,我已经在主帖中进行了修改,增加用了燕京晓林的例子。(当然,我用文字说明了这是燕京晓林举的例子)
感谢提供帮助。
作者:
shinbade1 时间: 2007-3-28 12:29
[quote]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28 05:18 发表
张合的奔袭街亭又是那冒出来的,诸葛亮本来就是要马谡在街亭抵挡张合,至于魏军识破了赵云的疑兵也不知道是那里记载的,如果真的识破了赵云的疑兵,就是曹真集结兵力去攻打马谡,赵云根本不应该去鸟他了,曹真带的是地方部队,没听过把援军当主力,自己的地方军队带去打疑兵的。
曹真带的是关中军,军备废驰了N年,其战斗力肯定不如张郃的主力,数量上差的就更多。
赵云有一两万人,你不去鸟他,他扑过来怎么办?你以为疑兵就那么傻?明摆着的便宜不去捞?就不会有危险啊?你真太缺乏军事常识了。难怪这个问题你讲了又讲,我都一直误以为你在捣乱,我现在才知道,你居然认为疑兵可以不用管。
所以,正因为魏军判断正确,才作出由曹真带人数少、战斗力弱的关中军去迎战赵云;由张郃带五万精锐魏军主力去迎战诸葛亮的蜀军主力。
另外,你这个帖子的最后一句,太好笑了,是什么逻辑啊,轩辕人有看得懂的吗?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3-28 13:14
那就对了,我也没说它少。目前只能说,这只军队比赵云的人要少。
箕古兵多问题先前解释过,是深入箕谷的部队兵比赵云少。不代表郿所屯部队。
如果他引了《演义》,你又会问,为什么不引XXX呢?
什么叫不讲道理呢?你这个就是了吧。他为什么没引《演义》呢?就是因为他知道这是“小说家之语”,而且卢弼本人比较排斥小说,见《集解·诸葛亮传》。自己没有集解也不去查查卢弼是什么样的人就在这里信口开河,也只有S同志做得到了吧。
你呢,没看《史记》,大言“庞涓死于此树下”是“小说家言”,现在又来这乱说。
[ 本帖最后由 孙武子 于 2007-3-28 13:16 编辑 ]
作者:
shinbade1 时间: 2007-3-28 13:44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3-28 13:14 发表
箕古兵多问题先前解释过,是深入箕谷的部队兵比赵云少。不代表郿所屯部队。
曹真关中军的总数量,也是了了的,前面与他人的讨论中已经分析过了。
什么叫不讲道理呢?你这个就是了吧。他为什么没引《演义》呢?就是因为他知道这是“小说家之语”,而且卢弼本人比较排斥小说, ...
发现阁下很喜欢给别人扣不符事实的大帽子。
我什么时候讲《史记》里记载的内容是“小说家言”呢?我说的是卢弼所引的那一段,显然,就是将孙庞的事,用文学手法,移到了诸葛亮身上。
譬如有个比较有名的故事,说是曹操接见匈奴使者,让崔琰冒充曹操,他自己打扮成一个卫士。后来,那个匈奴人认为“捉刀人”才是真英雄。
这个故事,不是也被移植在“汉武帝”身上了吗?这不是“小说家言”,又能是什么呢?
卢弼引这一段出来,其用意是什么,本人没有探究过。但这一段情形属于“小说家言”,这个基本上是可能肯定的。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首先它具有“小说家言”的一切要素。其次,如果这真是实际发生过的事,如此神奇的故事,焉能在长期以来不为人知,不为人们注意?
作者:
shinbade1 时间: 2007-3-28 13:52
原帖由 simmon22 于 2007-3-27 22:20 发表
楼主分析的不错,但是仍然不能够让人充分信服。毕竟三国时代没有记载。
你的观点是明智的。
找不到三国当代史书的记载,是个硬伤。中国的史籍,保留下来得太少,使很多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我写这个帖子的目的,在于提醒大家,不可将“俘斩万计”作为“伪说”。由于它出现在《晋书》的主力篇《宣帝纪》中,可信度较高,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信史来引用。
作者:
shinbade1 时间: 2007-3-28 13:56
此处修改回应那位会员,叫什么啊(天,为什么不起个好记的名啊)?老是用等号引别人观点的,并且显然是马甲的那个。
俘斩万计,那是二十四史上记载的,不是我先假设出来的。这是我与“暂时发言马甲”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他是先假设西线有大军,然后一口咬定找不到大军转移的记载,于是这个“大军”就存在了。
我则是根据二十四史上的记载,分析它与其它史料的互相通约性,且又找不到任何与已经发现的资料的矛盾处,所以,断言它“难以否定,堪为信史”
懂吗?
哦,又翻回去,查了他的ID,原来叫作 humi100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1 于 2007-3-28 13:59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8 14:23
夏侯渊军本就很少,徐晃已经带走了部分,余军(张郃军)、曹洪军都屯在陈仓小城,能有多少人?可以参考郝昭守陈仓迎战诸葛亮时,郝昭只有一千人。这就说明,陈仓根本不需要屯很多军。而且,魏国并不重视陈仓,它的地位还不如祁山。
----夏侯渊本军就很少哪飞出来的?莫非您有证据? 夏侯渊那本来就少的军队还能跟刘备全州之力对持个两年? 夏侯渊本就军少成这个样子曹大丞相还敢留着夏侯渊那本来就少的军队跟刘备打个两年,最后使夏候渊当场挂了才去救援?
陈仓小城周围都能容纳下诸葛亮数万人了. 当初氏欲以陈仓阻曹操大军都能屯下万余了, 能有多少人?
又玩郝昭了? 诸葛亮攻陈仓前, 张合老早就率关中军去荆州了, 曹真还重点加强了陈仓的防御. 还不重视? 就因为陈仓之前屯了些关中军, 却被抽去了荆州, 所以需要派人来加强城建防御.
曹 洪这只军,大破的是吴兰,张飞吓跑了。几千兵也就够了。蜀军是被各个击破,吃的是这个亏。
----张飞仅精兵就万余, 曹洪只有几千兵, 张飞还何苦分兵去对付曹洪?
曹休的嘴里可没瞧出曹兵是兵力处于劣势的.
看看刘备优势兵力下是怎么对付张合的? 张飞仅精兵就万余的家伙, 还需要被几千人吓跑?
中军本来就应该屯于首都附近,便于作战略机动,你以为大军出去打仗,打完了就在当地驻下来再不走了?
----你搞笑是不? 你什么时候瞧见中军跟着曹真到关中的? 曹真被命去督西方军事. 西方军事是中军负责的? 你到底有没有军事常识?
已经懒得跟你耍嘴皮子了,不见那个叫“天涯明月刀“的,现在已经发疯了。为保护你不落入他的下场,现在开始不理你的嘴皮子。
----笑, 早跑早好, 丢盔弃甲的跑吧你. 这就是你最佳的下场.
还在那自诩有根据的东西, 先把前面的问题解决了再来说什么没矛盾的话去吧.
作者:
shinbade1 时间: 2007-3-28 14:49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8 14:23 发表
夏侯渊军本就很少,徐晃已经带走了部分,余军(张郃军)、曹洪军都屯在陈仓小城,能有多少人?可以参考郝昭守陈仓迎战诸葛亮时,郝昭只有一千人。这就说明,陈仓根本不需要屯很多军。而且,魏国并不重视陈仓,它的地位还不如祁山。
----夏侯渊本军就很少哪飞出来的?莫非您有证据? 夏侯渊那本来就少的军队还能跟刘备全州之力对持个两年? 夏侯渊本就军少成这个样子曹大丞相还敢留着夏侯渊那本来就少的军队跟刘备打个两年,最后使夏候渊当场挂了才去救援?
夏侯渊的军队数量当然不多。他之所以抗击了刘备近两年的进攻,主要是占了阳平关地势的便宜。
曹操观战,是因为他觉得汉中这个地方是鸡肋,是否一定要坚守,犹豫不定,所以,看看情势再定。夏侯渊意外阵亡后,曹操入汉中也不是一定要守汉中,也是试探一下,最终作出决定,将汉中的部队接出来。
陈仓小城周围都能容纳下诸葛亮数万人了. 当初氏欲以陈仓阻曹操大军都能屯下万余了, 能有多少人?
又玩郝昭了? 诸葛亮攻陈仓前, 张合老早就率关中军去荆州了, 曹真还重点加强了陈仓的防御. 还不重视? 就因为陈仓之前屯了些关中军, 却被抽去了荆州, 所以需要派人来加强城建防御.
此外,陈仓那里,魏军根本不认为是个很重要的地方,至少远底于祁山,所以,魏国不会在那里集中大量的军队。你以为在那种不太可能发生战斗的地方,驻守很多军队,是好玩的吗?会增添多少负担?魏国本身就判断
曹 洪这只军,大破的是吴兰,张飞吓跑了。几千兵也就够了。蜀军是被各个击破,吃的是这个亏。
----张飞仅精兵就万余, 曹洪只有几千兵, 张飞还何苦分兵去对付曹洪?
曹休的嘴里可没瞧出曹兵是兵力处于劣势的.
看看刘备优势兵力下是怎么对付张合的? 张飞仅精兵就万余的家伙, 还需要被几千人吓跑?
曹洪也是占有地利,且各个击破,才打败吴兰的。而且,当时还不止曹洪一支军队,还有张既的一支军队,加在一起,已快有一万了,完全足以对付张飞。
中军本来就应该屯于首都附近,便于作战略机动,你以为大军出去打仗,打完了就在当地驻下来再不走了?
----你搞笑是不? 你什么时候瞧见中军跟着曹真到关中的? 曹真被命去督西方军事. 西方军事是中军负责的? 你到底有没有军事常识?
我说了中军跟着曹真到关中了?谁在搞笑?
至于阁下没有军事常识,也不是现在才知道的。
已经懒得跟你耍嘴皮子了,不见那个叫“天涯明月刀“的,现在已经发疯了。为保护你不落入他的下场,现在开始不理你的嘴皮子。
----笑, 早跑早好, 丢盔弃甲的跑吧你. 这就是你最佳的下场.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8 15:06
曹真带的是关中军,军备废驰了N年,其战斗力肯定不如张郃的主力,数量上差的就更多。
赵云有一两万人,你不去鸟他,他扑过来怎么办?你以为疑兵就那么傻?明摆着的便宜不去捞?就不会有危险啊?你真太缺乏军事常识了。难怪这个问题你讲了又讲,我都一直误以为你在捣乱,我现在才知道,你居然认为疑兵可以不用管。
所以,正因为魏军判断正确,才作出由曹真带人数少、战斗力弱的关中军去迎战赵云;由张郃带五万精锐魏军主力去迎战诸葛亮的蜀军主力。
另外,你这个帖子的最后一句,太好笑了,是什么逻辑啊,轩辕人有看得懂的吗?
============================================
你脑子不好使还是蠢,赵云撑死不过1万人,而且按你YY的,赵云传还记载了他们都是些老弱残病,能打到长安来,而且赵云是先出来的,不是和诸葛亮同时出来的,当时曹真拒之,都是精兵(也是你YY出来的),已经败了赵云一阵了,赵云可以说基本防守有余,攻击不足,至于张合的军队,你少在YY了,当时诸葛亮已经策反了三郡,重消息传到洛阳在等张合军队过来的时间,诸葛亮如果不是徐徐而进,早就可以兵临长安了,曹真真的看穿了计谋就不会还在箕谷和赵云耗着了,至少这是他想的应该是集结军队抵挡诸葛亮了,重头到尾,曹真都在箕谷和赵云耗的,说明自己是中了诸葛亮的疑兵之计,少在这里替曹真辩护什么了,不然一伐魏国怎么大的胜利,曹真居然没半点赏赐。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8 15:13
此外,陈仓那里,魏军根本不认为是个很重要的地方,至少远底于祁山,所以,魏国不会在那里集中大量的军队。你以为在那种不太可能发生战斗的地方,驻守很多军队,是好玩的吗?会增添多少负担?魏国本身就判断
========================================
魏军关中头头是谁,曹真吧,曹真料到诸葛亮复出比打陈仓,并且加强了陈仓防御,并且援军立马能到,不知道你的这句魏军根本不认为是个很重要的地方是重那本史书里冒出来的,少TMD在这里继续YY了,还有这种易守难攻的地方不是靠人多守有用,几千人靠大量物资,石头,滚油等等,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3-28 15:58
原帖由 shinbade1 于 2007-3-28 13:52 发表
夏侯渊的军队数量当然不多。他之所以抗击了刘备近两年的进攻,主要是占了阳平关地势的便宜。
曹操观战,是因为他觉得汉中这个地方是鸡肋,是否一定要坚守,犹豫不定,所以,看看情势再定。夏侯渊意外阵亡后,曹操入汉中也不是一定要守汉中,也是试探一下,最终作出决定,将汉中的部队接出来。
胡扯也有个底限吧,夏侯渊的军队数量当然不多?哪的史料这么说的?曹操留他抵挡刘备,给兵少,难道与夏侯渊有仇,想借刀杀人?还有刘备是建安23年攻汉中,夏侯渊是建安24年正月左右阵亡的,满打满算,也不过1年左右,啥时候快2年了?
而且不想坚守,曹操留夏侯渊与张颌这两个重要将领做甚?
曹操入汉中也不是一定要守汉中,也是试探一下?请问啥时候曹操亲自领兵试探过?还要将曹彰调来?
魏略曰: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於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兒,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乃召彰。彰晨夜进道,西到长安而太祖已还,从汉中而归。彰须黄,故以呼之。
此外,陈仓那里,魏军根本不认为是个很重要的地方,至少远底于祁山,所以,魏国不会在那里集中大量的军队。你以为在那种不太可能发生战斗的地方,驻守很多军队,是好玩的吗?会增添多少负担?魏国本身就判断。
陈仓不是个很重要的地方?
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因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
明帝这么着急为个啥?
曹洪也是占有地利,且各个击破,才打败吴兰的。而且,当时还不止曹洪一支军队,还有张既的一支军队,加在一起,已快有一万了,完全足以对付张飞。
曹洪啥时候占有地利了?
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
劳驾,请问一下,曹操派曹洪与曹休却攻打吴兰,就给几千个大兵,你什么意思?让他俩送死?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8 16:35
夏侯渊的军队数量当然不多。他之所以抗击了刘备近两年的进攻,主要是占了阳平关地势的便宜。
曹操观战,是因为他觉得汉中这个地方是鸡肋,是否一定要坚守,犹豫不定,所以,看看情势再定。夏侯渊意外阵亡后,曹操入汉中也不是一定要守汉中,也是试探一下,最终作出决定,将汉中的部队接出来。
----胡扯谁不会, 引些历史资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瞧瞧?
而夏侯渊余部还没徐晃带走了部分这么一句绝强的句子, 我让你瞧清楚徐晃手上到底是什么兵.
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
陈式十余营兵力绝马鸣道,徐晃率兵征破. 时是徐晃与夏侯渊留守汉中的时候. 光徐晃一部就不比刘备十余营的兵力差多少了(当然,S二号说,徐晃就用千把兵把陈式十余营征破了我也没意见).
而徐晃到地有没有率夏候渊部队离开么?
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
徐晃跑是跑了, 但是所领的都是啥? 新兵. 这关平陇右, 镇汉中的夏候渊部队啥事? 莫非那支部队新兵很多?
此外,陈仓那里,魏军根本不认为是个很重要的地方,至少远底于祁山,所以,魏国不会在那里集中大量的军队。你以为在那种不太可能发生战斗的地方,驻守很多军队,是好玩的吗?会增添多少负担?魏国本身就判断
----笑, 不是个很重要的地方, 明帝,曹真的反映怎么会是那样?
曹洪也是占有地利,且各个击破,才打败吴兰的。而且,当时还不止曹洪一支军队,还有张既的一支军队,加在一起,已快有一万了,完全足以对付张飞。
----还有张既的一支军队,加在一起,已快有一万
您好有数据啊, 根据在哪? 莫不是你创造的?
我说了中军跟着曹真到关中了?谁在搞笑?
至于阁下没有军事常识,也不是现在才知道的。
----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7 01:29 发表
而且,曹真回洛阳,焉知不带走部分军队?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7 20:55 发表
曹真被诏回洛阳, 解任督西方军事的职务, 他带军队回去干啥? 曹真莫非要造反?
中军本来就应该屯于首都附近,便于作战略机动,你以为大军出去打仗,打完了就在当地驻下来再不走了?
既然中军没跟曹真到西方, 那么, 你这句蓝色的话回我是啥意思? 你说什么大军初期打仗, 打完了就在当地驻下来再不走跟中军和曹真回朝带不带军队有什么关系? 既然中军没跟着曹真. 曹真返朝他带西方军队回洛阳干嘛? 造反去?
你要不是军事常识太差, 就是逻辑常识太差. 或者应该说, 两者都差.
继续闹笑话吧, 我就不妨碍你了. 继续继续~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8 16:39 编辑 ]
作者:
shinbade1 时间: 2007-3-28 18:01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28 15:06 发表
你脑子不好使还是蠢,赵云撑死不过1万人,而且按你YY的,赵云传还记载了他们都是些老弱残病,能打到长安来,而且赵云是先出来的,不是和诸葛亮同时出来的,当时曹真拒之,都是精兵(也是你YY出来的),已经败了赵云一阵了,赵云可以说基本防守有余,攻击不足,至于张合的军队,你少在YY了,当时诸葛亮已经策反了三郡,重消息传到洛阳在等张合军队过来的时间,诸葛亮如果不是徐徐而进,早就可以兵临长安了,曹真真的看穿了计谋就不会还在箕谷和赵云耗着了,至少这是他想的应该是集结军队抵挡诸葛亮了,重头到尾,曹真都在箕谷和赵云耗的,说明自己是中了诸葛亮的疑兵之计,少在这里替曹真辩护什么了,不然一伐魏国怎么大的胜利,曹真居然没半点赏赐。 ...
阁下脑子倒未必不好使,就 是缺知少识,所以,讲出来的观点令人发笑。
赵云撑死一万人,这是谁告诉你的?
还有这一句:诸葛亮如果不是徐徐而进,早就可以兵临长安了,呵呵,这等人物,还要来讲三国,是不是有点笑人啊。
诸葛亮有张郃抵挡,要曹真什么事?这边曹真破了赵云,那边诸葛亮也已经被破了。
曹真开头是与赵云耗的,然后就收服月支等地了,你还是看完三国志再来讲这些不三不四的内容吧。
曹真只是击破了一只偏师,而张郃击破了诸葛亮的主力,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一一目了然。
好了,以上的话已经重复N遍了。
从此,这位ID的帖子,本人当作笑话,不再答理此位的帖子,除非遇到特别好笑忍不住了,就出来笑两声。
哈哈哈,刚写完,就发现楼下这个让人大笑的帖子。
搞了半天,这人以为长安在那三郡范围里面。哈哈,大家应该同意,本人没有必要与之纠缠了吧?难道还要我告诉他长安的地理位置?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1 于 2007-3-28 18:32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8 18:13
阁下脑子倒未必不好使,就 是缺知少识,所以,讲出来的观点令人发笑。
赵云撑死一万人,这是谁告诉你的?
还有这一句:诸葛亮如果不是徐徐而进,早就可以兵临长安了,呵呵,这等人物,还要来讲三国,是不是有点笑人啊。
诸葛亮有张郃抵挡,要曹真什么事?这边曹真破了赵云,那边诸葛亮也已经被破了。
曹真开头是与赵云耗的,然后就收服月支等地了,你还是看完三国志再来讲这些不三不四的内容吧。
曹真只是击破了一只偏师,而张郃击破了诸葛亮的主力,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一一目了然。
好了,以上的话已经重复N遍了。
========================================
曹真的军队只有几千人有是谁告诉你的,刘备打汉中,夏侯渊的兵马只有2W多有是谁告诉你的,比这个,你比我YY的更厉害,赵云是疑兵,5000-10000人最多也就是这个数,多了诸葛亮也拿不出来,就是那的出也不叫疑兵了,我什么时候说了曹真的功劳比张合大,又是你自己YY吧,曹真击破偏师不假,但是也不应该没有封赏,
至于诸葛亮的行军问题 袁子说的很清楚了,你不会认识中国两个字的意思吧, 又问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
作者:
shinbade1 时间: 2007-3-28 18:20
[quote]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8 16:35 发表
----胡扯谁不会, 引些历史资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瞧瞧?
而夏侯渊余部还没徐晃带走了部分这么一句绝强的句子, 我让你瞧清楚徐晃手上到底是什么兵.
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
陈式十余营兵力绝马鸣道,徐晃率兵征破. 时是徐晃与夏侯渊留守汉中的时候. 光徐晃一部就不比刘备十余营的兵力差多少了(当然,S二号说,徐晃就用千把兵把陈式十余营征破了我也没意见).
而徐晃到地有没有率夏候渊部队离开么?
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
徐晃跑是跑了, 但是所领的都是啥? 新兵. 这关平陇右, 镇汉中的夏候渊部队啥事? 莫非那支部队新兵很多?
呵呵,看看《徐晃传》
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
徐晃军里有不少新军,只能说明可能在宛地补充了一些新军,还能说明什么?
呵呵,徐晃军走了,曹操主力走了,张既走了。魏国在主观上判断没有战事,客观上十年没有发生蜀国来攻的情况下,居然在陈仓近十年间一直保持了一只“大军”(当然,你若认为此“大军”数在一万以内,就另说),你有半点军史常识都不会如是想。
此外,陈仓那里,魏军根本不认为是个很重要的地方,至少远底于祁山,所以,魏国不会在那里集中大量的军队。你以为在那种不太可能发生战斗的地方,驻守很多军队,是好玩的吗?会增添多少负担?魏国本身就判断
----笑, 不是个很重要的地方, 明帝,曹真的反映怎么会是那样?
明帝传中,分明是将襄樊、合肥、祁山列为重要防守据点,陈仓再怎么也是二流。曹真已经判断出蜀军要来攻陈仓,尚且只在陈仓只放了一千人,反而魏国认为此处无战事,而且事实上近十年也确实无战事的情况下,在陈仓摆了十年的“大军”,呵呵,这不是一般的小白能够YY出来的。
曹洪也是占有地利,且各个击破,才打败吴兰的。而且,当时还不止曹洪一支军队,还有张既的一支军队,加在一起,已快有一万了,完全足以对付张飞。
----还有张既的一支军队,加在一起,已快有一万
您好有数据啊, 根据在哪? 莫不是你创造的?
你自己去细读三国志去,曹洪一只偏师,且有张既数千军支持,有必要用很多兵?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7 01:29 发表
而且,曹真回洛阳,焉知不带走部分军队?
哈哈哈,敢情这阁下年纪轻轻眼都花了?
曹真带军队回洛阳==中军跟着曹真到关中了???
眼花至此,却悠然不知,昏馈得比刘阿斗也强不了哪去了吧。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7 20:55 发表
曹真被诏回洛阳, 解任督西方军事的职务, 他带军队回去干啥? 曹真莫非要造反?
中军本来就应该屯于首都附近,便于作战略机动,你以为大军出去打仗,打完了就在当地驻下来再不走了?
既然中军没跟曹真到西方, 那么, 你这句蓝色的话回我是啥意思? 你说什么大军初期打仗, 打完了就在当地驻下来再不走跟中军和曹真回朝带不带军队有什么关系? 既然中军没跟着曹真. 曹真返朝他带西方军队回洛阳干嘛? 造反去?
你要不是军事常识太差, 就是逻辑常识太差. 或者应该说, 两者都差.
还在发昏?中军本来就应该屯于首都附近,便于战略机动,你不懂意思?所以,推测曹真完全是有可能带兵回洛阳的。何谓二者没有关系?不是你自己说的,曹洪的兵给了曹真?曹洪带来,曹真带回,不是这道理吗?
还逻辑、军事呢,白脸儿糊弄女人去吧。
继续闹笑话吧, 我就不妨碍你了. 继续继续~[/quote]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1 于 2007-3-28 18:43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8 18:30
明帝传中,分明是将襄樊、合肥、祁山列为重要防守据点,陈仓再怎么也是二流。曹真已经判断出蜀军要来攻陈仓,尚且只在陈仓只放了一千人,反而魏国认为此处无战事,而且事实上近十年也确实无战事的情况下,在陈仓摆了十年的“大军”,呵呵,这不是一般的小白能够YY出来的。
==============================================
陈仓只放了一千人有是那里出来的,我记得陈仓记载了军队数量的只有三国演义上的三千的,不知道你的一千人出子那本史书.
作者:
shinbade1 时间: 2007-3-28 18:37
楼上的,《明帝纪》裴注引魏略,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纔千余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
请自行将我的帖子中的一千人加上一个字,变为一千来人或一千余人。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1 于 2007-3-28 18:39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8 18:38
楼上的,《明帝纪》裴注引魏略,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纔千余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
=========================
那就是一千,你自己斩俘万计还扯了半天,还敢搞这种飞机.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8 18:44
而昭兵纔千余人
====================
是谁告诉你不能是九千,一定是一千的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28 18:50
论讨亮功,封爵增邑各有差。
特别是这句,讨亮功,别人都封了,曹真却半点没封,到是后来陈仓,自己没出面,就派了个人去,就并前二千九百户。可见绝对不是曹睿忘记了这位曹子丹大将军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8 19:27
呵呵,看看《徐晃传》
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
徐晃军里有不少新军,只能说明可能在宛地补充了一些新军,还能说明什么?
呵呵,徐晃军走了,曹操主力走了,张既走了。魏国在主观上判断没有战事,客观上十年没有发生蜀国来攻的情况下,居然在陈仓近十年间一直保持了一只“大军”(当然,你若认为此“大军”数在一万以内,就另说),你有半点军史常识都不会如是想。
----笑, 徐晃所将多为新兵只能说明"可能在宛地补充了一些新军"? 这叫什么军事常识? 一会说魏国无曲部制, 不能随便添兵, 一会徐晃不用任何命令就地补充新兵?
曹操派徐晃去助曹仁, 又不是兵力不足, 自然不会不给兵让他自己去补充. 你那逻辑还号称军事常识呢.
曹操率领来的中军回去了, 张既走?
魏国既建,为尚书,出为雍州刺史。----张既传
既临二州十馀年,政惠著闻,其所礼辟扶风庞延、天水杨阜、安定胡遵、酒泉庞淯、敦煌张恭、周生烈等,终皆有名位。
黄初四年薨。诏曰:“昔荀桓子立勋翟土,晋侯赏以千室之邑;冯异输力汉朝,光武封其二子。故凉州刺史张既,能容民畜众,使群羌归土,可谓国之良臣。不幸薨陨,朕甚愍之,其赐小子翁归爵关内侯。”明帝即位,追谥曰肃侯。子缉嗣。
直到文帝既位, 才换去做凉州刺史. 直至死都在西线.
真不知道一些人背着历史胡扯是怎么做到的, 神啊~`
彻底的YY去吧, S二号, 你还想说啥呢?
明帝传中,分明是将襄樊、合肥、祁山列为重要防守据点,陈仓再怎么也是二流。曹真已经判断出蜀军要来攻陈仓,尚且只在陈仓只放了一千人,反而魏国认为此处无战事,而且事实上近十年也确实无战事的情况下,在陈仓摆了十年的“大军”,呵呵,这不是一般的小白能够YY出来的。
----曹真已经判断了蜀军要出陈仓, 也没判断出是什么时候要出. 而当时张合已经督关中军东去协助伐吴. 曹真特意加强陈仓防守, 明帝一闻陈仓被攻, 立刻诏张合回师关中. 陈仓不重要? 二流?
曹真就是因为陈仓屯军撤走了, 才判断蜀军打陈仓的.
十二月,诸葛亮围陈仓,曹真遣将军费曜等拒之。
郝昭是千余人了, 费曜呢? 笑, 不重视?
哈哈哈,敢情这阁下年纪轻轻眼都花了?
曹真带军队回洛阳==中军跟着曹真到关中了???
眼花至此,却悠然不知,昏馈得比刘阿斗也强不了哪去了吧。
----笑, 曹真统的是西方军事, 他统的不是中军, 中军根本不需要等他曹真一块回去. 你这句话不等于中军跟着曹真一起执行任务, 难道还等于中军都完成任务了还等着曹真才一块回去?
眼花? 原文明指着:曹真督西方军事, 所以曹洪屯在陈仓的部队已经受了曹真指挥. 曹洪的部队如果是中军, 根本不可能会在曹真督的范围内, 就因为曹洪的部队已经被曹操留在西线"屯"下了. 所以曹洪的部队已经脱离了中军, 变成了西线防备军. 要曹洪部队变中军, 除非曹操曹丕曹睿解除了他屯于西线的状态回朝吧, 事实上呢? 诏回朝的只有曹真, 西方军事只换了个司令官. 曹洪部队仍然没解除屯于西线的状态. 他算什么中军?
你眼没花, 倒能把已经打完了仗的安排当成没事一样, 好象曹洪屯陈仓是在打仗一样, 搞笑.
这话小白都说不出来.
还在发昏?中军本来就应该屯于首都附近,便于战略机动,你不懂意思?所以,推测曹真完全是有可能带兵回洛阳的。何谓二者没有关系?不是你自己说的,曹洪的兵给了曹真?曹洪带来,曹真带回,不是这道理吗?
还逻辑、军事呢,白脸儿糊弄女人去吧。
----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
发昏的是哪个? 在打完仗后, 曹操亲自下令曹洪部队还屯陈仓. 曹洪这支军队已经被正式任命为陈苍屯军. 它怎么跟曹真回去? 还屯陈仓莫非是还在打仗的时候下的命令? 你S二号到底懂不懂军事?
曹洪的兵给了曹真是因为曹真督西方军事,我可从来没说过曹真督了中军. 曹洪带出去的, 曹真带回京? 您莫不是在开玩笑? 曹洪带出去的部队已经被委派去干嘛去了? 曹操有让曹洪调离陈仓了? 军事? 我不知道你懂不懂什么叫军事.
某人已经只能靠攻击对手来获得一丝安慰了. 连一点点史料都没了.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8 20:01 编辑 ]
作者:
shinbade1 时间: 2007-3-31 15:55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28 19:27 发表
----笑, 徐晃所将多为新兵只能说明"可能在宛地补充了一些新军"? 这叫什么军事常识? 一会说魏国无曲部制, 不能随便添兵, 一会徐晃不用任何命令就地补充新兵?
曹操派徐晃去助曹仁, 又不是兵力不足, 自然不会不给兵让他自己去补充. 你那逻辑还号称军事常识呢.
徐晃的新兵,可能是汉中、或宛地补充的,至于哪里补充的,史料没说,只能猜测一下。
曹操率领来的中军回去了, 张既走?
魏国既建,为尚书,出为雍州刺史。----张既传
既临二州十馀年,政惠著闻,其所礼辟扶风庞延、天水杨阜、安定胡遵、酒泉庞淯、敦煌张恭、周生烈等,终皆有名位。
黄初四年薨。诏曰:“昔荀桓子立勋翟土,晋侯赏以千室之邑;冯异输力汉朝,光武封其二子。故凉州刺史张既,能容民畜众,使群羌归土,可谓国之良臣。不幸薨陨,朕甚愍之,其赐小子翁归爵关内侯。”明帝即位,追谥曰肃侯。子缉嗣。
张既后来作什么去了,你去看一下张既传。不要尽找一些关系不大的来引。
先说一下,张既的兵,是西进了。根本就没在关中。
----曹真已经判断了蜀军要出陈仓, 也没判断出是什么时候要出. 而当时张合已经督关中军东去协助伐吴. 曹真特意加强陈仓防守, 明帝一闻陈仓被攻, 立刻诏张合回师关中. 陈仓不重要? 二流?
曹真就是因为陈仓屯军撤走了, 才判断蜀军打陈仓的.
陈仓不是蜀国进攻的合适方向,所以,魏国不会在这里驻很多军队,而且,一驻就是近十年。
就实际情况来看,蜀国也是攻祁山的多,攻陈仓的少(只有一次)
《明帝传》写了,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显然,这三个地方的重要性是一流的,其余就是二流三流了。
十二月,诸葛亮围陈仓,曹真遣将军费曜等拒之。
郝昭是千余人了, 费曜呢? 笑, 不重视?
我说的是郝昭千余人,至于以后增援的,也算陈仓原屯军力?
----笑, 曹真统的是西方军事, 他统的不是中军, 中军根本不需要等他曹真一块回去. 你这句话不等于中军跟着曹真一起执行任务, 难道还等于中军都完成任务了还等着曹真才一块回去?
眼花? 原文明指着:曹真督西方军事, 所以曹洪屯在陈仓的部队已经受了曹真指挥. 曹洪的部队如果是中军, 根本不可能会在曹真督的范围内, 就因为曹洪的部队已经被曹操留在西线"屯"下了. 所以曹洪的部队已经脱离了中军, 变成了西线防备军. 要曹洪部队变中军, 除非曹操曹丕曹睿解除了他屯于西线的状态回朝吧, 事实上呢? 诏回朝的只有曹真, 西方军事只换了个司令官. 曹洪部队仍然没解除屯于西线的状态. 他算什么中军?
你眼没花, 倒能把已经打完了仗的安排当成没事一样, 好象曹洪屯陈仓是在打仗一样, 搞笑.
这话小白都说不出来.
呵呵,我给你普及一点军事常识吧,象镇守关中这类前沿地区的军队,除了少量的州郡兵,由中央直属的叫作“外军”。象曹洪的这只军队,原本是中军,后来留下来就成了外军,而外军是时常调动,转移的。外军回到首都,就成了中军。你到现在连中军外军都不分,还来纠缠,你好笑不?
----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
发昏的是哪个? 在打完仗后, 曹操亲自下令曹洪部队还屯陈仓. 曹洪这支军队已经被正式任命为陈苍屯军. 它怎么跟曹真回去? 还屯陈仓莫非是还在打仗的时候下的命令? 你S二号到底懂不懂军事?
曹洪的兵给了曹真是因为曹真督西方军事,我可从来没说过曹真督了中军. 曹洪带出去的, 曹真带回京? 您莫不是在开玩笑? 曹洪带出去的部队已经被委派去干嘛去了? 曹操有让曹洪调离陈仓了? 军事? 我不知道你懂不懂什么叫军事.
象曹洪的这只军队,原本是中军,后来留在关中就成了外军,而外军是时常调动,转移的。外军回到首都,就成了中军。曹真回京时,完全有可能根据国家的作战需要,譬如征东吴,带部分的外军回京。
明白了吗?
某人已经只能靠攻击对手来获得一丝安慰了. 连一点点史料都没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1 于 2007-3-31 16:41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31 16:12
陈仓不是蜀国进攻的合适方向,所以,魏国不会在这里驻很多军队,而且,一驻就是近十年。
就实际情况来看,蜀国也是攻祁山的多,攻陈仓的少(只有一次)
《明帝传》写了,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显然,这三个地方的重要性是一流的,其余就是二流三流了。
========================================
诸葛亮为什么出祁山,因为陈仓难打,如果诸葛亮打下陈仓,对于运粮道路可以说是方便了很多,诸葛亮就不会老是粮尽而退了,如果魏国没有在那里有什么重要的防御力量,诸葛亮吃饱了撑着每次跑祁山出兵.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31 16:13
陈仓不是蜀国进攻的合适方向,所以,魏国不会在这里驻很多军队,而且,一驻就是近十年。
就实际情况来看,蜀国也是攻祁山的多,攻陈仓的少(只有一次)
《明帝传》写了,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显然,这三个地方的重要性是一流的,其余就是二流三流了。
========================================
诸葛亮为什么出祁山,因为陈仓难打,如果诸葛亮打下陈仓,对于运粮道路可以说是方便了很多,诸葛亮就不会老是粮尽而退了,如果魏国没有在那里有什么重要的防御力量,诸葛亮吃饱了撑着每次跑祁山出兵.
作者:
shinbade1 时间: 2007-3-31 16:40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31 16:13 发表
诸葛亮为什么出祁山,因为陈仓难打,如果诸葛亮打下陈仓,对于运粮道路可以说是方便了很多,诸葛亮就不会老是粮尽而退了,如果魏国没有在那里有什么重要的防御力量,诸葛亮吃饱了撑着每次跑祁山出兵.
陈仓扼住大散关,防守并不需要很多兵力,几千兵足以守牢,直待魏军来援或蜀军败退。
因此,凭空假设陈仓近十年一直驻着(数万)“大军”,那是可笑的。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1 于 2007-3-31 17:08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31 17:00
徐晃的新兵,可能是汉中、或宛地补充的,至于哪里补充的,史料没说,只能猜测一下。
----还屯陈仓的曹洪, 夏侯原余部,张合军全都不是新兵. 而徐晃所将多为新兵就可以了.
张既后来作什么去了,你去看一下张既传。不要尽找一些关系不大的来引。
先说一下,张既的兵,是西进了。根本就没在关中。
----张既原是雍州刺史, 文帝只不过是把张既转去做凉州刺史, 雍州兵跟着他张既西进了? 您老莫不是开惯了玩笑不知道停?
你有张既的兵西进了的证据就去引出来, 少在这捏造去吧你.
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黄华、麹演各逐故太守,举兵以应之。既进兵为护羌校尉苏则声势,故则得以有功。既进爵都乡侯。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帝忧之,曰:“非既莫能安凉州。”乃召邹岐,以既代之。
张既时为雍州刺史, 进兵助凉州有功, 被封爵都乡侯. 然后凉州多反, 才以既代凉州刺史, 而雍州刺史则是郭淮上任.
雍州兵自然归新的雍州刺史郭淮所统, 关凉州刺史张既鸟事? 还西进? 还根本没在关中? 你当张既是个啥角色? 能有自己的军团不成?
陈仓不是蜀国进攻的合适方向,所以,魏国不会在这里驻很多军队,而且,一驻就是近十年。
就实际情况来看,蜀国也是攻祁山的多,攻陈仓的少(只有一次)
《明帝传》写了,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显然,这三个地方的重要性是一流的,其余就是二流三流了。
----笑, 陈仓早就有兵守了, 自然无须再固. 要按你那种说法, 曹真上书加固陈仓防守, 理都不理祈山, 岂非此刻陈仓远比祈山重要, 祈山沦为二流了?
我说的是郝昭千余人,至于以后增援的,也算陈仓原屯军力?
----笑, 原屯军力早随张合去荆州去了, 郝昭也只是新来的, 叫什么原屯? 您开玩笑不会是这么个开法吧?
呵呵,我给你普及一点军事常识吧,象镇守关中这类前沿地区的军队,除了少量的州郡兵,由中央直属的叫作“外军”。象曹洪的这只军队,原本是中军,后来留下来就成了外军,而外军是时常调动,转移的。外军回到首都,就成了中军。你到现在连中军外军都不分,还来纠缠,你好笑不?
----中军本来就应该屯于首都附近,便于作战略机动,你以为大军出去打仗,打完了就在当地驻下来再不走了?
唉呀呀, 明明某人说的是中军打完仗需要回去, 结果曹洪的恰恰是打完仗让曹操给命令留屯陈仓去了. 你现在倒又跑去说外军回到首都就成中军?
哪时候外军不用命令就可以直接回首都去的?
可笑的是, 某人还居然能说出曹洪这外军无须调遣就跟着曹真回京了. 自动变回中军呢. 还说别人纠缠?
象曹洪的这只军队,原本是中军,后来留在关中就成了外军,而外军是时常调动,转移的。外军回到首都,就成了中军。曹真回京时,完全有可能根据国家的作战需要,譬如征东吴,带部分的外军回京。
----笑, 哪记载了征东吴曹真带了部分关中军回京? 曹真此次回京不是去打东吴, 而是加官进爵督内外军事, 带军队回去干啥? 明帝有调离部队回去么?
你还想用你的假设来当历史?
作者:
shinbade1 时间: 2007-3-31 17:47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31 17:00 发表
徐晃的新兵,可能是汉中、或宛地补充的,至于哪里补充的,史料没说,只能猜测一下。
----还屯陈仓的曹洪, 夏侯原余部,张合军全都不是新兵. 而徐晃所将多为新兵就可以了.
何以见得那些部队“全都不是新兵”?
徐晃部队多为新兵?你真敢瞎解史料。
《徐晃传》:晃所将多新卒。明显说了,徐晃军中的新军的比例较高。不是“多为新兵”的意思,不要瞎想象。
----张既原是雍州刺史, 文帝只不过是把张既转去做凉州刺史, 雍州兵跟着他张既西进了? 您老莫不是开惯了玩笑不知道停?
你有张既的兵西进了的证据就去引出来, 少在这捏造去吧你.
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黄华、麹演各逐故太守,举兵以应之。既进兵为护羌校尉苏则声势,故则得以有功。既进爵都乡侯。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帝忧之,曰:“非既莫能安凉州。”乃召邹岐,以既代之。
张既时为雍州刺史, 进兵助凉州有功, 被封爵都乡侯. 然后凉州多反, 才以既代凉州刺史, 而雍州刺史则是郭淮上任.
雍州兵自然归新的雍州刺史郭淮所统, 关凉州刺史张既鸟事? 还西进? 还根本没在关中? 你当张既是个啥角色? 能有自己的军团不成?
天,都提示你看史料了,还要本人费事引出来。所谓要尊老爱幼,我爱幼了,汝也须懂尊老啊?你这样懒,想累吾?
《张既传》:其后与曹洪破吴兰於下辩,又与夏侯渊宋建,别攻临洮、狄道,平之。
《张既传》: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既进兵为护羌校尉苏则声势,故则得以有功。既进爵都乡侯。
你自己看看去吧,张既的军队是不是还呆在关中。
陈仓不是蜀国进攻的合适方向,所以,魏国不会在这里驻很多军队,而且,一驻就是近十年。
就实际情况来看,蜀国也是攻祁山的多,攻陈仓的少(只有一次)
《明帝传》写了,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显然,这三个地方的重要性是一流的,其余就是二流三流了。
----笑, 陈仓早就有兵守了, 自然无须再固. 要按你那种说法, 曹真上书加固陈仓防守, 理都不理祈山, 岂非此刻陈仓远比祈山重要, 祈山沦为二流了?
你还这么没有阅读力?明帝那话将合肥、襄阳、祁山并提,明确指出这是魏国国防三个最重要的支撑点。
阁下看来,这句话成了这三个地方有无需要“再固”?这是你的理解力?
曹真上书,是料定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大败,不敢复出;但陈仓兵少,极有可能诸葛亮会来进攻。
我说的是郝昭千余人,至于以后增援的,也算陈仓原屯军力?
----笑, 原屯军力早随张合去荆州去了, 郝昭也只是新来的, 叫什么原屯? 您开玩笑不会是这么个开法吧?
呵呵,郝昭军在诸葛亮来攻之前就屯陈仓(原屯);费曜是打起来后才增援。你干嘛不扯一下,原屯陈仓的,那是韩遂、马超为首的关中联军的某一只啊!
阁下的老毛病来了,无理开始搅三分了。哈哈哈,本人静观其表演。
----中军本来就应该屯于首都附近,便于作战略机动,你以为大军出去打仗,打完了就在当地驻下来再不走了?
唉呀呀, 明明某人说的是中军打完仗需要回去, 结果曹洪的恰恰是打完仗让曹操给命令留屯陈仓去了. 你现在倒又跑去说外军回到首都就成中军?
呵呵,你真的不懂什么是中军,什么是外军?科普一下。
中军外出打仗,打完了以后,并非“就在当地驻下来不走了”,但也不是绝对不会驻下来。一切都根据战争的需要,懂了吗?总是,无论中军还是外军,都是直属中央的,在外的,称为外军;在中央的,称为中军。这些军队都是根据战争需要时常调动,转移的。
不象州郡兵,还有部曲、私人性质。
哪时候外军不用命令就可以直接回首都去的?
可笑的是, 某人还居然能说出曹洪这外军无须调遣就跟着曹真回京了. 自动变回中军呢. 还说别人纠缠?
呵呵,又来胡缠了不是?曹真回京,当然是有命令的;难道他是私自回京的?
----笑, 哪记载了征东吴曹真带了部分关中军回京? 曹真此次回京不是去打东吴, 而是加官进爵督内外军事, 带军队回去干啥? 明帝有调离部队回去么?
曹真带兵回首都,属于正常的兵力调动。
曹真“黄初三年还京都”,这是曹丕时代,曹丕一直在大规模对东吴动武,只是由于水军不行没有什么效果。但是集中兵力这类事情,肯定是有过的。
阁下怎么将此事扯到明帝身上了?刮一下鼻子。
你还想用你的假设来当历史?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31 18:16
何以见得那些部队“全都不是新兵”?
徐晃部队多为新兵?你真敢瞎解史料。
《徐晃传》:晃所将多新卒。明显说了,徐晃军中的新军的比例较高。不是“多为新兵”的意思,不要瞎想象。
----夏候渊余部,曹洪部都经过了两年多的汉中战斗, 新卒从何说起?
多为新卒的意思就不是徐晃军中新兵比例高了?
天,都提示你看史料了,还要本人费事引出来。所谓要尊老爱幼,我爱幼了,汝也须懂尊老啊?你这样懒,想累吾?
《张既传》:其后与曹洪破吴兰於下辩,又与夏侯渊宋建,别攻临洮、狄道,平之。
《张既传》: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既进兵为护羌校尉苏则声势,故则得以有功。既进爵都乡侯。
你自己看看去吧,张既的军队是不是还呆在关中。
----既进兵为护羌校尉苏则声势,故则得以有功。既进爵都乡侯。
笑, 这段话居然能把张既给留凉州, 还把雍州军都给留凉州了. 实在牛. 张既这位雍州刺史原来想留凉州就留凉州的? 啥时候魏国的州刺史能随便越界的?
你还这么没有阅读力?明帝那话将合肥、襄阳、祁山并提,明确指出这是魏国国防三个最重要的支撑点。
阁下看来,这句话成了这三个地方有无需要“再固”?这是你的理解力?
曹真上书,是料定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大败,不敢复出;但陈仓兵少,极有可能诸葛亮会来进攻。
----搞笑, 我说无需再固的是陈仓, 只是没想到你的理解力能理解出我说的是三地无须再固.
呵呵,郝昭军在诸葛亮来攻之前就屯陈仓(原屯);费曜是打起来后才增援。你干嘛不扯一下,原屯陈仓的,那是韩遂、马超为首的关中联军的某一只啊!
阁下的老毛病来了,无理开始搅三分了。哈哈哈,本人静观其表演。
----搞笑, 韩,马是魏原屯之军? 关诸葛亮进攻的魏事?
现在说的是魏在诸葛亮北伐前西方兵力, 现在居然拿支诸葛亮北伐后才被调去屯于陈仓的部队说数量, 这是谁在无理三分搅的?
本人早已静观阁下很多表演了.
呵呵,你真的不懂什么是中军,什么是外军?科普一下。
中军外出打仗,打完了以后,并非“就在当地驻下来不走了”,但也不是绝对不会驻下来。一切都根据战争的需要,懂了吗?总是,无论中军还是外军,都是直属中央的,在外的,称为外军;在中央的,称为中军。这些军队都是根据战争需要时常调动,转移的。
不象州郡兵,还有部曲、私人性质。
----笑, 我也科普一下, 中军被外调去负责防备后, 没有特别调令, 是不会回去重新当中军的.
能常调动的又何止所谓的"中外军", 司马懿就请明帝调了冀州5千人到上硅秋冬西战阵, 春夏修桑田.
我不知道什么是中军, 什么是外军么? 我说的是这支外军没有被调回京城, 某人却说外军跟着回去了而已. 你还想扯下去就继续吧.
呵呵,又来胡缠了不是?曹真回京,当然是有命令的;难道他是私自回京的?
----曹真回京跟西方屯驻的军队回京有鸟关系?
曹真带兵回首都,属于正常的兵力调动。
曹真“黄初三年还京都”,这是曹丕时代,曹丕一直在大规模对东吴动武,只是由于水军不行没有什么效果。但是集中兵力这类事情,肯定是有过的。
阁下怎么将此事扯到明帝身上了?刮一下鼻子。
----请教一下阁下曹丕什么时候把西方军队给调去东征了.
你不用你的假设来当历史, 就找出证据, 别你自顾自的说"肯定".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31 23:05
汉晋春秋曰: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晋书: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
汉晋春秋和晋书的记载明显是矛盾的,汉晋说诸葛亮在卤城停留,与司马懿展开决战,大败司马懿,而晋书写的是司马懿攻击并且要围住诸葛亮大军,然后诸葛亮立马开溜,司马懿立刻追击,大破诸葛亮,斩杀万人.
作者:
风雨飘零 时间: 2007-4-1 11:00
先不说别的问题,只是各位都提到,陈寿在极力的美化诸葛亮,不知道可以从史书的哪儿看得出来,小弟愚鲁,还想让各位大哥一一列举,以解疑惑,麻烦了,谢谢!!!
作者:
心怀蜀汉 时间: 2007-4-5 23:24
其实不但是美化诸葛,陈寿在每个人的传记中都努力为传主隐讳,尽量提好的不说坏的。不过由于近距离了解诸葛,对诸葛的能力极RP相当佩服而已。
看诸葛死后就知道了,只要发生了什么好事情,百姓都奔走相告是诸葛后人做的。做人做到这份上,全中国也就诸葛一人了,包括蜀中人民带白巾,南中人民怀念诸葛等等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7-4-6 09:21
先假设俘斩万计是真的,在假设“万计”是1万~2万之间,然后让我们来分析当时的战况。
首先,司马懿打得是追击战,所以不会和敌军硬耗,那么要做到俘斩万计只有彻底击溃敌军[假设7万,八万-消耗并不为过](至少是敌军主力[4万~5万])才有可能。那么这样的大功不可能在三国志毫无记载(即使隐讳最多也就是减小或不提伤亡,不可能完全瞒住)。
再者,诸葛亮带出去8万人,带回来4万[8万-消耗1万-俘斩1.5万-{带回或中途病死伤兵+逃兵}1.5万]。五次北伐的时候居然又拉出来10万,诸葛亮不是神仙,不可能做到撒豆成兵。
综上所述,俘斩万计记载不实,至少是掺了水分的。
[ 本帖最后由 酒魔剑仙 于 2007-4-6 10:08 编辑 ]
作者:
鬼唱詩 时间: 2012-10-30 14:16
原帖由 酒魔剑仙 于 2007-4-6 09:21 发表
诸葛亮带出去8万人,带回来4万[8万-消耗1万-俘斩1.5万-{带回或中途病死伤兵+逃兵}1.5万]。
消耗1万、中途病死伤兵+逃兵=1.5万? 都不知道你有沒有常識的,要是這樣,5次出兵就要死(1+1.5) x 5 = 12.5 万人了。蜀盛時不過20万兵,依你說還得了-- 就算蜀囯別于魏吳,是不分男女俱發赴前險、老幼都要作戰也好,這樣下去蜀地人民也會倒了諸葛台吧?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