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读史诸疑》之答裴松之 [打印本页]

作者: 落寞之智者    时间: 2007-3-2 13:27     标题: 《读史诸疑》之答裴松之

建安五年,袁绍亲率十万大军跨河讨伐曹操,结果在官渡被曹操一举击溃,此役之后河北袁氏势力一蹶不振,最终被曹操吞并,而这场战役也成为古代战争史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

  此役中袁绍所统兵力为十万史有明文,为史学界所公认,毋须再作解释。关于战胜方曹操的兵力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裴松之在为陈寿《三国志》作注时曾用一段文字论证曹军的兵力,虽然最终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数值,却驳斥了陈寿说曹军“兵不满万”这一说法。引文如下:

  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钟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繇马为安在哉?

  这段文字针对的是陈寿在《武帝纪》中的两句话,我将在下面对此加以分析。

  首先,我个人也认为裴松之对于曹军兵力的这一辨析与推论逻辑性很强,我也认可其认为曹军不会不足万人这一观点,但是我却不赞同裴松之评价陈寿“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的这一说法,因为陈寿从未说过曹军总兵力不满万人这样的话。裴松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缘自其对陈寿的一句话的误解。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三国志武帝纪》)

  毫无疑问裴松之对曹军兵力的那段分析针对的是《武帝纪》中“时兵不满万”这句话,裴松之认为陈寿这句话说的是曹军的总兵力。陈寿的本意真是如此吗?我却以为不然。

  从《武帝纪》中的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袁绍连营数十里,曹操亦分营扼守(公亦分营与相当)。既然是分营,曹操就不会只有一个营盘――以曹操的兵力不可能建一个绵延数十里的大营。所以所谓的“分营”只能是曹操手下诸将别统兵马另立营寨与袁绍相当――此时曹仁、夏侯渊、于禁、徐晃、史涣、张绣等皆在官渡,都可以独当一面。而陈寿说“公兵不满万”又是在“分营与相当”之后,由此可知陈寿所说的“兵不满万”应该是曹操主营的直属兵力,而不是曹军的总兵力。所以裴松之认为的陈寿说曹军兵不满万是由于他对陈寿原文的误读,曲解了陈寿的本意,所以他对曹军兵力的分析即使再合理、再充分也不能用来驳斥陈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故而裴松之评价陈寿“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也是无从说起。

  其次,裴松之提出了一个疑问:“按钟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繇马为安在哉?”

  我没有读过《世语》,也就无从知晓其对此是如何描述,仅就《三国志》中的记载代陈寿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三国志钟繇传》原文为“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由此可以看出钟繇的两千匹马是在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时送达的。裴松之所说的“时有骑六百余匹”在《武帝纪》中的原文则是“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也就是陈寿说曹军“骑不满六百”是在曹操破斩文丑之时,而不是曹操与袁绍官渡相持之日――官渡相持在曹操大破文丑之后。因此裴松之的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斩文丑时钟繇的马要么是还没有起运,要么是在运输途中,总之不是在曹操军营里”。裴松之又犯了一个时间倒置的错误,其对陈寿的这一质疑也是没有根据的。

[ 本帖最后由 落寞之智者 于 2007-3-5 16:12 编辑 ]
作者: 落寞之智者    时间: 2007-3-2 13:34

这是我06年的一篇随笔,今日来轩辕才发现与燕京晓林先生的《 曹操在官渡真的“兵不满万”吗? 》一文内容上有些许撞车。本不欲再旧作重拾,但因此文中所言与燕京先生之大作颇有出入,复转于此。
作者: 陆逊少年时    时间: 2007-3-4 17:54

裴氏随意涂鸦,理应匡正其谬!
作者: 落寞之智者    时间: 2007-3-5 16:02

竟然漏了几段,告罪,现已补上,见上文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