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评诸葛亮北伐的战功 [打印本页]

作者: 骁骑兵    时间: 2007-2-19 16:01     标题: 评诸葛亮北伐的战功

诸葛亮的北伐从战略上讲肯定是失败的,那么从战术上讲如何呢?


第一次北伐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诸葛亮对双方实力判断错误,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过低地估计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再加上马谡具体指挥战斗的能力十分低劣。第一次北伐以惨败结束,损失保守估计起码3万,第一次北伐的大好机会就被诸葛亮低劣的军事指挥给葬送了。明明有魏延、王平、马岱等久经沙场之将可用,可诸葛亮偏偏一眼就看中了马谡这个从未指挥过战斗的“大才”,原因无他,此人乃诸葛亮嫡系尔。



第二次北伐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陆逊大破曹休,西线魏军部分部队东下增援。诸葛亮乘机出兵,想捞点便宜,谁知早在曹真、张颌的算计之中。诸葛亮数万大军强攻只有1千人防守的陈仓。打了20多天居然打不下来。攻坚20余日,损失可想而知。蜀军低下的攻坚能力和诸葛亮低劣的战场指挥能力再次暴露无疑。张颌率军杀来,蜀军只好逃之夭夭。对了,还杀了王双。王双什么级别?这种小仗也要吹?至于诸葛亮给他兄长的那封信也能作为证据?难道让诸葛亮跟虽是自己兄长但也是吴国大臣的诸葛谨说:“这次我军以绝对优势攻陈仓惨败。”?



第三次北伐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总算拿下了魏国放弃的武都、阴平。不过这一仗是陈式在具体指挥。郭淮数千人马出击了。诸葛亮数万军队在手,居然让郭淮数千人马全身而退。如此战果?


第四次北伐
司马懿新官上任,对西线战局还没入门,蜀军总算打了个胜仗,可光凭“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就魏军损失有多大就证据不足了。别忙,诸葛亮指挥下的蜀军刚打了个胜仗转眼就被人家来了个“俘斩万计”.
拥诸葛亮的只承认获斩甲首三千,就是不承认有俘斩万计一事,一说到俘斩万计就是伪证。看到这里就好笑了,只要清楚一点军事常识的都知道,这不过一次战役中的2场不同的战斗而已。有人用张颌的死来证明魏军损失大,照此逻辑朝鲜战场上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之死就可以证明志愿军重创美第八集团军了?笑话!最后第4次北伐诸葛还是被司马赶回了老家。这次北伐诸葛损失数万人也是得不偿失,失败之及。


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率军出谷后,看到魏军已经沿河筑垒坚守,于是西上五丈原。谁知
魏将郭淮早就判断出蜀军下一步将自五丈原北进,占领北原,以切断陇道,威胁魏国的陇右与关中之联系,迫使魏军与其决战,因此建议抢先占领该地。结果诸葛亮进攻北原的部队被早有准备的郭淮打的大败而逃。
接着,诸葛亮率大军声东击西,希望魏军主力西援,好趁机向东进攻阳遂,又被魏军识破,双方会战于积石一带,由于魏军已有准备而蜀军进攻再次失败。
接着双方打成了相持,相持自然是对魏军有利。期间,双方又打了两仗,魏军利用河水泛滥把部分蜀军隔离在武功水东岸的时机,出动万人想一举歼灭这部分蜀军(虎步监孟琰带领的部队),但是诸葛亮一面组织隔河部队以弓箭支援东岸,一面快速架设桥梁联系两岸部队,从而挫败了魏军的企图;魏军又派出机动部队袭击蜀军后方,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从5月到8月,诸葛亮多次向魏军挑战,但是魏军坚守不出,这样渡过了100多天。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蜀军开始撤退。第五次北伐双方交手4次,蜀军是3败1胜。总的来说还是失败。


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一伐大败,二伐再败,三伐小胜,四伐先胜后败,五伐也是败多胜少。所以,即便从战术上分析,诸葛亮北伐也是败多胜少,得不偿失。诸葛亮的北伐拉大了魏蜀两国国力的差距。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2-19 16:21

批评楼主:
你的题目中的“战功”两个字应该加上引号,才符合你文章的思想。

另外,不同意四伐“先胜后败”。其实,第四次北伐,就是败了,没有什么“先胜”可言。双方交战过程中,对方的兵员或将领发生损失,这就算己方“先胜”了吗?
反过来,第四次北伐,被魏军击退,本就是失败了,且退兵时被魏军“斩首万余”,不折不扣是一场失败。

第三次北伐,其实就是抢占了一些魏军弃守的地盘。对比其余几次北伐的情况,这一次出征,搁别人不一定能算什么值得一书的“胜利”;但搁诸葛亮身上,大约确实可以称为了不起的“胜利”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2-19 16:23 编辑 ]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2-19 17:00

马岱能力其实不怎么样,被牛金大破,斩获千余级。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2-19 17:04

关于第四次北伐斩伏万计的事,如果是真的晋朝必会有记载,司马懿就是晋朝皇帝的祖宗,祖宗的功劳晚辈能不记?但是裴松之遍查诸史楞是没找着,后来在唐朝又出现了,其乖剌可知。
作者: 平生最爱周公瑾    时间: 2007-2-20 16:29

其实不妨计算下双方消耗的物力人力是多少,再计算他们分别占该国比列多少
作者: 骁骑兵    时间: 2007-2-20 18:06

这个准确的数据没办法考证了.不过我是相信消耗的物力人力是蜀国吃亏.
作者: 姚亚    时间: 2007-2-20 19:27

蜀国这是以守为攻,诸葛亮收复中原是十分艰难的,他兴师动众就是要让蜀国多活几年.
作者: realzhuyi    时间: 2007-2-21 12:31

司马、郭淮、张郃都是1等1的统帅啊,不过以蜀一州的国力,不主动出击而固守迟早会被魏吞并的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2-21 14:58

郭淮带兵水平其实不怎么样。
作者: 灭鼠二号    时间: 2007-2-23 12:10



QUOTE: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2-19 17:04 发表
关于第四次北伐斩伏万计的事,如果是真的晋朝必会有记载,司马懿就是晋朝皇帝的祖宗,祖宗的功劳晚辈能不记?但是裴松之遍查诸史楞是没找着,后来在唐朝又出现了,其乖剌可知。

<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的传记,裴松之所注的只是《三国志》,并非一定要将“追击,破之,俘斩万计”的事迹写在注里。何来“裴松之遍查诸史楞是没找着”?这要不算是意淫,天下就没有意淫一事了。

合着《晋书》的内容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应该还是晋朝的记录吧。

当然,诸葛亮被“追击,破之,俘斩万计”的记载,有无一点点水份,那就另当别论了。在没有证明其水分之前,还是先作为可信的正史来看待为妥。
作者: 消失D马甲    时间: 2007-2-23 14:56



QUOTE:
原帖由 灭鼠二号 于 2007-2-23 12:10 发表


<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的传记,裴松之所注的只是《三国志》,并非一定要将“追击,破之,俘斩万计”的事迹写在注里。何来“裴松之遍查诸史楞是没找着”?这要不算是意淫,天下就没有意淫一事了。

合 ...

不知道陈寿的老大是那位??
那么大的功劳都不记。。陈寿的胆子好大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3 17:32

合着《晋书》的内容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应该还是晋朝的记录吧。

----唐朝的房先生不知从哪儿找出来的内容. 算是晋朝的记录. 只不过三国志和斐注都注明了该战张合随军追击的结果. 而晋书则扭扭捏捏的不敢写张合之死.

直到房松龄编史, 才收集这么一句玩意. 生在晋. 南北朝的同志们无一记载此句, 要把这内容当正史?

有水分没水分. 这点谁都明白.
最搞笑的是把俘斩万计当大胜的逻辑: 不管哪方面, 就算宣帝本人在胜后评论蜀方动向, 提都不提此次战果. 反而只说诸葛亮数次因粮尽而退, 必是三年后方动. 难道各方眼里, 如此的俘斩万计对蜀方一点影响都没有? 当年曹休同志一个被俘斩万计, 明帝多番抚顺而曹休羞卒, 连西方张合都被调往荆州配合战吴, 反而蜀方区区一州被俘斩万计了, 却啥影响都没有?

晋书这俘斩万计要能真, 那估计曹休能被气活过来也说不定.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3 17:36

某蓝又开始无视史料了 不符合他脑袋的就选择性失明 哈哈
作者: 霜夜诡狼    时间: 2007-2-23 17:50

老诸也不容易啊
他是治民的料
不是打仗的料
作者: 霜夜诡狼    时间: 2007-2-23 17:52

老诸也不容易啊
他是治民的料
不是打仗的料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2-23 18:52

对于史料要有取舍,像这种可信度极低的史料信它干吗?
作者: 纳兰公子    时间: 2007-2-24 01:31



QUOTE:
原帖由 霜夜诡狼 于 2007-2-23 17:52 发表
老诸也不容易啊
他是治民的料
不是打仗的料

非也
诸葛若不是打仗的料 那他以前那些仗是怎么打的呢?
实在是蜀汉后期 能用者实在少得可怜 拿得出手的大将几乎没有
好不容易打下点地盘 手下的人没用 又没守住
再好的军师也要有能打仗的将军啊
作者: 纳兰公子    时间: 2007-2-24 01:33



QUOTE:
原帖由 消失D马甲 于 2007-2-23 14:56 发表


不知道陈寿的老大是那位??
那么大的功劳都不记。。陈寿的胆子好大

陈寿是以魏为正 司马氏却是夺了魏的人 换了你 你能记?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01:39

陈寿不以魏为正. 资治通鉴才是以魏列年表.

陈寿的三国志是成书于晋. 换了你, 你敢不记么?
作者: 纳兰公子    时间: 2007-2-24 01:47

可是我怎么记得三国志是以魏为大统的额?还请兄台赐教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01:54

三国志是载哪家就以哪家的史了为主. 成书是成书于晋. 以谁为大统, 这个体现在三国志里的哪个地方就需要请教了.
作者: 纳兰公子    时间: 2007-2-24 02:02

呵呵 兄台高见 是我记错了?我记得陈寿是以魏为正统的啊
作者: 灭鼠二号    时间: 2007-2-24 02:03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3 17:32 发表
合着《晋书》的内容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应该还是晋朝的记录吧。

----唐朝的房先生不知从哪儿找出来的内容. 算是晋朝的记录. 只不过三国志和斐注都注明了该战张合随军追击的结果. 而晋书则扭扭捏捏的不敢写张合之死.

直到房松龄编史, 才收集这么一句玩意. 生在晋. 南北朝的同志们无一记载此句, 要把这内容当正史?

有水分没水分. 这点谁都明白.
最搞笑的是把俘斩万计当大胜的逻辑: 不管哪方面, 就算宣帝本人在胜后评论蜀方动向, 提都不提此次战果. 反而只说诸葛亮数次因粮尽而退, 必是三年后方动. 难道各方眼里, 如此的俘斩万计对蜀方一点影响都没有? 当年曹休同志一个被俘斩万计, 明帝多番抚顺而曹休羞卒, 连西方张合都被调往荆州配合战吴, 反而蜀方区区一州被俘斩万计了, 却啥影响都没有?

晋书这俘斩万计要能真, 那估计曹休能被气活过来也说不定.

这类意淫,还是算了吧。

你要是认为此处《晋书》记载有误,那是需要证据的,而不是仅凭意淫就能否定的。

要是意淫就能否定史料的话,那就简单了:诸葛亮多么伟大啊,怎么可能被人俘斩万余(或更少一些)呢。何必这么多废话。

诸葛亮经此大败,过了数年才缓过气来,才重新拼凑了十万兵进行第五次“北伐”,怎么叫“一点影响都没有”?
宣帝本人的评论哪里有史料?
曹休被俘斩万计?这就不是搞笑了?哈哈,真能选择啦。
你诸葛亮被俘斩万计,曹休生哪门子气,要气,也应该是诸葛亮被气活过来;就算这位诸葛亮没有被气活过来,也只能说明他的老脸皮比曹休得要厚得多。

但没准,老诸还真气活过来了,正在论坛上意淫他当年的伟大呢。

[ 本帖最后由 灭鼠二号 于 2007-2-24 02:12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02:13

笑, 意淫么?

原来是我意淫出三国志, 斐注都不载此例? 原来是我意淫房玄龄记此记录?

诸葛亮经此大败,过了数年才缓过气来,才重新拼凑了十万兵进行第五次“北伐”,怎么叫“一点影响都没有”?
宣帝本人的评论哪里有史料?
曹休被俘斩万计?又来意淫了呵呵。
你诸葛亮被俘斩万计,曹休生哪门子气,要气,也应该是诸葛亮被气活过来。

----
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
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
非三稔不能动矣
。”
宣帝本人的评论. 哪里的史料? 不就是晋书的史料咯.

休果举众入皖,乃召逊假黄钺,为大都
督,逆休。休既觉知,耻见欺诱,自恃兵马精多,遂交战。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
为左右冀,三道俱近,果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余,牛马
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略尽。
----陆逊传
唉, 天,原来我又意淫出了曹休被"俘斩万计"的~

休上书谢
罪,帝遣屯骑校尉杨暨慰谕,礼赐益隆。休因此痈发背薨,谥曰壮侯,子肇嗣。
----曹休传
唉, 原来还是我意淫曹休气啥气死的~ 真牛真牛.
曹真被斩个万余而已. 就已经蒙帝亲抚问之, 曹休其死之, 诸葛亮被俘斩万记, 明帝当没这事, 司马懿当没影响, 蜀国上下无一人批评此次大败, 诸葛亮也不自省, 曹休不气活过来?
诸葛亮气死? 诸葛亮就是么气死啊

某二号不懂历史就少出声嘛. 何必呢?`

诸葛亮修养三年才恢复10万军队是哪飞出来的? 意淫吧你? 史书说诸葛亮这三年都是囤积粮谷于斜谷口, 又说诸葛亮造流马运输之. 都是说着粮食问题. 倒成了"恢复兵力"??哈哈!! 这年头意淫真的是不单草稿的.

对了, 诸葛亮除了有一次调了李严的2万兵, 和吕义率5千兵赴汉中外. 就再也没有集兵于汉中的调动了. 诸葛亮是怎么"恢复"到10万兵的? (李严的2万将士是在第四次北伐前就已经调往汉中了)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4 02:20 编辑 ]
作者: 灭鼠二号    时间: 2007-2-24 02:23



QUOTE:
原帖由 消失D马甲 于 2007-2-23 14:56 发表


不知道陈寿的老大是那位??
那么大的功劳都不记。。陈寿的胆子好大

很简单,三国志把功劳记在胜利者的传记中,而不记在失败者的传记中。

譬如曹休的败战,只写“战不利”;而到了周鲂、陆逊的传记里,就成了“斩获万计”。

司马懿“俘斩万余”诸葛亮,本应该记在司马的传记中,可是,《三国志》没有该司马的传记。

可见,陈寿的胆子是否“好大”,还要看你本人的胆子有“好小”。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02:26

笑, 某人的逻辑果然好使好会意淫啊!~~

七年春三月,封子虑为建昌侯,罢东安郡。夏五月,鄱阳太守周鲂伪叛,诱魏将曹
休。秋八月,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休于石亭。----孙权传

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明帝传

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明帝传.第四次北伐战果

身为胜利者的曹魏, 居然连写诸葛亮大败都不敢, 陈寿好大的胆子!~~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4 02:30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4 02:26 发表
笑, 某人的逻辑果然好使好会意淫啊!~~

七年春三月,封子虑为建昌侯,罢东安郡。夏五月,鄱阳太守周鲂伪叛,诱魏将曹
休。秋八月,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休于石亭。----孙权传

遣大将军曹真都督 ...

陈受又不以魏为正 不想记就不记呗 哈哈
作者: 灭鼠二号    时间: 2007-2-24 02:37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4 02:13 发表
笑, 意淫么?

原来是我意淫出三国志, 斐注都不载此例? 原来是我意淫房玄龄记此记录?
三国志没有司马懿传,裴注也不会补充一个司马懿传。怎么叫裴注不载此例?裴注不载的,多了去了呢。都不可信吗?
----
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
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
非三稔不能动矣。”
宣帝本人的评论. 哪里的史料? 不就是晋书的史料咯.

呵呵,这里面宣帝也没说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在街亭被大破,斩获万计,可见,诸葛亮北伐败于街亭也不可信了,呵呵。

休果举众入皖,乃召逊假黄钺,为大都
督,逆休。休既觉知,耻见欺诱,自恃兵马精多,遂交战。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
为左右冀,三道俱近,果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余,牛马
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略尽。
----陆逊传
唉, 天,原来我又意淫出了曹休被"俘斩万计"的~

哈哈,总之,你真能选。合意的就承认;不合意的,就斥为“不知哪来的”。

休上书谢
罪,帝遣屯骑校尉杨暨慰谕,礼赐益隆。休因此痈发背薨,谥曰壮侯,子肇嗣。
----曹休传
唉, 原来还是我意淫曹休气啥气死的~ 真牛真牛.
曹真被斩个万余而已. 就已经蒙帝亲抚问之, 曹休其死之, 诸葛亮被俘斩万记, 明帝当没这事, 司马懿当没影响, 蜀国上下无一人批评此次大败, 诸葛亮也不自省, 曹休不气活过来?
诸葛亮气死? 诸葛亮就是么气死啊
曹休要是也象诸葛亮那样,把皇帝摆在一边,什么都是他说了算,并且脸皮有诸葛亮那么厚,自然也就不会有“斩获万计”的记载了,更不会被气死了,呵呵。

某二号不懂历史就少出声嘛. 何必呢?`

哈哈,这样说,仿佛能给你壮点胆子,俺又不来吓唬你,何必呢?

诸葛亮修养三年才恢复10万军队是哪飞出来的? 意淫吧你? 史书说诸葛亮这三年都是囤积粮谷于斜谷口, 又说诸葛亮造流马运输之. 都是说着粮食问题. 倒成了"恢复兵力"??哈哈!! 这年头意淫真的是不单草稿的.

囤粮、造木马,与恢复兵力,有什么矛盾?哈哈。

对了, 诸葛亮除了有一次调了李严的2万兵, 和吕义率5千兵赴汉中外. 就再也没有集兵于汉中的调动了. 诸葛亮是怎么"恢复"到10万兵的? (李严的2万将士是在第四次北伐前就已经调往汉中了)

刘备死时,蜀国兵不过五六万,到了第一次北伐时就有了十余万,史书说诸葛亮这几年都作了A、B、C,可见,没有“恢复兵力”?那十余万人是天兵天将吗?

其实,不过就是抓更多的壮丁而已。据史学家考证,蜀的男同志基本都要当兵的。本人补充一点,估计七十岁以上的可以豁免吧。

[ 本帖最后由 灭鼠二号 于 2007-2-24 03:56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04:19

三国志没有司马懿传,裴注也不会补充一个司马懿传。怎么叫裴注不载此例?裴注不载的,多了去了呢。都不可信吗?
----笑, 我说的是晋朝和南北朝时代的文学史料都没有载出此例, 敢情整个晋朝, 南北朝就只有陈寿的三国志和斐松之做的注解? 要用唐朝的那则晋书所说的"俘斩万计"去把三国志的退走退军改掉. 恐怕难得很.

呵呵,这里面宣帝也没说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在街亭被大破,斩获万计,可见,诸葛亮北伐败于街亭也不可信了,呵呵。
----第一次北伐的大破关现在第五次北伐什么鸟事? 需要劳烦宣王拿来分析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后的动向?

哈哈,总之,你真能选。合意的就承认;不合意的,就斥为“不知哪来的”。
----搞笑, 曹休传是承认了: 失利. 还能说跟吴书矛盾? 你去看诸葛亮传和曹魏的明帝传哪个字敢提个"失利"或者"破"的?
谁跟你那么强悍啊, 失利倒不承认俘斩万计, 连胜利者都自称: 敌退的反而是俘斩万计的?

曹休要是也象诸葛亮那样,把皇帝摆在一边,什么都是他说了算,并且脸皮有诸葛亮那么厚,自然也就不会有“斩获万计”的记载了,更不会被气死了,呵呵。
----嗯嗯, 奇怪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倒没把皇帝丢一边, 而是深度责己呢?

哈哈,这样说,仿佛能给你壮点胆子,俺又不来吓唬你,何必呢?
----哎哟哟, 说我意淫出东西的是你, 现在不认帐的又是你, 吓唬我的是你, 现在倒过来说我吓唬你的还是你, 何必呢?

囤粮、造木马,与恢复兵力,有什么矛盾?哈哈。
----我只说历史书说的是前两样: 屯粮, 造木马改善运输条件. 没有恢复兵力, 我提过矛盾二字了? 只可惜如此大损失竟然无调集半点部队的记载, 汉中又没有大量的人口(曹操移民关中,汉中仅剩8万户人), 诸葛亮上哪恢复去? 你用意念给诸葛亮送去的是不? 我说的是你那恢复不过是你自己意淫罢了.

刘备死时,蜀国兵不过五六万,到了第一次北伐时就有了十余万,史书说诸葛亮这几年都作了A、B、C,可见,没有“恢复兵力”?那十余万人是天兵天将吗?

其实,不过就是抓更多的壮丁而已。据史学家考证,蜀的男同志基本都要当兵的。本人补充一点,估计七十岁以上的可以豁免吧。

----刘备只率4万出战. 并未全部有去无回(先主传:驻白帝, 收拢散卒). 至于蜀国兵不过五六万, 这么强悍的话是谁教给你的?
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刘备传
璋但许兵四千,其馀皆给半。----刘备传
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刘备传
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诸葛亮传
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 ----刘璋传
算算看? 三万余+成都三万精锐降卒+4千赠兵+诸葛亮,张飞率来的荆兵+李严率众所降+张飞所降之严颜+定蜀后蜀地各郡驻军居然是不过五六万???更不用说攻汉中时又补充了一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你当这不是调兵令?), 结果也还是"就五六万"???某二号到底知道不知道刘备有多少军力与曹操争汉中?
更不用说诸葛亮在平南后还有明确记载: 抽南中劲卒为军. 然后才率诸军屯汉中.
你以为补充军队是象阁下这般吹个牛就跑出来了?

嗯, 你补充的确实够意淫了. 对了, 我告诉你吧, 是斐注上记载刘备攻汉中时, 男子当战, 女子当运. 你还能时空大挪移给诸葛亮, 强人啊~
当然, 某二号的能力已经能YY出历史了, 还有啥不能的? 我就不问你拿证据了, 自个慢慢去YY去吧.

10余万是天兵天将? 襄阳记: 斩马谡时十万将士皆哭. 难道这十万将士是补充来的? 是天兵? 您倒是专门来搞笑啊.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2-24 08:00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04:25



QUOTE:
原帖由 sukerwl 于 2007-2-24 02:30 发表
陈受又不以魏为正 不想记就不记呗 哈哈

知道sukerwl胡说就好.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4 04:37 编辑 ]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4 04:34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4 04:25 发表

知道你胡说就好.

不以魏为正是你说的 自己也知道是在胡说了吧 哈哈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05:07



QUOTE:
原帖由 sukerwl 于 2007-2-24 02:30 发表
不想记就不记呗 哈哈

知道sukerwl胡说就好.
作者: 灭鼠二号    时间: 2007-2-24 16:23

[quote]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4 04:19 发表

----笑, 我说的是晋朝和南北朝时代的文学史料都没有载出此例, 敢情整个晋朝, 南北朝就只有陈寿的三国志和斐松之做的注解? 要用唐朝的那则晋书所说的"俘斩万计"去把三国志的退走退军改掉. 恐怕难得很.
哦,改口了?改了也不行啊,南北朝文学不载的,多了去了呢。都不可信吗?敢情你知道整个晋朝都没载此例?敢情《晋书》是在自己编故事了?呵呵,阁下可以否定25史了,呵呵。

----第一次北伐的大破关现在第五次北伐什么鸟事? 需要劳烦宣王拿来分析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后的动向?

那么,第二次北伐关第五次北伐什么鸟事?人家宣王不是照样拿来分析了?
可见,宣王拿什么不拿什么分析,或史书记载什么不记载什么,都自有其道理。你不能根据“某某书上没记载”,就否认另一本书的记载,明白?

----搞笑, 曹休传是承认了: 失利. 还能说跟吴书矛盾? 你去看诸葛亮传和曹魏的明帝传哪个字敢提个"失利"或者"破"的?
谁跟你那么强悍啊, 失利倒不承认俘斩万计, 连胜利者都自称: 敌退的反而是俘斩万计的?
那第四次北伐的失败,哪本书是不承认的?哪本书说过第四次北伐是胜了的?也就你们几个蜀类吧。

----嗯嗯, 奇怪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倒没把皇帝丢一边, 而是深度责己呢?
还不是因为皇上被凉一边了,无权无势,更不敢处理他,诸葛亮才自己厚着脸来处理自己了,把皇帝凉一边玩去。

----哎哟哟, 说我意淫出东西的是你, 现在不认帐的又是你, 吓唬我的是你, 现在倒过来说我吓唬你的还是你, 何必呢?
你不是意淫是什么?这个帐什么时候俺也认。知道你会搬出志里说“斩获万计”的事,问题是,你还是在选择啊。

----我只说历史书说的是前两样: 屯粮, 造木马改善运输条件. 没有恢复兵力, 我提过矛盾二字了? 只可惜如此大损失竟然无调集半点部队的记载, 汉中又没有大量的人口(曹操移民关中,汉中仅剩8万户人), 诸葛亮上哪恢复去? 你用意念给诸葛亮送去的是不? 我说的是你那恢复不过是你自己意淫罢了.
你怎么没有说矛盾?你不就是用诸葛亮在屯粮造木马,来否认诸葛亮在积极恢复兵力?
诸葛亮恢复军力,向来是有一套手腕的,他的哪次抽丁有过明确记载?如果找不到记载就否认,那蜀国的十余万兵(至少有一半是诸葛亮整出来的),还真是天兵下凡?


刘备死时,蜀国兵不过五六万,到了第一次北伐时就有了十余万,史书说诸葛亮这几年都作了A、B、C,可见,没有“恢复兵力”?那十余万人是天兵天将吗?

其实,不过就是抓更多的壮丁而已。据史学家考证,蜀的男同志基本都要当兵的。本人补充一点,估计七十岁以上的可以豁免吧。
----刘备只率4万出战. 并未全部有去无回(先主传:驻白帝, 收拢散卒). 至于蜀国兵不过五六万, 这么强悍的话是谁教给你的?
呵呵,这个话题,以前在我关于第一次北伐的帖子,咱就争论过。现在是倒过来的,你把那个帖子中我的观点移到这里了,有趣啊。看来阁下会装健忘,那就重头再来。这个五六万,是袁子说的,他说了这么强悍的话,你在那个帖子中不是当宝贝拿出来的吗?
不过,在以前那个帖子里,你把时间搞错了而已,这里的五六万是指刘备死时袁子估计的兵力数,不是诸葛亮北伐时的数目。
现在翻然醒悟了,还是有点进步了。
但是,阁下这什么辩品啊,BS一下。


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刘备传
璋但许兵四千,其馀皆给半。----刘备传
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刘备传
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诸葛亮传
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 ----刘璋传
算算看? 三万余+成都三万精锐降卒+4千赠兵+诸葛亮,张飞率来的荆兵+李严率众所降+张飞所降之严颜+定蜀后蜀地各郡驻军居然是不过五六万???更不用说攻汉中时又补充了一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你当这不是调兵令?), 结果也还是"就五六万"???某二号到底知道不知道刘备有多少军力与曹操争汉中?
更不用说诸葛亮在平南后还有明确记载: 抽南中劲卒为军. 然后才率诸军屯汉中.
你以为补充军队是象阁下这般吹个牛就跑出来了?

不要胡扯这些废话了,时间上你都没搞对。五六万,是指刘备夷岭大败之后的兵力数目(据袁子估计)。
大历史学家都说了,蜀国的男同志都当兵,这就叫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结果有了不少兵,但被人家东吴不是给吃了不少吗?
在我的关于第一次北伐的帖子中,不正是阁下,拼命否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手握有十余万兵,说什么从时间上计算,刘备死时只有五六万,不可能诸葛亮北伐时就成了十余万的吗?哈哈哈。
你装健忘没用。那时我就教育你,刘备兵被东吴歼灭后,后来逐渐收拢了散兵(散兵都在蜀吴边界,收拢较为容易),又加上诸葛亮手腕毒辣,疯狂征兵,使蜀国男同志基本全都在当兵,几年时间后拥有个十余万兵力不成问题。



嗯, 你补充的确实够意淫了. 对了, 我告诉你吧, 是斐注上记载刘备攻汉中时, 男子当战, 女子当运. 你还能时空大挪移给诸葛亮, 强人啊~
当然, 某二号的能力已经能YY出历史了, 还有啥不能的? 我就不问你拿证据了, 自个慢慢去YY去吧.
不用不知羞了,前一个帖子,你不知道本人是SHINBADE,胡言乱语也就算了,你现在还在胡扯,就不象话了。
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刘备攻汉中时杨洪的口中;但诸葛亮一直就是这样作的。不然,大历史学家怎么说“蜀国的男同志基本上都是兵“呢?


10余万是天兵天将? 襄阳记: 斩马谡时十万将士皆哭. 难道这十万将士是补充来的? 是天兵? 您倒是专门来搞笑啊

呵呵,现在也承认诸葛亮一次北伐时期汉中兵力有十万了,看来,虽然那个时候你的嘴巴很硬,本人的教化还是起了点作用。
这十万将士当然是诸葛亮花六七年功夫长期拼凑起来的,其中有一多半部分是刘备的老兵,后又抽了不少壮丁,连南中的少数兵族也抽了不少。哈哈,这就算天兵了。


[ 本帖最后由 灭鼠二号 于 2007-2-24 16:38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17:54

哦,改口了?改了也不行啊,南北朝文学不载的,多了去了呢。都不可信吗?敢情你知道整个晋朝都没载此例?敢情《晋书》是在自己编故事了?呵呵,阁下可以否定25史了,呵呵。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3 17:32 发表
合着《晋书》的内容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应该还是晋朝的记录吧。

--------唐朝的房先生不知从哪儿找出来的内容. 算是晋朝的记录. 只不过三国志和斐注都注明了该战张合随军追击的结果. 而晋书则扭扭捏捏的不敢写张合之死.

直到房玄龄编史, 才收集这么一句玩意. 生在晋. 南北朝的同志们无一记载此句, 要把这内容当正史?

人能有多么无视历史都好, 就摆在前面的话都能说是我改口的, 阁下那水平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 是我改口的么, 某二号要不要查查去? 除了懂歪曲,污蔑, 还懂什么?
两晋南北朝的史料不载的多了去? 麻烦阁下些两晋南北朝所不载的内容再出来吹水吧.
当然, 某二号只懂提个不载, 我前面所说的三国志斐注所写的此战过程与结果倒是整个给某二号提也不提. 莫非我说单单是不载就不可信了?

那么,第二次北伐关第五次北伐什么鸟事?人家宣王不是照样拿来分析了?
可见,宣王拿什么不拿什么分析,或史书记载什么不记载什么,都自有其道理。你不能根据“某某书上没记载”,就否认另一本书的记载,明白?

----出兵的方向可以拿来分析诸葛亮的之后的战略取向. 司马宣王还表达得不够清楚? 哦, 我忘了你根本不懂看历史记载的.
笑, 对你而言当然如此了, 后汉书(某某史书)的从字不能拿去否认吴录同盟(另一史书)的, 所以, 同盟就是合并么. 我很明白, 不过我不同意罢了.
对我而言则很明确了, 从字的字意与同盟的字意是矛盾的, 这结果只能是要么同盟错, 要么从袁术错.
也正如后汉书说是曹操自进位为魏公, 王爵的. 而三国志则言是汉献帝封策给曹操的. 这也是只能用来互相否认的. 也如三国志写的是箭射张合膝, 而魏略则言射中张合髀, 只能是说蜀书和魏略说的有矛盾.
要按某二号的无敌道理, 不能否认, 只能并存: 同盟是从的意思, 从也可以是同盟的意思, 自进位跟受封是同样的意思, 膝和髀是同样的意思. 哈哈哈哈~

那第四次北伐的失败,哪本书是不承认的?哪本书说过第四次北伐是胜了的?也就你们几个蜀类吧。
----搞笑, 否认战不利等于否认失败? 退走就不失败? 哪个家伙说第四次北伐胜了? 也就你这意类安给别人的吧?
第四次北伐只是没取得成功, 退走了(三国志记载). 就是没有被人破围兼俘斩的记载. 要么编魏书的那位不知道退走跟被破是两回事, 要么就是阁下把被破和退走当一回事.

你怎么没有说矛盾?你不就是用诸葛亮在屯粮造木马,来否认诸葛亮在积极恢复兵力?
诸葛亮恢复军力,向来是有一套手腕的,他的哪次抽丁有过明确记载?如果找不到记载就否认,那蜀国的十余万兵(至少有一半是诸葛亮整出来的),还真是天兵下凡?

----我说矛盾了? 你找出来啊, 又来玩污蔑? 我说你说诸葛亮补充兵力没根据而已. 你自己没根据就靠着个意淫说诸葛亮补充了兵力. 还不准我说历史没提此事??
诸葛亮再有手腕, 汉中那十万军队也有记载: 诸葛亮率诸军屯汉中, 这样汉中才会有十万蜀军出现的. 第四次北伐的损失是打哪补充上来的? 哪有调兵的记录? 莫非是你这意类给诸葛亮生出来的?
否认的是诸葛亮恢复兵力一说. 而不是否认诸葛亮北伐有十万将士在汉中, 您老先证明诸葛亮进行补充了再说吧.

呵呵,这个话题,以前在我关于第一次北伐的帖子,咱就争论过。现在是倒过来的,你把那个帖子中我的观点移到这里了,有趣啊。看来阁下会装健忘,那就重头再来。这个五六万,是袁子说的,他说了这么强悍的话,你在那个帖子中不是当宝贝拿出来的吗?
不过,在以前那个帖子里,你把时间搞错了而已,这里的五六万是指刘备死时袁子估计的兵力数,不是诸葛亮北伐时的数目。
现在翻然醒悟了,还是有点进步了。
但是,阁下这什么辩品啊,BS一下。

----笑, 诸葛亮战士不满五万. 跟蜀国有多少军队给诸葛亮调是一回事么?
况且袁子也不是唯一有数字记载的. 襄阳记就说了第一次北伐后诸葛亮有超越此数的兵力.
翻然醒悟? 笑, 那里讨论不是已经提出襄阳记, 我也已经承认了么? 还翻然醒悟? 果然是够搞笑啊.
反BS不懂看贴还胡乱污蔑的人.

不要胡扯这些废话了,时间上你都没搞对。五六万,是指刘备夷岭大败之后的兵力数目(据袁子估计)。
大历史学家都说了,蜀国的男同志都当兵,这就叫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结果有了不少兵,但被人家东吴不是给吃了不少吗?
在我的关于第一次北伐的帖子中,不正是阁下,拼命否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手握有十余万兵,说什么从时间上计算,刘备死时只有五六万,不可能诸葛亮北伐时就成了十余万的吗?哈哈哈。
你装健忘没用。那时我就教育你,刘备兵被东吴歼灭后,后来逐渐收拢了散兵(散兵都在蜀吴边界,收拢较为容易),又加上诸葛亮手腕毒辣,疯狂征兵,使蜀国男同志基本全都在当兵,几年时间后拥有个十余万兵力不成问题。

----袁子可是说诸葛亮用这五万战士劳师空伐. 莫非无岁不征是刘备死时?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袁子更有证据, 诸葛亮直到对付司马懿也只有步卒数万. 甭告诉我数万是十万的意思哦.
弄懂袁子的数字和时间再来废话吧. 若依袁子所言, 诸葛亮从头到尾都没有十万之众, 也就你这等牛人先依袁子言说在刘备死时只有5万, 却又否决了袁子后来说以此数万战士北伐与司马对持的说法, 果然是牛人风格嘛.
搞错时间? 谁搞错时间了现在?

不用不知羞了,前一个帖子,你不知道本人是SHINBADE,胡言乱语也就算了,你现在还在胡扯,就不象话了。
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刘备攻汉中时杨洪的口中;但诸葛亮一直就是这样作的。不然,大历史学家怎么说“蜀国的男同志基本上都是兵“呢?

----笑, 诸葛亮一直这样是哪记载的? 大历史学家是哪位? 哪篇著作说了男同志基本上都是兵? 根据又是什么?
把攻汉中时的"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说到诸葛亮北伐时, 还说诸葛亮一直这么干的, 还说是别人胡扯呢.
蜀国男同志基本都是兵这么高绝的话也说得出来? 益州户百万. 却只有十万卒, 难道蜀国有90万是女子?

呵呵,现在也承认诸葛亮一次北伐时期汉中兵力有十万了,看来,虽然那个时候你的嘴巴很硬,本人的教化还是起了点作用。
这十万将士当然是诸葛亮花六七年功夫长期拼凑起来的,其中有一多半部分是刘备的老兵,后又抽了不少壮丁,连南中的少数兵族也抽了不少。哈哈,这就算天兵了。

----笑. 真搞笑, 再说一次又何妨.
襄阳记上所载, 斩马谡时十万将士皆哭, 我早在另一贴里就已经认可和引用了, 另外也引了一则资料, 说明诸葛亮并无第一次北伐就能把十万将士都投入北伐的本钱, 因为: 依当时的运输能力, 每缝大役, 运兵过半. 诸葛亮十万之卒正好只能提数万征伐, 数万以为运兵.
某人的记忆力要真差到这程度, 也该去查查贴子.
诸葛亮率诸军屯汉中才将各地的军队屯于汉中. 这是有明确的调谴记载的. 所以第一次北伐后, 汉中有十万之众.
而今, 第四次北伐遭此大损, 却无调兵去汉中的记载, 十万兵是打哪飞出来的?
我要你找诸葛亮补充了的证据, 来证明诸葛亮损失了大量部队. 现在你却说补充是一直都存在的. 就是给不出证据. 你不是这么搞笑法的吧?
就你提的这些, 诸葛亮很能补充, 汉中第一次北伐后有十万之众, 跟第四次北伐诸葛亮补充没补充有鸟关系?
既然你要说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损失惨重, 诸葛亮是怎么补充回十万而又无调兵补充的记载的?
如果还要拿第一次北伐那十万之卒哪出来的来说事的, 我直接回答就可以了: 诸葛亮平南后率诸军屯汉中, 所以汉中囤聚了十万蜀军. 不是一直补充补充出来的.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4 23:24 编辑 ]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4 18:02

直到房松龄编史, 才收集这么一句玩意. 生在晋. 南北朝的同志们无一记载此句, 要把这内容当正史?

某蓝不但YY历史 还YY人 房玄龄变成房松龄 感情房乔跟蒲松龄是亲戚啊 哈哈笑死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18:09

笑, 还比不上你不仅YY历史,还能YY出陈寿想不记就不记那么牛来.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4 18:11 编辑 ]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4 18:17

丙寅,司马宣王围公孙渊於襄平,大破之,传渊首于京都,海东诸郡平。三国志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晋书

按某蓝的逻辑 三国志没记载司马屠襄平 晋书记了 所以司马没屠城 哈哈 这逻辑可真妙 此例也证明陈寿不想记司马屠城就没记 哈哈

[ 本帖最后由 sukerwl 于 2007-2-24 18:18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18:35

那是按sukerwl逻辑.

我否认晋书是因为: 晋书记为破, 而魏志魏书的作者晋臣孙盛则记为诸葛亮退走.

你要是认为破亮是退走的意思. 我没意见.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4 18:35

渊众溃,与其子脩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三国志

司马明明屠了万余人 陈寿就来个千数 陈寿自己都在YY史料 某蓝真是陈寿的嫡传弟子啊  哈哈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18:38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7千+二千=万余.
9千余不是千数.

sukerwl果然是房玄龄的滴传人选.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4 18:40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4 18:38 发表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7千+二千=万余.
9千余不是千数.

sukerwl果然是房玄龄的滴传人选.

司马不但屠了公卿以下 还屠杀了平民、将军 陈寿为何不记?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18:42

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
----平民不在相国以下?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4 18:43

明明有详细数字九千余 陈寿就来个千数打马虎眼 如此敷衍作史颇有某蓝遗风 哈哈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2-24 18:44

没上万自然只能以千数,S一号装小白啊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18:44

知道sukerwl胡扯了就好.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4 18:44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4 18:42 发表
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
----平民不在相国以下?

要是没晋书帮陈寿擦屁股 鬼知道司马屠了平民、将军啊 哈哈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18:45

也就你不知道, 谁都知道相国以下包括了平民. 对于当朝皇帝太祖的恶行, 陈寿当然不能写得太明显.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4 18:46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2-24 18:44 发表
没上万自然只能以千数,S一号装小白啊

司马屠平民陈寿不想记就没记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18:47

相国以下包括平民.
陈寿不是不能明写, 而是要给脸他是晋朝老祖.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4 18:48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4 18:45 发表
也就你不知道, 谁都知道相国以下包括了平民. 对于当朝皇帝太祖的恶行, 陈寿当然不能写得太明显.

不但有晋书给陈寿擦屁股 裴松之擦的更多 哈哈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2-24 18:50

陈寿真想不计的话来个斩敌千数就拉倒了,费心写上“相国以下”,正是要记载司马懿屠杀平民的恶行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4 18:53



QUOTE:
原帖由 sukerwl 于 2007-2-24 18:48 发表
不但有晋书给陈寿擦屁股 裴松之擦的更多 哈哈

行嘛, 又把范围缩了一大圈, 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同志们一下去缩成了陈寿一个.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4 19:01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2-24 18:50 发表
陈寿真想不计的话来个斩敌千数就拉倒了,费心写上“相国以下”,正是要记载司马懿屠杀平民的恶行

事实是没记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4 19:03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4 18:53 发表

行嘛, 又把范围缩了一大圈, 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同志们一下去缩成了陈寿一个.

可见陈寿的YY功底之深厚
作者: 平生最爱周公瑾    时间: 2007-2-24 19:05

最讨厌跟风的, 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
这字该放大一点,要么加个颜色也行,差点没看到………………


明明有详细数字九千余 陈寿就来个千数打马虎眼 如此敷衍作史颇有某蓝遗风 哈哈
==============================================
9000多确实可以称作千数,当然近似到万也行,那种都没有错误。
朋友你也太不懂幽默了,你可以这样想啊,外国记数爱用千做单位,百万以下都是千,以千数也可以是几百千啊,你这么说更符合你风格,哈哈

[ 本帖最后由 平生最爱周公瑾 于 2007-2-24 19:08 编辑 ]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4 19:44

并且晋书言司马屠了城还筑了京观的 陈寿不想记就没记
作者: 消失D马甲    时间: 2007-2-25 00:19



QUOTE:
原帖由 纳兰公子 于 2007-2-24 01:33 发表

陈寿是以魏为正 司马氏却是夺了魏的人 换了你 你能记?

敢情那是司马懿的功劳好不
他写的书是给司马炎看的
那种功劳谁敢不记???
司马大败诸葛跟司马夺魏有什么关系??劳的着陈寿不敢去记下来??
作者: 消失D马甲    时间: 2007-2-25 00:25



QUOTE:
原帖由 灭鼠二号 于 2007-2-24 02:23 发表


很简单,三国志把功劳记在胜利者的传记中,而不记在失败者的传记中。

譬如曹休的败战,只写“战不利”;而到了周鲂、陆逊的传记里,就成了“斩获万计”。

司马懿“俘斩万余”诸葛亮,本应该记在司马的 ...

丙寅,司马宣王围公孙渊於襄平,大破之,传渊首于京都,海东诸郡平。

司马大破公孙渊记下了..大败诸葛就不记..
陈寿的胆子是否“好大”,还要看你本人的眼睛有“多小”。
作者: 灭鼠二号    时间: 2007-2-25 00:33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4 17:54 发表

人能有多么无视历史都好, 就摆在前面的话都能说是我改口的, 阁下那水平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 是我改口的么, 某二号要不要查查去? 除了懂歪曲,污蔑, 还懂什么?
两晋南北朝的史料不载的多了去? 麻烦阁下些两晋南北朝所不载的内容再出来吹水吧.
当然, 某二号只懂提个不载, 我前面所说的三国志斐注所写的此战过程与结果倒是整个给某二号提也不提. 莫非我说单单是不载就不可信了?

你怀疑晋书的记载,这本也不是不可以,你可以写个帖子来证明一下嘛。但是,你只提了这么几条四六不着调的歪歪理,就要否认晋书的记载,是不行的,充其量只能表示你个人的理解,但是,不能拿来作为“证据”使用,这点你明白了?


----出兵的方向可以拿来分析诸葛亮的之后的战略取向. 司马宣王还表达得不够清楚? 哦, 我忘了你根本不懂看历史记载的.
呵呵,喝高了能壮胆啊。说来说去,既然司马宣王是在分析诸葛亮的战略取向,不是作军史记载,所以,第四次北伐中的杀敌的数字,不提当然是可以的。曹真分析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方向,不也没提第一次北伐的相关数字。他们不提,就能否认曾经发生过?
笑, 对你而言当然如此了, 后汉书(某某史书)的从字不能拿去否认吴录同盟(另一史书)的, 所以, 同盟就是合并么. 我很明白, 不过我不同意罢了.
对我而言则很明确了, 从字的字意与同盟的字意是矛盾的, 这结果只能是要么同盟错, 要么从袁术错.
也正如后汉书说是曹操自进位为魏公, 王爵的. 而三国志则言是汉献帝封策给曹操的. 这也是只能用来互相否认的. 也如三国志写的是箭射张合膝, 而魏略则言射中张合髀, 只能是说蜀书和魏略说的有矛盾.
要按某二号的无敌道理, 不能否认, 只能并存: 同盟是从的意思, 从也可以是同盟的意思, 自进位跟受封是同样的意思, 膝和髀是同样的意思. 哈哈哈哈~
我在那个帖子里讲了半天,你还是没有动脑子啊,再细细讲一次。后汉书所记载的“从”,是描述孙坚与袁术的合并,对这个合并,孙策理解为“同盟”(吴录如此记载);那么,对刘备投奔孙权,刘备又如何不可以理解为“同盟”呢?
凭什么你一口咬定两本书在这件事的叙述上有矛盾?你举了两本书中有矛盾记载的地方,就证明了此处的描述也是矛盾的?

下去好好动动你的锈脑。


----搞笑, 否认战不利等于否认失败? 退走就不失败? 哪个家伙说第四次北伐胜了? 也就你这意类安给别人的吧?
第四次北伐只是没取得成功, 退走了(三国志记载). 就是没有被人破围兼俘斩的记载. 要么编魏书的那位不知道退走跟被破是两回事, 要么就是阁下把被破和退走当一回事.
呵呵,看来,不懂得看史料的,其实是你某篮啊!晋书说的是诸葛亮退军被追击,损失万计,没有否认诸葛亮是“退走了”。
----我说矛盾了? 你找出来啊, 又来玩污蔑? 我说你说诸葛亮补充兵力没根据而已. 你自己没根据就靠着个意淫说诸葛亮补充了兵力. 还不准我说历史没提此事??
诸葛亮再有手腕, 汉中那十万军队也有记载: 诸葛亮率诸军屯汉中, 这样汉中才会有十万蜀军出现的. 第四次北伐的损失是打哪补充上来的? 哪有调兵的记录? 莫非是你这意类给诸葛亮生出来的?
难道诸葛亮是率了天兵来屯汉中吗?不是,这些兵,一部分是刘备的老兵,一部分是诸葛亮抽的壮丁。你不会说这十万兵都是刘备留给诸葛亮的吧?
否认的是诸葛亮恢复兵力一说. 而不是否认诸葛亮北伐有十万将士在汉中, 您老先证明诸葛亮进行补充了再说吧.
诸葛亮在四伐之后,经过三年的时间,才发动了第五次北伐,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兵力的补充。呵呵,诸葛亮的蜀国,基本上男同志都要当兵。假如规定18岁服兵役,则三年前15、16、17岁的,此时都已经在服兵役,如果兵力不足,还需要扩大。

----笑, 诸葛亮战士不满五万. 跟蜀国有多少军队给诸葛亮调是一回事么?
况且袁子也不是唯一有数字记载的. 襄阳记就说了第一次北伐后诸葛亮有超越此数的兵力.
翻然醒悟? 笑, 那里讨论不是已经提出襄阳记, 我也已经承认了么? 还翻然醒悟? 果然是够搞笑啊.
反BS不懂看贴还胡乱污蔑的人.

呵呵,有了两个帖子,你居然还没搞清时间,不知是否在搞笑了。袁子说的是刘备死时蜀地的兵数,而第一次北伐已经是七年以后了。这段时间,诸葛亮用了很多手段进行了扩军,当然两个数字不一样了。

----袁子可是说诸葛亮用这五万战士劳师空伐. 莫非无岁不征是刘备死时?
呵呵,看来,不懂得看史料的,其实是你某篮啊!看看原文:
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
这不是指刘备死时?至于“劳师空伐”,是指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北伐时还是“战士不满五万“?诸葛亮难道是个无能儿?准备了这么多年,就用这不满五万去北伐?你自己傻,看不懂古文,还赖人家袁子。袁子说的数字,只是不精确而已,而你乱解袁子,就是无知识了。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袁子更有证据, 诸葛亮直到对付司马懿也只有步卒数万. 甭告诉我数万是十万的意思哦.
弄懂袁子的数字和时间再来废话吧. 若依袁子所言, 诸葛亮从头到尾都没有十万之众, 也就你这等牛人先依袁子言说在蜀亡时只有5万, 却又否决了袁子后来说以此数万战士北伐与司马对持的说法, 果然是牛人风格嘛.
搞错时间? 谁搞错时间了现在?
又装健忘是不是?
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你是指这句话吧。这句话哪里否定了诸葛亮有十万兵?如果我说,他用一只手就能打你满地的牙,难道是指他只有一只手?你究竟会不会读史料!
诸葛亮率数万之众,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北伐时,都有实例。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所率的只是十万兵的一部分(另有赵云一只军),当然是“数万”;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诸葛亮的兵力不足,因此只能出动“数万”。
你来说说,袁子是如何认为诸葛亮从头到尾都没有十万之众的吧。


----笑, 诸葛亮一直这样是哪记载的? 大历史学家是哪位? 哪篇著作说了男同志基本上都是兵? 根据又是什么?
把攻汉中时的"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说到诸葛亮北伐时, 还说诸葛亮一直这么干的, 还说是别人胡扯呢.
蜀国男同志基本都是兵这么高绝的话也说得出来? 益州户百万. 却只有十万卒, 难道蜀国有90万是女子?
你猪脑子吗?益州户百万,难道婴儿、耄耋也要当兵?户百万也不对,而是在册人口百万,算50万男性,由于常年战争损耗了青壮年,再去掉小孩老头,可不就是只有十几万,最多时十四万。
至于“蜀国男同志基本都当兵“,记不清是谁讲的了,但可以肯定,是个大家都知道的人物。你可以自己找找啊。


----笑. 真搞笑, 再说一次又何妨.
襄阳记上所载, 斩马谡时十万将士皆哭, 我早在另一贴里就已经认可和引用了, 另外也引了一则资料, 说明诸葛亮并无第一次北伐就能把十万将士都投入北伐的本钱, 因为: 依当时的运输能力, 每缝大役, 运兵过半. 诸葛亮十万之卒正好只能提数万征伐, 数万以为运兵.
那第五次北伐的十万兵,你如何自圆其说?
你说女子当运,这些女子不计入兵力数目倒也罢了,怎么“运兵”都不计入总兵力了?
少胡说八道了吧!

某人的记忆力要真差到这程度, 也该去查查贴子.
诸葛亮率诸军屯汉中才将各地的军队屯于汉中. 这是有明确的调谴记载的. 所以第一次北伐后, 汉中有十万之众.
而今, 第四次北伐遭此大损, 却无调兵去汉中的记载, 十万兵是打哪飞出来的?
我要你找诸葛亮补充了的证据, 来证明诸葛亮损失了大量部队. 现在你却说补充是一直都存在的. 就是给不出证据. 你不是这么搞笑法的吧?
就你提的这些, 诸葛亮很能补充, 汉中第一次北伐后有十万之众, 跟第四次北伐诸葛亮补充没补充有鸟关系?
既然你要说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损失惨重, 诸葛亮是怎么补充回十万而又无调兵补充的记载的?

诸葛亮的兵,主要是从成都平原抽丁而成,当然汉中也抽丁。你在三国志找找哪儿有“抽丁”的记载去,有吗?没有吧。你能说诸葛亮没有“抽丁”?

如果还要拿第一次北伐那十万之卒哪出来的来说事的, 我直接回答就可以了: 诸葛亮平南后率诸军屯汉中, 所以汉中囤聚了十万蜀军. 不是一直补充补充出来的.
还是那句话,难道诸葛亮是率了天兵,去屯汉中?不补充,哪来的这么多兵?
蜀国的男丁基本上都要服兵役,为了兼顾生产,想了不少办法。由于小孩子源源不断长成年,而且,老诸又是“著名”的政治家,驱百姓去当炮灰这类小事,还能难倒了他?




作者: 灭鼠二号    时间: 2007-2-25 00:37



QUOTE:
原帖由 消失D马甲 于 2007-2-25 00:25 发表

丙寅,司马宣王围公孙渊於襄平,大破之,传渊首于京都,海东诸郡平。

司马大破公孙渊记下了..大败诸葛就不记..
陈寿的胆子是否“好大”,还要看你本人的眼睛有“多小”。

呵呵,司马大破公孙渊记下了,司马击败诸葛亮怎么没记?他不记,怎么有这么多人知道诸葛亮四伐失败了?

这些事迹,因为都记在别人的传记中,所以,比较简略而已。

如果有个《司马懿传》,则必然详加记载。

《晋书》,则正好填补了这项空白。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5 01:51

你怀疑晋书的记载,这本也不是不可以,你可以写个帖子来证明一下嘛。但是,你只提了这么几条四六不着调的歪歪理,就要否认晋书的记载,是不行的,充其量只能表示你个人的理解,但是,不能拿来作为“证据”使用,这点你明白了?
----笑, 我只让你解释解释作为胜利者的曹魏怎么就否认了司马懿的大功, 而只述诸葛亮为退走呢? 明明是大破而改为退走. 你要证明诸葛亮既是退走了, 又是被大破, 那才是辛苦事. 你自个慢慢了去. 我的个人观点? 除非你说诸葛亮退走跟诸葛亮被大破并不矛盾.

呵呵,喝高了能壮胆啊。说来说去,既然司马宣王是在分析诸葛亮的战略取向,不是作军史记载,所以,第四次北伐中的杀敌的数字,不提当然是可以的。曹真分析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方向,不也没提第一次北伐的相关数字。他们不提,就能否认曾经发生过?
----曹真是怎么分析的? 某二号要不要现场演绎? 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遭了什么大损某二号又要不要展开论述一番? 不要忘了诸葛亮要斩马谡时就有十万之众在旁了.  
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曹真传
曹真说了什么具体分析? 司马懿分析其战略取向那么怎么又扯到粮食问题和时间问题? 你这不搞笑么?
他们不提, 就能承认曾发生过? 还硬要说造成过巨大影响?

我在那个帖子里讲了半天,你还是没有动脑子啊,再细细讲一次。后汉书所记载的“从”,是描述孙坚与袁术的合并,对这个合并,孙策理解为“同盟”(吴录如此记载);那么,对刘备投奔孙权,刘备又如何不可以理解为“同盟”呢?
凭什么你一口咬定两本书在这件事的叙述上有矛盾?你举了两本书中有矛盾记载的地方,就证明了此处的描述也是矛盾的?

下去好好动动你的锈脑。
----对这个合并,孙策理解为“同盟”
对于这个献帝封魏公魏王. 后汉书的作者理解为曹操自立.
对于那个髀, 陈寿理解是膝.
你凭什么说这是矛盾的? 好好运动你的锈脑. 哈哈哈哈哈哈~`

呵呵,看来,不懂得看史料的,其实是你某篮啊!晋书说的是诸葛亮退军被追击,损失万计,没有否认诸葛亮是“退走了”。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诸葛亮被攻拔, 被追击击破原来都是退走. 不过见识过你能说出孙策把从袁术理解为同盟后, 对你的推导是不会有什么奇怪的地方的.
晋书明明说的是司马懿攻拔诸葛亮之重围, 破了诸葛亮. 到成了诸葛亮退走. 搞笑.
对对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是主动撤退的记载, 为什么却是被记为"破亮于街亭, 亮败走"?
再让你瞧瞧吧. 第一次北伐魏破亮, 是论讨亮功, 增爵赐侯的. 而第四次北伐, 是以亮退走论功的. 如果这也能YY成是诸葛亮被破. 那就是你的本事了.
晋书没否人诸葛亮退走? 搞笑也不是这么搞法的, 晋书已经豆大字写着诸葛亮被攻拔重围, 被追破. 居然还是退走的. 我自然不懂你按种能理解同盟是合并的历史, 哈哈哈哈哈哈~~

难道诸葛亮是率了天兵来屯汉中吗?不是,这些兵,一部分是刘备的老兵,一部分是诸葛亮抽的壮丁。你不会说这十万兵都是刘备留给诸葛亮的吧?
----搞笑. 抽了壮丁也得被率去屯汉中, 汉中才会有十万. 你那补充的是谁率去汉中给诸葛亮的? 有没有抽调部队到汉中补充损失的记载? 有多少?

诸葛亮在四伐之后,经过三年的时间,才发动了第五次北伐,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兵力的补充。呵呵,诸葛亮的蜀国,基本上男同志都要当兵。假如规定18岁服兵役,则三年前15、16、17岁的,此时都已经在服兵役,如果兵力不足,还需要扩大。
----哪里调兵往汉中了? 莫不是那些兵都自动集结至汉中? 有充分的时间补充却没有调兵补充就是没有.
还15,16,17岁的服兵役呢. 哈哈哈哈哈哈~` 连蜀国的兵役制度也YY了一把, 战事吃紧, 不是诸葛亮去下令征兵, 而是调发诸郡旨兵往汉中. (刘备在败于彝陵后也是调附近的郡兵至永安补充损失的).
三年时间里, 屯粮, 造器械都是有记载的, 就是没调兵往汉中补充的记载. 你还要YY多少次补充损失的事出来?

呵呵,有了两个帖子,你居然还没搞清时间,不知是否在搞笑了。袁子说的是刘备死时蜀地的兵数,而第一次北伐已经是七年以后了。这段时间,诸葛亮用了很多手段进行了扩军,当然两个数字不一样了。
----笑. 哪个时间是刘备死时?

呵呵,看来,不懂得看史料的,其实是你某篮啊!看看原文:
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
这不是指刘备死时?至于“劳师空伐”,是指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北伐时还是“战士不满五万“?诸葛亮难道是个无能儿?准备了这么多年,就用这不满五万去北伐?你自己傻,看不懂古文,还赖人家袁子。袁子说的数字,只是不精确而已,而你乱解袁子,就是无知识了。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袁子论司马懿与诸葛亮
这里的提步卒数万看来不是袁子说的. 这还不是北伐的时候是吧? 乱解袁子? 谁乱解袁子了? 袁子不是说诸葛亮只以数万部队北伐, 难道还说诸葛亮以十万大军北伐了?
看着袁子比较司马与诸葛时, 说诸葛提卒数万还要说是"刘备死时", 那就不是无知那么简单了.

又装健忘是不是?
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你是指这句话吧。这句话哪里否定了诸葛亮有十万兵?如果我说,他用一只手就能打你满地的牙,难道是指他只有一只手?你究竟会不会读史料!
诸葛亮率数万之众,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北伐时,都有实例。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所率的只是十万兵的一部分(另有赵云一只军),当然是“数万”;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诸葛亮的兵力不足,因此只能出动“数万”。
你来说说,袁子是如何认为诸葛亮从头到尾都没有十万之众的吧。
----与司马懿争, 提卒数万. 莫非还是说诸葛亮有十万之众?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诸葛亮兵力不足??
襄阳记: 第一次北伐回来, 马谡被斩时, 就已经有十万将士于汉中了, 第四次北伐前还多抽了二万人补上, 如何不足的呢我说你这位某二号?

你猪脑子吗?益州户百万,难道婴儿、耄耋也要当兵?户百万也不对,而是在册人口百万,算50万男性,由于常年战争损耗了青壮年,再去掉小孩老头,可不就是只有十几万,最多时十四万。
至于“蜀国男同志基本都当兵“,记不清是谁讲的了,但可以肯定,是个大家都知道的人物。你可以自己找找啊。
----哎哟, 某二号先前号称: 蜀七十以下都得当兵. 又说蜀国绝大不份男性都是兵, 现在倒说难道婴儿、耄耋也要当兵?
最多是十四万? 说说你的各层根据如何? 以哪种人口年龄模型去讨论的? 14万在50万里连2/5都到不了.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只有正常人口的1/5多些. 那么这个国家大概可以去灭亡了. 忘了说句. 这十四万里还得减去南中抽调来当兵的人. 南中人口并不在益州注册的. 某S居然能YY出这么惊人的数字. 天啊天啊~哈哈哈哈~
哦, 原来"蜀国男同志基本都当兵"的那位大历史家大家知道就你都不知道. 还要我自己找找?

那第五次北伐的十万兵,你如何自圆其说?
你说女子当运,这些女子不计入兵力数目倒也罢了,怎么“运兵”都不计入总兵力了?
少胡说八道了吧!
----第五次北伐的粮食早被运至谷口, 诸葛亮发明了器械去辅助运输, 而且还打算就在战区屯田. 运兵当然就不需要多少了. (同样是邓艾的言论, 战区屯田, 可省运兵). 我需要自圆其说么? 历史都明确记载了的事情.
搞笑, 诸葛亮时哪来的女子当运? 运兵怎么计入总兵力的? 李严典后方主持运输事务, 有没有被算进总兵力里?

诸葛亮的兵,主要是从成都平原抽丁而成,当然汉中也抽丁。你在三国志找找哪儿有“抽丁”的记载去,有吗?没有吧。你能说诸葛亮没有“抽丁”?
----中央只要向州郡调集部队. 自然没有抽丁的记载. 但是从来就没有不需要抽调自动补充到前线的事发生过. 诸葛亮从来没有抽丁. 抽丁的活是各州郡自己弄的活.

还是那句话,难道诸葛亮是率了天兵,去屯汉中?不补充,哪来的这么多兵?
蜀国的男丁基本上都要服兵役,为了兼顾生产,想了不少办法。由于小孩子源源不断长成年,而且,老诸又是“著名”的政治家,驱百姓去当炮灰这类小事,还能难倒了他?
----蜀国男丁基本都要服兵役又是哪飞出来的?
又来打马虎眼了. 我说过了. 诸葛亮经过抽调南中劲卒来补充蜀国军队, 使得军队实力进一步提升. 再率诸军屯汉中, 汉中自然有了十万蜀军在.
我再说一次. 第一次北伐以前, 是诸葛亮将部队率领屯驻在汉中的. 自此以后, 除了李严率二万赴汉中和吕义督五千兵往汉中就没有调兵的记载了. 第四次北伐在李严调兵之后, 如某人所说的损失惨重, 是怎么不经另外调兵补充就恢复兵力的?
关抽丁征兵什么事? 难道不用诸葛亮调遣, 各郡县自动补充上去给诸葛亮的? 跨时代的伟大发现啊~!!

第一次北伐前, 如果没有诸葛亮率诸军屯汉中, 就是把蜀征干了兵, 也没有十万兵在汉中. 因为光征兵不把部队调至汉中是没用的. 同理.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后连调兵的命令都没发出来, 谁跟你傻傻的征兵去汉中? 你以为地方有权把兵调到前线? 看看蜀灭之战吧, 霍戈在南中就是因为没接到命令, 楞是不能发兵救助. 关乎国家存亡时部队的调遣尚且如此严格, 诸葛亮时还能让你州郡兵不经调遣的乱补充到前线?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2-25 02:50

战士不满五万是《默记》。那么多人楞没看见,一口一个《袁子》……《袁子》只说了“亮率数万之众”,这个还是那个“或”说的。而且那个“战士不满五万”也不是张俨自己说的,也是那个“或”说的。

司马懿是谁?司马炎的爷爷。司马炎是谁?陈寿的主子。陈寿是谁?《三国志》的作者。自己主子的爷爷这么大的胜利怎么说也得在《明帝纪》里提一下吧,偏偏就没有。

[ 本帖最后由 孙武子 于 2007-2-25 03:01 编辑 ]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2-25 02:54

关于司马懿屠城陈寿之所以不正面记载,说到底还是为自己的主子的爷爷隐晦,更加说明了他不会不记载自己主子的爷爷这么大的胜仗。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5 09:06

屠城这么大的功劳都不记 俘斩万记不记也很正常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2-25 21:39

原来屠城是功劳,我记住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什么的都是大得不能再大的功劳是吧。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5 21:47



QUOTE: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2-25 21:39 发表
原来屠城是功劳,我记住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什么的都是大得不能再大的功劳是吧。

对清朝是 屠了就是屠了 陈寿应该如实记载 他没有 不想记就没记 哈哈

[ 本帖最后由 sukerwl 于 2007-2-25 21:49 编辑 ]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2-25 21:53

对当时也许是的。但是后世就不是这样了。当时司马懿的儿子都死了,对当时来说屠城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所以陈寿就要为司马懿隐晦。九千记做“以千记”,既不失其真实性,也成功了为其隐晦。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5 21:54



QUOTE: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2-25 21:53 发表
对当时也许是的。但是后世就不是这样了。当时司马懿的儿子都死了,对当时来说屠城是一种不光彩的事,所以陈寿就要为司马懿隐晦。九千记做“以千记”,既不失其真实性,也成功了为其隐晦。

以千数没有屠城的意思 也没有筑京观的意思 陈寿完全是在选择性失明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5 21:57

搞笑, 晋书没记怎么筑京观, 在哪筑京观, 摆明是假的.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2-25 21:57

这就叫隐晦咯。史家高明就高明在这里。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5 21:59



QUOTE: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2-25 21:57 发表
这就叫隐晦咯。史家高明就高明在这里。

这就叫YY史料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2-25 22:33

你这叫不讲道理。
作者: 灭鼠三号    时间: 2007-2-26 03:46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5 01:51 发表
----笑, 我只让你解释解释作为胜利者的曹魏怎么就否认了司马懿的大功, 而只述诸葛亮为退走呢? 明明是大破而改为退走. 你要证明诸葛亮既是退走了, 又是被大破, 那才是辛苦事. 你自个慢慢了去. 我的个人观点? 除非你说诸葛亮退走跟诸葛亮被大破并不矛盾.
不要搅了,《晋书》就是弥补了《三国志》关于司马懿记载不详的不足,《三国志》没有记载,主要是因为没写《司马懿传》。诸葛亮退走,诸葛亮被斩俘一万,并不矛盾。诸葛亮有八万兵,少了一万,主力尚存,故而仍可以用“退走”来记载。
----曹真是怎么分析的? 某二号要不要现场演绎? 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遭了什么大损某二号又要不要展开论述一番? 不要忘了诸葛亮要斩马谡时就有十万之众在旁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损失约两万。后来马谡被斩时,所谓“于时十万”只是个约数,当时街亭大败,尚不清楚剩余人数,就以北伐出征时的“十万”这个约数呼之。
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曹真传
曹真说了什么具体分析? 司马懿分析其战略取向那么怎么又扯到粮食问题和时间问题? 你这不搞笑么?
他们不提, 就能承认曾发生过? 还硬要说造成过巨大影响?
曹真分析,诸葛亮在祁山被“惩”得很惨,不敢再从此路。
对于诸葛亮数万人的损失,《三国志》也无记载。后来被司马懿俘斩一万,自然也就不说了。
陈寿是诸葛亮的粉丝,这个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失利,能不说尽量不说,能曲着说则绝不直着说。
《晋书》作者不是诸葛亮的粉丝,所以,没必要替诸葛亮掩饰。


----对这个合并,孙策理解为“同盟”
对于这个献帝封魏公魏王. 后汉书的作者理解为曹操自立.
对于那个髀, 陈寿理解是膝.
你凭什么说这是矛盾的? 好好运动你的锈脑. 哈哈哈哈哈哈~`
我在那个帖子里讲了半天,你还是没有动脑子啊,再细细讲一次。后汉书所记载的“从”,是描述孙坚与袁术的合并,对这个合并,孙策理解为“同盟”(吴录如此记载);那么,对刘备投奔孙权,刘备又如何不可以理解为“同盟”呢?
凭什么你一口咬定两本书在这件事的叙述上有矛盾?你举了两本书中有矛盾记载的地方,就证明了此处的描述也是矛盾的?

下去好好动动你的锈脑。

呵呵,看来,不懂得看史料的,其实是你某篮啊!晋书说的是诸葛亮退军被追击,损失万计,没有否认诸葛亮是“退走了”。
----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诸葛亮被攻拔, 被追击击破原来都是退走. 不过见识过你能说出孙策把从袁术理解为同盟后, 对你的推导是不会有什么奇怪的地方的.
晋书明明说的是司马懿攻拔诸葛亮之重围, 破了诸葛亮. 到成了诸葛亮退走. 搞笑.
对对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是主动撤退的记载, 为什么却是被记为"破亮于街亭, 亮败走"?
再让你瞧瞧吧. 第一次北伐魏破亮, 是论讨亮功, 增爵赐侯的. 而第四次北伐, 是以亮退走论功的. 如果这也能YY成是诸葛亮被破. 那就是你的本事了.
晋书没否人诸葛亮退走? 搞笑也不是这么搞法的, 晋书已经豆大字写着诸葛亮被攻拔重围, 被追破. 居然还是退走的. 我自然不懂你按种能理解同盟是合并的历史, 哈哈哈哈哈哈~~
正是因为诸葛亮遭到诸多失败,所以败走了。《三国志》作者陈寿,用了个“退走”来掩饰其失败,这就是史家的手笔了。

你不懂就不要乱说。


----搞笑. 抽了壮丁也得被率去屯汉中, 汉中才会有十万. 你那补充的是谁率去汉中给诸葛亮的? 有没有抽调部队到汉中补充损失的记载? 有多少?
抽壮丁之事陈寿一概没有记载,三个国家抽丁的事都没有记载(主要指蜀国,因为该国实行征兵制;魏、吴两国也有征兵现象,但不是主流)。没有记载不表示没有发生,就这么简单。

----哪里调兵往汉中了? 莫不是那些兵都自动集结至汉中? 有充分的时间补充却没有调兵补充就是没有.
还15,16,17岁的服兵役呢. 哈哈哈哈哈哈~` 连蜀国的兵役制度也YY了一把, 战事吃紧, 不是诸葛亮去下令征兵, 而是调发诸郡旨兵往汉中. (刘备在败于彝陵后也是调附近的郡兵至永安补充损失的).
三年时间里, 屯粮, 造器械都是有记载的, 就是没调兵往汉中补充的记载. 你还要YY多少次补充损失的事出来?
抽壮丁之事陈寿一概没有记载,但是史界公认,蜀国采用的是征兵制。抽壮丁补充军队,也不需要什么名将。其实,诸葛亮就是部分为了掩盖其强制征兵的种种手段,故意在蜀国不设史官,因此相关记载较少罢了。

----笑. 哪个时间是刘备死时?

战士不满五万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袁子论司马懿与诸葛亮
这里的提步卒数万看来不是袁子说的. 这还不是北伐的时候是吧? 乱解袁子? 谁乱解袁子了? 袁子不是说诸葛亮只以数万部队北伐, 难道还说诸葛亮以十万大军北伐了?
看着袁子比较司马与诸葛时, 说诸葛提卒数万还要说是"刘备死时", 那就不是无知那么简单了.
呵呵,看来,不懂得看史料的,其实是你某篮啊!看看原文:
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
这不是指刘备死时?至于“劳师空伐”,是指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北伐时还是“战士不满五万“?诸葛亮难道是个无能儿?准备了这么多年,就用这不满五万去北伐?袁子说的“数万”,也有其事。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是八万,说“数万”是可以的。

----与司马懿争, 提卒数万. 莫非还是说诸葛亮有十万之众?
你看清楚了,这里说的是“与司马懿争”,难道这还是第一次北伐?你演义看多了吧。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诸葛亮兵力不足??
襄阳记: 第一次北伐回来, 马谡被斩时, 就已经有十万将士于汉中了, 第四次北伐前还多抽了二万人补上, 如何不足的呢我说你这位某二号?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拼凑了十万,被歼灭约两万;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除了第四次规模有八万以外,规模都较小,估计未能补足到十万。四伐以后,又经三年的补充,终于又拼凑了十万兵,举行第五次北伐。

----哎哟, 某二号先前号称: 蜀七十以下都得当兵. 又说蜀国绝大不份男性都是兵, 现在倒说难道婴儿、耄耋也要当兵?
最多是十四万? 说说你的各层根据如何? 以哪种人口年龄模型去讨论的? 14万在50万里连2/5都到不了.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只有正常人口的1/5多些. 那么这个国家大概可以去灭亡了. 忘了说句. 这十四万里还得减去南中抽调来当兵的人. 南中人口并不在益州注册的. 某S居然能YY出这么惊人的数字. 天啊天啊~哈哈哈哈~
哦, 原来"蜀国男同志基本都当兵"的那位大历史家大家知道就你都不知道. 还要我自己找找?

谁说过的蜀七十以下都得当兵?你语文不好吧。
50万人口中15万当兵,足可称“所有的男子都被迫当兵”了吧。由于战争的损耗,青壮年的人口比例较低是很自然的。三国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是有数据可查的,估计低于40岁,怎么算都是这个结论。至于劳动力的年龄段,总比当兵的年龄段要长得多,那些从军队上退下来的老家伙,不能打仗了,搞生产总行吧?怎么就国家大概可以灭亡了?有你这样不明事理的计算法,国家才大概可以灭亡了。
蜀国男同志基本都当兵,是一个中学生都知道的大学者说的,老汉上了年纪,想不起是哪位了。也不能乱说,误导你们吧
——编辑一下,现在找到了,是范文澜说的,原话是:(在蜀国),几乎所有的男子都被迫当兵。


----第五次北伐的粮食早被运至谷口, 诸葛亮发明了器械去辅助运输, 而且还打算就在战区屯田. 运兵当然就不需要多少了. (同样是邓艾的言论, 战区屯田, 可省运兵). 我需要自圆其说么? 历史都明确记载了的事情.
搞笑, 诸葛亮时哪来的女子当运? 运兵怎么计入总兵力的? 李严典后方主持运输事务, 有没有被算进总兵力里?
押运粮草的如果是军人,那就要算在兵力内。李严主持运输事务,而不是去运粮草,当然不能算。
----中央只要向州郡调集部队. 自然没有抽丁的记载. 但是从来就没有不需要抽调自动补充到前线的事发生过. 诸葛亮从来没有抽丁. 抽丁的活是各州郡自己弄的活.
你说诸葛亮没有抽丁,而是各州郡自己抽的,这是笑话;你也可以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没有失败,失败的是马谡和赵云。
----蜀国男丁基本都要服兵役又是哪飞出来的?
又来打马虎眼了. 我说过了. 诸葛亮经过抽调南中劲卒来补充蜀国军队, 使得军队实力进一步提升. 再率诸军屯汉中, 汉中自然有了十万蜀军在.
我再说一次. 第一次北伐以前, 是诸葛亮将部队率领屯驻在汉中的. 自此以后, 除了李严率二万赴汉中和吕义督五千兵往汉中就没有调兵的记载了. 第四次北伐在李严调兵之后, 如某人所说的损失惨重, 是怎么不经另外调兵补充就恢复兵力的?
关抽丁征兵什么事? 难道不用诸葛亮调遣, 各郡县自动补充上去给诸葛亮的? 跨时代的伟大发现啊~!!
南中劲卒是远不足以补充蜀军的作战损失的。之所以没有调兵记载,是因为后来都是各地抽丁直接去汉中,没有大规模集中给某将军率领。
第一次北伐前, 如果没有诸葛亮率诸军屯汉中, 就是把蜀征干了兵, 也没有十万兵在汉中. 因为光征兵不把部队调至汉中是没用的. 同理.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后连调兵的命令都没发出来, 谁跟你傻傻的征兵去汉中? 你以为地方有权把兵调到前线? 看看蜀灭之战吧, 霍戈在南中就是因为没接到命令, 楞是不能发兵救助. 关乎国家存亡时部队的调遣尚且如此严格, 诸葛亮时还能让你州郡兵不经调遣的乱补充到前线?
诸葛亮的十万兵,主要是从成都平原征来,然后由诸葛亮率领进至汉中。
后来,诸葛亮多次失败,兵员损失很大,州郡兵补充到前线当然不是自行的,就是诸葛亮要求的。
汉中战役,刘备要求诸葛亮派军,就是这种方式。你看到有哪位大将率领这些壮丁上汉中前线的记载了吗?




[ 本帖最后由 灭鼠三号 于 2007-2-27 11:20 编辑 ]
作者: 灭鼠三号    时间: 2007-2-26 03:50



QUOTE: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2-25 02:50 发表
战士不满五万是《默记》。那么多人楞没看见,一口一个《袁子》……《袁子》只说了“亮率数万之众”,这个还是那个“或”说的。而且那个“战士不满五万”也不是张俨自己说的,也是那个“或”说的。

司马懿是谁 ...

这个说法,是由“暂时发言马甲”在本人的另一个帖子讨论时提出来的。当时本人还没有电子版的《三国志》,也没有仔细核实纸版的三国志。这个帖子由于是对“暂时发言马甲”本人说话,所以,延用了“袁子曰”的说法。

敢情这位“暂时马甲”引用资料不准确啊,下回对其引用资料真要核实一下了。

感谢孙吴子指出错误。
作者: 灭鼠三号    时间: 2007-2-26 03:53



QUOTE: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2-25 21:57 发表
这就叫隐晦咯。史家高明就高明在这里。

陈寿是诸葛亮的粉丝,所以倾向于隐晦诸葛亮的失败。

对于诸葛亮的失败,能不提的尽量不提;能曲着说的就不直着说。
第一次北伐那么大的损失,也不报伤亡人数。诸葛亮损失一万,肯定不会写在诸葛亮本传。但是《三国志》又没有《司马懿传》,这就为陈寿同志替诸葛亮塑造光辉形象提供了方便。
《晋书》正是弥补了《三国志》的不足,给司马父子的作了详尽的传记,这才有了诸葛亮被斩俘一万的记载。

[ 本帖最后由 灭鼠三号 于 2007-2-26 03:55 编辑 ]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2-26 09:23

陈寿的确是亮迷,但是司马懿怎么说也是他主子的爷爷吧。第一次北伐不是在《明帝纪》里就记载了吗?如果这一次是大胜,即使没有《司马懿传》,在《明帝纪》里也应该有啊。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6 10:22

陈寿不只没有记俘斩万记 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这条也没记

三年,迁太尉,累增封邑。蜀将马岱入寇,帝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

这条在三国志里也没有

[ 本帖最后由 sukerwl 于 2007-2-26 10:29 编辑 ]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2-26 11:19

这两次战果比较小~~~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6 11:48

小也要记 说明陈寿在YY史料
作者: 骁骑兵    时间: 2007-2-26 12:17

反正诸葛亮被俘斩万计我信.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2-26 15:23

无论诸葛亮是否被“俘斩万计”,都和第四次北伐战争的胜负无关。战争胜败的评判是什么?是看双方的战略目的有无达到。诸葛的目的是什么?攻城略地、消灭魏国军队,进而消灭魏国。结果是城未破、地未得、魏军依然在,更别提什么北进中原、伐灭曹魏了,这就叫失败。司马的目的是保国卫土、抵御蜀军。结果是国土无虞、蜀军败(退)走,这就是胜利。诸葛亮是否被“俘斩万计”只关系到诸葛是否败得很惨,而司马是否胜得很爽而已。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6 15:26

对 被斩了万记就得龟缩回去修整三年恢复元气
作者: 灭鼠三号    时间: 2007-2-26 15:43



QUOTE: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2-26 09:23 发表
陈寿的确是亮迷,但是司马懿怎么说也是他主子的爷爷吧。第一次北伐不是在《明帝纪》里就记载了吗?如果这一次是大胜,即使没有《司马懿传》,在《明帝纪》里也应该有啊。

第四次北伐相对第一次北伐来说,胜利要小得多,这次战果不出现在《明帝纪》是很正常的。第四次北伐魏军这边还损失了一员大将,只是在敌军后退时有所斩获,按军事常理,退军时发生损失是意料中的;不发生损失才值得大书特书。
房玄龄的《晋书》应该是根据晋朝方面的记载写的,而晋朝方面是否对自己家的宣帝的功劳有所夸大,这是值得疑问的。“斩获一万”可能是有点水分,但是,基本上还应该当作正史来看待。按晋朝方面夸大战功这个假设来看(如果冤枉了,也不要追究),斩获数千总是可信的吧。

象被斩获数千这类损失,在诸葛亮的十万大军(数量级)中也不算惨重损失,《三国志》作者又是亮迷,找不到记载真是太正常不过了。
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明帝记》都有“封爵增邑各有差”“封爵增位各有差”的记载,其余几次击退诸葛亮都没有类似记载。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损失是极大的,比在退军时损失近万要大得多;以此也可见,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在退军时被斩获近万,是可信的。
作者: 杨少凡    时间: 2007-2-26 15:53

喂,楼上的各位从哪儿看出陈寿是诸葛亮迷的?拿出证据好不好。
作者: 秀吉    时间: 2007-2-26 15:54

其实实力对比很悬殊嘛
作者: 灭鼠三号    时间: 2007-2-26 15:54



QUOTE: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2-26 15:23 发表
无论诸葛亮是否被“俘斩万计”,都和第四次北伐战争的胜负无关。战争胜败的评判是什么?是看双方的战略目的有无达到。诸葛的目的是什么?攻城略地、消灭魏国军队,进而消灭魏国。结果是城未破、地未得、魏军依然 ...

同意这个观点。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五次北伐中失败较大的一次,个人认为是仅次于第一次北伐。

但是,随意否定《晋书》的记载,是没有道理的。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损失万计或近万,是个极其正常的结果,没有必要加以怀疑。
如果《晋书》记载了诸葛亮损失数万,那大家来找一些根据,来否定《晋书》的记载,才是有意义的。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2-26 15:56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4 18:35 发表
那是按sukerwl逻辑.

我否认晋书是因为: 晋书记为破, 而魏志魏书的作者晋臣孙盛则记为诸葛亮退走.

你要是认为破亮是退走的意思. 我没意见.

破亮和退走并不矛盾,可以是先退走,后被破。(刚才先后写反了)

[ 本帖最后由 Liongareth 于 2007-2-26 16:00 编辑 ]
作者: 灭鼠三号    时间: 2007-2-26 16:00



QUOTE:
原帖由 杨少凡 于 2007-2-26 15:53 发表
喂,楼上的各位从哪儿看出陈寿是诸葛亮迷的?拿出证据好不好。

陈寿是诸葛亮迷这类事情,你要什么样的证据呢?

反正一千多年来主流就是这么认为的,要说证据,则他写的《三国志》就是证明。

陈寿是诸葛亮迷,连某些少儿读物、中小学课外读物中都是这样说的,当然这不能算是证据,但是不妨碍我们对“陈寿是亮迷”的认同。
作者: 穿窬    时间: 2007-2-26 16:08

斩俘万计,放在哪朝哪代都是极大战果了
又是当朝皇帝的爷爷
不计居然是"正常的"?

万计<>数万
万计=一万/万余/上万?
这解释真强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6 16:11

因为陈寿不想记所以没记 陈寿YY史料的地方很多不止这一处
作者: 灭鼠三号    时间: 2007-2-26 17:32



QUOTE:
原帖由 穿窬 于 2007-2-26 16:08 发表
斩俘万计,放在哪朝哪代都是极大战果了
又是当朝皇帝的爷爷
不计居然是"正常的"?

万计<>数万
万计=一万/万余/上万?
这解释真强

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
不要稀里糊涂乱说话,注意,我是说在《明帝纪》(或其他人的传记)中不记载这类事情是“正常的“;但是,在《司马懿传》中不记载此类事情,则是不正常的。
但问题是,陈寿没有写过《司马懿传》。《晋书》则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白,《晋书》中的《司马懿传》记载了司马懿的此次获胜的成果。

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
万计,是个模糊的说法,可以是上万,万余,也可以是“数以万计”;根据具体的情况,这里理解为“万余“比较合理。由许嘉璐主编的《二十四史全译》中,就是采用了“万余”的说法。

[ 本帖最后由 灭鼠三号 于 2007-2-26 17:35 编辑 ]
作者: 灵剑幻花    时间: 2007-2-26 19:00

  诸葛亮是个萧何,但他却想集韩信,张良,陈平,萧何于一身,挥兵北伐,消耗国力,而且寸步难行;姜维的才能更不及诸葛亮,他的北伐更加快蜀汉的灭亡.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2-26 20:16



QUOTE: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2-26 15:56 发表


破亮和退走并不矛盾,可以是先退走,后被破。(刚才先后写反了)

论功总不会不以破而以退为功吧? 看清楚, 明帝纪是说以诸葛亮退走, 增爵各有差. 对比第一次北伐时破亮时是以讨亮论功的.

晋书可不是说诸葛亮先退, 而是诸葛亮被破围而逃. 再被破一次.

而张合传里魏略做的补注是以责备的语气说司马懿的追击的. 而李严耍把戏时看见诸葛亮回师是惊问, 粮食充足,何以返师. 其上书给后主则是说诸葛亮不主动伐魏, 诸葛亮是被破还是没被破, 合着李严这位时刻都想夺权的不攻击诸葛亮大败, 还居然厚脸皮问诸葛亮为什么撤退, 而魏朝不以破亮为功反而是以亮退而赏将士. 魏略对司马懿的大胜视而不见, 反而说司马懿不听劝告招至追击遇伏张合身死.

晋书的俘斩万记合不合三国志里的反常现象. 看的人心里有数. 我也就不多说了.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2-26 20:32 编辑 ]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6 21:21

陈寿乱写的地方多了 不想记就不记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2-28 13:11

辽东管宁:魏做《魏书》、《典略》,陈寿修《三国》、老常做《华阳》,俘斩万计,无一得见,其间史籍蜂拥,清议纷纭,单三家史书何止十八家之多!伯言想必皆已饱览,可曾见一书有云“俘斩万计”??

莫不成个个和宣王有仇,个个宁可隐匿真情和司马公作对??王、鱼、陈、常真斗胆也!!!
作者: sukerwl    时间: 2007-2-28 13:24

俘斩万记出晋书 在三国志里找不到
作者: 灭鼠三号    时间: 2007-3-2 23:30



QUOTE: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2-28 13:11 发表
辽东管宁:魏做《魏书》、《典略》,陈寿修《三国》、老常做《华阳》,俘斩万计,无一得见,其间史籍蜂拥,清议纷纭,单三家史书何止十八家之多!伯言想必皆已饱览,可曾见一书有云“俘斩万计”??

莫不成个 ...

史书没有记,你就说事情没有发生;史书记载了,你又说记了也不可靠。难道满意的就认可,不满意的就不认可?

再说这位辽东管宁是如何知道《魏书》中没有记载的?
《三国》没有记载,原因是因为该书无司马懿传。
其它的一些书,本就不是什么详史,它不记的事,多了去了。

《晋书》正是弥补了《三国志》,记载了司马懿的详史。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3-10 20:11

差点被你蒙过去。追击的时候是张郃吧,不是惨败被杀了吗?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1 18:13



QUOTE: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3-10 20:11 发表
差点被你蒙过去。追击的时候是张郃吧,不是惨败被杀了吗?

这是两码事。
第四次北伐之战,诸葛亮最远攻到上邽,其军退回汉中,路途遥远,处处受到追击。张郃中流箭的地方在木门,离祁山不远;
诸葛亮被被魏军追击,被斩获万计,是在张郃中箭之后的事。

张郃也并未有什么“惨败”,只是追击中了流箭而亡罢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02:36 编辑 ]
作者: 孙武子    时间: 2007-3-11 19:51

那还不叫惨败?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2 21:00



QUOTE:
原帖由 孙武子 于 2007-3-11 19:51 发表
那还不叫惨败?

特拉法加海战,英军主帅也是阵亡了,但是,该战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伟大胜利,呵呵。
1389年科索沃战役,联军取胜,奥斯曼军失败,但联军统帅被毙。
此外,我军早陨之将星彭雪枫,也是在战斗获胜之际,不知哪儿飞来一颗流弹,壮烈了。此战,是胜战。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2 21:08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3 00:53

看来这里一群YY大师,张合明明是中伏,被射杀,就变成意外了,晋书也能信,我看母猪读能上树了,你就告诉我,除了晋书有这个记载,至少也得有点其他的史书佐证吧,什么叫孤证不立.三国两晋南北朝隋都没有过类世记载,到了唐朝,隔了四百多年,突然蹦出这么一句,这种话也信,而且现在都采取汉晋说法,连中央电视台武侯春秋都采用.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7 20:55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1 18:13 发表


这是两码事。
第四次北伐之战,诸葛亮最远攻到上邽,其军退回汉中,路途遥远,处处受到追击。张郃中流箭的地方在木门,离上邽不远,还没有退到祁山;诸葛亮退军之路,此时尚只及五分之一左右。
诸葛亮被斩 ...

这年头, 胡吹的人都在胡吃. 你到底看没看汉晋和晋书的? 虽然这两本书的立场截然不同, 至少没跟你这么胡弄的, 诸葛亮是去上硅割麦, 然后就已经回师到卤城, 张合追击的木门就在卤城二重围垒的山头下. 退回汉中处处受到追击?

除了瞎吹瞎骗以外, 还有什么能耐.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7 21:09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7 20:55 发表

这年头, 胡吹的人都在胡吃. 你到底看没看汉晋和晋书的? 虽然这两本书的立场截然不同, 至少没跟你这么胡弄的, 诸葛亮是去上硅割麦, 然后就已经回师到卤城, 张合追击的木门就在卤城二重围垒的山头下. 退回汉中处处受到追击?

我本来说的很清楚,你在乱理解。诸葛亮从上邽到卤城这段,被张郃所追。张郃中流箭身亡。
然后,诸葛亮在南北二山被围,粮尽,从卤城退汉中,则被司马懿所追,并俘斩万计。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02:37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7 21:24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7 21:09 发表
我本来说的很清楚,你在乱理解。诸葛亮从上邽到卤城这段,被张郃所追。张郃中流箭身亡。
然后,诸葛亮在南北二山被围,粮尽,从卤城退汉中,则被司马懿所追,并俘斩万计。

哇哈哈哈哈哈哈哈~`

PS: 马岱, 原谅我灌次水, 这两句内容实在是.......实在是无敌到不行了.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7 21:27

正儿八经的说句, 诸葛亮割麦后回卤城断水为重围时, 司马懿按捺不住众将, 还命张合攻王平, 自己攻诸葛亮结果被王八了一顿. 张合此前就挂了? 天啊~` 司马懿有驱鬼之能啊.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7 21:52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7 21:27 发表
正儿八经的说句, 诸葛亮割麦后回卤城断水为重围时, 司马懿按捺不住众将, 还命张合攻王平, 自己攻诸葛亮结果被王八了一顿. 张合此前就挂了? 天啊~` 司马懿有驱鬼之能啊.

天啊,不知你这里的胡说八道什么。〈汉晋春秋〉?呵呵,笑不动了。
张郃挂了在先,司马懿俘斩万计在后,明白了吧。
司马懿是“追”派,而张郃是“纵”派。张郃意外挂了后,司马懿仍然是“追”派,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俘斩万计”。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7 22:06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8 09:22

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
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三国志.王平传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王平传

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汉晋春秋

进次汉阳,
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
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诸葛亮被围? 张合先死? 哇哈哈哈哈哈哈哈~~
慢慢笑. 我笑得更痛快. 你那张合死于寻亮至卤城的依据呢? 该不会是你YY出来的吧? 看清楚张合到卤城打王平时蜀军退没退.
汉晋春秋就笑不动了? 小样, 你还没资格去对汉晋春秋说三道四, 连书都不会看的人.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8 09:31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8 14:59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8 09:22 发表
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
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三国志.王平传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王平传

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 ...

怎么,还在发颠那?不行的话就吃点药啊,不要硬撑着。

《晋书》记载的很明白,原文我就不引了:
一、诸葛亮寇天水,围祁山
二、宣王统张郃等“讨亮”
三、诸葛亮趋天水“芟麦”
四、宣王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五、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六、帝攻拔其围,亮宵遁
七、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八、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第四次北伐的第一阶段,诸葛亮从天水“望尘而遁”。往哪儿遁的?《宣帝纪》记载:追至祁山,可见,是往祁山方向退了。《张郃传》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张郃在追击过程中,在木门这个地方,与亮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发生的时间,在“四、五、六”的某个时间。
至于“七”,由于张郃已亡,故没有出现在《张郃传》中。但是,其中的“八”,《明帝纪》有记载: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可见,《宣帝纪》的记载,与《三国志》是完全吻合,没有任何矛盾之处,而且,《宣帝纪》与《三国志》的《张郃传》《明帝纪》有多处是相互应证的。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02:40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8 15:14

笑.
其七月,车骑将军张郃追诸葛亮,为亮所害。----晋书.

放完屁没有? 诸葛亮七月才从上硅回来? 王平一直守在南围, 包围祈山, 张合要追诸葛亮就挂了, 怎么去攻王平的?

某人的YY已经高达宗师级别. 晋书胡吹得太多, 弄得张合被S二号弄的死都死早了两个月, 张合真太惨了.

当然, 你要忽略汉晋春秋的时间记载, 这本就不怪你. 但是你把汉晋春秋, 三国志, 魏略, 晋书上的大部分记载都忽略了去说你那"无比吻合",那是你的本事.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8 15:17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8 17:53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8 15:14 发表
笑.
其七月,车骑将军张郃追诸葛亮,为亮所害。----晋书.

放完屁没有? 诸葛亮七月才从上硅回来? 王平一直守在南围, 包围祈山, 张合要追诸葛亮就挂了, 怎么去攻王平的?

某人的YY已经高达宗师级别. 晋书胡吹得太多, 弄得张合被S二号弄的死都死早了两个月, 张合真太惨了.

当然, 你要忽略汉晋春秋的时间记载, 这本就不怪你. 但是你把汉晋春秋, 三国志, 魏略, 晋书上的大部分记载都忽略了去说你那"无比吻合",那是你的本事.

你真搞笑,你慢慢地说,究竟哪里有不对劲的地方?

张郃哪里死早了两个月?我有说过时间吗?

张郃攻王平,根据《三国志》,应该发生在上卦对峙之前;而《汉晋春秋》本就与《三国志》矛盾。
本人只以正史说事,在正史未论及之处,才去参考史料价值不高的材料。你以《汉晋》来攻击《晋书》不是太可笑了吗?太不知丑了吗?

下次,你该要拿《三国演义》来攻击《晋书》了吧,呵呵。
《三国志》《宣帝纪》都一致,《魏略》没有参考,但《魏略》本身失传了,裴注部分也是一致的。《汉晋》压根没轮到去考虑。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22:18 编辑 ]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18 19:28

张郃攻王平,这个史料你也哪出来了?
===============================
三国志,王平传,不会也这个也没看过吧,继续YY吧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8 22:17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18 19:28 发表
张郃攻王平,这个史料你也哪出来了?
===============================
三国志,王平传,不会也这个也没看过吧,继续YY吧

他显然指的是《汉晋》,而不是《王平传》。
我已经修改了原帖,把《王平传》的情况也考虑进去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18 22:19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9 13:45

张郃攻王平,根据《三国志》,应该发生在上卦对峙之前;而《汉晋春秋》本就与《三国志》矛盾。
----之前? 张合传记载直到诸葛亮退保祈山之前, 张合才至略阳呢(这时司马懿率众星夜赴上硅), 你这号胡吹大王不会告诉我张合是从祈山南围那跑去略阳的吧?

汉晋春秋本就与三国志矛盾? 你这号大白还能胡吹到这份上?

汉晋春秋不做考虑? 那还考虑什么狗屁晋书干啥? 搞笑.

汉晋春秋莫非被您这号吹牛大王给证明了是本小说?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张合传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王平传

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后主传

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诸葛亮传

你自己去看晋书张合由哪出发到略阳的去吧. 在此之前还打过王平? 莫非张合懂飞天, 到略阳后飞越过诸葛亮在上硅的部队, 跑去打王平然后又飞回去找司马懿? 诸葛亮传和后主传都明说了是退军, 而不是回祈山了, 居然还成了某人说六月诸葛亮才从上硅撤退.
你不要脸, 我还浪费不起时间在这跟你瞎吹呢.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9 13:55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19 16:45

这么看,张郃被箭死,也可能发生在第二次追击中。

我的依据是军史地图,这个总也有一定道理吧?

也有的战史书,就是说张郃先去祁山,然后听说诸葛亮去上邽了,便回军上邽,与诸葛亮对峙。

这几种资料,总之,存在一定矛盾,究竟如何看待,大家可以各舒己见,怎么着就你正确?
按《汉晋春秋》根本没记载张郃中箭,明显与《三国志》发生冲突。《宣帝纪》不记载,可以考虑是有意不写;《汉晋春秋》不记载此事,与理不通。

你看你现在已经不要脸到何种程度,居然张口就骂人,堕落到粪便的水平了!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9 13:45 发表
张郃攻王平,根据《三国志》,应该发生在上卦对峙之前;而《汉晋春秋》本就与《三国志》矛盾。
----之前? 张合传记载直到诸葛亮退保祈山之前, 张合才至略阳呢(这时司马懿率众星夜赴上硅), 你这号胡吹大王不会告诉我张合是从祈山南围那跑去略阳的吧?
张郃是这样记载的?这是你读出来的张郃传?
《张郃传》: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
可见,诸葛亮复出祁山,张郃就被诏督将赴略阳了,你哪里看出直到诸葛亮退保祈山之前,张郃一直呆在略阳?

汉晋春秋本就与三国志矛盾? 你这号大白还能胡吹到这份上?

汉晋春秋不做考虑? 那还考虑什么狗屁晋书干啥? 搞笑.

汉晋春秋莫非被您这号吹牛大王给证明了是本小说?

《晋书》总比《汉晋春秋》更有权威性吧?它不是小说不假,但它无节度吹捧蜀汉,吹捧诸葛亮总是真的吧。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张合传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王平传

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后主传

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诸葛亮传

你自己去看晋书张合由哪出发到略阳的去吧. 在此之前还打过王平? 莫非张合懂飞天, 到略阳后飞越过诸葛亮在上硅的部队, 跑去打王平然后又飞回去找司马懿? 诸葛亮传和后主传都明说了是退军, 而不是回祈山了, 居然还成了某人说六月诸葛亮才从上硅撤退.
你不要脸, 我还浪费不起时间在这跟你瞎吹呢
在另一个帖子已经给你看了军史上的叙述,该书没有单独说张郃军,是在司马懿军里说的。该军先赴祁山,然后回军上邽与诸葛亮对峙。张郃在先赴祁山时,碰了一下王平,然后就回军上邽了,如何不可以?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17:53 编辑 ]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19 16:56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19 16:45 发表
这么看,张郃被箭死,也可能发生在第二次追击中。

我的依据是军史地图,这个总也有一定道理吧?

也有的战史书,就是说张郃先去祁山,然后听说诸葛亮去上邽了,便回军上邽,与诸葛亮对峙。

这几种资料,总之,存在一定矛盾,究竟如何看待,大家可以各舒己见,怎么着就你正确?
按《汉晋春秋》根本没记载张郃中箭,明显与《三国志》发生冲突。《宣帝纪》不记载,可以考虑是有意不写;《汉晋春秋》不记载此事,与理不通。

你看你现在已经不要脸到何种程度,居然张口就骂人,堕落到粪便的水平了!

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后主传: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汉晋春秋》只引用到五月,又没引用六月的事情,张郃六月中箭,哪儿来的冲突????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19 18:50

我的依据是军史地图,这个总也有一定道理吧?
----拿出来吧胡吹王. 看看哪个军事大白能弄出张合先到过祈山这种级别的史盲笑话出来.

也有的战史书,就是说张郃先去祁山,然后听说诸葛亮去上邽了,便回军上邽,与诸葛亮对峙。
----敢情你那本战史书的名字叫"S二号演义"是吧? 哪本战史书这么强旱敢背着历史记载胡吹?

汉晋春秋连诸葛亮撤退都没写, 哪有可能写上张合中箭? 斐松之只为三国志补注. 张合中箭, 已经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有记载了, 他补注还引出来干啥?
什么汉晋春秋不记就可以不考虑, 晋书不记就只是有意不记还得去参考. 你这还叫研究历史? 你压根就是凭着个人喜好去选历史资料来满足你那YY罢了.

凭什么只有我正确? 哎呀呀, S二号胡吹之王居然还说矛盾? 现在连史料都以不出来胡吹些"战史地图, 战史书"来搪塞了, 我全引史料来说的还凭什么我正确?
你还是早点回幼儿园里去吧你. 一个人的脸皮能厚到这种地步也实属罕见, 我真懒得耗时间在这跟你瞎扯, 你爱吹什么牛吹什么牛, 我就不奉陪了. 慢慢吹.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9 19:29 编辑 ]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0 02:34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7-3-19 18:50 发表
----拿出来吧胡吹王. 看看哪个军事大白能弄出张合先到过祈山这种级别的史盲笑话出来.

----敢情你那本战史书的名字叫"S二号演义"是吧? 哪本战史书这么强旱敢背着历史记载胡吹?

目前我没有必要拿这些资料出来,现在,就算张郃追击发生在诸葛亮第二退军启动之时,这样行了吧?

我的主帖反正也没把论据建立在张郃一定是在第一次追击时中的箭。


汉晋春秋连诸葛亮撤退都没写, 哪有可能写上张合中箭? 斐松之只为三国志补注. 张合中箭, 已经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有记载了, 他补注还引出来干啥?
对啊,这种连诸葛亮撤退都没写的书,更不对劲,合着诸葛亮还把魏国的土地攻下来了,占住不走了?
裴松之补注的事,你扯来作什么?

什么汉晋春秋不记就可以不考虑, 晋书不记就只是有意不记还得去参考. 你这还叫研究历史? 你压根就是凭着个人喜好去选历史资料来满足你那YY罢了.
《晋书》没有必要刻意捧谁贬谁;《汉晋春秋》是捧诸葛亮的,那里面的笑话多了,还有什么三千两千的笑死的“辉煌战果”呢。二者谁的价值高,不言而喻。当然,具体问题也是可以分析的,但是,你分析了个啥,不就是张郃被箭这事发生于六月份吗?
凭什么只有我正确? 哎呀呀, S二号胡吹之王居然还说矛盾? 现在连史料都以不出来胡吹些"战史地图, 战史书"来搪塞了, 我全引史料来说的还凭什么我正确?
难道战史书没有参考价值?就你《汉晋春秋》说的是真理?
你还是早点回幼儿园里去吧你. 一个人的脸皮能厚到这种地步也实属罕见, 我真懒得耗时间在这跟你瞎扯, 你爱吹什么牛吹什么牛, 我就不奉陪了. 慢慢吹.
拉我去幼儿园陪你玩?没有那功夫。我看阁下的脸皮之厚,罕见到也末必,但是岂能甘于别人之下?
本人也懒得和你扯了呢。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0 02:42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19 16:56 发表


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 ...

裴注不引《汉晋春秋》来注,却引了“郭冲说五事”,可见《汉晋春秋》这段记载极不可信。所以,裴松之宁愿在这里举出反面资料,并加以批驳。
其实,从《汉晋春秋》里面说的什么“三千”“五千”开始,就开始不靠谱了。明眼人一看,这里面吹牛吹得没了边;裴松之岂能看不出?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17:56 编辑 ]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20 17:14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02:42 发表


《汉晋春秋》只引用到五月,不符合裴注习惯,被注的原文是: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怎么裴注只引到五月?五月份还没有发生粮尽退兵。
可见,从《汉晋春秋》所说的什么“三千”“两千”,就已经开始离谱了;后面越来越离谱,裴松之觉得实在没有任何价值才不要的。因此,可以断定张郃被射这段,与《三国志》冲突。

再次怀疑阁下的视力。自己看原文罢,红字是正文,黑字是裴注。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郭冲五事曰: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潜军密进,规向剑阁。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陈,幡兵適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遣令去。於是去者感悦,原留一战,住者愤踊,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不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刃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卻宣王,一战大剋,此信之由也。难曰:臣松之案:亮前出祁山,魏明帝身至长安耳,此年不复自来。且亮大军在关、陇,魏人何由得越亮径向剑阁?亮既在战场,本无久住之规,而方休兵还蜀,皆非经通之言。孙盛、习凿齿搜求异同,罔有所遗,而并不载冲言,知其乖剌多矣。

《汉晋春秋》注解的是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
后面的郭冲五事才是注解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的。
若阁下视力没有问题,那多半是理解能力出了偏差。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0 17:28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20 17:14 发表


再次怀疑阁下的视力。自己看原文罢,红字是正文,黑字是裴注。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 ...

哦,还真是看错位了。你的对,我的错。我修改一下前一个帖子就可以了。

不过,还是回到主题上来吧,这些偏出的话题,不宜继续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17:29 编辑 ]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20 17:45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17:28 发表


哦,还真是看错位了。你的对,我的错。我修改一下前一个帖子就可以了。

不过,还是回到主题上来吧,这些偏出的话题,不宜继续了。

偏出的话题不宜继续?
现在不是阁下在质疑《汉晋春秋》的可靠性么?
《汉晋春秋》若记载没错,那就有理由怀疑《晋书》的记载。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3-20 21:05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20 17:45 发表


偏出的话题不宜继续?
现在不是阁下在质疑《汉晋春秋》的可靠性么?
《汉晋春秋》若记载没错,那就有理由怀疑《晋书》的记载。

一、《汉晋春秋》的可靠性当然仍然是需要质疑的。我不就是马虎了一了,搞错了注释的范围吗?《汉晋》记载的什么几千件这个几千件那个,分明是编造出来的。
二、退一步,就算《汉晋春秋》的记载没错,它不是没有记载五月份以后的事吗?怎么能根据《汉晋》来怀疑《晋书》记载的六月甚至是七月的事?

所以,有时说挺蜀派纠缠,你们还不服;就是不晓得逻辑性,只看谁的声音大,或哪个方面的人多,或哪个方面的人能纠缠,似乎谁就代表了真理。缠来缠去,把原本在争论什么论点,都搞不清了。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21:07 编辑 ]
作者: wwk1985    时间: 2007-3-21 06:36

顶个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1 13:49

某人眼睛是不是真有问题了,您看见这贴是讨论晋书和汉晋春秋的?

这贴是我说你瞎吹, 把张合丢命提了整整2个月的. 怎么突然跑到去说什么俘斩万计上去了?

你的笑话真不少了.
作者: 风雨飘零    时间: 2007-4-1 18:12

战功啊什么的先不说,楼主列举了N个例子来证明诸葛的军事能力极其低下.我想请问楼主,当时魏国的兵力 人口 国力都比蜀强了N倍吧?那为什么以诸葛如此无能的统帅(看来不是诸葛聪明,是张郃突然发昏,带上几十个将领跑到了木门道自杀了)率领蜀军进行远征(士兵劳累,粮食运输极其困难),魏国(以逸待劳)怎么不就此把他打的半死不活的,然后一路追击败军,一直打到汉中把蜀灭了?(当时蜀国的主力可是带来了大半,只要把诸葛打趴了,灭蜀不难吧).不过事实在证明:天才一般的司马宣王只是象缩头乌龟一样拒险固守,任诸葛想来就来,想退就退,无论诸葛怎么样百般羞辱,他都不肯出来决战,实在不理解.或许是司马和曹睿觉的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好玩,因此不惜消耗巨量的军力和国力来玩弄小蜀国,还有一个可能:司马觉得诸葛能力又低啊,年纪也不小了,还从大老远的地方辛苦的带兵赶来,因此起了同情心,不忍心打他大败,是以死不出战??
作者: sunzehao    时间: 2007-4-3 21:47

败是败了,但你从损失程度上来看,很明显啊……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