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多角度分析水浒传应有的结局走向 [打印本页]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13 20:15     标题: 多角度分析水浒传应有的结局走向

之一:《水浒传》实是四大名著之首 1楼
之二:金圣叹腰斩水浒也不无道理    9楼
之三:宋江并非忠义之人                22楼
之四:浔阳江口的反诗                   29楼
之五:晁盖之死                            31楼
之六:玉麒麟的悲哀                      44楼
之七:招安背后的玄机                   54楼
之八:《水浒传》应有的结局          66楼

之一:《水浒传》实是四大名著之首


网上关于四大名著的评论,已经太多了;而关于其他小说诸如封神、说唐、说岳,除了武评,实在在其苍白的情节中找不到什么评论点。说句实话,中国的小说比起西方其实总体上要差一些,真正好的小说的数量也要少一些。拿得出手的小说,古代的是四大名著,现代的是金庸小说,仅此而已。为什么会如此?当然是因为思想上的长期压抑和统治者对出版物的控制。就拿四大名著来说,《红楼梦》的悲惨命运:八十回后的稿子散失、后四十回疑似被篡改等等,都与统治者对出版物的控制有关。

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被讨论的最多,这应该与其思想性与统治者没有冲突有关。《三国演义》里讲忠、讲义,褒刘贬曹,所以相应的评书、戏剧很多。统治者喜欢,
老百姓也喜欢,造就了《三国演义》成为中国人气最高的小说的地位。当然也不能排除现在游戏三国志系列的影响。

《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人气显然不如三国,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其较为荒诞的写作手法不像三国那样更容易被人接受,相应的评书、戏剧的数量甚至不如说唐。不过,《西游记》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也非常的深远,其真正经典的地方我认为是它为中国文化打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神仙系统。

《红楼梦》是一部完全由作者自己创造的小说,不像其它三部是作者根据民间的评书、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作品。所以《红楼梦》的影响其实要小于其它三部小说。虽然相对于其它三部小说出现了“红学”,这一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但不幸的是,“红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红楼梦》的版本、原稿的真面目等问题。个人大胆的说一句,假若当年《红楼梦》以完整的面目问世,我们虽然可以看到一部更令人惊叹的小说,但“红学”将不复存在。

《水浒传》有一点上倒挺像《红楼梦》的,就是他的版本、真面目的问题。《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是完整的小说,《红楼梦》现在流传最广的120回本,后40回与前80回的风格明显不同。《水浒传》也是这样,前70回是施耐庵的原作,后边呢?到底《水浒传》是70回,还是100回,还是120回?田虎、王庆两段并非施公原作有很明显的证据。

版本混乱的一个结果就是出现大量的续书或类似产品。四大名著中以《水浒传》和《红楼梦》的续书最为多,但以《水浒传》的续书的质量最为高。《红楼梦》因其原版不全,所以让高鹗的那段续书堂而皇之的列于四大名著之中。《水浒传》呢?70回之后的内容本身就有可能是续书,又因为100回或120回结局的缺憾,产生了一部《水浒后传》,这部书就其本身来说,已经不输于一般的古典小说了。

四大名著可排得上中国古典小说的前四位,这无可争议。但那部小说能排上中国古典小说的第五、第六位呢?个人认为(存属个人的观点)不是封神、说唐、说岳这些独立完整的小说,却是《水浒传》两部续书(或类似产品):《荡寇志》和《金瓶梅》。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西游记》另辟奇径,《红楼梦》匠心独具,《水浒传》却发人深思。怎就发人深思了?每每读完《水浒传》,心中总是不能平静。统治者不能平静,老百姓也不能平静,那些写书的人就更不能平静了。以至于一部《水浒传》竟能结出两朵奇葩:以维护封建的反动统治而令人诟病的《荡寇志》和以满纸色情而令人诟病的《金瓶梅》。

读完《水浒传》心中不能平静,读完《荡寇志》和《金瓶梅》,心中就更不能平静。《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是三朵好看的花,令人赞叹不已。《水浒传》却是一朵怪异的草,令人惊愕的同时,却又生命力顽强,不断的结出更怪异的草!所以说,四大名著,《水浒传》我排第一位!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11-10 19:28 编辑 ]
作者: 无为楼主    时间: 2007-2-13 20:41

抢个沙发。

“。《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是三朵好看的花,令人赞叹不已。《水浒传》却是一朵怪异的草,令人惊愕的同时,却又生命力顽强,不断的结出更怪异的草!”

同感!
作者: 孔雀王    时间: 2007-2-13 21:02

不是评荡寇志吗,怎么觉得通篇在讲水浒?
作者: 眼儿媚    时间: 2007-2-14 00:47

水浒是奇书, 敢于把农民起义写入小说, 塑造出一群市井草莽的形象, 这是值得肯定的壮举.

说第一名著则过矣.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14 04:27



QUOTE:
原帖由 孔雀王 于 2007-2-13 14:02 发表
不是评荡寇志吗,怎么觉得通篇在讲水浒?

评荡寇志怎么能不讲水浒呢?否则,就好比水中捞月。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8-3-22 11:32 编辑 ]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7-2-14 09:25

要这么说起来,红楼梦催发的成人文学奇葩也不少咧!很多现代色友为之谱了不少续集,可惜佳作缺乏,惜哉惜哉!
作者: DHEROW    时间: 2007-2-14 09:27

荡寇志是水浒的另一面,是积极打击起义军的小说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15 05:35



QUOTE:
原帖由 DHEROW 于 2007-2-14 02:27 发表
荡寇志是水浒的另一面,是积极打击起义军的小说

大部分人第一次知道荡寇志应该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注释中写道:《荡寇志》,清朝俞万春著的一部诬蔑和歪曲梁山农民起义英雄的小说。
注意一下“农民起义英雄”这几个字。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15 05:37

之二:金圣叹腰斩水浒也不无道理

俞万春写《荡寇志》,有一个前提,就是承认了金圣叹腰斩后的水浒。作者在正文前写道:

QUOTE:
这一部书,名唤作《荡寇志》。看官,你道这书为何而作?缘施耐庵先生《水浒传》并不以宋江为忠义。众位只须看他一路笔意,无一字不描写宋江的奸恶。其所以称他忠义者,正为口里忠义,心里强盗,愈形出大奸大恶也。圣叹先生批得明明白白:忠于何在?义于何在?总而言之,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

乃有罗贯中者,忽撰出一部《后水浒》来,竟说得宋江是真忠真义。从此天下后世做强盗的,无不看了宋江的样:心里强盗,口里忠义。杀人放火也叫忠义,打家劫舍也叫忠义,戕官拒捕、攻城陷邑也叫忠义。看官你想,这唤做什么说话?真是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此等书,若容他存留人间,成何事体!莫道小说闲书不关紧要,须知越是小说闲书越发播传得快,茶坊酒肆,灯前月下,人人喜说,个个爱听。他这部书既已刊刻行世,在下亦不能禁止他。

因想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的话,只有被张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话。如今他既妄造伪言,抹煞真事。我亦何妨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丝毫不容假借。况梦中既受嘱于真灵,灯下更难已于笔墨。看官须知:这部书乃是结耐庵之《前水浒传》,与《后水浒》绝无交涉也。本意已明,请看正传

这段话即作者的立意,共表达了三件事:1、《水浒传》(现行120回本中的前70回)并不以宋江为忠义。2、罗贯中的《后水浒》(现行120回本中的后50回)是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3、作者要提明真事,破他伪言。

为了讨论问题方便,以后把现行水浒传的前70回称为《水浒传》,把后50回按某种说法称为《征四寇》。《水浒传》+《征四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水浒传。

一直有一种说法是:《水浒传》和《征四寇》并非出自同一人之手,《水浒传》为施耐庵所作,《征四寇》为罗贯中所作。金圣叹、俞万春都是持这种说法的。到底是不是这样?不知道,因为证据不足。由于四大名著的作者都不是大富大贵之人,想去考证他们是难上加难,所以关于四大名著的种种疑问也始终得不到有力、充分的证明。争议最大的就是《水浒传》和《红楼梦》两部书。《红楼梦》的争论而导致产生了红学,《水浒传》由于产生的年代更为久远,几乎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的前提下,大家索性放弃考证,各抒己见,从而产生了各种的续书。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种种疑问只能靠推理和猜测了。判断作品是否出自同一人之手,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前后一致性。一个作者写一篇作品,总是先对作品的整体有一个构思,然后开始动笔。写作过程中,一旦一个人的性格被固定下来后,下文中就不应该无理由的有大幅度的改变。更高明的作家,对其中主要人物的结局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然后会在小说的前边不断地去暗示者的结局。或者在小说的前面安排一个小角色,后面再在适当的时候出现。所谓放长线、钓大鱼,又所谓草灰蛇迹、伏线千里。中国古典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每一个人物彻底退场时,都会做一个了结。比如说:

QUOTE:
扈成见局面不好,投马落荒而走,弃家逃命,投延安府去了。后来中兴内也做了个军官武将。

这就是为扈成做个了解,他以后就不会再出现了。

根据这个前后一致性的原则,我们来分析一下《水浒传》和《征四寇》。

一、人物性格。比如说林冲,他与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第52回,林冲对高廉喝道:“你这个害民强盗,我早晚杀到京师,把你那厮欺君贼臣高俅,碎尸万段,方是愿足。”林冲曾经写诗道:“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注意这个: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还有他要将贼臣高俅碎尸万段的心愿。作者做足了包袱,可当读者以为林冲将一展拳脚时,却没了下文。《征四寇》中,林冲面对被擒的高俅,只是怒目而视,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最后死的时候连句诗都没有。虎头蛇尾,前后不符。

二、角色的收尾。前文已经举了一个扈成的例子,这是正例。反例如王进,第2回中,王进最后一次露面:

QUOTE:
史进当时拜别了师父,洒泪分手,和庄客自回。王教头依旧自挑了担儿,跟着马,和娘两个,自取关西路里去了。话中不说王进去投军役,只说史进回到庄上,

王进虽不是什么大的角色,但写成这样,分明是还有下文的意思。同样的例子如李成和闻达,都是没有交代清楚结尾的。栾廷玉的结尾写得也不甚清楚。这四个被俞万春借去打梁山,起因于此。

三、笔法构思布局。这个不多说了,谁都能看出《征四寇》的功力不如《水浒传》,换句话说,它们不是同一档次的作品。

四、中心思想。这条才是最要命的。《水浒传》和《征四寇》的中心思想不一致,甚至矛盾。《征四寇》的主题是梁山好汉受招安,及后面的为朝廷征讨四寇。《水浒传》呢?不好说。不好说的意思就是一言难尽或有争议,隐讳的地方多多。而《征四寇》的中心思想却简单明了,这又是两者非同一作品的证据。

由上可知,《水浒传》和《征四寇》很可能不是同一个人的作品。金圣叹腰斩水浒,倒也不无道理。如果《征四寇》不是《水浒传》的结尾,那真的结尾呢?有可能没写完,又可能迫有某种原因不能写完或不能发表,抑或如红楼梦一般的失散了。不得而知。

认为水浒只有70回后,俞万春在开篇说到《水浒传》中并不以宋江为忠义。这种说法显然与通常人们的认识不同。个人却举双手赞成,宋江不忠,亦不义。请看,之三:宋江并非忠义之人。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11-8 20:07 编辑 ]
作者: golden    时间: 2007-2-15 15:36

这个观点我也赞成,后面的故事,人物性格大都和前面不太符合,尤其林冲,武松他们都没了性格,只有燕青描写的比较好~~~
作者: Enchanter    时间: 2007-2-15 18:11

有些不同意见,金瓶梅且不说,要说荡寇志比儒林外史还高偶就不服了。在偶的心目中儒林外史仅次于红楼,第二。
作者: 孔雀王    时间: 2007-2-15 20:33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7-2-14 04:27 发表


评荡寇志怎么能不讲水浒呢?否则,就好比水中捞月。

原来是连载帖,还以为第一篇就是全文呢...见怪...
作者: 中书舍人    时间: 2007-2-15 22:14

我感觉《水浒》征辽和征方腊貌似是两个人写的,而这两个部分的笔法又与前70回的部分完全不同。

至于征王、田的部分,很明显是明朝中、后期的作者插进去的,就不多说了。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15 23:16



QUOTE:
原帖由 Enchanter 于 2007-2-15 11:11 发表
有些不同意见,金瓶梅且不说,要说荡寇志比儒林外史还高偶就不服了。在偶的心目中儒林外史仅次于红楼,第二。

儒林外史不好说。不过这些纯属个人的意见,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排名。不过你把儒林外史排得高过三国、水浒、西游,我就难以认同了。
作者: 南宫未明    时间: 2007-2-16 08:44

其实水浒传中征方腊这段是我最喜欢的.前面连年征战梁山人马做到了几乎无伤亡感到很不真实.到征方腊这段双方都伤亡惨重,给人一种无奈和惋惜感,我很喜欢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三国读到最后的那种感觉(怪不得说是罗贯中续写的).
作者: gestapo001    时间: 2007-2-16 10:55

征田虎、王庆文笔不是一般的烂,肯定不是,征辽完成脱离历史,纯属胡诌,征方腊部分草草收尾。也许原本水浒只有七十回吧。
作者: hero1981    时间: 2007-2-16 11:23

据说有本叫古本水浒的,是施耐庵真正的后50回。讲的是没有招安。不知是真是假?
作者: Enchanter    时间: 2007-2-16 14:53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7-2-15 23:16 发表

儒林外史不好说。不过这些纯属个人的意见,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排名。不过你把儒林外史排得高过三国、水浒、西游,我就难以认同了。

恩,的确都是个人意见,关键是与个人的经历感悟相结合,个人喜好不同。不过不除了小说结构一项,不论怎么看儒林外史都要高出荡寇志吧。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7-2-17 15:52

林兄居然把《金瓶梅》也算进《水浒》的续书~~而《红楼梦》的语言脱胎于《金》……这样比似乎只能自家赏玩。巨著通常都是饱受启发的精华,这样追本溯源不知到何年月。

最后,林兄所谓:“拿得出手的小说,古代的是四大名著,现代的是金庸小说,仅此而已。”要不要加一个“章回体”啊?个人觉得这样比较妥当。毕竟老金的书除了眼力非凡、文化底蕴深厚,其他方面基本上拿不出手;他老人家自己都不满意、封了笔,何必如此?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17 16:55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2-17 08:52 发表
林兄居然把《金瓶梅》也算进《水浒》的续书~~而《红楼梦》的语言脱胎于《金》……这样比似乎只能自家赏玩。巨著通常都是饱受启发的精华,这样追本溯源不知到何年月。

最后,林兄所谓:“拿得出手的小说 ...

我注明过:续书或类似产品。即指《金瓶梅》是《水浒》的类似产品,也就是衍生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2-19 14:25 编辑 ]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19 21:24

附文:近日收集了一下施耐庵的生平。如下:

转自Wikipedia

QUOTE:
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彦端[1],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說家,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關於他的生平,由于缺乏資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2]。《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其门人[3]。

身份争议

早自明朝时,就有人提出施耐庵就是元末明初南曲著名戏剧家之一的施惠。此说最早见于明人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即君美[4]之传水浒,意欲供人说唱,耸人观听也,原非欲传信作也。”至清朝时,很多谈及施惠的人开始把施惠和施耐庵混为一谈。如无名氏《传奇会考标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

至近代,仍然有人力主此说。如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认为[5]“耐庵即施惠号”。此外,曲学大师吴梅也持此观点[6]。

此后又有人考证[7]《水浒传》中有江浙方言,并发现施惠的《幽阁记》中有一些描写和《水浒传》相似,以次推断二书皆出自同一人之手,施惠也就是施耐庵。但是很多人认为该证据难以令人信服[2],而且有关施耐庵和施惠的关系多数臆断,一些说法也只见与稗官野史。

此外,戴不凡又认为[8]“疑施耐庵即郭勋”。他认为郭勋刻水浒后才开始署名施耐庵。但是这个论据并不能够立足,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署名施耐庵的百回本《水浒》出现[9]。

家世

关于施耐庵的籍贯一直多有争议。自从在江蘇大丰、興化一带发现了施耐庵的一些史料文物后,经过学者研究,基本上认为[2]祖籍是泰州海陵县,鼻祖世居兴化,后迁苏州。施耐庵万年为避战乱,又迁回兴化,旋即徙居白驹场。

施耐庵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施之常后裔[10]。父亲施元德依靠撑船维持家计,母亲姓卞。有兄弟三人。

生平

由于关于施耐庵生平的文字资料缺乏,研究者多采集许多施耐庵家乡的口头相传资料及后裔的口述和野史,来大致勾画出施耐庵的一生。而一度被认为是信史的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袁吉人《奶庵小史》则被认为是伪作[2][11]。

求学入仕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施耐庵出生于苏州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由于家贫,无法上学。7岁开始,他只好通过自学学习。13岁后在浒墅关的一家私塾念书。

19岁时,他考中了秀才。并且同私塾教书先生的女儿季氏结婚。25岁时被苏州官吏荐为“孝行信义”,29岁考中举人。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36岁的施耐庵中辛未榜进士,并结识了同榜的进士,也就是日后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的刘伯温[12]。

得中进士后,施耐庵被朝廷委以钱塘县尹之职。但是当时由于作事情需要得到元人担任的达鲁花赤批准,施耐庵十分不得志。做了两年县尹,由于触怒元人,愤然辞官。在苏州施家桥办学授徒。在这里,他收下了一个商人的儿子罗贯中(也就是日后《三国演义》的作者)为徒。其间施耐庵父亲和妻子相继逝世,随后续娶了申氏。此时他已经开始着手撰写《水浒传》。

至正年间,贩卖私盐的张士诚起兵造反,其属下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于是在卞元亨的邀请下,施耐庵成为了张士诚的军师。在施耐庵地帮助下,张士诚从兴化一路打到苏州。此时,由于意见不合,施耐庵辞别张士诚,带着门人罗贯中四处游学。

隐居著书

开始施耐庵在常熟河阳山隐居,为当地一家姓徐的人家当教书先生。三年后,刘伯温向朱元璋推举施耐庵,但是他坚辞不就,只好离开河阳山,回到苏州施家桥。《水浒传》大体也是在此时写成。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包围苏州攻打张士诚。为了躲避战乱,在好友的帮助下,施耐庵举家迁回兴化白驹场故居。

《水浒传》成书后,很快民间传抄开来。根据民间传说[2],刘伯温奉皇帝之命寻访施耐庵时,发现了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并带给了皇帝。朱元璋看过后,认为[12] “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当地官吏逮捕施耐庵。

施耐庵被关押一年多后被释放,但是身体已经不行。虽然有罗贯中的帮助,但是返家途中又染病不起,只好在淮安养病。第二年,也就是1372年客死于淮安。

身后

民间传说[2],施耐庵墓地有两处。河阳山永庆寺西侧墓地是假的。据说是施耐庵在这里居住时结识的朋友陈聚、陈基兄弟所修。真墓则位于施家桥。

根据1962年出土的其子施让墓的“施让地券”记载[13],位于施家桥的施耐庵墓地是其孙施文昱在景泰四年从淮安迁葬与此。墓地西面有芦苇荡,相传“水泊梁山”的描写,多取材于此[2]。其后人每年三月初一(忌日)和十月初二(生日)都会来此扫墓。一直延续到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

此外,兴化县县长蔡公杰于1943年据《兴化县续志》所记,于县东施家桥修施耐庵墓,立碑书“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兴化县续志》关于施耐庵记载,源自胡瑞亭“施耐庵世籍考”[14],而该文所引内容被认为是近人伪作[11]。

《水浒传》的创作

施耐庵弃官后,深感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当时有张士诚在苏州起兵称王,教书之余决心立志著书济民劝世。施耐庵又惧于文字狱,于是便以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的故事曲笔为书。罗贯中帮助整理书稿[2]。他们在书肆中翻找各种有关宋江起义的记载,逐渐写成此书[3] 。

施耐庵开始在河阳山隐居写书,后搬到白驹场。书中许多的景物描述,多取材自他隐居地周围的自然景色,其中梁山泊的描写被认为是以张士诚起义地的得胜湖、小阳山为背景。而书中的好汉的人物原型则许多来自张士诚的部下[2]。

帮助他写书的不仅有亲戚和门人罗贯中,还有好友鲁渊、刘亮、陆谦等人。

施耐庵被朱元璋关进狱中后,关于他出狱的原因有不同的传说[2]。一种说法是他又写了一部《封神演义》,朱元璋看过后觉得完全是胡言乱语,因此释放了他。另一种说法是《水浒传》后五十回受招安的内容是在狱中完成,朱元璋看后觉得不是歌颂农民起义,于是释放。但是《水浒传》还是被查禁。

施耐庵去世后,罗贯中将书稿整理后准备去当时刻书中心福建建阳刻印。但是当地无人敢印这部书。罗贯中无奈,只好留在当地等待时机,并且又对《水浒传》重新进行了整理。不久后,他也染病去世。直到嘉靖年间,由朝廷派去攻打倭寇的宗臣得到罗贯中后人进呈,付诸刻印。

家庭与生活

施耐庵元配季氏,后续娶申氏。有一子名施让,字以谦。

施耐庵非常博学,也很有才气,“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12]

亦有传说[2][12]施耐庵精通武术。

注释

   1. ↑ 据《施氏族谱》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曹晋杰、朱步楼,《施耐庵新证》,学林出版社,1987年4月
   3. ^ 3.0 3.1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
   4. ↑ 君美,乃施惠的表字
   5. ↑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六《说公案》第三“水浒传”,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6. ↑ 吴梅,“顾曲廛谈”,1914年
   7. ↑ 王利器,“《水浒全传》是怎样纂修的?”,《文学评论》1982年第3期。
   8. ↑ 戴不凡,《小说见闻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90-135页。
   9. ↑ 高儒,《百川书志》。
  10. ↑ 清 陈广德,《施氏族谱序》。
  11. ^ 11.0 11.1 《施耐庵墓志》伪作者考,《上海师院学报》1982年第三期
  12. ^ 12.0 12.1 12.2 12.3 《古本水浒》梅寄鹤序引伯绥氏《梦花馆笔谈》,上海中西书局,1933年
  13. ↑ 施让地券,现藏于江苏盐城市施耐庵纪念馆。
  14. ↑ 胡瑞亭,施耐庵世籍考,《新闻报》,1928年11月8日。

由此可见,最后流行于世的水浒,是“非自然形成”的作品。前70回尚有被改动的可能,遑论后50回了。所以在这里,我只承认前70回是施公的原作,后50回就算为施公原作,也绝非施公本意。我就叫它《征四寇》,作为《水浒传》的一种续书吧。个人观点,《荡寇志》胜《征四寇》多矣!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19 21:47

之三:宋江并非忠义之人

宋江不忠,亦不义,在《水浒传》中,感觉上似乎恰恰相反。这真是施耐庵高明之处,明写其忠义,但暗中却处处写他不忠不义。只不过这一点不细读,很难看出。
四大名著这种水平的书,一般是每一个年龄层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最典型的是《红楼梦》。《水浒传》也是,不过《水浒传》被少年人看后,往往会因自己人生阅历不深而误读水浒,继而作出对社会有危害的事情。所以说,少不读水浒。(这也许是朱元璋痛恨水浒的原因吧。)

《水浒传》中的宋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水浒中宋江一出场:

QUOTE:
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济弱扶倾心慷慨,高名水月双清。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呼保义,豪杰宋公明。

词中说宋江,无非两样好处,一是孝,二是义。所以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并无一个“忠”字在里面。再看看他的形象,虎相、狼形,这就是标准的反相了。这种形象和司马懿的鹰视狼顾遥相呼应。读完这两首诗后的感觉绝对不是宋江是忠义之士,而是一个曹操司马懿一类的奸雄。这时正值太平盛世,你宋江作为一个小吏,结交天下英雄,难道就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宋江出场的第一件事,就是义释晁天王。他对晁盖取生辰冈的看法是:“晁盖是我心腹弟兄。他如今犯了迷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忠与义孰大?至少这两个在宋江心中,是义更重要。“迷天”,就是欺骗皇上,若宋江真是电视剧中那个见了皇上撅着屁股、厚颜无耻的人。他此时就应该立刻协助官府,逮捕晁盖,这才是宋江日后口口声声所说的“忠”。私放晁盖,至少可以证明宋江并非安分守己之辈。他放晁盖,就是也想在黑道上留一手。这是一个黑白两道通吃的人。不过这样一来,他在白道上就混不下去了。他的事情被老婆发现,只好怒杀阎婆媳。杀了人之后,倒是先很冷静地把招文袋烧掉,看来宋江也是个做大事的人。此时他如果继续想做一个良民,还是可以的。以宋江的名望,只是杀了一个无依无靠的江湖女子,他根本不会被问斩的。也就是流放几年,回来可以继续作他的良民。他没有像武松杀了潘金莲、西门庆之后一样投案自首,而是选者了亡命天涯。

这件事情中有两个细节。第一、宋江事后突然碰到阎婆(婆惜之母)后的表现,他先说;“我是烈汉!一世也不走,随你要怎地。”然后就想与其私了。谁知到了街上,阎婆把宋江一把结住,发喊叫道:“有杀人贼在这里!”吓得宋江慌做一团,最后借唐牛之力,跑回家去了。宋江不是烈汉吗?不是随你要怎地吗?怎么还在私了不成后,狼狈逃掉。一个好汉,杀了人也要堂堂正正,怎能如此哄骗妇孺?水浒传中以林冲、鲁智深、武松的形象为最好,以至于在《荡寇志》中,俞万春也不敢轻易下手。但宋江,作者塑造他的形象时,并不注意他的形象细节,这一点颇像罗贯中塑造曹操的笔法(说倒了,应该是罗贯中写的曹操颇像施耐庵笔下的宋江)。第二、跑回家以后,为了防止被抓,他想出来的应对的方法是,让父亲和他脱离父子关系,借口是:
[/quote]宋太公道:“上下请坐,容老汉告禀:老汉祖代务农,守此田园过活。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说他不从。因此,老汉数年前,本县官长处告了他忤逆,出了他籍,不在老汉户内人数。他自在县里住居,老汉自和孩儿宋清,在此荒村,守些田亩过活。他与老汉水米无交,并无干涉。老汉也怕他做出事来,连累不便,因此在前官手里告了,执凭文帖,在此存照。老汉取来,教上下看。”[/quote]
这里施公到底想说些什么,这仅仅是宋江的借口吗?以孝闻名之人,怎么能在孝上开玩笑呢?“忤逆”两个字哪是能轻易说出的?在我看来: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说他不从。不是宋江的借口,而是他的真实写照,是作者变相的、高明的写作手法。这就好像你的孩子成天不务正业,天天去结交一些黑社会的人,还与他们称兄道弟,这哪是什么孝义,分明就是两个字:“忤逆”!

再进一步分析一下这件事的性质。其后宋江一直躲在柴进那里,后来到了孔家庄,之后是清风寨。遇到花荣,花荣道:听得兄长杀了一个泼烟花,官司行文书各处追捕。就是说,在他们的眼中,女人的命根本就不值钱。不过如果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认识,我们可以解释为,这是宋江和花荣的时代局限性。可惜,并非如此,北宋的官府还是为了一个泼烟花全国通缉宋江。也由此可以断定那个时代基本上是一个太平社会,有王法的社会。你在乱世结交天下英雄,怀扫除四海之心机也就罢了。你在太平社会里搞这些,你不是反贼又是什么?宋江杀了一个人,就要被四海通缉,可落在了贼的手里,一亮名字就能让燕顺、王英倒头便拜,足见此人是黑道通吃,此等例子后来数不胜数。忠义!那里忠义,分明是黑社会的老大。

接着就是非常令人诟病的秦明事件了。为了赚秦明落草,宋江间接害死了秦明的一家老小。

QUOTE:
秦明道:“你们弟兄虽是好意,要留秦明,只是害得我忒毒些个,断送了我妻小一家人口。”宋江答道:“不恁地时,兄长如何肯死心塌地?若是没了嫂嫂夫人,宋江恰知得花知寨有一妹,甚是贤慧,宋江情愿主婚,陪备财礼,与总管为室如何?”秦明见众人如此相敬相爱,方才放心归顺。

不多说了,嘴上好听,其实全是流氓,包括秦明!

这里也有两个小细节。一、宋江赚秦明时,并没有打出他日后的招牌“招安”。秦明接下来一句话就让黄信也落了草,也没有日后招安的话。为什么?我这先留个悬念。二、这里宋江拉了一伙人,人数上已不输于梁山(10:12)。宋江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直接投奔梁山,而是在这个时候?四个字,其志不小。我这里再留个悬念。

宋江那里忠义了?分明是个治世中的奸雄。水浒中的宋江和三国中的曹操,分别出自施耐庵和罗贯中这对师徒之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国演义当年用演过宋江的鲍国安演曹操,而不是演似乎同样是忠义的刘备,妙!

殊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宋太公为了见儿子一面,让宋江的脸上添上了他非常讨厌的记号,只好江州一行。太公见儿子一面,是为了不让其落草,可宋江最后还是落了草,江州一行,是宋江一生当中的大事。请看,之四:浔阳江口的反诗。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11-8 20:06 编辑 ]
作者: 孔雀王    时间: 2007-2-20 10:16

施耐庵的原作里,还有"孝义",到了金圣叹的七十回本里面,就只剩下"孝"了...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2-20 14:43

虽然没有看过荡寇志,但据说这个版本更具浓厚的封建色彩,将宋江诸人描绘成不折不扣的叛辰贼子了
作者: 神之子    时间: 2007-2-21 11:22

荡寇志嘛...个人认为就是两个黑社会集团为争夺唯一的从良机会而展开的血拼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7-2-21 14:03     标题: 回复 #22 林冲 的帖子

林兄,强烈要求你仔细看一下气概文鸯对比点评的三国演义,你们的思路和着眼点几乎完全一样。顺便跟你说一下,施耐庵塑造宋江的思路与罗贯中刻画诸葛亮的手法完全相同:明写正面,暗写反面,贯穿人物成长;最后归结为悲剧,作者倾注了同情。

顺便说一下,《西游记》的神仙系统照搬《封神榜》。最近我有两篇想写,一篇分析封神,另一篇求教红楼。古典小说的相互渗透与借鉴非常多,如今看来必需多本对照参考。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22 02:07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2-20 07:43 发表
虽然没有看过荡寇志,但据说这个版本更具浓厚的封建色彩,将宋江诸人描绘成不折不扣的叛辰贼子了

可宋江在历史上就是不折不扣的叛臣贼子,作者倒也没有诬蔑他。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22 02:10



QUOTE:
《西游记》的神仙系统照搬《封神榜》

不可能。《西游记》出书早于《封神榜》。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22 18:48

之四:浔阳江口的反诗

宋江去江州,路上又结识了许多英雄。试想一下,如果宋江来个周游列国,梁山好汉搞到1080个也是很有可能的。我要是朝廷的人,这样的人物一定要坚决除掉。这批新结识的人是宋江的又一批爪牙。至此宋江系的人已经从质从量上压过晁盖系,只要宋江上梁山,梁山的改朝换代早晚不可避免。

江州的宋江是失意的。比其他在清风山时的意气勃发,此时宋江作为一个配军,心境可想而知。于是酒后失言,写下了令他走向不归路的反诗:

QUOTE: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我先借用黄文炳之口,解释一下这两手反诗:

QUOTE:
黄文炳看了冷笑。正看到宋江题《西江月》词,并所吟四句诗,大惊道:“这个不是反诗?谁写在此?”后面却书道“郓城宋江作”五个大字。黄文炳再读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冷笑道:“这人自负不浅。”又读道:“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又读:“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黄文炳道:“也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看来只是个配军。”又读道:“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黄文炳道:“这厮报仇兀谁?却要在此生事!量你是个配军,做得甚用!”又读诗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黄文炳道:“这两句兀自可恕。”又读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黄文炳摇着头道:“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黄巢,不谋反待怎地?”再看了“郓城宋江作”。黄文炳道:“我也多曾闻这个名字,那人多管是个小吏。”

反诗就是反诗,也不是黄文炳诬陷他。后来蔡九知府看了这诗,也立刻看出是反诗。写了这样的诗又提了名,是不是出现黄文炳已经不重要了。酒后吐真言,这一词一诗正是宋江真实心理的体现。施耐庵借黄文炳之口描述了宋江的真心。这里第一句有分量的话就是: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黄文炳说:这厮报仇兀谁?是呀,他到底要向谁报仇呢?害他刺配的阎婆媳已死,难道是张文远、赵能、赵得这些人?不至于。更何况他刺配江州的起因实际上是因为他私通贼寇,他怪不得别人。也许是他脸上的刺字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阴暗面。此刻的他,已立誓要做黄巢,宋江人生转折点来了。

梁山108好汉,算上晁盖、王伦110人。每个人最终落草的原因都不尽相同。有句话叫逼上梁山,可真正被逼上梁山的又有几人?严格说起来只有林冲和杨志。其他人无外乎
一、本来就是各个山头的贼寇,这组人颇多,但后来在梁山中的地位不高。
二、有异志的人或有落草倾向的人。像七星聚会这几个,还有顾大嫂、孙二娘这些落草倾向严重的人。
三、恶霸地主等黑帮。如李应、穆弘、李俊等。
四、可怜的被赚上山的人。如卢俊义、徐宁等。他们是被宋江逼上梁山的。
五、朝廷的将官。如关胜、呼延灼等。因为兵败无奈而落草。

110人中,唯有一人与众不同,即是宋江。他落草的最终原因在所有的人之中级别最高,这是一个有反动政治纲领的人物。他有人生的目标,也许在他的前半生并不明确,但在浔阳江口,酒醉的宋江写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偏巧这时:近日太史院司天监奏道,夜观天象,罡星照临吴、楚,敢有作耗之人,随即体察剿除。更兼街市小儿谣言四句道:“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这句话直接出自蔡九之口,可就不是黄文炳捏造的了。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就是说宋江要造反,又有啥忠义在里头呢?宋江终于被救出,救出的方式是最为大逆不道的劫法场。宋江不落草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此时最大的志向,也就是终极的目标,是要做黄巢,而且要做得比黄巢还要成功,说白了就是推翻宋朝,建立新朝。众好汉当然看不出,可读过反诗的读者也看不出吗?

不过此时梁山中有一人必然能看得懂反诗,这人就是吴用。吴用的目标不是黄巢,而是诸葛亮。吴用从一开始劫生辰纲起,就想好了上梁山,造反早就在其谋算之中。这也是一个大目标清楚的人,甚至比宋江还要清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他的梦想,这梦想在晁盖身上难以实现。现在宋江来了,反诗中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目标。吴用看了能不心动吗?吴用读懂了宋江的反诗,两人的志向相投。吴用弃晁向宋,大概是从此时开始的。宋江也一样,他也太需要吴用这样的人了。于是两人就走到了一起,吴用成为了宋江最重要的助手。

落了草,又有了肯相助自己的军师,宋江想成为黄巢,还必须先除掉“王仙芝”,坐上头把交椅。晁盖当时就让了,宋江当然不能接。他会怎么做呢?请看,之五:晁盖之死。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11-8 20:07 编辑 ]
作者: golden    时间: 2007-2-23 08:41

林教头的观点和巴孤兄的贼三国一致,看来天下高见皆有相似~~~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23 22:57

之五:晁盖之死

宋江野心虽大,但并非无谋之人,而且现在身边多了一个吴用。他此时有两个目的,一是篡权,二是为梁山扩充实力。宋江暗中排挤晁盖,从杨雄、石秀上山开始。杨雄、石秀上山后,晁盖说得很好:“俺梁山泊好汉,自从火并王伦之后,便以忠义为主,全施仁德于民。一个个兄弟下山去,不曾折了锐气。新旧上山的兄弟们,各各都有豪杰的光彩。这厮两个,把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因此连累我等受辱。今日先斩了这两个,将这厮首级去那里号令,便起军马去,就洗荡了那个村坊,不要输了锐气。孩儿们快斩了报来。”有这段话可以看出晁盖的性格:正义(义贼)但没有心机。

晁盖是个没有心机的人,想什么说什么。晁盖说梁山以忠义为主,要杀杨雄、石秀。显然他对梁山的长远大计是:扩充队伍,但梁山内部一定要纯化,不能有像杨雄、石秀这样的鼠辈,而且它并没有太长远的计划和太大的野心。宋江则不然,他要扩充梁山队伍,但不必纯化,什么人都行,所以此后又在队伍中添加了朝廷降将这一类人。宋江这样做,一倒是真的为了梁山的真正长远大计,二是为了夺晁盖的权。说为了梁山,是因为宋江的终极目的是夺取江山,那队伍中就不能只有像三阮这样的草莽英雄。队伍杂化虽然容易出内乱,但队伍太纯就绝对无法夺取江山,且不一定不出内乱,黄巾起义就是一个例子。队伍太纯的话,梁山就会又缺少技术型人才。比如说,梁山的骑兵将领,就几乎都来自于朝廷降将。草莽英雄一般只能当步兵。没有骑兵,夺取江山只是一句空话。第二个目的,夺权!宋江反对杀杨雄、石秀,目的很明显,保留杨雄、石秀,两人此后必然向宋背晁,更何况两人投梁山本来就是冲着宋江来的。晁盖收人的有原则的,宋江则是有目的的,加上他的名望高。长期下去,宋江系的人越来越多,晁盖系则永远都是那么几个人,还要去掉一个叛变的吴用。

不过此时的宋江对晁盖毕竟还有三分忌惮。为了架空晁盖,宋江提出攻打祝家庄。这是梁山第一次真正的对外用兵,所以晁盖没说什么,欣然的让宋江去了。宋江三打祝家庄,是梁山的标志性事件。宋江攻打祝家庄的真正目的,其一:自然是夺取梁山的兵权,架空晁盖;其二:练兵,夺取江山当然要用兵,打祝家庄就是第一站;其三,以战养战,夺祝家庄的粮草,充实粮仓;其四,招募人才,作战吗,难免会捞到几个人才为我所用。由此可见,宋江的野心之大、技巧之高。去晁盖的确是他的目的,但他不会为了去晁盖而只去晁盖,他可以平行的一次性的完成多个目的,去实现他的野心。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吴用的作用。

接下来的事件就是赚朱仝上山了。这不是宋江第一次赚人,第一次是赚秦明。赚朱仝和赚秦明的性质一样,背后透着两个字:不义!这也就是宋江不义的最大证据。为了赚别人上山,而害得别人家破人亡,义字何在?当然不义的同时也一样不仁。不仁不义!紧接着为了救柴进而攻打高唐州,名义上当然是救柴进,柴进对梁山上多人都有恩,不救柴进义字何在?但救柴进忠字又何在?攻打城池,杀朝廷命官,这是与攻打祝家庄不一样的,这样做就是公开造反。所以朝廷可以无视你攻打祝家庄,但不能无视你攻打高唐州,果然很快就派呼延灼来征剿了。不忠如何,不义又如何?俞万春对此受不了,我们却大可不必因此贬低宋江。造反未必一定是大逆不道。刘邦、朱元璋也都非忠义仁孝之徒。宋江要做黄巢,忠义仁孝必须挂在嘴边,但忠义仁孝也必须只能挂在嘴边,千万不能认真。

大破连环马,三山打青州,加上打西岳华山、芒砀山,到了宋江想打曾头市的时候,晁盖终于坐不住了。宋江打祝家庄,晁盖默许。宋江打高唐州,晁盖想去,但没有坚持。宋江打青州,晁盖话开始多了些,但还是被宋江压住了。宋江打青州时擒住了呼延灼,宋江当时劝呼延灼说:“将军如何去得?高太尉那厮,是个心地匾窄之徒,忘人大恩,记人小过。将军折了许多军马钱粮,他如何不见你罪责?如今韩滔、彭玘、凌振,已多在敝山入伙。倘蒙将军不弃山寨微贱,宋江情愿让位与将军;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

这句“宋江情愿让位与将军”端端了不得。宋江并不是寨主,居然说要让位于呼延灼,置晁盖于何地?显而易见,宋江此时已完全地把自己代入到寨主的角色中了,他只差没说:“宋江情愿把山寨之主让位与将军”。类似的话,他以后评价关胜时说:“宋江情愿让位”。对董平说:“倘蒙将军不弃微贱,就为山寨之主。”后面两次宋江名义上也都不是寨主。可在宋江眼里,他早就是梁山之主了。

晁盖真的是彻彻底底的被架空了。面对宋江这样步步紧逼,晁盖是如何反应的呢?曾头市非亲自打不可。宋江苦谏不听,晁盖忿怒出兵。结果曾头市一战,晁盖指挥全无章法,惨遭箭伤。晁盖是怎么了?排除他的军事能力本身不如宋江的因素,他也完全不致如此。为什么不带吴用下山呢?

晁盖被宋江逐步架空后,越来越有危机感。更可怕的是,晁盖发现,他最终被宋江取代的命运根本无法避免,不管自己如何去改变。宋江的声望远远高于自己,能力也远远高于自己,忠心于他的部属也远远多于自己的。更可悲的是,自己结义的兄弟吴用投靠了宋江,公孙胜两不相帮、淡出权力圈。如此情况下晁盖还能做什么?他现在的处境,就好像项羽手中的义帝。晁盖此时大概能有三种选择:第一、什么都不做,舒舒服服的当太上皇。这样他可以多活很长的时间,宋江虽然早晚会除掉他,不过至少要等到大业初成的时候。也许宋江根本不能大业初成,大不了那时和宋江一块被荡寇罢了。第二、发动政变,反戈一击。这分为急和缓两策。缓,等于自杀,因为你的实力随时间的增长与宋江的实力会越拉越大,时间越长机会越少。急,可能性也许只有1%。还有个问题是谁肯帮晁盖除掉宋江,如果林冲肯,这个机会能增到20%,但林冲根本不会答应。何止林冲,晁盖自己也不会想真的害宋江,因为他不是宋江。晁盖心中是有义的。第三、这就是晁盖最终的选择,自杀。当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自杀,而是他选择的悲怆性的自尽。是他自己认清形势后的无奈选择!

晁盖出兵并不是想和宋江夺兵权,因为根本夺不来,否则宋江根本就不会让晁盖下山了。晁盖出兵想不想取胜呢?未必!否则他就会带上吴用。可是他绝不会带上吴用这个他怨恨的人。带上的大多是他的亲信,只有20个头领。梁山此时已经有90左右个头领了,为什么只带20个呢?宋江以后打曾头市时可是带了30个头领啊!而且这20人中,没有一个军师。晁盖这种自杀性的军事行动有两个目的:第一、与其窝窝囊囊的活着,倒不如轰轰烈烈的战死沙场。第二、这种死法可以让晁盖死后永远让好汉们祭拜!这也可以说是晁盖作为一个有情有意的弱者最好的归宿。

晁盖并没有死在战场上。在梁山上,他看着宋江在他死之前假情假意的演戏,心中能一点恨都没有吗?于是,他在临死前给宋江留下了一个难题。请看,之六:玉麒麟的悲哀。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11-8 20:03 编辑 ]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23 23:10



QUOTE:
原帖由 golden 于 2007-2-23 01:41 发表
林教头的观点和巴孤兄的贼三国一致,看来天下高见皆有相似~~~

不久我会把贼三国和荡寇志以及水浒传的一些细节作一比较,你会发现更有趣的事情!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2-24 14:07

晁盖其人至多是个草头王而已,再难有什么大成就,而宋江不一样他在暗中屡屡下山,为梁山立功,而又召集贤才,以为羽翼,无形中架空了晁盖

等到晁盖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亲自征讨曾头市,还落得及早去见王伦而已,可叹,可以

其实从一开始晁盖的威望就不如宋江,记得石将军石勇初次登台时就说,他平生仅敬佩两个人,一个是宋江,另一个则是柴进,根本没晁盖的事(他此时可是梁山的正牌大王)
作者: acceehi    时间: 2007-2-24 18:45

个人并不认为前七十回和后面的部分分出两个人手,因为梁山事业的过程就是由个人英雄对社会不平等的反抗到集体反抗的过程,前七十回主要塑造了个体英雄人物形象,所以有“武十回”,“宋十回”之说,而后面所谓《征四寇》则是以塑造英雄群像为主,英雄的个体形象很容易湮没在场面宏大的叙事之中,并不能说对于不同题材的情节处理不同就断定不出于同一作者之手吧?
作者: golden    时间: 2007-2-24 19:23



QUOTE:
原帖由 acceehi 于 2007-2-24 18:45 发表
个人并不认为前七十回和后面的部分分出两个人手,因为梁山事业的过程就是由个人英雄对社会不平等的反抗到集体反抗的过程,前七十回主要塑造了个体英雄人物形象,所以有“武十回”,“宋十回”之说,而后面所谓《 ...

这个观点倒是比较新颖,可是后面的故事大都是沿着破高童二人的故事写的,如果破高童那部分是原作,那么后面的更有可能是仿作,除非作者江郎才尽~~~
作者: 无为楼主    时间: 2007-2-24 23:11

曾头市那一仗,晁盖非去不可,有重建威信的目的,但我认为倒更像是在赌气:“我才是山寨的老大,可来投山寨的人,几乎个个都是冲着宋江的名头来的!以前那些也就算了,顶多也就是在我背后说什么仰慕宋江已久的话,可这个新上山的金毛犬段景住,尤其可恶!偷匹好马作晋见的礼物,居然明说是送给宋江的!完全当我不存在,真是欺人太甚!好,你那马不是被人夺了吗?我亲自去夺回来,算是提醒你们一下:我才是老大!别当老子是个摆设!”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25 06:48



QUOTE:
原帖由 acceehi 于 2007-2-24 11:45 发表
个人并不认为前七十回和后面的部分分出两个人手,因为梁山事业的过程就是由个人英雄对社会不平等的反抗到集体反抗的过程,前七十回主要塑造了个体英雄人物形象,所以有“武十回”,“宋十回”之说,而后面所谓《 ...

不是说因为情节不同所以断定不是同一人所写,而是因为写作的笔法不同,和立意的突变。我在文章中已经说过了。
作者: ciqyangs    时间: 2007-2-25 08:38

号称是评荡寇志,对水浒评的也太多了吧,评完宋江评晁盖,评完晁盖评卢俊义,照这样下去至少要把梁山109将评完才有机会说到荡寇志吧。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2-25 10:17



QUOTE:
原帖由 无为楼主 于 2007-2-24 23:11 发表
曾头市那一仗,晁盖非去不可,有重建威信的目的,但我认为倒更像是在赌气:“我才是山寨的老大,可来投山寨的人,几乎个个都是冲着宋江的名头来的!以前那些也就算了,顶多也就是在我背后说什么仰慕宋江已久的话 ...

有道理,似乎在江湖上根本就没有人提起过什么晁盖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7-2-25 10:21



QUOTE:
原帖由 acceehi 于 2007-2-24 18:45 发表
个人并不认为前七十回和后面的部分分出两个人手,因为梁山事业的过程就是由个人英雄对社会不平等的反抗到集体反抗的过程,前七十回主要塑造了个体英雄人物形象,所以有“武十回”,“宋十回”之说,而后面所谓《 ...

其实梁山的情形有很多是被梁山所逼不得不反,作者为了增强这样写的可信度,不得不附会说的"天命星宿会集"

即便是官逼民反的梁山诸位根本也没有善类,杀人当儿戏,当真是国法难容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25 18:24



QUOTE:
原帖由 ciqyangs 于 2007-2-25 01:38 发表
号称是评荡寇志,对水浒评的也太多了吧,评完宋江评晁盖,评完晁盖评卢俊义,照这样下去至少要把梁山109将评完才有机会说到荡寇志吧。

卢俊义是最后一个人了,吴用已经在前面简单的评论过了。
评论这些也是为了说明俞万春写作的立意,他的出发点没有错。宋江是贼没错,站在统治者角度上剿灭是理所当然的。
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
作者: acceehi    时间: 2007-2-26 16:05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7-2-25 06:48 发表


不是说因为情节不同所以断定不是同一人所写,而是因为写作的笔法不同,和立意的突变。我在文章中已经说过了。

笔法这个东西很难说,楼主也没有拿出什么有力的证据来证明。立意也并没有突变,宋公明在九天玄女庙里已经确定了报国安民的指导方针了,而受招安,征四寇也完全是按照报国安民方针来进行的,作者一开始就定下受招安的结局,这并没有改变。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7-2-26 18:35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7-2-22 02:10 发表

不可能。《西游记》出书早于《封神榜》。

呵呵,不知林兄有没有仔细研读过这两本书?孙悟空的师父出场那首诗和封神里准提亮相的一首诗一模一样,一字不差。两个的神仙系统有很大联系是肯定的,至于谁前谁后,这个问题太复杂南飞就偷懒了~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2-26 19:14 编辑 ]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27 17:58

之六:玉麒麟的悲哀

晁盖含恨而终,死前并没有传位于宋江。何也?晁盖可是从宋江一上山时就想让位的,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反而不把寨主直接给宋江了呢?显而易见,晁盖对宋江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天大的转变,死也不想让宋江轻易把寨主之位得到手。当然晁盖也只是无谓的挣扎,对宋江来说根本没有所谓,反正梁山早就是他的了。晁盖死后,宋江“暂居”梁山之主。以为晁盖发丧为名,并没有立即去为晁盖报仇。后来为了赚卢俊义上山,又大费周章的攻打大名府。又因宋江生病,赚取了安道全。因为攻打大名府,又遭到朝廷的两次征剿。空耗了许多时间,才去攻打曾头市。为什么?

这其中大有文章。晁盖死后,宋江如果立即攻打曾头市,是绝对能够打下来的。所谓赚取卢俊义是为了擒史文恭的说法根本就不成立,宋江后来攻打曾头市时,除了卢俊义和燕青,60回到68回之间新收的将领一个也没用。强如关胜、索超、宣郝单魏都没用,甚至放弃了林冲和呼延灼。60回时,跟我说宋江打不下曾头市,我打死亦不会相信。那为什么不打?因为晁盖给宋江留下的难题,所以不能打。宋江当然知道,以他的武功不可能生擒史文恭,甚至不能去试,否则很可能被史文恭秒掉。打曾头市,史文恭最后只能有三个结果:逃跑、被擒或战死。逃跑是宋江不愿意看到的,谁愿意留一个对自己有敌意的高手亡命天涯。被擒或战死,反正不会出于宋江之手,那时宋江该怎么办?晁盖尸骨未寒!宋江怎好当众失言?也只能推那人当梁山之主了。可68回时就不同了。晁盖已死去多时,宋江权摄寨主也有很多时日了。日子一久,虽然有很多人不会忘记了晁盖的血仇,但所有的人都不再会计较晁盖的遗言了。宋江的寨主之位只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越坐越稳。这个“拖”字诀就是宋江对晁盖的还击,这就叫把生米做成熟饭。至于说找一个外人擒住史文恭,因他为外人之故,所以不敢为梁山之主的说法也比较牵强。因为谁能保证到时候擒住史文恭的一定是这个外人?

所以赚卢俊义上山其实跟这个寨主之位无关。那他为何还要赚卢俊义上山呢?宋江说道:“你看我们未老,却恁地忘事!北京城里是有个卢大员外,双名俊义,绰号玉麒麟,是河北三绝,祖居北京人氏,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对。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所以赚卢俊义主要是为了他的才。卢俊义的确是一个人才,天下无对。而且名望也很高。他如果上山,可以再度提高梁山的声望。一个势力既要有能人、也要有名人,比如柴进就是一个名人。卢俊义身兼能人和名人,这样的人物一定要得到手。

*注意一下这句话: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以后我还会仔细分析一下这句。

宋江赚卢俊义上山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做秀给众人看!卢俊义虽是河北三绝,但于梁山终究是一个新人。所谓强龙难压地头蛇,就冲着一点卢俊义绝对当不了寨主。呼延灼、董平等人也一样,宋江说让位其实也就是客气一下,谁敢真的接呀!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一来就坐头一把交椅的事情,也就只能出现在说唐这种小说中(程咬金让李密)。好的小说中,这样的让位,就算出自真心也要三让,对方一般仍然不敢接。三国中陶谦三让徐州,刘备不受,直到陶谦去世,刘备才敢接徐州。《荡寇志》中,苟桓三让猿臂寨,陈希真也不受,最后苟桓以死相逼,才接受猿臂寨。宋江对卢俊义也可以说是三让梁山。一让,是擒住卢俊义时。二让,是救出卢俊义时。这不是做秀又是什么?刘备有恩于陶谦,陈希真有恩于苟桓,可卢俊义并没有恩于宋江,可以说是正好相反。卢俊义怎能接受?宋江所谓的让位显然是虚的,是做给其他人看的。做秀的结果使得在众人心中:一、宋江没有贪恋这个寨主之位,他并非计较于权力之人。二、宋江为公不为私,有让贤之名。卢俊义是河北三绝,能力强,他当寨主对梁山当然有莫大的好处。

可惜冒出来了段景住,这个段景住,每次惹起曾头市的都是他,这会再次提起曾头市,就使得宋江不得不去报仇了。虽然不论谁擒到史文恭理论上都可当寨主,可大家的心中,宋江这寨主之位已经是铁定的了。这就是宋江、吴用60回到67回“拖”字诀的运用,以及做秀的成功。卢俊义要求出战,当然也不是图寨主之位。不过,卢俊义的武功最高,擒住史文恭的几率也最大。所以吴用对他还是有所忌惮的。书中言道:吴用主意,只恐卢俊义捉得史文恭时,宋江不负晁盖遗言,让位与他,因此不允他为前部先锋。宋江则不然:宋江大意,只要卢俊义建功,乘此机会,教他为山寨之主。宋江心中可能暗笑吴用,毕竟是读书人,心眼还是小了一些。就算卢俊义擒到史文恭又如何?擒到了,我才可以上演我的三让梁山,再做一次秀。结果卢俊义真的擒到了史文恭。宋江名正言顺的来了个三让,并且列出了三个理由。可是众人心中早就心属宋江,哪有你卢俊义的分?于是纷纷上来乱叫。宋江这一秀不完全是秀给众人看的,也是秀给卢俊义看的。此一来,卢俊义彻底化解了对梁山的“恨”,转为感激宋江这份情意了。

卢俊义对梁山当然是有恨的,吴用赚卢俊义上山,计谋可以说是毒辣阴险。擒住卢俊义后,居然又私放李固,让李固去陷害卢俊义,然后再大张旗鼓的救卢俊义出来。虽说有恩,但这“恩”也是以“仇”做前提的。燕青都说:“当初都是宋公明苦了主人,今日不上梁山泊时,别无去处。”卢俊义又何尝不知呢?被你们梁山救出来又怎么样?卢俊义的这个心结很难解开,他对梁山的感情永远是双重的。天幸李固和贾氏早有害卢俊义的心思,这使得卢俊义对梁山的感情向“恩”的方向偏了一些。

可现在宋江来了个三让,虽然有做秀的成分。但毕竟最后很实惠的把卢俊义推倒了第二的位置上。卢俊义的心理天平再度向“恩”的方向倾斜。在《荡寇志》和《贼三国》*中,卢俊义终不肯背叛宋江,这一让功不可没。宋江终于当上了梁山之主,同时又得到了卢俊义这样的人才的归顺。宋江把卢俊义推到第二的位置上,除了让卢俊义感恩,还有两个目的:第一,卢俊义是个帅才,此人毕竟可以独当一面,日后如要分兵时,卢俊义还可以率领分队。这就必须要求他做第二把交椅。当然如果此人日后坐大,再除掉亦不迟。第二、宋江把卢俊义推到第二的位置上,还可以牵制一些人。这其中包括同样拥有天下名望的孟尝君一类的人物柴进,名门之后的关胜和呼延灼。

可本来无忧无虑的富家翁卢俊义呢?

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

这是一篇吴用用以陷害卢俊义的诗。不过作者的高明在于,这首诗同时也是卢俊义一生的航标灯。大事上,卢俊义如果真的按这首诗做事的话,就可以趋吉避凶了。“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指的是卢俊义的梁山一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指的是如果卢俊义真的能知此理的话,当可以逃难无忧。这里的“理”指的是退隐之理、无欲之理。如果卢俊义无欲无争,又何必听信吴用的鬼话,去泰山降香。何况这件事上燕青、李固、贾氏都劝他不要去,卢俊义执意要去,就又显出了他性格上非常的固执。知此理的“理”也有劝卢俊义不要太固执的意思。可惜卢俊义性格如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此一性格在水浒的三部续书中三次导致了卢俊义的悲剧。在《征四寇》中,灭了方腊归来的卢俊义不听燕青的劝告,功成而身不退,以至被害,误服水银坠水而死。在《荡寇志》,卢俊义在梁山事业已经出现危机时,心存一丝幻想。不听徐槐的劝告,最终被擒,身首异处。在《贼三国》中,卢俊义同样是不听燕青的劝告,不能退一步。也不听樊瑞的劝告,不能进一步。不进不退,终被宋江、吴用所害。玉麒麟的悲哀在于他的性格,性格如此,命运的悲剧中不能避免。空有一身本领又能如何?

有一个关于到梁山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征四寇》和《荡寇志》的重点讨论问题。就是宋江提出的“招安”。宋江到底是想被招安,还是有其他的意思。请看,之七:招安背后的玄机。

*《贼三国》:这部书以后我会提及到,他当然属于水浒的续书,而不是三国的续书。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11-8 20:02 编辑 ]
作者: golden    时间: 2007-2-27 19:06

这篇写的不错,我也一直认为卢俊义应该很憎恨宋江,尤其是吴用,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教唆,他可以安安全全的作一个富家翁颐养天年,何必终日提心吊胆做强人呢~~~
作者: 孔雀王    时间: 2007-2-27 20:16

卢员外这篇倒是写得不错,对卢宋吴晁等人的关系和性格分析得很到位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2-28 15:41



QUOTE:
原帖由 golden 于 2007-2-27 12:06 发表
这篇写的不错,我也一直认为卢俊义应该很憎恨宋江,尤其是吴用,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教唆,他可以安安全全的作一个富家翁颐养天年,何必终日提心吊胆做强人呢~~~

哪里是教唆,根本就是陷害。宋江吴用二贼害人不浅。
作者: golden    时间: 2007-2-28 19:27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7-2-28 15:41 发表

哪里是教唆,根本就是陷害。宋江吴用二贼害人不浅。

即使作者用李固和贾氏作替罪羊,但是假使卢俊义不离开家,那两人也不会有机会勾结在一起,也许卢氏夫妇还能找回感情~~~
作者: 黄巾军    时间: 2007-2-28 21:21

刚刚仔细翻阅了一下晁盖攻打曾头市一战,突然发现,林冲自是不必说,又是首先上阵又是出谋划策。但是呼延灼居然也被晁盖带过去了,而且呼延灼竟然还挺卖命的。。。
作者: magiczc    时间: 2007-3-1 08:43

林冲兄写得好啊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3-3 18:07



QUOTE:
原帖由 golden 于 2007-2-28 12:27 发表

即使作者用李固和贾氏作替罪羊,但是假使卢俊义不离开家,那两人也不会有机会勾结在一起,也许卢氏夫妇还能找回感情~~~

很难,卢俊义这人不重视女色,专心练武。所以他夫妇俩人的感情不可能找回。
作者: 沙加    时间: 2007-3-4 18:48



QUOTE:
原帖由 黄巾军 于 2007-2-28 21:21 发表
刚刚仔细翻阅了一下晁盖攻打曾头市一战,突然发现,林冲自是不必说,又是首先上阵又是出谋划策。但是呼延灼居然也被晁盖带过去了,而且呼延灼竟然还挺卖命的。。。

燕顺也很卖命
按说他应该是宋江一系的

黑三在前面还是散布过"招安论"的,在他送武松那段
作者: gestapo001    时间: 2007-3-13 10:59

大家都在说梁山的派系,俺也来说上两句:
看似八方同心,四海一家的水泊梁山决不是铁板一块,其内部派系林立,粗粗算来计有七大派系,这七大派丝丝相连,环环相扣,却又存在着分歧,而在每大派系之下又隐含若干小派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下面详细剖析之:
  梁山第一大派系是宋江系。宋江系又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其嫡系,包括了宋江之弟宋清,宋江上梁山前的门生故友花荣,吴用,朱仝,雷横,孔氏兄弟,以及在江州大牢中结识的戴宗、李逵,其中李逵自打结识宋江后,一直铁杆保皇,最为忠诚。第二部分是宋江及其嫡系招募来的小派系。主要有宋江亲自招募的浔阳江系的李俊、李立、穆弘、穆春、张横、张顺、童威、童猛,薛永、侯健,此一系共计10人,其中水军头领就有5位,有相当的实力。清风山系的燕顺、王矮虎、郑天寿、加上后来嫁给王矮虎的扈三娘。黄门山系的欧鹏、蒋敬、马麟、陶宗旺。对影山系的吕方、郭盛,此二人后成为宋江的贴身护卫。还有花荣招降的青州将领秦明、黄信,其中秦明是花荣的妹夫,黄信是秦明的徒弟,正因为这层关系没把此两人列入另一大系降将系。戴宗招募来饮马川系的裴宣、邓飞、孟康、杨林,杨林虽本不是饮马川之人,但与邓飞熟识,又和戴宗共同招募了饮马川,故归入此一小系中。李逵招募来的汤隆、焦挺、鲍旭。张顺招募来的王定六。宋江系总共 40人,占梁山好汉的三分之一强,人数上占绝对优势。
  第二大派系是元老系,这一系统下有两大分支,包括草创梁山时的杜迁、宋万、朱贵及稍后的林冲,还有朱贵的胞弟朱富,及朱富的师父李云,柴进是早期梁山的最大赞助商,又与林冲有极深厚的情谊,故列入此系中,石勇受柴进庇护,又得其推荐上梁山,也将其列入。另一分支就是和晁盖一起智取生辰纲的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胜。芒砀山的樊瑞、项充、李衮被公孙胜收降,且公孙胜收樊瑞为徒,所以这三人应归入公孙胜旗下。这个派系共计17人,是资格最老,对梁山贡献最大的派系。其中公孙胜、刘唐、三阮曾与宋江系的吴用一起劫生辰纲。而林冲同三山系领袖鲁智深则是生死之交。
  第三大派系是降将系,主要由梁山军历次战斗中俘获的政府军军官组成。这个派系组织结构较为松散,有三个小派系,分别是呼延灼系,关胜系,张清系。呼延系主要有呼延灼、韩滔、彭汜、凌振;关系有关胜、宣赞、郝思文;张系有张清、龚旺、丁得孙。此外还有董平、单廷珪、魏定国、索超、徐宁等人,这个松散的降将系总共15人。
  第四大派系是三山系。三山是指二龙山的鲁智深、杨志、武松、施恩、曹正、张青、孙二娘;桃花山的周通、李忠;少华山的史进、朱武、陈达、杨春。史进同鲁智深交情非浅,李忠又是其启蒙老师,桃花山全赖二龙山庇护,故此三山结合较为紧密。此一系有13人。其中武松是宋江上梁山前的结义兄弟。
  第五大派系是员外系。下面有两个小集团构成,即卢俊义系和李应系,卢俊义和李应一经商,一务农,都过着富足的员外生活,不料大祸天降,不得已上了梁山,遭遇极为相似,可归为一类。卢系主要成员是忠心耿耿的燕青,北京大牢中帮助他的蔡福蔡庆兄弟。李系有其主管杜兴,杨雄、时迁、石秀三人是一体的,杨雄与杜兴交厚,李应又为三人负伤,所以三人似可归入此一系下。员外系共有9人。
   第六大派系是登州系,这批人是三打祝家庄时投奔梁山的解珍,解宝,孙立,孙新,邹渊、邹润,顾大嫂,乐和等8人。人数虽不少,但其大佬孙立连天罡之列都没混进去,因此影响不大。
   第七大派系则是一个更为松散的组合,基本上是一批靠技术吃饭的人,包括书法家萧让、金石玉器家金大坚、医师安道全、兽医皇甫端、相马专家段景住、专职旗手郁保四6人。这批人专门从事技术工作,与其他人交涉不多,故可称之为技术流。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4-4 20:17

之七:招安背后的玄机

宋江作为一个贼,嘴里说得最多的却是招安。究竟招安是不是宋江的本心呢?宋江打祝家庄还可以说是江湖之间的争斗,那打高唐州算什么呢?当然是公开造反。打高唐州还算是有营救柴进的借口,那后来打大名府呢?营救卢俊义?可这卢俊义是你送将自己陷害进大牢的。就算还有借口,那再后来打东平和东昌呢?没借口了吧!视攻打朝廷的州县为儿戏,宋江心中到底有没有朝廷,到底把朝廷放于何种地位?这个宋江怎么看怎么和《征四寇》中的宋江不是一个人。

如果真如吴用所说,这些诸如攻打州县的事,是为了以后的招安积攒资本,是为了引起朝廷重视,是为了被招安后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那抱着这样思想的宋江、吴用绝非等闲之辈,至少对权力斗争、政治黑暗有相当深入地了解。可在《征四寇》中,宋江被招安后就变成了政治上的白痴,像极了说岳中的岳飞。也可见《征四寇》也就是象《说岳全传》那样的二流小说。忠臣都像白痴,太模式化了。这又让我们怀疑《征四寇》是别人的续书。

前70回中的招安是不同于后70回中的招安的。后70回中的招安是为了招安而招安,为了当忠臣而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弟兄。前70回中的招安是为了扩大梁山的队伍而招安,这种所谓的招安背后是由玄机的。

从呼延灼征剿梁山起,宋江嘴里多了两个字:招安。此后招安二字虽然常常被提起,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只对招降朝廷将官时使用,招降草莽英雄是从来不用。宋江奸呀!招降草莽英雄如果说出未来要被招安的话,人家能干么?人家草莽英雄来投奔你,图的是什么?

可招降朝廷将官就不一样了。我之前曾经说过,宋江野心很大,所以手下的人才就不能限制出身。朝廷的降将对自己的事业有着莫大的好处。可招降朝廷的人和招降草莽人士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不合情理。朝廷的人是官,若是投降了你宋江就变成了贼,由官变贼,可不是谁都能接受的。那由官变官,甚至是更大的官呢?说白了,呼延灼、关胜他们被擒后无非有两条路,投降或就义。就义就浪费了自己的有用之身,更何况宋江有意要招揽他们。而且在他们的内心中,是愿意投降宋江的。因为与其在朝廷上当一个三流的武官,倒真的不如在梁山当一个一流的贼寇。不过面子上下不来,毕竟宋江是贼,不是割据势力。

可宋江和吴用很高明,他们找了一个非常光冕堂皇的借口——招安。注意招安不是宋江自己的借口,而是宋江给呼延灼、关胜他们的一个下台阶的借口。正因为有了这个借口,朝廷降将们心安理得的投降了梁山。

前70回另有一处提出招安,但不是用来招将朝廷将领的,就是宋江到华山,为了营救史进、鲁智深,赚金铃吊挂时宿元景提起的。这又算什么呢?真心想招安?当然不是。又是借口,这次是给宿元景的借口、也就是给朝廷的借口。反正我宋江干什么事情都是对的,你朝廷做什么都是错的,都是害贤。我这帮贼你朝廷抓不得、杀不得。而我宋江想攻城也行、抢粮也行,都是正义的。这是什么逻辑?强盗逻辑!强盗就是强盗,连对宿元景提起招安都是用刀子威逼的。后来杀掉贺太守更是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总结一下宋江提出招安的四大目的。第一、为朝廷的武将投降梁山建立一个借口。第二、为自己烧杀抢掠建立一个借口。第三、给朝廷的征剿画上一个非法的符号。第四、让朝廷内部产生分歧、以至麻痹大意。

第二和第三点其实上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我宋江打出了“招安”的旗号。所以梁山的所作所为即为合法,因为梁山心怀忠义,啸聚山林只不过是因为朝中奸臣当道。所以朝廷的征剿也就不合理了。也就是说,一群人在太平时期打家劫舍、攻城掠地、杀政府官员、夺国家的粮食,还口口声声说自己忠义,朝廷不能征剿,只能用八抬大轿请我们做官。这种逻辑放在任何时期都说不通吧!所以招安只能是借口。

换一个角度,宋江能真的接受招安吗?作为一个朝廷,你们一伙贼公然抗拒征剿,就算有一天招安了,请宋江做官,但心里对宋江他们能没有忌惮吗?能没有反感吗?那宋江他们以后怎么混?兔死狗烹的下场是必然的。以宋江、吴用的才智,会傻到干这种事吗?

再换一个角度,历史的招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当然是朝廷征剿贼寇,并击败贼寇。最后将贼寇的有用人才收编,谓之招安。就算不能击败贼寇,至少也要面子上下的来,达成一个两方都能接受的平衡。朝廷被贼寇打得没有办法,最后象乞和一样的招安真实吗?也就在小说中见见罢了。这种招安根本不切合实际,一是因为朝廷的面子下不来,二是因为到了让朝廷无法剿灭这种地步的贼寇总要有些想法,根本就不能接受招安。

总而言之,宋江的招安只是借口,朝廷也不会真地去招安宋江。《征四寇》中的种种描述与《水浒传》根本就是大相径庭的。请看,之八:《水浒传》应有的结局。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11-8 20:01 编辑 ]
作者: lvzhezi    时间: 2007-4-15 16:10

强文,楼主一起发了吧


铲车顶
作者: majican    时间: 2007-4-24 05:11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小生新人,幸会幸会了!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7-7-26 12:07

还在等待教头的下文

之前曾经构思过一个小说框架。写金兵入侵,梁山以江湖身份协助官军反抗,可惜终究无法拯救国家,许多兄弟战死,宋江带领余下弟兄作了南宋的官,但不满官场腐败辞了官,最终梁山第二代随韩岳大破金兀术,宋江含笑病故。

不过估计开了头就成了大坑。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7-7-26 12:07

还在等待教头的下文

之前曾经构思过一个小说框架。写金兵入侵,梁山以江湖身份协助官军反抗,可惜终究无法拯救国家,许多兄弟战死,宋江带领余下弟兄作了南宋的官,但不满官场腐败辞了官,最终梁山第二代随韩岳大破金兀术,宋江含笑病故。

不过估计开了头就成了大坑。
作者: 密林繁星    时间: 2007-7-26 15:16

暂时别等教头更新了,我抓了教头做壮丁,然后招安他做节度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7-26 15:34



QUOTE:
原帖由 坚硬的稀粥 于 2007-7-26 12:07 发表
还在等待教头的下文

之前曾经构思过一个小说框架。写金兵入侵,梁山以江湖身份协助官军反抗,可惜终究无法拯救国家,许多兄弟战死,宋江带领余下弟兄作了南宋的官,但不满官场腐败辞了官,最终梁山第 ...

你可以看看张恨水和禇同庆的书,跟你的说法有类似之处
作者: 爱谁是谁    时间: 2007-7-26 19:37

真妙文也,甚得我心,当加精以谢天下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7-7-27 12:01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26 15:34 发表


你可以看看张恨水和禇同庆的书,跟你的说法有类似之处

张恨水那个我看过,褚老先生那么我只是听过。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7-28 16:54



QUOTE:
原帖由 坚硬的稀粥 于 2007-7-27 12:01 发表


张恨水那个我看过,褚老先生那么我只是听过。

褚同庆的书里,原本的一些龙套唱了主角,像邓飞、燕顺之类的。
不过褚老颇受阶级斗争思想影响,有些内容就显得做作。

水浒的续书里,还有本《残水浒》也可以看看
作者: 无为楼主    时间: 2007-7-28 17:09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28 16:54 发表


褚同庆的书里,原本的一些龙套唱了主角,像邓飞、燕顺之类的。
不过褚老颇受阶级斗争思想影响,有些内容就显得做作。

水浒的续书里,还有本《残水浒》也可以看看

褚同庆的书里,龙套唱主角者,莫过于项充、董平、穆弘。
尤其是项充,直接从超级配套龙套变成重要主角之一。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7-28 17:21



QUOTE:
原帖由 无为楼主 于 2007-7-28 17:09 发表

褚同庆的书里,龙套唱主角者,莫过于项充、董平、穆弘。
尤其是项充,直接从超级配套龙套变成重要主角之一。

嗯,俺看得比较早,都有些忘了。
说起项充,好像乐和也成了主角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11-8 21:24

之八:《水浒传》应有的结局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朱元璋看过《水浒传》后,认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可再看看《征四寇》的部分,梁山好汉个个是征辽、平田虎、王庆、方腊时的国家栋梁。这样的忠义之作,朱元璋怎么可能说出上面那种话呢?所以《征四寇》不管出自谁手,应该是在朱元璋震怒后的作品。单从这部分人物性格和文笔上来讲,就与前70回颇为不符。就算仍为施公所作,我想他写这50回的意思就是:按圣意的滥竽充数。反正自己创作的本意被扼杀,灌灌水,马马虎虎写完就算了。这一点和《红楼梦》的命运特别的类似。

《红楼梦》里,作者要写出一个官宦世家从盛到衰的悲剧,可惜刚刚向衰败转化,就被打断了。续书40回算什么?《水浒传》呢?作者本意要写出一个奸雄般的大寇,刚要有所作为的时候,又不可思议的被和谐了。

前面分析了那么多水浒传前70回路子。越分析就越是明确,《征四寇》不过是与统治者的一个妥协作品,不管是被招安,替朝廷建功立业、战死沙场,到最后甘心接受被兔死狗烹,全都是统治者心中的理想标准。用意甚明!甚至在朝廷如此窝囊、屡战屡败的前提下,宋江仍然没有野心膨胀、而愿意主动被招安,显然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了。从来没有为了投降,前面一点余地不留,尽量把脸撕破的笨贼。

那《水浒传》应有的结局是什么?

我认为,一定会有连场轰轰烈烈的大战,朝廷也肯定不会那么窝囊。虽然历史上梁山起义规模很小,但既然施公在前70回把声势造得这么厉害,如历史史实般的平静收尾绝不可能。大战之后的结果呢?无非有四:一、梁山最终不敌,战死沙场。(《荡寇志》);二、梁山因不敌而最终与朝廷妥协而被招安。(史实);三、梁山节节胜利,但最终瓦解于内乱之中(《贼三国》);四、取宋廷而代之(太天马行空了,施耐庵本意应该还不至于此)。不管是这四种结局中的那个,都比《征四寇》来的爽快,而前后人物性格一致。只不过第二种结局不好看,而第三种结局辛酸了一些罢了。

说起第三种结局,就不能不说一下他的代表作《贼三国》。巴孤的这部小说非常令人欢迎,个人也非常的喜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人物性格基本与施耐庵的本意相同,与前70回一脉相承。甚至与都有《荡寇志》有相似之处。我举几个例子:《贼三国》和《荡寇志》中梁山第一个挂掉的天罡都是索超,第二个挂掉的天罡都是关胜,第一个挂掉的地煞都是郁保四。

所以《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抛开他的动机不谈,光就这部小说来看,他还是读懂了施耐庵的本意的。而从作品本身来看,梁山好汉的形象也算不得差,很多人也拥有了比《征四寇》漂亮多的演出舞台和结局。当然,《荡寇志》中处处充满了对帝王的阿谀奉承,的确令人作呕。比如主角中,有一人名叫贺太平,有一对兄弟名为万年永清。倒数第三回,更有一个山东制置使叫做清万年。清万年!百家姓中哪里有这个姓?《荡寇志》的政治用意很明显。所以《荡寇志》绝不是施耐庵70回应有的发展。因为不可能有人前70回写一批主角,后70回又重塑一批主角,而把前面的主角写成了敌人的。《荡寇志》只是在人物性格上继承了水浒传,但中心思想上却与水浒传相违。

再回头看《水浒传》,也只能说一声遗憾了!施公的创作本意不能得以继续,我们也看不到林冲手刃仇人的快意恩仇,看不到鲁智深惩恶锄奸的一腔豪情,看不到武松今朝有酒的英雄气概,看不到宋江的奸雄之路,吴用的运筹心机,也看不到卢俊义宿命结局。宋江宿命星为什么是“天魁”?吴用为什么是“天机”?公孙胜的“闲”字昭示了他什么命运?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是否应该浪迹天涯,而不是坐化六和寺。天伤星难道是武松残疾的宿命?也许水浒70以后,施公对这些都有诠释。

全文完。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11-8 22:05 编辑 ]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11-8 21:25

在写了这些文字的前七部分后,我被拉去做了说岳。今天再回来想填坑时,发现无法找回当时的感觉了。只有草草了结此文,改题目为“从荡寇志一书看水浒传”,也算是完成了一篇完整的文学评论吧!
作者: 金玦    时间: 2007-11-9 00:22

来冒个脸,看完楼主全文,虽然上等,可总觉得文不对题,
这分明就是探讨水浒前七十回的文章,
最显著的是说前七十回的宋江,
其实也就应该朝另一个曹操+黄巢的方向发展,
而不是如一百二十回本中受招安的“朝廷忠臣”发展。。

而《荡寇志》在文章中不过是个带一些戏分的跑过场的罢了

换言之,标题太能迷惑人了:)

[ 本帖最后由 金玦 于 2007-11-9 00:26 编辑 ]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11-9 00:41



QUOTE:
原帖由 金玦 于 2007-11-9 00:22 发表
来冒个脸,看完楼主全文,虽然上等,可总觉得文不对题,
这分明就是探讨水浒前七十回的文章,
最显著的是说前七十回的宋江,
其实也就应该朝另一个曹操+黄巢的方向发展,
而不是如一百二十回本中受招安的“ ...

本来的确是想写关于荡寇志的评论的,后来中途被打断,在想接就接不上了。看来的确文不对题,容我再想个更好的题目。
作者: 巴孤    时间: 2007-11-9 08:21

5555555555555555

好文,就是太短了,5555555555重写重写

不是楼主提醒,我都没留意到贼三国和荡寇志的契合
作者: 巴孤    时间: 2007-11-9 08:22

谁打断了楼主?我去打断他!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11-10 03:06



QUOTE:
原帖由 巴孤 于 2007-11-9 08:21 发表
5555555555555555

好文,就是太短了,5555555555重写重写

不是楼主提醒,我都没留意到贼三国和荡寇志的契合

还有,荡寇志梁山死了72个,剩下36个去接受审判。你老兄的贼三国也是死了72个。
作者: 密林繁星    时间: 2007-11-10 09:02

八爪,是我打断浇头的,现在把浇头还给你,你让他重新看书去……
作者: 英扎吉    时间: 2007-11-10 13:46

好个精华文章!!教头,某家一声追随你。。
作者: ylh2004    时间: 2007-11-10 16:00

教头快点改个合适的题目,以便加推荐或加精处理.

[ 本帖最后由 ylh2004 于 2007-11-10 16:59 编辑 ]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11-10 19:25



QUOTE:
原帖由 ylh2004 于 2007-11-10 16:00 发表
教头快点改个合适的题目,以便加推荐或加精处理.

改成了:
多角度分析水浒传应有的结局走向。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7-11-10 19:28 编辑 ]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11-10 20:15

有个打着老施原著的牌子叫《古本水浒传》的版本,虽然一般都认为是清人伪作,但确实是写的有些意思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又有些什么看法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11-10 21:15



QUOTE:
原帖由 密林繁星 于 2007-11-10 09:02 发表
八爪,是我打断浇头的,现在把浇头还给你,你让他重新看书去……

加了精华了!
重新看书也不可能重写了。
作者: Jaguar    时间: 2007-11-28 18:22

一向被认为“编次”《水浒传》的罗贯中,一定就是写《三国志通俗演义》的那个作者“罗贯中”吗?
作者: 混世魔王    时间: 2007-11-29 11:02

听说水浒有金本和国本之分,不知道楼主用的是哪一本呢?我对版本不太了解,请教。

说到结局,我认为施老的本意是招安无疑,因为他不可能改写历史。就像三国拿刘备当主角但也不可能让他统一天下,既然史实是招安那也只能写招安,最多过程有差别。
作者: 韦孝宽    时间: 2007-11-30 10:07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11-10 20:15 发表
有个打着老施原著的牌子叫《古本水浒传》的版本,虽然一般都认为是清人伪作,但确实是写的有些意思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又有些什么看法

不是清朝人,是民国人伪作,格局比较小,人物前后连贯性也比较差,作战场面写得也不行。在各续书中属于比较平庸的。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11-30 10:15



QUOTE:
原帖由 Jaguar 于 2007-11-28 18:22 发表
一向被认为“编次”《水浒传》的罗贯中,一定就是写《三国志通俗演义》的那个作者“罗贯中”吗?

其实有一种说法,说施耐庵其实是罗贯中的化名
作者: 老实和尚    时间: 2007-11-30 10:58

这个说法却是听说过,施耐庵乃是施乃俺的谐音。
作者: 西园新军    时间: 2007-11-30 13:08



QUOTE:
原帖由 老实和尚 于 2007-11-30 10:58 发表
这个说法却是听说过,施耐庵乃是施乃俺的谐音。

还有说是倒过来的呢。“俺乃是”罗贯中
作者: 英扎吉    时间: 2007-12-2 15:14

教头好文采!!令我心折啊。期待您的大作。。
作者: luanma002    时间: 2008-2-15 12:42

太强悍了,我顶!!!
作者: lvlost    时间: 2008-2-23 20:16

教头,我看了你的几个贴,对你五体投地了
作者: 太平清领道人    时间: 2008-4-25 09:35

教头好文。。。今日才有幸拜读,惭愧惭愧。。。
作者: bxzero    时间: 2008-4-25 10:36

非常感谢楼主,仔仔细细看完,受教了
以前没想过松江是这类人
作者: terryzhong    时间: 2008-5-4 15:54



QUOTE:
原帖由 巴孤 于 2007-11-9 08:22 发表
谁打断了楼主?我去打断他!

这个我同意,叫上我.
作者: sfw20088    时间: 2008-5-8 14:54

性使之然也
作者: yanghan1974    时间: 2011-9-7 12:44

我不喜欢《水浒传》,通篇
讲的都是不忠不孝,杀人放火,聚众闹事,男盗女倡。
如宋江,吴用等人都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他们都是主动落草为寇的。
作者: maxpie    时间: 2011-9-15 02:43

好文章啊
作者: 陶心    时间: 2012-1-12 16:17     标题: 回复 #81 韦孝宽 的帖子

这部“梅寄鹤古本”伪作正因为出现在民国年间,故其对“武装割据一方”持一种认同态度,也是其故事情节的一大特征。因此尽管水平一般,却能在当时得人心,一度被时人信作古本而没有注意到其文字上与原作的明显、广泛的出入。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12-2-27 20:01 编辑 ]
作者: 19770216a    时间: 2020-3-8 09:17     标题: 回复 #2 无为楼主 的帖子

说是奇葩的只能说明你自己是个奇葩吧
,在华夏这个历代大环境下超写实的文学巨著被你们说成奇葩,也真是够奇葩的了
,以前是懒得说,后来看到环境、思想越来越无知,发了一点感想

作者: 19770216a    时间: 2020-3-8 09:19     标题: 回复 #2 无为楼主 的帖子

说是奇葩的只能说明你自己是个奇葩吧
,在华夏这个历代大环境下超写实的文学巨著被你们说成奇葩,也真是够奇葩的了
,以前是懒得说,后来看到环境、思想越来越无知,发了一点感想

作者: 19770216a    时间: 2020-3-8 10:14     标题: 回复 #4 眼儿媚 的帖子

说是第一这点还是赞成的,只因为这书写得太成功了,都没人敢社会环境也不允许仔细解读。说不成功的大概都没读懂吧,在大陆历史上唯一的一本
超现实的巨著
作者: 19770216a    时间: 2020-3-8 10:43     标题: 回复 #24 绝世天骄 的帖子

荡寇志不看也罢,刚成书就有定论了,完全就是一垃圾,世人评论俞万春不学无术功名无成,自己意淫的一条终南捷径。没有一点文学成就,本人看了几章根本就看不下去,文学功底极其差劲。所选的几个主角也是毫无民族气节的一些投降派,各人的本领大概也就是用特异功能来解释还说得通。连现在的一些意淫文都不如。可以说就是一本垃圾集中营。也不清楚楼主到底是思想不成熟呢还是无知呢把这本书捧出来丢人现脸
作者: 19770216a    时间: 2020-3-8 18:42     标题: 回复 #22 林冲 的帖子

今天才看到当年林教头的的文笔,是当年啊。当年是年少轻狂吧懒得看此类,说句实话吧,就是屁话太多瞧不起,缺少推理缺少现实偏离论证时成文当时的社会环境。
至于文学成就巨著吗,个人理解是要高于西方的,西方一些名著无论是从社会影响力还是文学成就或者文笔润色完全没有科比性。要论失色,大概也就是现代确实缺少,注意是现代,不是近代。和西方相比大概是大家缺少信仰却崇拜个人,一些思想一些解读都是站在个人的认知上进行的,缺少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缺少灵魂吧。而信仰恰恰是现代社会所反对的,西方这一块从未中断过。
说到近代个人比较推崇民国四大才子之首的陈寅恪,而现人从功利性方面误读的颇多。先生青年时代也曾发过誓要给中华民族写一部大史的。晚年也亲自解释过前人在作史方面成就太高,怕自己笔误给民众造成误解。从而动笔写了一部《柳如是大传》,文笔生动性格鲜明从小处解读那一段历史,也正是先生的文笔高超从而让我们清晰的记住了那一段历史,历史中还有这样的一种小人物鲜明的心路历程。也正呼应了本朝太祖所推崇的历史的进展都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
要想正确的理解名著最主要的就是从其思想性上去解读,一切表面的解读只能说是你肤浅了。而对近现代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顾炎武大家可能最熟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说为天句毫不为过。他最著名的理论就是“亡国亡天下”理论,“亡国”和“亡天下”完全是两个理论。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异曲同工,近代现代其主思想“民主,法制,以人为本”莫不是这种思想的提炼。王夫之更激进,“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可禅让可继承甚至革命都可以就不可以是汉民族以外的外族。每每不禁莞尔,老先生老大一思想家也是个愤青啊。
更有一民众基础的宗师级人物影响更为深远金圣叹金老先生,这人传说太多了就不献丑了。
每每读此,中华民族何其幸哉,正是有了这种宗师巨匠民族脊梁不屈的灵魂,民族精神才得以延续中华文化才不至于断绝。
三国比较易懂功名立业,人生无常。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引人深思。红楼梦以小见大以一家见证社会变迁折射人生,西游现在有解读比较精确的了,主要就是个人的修行。通过浪漫主义的写实,彰射了你在其中的升华。水浒则更为写实,一个是社会大环境不允许仔细解读,再就是古人一句话珠玉在前“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真正理解这句话力量的思想巨匠没人敢去丢人现脸。
少不读水浒,少年人正式潮气蓬勃的阶段,社会阅历过浅则容易误读水浒,流于表面,从而给社会造成危害,给个人成长造成阻碍。那既然有了社会阅历过浅呢就必然离不开聪敏人对社会理解的深刻,这种对社会有深刻认知的人读了也容易因对社会黑暗面的过度解读从而造成困扰,继续加深心理黑暗面的负担,从而困扰一生。而理解了这一点再结合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就不难理解水浒这一巨著了。理解那些思想巨匠的中心思想“亡国还是亡天下”就不难理解施公写宋江不写忠了,到底是忠于民生还是忠于那一个人。只能说各种解读都流于表面了,离原著中心思想太远了。
就写到这里吧,自己心里想想还可以的,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真要写出来总觉得战战秫秫,生怕写不尽是,词不达意误导众生。这点东西想想写写一直写了六个多小时。下面再写一点北宋时况吧。
无论是史书还是现在网文都说宋朝富裕。但北宋建国不到百年国库无钱民众没有生活物资,阶级矛盾激化底层民众失去生活的土壤,财富全部集中到特权阶层少数人手里。这样的社会结构算是国家富裕吗?才有了宋神宗的痛定思痛而支持王安石变法。王荆公认为特权就是国家的蛀虫民众才是帝国的基础,变法就是抑制特权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从而增加国家税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即使废除变法以后也变相保留了许许多多变法的条例。不是王公给北宋续命估计也拖不到外患才灭国。而水浒故事就是在废除变法以后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不是那一件事谁被逼谁没被逼,是社会这个大环境逼得大家。
很早以前说过我们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又生在一个最不好的时代。最好就是物资丰富不必为饱不饱肚子发愁,政治相对清明言论自由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谁都可以发表一下看法没人去追究你的责任。不好就是缺少信仰从而对生命缺少敬畏对人生缺少深刻的思考导致了人心浮躁,经常性的缺少一种心灵寄托,做事只凭一腔热血砥砺前行。虽然国家也提倡道德建设,但没有一个相对的凭借,说教过于空洞了
作者: 19770216a    时间: 2020-3-8 19:12     标题: 回复 #1 林冲 的帖子

经常性的是以现在人的认知在脱离著作的环境下的过度解读。上下五千年历史从没有那一次正朝是以权谋立国的。前人谈了一个夏启破坏传统搞阴谋,实际也是一种狭隘的思想在作怪。也不看一下启他老爹是谁,大禹治水对人类又是何等的功绩。夏朝的建立在人类大劫后生存安定下来历史车轮前进的一种必然呢。现在各种成功学卖弄各种阴谋论各种权谋,但历朝历代那个不是忘在权谋盛行之下
作者: 19770216a    时间: 2020-3-8 19:28     标题: 回复 #80 混世魔王 的帖子

现在多数版本都是阉割的,特别是学生版那些。好在现在早有一种全本版。四大名著里面都有一种人生命题,都不缺少对生命对人生的拷问,看全本版更容易理解
作者: 19770216a    时间: 2020-3-8 19:32     标题: 回复 #67 林冲 的帖子

估计现在再让你回头去看荡寇志那种意淫文,也会看不下去的吧。当时年少那种书能看完的估计更多的是一种猎奇心理吧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