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从郭德纲现象看文化转型 [打印本页]

作者: acceehi    时间: 2007-1-13 21:07     标题: 从郭德纲现象看文化转型

从郭德纲现象看文化转型
                                                     

2006年,是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走过的风雨沧桑的第十个年头。当天桥乐茶园相声专场一票难求,当郭德纲勒令弟子退出央视的相声大赛,当郭汪案被媒体爆炒而又黯然了结。当郭德纲被当作草根英雄一再见诸各种媒体,"郭德纲"已经超脱了作为个人或者"非著名相声演员"的个体范畴,从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从"郭德纲"身上,我们更多的是解读出相声这一艺术门类作为中国显性文化的艰苦探索历程。

主流文化与"三俗"

"三俗"--"庸俗,媚俗,低俗"一直是郭德纲的攻击者用来指责郭氏相声的主要武器,也是郭德纲非常耿耿于怀的一个"罪名"。于是郭德纲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宣传平台--郭氏相声来对"三俗"论者予以回击。郭氏的意见主要可以归结为两者:一是郭德纲自己并不承认自己的相声是"三俗"的,并且反唇相讥,认为恶意使用"三俗"作为罪名来攻击自己的人的心灵才是真正的"三俗",这自然有相当的人身攻击成分在其中,但郭氏在自己一手创办的相声专场中以相声的形式发泄愤慨的方式也固然无可厚非,至少并没有人因此再次将郭德刚送上被告席。郭德纲另一个观点就是就是将"三俗"中的世俗性元素和相声的娱乐大众的功能等同起来。并且反复地将相声的作用定位在使观众在茶余饭后得到消遣,能够会心地一笑,从而舒缓在现代社会压下已经脆弱不堪的神经。而将这种相声"娱乐说"的对立面--主流相声界所谓的相声"教育说"树立成反面的典型。郭德纲一再在他的相声中表示:"相声不是用来教育人的。"不仅如此,郭德纲将"教育说"和相声在若干年来的一蹶不振联系起来,正是相声总是以教育人而不是娱乐人作为目的是导致相声失去观众的主要原因。郭德纲用他特有的自我解嘲的口吻讽刺了整个主流相声界,他说:"我和中国相声界有个约定:我负责幽默,他们负责品位。"用自身的"俗"来和主流相声界的不受观众欢迎的"雅"对立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悖论:郭德纲一方面并不肯承认自己的相声背负着"三俗"的恶名,但另一方面,郭德纲确实是在用自己相声适俗性的特质拉近着与观众们的距离,"俗"也成为人民群众真正喜爱郭氏相声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

难道中国观众的审美评价标准真正低俗到如此程度了吗?当然不是这样。因为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并不是在受众群体上,而是在相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当然,接受群体会因为艺术形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当我们欣赏音乐时,曲调是否优美,各种乐器的配合是否和谐如一都是我们进行评价的基础。如果我们欣赏戏曲,那么演员的表演是否到位,唱腔是否地道就成为评价的标准。那么相声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这就回到上面我们讨论的问题中了,是使观众们得到审美的享受呢?还是使观众得到教育意义呢?透视这一问题的背后,实际上相声这种艺术被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由于自身的实现目的不同而产生了一定的分野。主流文化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地位而被统治阶层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功利色彩。而这种统治阶层主张的社会功利性在大众文化中则被极力淡化,因而显得不是很明显。举个例子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对文学的作用就可见一斑。儒家对《诗经》进行的"兴、观、群、怨"的解读就自然而然地赋予了文学以教化的功能,而后世的正统文人莫不承认和自觉强化着这种特殊意义。有意思的是,愈是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朝代,他们对文学教化的社会功用的要求就愈发的变本加厉,有的甚至以抹煞文学的文学性作为代价。而被民众所广泛接受的大众文化则对于教化作用相对看得淡些,因为大众文化要流行,要生存就必须吸引社会上各个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的眼球,招揽更多的人置身于这种文化氛围当中。而这种对社会所有受众都具备亲合力的方式不外乎两途:一是呼唤和表现人性中共有的本我的种种欲望,如金钱欲,权欲,乃至食欲,性欲。这种低层次的文化现象在相声艺术中一些节目中得到了露骨的表现。另外的途径就是说出大众最想听到的话,也就是寻找与大众心灵上某个点的共鸣与契合。相声作为一种根植于民间,产生于民间的艺术,自然也不能摆脱这两种方法的束缚。相声能够在"八德"时代取得如此鼎盛的成绩,除去出现了一大批有很高艺术造诣的艺人之外,也得益于相声段子本身满足了受众心理中某些世俗的意味。当然,相声的兴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再出现时也并非没有承载任何的社会意义,从而完全与社会主流文化对立起来,这也是相声没有在建国初像缠足,吸食大烟等旧中国文化渣滓一样一起被取缔的原因。相声的独特魅力在于幽默,而幽默的的动力来源于讽刺。在文学史的殿堂中,讽刺作为幽默的实质不止一次的运用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之中。《西游记》中对猪八戒的市井小民的自私心态描画得入木三分,也自然从猪八戒和其他取经人的对比中得到了大量的噱头因素;而莫里哀笔下的达尔杜弗在舞台上一次次地表演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好戏,也自然赢得了观众们的会心笑声。相声艺术所承载的社会功用也正是讽刺这种独特的形式。相声的艺术生命在于讽刺,除了一些学唱类的节目和卖弄嘴皮子基本功的贯口节目之外,能够成功地保持自身艺术生命力的作品莫不能在其中找到讽刺的因素。比如《连升三级》讽刺了官场政治的颠倒黑白,而《化蜡扦》则将辛辣的讽刺矛头指向了忤逆不孝的子女们。这种由讽刺和夸张制造的巨大张力市的幽默在其中得到了彰显的效果。从相声产生到解放以前这一段时间里,相声以讽刺幽默和说听众的心里话的方式成为一种流行于京津地区的大众文化的代表,并且艺术生命力长盛不衰。

随着旧社会被推翻,国家组建了艺术团体,将游离于社会底层的相声艺人赋予了文艺工作者的崇高地位,相声艺人第一次摆脱了下三滥的社会地位,也由此成为了国家政治的另类传声工具。实际上随着相声艺人加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队伍,相声这种文化现象实际上由大众文化过渡到主流文化之中。从而使相声开始承载了教化之类的功利性目的。由于建国初政策指导思想较为侧重于政治斗争领域,于是相声就变成了一件打击阶级敌人的武器,然后又变成了赞美社会主义制度的颂歌以及国家政策的口头宣传品。但是,相声并不是一种非常容易改造的艺术形式,旧社会的相声艺人由于缺乏敌我斗争的经验使得相声开始空洞无物,成了国家政策的符号化解读,而歌颂也不是以讽刺见长的相声之所长,加上传统相声被认为是封建旧文化而几乎被禁止搬上舞台,相声艺术实际上已经陷入和这一艺术发展中的低潮阶段。尽管在那个时代,我们还是可以听到《买猴》、《开会迷》等优秀作品,在这些成功的节目上无不闪动着善意的讽刺的光辉。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解放。对于幽默艺术的审美饥渴也就日益显露出来,一些传统相声的精华节目被老艺人们重新搬上京津茶馆的舞台,而大量贯穿着讽刺精神的内容与表演俱佳的新作品也为观众们所喜闻乐见。相声正逐渐从承载了过多政治内容主流文化圈中自我剥离出来,而还原为受观众喜爱的大众文化范畴。而郭德纲的成功也是这种艺术转型的应运而生的必然现象,即使没有郭德纲,也会有李德纲,赵德纲来承担这种历史的任务。郭德纲十年来在相声圈中的摸爬滚打使他认识到了"教育说"与相声作为讽刺艺术的本质上的不和谐,并且抱着"教育人"的思路编相声,说相声的结果则就是失去观众。为了德云社的生存,郭德纲不得不采取了一条相对极端的路子,完全用"娱乐,搞笑,适俗"来疗救"主流"相声带给观众的糟糕印象。笔者认为,郭德纲此举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正如上文所论述的,相声并不是一种不可承载社会意识的艺术门类,对社会时弊和假恶丑的的辛辣讽刺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无论是传统相声还是新相声,独具慧眼和入木三分的讽刺总能把幽默带给观众。这些节目会经过历史的检验而不会消亡,从而积淀成为相声这一艺术中的经典节目。没有看到相声应该具有的社会作用,是郭德纲的相声理论中的小小失误。反之,如果过分夸大了相声的社会功用,特别是如果背离了相声这种讽刺的特质,强硬地让相声承载太多它所不适合表现的东西,或是作为某种政治观念的图解,无疑是背离了相声作为客观事物的自身发展规律的行为,从而导致相声失去了自身的魅力,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郭德纲可以凭借他的适俗性赢得观众的掌声和笑声,而背离相声发展规律必然导致相声艺术的衰亡。这就是通过解读郭德纲现象和对相声艺术的文化分析得到的一点启示。
作者: 远舟    时间: 2007-1-15 09:59

现在的情况是郭德纲已经妥协了
作者: liuliao    时间: 2007-1-15 10:28

俺特不喜欢这家伙   主要原因是不喜欢他的师傅  
作者: 恋爱中的大佛    时间: 2007-1-15 11:11

我书念的少,楼主这一片这么专业的分析,基本上没看懂……大概是棉花太厚,觉不出针尖来了。
作者: fillppo    时间: 2007-1-15 15:06

郭德纲把一些传统的段子重新整理并演绎的水平还是不错的,有时候听少马爷,侯大师的相声听多了,
换换郭德纲也是很有乐趣的,没什么压力,而且时代感比较贴近,同意楼主所说,讽刺艺术才是相声
的魅力所在,郭德纲成为当今的主流,不能不说是相声的一种悲哀
作者: 蓝色天堂    时间: 2007-1-15 16:59

说相声的人无所谓,无论是迫于生计的,还是想一夜成名的。
主要是听相声的这堆人啊,这堆爷,难伺候。
作者: 眼儿媚    时间: 2007-1-18 20:56

嘿, 前几天忙于考试, 今天有空了才看AK姐的帖, 莫怪.

怎么说呢, 感觉上的郭德纲现象, 可以看作是文化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 在文史界, 每一种新的理论或表现方式诞生. 无一不受到各种的评价, 无论赏识抑或质疑的, 我们都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必经阶段.

延伸这种观念, 我们现在所认为传统的, 经典的东西, 当年何尝没试过被贬低呢. 文艺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老百姓喜好而服务的, 大家喜欢, 那就是成功的. 至于日后, 那已经是日后的事情了.

相声方面我的确不是很懂, 郭的出现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是好是坏我不能判断. AK姐的文章不错, 收藏之, 至于怎么处理已经交给某人去看鸟.


作者: 大头笨笨    时间: 2007-1-18 21:19

大媚子,这个要找二姜和怀渊来处理哦。
嘻嘻
作者: 姜维姜伯约    时间: 2007-1-18 22:55

听郭德纲的相声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相声的确是倾注了不少心血在里头,他也想努力带给听众些新鲜的东西,不过,总有些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许多低级庸俗的东西……随便举个例子说了,他在某个段子开头说:于谦今天很悲痛,因为今天他舅舅死了,早上11点被绞死的。(这个说明他在努力把新东西揉进老段子里)但是转过面来就豁边了:于谦这天在街上遛弯,看到个女的,漂亮,他就上去搭讪了,说小妞,给大爷乐一个……小妞不乐?小妞不乐,大爷给小妞乐一个……(这个这个也太低了吧)末将听了这个开头……压根没兴趣再往下听了宁愿回过头去听刘宝瑞老先生的定场诗和尚洗澡

这个帖子……末将做主给荐了

[ 本帖最后由 姜维姜伯约 于 2007-1-18 23:06 编辑 ]
作者: lyonbeck    时间: 2007-1-19 05:17

少马的段子比较俗,不过搞笑,相声不就是逗人笑的吗,象姜昆的相声我觉得基本就是垃圾,尤其是最近10年,一点也不可乐.
作者: Z_Artemis    时间: 2007-1-21 19:02

LZ主题就一句话:郭矫枉过正了。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7-2-3 16:49

顶啊,比我写的有内涵.德云社还会继续发展壮大,只要大众需要娱乐.就像超女那样.没有讽刺没有骂,也就失去了相声的灵魂.
但不知道在飞碟满天的21世纪,相声还能活多久.说句题外话,郭德刚是够缺德的,过去能与郭抗横周末相声俱乐部被德云社挤垮了,今年相声届的重头戏,在于评选笑星之首,一场好戏要拉开序幕喽.

顶啊,好久没来了
作者: aaaabbbb    时间: 2007-2-9 23:32

郭德纲,京味太浓了
作者: 悲风鸷    时间: 2007-6-18 19:11

郭德纲的相声里讽刺的成分如果看不出来,那有些人十几年书真是白读了。

《我爱上春晚》,《电视台不让说的。。。》,《交警罚款》,《师徒大会师》。。。。不一而足,至于其他的插场小段和各相声之间的开篇和过渡词(比如文武双全,穷疯了等),都具有典型的讽刺性。虽然其中有的段子被封杀了,但依然为钢丝耳熟能详。有的人听过张郭德纲的相声集就妄图以偏概全,歪曲黑白,实在是贻笑大方,可笑之至了。郭德纲的成功恰恰就在于他把讽刺性和娱乐性结合的恰到好处,而少了很多正统派人士的无意义的说教。没有郭德纲,中国相声界早就没人关注了,都没人关注的东西,还谈什么审美价值,相声艺术。攻击郭德纲的人都先自己好好考虑一下吧,照着大学写作的方式写出来的东西究竟有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7-6-18 19:22

反正我听相声就是为了一个乐,只要不是跟丈母娘在一起听,什么俗不俗的照单全收。俗可以,关键得逗,不逗光俗就该拉出去TJJTDS

我看潘长江的小品就是TMD光俗不逗,今年春晚那个肉麻小品整得我饺子都没吃,TMD什么玩艺?
作者: 慕容翩翩    时间: 2007-6-18 19:32

相声还是先搞笑吧,要不然就太搞笑啦........


作者: sodiumwing    时间: 2007-6-18 19:52

给这种人做搭档,家里人每天都得用各种方法死几十遍
作者: 无弦琴    时间: 2007-6-25 12:57



QUOTE:
原帖由 恋爱中的大佛 于 2007-1-15 11:11 发表
我书念的少,楼主这一片这么专业的分析,基本上没看懂……大概是棉花太厚,觉不出针尖来了。

“大概是棉花太厚,觉不出针尖来了”,这句评语有趣~
作者: 龙剑止水    时间: 2007-7-6 00:32

老兄看来是没听过多少相声,只知道个郭德纲。到天津茶馆来,都是这样的段子,只不过郭红了而已。相声一开始本来就是穷老百姓街边没事听个乐的,可非要有人把它艺术了,高雅了,当成工具用,那就一点辙没有了。
作者: 首席屠宰官    时间: 2007-7-6 08:32

东北二人转也很低俗

山东胶东地区有不少东北来的演出队伍,演得节目是粗俗不堪阿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7-6 10:04

对社会时弊和假恶丑的的辛辣讽刺?小心被和谐掉
歌颂赞美党的领导才是王道啊
作者: 杨怀渊    时间: 2007-7-18 14:27

恩,好文,连偶这个说相声的也自叹不如。可惜,我对中国相声界失望至极。
那天侯耀文艺术人生追思会我陪师傅参加了,会上的几个相声大家对侯耀文歌功颂德,看得直让人恶心,侯耀文一生霸道,相声作品平平,但凝聚力强,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相声界所有的好演员都团结在铁路文工团的领导下,四分五裂,群派纷争的相声界,能够借侯耀文的归天又重新聚在了一起,重要的不是给某人歌功颂德,而是痛定思痛,共同谋划相声之未来,把相声界打造成评论/理论/创作/表演四位一体的产业,才是相声界未来的重中之重。

原来我早就回过贴了

[ 本帖最后由 杨怀渊 于 2007-7-18 14:30 编辑 ]
作者: 午休时间来逛逛    时间: 2007-7-18 17:14



QUOTE:
原帖由 杨怀渊 于 2007-7-18 14:27 发表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相声界所有的好演员都团结在铁路文工团的领导下,四分五裂,群派纷争的相声界,能够借侯耀文的归天又重新聚在了一起……

看了两遍没看懂,望指点,您要说的到底是什么?他“把相声界所有的好演员都团结在铁路文工团的领导下”,怎么又会出现“四分五裂,群派纷争的相声界”,“借侯耀文的归天又重新聚在了一起”呢?

[ 本帖最后由 午休时间来逛逛 于 2007-7-18 17:20 编辑 ]
作者: 车祸中永生    时间: 2007-7-18 20:20



QUOTE:
原帖由 午休时间来逛逛 于 2007-7-18 17:14 发表
看了两遍没看懂,望指点,您要说的到底是什么?他“把相声界所有的好演员都团结在铁路文工团的领导下”,怎么又会出现“四分五裂,群派纷争的相声界”,“借侯耀文的归天又重新聚在了一起”呢?

估计是他指得是相声界两大派.候耀文早年凭借其父得威望把候派,常派和其他派别的演员都调进了铁路文工团,例如张大里赵小林笑林李国胜贾伦宋德全等人,在八十年代初期,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任何派别里候耀文都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这是相声界公认的,

但从八十年代开始,以马季姜昆冯巩为首的马派相声异军突起(其实马也是候宝林的徒弟,但在文革时两家有很大的过节)对一直以相声主流地位的候派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并从候宝林死后,马派相声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在小品和情景喜剧的冲击下,马派相声一直排挤其他派别,比如常派\马派(马三立),尤其是湘派相声(奇志大兵为首)和德云社,其他派别因不满马派相声垄断纷纷都投到候耀文的旗下,这是相声界半公开的秘密.也是相声界群派纷争的导火索,从马季老师归天后,两派斗争更加激烈,在今年三月由刘兰芳主持的曲艺家协会上,做出了五年内不得评出全国笑星之首决定,两派纷争才告一段落,但没想到做为铁路文工团的领军人物候耀文突然去世,不管那一派都吃惊不已,候耀文得去世对相声界来说是一个巨大得损失,面对多名大师得离去,给相声界敲响了丧钟,各派之间无不痛惜,全国派别的相声演员加起来也只有三四百人,可以说这三四百人正是因候的去世才能从新聚集到了一起,而作为姜昆这位仅有的一名领军人物来说,团结各大派别,缓和矛盾,痛定思痛才是当下的重中之重,估计这才是怀渊的本意.

不过我的理解跟怀渊有所不同,可能怀渊是常派的徒弟吧,因此比较偏袒候派,但我个人认为,姜昆正是借助这次追思会,为候耀文歌功颂德才能团结候派和其他派别的相声演员,候耀文去世了,作为仅有的一名领军人物,姜昆的担子很重.虽然追思会上刘洪惜针对候派的发言很冲(刘家和候家有世仇),但从刘的出席和他为候说的公道话看,派别纷争已告一段落,目前相声界也已空前的团结,希望中国相声能越走越好吧
作者: hjwhxdlx    时间: 2007-7-21 17:26

相声搞笑为先,毕竟要生存嘛,老郭这人是有点儿不着的儿,也算是侯派中能听的了。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