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国志 骆统传》年代、断句及脱文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22 19:07 标题: 《三国志 骆统传》年代、断句及脱文问题
按中华书局《三国志 骆统传》: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谢承后汉书曰:俊字孝远,有文武才幹,少为郡吏,察孝廉,补尚书郎,擢拜陈相。值袁术僭号,兄弟忿争,天下鼎沸,群贼并起,陈与比界,奸慝四布,俊厉威武,保疆境,贼不敢犯。养济百姓,灾害不生,岁获丰稔。后术军众饥困,就俊求粮。俊疾恶术,初不应答。术怒,密使人杀俊。]统母改適,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民户过万,......及凌统死,复领其兵。
以随陆逊破蜀军於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吴黄武七年为公元228年2月23日至229年2月10日,向前推算36年,为汉献帝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2月1日至193年2月18日。
则骆统八岁当为汉献帝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2月3日至201年2月20日。其二十岁当为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2月20日至213年2月7日。
《三国志 吴主传》所载孙权以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是在建安五年,也就是孙策死后,而此年骆统当为八岁。
如果按照中华本《三国志》的断句及分段,则不可理解了。
先看第一条,骆统母改嫁时其年八岁。按照裴注所引谢承《后汉书》,骆统父骆俊在袁术称帝后被其所害。按范晔《后汉书》袁术称帝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2月5日~198年1月25日)春,其死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2月14日~200年2月2日)。即使骆俊是在袁术称帝第一年被害,且骆统母亲在此年就改嫁(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那么骆统在197年为八岁。
看第二条,建安五年,“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骆统二十岁。那么从197年到200年,三年而已。骆统怎么从八岁变成了二十岁?明显是不合情理的。
看第三条,“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与上两条的矛盾就更突出了。
基于此,我认为,“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当划在上段,且前面当有“此年”或“是年”的脱文。也就是说,骆统在建安五年是八岁,其母改嫁。至于,“试为乌程相”则是建安十七年的事,与“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没有关系。
各位如有更好的解释,请不吝赐教!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11-23 10:53 编辑 ]
作者:
九千岁 时间: 2006-11-25 12:19
统时八岁……统十八岁?
作者:
fillppo 时间: 2006-11-25 14:43
三国志这段出入很大,引骆统传:
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民户过万,咸叹其惠理。权嘉之,召为功曹,行骑都尉,妻以从兄辅女。统志在补察,苟所闻见,夕不待旦。常劝权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权纳用焉。出为建忠中郎将,领武射吏三千人,及淩统死,复领其兵。
这里应该说明,在凌统死的时候,起码骆统还是活着
引凌统传:
父操,轻侠有胆气。孙策初兴,每从征伐,常冠军履锋。守永平长,平治山越,奸猾敛手,迁破贼校尉。及权统军,从讨江夏,入夏口,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近,中流矢死。
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
这里就有断句的问题了,凌操死时,统年十五,这么算凌统是237年亡,年49岁。
如这句话归于上段,这时凌统还不到十五,这么算那死的更晚了
不管怎么算,这个时期,骆统也应该已亡,何解?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6-11-27 09:22
理解的问题,“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这话,并不是说孙权领会稽的同年凌统就试为乌程相。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27 09:34
原帖由 曹仲德 于 2006-11-27 09:22 发表
理解的问题,“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这话,并不是说孙权领会稽的同年凌统就试为乌程相。
那“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加在这有何意义呢?且“分到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这一段,又不与之连接,难道是孤零零的一句么?
不与下文衔接,必然与上文衔接,因为这句话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表明时间。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11-27 15:58 编辑 ]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27 09:40
原帖由 fillppo 于 2006-11-25 14:43 发表
三国志这段出入很大,引骆统传:
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民户过万,咸叹其惠理。权嘉之,召为功曹,行骑都尉,妻以从兄辅女。统志在补察,苟所闻见,夕不待旦。常劝权以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飨赐之日,可人人 ...
中华本《凌统传》这样断句、分段没有问题。
“父操,轻侠有胆气。孙策初兴,每从征伐,常冠军履锋。守永平长,平治山越,奸猾敛手,迁破贼校尉。及权统军,从讨江夏,入夏口,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近,中流矢死。
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
很明显,“统年十五”与凌操之死不在一个段落,也就是说中华本认为,,“统年十五”与凌操之死不在一年,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并不能据此推断凌统的死年在237年。
这样与《骆统传》记载的骆统后死于凌统也就不矛盾了。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11-27 09:41 编辑 ]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6-11-27 13:56
骆统和凌统两者之间的记载是有些问题:
《孙权传》记载攻黄祖三次,分别是八年、十二年、十三年,如果凌操是在八年身死,则凌统十五岁开始领兵最早不早于八年,最迟不可能超过十三年(《孙权传》“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而建安八年骆统十一岁,也就是说凌统最多比骆统大四岁,甚至还可能比骆统稍小些,很显然,照两个人死时的岁数,凌统怎么都要比骆统活得长些。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6-11-27 14:01
原帖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11-22 19:07 发表
吴黄武七年为公元228年2月23日至229年2月10日,向前推算36年,为汉献帝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2月1日至193年2月18日。 ...
这里是笔误吧,应该是初平四年,古人算虚岁,出生即为一岁。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27 15:27
原帖由 秋孤寒 于 2006-11-27 13:56 发表
骆统和凌统两者之间的记载是有些问题:
《孙权传》记载攻黄祖三次,分别是八年、十二年、十三年,如果凌操是在八年身死,则凌统十五岁开始领兵最早不早于八年,最迟不可能超过十三年(《孙权传》“十三年春, ...
这里又是一个断句的问题。“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与“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是不是在同一年呢?不好确定了。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27 15:40
原帖由 秋孤寒 于 2006-11-27 14:01 发表
这里是笔误吧,应该是初平四年,古人算虚岁,出生即为一岁。
是不是要虚算一岁,我认为值得商榷。
根据《吴主传》:“(吴嘉禾三年)秋八月,以诸葛恪为丹杨太守,讨山越。九月朔,陨霜伤谷。”。《陈表传》“嘉禾三年,诸葛恪领丹杨太守,讨平山越,以(陈)表领新安都尉,与恪参势。”《诸葛恪传》:“恪以丹杨山险,.......权拜恪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授棨戟武骑三百。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可见,诸葛恪三十二岁时为吴嘉禾三年,即公元234年2月16日~235年2月4日。
而诸葛恪死于吴建兴二年(公元253年2月16日~254年2月4日)--《孙亮传》:“冬十月,大飨。武卫将军孙峻伏兵杀恪於殿堂。大赦。以峻为丞相,封富春侯。”
其时,诸葛恪五十一岁(《诸葛恪传》:“吴录曰:恪时年五十一。”)。
正好是253减去234,似乎并不用加上一岁。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11-27 16:33 编辑 ]
作者:
fillppo 时间: 2006-11-27 15:44
原帖由 曹仲德 于 2006-11-27 09:22 发表
理解的问题,“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这话,并不是说孙权领会稽的同年凌统就试为乌程相。
不是理解的问题,我手上的三国志在这里为分段,昨天我去书局看过四个版本的三国志都是一样。
“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等是另起一行排列,很明显编者认定这是同一年的事情,矛盾就出在这里
另外凌统的年纪也很有问题,三国志里清楚记载凌统身亡为49岁,如果“统年十五”与凌操之死不是同一年,
根据后文只能是更小,死亡的年代只能继续后退,凌统最早也是237年死,而这个时期骆统早已亡故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27 15:54
原帖由 fillppo 于 2006-11-27 15:44 发表
不是理解的问题,我手上的三国志在这里为分段,昨天我去书局看过四个版本的三国志都是一样。
“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等是另起一行排列,很明显编者认定这是同一年的事情,矛盾就出在这里
另外凌统的年纪 ...
统年十五”与凌操之死不是同一年,根据后文只能是更小,死亡的年代只能继续后退
“如果“统年十五”与凌操之死不是同一年,根据后文只能是更小,死亡的年代只能继续后退”。
在下不解。
这里又是一个断句的问题。“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与“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不在同一年,为什么只能向后推?按照一般行文,如果这两句之间是个句号,那么完全可以认为“统年十五”在凌操死之前。这里说的是凌统从十五岁就开始有名气,因为汉末非常重视清议而来的声誉。这样与骆统传并不矛盾。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11-27 15:59 编辑 ]
作者:
fillppo 时间: 2006-11-27 16:37
原帖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11-27 15:54 发表
“如果“统年十五”与凌操之死不是同一年,根据后文只能是更小,死亡的年代只能继续后退”。
在下不解。
这里又是一个断句的问题。“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与“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 ...
个人不认为,“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为断句,亦者,有因为的意思,两句应该有因果关系
前后理解为,因为凌统年少英勇,大家都称颂他,这事传到孙权耳中,又因凌操死于国事,故而令凌统代替父亲的职位
这样比较合理,事件前后的相隔时间应该不长,如果前后跳跃性太大,照三国志的严谨,理应注明这点
再如八楼所言,暂且不论凌统的具体亡故的年份,建安十三年,凌统已经开始带兵打仗,此年骆统应该是十六岁,
吴主传: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
这个时期,就算凌统没有达到其父校尉的职位,十岁以下也不可能打仗吧,骆统和凌统两人年龄应该相仿
而凌统活了四十九岁,骆统三十六岁卒,这个怎么算也不合理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27 16:53
原帖由 fillppo 于 2006-11-27 16:37 发表
个人不认为,“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为断句,亦者,有因为的意思,两句应该有因果关系
前后理解为,因为凌统年少英勇,大家都称颂他,这事传到孙权耳中,又因凌操死于国事,故而令凌统代替父亲 ...
因果关系是有的,但是因与果并不一定是同时或者同一年发生的。《三国志》这样的例子很多,尤其当有“亦”、“又”等字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的。
如《温恢传》载: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太祖曰:“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又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
温恢之前,扬州刺史是刘馥,死于建安十三年。据《武帝纪》:“(建安)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十二月,军还谯。”温恢出为刺史当即在此年。
而此年虽然军合肥,但并未征孙权。张辽、乐进留屯合肥,都是很明显的记载为”征孙权“之后--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张辽传》)后从征孙权,假进节。太祖还,留进与张辽、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并前凡千二百户。(《乐进传》)--应该是建安十九年的事情。(秋七月,公征孙权。......公自合肥还。《武帝纪》,建安十七年-十八年曹操出濡须讨孙权,无明确记载经合肥。)
而据《蒋济传》:“明年使於谯,太祖问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济对曰:“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后济使诣鄴,太祖迎见大笑曰:“本但欲使避贼,乃更驱尽之。”拜济丹阳太守。大军南征还,以温恢为扬州刺史,济为别驾。”
“明年”,就是建安十四年。曹操在谯,记载见前,而徙民也发生在此年(《吴主传》建安十四年的记载: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后,蒋济到“鄴”拜见曹操,并拜济丹阳太守,是发生在建安十四年曹操从合肥回到鄴以后。那么后面的南征,也不是指得建安十四年曹操“军合肥,军合肥。置扬州郡县长吏”。后面的南征后转为别驾,肯定是建安十八年的事情。
如果温恢是十八年才出为扬州刺史,那么十四年到十八年难道没有刺史么?“置扬州郡县长吏”难道不置刺史?
所以,《温恢传》所载“太祖曰:“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又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并非与温恢出为刺史在同一年!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11-28 16:20 编辑 ]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6-11-28 10:14
原帖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11-27 09:34 发表
那“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加在这有何意义呢?且“分到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这一段,又不与之连接,难道是孤零零的一句么?
不与下文衔接,必然与上文衔接,因为这句话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表明时间。
我的意思不是说“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这句话不跟后文连接,而是说它跟后文连接时,表示的是孙权任会稽太守期间的事情。
在《三国志》里面,象先主领牧,辟某某为从事,太祖为司空,用某某为太守这类句子,都是表示在那个期间内,而不是说在刘备曹操上位的同年。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28 10:20
原帖由 曹仲德 于 2006-11-28 10:14 发表
我的意思不是说“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这句话不跟后文连接,而是说它跟后文连接时,表示的是孙权任会稽太守期间的事情。
在《三国志》里面,象先主领牧,辟某某为从事,太祖为司空,用某某为太守这类句 ...
这样理解的话,似乎是说得通了。
但是,前面也计算了,骆统二十那年是建安十七年。此时,孙权还是会稽太守么?建安十四年,刘备就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了。此时,应该算是车骑将军期间了。
对应于此时期发生的事情一定应该说明“权为车骑将军”,而不是“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如:
1.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吾粲传》
2.孙权为车骑将军,以(全)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全琮传》
3.权为车骑将军,都京,召综还,为书部,与是仪、徐详俱典军国密事。《胡综传》
4.孙权为车骑将军,拜(滕)耽右司马,以宽厚称,早卒,无嗣。《滕胤传》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11-28 10:45 编辑 ]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6-11-28 11:40
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我看这是史文本身有些错误,并不是断句和分段出的问题。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1-28 12:05
原帖由 曹仲德 于 2006-11-28 11:40 发表
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我看这是史文本身有些错误,并不是断句和分段出的问题。
实际上部下改授官职,多数是随领导者改迁官职而变的。病死、战死及其他特殊情况另当别论。
作者:
煲呔曾 时间: 2006-12-18 19:32
其实凌统只活了29岁。
作者:
历山学士 时间: 2006-12-19 09:17
原帖由 煲呔曾 于 2006-12-18 19:32 发表
其实凌统只活了29岁。
有什么证据?
作者:
燕京晓林 时间: 2007-1-5 12:59
学士兄好文。以前还真没有注意到。
我的意见如下,大家讨论:
1、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些基本事实:
——骆统比凌统死的晚,所以才能统领凌统死后留下的部队。
——骆统是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凌统是年四十九去世,年份不详。
2、关于骆统的记载:
——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民户过万,
——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这里,《骆统传》的记载,一则“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表示在孙权领会稽太守期间,而不是刚上任时,“统年二十”,就比较好理解。
另外,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是汉朝的正式任命,而“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则是刘备推荐的,何况徐州在曹操手里是遥领的。因此,很可能在此时,孙权依然“领会稽太守”。“领”有兼任的含义。
因此,《骆统传》中“统年二十”的时间记载,应既不是孙权刚被朝廷任命时,也不是刚被刘备推荐时,而是一个时间段中(孙权领太守),证明骆统很年轻,就担任乌程相要职了。
3、凌统传问题
——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
这里其实也是同样道理。并不是说凌操死时,凌统15岁,而是在说孙权任命凌统的两个理由:
其一,是“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
其二,是“操死国事”。
也就是说,孙权也不是见谁家的孩子都让统领父亲留下的部队的。而是因为:凌统很年轻(15岁)时就得到大家的称述,证明很有才能;同时凌操是为国战死,有功,所以才任命凌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
因此,“统年二十”和“统年十五”都不能做为证明当时准确时间的证据,而只是证明他们很年轻就如何如何了。
要证明当时的时间,应是:统时八岁——有一个“时”字,才是当时的准确时间和年纪。
大家以为如何?
[ 本帖最后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1-5 13:02 编辑 ]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