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古时汉字用什么拼读 [打印本页]

作者: 武陵君    时间: 2006-11-9 13:28     标题: 中国古时汉字用什么拼读

汉字拼音是在解放后才根据古希腊字母制定出来的,不知中国古时如何发音呢?
作者: 东方无翼    时间: 2006-11-9 13:33

百度到的东西

QUOTE: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於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俗称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由於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於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ang”,后者为“lo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11-9 13:49

魏晋南北朝之前,语音学尚未有大发展,故多用同音或发音相似字来作注音。
这种方法最原始最直接,也很有效。比如《说文解字》中注“遵”,“尊声”;胡注《资治通鉴》中注“汶,音问”。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又称“切”、“翻”,是用两个汉字注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韵母和声调。
使用这种注音方式的代表著作就是《切韵》。
清陈澄在《切韵考》里说:"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迭韵;上字定其清浊,下字定其平上去入;上字定清浊而不论平上去入,下字定平上去入而不论清浊。”
例如,《说文解字注》注“龙”为“力童切”;胡注《资治通鉴》注“败,补迈翻”。
作者: 王子样    时间: 2006-11-9 15:04

例如:

的啊 = 哒

古时就是以这样来标注音调的...
作者: 云川    时间: 2006-11-10 14:43

真有意思,这里长见识了,多谢几位
作者: 火狐天下    时间: 2006-11-10 17:53

ㄅㄆㄇㄈ
有没有人懂的,给解释一下
以前在字典上看到,不明白是什么,还以为是日语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11-10 18:08



QUOTE:
原帖由 火狐天下 于 2006-11-10 17:53 发表
ㄅㄆㄇㄈ
有没有人懂的,给解释一下
以前在字典上看到,不明白是什么,还以为是日语

国语注音符号(ㄅ、ㄆ、ㄇ...)
民国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北京)中华民国教育部令第十五号,正式公布三十九个注音字母。计声母二十四个、介母三个、韵母十二个,另外订有浊音符号及四声点法。
民国八年四月十六日,教育部复以部令公布「注音字符音类次序」。公布之注音字母,于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国民政府改名「注音符号」。
台湾光复初期,本地小学老师只会台语及日语,大陆派了一批人来推广国语(普通话),前一天下午老师到城里接受讲习ㄅㄆㄇㄈㄉㄊㄋㄌ……,隔天在把前一天所学的教给学生,现学现卖,如今国语已为台湾共同语言,普及程度比大陆大部分地区还高。台湾有80%以上的人,以注音符号输入法为计算机输入中文字的主要工具,这种中文注音由中国大陆传来台湾,但现今大陆会使用这种符号的人似乎反而寥寥无几。

ㄅㄆㄇㄈㄉㄊㄋㄌ 换作拼音就是 b p m f d t n l
作者: 桓亘恒远    时间: 2006-11-12 18:31

反切是很重要的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子注一个字,前面一个字取生母,吾人目前还不知道取字的原则,第二个字取韵母,同前面的生母组成音节,并且后面的字的声调也保留,后面一个字一般取自 识字时候所读的 韵书 !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