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汉文大帝 [打印本页]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8 14:02     标题: 汉文大帝

最近对汉文帝有点兴趣,大家有谁熟悉汉文帝么?
作者: 钩衡驾马    时间: 2006-11-8 19:26

①汉文帝刘恒(前202年一前157年)是汉朝的第四个皇帝,高祖刘邦第三子,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初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23年。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对当时农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当时各诸侯王掌握着封国内的政治、经济大权,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严重威胁。汉文帝先后粉碎了刘兴居和刘长的谋反,又接受贾谊提出的分割大的诸侯的建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他还妥善处理好汉朝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继续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都被他及时派兵还击,赶出了塞外。 汉文帝在高祖的基础上,进一步废除了肉刑和诽谤妖言罪等一些严邢苛法。他实行平狱缓刑,约法省禁的政策,并带头执行法制判决,作为一个封建国君,这是难能可贵的。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了贾谊、晃错、张释之、周亚夫等人才,开创了文景盛世的繁荣局面。他节俭敦朴,严于律己,在封建帝王中是做得比较好的。在位期间,宫室、苑圃、车骑、服御很少增添。有一次他想修筑一座露台,一算需花费黄金100斤,相当于中等人家l0户的家产,就作罢了。他反对厚葬,其坟修在长安附近灞水的旁边,称做灞陵。修筑时顺着山陵形势挖掘洞穴,不再加高,陪葬品全用陶器,不准用金银等贵重金属。他还主张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病死于长安末央宫,庙号为太宗,谥文帝。其子刘启继位,即景帝。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的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

曾用年好:无

谥号:孝文帝

庙号:太宗

安葬地:霸陵

公元前202年,刘恒出生。

公元前195年,刘恒被封为代王。

公元前180年,刘恒被拥立为帝,是为汉文帝。

公元前157年,刘恒辞世。

刘恒能当上皇帝,也要拜吕后所赐。刘邦有八子,但吕后只生了汉惠帝刘盈。刘盈死后,吕后为了掌权,对庶出的其余诸子大加迫害,有4人为其所害,只有老大刘肥善终。到吕后逝世时,刘邦的儿子当中只剩下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待诸吕叛乱被平定后,大臣们在一番权衡之后,终于把名不经传的刘恒扶上皇位。刘恒同他的父亲刘邦一样,在皇位来历不明时,总要找一个传说来说明皇帝本来就应该他做。于是刘邦临幸刘恒母亲薄夫人时,薄夫人就梦见了巨龙盘身,然后刘恒就出生了。但不管刘恒是怎么当上皇上的,他毕竟是“文景之治”的建设者之一,也是西汉王朝的明君之一。之所以在刘恒和儿子刘启统治时期出现国泰民安的“文景之治”,首先要归功于刘邦和刘盈的苦心经营,但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在于刘恒“贤智温良”的性格。正是他这种性格,才使得大汉王朝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得以贯彻和延续,更进一步把老百姓从战乱中解放出来,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他和他的儿子刘启不遗余力的积累,为后来汉武帝建立伟大的功勋奠好了根基。

摘自摆渡
作者: tassdar    时间: 2006-11-8 20:52

我以为对于百姓和官吏,王朝和社会,文帝都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比刘启,玄烨伟大的多,也许只有李世民可以与之相比,不过李世民武功或有过之,文治不及矣!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6-11-8 22:14

文帝人殉坑也是有的,不过确实是个好皇帝,唐太宗文治不如他,武功比他厉害,虽然征高丽输
作者: 五袋石果    时间: 2006-11-8 22:38

汉太宗孝文皇帝时期可能是我国老百姓日子最好过的时期,可惜大好传统被汉武帝完全破坏了。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6-11-8 23:42



QUOTE:
原帖由 五袋石果 于 2006-11-8 22:38 发表
汉太宗孝文皇帝时期可能是我国老百姓日子最好过的时期,可惜大好传统被汉武帝完全破坏了。

汉朝生活水平还太低,好过也是有汉一朝,要说真正的好过,南宋的老百姓才好过我都向往
作者: 伟君子    时间: 2006-11-9 09:24



QUOTE:
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

记不太清楚了,问下:
是周勃、陈平、还有个刘姓王一起灭了诸吕后才请文帝继位的吧。文帝应该没有参与灭诸吕的活动,他当时还在代国当王。

不知是不是?

还有:楼上是个宋迷,呵呵。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9 09:27



QUOTE:
原帖由 伟君子 于 2006-11-9 09:24 发表


记不太清楚了,问下:
是周勃、陈平、还有个刘姓王一起灭了诸吕后才请文帝继位的吧。文帝应该没有参与灭诸吕的活动,他当时还在代国当王。

不知是不是?

还有:楼上是个宋迷,呵呵。

楼上说的是,哪个刘姓王是朱虚侯,很有魄力!监酒斩人的故事,很有意思,还唱什么“非我种苗,除而去之”,原话记不清了,好像是这个意思。
作者: wrcxy    时间: 2006-11-9 10:00

不要什么“大帝”、“大帝”的叫吧。我水平有限,只知道我们历史上有个正式叫“大帝”的吴大帝孙权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9 10:13



QUOTE:
原帖由 wrcxy 于 2006-11-9 10:00 发表
不要什么“大帝”、“大帝”的叫吧。我水平有限,只知道我们历史上有个正式叫“大帝”的吴大帝孙权

那好吧,汉文小弟
作者: huyixuan    时间: 2006-11-9 10:26

楼主可以建议央视再去拍的<汉文大帝>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9 10:31     标题: 回复 #11 huyixuan 的帖子

央视会拍遵纪守法的皇帝么?会拍“言者无罪”的皇帝么?会拍勤俭节约的皇帝么?
会拍温良慈爱的皇帝么?会拍平易近人的皇帝么.......会么?不会么?会么?...别误会,我只是说说而已
作者: huyixuan    时间: 2006-11-9 10:53

央视别请那个张%^&%*什么$^%*(&^*&中的,我就能接受.
作者: 流年似水    时间: 2006-11-9 10:57

诛诸吕出大力的应该是齐王一系,安当时形式,如果不是功臣集团的反对,应该是齐王继位的,其次应该以嫡庶论,立淮南王,最没希望的就是文帝。但是,正因为文帝性情和顺,舅家无人,被功臣集团选中,幸运的登上皇位。正因为文帝幸运当选,和对齐王一系的刻薄(相对而言),使的齐王和朱虚侯早死,刘兴居造反,更留下了七国之乱诸齐响应和淮南王的反因。
但必须承认文帝是好皇帝。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9 11:01



QUOTE:
原帖由 流年似水 于 2006-11-9 10:57 发表
诛诸吕出大力的应该是齐王一系,安当时形式,如果不是功臣集团的反对,应该是齐王继位的,其次应该以嫡庶论,立淮南王,最没希望的就是文帝。但是,正因为文帝性情和顺,舅家无人,被功臣集团选中,幸运的登上皇 ...

是啊,那些大臣们可没安什么好心,可是凭齐王和淮南王的资质......文帝“现子最长”应该是名正言顺。
作者: Jaguar    时间: 2006-11-9 11:13

可是还是留下了“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污点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9 11:18



QUOTE:
原帖由 Jaguar 于 2006-11-9 11:13 发表
可是还是留下了“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污点

苍生原非贾生能解,问问鬼神倒可一用。
作者: 流年似水    时间: 2006-11-9 11:18

“立嫡不力长,立长不力贤”,这是中国宗法制度的基础。当时,真正的嫡子已经没有了,惠帝的诸子又被功臣集团排除了即位的可能,就是应该立淮南王这个“假”嫡子。“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说到底还是功臣集团的私心,因文帝最没希望,即位后也就会最感激功臣集团,所以......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9 11:19



QUOTE:
原帖由 流年似水 于 2006-11-9 11:18 发表
“立嫡不力长,立长不力贤”,这是中国宗法制度的基础。当时,真正的嫡子已经没有了,惠帝的诸子又被功臣集团排除了即位的可能,就是应该立淮南王这个“假”嫡子。“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说到底还是 ...

功臣集团? 利益集团!各怀私意,文帝不容易呀!
作者: 钩衡驾马    时间: 2006-11-9 19:06

所以文帝才迟迟不敢入长安啊,不容易啊.
在文帝诸臣中,我对贾谊最有感触,因为我感觉他的境遇与我很像,贤臣不得用(好象有点自大了),贾谊的吊屈原的赋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每有不顺,常常念之.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9 19:09



QUOTE:
原帖由 钩衡驾马 于 2006-11-9 19:06 发表
所以文帝才迟迟不敢入长安啊,不容易啊.
在文帝诸臣中,我对贾谊最有感触,因为我感觉他的境遇与我很像,贤臣不得用(好象有点自大了),贾谊的吊屈原的赋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每有不顺,常常念之.

贾谊的论积贮疏还是很有见地,但是朝廷大臣嫉妒他少年英才,都对他不满,文帝不可能重用他。文帝也要考虑政治平衡。
作者: 五袋石果    时间: 2006-11-9 20:39

嘿嘿,我也最喜欢宋朝了,毕竟那是我过历史发展的顶峰啊
但是就皇帝个人来说,汉文帝确实很不错的,能和他相比的没有几个。
至于贾宜——那个时候不兴科举,在朝当权的不是功臣就是皇亲。文帝不用皇亲,所以没有功臣背景就很难有作为。
作者: 钩衡驾马    时间: 2006-11-9 20:58

哀哉贾谊,痛哉贾谊,惜哉贾谊
作者: 流年似水    时间: 2006-11-10 09:28

嘿嘿,我也最喜欢宋朝了,毕竟那是我过历史发展的顶峰啊
但是就皇帝个人来说,汉文帝确实很不错的,能和他相比的没有几个。


宋朝在下也很喜欢,只是看的史书不多,了解不深,以后得好好补课。最不喜欢明朝,贪官污吏横行,朝野党争不断,名士清谈误国,皇帝薄情寡恩(心理变态),宫闱怪事不少.....
作者: 流年似水    时间: 2006-11-10 09:51

至于贾宜——那个时候不兴科举,在朝当权的不是功臣就是皇亲。文帝不用皇亲,所以没有功臣背景就很难有作为。

至于贾生,在下认为历史上有高估之嫌,多有怀才不遇者感怀身世,以之自比。当时虽然科技制度没有建立,但门阀制度也没有形成,用人环境还是宽松的。“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
公卿,未为不遇也。”只是刚刚等上仕途,就要“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未免过于狂妄了,稍一遇挫,就郁郁而终,决不是能做大事的人。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10 09:55



QUOTE:
原帖由 流年似水 于 2006-11-10 09:51 发表
至于贾宜——那个时候不兴科举,在朝当权的不是功臣就是皇亲。文帝不用皇亲,所以没有功臣背景就很难有作为。

至于贾生,在下认为历史上有高估之嫌,多有怀才不遇者感怀身世,以之自比。当时虽然科技制度没 ...

恩,贾生才还是有的,就是心理素质不是特别好。
作者: 中庸    时间: 2006-11-10 10:39

文帝比他儿子刘启强多了,真正的政治家,好皇帝.
文帝没能重用贾长沙,试问他贾长沙真有大才吗?
李白还常说自己没能一展政治才干呢?但真把他摆在哪个位置还真不知道他行不行,贾谊也一样.
作者: ylxzb    时间: 2006-11-10 10:55

我不知道现在为什么都喜欢大,汉文帝就汉文帝,非得要加个大,难道加了大就体面了,就算体面也是被叫的人体面,叫的人也没什么体面的啊。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10 11:04



QUOTE:
原帖由 ylxzb 于 2006-11-10 10:55 发表
我不知道现在为什么都喜欢大,汉文帝就汉文帝,非得要加个大,难道加了大就体面了,就算体面也是被叫的人体面,叫的人也没什么体面的啊。

因为拍了一个“汉武大帝”呀! 我觉得汉武不配称大帝,倒是汉文勉强可以,所以其这么个题目。意思就是反”汉武大帝“.武帝么,有”罪己诏“就够了。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10 11:07



QUOTE:
原帖由 中庸 于 2006-11-10 10:39 发表
文帝比他儿子刘启强多了,真正的政治家,好皇帝.
文帝没能重用贾长沙,试问他贾长沙真有大才吗?
李白还常说自己没能一展政治才干呢?但真把他摆在哪个位置还真不知道他行不行,贾谊也一样.

首先声明是个人观点: 觉得贾谊的那两个”疏“理论上很不错的,他的政治观点很成熟,李白可能要差些了,没有什么政治才能,李磷案就很能说明问题。
作者: 钩衡驾马    时间: 2006-11-10 15:58

我觉得贾谊还是很好的,其治安策我认为是推恩令的雏形,其他也讲的很好,针对时弊,被贬后还敢上这样的奏疏,至少勇气可嘉.至于怀才不遇者自比嘛,不会是说我前面的那个帖子吧的确,我说的那句话太狂妄了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10 16:02



QUOTE:
原帖由 钩衡驾马 于 2006-11-10 15:58 发表
我觉得贾谊还是很好的,其治安策我认为是推恩令的雏形,其他也讲的很好,针对时弊,被贬后还敢上这样的奏疏,至少勇气可嘉.至于怀才不遇者自比嘛,不会是说我前面的那个帖子吧的确,我说的那句话太狂妄 ...

楼上15岁,我十五岁时还不知道在干什么呢! 人不狂妄枉少年呀,年轻人,狂是好事。

[ 本帖最后由 谭文山 于 2006-11-10 16:06 编辑 ]
作者: 流年似水    时间: 2006-11-10 16:24

楼上15岁,我十五岁时还不知道在干什么呢! 人不狂妄枉少年呀,年轻人,狂是好事。

架马是中学生吗,好样的
作者: 钩衡驾马    时间: 2006-11-10 16:49

人不狂妄枉少年
在下似乎突然懂得了一些东西,谢谢各位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11-10 17:07

汉文帝恐怕称上一个“大”字,古今能为大帝的都是以武功拓边的帝王,而文帝的功绩在于奉行黄老,安定社稷,使大汉国库渐渐充实起来,百姓渐渐过上好日子,为日后汉武帝的大举用兵打下了物质基础
文帝于平吕后乱中并无莫大功勋,却能成功登位,这也是某种天命吧,总之又文帝践祚对天下总还是有利的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10 17:15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6-11-10 17:07 发表
汉文帝恐怕称上一个“大”字,古今能为大帝的都是以武功拓边的帝王,而文帝的功绩在于奉行黄老,安定社稷,使大汉国库渐渐充实起来,百姓渐渐过上好日子,为日后汉武帝的大举用兵打下了物质基础
文帝于平吕后乱 ...

我的理解:文帝的“大”不是体现在天骄兄提到的方面,作为一个封建君主,竟然能够遵守法令,竟然能够真正的“言者无罪”,竟然能够真正的“勤俭节约”,竟然能够真正的“宽容博大”。试问,有多少民主国家的总统都做不到这一点,民主的思想,文帝比那些所谓以“武功”博一个“大”字的君王,委实先进了不知多少年,称得上一个“大”字,一个大写的人。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11-10 17:31



QUOTE:
原帖由 谭文山 于 2006-11-10 17:15 发表



   我的理解:文帝的“大”不是体现在天骄兄提到的方面,作为一个封建君主,竟然能够遵守法令,竟然能够真正的“言者无罪”,竟然能够真正的“勤俭节约”,竟然能够真正的“宽容博大”。试问,有多少民主 ...

谢谢朋友~
  某的意思是说习惯上的称呼,比如汉武大帝,康熙大帝,还有彼得大帝之类,诚然文帝也是千古难得的仁君,但只是守成之主,称为大帝并不合适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10 17:42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6-11-10 17:31 发表

  谢谢朋友~
  某的意思是说习惯上的称呼,比如汉武大帝,康熙大帝,还有彼得大帝之类,诚然文帝也是千古难得的仁君,但只是守成之主,称为大帝并不合适

这就是个人理解了,我认为汉武,康熙称不上一个“大”字,个人推崇保家卫国,纯武力征服的开疆拓土并不喜欢。彼得大帝当然称得上“大”字,并非他开拓了疆土,而是他升级了俄国的政治体制,科学文明,使得俄国真正的受益数百年,甚至还要久。
作者: 周郎    时间: 2006-11-15 17:17

朱虚侯刘章,在除掉诸吕叛乱时,是有功之臣!
作者: KYOKO    时间: 2006-11-15 17:49

这年头流行"大"么
这大帝,那大帝
就算汉奸施郎也被冠上了个"大"将军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1-15 17:51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06-11-15 17:49 发表
这年头流行"大"么
这大帝,那大帝
就算汉奸施郎也被冠上了个"大"将军

还有“大”侠,“大”诗人,“大”作家,“大”黄狗......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6-11-15 20:51

中国叫大帝的只有孙权吧,什么康熙大帝,听都没听过
作者: 伶州鸠    时间: 2006-11-16 16:31

如今“大帝”的帽子满天飞……翻译惹的祸哈~
作者: xgz8864    时间: 2006-11-17 13:07

支持一楼的
作者: KYOKO    时间: 2006-11-17 13:20

呵呵
知道就行了,不是所有"大帝"都是一个意思
作者: shuixinglei    时间: 2006-11-17 21:16

大字,有本意(大小)和引申意(表示敬重)

中国历史上,真有谁的功绩大过秦始皇吗?他没用"大",别的皇帝也都不必用了,呵呵

不过对于楼主的说法,我是赞同的,这里我们给"汉文"用个"大"字,是对他尊敬的称呼吧.实际上汉文让我想到周总理,也许我想多了把.

我的看法是,对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加以适当的敬称,实在不为过.什么人值得我们尊敬呢?如果把你放汉文的位置,你能做到比他好吗?如果不能,你就该尊敬他,尊敬到什么程度或者值不值得用"大"就看个人的看法了.实在不值得一争.而我要说的是楼主有表达自己敬意的权利.

实际来讲,我的情感是自私的.汉朝缔造了我们的民族,而汉文的出现对汉朝是极大的幸运,他对我们民族有功劳,我尊敬他.至于什么俄国的彼得,他再好对我们民族有什么用?也许我佩服他,但不一定有什么敬意.在我心中他未必和汉文有的比,呵呵,更何况如果让他做"汉文",他未必做的好----时间上差了2000年啊!

对与曾经有功与我们民族的人,我们有必要去敬重他,我完全同意和支持楼主的说法!!!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11-18 16:50



QUOTE:
原帖由 谭文山 于 2006-11-10 17:42 发表




      这就是个人理解了,我认为汉武,康熙称不上一个“大”字,个人推崇保家卫国,纯武力征服的开疆拓土并不喜欢。彼得大帝当然称得上“大”字,并非他开拓了疆土,而是他升级了俄国的政治体制,科学文 ...

朋友错了,正是彼得一世的改革深化了农奴制度,他倡导买卖整个农场的农奴,他不过是引进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而已,与制度无关。你说的恐怕是废除农奴制的那位沙皇吧?告诉你那人是亚历山大二世

彼得一世上承伊凡四世的扩张路线,取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国不在是一个内陆国家,这才是他成为大帝的主要原因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11-18 16:52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6-11-15 20:51 发表
中国叫大帝的只有孙权吧,什么康熙大帝,听都没听过

那只是一个谥号而已,这里说的大帝是就影响与功绩而言的后世称号
作者: hello136    时间: 2006-11-19 01:01     标题: aa

不要什么“大帝”、“大帝”的叫吧。我水平有限,只知道我们历史上有个正式叫“大帝”的吴大帝孙权
作者: 中庸    时间: 2006-11-19 22:55

这个大字主要应该是学西方的说法吧!
如恺撒大帝,彼得大帝……
作者: 秋雨    时间: 2007-3-2 13:14

许多人同情贾宜啊。
汉文帝不重用贾宜恐怕是因为时机不对哈;
勉强为之,谁能保证不会是另一个晁错???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