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如果你是皇帝,你支持王安石还是司马光? [打印本页]

作者: 315    时间: 2006-10-25 19:37     标题: 如果你是皇帝,你支持王安石还是司马光?

王安石和司马光有一 段对话,当时是神宗皇帝祭天回来, 按照惯例是要大大的赏赐一番。三宫六院,皇子皇孙,七大姑八大姨, 凡是皇家宗室都可以得 到 大大小小不一样的红包。 这时那个砸缸的司马光对皇帝说了,“皇帝啊,治理国家总是要以俭为本, 不可铺张浪费。现在国家经济不太景气,红包就包得小一点吧。” 王安石心想,“你肯定还在心疼那个被你砸破的缸吧。” 于是他应声回答说,“国库不足是不善于理财的缘故,如果只知道节流, 不知道开源,有什么用处。” “什么叫理财,无非是会搜刮聚敛民脂民膏而已。”司马光不服。 王安石又说,“如果不增加赋税,又能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这 样才算理财好手呢。” “天下哪有这么美的事,天地生财,只有这么多。你官府多了一分钱, 老百姓就少了一分钱。当年汉武帝时候的桑弘羊就用这来欺骗皇帝, 结果搞得民不聊生,被司马迁在史记里记上一笔,遗臭万年 。” 王安石心里“切” 了一声摇摇头离开了,“老古董,不搞改革, 还想国富民强?”


如果你是当时的皇帝 宋神宗,你支持谁呢?
作者: 五袋石果    时间: 2006-10-25 20:05

如果我是皇帝,就任命司马光担任同平章事,改革小组组长,王安石参知政事,副组长。司马光必须支持改革,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必须得到司马光的同意。
以上任命强制执行,不执行就是现行和历史反革命,反党反人民。
作者: ppp454545    时间: 2006-10-25 20:19

2人皆杀,原因是2人不和,反而更乱。
若2人在期限呢,意见达成一致,皆赏。(批判继承)
作者: tassdar    时间: 2006-10-25 20:21

如果我是皇帝,我就举行一次智力测验,谁的iq高,eq低,就听谁的!
作者: 镇北将军    时间: 2006-10-25 20:26

五袋的意见与易中天的相同~

但我认为这是超时代的想法,在当时,如果是我的话,还是支持司马光的好些.

王安石的想法没错,可是太天真,不可能成功,因为上面的政策被下面的人执行起来总会有很大的偏差.就王安石与司马光当时的思路来看,司马光的更好,也更实际.

事实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是失败的.

建议去看易中天的《帝国的惆怅》一书

[ 本帖最后由 镇北将军 于 2006-10-25 20:27 编辑 ]
作者: 315    时间: 2006-10-25 20:32

王安石的失败当然有他本身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当时的社会基础。宋神宗 和元老文彦博有这么一段对话,神宗对文彦博说,“新法施行以来,老百姓 交口称颂,都说是有利于老百姓的利益,那为什么你们还那么强烈地反对改 革呢?” 文彦博回答说,“皇帝,你是用小民来治理国家呢,还是用士大夫 来治理国家?” 这一句话就点中了神宗的命门,也一语道破了历次改革不能 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一个非民主的国家里,如果改革触犯的是当权统治阶级的 利益,那么这样的改革是永远不能成功的。不要讲什么“三个代表” ,也不要 讲什么“天下为公” ,到了关键时刻,都是“鸟为食亡,人为财死” 。
作者: 钩衡驾马    时间: 2006-10-25 20:54

我认为大宋积弊已深,如果我是神宗,那在我一朝我一定要改革,万一今后几个皇帝都不敢改革,那咋办?
改革任用王安石的方按还行,但改革组组长用王,我认为不太好,王识人之术太差,也缺乏帅才,用他具体去实行
还可以.
作者: 315    时间: 2006-10-25 20:58     标题: 当副总理不是什么好意见!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 1069年熙宁二年,神宗决定提拔重用 王安石。皇帝虽然是拥有绝对的权力,理论上可以为所欲为, 但朝中大臣的意见还是得听从。如果是在李唐晚期,要是得罪 了神策军中尉(其实只是宦官,皇帝的家奴) ,别说为所欲为, 连小命都不一定保得住。 朝廷官员们都已经听到风声要改革了, 而且改革的方案并不利于他们。趁着皇帝征求大家意见的时候, 反对改革的官员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财政部长(三司使)唐介说,“王安石很好学,但他议论迂阔, 好高骛远,如果用他当政必然是一天一个样,令人无所适从。” 有人说,王安石眼睛白多黑少,一副奸臣相,象东晋的王敦, 以后乱天下肯定是这个人。 还有人说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纪委委员 (御史中丞) 司马光也说他性格执拗,不明事理。 总的来说,大家都不得不佩服他的学问,只是认为他气量狭小, 不能容人,当个智囊还可以,要当总理,恐怕不行。

但宋神宗有他自己的主见,还是提拔王安石当了副总理(参知政事)。 并命他和第二总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升之一起建立了国家体制 改革委员会(三司条例司),开始进行变法前的准备工作。
作者: 关内侯    时间: 2006-10-25 20:59

我觉得应该折中一下,先限制一下安石的改革步伐,或许试点几个地区也不错。

同时要求司马光立即拿出如何让国家富强、百姓富裕的政策来,否则就治他一个无作为罪。他不能因为反对而反对,必须拿出一些切实有效的办法来拯救国家,光靠儒家学说能强国富民?
作者: 万里悲秋    时间: 2006-10-25 21:14

王安石的改革与我朝的一位高人改革都犯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太急进,没有调查,没有充分的验证,就抱着满腔的热情投入的改革中,结果就造成了:富者恒富,贫者恒贫,贪官走运,百姓遭殃!

书生误国这句话,有时候看,也有些道理!
作者: 万里悲秋    时间: 2006-10-25 21:16

呵呵,忘了说一下自己的意见,如果我是皇帝,我会支持司马光同志.因为王安石同志的口号太吓人了,听到心里就怕怕!所以,我还是当个一般皇帝吧,不好也不坏,也符合了中庸之道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6-10-25 21:45

王安石的举措有些超越时代了,没几个人能真正懂得如此摩登的经济学道理,所以操之过急必然造成混乱。只把皇帝说通了是不行的。
司马光、吕公著、欧阳修、苏轼、文彦博、韩琦、富弼这些在当时都是什么人物?不把这些士大夫中的领袖说通了注定变法搞不成,宋朝本来就是士大夫的天下。
王安石不懂得搞公关,也不管这些家伙资历多高,名望多好,不听我的就滚开。结果只能用吕惠卿这些名声不太好的,自然非议就多。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0-25 21:51 编辑 ]
作者: fahren    时间: 2006-10-25 22:06

为什么焦点都放在 王安石那里呢?此人名气大,脾气也大,不用也罢。会变法的又不是他一个,那些性格温和的变法派也在。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6-10-25 22:14

性格温和的人是变不了法的
只有相对温和。
韩琦、富弼都是仁宗时“庆历新政三人组”的成员,新政不到一年就失败,范仲淹死得又早,两个人后来都拜过相,谁也没有再提新政的茬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0-25 22:16 编辑 ]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6-10-25 22:53

王安石有点像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有想法但是缺乏实践,有创意但是缺乏能力。结果都是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作者: 中庸    时间: 2006-10-25 23:10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6-10-25 22:53 发表
王安石有点像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有想法但是缺乏实践,有创意但是缺乏能力。结果都是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让我想起了大汉的晁错,能提出问题但解决不了问题。
作者: 钩衡驾马    时间: 2006-10-25 23:25



QUOTE:
原帖由 中庸 于 2006-10-25 23:10 发表

让我想起了大汉的晁错,能提出问题但解决不了问题。

晁错怎么会解决不了问题呢?,他对于诸侯王国的问题不是提出了削藩吗?虽然激起了七国之乱,但其策略的
本质是减少藩国土地,实力,很正确啊,贾谊的治安策,武帝的推恩令的本质不都是这样的吗?
   晁错好倒霉

[ 本帖最后由 钩衡驾马 于 2006-10-25 23:28 编辑 ]
作者: 谭文山    时间: 2006-10-26 08:59

晁错失败的地方在于,被袁盎这个小人给耍了.
作者: lacher11    时间: 2006-10-26 10:41

晁错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作者: 力量    时间: 2006-10-26 12:20

我支持王安石.
一个国家不能弃大财吝小财.
作者: 我不是迭戈    时间: 2006-10-26 12:36

偶会支持王安石变法,国家矛盾这么严重了,不改行吗
至于司马光,给他一杯药酒吧
作者: 阿巽    时间: 2006-10-26 14:09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6-10-25 22:53 发表
王安石有点像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有想法但是缺乏实践,有创意但是缺乏能力。结果都是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王安石不是书呆子,他干过很长时间的地方政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从政治上来说,好的想法未必能得到好的实施,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而且老天爷也很有些和他过不去,在新法走上正轨之前天灾不断,天意啊
作者: 阿巽    时间: 2006-10-26 14:14

司马光也不是什么好鸟,用苏轼的话说“奈何又一位拗相公”,只有偏执狂才能取得成功,但赌上国家命运的时候,太偏执也是一种罪过

总体来说,王安石和司马光之争还属于以君子之争,但他们死后就完完全全堕落成了朋党之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王安石及其提拔的那一大批新党全部不是好鸟,我投君实相公一票
作者: 中庸    时间: 2006-10-26 21:37



QUOTE:
原帖由 钩衡驾马 于 2006-10-25 23:25 发表



   晁错怎么会解决不了问题呢?,他对于诸侯王国的问题不是提出了削藩吗?虽然激起了七国之乱,但其策略的
本质是减少藩国土地,实力,很正确啊,贾谊的治安策,武帝的推恩令的本质不都是这样的吗?
   晁错好倒霉

晁错怎么能说是解决了问题呢?
削藩这个政策是对,但要看他怎么提出来的,什么时候实施。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提出政策的时候会考虑此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并能较好的解决政策实施後的影响。
从晁错提出政策之后他所作所为来看,只能用失败来形容。难道他就没有预料可能产生的叛乱?皇帝想直接把各个刘氏王族的利益抢过来,削弱他们的实力,不反才怪呢。后来大汉面对吴楚叛乱明显准备不足,导致初期的战争局面比较被动,面对“清君侧”的口号,刘启只能无奈的砍了自己的恩师。要不是后来的周亚夫、窦婴等人,刘启真的不知道晁错捅的这个篓子怎么收场。

[ 本帖最后由 中庸 于 2006-10-26 21:38 编辑 ]
作者: 平生最爱周公瑾    时间: 2006-10-26 21:45

其实王安石的思路是对的,如果去查查资料就能很容易的发现:16、17世纪,不停节流往国库里堆银子的国家现在都成了贫穷的国家。而不停的开源不断大发国债的国家都成了富裕的国家
作者: 平生最爱周公瑾    时间: 2006-10-26 21:56



QUOTE:
原帖由 谭文山 于 2006-10-26 08:59 发表
晁错失败的地方在于,被袁盎这个小人给耍了.

要用唯物史观看问题,还是他自身出了问题,晁错在莽撞的提出削藩之后,对事态的发展没有一个好的估计,也没有好的对策。所以他的削是非常危险的。
作者: 钩衡驾马    时间: 2006-10-27 00:04



QUOTE:
原帖由 中庸 于 2006-10-26 21:37 发表

晁错怎么能说是解决了问题呢?
削藩这个政策是对,但要看他怎么提出来的,什么时候实施。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提出政策的时候会考虑此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并能较好的解决政策实施後的影响。
从晁错提出政策之后 ...

是我曲解了意思,“不能解决问题”我还以为中庸兄认为削藩策的本声有错误,不过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景帝
会没有什么军事准备
作者: 盗帅夜留香    时间: 2006-10-27 10:01

我支持司马光。。。
作者: 80726511    时间: 2006-10-27 10:11

王安石
作者: 闻琴解佩    时间: 2006-10-27 10:30

我会考虑先在京城一带先做个试点吧,可行的话再慢慢推广。
我这人行事风格一向都是先作试探~~
作者: gsyzj    时间: 2006-10-27 10:32

王安石,发革委主任,司马光,反贪局长。
作者: 中书舍人    时间: 2006-10-27 16:02

各打一百杀威棒,轰出朝堂。

都不是什么好鸟。
作者: wugang1927    时间: 2006-10-28 16:27

大家看没看过“新宋“这部小说,里面写了不少
作者: apes    时间: 2006-10-28 17:00

如果我是皇帝 我会综合王司2人的观点选择折中方案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6-10-28 17:11



QUOTE:
原帖由 中书舍人 于 2006-10-27 16:02 发表
各打一百杀威棒,轰出朝堂。

都不是什么好鸟。

万一打死了是要遭天谴的 宋朝祖训啊
钦宗杀蔡京等人(虽然该杀),结果做了亡国之君;高宗杀上书言事人陈东等人,结果生育能力丧失了。很灵的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0-28 17:16 编辑 ]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10-28 18:11



QUOTE: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06-10-28 17:11 发表

万一打死了是要遭天谴的 宋朝祖训啊
钦宗杀蔡京等人(虽然该杀),结果做了亡国之君;高宗杀上书言事人陈东等人,结果生育能力丧失了。很灵的

不杀士大夫还是有利于朝廷稳定的,可是有时真的的该杀人树威

另外钦宗没杀蔡京吧?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10-28 18:14



QUOTE:
原帖由 万里悲秋 于 2006-10-25 21:14 发表
王安石的改革与我朝的一位高人改革都犯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太急进,没有调查,没有充分的验证,就抱着满腔的热情投入的改革中,结果就造成了:富者恒富,贫者恒贫,贪官走运,百姓遭殃!

书生误国这句话,有时 ...

所以说,也许是司马光的改革更稳健,更有利于国家发展,但是王安石之法虽然激进,但是也确实是好法!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6-10-29 09:11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6-10-28 18:11 发表

不杀士大夫还是有利于朝廷稳定的,可是有时真的的该杀人树威

另外钦宗没杀蔡京吧?

我说的“蔡京等人”是以蔡京为首的六贼,王黼杀了,童贯、朱勔、梁师成杀了,李彦赐死,蔡京死在发配的道上。其中王黼进士出身爬到高位,应该算士大夫了。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0-29 09:12 编辑 ]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10-29 09:19



QUOTE: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06-10-29 09:11 发表

我说的“蔡京等人”是以蔡京为首的六贼,王黼杀了,童贯、朱勔、梁师成杀了,李彦赐死,蔡京死在发配的道上。其中王黼进士出身爬到高位,应该算士大夫了。

原来,杀宦官之余,还是有一大臣的,钦宗被逼,赶鸭子上架的做了皇帝,无缘无故的做了亡国之君,好在这件事情做的还能为后世留下一个稍微值得一提的政事
谢过指教~
作者: 张建昭    时间: 2006-10-29 09:27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6-10-29 09:19 发表

原来,杀宦官之余,还是有一大臣的,钦宗被逼,赶鸭子上架的做了皇帝,无缘无故的做了亡国之君,好在这件事情做的还能为后世留下一个稍微值得一提的政事
谢过指教~

钦宗杀王黼却不敢承认,“以初即位,难于诛大臣,托言为盗所杀”。
实际上是吴敏、李纲力请杀王黼,钦宗无奈,知道开封府尹聂山跟王黼有旧怨,把这件事交给聂山,可能是叮嘱了不能明着杀,结果是聂山派武士在王黼贬窜的路上暗杀的。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10-29 09:30 编辑 ]
作者: asky    时间: 2006-10-29 09:36



QUOTE:
原帖由 谭文山 于 2006-10-26 08:59 发表
晁错失败的地方在于,被袁盎这个小人给耍了.

袁盎到不见得是小人。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10-29 09:56



QUOTE: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06-10-29 09:27 发表

钦宗杀王黼却不敢承认,“以初即位,难于诛大臣,托言为盗所杀”。
实际上是吴敏、李纲力请杀王黼,钦宗无奈,知道开封府尹聂山跟王黼有旧怨,把这件事交给聂山,可能是叮嘱了不能明着杀,结果是聂山派武士在 ...

某对史书真的还不够了解,一些细节真的知之不详~惭愧~
从这件事,某看到的是李纲的不知进退,皇帝的旨意没有必要非去抗命,能废黜王黼已然对天下有了交代,从这也为后来李纲在京师保卫战后的被猜忌埋下了伏笔
中国古代大臣就是太信任天子,总以为天子会视自己为臂助,可殊不知,为臣谨慎谦虚,保住皇帝信任才是报效国家的前提

[ 本帖最后由 绝世天骄 于 2006-10-29 09:59 编辑 ]
作者: 中书舍人    时间: 2006-10-29 10:41



QUOTE: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06-10-28 17:11 发表

万一打死了是要遭天谴的 宋朝祖训啊
钦宗杀蔡京等人(虽然该杀),结果做了亡国之君;高宗杀上书言事人陈东等人,结果生育能力丧失了。很灵的

这个……那就饶你五十,各打五十背花……
作者: 誓扫匈奴不顾身    时间: 2006-10-29 18:36

皇帝英明就什么都好办,皇帝不明则什么事都会出,人治社会就这样。
王安石不能担任改革大任,如果要改革则应以司马光为主,王安石为辅。司马光定方针政策,把握大局;而由王安石出谋划策 ,以备谘诹。
作者: 首席屠宰官    时间: 2006-10-30 14:05

我支持司马光,反对王安石

我看到好多支持司马光的人也在说王安石的政策是好的,就是用人不当,实行太急

而我看来,王安石的政策压根就是错误的,王安石搞得是计划经济,政府的效率永远比不上私人效率高

王安石和王莽其实很相似,改革都是理想主义的,个人品质也很优秀,只是王莽夺了汉家的权,所以历史上把他骂成了伪君子,而王安石就幸运的多
作者: 东风吹醒英雄梦    时间: 2006-10-30 16:49

太绝对化,变法成为党争工具,失去神宗的本意,其实在王下野后,神宗坚持变法,经济上有成果,军事无功,坏在高后手中,司马光误国.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