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征集辩题讨论专帖 [打印本页]
作者:
马超将军 时间: 2004-2-25 17:20
正方:诸葛亮北伐是正确战略方针,以攻为守,主动出击。
反方:诸葛亮北伐乃错误的战略方针,不自量力,穷兵赎武。
作者:
windsx 时间: 2004-2-25 17:31
诸葛亮北伐已经很难仅仅从战略上衡量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外交,个人信念,等等方方面面,单从战略上谈论对错似乎说不过去。
作者:
赵哪个云 时间: 2004-2-25 20:16
辩题虽老
但胜在明确
要辩起来绝对比这次好!
作者:
windsx 时间: 2004-2-26 22:55
题目内容 猇亭之战
讨论对象 刘备
其它的就需要各位DD帮忙了。
我的灵感来源是 看了燕京晓林 刘备伐吴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 的帖子,发现大家对此帖的态度不一,甚至发生了小范围的辩论。发现可能有辩头。
猇亭之战 其影响不亚于赤壁之战。至于选刘备方面是因为成功的原因往往有许多近似性,而失败的原因却各不相同。辩论起来更能体现出矛盾突出,争锋相对的特点。
说实在的,我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三国演义,水平实在有限,不过对辩论这种形式到很是喜爱。所以我想若是大家认为这个题目还有点意思,哪位历史水平高的DD,把论坛上能找到的关于猇亭之战的史料总结一帖。并稍做讲解和分析,使得象我这样对史料不是很熟的人也能很好的参与到辩论中去。谢谢
作者:
马超将军 时间: 2004-2-26 23:14
原帖由西谅马超,发帖时间 ,2004-02-25于 17:22:22 发表
这个辩题恐怕过于老掉牙了。
这个辩题虽老,以前见到过类似的题目,不过没有看到过精彩的辩论,都不够系统化,正因为涉及历史知识多,所以才有辩头,以展现大家的才识,也大有施展拳脚的余地。小局部和小范围的战役辩论起来涉及面窄,反受拘束,不宜展开。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4-2-27 00:25
哈哈!你还真说对了,不过不久前我们就已经就此辩论过一次,当时出题目的就是跋某,燕京兄的那个帖子就是为此准备的立论,这里还有个完全相反的帖子,你可以看看: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5610
作者:
windsx 时间: 2004-2-27 00:37
哦,真巧。可惜可惜,没赶上那次辩论会。只有看帖子过过瘾了,呵呵。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4-2-27 01:09
哈哈!看来兄弟的战意颇高,辩兴正浓,当时由于不知道正反方,做了两手准备,也就有了两个完全不同观点的帖子,你如果有兴趣,看看打算拍那个帖子都行,总会有人应战的。
作者:
北宫望 时间: 2004-2-27 18:31
乱世更需要的是忠臣还是奸雄?
作者:
windsx 时间: 2004-2-27 19:23
如果要辨我就选择奸雄了。
作者:
旖旎从风 时间: 2004-2-27 20:44
不如改成:
乱世需要的是英主还是枭雄。
然后归类一下,英主指的应该是守业之主,而枭雄则是指打天下的,即打完天下成为一国之主的也归入枭雄类。
从辩论说:
英主有忠臣辅之,对百姓及经济的好处是没有战争的影响;
枭雄则是能臣往之,以战平战,创立的是一个新的王朝,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更大。
说实话一些英主的例子实在难举,一般是某个朝代某某中兴这类的皇帝,开元天宝好象也可以算一下吧,这需要历史能人们举例。
枭雄在中国历史上就多得多了,那曹操都不算什么了,大多开国之君都被偶归入这一类了。
说到这里,又有了另一个辩题:
乱世是需要以战平乱还是更需要能臣抚之?
作者:
北宫望 时间: 2004-2-27 20:57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大概是恺撒把,记不大清楚了.当时的欧洲传说有一个非常难截开的绳结,如果有人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解开就可以统治全世界,但是如果解不开就会立即死去.从来没人能解开这个绳结.后来恺撒得到了这个东西,他一剑将绳结斩成了两段.其结果就是他既没能统治全世界,也没有立即死去.
作者:
windsx 时间: 2004-2-28 21:32
灵感来源:
九州春秋曰: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庞统进曰:“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玄德问曰:“以公之意,当复何如?”统曰:“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此天赐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于是遂请孔明,同议起兵西行。
(节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同为三国英豪的曹操,刘备在治国方略有很大差异。曹操主张,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就是说以暴制暴,以武力重新建立秩序,认为那些不愿归化秩序之人,一律都是乱臣贼子,用严酷的刑律和杀伐去惩戒他们。属于奸雄性质。
刘备则主张,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弘毅宽厚,知人待士。遗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可见他主张以德服人,属于英主性质。
他们二人都成功的在乱世开创出了一片天地。究竟是哪种方略更适合三国乱世呢?
正方支持刘备的治国方针,即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反方支持曹操的治国方针,即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4-2-28 22:07
演义的东西不好辩,要去猜罗贯中的写作心理,而且这种个人性格品行的东西太虚幻了,很容易变成空对空。
作者:
windsx 时间: 2004-2-28 22:16
。九州春秋曰: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呵呵,我找到历史依据了,呵呵。怎么样,值得辨一辨了吧。
我们辨的是治国方略,受性格影响但其本身是相对固定的。
作者:
windsx 时间: 2004-3-1 12:13
把旖旎从风和yr12345的思想再引申一下。
不如我们讨论一下三国乱世更需要刘备式的英主,还是曹操式的奸雄。
九州春秋曰: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由此可见,至少在刘备看来他与曹操是两种相反的平乱世之道。
那么你认为谁的方法更适合三国乱世呢?
正方:三国乱世更需要刘备式的英主。
反方:三国乱世更需要曹操式的奸雄。
附:三国志对曹操,刘备的评价: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魏书一)
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蜀书二)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