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系列 [打印本页]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9-4 23:46     标题: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系列

嘉靖本《三国演义》俗称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未经毛纶父子删改,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罗贯中原文的版本,其水平远高于现在的通行本。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
          第94回庞统进献连环计


  曹操对阚泽和庞统的待遇,反差极其鲜明。上一回,阚泽来献诈降书,曹操极尽怀疑与恫吓,最后依然是将信将疑;这一回,曹操竟完全相信庞统,非但没有怀疑、恫吓,还让庞统遍观军营,最后还顺利地放回庞统,曹操的多疑性格也全不见了。读者不感到奇怪吗?
  说奇怪,也不奇怪,因为曹操从头到尾根本就没相信庞统。
  上次,蒋干盗书,非但曹操明白被骗了,连蒋干都醒过味了。这一回,蒋干先见曹操“备言前事”,曹操能不仔细推敲真伪吗。尤其是庞统竟装作不认识蒋干,露出了老大破绽。即使没有这个破绽,上一次蒋干被周瑜精心布局,大大地耍了一回,这一次曹操怎能就轻易相信周瑜不做手脚?
  既然知道庞统是骗子,曹操为什么不杀掉庞统?庞统是骗子,曹操知道,可全世界不知道啊!他们以为庞统真是来投靠曹操的。曹操若是杀掉庞统,天下人会认为曹操好坏不分,不能容人,更何况庞统大大小小还有点虚名。杀掉庞统,于东吴何损?于曹操何益?当然是无损也无益。

  既不能杀,又不能留,那拿庞统怎么办?只能利用。既然你庞统是打着投靠我曹操的名义来的,那么我曹操就深信不疑、热情接待、虚心求教,表现出求贤若渴的样子。然后,再让你看看我曹操的强大与军威,回去好替我宣传宣传,我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不是盖的,识相的赶紧投降吧。
  不管你庞统是真降还是假降,你总不能白来一趟吧,我曹操倒要看看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哦,要我把船都连锁起来,好让周瑜一把火把我的战船都烧干净,想法挺恶毒。不过,这大冬天的,哪有东南风啊?没风你烧个屁呀。想法虽然恶毒,办法还真可行。嗯,就按你的办法,把船都连锁起来,好,马上就办。
  怎么?先生要回东吴?你小子和蒋干在江东刚玩了把失踪秀,傻子都知道你是和我家蒋干私奔了,你还敢回去,也不怕周瑜把你咔嚓了。你小子可比阚泽差远了,阚泽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起码人家不愿意回江东,没想到你这么快就藏不住狐狸尾巴了。什么?还要榜文。也不怕被东吴的巡江军士搜了去,当然,你小子本来就是骗子,自然不怕。想要我保你全族?我过江后,非杀你十族不可,不过,看你那蠢样,也不会有第十族,九族也将就着吧。
  不过,到底还是失算了。没想到这南方和北方就是不一样,大冬天的,还真有东南风;更没想到的是,江东那群笨蛋还真就利用了这次东南风。唉,都是轻敌若的祸。我老曹倒也不是输不起,就是便宜了周瑜那小子,弄得后世那些酸文人乱作歪诗;还有那诸葛亮,到处瞎吹牛,说什么,我的百万大军是他打败的,还好,信这鬼话的人不多。


  以上为气概文鸯之管见,欢迎斧正。

[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0-6 21:51 编辑 ]
作者: 张飞益德    时间: 2006-9-5 14:23

这是作者的本意吗?
作者: 慕容剑    时间: 2006-9-5 15:15

不认为演义里的曹操识破了连环计
作者: 煮酒正熟    时间: 2006-9-7 12:56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6-9-4 23:46 发表
嘉靖本《三国演义》俗称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未经毛纶父子删改,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罗贯中原文的版本,其水平远高于现在的通行本。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
          第 ...

把贴狼牙的搬过来吧~


阿鸯 老潜 所言皆有理。8过阿鸯能读出这些细微之处来,令人击节!
在下的看法 --- 其实是很懒惰甚至很诬赖的 --- 就是:此处演义作者出现了漏洞。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演义原文明表“操遂无疑,诚心相待”(如老潜所引)。如果愣说此八字不足为信,那么原文的其他部分就足以为信吗?
咱们分析演义,一个默认前提原则就是:演义的叙事部分的文字拥有圣经般无可置疑的权威 (注意:只是叙事部分文字;赞诗啊、人物评论啊神马的不算)。如果随意推翻这个默认原则,则我们也就不必进行任何基于演义原文的分析和推测啦~
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在下认为阿鸯虽分析得十分在理,惜却惜无法成立。

其实演义出现纰漏是意料之中的事。演义作者也是人,虽为不世出的才子,但其才多半还漫不过雪芹去。而即令是曹公石头记酱紫的千古奇书 亦不免疏漏之处,所以...

要挑演义的小罢个,其实并不很难,比如黄忠、赵云年纪前后不统一的问题,再比如95回中徐庶为求赤壁脱身而密使近人去各寨暗布谣言,这个谣言的内容却是 “西凉州韩遂、马超谋反”!而104回中明确交待:曹瞒直到这一回(104回)时才调马腾进京预备南征刘备。可见,95回时马腾尚在西凉。既然马腾尚在西凉,则“西凉韩遂、马超谋反”这种说法从逻辑常情来看是根本说不通的!

类似这种不通之处,我们作为读者,是没有办法替作者自圆其说的,只能遗憾地承认:演义作者出纰漏了。这如同金庸射雕中蓉儿算来居然比靖哥哥还大着十几岁的纰漏一样,都是圆无可圆的。

具体到演义作者何以会出此纰漏,在下以为当作者写到95回时尚受到正史内容的影响(正史中赤壁战前马腾已被曹瞒弄到京城了),所以默认马腾不在西凉;而到了104回是作者不知为何把95回间接交待的“马腾不在西凉”这一节给忘掉了,又弄了个马腾一直在西凉的情节。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9-7 19:50

回老酒兄:

  学术界公认,嘉靖本《三国演义》是最接近于罗贯中原稿面貌的版本;但同时也指出仅是“接近”而已,
其中也有许多后人的篡改,当然还没有现在通行本中毛纶父子篡改的多。
  学术界认为:罗贯中原稿是不分回目的,无论是240回,还是120回,都是后人所分。“赞诗啊、人物评论啊”也是后人所加。许多学者认为,书中小字注是罗贯中原文。
  阿鸯认为,书中小字注也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因为这些小字注都非常浅白,有的甚至非常酸腐,和罗贯中的文风不符。在第95回“曹孟德横槊赋诗”中,曹操说“定娶二桥(乔),置之台上”,后面的小字注就是:“先是孔明借意说周瑜,到此曹操亦有此意。”既浅白又酸腐。演义中,许多难以理解的地方,罗贯中都不注,怎么会作这样的注。
  金庸写的小说太多了,而且利益色彩很重,不可能详细考察逻辑关系。罗贯中、曹雪芹不同,著作非常少,其原稿书中不可能有明显的逻辑错误。罗贯中、曹雪芹成书后,其书都曾长期辗转传抄,罗贯中的演义更是经过上百年的辗转传抄。在传抄过程中,难免有自以为是者进行篡改。尤其是罗贯中的演义,由于是历史小说,读者无不有自己的好恶,传抄者难免不按自己的好恶进行篡改,如赵云的年龄问题。罗贯中的演义原名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些迂腐的传抄者难免把它当作历史,所以未等读完全文就开始按历史往回篡改,如“西凉州韩遂、马超谋反”。马超、马腾的错误不止一处,而是一直这样错过来的,原作者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最关键的是写作手法问题。
  现代作者多用主观视角描写人物,作者常直接告诉读者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古代作者多用客观视角描写人物。作者有如把自己放到了书中的场面中,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白描给读者,极少直接告诉读者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操遂无疑,诚心相待”,这是曹操表现出来的表象,是书中人们在现场所看到的。
  这种写作手法的极致就是对阴谋的描写。由于古代作者秉承这样一种写作风格,以至于从来不直接描写阴谋的运作过程,而只描写书中现场人们所能看到的表象,因为阴谋不会为外人所知,(作者使自己处于外人的角度。)事后也很难泄漏。代表作就是《水浒传》中晁盖之死。

  晁盖坚持要自己亲自打曾头市,说明晁、宋的权力争夺已趋于公开化,但自始至终,施耐庵没有一句描写双方互相不满的心理活动,这正是古代作者的典型写作风格。下面对晁盖之死引用原文,并分析。


    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弯,撞见一彪军马,
    当头乱箭射将来,扑的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
    却得三阮,刘唐,白胜五个头领死并将去,救得晁盖上马,
    杀出村中来。
(“撞见一彪军马”,施耐庵没有说这是曾头市的军马,是读者想当然的以为是曾头市的军马。以史文恭的武艺也不会不出来当头拦截。如果施耐庵不是有意而为,会直接明明白白地写出史文恭射死晁盖,而不用通过箭上的名字得知。)

    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著宋江,嘱咐道:
    「贤弟莫怪我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
    主。」
(晁盖的话很蹊跷,没有直接说是史文恭。)

    宋江道:「晁天王临死时嘱咐:『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
    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誓箭在彼,岂可忘
    了?又不曾报得雠,雪得恨,如何便居得此位?」
(宋江篡改晁盖原话,不知不觉中把“射死我的”换成了史文恭。)

    吴学究道:「晁天王虽如此说,今日又未曾捉那人,山寨
    中岂可一日无主?若哥哥不坐时,其余便都是哥哥手下之
    人,谁人敢当此位?况兼众人多是哥哥心腹,亦无人敢有
    他说。哥哥便可权且尊临此位坐一坐,待日後别有计较。」
(吴用虽然可能没有参与谋害晁盖,但可能心知肚明,所以耍了个滑头,又把史文恭换成了“那人”。)

    二骑相交,军器并举。约二十余合,秦明力怯,望本阵便
    走。
(史文恭是使枪的,正常可用秦明不敌,或秦明棒法散乱,不会用“力怯”。这样写的意思是史文恭力大,一箭射中头部,晁盖应该当场身亡。然而这毒箭让晁盖回到梁山泊才死,说明箭入甚浅,射箭者的力气不大。)

    曾长官又见折了曾索,烦恼倍增。次日,要史文恭写书投
    降。史文恭也有八分惧怯,随即写书,速差一人擎,直到
    宋江大寨。小校报知曾头市有人下书。宋江传令,教唤入
    来。小校将书呈上。宋江拆开看时,写道:曾头市主曾弄
    顿首再拜宋公明统军头领麾下:前者小男无知、倚仗小勇,
    冒犯虎威。向日天王下山,理合就当归附,无端部卒施放
    冷箭,罪累深重,百口何辞?然窃自原,非本意也。今顽
    犬已亡,遣使请和。如蒙罢战休兵,愿将原夺马匹尽数纳
    还;更金帛犒劳三军,免致两伤。谨此奉书,伏乞察。
(如果毒箭是史文恭射的,史文恭不会如此赖帐,说明史文恭根本不知道那枝箭上还有名字。最后捉住史文恭,没问史文恭一句话,也没让史文恭说一句话。当初捉住黄文炳时好顿啰嗦。在紧接着打东平府和东昌府时,宋江把和晁盖亲近的将领划到自己一边,怕他们为卢俊义出力。)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6-9-7 20:31

曹操对阚泽和庞统的待遇,反差极其鲜明,是有其道理的。

首先两人的身份不同,阚泽是孙权的部下,阚泽的行为类似投敌,对于这些人任何人都不会一见面就相信,毫不怀疑反而不正常。庞统则不同,庞统属于在野人士,不属于任何一方,庞统属于加入曹操,如果摆出怀疑的样子只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即使有这个想法也不能表露的。

其次,两人的举动不同,阚泽的来意非常直接,就是告诉曹操黄盖要降,而曹操必须做出抉择,是否相信他的话,如果摆出犹豫不决的样子,机会就失去了。作为投降者同样是有疑虑的,如果不能打消投降者的疑虑,黄盖不可能会投降。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曹操需要考验阚泽,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庞统则不同,庞统加入曹操并没有体现明显的目的,先是不经意中显露自己的学识,然后看似很平常地献出连环计,一切都很自然,让曹操不知不觉中上当了。既然庞统是作为一个人才加入曹操方,那么曹操就不可能强留住他,留住人失没留住心也是没用,毕竟庞统并未明确已经决定加入曹操方。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9-7 23:26

回马岱:
罗本中,庞统是周瑜的幕僚,不是在野.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9-7 23:32     标题: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62回刘玄德败走荆州

嘉靖本《三国演义》俗称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未经毛纶父子删改,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罗贯中原文的版本,其水平远高于现在的通行本。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
          第62回刘玄德败走荆州


  上一回仓亭之战,曹操为什么要用十面埋伏,好处何在,罗贯中没作任何解释。在这一回曹操与刘备的穰山之战中,罗贯中完全以刘备的视角来记述整个战役,没有对曹操的整个战役部署作任何解释。下面本人试着对曹操的战役部署作一解释。

  刘备脑子进水了吗?袁绍都打不过曹操,他凑了几万乌合之众,竟敢来捋虎须?刘备脑子虽然常灌水,这次却不是。刘备怕袁绍完蛋得太快,曹操会回过头来对付他,他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所以,刘备要帮袁绍缓口气。
  穰山首次会战,刘备获胜。
  第一,曹军在与袁绍的作战中,兵员并没有得到扩充。所以,曹军数量上不占绝对优势。
  第二,曹军连续作战,南北奔波,十分疲劳。刘备军以逸待劳。
  第三,刘备的几万乌合之众,被刘、关、张调理的还算不错,有一定的战斗力。
  既使如此,曹军在休息几日后,强攻刘备,依然可以获胜。但曹操兵力有限,不想过多损失兵员。所以,曹操要打巧仗。
  曹操为什么要闭门十几日不战?因为曹军不但要恢复体力,还要使用多流汗、少流血的战法。另外,曹军还要提前出动,进入预定地点,等候战机,这个战机就是龚都的运粮队。
  具体战法安排如下:
  在曹操认为士兵完全恢复体力后,命张辽率领主力精锐部队,绕路进入预定地点,准备攻击汝南。一旦龚都的运粮队离开汝南,即展开攻击。另外,很可能此次是曹操亲率主力攻击汝南,只不过是打着张辽的旗号,以迷惑刘备,让刘备以为曹操还在穰山大寨。此种手法,在曹操东征徐州刘备前,在黎阳就玩过。曹操必须保证迅速拿下汝南,不能让刘备主力退回汝南,坚守城池。北面还有一个没死的袁绍,一旦汝南战争旷日持久,曹操就麻大烦了。如此就可解释张辽军为什么势不可当;还有关羽的救军,竟被张辽军杀的只剩三百人。另外,从刘辟能从汝南带出一千骑兵来看,刘辟的汝南守军也不会少。
  派夏侯渊进入预定地点,准备伏击龚都粮队。得手后,变为诱饵,以诈败的手段,将前来救援的刘备军(演义中就是张飞)诱至乐进、徐晃的预伏地点。这样可以最大地消耗刘备援军的体力。
  一旦探得刘备援军出动,许褚立即前来搦战,使刘备不敢立即撤退。其实,此时曹操的穰山大寨很可能已是空寨了。曹操此举的目的,就是要给张辽的主力军(很可能就是曹操亲率的主力军)回师争取时间。从刘备派出张飞、关羽后,不半日即得到回报的情况看,张辽的主力军(很可能就是曹操亲率的主力军)距离穰山的刘备很近。所以,在罗本中,有张辽率军攻汝南,又战赵云的情节出现。
  当夜,曹操杀散刘备军后,立即派出将领,分头率军搜索刘备,这其中就包括了张郃、高览率领的军队。茫茫大地,曹操不是神仙,不可能知道刘备将逃向何方,所以曹操无法预先埋伏军队。张郃、高览率领的军队正好先发现了刘备。在此之前,张郃、高览很可能参加了攻击汝南,围攻关羽,夜伏刘备的战斗。所以在罗本中有,张郃战赵云时的气力不加。
  整个穰山战役,曹操充分利用时间差,使每一次战斗,曹军都具有绝对的兵力优势。
  最后,穰山战役和仓亭之战一样,历史上只有寥寥数语,战役的全部过程都是罗贯中自己设计的。

  毛纶父子由于不能理解穰山战役的部署,自以为是地胡改。罗本原文中,攻击汝南的是张辽,不是毛本中的夏侯惇;刘备和赵云夜间逃跑时,与赵云相战的是张辽,不是毛本中的许褚。罗本中张辽的两次出现正是理解曹操战役部署的关键。罗本原文中,张郃战赵云“战十余合,气力不加,拨马便走。子龙乘势冲杀张郃,郃又欲战。”意在强调张郃的体力出现问题,由此提示读者张郃不是一直埋伏在这里,而是一直在连续作战。



  以上为气概文鸯之管见,欢迎斧正。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6-9-8 08:09

这就对了,毛宗岗认为罗本中的描述不妥,所以改过来了。然后又把“庞统竟装作不认识蒋干”这样的细节去掉了。
作者: 强权就是公理    时间: 2006-9-8 09:41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6-9-7 23:32 发表
嘉靖本《三国演义》俗称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未经毛纶父子删改,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罗贯中原文的版本,其水平远高于现在的通行本。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
          第 ...

最后一句有问题,如何得的张颌一直作战?从你文中的推断是以果推因。
作者: 张飞益德    时间: 2006-9-8 15:58

这就怪了,既然罗贯中原文的版本已失传,又凭什么说嘉靖本最接近罗贯中原文的版本?又有谁见过罗贯中原文的版本?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9-9 03:19



QUOTE:
原帖由 慕容剑 于 2006-9-5 15:15 发表
不认为演义里的曹操识破了连环计

关键在于庞统是否也知道东南风。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9-9 12:54     标题: 声援一下阿鸯哥哥~

南飞支持阿鸯哥哥的“白描”论。庞统其貌不扬,求贤似渴如孙刘对他的第一印象都不好,与意气风发的曹操对他一见如故信任不疑形成强烈反差。对比老曹拿下汉中后接待待张松的态度,更是云泥之别。老谋深算的曹操这时在想什么,恐怕不是那么简单,一点怀疑也没有是不可能的。

南飞以为,重原文轻文意虽然少谬误,但所得有限。

支持阿鸯哥哥尽快更新~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9-21 03:12     标题: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95回曹孟德横槊赋诗

嘉靖本《三国演义》俗称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未经毛纶父子删改,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罗贯中原文的版本,其水平远高于现在的通行本。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
          第95回曹孟德横槊赋诗


  这是徐庶最后一次出场。初看之下,庞统和徐庶的江边相遇似乎只是一个孤立事件,既使删除这段情节,好像对故事的发展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在第五十回“云长策马刺颜良”中,曹操请关羽赴宴,席中,曹操问关羽的胡子有多少根,似乎曹操的问题很无聊,实则别有用心。罗贯中不会安排没有用意的情节,庞、徐江边相遇也是如此。
  庞统刚刚骗得曹操把战船连锁起来,徐庶就立即来揭穿庞统的把戏,罗贯中的用意在于点示读者,徐庶都看得穿的把戏,曹操就更能看得穿,曹操的用兵经验和对人情世故的熟谙远非徐庶可比。类似手法属罗贯中的惯用伎俩。诸葛亮舌战群儒后,黄盖就说这是无用功;草船借箭刚回来,就立即要火烧战船。
  徐庶巴巴地跑到江边来见庞统,主要目的想表现一下自己的不凡。徐庶以为自己能够发现庞统的诡计,是一个了不得的高明见识,这样高明的见识又偏偏在曹营里不能对任何人讲。不能听到赞美,不能表现自己,会让徐庶郁闷死的,所以徐庶一定要找一个人来证明自己的高明。极强的表现欲本身就是不成熟和肤浅的标志。
  徐庶也许是真的没有脱身之计,也许是要考验庞统的智力、和庞统一较高下,无论是哪种情形都无关紧要。当庞统讲出脱身之计后,二人大笑。二人之所以大笑,是认为这脱身之计太高明了,高明得人皆莫及,表现的是自命不凡后的得意。关键是二人自命不凡的计策,其实愚蠢透顶。
  对于二人江边见面的情节,罗贯中多处使用暗示性的笔法提示读者。“(庞)统闻是故人,心下稍定,回顾左右无人。”曹操已经明白庞统是骗子,肯定要暗中派人监视庞统;既使曹操真的相信了庞统,以曹操的多疑性格,也一定会派人监视庞统。曹操自己尚派蔡中、蔡和到江东卧底,自己怎么可能不做防范。“(徐)庶大笑而拜曰:‘吾命全矣!……’”徐庶的小命难保了。
  曹操虽然可能知道徐庶曾去江边和庞统见面,但不一定知道二人的谈话内容,也不一定知道徐庶派人散播谣言。所以,当听到“西凉州韩遂、马腾谋反”的消息时,曹操“大惊”,曹操是真的担心韩遂、马腾谋反。
曹操急聚众谋士商议,曹操的话还没说完,徐庶就急忙抢先发言,生怕差事派给了别人。以曹操的机敏,立即就明白了“西凉州韩遂、马腾谋反”的消息是假,曹操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曹操怎能不“大喜”。庞统为徐庶设计的脱身之计,其愚蠢之处就在于抢差事这个环节。接下来,曹操派臧霸与徐庶同去。后来曹操征讨马超和汉中时,所带的众多将领中,独独没有臧霸。如果臧霸真的去镇守散关了,就不会没有臧霸。事实上,臧霸一直镇守青、徐沿海地面,根本就没有踏足过关中。所以臧霸可能根本就没去什么散关,而是直接回了青、徐。徐庶从此销声匿迹,阿鸯猜测,是被臧霸奉曹操之命给干掉了。“臧霸”是罗贯中别有用心的安排。

  徐庶对庞统说:“吾命全矣!吾昔日所许刘皇叔有伏龙、凤雏,才高天下,以此论之,吾言不虚也。”也是后来庞统投奔刘备时的伏笔。这里再一次明确,刘备知道庞统就是凤雏。刘备派庞统去当县令,是有意搓磨庞统,目的是去掉庞统的狂傲。大事业不是靠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必须众人齐心协力。狂傲会严重影响团结的,最终会毁掉事业。后来刘备把庞统从耒阳请回来,那一番表演,可谓演技高超。也许正是徐庶的这句话,使得庞统初见刘备时,才表现的那般狂傲。




  曹操横槊赋诗、醉杀刘馥,似乎和战争没有什么关系。然而,正是这段情节,揭示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曹操聚众宴饮,演说中,恃强轻敌之意,一览无遗。醉酒横槊,骄狂不可一世。
  对于曹操的《短歌行》,后人有许多解释。但在此处的解释,阿鸯以为应该是,表现了曹操没有对手后的孤单与寂寞。尤其是刘馥认为不吉利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透露出的是曹操的轻敌。也许阿鸯理解的不对,希望网友们多多赐教。
  曹操一槊刺死了刘馥,(史书上没有这样的记载。)也同时刺破了所有敢于进言者的胆量。刘馥为曹操立下过大功,只因一言不慎,就死于非命,对所有人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下一回中,程昱和荀攸曾提醒曹操,战船连锁可能遭到火攻。曹操以没有东南风,火攻不能成立为由,驳回了程昱和荀攸的提醒。如果没有刘馥事件,程昱和荀攸也许会继续进言,南方冬天偶尔也会有东南风,而东吴也绝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但是,有了刘馥的前车之鉴,程昱和荀攸断然不敢重蹈覆辙。

  曹操得意忘形的特质,决定了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



  以上为气概文鸯之管见,欢迎斧正。




附嘉靖本三国演义和通行本的差异

嘉靖本三国演义:
    (徐)庶大笑而拜曰:“吾命全矣!吾昔日所许刘皇
  叔有伏龙、凤雏,才高天下,以此论之,吾言不虚也。”
  二人大笑而别。
毛本改为:
    (徐)庶大喜,拜谢。
罗本中的“大笑”表现了庞统和徐庶的自命不凡,徐庶的话是后来庞统见刘备时的伏笔。


嘉靖本三国演义:
    操大喜曰:“若得元直公去,吾不忧矣!……”
毛本改为:
    操喜曰:“若得元直去,吾无忧矣……”
罗本中的“大喜”是对应曹操刚知道谣言时的“大惊”,其中蕴含的意味不是毛本中的“喜”所能替代的。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6-9-21 19:11

逐段解读《罗本》与《毛本》的不同之处,实在是一件浩大的工程,文鸯兄辛苦了!
作者: 火狐天下    时间: 2006-9-21 19:37

事实上徐庶确实去了西北
罗贯中不可能不知道
这里把他打发去西北
省的麻烦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9-26 03:41     标题: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96回曹操三江调水军

嘉靖本《三国演义》俗称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未经毛纶父子删改,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罗贯中原文的版本,其水平远高于现在的通行本。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
          第96回曹操三江调水军


  火攻需借风力,这是基本常识。战船连锁,易受火攻,曹操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曹操之所以敢把战船毫不犹豫地连锁起来,就是因为曹操认为冬天不会有东南风。曹操明白这个道理,程昱、荀攸当然也明白。程昱、荀攸之所以提醒曹操,因为他们认为南方冬天也会有东南风。没想到的是,他们刚刚提了个开头,曹操就开始高谈阔论,表现出无比英明的样子。如果程昱、荀攸此时还要提东南风的事,会让曹操很没面子的,刘馥的前车之鉴刚刚就发生在前面,程昱、荀攸那敢重蹈覆辙,只能把后面的话生生地憋回去。众人也很识相,赶紧大拍曹操的马屁。曹操因得意忘形而变得自以为是,由此而使众人的智慧受到压抑,最后导致赤壁之战的失败。诸葛亮一生都自以为是,六出祁山而不能得魏国寸土,是其必然的结果。

  赤壁之战,曹操有没有打败周瑜的可能呢?在这一回中,罗贯中的意思是有。

  首先,我们研究一下,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都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有人可能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战船的连锁了,没有战船的连锁,东吴的火攻就无法实施,曹操也就不会有赤壁之战的惨败了。
  战船的连锁不是曹操失败的关键,关键是曹操给了东吴时间,让周瑜等到了东南风。没有东南风,周瑜就拿曹操的连锁战船一点办法都没有。
  曹操干吗要等?曹操的水军太差了,曹操需要时间训练水军。为了说明曹操水军的水平,罗贯中安排了一段焦触、张南自取灭亡的情节。焦触、张南敢于自告奋勇,必定是以为自己有两把刷子,二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想必是水军训练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着曹操水军的最高水平。就是这最高水平,在东吴水军面前却是那样的不堪。焦触、张南仅一合就被周泰和韩当所杀,文聘的三十只船打不过东吴的十只船。最高水平尚且如此,其他肯定就更是不堪了。两军的水平差距为什么会如此之大,曹操对此是有所认识的,那就是天生:“汝等皆生长北方,……江南之兵生于长江。”这种DNA级别上的差距,靠后添的弥补是很困难的。曹操的错误就在于,想靠训练来缩小双方水军的差距,既不现实,更给了周瑜寻找曹军破绽的时间。
  东吴水军战船至少也在千艘之上,韩当、周泰率三、五十艘战船迎战是比较正常的。罗贯中仅让二人率十只战船出战,目的就是要说明曹操水军的水平。

  曹军战船的连锁,对曹军是非常有利的,只要不给周瑜时间。如何不给周瑜时间?对此罗贯中是有暗示的。毛玠、于禁请曹操观看水军演习,罗贯中不厌其烦地交待了水、陆两军的规制,说明曹军的庞大,并且“前后左右军皆试船”,真正的好顿折腾,时间肯定不短。而后面却有段很奇怪的文字,“周瑜往山顶观之,操已收尽。”周瑜为何反应如此迟钝?主要由于两军长时间对峙,和对曹操水军的轻视产生的松懈。如果此次曹操不是演习,而是实战,连锁战船借着“是日西北风骤起”,扑向周瑜水军,“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到时曹操大军“渡江如履平地之稳。吾到南岸,人马可一拥而上。”既使周瑜水军能够出寨迎战,也挡不住顺风而来的连锁战船。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曹军,很快就可以把刚刚离岸不远的东吴水军,迅速压回到岸上,东吴船只连逃跑的机会都难有。也许,由于曹操水军训练不熟,会增加一些伤亡,但战争的结果却是确定的。

  曹操专注于水军训练,根本出发点还是想求稳。求稳的结果,常常就是时间上的拖延,也就给了对方寻找自己破绽的机会。官渡之战、夷陵之战、六出祁山,失败的一方,无不是败在求稳之上。袁绍不敢分军和强攻,刘备不敢直取荆州,诸葛亮不敢深入敌境,缺乏的都是军事上的冒险精神。



  最后,说一下有些朋友感兴趣的武艺。罗贯中对武将武艺的描写,一直是严格地符合逻辑。周泰“飞身一跃,直跃过张南船上”,其水平明显高过韩当一截,就如前面打黄祖时,甘宁能飞上艨艟,董袭就不能。不单是周泰的武艺本身就高于韩当,也有二人出身不同的原因。韩当是辽西人,水上的本领是后练的;周泰是九江人,更兼是水贼出身,是天生的水上功夫。


  以上为气概文鸯之管见,欢迎斧正。




附嘉靖本三国演义和通行本的差异,并品评优劣。

嘉靖本三国演义:
    冲浪激波,稳如平地。北军在舡上,勇跃施勇,轮枪
  使刀。曹操观之,心中大喜,以为必胜之道。前后左右军
  皆试船,
旗旛不杂。又有小船五十余只,往来巡警催督。
  操立于将台之上,观看调练已毕,教收住帆幔,各依次序
  回寨。寨有二十四门,各用战舰艨艟周围护绕。
毛本改为:
    冲波激浪,稳如平地。北军在船上,踊跃施勇,刺枪
  使刀。前后左右各军,旗幡不杂。又有小船五十余只,往
  来巡警催督。操立于将台之上,观看调练,心中大喜,以
  为必胜之法;
教且收住帆幔,各依次序回寨。
罗本中,“曹操观之,心中大喜,以为必胜之道。”特指战船连锁。“前后左右军皆试船”强调此次演习时间比较长,对应“周瑜往山顶观之,操已收尽。”突出此次东吴的反应迟钝。“寨有二十四门,各用战舰艨艟周围护绕。”说明曹操水军规模的庞大。所有这些都是有特别用意的,并非闲笔,后文一并解释。


嘉靖本三国演义:
    操赏军劳将,与诸谋士曰:“若非天命助吾,安得凤
  雏之妙计耶?果然渡江如履平地之稳。吾到南岸,人马可
  一拥而上
。”程昱进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且提防
  火攻,难以回避。”操大笑曰:“程仲德虽然有远虑之谋,
  可惜不知用兵之法。”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未知丞
  相之见,请问如何是不知用兵之法?”操曰:“夫为大将
  者,先明天时,次察地理,然后以法用兵。多算胜,少算
  不胜,何况无算乎?
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何尝
  有东风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若用
  火攻,必乘风力以发之;彼如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
  何虑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何敢不提备耶?”诸将皆顿
  首拜伏曰:“丞相智略,包罗天地,岂等闲之所及哉!”
毛本改为:
    操升帐谓众谋士曰:“若非天命助吾,安得凤雏妙计?
  铁索连舟,果然渡江如履平地。”程昱曰:“船皆连锁,
  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操大笑
  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荀攸曰:“仲
  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
  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
  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
  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诸将皆拜
  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
罗本中,“操赏军劳将”相当于现在的总结表彰大会,毛纶父子没有从政、从军的阅历,不知道这些固有程序。“吾到南岸,人马可一拥而上。”点明了曹操水军的终极作用,罗贯中另有用意,后文一并解释。“可惜不知用兵之法。”“夫为大将者,先明天时,次察地理,然后以法用兵。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无算乎?”用高谈阔论来表现曹操得意忘形的状态。“丞相智略,包罗天地,岂等闲之所及哉!”众人特意拍曹操的马屁。正是这种不正常的状态,最终导致了曹军赤壁之战的失败。
  毛本中,“却还有见不到处。”显得曹操很谦逊,不符合曹操此时的状态。“丞相高见,众人不及。”众人这样说有敷衍曹操之嫌,“众人”属用词不当,应该用“我等”。


嘉靖本三国演义:
    操曰:“汝等皆生长北方,恐乘舟不得其便。江南之兵
  生于长江,
往来水上习练精熟。汝勿轻以性命为儿戏耳。”
毛本改为:
    操曰:“汝等皆生长北方,恐乘舟不便。江南之兵,往
  来水上,习练精熟,汝勿轻以性命为儿戏也。”
罗本中,“江南之兵生于长江”和前一句“汝等皆生长北方”相对应,强调的是天然的、DNA级别上的差距,不是后添努力所能弥补的。罗贯中另有用意,后文一并解释。


嘉靖本三国演义:
    却说周瑜立于山顶,与谋士遥望江北水面,
毛本改为:
    却说周瑜引众将立于山顶,遥望江北水面艨艟战船,
焦触、张南逞能攻击周瑜水军,但周瑜不知道曹军攻击规模,“教传令各寨,严加守御,不可轻动。”这句话就意味着领军的将领必须和自己的部队在一起。所以,毛本中的“众将”不能和周瑜一起上山。可以说,毛纶父子于军事上一窍不通。


嘉靖本三国演义:
    文聘回报焦触、张南已被南将所杀。操悒怏不已,收军
  回寨。
毛本删除。表明了曹操对此次水战失败的态度,对己方水军能力的失望。罗贯中另有用意,后文一并解释。


嘉靖本三国演义:
    瑜观之,顾与谋士曰:“江北船只如芦苇之密,兼操
  有智谋之将,何计以破之?”
毛本改为:
    瑜顾谓众将曰:“江北战船如芦苇之密,操又多谋,
  当用何计以破之?”
同上。借用周瑜之口,再次强调了曹操水军在数量上的优势。暗示曹操一直没有利用这个优势,而错误地做缩小质量差距的努力。


嘉靖本三国演义:
    瑜大笑曰:“未及破曹,先占警报耳!”操军见中央
  旗折,各有惊忽之意。操心虽不悦,下令云:“惑众者
  斩!”由是军心方定。
毛本改为:
    瑜大笑曰:“此不祥之兆也!”
明智的将帅对军心都是极其敏感和重视的。后来关羽失荆州时,根本就不知道掌控军心,致使大军瞬间土崩,属不合格的将帅。上一回,徐庶惑乱曹操的军心,属必杀之例;但由于没有确凿证据,曹操恐惹人议论,阻塞降者之路,所以不能公开杀徐庶。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0-1 11:16     标题: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97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嘉靖本《三国演义》俗称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未经毛纶父子删改,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罗贯中原文的版本,其水平远高于现在的通行本。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
          第97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绝大多数读的都是毛纶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也就是通行本《三国演义》。由此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认识:没有诸葛亮,就没有东南风,也就没有火烧赤壁。罗贯中的演义,全书是以历史史实为依托,以英雄豪杰为主体,演绎的是政治、军事、人情世故的大戏,揭示出的是古今成败之理。然而,在演义中,决定三国格局形成的,也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一场战争,决定胜败的竟是荒诞不经的“诸葛祭风”。如果罗贯中的演义只能让后人作如是理解,显然是十分荒谬的,也是说不通的。

  在这一回里,罗贯中秉承的还是否定诸葛亮的一贯宗旨,用白描性的笔法,揭示的是诸葛亮故弄玄虚,专功饰誉,欺世盗名的本性。
  在第八十九回“周瑜三江战曹操”中,诸葛亮在江边对刘备说:“……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教子龙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切勿有误。”玄德问其意,孔明曰:“但看东南风起,亮必还矣……”诸葛亮开始“祭风”的日期正是十一月二十甲子日,说明诸葛亮能够预测天气变化。(比现在的天气预报还牛。)如果诸葛亮能呼风唤雨,就不用叮嘱“切勿有误”了。随后,在第九十一回“诸葛亮计伏周瑜”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实际应用了一回天气预报。总之,在本回“祭风”前,罗贯中已经为诸葛亮有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埋下了伏笔。
  在本回“祭风”中,阿鸯在与毛本对比差异时,分析了东南风是“老天爷”早就安排好的,不是诸葛亮“祭”来的。诸葛亮没有提前把自己对天气的预测告诉周瑜,而是等周瑜病倒后,来到病床前,高深莫测地表演一番,当看到周瑜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随后,诸葛亮又故弄玄虚地“祭风”,以此显示自己在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祭风”后,诸葛亮傍晚就已上船,却偏偏不肯扯起风帆,直接赶回夏口;而是一直等到四更徐盛追来。除了显示一番自己高明外,毫无用处,表现了诸葛亮的极度虚荣心理。“岸上丁奉慌唤徐盛船近岸,言曰:‘诸葛亮神机妙算,人不可及。……’”为诸葛亮的目的作了极好的注脚。
  在鲁肃来告诉诸葛亮周瑜卒病之事时,诸葛亮完全可以直接告诉鲁肃,周都督可能是担心天气问题,并把自己对天气的预测告诉鲁肃。不过如此一来,诸葛亮就赚不到“神人”的虚誉了。当时诸葛亮反问鲁肃:“公以为何如?”鲁肃回答:“此乃曹操之福,江东之祸也。”就是想让鲁肃自认事态的严重,才能更显诸葛亮的神奇,当诸葛亮如愿以偿地听到了他想听到的回答后,孔明笑曰:“公瑾之病,亮极能医,手到安全也。”卖弄之情溢于言表。

  十一月二十日三更,东南风起。第二天白天,周瑜开始调兵遣将,当天夜里,东吴开始大举进攻。有没有诸葛亮,东南风都会如期而至,东吴为火攻早已作了充分的准备,火烧赤壁的成功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
  后来演义中,罗贯中让诸葛亮经常把赤壁之战的功劳挂在嘴边上,就是在诠释诸葛亮这番故弄玄虚的目的。

  再说周瑜,火攻需靠风助,我想,这个基本道理周瑜还是懂的。焦触、张南的逞能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周瑜却认为这是曹操大举进攻的前奏,周瑜突然感到了时间的紧迫性。隆冬之际,出现东南风的几率非常低,如果东南风不能在曹操发动大规模进攻前到来,周瑜就将在曹操的连锁战船面前作茧自缚。“江北岸百万之众,虎踞鲸吞。不争都督如此,倘若曹兵一至,如之奈何?”这话虽然出自众将之口,实际也是周瑜心中所想。周瑜也许是真的急病了,也许是和后来吕蒙看到荆州烽火台时的病是异曲同工。




附嘉靖本三国演义和通行本的差异,并品评优劣。

嘉靖本三国演义:
    却说鲁肃心中疑惑不定,来见孔明,言周瑜卒病之事。
毛本改为:
    却说鲁肃见周瑜卧病,心中忧闷,来见孔明,言周瑜
  卒病之事。
罗本中,鲁肃对周瑜突然发病感到很奇怪。


嘉靖本三国演义:
    孔明笑曰:“公瑾之病,亮极能医,手到安全也。”
毛本改为:
    孔明笑曰:“公瑾之病,亮亦能医。”
诸葛亮医病、祭风,直到祭风后不肯立即离开,而是非要见到徐盛后才肯返回夏口,其目的无非是要卖弄一番。罗本中孔明的话,卖弄意味更浓。


嘉靖本三国演义:
    瑜乃正容问之曰:“愿先生教之。”
毛本改为:
    瑜曰:“愿先生赐教。”
罗本中,诸葛亮故弄玄虚的卖弄,终于达到了目的,周瑜正式求教,满足了诸葛亮的虚荣心理。


嘉靖本三国演义:
    孔明曰:“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八门遁甲天
  书》,上可以呼风唤雨,役鬼驱神;中可以布阵排兵,安
  民定国;下可以趋吉避凶,全身远害。都督若要东南风时
  ……”
毛本改为:
    孔明曰:“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
  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
罗本中,诸葛亮的卖弄更充分。


嘉靖本三国演义:
    瑜大喜曰:“休道三日三夜,……”
毛本改为:
    瑜曰:“休道三日三夜,……”
诸葛亮帮周瑜解决了最大的一件愁事,毛纶父子却偏不让周瑜“大喜”。


嘉靖本三国演义:
    选二百精锐水手,在帐下听候,只等周瑜帐中号令下来。
毛本改为:
    在帐下听候,只等周瑜号令。
罗本中,明确了每只火船上只配备了十名士兵。


嘉靖本三国演义:
    一个个磨拳擦掌,准备厮杀。
毛本删除。


嘉靖本三国演义:
    瑜即差鲁肃遍告各部下官兵将士:“俱各收拾船只军
  器帆桨等物。号令一出,时刻休违;倘有误失,即按军
  法。”各部回报,一切俱办,只等指挥。
毛本改为:
    瑜即差鲁肃遍告各部下官兵将士:“俱各收拾船只军
  器帆橹等物。号令一出,时刻休违。倘有违误,即按军
  法。”众兵将得令,一个个磨拳擦掌,准备厮杀。
此次“遍告”属于再次确认性命令,周瑜需要的是反馈回来的信息。“一个个磨拳擦掌,准备厮杀。”是吴军的战前状态,在第一次下令准备时就应该表现出来了,而不是在此时才表现出来。


嘉靖本三国演义:
    肃曰:“吾料孔明必不敢谬。”
毛本改为:
    肃曰:“吾料孔明必不谬谈。”
罗本中,鲁肃的口气是站在东吴的立场上;毛本中,鲁肃的口气是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只有毛纶父子这样的蠢货,才会傻到分不清里外的程度。


嘉靖本三国演义:
    瑜出帐,观旗脚竟飘西北。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
  地造化之功,有鬼神不测之术!若欲留之,乃东吴之祸根,
  周瑜之大患也!必杀之,免生他日之忧。”
毛本改为:
    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瑜
  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
  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
罗本中,“周瑜之大患也!”突出了周瑜不能容忍别人显得比自己能;与“东吴之祸根”并列,表现出周瑜自命不凡。
  毛本中,“霎时间东南风大起,”又不是龙卷风,这样持续的风都是逐渐加强的。


嘉靖本三国演义:
    往南屏山。离大寨只十余里,两路来杀孔明。于路正
  迎着东南风起。
毛本改为:
    往南屏山来。于路正迎着东南风起。
罗本中,具体给出了距离,也就等于给出了徐盛、丁奉到达祭坛的时间,而时间正是理解这一回的关键。


嘉靖本三国演义:
    当日,徐盛、丁奉飞奔坛前。丁奉马军先到,
毛本改为:
    丁奉马军先到,
罗本中,继续着重时间概念。


嘉靖本三国演义:
    将士答曰:“军师却才下坛去了。”丁奉来寻徐盛,
  盛船已到。二人来赶孔明。忽见江边小卒曰:“昨夜一只
  快船停在前面滩口。傍晚却见先生披发下船,那舡望上水
  去了。”
毛本改为:
    答曰:“恰才下坛去了。”丁奉忙下坛寻时,徐盛船
  已到。二人聚于江边。小卒报曰:“昨晚一只快船停在前
  面滩口。适间却见孔明披发下船,那船望上水去了。”
三更时东南风起,周瑜立即派徐盛、丁奉到祭坛去杀诸葛亮,祭坛到大营仅有十余里,“徐盛、丁奉飞奔坛前。”到祭坛的时间应该不超过四更,祭坛上的士兵回答是诸葛亮刚刚下坛。罗本中,“江边小卒”却说诸葛亮“傍晚”就下船走了,似乎与祭坛上士兵的回答矛盾,所以毛本改为“适间”。
  如果按毛本,行文上罗贯中似乎没有必要如此啰嗦,让两个人指出诸葛亮的去向。只需让守坛士兵回答:“昨晚一只快船停在江边。恰才孔明披发下船,那船望上水去了。”
  罗本中,守坛将士的回答很可能是诸葛亮所教。实际上,诸葛亮没等风起,傍晚就下船了,却被江边的小卒偶然看到了。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早就下船了?诸葛亮是为安全起见。诸葛亮傍晚就下船了,徐盛四更才赶到,怎么还能追上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有意要等周瑜派人来追,如此方能卖弄一番,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让人说他刚走,目的就是让人来追他;如果坛上的人据实回答,徐盛就不会再追了,明显追不上了。“江边小卒”已经说了,诸葛亮“傍晚”就下船走了,徐盛为什么还要追?明摆着追不上吗。如果此时换作读者的你来当徐盛这个差,你会不会追?不追?那你就等着回去挨领导的臭骂吧,为什么骂你?因为守坛的人还说了:“军师却才下坛去了。”你连追都不追,你怎么就知道哪个说的是假话,哪个说的是真话?
  东南风三更时才来,罗本中,诸葛亮“傍晚”就已经下船了,对应前面的“孔明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并不见风。”意思是说,这风不是诸葛亮祭来的,是“老天爷”早就安排好的,诸葛亮只不过是预测到了而已。也就是说,没有诸葛亮,周瑜也照样能在此时打败曹操。换句话说,赤壁之战,诸葛亮屁功没有。


嘉靖本三国演义:
    周瑜大惊曰:“此人如此,使吾晓夜不安矣!为今之计,
  不若且与曹操连和,先擒刘备、诸葛亮,以绝后患也。”
毛本改为:
    周瑜大惊曰:“此人如此多谋,使我晓夜不安矣!”
罗本中,这是本回结尾时,说书人卖关子的语言,不能认真。据学者考证,罗贯中原文不分章回。



  以上为气概文鸯之管见,欢迎斧正。
作者: 中书舍人    时间: 2006-10-2 21:47

诸葛亮在江边对刘备说:“……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教子龙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切勿有误。”玄德问其意,孔明曰:“但看东南风起,亮必还矣……”



这段话毛本也有的。
所以很显然诸葛亮祭风是典型的装神弄鬼。
作者: TOP    时间: 2006-10-2 22:59



QUOTE:
原帖由 中书舍人 于 2006-10-2 21:47 发表
诸葛亮在江边对刘备说:“……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教子龙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切勿有误。”玄德问其意,孔明曰:“但看东南风起,亮必还矣……”



这段话毛本也有的。
所以很显然诸葛亮祭风是典型的 ...

《西游记》里,玄奘临西行,在洪福寺对徒弟说:“徒弟们,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

这个法门,倒是三教同源……诸葛亮虽然不是正经道士,没有本科学位。不过看他的装束行为,大概也有几个自学考单科学分,做起来也似模似样。
作者: 陶心    时间: 2006-10-4 13:41

文鸯先生的毛罗对比工程,小弟在新浪上既已获益良多,在此谢过。
对于毛氏腐儒之举,亦有所认识。
而更可贵的是,有时候看到文鸯先生不仅仅简单地正源批毛,对于毛本中偶尔改的还算巧妙的,也能特指出来,不是全盘否定。

比方说:
嘉靖本三国演义:
    却说鲁肃心中疑惑不定,来见孔明,言周瑜卒病之事。
毛本改为:
    却说鲁肃见周瑜卧病,心中忧闷,来见孔明,言周瑜
  卒病之事。
罗本中,鲁肃对周瑜突然发病感到很奇怪。

这一个小部分,小第以为,尽管毛氏本着尊刘思维,可能个别细节上把具才干的鲁肃塑造得难免有些“迂讷”,但即使是罗本,在肯定了子敬才能的同时,也把他的性格设定得相对比较厚道、老实。那么,此人对敌、治国是一回事,但对于上司发病,而在大敌当前、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他心理反应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忧闷”,而不是“疑惑”,却也挺有道理,可以更加鲜明地体现子敬在小说中的性格特点。不知尊意如何。
浅薄之见,老兄莫笑。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0-6 18:27     标题: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98回周公瑾赤壁鏖兵

嘉靖本《三国演义》俗称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未经毛纶父子删改,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罗贯中原文的版本,其水平远高于现在的通行本。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
          第98回周公瑾赤壁鏖兵


  罗贯中先写周瑜调兵遣将,然后立即描述诸葛亮的调兵遣将,使二者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周瑜的所有部署都是紧紧围绕如何打败曹操来进行;诸葛亮的部署没有一处是为打败曹操而出力,全部都是在为如何拣便宜而算计。诸葛亮如此算计,虽然能够多拣些小便宜,但对大局、对改善刘备集团的弱势地位、寄人篱下的客军处境没有任何帮助。现实中,如果弱者处处表现得精明爱小、自私自利、不顾大局,只能招致身边强者的厌憎,最终只能使自己的处境变得更糟。正是诸葛亮这种爱小式的精明,使得蜀汉在日后三国的竞争中,日渐衰落。
  诸葛亮不但要算计盟友,还把这种藏奸耍诈式的算计用在了自己集团的内部。赤壁之战是一场众寡悬殊的战争,孙、刘联盟内的一兵一卒都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然而,诸葛亮出于打压和损害关羽威信的目的,在大战的关键之际,竟将本集团内的第一大将和五百最精锐的士卒,置于无用之地。有人说,关羽自己要放掉曹操,与诸葛亮何干?如果诸葛亮没有预见到关羽会放掉曹操,那么,诸葛亮的过错顶多是虑事不周。问题是,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建立在预计关羽会放掉曹操上,而诸葛亮又完全可以派给关羽别的任务。诸葛亮为了逃避错派关羽去华容道的责任,又使用极其龌龊的手段,造成是关羽自己非要去的假象。之所以说诸葛亮的手段龌龊,是因为其利用了关羽忍辱负重,义气深重的优秀品性。在诸葛亮派完所有人的任务后,故意把关羽晾在一边时,关羽就已经明白了诸葛亮的用心。如果关羽仅为自己着想,完全可以暂时忍耐,到大战结束时,再来质问诸葛亮,诸葛亮将无法解释弃关羽不用的原因。不过如此一来,关羽自己虽然在气势上胜了一筹,但无疑会给兄长刘备的事业带来损失,也会令兄长刘备难堪。所以,才有“云长思之半响”后的主动请战。
  有人说,诸葛亮是故意放掉曹操,怕曹操一死,孙权没了后顾之忧,对刘备下手,所以才派了关羽去华容道。如果曹操不死,对刘备更有利,那就完全没有必要派人去华容道埋伏,浪费宝贵的兵力。如果为了成全关羽义释曹操的佳话,诸葛亮又完全没有必要那样一番做作,更没有必要让关羽立下文书。如果诸葛亮真想成全关羽,就应该像派遣其他将领一样,直接派关羽去华容道,待关羽回来请罪时,诸葛亮则将责任揽过来,说自己思虑不周,分派有误。当然,像诸葛亮这种一贯邀功诿过的人,绝不会干这种推功揽过的事。


  既使在这最后一刻,曹操若不是轻敌,如果措置得当,依然能够避免大败。黄盖早不降,晚不降,偏偏在东南风大起后来降,而且程昱还刚刚提醒过曹操,曹操仍不做任何防备,真不是一般的轻敌。如果不是有曹操杀刘馥的前例,程昱也许会进一步为曹操作透彻的分析,尤其是在黄盖的降书送到后,并提出预防万一的建议,曹操也许会采纳程昱的建议,由此避免一次大败。正是有杀刘馥的前例,程昱在提醒曹操时,连措辞用语都显得格外小心谨慎,所以当曹操再次自以为是地驳回程昱的提醒时,程昱只能噤若寒蝉了。
  到看见黄盖来降的船时,程昱再次提醒,虽然已经迟了,但如果能措置得当,仍然有机会避免全面崩溃。可惜的是,由于曹操的再次轻敌而抱有侥幸心理,错过了最后一次机会。如果曹操此时能够认定黄盖一定是诈降,来船一定是火船,就不应该只派文聘带“十数处巡船随文聘舡出”,并且企图用命令的方式去阻止来船的靠近。而是应该立即出动连锁战船,直接迎上黄盖的船只,黄盖一旦放火,立即将船只抛锚江中,士卒乘巡船返回,将这批连锁战船放弃。再不济,也可令所有水军立即上岸,固守旱寨,不至于全面崩溃。




附嘉靖本三国演义和通行本的差异,并品评优劣。

嘉靖本三国演义:
    却说周公瑾当闻徐、丁二将,言孔明神机妙算如此,
  瑜遂有和曹害刘之心。鲁肃闻而谏曰:“都督岂可以小失
  而废大事?曹操甚于刘备十倍,若不破曹,丧无日矣。曹
  破之后,攻刘未迟。”
毛本改为:
    鲁肃曰:“且待破曹之后,却再图之。”
罗本中,这是承接上本回结尾时,圆回了说书人卖的关子,不能认真。据学者考证,罗贯中原文不分章回。
  如果上回结尾和本回开头的文字是罗贯中原文,那么这就是诸葛亮故意卖弄的效果,差一点引起联盟内讧。


嘉靖本三国演义:
    却令黄盖使小卒驰书报操云:言定今夜二更,但看船
  头上插青龙牙旗,即黄某之粮船也。云云。黄盖一面发书,
  一面安排火船停当。
毛本改为:
    却令黄盖安排火船,使小卒驰书约曹操,今夜来降。
后面黄盖在书信中说的很清楚,所以此处罗本似乎啰嗦。


嘉靖本三国演义:
    只留鲁肃共阚泽、庞统及众谋士守寨,伺候上功。
毛本改为:
    只留鲁肃共阚泽及众谋士守寨。
罗本中,庞统是周瑜的下属。


嘉靖本三国演义:
    须臾到岸,孔明、子龙登岸。玄德笑容鞠躬,问候毕,
毛本改为:
    须臾船到,孔明、子龙登岸。玄德大喜。问候毕,
“笑容鞠躬”未必就是“大喜”,其掩盖的可能是焦虑与不满。


嘉靖本三国演义:
    孔明与赵云曰:“……”
毛本改为:
    孔明便与玄德、刘琦升帐坐定,谓赵云曰:“……”
“升帐”是有一套固定仪式的,此时可能已经没有“升帐”的时间了。


嘉靖本三国演义:
    时有云长在侧,孔明全然不睬他。云长思之半响,忍
  耐不住,乃高声曰:“……”
毛本改为:
    时云长在侧,孔明全然不睬。云长忍耐不住,乃高声
  曰:“……”
笔者若是处在关羽的位置上,一定忍住,待大战结束后,看诸葛亮如何解释,竟然放着第一员大将不用?以关羽的聪明和社会阅历,当然明白诸葛亮的用心,就是想利用权力打压关羽的气势。关羽“思之半响”,就是在权衡忍还是不忍。忍住虽然可使诸葛亮最后陷于被动,但对人手和兵力都非常紧张的刘备军,关羽及其部下的闲置,无疑会给刘备的事业造成损失。而且既使关羽能够忍住,刘备可能也忍不住,关羽更不愿意让兄长难做。最后,关羽选择了以兄长的事业为重。


嘉靖本三国演义:
    孔明曰:“我与你军令状。”玄德大喜。
毛本改为:
    孔明曰:“我亦与你军令状。”云长大喜。
“云长大喜”解释不通。如果关羽认定诸葛亮会失算,而等着回来砍诸葛亮的头,那关羽的想法就太龌龊了,这根本就不符合关羽的性格。
  罗本中,关羽要求诸葛亮立军令状,是对诸葛亮的不满和反抗。“玄德大喜”表面上是为事情的解决高兴,内心里可能是对关羽的反抗欢喜,刘备绝不希望人人都把诸葛亮奉为神明。自己下属的威望和权势超过自己,没有一个主子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嘉靖本三国演义:
    玄德曰:“先生神算,世罕及也!”孔明曰:“来日
  大雨之后,曹操必走华容道。吾今与主公往樊口,试看周
  瑜用计。”留孙乾、简雍守城,即便而行。
毛本改为:
    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孔明遂与玄德往
  樊口,看周瑜用兵,留孙乾、简雍守城。
“来日大雨之后,曹操必走华容道。”诸葛亮无意中流露出了自己的担心,这和“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一个道理。


嘉靖本三国演义: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甚是不祥,望丞
  相察之。”
毛本改为: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罗本中,程昱说话非常小心谨慎。


嘉靖本三国演义:
    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所撞之处,尽皆钉住。
毛本改为:
    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
  铁环锁住,无处逃避。
毛纶父子没有半点实战经验,却偏好自以为是,满脑子想当然,腐儒本性。只有“二十只火船”就能烧掉曹操庞大的水军?看来周瑜后面的大队人马和火船都是多余的了。
  黄盖的作用主要是打乱曹军的指挥系统。


  以上为气概文鸯之管见,欢迎斧正。
作者: 孤狼在途    时间: 2006-10-6 18:41

楼主最好是将你的几个同名主题贴合在一起,这样既方便大家看,也可节约论坛空间。以前的俺帮你合,今后若还有“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某回的,就在这个帖子里跟吧。

还请告知第一篇的名字。

[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0-6 18:43 编辑 ]
作者: wewillfind    时间: 2006-10-6 19:16

用毛本和罗本比, 无疑鸡蛋碰石头,  古人自以为是的程度不愧为老祖宗的功力
特别是描写赤壁鏖战的一段, 罗本:
有赋曰:汉朝欲灭,曹操独雄。领大兵初临塞北,列战舰以图江东。力似峨峨之泰山,势如浩浩之穹窿。剑佩交加,尽参随于玉帐;兜鍪(mou2)错杂,皆显耀于艨(meng2)艟(chong1)。时也!天气严寒,江声吼冻。夜月上而星斗昏,东风起兮天地动。展黄盖之神威,助周郎之妙用。流光闪烁,涌一派沧浪之波;烈焰飞腾,扫百万貔(pi2)貅(xiu1)之众。俄尔,巽(xun4)二施威,孟婆震怒,祝融发雷霆之声,荧惑荡乾坤之步。波底鱼龙,云间乌兔,愁海竭而江枯,总魂惊而魄惧。帆樯森耸,皆为风内之灰;土卒狰狞,已绝阳关之路。忽见将冲红焰,军突黑烟,周泰捻衠(zhun1)钢之槊,韩当挽雕弓之弦,蒋钦捐躯而挫锐,陈武舍命而争先。公瑾周郎,谈笑独挥其麈(zhu3)尾;德谋程普,往来尽仗乎龙泉。乃有徐盛辅合于丁奉,吕蒙协助于甘宁。凌统提兵,杀散山前之阵;潘璋纵火,焚烧岸上之营。太史慈断薪、黄之要道,董元代劫江、汉之途程。吴侯驾船为后应,陆逊驱骑而前征。恍若密布天罗,深埋地网。乘马者莫可加鞭,驾船者安能荡桨?风送火势,焰飞千丈之光;火趁风威,声撼半天之响。焦头烂额以浮沉,粉骨碎身而偃仰。嗟吁呼!遍野横尸,满江翻血。闻鬼哭而神号,似天崩而地裂。孔明回还江夏兮,风正狂;孟德败走华容兮,火未灭。数既难逃,天已剖决。鼎分三国之山河,名播一时之豪杰。
毛本全无, 可见一斑
作者: 孤狼在途    时间: 2006-10-6 21:54

楼主:俺已将你的几篇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文章予以合并,以后的同名帖请在此帖中跟上。
单独发帖将予以删除,请理解并合作,谢谢!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0-6 21:59

  特别感谢狼主的建议和辛勤工作,对“纵论诸葛亮系列”的合并表示感谢。

  这个系列就叫做“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系列”吧。

  到目前为止“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已经发过如下几回: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62回刘玄德败走荆州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91回诸葛亮计伏周瑜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94回庞统进献连环计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95回曹孟德横槊赋诗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96回曹操三江调水军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97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98回周公瑾赤壁鏖兵


感谢wewillfind兄对嘉靖本的支持。
罗本远优于毛本,但却未被广大读者所认识,以至于满街都是铺天盖地的毛本,既使踏破铁鞋也未必买得到罗本。更有许多人,根本就没读过罗本演义,更没有认真研究过,就人云亦云地断言,毛本优于罗本,实在令人气愤。如果本人的工作能使现状稍有改观,也可告慰罗贯中的在天之灵。
作者: acceehi    时间: 2006-10-6 22:05

不可否定毛宗纲父子的整理修订之功,经过毛氏父子的修订,回目变得对仗,一些人物性格更趋合理,之所以现在市面上都是毛本,正说明了毛本艺术性上优于其它版本,至于嘉靖本的重要意义,主要是对于小说研究者而言的,如果只是普通读者阅读,毛本还是最适宜,最方便买到的一种。
作者: 孤狼在途    时间: 2006-10-6 22:15



QUOTE:
原帖由 acceehi 于 2006-10-6 22:05 发表
不可否定毛宗纲父子的整理修订之功,经过毛氏父子的修订,回目变得对仗,一些人物性格更趋合理,之所以现在市面上都是毛本,正说明了毛本艺术性上优于其它版本,至于嘉靖本的重要意义,主要是对于小说研究者而言的 ...

非常同意公主的见解,毛宗纲父子普及三国功不可没,尤其是其依据古本之说不要等闲视之。
嘉靖本是否原始古本也有待商榷。
作者: acceehi    时间: 2006-10-6 22:21



QUOTE:
嘉靖本是否原始古本也有待商榷。

此言甚是。嘉靖本不过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本子罢了。虽然卷首写着“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也未必就能说明一定是罗贯中所作。因为冒罗贯中名字的伪作小说太多了。不过学术界现在还是比较公认作者就是罗贯中。
作者: 绯甄茗    时间: 2006-10-7 09:23

既然帖子合在一起,小小建议,气概大人何不把主贴分成同一颜色,讨论区分开,这样读起来更方便^^
另外说一句,气概大人的分析是有见解的,可惜对于反诸葛哥哥等喜欢人物的地方还是有些不习惯.那些名将名臣即使有些少缺点,也是优大于缺了
早想邀请大人来这里了

[ 本帖最后由 绯甄茗 于 2006-10-7 09:26 编辑 ]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0-9 01:14     标题: 第99回曹操败走华容道

嘉靖本《三国演义》俗称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未经毛纶父子删改,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罗贯中原文的版本,其水平远高于现在的通行本。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
          第99回曹操败走华容道


    上一回,罗贯中用对比的手法,分别描述了周瑜和诸葛亮调兵遣将的过程。周瑜给将领的命令是粗线条的,诸葛亮给将领的命令则十分具体细致,由此给读者的印象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在这一回中,两军的将领开始各自实施本军主帅的部署。那么,执行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将领,他们的实际战果是不是就比东吴将领们更好呢?罗贯中同样用对比的手法,告诉读者,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不比周瑜高明。
    上一回,周瑜预先派出了六队军马,先行过江,进入曹军后方指定地域,准备对曹军实施齐攻。其中太史慈、董袭、潘璋三人进攻曹军东部区域的营寨,不是曹操逃跑的方向,罗贯中没有表它,我们也不去研究它。另外三队军马,分别由甘宁、吕蒙、凌统率领,进攻曹军西部区域的营寨,该方向正是曹操逃跑的方向。周瑜交给他们的任务只是进攻该区域内的曹军营寨,造成曹军的全面混乱,并没有像诸葛亮部置的那样具体细致,更没有告诉他们如何堵截曹操。结果,甘宁、吕蒙、凌统三人不但非常好地完成了周瑜部署的任务,还全部及时出现在曹操逃跑的路上,弄得曹操狼狈不堪,只是由于曹军人众,才没能截住曹操。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部署,不过就是甘宁、吕蒙、凌统三人都能自动完成的结果罢了。难道刘备手下的将领不如东吴的将领?当然不是。也就是说,既使没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刘备向曹操逃跑的方向上派出将领,他们自然会有办法找到曹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过是蒙世罢了,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以上分析,仅就罗贯中的演义,不可联系真实的历史。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记载很简单。所以,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多是罗贯中的虚构,阿鸯也仅是就罗贯中的用意进行分析。

    曹操的两次大笑,引出了赵云、张飞的两支伏兵,给人的感觉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很神奇。上面,阿鸯已经就“神机妙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此处再分析一下“神奇”。从曹操不断问路可以看出,曹操对逃跑路线上的地理根本不熟,所以曹操自然无法预料敌人将在何处伏兵。一旦曹操仔细观察周围地形,立即就看出这是伏兵的好地方,说明只要熟悉这一带的地理,就应该想到在此设置伏兵,没有什么神奇可言。诸葛亮长期居于荆州,自然熟悉荆州地理。
    曹操的大笑,在表现曹操败不馁的同时,还是表现了曹操的轻敌。这种轻敌,一直表现到选择华容道上,真是屡教不改。


    本回中,对各方将领在战斗中的表现,罗贯中的描写也是非常用心的,使得他们能与其在演义中的一贯表现,契合得天衣无缝。
    赤壁之战之战一开始,张辽最先赶到曹操身边,表现出张辽良好的“球场位置感”。其次是徐晃,在曹操危急时刻,及时赶到。随后是张郃。此三人,正是曹操最得力的三员大将,而且是有独立指挥战役能力的大将,不是一勇匹夫。一员优秀的将领,通常都有一种直觉,能够准确、迅速地判断战场形势,及时地赶到关键位置,就像一名优秀球员,总是在球位上。
    甘宁,罗贯中一直把他作为一名非常有智略的将领来描写,历史上,甘宁也确实就是这样的将领。可惜,东吴没有给其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最后屈死在战场上。死后,“群鸦数百,以绕其尸。”是为甘宁鸣不平。本回中,甘宁的斩马延、张顗,也充分表现了甘宁的智慧,具体可见与毛本的对比分析中。这也是赤壁之战中,唯一的一次斩将。
    赵云,令现在的许多粉丝为之发狂,但在罗贯中的笔下,却隐含着令粉丝不爽的另一层。在曹操败逃的过程中,只有赵云主动放弃了追击,为什么?演义中交待的很清楚,“子龙寻思:‘归师勿掩,穷寇勿追。’因此不来追赶。”赵云为什么要这样“寻思”?这是“徐晃、张郃双攻赵云”的成果。非常巧合,在后来汉中之战,赵云救黄忠时,有“徐晃、张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罗贯中为何非要如此前后照应?就是要让读者深思这看似矛盾的原因。当然,仔细分析将会对赵云相当不利,阿鸯这里暂不分析,待到汉中之战时再说。如果读者有兴趣,不妨自己仔细读读赵云救黄忠的前后过程。
    焦触、张南、马延、张顗四将,至此全部一命归西,虽然死的有些冤枉,但结果却出奇的一致:都是被对手一招毙命。就是这四将,曾经围攻长阪坡上的赵云,“赵云力战四将,杀透重围。”赵云没能搞定四将联手。能说罗贯中不是别有用心吗。有人说,罗贯中这样写,有损赵云的完美形象,是败笔。现实中没有完人,如果文艺作品中非要创造出完人来,那才是败笔。“高大泉”是共产党极左流毒的产物。
    张飞,又一次大喝,又像长阪桥上一样,“诸军众将见了张飞,尽皆胆落。”曹军将士又一次像当年在长阪桥前一样,早已疲惫不堪了。不是张飞的武艺好,是张飞的运气好,总能赶着曹军最疲惫的时候。




附嘉靖本三国演义和通行本的差异,并品评优劣。

嘉靖本三国演义:
       有赋曰:
        汉朝欲灭,曹操独雄。领大兵初临塞北,列战舰以图
    江东。力似峨峨之泰山,势如浩浩之穹窿。剑佩交加,尽
    参随于玉帐;兜鍪错杂,皆显耀于艨艟。时也!天气严寒,
    江声吼冻。夜月上而星斗昏,东风起兮天地动。展黄盖之
    神威,助周郎之妙用。流光闪烁,涌一派沧浪之波;烈焰
    飞腾,扫百万貔貅之众。俄尔,巽二施威,孟婆震怒,祝
    融发雷霆之声,荧惑荡乾坤之步。波底鱼龙,云间乌兔,
    愁诲竭而江枯,总魂惊而魄惧。帆樯森耸,皆为风内之灰;
    士卒狰狞,已绝阳关之路。忽见将冲红焰,军突黑烟,周
    泰捻衠钢之槊,韩当挽雕弓之弦,蒋钦捐躯而挫锐,陈武
    舍命而争先。公瑾周郎,谈笑独挥其麈尾;德谋程普,往
    来尽仗乎龙泉。乃有徐盛辅合于丁奉,吕蒙协助于甘宁。
    凌统提兵,杀散山前之阵;潘璋纵火,焚烧岸上之营。太
    史慈断蕲、黄之要道,董元伐劫江、汉之途程。吴侯驾船
    为后应,陆逊驱骑而前征。恍若密布天罗,深埋地网。乘
    马者莫可加鞭,驾船者安能荡桨?风送火势,焰飞千丈之
    光;火趁风威,声撼半天之响。焦
·481·
    头烂额以浮沉,粉骨碎身而偃仰。嗟吁嚱!遍野横尸,满
    江翻血。闻鬼哭而神号,似天崩而地裂。孔明回还夏口兮,
    风正狂;孟德败走华容兮,火未灭。数既难逃,天已剖决。
    鼎分三国之山河,名播一时之豪杰。
宋贤有诗曰:
        浩浩长江风浪生,当年赤壁夜交兵。
        负忠若不因黄盖,妙计何曾识孔明?
        战舰艨艟乘烈焰,征驺铁甲陷连营。
        二桥稳坐东吴地,留得周郎万古名。
又诗曰:
        漫夸黄盖施猛火,须仗诸葛夏口风。
        况是周郎谋太毒,盈江战舰一时空!
胡曾先生《咏史》诗曰:
        烈焰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用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罗本中关于赤壁鏖战的赋、诗,毛纶父子尽皆删除,仅留下面一首: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然后又增加下面一首:
        又有一绝云:
            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叹前朝割据忙。
            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



嘉靖本三国演义:
        引军混战,冲条走路。背后又有一枝曹军赶来,因此
    吕蒙、凌统恋住厮杀,被张辽、徐晃保曹操去了。操望南
    走,见一队马军屯在山坡前。
毛本改为:
        彼此混战一场,夺路望北而走。忽见一队军马,屯在
    山坡前。
吕蒙、凌统既已发现曹操,就不会轻易放弃,一定会拼命追赶。罗本解释了吕蒙、凌统没有追赶的原因。毛本中,吕蒙、凌统没有追赶曹操,变得不可理喻。


嘉靖本三国演义:
        一彪军出。马延问之,那员将大呼曰:“吾乃东吴甘
    兴霸也!”言未毕,一刀斩延于马下。
毛本改为:
        一彪军出。为首一将,大呼曰:“吾乃东吴甘兴霸
    也!”马延正欲交锋,早被甘宁一刀斩于马下;
甘宁用的是曹军旗号,所以有罗本中“马延问之”,甘宁自报名号和砍杀马延是同时进行的,属于偷袭,表现的是甘宁的智慧。后面杀张顗时大喝一声,导致张顗措手不及,表现的也是甘宁的智慧。曹军大败,张顗已是惊弓之鸟;主将马延被杀,身为马延副将的张顗更是心慌意乱,甘宁此时一声大喝,张顗怕不是心胆俱裂。焦触、张南、马延、张顗都是袁军名将,曾经围攻长阪坡上的赵云,“赵云力战四将,杀透重围。”四将联手,赵云都搞不定,说明四人还是有两下子的,结果死的都挺冤枉。


嘉靖本三国演义:
        后军飞报曹操,说二将皆被甘宁斩之。操不敢望南夷
    陵走,拔回马望西便走。
毛本改为:
        后军飞报曹操。操此时指望合淝有兵救应;不想孙权
    在合淝路口,望见江中火光,知是我军得胜,便教陆逊举
    火为号,太史慈见了,与陆逊合兵一处,冲杀将来。操只
    得望彝陵而走。
毛纶父子真能胡说八道。在上一回周瑜调兵遣将时,书中已经交待的很明白了,甘宁、太史慈路最远,方向又正好相反。曹操一路西逃,遇到了甘宁,太史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到这里。合淝与乌林有数百里之遥,“操此时指望合淝有兵救应”,曹操若不是白痴,毛纶父子就一定是白痴。当初周瑜派遣太史慈时,防止的是合淝救军接应逃往合淝方向的败兵。


嘉靖本三国演义:
        数内有荆州降将曰:“此是乌林之西,宜都之北。”
毛本改为:
        左右曰:“此是乌林之西,宜都之北。”
罗本中,“荆州降将”明说的是荆州人熟悉荆州本土地理,引申的是诸葛亮是荆州人,熟悉荆州地理是应该的,既然熟悉地理,知道在那里伏兵也不足为奇。


嘉靖本三国演义:
        众军皆叫:“赵子龙在此等候多时!”
毛本改为:
        大叫:“我赵子龙奉军师将令,在此等候多时了!”


嘉靖本三国演义:
        子龙寻思:“归师勿掩,穷寇勿追。”因此不来追赶,
毛本改为:
        子龙不来追赶,
毛本中,赵云轻易放过曹操,不去追赶,让人感觉不可理喻。“归师勿掩,穷寇勿追。”这是孙子兵法上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堵截归师和追赶没有退路的敌人,会导致敌人拼命的。民谚说:“横的怕不要命的。”兵法说:“千人敢死,万人莫敌。”赵云为什么突然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徐晃、张郃双攻赵云”的成果。非常巧合,在后来汉中之战,赵云救黄忠时,有“徐晃、张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罗贯中如此前后照应,就是要让读者深思这看似矛盾的原因。


嘉靖本三国演义:
        冒雨而行,行不到两个时辰,身上无一寸干衣。辰时
    已后,雨止风息,诸军皆有饥色。
毛本改为:
        冒雨而行,诸军皆有饥色。
罗本中,明确了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天白天。毛本中,一直没有明确何时雨停。


嘉靖本三国演义:
        操令军士往村落中掳掠粮食,寻觅火种。去不多时,
    又听得山后火起,军士皆回,寻得些小粮米,操教载在马
    上而行。后军赶到,操心正慌,原来却是本部下军兵,为
    首将李典、许褚,保护得众谋士百余骑赶到。操大喜,令
    军马且行,
毛本改为:
        操令军士往村落中劫掠粮食,寻觅火种。方欲造饭,
    后面一军赶到。操心甚慌。原来却是李典、许褚保护着众
    谋士来到,操大喜,令军马且行,
罗本中,明确了为什么没有立即造饭的原因,“山后火起”,使得曹军认为追兵已近,不得不赶紧继续逃命。
    毛本中,曹军不立即造饭没有道理。而且“方欲造饭”与“令军马且行”也是矛盾的。



  以上为气概文鸯之管见,欢迎斧正。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0-9 01:27     标题: 回复 #30 绯甄茗 的帖子

好是好,就是操作起来太麻烦.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0-14 23:17     标题: 第100回关云长义释曹操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00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关云长义释曹操


  曹操当日引军走华容道。此时人皆饿倒,马尽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伤者强勉而走。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旛,纷纷不整。大半皆是夷陵道上被赶得慌,只骑得刬马,鞍辔衣服,尽皆抛弃。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何可胜言。望前面而行,不到十里,军马不进。操问为何,回报曰:“前面是山僻小路,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操大怒曰:“军旅之道,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传下号令,教老弱中伤军士,在后慢行,强壮者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道路,务要即时行动,如违令者斩之。多半下马,就路旁砍伐竹木,于路填塞。操恐后军来赶,令张辽、许褚、徐晃引百骑执刀在手,但迟慢者斩之。此时军已饿乏,众皆倒地。操喝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号哭之声,于路不绝。操怒曰:“死生有命,何哭之?如有再哭者,立斩之!”华容道上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坑堑,一停跟随曹操。过险峻,路稍平妥。操回顾,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操催行动,众将曰:“马尽乏矣,只好少歇。”操曰:“赶到荆州将息未迟。”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加鞭大笑。众将问:“丞相笑者何故?”操曰:“人皆言诸葛亮、周瑜足智多谋,吾笑其无能为也。今此一败,吾自是欺敌之过。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列,当中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皆
·486·
不能言。操在人丛中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乏矣,战则必死!”程昱曰:“某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人有患难,必须救之,仁义播于天下。况丞相旧日有恩在彼处,何不亲自告之,必脱此难矣。”操从其说,即时纵马向前,欠身与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侯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言为重。”云长答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某曾解白马之危以报之。今日奉命,岂敢为私乎?”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古之人,大丈夫处世必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者乎?”云长闻之,低首良久不语。(昔日,春秋之时,郑国有一贤大夫,名子濯孺子,深精弓矢之艺。郑使子濯孺子领兵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迎之。郑兵大败,卫使庾公之斯追之。从者曰:“卫兵至近,大夫可以用箭射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追兵近,吾必死矣!”乘车而走。卫兵赶上,子濯孺子问曰:“追我者谁也?”左右曰:“卫将庾公之斯也”子濯孺子曰:“吾生矣!”左右曰:“庾公之斯乃是卫国第一善射者,又与大夫无故旧之亲,何言其生也?”子濯孺子曰:“虽与我无亲,他曾于尹公之他处学艺来。尹公之他却是我的徒弟。尹公之他是个正直之人,其朋友必是正人也。我故知其人必不肯加害于我,故言我生也。”左右未信。忽果庾公之斯追至,大叫曰:“夫子何不持弓矢乎?”子濯孺子答曰:“今日吾臂疼,不可以执弓也。”庾公之斯曰:“我昔日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艺反害于夫子。虽然如此,今日之事乃君之事,我不敢废之。”遂抽矢去其箭头,发四矢而回焉。于是子濯孺子得命而还郑。天下称义。出《孟子》。)当时曹操引这件事。说犹未了,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云长思起五关斩将放他之恩,如何不动心?于是把马头勒回,与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操见云长勒回马,便乘空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前面众将已自护送操过去了。云长大喝一
·487·
声,众皆下马,拜哭于地。云长不忍杀之。正犹豫中,张辽纵马至。云长见了,亦动故旧之心,长叹一声,并皆放之。后来史官有诗曰: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震乾坤。
    忠勇高三国,神谋陷七屯。至今千古下,军旅拜英魂。
又诗曰:
    曹公兵败走华容,正与云长狭路逢。
    盖为当初恩义重,故开金锁放蛟龙。
  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顾所跟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比及天晚,已近南郡,火把齐明,一簇人马拦路,操曰:“吾命休矣!”只见一群哨马冲到,方认得是曹仁军马。操才安心。曹仁接着言道:“虽知兵败,不敢远离,故此附近迎接。”操曰:“几与汝不相见也!”接入南郡。随后张辽也到,言云长之德。陆续败兵皆随首将归南郡。操点将校,中伤者极多,操令将息。坐至半夜,仰天大恸。众将曰:“丞相于虎窟龙潭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已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整顿军马,再去复仇,何故痛哭?”操曰:“孤哭郭奉孝耳。”众将曰:“郭嘉已丧久矣,此哭何意?”操曰:“若郭奉孝在,不使孤有此大失矣!”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皆默然。史官有诗曰:
    纬地经天实可夸,少年才学冠中华。
    曹公深识真梁栋,兵败犹然想郭嘉。(此时深赞郭嘉之才,可惜先亡,以致操深思痛哭于中夜)
  次日天晚,曹操唤曹仁曰:“吾今暂回许都,收拾军马,必来复仇。汝可保全南郡,坚壁休出。若攻打至急,吾有一计,密留在此,非急休开;开则依计用之,百发百中,使东吴不敢正视南郡。”曹仁等亲密受之。“将军马尽拨与汝,所有荆州原降文武,吾
·488·
尽带回许都升用。”仁曰:“合淝、襄阳,谁可守之?”操曰:“荆州是汝领之;襄阳吾已拨夏侯惇守之;合淝最为紧要之地,吾令张辽为主将,乐进、李典为副将,保守此地。但有缓急,飞报将来。”曹操分拔已定,遂上马引七百余骑,连夜奔许昌而去。曹仁乃遣曹洪据守夷陵,为南郡之势,以防周瑜。
  却说关云长引五百校刀手,回见玄德。此时诸军皆得马匹、器械钱粮,已回夏口,精神百倍。云长不获一人一骑,尽皆放了,空回见玄德。孔明正在厅上作贺,忽报云长至。孔明忙离座席,执杯相迎曰:“且喜将军立此盖世之功,与普天下除其大害,合宜远接庆贺!”云长默然。孔明曰:“将军莫非因吾等不曾远接?”回顾左右曰:“汝等缘何不先报复?”云长曰:“关某特来请死。”孔明曰:“莫非曹操不曾投华容道上来也?”云长曰:“是从那里来。关某无能,因此走透。”孔明曰:“拿得甚将士来?”云长曰:“皆不曾拿的。”孔明曰:“此是云长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昔日斩丁么,封雍齿,所以正军法也。王法乃国家之典刑,岂容人情哉!既已责下令状,罪不能免,推出斩之,以正军法!”云长性命未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489·


以下为气概文鸯注:

    望前面而行,不到十里,军马不进。
毛本改为:
    操见前军停马不进,
“不到十里”和后面“又行不到数里”对应,说明整个华容道都是非常难行的,曹操若是了解地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走华容道。走大路,既使遇到伏兵,由于地面宽阔,也能做到四散奔逃。

    操曰:“人皆言诸葛亮、周瑜足智多谋,吾笑其无能
  为也。今此一败,吾自是欺敌之过。……”
毛本改为:
    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
  到底是无能之辈。……”
罗本中,曹操已经开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云长闻之,低首良久不语。当时曹操引这件事。说犹
  未了,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
  云长思起五关斩将放他之恩,如何不动心?
毛本改为:
    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
  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
  泪,一发心中不忍。
“云长闻之,低首良久不语。”表现出关羽的矛盾和犹豫。

    后来史官有诗曰:
      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日月,名誉震乾坤。
      忠勇高三国,神谋陷七屯。至今千古下,军旅拜英魂。
毛本删除。

    又诗曰:
      曹公兵败走华容,正与云长狭路逢。
      盖为当初恩义重,故开金锁放蛟龙。
毛本改为:
    后人有诗曰: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
      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一簇人马拦路,操曰:“吾命休矣!”
毛本改为:
    一簇人马拦路。操大惊曰:“吾命休矣!”
此时的曹操已是疲惫加沮丧到了极点,毫无表情的一声:“吾命休矣!”,是彻底绝望的流露。人到了心如死灰的境地,也就没有了恐惧。如果曹操此时还能“大惊”,说明曹操还没有彻底绝望。毛纶父子非但不懂政治、军事,其平淡的一生,也使其无法理解人性。

    陆续败兵皆随首将归南郡。操点将校,中伤者极多,
毛本改为:
    操点将校,中伤者极多,
古代战争,由于冷兵器的特性,使得大规模的围歼很难做到,多是击溃战。

    坐至半夜,仰天大恸。众将曰:“丞相……何故痛
  哭?”操曰:“孤哭郭奉孝耳。”众将曰:“郭嘉已丧久
  矣,此哭何意?”操曰:“若郭奉孝在,不使孤有此大失
  矣!”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
  孝!”众皆默然。
毛本改为:
    曹仁置酒与操解闷。众谋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恸。
  众谋士曰:“丞相……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
  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
  然自惭。
毛纶父子什么世面都没见过,只见过没大脑的蠢汉靠喝酒解闷。有身份地位的人,有思想头脑的人,有事业抱负的人,绝不会用酒精麻醉来排谴忧思。只有颓废无能的人才会借酒浇愁。
  曹操及众谋士连续奔逃一夜一日,饱受饥饿与寒冷的折磨,急需的是休息,曹仁不会在此时安排酒宴,只能安排他们立即休息,其中包括安排曹操休息。曹操“坐至半夜”,是因为思绪难以平静,睡不着觉。
  曹操为什么突然痛哭郭嘉?按毛纶父子的解释,曹操哭郭嘉,目的是羞愧众谋士。为了圆自己的解释,毛纶父子对罗贯中的原文进行了篡改,将原文中的“众将”篡改成“众谋士”,将“众皆默然”篡改成“众谋士皆默然自惭”。那么,阿鸯不禁要问,曹操为什么要羞惭众谋士?是众谋士没有尽责吗?显然说不通,程昱曾反复提醒过曹操,甚至逃过关羽的最后一截,也全赖程昱的主意。曹操是想推卸责任吗?那就应该像诸葛亮那样,杀马谡、贬李严,弄俩替死鬼出来,责任岂不推得更干净!毛纶父子的解释和篡改,逻辑上明显不通。
  曹操疲劳已极,却“坐至半夜”而不肯入睡,肯定是在检讨赤壁之战的失利。失败并不可怕,孤独才是最痛苦的,无处倾诉的曹操想起了“唯奉孝最能知孤意”。郭嘉的本事不仅在于能够料事如神,更在于能使曹操接受自己的建议。贾诩、程昱、荀攸、刘晔都能够做到料事如神,但他们都不能像郭嘉那样,在曹操面前那样随意和没有顾忌。
  “众将曰:‘郭嘉已丧久矣,此哭何意?’”这不是一句可有可无的话,是罗贯中点睛的关键。点出在很久以前,也就是郭嘉还在的那个时期,是一个曹操“体任自然”,部下可以随意进言献策的环境。曹操的痛哭和对郭嘉的怀念,是对现在的检讨和对过去的怀念。现在由于曹操日益位高权重,逐渐丧失了“体任自然”的作风,使得部下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可以在曹操面前那样随意和亲近,不得不时刻表现得诚惶诚恐,大拍丞相的马屁,甚至在华容道上还不忘说:“丞相妙策,人不可及。”正是这种万马齐喑的氛围,使曹操的事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众皆默然”,众人明白了曹操的用意,他们也怀念过去那无间的时光,可是他们现在又能说什么呢,他们只能等待他们过去的主公重新回来。在后来西征马超时,我们可以看到,“体任自然”的曹操终于又回来了。曹操在失败后,终于从造神的泥沼中走了出来;诸葛亮却拼命地向造神的泥沼中走去,且至死不悟。更可悲的是,现在许多读者,却仍然向那陷在泥沼中的神像顶礼膜拜。

    史官有诗曰:
      纬地经天实可夸,少年才学冠中华。
      曹公深识真梁栋,兵败犹然想郭嘉。
毛本删除。

    次日天晚,曹操唤曹仁曰:“吾今暂回许都,收拾军
  马,必来复仇。汝可保全南郡,坚壁休出。若攻打至急,
  吾有一计,密留在此,非急休开;开则依计用之,百发百
  中,使东吴不敢正视南郡。”曹仁等亲密受之。“将军马
  尽拨与汝,所有荆州原降文武,吾尽带回许都升用。”
毛本改为:
    次日,操唤曹仁曰:“吾今暂回许都,收拾军马,必
  来报仇。汝可保全南郡。吾有一计,密留在此,非急休开,
  急则开之。依计而行,使东吴不敢正视南郡。”
毛纶父子不能理解曹操为什么“天晚”还要走,故删之。

    曹操分拔已定,遂上马引七百余骑,连夜奔许昌而去。
  曹仁乃遣曹洪据守夷陵,为南郡之势,以防周瑜。
毛本改为:
    操分拨已定,遂上马引众奔回许昌。荆州原降文武各
  官,依旧带回许昌调用。曹仁自遣曹洪据守彝陵、南郡,
  以防周瑜。
同上,毛纶父子不能理解曹操为什么要“连夜”赶回许昌,为什么只带“七百余骑”,而不带大军返回,故删之。
  前方打了大败仗,后方就可能出现政局动荡,所以,曹操急着赶回去。曹操夜里才回到南郡,又因思绪难平,一夜未睡,只能第二天白天睡觉休息,到“次日天晚”才恢复过来。

    孔明正在厅上作贺,忽报云长至。
毛纶父子:
    孔明正与玄德作贺,忽报云长至。
诸葛亮认为打败曹操一切都是出于自己的安排,未必是为刘备作贺。

    孔明曰:“此是云长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昔
  日斩丁么,封雍齿,所以正军法也。王法乃国家之典刑,
  岂容人情哉!既已责下令状,罪不能免,推出斩之,以正
  军法!”
毛本改为:
    孔明曰:“此是云长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但
  既有军令状在此,不得不按军法。”遂叱武士推出斩之。
毛纶父子可能感觉把关羽和丁公、雍齿等人并列不妥,故删之。丁公、雍齿俩人是秦末楚、汉战争期间两个反复无常的人,诸葛亮将关羽与这两个人相比,其用心就在于要侮辱关羽。



  诸葛亮的智算华容道,可以说对曹操的心理状态把握的还是非常准的。可惜的是,诸葛亮的智慧再一次没有用到正经地方上。因为诸葛亮、刘备,包括程昱,甚至是曹操,都知道关羽必会网开一面。所以,不论诸葛亮算的准与不准,曹操都会安全地返回南郡,除了能让诸葛亮在侮辱关羽时得到一把快感外,实在没有任何用处。
  再看关羽空手返回时,诸葛亮那副小人得志、恣意纵情的神态,简直令人作呕。诸葛亮为什么要如此作践关羽?因为关羽是刘备集团中威望最高的将领,这让诸葛亮感到十分不爽。凡是威望、能力、地位中,只要有一样能和诸葛亮相比的,诸葛亮必欲将之踩在脚下而后快,在演义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有人会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这样的吗?翻开《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这些人被杀、被贬的背后,无不闪现着诸葛亮的身影。一个集团,在这样短的时期内,有这么多的能臣、智士倒在内斗当中,而背后主使却都出自一人,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如果他们当中只有一人或两人倒在了诸葛亮的手里,那么问题有可能出在他们自己身上;这么多人都倒在诸葛亮的手里,那么问题一定是出在诸葛亮身上。这个道理和诸葛亮五次北伐(演义中的六出祁山)是一样的,一次的失败可能是某种偶然因素导致的,如果全部都失败了,就一定有其必然的因素,其所犯的一定是根本性的、策略性的、战略性的错误。


  关羽放曹操,也许在今天某些人的眼里是轻重不分,甚至有些很傻;但在古人的眼里,关羽却是义薄云天。因为关羽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报答别人曾经给与自己的。那些不赞成关羽放曹操的人,多数都是受了统治者说教的毒化和奴化,在统治者的说教中,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属于统治者的,他们的生命只能献给他们的主子,就像猪和狗一样,丧失了人性。在那红、白惨杀的年代里,亲人、恩人都大不过红、白之分,情不再有,义不复存,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必然是道德沦丧。


  “锦囊妙计”一直是诸葛亮的专利,它最大的害处就是使执行者变成了土木偶人,“专智”的结果就是摒弃众智。曹操一贯的宗旨是“吾任天下之智力”,这回为什么也玩了一把“锦囊妙计”?赤壁之战,曹操惨败,可是曹操输的很不服气。曹操认为不是自己智不如人,而是自己太轻敌了。为了证明自己智力并不比敌人差,曹操这才玩了回“锦囊妙计”。罗贯中这样设计情节,也在暗示诸葛亮好玩“锦囊妙计”的用心;同时也再说,所谓的“锦囊妙计”,不只诸葛亮会玩,只不过曹操不希玩罢了。


  关于曹操哭郭嘉的用意,阿鸯在前面对比罗本与毛本的差异中,已经分析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作者: 无隙    时间: 2006-10-16 11:27

文鸯老兄..我对你对张合气力不加的解释不满意哦...
气力不加其实也可以解释为赵云攻击速度频率够快..我以前在学校和一个体育老师打乒乓(那老师以快球为基础的)..而在他的快速进攻下..我只和他打了2~3局,估算时间的话也就20多分钟左右.手臂就被打的很累很酸...这也可以算是力怯...但是并不是力量不行而是速度跟不上的原因..所以有时候绝对的速度也是可以成为绝对的力量的...
如果老兄不信的话.你也可以去试下拿拖把连续的穿刺..你可以多久手才会酸掉...而且就算赵云张合等人不是力将..但是他们的力量还是很可观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赵云或马超可以速败张合.而张飞不行..许储为什么和马超打要夹断武器和他进行肉博...张飞和马超打到最后要射暗器一样的道理.
作者: 我不是迭戈    时间: 2006-10-16 20:25

楼主辛苦了,加油哈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0-22 10:15



QUOTE:
原帖由 acceehi 于 2006-10-6 22:05 发表
不可否定毛宗纲父子的整理修订之功,经过毛氏父子的修订,回目变得对仗,一些人物性格更趋合理,之所以现在市面上都是毛本,正说明了毛本艺术性上优于其它版本,至于嘉靖本的重要意义,主要是对于小说研究者而言 ...

毛本文辞简练,易读,人物形象片面化;易于普及是肯定的,艺术价值比罗本差很多。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0-22 10:28



QUOTE:
原帖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0-6 22:15 发表

非常同意公主的见解,毛宗纲父子占叭??Σ豢擅唬?绕涫瞧湟谰莨疟局?挡灰?认惺又??
嘉靖本是否原始古本也有待商榷。

罗本不是原本,只是接近原本,甚至,这个阿鸯哥哥在分析中已经说过。阿鸯哥哥的很多观点都是不断完善的。之所以每回前言不改,南飞以为一是嫌麻烦,二是磊落。

至于毛本所依古本,只能说相对于毛氏父子所处时代流行的俗本,要古一点。而且毛纶这个托古本大肆篡改的特点,恐怕和他师承金圣叹有点关系。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6-10-22 10:33 编辑 ]
作者: 霜辰月    时间: 2006-10-22 18:13

这是两本不同的小说,毛氏本已加入了毛自己的思想了.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1-2 00:10     标题: 第101回周瑜南郡战曹仁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01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十一

            周瑜南郡战曹仁

  却说孔明欲斩云长,玄德乃告之曰:“昔吾弟兄三人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日兄弟犯法,固当死罪,奈何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后将功赎之。”众皆哀告,孔明方才饶了。
  却说周瑜收功点将,各各类功申报吴侯。所得降卒,尽行发付渡江。赏劳了毕,遂进兵攻取南郡(即江陵也)。前队临江下了寨,后分五营,周瑜居中。瑜与鲁肃、程普共议玄德之事。军士报复:“刘玄德使孙乾来与都督作贺。”瑜命请入。乾施礼毕,言:“主公特命乾再拜都督大德,辄有薄礼上献。”瑜问曰:“玄德在何处?”乾答曰:“见移兵屯油江口。”(今时江陵管下公安县是也。)瑜惊曰:“有孔明否?”乾曰:“敢有在彼。”瑜曰:“足下先回,某亲来相谢也。”瑜纳了礼物,孙乾先回。肃问瑜曰:“却才都督为何失惊?”瑜曰:“刘备屯兵油江口,必有取南郡之意。我等费了许多军马,用了许多钱粮,害了许多生灵,眼觑南郡反手可得;彼等心怀不仁,要就见成,须放着周瑜不死!”肃曰:“当何策退之?”瑜曰:“我自去和他说话。若应允得,便罢;如不应允,未及他取南郡,先结果了刘备!”肃曰:“某愿同往。”周瑜、鲁肃引三千轻骑,径投油江口来。
  却说孙乾回见玄德,说周瑜亲来相谢。玄德乃问孔明曰:“来意若何?”孔明笑曰:“那里为这些薄礼肯来相谢。止为南郡而来。”玄德曰:“若提兵来,若何?”孔明曰:“他来便可如此如此应答。”玄德已知会了。孔明于油江口摆开战船,岸上就列许多军马。人报周瑜引兵到来。孔明使赵云领数骑来接。瑜见军势雄
·490·
壮,心甚不安。行至营门外,玄德、孔明接着,请到帐中。各叙礼毕,两边对坐。玄德举酒频以美言致谢鏖兵之事。酒至数巡,瑜曰:“玄德公移兵在此,莫非有取南郡之意否?”玄德曰:“闻知足下欲取南郡,故来相助。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瑜笑曰:“吾东吴久欲吞并汉江,今南郡已在掌中,如何不取?”玄德曰:“胜负不可预定。自古云:‘欺敌者亡。’又俗语云:‘事无必取。’曹操北归,令曹仁守南郡等处,必有奇计。更兼曹仁勇不可当,但恐都督不能取耳。”瑜曰:“待吾取不得南郡,从公取之。”玄德曰:“子敬、孔明在此为证,都督却休反悔。”瑜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何悔之有!”孔明曰:“都督此言极是公论。古人云:‘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先尽东吴去取;若不下,主公取之是也,有何不可哉!”周瑜相辞。
  玄德送瑜上马而去,回问孔明曰:“却才先生教备如此回答,虽一时间说了,展转寻思,于理未然。刘备孤穷一身,四海无置足之地,若得南郡,权且容身。不争先教周瑜取去了,城池已属东吴矣,却如何得住?”孔明大笑曰:“当初亮劝主公取荆州,主公不听,今日却想耶?”玄德曰:“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孔明曰:“不须主公忧虑。尽着周瑜去厮杀,早晚教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坐。”玄德问曰:“良计安在?”孔明曰:“只须如此如此。”玄德大喜,只理会在江口屯扎,按兵不动。
  却说周瑜和鲁肃回寨,肃曰:“都督如何也许玄德取城?”瑜曰:“吾弹指可得南郡,落的虚做人情。”随问帐下将士曰:“谁敢先取南郡?”一人应声而出,乃蒋钦也,躬身上帐曰:“某愿取。”瑜曰:“汝为先锋,可使徐盛、丁奉为副将,拨五千精锐军马,首先渡江。吾随后以为应兵。”蒋钦领兵去了。
  却说曹仁在南郡,先分付曹洪守夷陵以为犄角之势,深沟高
·491·
垒而不出战。人报吴兵已渡汉江,必须迎之。仁曰:“坚守勿战为上。”骁将牛金奋然而进曰:“吴兵临城而不出战,是怯也。况吾兵新败,若不重扶锐气,军皆堕也。愿借五百军士,某当决一死战!”仁从之,令牛金出马,与丁奉更不答话。约战四五合,丁奉败走,牛金引五百军士追赶入阵。奉指挥五千军一裹,围牛金于阵中,左右冲突,不能得出。曹仁在城上望见牛金困于垓心,慌教左右备马。长史陈矫谏曰:“丞相以重任托付将军,牛金不听约束,妄自出战,以致如此。假使便弃此数百人,何苦将军轻出而救乎?”仁曰:“不然。牛金一失,则南郡不可保也。”遂披甲上马,引麾下壮士数百骑出城。陈矫于城上助喊擂鼓。曹仁领兵离吴兵百余步,逼于一沟之上。陈矫欲教曹仁只就那里住扎,遥与牛金为势。只见曹仁大呼一声,骤马就飞过浅沟。众皆奋力而过。仁独当先,挥刀杀过吴阵。徐盛迎之,不能当抵。曹仁杀到垓心,救出牛金。仁回顾尚有数十骑在阵不能得出,遂复回突入重围,所到之处莫敢拦阻,又救出这一彪军马。正遇蒋钦拦路,仁奋力冲散。牛金助威,仁弟曹纯亦引兵出,混杀一阵,吴军大败。曹仁得胜,缓缓而回。陈矫等迎门接着,举杯称贺:“将军真天神也!”
  却说蒋钦兵败,折军数多,回见周瑜。瑜大怒,欲斩之,众将告免。瑜即点兵要与曹仁决战,甘宁出曰:“都督未可造次。今曹仁令曹洪据守夷陵,为犄角之势;某愿乞精兵三千,径取夷陵,都督然后可取南郡也。”瑜服其论,先教甘宁领三千兵,攻打夷陵。早有细作渡江报知曹仁,仁慌与陈矫商议。矫曰:“将军若不救夷陵,则南郡必有失也。”仁从之,遂令曹纯并骑将牛金,暗地领兵三千救曹洪。纯乃先使人报知曹洪,令洪在前诱敌,“吾当断后”。
·492·
  却说甘宁引兵至夷陵,洪出与甘宁交锋。战有二十余合,洪败走,宁夺了夷陵。至黄昏时,曹纯、牛金兵到,两下相合,围了夷陵。探马飞报周瑜,备说甘宁困于夷陵城中。瑜大惊,程普曰:“可急分兵救之。”瑜曰:“此处正当冲要之地,若分兵去救,倘曹仁引兵袭来,两下皆误。”吕蒙突然而出曰:“甘兴霸乃江东股肱之臣也,若不救之,何以使人哉?”瑜曰:“吾欲自往救之。留何人当此大任?”吕蒙曰:“留凌公续当之。蒙以为前驱,都督断后,不须十日,必和凯歌。”瑜曰:“未知凌公续敢当此任乎?”凌统曰:“若十日为期,可当之;十日之外,不称其职矣。”瑜大喜,留兵万余付与凌统,即日起兵投夷陵来。蒙对瑜曰:“夷陵南僻小路,取南郡极便。只是山路隘险,可差五百小军去小路上斫倒柴薪,断绝此处。敌军若走,可得其马;如胜则连夜尽兵,便袭南郡,一鼓而可得也。”瑜从之,问谁可突围而入以救甘宁。周泰出曰:“某愿往。”即时绰刀上马,直杀入曹军之中,径到城下。甘宁望见周泰至,自出城迎之。共说都督自提兵至。宁传令,教军士严装饱食,来日内应。
  却说曹洪、曹纯、牛金共议甘宁之事,洪曰:“即目周瑜兵至,怎生迎敌?”牛金曰:“先使人报南郡,然后某为先锋迎之。”洪遣人报曹仁。次日,吴兵至,鼓声大震,曹兵迎之。比及交锋,甘宁、周泰分两路杀出,曹兵大乱,吴兵四下掩杀。曹洪、曹纯、牛金果然投小路而走,乱柴满道,马不能行,尽皆弃马而走。吴兵得马三百余匹。周泰驱兵日夜赶到南郡,正遇曹仁军马。两军混战,天色已晚,各自收兵。
  且说曹仁到城中与众商议,曹洪曰:“目前失了夷陵,势已危急,何不拆开丞相遗计观之,以解此危?”曹仁曰:“汝言正合吾意。”遂拆书观之。此计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便知端的。

·498·


以下为气概文鸯注:

    却说孔明欲斩云长,玄德乃告之曰:“昔吾弟兄三人
  ……”众皆哀告,孔明方才饶了。
毛本改为:
    却说孔明欲斩云长,玄德曰:“昔吾三人……”孔明
  方才饶了。
罗本中,诸葛亮不是轻易就饶过了关羽,而是充分享受了权力给他带来的快感。诸葛亮不是一军的统帅,只是军师;军队的统帅是刘备,诸葛亮又没有单独率军离开刘备,诸葛亮的职责只是出谋划策,不应该行使统帅权。诸葛亮从火烧博望开始,就开始了与其身份不符的权力要求,到此时对关羽的处置,已经是擅越而不知收敛了。此时刘备尚无根基,无法吸引更多的谋士型人才加盟,对诸葛亮的非份欲求只能忍让,还要表现出十分信任的样子,以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后来,诸葛亮在长沙再次擅越,要杀刚刚归降的魏延,这一次,刘备不再忍耐,而是明确反驳了诸葛亮的谬论,从那以后,诸葛亮方才收敛。
  毛本中,诸葛亮轻易就放过了关羽。如此,诸葛亮在派关羽去华容道时的那番铺排,就没有了最后的着落。毛纶父子之所以这样删改,可能也是感觉诸葛亮做得太过分了。毛纶父子出于绝对美化诸葛亮的目的,对罗贯中原文中的词句进行删改,可又没有能力重新改写故事,也看不懂故事背后所表达的涵义,其修改的结果,只能使原文的艺术性和逻辑性,遭受巨大的破坏。

    瑜与鲁肃、程普共议玄德之事。军士报复:“刘玄德
  使孙乾来与都督作贺。”
毛本改为:
    瑜正与众商议征进之策,忽报:“刘玄德使孙乾来与
  都督作贺。”
罗本中,周瑜大胜后开始轻视曹军,更重视刘备军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说明诸葛亮教刘备故意轻蔑周瑜的必要。

    玄德曰:“胜负不可预定。自古云:‘欺敌者亡。’
  又俗语云:‘事无必取。’曹操北归,令曹仁守南郡等处,
  必有奇计。更兼曹仁勇不可当,但恐都督不能取耳。”
毛本改为:
    玄德曰:“胜负不可预定。曹操临归,令曹仁守南郡
  等处,必有奇计;更兼曹仁勇不可当:但恐都督不能取耳。”
罗本中,刘备特意提醒周瑜不要轻敌,并夸大敌人的厉害。诸葛亮和刘备当然没有那份好心,去真的提醒周瑜,他们目的是表达对周瑜的轻视,以激起周瑜争强好胜之心。这样一来,周瑜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回击刘备对自己的轻视,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注意到如何打败曹军身上,从而忽视对刘备军的防范。可以说,诸葛亮可谓把周瑜看到了骨子里,并利用了周瑜的弱点,用很不光彩的手段把荆州夺到了手里。在下一回中,阿鸯将要分析,完全没有必要使用这样龌龊的手段,一样可以取得荆州。所以,诸葛亮的智慧,不过在作无用功罢了。

    瑜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何悔之有!”
毛本改为:
    鲁肃踌躇未对。瑜曰:“大丈夫一言既出,何悔之有!”
在这种外交场合中,如果鲁肃想抢在周瑜前面说话,那鲁肃就太不懂规矩了。毛纶父子从没上过台面,不懂场面上的规矩。

    孔明曰:“都督此言极是公论。古人云:‘天下者,
  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先……”周瑜相辞。
毛本改为:
    孔明曰:“都督此言,甚是公论。先……”瑜与肃辞
  别玄德、孔明,上马而去。
凡有此语,毛纶父子一概删除,真是统治者的好奴才。

    玄德曰:“事已至此,无可奈何。”
毛本改为:
    玄德曰:“前为景升之地,故不忍取;今为曹操之地,
  理合取之。”
在以前的章回中,阿鸯已经分析了,诸葛亮想取荆州的方法根本不可行,对此刘备是非常清楚的。此时,诸葛亮提起过去,以为那时自己很高明。刘备不愿反驳他,可也绝不愿把诸葛亮的愚蠢硬说成是高明。所以,罗本中,刘备用了一句敷衍的话。在处理关羽的事情上,诸葛亮已经擅越得太不像话了,如果继续抬高他,诸葛亮就更要蹬鼻子上架了。诸葛亮现在虽然还没有悟到自己的愚蠢,不等于以后不会醒悟,刘备也不想让诸葛亮醒悟后看不起自己。
  毛本中,毛纶父子看不懂诸葛亮想要取荆州时的愚蠢,把刘备当时的推托当成了真话。

    却说曹仁在南郡,先分付曹洪守夷陵以为犄角之势,
  深沟高垒而不出战。
毛本改为:
    且说曹仁在南郡,分付曹洪守彝陵,以为掎角之势。
罗本中,“深沟高垒而不出战”,是曹操临行前留给曹仁的策略,也是曹仁和周瑜开战前的既定策略,可惜后来曹洪和曹纯没有坚持,才把夷陵丢了。

    人报吴兵已渡汉江,必须迎之。仁曰:“坚守勿战为
  上。”
毛本改为:
    人报:“吴兵已渡汉江。”仁曰:“坚守勿战为上。”
罗本中,“必须迎之”,代表的是曹军中的一种普遍的观点,这也是曹仁后来没能坚持“坚守勿战为上”的重要原因。

    约战四五合,丁奉败走,牛金引五百军士追赶入阵。
毛本改为:
    约战四五合,奉诈败,牛金引军追赶入阵。
罗本中,丁奉不是诈败。周瑜和蒋钦轻敌,事前不会部置诈败。

    曹仁在城上望见牛金困于垓心,慌教左右备马。长史
  陈矫谏曰:“丞相以重任托付将军,牛金不听约束,妄自
  出战,以致如此。假使便弃此数百人,何苦将军轻出而救
  乎?”仁曰:“不然。牛金一失,则南郡不可保也。”遂
  披甲上马,引麾下壮士数百骑出城。陈矫于城上助喊擂鼓。
  曹仁领兵离吴兵百余步,逼于一沟之上。陈矫欲教曹仁只
  就那里住扎,遥与牛金为势。只见曹仁大呼一声,骤马就
  飞过浅沟。众皆奋力而过。仁独当先,挥刀杀过吴阵。徐
  盛迎之,不能当抵。曹仁杀到垓心,救出牛金。仁回顾尚
  有数十骑在阵不能得出,遂复回突入重围,所到之处莫敢
  拦阻,又救出这一彪军马。正遇蒋钦拦路,仁奋力冲散。
  牛金助威,仁弟曹纯亦引兵出,混杀一阵,吴军大败。曹
  仁得胜,缓缓而回。陈矫等迎门接着,举杯称贺:“将军
  真天神也!”
毛本改为:
    曹仁在城上望见牛金困在垓心,遂披甲上马,引麾下
  壮士数百骑出城,奋力挥刀,杀入吴阵。徐盛迎战,不能
  抵挡。曹仁杀到垓心,救出牛金。回顾尚有数十骑在阵,
  不能得出,遂复翻身杀入,救出重围。正遇蒋钦拦路,曹
  仁与牛金奋力冲散。仁弟曹纯,亦引兵接应,混杀一阵。
  吴军败走,曹仁得胜而回。
罗本中的战斗过程基本上和史书上的记载一样。在史书上,关于三国时期战斗过程的详细记载非常少,像赤壁之战这样重要的战争,史书上的记载都非常简略,像这样记载详细的战例非常难得。
  毛本弱化了曹仁的勇猛,淡化了吴军的失败,将“吴军大败”改成“吴军败走”。

    却说蒋钦兵败,折军数多,回见周瑜。瑜大怒,欲斩
  之,众将告免。
毛本改为:
    蒋钦兵败,回见周瑜,瑜怒欲斩之,众将告免。
罗本中,蒋钦的损失惨重。表明曹军战斗力的强悍,周瑜要与曹仁决战的不理智。

    早有细作渡江报知曹仁,仁慌与陈矫商议。
毛本改为:
    早有细作报知曹仁,仁与陈矫商议。
“慌”体现出甘宁攻击夷陵击中了要害。

    仁从之,遂令曹纯并骑将牛金,暗地领兵三千救曹洪。
  纯乃先使人报知曹洪,令洪在前诱敌,“吾当断后”。
毛本改为:
    仁遂令曹纯与牛金暗地引兵救曹洪。曹纯先使人报知
  曹洪,令洪出城诱敌。
罗本中给出了曹军的具体兵力,加上曹洪的兵力,围困甘宁的曹军不超过六千。

    瑜曰:“此处正当冲要之地,若分兵去救,倘曹仁引
  兵袭来,两下皆误。”吕蒙突然而出曰:“甘兴霸乃江东
  股肱之臣也,若不救之,何以使人哉?”
毛本改为:
    瑜曰:“此地正当冲要之处,若分兵去救,倘曹仁引
  兵来袭,奈何?”吕蒙曰:“甘兴霸乃江东大将,岂可不
  救?”
罗本中,周瑜有不想救甘宁的倾向;毛本中,周瑜没有这种倾向,只是询问办法。吕蒙的“突然而出”,是说吕蒙此时本不应该跳出来发言,因为周瑜并没有征询部下的意见。吕蒙表示出对周瑜的不满。

    蒙对瑜曰:“夷陵南僻小路,取南郡极便。只是山路
  隘险,可差五百小军去小路上斫倒柴薪,断绝此处。敌军
  若走,可得其马;如胜则连夜尽兵,便袭南郡,一鼓而可
  得也。”
毛本改为:
    蒙谓瑜曰:“彝陵南僻小路,取南郡极便。可差五百
  军去砍倒树木,以断其路。彼军若败,必走此路;马不能
  行,必弃马而走,吾可得其马也。”
罗本中,“只是山路隘险”是实施的必要条件,吕蒙也没有断言曹军一定要走此路,用的是“敌军若走”。“如胜则连夜尽兵,便袭南郡,一鼓而可得也。”是吕蒙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后面曹军也是如此认定形势的,只是由于周瑜中计,才使形势复杂起来。
  毛本中,毛纶父子让吕蒙断言“必走此路”。毛纶父子不懂,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没有什么是一定的,只有可能。将领要做的就是权衡利弊,在可能之间做出选择。任何决策都带有风险,关键在于如何权衡风险与利益的比重。
  周瑜拨出五百军士去砍伐树木,为此,这五百军士将不能参加夷陵城下的战斗。但对上万人的大军,有没有这五百人,并不影响全军的战斗力。所以,既使曹军不走此路,对东吴也没什么损失。但如果周瑜要在此处埋伏军马,截击曹军,就必须留下数千军马,如此势必就会大幅度削弱东吴军在夷陵城下的战斗力。曹军如不走此路,对兵力并不宽裕的周瑜来说,浪费这样多的兵力,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却说曹洪、曹纯、牛金共议甘宁之事,洪曰:“即目
  周瑜兵至,怎生迎敌?”牛金曰:“先使人报南郡,然后
  某为先锋迎之。”洪遣人报曹仁。次日,吴兵至,鼓声大
  震,曹兵迎之。
毛本改为:
    却说曹洪、曹纯、牛金闻周瑜兵将至,先使人往南郡
  报知曹仁,一面分兵拒敌。及吴兵至,曹兵迎之。
罗本中,曹洪和牛金的对话,是曹军在夷陵战败的原因,牛金不能正确估量自己。在南郡城下,牛金力主出战,大败蒋钦,牛金便自以为勇了,忘记了其实是全仗曹仁之勇。
  毛本中,曹军为什么要以寡敌众,其中原因没有交待,会使读者感到不可理解。

    吴兵得马三百余匹。周泰驱兵日夜赶到南郡,正遇曹
  仁军马。
毛本改为:
    吴兵得马五百余匹。周瑜驱兵星夜赶到南郡,正遇曹
  仁军来救彝陵。
“三百余匹”是史书上的数目。罗本中的“周泰”可能是“周瑜”。



  周瑜带三千轻骑,到油江口来,意在翻脸后袭击刘备。玄德曰:“若提兵来,若何?”说明刘备早已意识到了这种危险的存在。“孔明于油江口摆开战船,岸上就列许多军马。”目的就是打消周瑜袭击刘备的念头。“瑜见军势雄壮,心甚不安。”周瑜被震慑住了。还没开始打南郡(江陵),周瑜就表现出轻敌而又稚嫩。
  在孙乾来与周瑜作贺时,周瑜等人正在谈论刘备,说明周瑜对刘备可能插手南郡是有所顾虑的。按理说,周瑜即将攻打南郡,应该商量如何对曹仁作战才是。罗贯中不写周瑜在与曹军开战前,讨论如何对付曹军,反而谈论刘备,既表现了周瑜对曹军的轻视,诠释了吴军初战失利的因由;又照应了周瑜与刘备相见的情形,诠释了刘备说周瑜拿不下南郡的用心。周瑜原本对刘备是防范的,当看到刘备对自己如此轻蔑,立即就中了诸葛亮的激将之计,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如何对付曹军身上,完全忽视了对刘备的防范。表现出周瑜政治上和人情世故上的不成熟。罗贯中对周瑜的智慧,一直不是赞赏的笔调,间接地诠释和批评了,在孙策死后,东吴事业未有寸进;赤壁之战大胜后,(赤壁之战,罗贯中表现的不是周瑜多么有智慧,而是曹操骄傲、轻敌所犯的错误。)竟让刘备作大。这一切,周瑜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描写了周瑜在夺取南郡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成熟,是否就要抬高周瑜的对手诸葛亮?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罗贯中没有那份“好心”,其赋予诸葛亮的一贯秉性是,智慧从来不用在正经地方上,要么作无用功,要么反动,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具体分析,在下一回刘备夺取南郡后,阿鸯将结合历史,一并论证。


  在围绕争夺南郡的过程中,罗贯中一直在昭示一个道理:欺敌者亡。

  回到大寨后,周瑜刚说完:“吾弹指可得南郡,落的虚做人情。”即随问帐下将士:“谁敢先取南郡?”轻敌之意,一览无余。是不是东吴的所有将领都轻敌呢?起码有一人不是,甘宁。甘宁一贯好战争功,且反应迅捷,此次却不曾争先。轻敌的蒋钦,在勇猛善战且斗志极盛的曹军面前,立即碰了个头破血流,战前周瑜许诺的应兵也没有及时赶到。
  在曹仁要救牛金时,陈矫曾劝曹仁不要冒险,放弃牛金和数百将士。曹仁说:“不然。牛金一失,则南郡不可保也。”丧失了军心和斗志的军队,无异于一堆豆腐渣。将领可以不断地犯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但必须时刻把握住军心和士气。后来曹仁在樊城时,形势万分危急,却能坚守到最后,关键就在于曹仁深得军心,能够激励起将士们的斗志。关羽屡战屡胜,樊城遇挫,大军竟一夕溃散,关键就在于关羽不能洞悉军心和士气的变化。

  蒋钦兵败,周瑜不检讨自己的轻敌之过,而是大怒,欲斩蒋钦,并想立即出兵决战。如果当真此时决战,在斗志正盛的曹军面前,胜负实在难以预料。幸而甘宁及时劝止了周瑜的鲁莽行为,此处再次显示了甘宁是一个深有谋略的将领。此处甘宁对周瑜表现得很不恭敬,开口就是:“都督未可造次。”流露出对周瑜诿过于蒋钦的不满,和对周瑜缺少谋略而蛮干的轻蔑。后来,甘宁被困夷陵,周瑜意欲不救,未尝不是对甘宁的报复,但却立即遭到了吕蒙的激烈反对。在上有元老程普,下有悍将吕蒙的挤压下,周瑜立即改变了初衷,为了释疑于诸将,本可不必周瑜亲往的救援,周瑜却亲往了。在问到凌统是否愿意代守大营时,凌统本与甘宁有仇,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问到谁愿突围先入时,周泰立即愿往,周泰是孙权最信任的将领,救过孙权的命,本没有必要以此为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朝气向上的集团中,见死不救是极不得军心的。孙权集团能够打败强敌而三分天下,绝不是因为某一个人的足智多谋,而是因为它有一群能够以大局为重的将领。

  为什么取了夷陵,南郡就会势孤?据史书记载,周瑜率数万吴军攻打南郡。从演义中,我们也可以推算周瑜军队的数量。赤壁之战与曹操对峙时,周瑜有三万军马。袭击乌林时,派出的太史慈和董袭两支人马共六千人,直接归入了孙权去攻打合淝。在周瑜率军攻打南郡时,虽然可能又补充些人马,但也不会超过三万。所以周瑜的人马和曹仁相比,不会占有绝对优势,更不可能达到“十则围之”的水平。周瑜如果不先取夷陵,就必须分军防备夷陵方面的曹军攻击吴军的后勤补给线,这样吴军的兵力就不足以围困南郡。如果夷陵丢失,南郡外围就再没有曹军,襄阳的曹军距离南郡太远,吴军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全力围困南郡,南郡孤城,得不到补充,陷落是早晚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当听到吴兵去攻打夷陵的消息时,曹仁会“慌”与陈矫商议。

  在南郡城下,曹军打败了吴军先锋蒋钦,曹纯、牛金等人随即产生了轻敌的思想。所以才有让曹洪弃城,准备围歼甘宁于夷陵的举动。面对数倍于己的东吴军,牛金竟要以寡敌众,还是源于南郡城下初战告捷后的轻敌,结果导致曹军在夷陵的迅速败退。吕蒙原本预计十日可完成夷陵的救援,结果东吴军仅用六天就重新返回到南郡城下,其顺利程度远超过周瑜和吕蒙的预料。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曹纯、牛金等人的轻敌,进而导致战术运用的失当。
  如果曹军能在夷陵拖住周瑜,凌统留守的南郡城下大营,就有可能被曹仁攻破。到那时,东吴军粮草、辎重尽失,周瑜就不得不退兵了。

  罗贯中这样描写江陵的争夺战,用意还在于要阐明赤壁之战双方之所以胜负的原因。失败的源于轻敌;获胜的也绝不是一人之智,而是源于众人的齐心协力。
作者: 孤狼在途    时间: 2006-11-2 00:23

加为推荐!
并非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楼主的创作态度显然很认真,也有数篇尚能作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还请楼主继续!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1-2 00:47     标题: 回复 #40 孤狼在途 的帖子

多谢老大。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2 12:57



QUOTE:
原帖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1-2 00:23 发表
加为推荐!
并非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楼主的创作态度显然很认真,也有数篇尚能作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还请楼主继续!

孤狼斑斑说出来~南飞作为文鸯饭丝团先锋,代阿鸯哥哥作答。
作者: 伤云    时间: 2006-11-2 18:42

虽然嘉靖本似乎更接近原本,但在下认为毛本从文艺上要优于嘉靖本,因此对楼主的观点颇多异议.

例如:

嘉靖本三国演义:
    往南屏山。离大寨只十余里,两路来杀孔明。于路正
  迎着东南风起。
毛本改为:
    往南屏山来。于路正迎着东南风起。

我以为这里"于路"二字已经足够说明有一段距离,至于是十余里,二十里,三十里,读者不关心,也就没有必要留.分"两路来杀",就两个带兵将领,难道能分三路?


嘉靖本三国演义:
    当日,徐盛、丁奉飞奔坛前。丁奉马军先到,
毛本改为:
    丁奉马军先到,
当日二字纯属废话,如果一日不能到,孔明早跑了,还用追么?另外前面已经说了是谁去追,这里又提,个人以为重复.

还有周郎观敌,身边是"谋士"还是"众将"的问题,"谋士"当然更符合实际,但是一个"谋"字,虽然突出了周郎是一个统帅,却弱化了周瑜本身的"谋"智谋之士身边怎么还有谋士?什么时候听说诸葛和司马身边还有谋士?.毛本改成众将,虽然不太符合实际,却显得周瑜一枝独秀.至于实际不实际的,三国是小说,不是史书,大处都能杜撰,小处有些脱楔又有何妨?

类似的还有很多,毛本的改动更多的是为了简练语言,加强或减弱对人物的突出,对比嘉靖本语言简练精当很多,单就文笔角度个人以为要强于嘉靖本.建议楼主还是从较大部分的内容差别上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妥当.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06-11-2 18:49 编辑 ]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4 02:08     标题: 回复 #43 伤云 的帖子

确实俭省了不少,不过仅仅利于普及,文艺两个字谈不上。

1、曹操败走华容道也是“于路”所见,这个路程是多少?两将分三路的可能性固然不大,一路可不可以?只有十里路却要分两路过来杀诸葛亮,足见周瑜对诸葛亮的忌惮,同时也反映出诸葛亮对周瑜吃的多么透——早早做好防备,还故意等半天让二将来追。细微处方见人物刻画的功力,像毛氏那样改,大大降低了人物形象的深度和细腻之处。

2、南飞以为此处并不是重复,而是反复,意在加深紧张的氛围——人们第一次看的时候,未必记得诸葛亮数回之前嘱咐刘备派人来接他。毛氏这样改,意境全无,和某个自以为史记"凡多三石字"酸儒改把李广射虎改成“夜,疑石为虎射之,平明再射,不复入”一样。文字是俭省了,读起来也就没啥趣味了。(说句题外话,抄红楼那些家伙也有这个毛病,有趣的东西被改没了不少)

3、所以诸葛亮六出岐山不成,司马懿被打的缩乌龟壳;只有自己也多谋的曹操借助身边如雨谋臣横扫天下。在演义中,老曹打仗的胜率和谋臣的建言率成正比。

恰恰大处可以虚构,小处绝对不能杜撰,只有以实写虚才能达到艺术的真实。西方现实主义派崇尚“除了名字是虚构的,其余都是真实的”亦是此类。

最后,至于毛本“加强或减弱对人物的突出”。南飞以为,“尊刘攘曹”之风今日可以去了,保护普及的必要性也不大了,还是还名著原貌为好。

ps:伤云兄先过南飞这一关吧。
作者: 伤云    时间: 2006-11-4 03:41

确实俭省了不少,不过仅仅利于普及,文艺两个字谈不上。

当初落笔仓促,文艺二字说的是有点大了,但我仍然认为,毛本在大多数地方的文字修改不是俭省,而是精练


1、曹操败走华容道也是“于路”所见,这个路程是多少?两将分三路的可能性固然不大,一路可不可以?只有十里路却要分两路过来杀诸葛亮,足见周瑜对诸葛亮的忌惮,同时也反映出诸葛亮对周瑜吃的多么透——早早做好防备,还故意等半天让二将来追。细微处方见人物刻画的功力,像毛氏那样改,大大降低了人物形象的深度和细腻之处。

一路水军,一路马军....走成一路怕也不太可能吧。水陆包围,也不见得怎么忌惮啊,我觉得连说周郎思路周详都谈不上,若是只有水路或只有陆路,诸葛亮从另一条路跑了怎么办?正常思考都会把逃路堵死。

另外就没看出诸葛等了这两个人的地方,十数里,大约6公里?马的时速是多少?没研究过,不过20公里差不多吧,那么6公里也就20分钟的事,怎么个等法啊?而且“当日”二字,南飞不觉得多余?


2、南飞以为此处并不是重复,而是反复,意在加深紧张的氛围——人们第一次看的时候,未必记得诸葛亮数回之前嘱咐刘备派人来接他。毛氏这样改,意境全无,和某个自以为史记"凡多三石字"酸儒改把李广射虎改成“夜,疑石为虎射之,平明再射,不复入”一样。文字是俭省了,读起来也就没啥趣味了。(说句题外话,抄红楼那些家伙也有这个毛病,有趣的东西被改没了不少)

这个....也许是我读书水平有限,我没感觉出氛围的加深,我只感觉到多余。


3、所以诸葛亮六出岐山不成,司马懿被打的缩乌龟壳;只有自己也多谋的曹操借助身边如雨谋臣横扫天下。在演义中,老曹打仗的胜率和谋臣的建言率成正比。

文字的刻画和人物的评价是一回事么?就文论文,在这里用“众将”替代“谋士”,我的感觉是保持了周郎智将的风格,纯粹是文字上的推敲而已。

既然提到了人物评价,那么我也提一句,正是诸葛和司马这两个人棋逢对手,才造成六出歧山一场空。换个曹真之流的上来,诸葛还用六出?


4、恰恰大处可以虚构,小处绝对不能杜撰,只有以实写虚才能达到艺术的真实。西方现实主义派崇尚“除了名字是虚构的,其余都是真实的”亦是此类。

小处如果不能杜撰,那么三国里大部分的武将对打就都可以删除了,这种双方武将往来交锋的打法,恰恰是中国演义小说的传统杜撰。三国演义历来就称三实七虚,我们要看的是一部好看的演义小说,不是孙吴兵法。

最后,至于毛本“加强或减弱对人物的突出”。南飞以为,“尊刘攘曹”之风今日可以去了,保护普及的必要性也不大了,还是还名著原貌为好。

尊刘攘曹这个思想的确是在毛本里被放大了,然而基调在诸多三国古本中都已经定下,这其中也包括嘉靖本。自己怎么想无所谓,但如果带着否定这一思想基调的心情去读三国,那岂不是让上帝去读马克思主义么?


文字上的东西见仁见智,思考方式的差别,对文字语境的不同理解使得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很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个没有必要强求一致。文鸾兄的帖子,我是很感兴趣的。但我以为研究两个版本的异同,更应该注目于内容的差别,而不要被寻章摘句浪费了精力。我举这几个例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不管毛本的改动在诸位心中如何,但自清以来嘉靖本的没落和毛本的兴盛就说明毛本至少在语言文字上更为广大读者接受。演义小说不是阳春白雪,广泛读者百年的认同难道不能说明问题么?


最后说一句我个人读小说的习惯,对于古典小说,我更倾向于向作者靠拢,而不是用现代的观点去审视古人的作品。毕竟数百年的变迁,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实在太大,如果一味的用现代的新观点,新思潮去读古人的小说,那么很可能错过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含义。我以为鲁迅先生若是生在明朝,就决不会说出刘备作伪,诸葛似妖的评语来。
这个想法,自初中学习《孔乙己》时面对着教辅书上铺天盖地的,被专家鉴定为鲁迅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微言大义”时就已经形成,多年下来自以为颇有心得,不知道南飞以为如何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06-11-4 03:46 编辑 ]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4 13:28     标题: 回复 #45 伤云 的帖子

有些地方确实精炼,不过多数地方改的水平猛降,尤其是关于军事和人物刻画的地方,乏善可陈。

1、在网吧包夜的时候手头没书,还真没注意到是两个兵种~老罗在这里强调时间是针对诸葛亮装神弄鬼的,对此阿鸯哥哥的分析很精辟:
===========
三更时东南风起,周瑜立即派徐盛、丁奉到祭坛去杀诸葛亮,祭坛到大营仅有十余里,“徐盛、丁奉飞奔坛前。”到祭坛的时间应该不超过四更,祭坛上的士兵回答是诸葛亮刚刚下坛。罗本中,“江边小卒”却说诸葛亮“傍晚”就下船走了,似乎与祭坛上士兵的回答矛盾,所以毛本改为“适间”。
  如果按毛本,行文上罗贯中似乎没有必要如此啰嗦,让两个人指出诸葛亮的去向。只需让守坛士兵回答:“昨晚一只快船停在江边。恰才孔明披发下船,那船望上水去了。”
  罗本中,守坛将士的回答很可能是诸葛亮所教。实际上,诸葛亮没等风起,傍晚就下船了,却被江边的小卒偶然看到了。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早就下船了?诸葛亮是为安全起见。诸葛亮傍晚就下船了,徐盛四更才赶到,怎么还能追上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有意要等周瑜派人来追,如此方能卖弄一番,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让人说他刚走,目的就是让人来追他;如果坛上的人据实回答,徐盛就不会再追了,明显追不上了。“江边小卒”已经说了,诸葛亮“傍晚”就下船走了,徐盛为什么还要追?明摆着追不上吗。如果此时换作读者的你来当徐盛这个差,你会不会追?不追?那你就等着回去挨领导的臭骂吧,为什么骂你?因为守坛的人还说了:“军师却才下坛去了。”你连追都不追,你怎么就知道哪个说的是假话,哪个说的是真话?
  东南风三更时才来,罗本中,诸葛亮“傍晚”就已经下船了,对应前面的“孔明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并不见风。”意思是说,这风不是诸葛亮祭来的,是“老天爷”早就安排好的,诸葛亮只不过是预测到了而已。也就是说,没有诸葛亮,周瑜也照样能在此时打败曹操。换句话说,赤壁之战,诸葛亮屁功没有。
=============
再结合后面老诸起初不挂帆,故意等二将追近了炫耀一番(子龙也乘机show了一把神射)才扬帆速归,整个推导非常合理,“当日”正是针对诸葛亮的“昨夜傍晚”。不过,南飞也觉得用这个词不太好,改成四更之类的效果更好。

2、呵呵,大家演义都翻烂了,自然不觉得。连阿鸯哥哥都没有对此加以阐述。

3、呵呵,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曹真做主帅的时候,司马懿是言出必中,感觉和诸葛亮水平相当。后来自己当家反而处处受制。南飞以为,老罗的寓意还是比较明确的。

4、三国演义历来是“七实三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通常不会去翻《三国志》逐个对比,得出这个结论凭的是生活经验。

至于单挑,演义的虚构其实无碍于真实,甚至可以说,使用一种简单明了的办法揭露兵要。这个南飞以前专门分析过,你要有兴趣看我贴在后面。而且,演义有条潜规则:兵力悬殊时不单挑——否则刘备集团早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用不着四处逃难了。

最后,相对历史,罗本有弱化君王以及派系斗争的倾向,但“尊刘攘曹”确实属于毛氏的再创造。琅琊的今宵太守对此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见解:“演义里面用”公“做第三人称称呼的只有关羽和曹操两人,而毛本把所有曹公、公都给改了。”

红字:其实阿鸯哥哥写的时候也不是每处不同都分析,只是针对某些体系做系统性的阐述。其实阿鸯哥哥写这些的最初目的是推广罗本,当时评论很少,后来才越写越丰富。省与不省这个分寸也是人各有异,大家看阿鸯哥哥的帖子,侧重点也是各有不同,这一点也难统一。不过,南飞最担心的是,开了这个口子只怕越写越少,这种大工程就和练跑步一样,偷懒不得。

其实阿鸯哥哥的分析已经非常接近古代标准,只不过跳出朱程儒学的窠臼。古代的有识之士都不把鬼神之说放在心上,比如王夫之——虽然南飞对老罗是否也这样持
保留态度。

关于单挑:
南飞在此只分析貌似最具有空想色彩的单挑。读过正史的人都知道,古代开战是不单挑的。三国志上面有记录的单挑只有一次(而演义却偏偏把这唯一的一次单挑给删掉了),遍数二十四史几乎找不出十次单挑来。但是,以智谋军事为主题的演义却写了几百次单挑,几乎每战都有。其实道理说出来很简单:首先从表现人物上来说,要在战场上表现一个英雄人物,最直接有力的方法就是斩杀敌方主将(这点可以参看当今的电影)。而描写复杂紧张的战场厮杀对文学来说难度很大,写多了读者看着也烦。单挑是跳过这个障碍最简捷的手法:寥寥几个字胜负立分,不必劳神便知英雄是谁。其次从兵法上来说,两军对阵拼的就是看谁先露出缺口,优秀的指挥官要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这个战机,最大限度地集聚指挥己方战士撕裂这个缺口,从而击败敌人。(所以古代的优秀指挥官大多爱护士卒或者军令严苛以使士卒用命)在演义中,当己方将领单挑取胜的时候,正是对方将士沮丧士气下落的“缺口”,恰合兵要。同时演义单挑有一个大前提,即双方兵力大致相当,否则刘备也不用到处流浪了。在现实中,如果发现战场上敌人不会和你单挑,只要稍微想想就知道,取胜的关键在于士气和制造局部优势兵力攻击薄弱环节。演义中很多刻意虚构的情节,更是在反复强调这些基本原理,有心人一眼即能领会。像界桥一战的一波三折的喜剧便是一个典例,本来在历史上此战袁绍完胜。袁绍掷鍪死战激励战士们拼死杀敌,连赵云都冲不进去;而看见刘备三兄弟出现后惊慌失措,只顾逃命,致使士卒败退公孙瓒挽回败局。将勇则兵勇,将怯则兵散,岂非行军用兵之关键?
作者: 伤云    时间: 2006-11-4 16:33

首先提醒,三更到四更,是2个小时,而十余里路,马跑大约20分钟就成。文鸾兄在此处对时间概念的把握在下实在是不能赞同。

另外两个小卒的言语差别我比较认同是前后矛盾。毕竟文鸾兄的结论都是个人的推论,而在原书中没有比较有力的证据。

对于人物的喜好见仁见智,这个就不想和南飞兄争论了。
不过还是要废话一句,就小说来说,诸葛亮这次成功的天气预测给了周郎充分准备周密计划的机会。之前周郎吐血,说明他自己也认为冬天刮东风难度比较高,曹操也有相同观点。而诸葛亮则成功的预计到了这次回暖天气,并精确的确定了东南风起的时间,使得黄盖的诈降计起到应有的效果,使得周郎能够以有备攻无备。否则即使东南风起,仓促之间周瑜能否组织起有效攻击?会不会给曹操以准备防御的机会?
此处对天侯的把握,诸葛要高上曹操和周瑜一筹,诸葛不但不是没起作用,反而对周瑜的作战计划制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三实七虚....笔误笔误....不好意思.....

至于单条,我只是举个例子。根据八十年代后对三国演义的整理,脱漏错讹处不下800,但这并不影响阅读。

最后说一个我觉得很严重的问题:毛本三国是以李卓吾评本作为依据修改的,而学术界目前多以为李氏版本属于志传本系列,和嘉靖本并行,而没有前后隶属关系。毛本也根本不是根据嘉靖本进行的修改创作,那么文鸾兄的主题是不是有些不太合适呢?


另:我会发一篇沈伯俊先生关于三国版本的论文,希望能够有所裨益。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06-11-4 17:47 编辑 ]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4 18:54     标题: 回复 #47 伤云 的帖子

呵呵,他就没有精确估计,随口说了一个四更(南飞也就顺手跟风了)。

呵呵,不管是作者疏漏还是传抄误写,都不可能在这么小的范围内,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有意为之。

诸葛亮给周瑜写那十六字最后不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吗?周瑜的战前准备已经相当充分了,有没有诸葛亮的天气预报都能一举破曹。当然,有了诸葛亮的预报,战果更大是事实。不过,这里不能回避的是,诸葛亮天气预报的主要作用还是为刘备集团捞战果,这同盟确实很没有诚意。

诚然,南飞也觉得毛氏父子拿到的版本已经面目全非,都算到他们俩爷子头上是有点冤。不过不管怎么说,原作者是罗贯中,而他们俩改动最大,这是事实。所以把他们拖出来当靶子,也无可无不可。这就好像大家看到不顺眼的总是骂罗灌水一样,如今毛氏父子也到了这一命运的轮回。
作者: 伤云    时间: 2006-11-4 21:00

看来在基本思路上我和南飞兄是一致的,只不过区别于对文字的不同理解。

又及:我不是拥刘派,不过冲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和一篇前《出师表》,个人对诸葛同志还是很敬重地~~因此对于小说中赤壁之战还是要给诸葛说上几句。如果周瑜能够不借东风就打败曹操,何以想到风向的事情就郁闷到吐血?曹操若不是认为冬天没有东南风,又怎么能有恃无恐?“东南风”三个字,诸葛亮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甚至曹操手下的主要谋士都想到了,然而只有诸葛亮把握住了东南风这一对于火攻来说几乎是决定性的战机。如果缺少了这次精准的天气预报,那么周郎在东南风起的时候的动作就未必那么迅速准确,曹操也不会连反应过来的时间也没有。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5 10:00     标题: 回复 #49 伤云 的帖子

呵呵,英雄所见略同。

东风肯定是关键因素。不过,曹操之所以反应迟钝主要是他太骄傲。老曹的谋略和公达、程昱差不多,而这两个人早就看出来了。他们早就想到了“冬至一阳回”会友东南风,结果程昱话都还没说完,老曹就开始卖弄了——在南飞记忆中,这是老曹唯一一次卖弄学识。只不过由于发生了“刘馥事件“,搞得两人不敢在众人猛拍马屁的时候和老曹顶牛——可惜曹营无田丰、王累。直到最后烧船那天,程昱才极其小心的提醒老曹:东风不吉祥啊;都不敢明说敌人要烧过来了。如果不是他脑袋始终很清醒,后面根本看不出来黄盖有诈。老曹这个时候都还没有警觉。所以老曹怎么着这次都在劫难逃。只不过周瑜的战斗部署无法做到那么完善。伤云兄没有细看第95、96回~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一相地位,南飞也是认同的。不过老罗写演义的侧重点并不在这个上面,周瑜都给他设定成那样了,诸葛亮的形象和历史上恐怕也大有区别。
作者: 伤云    时间: 2006-11-5 10:34

对于东南风的重要性,由以下可见一斑。

首先是周瑜的表现。
在诈降计、连环计都已经取得成效,一切事前谋划都基本就绪的前提下,东南风三个字,让周郎从点将台走进了病床。如果没有东南风周郎也能成功,那么他又何必有如此郁闷?

其次是曹操方的表现。
曹公手下的著名谋士都表现出了对东南风的极大忧虑,可惜被曹操压了下去(窃以为如果换成沮授、田丰,必然不怕死的往上硬顶)。而曹操虽然自官渡后有些骄傲,毕竟还是一代谋相。东南风也已经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正是他认为在冬天没有东南风,才会如此有恃无恐的实行连环计(此处文鸾兄也有论述)。

最后说一句火攻。
在以风帆为主要动力的古代,水战的风向尤其重要,所谓顺风一千、逆风一百。逆风行船,船速缓慢,必然会给敌方以反应的时间。从小说里也能看出,黄盖火船不是没有被看出来,而是速度太快,没来得及阻挡。而凡用火攻,必借风力。逆风纵火,烧到自己不说,还无法在曹军战船上形成蔓延之势,造成混乱。妄自猜想一下:曹操水军都督是于禁,人品虽然不怎么样,稳定军心临危不乱的本事却很突出。如果给了他时间,面对蔓延不广的火势,混乱还能不能制造得出来就很难说。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5 13:08     标题: 回复 #51 伤云 的帖子

呵呵,逆风只怕还没冲到跟前就把自己给烧没了,不要说混乱敌人了。赤壁前夕曹军底下确实风气不正。不过如果郭嘉在,只怕他还是有办法让老曹把他的正确意见听进去。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1-9 00:24     标题: 南飞弟和伤云兄的论战真是精彩.

南飞弟和伤云兄的论战真是精彩.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1-9 00:28     标题: 诸葛亮一气周瑜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02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诸葛亮一气周瑜


  却说曹仁拆开计策观毕,大喜,便传令教五更造饭,平明大小军马尽皆出城;城上遍插旌旗,虚张声势,军分三门而出。
  却说周瑜自救出甘宁,未及六日,陈兵于南郡城外。见曹兵分三门而出,瑜上将台观看,见女墙边虚搠旌旗,无人守护;又见军士腰下各束缚包裹。瑜心暗忖,曹仁必先准备走路,遂下将台号令左右,分布两军为翼;如前军得胜追赶,只待鸣金方退,退步就教程普督后军,“吾亲自取城”。当日对阵,鼓声响处,曹洪出马搦战。瑜自至门旗下,挥鞭指点:“谁人向前?”一人应声而出,乃韩当也,与曹洪交锋。战到三十余合,洪败走。曹仁自出,大呼姓名,搦周瑜战。周泰出马,与曹仁战十余合,仁败走。阵势错乱,后军先退,曹仁、曹洪两个压后。周瑜指两翼军杀出,曹军大败。周瑜自引军马追赶到南郡城下,曹军皆不入城,望西北而走。韩当、周泰引前部尽力追赶。瑜见城门大开,城上又无人,指点众军抢城。数十骑当先而入。瑜在背后纵马加鞭,直入瓮城。陈矫在敌楼上望见周瑜亲入城来,暗暗喝采道:“丞相妙策如神!”一声梆子响,两边弓弩手一齐发,势如骤雨。争先入门的都颠入陷马坑内。瑜急勒马回时,被一弩箭正射中右肋,翻身落马。牛金从城中杀出,来捉周瑜。瑜却得徐盛、丁奉二人舍命救去。城中曹军突出,吴兵自相践踏,落堑坑者无数。程普急收军时,曹仁、曹洪分兵两路杀回。吴兵大败。凌统引一军从侧首截出,救了吴兵。曹仁引得胜兵进城。程普收得败军,伤折数多。
·494·
丁、徐二将救了周瑜到帐中,唤行军医者用铁钳子钳出弩箭头来,将金疮药掩塞疮口,疼不可当,饮食俱废。医者言曰:“此箭头上有毒,急切不能痊可。若怒气冲激,其疮复发。”程普令三军紧守各寨,不许轻出。三日后,牛金引一彪军来搦战,程普按兵不动,牛金骂至日暮方回。次日又来骂。至三日,程普恐瑜生气,不敢报知。牛金直来寨门外叫骂,单要捉周瑜。程普与众商议:“不若暂且罢兵,回见吴侯,却再理会。”众皆言曰:“论之甚长。”
  却说周瑜虽患疮痛,心中自有主张;已知曹兵常扣寨前叫骂,只等众将来禀。一日,曹仁自引大军,擂鼓呐喊,前来搦战。程普拒住不出。周瑜唤众将入帐而问曰:“何处鼓噪呐喊?”众将答曰:“军中教演士卒。”瑜大怒曰:“何敢欺我也!吾已知曹兵常来寨前痛骂我军。程德谋既然总兵,何为不出?请来吾亲问之。”程普至,普曰:“某为见公瑾疮盛,医者嘱言甚勿轻触。果是曹兵连日搦战,造次不敢报知。”瑜曰:“汝等不战,主意若何?”普曰:“众将皆欲收兵,暂回江东。待公疮平复,却作区处。”周瑜听罢,于床上奋然起而言曰:“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岂可为吾一人,而废国家之大事乎?”言讫,乃披甲上马。诸军众将,无不骇然。遂引数百骑出营前,望见曹兵已布成阵势,曹仁自立马于门旗下,扬鞭大骂曰:“周瑜孺子,料必横夭,再不敢正觑吾兵!”骂犹未绝,瑜从群骑内突然而出,曰:“曹仁匹夫!见周郎否?”曹军看见,尽皆惊骇。曹仁回顾众将曰:“可大骂之,以激此战!”众军厉声大骂。周瑜大怒,使战将出迎。比及潘璋欲出,周瑜大叫一声,口中喷血,坠于马下。曹兵冲来,众将向前抵住,混战一场,救起周瑜,回到帐中。程普问曰:“都督贵体若何?”瑜密与普曰:“此吾之计也。”普曰:“计将安在?”瑜
·495·
曰:“吾身体苦无痛楚,欲令曹兵说我病危,必欺敌也。可使心腹人数十骑去城中诈降,说吾已死。今夜曹仁必来劫寨。却于四下埋伏,一鼓而可擒曹仁,必得南郡矣!”程普曰:“此计大妙!”随就帐下举起哀声。众军大惊,尽传言都督箭疮大发而死,各寨尽皆挂孝。
  却说曹仁在城中与众商议,言周瑜怒气冲发,金疮进裂,以致口中喷血,坠于马下,不久必亡。正论间,忽报吴寨内走出十数军士到来,有密报的言语。中间亦有二人,原是掳过去的。曹仁慌忙下厅问之,军士曰:“今日周瑜在阵前金疮碎裂,归寨而死,即目众将收拾挂孝。我等皆被程普之辱,故特归投,以报此事。”曹仁大喜,赏赐了毕,随即商议:“今晚便去劫寨,夺周瑜之尸,斩其首级,送赴许都。”陈矫曰:“此计速行,不可迟误。”曹仁拨牛金为先锋,自为中军,曹洪、曹纯为合后,尽数起兵。当日黄昏,调拨已定。初更后离南郡,径取周瑜大寨。来到寨门,不见一人,突入中军,但见虚插旗枪而已。情知中计,急慌退军。四下炮声齐发,东门韩当、蒋钦杀来,西门周泰、潘璋杀来,南门徐盛、丁奉杀来,北门陈武、吕蒙杀来。曹兵大败,急望南郡而来,三路军兵皆被冲散,首尾不能相救。先说曹仁引十数骑杀出重围,来投曹洪,洪等一枝军马已散太半,只得奔走。杀到五更,离南郡不远,一声鼓响,凌统又引一军拦住去路,大杀一阵。不敢回南郡,径投襄阳大路而走。吴军赶了一程自回。
  周瑜、程普收住众军,径到南郡城下,见旌旗布满,敌楼上一将叫曰:“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原来孔明定计,令赵云至城外埋伏,只等曹仁尽发出城,却扮作曹兵连夜取了南郡,杀了陈矫等一行之人,随即安抚居民。)周瑜大怒,使甘宁引数千马军,径取荆州;凌统引数千马军,径取襄阳;然后却再取南郡未
·496·
迟。正分拨之间,忽然探马急来报说:“诸葛亮自得了南郡,遂用兵符诈调荆州守城军马来救,着张飞一阵来都杀败了。曹军北逃,张飞就在荆州城中住扎。”又一探马飞来报说:“夏侯惇在襄阳,被诸葛亮差人赍兵符,诈称曹仁求救,惇速引兵进发,却教关云长取了襄阳。”三处城池,亦不费力,尽皆属刘玄德。周瑜曰:“诸葛亮怎得兵符?”程普曰:“拿住陈矫,兵符尽属此人。”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进裂。未知性命如何?

·497·


以下为气概文鸯注:

    却说周瑜自救出甘宁,未及六日,陈兵于南郡城外。
毛本改为:
    却说周瑜救出甘宁,陈兵于南郡城外。
吕蒙在出发救援前,原本预计不出十日,便可凯旋。结果,“未及六日”,便就重新返回到南郡城下,比吕蒙原本就很乐观的预计,还要顺利得多。由此透露出的信息是,若非曹军在夷陵城下的错误战术,曹军本不会失败的这样快。

    瑜自至门旗下,挥鞭指点:“谁人向前?”一人应声
  而出,乃韩当也,与曹洪交锋。
毛本改为:
    瑜自至门旗下,使韩当出马,与曹洪交锋;
以韩当的元老身份,周瑜不会去指令韩当出马的。

    曹仁自出,大呼姓名,搦周瑜战。周泰出马,
毛本改为:
    曹仁自出接战,周泰纵马相迎;
罗本中,曹仁的做法意在激怒周瑜,使之失去冷静,为使周瑜中计创造条件。

    仁败走。阵势错乱,后军先退,曹仁、曹洪两个压后。
毛本改为:
    仁败走。阵势错乱。
若是真败,通常是前军先退。罗本中,“后军先退”,透露出这是有预谋的诈败。周瑜没能对这个反常现象引起警觉,是其轻敌的结果。

    程普收得败军,伤折数多。
毛本改为:
    程普收败军回寨。
“伤折数多”反映出周瑜轻敌带来的严重后果。

    程普与众商议:“不若暂且罢兵,回见吴侯,却再理
  会。”众皆言曰:“论之甚长。”
毛本改为:
    程普与众商议,欲暂且退兵,回见吴侯,却再理会。
罗本中,程普与众都认为应该退兵,说明当时形势对东吴军极其不利。
  毛本中,似乎只有程普想要退兵,反映不出东吴军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曹仁回顾众将曰:“可大骂之,以激此战!”
毛本改为:
    曹仁回顾众将曰:“可大骂之!”
罗本中,明确了大骂的目的。毛本中,似乎只是为骂而骂。

    周瑜大怒,使战将出迎。比及潘璋欲出,周瑜大叫一
  声,口中喷血,坠于马下。
毛本改为:
    周瑜大怒,使潘璋出战。未及交锋,周瑜忽大叫一声,
  口中喷血。坠于马下。
罗本中,潘璋还没有出去,周瑜就吐血坠马了。这样做有两样好处,第一,双方的注意力还集中在周瑜身上,周瑜可以充分表演,一旦潘璋出到阵前,双方的注意力就集中到潘璋身上了;第二,若等潘璋出到阵前,周瑜再吐血坠马,会使潘璋身处险境。
  毛本中,毛纶父子加了一“忽”字,意即周瑜吐血坠马前毫无征兆,这不符合周瑜的用心。周瑜为使双方将士信以为真,吐血坠马前一定要有所表演。

    曹仁慌忙下厅问之,军士曰:……
毛本改为:
    曹仁忙唤入问之。军士曰:……
罗本中,曹仁“下厅”问之,不经意的细节间,透露出曹仁之所以能够深得军心的原因。
  毛本中,曹仁“唤入”问之。看不到曹仁平等待人的特性。

    曹仁大喜,赏赐了毕,随即商议:
毛本改为:
    曹仁大喜,随即商议。
罗本中,虽然这一次“赏赐”错了,但可以看到曹仁的作风,所以在关键时刻,曹仁能得到将士们的死力。毛纶父子虽然只删掉了几个字,却删掉了一个有特点的曹仁;也使后来在樊城的危急时刻,众将士肯为曹仁效死守城,缺少了一个合理铺垫。

    曹仁拨牛金为先锋,自为中军,曹洪、曹纯为合后,
  尽数起兵。当日黄昏,调拨已定。
毛本改为:
    曹仁遂令牛金为先锋,自为中军,曹洪、曹纯为合后,
  只留陈矫领些少军士守城,其余军兵尽起。
毛本中,毛纶父子依据后文,添加了“只留陈矫领些少军士守城”,虽然啰嗦,倒也算不上错误。
  古时候,天黑后是要关闭城门的。周瑜中箭后,东吴军不会临城下寨,所以,正常情况下,白天江陵不会关闭城门、禁止百姓出入的。罗本中,“当日黄昏,调拨已定”,泄漏了曹仁劫寨的军事机密,使得诸葛亮得以派遣赵云埋伏。

    来到寨门,不见一人,突入中军,但见虚插旗枪而已。
毛本改为:
    来到寨门,不见一人,但见虚插旗枪而已。
先锋牛金非常莽撞。从牛金要求带五百军士突击蒋钦,到夷陵城下主张迎击周瑜,牛金一贯莽撞。如果不是“突入中军”,而是看到寨门的情形不对,就立即撤军,曹仁的损失不会那么大。从曹仁派牛金为先锋,而不是派一名非常谨慎的将领,说明曹仁是非常轻敌的。

    曹兵大败,急望南郡而来,三路军兵皆被冲散,首尾
  不能相救。先说曹仁引十数骑杀出重围,来投曹洪,洪等
  一枝军马已散太半,只得奔走。
毛本改为:
    曹兵大败,三路军皆被冲散,首尾不能相救。曹仁引
  十数骑杀出重围,正遇曹洪,遂引败残军马一同奔走。
罗本中,曹仁杀出重围,“来投曹洪”,说明正常情况下,曹洪这枝人马此时本应该是完整的,但由于前军见机得太晚,导致后军过于靠前,还是轻敌引发的恶果。罗贯中对战争的描写,几乎可以用作教材。

    不敢回南郡,径投襄阳大路而走。吴军赶了一程自回。
毛本改为:
    曹仁引军刺斜而走,又遇甘宁大杀一阵。曹仁不敢回
  南郡,径投襄阳大路而行,吴军赶了一程,自回。
毛本中,毛纶父子认为,所有的将领都上场表演了,独缺甘宁,故补上。岂不知,甘宁此时正在镇守夷陵。

    周瑜大怒,使甘宁引数千马军,径取荆州;凌统引数
  千马军,径取襄阳;然后却再取南郡未迟。正分拨之间,
  忽然探马急来报说:“诸葛亮自得了南郡,遂用兵符诈调
  荆州守城军马来救,着张飞一阵来都杀败了。曹军北逃,
  张飞就在荆州城中住扎。”
毛本改为:
    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乱箭射下。瑜命且回军商
  议,使甘宁引数千军马,径取荆州;凌统引数千军马,径
  取襄阳;然后却再取南郡未迟。正分拨间,忽然探马急来
  报说:“诸葛亮自得了南郡,遂用兵符,星夜诈调荆州守
  城军马来救,却教张飞袭了荆州。”
毛纶父子信手胡改,根本就不经大脑。东吴军和曹军打了一整夜,而且还是野战,根本没有攻城的器具,周瑜不可能“便命攻城”。探马要得到襄阳的消息,至少要三、五日后。从“忽然探马急来报”可知,这个“正分拨之间”,已经是赵云偷袭南郡几日后的时间了。阿鸯推测,之所以要等几日后才“分拨”,就是要等甘宁这枝人马从夷陵调回。否则,按毛本,甘宁参加了反劫寨的伏击,就无法解释周瑜为什么不立即“分拨”。



  夷陵打败曹洪等人后,南郡已成孤立之势,东吴军可以全力围困江陵,曹军主动撤出江陵也在情理之中。诡计就掩藏在这貌似合理之中。周瑜刚在夷陵城下打败曹军,对曹军又轻视起来,更没想到曹操还会留有诡计。周瑜急于得到江陵,以证明自己判断和能力。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周瑜完全忽视了曹军诈败中的反常现象。
  周瑜为什么要亲自抢城?“瑜心暗忖,曹仁必先准备走路,”周瑜并没有把自己的看法告诉众人,让前军不得擅自停止追击,也有不想让前军将领获得抢城功劳的成份,想把抢城的功劳留给自己的本部人马。
  周瑜轻敌的结果让东吴军损失惨重,也让周瑜头脑清醒了些。周瑜如果就此返回江东,必将颜面尽失,周瑜不得不苦心算计。得胜后的曹军,再次耀武扬威起来,对东吴的圈套毫无防备。陈矫的一句:“此计速行,不可迟误。”曹军竟连劫寨要保密都懒得作了。“当日黄昏,调拨已定。”早早地就弄得满城尽知。反观周瑜,为了保密,只让程普一人知情,连众将都瞒了。正应了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至此,刘备在诸葛亮的策划下,不费吹灰之力,轻取江陵,似乎十分高明。是否真的高明,我们不妨看一下历史上,刘备是如何取得江陵的。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赤壁之战后,周瑜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夺取江陵。而刘备却不费吹灰之力,早已轻取荆南四郡。结果,由于刘备的占领区和曹魏之间被江陵隔断,形成了东吴独抗曹魏的局面。这是当初周瑜没有想到的结果;也是现在东吴难以承受的结果。
  借荆州,准确的说,应该是借南郡或借江陵。刘备亟需发展空间,一见有机可乘,立即面见孙权;孙权和周瑜不得不吞下周瑜战略短视的苦果,把自己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江陵,拱手让给刘备。可是,诸葛亮不同意刘备去面见孙权,理由是太危险。诸葛亮错了。首先,孙权不敢杀刘备,害怕关羽北联曹魏夹击东吴。既不能杀刘备,则只能出让江陵,为了让刘备集团保住江陵,孙权就不能扣留刘备。事实上,刘备也是平安归来。借江陵,诸葛亮无功。
  顺带说一下周瑜。周瑜风流倜傥,少年得志,赤壁之战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可谓是春风得意。可是不久,周瑜就得意不起来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果实尽落刘备囊中,荆州大部为刘备所得,曹魏仅剩一小部分,东吴寸土未得(有点夸张)。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由于周瑜在战略选择上的错误,执意先打江陵。看到自己血战而得的江陵,马上要拱手让给刘备,急得周瑜忙出昏招,让孙权扣留前来商借荆州的刘备。周瑜虽然昏了,孙权还没昏,当然不能扣留刘备。平时自命不凡又极好面子的周瑜,眼见自己一手造成的恶果,而且还毫无办法挽回,真是窝心透了。给东吴造成了这样巨大的损失,周瑜急于将功补过。眼下,刘备是灰堆里的豆腐,既吹不得又打不得。周瑜一急,又出昏招,要带兵去打西川,这西川是那么好打的么?事情弄到了这一步,周瑜还活得成吗?演义中,“三气周瑜”虽然是虚构,倒是一点没有冤枉周瑜。

  一句话就能名正言顺到手的东西,何必兴师动众,还要使用不光彩的手段去弄到手。这就是站在战略高度,还是站在战术高度上的区别。刘备取得江陵的这段故事,是罗贯中在演义中对历史颠覆最大的一段情节。罗贯中如此颠覆,就是要表现诸葛亮的“精于术而疏于略”的本质。
  罗贯中如此颠覆这段历史,还有一个更“险恶”的用心。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致使关羽蒙难,蜀汉痛失荆州。由此,后人多叹息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能施展,痛恨东吴背盟弃义。但是,在演义中,罗贯中在这里却把首先背盟弃义的帽子,牢牢地扣到了诸葛亮的头上。在演义中,诸葛亮丝毫不把同盟之意谊当回事,处处以耍弄盟友为能事,却把自己的战略思想构筑在盟友的忠诚上,还有比这更蠢的人吗。

  很多人都认为是罗贯中神话了诸葛亮,罗贯中就是不能死而复生,否则一定会大呼:“气死我了!”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6-11-9 01:09

罗贯中要是能死而复生,看到楼上这么说。也一定会大呼:“气死我了!”

呵呵,说笑的,别太介意。

老罗怎可能是故意把诸葛写坏啊,兵者诡道也。曹操那么跟许攸胡扯,我们不是也觉得曹操奸的可爱吗?

刘备已经做了善人唱红脸了,诸葛做诡计唱白脸倒也合理。

至于刘备近伪诸葛近妖,这个已路人皆知的,按理是出于当时的人民群众的审美观恰可以接受那么个艺术形象。要是叫老罗活到现在重修演义,给我们BBS上老爱抬杠的刁钻读者拍砖,估计老罗也得怕了,怕会把诸葛的计谋都写的非常之隐晦,隐晦到看不懂的程度。(隐晦到那样的计策,也许就没了读者支持了吧?诶,这作者也挺难做的哈。)

又:

 

QUOTE: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赤壁之战后,周瑜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夺取江陵。而刘备却不费吹灰之力,早已轻取荆南四郡。结果,由于刘备的占领区和曹魏之间被江陵隔断,形成了东吴独抗曹魏的局面。这是当初周瑜没有想到的结果;也是现在东吴难以承受的结果。
  借荆州,准确的说,应该是借南郡或借江陵。刘备亟需发展空间,一见有机可乘,立即面见孙权;孙权和周瑜不得不吞下周瑜战略短视的苦果,把自己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江陵,拱手让给刘备。可是,诸葛亮不同意刘备去面见孙权,理由是太危险。诸葛亮错了。首先,孙权不敢杀刘备,害怕关羽北联曹魏夹击东吴。既不能杀刘备,则只能出让江陵,为了让刘备集团保住江陵,孙权就不能扣留刘备。事实上,刘备也是平安归来。借江陵,诸葛亮无功。
  顺带说一下周瑜。周瑜风流倜傥,少年得志,赤壁之战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可谓是春风得意。可是不久,周瑜就得意不起来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果实尽落刘备囊中,荆州大部为刘备所得,曹魏仅剩一小部分,东吴寸土未得(有点夸张)。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由于周瑜在战略选择上的错误,执意先打江陵。看到自己血战而得的江陵,马上要拱手让给刘备,急得周瑜忙出昏招,让孙权扣留前来商借荆州的刘备。周瑜虽然昏了,孙权还没昏,当然不能扣留刘备。平时自命不凡又极好面子的周瑜,眼见自己一手造成的恶果,而且还毫无办法挽回,真是窝心透了。给东吴造成了这样巨大的损失,周瑜急于将功补过。眼下,刘备是灰堆里的豆腐,既吹不得又打不得。周瑜一急,又出昏招,要带兵去打西川,这西川是那么好打的么?事情弄到了这一步,周瑜还活得成吗?

这段是拿历史来对照演义,揣摩老罗的写作思路,是吧?

如果是这个意图的话,那么我要说,历史上这段事情并非是这么简单,而老罗对三国历史的熟悉程度是非常之吓人的。

说老罗对三国历史的熟悉程度是非常之吓人的,我最早看没有裴注的三国志,看完以后大骂老罗乱编演义骗人。后来看裴注,惊讶的发现绝大多数所谓演史不同的地方,其实多多少少都有野史轶事的根据,或者是根据那些矛盾的杂史记载分析得出的较合理推演。

至于刚才这段,说周郎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江陵,拱手让给刘备是不对的。江夏是刘备的,跟孙权换了江陵。从大小和富裕程度看,刘备好象赚点。但,江陵民心在刘备。江陵又是正对着襄阳的前线,是个烫山芋。江陵又被屠城狂魔曹操搞过,估计都很惨,历史上据庞统所说是很荒废的了。而且,不先拿到江夏的话,东吴到江陵的补给行军线路都断了,拿个江陵没半点用处。江夏对于吴很重要,后来孙权在这里修了武昌城。站孙权立场上,这交易是做得的,要抢江陵,也要循序渐进先站稳了江夏吧。后来站稳了,果然就来讨帐了,分了南4郡的一半走。总体算这笔帐,即使按吕蒙白衣渡江前的形式看,东吴也是赚大了的。

带兵去打西川也不是昏招,本来如果没发生曹操征刘表以及赤壁之战这码子事情,东吴本来也要去取西川的。无论是演义还是历史,周郎要去打四川都是认真的。而且他不死的话,未必就打不下来的哦。

QUOTE:
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由于周瑜在战略选择上的错误,执意先打江陵。

这个也有问题,史书说江陵有军实,演义说钱粮都在江陵,那当然是该抢的。抢到的好东西应该不少,这个在江陵移交刘备的时候,东西肯定是要搬走的,这收获不能算小。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1-9 01:40 编辑 ]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1-9 03:17     标题: 多谢老大赐教

  可能是阿鸯读书不细,没看到过刘备拿江夏换江陵的说法,只在网上看到有人这样说。
  但是,下面的说法在三国志上却有:
  赤壁大战前,刘备在江北已无立锥之地。东吴将江南的鄂口让出,作为刘备军的临时驻军之地,所有军需、粮草由东吴供给。
  东吴夺取了江陵之后,江夏临近长江的部分地区,由于河网密布,才被东吴居有,此前,整个长江以北均被曹操接管。至于长江以南的江夏,从来都是东吴占据的。
  正因为江陵地位的重要,东吴才要争夺。但这好比下围棋,先落子在那个点上,对局面的影响至关重要。赤壁大战后,周瑜若不是执意先取江陵,而是先取荆南四郡;以刘备之兵力,必定无法独取江陵。周大都督若乘赤壁之余威,荆南四郡可席卷而定,然后再以得胜之兵,加以荆南四郡之军实,回攻江陵,刘备将无立锥之地。
  东吴在刘备入蜀后,能够抢得荆州三郡,主要源于刘备集团对形势的判断失误。曹操占领汉中后,刘备集团认为曹操马上就要进攻益州了,所以刘备匆忙率军赶回成都,而事实上,曹操根本没有进攻益州的打算。另外,刘备在益州得手后,没有及时补充荆州的力量,致使东吴可以依靠武力抢占荆州三郡。刘备集团,当然也包括诸葛亮,在刘备取得益州后,对整个战略格局的变化缺乏清醒的认识。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6-11-9 13:08

我们不要单纯说历史吧。就说罗老是怎么根据历史的取舍做出演义,这样符合版区的主旨。

QUOTE:
赤壁大战前,刘备在江北已无立锥之地。

这个未必啊,刘备不是去了刘琦那里么。

QUOTE:
此前,整个长江以北均被曹操接管。至于长江以南的江夏,从来都是东吴占据的。

这个主要是沙羡这个地方的争夺。早期程普就攻此地获胜但却没有进驻,而是退驻石阳这个地方。也是到赤壁后才封江夏太守,治沙羡(治,治所。以沙羡为江夏首府开展治理管理工作的意思)

关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去看看谭本的地图才能明白。汉水长江以北,曹操搞了个江夏郡,该在安陆南面一点,陆上是他的权益,该他的。其时间应该是赤壁大战期间偏师进驻的。孙权的江夏在长江南岸,后来的武昌当然也是在汉江二水交汇处之南。对于长江北的地盘,当然是喊喊口号的名义上占有了。注意,沔阳以及西去竟陵华容一线,汉水和长江之间的3角地带呢?这里应该是刘琦的地盘。在曹操进驻前,汉水北的部分地区刘家应该也能染指,不过意义不大了,那时都流行迁徙百姓,统治者都会把江对岸的百姓抓来自己这边。北岸应是荒废的。

QUOTE:
正因为江陵地位的重要,东吴才要争夺。但这好比下围棋,先落子在那个点上,对局面的影响至关重要。赤壁大战后,周瑜若不是执意先取江陵,而是先取荆南四郡;以刘备之兵力,必定无法独取江陵。周大都督若乘赤壁之余威,荆南四郡可席卷而定,然后再以得胜之兵,加以荆南四郡之军实,回攻江陵,刘备将无立锥之地。东吴在刘备入蜀后,能够抢得荆州三郡,主要源于刘备集团对形势的判断失误。

赤壁战刘备有关羽水军万人(船数百)和刘琦江夏战士万人。合2万。比传说中的可能稍多些。而周瑜部只一万人,比传说中的少多了,他也不是管辖全面的大都督。另一万在程普那里。他们两个各部一万,为左右督,未见记载有上下统属关系。还有一万大致是鲁肃在后面押阵押着。东吴就上来了这3万,不比刘备军多多少。这些兵力的数字虽然不是定论,但也是一派正论不容轻易驳掉的。

按这个兵力对比的话,赤壁周郎火烧战船肯定是千古奇功我们要赞赏,但登陆后继续作战的能力方面,吴军的实际能力恐怕会比一般朋友想象的逊很多。3万人,还要分部分留在船上的,想把南4郡抢在刘备前面都收了不一定能成功,毕竟人心向刘。而刘备攻江陵的话,未必也就会比周郎差多少。

阿鸯兄弟对3国正史的了解似乎多来自于网络而非陈寿书。按历史,这段帐不好算的呢。网络上一些细说文章,其中谬误和一相情愿内容甚多,不可取。

历史上争议比较大的是刘备那2万人到底有多少水分到底当时在干什么。关于这个争论我想不适合在这个版区来探讨。如果这2万刘备军真的奋勇参加了对曹操赤壁败军的追击的话,那么“周大都督若乘赤壁之余威,荆南四郡可席卷而定”,这句话的主语换成“刘备”则更为合理。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而是很大。但只是可能而已。我们要知道的是:正史上有刘2万孙3万的兵力数据的,但也有相应的疑点和矛盾处。关于这些疑点和矛盾处,我看老罗处理的很好,他避开了。前面说过,他对历史研究的很透的。不但熟悉正史还兼揽诸家野史。他既然选择避开这个问题不写,我们当然也就这样顺着理解为好。

现在流行的帖子有个毛病:拿一些比较粗浅的历史知识之皮毛,误当是历史真相,然后据此推理得出老罗在这里故意要创作出什么什么样的文艺效果,,,,这个流程是大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历史并非网络论者那样简单,其推论出的结果当然也就虚妄了。其实那段历史的真相很难说的,不好肯定那个2+3=5万,但也不好否掉的。

以上个人管见,与鸯兄弟分享。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1-9 13:36 编辑 ]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9 16:59     标题: 回复 #55 廖化将军 的帖子

借荆州这个问题陈寿对蜀国做了曲意回护,和先主传里写赤壁刘备打败曹操一样。(事后老曹写给孙权那封及其厚颜无耻的信说的也是:“赤壁孤自烧船,横使周瑜得成名。”可见东吴水师绝对是主力)
别的不说,夷陵可是实打实东吴控制的,也不在南郡吧。刘备要是真正控制了荆南四郡,向周瑜借地怎么还会说“地少”?——这样还嫌少岂不是要把整个东吴都借给他才行。实际上荆南四郡虽然是刘备双管齐下夺得的,但却是周瑜的部下接手管理的。证据就在黄盖的传里面,长沙当时可是刘备的“地盘”哦~刘备借荆州冒了大险,和鲁肃孙权真是做了笔大买卖。只可惜孙权阴招虽多,但完全驾驭不了刘备(人质也没扣一个下来,也算是大胜而骄吧)。

南飞以为,史实中周瑜处置刘备的方案非常好,可操作性很不错,也是非常有远见的。只可惜他恰恰在这个节骨眼上挂了,接班人鲁肃又一向好远图、拉同盟,刘备沉默几十年终于翻身了。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6-11-9 17:17

不多说历史吧,会扯很远的,而且扯不清。我想说的只有一个概念:三国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也许是这样的也许是那样的,很难说,历史是不可能也不打算完全还原往事本来面目的。凡是先认定 赤壁刘备光棍周郎完成一切 的,而后推演出演义中老罗护刘贬孙捧诸葛贬周瑜 这个结论的,都是草率的。

谭版地图在网上的属于侵权不宜擅自帖出,这里有个URL可以看的。看看地势注意看竟陵华容和江陵的位置关系

我们是在讨论演义的写作思路而已。老罗作者最大,他怎么写都是他的手法罢了。解读他的手法和他的用意的时候,我们看历史,就不能把我们现在流行的观点掺和进去。赤壁史魏蜀吴三家记载的矛盾,老罗又不是不知道。那些江表传之类的其他佐证,老罗只会比我们知道更多的。

我们不知道是哪个情况:
1、老罗心里也认为刘备是混的,仗是周打的。老罗曲笔改写。
2、老罗如我前面所说,认为搞不清楚。
3、老罗相信刘孙合力,2万 VS 3万 兵力对比说。

你怎能肯定老罗就一定是 1 的选择呢?这里面有个认真全面看问题客观讨论多种可能性,和一相情愿固执单面之辞的区别。


PS:鲁肃不能说是周瑜的接班人。终长江之极本是鲁肃的策划。因时势之变而改为孙刘共抗曹操是天下最简单的正道了。孙刘加起来刚好匹敌曹魏三分天下,孙刘各自为战均非曹魏之敌,普通合作可以三分均衡,精诚合作则有希望并力灭魏二分天下。这是最简单的算术了。可恨的是时间到了本世纪网络年代,居然什么小儿科的常识都会被颠覆,我郁闷。


鸯兄弟前文中象这样一相情愿的立论之处还有数处,本不想一一列出。不过既然已讨论到这个份上,索性就都拿出来讨论讨论。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1-9 18:13 编辑 ]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6-11-9 17:26

比如22楼 98回

QUOTE:
附嘉靖本三国演义和通行本的差异,并品评优劣。

嘉靖本三国演义:
    却说周公瑾当闻徐、丁二将,言孔明神机妙算如此,
  瑜遂有和曹害刘之心。鲁肃闻而谏曰:“都督岂可以小失
  而废大事?曹操甚于刘备十倍,若不破曹,丧无日矣。曹
  破之后,攻刘未迟。”
毛本改为:
    鲁肃曰:“且待破曹之后,却再图之。”
罗本中,这是承接上本回结尾时,圆回了说书人卖的关子,不能认真。据学者考证,罗贯中原文不分章回。
  如果上回结尾和本回开头的文字是罗贯中原文,那么这就是诸葛亮故意卖弄的效果,差一点引起联盟内讧。

“曹破之后,攻刘未迟” 表示鲁肃同意攻刘了只是时间要押后。“且待破曹之后,却再图之。”是没表态同意攻刘,只是押后再说。
这里明显毛本好。鸯兄对嘉靖本偏爱太甚,以致于障目了。其实我根本怀疑嘉靖本更接近老罗原作的说法(这说法本未定论,本该客观持平两可的态度)。这一处,显得嘉靖本拙劣,根本没风度可言。

鸯兄在这里评的居然是”这就是诸葛亮故意卖弄的效果,差一点引起联盟内讧“,我晕死,内讧了怪卖弄方,而不怪动手方,天下宁有是理?哪家法院的逻辑呀。鸯兄在此处,实在已显得是陈见太深不能清醒公平看事情了。

QUOTE:
嘉靖本三国演义:
    却令黄盖使小卒驰书报操云:言定今夜二更,但看船
  头上插青龙牙旗,即黄某之粮船也。云云。黄盖一面发书,
  一面安排火船停当。
毛本改为:
    却令黄盖安排火船,使小卒驰书约曹操,今夜来降。
后面黄盖在书信中说的很清楚,所以此处罗本似乎啰嗦。


嘉靖本三国演义:
    只留鲁肃共阚泽、庞统及众谋士守寨,伺候上功。
毛本改为:
    只留鲁肃共阚泽及众谋士守寨。
罗本中,庞统是周瑜的下属。

“罗本中,庞统是周瑜的下属。”此话后文中有提及,显然又是嘉靖本的错误之处了。这个理由我想不用我说。谁相信庞统是周手下,那才是滑稽了呢。鸯兄对此无话。这里又习惯性的称罗本,前面说了,这不好,还是称嘉靖本吧。多数地方鸯兄还是按嘉靖本来论的。

QUOTE:
嘉靖本三国演义:
    须臾到岸,孔明、子龙登岸。玄德笑容鞠躬,问候毕,
毛本改为:
    须臾船到,孔明、子龙登岸。玄德大喜。问候毕,
“笑容鞠躬”未必就是“大喜”,其掩盖的可能是焦虑与不满。

毛本这个区别可有可无,主人给属下鞠躬,汉末有这个礼仪吗?我们搞不清。如果毛搞的清而改,那改的很对。如毛也搞不清,也改,也算得体。免读者纷纷疑问吧。按那个鞠躬版本,不疑问才怪呢。

QUOTE:
嘉靖本三国演义:
    孔明与赵云曰:“……”
毛本改为:
    孔明便与玄德、刘琦升帐坐定,谓赵云曰:“……”
“升帐”是有一套固定仪式的,此时可能已经没有“升帐”的时间了。

怎么没有?我说就有。鸯兄所谓一套固定仪式倒是可以没有。但分配诸将任务的工作须得清楚严肃,可不能站在河岸草丛中就下令出兵吧。鸯兄评论中屡次骂毛不懂军事。虽然多有骂对,但咄咄逼人太过强横终有返及自身之忧,这里就是例子,这里是鸯兄和嘉靖本错了。毛本这个布置才是合乎军事道理的。

QUOTE:
嘉靖本三国演义:
    时有云长在侧,孔明全然不睬他。云长思之半响,忍
  耐不住,乃高声曰:“……”
毛本改为:
    时云长在侧,孔明全然不睬。云长忍耐不住,乃高声
  曰:“……”
笔者若是处在关羽的位置上,一定忍住,待大战结束后,看诸葛亮如何解释,竟然放着第一员大将不用?以关羽的聪明和社会阅历,当然明白诸葛亮的用心,就是想利用权力打压关羽的气势。关羽“思之半响”,就是在权衡忍还是不忍。忍住虽然可使诸葛亮最后陷于被动,但对人手和兵力都非常紧张的刘备军,关羽及其部下的闲置,无疑会给刘备的事业造成损失。而且既使关羽能够忍住,刘备可能也忍不住,关羽更不愿意让兄长难做。最后,关羽选择了以兄长的事业为重。

这个评论不能说全没道理,但思之半响,忍耐不住颇有小儿女忸怩态,不合关公身份,毛本好。

QUOTE:
嘉靖本三国演义:
    孔明曰:“我与你军令状。”玄德大喜。
毛本改为:
    孔明曰:“我亦与你军令状。”云长大喜。
“云长大喜”解释不通。如果关羽认定诸葛亮会失算,而等着回来砍诸葛亮的头,那关羽的想法就太龌龊了,这根本就不符合关羽的性格。
  罗本中,关羽要求诸葛亮立军令状,是对诸葛亮的不满和反抗。“玄德大喜”表面上是为事情的解决高兴,内心里可能是对关羽的反抗欢喜,刘备绝不希望人人都把诸葛亮奉为神明。自己下属的威望和权势超过自己,没有一个主子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这里一句话,平等思想做祟,毛本不好了。孔明既然身受统帅部署之任,关公是属下,尊卑各有分,单方面赌关羽头本来无错。毛可能是时代不同了感觉变了,没改好。

QUOTE:
嘉靖本三国演义:
    玄德曰:“先生神算,世罕及也!”孔明曰:“来日
  大雨之后,曹操必走华容道。吾今与主公往樊口,试看周
  瑜用计。”留孙乾、简雍守城,即便而行。
毛本改为:
    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孔明遂与玄德往
  樊口,看周瑜用兵,留孙乾、简雍守城。
“来日大雨之后,曹操必走华容道。”诸葛亮无意中流露出了自己的担心,这和“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一个道理。

没看出来诸葛亮哪里无意中流露出了自己的担心了???是鸯兄自己沉迷吧。

QUOTE:
嘉靖本三国演义: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甚是不祥,望丞
  相察之。”
毛本改为: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罗本中,程昱说话非常小心谨慎。

这个就是鸯兄的严重错误了,国学底子不够啊,要知道中国人说话讲究触霉头的,胜负并未定,事情并未落实,先说不祥,学刘馥找死啊?最多说甚是可虑。这里又恰是嘉靖本伪本的证据,老罗断不至于有此错误。

QUOTE:
嘉靖本三国演义:
    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所撞之处,尽皆钉住。
毛本改为:
    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
  铁环锁住,无处逃避。
毛纶父子没有半点实战经验,却偏好自以为是,满脑子想当然,腐儒本性。只有“二十只火船”就能烧掉曹操庞大的水军?看来周瑜后面的大队人马和火船都是多余的了。
  黄盖的作用主要是打乱曹军的指挥系统。

这个毛本是改的有点草率了,战争有点儿戏浪漫了。但“所撞之处,尽皆钉住”没上下文辅助,不知如何钉法,也不是好文。鸯兄所评打乱曹军的指挥系统云云更是天马乱跑,完全不要根据的想象了哈。总之都不对。毛本改的虽不好,但改掉没来由的奇怪钉住,也应该改的。


以上种种,实在太多了,难以一一列举,今天就这些吧。下次继续 评中评。

BBS本来就是讨论嘛,冒犯之处望鸯兄莫要太介意。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1-9 17:59 编辑 ]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9 21:44     标题: 回复 #59 廖化将军 的帖子

呵呵,南飞代答~
选项2可以直接排除,因为老罗的赤壁之战分工写的很明白。刘备集团除了预报天气就是捡现成。
选项3也可以排除,演义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孙刘合兵,各是各的营寨。
这不就只剩下选项1了吗?
呵呵,是不是可以说廖斑斑也没有仔细分析就随口发挥了呢?

ps:不知道是针对啥的,飘过~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9 22:02     标题: 回复 #60 廖化将军 的帖子

快断网了~先答一个。占一楼明天来编辑。
1、QUOTE:
附嘉靖本三国演义和通行本的差异,并品评优劣。

嘉靖本三国演义:
    却说周公瑾当闻徐、丁二将,言孔明神机妙算如此,
  瑜遂有和曹害刘之心。鲁肃闻而谏曰:“都督岂可以小失
  而废大事?曹操甚于刘备十倍,若不破曹,丧无日矣。曹
  破之后,攻刘未迟。”
毛本改为:
    鲁肃曰:“且待破曹之后,却再图之。”
罗本中,这是承接上本回结尾时,圆回了说书人卖的关子,不能认真。据学者考证,罗贯中原文不分章回。
  如果上回结尾和本回开头的文字是罗贯中原文,那么这就是诸葛亮故意卖弄的效果,差一点引起联盟内讧。

“曹破之后,攻刘未迟” 表示鲁肃同意攻刘了只是时间要押后。“且待破曹之后,却再图之。”是没表态同意攻刘,只是押后再说。
这里明显毛本好。鸯兄对嘉靖本偏爱太甚,以致于障目了。其实我根本怀疑嘉靖本更接近老罗原作的说法(这说法本未定论,本该客观持平两可的态度)。这一处,显得嘉靖本拙劣,根本没风度可言。

鸯兄在这里评的居然是”这就是诸葛亮故意卖弄的效果,差一点引起联盟内讧“,我晕死,内讧了怪卖弄方,而不怪动手方,天下宁有是理?哪家法院的逻辑呀。鸯兄在此处,实在已显得是陈见太深不能清醒公平看事情了。
风度?廖斑斑说出这个让南飞颇有点惊讶。乱世生存岂可沽名学霸王?史可法的风度倒是不错……咳咳。
这种内讧自然该各打二十大板,肇事方加罚。虽然这层意思阿鸯哥哥虽明说,不过也不难看出来吧。有什么不清醒不公正的地方呢?

2、QUOTE:
“罗本中,庞统是周瑜的下属。”此话后文中有提及,显然又是嘉靖本的错误之处了。这个理由我想不用我说。谁相信庞统是周手下,那才是滑稽了呢。鸯兄对此无话。这里又习惯性的称罗本,前面说了,这不好,还是称嘉靖本吧。多数地方鸯兄还是按嘉靖本来论的。

这一点前面76话就打了伏笔,庞统在东吴的干事这点无疑,廖斑飘过了吧。呵呵,南飞就相信这一点。诸葛亮死之前,姜维在他手下又有什么了不起的贡献可言吗?阿鸯哥哥说过,周瑜诸葛一路人,这一点类比一下结论还是很明显的。

如今大家习惯上都把嘉靖本称为罗本,一个叫法而已,有必要细细计较么?迄今为止,鸯版演义写出来的不过一半,很多观点都是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以前也有不少需要修改的,难道都停下来改不成?阿鸯哥哥的初衷只是逐次对比两种版本,本无评论;这个大工程要一步一步走,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尽善尽美,对吧?呵呵,廖斑没看过前面的鸯评版吧。

3、QUOTE:
毛本这个区别可有可无,主人给属下鞠躬,汉末有这个礼仪吗?我们搞不清。如果毛搞的清而改,那改的很对。如毛也搞不清,也改,也算得体。免读者纷纷疑问吧。按那个鞠躬版本,不疑问才怪呢。

西汉的时候皇帝是要给三公行礼的,主公给属下行鞠躬里绝对是恭敬的表现。嘿嘿,我们不知道,老罗未必也不知道吧?让读者存疑不是小说家管用的手法吗?只有愚蠢的作者才什么都交待的一清二楚而把读者当成傻瓜。

4、QUOTE:
怎么没有?我说就有。鸯兄所谓一套固定仪式倒是可以没有。但分配诸将任务的工作须得清楚严肃,可不能站在河岸草丛中就下令出兵吧。鸯兄评论中屡次骂毛不懂军事。虽然多有骂对,但咄咄逼人太过强横终有返及自身之忧,这里就是例子,这里是鸯兄和嘉靖本错了。毛本这个布置才是合乎军事道理的。

嘿嘿,如果老诸不去卖弄那一番,肯定是有时间的;再说,无关紧要的程序这样省略,不是很好吗?一箭双雕之笔。再说,阿鸯哥哥此处说的可是“可能没有”;廖斑抓住就打,是不是也有“咄咄逼人太过强横”之嫌呢?以暴易暴来着?

5、QUOTE:
这个评论不能说全没道理,但思之半响,忍耐不住颇有小儿女忸怩态,不合关公身份,毛本好。

呵呵,老关虽然气傲,却不是莽撞蠢猪。毛本把三国第一大偷袭改成老关莫名其妙阵斩了颜良,痛快是痛快了,就是不像关公像奉先。

6、QUOTE:
没看出来诸葛亮哪里无意中流露出了自己的担心了???是鸯兄自己沉迷吧。

^_^可能是有点~

7、QUOTE:
这个就是鸯兄的严重错误了,国学底子不够啊,要知道中国人说话讲究触霉头的,胜负并未定,事情并未落实,先说不祥,学刘馥找死啊?最多说甚是可虑。这里又恰是嘉靖本伪本的证据,老罗断不至于有此错误。

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第一,传抄的时候又有酸秀才自做主张改乘这样的(这样就成了伪本?……)第二,95话原文是这样写的:馥曰:“丞相何故出此不利之言乎?”操曰:“何为不利?”馥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大不利之言也。”操大怒曰:“汝安敢败吾兴也!”老曹大醉之际,也是先问“何为不利”的;刘馥的直接死因是误解了老曹的意思,“汝安敢败吾兴也”!程昱此刻只能旁敲侧击,不能明说、逆老曹的意思。毛本毫无谨慎之态,刘馥真是白死了。

乱世不是讲究触不触霉头的时候,国学底子厚的没活下来几个。文若、文和就不说了,田丰沮授也不知道触了老袁多少次霉头了,老袁忍了那么多次才下黑手,是不是也该算作宽宏大度了?

8、QUOTE:
这个毛本是改的有点草率了,战争有点儿戏浪漫了。但“所撞之处,尽皆钉住”没上下文辅助,不知如何钉法,也不是好文。鸯兄所评打乱曹军的指挥系统云云更是天马乱跑,完全不要根据的想象了哈。总之都不对。毛本改的虽不好,但改掉没来由的奇怪钉住,也应该改的。

98话这段廖斑莫非又飘过了:“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舡上,背后人驾舟,冒烟突火,来捉曹操。操见势急,欲待跳岸口,张辽驾一小脚舡,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黄盖前来投降显然是直奔曹操所在主船,主船被烧曹操非死即遁,还能继续统筹指挥?

嘿嘿,南飞身为气概文鸯fans团先锋不得不战,得罪之处还望廖斑海涵~!下次继续驳中驳。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6-11-11 13:27 编辑 ]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6-11-10 11:48

61楼
2和3没那么容易排除的。

QUOTE:
选项2可以直接排除,因为老罗的赤壁之战分工写的很明白。刘备集团除了预报天气就是捡现成。

除了预报天气和捡现成之外,还有陆战。肯定有陆战。只是不好确定其大小。让我借用鸯兄动辄斥人不懂军事的口气:水寨一烧,曹军就全变了兔子赛跑往家里逃,以至于没兵的刘关张也能去捞一把?拜托有点军事常识好吧,曹操治兵的能力众所周知,他即使败走华容,能没有个前军后队的?而刘备到底有多少陆战能力这正是历史版要讨论的话题,我们没必要在本版讨论太多历史话题。我一直认为,老罗对历史很熟,而且老罗是个很认真的人,他不肯乱写。所以没写刘军有2W来参与陆战。如果你对历史区辩论这个陆战有没有兵力规模有多大的争论话题比较熟悉的话,你也许就能理解。老罗他故意写成两可。不排除有的可能也不排除没的可能。这个才是我所理解的老罗的构思。“刘备集团除了预报天气就是捡现成。”这个结论是草率的。因而也就是靠不住的。你可以坚持这样看,毕竟是在讨论小说嘛。但请注意,这只是众说中的一说而已。请勿做定论。更勿要在此定论基础上做下一步的更多推理了。给你看了地图(细看了吗)华容离江陵很近,刘军追到了华容,甚至还不是追到,是前期就深入去埋伏了。历史以及演义中有吴军追这么远的吗?此后周瑜沿长江去攻江陵,刘备去取南四郡。再然后,从竟陵到江汉汇合处的广大地方(当年刘琦的地盘,赤壁如果孙权不出手,那么这块地盘就将是刘备最后力战身亡的坟墓了)这地方就都成了东吴江夏太守程普的地盘了。

我其实也认为孙刘没有合兵的,从指挥调度的角度合兵行不通(只是出于谨慎看问题,不敢轻易否掉这可能性而已),如果各有营寨,那吴兵是江南水寨。刘军在哪里?在北岸吧?那可是直接面临曹操陆军的前线哦。还是要看地图。

不管是演义还是历史,你所倾向的那个 1 的可能性反而才是最小的。

QUOTE:
选项3也可以排除,演义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孙刘合兵,各是各的营寨。

演义中看老罗的安排,刘军就是在北岸,甚至在火烧前就开始向华容去埋伏了。这个阵势和地势,兵少了危险。大大的不合军事常理。所以我说老罗对历史很熟而且很认真的在写演义,并非为了拥刘而任意歪曲历史。此处他应该是对刘家兵力不清楚,因此才写的含混。真给刘家抹粉的话,就不是这样写的了。

你的逻辑一点也不清楚。所以我没办法驳你。只把通常观点拿来驳一驳了。通常反刘分子持这个论调:1、认定老罗拥刘。2、演义中没描写刘家有多少兵----拥刘的老罗都不写出刘家军队的数量所以刘家军队是没有数量的,就是混混来检便宜的。

这个逻辑要不得。

PS:说廖斑斑也没有仔细分析就随口发挥了呢?这个可能性是没有的说。俺迷三国非一日两日了,这里每个细节再细节的话题俺都跟人扯皮辩论辩的烂熟的说。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1-10 12:25 编辑 ]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6-11-10 11:54

62楼,似乎是理解能力的问题?我给你打个再粗浅点的比方吧。

两个人结义兄弟,甲卖弄聪明,乙把他杀了。这么个官司你裁定各打20大板?

I FU LE U 。除了这句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说了。

卖弄只是涵养问题,不犯任何法的。容得下的自然是有量,容不下的你也来卖弄卖弄比赛比赛啊。

突然翻脸下毒手杀人和破坏联盟是重罪巨恶。

这样简单的是非黑白也能颠倒?还可以说自然该各打二十大板,肇事方加罚。算了吧。我前面说“陈见太深不能清醒公平看事情了”越看越没说错。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1-10 12:32 编辑 ]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10 21:30     标题: 回复 #63 廖化将军 的帖子

1、QUOTE:
除了预报天气和捡现成之外,还有陆战。肯定有陆战。只是不好确定其大小。让我借用鸯兄动辄斥人不懂军事的口气:水寨一烧,曹军就全变了兔子赛跑往家里逃,以至于没兵的刘关张也能去捞一把?拜托有点军事常识好吧,曹操治兵的能力众所周知,他即使败走华容,能没有个前军后队的?而刘备到底有多少陆战能力这正是历史版要讨论的话题,我们没必要在本版讨论太多历史话题。我一直认为,老罗对历史很熟,而且老罗是个很认真的人,他不肯乱写。所以没写刘军有2W来参与陆战。如果你对历史区辩论这个陆战有没有兵力规模有多大的争论话题比较熟悉的话,你也许就能理解。老罗他故意写成两可。不排除有的可能也不排除没的可能。这个才是我所理解的老罗的构思。“刘备集团除了预报天气就是捡现成。”这个结论是草率的。因而也就是靠不住的。你可以坚持这样看,毕竟是在讨论小说嘛。但请注意,这只是众说中的一说而已。请勿做定论。更勿要在此定论基础上做下一步的更多推理了。给你看了地图(细看了吗)华容离江陵很近,刘军追到了华容,甚至还不是追到,是前期就深入去埋伏了。历史以及演义中有吴军追这么远的吗?此后周瑜沿长江去攻江陵,刘备去取南四郡。再然后,从竟陵到江汉汇合处的广大地方(当年刘琦的地盘,赤壁如果孙权不出手,那么这块地盘就将是刘备最后力战身亡的坟墓了)这地方就都成了东吴江夏太守程普的地盘了。

我其实也认为孙刘没有合兵的,从指挥调度的角度合兵行不通(只是出于谨慎看问题,不敢轻易否掉这可能性而已),如果各有营寨,那吴兵是江南水寨。刘军在哪里?在北岸吧?那可是直接面临曹操陆军的前线哦。还是要看地图。

不管是演义还是历史,你所倾向的那个 1 的可能性反而才是最小的。
===========
嘿嘿,廖斑有点拿历史来糊弄南飞的嫌疑哈~演义写的很清楚,刘备主力在夏口、只能算东吴的侧翼。孙刘的分工很简单:周瑜正面抗敌,刘备负责防备曹操侧翼迂回。整个赤壁之战既孙刘没有在合军一处,刘备没有协同配合是东吴肯定的——周瑜要是知道诸葛亮部署了一个定会放走曹操的局当如何?不管刘备有多少兵,肯定没有和周瑜合计过作战部署——当然周瑜也没有。

历史上,刘备放火却是晚于曹操逃脱,难道还是设伏?廖斑斑说合兵不合理,但取南郡的时候,刘备却献计取夷陵,足证两军协同行动。南飞在58楼阐述过“借荆州”,种种迹象都揭示一点,赤壁时孙刘合军一处——这样陈寿写先主大破曹公才说得过去。演义则把这一切都简化了,曹操骄傲到连刘备的侧翼威胁都不考虑就直接大举进攻东吴了——若这个时候攻打刘备正好可以调动东吴围点打援,逼其上岸决战或者眼看刘备被歼逃遁。

历史这一段确实是一笔糊涂帐,但老罗可没做糊涂人。

2、QUOTE:
演义中看老罗的安排,刘军就是在北岸,甚至在火烧前就开始向华容去埋伏了。这个阵势和地势,兵少了危险。大大的不合军事常理。所以我说老罗对历史很熟而且很认真的在写演义,并非为了拥刘而任意歪曲历史。此处他应该是对刘家兵力不清楚,因此才写的含混。真给刘家抹粉的话,就不是这样写的了。

你的逻辑一点也不清楚。所以我没办法驳你。只把通常观点拿来驳一驳了。通常反刘分子持这个论调:1、认定老罗拥刘。2、演义中没描写刘家有多少兵----拥刘的老罗都不写出刘家军队的数量所以刘家军队是没有数量的,就是混混来检便宜的。

这个逻辑要不得。
=========
嘿嘿,廖斑斑是给南飞扣了个反刘的帽子啦~只不过南飞不是通常的反刘分子。演义中诸葛亮已经算到曹操必败,连逃跑的路线都摸的一清二楚,曹军以成惊弓之鸟四散逃奔,廖斑所担心的前中后军都被东吴给料理、杀散了。所以刘备军的埋伏部队虽少无忧。

至于老罗是不是故意模糊兵力,南飞不敢随便臆测大师,不妄加评论。以阿鸯哥哥向来强调的总结兴衰教训来看,个人以为没必要模糊兵力——又不是长坂坡。

ps:呵呵,南飞专喜历史、混三国论坛也不是一年两年了,随口说也是很少的。顺便问一下~是不是有很多功能南飞还不没有开通呀?郁闷……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6-11-11 13:20 编辑 ]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10 21:56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1-10 11:54 发表
62楼,似乎是理解能力的问题?我给你打个再粗浅点的比方吧。

两个人结义兄弟,甲卖弄聪明,乙把他杀了。这么个官司你裁定各打20大板?

I FU LE U 。除了这句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你说了。

卖弄只是涵养问题 ...

呵呵,理解能力问题?乱世两国同盟可比义兄弟?呵呵呵,在南飞记忆中,中国历史上的乱世里可没有这种同盟关系,倒是日本战国有那么一例。春秋时秦国偷偷越过晋国地盘去偷袭郑国,返回时被晋国伏击大败于崤山,可遭到哪一国强烈谴责、动摇了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么?今天的盟友就是明天的潜在对手,隗嚣不明白这个道理,被刘秀搞定山东之后回过头来收拾才反应过来、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可有人谴责刘秀耍手段?道德天平总是偏向强者的,找个理由破盟还不容易,只要笑到最后。

维系同盟难,难在不让对方有毁盟的动机。荆州地处东吴上游,一旦有机可乘顺流而下便可席卷江东;春秋时以楚怀王之能也可乘越国内讧一举并越,诸葛亮成天炫耀才智,不把盟友放在眼里,东吴君臣岂能不终日如坐针毡?事关国家大计可不是什么气度、涵养问题。历史上孙权尚不信任屡次耍赖皮的刘备集团坐镇国之上游,演义中的孙权更不可能容忍——是以东吴一有机会就偷袭荆州。诸葛亮所谓“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八字方针,自己就没把基础大扎实。

ps:呵呵,南飞虽年少却有大战三百回合的豪气,不要藐视的好。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6-11-11 00:49

呵呵,有意思。开头侃的有劲的话后面才好继续。

“是不是又很多功能南飞还不没有开通呀?”这个是指什么?有什么可以帮到飞兄的吗?

是指那个引用功能吗?

在上面,有个插入引用的小图标,点一下就有了。

或者手工敲入代码也可以

[ quote ]   [ / quote]

这个样子。

前面已经写好的帖子,也可以回头编辑的时候重新排版加入这个东西,以区别回帖和引用部分,以便于阅读。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1-11 00:55 编辑 ]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1-11 03:16     标题: 回60楼廖斑

回60楼廖斑

顺带说一句,南飞把时间都花在这上了,等考试不及格时就哭吧.

QUOTE:
“罗本中,庞统是周瑜的下属。”此话后文中有提及,显然又是嘉靖本的错误之处了。这个理由我想不用我说。谁相信庞统是周手下,那才是滑稽了呢。鸯兄对此无话。这里又习惯性的称罗本,前面说了,这不好,还是称嘉靖本吧。多数地方鸯兄还是按嘉靖本来论的。

历史书上明确记载,庞统作过周瑜属下的功曹.罗本中,庞统一直是周瑜的幕僚.

QUOTE:
毛本这个区别可有可无,主人给属下鞠躬,汉末有这个礼仪吗?我们搞不清。如果毛搞的清而改,那改的很对。如毛也搞不清,也改,也算得体。免读者纷纷疑问吧。按那个鞠躬版本,不疑问才怪呢。

按老大对"鞠躬"的理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就该翻译为"使劲弯腰,到死方止".

QUOTE:
怎么没有?我说就有。鸯兄所谓一套固定仪式倒是可以没有。但分配诸将任务的工作须得清楚严肃,可不能站在河岸草丛中就下令出兵吧。鸯兄评论中屡次骂毛不懂军事。虽然多有骂对,但咄咄逼人太过强横终有返及自身之忧,这里就是例子,这里是鸯兄和嘉靖本错了。毛本这个布置才是合乎军事道理的。

毛纶父子是两个足不出户的书呆子,到能比参加过战争的罗贯中更懂军事.

QUOTE:
没看出来诸葛亮哪里无意中流露出了自己的担心了???是鸯兄自己沉迷吧。

"来日大雨之后,曹操必走华容道。"诸葛亮刚刚对关羽说过这句话,马上又对刘备重复了一遍,廖斑以为是何意?

QUOTE:
这个就是鸯兄的严重错误了,国学底子不够啊,要知道中国人说话讲究触霉头的,胜负并未定,事情并未落实,先说不祥,学刘馥找死啊?最多说甚是可虑。这里又恰是嘉靖本伪本的证据,老罗断不至于有此错误。

不祥的主语是东南风."宜预提防"是对领导指手画脚,在教领导该怎么做.

QUOTE:
这个毛本是改的有点草率了,战争有点儿戏浪漫了。但“所撞之处,尽皆钉住”没上下文辅助,不知如何钉法,也不是好文。鸯兄所评打乱曹军的指挥系统云云更是天马乱跑,完全不要根据的想象了哈。总之都不对。毛本改的虽不好,但改掉没来由的奇怪钉住,也应该改的。

看来廖斑读书不细."此时黄盖已自准备下火船二十只,船头密布大钉;"罗本,毛本均有此句.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11 12:16     标题: 回复 #67 廖化将军 的帖子

原来是手动操作的~南飞傻了廖斑。呵呵,就叫南飞好啦~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11 12:26     标题: 回复 #68 气概文鸯 的帖子

阿鸯哥哥不用担心南飞,考试还早呢~好战派就这个样

阿鸯哥哥如今做注也是惜墨如金啊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一南飞看的时候也没注意到,惭愧……
作者: dddzz    时间: 2006-11-11 16:04

嘉靖本与毛本的区别暂且不谈,说说我的一点其他看法~

QUOTE:
历史书上明确记载,庞统作过周瑜属下的功曹.罗本中,庞统一直是周瑜的幕僚.

嘉靖本中,庞统是东吴的文官,与“周瑜的幕僚”这个说法还是有区别的

QUOTE:
按老大对"鞠躬"的理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就该翻译为"使劲弯腰,到死方止".

“玄德笑容鞠躬,问候毕”与“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竟然也能说到一起?

QUOTE:
毛纶父子是两个足不出户的书呆子,到能比参加过战争的罗贯中更懂军事.

毛氏父子生平的考据阁下有了新突破吗?不然这前半句怎么来的啊?
所有参加过战争的人就一定懂军事,就一定比没参加过战争的人更懂军事,原来这是一种逻辑吗

QUOTE:
"来日大雨之后,曹操必走华容道。"诸葛亮刚刚对关羽说过这句话,马上又对刘备重复了一遍,廖斑以为是何意?

诸葛亮在与刘备谈话,之前刘备口中分明有两个忧虑“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只恐端的放了”,诸葛亮先解了刘备第二个疑惑;随后呼应一下,定了刘备第一惑的心。写的蛮好啊!
关羽都走了,隔那么久诸葛亮对不同的对象又讲了一句话,也被说成“重复”?

QUOTE:
不祥的主语是东南风."宜预提防"是对领导指手画脚,在教领导该怎么做.

一个“宜”字,与“指手画脚”“教领导该怎么做”还是有蛮大区别的吧

QUOTE:
看来廖斑读书不细."此时黄盖已自准备下火船二十只,船头密布大钉;"罗本,毛本均有此句.

不是流行说“只有愚蠢的作者才什么都交待的一清二楚而把读者当成傻瓜”吗?

ps:表明立场,我喜欢毛本

[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6-11-11 16:12 编辑 ]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11 18:30     标题: 回复 #71 dddzz 的帖子

看完发现和南飞也有直接关系~不可不驳

1、

QUOTE:
QUOTE:
历史书上明确记载,庞统作过周瑜属下的功曹.罗本中,庞统一直是周瑜的幕僚.

嘉靖本中,庞统是东吴的文官,与“周瑜的幕僚”这个说法还是有区别的
……

支持~说老实话南飞也想知道为什么阿鸯哥哥这样肯定。

2、

QUOTE:
QUOTE:
按老大对"鞠躬"的理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就该翻译为"使劲弯腰,到死方止".

“玄德笑容鞠躬,问候毕”与“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竟然也能说到一起?
……

翻一下前面即可,一个类比。

3、

QUOTE:
QUOTE:
毛纶父子是两个足不出户的书呆子,到能比参加过战争的罗贯中更懂军事.

毛氏父子生平的考据阁下有了新突破吗?不然这前半句怎么来的啊?
所有参加过战争的人就一定懂军事,就一定比没参加过战争的人更懂军事,原来这是一种逻辑吗
……

绝大多数时候参加过战争的人都比没参加过战争的人更懂军事,至于毛氏父子生平如何并不重要,很遗憾的是演义里可以找出N处毛氏父子不懂军事瞎改的地方。毛本这一处的细节处理也不好。

4、

QUOTE:
QUOTE:
"来日大雨之后,曹操必走华容道。"诸葛亮刚刚对关羽说过这句话,马上又对刘备重复了一遍,廖斑以为是何意?

诸葛亮在与刘备谈话,之前刘备口中分明有两个忧虑“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只恐端的放了”,诸葛亮先解了刘备第二个疑惑;随后呼应一下,定了刘备第一惑的心。写的蛮好啊!
关羽都走了,隔那么久诸葛亮对不同的对象又讲了一句话,也被说成“重复”?
……

这也能分出两个忧虑?南飞又看了一遍罗本原文,诸葛亮部署之时用不少必然必然——虽然确实都说中了——这个时候再重复一次,是用狂傲回复刘备的担忧。

5、

QUOTE:
QUOTE:
不祥的主语是东南风."宜预提防"是对领导指手画脚,在教领导该怎么做.

一个“宜”字,与“指手画脚”“教领导该怎么做”还是有蛮大区别的吧
……

”宜预堤防“的意思和”宜“也有蛮大区别的吧。

6、

QUOTE:
QUOTE:
看来廖斑读书不细."此时黄盖已自准备下火船二十只,船头密布大钉;"罗本,毛本均有此句.

不是流行说“只有愚蠢的作者才什么都交待的一清二楚而把读者当成傻瓜”吗?
……

说南飞是傻瓜事小,廖斑也成傻瓜?这个地方交待了尚且不容易引起注意,更何况不交待?广大演义读者不像d兄一样都精熟火攻法门。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6-11-11 18:42

呵呵,论的有趣,容我慢慢来。好事不在忙上。

庞统是作过功曹,但好象不是周瑜的哈。

志载:后郡命为功曹。。。。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

这个郡命为功曹,显然是他所在的襄阳,也即是说,曾是表叔的手下。误解成周的功曹可能是下面那句没理顺产生的误会吧。

又:船头大钉是前一回交代的,我错了,汗颜,感谢指点。其实小人书一直画的方头船,画的就是船头好多钉。周于的4队水兵,都有20只火船,共80,加黄盖的20共100。所以黄盖的20一烧就全着,这里是毛本不对。不过,不要说我强辩哈,这里还真有可疑。如嘉靖本为嫡派罗本,毛自以为是妄加乱改(通常拥嘉者如是说),,,如果是这样,这个80+20=100 的帐难道毛不会算?要乱改也该一并把前面部署4队水军的各20火船改掉才是。所以此处非常可疑。我怀疑毛并不是看着嘉靖本来改的。

但:嘉靖本称20火船在前面压阵,显然有点奇怪,又是放在前面,又称压阵,没道理啊,毛本没压阵2字。这样的对比我看又是毛本好,为何不见鸯兄列出?是不是不公正待遇啊?

南飞兄不要老拿廖斑出来说事好吗?廖化为人梗直,有什么说什么。学问呢,真是比较浅薄经常犯错的,但也不是一点没有,恰好是个中游,取这个名字做ID本来就是这个意思。俺觉得中游好,不会摆谱来压人,也不会很容易被人蒙到或者吓倒。老是犯错其实也挺好,比永远正确永远辩胜的好玩,那种高人太高了惹不起,遇到了一般就只能灌个水:“好,顶!”多没意思呢。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1-11 18:53 编辑 ]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6-11-11 19:00

再说"鞠躬"

"鞠躬"就是弯腰,没什么特别的玄机在里面。

人对人鞠躬,那就是行礼。

独自鞠躬,那是躬耕,埋头弯腰专心干活的比喻。

所以,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事情,不能拿来反证刘备可以见到诸葛亮就鞠躬。

再说了,我的原意我自己觉得满客观的,我以为:如果确定刘备不该对诸葛亮鞠躬,断然删改此处是绝对正确的;如果不能确定刘备是否可以对诸葛亮鞠躬,按通俗对礼法的理解,予以删改也是合于情理、适应大众的。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1-11 19:03 编辑 ]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6-11-11 19:31

回62楼南飞兄:

引文越来越长,太累了。所以不再引。按62楼的1、2、3、4来说:

1、我以义兄弟来比喻结盟,是费过神想过的,并非不伦不类的瞎比喻。汉时人最重礼义。当然,正好也就是这个三国时代开始颠覆这些礼义。周瑜并不是这个颠覆急先锋,他也有儒雅名声,难道儒雅只是戴了纶巾拿了羽扇扮相好看乜?难道穿羊头装,干狗肉勾当?所以我有此比。南飞兄所驳,立足于近代厚黑毒辣的处世理念,不大有说服力。

2、把庞统弄进江东阵营,于情理于历史都不怎么好:于历史,此事需再求证;于情理,庞统背孙投刘的故事不好编圆,庞统有凤雏之名(水平也真有)都到周瑜手下了不为所用,骗蒋干的台词仿佛成了真的(指周不能用人,故此庞统在野读书),这对周郎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吧?

3、见74楼

4、俺没有以暴易暴,俺前面所说,已经有所保留了,不保留的全说可以这样子:刘备本来就在等诸葛亮,一应仪式早该齐全的。升帐没什么麻烦,只是走几步路而已,付出的时间代价很小,换来的秩序和规范则很价值大。本来这里对毛的批评就有吹毛之嫌,鸯兄的批评口吻也很软弱没中气。呵呵,这样的话,自行略过这段也就罢了,但鸯兄仍然坚持在此处提出毛不懂军事的批判。我作为旁观的,自然不免生出不愤,有点为毛助拳的意思,呵呵,任性胡闹了,SAY SORRY先。

5、关羽斩颜良绝对不是三国第一大偷袭。改成莫名其妙阵斩了颜良更加说不过去。正史是望见麾盖,和望见颜良白马金盔有所不同。可见颜前面是有东西存在的不是只隔着空气,距离也不近。关是硬冲进去的。演义描写反倒是在帮颜良找个合理被斩的理由。至于这个理由是不是越找越糟糕,呵呵,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6、不提了。

7、这个话题大了,要参考看看所有文官劝谏时的措辞。

8、这个我错了。改。感谢指正。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1-11 19:43 编辑 ]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11 21:42     标题: 回复 #73 廖化将军 的帖子

庞统做周瑜功曹这事儿是有记载的,不过嘛,有些不全的裴注没有收录:
江表传曰: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於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还有一个直接描述周瑜怎样将庞统收为功曹的记载(过程和周郎招鲁肃颇有些相似,都是先硬后软),南飞记忆中大概是《襄阳宿耄传》里的,裴注里面都没有。

毛本确实有可能不是嘉靖本的子本,不过反正都是从老罗那里改过来的,没改回来也怪不了他们。

最后这句段话严重同意~!打成独孤求败也是一种悲哀,又不靠这个吃饭有啥意思呢?呵呵,南飞本来想拉廖斑做挡箭牌的~罪过罪过,以后不敢了~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11 22:14     标题: 回复 #75 廖化将军 的帖子

呵呵,南飞一贯喜欢1、2、3展开,这样比较方面,看起来也一目了然。

1、呵呵,国与国之间怎么谈得上兄弟道义?——除非老大哥与小兄弟。周瑜再怎么儒雅——更不要说演义里他就没有儒雅的样子,也不能擅自决定国家大事吧。廖斑此说多少有点一厢情愿。

2、见76楼

3、呵呵,这个等阿鸯哥哥回答,南飞不来瞎搅合。

4、呵呵,个人觉得阿鸯哥哥之所以强调这点主要是针对诸葛亮之前的不分轻重的卖弄。鸯版原评并没有毛氏懂不懂军事的评述,只是淡淡地一句就带过了事:“升帐”是有一套固定仪式的,此时可能已经没有“升帐”的时间了。毛氏父子无视前面刘备等待的焦急而写出一套无关紧要的程序来,对原著的理解度确实不够。

5、南飞说的就是演义中的”三国第一大偷袭“。正史里面虽然也是偷袭,却是在老曹声东击西造成颜良部仓促应战的时候,和老曹远征乌桓时张辽阵斩蹋顿一样。虽然视觉效果好,但难度并不是很大,廖斑说的大概是这个。

6、略过

7、这个问题确实不好搞。乱世一般来说大家都踊跃发言,没有多少顾忌;和平时文官上谏又要看人看君主,遇上海瑞这种人直斥嘉靖是昏君的也有。要找一个情况类似的还真的不容易。
作者: dddzz    时间: 2006-11-11 23:12

其他的就不说了,再说下这个“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只恐端的放了”吧~

我觉得这完全是读书时的个人体会啊。

我在读这段的时候,感觉刘备这样说是有着两个忧虑,其一是忧只怕关羽真的会放了曹操,其二是虑曹操会不会不走这条路啊。

我感觉刘备这些忧虑,并不是担心会让抓不住曹操让他跑掉,而是再为自己的手与水担心。

刘备一忧关羽,若真的放了曹操,回来要吃军令状;二虑若曹操不走这条路,关羽回来后,诸葛亮就要吃军令状了。两位部下的安危,这才是刘备的忧虑。

所以
诸葛亮会先让刘备放心,手足情深的关羽是没事的。这是天意,还能成全一段关羽义释曹操的美谈~
随后诸葛亮又化解了刘备对自己的担心,我也不会有事的,主公放心吧。

刘备担忧的是两位部下,而孔明要让主公放心。

正因为我是这样理解这一段文字的,所以才会对“心虚”说有不同意见啊~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6-11-11 23:30

DDDZZ兄,这段讨论的焦点在两个大喜上。

一个是关羽大喜,显得关羽有点差劲。

一个是刘备大喜。这个相当之奇怪。大有歹毒含义。所谓老不看三国,就是说会看出很多阴险看到冷汗大出的。这里就是一例。不过我个人是反对这一例的,觉得太过匪夷所思。

如果有第3个版本,谁都没大喜的,会比较温和些。
作者: dddzz    时间: 2006-11-12 00:30

廖先生好

前帖说的是关于诸葛亮重复一遍是否心虚的问题啊,关于两个大喜,老实说不管我读哪个版本,之前基本上都没有打隔愣,既然这里说到,回头再细读了几遍,感想如下~

【毛本】云长曰:“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孔明曰:“我亦与你军令状。”云长大喜

我自读演义以来,这段也看过多遍了,从来没觉得关羽喜的是等着回来砍诸葛亮的头(汗这个说法)

其实我觉得关羽已经接受诸葛亮一开始没给他任务的解释了,并用军令状表明了心迹,又怎么会高兴找到机会杀诸葛亮了呢?
关羽一开始自然会担心曹操不走这条路,完全是战术上正常的担心。由于诸葛亮之前确实有点咄咄逼人,所以马上主动说也立军令状,很自然。
诸葛亮这么干脆,所以关羽这里的喜,显然是因为关羽听诸葛亮肯说军令状,那曹操的败逃路线一定就真是这样了,自己也就能够在战斗中出力了。所以才会面露喜色。

我相信关羽此时此刻,全在想‘怎么把曹操押回来’,即诸葛亮料敌之处是正确的,那其实两人的军令状都没有用处了。

.
【嘉靖本】玄德大喜

嘉靖本是这段是近日才看到的。这样的话刘备确实就可能是为事情解决而高兴,不过他回身一想,二个忧虑仍在,所以立刻向诸葛亮求问。而诸葛亮也就干脆的说出了其中的缘故,并让刘备放心。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12 09:40     标题: 回复 #78 dddzz 的帖子

呵呵,确实是个人体会,这里南飞和d兄以及阿鸯哥哥的解读都不一样,不深究了。

不过说老实话。诸葛亮让刘备放心这个话,说得确实非常生硬——年轻啊。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12 10:16     标题: 回复 #80 dddzz 的帖子

按毛本来看,老关总是有些冲动没大脑,但这样对后面水淹七军的妙计一点铺垫都没有。南飞觉得不好。

刘备这个大喜确实喜的有点让人毛骨悚然——帝王御将术呀。不管谁输了都是他老人家出来打圆场,手下都对他感恩戴德而互不买帐——最好驾御的情况。老人家看多了不得了,阴险啊。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6-11-24 15:04

这版本的区别,是否有因为明清时期口语习惯不同造成的呢?
作者: 原氏公子    时间: 2006-11-24 17:27



QUOTE:
庞统是骗子,曹操知道,可全世界不知道啊!

好象那个程,荀提醒过曹操啊---怎么会是全世界不知道呀?只不过是曹操接连上了几次当,这一回想的更深考虑的也更全面周到了---


如果诸葛亮能呼风唤雨,就不用叮嘱“切勿有误”了。
这个好象是怕周杀他吧,前面几次,诸葛知道这一阵成功,周是不会放过自己的。

刘备脑子进水了吗?袁绍都打不过曹操,他凑了几万乌合之众,竟敢来捋虎须?
这个有点可笑,袁绍打不过,那么吕布,张绣,马超呢,怎么能肯定刘备也打不过呢?

但是,有了刘馥的前车之鉴,程昱和荀攸断然不敢重蹈覆辙。---他们刚刚提了个开头,曹操就开始高谈阔论,表现出无比英明的样子。如果程昱、荀攸此时还要提东南风的事,会让曹操很没面子的,刘馥的前车之鉴刚刚就发生在前面,程昱、荀攸那敢重蹈覆辙,只能把后面的话生生地憋回去。众人也很识相,赶紧大拍曹操的马屁。曹操因得意忘形而变得自以为是,由此而使众人的智慧受到压抑,最后导致赤壁之战的失败。
这一段和前面一篇中都说,是曹操杀了刘,导致其他谋士噤若寒蝉,恐怕不是吧。我想,这时应该不是谋士们怕死,而是觉得曹操的分析有道理,冬天哪来的东南风啊----即使有,恐怕概率为千万分之一,而且我认为,三国中的谋士大部分都颇晓天地阴阳(不准确),反正就是对天气的判断推测分析是有一定造诣的。

罗贯中的用意在于点示读者,徐庶都看得穿的把戏,曹操就更能看得穿,曹操的用兵经验和对人情世故的熟谙远非徐庶可比
徐庶都看得穿的把戏,曹操未必看得穿,徐和庞什么关系,知根知底,估计是知道庞是假降曹操,才能识破;前面也说“操遂不疑,诚心相待”,只能说曹操是真实情况下有些许怀疑,作的表面文章,还有就是对自己认为冬天甚少发生东风的认识相当自信,所以就未必看得穿。

对于二人江边见面的情节,罗贯中多处使用暗示性的笔法提示读者。“(庞)统闻是故人,心下稍定,回顾左右无人。”曹操已经明白庞统是骗子,肯定要暗中派人监视庞统;既使曹操真的相信了庞统,以曹操的多疑性格,也一定会派人监视庞统。曹操自己尚派蔡中、蔡和到江东卧底,自己怎么可能不做防范。“(徐)庶大笑而拜曰:‘吾命全矣!……’”徐庶的小命难保了。
对于二人江边见面的情节,“(庞)统闻是故人,心下稍定,回顾左右无人。”只能说是庞开始以为是计谋被识破是来抓自己的,一听说是故人,肯定心下稍定;回顾左右只是确定这个故人是不是也带着兵士来抓自己的;再看曹操肯定派人监视,即使无监视的情况下,庞也早防到这一点,毕竟自己是来害曹操的,所以一听是故人,心下稍定,到这里,那么回顾左右就可以理解为是庞小心谨慎的表现,估计还有担心这个故人是来刺探自己的。
这个曹操肯定派人监视,下的太过于武断;没有根据。在曹操深信冬天不会有东南风的前提下,才有曹操“遂不疑”,是说一开始是怀疑的,在对天气常识认识的前提下,肯定是相信庞的。

后来曹操征讨马超和汉中时,所带的众多将领中,独独没有臧霸。如果臧霸真的去镇守散关了,就不会没有臧霸。事实上,臧霸一直镇守青、徐沿海地面,根本就没有踏足过关中。所以臧霸可能根本就没去什么散关,而是直接回了青、徐。徐庶从此销声匿迹,阿鸯猜测,是被臧霸奉曹操之命给干掉了。“臧霸”是罗贯中别有用心的安排。
很多人(我理解为名人),徐到曹营后,作者最后在这里还交代一下去向,比如许多人死时,作者都会相应提上几句;如果是被藏霸杀了,徐庶这么(重要)的一个人,试想,作者会不会提上一笔----所以,你的推测根本豪无根据。



还未看完,前面几篇也没仔细看,就略说一二,待续中-----

[ 本帖最后由 原氏公子 于 2006-11-25 23:31 编辑 ]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1-27 02:17     标题: 诸葛亮傍略四郡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03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诸葛亮傍略四郡


  却说周瑜听知孔明借东吴力而取荆州,如何不气?气伤箭疮,半晌方苏。众将皆在面前劝解。周瑜大怒曰:“若不杀诸葛亮村夫,怎息吾心中怨气!程德谋可助吾之力,即目起兵打南郡,定要归还东吴,是我之愿。”正商议之间,人报鲁子敬至。接入帐中,瑜曰:“吾欲起军与刘备、诸葛亮共决胜负,复夺城池。”鲁肃曰:“不可。方今与曹操共决雌雄,尚未分成败;主人吴侯见攻打合淝未下。不争自家互相吞并,曹兵乘虚而来,其国危矣。况刘玄德旧曾与曹操至厚,倘逼得紧急,献了城池,一同攻东吴,如之奈何?”瑜曰:“吾等用计决策,损兵马、费钱粮,他图见成。吾乃思之,深可恨也!”肃曰:“公瑾且耐。容某亲见玄德,将理去说他;若说不通,那时动兵未迟。”诸将曰:“子敬之言甚善。”
  周瑜便令鲁肃往南郡去,来到城下叫门。赵云出问,肃曰:“我要见刘玄德有话说。”云答曰:“主人与军师在荆州城中。”肃径奔荆州。见旌旗整列,肃自忖度:“孔明非常人也!”军士报复,孔明令大开城门,接肃入衙。共讲礼毕,申谢罢,玄德与肃分宾主而坐。孔明斜佥相陪。茶罢,肃曰:“主人吴侯,都督公瑾,教某再三申意于皇叔:前者操引百万之众,名下江南,实是来擒皇叔;今江东废了钱粮,折了人马,带伤者不可胜数,幸得杀退曹兵,救了皇叔。所有荆州九郡,合当归于东吴。今皇叔用诡计,夺占荆、襄,此何理也?望明白一言,以决去就。”孔明曰:“子敬乃高名之士,何为出此言也?昔日荆、襄九郡,非是东吴之地,
·498·
乃荆王刘景升之基业。吾主人乃刘景升之弟也。景升虽亡,其子尚在;以叔辅侄,而取荆州,有何不可?岂不闻‘物见主’之言乎?”肃曰:“若公子刘琦占住,尚自可矣;今公子在江夏,须不在这里!”孔明曰:“子敬要见,有何难哉!唤左右请公子出相见便了。”刘琦从屏风后两从者扶出。琦与肃曰:“病躯不能施礼,子敬勿罪也。”鲁肃吃了一惊。(原来孔明比及得了城时,防东吴来争,却先取公子在城中,至此以为解手。)肃默然无语,良久言曰:“公子若在,如何?不在,如何?”孔明曰:“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别有商议。”肃曰:“若公子不在,须还与东吴。”孔明曰:“子敬之言是也。”遂设大宴,相待鲁肃。
  肃当日出城,连夜回寨,见周瑜言公子之事。瑜曰:“刘琦正青春年少,如何便得他死?这荆州何日图之?”肃曰:“都督放心。只在鲁肃身上,务要教荆、襄还东吴。”瑜曰:“子敬有何所见?”肃曰:“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四肢,见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那时征讨荆州,刘备须没得推故。”周瑜犹自忿气未消,忽报吴侯遣使至。瑜令请入,使曰:“主人围合淝,累战未胜,急令都督尽收军回。”周瑜只得休兵罢战,拘集众多军马,且回柴桑郡养病,令程普部领战船士卒,却来合淝军前听调。
  却说刘玄德自得南郡、荆、襄,心中大喜,与孔明商议久远之计。忽然阶下一人,上厅献策。此人乃山阳人也,姓伊,名籍,字机伯。玄德感旧日之恩,十分相敬,坐而问之。籍曰:“要知荆州久安之计,何不求贤士以问之?”玄德曰:“愿公一言,以荐贤者。”籍曰:“荆、襄世家,兄弟五人,惟一人大贤者,眉间有白毛,襄阳宜城人也,姓马,名良,字季常。其四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其弟马谡,字幼常。(后随孔明六出祁山。街亭败
·499·
绩,斩之。亦异人也。)”玄德遂命请之。马良至,入见玄德,礼毕高坐。玄德求久远之策,良曰:“襄阳受敌之地,恐不可久守。好令公子刘琦于此养病,招谕旧士以守之,就表奏琦为荆州刺史,以安民心。然后南征四郡,积收钱粮,以为根本。此是能保荆、襄久远之计也。”玄德问曰:“四郡,即目何人为守?”良曰:“武陵郡太守金旋(今属鼎州),长沙郡太守韩玄(今属谭州),桂阳郡太守赵范,(今属郴州,尚有桂林路之名。)零陵郡太守刘度(今属永州)。若取得这四郡,乃鱼米之乡,汉上可保长久矣。”玄德大喜,遂问四郡先取何郡,后取何郡。良曰:“湘江之西,零陵最近,可先取之;次取武陵。然后湘江之东,取桂阳;长沙为后。”玄德甚喜,遂用马良为从事官,伊籍副之。请孔明商议送刘琦回襄阳,替云长回荆州。便议调兵起发取零陵郡,差张飞为先锋,赵云合后,孔明、玄德为中军,人马一万五千。留云长守荆州,糜竺、刘封守江陵。时建安十四年春正月也,孔明调兵起行。
  却说刘度在零陵城中,听知孔明军马到来,唤其子刘延商议。延曰:“父亲放心,他虽有张飞、赵云之勇,何足惧哉!儿观本州上将邢道荣,有万夫不当之勇,使开山大斧,重六十斤,可以迎敌。”刘度唤至邢道荣,自夸胸中武艺不让古之廉颇、李牧,度重赏。刘延与邢道荣引兵万余,离城三十里,依山靠水下寨。探马报说:“孔明自引一军到来。”两边阵圆相对。邢道荣出马,横大斧厉声高叫:“反国之贼,安敢侵吾境界!”对阵中一簇黄旗出。旗帜分开,中间一辆四轮车,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扇招邢道荣曰:“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聊施小计,片甲不回。今来招安汝等,何不早降?”道荣大笑曰:“赤壁鏖兵,乃周郎之谋也,干汝何事?敢来诳语!”抡大斧径杀过来。孔明教回车,望阵中走,阵门复闭。被道
·500·
荣径冲杀过来,阵势急分两下而走。道荣遥望中央一簇黄旗,料是孔明,只望黄旗而赶。抹过山脚,黄旗扎住,忽地中央分开,不见四轮车。一将挺矛跃马,大喝一声,直取道荣,乃是燕人张益德也。道荣轮大斧来迎,战不数合,气力不加,拨马便走。益德随后赶来,喊声大震,两下伏兵齐出。道荣舍死冲过,前面一员大将拦住去路,乃常山赵于龙也。道荣措手不及,滚马受降。子龙缚来寨中,见玄德、孔明。拥至帐下,玄德大怒,喝令教斩。孔明急止之曰:“且留人。”乃问道荣曰:“汝若与吾捉了刘延,便准你投降。”道荣连声愿往。孔明曰:“如何得捉?”道荣曰:“军师若肯放某回去,某自有巧说。今晚军师调兵劫寨,某为内应,活捉刘延,献与军师,城中刘度自然降矣。”玄德不肯。孔明曰:“邢将军非谬言也,可放之。”道荣得放回寨,尽实告诉刘延。延曰:“如之奈何?”道荣曰:“将计就计。今夜将兵伏于寨外,寨中虚立旗旛,待孔明来劫寨时,就而擒之。”刘延依计。
  当夜二更,果然有一军到寨口,每人各有草把,一齐点着,火焰烧空。刘延、道荣两下杀来,火军便退。两军乘势赶来,赶了十余里,军皆不见。刘延叫道荣急回,火光未灭,寨中突出一将,乃燕人张益德也。刘延叫道荣不可入寨,却去劫孔明寨便了。回军走不十里,赵云引一军出。云一枪刺道荣于马下。刘延急拨马便走,被张飞活捉过来,绑缚回见孔明。延曰:“邢道荣教某如此,实非本心也。”押过刘延,孔明令释其缚,与衣穿了,赐酒压惊,教人送入城劝父投降;如其不降,打破城池,满门尽诛。把马送刘延回零陵城见父,说孔明之德。子、父即时赍印绶离城,径到大寨纳降。孔明教刘度复为郡守,以供钱粮;其子刘延于荆州随军办事。零陵一郡居民,尽皆喜悦。玄德入城,安抚已毕,遂乃勒兵来取桂阳。未知胜负如何,下回便见分晓。

·501·


以下为气概文鸯注:

    周瑜大怒曰:“若不杀诸葛亮村夫,怎息吾心中怨气!
  程德谋可助吾之力,即目起兵打南郡,定要归还东吴,是
  我之愿。”
毛本改为:
    瑜曰:“若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程德谋
  可助我攻打南郡,定要夺还东吴。”
罗本中,周瑜的“大怒”,在表现周瑜愤怒的同时,也在告诉读者,周瑜说的话也是不理智的:周瑜要立即攻打刘备。东吴军自赤壁开始到现在,将士久战劳困,主将周瑜又伤病正重,所以众将不赞成立即同刘备开战。

    正商议之间,人报鲁子敬至。接入帐中,瑜曰:“吾
  欲起军与刘备、诸葛亮共决胜负,复夺城池。”
毛本改为:
    正议间,鲁肃至。瑜谓之曰:“吾欲起兵与刘备、诸
  葛亮共决雌雄,复夺城池。子敬幸助我。”
罗本中,周瑜仅是征求鲁肃的意见,还没有决定下来,结合前面周瑜大怒要打南郡,正商议间时周瑜如此口气,还有后文的诸将曰:“子敬之言甚善。”可以推测,大家都不赞成和刘备开战。“人报鲁子敬至。接入帐中”得知鲁肃到来,到鲁肃进入帐中,有一段时间间隔,周瑜有时间缓和一下激动的情绪。
  毛本中,“子敬幸助我”有周瑜已经决定下来的意思,似乎在商议的过程中,诸将已经赞同了同刘备开战,与后面的诸将曰:“子敬之言甚善。”所表达出诸将的意思相矛盾。

    周瑜便令鲁肃往南郡去,
毛本改为:
    于是鲁肃引从者径投南郡来,
罗本中,明确了周瑜同意了鲁肃的建议。

    肃径奔荆州。
毛本改为:
    肃遂不入南郡,径奔荆州。

    共讲礼毕,申谢罢,玄德与肃分宾主而坐。孔明斜佥
  相陪。茶罢,肃曰:“主人吴侯,都督公瑾,教某再三申
  意于皇叔:前者操引百万之众,名下江南,实是来擒皇叔;
  今江东废了钱粮,折了人马,带伤者不可胜数,幸得杀退
  曹兵,救了皇叔。所有荆州九郡,合当归于东吴。今皇叔
  用诡计,夺占荆、襄,此何理也?望明白一言,以决去就。”
毛本改为:
    讲礼毕,分宾主而坐。茶罢,肃曰:“吾主吴侯,与
  都督公瑾,教某再三申意皇叔,前者,操引百万之众,名
  下江南,实欲来图皇叔;幸得东吴杀退曹兵,救了皇叔。
  所有荆州九郡,合当归于东吴。今皇叔用诡计,夺占荆襄,
  使江东空费钱粮军马,而皇叔安受其利,恐于理未顺。”
罗本中,鲁肃强调的是东吴对刘备的恩,语气强硬,带有威胁。毛本中,鲁肃强调的是东吴吃亏了,语气软弱,犹如乞怜。

    孔明曰:“子敬乃高名之士,何为出此言也?昔日荆、
  襄九郡,非是东吴之地,乃荆王刘景升之基业。吾主人乃
  刘景升之弟也。景升虽亡,其子尚在;以叔辅侄,而取荆
  州,有何不可?岂不闻‘物见主’之言乎?”
毛本改为:
    孔明曰:“子敬乃高明之士,何故亦出此言?常言道:
  物必归主。荆襄九郡,非东吴之地,乃刘景升之基业。吾
  主固景升之弟也。景升虽亡,其子尚在;以叔辅侄,而取
  荆州,有何不可?”
罗本中,诸葛亮最后才说“岂不闻‘物见主’之言乎”,这时有意给鲁肃下的套,好让鲁肃顺着提起刘琦。

    言曰:“公子若在,如何?不在,如何?”
毛本改为:
    言曰:“公子若不在,便如何?”

    瑜曰:“子敬有何所见?”
毛本改为:
    瑜曰:“子敬有何高见?”
一字之差,周瑜孤傲的性格就不见了。

    周瑜只得休兵罢战,拘集众多军马,且回柴桑郡养病,
毛本改为:
    周瑜只得班师回柴桑养病,
毛本貌似简洁,其实不得要领。罗本表达的是,东吴费了很大气力,结果是白忙一场。

    却说刘玄德自得南郡、荆、襄,心中大喜,与孔明商
  议久远之计。
毛本改为:
    却说刘玄德自得荆州、南郡、襄阳,心中大喜,商议
  久远之计。
罗本中,特意点出“孔明”的名字,是有特别用意的,结合下面刘备向马良打听荆南四郡的太守,说明诸葛亮没有给刘备出过收取荆南四郡的主意。

    籍曰:“荆、襄世家,兄弟五人,惟一人大贤者,眉
  间有白毛,襄阳宜城人也,姓马,名良,字季常。其四人
  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其
  弟马谡,字幼常。”
毛本改为:
    籍曰:“荆襄马氏,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幼者名谡,
  字幼常;其最贤者,眉间有白毛,名良,字季常。乡里为
  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公何不求此人而与之
  谋?”
罗本中,伊籍重点突出马良,马谡仅在最后一带。

     良曰:“襄阳受敌之地,恐不可久守。好令公子刘
  琦于此养病,招谕旧士以守之,就表奏琦为荆州刺史,以
  安民心。然后南征四郡,积收钱粮,以为根本。此是能保
  荆、襄久远之计也。”
毛本改为:
    良曰:“荆襄四面受敌之地,恐不可久守;可令公子
  刘琦于此养病,招谕旧人以守之,就表奏公子为荆州刺史,
  以安民心。然后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积收
  钱粮,以为根本。此久远之计也。”
毛本要删除下面一段,所以才补进四郡的名字。

    玄德问曰:“四郡,即目何人为守?”良曰:“武陵
  郡太守金旋,长沙郡太守韩玄,桂阳郡太守赵范,零陵郡
  太守刘度。若取得这四郡,乃鱼米之乡,汉上可保长久矣。”
毛本删除。正是这段,透露出刘备和诸葛亮此前根本没打过荆南四郡的主意。

    时建安十四年春正月也,孔明调兵起行。
毛本删除。建安十四年(公元二零九年)。

    却说刘度在零陵城中,听知孔明军马到来,唤其子刘
  延商议。延曰:“父亲放心,他虽有张飞、赵云之勇,何
  足惧哉!儿观本州上将邢道荣,有万夫不当之勇,使开山
  大斧,重六十斤,可以迎敌。”刘度唤至邢道荣,自夸胸
  中武艺不让古之廉颇、李牧,度重赏。
毛本改为:
    却说零陵太守刘度,闻玄德军马到来,乃与其子刘贤
  商议。贤曰:“父亲放心。他虽有张飞、赵云之勇,我本
  州上将邢道荣,力敌万人,可以抵对。”
罗本中,邢道荣是一个徒有其表,虚张声势,不自量力的人。

    道荣舍死冲过,前面一员大将拦住去路,乃常山赵于
  龙也。道荣措手不及,滚马受降。
毛本改为:
    道荣舍死冲过,前面一员大将,拦住去路,大叫:
  “认得常山赵子龙否!”道荣料敌不过,又无处奔走,只
  得下马请降。
毛纶父子没上过战场,也没结交过靠拚杀吃饭的汉子,所以对罗本中的“道荣措手不及,滚马受降。”理解不了。
  邢道荣使“六十斤”大斧是逞能,他的力量不适合使这么重的兵器。这么重的兵器由静止到运动起来,非常吃力。赵云久经沙场,一眼就能看出邢道荣的短处,所以赵云以快制慢,邢道荣来不及举斧招架,被赵云的枪从马上逼了下来。前文还有“道荣轮大斧来迎,战不数合,气力不加,拨马便走。”罗贯中描写邢道荣逞能是有特别用意的,后文一并解释。

    拥至帐下,玄德大怒,喝令教斩。
毛本改为:
    玄德喝教斩首。
刘备喜欢有本事的人,见邢道荣的德行很反感,侧面说明邢道荣的外强中干。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周瑜因怒欲战,显然有悖孙子兵法。周瑜虽然最后打败了曹仁,但两次失败,周瑜所部的吴军也是伤亡惨重,且从赤壁之战到与曹仁争夺南郡,吴军连续作战,将士疲惫,加之主帅周瑜伤病未愈,吴军此时与刘备立即开战,不是一个理智的人应该作的决定。程普和诸将,以及后来赶到的鲁肃,均不赞成与刘备立即开战,只有周瑜因愤怒而丧失了理智。
  鲁肃欲与刘备讲理,实际上具有很强的自欺欺人的味道。(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派人去与吕蒙讲理,也是典型的自欺欺人。)这也是形势发展到这一步的无奈之举。正是这次东吴对刘备的无奈,使得刘备的命运出现了根本性转机,刘备集团从此坐大,最终威胁到东吴的自身安全。
  形势之所以发展到这一步,根本原因在于赤壁之战后,东吴的策略没有根据变化的形势及时进行调整。赤壁之战前,曹操接收了荆州水军,加之曹军本身的强大实力,对东吴的生存构成了最紧迫的威胁。赤壁之战后,曹操水军全军覆灭,没有水军,曹操对东吴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曹军暂时已不构成对东吴的威胁。曹操虽有赤壁之败,但陆战实力依然强大,不是朝夕可图。所以,东吴应该按照鲁肃和甘宁以前的建议,先尽全力完成全据长江之险,而不应在争夺南郡的同时,又分军攻打合淝。刘备英雄,且又反覆不定,这是人所共知的,孙权、周瑜等事先不做任何预防,以至于让刘备终于取得了他梦寐以求的“根本”,这不能不说是孙权、周瑜、鲁肃的重大失策。刘备和曹操势同水火,曹操无论能容得下谁,都不可能再容得下刘备,刘备对此也是十分清醒的。鲁肃在劝周瑜时说:“不可。方今与曹操共决雌雄,尚未分成败;主人吴侯见攻打合淝未下。不争自家互相吞并,曹兵乘虚而来,其国危矣。况刘玄德旧曾与曹操至厚,倘逼得紧急,献了城池,一同攻东吴,如之奈何?”罗贯中用鲁肃的谬论提示,东吴本是可以对付刘备的,可惜东吴对形势的认识是错的。

  上回分析过,演义中,诸葛亮取得南郡的方法,从战术上看,很成功;从战略上看,很拙劣。现在,刘备已取得南郡,无论刘备用什么样的借口搪塞鲁肃,都无关紧要。如果周瑜此时有能力拿回南郡,无论诸葛亮的借口找得多么好,周瑜都不会理睬;反之,周瑜没有能力动武,无论借口多么拙劣,周瑜也只有干瞪眼的份。所以,无论诸葛亮在耍弄鲁肃时,表现得多么高明,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在表现完诸葛亮的小聪明后,罗贯中立即又表现了诸葛亮在谋略上的低能。取得南郡后,刘备立即“与孔明商议久远之计”。演义中,刘备向马良询问,荆南四郡的太守都是何人,罗贯中设计这个情节,想说的就是,诸葛亮跟刘备就没提起过收取荆南四郡。而正是荆南四郡的收取,奠定了刘备在荆州的规模。

  
  收取零陵,诸葛亮的计谋似乎很高妙;然而,仔细分析,这种“高妙”其实是多余的。
  首先,罗贯中明确交待了双方的军队数量。刘备起兵一万五千;刘延、邢道荣引兵万余。质量上刘备军更是远远高于零陵军,将领上差的更是悬殊。刘备方面久经战阵,零陵方面坐井观天,怎么打,刘备赢都是一定的。
  对邢道荣的描写最有意味。刘延曰:“父亲放心,他虽有张飞、赵云之勇,何足惧哉!儿观本州上将邢道荣,有万夫不当之勇,使开山大斧,重六十斤,可以迎敌。”通常,使这么重的大斧,应该能有两下子。虎牢关下的武安国,“使铁锤,重五十斤。”尚能与吕布战到十余合,吕布也仅是一戟砍断武安国手腕,还不能直接要了武安国的命。纪灵,“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也能与关羽大战二十合。再看邢道荣战张飞,“道荣轮大斧来迎,战不数合,气力不加,拨马便走。”在赵云面前就更是不堪了。怎么回事?原来罗贯中有意要把邢道荣塑造成一个大话王和纸老虎。看刘延对邢道荣的评价,还有邢道荣的“自夸胸中武艺不让古之廉颇、李牧”,可知,邢道荣是刘度父子敢于抵抗刘备的最大精神支柱,一旦邢道荣被杀,刘度父子的抵抗意志也就崩溃了。而且,邢道荣被阵斩的越轻松,刘度父子就越恐惧。诸葛亮的计策纯属卖弄。对于这一点,刘备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在下回书的开头,刘备乃问众将曰:“零陵已取了,桂阳郡何人敢取?”从取零陵的过程中,刘备知道了,取这样的地方,部下一将足矣,根本没有必要自己亲自出马,玩那些花样更是多余。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27 19:33



QUOTE:
原帖由 坚硬的稀粥 于 2006-11-24 15:04 发表
这版本的区别,是否有因为明清时期口语习惯不同造成的呢?

《金瓶梅》和《红楼梦》里面的对话才是明清口语,三国演义那个叫半文不白。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1-27 20:00     标题: 回复 #84 原氏公子 的帖子

继续踩~!

QUOTE:
刘备脑子进水了吗?袁绍都打不过曹操,他凑了几万乌合之众,竟敢来捋虎须?
这个有点可笑,袁绍打不过,那么吕布,张绣,马超呢,怎么能肯定刘备也打不过呢?

没看见“几万乌合之众”吗?刘备仅凭乌合之众败给曹操又不是一次两次,还能不长记性?

QUOTE:
这一段和前面一篇中都说,是曹操杀了刘,导致其他谋士噤若寒蝉,恐怕不是吧。我想,这时应该不是谋士们怕死,而是觉得曹操的分析有道理,冬天哪来的东南风啊----即使有,恐怕概率为千万分之一,而且我认为,三国中的谋士大部分都颇晓天地阴阳(不准确),反正就是对天气的判断推测分析是有一定造诣的。

“冬至一阳回”这话可是刮东风的时候老曹自己说的,这些“颇晓天地阴阳”的谋臣们就没有一个想到?这个概率也不高哦。要是真的每个人都相信老曹那些话,程昱哪来那个警惕性看出黄盖有诈?

后面的持保留意见。罗本也是动过手术的,有些东西添添补补说不清楚。
ps:原兄弟这次的要好得多,不像以前那么武断。咳咳……这次南飞是气概文鸯饭丝团先锋,对于大势进攻比较敏感,再加上生平酷爱抬杠。得罪之处与阿鸯哥哥无关,一切由乌鹊南飞3个人承担。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6-11-27 20:13 编辑 ]
作者: Hipadsl    时间: 2006-11-27 21:59

这个版本似乎被认为是正版
作者: 孤狼在途    时间: 2006-11-28 21:47



QUOTE:
原帖由 Hipadsl 于 2006-11-27 21:59 发表
这个版本似乎被认为是正版

你说个没头的话,俺也接个没尾的话:其他版本似乎没被认为是盗版啊!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2-2 00:52     标题: 赵子龙智取桂阳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04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赵子龙智取桂阳


  却说玄德取了零陵郡,诸县皆属调遣,安抚居民,赏劳三军。乃问众将曰:“零陵已取了,桂阳郡何人敢取?”赵云应曰:“某愿往。”张飞奋然出曰:“飞亦愿往。”二人争取桂阳。孔明曰:“终是子龙先应,只教子龙去。”张飞不服,定要去取,孔明教拈阄,拈着的便去。又是子龙拈着。张飞怒而言曰:“我并不要相帮,只要三千军,独自领去,便要得城池!”赵云曰:“某也只领三千军去,如不得城,愿受军令!”孔明大喜,责了军状,选三千精兵随赵云去。张飞又争,玄德喝退。赵云欢天喜地领了三千人马,径望桂阳进发。
  却说桂阳太守赵范升厅,人报赵子龙引军来取城池。赵范急唤军官商议。两个管军校尉来见赵范:一个姓陈,名应;一个姓鲍,名隆,都是桂阳岭山乡猎户出身。陈应会使飞叉,鲍隆曾射杀双虎,都在桂阳管军。二人对赵范曰:“刘备乃反汉之臣,更兼恶了曹丞相。若来时,合与他相持,某二人愿为前部将。”范曰:“我闻刘玄德乃大汉皇叔。更兼孔明多谋,关、张极勇。如今领兵来的赵子龙,在当阳长阪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我桂阳能有多少人马?不可迎敌,只可投降。”应曰:“若某不擒赵云回,那时任太守投降不迟。”赵范拗不过,只得教陈应领三千人马,出城迎敌。子龙将近桂阳,前面哨探军回报:“敌军来到。”赵云把三千人马摆开,以待军来。陈应兵至,也列成阵势。陈应上马,棹飞叉而出。赵云挺枪而出,责骂陈应曰:“吾主刘玄德,乃荆王
·502·
之弟。今辅公子刘琦,同领荆州,特来抚民。汝敢迎敌,即反国之贼也!”陈应回骂曰:“我等只服曹丞相,岂知有刘备乎!”赵云大怒,挺枪骤马,直取陈应。应拈飞叉,纵马来迎。两马相交,战到四五合,陈应料敌不过,拨马败走。赵云追赶。陈应回顾赵云马来相近,用飞叉掷来。云一手绰住,回掷陈应。应急躲过。云马到,探手活挟陈应而回,掷于马下。余军皆走。云缚陈应入寨,叱之曰:“量汝安敢敌吾!吾不杀汝,汝可说与赵范早来投降。”陈应谢罪,抱头鼠窜,回到城中,对赵范尽言其事,范曰:“吾本心要降,汝强要战,以致如此。”叱退陈应,赵范将带印绶,引十数骑径投大寨纳降。
  云出寨迎接,待以上宾,置酒相饮,纳了印绶。酒至数巡,范曰:“今说起将军姓赵,某亦姓赵,五百年前是一家。将军乃真定人,某亦真定人,又是同乡。倘若不弃,结为兄弟。”子龙与赵范同年,子龙长四个月日,范因此拜子龙为兄。二人同乡同年又同姓,十分大喜。至晚,子龙送范出寨。次日,赵范请子龙安民。子龙教军马休动,只带五十骑随入城中。居民香花迎门而接。子龙教四门挂榜,安民已毕,赵范邀请入衙筵席。酒至半酣,请入后堂相待。子龙见范殷勤,强饮微醉。范入后堂,请出一妇人与子龙把酒。子龙见其妇人,身穿缟素之衣,有倾国倾城之色。子龙问曰:“此何人也?”范曰:“家嫂樊氏也。”子龙改容敬之。樊氏把盏毕,范令就坐。子龙不肯,樊氏辞归后堂。子龙曰:“贤弟何必烦令嫂举杯耶?”范笑曰:“中间有个缘故,贤兄勿阻。故兄弃世,已及三载;家嫂守寡,终不为了。弟常劝改嫁之,嫂曰:‘若三件事兼全,我方嫁之:第一要名誉动荡,人才出众;第二要与家兄同姓;第三要文武双全。’旧曾有识,普天之下,那得这般巧的?今将军堂堂仪表,名震四海,与家兄同姓,先在乡中未必与家兄不
·503·
相识。况兄文武兼全,智勇足备。若不嫌家嫂貌陋,愿陪数十万嫁资,与将军为妻,结累世之亲戚,可乎?”子龙大怒而起,厉声而言曰:“汝嫂即吾之嫂也,岂可作乱人伦之事乎!”赵范羞惭满面,答曰:“我好意相待,何无礼也!”遂乃目视左右,有捉子龙之意。子龙已觉,一拳打倒赵范,忿怒上马,出城去了。
  范急唤陈应、鲍隆商议。陈应曰:“这人发怒去了,只索与他厮杀。”范曰:“但恐赢他不得。”鲍隆曰:“我两个诈降在他军中,太守却来引兵搦战,我二人就阵上擒之。”陈应曰:“必须带些人马。”隆曰:“五百骑军足矣。”当夜二人引五百军径奔子龙寨来投降。子龙听得这话,心中已知其诈,遂教唤入。二人到帐下,说:“赵范待用美人计赚将军欢喜,醉中扶入后堂谋杀,将头去曹丞相处献功,如此不仁。某二人见将军怒出,必连累于某,因此投降。”赵云大喜,用酒灌醉,缚于帐下,却擒手下人问之,果是诈降。子龙唤五百军入,各赐酒食,传令曰:“要害吾者,陈应、鲍隆也,不干众军之事。汝等听吾行计,皆有重赏。”众军拜谢。将诈降陈、鲍二人当时斩了;却教五百军引路,子龙领一千军在后,连夜到桂阳城下叫门。城上听时,说陈、鲍二将军杀了赵云,回军请太守商议事务。城上明火照之,果是自家军马,赵范急忙出城。子龙喝左右捉下。遂入城,安抚百姓已定,飞报玄德。
  玄德与孔明前赴桂阳。子龙迎接入城;推赵范于阶下。孔明问之,范言:“以嫂嫁子龙,本是好意,不想恼乱,以致如此。”孔明与子龙曰:“美色,天下人爱之,公何独如此?”子龙曰:“赵范之兄,曾在乡中有一面之交,今娶其妻,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其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不可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政,四也。”玄德曰:“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子龙曰:“天下女子不少,
·504·
但恐名誉不立,何思无妻子乎?”玄德曰:“子龙乃真丈夫也!”遂放赵范,仍令为桂阳太守。范拜谢而去。重赏子龙。
  张飞大叫曰:“偏子龙干得功!偏我是无用之人!只拨三千军与我去取武陵郡,直捉太守金旋,献来帐下,是我之愿!”孔明大喜而言曰:“益德要去不妨,但要依一件事。”飞问曰:“何事?”未知孔明有何计策,怎取武陵,且听下回分解。

·505·


以下为气概文鸯注:

    张飞又争,玄德喝退。赵云欢天喜地领了三千人马,
  径望桂阳进发。
毛本改为:
    张飞不服,玄德喝退。赵云领了三千人马,径往桂阳
  进发。
发牢骚也是“不服”的一种表现形式,张飞的性格和地位不会发牢骚的,“不服”用词不准确。
  “欢天喜地”表现出赵云的单纯。赵云的这份差事是和张飞相争得来的,以张飞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赵云相争不妥。最不正常的是,本来刘备正在调兵遣将,诸葛亮竟当面越过刘备做主,使赵云得以挤掉张飞,而刘备竟一言未发,待事情完后,才把张飞“喝退”。诸葛亮揽权擅越,前番利用“华容道”打压关羽,此次借用赵云打压张飞,使赵云处在了很尴尬的位置上,而赵云对此却全然不觉。后面,由于赵云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致使赵范降而复叛。这些表现,决定了刘备一直不能把赵云作为方面大将使用。

    二人对赵范曰:“刘备乃反汉之臣,更兼恶了曹丞相。
  若来时,合与他相持,某二人愿为前部将。”
毛本改为:
    二人自恃勇力,乃对赵范曰:“刘备若来,某二人愿
  为前部。”
毛纶父子看不得诬蔑刘备的词句。

    应曰:“若某不擒赵云回,那时任太守投降不迟。”
毛本改为:
    应曰:“某请出战。若擒不得赵云,那时任太守投降
  不迟。”

    子龙将近桂阳,前面哨探军回报:“敌军来到。”赵
  云把三千人马摆开,以待军来。陈应兵至,也列成阵势。
毛本改为:
    早望见赵云领军来到。陈应列成阵势,飞马绰叉而出。
罗本中,表现的是赵云谨慎的特性。

    云马到,探手活挟陈应而回,掷于马下。余军皆走。
毛本改为:
    云马早到,将陈应活捉过马,掷于地下,喝军士绑缚
  回寨。败军四散奔走。
毛本中,毛纶父子不懂军事,不顾逻辑。
  荆南四郡互不统属,又无曹军外援,赵云只带三千军马,目的不是依靠士兵厮杀,主要是展示战斗力慑服对方。在罗本中,赵云生擒陈应,已经达到了震慑目的,所以,赵云没有下令追杀。况且,赵云后来连陈应都放掉了,还会下令追杀士兵吗。赵云的士兵原地未动,赵云自然要回到本军阵内,才能把陈应“掷于马下”。既没追杀,陈应带来的军士也没有必要“四散奔走”,直接撤回就是了。

    子龙与赵范同年,子龙长四个月日,范因此拜子龙为
  兄。二人同乡同年又同姓,十分大喜。
毛本改为:
    云大喜,各叙年庚。云与范同年。云长范四个月,范
  遂拜云为兄。二人同乡,同年,又同姓,十分相得。
赵云若不为兄,未必“大喜”。

    至晚,子龙送范出寨。
毛本改为:
    至晚席散,范辞回城。
在毛纶父子眼里,除了吃,便无事可做。

    居民香花迎门而接。子龙教四门挂榜,安民已毕,
毛本改为:
    居民执香伏道而接。云安民已毕,
迎接赵云,不能用“伏道”的礼仪,赵云的级别不够。

    酒至半酣,请入后堂相待。子龙见范殷勤,强饮微醉。
毛本改为:
    酒至半酣,范复邀云入后堂深处,洗盏更酌。云饮微醉。
赵云谨慎,若非无奈,不会无故喝高了。“洗盏更酌”,用在平民百姓家可以,用在大户家里就不合适了。毛纶父子一生穷困,用此词句也是“情有可原”。

    嫂曰:‘若三件事兼全,我方嫁之:第一要名誉动荡,
  人才出众;第二要与家兄同姓;第三要文武双全。’
毛本改为:
    嫂曰:‘若得三件事兼全之人,我方嫁之:第一要文
  武双全,名闻天下;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
  与家兄同姓。’
“文武双全”未必就能“名闻天下”;反之,“名闻天下”也未必就非得“文武双全”。所以,“文武双全”和“名闻天下”不能列在一条中。赵云武虽“名闻天下”;文与“名闻天下”毫不搭界。

    先在乡中未必与家兄不相识。况兄文武兼全,智勇足
  备。
毛本删除。

    厉声而言曰:“汝嫂即吾之嫂也,岂可作乱人伦之事
  乎!”
毛本改为:
    厉声曰:“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
  作此乱人伦之事乎!”

    赵云大喜,用酒灌醉,缚于帐下,
毛本改为:
    赵云佯喜,置酒与二人痛饮。二人大醉,云乃缚于帐
  中,

    孔明问之,范言:“以嫂嫁子龙,本是好意,不想恼
  乱,以致如此。”孔明与子龙曰:“美色,天下人爱之,
  公何独如此?”子龙曰:“赵范之兄,曾在乡中有一面之
  交,今娶其妻,惹人唾骂,一也。……”
毛本改为:
    孔明问之,范备言以嫂许嫁之事。孔明谓云曰:“此
  亦美事,公何如此?”云曰:“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
  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
罗本中,赵范明确了自己本是想巴结和靠近刘备集团。赵云“飞报玄德”和“子龙迎接入城”,肯定要汇报赵范嫁嫂和反覆的过程,孔明是在问赵范的动机。
  所谓结义,昭示的是今后将利害共趋,不计个人得失,与血缘无涉。社会舆论之所以谴责亲兄弟之间的续娶兄嫂、弟媳之事,主要是亲兄弟长期生活在一起,恐有苟且之事。赵云若是从前不识得赵范的兄嫂,娶赵范之兄妻,就没有什么可受人非议的。毛纶父子迂腐,不懂道理。



  许多读者,对刘、关、张三人为什么不和赵云结义,心有郁结;对赵云不受重用,心有不平。在本回中,罗贯中都一一作了解释。
  整部三国演义,只出现了两回结义。第一回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桃园结义,第二回就是这里的赵云和赵范的结义。刘、关、张三人结义,生死相许、终身无悔,义薄云天、千古流传。再看赵云,今日结义、明日反目,结的轻率、反的痛快。一句话,结义对赵云没有任何约束力,刘、关、张与赵云结义还有什么意义。可能是赵云的性格和人生目标使然。赵云后来在谏阻刘备征吴时,是这样说的:“天下者,重也;冤仇者,轻也。乞陛下详之。”赵云的目标是为天下利益,追随刘备只是赵云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刘、关、张的目标仅是小团体的利益,为天下苍生、恢复汉室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后世效法刘、关、张结义者,也多是把它当作维护小团体利益的手段。在结义者的眼中,常常是:“天下者,轻也;冤仇者,重也。”
  刘、关、张的桃园结义之所以牢固,是因为他们的基础坚实。结义前,三人首先互相欣赏对方的作为和志向。(如果是在水浒传里,恐怕还会有互相“久闻大名”的描述;演义中虽不曾有此描述,但凭三人的本事,以常理推之,也都不会是无名之辈。)在演义的第一回中还有,“三人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论天下之事。”关、张之所以愿拜刘备为大哥,并能听命于刘备,根源就在这“共论天下之事”。是刘备的见识折服了关、张二人。再看赵云和赵范的结义,只是因为他们同年、同乡又同姓,而不是互相欣赏对方的作为和志向。

  这一回主要是表现赵云,在描述赵云取得桂阳郡辉煌功绩的同时,也暴露了赵云缺乏方面之任的才能。赵范原本就倾向于投降,与赵云攀近乎,套感情,无非也是想尽快取得刘备的信任。如果赵范欲要结拜,赵云应该推掉:“太守既已投顺,主公到来,自有封赏。你我同为主公麾下,不可自外于他人,公若有疑,云当折箭为誓。”看看吕蒙接受甘宁投降的作法,吕蒙能成为东吴大将,赵云一直只能作战将,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当赵范想嫁嫂时,赵云意气用事,逼反了赵范,几乎坏了大事,说明赵云缺乏通盘考虑问题的能力。如果赵范因此丢掉性命,还会给今后想要投降刘备的人,树立一个极坏的榜样。赵范因投降刘备而丢掉了性命,今后谁还敢向刘备投降。作为方面主官,仅仅自己有忠心是不够的,还要有使各方面人都能信任自己,人人尽忠职守的能力。赵范本是愿意投降刘备的,却由于赵云处理不当,使赵范反覆,幸亏事件简单,有机会善后;如果在大敌当头的危急时刻,内部突然出现这种反覆,事情就没这么容易善后了。

  导致赵云处理赵范事件失当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赵云太重名誉,爱惜自己的羽毛胜过事业。
  赵云在拒绝赵范嫁嫂时说:“汝嫂即吾之嫂也,岂可作乱人伦之事乎!”但是赵云和赵范不是亲兄弟,只是义兄弟。所谓结义,昭示的是今后将利害共趋,不计个人得失,与血缘无涉。社会舆论之所以谴责亲兄弟之间的续娶兄嫂、弟媳之事,主要是亲兄弟长期生活在一起,恐有苟且之事。赵云后来也觉得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当诸葛亮再问时,又改说:“赵范之兄,曾在乡中有一面之交,今娶其妻,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其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不可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政,四也。”赵云离家近二十年,赵范兄妻此时尚有“倾国倾城之色”,显然赵云无缘曾经相识,别人也就无从怀疑赵云与赵范妻曾有苟且之事。玄德曰:“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刘备这话等于否定了赵云的四条理由。赵云无奈,只得说了真话:“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思无妻子乎?”也许赵云不只是重名誉,还有处女情结。既然赵云这么看重名誉,刘备又何吝几句美言:“子龙乃真丈夫也!”刘备御人自有一套。



  新浪网友乌鹊南飞3 说:“南飞发现老罗特别喜欢用后面的情节来补充诠释前面的内容。”确实如此。上一回,诸葛亮假意放回邢道荣,逼迫邢道荣诈降,并利用之,似乎很神妙。这一回,换回的是赵范的真降,随后又轻易识破陈应的诈降,并简单破之。罗贯中的意思无非是说,这点雕虫小技,人人会玩,不是什么人莫能及的东西。
作者: 绯甄茗    时间: 2006-12-2 10:56

对文哥哥的笔下一直是很佩服的,所以虽然不同意文哥哥的观点,也一直没说话但有些事情似乎不说不行了.

历史是可以分析历史人物的心态,而作品则是需要考虑作者的用意,我真的不相信罗先生写诸葛亮是似褒而贬,即使是鲁迅都说"诸葛亮多智近邀"如果说诸葛亮真的显得那么没有而用心险恶,那并非是诸葛亮的错,而恰恰是文大人一直钦佩的罗本的错!!因为把一个想要写的很好,很忠心,很有才干的的人物写成了"计策漏洞百出,而有意分化刘关张,急于夺权"的人物形象,这个罗先生也太没用了吧

至于赵云我承认我是云迷

云曾说:"赵范初降,其心不可测".而后拒绝列联姻的提议,明明就是赵范有动手之意,云才不得不再战一次

至于说"如果赵范欲要结拜,赵云应该推掉"这完全是从结果来反推了,如果赵范因此真心降顺,则反而又是美谈,只因为赵范因故而反,就完全把责任推给了云的能力上,不懂

文大人说"赵云太重名誉,爱惜自己的羽毛胜过事业"
这句话听的好难过,还牵扯到了处女情节,不敢说哥哥失了水准,但未免把这个英雄的心态看的太低了吧
拒绝的原因文哥哥已经说了,在罗本里写着,古人常理.之后的事情."拒而再娶",怎么也不合适吧,毕竟古人对女子还是不那么看重的(这点很烂),云又怎能因女子而改变"一言既出,四马难追"的气度,反而会被瞧不起的吧
作者: 绯甄茗    时间: 2006-12-2 16:45

刚刚想了很多,反省一下
文哥哥的笔下是好的只是有些看法很难接受
可能某些地方说的过分不要生气
不过,还是希望大家喜欢三国的所有人,他们,是英雄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2-2 17:49     标题: 回复 #92 绯甄茗 的帖子

阿鸯哥哥,这种绵里藏针的话还是你亲自出马吧,南飞就不做越俎代庖的事了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2-3 00:08     标题: 网友们板砖横飞

  兴阿鸯在这里大放厥词,就兴网友们板砖横飞。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畅所欲言,阿鸯既然能攻击诸葛和赵云,就得允许诸葛和赵云的粉丝攻击阿鸯。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言辞道歉。只要是有说理的内容,既使有攻击甚至谩骂,阿鸯认为,对讨论和理解演义都是有帮助的。
  对有些网友的贴子,阿鸯没有回贴,主要是阿鸯认为,阿鸯的观点已经表明了,继续辩论也不会有新东西了,也没法说服这些网友。
作者: 绯甄茗    时间: 2006-12-3 10:24

我可没有"藏针"啊
喜欢赵云,崇拜诸葛,这就是我的立场
当初说毕,也很后悔的,倒不是因为语气,而是怕影响阿鸯GG的兴趣
因为如果像我说的那样"一切都要以作者的意思出发",分析方面就缚手缚脚,还是让阿鸯GG把这些当做真实的历史或着不加入主观的来分析才有趣,也才会有阿鸯GG独特的评论

阿鸯的罗毛对照真的蛮有趣的,一目了然,除了希望阿鸯GG尽可能的考虑一下罗先生的原意(作为参考),还有对某些三国的英雄手下留情.(毕竟,人家真的很了不起,不是么.)其他的就送支持一下
作者: 慕容剑    时间: 2006-12-3 11:22



QUOTE:
原帖由 绯甄茗 于 2006-12-2 16:45 发表
刚刚想了很多,反省一下
文哥哥的笔下是好的只是有些看法很难接受
可能某些地方说的过分不要生气
不过,还是希望大家喜欢三国的所有人,他们,是英雄

呵呵,感谢绯绯姐姐来古典区发帖支持
就拿小剑自己说吧,其实小剑看小说也是很喜欢褒贬人物的,即使是完全虚构的小说,都很容易对人物褒贬不一,何况是三国这样有历史背景的?
可能我看着演义里的文学形象,就会不自觉的和历史上的人物联系起来,尤其是像赵云、诸葛亮、曹操这些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有一定差距的人,有人拿演义贬低曹操,也有人拿历史赞美曹操,不可避免的
更何况作者不是神,读者也不是神,作者写出来的人和他心里想的人有差别,读者看到的人和作者写出的人又有差别,不同的读者更有差别
这些差别交错起来,拿出来讨论,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啊
作者: ptcn    时间: 2006-12-3 12:45

很高兴看到文兄来到这里。

先表明立场:我是文兄的粉丝!!文兄发在新浪的帖子,能看到的我全细读了。

坦率地说,文兄对毛氏的批评,过多的专注于其个人的缺陷,而没有对毛氏所在的时代的因素给予充分的关注。虽也提到过“文字狱”,但还是太归责于其个人了。至少,如果没有时代的背景,毛本是不会取代罗本地位的。也许,毛本和罗本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明两代“容忍尺度”的差别。

时代因素有2个方面,一个是自上而下的权力作用(如文字狱),另一个则是下层自发的因素。2个方面又有互动。长期积淀后,就是所谓传统吧。

最新的桂阳那一回里关于赵云的评语,我完全认同。估计文兄评到失荆州那段时,还会激起“非议”潮的。

[ 本帖最后由 ptcn 于 2006-12-3 12:47 编辑 ]
作者: 绯甄茗    时间: 2006-12-3 13:17

所以,我也只好说说自己的观点可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啊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2-3 20:03



QUOTE:
原帖由 绯甄茗 于 2006-12-3 10:24 发表
我可没有"藏针"啊
喜欢赵云,崇拜诸葛,这就是我的立场
当初说毕,也很后悔的,倒不是因为语气,而是怕影响阿鸯GG的兴趣

呵呵,绯绯这段话南飞深表赞同,其实你都可以加入气概文鸯饭丝团了。没关系,南飞开后门放你进来~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6-12-4 04:58



QUOTE:
估计文兄评到失荆州那段时,还会激起“非议”潮的。

这个倒没什么担心的,关圣不是老罗封的,老罗写的关公本来有缺陷。不怕。

我怕的倒是更后面安居平5路,诸葛在家装莫测高深不出来,搞的蒋婉都建议太后在太庙开场子问诸葛罪的地步,,,按老不看三国的态度来看这段戏,想起来有点寒,,,,
作者: 绯甄茗    时间: 2006-12-4 09:24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6-12-3 20:03 发表

呵呵,绯绯这段话南飞深表赞同,其实你都可以加入气概文鸯饭丝团了。没关系,南飞开后门放你进来~

其实想问南飞哥一个小问题,为什么要在名字后加3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意义,连新浪也是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6-12-4 12:45

稀饭也觉得子龙在这件事上处理不当,首先,临阵与降将结拜本就犯了大忌。其二,子龙既言未知赵范其心,就更不能与其结拜。三,赵范把嫂子嫁给子龙,不同意也就罢了,把赵范骂了个狗血淋头,结果无端又打了一仗。

说到头还是不喜欢二手货
作者: 小马828    时间: 2006-12-5 09:18

我一向拥护阿鸯,不过对于诸葛亮打击的力度稍微过了一点,而赵云似乎相反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2-10 02:19     标题: 黄忠魏延献长沙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05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黄忠魏延献长沙


  却说孔明与张飞曰:“前者子龙取桂阳郡时,责下军令状而去。今日益德要取武陵,必须也责下军令状。”飞遂立军令状,欣然便引三千军,星夜投武陵界上而来。守界人探知其事,随报金旋。旋字元机,京兆人,汉中郎将也。听得张飞引军前来,乃集将校,整点精兵器械,出城迎敌。从事巩志谏曰:“刘玄德乃大汉皇叔,仁义布于天下;加之张益德乃当世虎将,不可迎敌,不如纳降为上。”金旋大怒曰:“汝欲与贼通连为内变耶?”喝令武士推转斩之。众官皆告曰:“先斩家人,于军不利。”金旋于是喝退巩志,自率兵出。离城二十里,正迎张飞。飞平生性急,挺矛立马,大喝金旋。旋令手将出迎。众皆畏惧,莫敢向前。旋自骤马舞刀迎之。张飞大喝一声,浑如巨雷,金旋失色,不敢交锋,拨马便走。飞引众军随后掩杀。金旋走至城下,城上乱箭射下。旋视之,见巩志立于城上曰:“汝不顺天时,自取败亡!吾与百姓自降刘矣!”言末毕,一箭射中金旋面门,旋坠马下,军士割头以献张飞。巩志出城纳降,飞就令巩志赍印绶,往桂阳见玄德。至半路遇见,呈献已毕。玄德大喜,就令巩志代金旋之职。
  玄德至武陵,安民了当,驰书去报云长,言益德、子龙各得一郡。云长乃回书上请曰:“闻知长沙未曾取得,如兄长想手足之情,教关某干这阵功荣甚好。”玄德大喜;遂教张飞星夜去替云长守荆州,令云长来取长沙。云长早来,见玄德、孔明。孔明曰:“子龙取桂阳,益德取武陵,都是三千军去。我闻长沙太守韩玄,何足为
·506·
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南阳人也,姓黄,名忠,字汉升。乃是刘表帐下中郎将,与表之侄共守长沙,后事韩玄。虽然年近六旬,须发苍白,使一口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乃湘南将佐之领袖,不可轻敌。云长既去,必须多带军马。”云长曰:“军师何故长别人之锐气,灭自己之威风?量一老革(即老兵也),何足道哉!关某也不须用三千军马,只消本部下五百校刀手足矣,定斩黄忠、韩玄之首,献来麾下。”玄德苦当。云长不依,只领五百校刀手而去。孔明与玄德曰:“云长平生傲上而不忍下,轻敌黄忠,只恐有失。请主公同行,接应云长,以取长沙。”玄德从之,随后望长沙进发。
  却说长沙太守韩玄,平生性急,不以人为念,众皆恶之。是时听知云长军到,便唤老将黄忠商议。忠曰:“不须主公忧虑,凭某这口刀,这张弓,一千个来,一千个死!”原来黄忠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言未毕,阶下一人应声而出曰:“不须老将军出战,只就某手中,定捉关某活献。”韩玄视之,乃管军校尉杨龄。韩玄大喜,遂赏赐了杨龄。龄就带一千军马,飞奔出城。约行五十里,望见尘头起处,云长军马早到,却才摆开。杨龄挺枪出马,立于阵前,大骂云长。云长大怒,更不答话,飞马舞刀,直取杨龄。龄挺枪来迎。云长手起刀落,砍为两段;追杀败兵,直至城下。韩玄听知大惊,便教黄忠出马。玄自来城头上观看。忠提刀纵马,早过吊桥,后随数百骑军。云长见一老将出马,知是黄忠,把五百校刀手一字摆开。云长横刀立马而问曰:“来将莫非黄忠否?”忠曰:“既知吾名,焉敢侵犯!”云长曰:“特来取汝首级!”言罢,两马交锋,斗一百合,不分胜负。韩玄恐忠有失,鸣金收军。黄忠收军入城。云长也退军,离城十里下寨,心中暗忖:“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
  次日早饭毕,又来城下搦战。韩玄城上教黄忠出马。忠引
·507·
数百人杀过吊桥,喊声起处,再与云长交马。又斗五六十合,胜负不分。两军齐声喝采。鼓声正急时,云长拨马便走。黄忠赶来。云长回头看得马来至近,却待用刀背砍,忽然一声响处,见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云长急回马,双手举刀,大喝曰:“我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黄忠急提起马蹄,飞身上马,奔入城中。玄惊问之,忠曰:“此马久不上阵,故此有失。”玄曰:“汝箭百发百中,何不射之?”忠曰:“来日再战,必然诈败,诱到吊桥边射之。”玄与了一匹青马。云长至晚退。黄忠寻思:“难得云长如此义气。我本死的人,他不忍杀害,吾来日安忍射之?若不射,又恐违了将令。”是夜踌躇未定。次日天晓,人报云长搦战。韩玄唤黄忠,附耳言用箭射之。忠应允,遂领兵出城。云长两日战不下黄忠,十分焦躁,抖擞威风,与忠交马。战不到三十余合,忠诈败,云长赶来。忠想昨日不杀之恩,不忍便射,带住刀,把弓虚拽,弦响,云长急闪,却不见箭。又赶,忠又虚拽,云长急闪,又无箭。只作黄忠不会射,放心赶来。将近吊桥,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盔缨根上。前面军齐声喊起。云长吃了一惊,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巧,正是报昨日不杀之恩也。云长兵退。黄忠回到城上,来见韩玄。玄急喝令左右,捉下黄忠斩之。忠叫曰:“无罪!”玄大怒曰:“我看了三日,汝敢欺罔我!汝前日不决战,必有留连;昨日马失,他不杀汝,必然往来;今日两番虚拽弦响,第三箭射他盔缨,如何不是外通内连?若不斩汝,必为后患!”喝令刀斧手推下城门外斩之。众将欲告,玄曰:“但告者,便是同情!”刚推到门外,却才举刀,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散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韩玄残暴不仁,轻贤重色,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愿随者便来!”百姓视之,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器宇轩昂,貌类非俗,
·508·
乃似关将。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本人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故来长沙依傍韩玄;玄怪魏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屈沉于此。当日救了黄忠,呼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招,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当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云长大喜,遂入城。抚民已毕,请黄忠相见。忠托病不出,云长即使人去请玄德、孔明。
  却说玄德、孔明自云长来取长沙,随后催促人马。正行之间,青旗倒卷,一鸦自北南飞,连叫三声而止,玄德曰:“此应何祸福?”孔明就马上袖传一课云:“长沙郡已得,又主得大将,午时后定见分晓。”言毕,看看午末,见一小校飞奔前来,报说:“关将军已得长沙郡,降将黄忠、魏延。皆等主公。”玄德大喜,遂入长沙。云长接入厅上,尽言其事。玄德亲往黄忠家相请,忠方出降,求葬韩玄尸首于长沙之东。后史官有诗赞黄忠曰:
    将军气概与天参,白发犹然困汉南。
    至死甘心无怨望,临降低首尚羞惭。
    宝刀灿雪彰神勇,铁骑嘶风忆战酣。
    千古高名应不泯,长随孤月照湘潭。
  玄德大喜黄忠,待之甚厚。云长引魏延,亦言其功,玄德敬之。孔明勃然曰:“韩玄与汝无仇,杀之乃大不义也!人人效此,必怀异心。”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簇下魏延。未知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509·


以下为气概文鸯注:

    守界人探知其事,随报金旋。旋字元机,京兆人,汉
  中郎将也。
毛本删除。金旋是正牌汉朝官员,意思是把巩志杀金旋的行为,和魏延杀韩玄进行对比。

    飞平生性急,挺矛立马,大喝金旋。旋令手将出迎。
  众皆畏惧,莫敢向前。
毛本改为:
    飞挺矛立马,大喝金旋。旋问部将:“谁敢出战?”
  众皆畏惧,莫敢向前。

    至半路遇见,呈献已毕。
毛本删除。这句是为照应,后来诸葛亮建议刘备接应关羽。张飞来取武陵,诸葛亮并没有建议刘备来接应,刘备还是随后就向武陵进发了。那么,既使后来诸葛亮没有建议刘备接应关羽,刘备也同样会随后接应的,诸葛亮不过是假意关心关羽。

    云长乃回书上请曰:“闻知长沙未曾取得,如兄长想
  手足之情,教关某干这阵功荣甚好。”
毛本改为:
    云长乃回书上请曰:“闻长沙尚未取,如兄长不以弟
  为不才,教关某干这件功劳甚好。”
罗本中,关羽想靠“走后门”的方式,获得取长沙的差事,意思是这是件好差事。诠释的是,在要取零陵时,诸葛亮偏向赵云的用心。

    孔明曰:“……虽然年近六旬,须发苍白,使一口大
  刀,有万夫不当之勇,乃湘南将佐之领袖,不可轻敌。云
  长既去,必须多带军马。”
毛本改为:
    孔明曰:“……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不
  可轻敌。云长去,必须多带军马。”
罗本中,诸葛亮对黄忠的了解更为详细。此时的关羽,已是当世无敌,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无论对手武艺多高,也绝对构不成对关羽的威胁。“使一口大刀”,大刀使得再好,还能好过关羽去?唯一能致关羽于死地的便是黄忠的箭法,诸葛亮却偏不提此事,以至关羽以为黄忠不会射箭。若不是事有凑巧、关羽义气,关羽就死定了。诸葛亮的用心太阴毒了。

    孔明与玄德曰:“云长平生傲上而不忍下,轻敌黄忠,
  只恐有失。请主公同行,接应云长,以取长沙。”
毛本改为:
    孔明谓玄德曰:“云长轻敌黄忠,只恐有失。主公当
  往接应。”
罗本中,诸葛亮明知“云长平生傲上而不忍下”,还要狂吹黄忠,其用心不言自明。

    却说长沙太守韩玄,平生性急,不以人为念,众皆恶之。
毛本改为:
    却说长沙太守韩玄,平生性急,轻于杀戮,众皆恶之。

    韩玄大喜,遂赏赐了杨龄。龄就带一千军马,飞奔出
  城。
毛本改为:
    韩玄大喜,遂令杨龄引军一千,飞奔出城。
罗本中,“遂赏赐了杨龄。”糊涂的韩玄。

    龄挺枪来迎。云长手起刀落,砍为两段;
毛本改为:
    龄挺枪来迎。不三合,云长手起刀落,砍杨龄于马下。
在关羽斩华雄和诛文丑时,阿鸯分析过关羽的武艺特点,所以关羽多是一合斩将。

    云长回头看得马来至近,却待用刀背砍,忽然一声响
  处,见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
毛本改为:
    黄忠赶来。云长方欲用刀砍去,忽听得脑后一声响;
  急回头看时,见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
毛本中,关羽是“瞎砍”。

    玄与了一匹青马。云长至晚退。黄忠寻思:“难得云
  长如此义气。我本死的人,他不忍杀害,吾来日安忍射之?
  若不射,又恐违了将令。”
毛本改为:
    玄以自己所乘一匹青马与黄忠。忠拜谢而退,寻思:
  “难得云长如此义气!他不忍杀害我,我又安忍射他?若
  不射,又恐违了将令。”
罗本中,一直不写韩玄有任何好处,意思是说韩玄该死,魏延杀的对。“我本死的人”是黄忠不杀关羽最有力的理由。

    韩玄唤黄忠,附耳言用箭射之。忠应允,遂领兵出城。
毛本改为:
    忠领兵出城。
罗本中,韩玄很阴损。关羽饶过黄忠一命,黄忠若是射死关羽,就会名声扫地。如果大家都知道是韩玄下了死命令,黄忠的名声也许还能好点。但是,韩玄想彻底败坏黄忠的名声,不想让人知道是他下的命令。罗贯中这样写的目的还是说,韩玄该死,魏延杀的对。

    正是报昨日不杀之恩也。
毛本改为:
    今日只射盔缨,正是报昨日不杀之恩也。

    百姓视之,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器宇轩昂,貌
  类非俗,乃似关将。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
毛本改为:
    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
诸葛亮杀魏延,实是源起关羽。

    玄德大喜黄忠,待之甚厚。云长引魏延,亦言其功,
  玄德敬之。孔明勃然曰:“韩玄与汝无仇,杀之乃大不义
  也!人人效此,必怀异心。”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簇下
  魏延。
毛本改为:
    玄德待黄忠甚厚。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
  推下斩之。
罗本中,刘备已先有了对魏延的态度,诸葛亮却全然不把刘备放在眼里,公然在刘备面前吆三喝四,狂妄者无过于此。其杀魏延的理由近乎歇斯底里。



  在上一回中,赵云为了和张飞争夺取桂阳的差事,主动“责了军状”。本回中,已经没人和张飞争夺差事了,张飞也没有必要立什么“军令状”了,刘备直接同意就可以了。不过如此一来,诸葛亮就失了权柄,显不到作用了。
  和赵云对赵范的处理相对照,张飞对巩志的处理简单而有效:“巩志出城纳降,飞就令巩志赍印绶,往桂阳见玄德。”我不抢你巩志的功劳,你直接去我大哥那里领赏去吧,巩志当然高兴。
  张飞虽然表面性急、暴躁,但大事不糊涂,比赵云更通世故。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看起来很粗,其实处世上很有一套。最后一次大闹五台山,就是因为不喜欢五台山的环境,想换地方。后来收伏小痞子,当寨主,都印证了鲁智深的世故。现实中也是这样,有人看起来大大咧咧,丢三忘四,却偏偏玩的很转;有人小心谨慎,处处精明,却偏不得人气。水至清则无鱼,人都是逐利的。


  上回说到,新浪网友乌鹊南飞3 说:“南飞发现老罗特别喜欢用后面的情节来补充诠释前面的内容。”不仅如此,罗贯中也会用前面的情节来补充诠释后面的内容。武陵从事巩志杀了武陵郡太守金旋,魏延杀了长沙郡太守韩玄。
  金旋没有该死的理由,文中没有任何有关金旋恶行的描述。
  巩志也没有杀金旋的必要。金旋领军迎战张飞,“众皆畏惧,莫敢向前。”金旋自己更是被张飞大喝一声,吓得转身就逃。武陵城下,无路可逃的金旋及其部下,只能投降了。既使金旋不肯投降,张飞“平生性急”,自会立即杀掉金旋,也不劳身为金旋部下的巩志亲自动手。巩志急于杀掉金旋,完全是为自身。因为,如果刘备接受金旋的投降,可能会让金旋继续作武陵太守,巩志就会遭到金旋的报复。
  韩玄却是劣迹斑斑。“却说长沙太守韩玄,平生性急,不以人为念,众皆恶之。”首先就为韩玄定了性。“韩玄唤黄忠,附耳言用箭射之。”逼迫黄忠射杀关羽,还要败坏黄忠的名声。关羽饶过黄忠一命,黄忠若是射死关羽,就会名声扫地。如果大家都知道是韩玄下了死命令,黄忠的名声也许还能好点。但是,韩玄想彻底败坏黄忠的名声,不想让人知道是他下的命令。黄忠虽然没有射杀关羽,但黄忠却是长沙的唯一保障。杨龄敢于自请出战,显然在长沙是除黄忠以外的第一人;然而,在关羽的面前,连一回合都走不上,遑论他人。韩玄竟喝令刀斧手将黄忠推下城门外斩之,这种自毁长城的人难道还不该杀吗。
  魏延杀韩玄,有救人之急。韩玄不许众将求情,眼见刽子手就要手起刀落,魏延已经没有选择了。此时不杀韩玄,魏延非但保不住自己的性命,连黄忠的性命也保不住。韩玄不肯待见魏延,有如黄祖不肯重用甘宁,甘宁杀得黄祖,魏延也就杀得韩玄。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巩志赍印去见刘备,“玄德大喜,就令巩志代金旋之职”。与巩志命运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诸葛亮却立即要杀掉魏延。如果诸葛亮杀魏延的理由成立,那么巩志岂不更该杀?怎么就不见诸葛亮杀巩志?
  难道诸葛亮杀魏延,真是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吗?相面、相手,其实不一定就是迷信,只不过是江湖骗子把它搞成了迷信。环境、阅历、性格、职业等等,都会在人的脸部和手上刻蚀出特定的痕迹。最简单和最典型的就是,从一个人的面部和手上,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区分农民和城里人。同样是从事体力活动的人,运动员和农民工的特征也截然不同。但要从人的后脑瓜骨上去判定一个人,无疑是荒谬绝伦的。更何况,古代成年人都是戴冠的,既使不戴冠,古代人都是留发的。总之,诸葛亮没有机会看到魏延的后脑瓜骨是什么形状的。罗贯中这样写,实际上就是告诉读者,诸葛亮在胡说八道。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到底是什么原因?
  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利用华容道,把关羽羞辱了一次。这一次,诸葛亮想利用黄忠杀掉关羽。此时,关羽的武艺和名声已是当世一人,关羽又非常护前,这些是“地球人都知道”的,诸葛亮就更知道了。
  我们看看诸葛亮是怎么对关羽说的。
    孔明曰:“子龙取桂阳,益德取武陵,都是三千军去。”
关羽听到这话会有什么反应,当然不会自认不如赵云和张飞。“关某也不须用三千军马,只消本部下五百校刀手足矣”。这就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
  我们再看看诸葛亮是怎样介绍黄忠的。
    “虽然年近六旬,须发苍白,使一口大刀,有万夫不
  当之勇,乃湘南将佐之领袖,不可轻敌。”
显然,诸葛亮非常了解黄忠,那么,诸葛亮也一定知道,真正能置关羽于死地的,是黄忠百步穿杨的箭法,而不是黄忠的什么“大刀”。黄忠的大刀玩的再好,还能好得过关羽吗?诸葛亮这样介绍,只能使关羽变得更加急躁和轻敌。诸葛亮却偏不提黄忠的箭法,以至关羽以为黄忠不会射箭。若不是事有凑巧、关羽义气,关羽就死定了。
  退一万步,关羽有幸不死,仅凭五百人,关羽也拿不下长沙,只能等刘备的大军。到时,关羽自然颜面尽失。
  诸葛亮这些如意算盘,最终全部坏在了魏延手里,再加上魏延的长相又极似关羽,诸葛亮怎能不怒火万丈。关羽的威望太高了而性格又孤傲,是诸葛亮通往权力巅峰的障碍,诸葛亮必须除之而后快。此时,在诸葛亮眼里,刘备倒是个好捏的面团。否则,诸葛亮也不敢屡次擅越,在刘备面前吆三喝四。不过,这一次刘备没给诸葛亮面子,对诸葛亮的一大堆理由,刘备就是一句话:“若斩此人,非安汉之上计也。”换成现在的大白话就是:“想杀魏延,坚决不行。你那些理由,全是胡说八道。”从此以后,诸葛亮再也没在刘备面前吆三喝四了。
作者: richard    时间: 2006-12-12 23:45

罗本中,庞统是周瑜的幕僚,不是在野.
作者: 慕容剑    时间: 2006-12-13 09:41

这一次,诸葛亮想利用黄忠杀掉关羽。

这个我想不是老罗的本意吧,至于说看出反骨,更想是突出诸葛亮的神算,而且最后也有魏延谋反的事实摆在那里
作者: 孤狼在途    时间: 2006-12-13 09:51



QUOTE:
原帖由 慕容剑 于 2006-12-13 09:41 发表
这一次,诸葛亮想利用黄忠杀掉关羽。

这个我想不是老罗的本意吧,至于说看出反骨,更想是突出诸葛亮的神算,而且最后也有魏延谋反的事实摆在那里

这篇系列从字数上而言应该够加精华的标准了,但是俺个人以为从文意上讲作者的解读多处出于作者之意外,小剑,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此文加推荐时,俺跟你所谈要慎重的原因之一。

这是个个性奔放的年代,但是个性再如何张扬,对古典精品中的人物见解还是有所谓共性和所见略同之处的,挖掘新意固然不错,但强求硬解,未免失之于下了。

俺甚是佩服此文作者,虽观点不能完全苟同,但其观点、论据、论证比较完整,希望继续,一定要找个时间好好辩一辩。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6-12-13 16:25     标题: 孙仲谋合淝大战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06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孙仲谋合淝大战

  玄德见斩魏延,急命止之,问孔明曰:“诛降杀顺,大不义也。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何故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后史官有诗曰:
    知己知人乃圣贤,先明预晓得心传。
    卧龙相法高天下,曾向长沙识魏延。(后来魏延果反西川,亦是孔明遗计斩之。)
玄德曰:“若斩此人,非安汉上之计也。”力劝免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有异心,早做早取汝头,晚做晚取汝头。”魏延喏喏连声而退。黄忠荐刘表之侄刘磐,见在攸县闲居。玄德取回,教掌长沙郡。四郡已平,令班师早回荆州。汉上九郡已得其半。(江陵、汉阳、巴陵、襄阳、江夏、武陵、桂阳、零陵、长沙,此九郡皆属荆州。古之荆州即今峡州是也。后以江陵为荆州郡。)时江夏、巴陵、汉阳,东吴占据。夏侯惇失了襄阳,屯兵樊城。玄德回荆州,改油江口为公安(今属江陵管下县治)。自此钱粮广盛,贤士归之,将军马四散分屯于隘口。
  却说周瑜自回柴桑养病,令甘宁守巴陵郡(今岳州也),令凌统守汉阳郡,令吕蒙守江夏郡三处分布战船,听候调遣。程普引其余将士投合淝县来。
  却说孙权自从赤壁鏖兵之后,久在合淝与曹兵交锋,大小十余战,未决胜负,不敢逼城下寨,离城五十里屯兵。得程普兵到,
·510·
孙权大喜。人报鲁子敬先至,权远远下马而待之。肃见权立于马傍,慌忙滚鞍下马施礼。众将亦至,见权如此待肃,皆大惊异。权请肃上马,并辔而行。权曰:“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肃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权曰:“何时为显耀耶?”肃曰:“愿至尊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那时以安车蒲轮征召,肃始当显矣。”权于马上抚掌大笑。同至帐中,大设饮宴,犒劳鏖兵将士,商议破合淝之策。忽报张辽差人来下战书。权令入,拆书观毕,大怒曰:“张辽欺吾太甚,来日决敌!汝听知程普军来,故意使人搦战。来日不必新军赴敌,只守营寨,看吾大战一场!”传令当夜五更,三军出寨,望合淝城进发。辰牌时分,军马行半途,曹兵已到。两军布成阵势。孙权金盔金甲,披挂出马;左宋谦,右贾华,二将使方天画戟,两边护卫。三鼕鼓罢,魏阵中门旗两开,三员将全装惯带立于阵前,中央乃张辽,左边李典,右边乐进。张辽纵马当先,专搦孙权出战。权掉枪欲自战之,阵门中一将挺枪骤马早出,权视之,乃太史慈也。张辽挥刀来迎。两将战有七八十合,不分胜负。门旗下李典、乐进曰:“对面金盔者,孙权也。若捉得孙权,足可与八十三万大军报仇。”说犹未了,乐进一骑马,一口刀,从刺斜里径取孙权,如一道电光,飞至面前,手起刀落。宋谦、贾华两枝戟一架,刀到处,两枝戟齐断,只将画杆望马头上便打。乐进马回,宋谦掉军士手中枪赶来。李典搭上箭,望宋谦心窝里便射,应弦落马。太史慈见背后有人坠马,弃却张辽,望本阵便回。张辽乘势掩杀过来,吴兵大乱,四散奔走。张辽望见孙权,骤马赶来。看看赶上,侧首撞出一军,为首大将乃程普也,截杀一阵,救了孙权。张辽收军自回合淝。
  却说程普保孙权归到大寨,败军陆续回营。孙权因见折了宋谦,放声大哭。长史张纮谏曰:“主公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
·511·
勇,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夺旗,威振敌场,此乃褊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也。今日宋谦死于锋镝之下,皆主公轻敌之故也。今后切宜保重。”权曰:“孤之过也。从今改之。”少刻,太史慈入帐云:“今日虽败于曹兵,某手下有一人,姓戈,名定,与张辽手下养马后槽是弟兄。今晚使人报来,明火为号,刺杀张辽,以报宋谦之仇。某请以为外应。”权曰:“戈定何在?”太史慈曰:“已进身合淝城中去了,某愿乞五千兵去。”诸葛瑾曰:“张辽非一勇之夫,乃是足智多谋之士,恐有准备,不可造次。”太史慈坚执要行。权伤感宋谦之情,急要报仇,遂令太史慈引兵五千去为外应。
  却说戈定乃太史慈乡人,杂在军中,随入合淝,寻见养马后槽,两个商议。戈定曰:“我已有人报太史将军去了,今夜必来接应。也是我二人大功,你如何用事?”后槽曰:“此间虽离中军较远,夜间急不能进,只就草垛上放起一把火来,你去前面叫反,城中兵必乱,就里刺杀张辽,余军自走也。”戈定曰:“此计大妙!”是夜,张辽赏劳三军,传令不许解甲宿歇。左右曰:“今日全胜,吴兵远遁,将军何不解甲熟歇?”辽曰:“非也。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倘吴兵度吾无备,乘虚攻击,何以约束三军?今夜防备,比每夜更加谨慎可也。”说犹未了,后寨火起,一片声叫反,报者如麻。张辽出帐上马,唤亲从将校十数人,当道而立。左右曰:“喊声太急,可往观之。”辽曰:“岂有一城皆反者?此是造反之人,故惊军士耳。如乱者先斩!”无移时,李典擒戈定并后槽至。辽问其情,立斩于马前。只听得城门外鸣锣击鼓,喊声大震。辽曰:“此是吴兵外应,可就计破之。”便令人于城门内放火一把,众皆叫反,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太史慈见城门大开,只道内变,挺枪纵马先入。城上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急退,身中数
·512·
箭。背后李典、乐进杀出,吴兵折其太半,乘势直赶到寨前。陆逊、董袭杀出,救了太史慈。曹兵自回。孙权见太史慈身带重伤,伤感不已。张昭请权罢兵,权从之,遂收兵下船,回南徐润州(今镇江是也)。比及屯住军马,太史慈病重,权使张昭等问安。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常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方四十一岁。后来史官有庙赞云:
    处士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三叹复嗟咨。
孙权将慈厚葬于南徐北固山下。其子太史亨,养于府,(亨字元复。后来官至尚书、吴郡太守。)权因合淝兵败之后,心中忧闷,与诸谋土谈兵。
  却说玄德在荆州整顿军马,闻孙权合淝兵败,已回南徐,与孔明商议。孔明曰:“亮夜观星象,见西北有星坠地,必应折一皇族。”正言之间,忽有人报公子刘琦病亡。玄德闻之,痛哭不已。孔明劝曰:“生死分定,主公勿忧,恐伤贵体。且理大事,一面差人迁葬,一面守把城池。”玄德曰:“谁可以去?”孔明曰:“非云长不可。”即时便教云长前去襄阳保障城池。玄德曰:“今日刘琦已死矣,东吴必来讨荆州,如何对答?”孔明日:“若有人来,亮自有言对答。”不过半月,人报东吴鲁肃特来吊丧,乃索荆州也。当下孔明如何对答,且听下回分解。

·513·


以下为录入者气概文鸯注:

    玄德见斩魏延,急命止之,问孔明曰:“诛降杀顺,
  大不义也。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何故杀之?”
毛本改为:
    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
  欲杀之?”
诸葛亮已有数次擅越的历史,刘备不会感到有什么奇怪。刘备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而诸葛亮的行为又完全在刘备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刘备不会为此有什么惊诧的表情。毛纶父子胡乱添加的“惊”字,破坏了人物性格。
  罗本中,诸葛亮当着刘备的面,一声令下,没有刘备的许可,下面的军士就毫不犹豫地执行,而且执行的还是杀人的命令,这对刘备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所以,“急命止之”既是救魏延的命,也是给下面立规矩。“诛降杀顺,大不义也”,这是刘备首先给诸葛亮杀魏延的行为从根本上定了性。后面的“何故杀之?”已经不是简单的询问了,而是责问。

    玄德曰:“若斩此人,非安汉上之计也。”力劝免之。
  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
  心。若有异心,早做早取汝头,晚做晚取汝头。”
毛本改为:
    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
  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
  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
罗本中,“非安汉上之计也”,是从根本的高度上否定了诸葛亮的行为,是在言辞温和的表面下,对诸葛亮最严厉的斥责。“力劝免之”,是温和而不容更改的态度。刘备以看起来比较温和的方式,却彻底地取缔了诸葛亮擅行的权力。毛本中,窝囊的刘备竟能成为“整领人物之主”,大悖情理。
  诸葛亮的话既有为自己找回颜面的意思,也有表示效忠刘备的意思,还有对权力丧失的不甘心。
  在上一回中,“正行之间,青旗倒卷,一鸦自北南飞,连叫三声而止。”是对此次事件的暗示。乌鸦暗喻诸葛亮。诸葛亮杀魏延时的三次言论,犹如乌鸦“连叫三声。至此,刘备彻底地取缔了诸葛亮擅行的权力,从此“止”住了诸葛亮的擅越行为。“青旗倒卷”,意思是风向变了。“青”色代表天,此处指刘备。
  毛本中,“我好歹取汝首级”,意思是,取魏延首级还挺费劲,不符合诸葛亮想表达的意思。

    四郡已平,令班师早回荆州。汉上九郡已得其半。
  时江夏、巴陵、汉阳,东吴占据。夏侯惇失了襄阳,屯
  兵樊城。玄德回荆州,改油江口为公安。
毛本改为:
    四郡已平,玄德班师回荆州,改油江口为公安。
罗本中,“早回”表现出刘备对荆州安全的担心,不能在取荆南四郡时,出现曲折而耽误更多的时间。“改油江口为公安”,也表达了刘备这个愿望。

    却说周瑜自回柴桑养病,令甘宁守巴陵郡,令凌统
  守汉阳郡,令吕蒙守江夏郡三处分布战船,听候调遣。
毛本改为:
    却说周瑜自回柴桑养病,令甘宁守巴陵郡,令凌统
  守汉阳郡,二处分布战船,听候调遣。

    人报鲁子敬先至,权远远下马而待之。肃见权立于
  马傍,慌忙滚鞍下马施礼。众将亦至,见权如此待肃,
  皆大惊异。
毛本改为:
    人报鲁子敬先至,权乃下马立待之。肃慌忙滚鞍下
  马施礼。众将见权如此待肃,皆大惊异。
“下马”待之的礼节很平常,“远远下马”待之才更显尊敬。“肃见权立于马傍”,鲁肃没看到、也没想到孙权在就在马傍,到了跟前才突然发现孙权。

    权请肃上马,并辔而行。权曰:“孤下马相迎,足
  显公否?”肃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权
  曰:“何时为显耀耶?”肃曰:“愿至尊威德加于四海,
  总括九州,克成帝业,那时以安车蒲轮征召,肃始当显
  矣。”
毛本改为:
    权请肃上马,并辔而行,密谓曰:“孤下马相迎,
  足显公否?”肃曰:“未也。”权曰:“然则何如而后
  为显耶?”肃曰:“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
  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矣。”
罗本中,孙权与鲁肃的对话是史籍原文。孙权下马相迎,是为了提升鲁肃的地位;直接把目的说出来,是表示对鲁肃的信任。所有这些都是做给别人看的,目的是为鲁肃以后接任周瑜的位子铺路。
  毛本中,“密谓”,十足的小家子气。“明公”的称呼显得外道,通常外人才如此称呼。“使肃名书竹帛”,让孙权忙乎半天,原来都是为鲁肃自己服务,只有毛纶父子才会说这样的蠢话。

    宋谦、贾华两枝戟一架,刀到处,两枝戟齐断,只
  将画杆望马头上便打。乐进马回,
毛本改为:
    宋谦、贾华急将画戟遮架。刀到处,两枝戟齐断,
  只将戟杆望马头上打。乐进回马,
罗本中,马为躲避画杆而主动回撤,不是乐进主动回撤。

    诸葛瑾曰:“张辽非一勇之夫,乃是足智多谋之士,
  恐有准备,不可造次。”
毛本改为:
    诸葛瑾曰:“张辽多谋,恐有准备,不可造次。”
罗本中,张辽与太史慈大战七、八十回合,诸葛瑾提醒,不要以为张辽只是勇猛。

    戈定曰:“我已有人报太史将军去了,今夜必来接应。
  也是我二人大功,你如何用事?”
毛本改为:
    戈定曰:“我已使人报太史慈将军去了,今夜必来接
  应。你如何用事?”
赤壁之战后,东吴上下盲目乐观,以为可以进取天下了。“也是我二人大功”,反映的是下层将士对东吴进取天下的乐观。

    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常带三尺之剑以
  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毛本改为:
    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
  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罗本中,太史慈的话是史籍原意。

    孙权将慈厚葬于南徐北固山下。其子太史亨,养于府,权因合淝兵败之后,心中忧闷,与诸谋士谈兵。
毛本改为:
    孙权闻慈死,伤悼不已,命厚葬于南徐北固山下,养其子太史亨于府中。
历史上,太史慈“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也就是说,赤壁之战前两年,太史慈就死了。
  太史慈的志向是进取天下,罗贯中把太史慈的死安排在此处,意思是,此次合淝兵败,葬送的不仅仅是太史慈,同时也葬送了孙权和东吴进取天下的雄心。“权因合淝兵败之后,心中忧闷,与诸谋士谈兵。”是对东吴和曹魏双方军队的重新认识,东吴军的陆战能力与曹魏有着巨大的差距,东吴国策由此趋于保守。



  在曹操还没有得到荆州前,鲁肃曾为孙权作过整体战略规划:“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甘宁的建议就更加具体了:“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兒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於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脩,怠於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鲁肃和甘宁的建议,都是首先要取得荆州,达到全据长江之险的目的,然后才能谈到进取天下的问题。虽然甘宁强调过,夺取荆州的行动不能落在曹操的后边,但是,由于孙权行动的迟缓和曹操行动的迅速,荆州很快落到了曹操的手里,东吴错失了机会。然而,随着赤壁之战的胜利,机会又重新回到了东吴的身边。不料,结果却是戏剧性的,荆州没有落到孙权手里,反而落到了有如丧家之犬的刘备手里。具体过程史书和演义都各有交代。但是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使得孙权没有完成全据长江之险的既定战略?在本回书中,罗贯中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诠释。

  赤壁之战的大捷,极大地激发了孙权和东吴上下全体将士进取天下的雄心和信心。罗贯中用下面三个人的话,概括地表现了大胜之后,东吴上下这种热情高涨的情形。
    肃曰:“愿至尊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
  那时以安车蒲轮征召,肃始当显矣。”权于马上抚掌大笑。
    太史慈大叫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常带三尺之剑以
  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戈定曰:“我已有人报太史将军去了,今夜必来接应。
  也是我二人大功,你如何用事?”
其中,鲁肃和太史慈的话是见载于史籍的,戈定的话和人物本身都是罗贯中杜撰的。罗贯中把史料和虚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了从孙权到普通士兵,这种跃跃欲试、急于建功、进取天下的热情。热过了头,也热昏了头。低估了曹军的战斗力,忽视了己方只有水战优势而缺乏陆战优势,急急忙忙地吹响了进取天下的号角,把原来既定的国策抛到了九霄云外。等到被曹军打清醒了,全据长江之险的机会也再次失去了。
  在古典小说中,虚构人物的名字通常都不是作者随意起的,常常蕴含着作者的暗示。戈定--武力平定天下。戈定被张辽杀了,暗示孙权想要武力平定天下的破灭。

  东吴此次攻打合淝,孙权亲自领军,以乘胜之势,威压败弱之后的一隅曹军,无论军力还是士气,无疑都是占有巨大优势的。然而,在程普军到达之前,孙权“与曹兵交锋,大小十余战”,竟“未决胜负”,说明曹、孙两军一定在素质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程普军到,张辽不但毫无惧怯,竟反来主动邀战,可谓豪气冲天,首先在气势上就已经压过了吴军一头。两军对阵,张辽又“纵马当先,专搦孙权出战”,气势上再胜吴军。正当吴军第一勇将太史慈与张辽打得难解难分之时,乐进单刀匹马,径冲吴军大阵,直取孙权。整个吴军被震惊了,时间被凝固了,乐进在被惊呆了的吴军眼中,化作了一道闪电,“飞至面前”,“手起刀落”,“两枝戟齐断”。震撼中的吴军,手还没来得及从脖子上移开,又眼睁睁地看着刚刚追出阵去的宋谦,被一箭射中。随着宋谦的翻身落马,吴军的士气彻底跌入了谷底。至此,吴军的崩溃,只是“最后一颗稻草”的问题了。“太史慈见背后有人坠马,弃却张辽,望本阵便回。张辽乘势掩杀过来,吴兵大乱,四散奔走。”
  那么,在得知吴军增兵的情况下,张辽的主动出战,是否有莽撞的嫌疑呢?张辽“为将之道”的论述,无疑已经为此作了很好地回答。面对太史慈里应外合的突发事变,张辽的临机处置,并大败吴军,也再次证明,张辽的主动邀战不是莽撞轻率,而是胸有成竹。李典、乐进追杀太史慈,竟然“直赶到寨前”,然后从容自回,简直视吴军如无物。
  合淝之败,孙权第一次领教了曹操陆军的凶悍,它使孙权认识到了,自己还没有资格争霸中原。由此决定了,孙权后来对北方的所有进攻,其性质仅是骚扰而已。


  有关此次战役,史书上的记载非常简略。
《三国志》孙权传:
    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
  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
  未至,权退。
《资治通鉴》: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十二月,孙权自将围合
  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不克。
演义中的全部战役过程都是罗贯中敷衍出来的。罗贯中非但是文学大师,更是军事战略大师。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2-13 19:03     标题: 回复 #107 孤狼在途 的帖子



QUOTE:
这篇系列从字数上而言应该够加精华的标准了,但是俺个人以为从文意上讲作者的解读多处出于作者之意外,小剑,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此文加推荐时,俺跟你所谈要慎重的原因之一。

这是个个性奔放的年代,但是个性再如何张扬,对古典精品中的人物见解还是有所谓共性和所见略同之处的,挖掘新意固然不错,但强求硬解,未免失之于下了。

俺甚是佩服此文作者,虽观点不能完全苟同,但其观点、论据、论证比较完整,希望继续,一定要找个时间好好辩一辩。

南飞可不可以作为文鸯饭丝团成员先发呀跨版和老大掐一把应该没关系吧~~
作者: 孤狼在途    时间: 2006-12-13 19:21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6-12-13 19:03 发表

南飞可不可以作为文鸯饭丝团成员先发呀跨版和老大掐一把应该没关系吧~~

好,找个时间对掐,掐死一个少一个!

开玩笑了,关键是要找到时间,这帖子俺早想发言了,不过俺要么不说,说则一大堆,到时候别气急败坏,嫌俺啰唆。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2-14 17:24     标题: 回复 #110 孤狼在途 的帖子



QUOTE:
好,找个时间对掐,掐死一个少一个!

开玩笑了,关键是要找到时间,这帖子俺早想发言了,不过俺要么不说,说则一大堆,到时候别气急败坏,嫌俺啰唆。

南飞才不怕呢~!南飞抗打击能力可是很强。南飞向来也是玩长篇的~老大既然事忙,估计最后会被南飞拖垮
作者: 伤云    时间: 2006-12-19 16:46

说老实话,文鸾的帖子里面颇有新意分析精当的地方不少,不过略显偏激,断章取义甚至吹毛求疵的地方也不少。不过这帖内容实在太多,只好抓尖锐点反驳,倒是没有时间说赞同的话了。
作者: ptcn    时间: 2006-12-20 15:03

很难认同112楼的意见。这样的意见,最好能举出具体的例子。

我倒是不同意文兄关于“借荆州”的一些评论。文兄把借荆州归于吴的战略失误。我认为这里有一条重要的线索没有被提起,那就是周瑜和孙权的关系。

攻略了江陵之后的周瑜是什么情况?说他有“震主之勋,不赏之功”应该绝对没错吧。孙权不把江陵借给刘备,就得交给周瑜。这层微妙的关系不能不考虑的。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6-12-20 19:41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4 04:58 发表


这个倒没什么担心的,关圣不是老罗封的,老罗写的关公本来有缺陷。不怕。

我怕的倒是更后面安居平5路,诸葛在家装莫测高深不出来,搞的蒋婉都建议太后在太庙开场子问诸葛罪的地步,,,按老不看三国的态 ...

次日,后主车驾亲至相府。门吏见驾到,慌忙拜伏于地而迎。后主问曰:“丞相在何处?”门吏曰:“不知在何处。只有丞相钧旨,教挡住百官,勿得辄入。”后主乃下车步行,独进第三重门,见孔明独倚竹杖,在小池边观鱼。后主在后立久,乃徐徐而言曰:“丞相安乐否?”
“孔明与后主共饮数杯,送后主出府。众官皆环立于门外,见后主面有喜色。”

从此以后还有谁敢不服诸葛亮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2-23 09:47     标题: 回复 #113 ptcn 的帖子



QUOTE:
我倒是不同意文兄关于“借荆州”的一些评论。文兄把借荆州归于吴的战略失误。我认为这里有一条重要的线索没有被提起,那就是周瑜和孙权的关系。

攻略了江陵之后的周瑜是什么情况?说他有“震主之勋,不赏之功”应该绝对没错吧。孙权不把江陵借给刘备,就得交给周瑜。这层微妙的关系不能不考虑的。

历史上这是肯定的,演义中似乎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来。在南飞看来,周瑜死于演义那样的结局、多少也算死得其所,比历史上不明不白猜疑而死好得多。
作者: 慕容剑    时间: 2006-12-23 10:38

历史上不是说据考证周瑜死于心脏病吗?
作者: ptcn    时间: 2006-12-23 11:42

一个人,如果他的人际政治关系紧张(尤其是和上司),那么他的心境就会非常郁闷,心脏病发作的概率会大增而且发病的年龄也会提前。

[ 本帖最后由 ptcn 于 2006-12-23 11:43 编辑 ]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2-23 13:55



QUOTE:
原帖由 ptcn 于 2006-12-23 11:42 发表
一个人,如果他的人际政治关系紧张(尤其是和上司),那么他的心境就会非常郁闷,心脏病发作的概率会大增而且发病的年龄也会提前。

对于周瑜死于心脏病持保留态度。周瑜的子侄都没有早夭而他壮年去逝,很可疑。公瑾正在积极准备伐蜀,就算得不到孙权的支持,也不至于郁闷到患病的地步,他可是一个气度恢宏的人。而《三国志》所录的公瑾遗书与《江表传》虽然文意大差不差,但措辞和着眼点差异甚大。不可能都是原文摘录。

顺便谈一下《江表传》的价值。南飞看《江表传》,虽然专美江东、时有夸张——书名如此不能怪它;但作者在摘录话语的时候,可以说做到了遵从原文,不改字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瑜火烧赤壁那会儿,《江表传》引用了老曹的两句话:1、“孤不羞走”;2、“赤壁孤自烧船,横使周瑜成此大名”。不补则已,补了之后周瑜火攻的威力立刻大打折扣——这两句话实际上指明了东风纵火的威力只烧老曹一部分船而已;老曹之所以宣称“不羞走”,原因正在于他自己也烧了船(ps:《吴主传》也有老曹自烧余船的记载)。因此曹魏的官方记载,把赤壁大败的原因全部推到大疫上去了。其实魏国记载也不能算错,不过把东吴部分删掉了,然后又把张喜救合淝提前了——这样老曹就没有战败的责任了,也不用自贬三级抵罪。嘿嘿,正所谓欲盖弥彰。陈寿写到这段历史的时候耍了滑头,武帝纪用的是曹魏官方资料,吴书用的又是吴国官方资料。这样就算查下来老陈他也能推托,用心良苦啊。

而演义里面,老罗出于简化战略分析,通过人物阐述成败原因的考虑以及伏下东吴背盟的构思。83万大军的溃散一带而过,并没有深入阐述原因。再加上徐庶那句话和诸葛亮后面的吹擂,东风火攻成了赤壁大胜的唯一原因。

ps:这一段廖兄怎么看?
作者: ptcn    时间: 2006-12-23 15:28

周瑜的一个儿子应该也是年纪轻轻就死了的,就是娶孙鲁班的那个。后来孙鲁班改嫁全综,最后又和孙峻(?)搞到一起,死的时候也就40多岁。可见其前夫(周瑜之子)死时应该是非常年轻的。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6-12-29 18:28



QUOTE:
原帖由 ptcn 于 2006-12-23 15:28 发表
周瑜的一个儿子应该也是年纪轻轻就死了的,就是娶孙鲁班的那个。后来孙鲁班改嫁全综,最后又和孙峻(?)搞到一起,死的时候也就40多岁。可见其前夫(周瑜之子)死时应该是非常年轻的。

南飞写了一个新贴,放在史话区了。
作者: 北地公谨    时间: 2007-1-1 02:17

上面的人说毛本通俗易读,不敢苟同.说说我自己的感受,我读三国演义只不过两三遍而已,好书是不怕多读的.而且也有兴趣多读.但是毛本每次我每次都是勉力读完.因为感觉读来很是费力,索然无味.书中行文平淡,语言模糊不清.经常要翻阅前面查证.要不是因为恁大的名头恐怕我读一次就将它束之高阁了.
     说来汗颜,今日方知有嘉靖本一说.看罢楼主的长文,一是感慨,一是愤怒...文中援引了嘉靖本的一些原文,逻辑清晰,而且也饱含趣味,深得古代文学作品的妙处.因为两者对比,我感觉出了区别,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修辞.所谓文字华美,不就是修辞巧妙让人兴致昂然吗?反观毛本,将原文多处简略,有些甚至篡改的面目全非.那些精彩的华美的赋文,以及对行文有重要补充和提示作用的诗词竟然删除不用!而且其用意让人明显看出是抑曹褒刘,不,是褒诸葛.经毛纶父子臭墨一淋,酸腐之气冲鼻.简直变成了流水帐!今日得窥嘉靖本片段,感慨良多,天下第一才子书之名果然不是幸致,前后呼应,用意深远.深得微言大义之妙!
     对毛本现在简直是愤怒已极了,真不知这父子两个本意为何,好好一部锦绣文章被他们篡改的一塌糊涂,真真暴殄天物!也不掂量下自己的斤两,你们的笔也配伸到这部书上吗?真不知在地下羞也不羞.这种行为放到现在简直是无耻!罗某是满腹经纶的才子,你们,不过是浸透腐墨的浣笔池中臭石而已!
     虽然,并不确定嘉靖本是原本,但我想能流传几百年可不是毛本这样的书可以做到的.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1 02:28     标题: 周瑜定计取荆州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07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周瑜定计取荆州


  孔明听知鲁肃到,教远远迎接。接到公廨,各来相见。玄德待以上宾。肃曰:“江左听知令侄弃世,吴侯特具薄礼,遣某前来致祭。公瑾再三申敬于玄德公、孔明先生。”玄德、孔明起身称谢,收了礼物,置酒相待。肃曰:“前者皇叔有言:‘公子刘琦若在,荆州暂时居住。’今公子去世,必然见还。肃亦为此事而来。几时可以交割?”玄德曰:“公且饮酒,有一个商量。”肃强饮数杯,连逼数次。玄德未及开言,孔明变色言曰:“子敬公好不通礼!我主人相待,直须要说到根前?自三皇五帝开天立极以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且休说远。昔我高皇帝提三尺剑,斩白蛇,起义兵,成四百余年之基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宇宙瓜分,各处一方,自收赋税;有日天道好还,复归正统。我主人乃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今皇上之叔,封疆之内,合分茅列土而居。加之刘景升乃我主之兄也,弟承兄业,有何不可?汝主乃铁塘小吏之子,素无功德于朝廷;今倚强恶,占据六郡八十一州,尚自贪心不足,而欲吞汉上也?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到无分,汝主姓孙合情佃也?况赤壁破曹兵,我主多负勤劳,众将并皆用命,岂独是汝东吴之力耶?若非我借东南风信,汝周郎安能展半筹耳?江南一破,休说二桥(桥,姓。古从木傍。)掳于铜雀宫,则汝等妻子皆不能保矣。适来我主人不即答应者,以子敬乃高明之士,必能察焉。子敬深通古今,善辩是非,何故出此言耶?”一席话,问得鲁子敬缄口无言,半晌乃曰:“孔明之言,
·514·
怕不有理。争奈于鲁肃身上,甚是不便。汝等做个损人安己么?”孔明曰:“有何不便处?”肃曰:“昔日皇叔当阳受难时,是肃引孔明渡江见吴侯;后来周公瑾要兴兵攻荆州,又是鲁肃当回;后来说待公子去世还荆州,又是鲁肃回话。今又不应前言,失其大信,鲁肃无葬身之地矣!肃死无恨,使荆州之民立见涂炭,玄德公亦受万代之耻笑也!愿思忖焉。”孔明曰:“曹操统百万虎狼之众,动以天子为名,吾亦只以为疥癣之疾,岂惧周郎一小儿乎!若只说恐先生面上不好看,我教主人立纸文书,暂借荆州为本;待我主别图得城池之时,便交付还东吴。此理如何?”肃曰:“孔明还夺得何处,还我荆州?”孔明曰:“中原急未可图,西川刘璋暗弱,我主待图之。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肃教立文书。玄德亲笔写成,押了字,代保人诸葛孔明也押了字。孔明曰:“玄德公是我主人,难道自家作保?烦子敬先生也押个字,回见吴侯,也好看。”肃曰:“某知皇叔乃仁义之人,必不相负。”遂押了字,收了文书。宴罢便辞。玄德、孔明送到船边,与鲁肃曰:“子敬见吴侯,善言伸意,休生妄想。若不容准,我翻了面皮,连八十一州都夺了。只要两家和气,皆赖于敬一语之劳。休教曹贼笑话!”
  肃作别下船而回,先到柴桑郡见周瑜。瑜问曰:“子敬讨荆州如何?”肃曰:“有文书在此。”呈与周瑜。瑜顿足曰:“子敬中诸葛亮之谋也!允与借地,实是混赖。说道取了西川便还,知他是几时?假如十年不得西川,十年不还,知他谁后谁先?这等文书,如何中用,你却与他做保!他若不还城池,必须连累足下。吴侯一怒,九族难保也!”鲁肃闻言,痴呆了半晌,将文书掷地下,泣曰:“恐玄德不负于我。”瑜曰:“子敬乃诚实笃厚人也。刘备是枭雄之辈,(枭雄者,勇健也。)诸葛亮乃奸猾之徒,恐不似先生之心也。”肃曰:“若此,如之奈何?”瑜曰:“但念子敬是吾恩人,想借三千斛
·515·
之事,吾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画。”鲁肃跼蹐(二音:局即。)不安,捻指数日。
  细作回报:“荆州城中扬起布旛做好事,城外别建新坟,军士各挂孝服。”瑜惊问曰:“没了甚人?”细作曰:“刘玄德没了甘夫人,即日安排殡葬。”瑜与鲁肃曰:“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受缚,荆州反掌可得!”肃曰:“计将安在?”瑜曰:“刘备丧妻。吴侯有一妹,极甚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房中军器摆列遍满,虽男子不及也。我修封申呈,敬达吴候,便教人去荆州为媒,说刘备来入赘,赚到南徐,妻室不能勾得,幽囚在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了刘备。一角交割了荆州城池,我别有个主意。于子敬身上,须无事也。”鲁肃拜谢。写了申呈,选快船送鲁肃投南徐,径见吴侯,先说借荆州一事,呈上文书。孙权曰:“若如此,何时取得?”肃曰:“有周都督申呈在此,用此计可得荆州。”权看毕,点头暗喜,寻思谁人可去,猛然省曰:“非此人不可!”遂唤一人而至,姓吕,名范,字子衡,乃汝南细阳人也。权曰:“近闻刘玄德丧妻。吾有一妹,欲招此人为婿,永结亲姻,共力破曹,以扶汉室。非子衡不可为媒,望作急往荆州一行。”范曰:“主公之命,安敢有违!”即日收拾船只,带数个从人,望荆州来。
  却说玄德自没了甘夫人,昼夜烦恼。一日,正与孔明闲叙,人报东吴差吕范到来。孔明笑曰:“此乃周瑜之计,必是荆州之故。亮只在屏风后潜听,但有甚话,主公都应承了。留本人在驿中安歇,别作商议。”玄德教请吕范入。礼毕坐定,茶罢,玄德问曰:“子衡此降,必有见谕?”范曰:“某近闻公丧偶,有一门好亲,故不避嫌,特来作媒。未知尊意若何?”玄德曰:“中年丧妻,大不幸也。肉尚未冷,安敢望此?”范曰:“人若无妻,如屋无梁,岂可中道而废人伦也?吾主人吴侯有一妹,美而大贤,堪可以奉
·516·
箕帚。若两家共结秦、晋之欢,则曹贼不敢正视东南也。于国于家,并皆全美。望皇叔裁之,便可一行。”玄德曰:“此事吴侯知否?”范曰:“不先禀得吴侯允准,如何敢造次来说。”玄德曰:“吾已半百之年,鬓发斑白;吴侯之妹,正当妙龄,恐非配偶。”范曰:“吴侯之妹,身虽女子,志胜男儿。常言:‘若非天下英雄,吾不事之。’今皇叔名闻四海,德播华夷,正所谓淑女以配君子,岂可以年齿上下相嫌乎?”玄德曰:“公且少留,容某思之。”是日,设宴相待,留于馆舍。至晚,与孔明商议。孔明曰:“来意亮已知道了。适间卜《易》,得一大吉大利之兆。主公便可应允。先教孙乾和吕范去同见吴侯,面许已定,择日便去就亲。”玄德曰:“周瑜定计,欲害刘备,岂可以身轻入危险之地乎!”孔明大笑曰:“虽是周瑜之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孔明定三条妙计,气死周瑜。其计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517·


以下为气概文鸯注:

原文:铁塘。可能是“钱塘”之误。

    孔明听知鲁肃到,教远远迎接。接到公廨,各来相见。
  玄德待以上宾。
毛本改为:
    却说孔明闻鲁肃到,与玄德出城迎接,接到公廨,相
  见毕。
毛本中,“与玄德出城迎接”,不合礼仪,若是孙权亲来,刘备应该出城迎接。

    肃曰:“前者皇叔有言:‘公子刘琦若在,荆州暂时
  居住。’今公子去世,必然见还。肃亦为此事而来。几时
  可以交割?”
毛本改为:
    肃曰:“前者皇叔有言:公子不在,即还荆州。今公
  子已去世,必然见还。不识几时可以交割?”

    孔明变色言曰:“子敬公好不通礼!我主人相待,直
  须要说到根前?自三皇五帝开天立极以来,‘天下者,非
  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且休说远。昔我高皇
  帝提三尺剑,斩白蛇,起义兵,成四百余年之基业,传至
  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宇宙瓜分,各处一方,自收赋税;
  有日天道好还,复归正统。……适来我主人不即答应者,
  以子敬乃高明之士,必能察焉。子敬深通古今,善辩是非,
  何故出此言耶?”
毛本改为:
    孔明变色曰:“子敬好不通理,直须待人开口!自我
  高皇帝斩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
  各据一方;少不得天道好还,复归正统。……适来我主人
  不即答应者,以子敬乃高明之士,不待细说。何公不察之
  甚也!”

    半晌乃曰:“孔明之言,怕不有理。争奈于鲁肃身上,
  甚是不便。汝等做个损人安己么?”
毛本改为:
    半晌乃曰:“孔明之言,怕不有理;争奈鲁肃身上甚
  是不便。”
罗本中,鲁肃重点从道德上谴责刘备。

    肃曰:“……今又不应前言,失其大信,鲁肃无葬身
  之地矣!肃死无恨,使荆州之民立见涂炭,玄德公亦受万
  代之耻笑也!愿思忖焉。”
毛本改为:
    肃曰:“……今却不应前言,教鲁肃如何回覆?我主
  与周公瑾必然见罪。肃死不恨,只恐惹恼东吴,兴动干戈,
  皇叔亦不能安坐荆州,空为天下耻笑耳。”
罗本中,鲁肃把自己的死,荆州百姓的灾难都归罪于刘备,明确刘备非但小德有亏,大德也有亏,针对的是刘备素以仁义自诩。
  毛本中,鲁肃仅是为此要承担罪责,显得轻描淡写;鲁肃对刘备的威胁也不符合鲁肃对刘备的策略。

    曰:“……只要两家和气,皆赖于敬一语之劳。休教
  曹贼笑话!”
毛本改为:
    曰:“……今只要两家和气,休教曹贼笑话。”
罗本中,诸葛亮提醒鲁肃回去后不要实话实说。鲁肃回去后确实也没有如实向周瑜全面汇报。

    瑜顿足曰:“……他若不还城池,必须连累足下。吴
  侯一怒,九族难保也!”鲁肃闻言,痴呆了半晌,将文书
  掷地下,泣曰:“恐玄德不负于我。”
毛本改为:
    瑜顿足曰:“……他若不还时,必须连累足下,主公
  见罪奈何?”肃闻言,呆了半晌,曰:“恐玄德不负我。”
罗本中,鲁肃面临的危难远比毛本中的要严重,表现的是刘备的没有道德和仁义。

    鲁肃跼蹐不安,捻指数日。
毛本改为:
    鲁肃跼蹐不安。
罗本中,“捻指数日”,说明鲁肃不是一般的难过,简直就是度日如年。

    细作回报:“……”
毛本改为:
    过了数日,细作回报:“……”
罗本中,没有明确时间,意在弥补时间裂隙。演义中明确交待,建安十四年(公元二零九年)春正月,刘备开始征收荆南四郡。此前,周瑜已从江陵撤回东吴,程普率军赴合淝增援孙权。旋即,孙权从合淝败退。历史上,时间为建安十四年(公元二零九年)春,三月。演义中,虽然没有明确孙权从合淝败退的时间,但依推算,也超不过这个时间。在演义上回结尾处,明确交待,当刘备刚刚听说孙权兵败,刘琦也恰好死了。不过半月,鲁肃即来讨荆州。鲁肃返回东吴,时间不会超过五月。
  建安十四年(公元二零九年)冬十月初,刘备启程赴东吴娶亲。如按毛本,鲁肃、吕范、孙乾等人,往返运作的时间,不足以填补五个月的时间空隙。

    孙权曰:“若如此,何时取得?”
毛本改为:
    权曰:“你却如此糊涂!这样文书,要他何用!”
毛本中,孙权的话显得很浮躁。孙权一直很信任鲁肃的能力,当然不会认为鲁肃“如此糊涂”。

    范曰:“主公之命,安敢有违!”
毛本改为:
    范领命,
罗本中,吕范这样说的弦外之音是:“我知道这是骗人的勾当。”罗贯中的弦外之音是:周瑜的计策很拙劣,诸葛亮识破此计也没什么玄妙的。

    范曰:“……于国于家,并皆全美。望皇叔裁之,便
  可一行。”
毛本改为:
    范曰:“……此事家国两便,请皇叔勿疑。但我国太
  吴夫人甚爱幼女,不肯远嫁,必求皇叔到东吴就婚。”
毛本中,“请皇叔勿疑”,岂非“此地无银三百两”。“不肯远嫁”,刘备还能“倒插门”,永远留在东吴?这不是明白告诉刘备只能拒绝吗。见过蠢的,就没见过毛纶父子这样蠢的。

    玄德曰:“公且少留,容某思之。”
毛本改为:
    玄德曰:“公且少留,来日回报。”
毛本中,“来日回报”不合刘备的身份,只有下级对上级才能用“回报”。



  当鲁肃催还荆州时,诸葛亮的回答是典型的流氓无赖。让鲁肃在文书上押字,用的是标准的骗子手段。最后,还威胁鲁肃回去后不得告状。这是罗贯中把荆州问题从道德上归罪于诸葛亮。


  在这里,鲁肃的表现很愚蠢,和历史上的鲁肃相比,似乎有被罗贯中贬低的嫌疑,其实不然。历史上的鲁肃本就是善于讲大道理,却不善于作具体事情。孙权后来与陆逊评论鲁肃时说:“……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图取关羽,(吕蒙)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矣。”古人常讲:“用人如器。”人有所长,也有所短。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了一千人上了井冈山,到和朱德会师时,依然还是那一千多人,几乎没有任何发展。而同时和毛泽东起义的朱德,却是带了两万多人上的井冈山。能耐有如毛泽东这样的人,同样是理论在行,自己却不会具体实施。做不好具体事情的人,不等于就没有大才。百战百胜的韩信,如果没有战争,其连求得一餐温饱的能耐都没有,最终难逃饿毙路边的命运。


  刘备赖着荆州不还,东吴肯定恨之入骨,这点事情人人都一清二楚。此时,周瑜却让刘备去东吴娶亲,傻子都知道不会有什么好事。孙权虽然没有对吕范讲真话,但吕范的那句:“主公之命,安敢有违!”已经明白无误地表示,吕范清楚地知道此次联姻是一场骗局。刘备自己也非常清楚:“周瑜定计,欲害刘备。”所以,周瑜的计策太小儿科了,诸葛亮能识破此计也谈不上高明。


  在本回结尾处,诸葛亮劝刘备接受东吴的求亲,并让刘备冒险去东吴迎亲。在随后的章回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三个“锦囊妙计”,让无数后人五体投地。只可惜,诸葛亮作的是无用功,智慧再次没有用到正经地儿上。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比一下历史,看一看历史上刘备联姻和孤身“冒险”到东吴的目的。(“冒险”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表面上看有危险,其实没有危险。在第102回“诸葛亮一气周瑜”的评注中,已有所论述。)

  历史上,在建安十四年(公元二零九年)十二月,也就是赤壁之战一年后,周瑜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打败曹仁,占领江陵。此时刘备早已占领了长江以南的荆南四郡。
  “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会刘琦卒,权以备领荆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备立营于油口,改名公安。权以妹妻备。”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十二月。“刘表故吏士多归刘备,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周瑜上疏劝孙权扣留刘备,孙权没有同意。周瑜病死于巴丘,孙权令鲁肃代替周瑜领兵。“鲁肃劝权以荆州借刘备,与共拒曹操,权从之。”
  所以,历史上孙权与刘备的联姻,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巩固双方的关系。没有演义中的“美人计”。刘备“冒险”到东吴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借到荆州(江陵)。

  演义中,刘备已经得到了荆州,不存在再为“借荆州”而冒险到东吴的理由了。演义中,刘备娶孙权的妹妹,显然也没有达到讨好孙权的效果,当然,诸葛亮原本也没有这样的目的。(此处冒险没加引号,是因为在演义中,若非刘备命大,“锦囊妙计”也无法让刘备逃出生天。)
  按演义中的过程推测,诸葛亮是为了气死周瑜。其结果是首先埋下了东吴对刘备仇恨的种子;其次是为吕蒙掌军,“白衣渡江”铺平了道路;最后,导致了刘备的夷陵大败。罗贯中的用心真是太“险恶”了。
  如果不是为了气死周瑜,那诸葛亮让刘备去东吴娶亲,就实在没有任何意义了,难道是刘备找不到老婆了?
  刘备能够同意去东吴,可能原本有和东吴搞好关系的想法,但经过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妙计”,刘备的这点想法也彻底的破灭了。后来关羽失荆州时,许多人认为是关羽没有做到东和孙权。在演义中,罗贯中把这个破坏“东和孙权”的罪魁祸首,牢牢地安到了诸葛亮的身上,也就等于把失荆州的责任,从根本上推给了诸葛亮。


  后面的三条“锦囊妙计”,虽然有很大的漏洞,差点没要了刘备的老命;但具体上还是很有些神奇之处。三条“锦囊妙计”虽然在救刘备时起到了作用,可是却没有摆脱从小处着眼的低层次,依然属于“术”的范畴。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故弄玄虚,搞什么“锦囊妙计”。
  东吴若是杀死刘备,荆州说了算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实际掌控军队的关羽和张飞。刘备一死,关、张必定会为刘备报仇,以关羽和曹操的关系,关、张极有可能投靠曹操。曹操虽然再也容不下刘备,但却肯定能容得下关、张等人。到那时,孙权非但得不到荆州,荆州还会立即重新落入曹操手中,赤壁之战前的形势就会重现,而赤壁之战的结果却不会再现了。历史上,孙权没有听周瑜的建议而放回刘备,就是基于上面的考虑。演义中,孙权被诸葛亮的计策气昏了,所以才要置刘备于死地。只要刘备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点拨一下孙权,既使刘备把脑袋送给孙权,恐怕孙权都没胆量要。
  后面貌似神奇的三条“锦囊妙计”,表现的还是诸葛亮“精于术而疏于略”的本性。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7-1-3 11:58

终于等到文鸯兄的更新了。
对兄台分析孙权北伐失败的那一段论证佩服之至。

不比不知道,虽然毛本简洁了很多,但像表现心态的(比如周瑜战曹仁)一些修饰用词句,一旦被删,意味就变了。

文兄点评还需如此字斟句酌,当初罗灌水作书时所受的艰辛就可见了。
作者: ptcn    时间: 2007-1-3 14:04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1-1 02:28 发表
  历史上,在建安十四年(公元二零九年)十二月,也就是赤壁之战一年后,周瑜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打败曹仁,占领江陵。此时刘备早已占领了长江以南的荆南四郡。
  “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会刘琦卒,权以备领荆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备立营于油口,改名公安。权以妹妻备。”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十二月。“刘表故吏士多归刘备,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周瑜上疏劝孙权扣留刘备,孙权没有同意。周瑜病死于巴丘,孙权令鲁肃代替周瑜领兵。“鲁肃劝权以荆州借刘备,与共拒曹操,权从之。”
  所以,历史上孙权与刘备的联姻,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巩固双方的关系。没有演义中的“美人计”。刘备“冒险”到东吴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借到荆州(江陵)。

如此看来,周瑜在赤壁之战后攻击江陵的战略就无可非议了。不乘胜攻击江陵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江陵、合肥二者选一的化,肯定是要先攻江陵。

周瑜攻江陵完胜,孙权攻合肥完败,这样一来周、孙的关系就非常微妙了。周瑜既如日中天,有是众矢之的,曹操、孙权、刘备都对他有所忌惮。孙权拉拢刘备,就变得有必要了。这种情况下刘备是孙权的座上宾,绝对没有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周瑜能“上疏劝孙权扣留刘备”,是否说明周瑜自己对同孙权的关系还是很乐观的?也就是这点上周瑜有点缺乏洞察?毕竟这不是一般的建议。但“孙权没有同意”总应该使周瑜明白了些什么吧。

周瑜死后,刘备人多地少,孙权人少地多,把荆州借给刘备,是有远见和魄力的举措。

只是到刘备占领了益州之后,孙、刘的矛盾才上升到了摩擦的地步,但这时也不应该破裂。还是关二哥没处理好统一战线的关系。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5 02:28     标题: 回稀粥兄

回稀粥兄:
  罗贯中参加过元末张士诚部的起义,做过张士诚的幕僚,张士诚部灭亡后,隐身江湖。像罗贯中这样,有过高级从政经历,参加过战争,有过上层军旅经验,又有丰富江湖阅历的人,在小说的作者当中,古今中外,仅罗贯中一人。所以,在涉及历史、军事、政治、人情世故等题材方面的小说中,罗贯中所能达到的境界,古今中外,也是无人能够企及的,更不是阅历苍白、思想僵化的白面书生,所能望其项背的。正因为如此,在罗贯中看来是很自然、很简单的事情,而后人却很难意会和理解。像毛纶父子这样的穷儒,恐怕一生连远门都没出过,又怎能理解罗贯中的三国。如果毛纶父子哪怕能够理解一星半点,也绝不敢来修改罗贯中的三国。腐儒的不自量力,在毛纶父子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5 02:31     标题: 回ptcn兄

回ptcn兄:
  以下全部以历史说事。
  赤壁之战后,东吴的正确战略应该是,按照鲁肃和甘宁原先的建议,全力占领荆州,完成全据长江之险的战略方针。如何占领荆州,就好比下围棋一样,同样完成一个目标,但先落那个子,效果往往截然不同。
  赤壁之战后的荆州,最重要的无疑是江陵。江陵不但人口稠密,(三国时期,由于人口大幅度减少,只有黄巾起义前的十分之一,所以,人口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资源。)钱粮富庶;而且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占领了江陵,就可以组建起强大的水军,这就是张昭所说的: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江陵位处东吴的上游,顺江而下,朝发夕至,东吴防不胜防。这叫东扼吴越。另外,还可南控四郡、北窥中原、西图巴蜀。所以,江陵是东吴必争之地。
  但是,必争之地不等于就要先争。赤壁之战后,曹操水军损失殆尽,已无力支援江南荆州四郡。如果周瑜先取荆南四郡,荆南四郡可席卷而定,事实上,刘备取得荆南四郡也只是武装游行一圈,四郡皆不战而降。此时,以刘备之军力,又无法独取江陵,也不敢同东吴公然翻脸,同周瑜争抢荆南四郡。周瑜收荆南四郡之军实与士卒,实力大增,然后再攻江陵,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最后,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只能乖乖地被东吴驱使。
  不幸的是,赤壁之战后,东吴上下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过低地估计了曹军,忽视了刘备。赤壁大战刚刚结束,东吴就全线出击,孙权攻合肥,张昭攻九江之当涂,周瑜攻江陵。战事一开,不分出个结果,东吴的军队是无法撤下来的。而此时的荆南四郡,名义上是归属曹操的,刘备进取荆南四郡名正言顺。有人说,刘备进取荆南四郡需要东吴同意,否则就是刘备与东吴公然翻脸,东吴就会剿灭刘备。但此时的实际是,东吴的军队正全部陷在与曹军的战事中,根本就没有能力制止刘备的任何行动,以刘备的枭雄,怎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无论东吴持何态度,刘备都要完成占领荆南四郡的目标。刘备一旦完成对荆南四郡的占领,实力就会大增,补给也不需要再仰仗东吴了。刘备在荆州的声望本来就很好,现在又有了自己的地盘,势力也了规模,周瑜与曹军在江陵又陷于久战之中,刘表旧部自然纷纷来投。待周瑜拿下江陵后,刘备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大军屯兵公安。公安与江陵只有一江之隔,刘备这般集结兵力,东吴对刘备已无可奈何。如果东吴硬要与刘备翻脸开战,东吴就有可能陷于两面作战,那可就真是亡国指日可待了。所以,面对既成事实,东吴只能予以承认。“(孙)权以备领荆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刘)备。”而且是孙权首先表示了认可,“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刘)备”只不过是周瑜的一种说法,“南岸地”是刘备自己占领的。至于刘备以“地少人多”的借口要求江陵,只是给东吴面子的一种说法。三国时期,由于人口大幅度减少,只有黄巾起义前的十分之一,全国人口不过七百万。至于荆南四郡的赋税不足以开支,自己裁军好了。所以,刘备的说法只不过是给孙权找一个冠冕堂皇台阶下。


  许多人说,赤壁之战后,孙权有猜忌周瑜的倾向,原因是周瑜功高盖主。阿鸯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如韩信,因其功大而被刘邦猜忌。韩信分封楚地,楚国内的一切都是韩信说了算,加之地域广大,韩信又善战,所以,韩信的势力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更主要的是,刘邦在世时,韩信也许不会造反,刘邦也不怕韩信造反。但是,刘邦的年龄远比韩信大,刘邦更担心自己死后的韩信。周瑜则不同于韩信。东吴的兵制是部曲制,大小将领都有自己固定的军队,大将拥有的兵多,小将拥有的兵少。后期,大将兵多者万人;但此时,兵多者不过数千而已。这些大小将领的命运都是孙权说了算,都督只是行使指挥权,所以这些将领只效忠于孙权,能够效忠周瑜的只是周瑜的数千本部兵而已。像程普、吕蒙、凌统、甘宁等这些大将,他们都是孙家父子提拔起来的,不会效忠周瑜的。三国后期,君主无能,渐渐失去权力,将领的命运落到了权臣手中,君主的地位才受到威胁。一句话,你掌握了别人的命运,别人才会效忠你。
  再如吴三桂在云南造反。吴三桂的部下,从明末山海关开始,就长期跟随吴三桂,他们的命运与吴三桂息息相关,所以他们能跟吴三桂一起造反。
  赤壁之战虽然是在周瑜的指挥下打赢的,但是更主要的是曹操自身错误造成的,而且火攻是黄盖提出和实施的。所有这些,亲身参战的将士们都非常清楚,赤壁之战不是离开周瑜就一定会输掉的,东吴的建立和继续生存更不是非周瑜不可。所以,赤壁之战虽然能给周瑜带来威信上的提升,但远不能达到让人迷信的程度。至于争夺江陵,在东吴各方面都具有优势的情况下,历时一年多才逼迫曹军主动放弃,已经是乏善可陈了;而且,在拿下江陵之后,战略局面还十分尴尬。所以,荆州问题上,周瑜的威望得的是负分。这些问题孙权看得清楚,周瑜自己也不会不明白。一年后,周瑜就病死了,不能排除荆州问题使周瑜很难堪、很郁闷的因素。
  “但“孙权没有同意”总应该使周瑜明白了些什么吧。”阿鸯以为,应该是周瑜明白了:他给东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荆州一旦出让给刘备,他将颜面尽失。这对一向自视甚高的周瑜,其打击程度无疑是毁灭性的。

  “把荆州借给刘备,是有远见和魄力的举措。”当时孙权是为形势所迫。
  后来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吕蒙时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寡俦。子敬因公瑾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张子布、秦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矣。”
  孙权对周瑜的评价过于简略,明显没有说尽,可能是不方便说。“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虽然是在评论吕蒙,实际也是侧面批评周瑜言过其实。这番话,孙权既是评论周瑜、鲁肃及吕蒙,也是在教陆逊该怎样做。其中很明确,孙权认为“借荆州”是错误的,这是事情过去很长时间后,孙权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成熟反思后得出的结论,其正确的可能性更大。


  “只是到刘备占领了益州之后,孙、刘的矛盾才上升到了摩擦的地步,但这时也不应该破裂。还是关二哥没处理好统一战线的关系。 ”本质上说,孙权不能容忍强势集团占据荆州。当刘备还没有取得西川时,刘备的力量还不能构成对东吴的威胁;但当刘备兼有益州后,就有了吞并东吴的能力。
  具体在本坛《纵论诸葛亮系列》中,《纵论诸葛亮系列之蜀汉的衰落》中,阿鸯有更详细一些的评论,现将相关部分复制如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五月,曹操退出汉中;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立即开始进攻曹仁。史书没有明确,关羽大举进攻的行动,是关羽自作主张还是刘备的命令。按惯例,有重大行动时,方授予将领大权,所以,关羽进攻曹仁应该是刘备的命令。刘备为何要此时令关羽进攻曹仁?又是谁给刘备出的这个主意?由于诸葛亮罢撤史官,又严禁议论朝政得失,该事遂不可考。(演义中,罗贯中把这个天大错误的始作俑者给了诸葛亮。阿鸯对此表示认同,并且认为这是诸葛亮不设史官的起因。)

  八月,水淹七军,关羽威震华夏。由于江陵对东吴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关羽越是强大,对东吴安全的威胁越大,孙权做梦都想夺回荆州,吴、魏两大势力悄然联手,荆州已危在旦夕。关羽取得的胜利越大,荆州的危机越重,没有任何记载,曾有人就此提醒过刘备,包括诸葛亮。

  十月,已与吴联盟的魏,顿时有了大量的机动兵力,正向樊城蜂拥而来。曹操的各路大军尚在路上,徐晃就已大败关羽,说明关羽孤军北进必定是要失败的。空虚的荆州,孙权必定是要袭取的。十二月,到关羽被禽时,未获得过一兵一卒的增援。这样的局面,莫说关羽,即使孙、吴再世,也无济于事。荆州失陷的命运,在关羽大举北进之时,就已经注定了。

  如果关羽不大举北进,荆州就不会失陷。由于江陵南近长江,北带汉水,便于水军运作,不利于魏军防守,所以曹操无意进攻江陵。前有曹仁弃守江陵;后世直到三国归晋,北军也未占江陵。关羽主力不离开江陵,孙权自知无力独取江陵,也不会贸然攻击。此时(公元二一九年),汉中争夺战刚刚结束,自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刘备入蜀,连年大规模征战,蜀中刘备军钱粮枯竭,无力出兵。关羽此时北进,无法得到益州方面的任何支援。孙权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偷袭荆州得手,刘备到章武二年(公元二二二年)才大举出兵报仇,根本原因就是刘备没有钱粮。所以,关羽大举北进的时机不对。对此,没见到诸葛亮任何有预见性的谏阻。对赤壁之战,贾诩有谏阻。对官渡之战,田丰、沮授有谏阻。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5 02:33     标题: 刘玄德娶孙夫人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08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刘玄德娶孙夫人


  却说玄德怀疑未决,孔明教孙乾往江南说合亲事。孙乾领了言语,与吕范同到江南,来见吴侯孙权。权曰:“吾愿将舍妹招玄德,并无异心也。”孙乾拜谢,回荆州见玄德,言吴侯相待之意,专候主公去结亲事。玄德疑惑而不敢往。孔明曰:“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遂唤子龙近前,附耳言曰:“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袋内有三条计策,依次而行,吾当应之。汝若不依我计,是背主也。”子龙曰:“愿听军师密旨,并不敢违。”孔明将出三个锦囊,与子龙贴肉收藏。孔明先使人纳上礼物,一切完备。
  时建安十四年冬十月初也。玄德选快船十只,随行五百余人保护,大将军赵子龙,并离荆州,前往南徐进发。荆州之事,皆听孔明裁处。玄德心中怏怏不安。早到南徐州,船已傍岸,子龙曰:“临来时,孔明分付三条妙计,依次而行。今已到此,必预先开了第一个锦囊观之,依次而行。”子龙看了,唤五百随行军士,一一分付,如此如此。众军应诺而去。原来国老乃二桥之父,平生最直,居南徐。子龙请玄德先往见之。玄德牵羊担酒,置币剸金,(剸,音专。)先来拜见桥国老,说吕范为媒,娶孙夫人之事。更兼五百军士,上岸入南郡,尽说玄德入舍一事,城中人尽知。(此是孔明第一妙计。)吴侯听知玄德已到,遂教吕范相陪,且就馆舍安歇。
  却说桥国老早来见吴太夫人,称说“且喜”。太夫人曰:“老身寡居,何喜之有?”国老曰:“令爱已许刘玄德为夫人,玄德已到,
·518·
何故相瞒?”太夫人曰:“老身不知此事。”使人请吴侯问其虚实。先使几人于城中探听,人皆回报:“果有此事。即日女婿在江边馆驿里安歇,五百随身军士都在城中买猪羊果品,皆言做亲之事。做媒的女家是吕范,男家是孙乾,俱在馆舍中相待。”国太吃了一惊。少刻,孙权入后堂见母亲。国太捶胸大哭。权曰:“母亲何故烦恼?”国太曰:“你直如此将我看承得如无物!我姐姐临危之时,分付你甚么话来?”孙权失惊曰:“母亲有话明说,何苦如此?”国太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礼。我为母之道,也须使我知道。你招刘玄德为婿,瞒我怎的?女儿须是我的骨血!”权吃了一惊,问曰:“那里得这话来?”国太曰:“若要不知,除非莫为。满城百姓,那一个不知?你还瞒我!”桥国老曰:“老夫已知多日了。吾因敬来贺喜。”权曰:“非也。此是周郎之计,因要取荆州,若动刀兵,恐生灵涂炭,故将此为名,赚刘备来囚之,将荆州付还;如其不从,先斩刘备。此是计策,非实也。”国太大怒而骂周瑜曰:“周瑜匹夫!汝做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直恁无条计策去取荆州,却将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杀了刘备,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你每好做作!”桥国老曰:“若用此计,便得荆州,也被天下人之耻笑!此事如何行得!”说的孙权默然无语。
  国太不住口大骂周瑜。桥国老劝曰:“事已如此,刘皇叔乃汉室宗亲,不如招了为婿,免得出丑。”权曰:“年纪恐不相当。”国老曰:“刘皇叔乃当世豪杰,若招得这个女婿,也不辱了令妹。”国太曰:“我但不曾见此人。明日约在甘露寺相见,如不中我意,任从你们行事;若中我的意,我自把女儿嫁他。”孙权是大孝之人,见母亲如此言语,随即应承,出外唤吕范分付:“来日甘露寺方丈设宴,国太要见刘备。”吕范曰:“何不令贾华部领三百刀斧手伏
·519·
于两廊,若国太不喜时,一声号举,两边齐出,剁为肉酱。”权遂唤贾华分付:“预先准备,只听我号令便出。”
  却说桥国老辞吴夫人归,使人去报玄德,言说来日吴侯、国太亲自要见,好生在意。玄德与赵云、孙乾商议,云曰:“来日此会,多凶少吉。云自引五百部从保之。”隔夜吕范先来约定,来日甘露寺内相会。
  次日,吴国太、桥国老先在甘露寺方丈。孙权并一般谋士都到,吕范又来馆驿中请玄德。是日玄德内披细铠,外穿锦袍,从人背剑紧随,上马投甘露寺而来。赵云全装惯带,引五百军随行。来到寺前下马,先法堂上见了孙权。权观玄德,仪表非俗,心中有畏惧之意。二人各叙礼毕,遂入方丈拜国太。国太见了玄德大喜,乃与桥国老曰:“真吾婿也!”国老曰:“玄德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更兼仁德布于天下。国太得此佳婿,真可庆也!”玄德拜谢,共宴于方丈之中。少刻,子龙带剑而入,立于玄德之侧。国太问曰:“此何人也?”玄德答曰:“常山赵子龙也。”国太曰:“莫非当阳长阪抱阿斗者乎?”玄德曰:“然。”国太曰:“真将军也!”遂赐酒。赵云与玄德曰:“却才某于廊下巡视,见房内有刀斧手埋伏,必无好意。可告与国太。”玄德跪于国太席前,泣而告曰:“若杀刘备,就此请诛。”国太曰:“何故出此言也?”玄德曰:“廊下暗伏刀手,非杀备而何?”国太大怒,责骂孙权:“今日玄德与我作婿,即我之儿女也。何故伏刀斧手于廊下!”权推不知。唤吕范问之,范推贾华。国太唤问之,华默默无言,国太喝令斩之。玄德哀告曰:“若为备斩大将,备心何忍也?于亲不利,备难久居膝下矣。”国老也劝。国太喝放贾华,刀斧手皆抱头鼠窜而去。国太先回。
  玄德更衣出殿前,见庭下有一块石。玄德拔从者所佩之剑,
·520·
仰天祷告曰:“若刘备能够回荆州,成王霸之业,剑挥石为两段;如死于此地,剑剁不开。”言讫,手起剑落,火光迸溅,砍石为两段。忽然孙权后面而言曰:“玄德如何而恨此石?”玄德曰:“备年近五旬,不能与国家剿除贼党,心尝恨焉。今蒙国太招为女婿,此平生之际遇也。却才问天买卦,如破曹兴汉,砍断此石。今果然如此。”权暗思:“刘备莫非用此言瞒我?”亦掣剑与玄德曰:“吾亦问天买卦,若破得曹贼,亦断此石。”却暗暗祝告曰:“如再取得荆州,兴旺东吴,石亦为两半。”手起剑落,巨石亦开。至今有十字纹“恨石”尚存。后宋贤观此胜迹,作诗赞曰:
    紫髯桑盖两沉沉,“恨石”由来仰告深。
    汉鼎未分聊把手,楚醪虽美肯同心?
    英雄已往时难问,苔藓多生岁愈侵。
    还有市廛沽酒客,雀喧鸠话众啼吟。
又诗曰:
    定剑落时山石断,金环响处火光生。
    两朝王气皆天数,从此乾坤鼎足成。
  二人弃剑,相扶入席。又饮数巡,孙乾目视玄德,玄德辞曰:“刘备不胜酒力,告退。”孙权送出寺前,二人并立,观江山之景。玄德曰:“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至今甘露寺牌上云:“天下策一江山。”后人有诗赞曰:
    江山两霁拥青螺,境界无忧乐最多。
    昔日英雄凝目处,岩崖依旧抵风波。
又《水调歌头》一篇曰:
    江左占形势,先数古徐州。连山峰峦如画,缥缈步危楼。
  鼓角临风悲怆,烽火接天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挥戈甲,
  万灶宿貔貅。草凝霜,风落木,岁方休,使君豪放,谈笑洗尽
·521·
  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默然收。叔子
  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二人共观之次,江风浩荡,洪波滚雪,白浪掀天。忽见波上一乘小船,于江面上如登平地。玄德叹曰:“南人驾船,北人乘马,信有之乎!”孙权闻知,自思曰:“刘备此言语,嘲吾不惯乘马耶?”左右牵马过来,飞身上马,驰骤下山,复加鞭上岭,与玄德曰:“南人而能乘马乎?”玄德闻之,裸衣一跃,跃上马背,飞走下山,复上。二人立马于山坡之上,扬鞭大笑。至今此处名为“驻马坡”。有诗曰:
    驰骤龙驹气概多,二人并辔立山河。
    东吴、西蜀兴王霸,千古犹存驻马坡。
当日,二人并辔而回,南徐之民无不称赏。
  玄德自回馆驿,与孙乾商议。乾曰:“主公只是哀告桥国老,早早毕亲,免生别事。”玄德次日前来桥国老宅前下马。国老接入,礼毕茶罢,玄德告曰:“江左之人多有要害刘备者,恐不能久居。”国老曰:“玄德宽心,吾当去告国太,令作护持。”玄德拜谢自回。桥国老入见国太,尽言玄德恐人谋害,急急要回。国太怒曰:“我的女婿,谁敢害他!”即时便教搬入书院暂住,择日便教毕亲。玄德自入,告国太曰:“只恐赵云在外不便,军士争闹,累及不安。”国太教尽搬入府中安歇,休留在馆驿中,免得生事。玄德暗喜,为有护臂在近,不惧伤害。
  数日之内,大排筵会,孙夫人与玄德结亲。至晚客散,两行红炬,接引玄德入房。灯光之下,但见枪刀簇满,侍婢皆佩剑悬刀立于两旁,吓的玄德魂不附体。毕竟如何?

·522·


以下为气概文鸯注:

    附耳言曰:“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袋内
  有三条计策,依次而行,吾当应之。汝若不依我计,是背
  主也。”子龙曰:“愿听军师密旨,并不敢违。”
毛本改为:
    附耳言曰:“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
  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使用“锦囊妙计”,在此前,曹操曾留“锦囊妙计”给曹仁,使周瑜身中毒箭。所以,“锦囊妙计”的发明权属于曹操。当时曹操刚刚赤壁战败,曹操输的很不服气,为了证明自己的智力不比周瑜差,才耍了这么一回小花样。但曹操却从此弃而不用,因为才智是用来干事业的,不是用来证明自己高明的,更不是用来压抑集体智慧的。诸葛亮拾人牙慧,并且还乐此不疲,实在是等而下之。罗贯中如此安排“锦囊妙计”的出场,其用意就在于此。
  其次,曹操留给曹仁“锦囊妙计”,是属于上级给下级的指示。诸葛亮给赵云的“锦囊妙计”,是让赵云欺瞒刘备,属于下级愚弄上级。
  曹操给曹仁留“锦囊妙计”时,局势平稳,江陵尚无危机,所以,曹仁等没有急于知道“锦囊妙计”内容的愿望。刘备入吴,危机重重,身陷危机中的人,当然想尽早知道如何破解危机。如果是关羽、张飞,绝不会蠢到赵云那般,老老实实地按照诸葛亮的吩咐打开“锦囊”。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说:“非子龙而不可行也。”既使是赵云,若没有“汝若不依我计,是背主也。”的威胁,赵云也未必能够老老实实地按吩咐打开“锦囊”。
  子龙曰:“愿听军师密旨,并不敢违。”进一步奠定了刘备不敢重用赵云。像赵云这样,连“大小王”都拎不清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得到领导重用的。

    原来国老乃二桥之父,平生最直,居南徐。
毛本改为:
    那乔国老乃二乔之父,居于南徐。
“平生最直”换句话就是很傻。

    玄德牵羊担酒,置币剸金,先来拜见桥国老,
毛本改为:
    玄德牵羊担酒,先往拜见,
“置币剸金”就是贿赂。所以才有桥老屌不分里外地一心帮刘备。

    更兼五百军士,上岸入南郡,尽说玄德入舍一事,城
  中人尽知。
毛本改为:
    随行五百军士,俱披红挂彩,入南徐买办物件,传说
  玄德入赘东吴,城中人尽知其事。
毛本中,“俱披红挂彩,入南徐买办物件,”后文有交待,此处略显啰嗦。

    太夫人曰:“老身寡居,何喜之有?”
毛本改为:
    国太曰:“有何喜事?”
孙权的二妈对桥老屌言听计从。

    权曰:“非也。此是周郎之计,因要取荆州,若动刀
  兵,恐生灵涂炭,故将此为名,……”
毛本改为:
    权曰:“非也。此是周瑜之计,因要取荆州,故将此
  为名,……”
罗本中,“若动刀兵,恐生灵涂炭,”是孙权想把事情说的动听一些,以打动孙权的二妈,没想到老太太昏聩糊涂。

    吕范曰:“……两边齐出,剁为肉酱。”权遂唤贾华
  分付:“预先准备,只听我号令便出。”
毛本改为:
    吕范曰:“……两边齐出,将他拿下。”权遂唤贾华,
  分付预先准备,只看国太举动。
“剁为肉酱”,表现出东吴人普遍对刘备巧取豪夺荆州恨之入骨。

    隔夜吕范先来约定,来日甘露寺内相会。
毛本删除。前面桥国老“使人去报玄德”,属于私透消息。此处吕范才是正式通知。

    玄德哀告曰:“若为备斩大将,备心何忍也?于亲不利,备难久居膝下矣。”
毛本改为:
    玄德告曰:“若斩大将,于亲不利,备难久居膝下矣。”
罗本中,刘备的话显得更仁义。

    国太先回。
毛本删除。

    忽然孙权后面而言曰:“玄德如何而恨此石?”
毛本改为:
    孙权在后面看见,问曰:“玄德公如何恨此石?”
“忽然”是说孙权的出现出乎刘备的意料。

    后宋贤观此胜迹,作诗赞曰:
      紫髯桑盖两沉沉,“恨石”由来仰告深。
      汉鼎未分聊把手,楚醪虽美肯同心?
      英雄已往时难问,苔藓多生岁愈侵。
      还有市廛沽酒客,雀喧鸠话众啼吟。
毛本删除。

    又《水调歌头》一篇曰:
        江左占形势,先数古徐州。连山峰峦如画,缥缈步危楼。
      鼓角临风悲怆,烽火接天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挥戈甲,
      万灶宿貔貅。草凝霜,风落木,岁方休,使君豪放,谈笑洗尽
      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默然收。叔子
      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毛本删除。

    玄德暗喜,为有护臂在近,不惧伤害。
毛本改为:
    玄德暗喜。



  在连环画中,桥老屌和孙权的二妈都被画成了白发苍苍老头和老太太,这是错误。若非不得已的原因,古人结婚都早,尤其是女人。孙策是孙家老大,若活着,此时也只三十五岁(虚岁)。孙权的二妈是孙策和孙权母亲的妹妹,此时年龄应不超过五十岁。桥老屌的年龄应该和孙权的二妈相仿,所以,孙权的二妈对桥老屌言听计从。
  “国太捶胸大哭”,全不知自重,用耍赖放泼的手段要挟子女;孙权的亲生母亲,绝不会如此不通道理,同是姐妹,差别怎么就这么大捏?也许是孙权的二妈到了更年期。
  桥老屌更不是个东西,为了贪图刘备的那点钱财,竟然帮助外人破坏国家大计,甚至连自己的女婿周瑜都出卖。桥老屌曰:“老夫已知多日了。吾因敬来贺喜。”这老屌,明明是刚刚从刘备嘴里知道的,却在这里张嘴就撒谎,真该拔光他的屌毛。
  “国太不住口大骂周瑜”,不知桥老屌是何感想?罗贯中也够“阴损”的了,不但揶揄了桥老屌,顺带着也表现了孙权的二妈确实够“二”,当着桥老屌的面,大骂桥老屌的女婿,整个没大脑。
  “却说桥国老辞吴夫人归,使人去报玄德,言说来日吴侯、国太亲自要见,好生在意。”桥老屌吃里爬外,竟敢私通消息,卖放国家机密,真该揪下他的脑袋当球踢。像赵云这样不通世故的呆子,都听明白了,“好生在意”就是孙权不怀好意。

    国太问曰:“此何人也?”玄德答曰:“常山赵子龙
  也。”国太曰:“莫非当阳长阪抱阿斗者乎?”玄德曰:
  “然。”国太曰:“真将军也!”遂赐酒。
如果我们将上面一段从演义中删除,似乎对全文没有任何影响。单看这一段内容,似乎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很奇怪不是,罗贯中为什么编一段废话放在这里?翻开史书,任何朝代,没有一个壮年守寡的母后,能够安分守己的,孙权的二妈三十岁前后就守寡,当然也不会例外,更何况这位二妈还是个没大脑、不懂道理的泼妇。我想,孙权的亲生母亲是个完美自律的女性,正因为如此,守寡之后的她才无法长寿。像赵云这样重视形象的衰哥,(赵云喜穿白袍银铠,和今天有些男人喜穿白色衣服是一个意思。)时至今日,尚迷得少男少女们颠三倒四,何况在现场的一个长期守寡的半老徐娘。

  甘露寺外,刘备和孙权都郁闷难泄。刘备郁闷,好没来由,自己跑到这里来寻死。孙权郁闷,砧板上的肉,愣是不能下刀。甘露寺殿前的石头,分明不是摆在庭中,而是压在二人的心头。
  二人有气,借气发力,力可惊人,但若是寻常佩剑,也剁不开石头。“是日玄德内披细铠,外穿锦袍,从人背剑紧随。”刘备剁石用的剑,不是从者的普通佩剑,而是刘备的专用宝剑。阿鸯胡乱猜测,这柄宝剑就是赵云抢来的“青釭剑”,可惜了,石头是剁开了,宝剑也毁了。

  石头剁开了,二人的气也顺多了。甘露寺外,刘备感慨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你孙权怎么还不满足,守着这么好的地方,还要惦记我的荆州。见孙权没有反应,玄德又叹曰:“南人驾船,北人乘马,信有之乎!”你孙权是水耗子,离不开长江的;陆上还得看我刘备。你守江东,我守江陵才是正道。


  诸葛亮的第一个“锦囊妙计”是建立在江东二老够“二”的基础上,也许诸葛亮很了解这二老的为人,但似乎诸葛亮又没有渠道能够了解到这些信息。


“二”:东北地区骂人的话,意思是骂别人很傻。原话是“二屄”,但因“屄”字不雅,通常被习惯性地省略。
作者: ptcn    时间: 2007-1-6 01:23

关羽攻击荆北的动机、起因,的确很让人费解,可以说是“在错误的事件错误的地点打了场错误的战役”。

其他方面,文兄分析得都有道理。我不过是觉得在有些方面还有想象的空间而已。

比如,孙权和周瑜的关系,按说孙权当时也就是个车骑将军(?),也不是正经的“君”。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是刘表和黄祖的关系,好像黄祖就有点“准诸侯”的意思。占了江陵的周瑜比黄祖应该牛多了,难道连个“准诸侯”也混不上。

[ 本帖最后由 ptcn 于 2007-1-6 01:32 编辑 ]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6 13:18     标题: 回ptcn兄

回ptcn兄:
  关于关羽攻击为什么要攻击襄、樊,史书上找不到记载,所以大家只能猜测了。
  刘表和黄祖的关系比较特殊,好像是朋友关系。黄祖在江夏拥有一切权力。周瑜在江陵只拥有管理权,其部下大将都要服从孙权的调遣,权力比黄祖小多了。就像现在的军区司令或军长,其根本就没有调动军队和任命高级军官的权力,一切都要上报总部和军委批准,他们只有建议权,当这种建议需要总部和军委的批准逐渐流于形式时,这些司令就演变成了诸侯。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6 20:25     标题: 转贴,供参考

2楼   主题:从小说看,赵云确实有点呆
老子骑牛
发表时间: 2007-01-05 15:13:38 <点数:21>  
不过,正是这股呆气才使他有了长坂坡的那场壮举!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好处是永远不须怀疑他的忠诚,坏处是永远也别想他懂政治。
从阿鸯所录的“罗本”来看,诸葛那句“汝若不依我计,是背主也。”实是可恶之极!孔明何人?帐下一将耳,与关张赵等同列为臣,不依其计便是背主,张狂之甚也!其言实为犯上,此时刘备北畏曹公东惮孙权,帐下智计之士尚缺,不得已隐忍而已。赵云从龙旧将,当此时正该辞严义正斥其非礼!但赵云没能想到那么多,只能说他是个纯粹的军人,实不足以成为重臣,而刘备对他是曾有过很高期望的,即使如此,刘也没怀疑过他的忠诚,在小说中刘备临终时对他也是托了后的,虽无顾命之权,但表明了是把阿斗的性命托于其手了……
孔明与曹操不同,曹的地盘都是他打下的,帐下众文武都是他的人,玩点看去新鲜实可不必的花活尚可,而孔明帐下之将理当把他所推断的各种可能一一向上汇报,却搞这些无意义的行为,表面上是卖弄聪明,实际上是目无主上,大有将刘备玩弄于掌股的味道。无论是情理还是大义,诸葛亮都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日后的刘备开始对其颇多裁抑,诸葛亮也渐渐地不大敢说话了。
诸葛不太可能想夺权架空主上,有关张在他连这个梦都做不成!他是想急于表现、证明自己高于他人的才干,实际上弄巧成拙,让刘备开始对他防范在日后又逐步开始对他制约。
这些也是小说作者的高明处,诸葛亮出山还年轻,随着情节的展开,孔明也就日渐成熟了。中国的四大名著高就高在有“看头”,许多东西是藏在故事里的,这也是与评书的一大区别。


回骑牛兄:
  阿鸯一向很佩服骑牛兄的见解,无论是主贴,还是跟贴,只要是有老子骑牛的大名,阿鸯都要进去拜读。只是可惜,骑牛兄惜墨如金,不常发贴,令我辈不能常受教益。在阿鸯的印象中,骑牛兄常守中庸,这篇贴子有些例外。∶)
  就演义中的刘备和诸葛亮,我的理解是:
  刚出山时的诸葛亮,由于年纪轻,阅历少,于人情世故上还很幼稚;可自己偏偏又狂的没边,目空一切。这使诸葛亮看不到人之所长,己之所短。相反地,刘备原本就喜怒不形于色,加之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其城府深不可测,而又不露痕迹,连曹操都被他骗过了,可见其隐忍之能。为了使自己表现得求贤若渴,刘备一开始把诸葛亮抬的非常高,结果给诸葛亮一种错觉,刘备离不开他,刘备是一个可以随意摆弄的主子,甚至是一个无能的主子。火烧博望时,本来诸葛亮只需出谋划策即可,没有必要向刘备讨要剑、印,由自己亲自指挥。诸葛亮如此急于抓权,很有“夺权架空主上”的嫌疑。正是因为“有关张在他连这个梦都做不成”,才有利用“华容道”打压关羽,取桂阳利用赵云打压张飞。(赵云为诸葛亮利用而不自知,可见赵云不够世故。)当然,诸葛亮所作的这些,包括后来的一再卖弄的行为,除了表现出他的心术不正外,还表现出他在政治和人情世故上的幼稚。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刘备对其权力的裁抑,以及一些明显的防范措施,在刘备在世之日,诸葛亮的过分举动逐渐收敛。


  刘备对诸葛亮权力的裁抑。如果说“华容道”诸葛亮知道杀不了关羽,长沙城诸葛亮则是真想杀魏延。如果刘备不加制止,让诸葛亮如愿杀掉魏延,那么从此之后,刘备的部下就会只怕诸葛亮,而不怕刘备了,所有的人都会唯诸葛亮之命是从,诸葛亮的“夺权架空主上”,就从梦想向现实大步迈进了。
  刘备对诸葛亮明显的防范措施。刘备入川,留下诸葛亮、关、张、赵守荆州,关、张、赵是对刘备最忠诚的三员大将,更主要的是关、张、赵是诸葛亮处置不了、也无权擅自处置的、刘备部下仅有的三人,除此三人外,刘备部下的任何将领和官吏,都有可能被诸葛亮擅自处置。由于荆州的所有军队都在关、张、赵三人的直接统领下,诸葛亮的任何军事行动,也只有通过关、张、赵三人的配合才能完成。一句话,在荆州,诸葛亮想做任何不利于刘备的事,“他连这个梦都做不成!”




3楼   主题:顶上顶上~!老牛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乌鹊南飞3  
发表时间: 2007-01-05 15:36:48 <点数:23>  
诸葛亮哥哥不就在东吴吗?这些岂能不知。另外,背剑的是从者,赵云是后来进来的,肯定不是一个人。赵云要是寸步不离刘备,手下那些兵谁管着?刘备孙权砍石头,那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老诸确实是赤胆忠心,不过他很像袁崇焕,连手段都很像。袁蛮子上马,第一件事情就是杀毛文龙。与演义中的诸葛亮何其相似。


回乌鸦老弟:
  南飞有理,阿鸯对剑的胡乱猜测确实错了,应删除。
  “老诸确实是赤胆忠心,不过他很像袁崇焕,连手段都很像。”这个阿鸯不同意。
  诸葛亮后来没有取刘禅而代之,主要是其功绩不足以服众,若强行取代刘禅,只会自取灭亡。如果其北伐能有进展,王莽之事能否重现,还真不好说。
  袁崇焕是有争议的。对当时努尔哈赤的后金来说,缺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口。如果明军撤光关外的百姓,努尔哈赤既使占领关宁,对后金也没任何意义。对明朝的崇祯来说,缺的是军费,和整饬朝政的时间。而庞大的辽饷加速了大明经济的崩溃,四面漏雨的大厦,又使崇祯疲于应付。如果明军固守山海关一线,则会轻松得多。袁崇焕应该知道这些道理,却鼓动崇祯经营关外,很难说不是别有用心。



10楼   主题:文鸯不小心捏到别人的睾丸了:(
今宵酒醒何处_ty
发表时间: 2007-01-06 01:15:28 <点数:4>  
  对文鸯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逐章评偶是篇篇都看的,但是现在基本上都不发表评论的!因为我以前曾评论过一句----过尤不及!看来以此篇尤甚!不及之处不仅仅是观点上,同时也涉及到了文字修养上,这是应该引起文鸯注意的地方,弄不好就成败笔而毁了长期的努力!
  但是今天部分人对文鸯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逐章评反映如此激烈,令我不得不为文鸯说几句:今天的现象证明了一件事情---赵云是某些人的睾丸,是碰不得的。文鸯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逐章评对诸葛亮的攻击和阴暗面的揣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从没见某些人为此恼羞成怒过,反而是一片叫好声,今天文鸯的点评,一如既往地是在攻击诸葛亮,但是很不巧连带上了赵云,于是乎,冷清的坛子哗然了,有人甚至开始问候作者的母亲了!而且奇怪的是,如此严重违规的帖居然还堂而煌之地放在那没人处理!这不能不令人遗憾!我想说的是文鸯一开始就已经提醒大家了:他的观点只代表他自己的看法,不喜欢的请不要观看。因此文鸯并不想招惹谁,仅仅就是想把自己对三国演义的认识写出来。我想这应该是每个新三朋友的权利,就如同赵迷可以把赵云说成三国无双一样,文鸯也应该可以说出自己对赵云的看法。如果不同意,愿意争论可以争几句,不愿争论,一笑了之也就可以了,实在没有必要大动肝火地把别人家的“女性”拿出来说!这也太不象话了,也符合新三以三国会友的宗旨。
  当然也再次提醒文鸯---过尤不及。希望不要因为文字组合方面的问题毁了你长期的努力!!  

11楼   主题:不知阿鸯能否回答这个问题:)
今宵酒醒何处_ty
发表时间: 2007-01-06 01:24:21 <点数:2>  
诸葛亮的“夺权架空主上”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我已经可以预见,在阿鸯的点评中,白帝城刘备的托孤,一定是刘备为防范诸葛亮的“夺权架空主上”的最后一次动作和努力。



回今宵兄:
  阿鸯想把自己对演义能理解到的,和对事物认识的观点,原封不动地表达出来,不想使用中庸的手法。其中对诸葛和小赵的解释,肯定会令许多人不爽,这点阿鸯早有准备。
  其实,就对诸葛的攻击来讲,阿鸯的贴子可能是最严重的。(有人的贴子对诸葛的谩骂可能很厉害,但多缺乏实质内容。)受到的攻击却很少(起码比我预想少得多),阿鸯还真佩服网友们的忍耐力。
  阿鸯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对事情多是无所谓的态度,所以也没想这贴子会怎样,只想能表达清楚就行了,这也是网络世界的好处。其实,只要有否定诸葛亮的内容,就不会得到主流的认可,这贴子就是我想怎样,也根本就作不到。
  至于本篇贴子用词比较不雅,主要是太憎恨吃里扒外的人了(桥老屌)。动物尚知保护自己的后代,孙权的二妈为了满足自己的老不正经,竟然牺牲自己的子女,(演义中如此,历史上没有根据。)真是禽兽不如。

  “夺权架空”是要有行动来支撑的,所以它是有迹可循的。“动机和目的”是人脑中无形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只能是猜测。我猜测,诸葛亮酷嗜权力,最终要取而代之,自立为王。白帝城的刘备,应该明白,诸葛亮架空刘禅是不可避免的,他所要做的就是防止最后的一步发生--诸葛亮的篡位,那样,刘禅的性命有可能不保。刘备的托孤,加大了诸葛亮篡位的成本:只有当诸葛亮立下不世之功后,才能具备篡位的资本。但是,刘备很清楚,诸葛亮没有那个能力去立不世之功。
  在演义中,诸葛亮酷嗜权力特性是非常明显的,而酷嗜权力的人,其最终目标没有不是那个最高位置的,只不过许多人到死也没有达到登上那个最高位置的条件。许多人说,诸葛亮并没有像曹操、司马那样把自己的权势传给自己的儿子,以此证明诸葛亮没有不臣之心。他们忘了,诸葛亮死时,诸葛瞻不过是十岁左右的小屁孩,哪里接得过来权力。



作者:黑天使?元让(puredigit)[高级站友]2007-01-05 20:00:49
哈哈哈。。这回的评语太恶毒了。。
京剧里还有这么一段小事:刘备带着一些值钱的好东西去见桥国老,桥国老还颇有主观能动性地替人着想,回赠了一盒染发膏,这一场刘备的扮相是花白的须发,下一场出来就是乌黑亮丽的须发了。

回黑兄:
  至于本篇贴子用词比较不雅,主要是太憎恨吃里扒外的人了(桥老屌)。动物尚知保护自己的后代,孙权的二妈为了满足自己的老不正经,竟然牺牲自己的子女,(演义中如此,历史上没有根据。)真是禽兽不如。
  哈哈哈。。现在那些老官僚都染发……∶)

作者:愿做个恬淡游魂(feishm)[两袖清风]2007-01-05 20:52:20
- -从演义上看,诸葛亮简直是以刘备的命运为赌注,为自己赌一个神机妙算的名声啊
“周瑜匹夫!汝做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直恁无条计策去取荆州,却将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
因为一直跟着文鸯的思路走,所以这句话,倒让我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诸葛亮了
诸葛村夫,我三顾茅庐请你出来,言听计从,直恁无条计策保住荆州,却撒泼耍赖,又将我娶妻为名,使丑男计……

回游魂兄:
  联想的特妙了。∶)  ∶)   ∶)

  


日月轮斩 [riyuelunzhan@sohu] 发表于2007-01-05 10:40:33
真是人无完人,帅哥赵云原来有着不可饶恕的缺点。
鸯兄对吴国太的推测有意思,估计她的姘头就是那个桥老屌。不过她对情人好像不太专一,看到小赵同志就心痒痒。唉。。。。。。
青釭剑好像在后面夺阿斗时提到过,应该没有毁掉。
刘备孙权的赌咒中看出,刘备匡扶汉室的口号是骗人的,自己称霸才是真实目的。记不清在哪本书里看到过,有人品评过两人的赌咒,两人的目光都不够长远,两人的赌咒都应验了。若是刘备祈祷离开东吴,统一天下。不只到该怎么样。


回明兄:
  有理,阿鸯对剑的胡乱猜测确实错了,应删除。
  “有人品评过两人的赌咒,两人的目光都不够长远,两人的赌咒都应验了。”阿鸯认为没理。二人赌咒砍石只是一种郁闷的发泄。如果把国家和集团的命运寄托在赌咒上,才是真正的不明智。
作者: 绯甄茗    时间: 2007-1-7 22:09

而且国太的一番话居然能联想那么多渐渐的有些崇拜起来

少刻,子龙带剑而入,立于玄德之侧。国太问曰:“此何人也?”玄德答曰:“常山赵子龙也。”国太曰:“莫非当阳长阪抱阿斗者乎?”玄德曰:“然。”国太曰:“真将军也!”遂赐酒。赵云与玄德曰:“却才某于廊下巡视,见房内有刀斧手埋伏,必无好意。可告与国太。”

国太的身份如果见到有一个"外人"闯来连问都不问不合理吧,而问了,自然听到对方英雄,自然夸赞,更何况国太已对玄德有些好感,自然要说些好话,更何况那些好话也是实话,居然把问题归为云在耍帅还引诱了国太这些话是一个三国演义迷能说得出的么.
PS:喜穿白袍银铠就是喜欢重视形象的衰哥怎么这些话真的很莫名其妙的.三国评论加上这些难道不是很多余么
有个人观点是好,但这么损古人

[ 本帖最后由 绯甄茗 于 2007-1-7 22:24 编辑 ]
作者: 绯甄茗    时间: 2007-1-7 22:27

另外,就是军师的问题了.常说评论一个人要有两面性,军师是不是完人不好说,但一面倒的否定只怕连罗先生也会吐血叫道:"吾文不精!呕心欲造贤相功,笔下却成轻薄名."现代人看古人,也许诸葛亮初期某些地方的纵横谈只是动嘴,却忽略了那需要的是掌握通晓古往的知识.后期的独揽大权,却是心血虚燃.曾几何时,批判军师风气盛,尤以此文为最,读罢虽有所得,却为那忠心幼主的军师一哭.
感动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8 01:17     标题: 转贴,供参考。

转贴,供参考。

ryanace
# 231楼发表于 2007-01-07 17:31
看了很长时间阿鸳的评论,R也发表一点看法

《三国演义》这部书,作者好就好在没有塑造出一个高大全的人物,所谓后世的偶像,都是评话和koei的游戏堆积出来的,古典名著中作者将他的深刻含义蕴藏在事件成败、集团兴衰和功业走向中,不会单纯为塑造一个面面俱到的人物而浪费文笔或破坏结构。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是、赵云和周瑜就更加不是高大全的人物。而作者对关羽的“义绝”天下、诸葛亮的“智绝”人伦、刘备的“仁义”欺世、曹操的“奸雄”本色的描写,更加多的用各自性格的缺点和命运中悲剧的必然来反复说明。在中国古典军事文艺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丰满和写实,远远超过任何一部同类型作品。
阿鸳对于两部书的比较和评论,对罗贯中原著和毛本修改后的异同多有触及,当然也不免从今人的角度进行理解,对各个人物的评析,多有颠覆意义的理解,其主流是对”专智欺人”、“弄谋压人”、“戏事误人”的智能之士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最典型的是阿鸳笔下的诸葛亮、周瑜、庞统、徐庶、许攸(还有可以想像的姜维、诸葛恪)等所谓智者,基本上以体无完肤的形象出现。而阿鸳对于传统意义上“一勇匹夫”则更多发掘他们的战争智慧和个性闪光点,如对、曹魏的张辽、张颌、东吴的甘宁、吕蒙及东吴将领的整体素质的再描写等。最值得肯定的是阿鸳对作者塑造的小人物戈定、宁随等的重视,从中得出的传统名著作者对虚构小人物塑造的典型意义,在以往的三国评论中并不多见,可以说在这个意义上,阿鸳到达了接近“红学”研究意义上的视野。


对于阿鸳评论赵云的问题

赵云的文学形象,更多意义上原作是把他作为一员优秀的战将来描写的,和东吴的甘宁、太史慈;曹魏的张辽、张颌、徐晃的事迹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本意上的确没有将赵云拔高到难以企及的高度的创作目的,原作甚至没有将上述战将提高到方面军战略指挥意义上的大将,这也比较符合历史人物原型。
后世所以将赵云提升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的,主要还是评话和游戏,和关羽崇拜的道理有一定的同质性,只不过关羽是借助统治者对忠义等主流社会价值营造一个寄托,而赵云则是在人们对文艺偶像的需要和游戏中帅哥优势的发挥,如果罗贯中如实把赵云塑造成一个中年忠仆的形象,无论其事迹如何,赵云都会泯如周仓、严颜一般。
赵云的战术技巧和朴实作风,是原作着力突出的,而政治上的忠诚和不甚明智则不妨将他归入成就事业所需要的老黄牛的行列,这样的人可能在单位是一个技术能手、劳动模范,但进不了高级管理层班子,所以网上对赵云的惜才之声也大可消弭下去,其人定位本该如此。


对于阿鸳评论中的不足

当然任何文学评论都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阿鸳在整个评论过程中尚有一些不足:
1、未能对三国作品中的女性进行足够深入的理解,三国尽管是一部男人戏,但仅有的女性角色也不无研究的道理,阿鸳对甘夫人、麋夫人、孙翊妻、徐庶母、吴国太等均有分析,但仅限于就情节需要而已,但在名著中,女性角色和小人物一样,也不是随意塑造的,其中更有颇多值得研究分析的地方。如对吴国太对孙权的牵制的心理如果仅仅理解在更年期上,就无法对孙权尚受制于孙氏家族传统势力不能为所欲为的层面进行理解。
要知道孙权终身的一个心理暗疾就是他的事业得自大哥孙策,孙策尽管早逝,但对后事的安排不可谓不深刻,周瑜、张昭、陆逊以及动不动就是搬出“追随孙坚将军起兵”的老资格的一大片人。孙权称帝以后,孙策并没有被追封为皇帝,仅为长沙桓王(这是一个很有味道的封位,桓是说明孙策的冲动暴戾的个性,不是一个好的谥),其后人位不过侯爵,在孙权权力丰满后,对张昭的相位、对陆逊的猜疑心理就是一个很好的解释。这种猜疑心理和得位的痼疾,也是他日后传位心理扭曲的基础,而吴国太的放肆和桥国老的干涉,都可以看出孙权权力受制的郁闷。何况从孙翊妻等智勇兼备上看,孙家尤其是孙策、孙翊等勇武一代的遗妇和后代对孙权始终是一种威胁,三国中守成之主未必没有心结,在吴国太的行为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对此阿鸳有所忽略。


2、对军事政治集团的整体评价尚不成熟,《三国演义》对军事政治刻画的深刻,尽在对于集团的兴衰和成败的描写,如集团的军事、人才、外交战略等,阿鸳通过对曹魏、东吴等成功集团的描写,以及在涉及吕布、二袁等失败集团的原因中对集团群像的描写和揭示意义有所涉及,但限于对章回小说的逐节评论,阿鸳尚未对涉及集团整体的评价进行更高层次的提炼,对此影响了阿鸳评论的整体说服力。希望阿鸳可以在逐节评论同时,多对一些退出演义的集团和人事,进行一些有跨度的评论,毛本也有好的地方就是善于前后攀连,尽管有的时候十分牵强,但文艺评论的手法是可以借鉴的。阿鸳在攻击毛本的同时,也可以吸收和借鉴,对此希望阿鸳可以用一些外篇评论的方式来加以升华,势必令阿鸳评论的整体更加的丰满。


3、阿鸳对文字的理解能力颇强,但对于部分细节的评析,尤有粗疏和脱漏之处,尽管作为长篇评论作品中,出现瑕不掩瑜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但过多个人情绪的流露和遣词造句上的随意,将造成通俗文艺评论流俗化的倾向,这应当是阿鸳努力去避免的。例如对“桥老屌”的遣词和吴国太追捧赵云心理的描写;桥国老在政治上明显是孙策一族的大佬,要知道能够举家支持尚在势力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的孙策和周瑜,桥某人又怎么会是昏聩的人物,桥某人对女婿的偏狭性格和取巧的战术不支持,其战略眼光颇为高明,走通吴国太的门路也正好是孙策遗留势力发挥的最佳渠道,要知道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统治者的家事都是国事,而桥某人尚且可以家国两全,还可以收礼而让刘备保留一点欠个人情的余地,该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用粗俗的称呼来概括了。
整个评论过程中,阿鸳的个人情感流露是一种鲜明的特点,但在目前为止,到这个情节的评论上就有点过了,无谓引发争议是网络中吸引眼球的手法,但不是高明的文艺评论。请阿鸳重视控制自己的评论思路,毕竟整个过程还很长,无谓积累个人的情绪,不利于发挥文学理性去深入分析,是评论文的大忌讳。



回R兄:
  阿鸯认为,R兄的评说无疑是正确而深刻的。R兄很少长篇大论地回贴,而独对阿鸯如此,足见对阿鸯的期望,阿鸯不胜惶愧。

  像罗贯中这样,有过高级从政经历,参加过战争,有过上层军旅经验,又有丰富江湖阅历的人,在小说的作者当中,古今中外,仅罗贯中一人。所以,在涉及历史、军事、政治、人情世故等题材方面的小说中,罗贯中所能达到的境界,古今中外,也是无人能够企及的,更不是阅历苍白、思想僵化的白面书生,所能望其项背的。正因为如此,在罗贯中看来是很自然、很简单的事情,而后人却很难意会和理解。像毛纶父子这样的穷儒,恐怕一生连远门都没出过,又怎能理解罗贯中的三国。如果毛纶父子哪怕能够理解一星半点,也绝不敢来修改罗贯中的三国。腐儒的不自量力,在毛纶父子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是阿鸯攻击毛本的情绪根源。

  同样,以阿鸯的阅历,要想完全理解罗贯中的三国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其实不只是阿鸯不能完全理解,阿鸯认为,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完全理解罗贯中的三国。根本原因就在于,现在没有一个人能同时具备高级从政经历、战争中的军旅生涯、丰富的江湖阅历,同时还必须熟知中国历史。阿鸯看过许多评论三国演义的书籍,以阿鸯的观点看,没有一本能窥到演义门径的,倒是许多网友的评论深得演义的真意。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人不能以敬畏的心理去探究演义的内涵,而是以一种超越在上姿态去评论,这种姿态不但使他们无法理解演义的内涵,同时也说明他们连演义的门槛都还没进去呢。这种文人最典型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毛纶父子。现在正走红的易中天,动辄就指出演义某某处是败笔,说明他也是此类文人之一。(阿鸯这样说,没有否定易中天的意思,易中天能让那么多人喜欢三国,仅此一点,就已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了。阿鸯非议的只是他对演义的态度和理解,而易中天的品三国主要是讲历史,且阿鸯认为很严谨。)阿鸯与这些文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阿鸯能以敬畏的心理去理解罗贯中的三国。
  所以,阿鸯只想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来以敬畏的心理共同解读罗贯中的三国。R兄别对阿鸯的理性期望太高。从大学到研究生毕业,每次班级评议,阿鸯都会获得一条评价:“疾恶如仇。”意思就是说我不能掩饰情绪,好得罪人。当然,现在现实中的阿鸯,早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了。不过,网络中的阿鸯,还是作回本性更舒坦。何况,阿鸯很少攻击网友,攻击的不过是古人,因为阿鸯最讨厌虚伪和自私的人。

  “未能对三国作品中的女性进行足够深入的理解”。前期的评论总体上就比较粗,更主要的还是本人没理解到那个层次上。以后会注意的,如果能有机会重新修改,阿鸯再补充一下。

  “对军事政治集团的整体评价尚不成熟”。这个源于阿鸯本身的认识就不到位,以后多下些功夫。另外,如果能完成逐回评论,再回头整理提高一下。

  “孙权权力受制”。这是阿鸯没有想到的角度。许多问题换个角度就会豁然开朗。

  阿鸯认为,R兄从历史的角度上,对乔国老和吴国太的解读很到位。但我认为,在演义中,罗贯中给二人的定位已经脱离了历史,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对主要人物的刻画。诸葛亮的第一个“锦囊妙计”,目的是造成人人皆知的既成事实,令孙权骑虎难下。但在具体过程中,吴国太的态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吴国太的话又都是顺着乔国老的话。那么吴国太为什么会对乔国老言听计从呢?演义必须要做出解释。吴国太见乔国老的第一句话:“老身寡居,何喜之有?”对二人的关系具有极强的暗示性。乔国老处处替刘备出力,其非政治人物,显然不可能从政治上考虑问题,只能解释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两个集团间的角逐,显然不能因为对方仁德,就放对方一马。所以,因为刘备仁德,乔国老才帮刘备,这种解释也是不通的。桥国老曰:“玄德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更兼仁德布于天下。国太得此佳婿,真可庆也!”这句话表明,乔国老既混蛋又愚蠢。“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是当皇帝的料,刘备当皇帝,孙权往哪儿放?所以,在演义中,罗贯中是把江东二老当蠢货描写的,目的是说,诸葛亮的第一个“锦囊妙计”的成功实属侥幸。因为诸葛亮没有渠道能够了解到江东二老的详细情报。有人说,诸葛瑾会告诉诸葛亮。演义中,诸葛瑾是三国中第一君子,根本不会传递这样的消息。

  另外,阿鸯这样颠覆主流认识的解读演义,绝大多数读者是不会喜欢的,也不会为主流所容,贴子火不起来。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7-1-8 09:08

鸯兄:
咱们这坛子上只有连环计之后的,我记得春秋战国上有马跃檀溪那一章的点评。
其他章节的鸯兄点评是否在别处可以找到?

小弟现在现在已经是鸯粉了
作者: 苍天之翼    时间: 2007-1-8 12:07

我所见到最方便阅读的帖子在sohu
链接http://club.book.sohu.com/r-history-245688-0-579-0.html
另外尚不知鸯兄的大作还发在哪里,小弟还想到各处去看看大家的高论。
作者: 绯甄茗    时间: 2007-1-8 12:24

似乎新浪三国论坛的文兄专集是从一章开始都有的?
不过似乎前几章不是很详细就是了,估计开始文兄还没确定自己的笔调

再砸下:
赵云则是在人们对文艺偶像的需要和游戏中帅哥优势的发挥__以上:
说反了呢.在三国里赵的描写很帅么?怎么也无法和某些人出场描写比呢.大家都是喜欢上赵的能力才会说赵那里都好,进而觉得他越来越帅起来的才对
__连女孩子也没这么肤浅,因为他帅就迷上他
当然,长阪的帅气,这点的确让人着迷,但这恐怕无论是哪一员将都会让人心潮如沸呢,而与所谓的白袍没关系

[ 本帖最后由 绯甄茗 于 2007-1-9 13:47 编辑 ]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7-1-8 14:44     标题: 回复 #132 绯甄茗 的帖子

把偶得第二次回帖转过来给绯绯你看:
其实,南飞昨天忍住一句话没说~南飞觉得阿鸯哥哥对孙老太的猜测也走偏了~~

阿鸯哥哥觉不觉得孙老太称赞子龙的口气很像西楚霸王呢~~嘿嘿,南飞觉得,这个场面很有点像东吴版鸿门宴。老罗写这么一笔,自然是想把镜头转给刘备。呵呵,阿鸯哥哥,有所欲必有所蔽哦~怒气、分心都会影响理解的哦~~

ps:南飞最近在构思一个超长篇——也许应该称为一个系列,呵呵,那可绝对是一块板砖哦。

呵呵呵,南飞记得刘邦评价陈平那句话:“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以前一直不明白为啥陈平“智有余”却“难以独任”?后来看诸葛亮,若有所悟。后来再读李密、袁崇焕事,终于明白了汉高说的是啥意思。呵呵,袁督师夸下海口五年平辽东还敢把战线往山海关收?明朝那些以弹劾为能事的御史们知道了还不要求剁了他九族,到时候崇祯就是想保他也没辙啊。袁崇焕是悲剧人物,崇祯更是;他们都至死不悟。相比之下,诸葛亮的悲剧就越发深沉了。

呵呵,南飞依然一如既往的支持阿鸯哥哥全面否定诸葛亮的才智~~不过,嘿嘿,还是一如既往的保留剩下的意见。

ps:南飞有系列板砖要砸,先砸史话区。估计寒假可以推出南飞对演义的第三期认识。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1-8 15:18 编辑 ]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15 01:32     标题: 越来越鄙视气概文鸳

主题:越来越鄙视气概文鸳

作者:新浪zhjg_77  

发表时间: 2007-01-05 15:42:33

转自:原创


本来以前看到文鸳的很多评论,虽然意见不同,但不愿因此而进行口舌之争,但看了最近一篇稿子,我觉得有些话不得不说。


1,翻开史书,任何朝代,没有一个壮年守寡的母后,能够安分守己的,孙权的二妈三十岁前后就守寡,当然也不会例外,更何况这位二妈还是个没大脑、不懂道理的泼妇。
-------------------------------------------------------------------------------
ZHJG回复:楼主典型的小人心襟。按照这样的逻辑,假如楼主的父亲是个百万富翁而中年病势,楼主年轻的母亲也一定会不安分守己,一遇到帅哥便春心荡漾了?

2,我想,孙权的亲生母亲是个完美自律的女性,正因为如此,守寡之后的她才无法长寿。像赵云这样重视形象的衰哥,(赵云喜穿白袍银铠,和今天有些男人喜穿白色衣服是一个意思。)时至今日,尚迷得少男少女们颠三倒四,何况在现场的一个长期守寡的半老徐娘。
-------------------------------------------------------------------------------
ZHJG回复:请问楼主,演义中哪里写着赵云是个帅哥?哪里写着赵云喜欢穿白袍银铠了?以阁下的观点,你的母亲如果守了寡,一定会迷上一个穿白衣服的小白脸?

不知楼主的祖先是否死于赵云之手,让楼主对赵云的评价如此偏激。不知楼主有过什么亲身体验,使只出现几次的吴国太也遭到如此恶毒的诅咒。

楼主口口声声说关张不象赵云那么蠢,可是,赵云在宏观政治方面,比起关张不知强了多少。
想起楼主以前的帖子:
1,(曹操兴兵击张绣)死据寨门的典韦,其勇是无人能及的;有人说,要是赵云就不会死。其实,如果是赵云的话,在那种情形下,只会死的更快。
------------------------------------------------------------------------
呵呵,换成赵云死的更快吗?我只知道,赵云是不会象典韦那样,身负保护主公的重任,还要喝的烂醉如泥。
2,(赵子龙智取桂阳)赵云无奈,只得说了真话:“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思无妻子乎?”也许赵云不只是重名誉,还有处女情结。
-------------------------------------------------------------------------------
连处女情节也拿出来说事了!气概文鸳,三国那个年代除了曹操父子,你见过谁还对一个寡妇垂涎三尺?
弱弱的问一句,文鸳兄不会是因为自己的女友不是处女,因此才如此刻薄地贬低赵云吧!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15 01:34     标题: 上面转的贴子,就算替一些网友出气吧。

  上面转的贴子,就算替一些网友出气吧。   



  下面的贴子阿鸯以前贴过,再贴一遍。

  网友们如果读了阿鸯的贴子,心里有火,大可以板砖横飞。
  阿鸯可以在这里大放厥词,网友们就可以板砖横飞,平等吗。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畅所欲言,阿鸯既然能攻击诸葛和赵云(其实也算不得是阿鸯攻击诸葛和小赵,阿鸯只是在解释书中的意思。当然,阿鸯的解释未必就对,只是把阿鸯目前的理解表达出来。),就得允许诸葛和赵云的粉丝攻击阿鸯。
  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言辞道歉。只要是有说理的内容,既使有攻击甚至谩骂,阿鸯认为,对讨论和理解演义都是有帮助的。
  对有些网友的贴子,阿鸯没有回贴,主要是阿鸯认为,阿鸯的观点已经表明了,继续辩论也不会有新东西了,也没法说服这些网友。

  最后,再次重申,发这样的贴子是楼主的权力。网上有篇文章《历史深处的忧虑》,也叫《近距离看美国》。(阿鸯推荐大家都读一读,必有益处,虽然很长。)其中有个故事:有个美国人公众人物,被媒体恶搞,该人大怒,告到法院,被法院驳回。表面上的理由是,这种恶搞没人会信以为真,不构成名誉损害。实质上是,你既然要当公众人物,就必须承受社会的议论。深层次原因是,保护言论自由是第一位的;没有言论自由,民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主就是一句空话;没有民主,法制必然会走向专制,法律就会沦为权势者为所欲为的工具。(民主是法律公正性的保证,法律又是保证民主落实的工具,二者缺一不可。)阿鸯虽然不是什么公众人物,但既然在网上发贴,就不能不让网友们评论,能听好话,自然也必须能闻恶语。如果限制一方,那怕只是限制其语言上的用词,也会影响网络整体评论的真实面貌,反映不出网友们的真实看法。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15 01:35     标题: 锦囊计赵云救主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09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锦囊计赵云救主


  却说玄德见孙夫人房中,两边枪刀森列如麻,玄德失色。管家婆进曰:“贵人休得惊惧也。夫人自幼好观武事,居常令侍婢击剑为乐,故房中有之。”玄德曰:“非夫人所观之事,吾甚心寒,可命暂去。”管家婆禀复孙夫人曰:“房中摆列兵器,娇客不安,须且去之。”孙夫人笑曰:“相杀半生,尚惧兵器乎!”尽命去之,令侍婢解剑扶侍。当夜玄德与孙夫人成亲。玄德以甜言美语啜诱孙夫人,夫人欢喜。玄德乃以金帛散与侍婢以买其心,先教孙乾回荆州报喜。自此,连日饮酒。国太十分爱敬。
  却说孙权差人来柴桑郡报周瑜,瑜拆书视之。书曰:
    我母亲力主,已将吾妹招了刘备。不想弄假成真,此
  事还复如何?
瑜看毕大惊,行坐不安,乃思一计,遂修密书,就令去人带回见孙权。权拆书视之。书曰:
    周瑜百拜顿首,书上主君明公座下:昨常为谋大事,
  不想反复如此。既已弄假成真,必须以凶为吉。刘备以枭
  雄之姿,而有关、张熊虎之将,更兼诸葛亮用谋,必非久
  屈在人之下者。愚谓大计,软困备于吴中:而盛为筑宫室,
  以丧其心志;多其美色玩好,以娱其耳目;使分开关、张
  之情,隔远诸将之契,各置一方,然后以兵攻之,大事可
  定矣。今若纵之,使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
  中之物也。愿明公熟思之。书不尽言,幸垂照鉴。
·523·
孙权看毕,以书示张昭。昭曰:“公瑾之谋,正合愚意。刘备起身微末,奔走天下,未尝受其富贵。今若以画堂大厦、子女玉帛,令彼享用,疏远孔明、关、张,各生怨望而自散去,荆、襄可不战而自得也。若纵刘备得归,终久是东吴大患。主公可从公瑾之计而速行之。”
  孙权大喜,即日修整东府,广栽花木,器用什物极其富丽,请妹居之;又增女乐数十余人,并金玉锦绮玩好之物,教玄德享用。国太只道孙权好意,喜不自胜。玄德果然被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亦不思孔明之语,中了周瑜之计也。
  却说赵云与五百军在东府前住,终日无事,只去城外射箭走马。看看年终,子龙猛省:“孔明原付三个锦囊与我,教我一到南徐,开第一个;住到年终,开第二个;临到危急无路之时,开第三个。于内有神出鬼没之计,可保主公回归。此时岁已将终,主公贪恋美色,并不见面,何不拆开第二个锦囊,看计而行?”拆开视之,原来如此神策。即日径到府堂,要见玄德。侍婢报曰:“赵将军有紧急事来报贵人。”玄德唤入,便问其故。子龙做失惊意曰:“主公深居画堂,不想荆州耶?”玄德曰:“有甚事,如此惊怪?”子龙曰:“今早孔明使人报说,曹操要报赤壁鏖兵之恨,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甚是危急,请主公便回。”玄德曰:“必须与夫人商议。”子龙曰:“若和夫人商议,必不肯教主公回。不如休说,今晚便可起程,迟则误事!”玄德曰:“你且暂退,我自有道理。”子龙故意催逼数番而出。玄德入见孙夫人,暗暗垂泪。孙夫人问曰:“丈夫何烦恼?”玄德曰:“念备一身飘荡异乡,生不能奉侍二亲,死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今岁旦在迩,即日使备悒怏不已。”孙夫人曰:“你休瞒我,我已听知了也!方才赵子龙报说荆州危急,你欲还乡,故推此意。”玄德跪而告曰:“夫人既知,备安敢瞒
·524·
过。备欲不去,使荆州有失,被天下人骂备也;欲去,又舍不得夫人,因此烦恼。”夫人曰:“我已嫁事于君,君所去处,我愿随之。”玄德曰:“夫人之心,可道如此,争奈国太与吴侯,安肯容夫人去也?夫人若可怜刘备,暂时辞别。若刘备战死荆州沙场,夫人再不更事豪杰,备虽在九泉,蒙恩不浅也。”孙夫人曰:“丈夫何故出此不利之言耶?”玄德曰:“岂不闻俗语云:‘公子登筵,不醉则饱;壮士临阵,不死即伤。’赴敌之人,岂敢保耶?”言讫,泪下如雨。孙夫人劝曰:“丈夫休得烦恼,我苦苦哀告母亲,必须放我与君同去。”玄德曰:“纵然国太肯时,吴侯必然阻当。”孙夫人曰:“我有一计,汝能从否?”玄德请问,夫人答曰:“我与你正旦拜贺时,推称江边祭祖,不告而去,若何?”玄德曰:“若如此,生死难忘!切勿泄漏了。”两个商议已定。玄德密唤子龙分付:“正旦日,你先引军士出城,于官道等候。吾报祭祖,与夫人同走。”子龙曰:“宜想旧事,勿失军师之计。”
  时建安十五年春正月初一日也。吴侯大会文武于堂上,玄德与孙夫人前来拜国太并嫂嫂。孙夫人曰:“夫主想父母祖宗坟墓俱在涿郡,昼夜伤感不已。今日欲往江边,望北遥祭,须母亲前告知。”国太曰:“此孝道之事,岂有不从?汝虽不识舅姑,可同汝夫前去一祭,足见为妇之礼也。”孙夫人同玄德拜谢而出。
  此时更不令孙权知之。夫人乘车,将带随身一应细软。玄德上马,引数十骑跟随出城,与子龙相会。五百军士前遮后拥,离了南徐,趱程而行。当日孙权大醉,左右近侍扶入后堂,文武皆散。比及众官知得玄德、夫人逃去之时,天色已晚,要报孙权,权醉不醒;及至睡觉,已是五更。孙权听知走了玄德,急聚文武商议。张昭曰:“今日走了此人,早晚必生祸乱,可急追之。”孙权令陈武、潘璋选五百精兵,无分星夜,务要赶上拿回。二将领
·525·
命去了。孙权深恨玄德,忿怒转加,将案上玉石砚摔为粉碎。程普曰:“主公空有冲天之怒,某料陈武、潘璋必擒此人不得。”权曰:“焉敢违吾令耶?”普曰:“郡主自幼好观武事,严毅刚正,诸将皆惧。既然肯顺刘备,必同心而去。所追之将,若见郡主,岂敢下手?”权大怒,掣所佩之剑,唤蒋钦、周泰听令,曰:“汝二人将这口剑去,取吾妹并刘备头来!违令者立斩之!”蒋钦、周泰随后引一千军马赶来。
  却说玄德加鞭纵辔,趱程而行,当夜于路暂歇两个更次,慌忙起行。看看来到柴桑界首,望见后面尘头大起,人报追兵至矣。玄德慌问子龙曰:“追兵既至,如之奈何?”子龙曰:“主公先行,某愿当后。”转过前面山脚,一彪军马拦住去路。当先两员大将,厉声高叫曰:“刘备早早下马受缚!吾奉周都督将令,守候多时!”吓得玄德举止失措,忙勒回马来问子龙曰:“前面又有拦截之兵,后有追兵,前后无路,如之奈何?”子龙曰:“主公勿忧。孔明军师原有三条妙计,皆在锦囊之中。已拆了两个,并皆应验。还有第三个在此,军师道遇危难之时可用。今日何不观之?”玄德教取锦囊,拆封视之。其计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526·


以下为气概文鸯注:

    玄德以甜言美语啜诱孙夫人,夫人欢喜。
毛本改为:
    两情欢洽。
刘备已年近半百,如何能“两情欢洽”,以毛纶父子的生活状态,不解风情是很自然的事情。

    既已弄假成真,必须以凶为吉。
毛本改为:
    既已弄假成真,又当就此用计。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张熊虎之将,
毛本改为:
    刘备以枭雄之姿,有关、张、赵云之将,
罗本中的说法是史籍原文。历史上,赵云的地位和战绩比关、张差距很大。

    今若纵之,使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
毛本改为:
    今若纵之,恐蛟龙得云雨,
刘备与关、张合在一起才可怕。

    疏远孔明、关、张,各生怨望而自散去,荆、襄可不
  战而自得也。若纵刘备得归,终久是东吴大患。
毛本改为:
    自然疏远孔明、关、张等,使彼各生怨望,然后荆州
  可图也。
罗本中,“自散去”是说没有刘备,孔明、关、张就弄不到一块去,互相间会有矛盾。放掉刘备虽然能获得暂时的联盟,长远上还是祸害。

    亦不思孔明之语,中了周瑜之计也。
毛本删除。阿鸯认为这句话不是罗贯中的原文,直接评论不符合古典小说的文风。

    玄德曰:“夫人之心,可道如此,争奈国太与吴侯,
  安肯容夫人去也?夫人若可怜刘备,暂时辞别。若刘备战
  死荆州沙场,夫人再不更事豪杰,备虽在九泉,蒙恩不浅
  也。”孙夫人曰:“丈夫何故出此不利之言耶?”玄德曰:
  “岂不闻俗语云:‘公子登筵,不醉则饱;壮士临阵,不
  死即伤。’赴敌之人,岂敢保耶?”言讫,泪下如雨。
毛本改为:
    玄德曰:“夫人之心,虽则如此,争奈国太与吴侯安
  肯容夫人去?夫人若可怜刘备,暂时辞别。”言毕,泪如
  雨下。
毛本中,不过是“暂时辞别”,刘备没有道理要“泪如雨下”,而且也不足以说动孙夫人同回荆州。

    玄德曰:“纵然国太肯时,吴侯必然阻当。”孙夫人
  曰:“我有一计,汝能从否?”玄德请问,夫人答曰:
  “我与你正旦拜贺时,推称江边祭祖,不告而去,若何?”
  玄德曰:“若如此,生死难忘!切勿泄漏了。”
毛本改为:
    玄德曰:“纵然国太肯时,吴侯必然阻挡。”孙夫人
  沉吟良久,乃曰:“妾与君正旦拜贺时,推称江边祭祖,
  不告而去,若何?”玄德又跪而谢曰:“若如此,生死难
  忘!切勿漏泄。”
罗本中,孙夫人表现得很坚决,说明新婚期间,刘备是很有手段的。另外,初恋的女人,常常恋人就是她的一切。在古代,女人的新婚同时就是女人的初恋。当然,现代社会早已不是这样了。
  毛本中,孙夫人表现得很犹豫,毛纶父子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孙夫人需要时间想办法,想到办法后又觉得这办法不太好。其实,对心里只有刘备的孙夫人来讲,这办法是现成的,也根本就不会犹豫。“玄德又跪而谢”,此时再这样就显得别有用心了。

    子龙曰:“宜想旧事,勿失军师之计。”
毛本改为:
    云领诺。
罗本中,赵云表现出对刘备的不信任,原因是不相信刘备能摆平孙夫人,侧面说明刘备的手段高超。

    玄德上马,引数十骑跟随出城,与子龙相会。
毛本改为:
    玄德上马,引数骑跟随出城,与赵云相会。
毛本中,孙夫人和刘备祭祖只带“数骑”,不符合他们的身份,这是小土财主的架势。

    孙权深恨玄德,忿怒转加,将案上玉石砚摔为粉碎。
毛本改为:
    孙权深恨玄德,将案上玉砚摔为粉碎。
罗本中,“忿怒转加”就是越想越恨,意思是刘备的行为激怒了孙权,使孙权动了杀机。




  “玄德乃以金帛散与侍婢以买其心”,这句话同样也印证了刘备在桥老鸟那里“置币剸金”的用心。


  周瑜给孙权的书信,让孙权软禁刘备,历史上确有其事。虽然演义中的战略形势与历史上的略有差别,(历史上,此时南郡尚在周瑜手中。)但总体格局是一样的。既使孙权扣留刘备,关、张也不可能听命于周瑜;如果周瑜进攻关、张,关、张势必倒向曹操。所以,周瑜和张昭的主张实为下策;历史上,孙权没有采用周瑜的计策,而是放回了刘备。
  在历史上,很久以后,周瑜、鲁肃、吕蒙都已过世,孙权在对陆逊论及三人时,认为借荆州给刘备是错误的。这是孙权事后长期思考后的结论,许多事情回过头来看往往更清晰。所以,孙权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可能性更大。史书上没有记载孙权对此事的分析,但从吴蜀的夷陵之战的全局运作过程来看,吴可以先和曹魏讲和,然后集中全力收拾刘备。当时,赤壁之战刚刚结束,曹操水军损失殆尽,不具有再次进攻东吴的条件。曹操对刘备深为忌殚,曹操可以包容天下所有的人,但绝不可能再容得下刘备;刘备也是深知此情的,他再也没有重新投靠曹操,或同曹操联合的可能性了。不过,刘备若是死了,他所遗留下来的残留势力,反倒有重新投靠曹操,或同曹操联合的可能性了;曹操也能容得下他们了,曹操所忌殚的只是刘备一人而已。
  有人会说,刘备一死,接掌权力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不会投靠曹操的。夷陵之战后是这样的,接掌权力的是诸葛亮,因为那时关、张也都死了。此时,关、张都在,而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的时日尚短。刘备军中的将领都是刘备的旧部,他们更可能听命于关、张;而没有可能听命于诸葛亮。

  诸葛亮的第二个“锦囊妙计”,就是赵云配合刘备,诓骗孙夫人一同潜逃回荆州。这个计策的第一个效果就是惹得孙权大怒,进而顿起杀机,与刘备彻底翻脸。历史上,孙、刘联姻,双方的目的就是联络感情,巩固联盟。而在演义中,诸葛亮这第二个“锦囊妙计”,所达到的效果恰好与历史相反。我们不仅要问,诸葛亮要刘备冒这么大的风险到东吴,难道就是为刘备骗回去一个老婆?这样的计策既使再神妙,于大业上其实没有半点益处;更何况这计策还差点没要了刘备的老命,只是刘备命大,机缘巧合,才使刘备侥幸躲过一劫。
  “比及众官知得玄德、夫人逃去之时,天色已晚,要报孙权,权醉不醒;及至睡觉,已是五更。”若非孙权醉酒,追杀刘备的人马当晚即可出发,而不用等到第二天,追杀刘备的东吴军马将会提前半日赶上刘备。诸葛亮的第三个“锦囊妙计”,是用孙夫人作挡箭牌,使东吴将士不敢下手;但是,面对奉命连孙夫人都要一块杀的第二拨东吴军马,诸葛亮的第三个“锦囊妙计”,显然再也救不了刘备的命了。演义中,蒋钦、周泰的第二拨人马赶到时,刘备也恰好逃到了诸葛亮的接应地点,才使得刘备终于逃出生天。如果不是孙权醉酒,蒋钦、周泰的第二拨人马将会提前半日赶上刘备,也正是徐盛、丁奉拦截刘备的当口,东吴六将齐上,刘备插翅难飞。
  另外,如果程普在第一拨追赶刘备的人马出发前,就提醒孙权:“某料陈武、潘璋必擒此人不得。”刘备的人头同样再也回不到荆州了。有的读者可能奇怪,程普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提醒孙权?因为程普不知道孙权是否肯牺牲他的亲妹妹,如果孙权不肯牺牲他的亲妹妹,那程普和孙夫人就彻底成了仇家,程普老奸巨猾,不愿意为自己种下这么大的祸根。但是,孙权的一个动作,使程普看到了孙权宁为玉碎(杀掉孙夫人),也绝不愿意放掉刘备的决心。“孙权深恨玄德,忿怒转加,将案上玉石砚摔为粉碎。”

  诸葛亮的第一个“锦囊妙计”能够成功,是因为桥老鸟和孙权的二妈足够傻冒。诸葛亮的第二个“锦囊妙计”能够成功,是因为孙权喝醉了酒。诸葛亮的第三个“锦囊妙计”,根本就没想到孙权连自己的妹妹都要一块杀。只是由于孙权酒醉和程普的那么一点私心,刘备才最后侥幸躲过了一劫。然而,这些“锦囊妙计”在刘备眼里,还是很神妙的,因为刘备并不知道“神妙”背后的侥幸。

  最后,阿鸯就是不明白,刘备冒生命危险,到荆州来,到底所为何事?诸葛亮一手策划刘备受此一番惊吓,刘备集团从中又获得了什么益处?那位高人能指点一二,不过,您千万不要说刘备是讨不到老婆才来荆州的,那样我会笑话你的。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15 23:32     标题: 改错

  最后,阿鸯就是不明白,刘备冒生命危险,到东吴来,到底所为何事?诸葛亮一手策划刘备受此一番惊吓,刘备集团从中又获得了什么益处?那位高人能指点一二,不过,您千万不要说刘备是讨不到老婆才来东吴的,那样我会笑话你的。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15 23:34     标题: 转贴

2楼 Re:[原创]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09  
作者:黑天使?元让(puredigit)[高级站友]2007-01-15 05:56:06
仅就小说内容来讲,这一场招亲,刘备和诸葛亮肯定都不是没有目的的,如果罗贯中单为贬斥诸葛亮而写这么一段不合逻辑的剧情,那老罗就太掉价了。

对刘备来说,此行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讨个有身份的年轻老婆,而是为了与东吴联络感情,增进友好关系。讨老婆自然也是美事,但见到孙夫人及享受孙权提供的美好生活之前,刘备还是把讨老婆当作耧草打兔子的事。

而对诸葛亮来讲,恐怕还有别的用心。
首先,我不认为诸葛亮蓄意破坏双方关系,因为那不符合他自己规划的隆中对策。他的三个锦囊计对双方关系的不良影响,应是他炫耀聪明的副作用,可能诸葛亮对这些副作用估计不足,或者他认为即使产生了这些副作用也可以日后再弥补(炫耀的目的是让别人佩服,从而提升权力、地位,与此相比,副作用是次要的、可以容忍的)。
我也不认为诸葛亮蓄意危害刘备的人身安全,否则他也不会设计力图帮助刘备返回荆州,而且他应该清楚,一旦刘备回不来,接掌权力的是关、张而不是他自己。
刘备在东吴耽于享乐,这是诸葛亮事先估计到的,但他严令赵云到年底才拆看对策,这一来就拖延了很久,我想他拖延这么久的目的有三:1.给刘备时间让他与孙夫人培养感情,以便能让孙夫人帮助刘备逃脱;2.让时间证明刘备的确是会中周瑜的计,这样才更显得他神机妙算,显得他的智慧对刘备来说十分宝贵;3.最重要的,让刘备这位董事长兼总经理出差的时间更久一些。刘备不在,军政要略虽然不由诸葛亮掌管,但关、张及其他文官武将若有难决之事,恐怕还是要向作为军师的诸葛亮请教,这时诸葛亮的发挥空间就比刘备在时要大得多,正是借着这个空间,诸葛亮可以搞更多把戏、争取更多的人心、提升自己在势力内的地位(即使搞不定关、张,也可以搞一搞其他人)。也就是说,诸葛亮所预期的,是当刘备回来的时候,关、张以下的将领和文官对诸葛亮更尊重了,更听他的话了,这样一来,无形中刘备就会更加倚重他。这第3个目的,是诸葛亮拖延的主要目的,也是他力主刘备入吴的主要目的。


回黑兄:
  阿鸯对黑兄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  ∶)   ∶)
  话虽是玩笑,佩服确是发自真心的。阿鸯在发这回前,也反复在想,诸葛亮鼓动刘备去东吴到底目的何在?如果说诸葛亮没有目的,肯定是不通的,可阿鸯就是不得要领。黑兄的分析,令阿鸯有如拨云见日。其实,道理往往不难懂,关键是要有人能够想到它。
  现在明白了,罗贯中在设计诸葛亮火烧博望的情节时,就让其表现出了明显的权力欲,此处依然是围绕着权力,只不过是手法更隐蔽。
作者: 靛沧海    时间: 2007-1-16 04:04

楼主好文章啊!!!
虽然有一些观点不是很赞同,但你的分析却是很独到。
在下没有看过罗本的,所以也没什么评论好说的,希望楼主继续发帖!!!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7-1-16 10:21

在下有一点不解,请鸯兄指点
博望坡、新野城,两把大火都是诸葛亮的杰作。但在历史上,博望坡是刘备干的,而新野的那场大火更是子虚乌有。如鸯兄所说,罗灌水实际上是贬损诸葛的,那为何要让诸葛如此“闪亮”的登场呢?还让一代名将曹仁作了垫脚石。(曹仁真够郁闷的,先是徐庶,后是诸葛,光给人垫背了,而且都是正史上没影的事……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1-16 10:57

诸葛亮鼓动刘备去东吴到底目的何在?
孙权联盟,是双方抗曹成功的关键,诚然,刘备看出过江没好事,事实上,刘备过江的确也碰上许多危险,但诸葛亮让刘备过江的目的也不可能是楼主的这种解释。
刘备娶孙尚香,可以很好地巩固双方联盟,这也是诸葛亮让刘备过江的原因,不然双方关系将越来越差,如若刘备不还荆州,联盟有破裂的危险,这显然不符合大局。楼主的解释,恰好是从小事出发,而无视大局,用楼主自个的话形容一下,就是精于术而疏于略。
至于为何让刘备那么晚回来,一是楼主所说,巩固双方感情,但更主要的是,时间久了,孙权防范就会松懈,才有可乘之机。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7-1-17 16:18

南飞的回复阿鸯哥哥就直接无视了~!!也不转过来~

ps:回明月兄,南飞在新三的分析了你的质疑。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2-9 02:14     标题: 诸葛亮二气周瑜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10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诸葛亮二气周瑜


  原来周瑜恐玄德走脱,先发人教吴侯江边关防:“如无兵符,不许擅开船只。”先断了这条长江水路。又差徐盛、丁奉引三千军马,于冲要之处等候扎营在此,时常令人登高远望,料得玄德若投旱路,必经此道而过。当日徐盛、丁奉将军马摆成阵势,忽然了高军报说:“前面尘起,必是玄德。”二将马上抚掌大笑曰:“周都督神机妙算,果然应口!”各掉兵器,立于阵前。玄德慌问子龙求计。子龙将锦囊拆开,献计与玄德。玄德看了,急来车前,泣告孙夫人曰:“备有心腹之言,至此尽当实诉。”夫人曰:“丈夫有何言语?勿得隐讳。”玄德曰:“昔日吴侯与周瑜同谋,将夫人招嫁刘备,实非为夫人前程;乃欲幽困刘备而夺荆州也。夺了荆州,必至杀害。备若身死,夫人安能归乎?是以夫人为香饵而下钓也。备不惧万死而来,盖知夫人有男子之胸襟,必能怜悯于备也。今汝兄又欲杀害,故托荆州有难,此是求归之计。实难舍夫人,故同至此。汝兄又令人在后追赶,周瑜使人于前截住,非夫人莫能解此祸。如夫人不允,备请死于车前,以报夫人半载相与之德也!”夫人怒曰:“吾兄既不以我为亲骨肉,我有何面目重相见乎!今日之危,我当自解。”于是叱从人推车直出,卷起车帘,亲喝徐盛、丁奉曰:“你二人欲造反耶?”徐、丁二将慌忙下马,弃了军器,声喏于车前曰:“安敢造反。为奉周都督将令,屯兵在此,专候刘备。”孙夫人大怒曰:“周瑜贼匹夫欲造反耶?我东吴不曾亏负你!玄德乃大汉皇叔,是我丈夫,是汝主人之妹
·527·
丈,千百年之至亲,非是反国之臣。我已对母亲、哥哥说知回荆州去,并不是私奔至此。今你两个于山僻去处,引着军马拦截道路,意欲掠掳俺夫妻财物耶?”徐盛、丁奉诺诺连声,口称:“不敢。主姑息怒,这的不干我小将之事,乃是周都督的号令。”孙夫人叱之曰:“你只怕周瑜,何不怕我也?周瑜杀得你,我岂杀不得周瑜?你快回去,说与周瑜匹夫,我夫妻自回荆州去,干你甚事?我兄吴侯尚自让我几分,何况周瑜村匹夫哉!”把周瑜千匹夫、万匹夫,大骂一场,喝令推车前进。徐盛、丁奉自思:“我等是臣下之臣,安敢十分难为他?”又见赵子龙十分怒气,只得把军喝住,放条大路教过去。却才行不得五六里,陈武、潘璋赶到。徐、丁二将备言其事,陈武、潘璋曰:“你放他过去,差了也。我二人奉吴侯尊旨,特来追捉他回转。”四将合兵一处,趱程赶来。
  却说玄德脱了此难,傍车而走。正行之间,背后喊声又起,大军赶来。玄德告夫人曰:“后面追兵又至,却如之何?”夫人曰:“丈夫先行,我与子龙当后。”玄德引五百军望江岸去了。子龙勒马于车傍,将士卒摆开,专候来将。四员将见了孙夫人,只得下马,叉手而立。夫人曰:“陈武、潘璋,来此何干?”二将答曰:“奉主君之命,请夫人同玄德回。”夫人正色叱曰:“都是你这伙匹夫,同谋我兄妹不睦!我已嫁事他人,今日归去,须不是与人私奔,玷辱上祖。我母亲慈旨,全我夫妇去回荆州,谁敢阻当?便是我哥哥来,也须将大礼而行。你四人倚仗兵威,欲待杀害我耶?”骂得四人面面相觑,各各寻思:“他一万年也只是兄妹,更兼亲娘作主。况吴侯是个大孝之人,怎敢违了母言?明日翻过脸来,只是我等不是,不如做个人情。”军中况又不见玄德;又见子龙怒目睁眉,只待厮杀,因此四将喏喏连声而退。孙夫人令推车便行。徐盛曰:“我四人同去见周都督,告禀此事。”四人犹犹豫豫,
·528·
主张不定。但见一军,如旋风而来,视之,乃蒋钦、周泰。二将问曰:“列位赶的刘备,曾赶上否?”四将答曰:“早晨过去,多半日矣。”蒋钦曰:“如何不拿下?”四人因说孙夫人发话一节。蒋钦曰:“便是吴侯怕道如此,封一口剑在此,教先杀他妹,后斩刘备。违者立斩!”四将曰:“去之已远,怎生奈何?”蒋钦曰:“他终是有步军,急行不上。徐、丁二位可飞报都督,教水路棹快船追之。我四人在岸上赶之。无问水旱之路,赶上杀了,休听他言语!”徐盛、丁奉飞报周瑜。蒋钦、周泰、陈武、潘璋四个,领兵沿江赶来。
  却说玄德一行人马离柴桑较远,心才稍宽。沿着江岸正行之间,后军遥指尘土冲天而起。登高一望,但见军马盖地而来。玄德叹曰:“连日奔走,人困马乏,追兵又到,死无地矣!”看看喊声渐近,众人皆欲四散,忽见江内傍岸,一字儿抛着拖篷船二十余只。(此舡极快,两浙人呼“刳子舡”,淮南呼“艇船”。《易》曰:刳木为舟。)子龙曰:“天幸有船在此!何不速下,棹过对岸,急切追赶不得!”玄德与孙夫人便奔上船。子龙引五百军一齐上船而去。只见船舱中一人,纶巾道服,大笑而出曰:“主公且喜!诸葛亮等候多时。”船中扮作客人的,皆是荆州水军。不移时,四将赶到,孔明笑指岸上人而言曰:“吾已算定多时矣。汝等回去,传示周瑜,教再休使美人局手段。”岸上乱箭射,船已开的远了。正值顺风,拽起风帆,望上水尽力使去。岸上军马迤逦不舍。
  正行之间,忽然江声大震,回头视之,只见战船无数。“帅”字旗下,周瑜自领惯战水军,左有黄盖,右有韩当,势如飞马,疾似流星。看看赶上,孔明教棹船投北岸,弃了船,尽皆上岸而走,车马登程。周瑜赶到江边,尽教上岸追袭。大小水军尽是步行,止有为首官军骑马。周瑜上马,并黄盖、韩当、徐盛、丁奉紧随。瑜曰:“此处是那里?”军士答曰:“前面是黄州界口。”望见玄德车马
·529·
不远,瑜令并力追袭。正赶之间,一声鼓响,山崦内一彪刀手拥出,为首一员大将,蒲州解良人也,姓关,名某,字云长。周瑜举止失措,急拨马便走。云长提刀骤马赶来,周瑜纵马逃命。正奔走之间,左边黄忠,右边魏延,两军杀出。吴兵大败。周瑜身中数箭,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高策,陪了夫人,又折许多人马!”周瑜回顾岸上,乃是败走吴军,尽都赶来。瑜怒曰:“可再登岸,决一死战!”黄盖、韩当力阻。瑜自思曰:“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众将救之,却早不省人事。未知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530·


:o 以下为气概文鸯注:

    先发人教吴侯江边关防:“如无兵符,不许擅开船
  只。”先断了这条长江水路。

毛本删除。

    当日徐盛、丁奉将军马摆成阵势,忽然了高军报说:
  “前面尘起,必是玄德。”二将马上抚掌大笑曰:“周都
  督神机妙算,果然应口!”各掉兵器,立于阵前。

毛本改为:
    当日徐盛、丁奉了望得玄德一行人到,各绰兵器截住
  去路。

罗本中,表现了周瑜在部下心中的形象,正因为如此,周瑜才更丢不起脸面,周瑜背上了虚荣的包袱,所以在遭到诸葛亮的戏弄后才更气愤。

    玄德曰:“……夺了荆州,必至杀害。备若身死,夫
  人安能归乎
?……今汝兄又欲杀害,……实难舍夫人,故
  同至此。汝兄
又令人在后追赶,……以报夫人半载相与之
  德也
!”
毛本改为:
    玄德曰:“……夺了荆州,必将杀备。……昨闻吴侯
  将欲加害,……幸得夫人不弃,同至于此。吴侯又令人
  在后追赶,……以报夫人之德。”
罗本中,“备若身死,夫人安能归乎?”刘备前面的言语,都是为这句话服务的,这才是孙夫人自身的利益所在。“实难舍夫人,故同至此。”“以报夫人半载相与之德也!”用“情”字掩盖欺骗的事实,千古之后的今天,这招同样百试不爽,看来毛纶父子没泡过妞。“汝兄”,刻意强调孙权和孙小妹的关系,使孙小妹对孙权的行为更加愤怒。

    孙夫人大怒曰:“周瑜贼匹夫欲造反耶?我东吴不曾
  亏负你!玄德乃大汉皇叔,是我丈夫,是汝主人之妹丈,
  千百年之至亲,非是反国之臣。
我已对母亲、哥哥说知回
  荆州去,并不是私奔至此。今你两个于山僻去处,引着军
  马拦截道路,意欲掠掳俺夫妻财物耶?”
毛本改为:
    孙夫人大怒曰:“周瑜逆贼!我东吴不曾亏负你!玄
  德乃大汉皇叔,是我丈夫。我已对母亲、哥哥说知回荆州
  去。今你两个于山脚去处,引着军马拦截道路,意欲劫掠
  我夫妻财物耶?”
罗本中,要刻意表现孙夫人的无理和刁蛮。

    孙夫人叱之曰:“你只怕周瑜,何不怕我也?周瑜杀
  得你,我岂杀不得周瑜?你快回去,说与周瑜匹夫,我夫
  妻自回荆州去,干你甚事?我兄吴侯尚自让我几分,何况
  周瑜村匹夫哉
!”把周瑜千匹夫、万匹夫,大骂一场,
毛本改为:
    孙夫人叱曰:“你只怕周瑜,独不怕我?周瑜杀得你,
  我岂杀不得周瑜?”把周瑜大骂一场,
罗本中,要刻意表现孙夫人的无理和刁蛮。

    徐盛、丁奉自思:“我等是臣下之臣,安敢十分难为
  他?”
毛本改为:
    徐盛、丁奉自思:“我等是下人。安敢与夫人违拗?”
有官职的人不属于“下人”。

    却说玄德脱了此难,傍车而走。正行之间,背后喊声
  又起,大军赶来。

毛本改为:
    玄德正行间,忽听得背后喊声大起
喊声又起”和“喊声大起”,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差别极大。“喊声大起”通常是战斗命令下达后,全体将士进入亢奋状态的表现,此时便已没有改变命令和行动的余地了,因为新的命令已经没法传达了。毛纶父子没有临场经验,又特别喜欢想当然。

    玄德引五百军望江岸去了。
毛本改为:
    玄德先引三百军,望江岸去了。
在第一零八回中,有明确交待:“随行五百余人保护”,“子龙看了,唤五百随行军士,一一分付,如此如此。众军应诺而去。”应该这样理解,刘备到东吴,带了五百步军和数十名骑兵。现在地方上的书记、省长、市长等公干进京,都要带车,自己的交通工具用起来才方便。罗本中,刘备带着没有车马的人先走了,赵云带着骑兵和孙夫人一起阻挡追兵,这样便于赵云事后迅速赶上刘备。
  毛本中,毛纶父子对原文没有认真阅读,以为刘备到东吴仅带了五百步军。所以,才有在这里自以为合理的篡改。毛纶父子既无见识又没有认真态度,典型的无自知之明。

    四人犹犹豫豫,主张不定。
毛本改为:
    四人犹豫未定
罗本中的用词,有时间拖得很久的意思。

    蒋钦曰:“他终是有步军,……”
毛本改为:
    蒋钦曰:“他终是些步军,……”
罗本中,刘备的军中有部分骑兵。

    却说玄德一行人马离柴桑较远,心才稍宽。
毛本改为:
    却说玄德一行人马,离柴桑较远,来到刘郎浦,心才
  稍宽。
刘郎浦”是后人根据传说附会出来的地名。

    沿着江岸正行之间,后军遥指尘土冲天而起。
毛本改为:
    沿着江岸寻渡,一望江水弥漫,并无船只。玄德俯首
  沉吟。赵云曰:“主公在虎口中逃出,今已近本界,吾料
  军师必有调度,何用犹疑?”玄德听罢,蓦然想起在吴繁
  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后人有诗叹曰:“吴蜀成婚此水
  浔,明珠步障屋黄金。谁知一女轻天下,欲易刘郎鼎峙心。”
  玄德令赵云望前哨探船只,
忽报后面尘土冲天而起。
毛本中,毛纶父子以普通百姓的行为,来攀描军队长途赶路者的心理。普通百姓欲寻船过渡,只会在附近往来寻觅,因为百姓的活动区域范围有限。而军队的活动范围是天下,刘备一行,刚刚离开柴桑地界,离荆州还非常远。刘备沿江赶路,有船则乘,无船则急行,没有什么可“犹疑”的,更不会“令赵云望前哨探船只”,好像刘备的人马非在此处过渡不可。
  “凄然泪下”也有悖刘备枭雄者的性格。以刘备的政治觉悟和阅历,不可能不明白孙权软禁自己的目的,当然更知道孙权布置的温柔乡,后面等待他的结果会是什么。刘备是很善于伪装自己的人,在许昌就曾骗过了曹操,此时,只会比那时更老辣和狡猾。刘备假装很享受在东吴的“美好生活”,目的无非是麻痹东吴上下,以便寻机脱身。孙权、张昭、周瑜等人,以为用“糖衣炮弹”可以打倒刘备,说明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刘备。事实上,东吴和中原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他们也没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刘备;刘备在新野蛰伏六、七年,也使人们对刘备枭雄本性的认识大大淡化了。

    船中扮作客人的,皆是荆州水军。
毛本改为:
    船中扮作客人的,皆是荆州水军。玄德大喜
刘备此次东吴之行,可以说白白受了一番惊吓,一无所获。以刘备的政治觉悟,恼怒万分还差不多。“玄德大喜”,刘备又不是白痴,对这样的结果还能“大喜”。毛纶父子真实白痴到家了。

    正值顺风,拽起风帆,望上水尽力使去。岸上军马迤
  逦不舍。

毛本改为:
    蒋钦等四将,只好呆看。
罗本中,读者可能不理解,刘备已经上船了,“岸上军马”为什么还“迤逦不舍”?因为刘备不是渡江上岸,而是逆水上行,继续向荆州行进。“岸上军马”在“迤逦不舍”的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船只,进而登舟。还有,“岸上军马”已经与徐盛约好,水陆共同追击刘备,“岸上军马”不能先行放弃追击。

    周瑜身中数箭,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
  “周郎妙计高策,陪了夫人,又折许多人马!”周瑜回顾
  岸上,乃是败走吴军,尽都赶来。

毛本改为: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
  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罗本中,罗贯中对周瑜一直很不感冒。这里,周瑜骑马率先奔逃,把都是步军的士兵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周瑜身中数箭”,说明诸葛亮本意有就此杀掉周瑜的想法,只是由于射程远,又有铠甲保护,没有对周瑜造成伤害。



  近日看到一则新闻。某公,原银行高官,现身陷囹圄。乃公读大学时,虽家境贫寒,却风度扁扁,才华粪溢,泡牛无数。同辈论之,乃公娶妻,必定是菜籽瞎人。孰料,娶一妻竟是野蛮女友,常对乃公大打出手,乃公竟也一贯逆来顺受。那位看官说,能挨美女揍,再痛也享受。乃公真是不幸,妻乃河东狮吼。那位看官说对了,乃公妻之父乃一方权贵也。乃公还一改沾花惹草之旧习,遵古训之三从四德,上孝公婆,下敬姑嫂,堂前低眉顺目,堂下任劳任怨。(那位看官说了,你用词不当。没办法,阿鸯学浅,差七差八,意思不差,您别计较。)公之妻父大喜,遂大力提拔乃公。乃公虽济身领导阶层,仍不忘谦虚谨慎之作风。天有不测风云,妻父不慎亡故。人有旦夕祸福,乃公从此作威作福。乃公之妻由高贵公主一落而奴仆不如,眼见乃公大堂上小蜜如云,大堂外情妇如雨,旧日公主唯有忍气吞声、以泪洗面而已。当然,党能将其公之于众,乃公自是已经乐极生悲了。
  在这个故事里,阿鸯要关心的不是乃公的命运,而是乃公之妻的地位变化。其妻在家庭和社会中之所以地位尊崇,皆源于其父权势赫赫。人们尊崇的不是公主,而是公主背后的权势。随着其父的逝去,妻背后的靠山不复存在,其妻对乃公已无利用价值,这场功利性的婚姻便完成了它的使命,过去的公主,理所当然就和破抹布是一回事了。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汉景帝的祖母薄太后想让薄家世代尊贵,遂指定尚为太子的汉景帝娶其薄家孙女为妻,就是后来的薄皇后。随着薄太后的离世,不久,薄皇后被废。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出于同样的目的,将自己的女儿阿娇指嫁给了尚为皇子的汉武帝,史称孝武陈皇后。随着汉景帝的离世,汉武帝继位,又后,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离世,长公主失去了最后一个靠山窦太后,长公主对汉武帝丧失了全部制约力,长公主的女儿、汉武帝的皇后阿娇随即失宠,数年后被废打入冷宫。

  这些“公主”们由风光无限,到最后沦落成被人扔掉的“破抹布”,其命运和她们背后家族的兴衰呈现着严格的正相关性。这是她们的婚姻与普通百姓婚姻的重要区别。孙夫人的婚姻显然不属于普通百姓的婚姻,是标准的“公主”式的政治婚姻,孙夫人未来的荣辱完全取决于孙权的兴衰,既使刘备死了,孙夫人也还是“皇帝的女儿”。(至于“好女不嫁二夫”的混蛋论调,是后世“程朱理学”的狗屎,汉、唐以前的妇女没有这样的桎梏。演义中,后来孙夫人投江而死,是毛纶父子狗戴嚼子,罗本中没有这个情节。)孙夫人不明白这层简单的道理,才会沦为刘备手中的枪,诸葛亮的第三个“锦囊妙计”才能管用,刘备才能逃出魔爪。孙夫人受刘备挑拨,怒斥徐盛,大骂周瑜;可是,孙夫人却忘了,她凭什么能有这份威势?不是因为她是刘备的夫人,而是因为她是孙权的妹妹。不过,这也不能全都归罪于孙夫人的愚蠢,孙夫人毕竟太年轻,又被风月老手刘备哄得五迷三道。

  孙夫人在徐盛面前,“把周瑜千匹夫、万匹夫,大骂一场。”此前,吴国太当着乔国老的面“不住口大骂周瑜。”周瑜是东吴除孙权外地位最高的人,她们能够如此放肆,还不是仗着孙权的势吗!她们一边仗着孙权的势得以为所欲为,一边却干着吃里爬外,破坏孙权事业的勾当,世上还有比她们更愚蠢、更可恶的人吗?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7-2-17 13:14     标题: 居然这么长时间没人出来顶?!

……看来还是子龙的饭丝比较坚定,难道大家都过年去了,只好祝大家早年愉快了~

南飞以为老罗并没有故意丑化周瑜,他想杀诸葛亮的时候眼里只有孔明,想杀刘备时眼里又只有刘备,完全看不见其他。冲上北岸的之后,“止有为首官军骑马”、而周瑜追心似箭,必然是如孙坚一样独身孤进才会身中数箭,先上船也是很正常的。(老罗好狠啊,批判到底~~)南飞以为老罗这样写,正是为了突现周瑜视野狭窄:只知道防备刘备渡江,不知道防备诸葛亮接应,于是有诸葛亮假扮渔夫。接应成功他还没醒悟过来,依然一头追刘备,于是中伏;最后不顾身带数箭,战马尚在南岸,居然还想要“决一死战”(他急需治疗)……公瑾真的很执着,这种“愚不可及”已经足够让人为他下泪了。

周瑜为人并不好面子,鲁肃、吕蒙、黄盖、韩当都可以面折其过,也不见他记仇生气;因为周朗心中装的是“东吴”,所以他的死才会让东吴诸将如此悲愤。他的威信是自然树立的,几乎不带任何私心。(偶非常怀疑“美人计报鲁肃借米之恩”那一段话的真实性)正是因为想到:“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公谨才箭疮复发吐血昏倒。如果说林黛玉是“泪还相恋情”,那周瑜就是“血还知遇恩”了。

老罗固然对文人的种种毛病极度憎恶,但他必然也有身为读书人的亲故好友;甚至,他本人就是一个文人。批判之余,难道会没有同情吗?老罗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南飞始终认为,演义中孙权自始自终没有对周瑜有一丝猜忌,是对周瑜在天之灵最大的同情。他至少死得其所。

另外,南飞以为,毛本这一段“沿着江岸寻渡,一望江水弥漫,并无船只。玄德俯首沉吟。赵云曰:“主公在虎口中逃出,今已近本界,吾料军师必有调度,何用犹疑?”玄德听罢,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是罗贯中原文。以毛纶父子一味围护刘备“忠厚”形象的方针,不太可能大花笔墨写这些的细枝末节。周瑜、张昭不是傻瓜,刘备更不是没有弱点。老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一方面突出三国人物的优秀,并一方面放大他们的弱点。《三国演义》不是只为了总结教训,三国人物更不会尽是失败者。

PS:言及于此,南飞宣布正式退出“气概文鸯饭丝团”,自立门户为:新演义派南飞流~
作者: 轮回    时间: 2007-2-20 10:59

看到鸯兄对《三国演义》的点评,很是佩服,不止是耳目一新,于心戚戚,更让人颇有所得。
对足下有几个建议:一是你的观点很好,切入点也很好,如果能够突出从对事理的分析和对人物刻划来分析就更好了,毕竟,文章需要有一定的主题,一定的目的性;二是不必在具体的史实,甚至公里数之类的叫真,材料的取舍要为主题服务;三是是否可以考虑把大段的引文和诸如“庞统献连环计”之类的思想火花更大程度地分开,个人认为后者更有意义,我说的分开,是让说理的部分(也就是对事理的分析)独立成篇,其它对比(对人物刻划之类文学笔法的分析)作为补遗?
作者: ptcn    时间: 2007-2-20 12:28

易中天是谁???

[ 本帖最后由 ptcn 于 2007-2-23 15:28 编辑 ]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2-23 06:08     标题: 曹操大宴铜雀台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11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十二

            曹操大宴铜雀台


  却说周瑜被诸葛亮预先埋伏关公、黄忠、魏延三人三枝军马,一击大败。黄盖、韩当急救下船,丧折水军数多。遥观玄德、孙夫人车马仆从,都停住于山顶之上,瑜如何不气?箭疮脓水未干,因此怒发,金疮迸裂。众将救活,开船逃去。孔明教休追赶,自和玄德归荆州庆喜,赏赐众将。周瑜自回柴桑。蒋钦等一行人马,自归南徐,去报吴侯。吴侯不胜大怒,要拜程普为都督,倾国起兵去取荆州。周瑜又发书到,教主君兴兵雪恨。张昭谏曰:“不可。今曹操欲报赤壁鏖兵之恨,但恐孙、刘同心,因此未敢兴兵。今主公为一时之气,若自相吞并,操必乘虚来攻,家国危矣。”权曰:“如之奈何?”顾雍曰:“许都岂无细作在此?若知孙、刘不睦,操必使人勾结刘备矣。备惧东吴,必投曹操。若是投操,江南何日得安也?可使人赴许都,表刘备为荆州牧;使曹操知之则怯惧,不敢加兵于东南,亦能使刘备不恨于主公矣。却暗使一心腹人,以间谍之计,使曹、刘如常不睦,方可图之。”权曰:“元叹之言甚善。谁可为使?”雍曰:“有一人,乃曹操平生信爱者,见在此处,可当遣之。”权曰:“何人也?”雍曰:“前任豫章太守,平原高唐人也,姓华,名歆,字子鱼。”权大喜,即时写表,令华歆赴许都,密嘱以间谍之计。歆领命起程,径到许都。闻知曹操会群臣于邺郡,庆贺铜雀台,歆亲往见。
  却说曹操自离荆州,心中尝欲雪赤壁之恨,为军兵未曾严整,又疑孙、刘并力,因此不敢轻进。时建安十五年春,造铜雀台
·531·
成,操大会文武于邺郡,设宴庆贺。其台正临漳河,中央乃铜雀之台,左名玉龙之台,右名金凤之台。三台森耸,可高十丈,上横二桥相通,千门万户,金碧交辉。是日,操头戴嵌宝金冠,身穿绿锦罗袍,玉带朱履,凭高而坐。文武侍立于台下。
  操先观武官比试弓箭,便命近侍将西川红锦战袍一领,挂在垂杨枝上,下设一箭垛,离百步为界。武官分为两队:曹氏宗族俱穿红,外枝将士皆穿绿;各带雕弓长箭,跨鞍勒马,听候指挥。操传令曰:“如有射中红心者,鸣金击鼓以应之,遂将红锦战袍以赏之;如射不中者,罚水一杯。能射者射之,不能射者听令押阵。”连问三声。声犹未绝,红袍队中一人拈弓骤马而出。众皆视之,此少年将军乃曹操外房之侄,性曹,名休,字文烈,见充虎豹骑卫。众见曹休弓马精熟,无不称贺。曹休飞马,往来奔驰三遭,扣上箭,拽满弓,弘响箭落,正中红心。金鼓齐鸣。操在台上大喜曰:“此吾家千里驹也!”左右欲取锦袍与曹休,绿袍队中一骑而出,曰:“丞相,锦袍也合让俺外人先争,汝宗族中不宜搀越。”众视之,乃汉上将文聘也。众官曰:“且看文仲业射法。”聘拈弓纵马,一箭正中红心。金鼓齐鸣。聘大呼曰:“快取袍来!”只见红袍队中又一将飞马而出,曰:“小将军先射,汝何夺之?看我与汝两个解箭!”拽满雕弓,一箭也中红心。众皆喝采。视之,乃曹丞相从弟曹洪也。却欲取袍,只见绿袍中又一将而出,曰:“你三人射中红心,岂足为奇?看我射来!”众视之,乃大将张郃也。郃飞马翻身,背射一箭,也中红心。四枝箭齐齐的攒在红心之里。郃曰:“吾翻身背射,合取锦袍!”言未毕,红袍队中又一将飞马而出,曰:“汝翻身背射,何足为道!看吾夺射红心耶!”众视之,乃夏侯渊也。渊骤马到界口,扭头回身,一箭射去,正在四箭当中。渊兜住马,按弓大叫曰:“此箭可夺锦袍么?”众皆喝采。又只见
·532·
绿袍队中一将飞马而出,大叫曰:“留下锦袍还我!”视之,乃大将徐晃也。晃曰:“汝夺红心,何足道哉!看吾单取锦袍!”拈弓搭箭,一箭遥望柳条射之,射断柳条,锦袍坠下。徐晃飞取锦袍,披于身上,往来驰骤一遭,望台上声喏曰:“谢丞相之袍!”众皆大惊。却才勒马要回,猛然台边一将跃马而出,大叫曰:“你将锦袍那去?早早留下与我!”众皆视之,乃谯国谯人也,姓许,名褚,字仲康,飞马便来夺袍。两马相近,晃便把弓打许褚。褚一手接住弓,把徐晃一扯,扯离鞍鞒。晃急弃了弓时,翻身下马,褚亦下马。两个揪住,一处厮打。操急使人解开时,那领锦袍已扯粉碎。操曰:“二人都上台来。”晃睁眉怒目,褚切齿咬牙,皆有相持之意。操笑曰:“孤特视汝等之勇耳,岂惜一锦袍乎?”便教诸多将士尽都上台,各赐蜀锦一匹。尽皆依位而坐。乐音竞奏,水陆毕陈。文官武将,轮次把盏,献酬交错。
  操大喜,曰:“武将既以骑射为乐,足显威勇矣。汝文官乃饱学之士,登此高台,何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文官皆躬身而言曰:“愿从钧命。”互相奖让。有一人进曰:“小臣不才,愿献铜雀台诗章,可乎?”操大喜。乃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东海郯人也,姓王,名朗,字景兴。朗拂笺援笔,立书七言诗以进之。诗曰:
    铜雀台高壮帝畿,水明山秀竞光辉。
    三千剑佩趋黄道,百万貔貅现紫微。
    风动绣帘金凤舞,云生碧瓦玉龙飞。
    君臣庆会休辞醉,携得天香满袖归。
操观毕大喜,取玉爵赐酒,就以玉爵赏之。朗拜谢讫,座上一人进曰:“老臣亦有俚语,敢进于上乎?”操曰:“愿闻佳章。”其人官封东武亭侯侍中尚书、左仆射,颍川长社人也,姓锺,名繇,字元常,善写隶书,万古为法。繇援笔立写七言八句诗以进之。诗曰:
·533·
    铜雀台高按上天,凝眸览遍旧山川。
    栏干屈曲留明月,窗户玲珑压紫烟。
    汉祖歌风空系筑,楚王戏马谩加鞭。
    主人盛德齐尧舜,愿乐升平万万年。
操览毕,笑曰:“二公佳作,过于太甚矣。”(意思知道二人以帝王尊之,言太过矣。)操遂赏锺繇,而对众文武曰:“孤本庸愚,始举孝廉,聊立微名于世耳。后值天下大乱,故以病回乡里,筑精舍于谯东五十里,欲夏秋读书,春冬射猎,为二十年之计,以待天下清平,方出仕耳。然不能如意,朝廷征孤为典军校尉,遂更其意,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使不辱于祖宗。此平生愿足矣。遭董卓之难,兴举义兵;因黄巾之乱,剿降万余。又讨击袁术,擒其四将;摧破袁绍,枭其二子;复定刘表,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有一等人,见孤强盛,任重权高,妄相忖度,言孤有篡位之心,此言大乱之道也。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孔子云:‘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为至德也已矣!’夫能以大事小,此言耿耿在心。又读《乐毅传》:毅昔日归赵,赵王欲与之图燕,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燕王,犹事大王,宁死不为非义之事。’孤又观《蒙恬传》:昔日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德于秦三世矣;今臣手下精兵三十万,卒能背叛,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君之恩也。’孤读此二人之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安有篡逆之心哉?此言皆肝膈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孤所封武平侯之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
·534·
兵为人所害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汝诸文武必不知孤心也。”众皆起拜曰:“虽周公、伊尹,不及丞相耳。”尹氏有诗一首,单道王莽奸邪处,后人读此诗有感,因而可以拟曹操也。诗曰: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曹操连饮数杯,不觉沉醉,唤左右捧过笔砚,“孤欲作《铜雀台赋》耳。”拂笺写云:“吾独步高台,俯观万里之山河。”(此两句有旁若无人之意。)后史官贬曹操建铜雀台,有古风一篇云:
    邺中山青水如练,老瞒雄据作宫殿。
    穷奢极多兴群怨,诈力欺天天肯眷?
    东风只与周郎便,云散烟飞事都变。
    铜雀台高春日转,二桥空锁芙蓉面。
    不似朝阳贮飞燕,英雄一去不复见,
    古瓦与人磨作砚。
曹操刚才落笔,止写了两句,忽有人报:“东吴使华歆表奏刘备为荆州牧,今孙权以妹嫁之,汉上九郡太半已属刘备矣。”操闻之,手脚慌张,投笔于地。程昱曰:“丞相知华歆来意否?”操曰:“未也。”昱曰:“孙权本忌刘备,欲以兵攻之,但恐丞相乘虚而击也。今权故令华歆入国为使,乃安刘备之心,以塞丞相之望耳。”操曰:“如之奈何?”昱曰:“某有一计,使孙、刘自相吞并,丞相于中一击而可得也。”操问其计若何?

·535·


以下为气概文鸯注:

    吴侯不胜大怒,要拜程普为都督,倾国起兵去取荆州。
毛本改为:
    权不胜忿怒,欲拜程普为都督,起兵取荆州。
刘备集团此时已经强大到了要东吴必须“倾国起兵”的程度了。这也是为什么张昭、顾雍要阻拦孙权,而孙权又能听劝的根本原因。


    权曰:“如之奈何?”顾雍曰:……
毛本改为:
    顾雍曰:……
罗本中,孙权的“如之奈何?”是明确表示不甘心就此罢手。顾雍是针对孙权的这种态度进一步为孙权出主意。毛本中,顾雍不待孙权针对张昭的谏阻表态,就出主意,这叫冒失。


    雍曰:“前任豫章太守,平原高唐人也,姓华,名歆,
  字子鱼。”权大喜,即时写表,令华歆赴许都,密嘱以间
  谍之计

毛本改为:
    雍曰:“华歆在此,何不遣之?”权大喜。即遣歆赍
  表赴许都。
罗本中,华歆还有另外一层身份。


    却说曹操自离荆州,心中尝欲雪赤壁之恨,为军兵未
  曾严整
,又疑孙、刘并力,因此不敢轻进。
毛本改为:
    操自赤壁败后,常思报仇;只疑孙、刘并力,因此不
  敢轻进,
此时,曹操非但在赤壁损失的兵力一时不能得到完全的补充和训练;更主要的是,曹操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不具备组建和训练水军的条件。所以,在罗本中特意强调“为军兵未曾严整”,也就是说,既使孙、刘俩家自己打起来,曹操在军事上也不具备进攻东吴的条件,曹操没有水军,无法跨过长江。
  在这段中,罗贯中表达了自己对形势的分析:曹操不能“雪赤壁之恨”的主因是“为军兵未曾严整”,辅因才是“疑孙、刘并力”。


    操传令曰:“如有射中红心者,鸣金击鼓以应之,遂
  将红锦战袍以赏之;如射不中者,罚水一杯。能射者射之,
  不能射者听令押阵
。”
毛本改为:
    操传令曰:“有能射中箭垛红心者,即以锦袍赐之;
  如射不中,罚水一杯。”
罗本中,明确了,只要射中,都要“鸣金击鼓”,所以,“鸣金击鼓”不代表观众的倾向,而“喝采”才是观众倾向的表达方式。后文中,罗贯中有意省却“鸣金击鼓”这个一定有的场面,从而能着重突出是否有“喝采”的场面。“不能射者听令押阵”,是为许褚最后跳出来埋下伏笔。这就等于说,像许褚这样不会射箭的就没有表现机会了,许褚当然不会甘心。
  毛纶父子不理解曹操此次设置比试骑射的目的,不理解观众“喝采”背后所传达出信息,不理解武将争强斗狠背后的用意,就胡乱删改,使得读者如果就此段比武情节只读毛本的话,已经根本无法体会出原文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结果,在毛本中,这场比箭退化成了单纯的比武。


    连问三声。声犹未绝,红袍队中一人拈弓骤马而出。
  众皆视之,此少年将军乃曹操外房之侄,性曹,名休,字
  文烈,见充虎豹骑卫。众见曹休弓马精熟,无不称贺。
  休飞马,往来奔驰三遭,扣上箭,拽满弓,弘响箭落,正
  中红心。金鼓齐鸣。操在台上大喜曰:“此吾家千里驹
  也!”左右欲取锦袍与曹休,
毛本改为:
    号令方下,红袍队中,一个少年将军骤马而出,众视
  之,乃曹休也。休飞马往来,奔驰三次,扣上箭,拽满弓,
  一箭射去,正中红心。金鼓齐鸣,众皆喝采。曹操于台上
  望见大喜,曰:“此吾家千里驹也!”方欲使人取锦袍与
  曹休,
首先,骑射在古代是一项高级军事技术,不是所有的骑兵都能掌握在飞奔的马上射箭的技术。其次,在飞奔的马上拈弓搭箭的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在美国西部片中,枪手决斗比谁拔枪更快一样。现在的电视剧中,演员都是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箭干尾部,顶住弓弦拉弓。这种手法只能拉开面条弓,根本就不可能拉开实战用的弓。原因是这些演员没有经过特别训练,只会这样带箭拉弓。既使如此,这些演员也无法连贯完成搭箭上弦的动作。在飞奔的马上,拿着沉重的实战弓箭,用正确的手法,快速而连贯地完成拈弓搭箭的动作,绝对是高难度动作,没有哪个演员能够完成。所以,曹休还没开射,就早早地“拈弓”在手,技术上已经又低了一个层次。
  “虎豹骑”是曹操最精锐、最亲信的一支军队,曹休“见充虎豹骑卫”,虽然还不是大将,但日后显然前途无量。曹休还没开射,众人就“无不称贺”,无疑是马屁行径。“曹休飞马,往来奔驰三遭,”既有炫耀骑术的目的,更有熟悉场地,寻找射箭状态和位置的目的,技术上又差了个层次。射中后,“金鼓齐鸣”,这是事先定下的规则,却没有“喝采”的声音出现,曹休这一箭实在是太平常了。曹操故意夸了一句曹休,意在激将,并没有取“锦袍”的意思,“左右欲取锦袍与曹休”,是出于势利心,想拍曹休和曹操的马屁,其实他们的马屁拍错了。


    聘拈弓纵马,一箭正中红心。金鼓齐鸣。
毛本改为:
    文聘拈弓纵马一箭,亦中红心。众皆喝采,金鼓乱鸣。
罗本中,凡是外枝将领射中,都没有“喝采”的声音出现,表现的是人们的势利心理,说明的是朝廷的形势,人们对曹操将要取代汉室的预期,正因为如此,曹操后面才要弄了个“自明本志令”。
  文聘不是事先取弓在手,而是临射时方“拈弓”在手,亦不用寻找和调整状态,只是随手一射,自然已经比曹休高出一筹;不过,文聘的“拈弓”动作仍有痕迹。可能文聘的实际本领不止于此,只是不想盖过曹休太多。


    只见绿袍中又一将而出,曰:“你三人射中红心,岂
  足为奇?看我射来!”众视之,乃大将张郃也。郃飞马翻
  身,背射一箭,也中红心。四枝箭齐齐的攒在红心之里。
  郃曰:“吾翻身背射,合取锦袍!”
毛本改为:
    只见绿袍队里又一将出,扬弓叫曰:“你三人射法,
  何足为奇!看我射来!”众视之,乃张郃也。郃飞马翻身,
  背射一箭,也中红心。四枝箭齐齐的攒在红心里。众人都
  道:“好射法!”
郃曰:“锦袍须该是我的!”
罗本中,张郃没有事先“拈弓”在手,“郃飞马翻身,背射一箭,”“拈弓”的动作已不露痕迹,再加上是“翻身背射”,具有极强的突然性。(电视剧中,张郃那个动作是不切实际的臆造。)
  前面,曹洪的射法,“众皆喝采”;此处张郃射得如此精彩,众人却都成了哑巴。


    渊骤马到界口,扭头回身,一箭射去,正在四箭当中。
  渊兜住马,按弓大叫曰:“此箭可夺锦袍么?”众皆喝采
毛本改为:
    渊骤马至界口,纽回身一箭射去,正在四箭当中,
  鼓齐鸣
。渊勒马按弓大叫曰:“此箭可夺得锦袍么?”
罗本中,“众皆喝采”再次只为曹氏宗族响起。


    又只见绿袍队中一将飞马而出,大叫曰:“留下锦袍
  还我!”视之,乃大将徐晃也。晃曰:“汝夺红心,何足
  道哉!看吾单取锦袍!”
毛本改为:
    只见绿袍队里,一将应声而出,大叫:“且留下锦袍
  与我徐晃!”渊曰:“汝更有何射法,可夺我袍?”晃曰:
  “汝夺射红心,不足为异。看我单取锦袍!”
毛本中,夏侯渊的问话不但是画蛇添足的废话,这种缺少大将威风的问话也和夏侯渊在军中的地位极不协调。


    徐晃飞取锦袍,披于身上,往来驰骤一遭,望台上声
  喏曰:“谢丞相之袍!”众皆大惊
毛本改为:
    徐晃飞取锦袍,披于身上,骤马至台前声喏曰:“谢
  丞相袍!”曹操与众官无不称羡
以曹休和曹洪在军中的威望,有人敢压过他们,也许还不足以骇众;但以夏侯渊在军中的威望,徐晃竟然也敢盖过去,而且还大肆炫耀一番,难怪要“众皆大惊”了。


    却才勒马要回,猛然台边一将跃马而出,大叫曰:
  “你将锦袍那去?早早留下与我!”众皆视之,乃谯国谯
  人也,姓许,名褚,字仲康,飞马便来夺袍。
毛本改为:
    晃才勒马要回,猛然台边跃出一个绿袍将军,大呼曰:
  “你将锦袍那里去?早早留下与我!”众视之,乃许褚也。
  晃曰:“袍已在此,汝何敢强夺!”褚更不回答,竟飞马
  来夺袍。
毛本中,毛纶父子又让徐晃说了句废话。而且,徐晃敢盖过夏侯渊的风头,是因为他明白曹操的用心,许褚来夺袍的用心,徐晃同样也明白,二人只需表现强悍,就会令曹操大喜,何须多言。


    操大喜,曰:“武将既以骑射为乐,……”
毛本改为:
    操顾谓众文官曰:“武将既以骑射为乐,……”
罗本中,曹操的“大喜”是对武将们的表现,尤其是外枝武将的表现非常满意,外枝武将敢于压过宗族武将的风头,正是曹操所需要的。


    文官皆躬身而言曰:“愿从钧命。”互相奖让。有一
  人进曰:“小臣不才,愿献铜雀台诗章,可乎?”操大喜。
  乃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东海郯人也,姓王,名朗,字
  景兴。朗拂笺援笔,立书七言诗以进之。诗曰:
    铜雀台高壮帝畿,水明山秀竞光辉。
    三千剑佩趋黄道,百万貔貅现紫微。
    风动绣帘金凤舞,云生碧瓦玉龙飞。
    君臣庆会休辞醉,携得天香满袖归。
  操观毕大喜,取玉爵赐酒,就以玉爵赏之。朗拜谢讫,座
  上一人进曰:“老臣亦有俚语,敢进于上乎?”操曰:
  “愿闻佳章。”其人官封东武亭侯侍中尚书、左仆射,颍
  川长社人也,姓锺,名繇,字元常,善写隶书,万古为法。
  繇援笔立写七言八句诗以进之。诗曰:
    铜雀台高按上天,凝眸览遍旧山川。
    栏干屈曲留明月,窗户玲珑压紫烟。
    汉祖歌风空系筑,楚王戏马谩加鞭。
    主人盛德齐尧舜,愿乐升平万万年。
  操览毕,笑曰:“二公佳作,过于太甚矣。”(意思知道
  二人以帝王尊之,言太过矣。)操遂赏锺繇,而对众文武
  曰
:“孤本庸愚,始举孝廉,……”
毛本改为:
    众官皆躬身而言曰:“愿从钧命。”时有王朗、钟繇、
  王粲、陈琳一班文官,进献诗章。诗中多有称颂曹操功德
  巍巍、合当受命之意。曹操逐一览毕,笑曰:“诸公佳作,
  过誉甚矣。
孤本愚陋,始举孝廉。……”
许多学者认为,罗本中的小字注,也就是这里()中的文字,不是罗贯中的原文,起码不全是罗贯中的原文,阿鸯以为然。罗本中,(意思知道二人以帝王尊之,言太过矣。)应该不是罗贯中的原文,钟繇的诗不是这个意思。
  罗本中,文官赋诗的形式依然是承接武将比试骑射的形式,要逐次单独表现,而不是毛本中一窝蜂式的交卷。
  王朗和钟繇诗中的意思差别很大。王朗诗中劝曹操立即称帝,所以曹操“观毕大喜,取玉爵赐酒,就以玉爵赏之。”“以玉爵赏之”意思是加官进爵。钟繇诗中暗示,忠于汉室的人还很多,欲速则不达,所以曹操对钟繇的态度也有别于王朗。正是钟繇的诗,直接引出了曹操下面的“自明本志令”。
  毛本中,所有的文官都表示赞成曹操称帝,使得曹操的“自明本志令”丧失了前提和氛围。最后,曹操要宣讲的“自明本志令”,是一个非常严肃和庄重的话题,而毛纶父子却在前面加上“笑曰”,和内容极不协调。


  罗本中,曹操的“自明本志令”,和史籍上的原意非常接近,毛纶父子则将其中最能打动人的一段几乎全部删掉。
    或有一等人,见孤强盛,任重权高,妄相忖度,言孤
  有篡位之心,此言大乱之道也。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垂称
  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孔子云: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为至德
  也已矣!’夫能以大事小,此言耿耿在心。又读《乐毅
  传》:毅昔日归赵,赵王欲与之图燕,毅伏而垂泣,对曰:
  ‘臣事燕王,犹事大王,宁死不为非义之事。’孤又观
  《蒙恬传》:昔日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吾先人及至
  子孙,积德于秦三世矣;今臣手下精兵三十万,卒能背叛,
  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君之恩也。’
  孤读此二人之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安有篡逆之心哉?
  此言皆肝膈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
  《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毛本改为:
    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孤
  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

说些有关扶苏和蒙恬的题外话。公元前二一零年,秦始皇死于出巡的路上,太监赵高、丞相李斯秘不发丧,矫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矫诏赐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死。此时,扶苏和蒙恬正统领秦国最精锐的三十万大军镇守北边。
    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
  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
  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
  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
  安复请!”即自杀。
首先,扶苏的表现非常迂腐,表面上似乎在尽忠全节,实质上是全小节而失大义。此时秦始皇已经五十多岁了,自古帝王活过这个年龄的十不及一。正常情况下,秦始皇应先返回京城,才能赐死扶苏和蒙恬;而此时在出巡的路上,毫无缘由地突然发来赐死书。以上迹象,可以肯定,秦始皇出了意外,而蒙恬对赐死书也是持怀疑态度的。扶苏为了不背上叛乱的罪名,在明知可能有诈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死,似乎是够忠够孝,其实是真正的不忠不孝。因为扶苏此时选择死,就是纵容奸谋得逞,是对国家的极不负责任,国家机器一旦陷入奸佞之手,其结果必定是祸乱天下,最终导致国破家亡,事实上,秦不久二世而亡,这难道是扶苏的父亲秦始皇所希望的吗!为了自己的虚名而导致亡国丧邦,这不是忠孝,是自私、是愚蠢;而且,扶苏这样做,从根本上说也是违背了其父亲秦始皇的意愿,是实质上的不忠不孝。
  其次,蒙恬明知赐死书可能有诈,却不敢采取断然手段。因为顾忌家族的名声,不敢起兵除乱,结果秦二世而亡,使蒙氏家族世代捍卫的国家瞬间灰飞烟灭,蒙恬也是真正的舍本逐末。另外,蒙恬对扶苏的劝阻,也没有从大道理上讲透。尤其是那句:“复请而后死,未暮也。”实在是愚蠢透顶,这样的“复请”,纵有一万遍,也改变不了结果,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扶苏,哪里还会有生下去的欲望。
  蒙恬应该立即拘押或杀掉使者,然后以最坚定的语气,肯定赐死书是伪造的。最后,为了让扶苏获得心理上的释然,可以说,如果秦始皇还在,我们再放弃军队,到秦始皇那里去亲自请死,也不为晚。
  人若不懂大道理,就会干蠢事,坏大局。


    曹操连饮数杯,不觉沉醉,唤左右捧过笔砚,“孤欲
  作《铜雀台赋》耳。”拂笺写云:“吾独步高台,俯观万
  里之山河。”(此两句有旁若无人之意。)后史官贬曹操
  建铜雀台,有古风一篇云:
    邺中山青水如练,老瞒雄据作宫殿。
    穷奢极多兴群怨,诈力欺天天肯眷?
    东风只与周郎便,云散烟飞事都变。
    铜雀台高春日转,二桥空锁芙蓉面。
    不似朝阳贮飞燕,英雄一去不复见,
    古瓦与人磨作砚。
  曹操刚才落笔,止写了两句,
忽有人报:……
毛本改为:
    曹操连饮数杯,不觉沉醉,唤左右捧过笔砚,亦欲作
  《铜雀台诗》。刚才下笔,
忽报:……
许多学者认为,演义中的诗赞都是后人添加的,不是罗贯中原文,阿鸯以为然。所谓的史官诗夹在其中,非常破坏整体结构。
  罗本中,前面曹操的“自明本志令”,是曹操在清醒状态下宣讲的,有枭雄欺世的嫌疑。或者说,曹操没有称帝,是理智战胜了欲望。此时,曹操“不觉沉醉”,要酒后吐真言了:“吾独步高台,俯观万里之山河。”有做帝王,一统天下之意,可惜被打断了,是被刘备、孙权给打断了。
  “拂笺写云:‘吾独步高台,俯观万里之山河。’曹操刚才落笔,止写了两句,忽有人报:……”深有意蕴,是罗贯中对曹操“自明本志令”的评价,或者说,是对曹操没有称帝真正原因的诠释。正是刘备、孙权的存在,才使曹操不能完成一统天下,进而称帝的愿望。如果刘备、孙权不存在了,既使朝廷内还有忠于汉室的人,也无法阻止曹操此时称帝了。
  毛本中,毛纶父子没能理解《铜雀台赋》中,“吾独步高台,俯观万里之山河。”是罗贯中对曹操在“自明本志令”中不想称帝的否定,而以为仅是没有完成的《铜雀台赋》中一句随意的废话。以毛纶父子一贯贬曹的作风,如果明白罗贯中是这样的用意,无论如何也不会把它删掉的,无奈,这父子俩比猪还笨。经过毛纶父子的删改,这层暗示便荡然无存了。


  如果说诸葛亮一气周瑜,还有为刘备夺得江陵的好处;那么,诸葛亮二气周瑜,除了使孙、刘关系进一步恶化,对刘备集团没有任何好处。
  当孙权听说东吴再一次被诸葛亮戏耍后,立即大怒,欲“倾国起兵去取荆州”;不过,最后被顾雍劝住了。顾雍能够劝住孙权的一个最重要理由是:“若知孙、刘不睦,操必使人勾结刘备矣。备惧东吴,必投曹操。若是投操,江南何日得安也?”这和诸葛亮一气周瑜后,鲁肃劝阻周瑜的理由如出一辙:“况刘玄德旧曾与曹操至厚,倘逼得紧急,献了城池,一同攻东吴,如之奈何?”孙权和周瑜显然也是认同了这个理由,才没有同刘备全面开战。这说明,东吴上下对曹操和刘备的关系,缺乏透彻而深刻的认识:曹操可以容纳天下所有的人,但绝没有再容纳刘备的可能了;而刘备也深知,他也绝不会再为曹操所接纳。
  此时,赤壁之战刚刚结束不久,曹操非但陆军损失惨重,军力尚未恢复;水军更是全军覆没,只能望江兴叹。对曹操和东吴来说,双方都是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如果东吴能够正确认识三方的关系,此时则正是攻灭刘备的最佳时机,就像官渡之战前,曹操东征徐州刘备一样。一旦等曹操军力恢复,刘备在荆州立稳脚根,孙权再想收回荆州,就只能等待下一次天下有变了。后来孙权虽然得到了荆州,却永久性地丧失了夺取益州的机会,并由此奠定了东吴终将灭亡的格局。可惜,孙权手下没有郭嘉。本回结尾,华歆到许都,从曹操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曹操是非常忌殚刘备的,也是非常乐于看到孙、刘互攻的。(文革时,流行一句话:“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赞成。”历史早已证明了这句话的荒谬性,希望不要再用这样的逻辑,来证明孙权攻击刘备是错误的。一个政治集团应该做什么,只取决于是否有利于自己,而不是对立集团的态度。)
  东吴对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关系之所以缺乏正确的认识,很重要的原因是,东吴和中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对曹、刘之间的关系演变缺乏亲身感受的人。曹、刘双方由于亲身经历,各自都对双方之间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们不会想到第三方却看不清这种关系,以为天下人人都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是水火不相容。诸葛亮屡次恶化同东吴的关系时,也同样不会想到,东吴方面对曹、刘之间的关系会有这样错误的认识,并因为这个原因而没有同刘备大打出手。也就是说,在演义中,诸葛亮不断恶化同东吴的关系,而没有受到东吴的倾力攻击,实属侥幸。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的策略是东和孙权,而在实际操作中,诸葛亮却又在不断地破坏这种既定的策略,根本原因是来自于“隆中对”的先天缺陷。刘备要以荆州为基业,孙权同样视荆州为东吴之屏障,两条狗抢一块肉,怎么能不打架?
  刘备再也没有投靠曹操的可能了,这是为所有三国读者所认同的。演义中,罗贯中却让鲁肃、顾雍,一再提及这个常识性的错误,目的就是在提示读者,东吴对曹、刘之间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进而让读者明白东吴对刘备所采取的策略是错误的。


  在本回中,罗贯中用极精准的语言描述了和一段极精彩的骑射比试。
  骑射水平最低的当然是曹休。曹休首先没有从技术上完成“拈弓”的动作,而是早早地把弓拿在手里。然后,“曹休飞马,往来奔驰三遭”,这其实是在适应、寻找和调整状态。最后“扣上箭,拽满弓”,扣箭的动作有迹可寻,说明扣箭的动作太慢;能让人看到“满弓”的状态,说明瞄靶的时间太长。曹休虽然射中红心,但整体技术乏善可陈,所以射前众人“无不称贺”,射后反倒无人“喝彩”了。
  “聘拈弓纵马,一箭正中红心。”文聘只有“拈弓”的一个动作有迹可寻,而扣箭、瞄靶都是瞬间完成,也就是说,文聘随手一箭,即中靶心。文聘的水平无疑比曹休高出甚多,也许文聘的水平不止于此,只是针对曹休扣箭和瞄靶的技术。
  曹洪出场,“拽满雕弓,一箭也中红心。”虽然“拈弓”、“扣箭”的动作完成的很好,但却有“瞄靶”的动作。所以,曹洪的水平没有高过文聘,但却获得了“众皆喝采”的效果,因为曹洪是宗族将领;文聘高出曹休甚多,却无人“喝彩”,因为文聘是外枝将领。
  “郃飞马翻身,背射一箭”,张郃的“拈弓”、“扣箭”、“瞄靶”皆是瞬间完成,人们还没有看清这些动作,箭就已经飞了出去。张郃不但基本技术高于前面三人,而且还是“翻身背射”,水平无疑高出前面三人一大截,因为是外枝将领,结果再次无人“喝彩”。
  “渊骤马到界口,扭头回身,一箭射去,正在四箭当中。”夏侯渊的基本动作与张郃一般,但准确程度高出前面四人;不过“扭头回身”的动作不如张郃的“飞马翻身”。所以,夏侯渊的水平大致和张郃的水平相当,但却获得了“众皆喝采”的效果。
  前面,张郃的技术动作已经无法逾越了,所以,夏侯渊只能在准确性上进一步做文章了。针对夏侯渊的准确性,徐晃则“拈弓搭箭,一箭遥望柳条射之”。徐晃放弃了所有技术动作的表演,所以,“拈弓”、“扣箭”、“瞄靶”都变得有迹可寻了,但这却叫做“百步穿杨”,是箭法的最高境界。可惜,徐晃是外枝将领,再次是无人“喝彩”。
  有的读者可能要说了,你分析的那么热闹,其实罗贯中写的时候,可能根本就没想那么多,阿鸯以为不然。罗贯中不同于普通文人,是有过实际军旅生涯和战争阅历的人,深谙军中之事;古人行文本就远比今人严谨,更何况罗贯中是文学大师。所以,演义中的每句话,都是非常精准和讲究的。毛纶父子对演义的修改,本意也是要使演义的行文更严谨、更合逻辑,但由于父子二人阅历苍白,理解力低下,见识浅薄,反而将原文改得一塌糊涂。

  在演义中,箭法神奇的还有太史慈、吕布、黄忠、赵云。
  北海城外,“慈倚枪,拈弓搭箭,八面皆射之,射死数百人,应弦落马,贼皆退回。”太史慈的射速恐怕是天下无二了。吴城下,太史慈一箭射穿城上裨将左手,吓得严白虎弃城而逃,震慑效果三国无双。
  吕布辕门射戟,虽然是立射,但辕门离中军一百五十步,距离超远,三国中也只有吕布做得到。吕布身高一丈,提纪灵如童稚,力大臂长,弓硬箭长,动能=力×距离,所以,这是吕布独有的优势。用“百步穿杨”,和箭法最高境界,已经不足以形容吕布的箭法了。吕布一箭而罢十万雄兵,其作用无人能及。
  黄忠正射云长盔缨,虽然目标是运动的,但由于黄忠前两次都是虚射,到第三次才是实射,云长赤兔马快,距离黄忠已经是非常近了。
  赵云射断拽篷索,但文中交待:“看看至近,赵云拈弓搭箭。”船虽然也是晃动的,但剧烈程度显然要比云长的盔缨不如。蓬船是一个巨大的整体,晃动起来有很大的惯性,容易预计篷索的运动位置;而云长的盔缨则是完全随机运动。所以,在瞬间瞄靶和放箭瞬间的把握上,黄忠的难度是赵云没法比的。

  阿鸯以为,在放箭瞬间的把握上,是最难的环节,黄忠放开箭的时间误差哪怕只有0.1秒,也不会射中随机运动的盔缨。演义中,箭法第一应该是黄忠,吕布只能屈居第二,太史慈屈居第三。为什么说屈居?因为史书上只有吕布和太史慈的神箭,吕布老大,太史慈老二。
  

  此次比试骑射,曹操作了很奇怪的一件事,“武官分为两队:曹氏宗族俱穿红,外枝将士皆穿绿;”而曹操自己却“身穿绿锦罗袍”。曹操这样将宗族将领和外枝将士截然分开,在大众眼里,曹操似乎有宠爱本族将领的用意。按道理,曹操自己应该“穿红”,但曹操不“穿红”,反而“穿绿”。这个极强的暗示,使聪明的将领明白了曹操的真正用心:曹操希望外枝将领的风头压过宗族将领。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曹操要炫耀武力,向天下昭示他有夺取天下的力量,只有外枝将领没有顾忌,才能充分展示曹军的全盛武力。但更重要的还是,曹操要向天下人展示,他有包容天下的胸怀。这也是徐晃和许褚悍勇斗狠、无礼越规后,曹操非但没有大怒责罚,反而大喜的原因。文聘、张郃、徐晃敢于技压宗族将领,许褚敢于无理取闹,就是因为他们明白了曹操的用意。优秀的下属都能及时领会领导的用心;平庸之辈不但本事碌碌,常常马屁也拍不到点上。



  曹操让文官赋诗。演义中,王朗是个庸才加马屁精,他的那首诗无非是说曹操可以称帝,当然诗是由罗贯中代笔的,罗贯中也不会替庸才作什么好诗,我们就不去谈它了。钟繇不同于王朗,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演义中,都是非常有见识的能臣,不会在曹操还不能称帝时,为了献媚而鼓动曹操取代汉室,为了自己得宠却损害了整个集团的利益。所以,钟繇的诗表面上是写景和称颂曹操的丰功伟绩,实际上是提醒曹操现在还不是取代汉室的时候。
  “铜雀台高按上天”,表面上是描写铜雀台的宏伟壮丽;内涵是说曹操的功绩虽大,却是在尊奉汉室的大旗下取得的。
  “凝眸览遍旧山川”,内涵是说我们应该认清目前的形势,仍然还是没有统一的天下。
  “栏干屈曲留明月,窗户玲珑压紫烟。”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写人心。比如,比试骑射时,众人只为宗族将领喝彩,不为外枝将领喝彩,性质是属于“栏干屈曲”和“窗户玲珑”,但心中对汉室还是有所留恋的。
  “汉祖歌风空系筑,楚王戏马谩加鞭。”表面上是称颂曹操有刘邦的胸怀和项羽的善战。但是联系刘邦“大风歌”的内容,和霸王别姬唱歌时的处境,就不难明白,是告诉曹操现在还不是取代汉室的时候,和可能产生“四面楚歌”的后果。(刘邦一统天下后,九江王英布造反,刘邦平定了英布的叛乱后,路过故乡,与家乡父老同欢时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守四方。”刘邦已经平定了天下,尚且忧虑天下的安定;何况曹操还没有平定天下。)
  “主人盛德齐尧舜,愿乐升平万万年。”表面上是颂德;实际上是说,只有条件具备时,再取代汉室才会平安无事。
  当然,钟繇的诗也是罗贯中代笔的,诗意的深邃,阿鸯以为,旷世罕有,也许是阿鸯见少识陋,没见过佳品。演义中大量的赞诗,其水平比起这首诗来,差距甚远,由此可见都不是罗贯中的作品。阿鸯以为,罗贯中作诗的水平不在李、杜之下,只不过,罗贯中不好这一口。

  曹操的“自明本志令”,主题就是一句话:我没有取代汉室的想法。那么,罗贯中对曹操的“自明本志令”是怎么看的?罗贯中用下面的情节,为曹操的“自明本志令”作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注解:
     拂笺写云:‘吾独步高台,俯观万里之山河。’曹操
  刚才落笔,止写了两句,忽有人报:……

所报正是刘备和孙权之事。
  曹操不是没有称帝的想法,只不过是因为刘备和孙权的存在,才没有完成称帝的愿望。

[ 本帖最后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2-23 06:47 编辑 ]
作者: ptcn    时间: 2007-2-23 15:21



QUOTE:
            曹操大宴铜雀台

精彩!太精彩了!

我说2点:

1)老罗的那首诗,我也认为是最好的(居然是出在一本小说里,而且还被毛腐儒删了,以致几乎没能传世)。其中“留明月”和“压紫烟”也应该是很明确的意思,不知文兄以为如何?

2)唯不太认同文兄楼上对曹、孙、刘三家关系的评论。

但对文兄的本章评论,我实在只能是佩服。

[ 本帖最后由 ptcn 于 2007-2-23 15:30 编辑 ]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2-24 04:32     标题: 多谢各位仁兄支持

多谢各位仁兄支持。

恭贺乌鸦老弟开山立派,就任掌门。
“南飞的回复阿鸯哥哥就直接无视了~!!也不转过来~”
乌鸦到处飞,我要是转贴,那该多奇怪。

回轮回兄:
网上原本没有嘉靖本的演义,所以,开始时主要目的是录入。现在主要目的是想说明毛本修改的拙劣。千古名著,却是劣本行世,这是首先要改变的状况。



感谢ptcn兄的支持,明月和紫烟可能代表的是已经没落的汉室。
作者: 轮回    时间: 2007-2-25 10:21     标题: 回复 #153 气概文鸯 的帖子

呵呵,我很有幸,读的第一本三国就是上海古籍《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 小马828    时间: 2007-3-11 07:45

我想文鸯要是能把三国演义再重新扭转回去,吸收毛本的优点,那当真是功德无量。

以后全世界流行的将是新版三国演义,而毛本则被淘汰。、

想想真让人激动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3-21 04:06     标题: 多谢各位仁兄支持

ljm0915 兄、小马、轮回兄支持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3-21 04:07     标题: 诸葛亮三气周瑜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12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诸葛亮三气周瑜


  曹操闻之大喜,遂问其计。程昱曰:“东吴倚仗者,周瑜也。丞相就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留华歆在朝重用之;瑜必自与刘备为仇敌矣。乘此相并,却作良图。”操曰:“仲德之言,正合孤意。”当日召华歆上台,重加赏赐,封为大理寺少卿。程昱曰:“丞相在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未尝动心;今闻刘备得了荆州,何以惊耶?”操曰:“刘备人中之龙也,平生未尝得水;今得荆州,如困龙而入大海。孤安得不动心哉!”即日颁诏,加周瑜为总领南郡太守、程普江夏太守,命使起程。文武尽醉。筵散,操回许都。
  使命径至东吴,周瑜、程普各受其职。瑜自领南郡,更思向日之仇,如何不报?遂上疏与吴侯,令鲁肃去取荆州。孙权唤肃曰:“当初汝保荆州来,今日刘备又是我妹夫,迁延不还,等待何时?”肃曰:“文书上明白写着,得了西川便还。”权叱曰:“只说取川,到今又不动兵,不等老了人!”肃曰:“某愿取之。”遂辞下船,投荆州而来。
  却说玄德与孔明在荆州广聚粮草,调练军马,远近之士多有归之。忽报鲁肃到,玄德问孔明曰:“子敬此来何意?”孔明曰:“昨者,孙权表主公为荆州牧,此是惧曹操之计。操封周瑜为南郡太守,此是令俺自相吞并之意也。他使两处兴兵,于中便来取事。今鲁肃此来,又是周瑜既受太守之职,又要夺荆州之计。”玄德曰:“如何抵对?”孔明曰:“若肃提起荆州之事,主公放声大哭。将
·536·
自哭到悲切之处,亮自出来解劝。”计会已定,远接鲁肃,来到堂上,谦让坐次。肃曰:“今日皇叔做了东吴女婿,即是鲁肃主人,如何敢坐?”玄德曰:“如何太谦?”只念旧交,让肃坐于侧。茶罢,肃开言曰:“今奉吴侯钧命,专为荆州一事而来。自借许多时了,未蒙见还。今日既然结了亲眷,合宜交付最好。”玄德闻知,掩面大哭。肃大惊曰:“皇叔何故如此?”玄德哭声不绝。孔明从屏风后出曰:“亮听之久矣。子敬知吾主人哭的缘故么?”肃曰:“某实不知。”孔明曰:“有何难见?当初我主人借荆州时,许下取得西川时便还。仔细想来,益州刘璋是我主人兄弟,一般都是汉朝骨肉,若要兴兵去取他城池时,恐被万人唾骂;若要不取,还了荆州,何处安身?若不还时,于舅舅面上不好看。事实两难,因此泪出痛肠,只得恸哭。”孔明说罢,耸动玄德衷情,真个捶胸顿足,放声而哭。鲁肃起身劝曰:“皇叔且休烦恼,与孔明从长计议。”孔明曰:“有烦子敬回见吴侯,勿惜一言之劳,将此烦恼情节,恳告尊亲,再容几时。”肃曰:“倘吴侯不从,如之奈何?”孔明曰:“吴侯既以亲妹娉嫁皇叔,安得不从乎?望子敬诚为之。”鲁肃是个宽仁长者,见玄德哀痛至甚,只得应允。玄德、孔明拜谢。
  宴毕,送肃下船。径到柴桑,见了周瑜,尽言其事。周瑜顿足曰:“子敬又中诸葛亮之计也!当初刘备依刘表时,常有吞并之意,何况西川刘璋乎?似此推调,未免累及老兄矣。吾有一计,使诸葛亮不能出吾计。子敬便当一行。”肃曰:“愿闻妙策。”瑜曰:“子敬不必去见吴侯,再去荆州对刘备说,既然吴侯结为亲眷,便是一家;若不忍去取西川,我东吴起军发马去取。取得西川时,以为嫁资,却把荆州交还东吴。此计如何?”肃曰:“西川迢递,取之非易。都督此计,莫非不可?”瑜笑曰:“子敬真长者也。你道我真个去取西川与他?非也。只以此为名,实欲去取荆州,
·537·
且教他不做准备。东吴军马收川,路过荆州,刘备必然劳军,就问他索要钱粮。兵到城下,一鼓平收,雪吾之恨,解足下之祸。”鲁肃拜辞,再往荆州来。玄德忙与孔明商议。孔明曰:“必是不曾见吴侯,只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计又来。但说的话,主人只看我点头,满口应承。”计会已毕,接鲁肃入。肃曰:“某回见吴侯,把皇叔言语尽情禀了。吴侯甚是称赞皇叔仁德,遂与诸将商议,起兵发马,替皇叔收川。取了西川,却换荆州。想念爱亲之故,以此为嫁资。但军马经过,却望应付些钱粮。”孔明听了忙点头曰:“非亲不解其祸,难得吴侯好心!”玄德拱手称谢曰:“此皆是子敬之赠,一言称谢难尽!”孔明曰:“如雄师到日,即当远远犒劳。”鲁肃暗喜,自回。玄德问孔明曰:“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周郎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玄德又问如何,孔明日:“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来取荆州也。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便就杀入城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玄德曰:“如之奈何?”孔明曰:“主公宽心,便收拾窝弩,以擒猛虎;安排香饵,以钓鳖鱼。等周瑜来到,他便不死,也九分无气。”唤赵云听了计:“如此如此,其余我自有摆布。”玄德大喜,自作准备。
  却说鲁肃回见周瑜,说玄德、孔明欢喜一节,准备出城劳军。瑜大笑曰:“原来今番也中吾计!”便教鲁肃诉禀吴侯,差人交割城子,并遣程普引军接应。周瑜此时箭疮结了白痂,脓水无出,身躯无事,调遣甘宁为先锋,自与徐盛、丁奉为第二,凌统、吕蒙为后队,水陆进兵五万,望荆州而来。周瑜自在船中,时复欢笑,以为孔明中计。水军二万五千人迤逦进发,前军至夏口。周瑜问:“前面有远接之人否?”人报皇叔使糜竺来见都督。瑜唤至,问劳军如何。竺曰:“主公皆准备下应付钱粮,陆续起运。”瑜曰:“皇叔
·538·
何在?”竺曰:“荆州城门外相等,与都督把盏。”瑜曰:“今为汝家事,劳军之礼,休得轻易。”糜竺领了言语先回。战船密密排在江上,依次而进。看看至公安,并不见一只军船,又无一人远接。周瑜在那军中,趱上船只,离荆州十余里,只见江面上静荡荡的。哨探的回报:“荆州城上插两面白旗,并不见一人之影。”周瑜教船傍岸。瑜上岸乘马,带了甘宁、徐盛、丁奉一般军官,皆上马随行,虎贲千余人,遥望荆州来。到城下,并不见动静。瑜勒住马,令前军叫门。城上守门将军问曰:“是谁?”吴军答曰:“是东吴周都督亲自在此。”忽一声梆子响,白旗倒处,两面红旗便起,城上军一齐都竖起枪刀。敌楼上赵子龙出曰:“都督此行,端的为何?”瑜曰:“吾替汝主取西川,何相罔耶?”子龙答曰:“孔明军师已知都督‘假途灭虢’之计,故留赵云在此。吾主公有言:‘孤乃汉朝皇叔,安忍背义而取川乎?若汝端的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瑜闻之,勒马便回。一人打“令”字旗于马前报曰:“左右探得四路军马一齐杀到:关某从江陵杀来,张飞从秭(音子)归杀来,黄忠从公安小路杀来,魏延从孱(音川)陵小路杀来,四路正不知多少军马。喊声远近震动百余里,皆言要捉周瑜。”瑜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未知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539·


以下为气概文鸯注:

  罗本中,程昱先问:“丞相知华歆来意否?”待华歆的事处理完毕后,才问曹操“何以惊耶?”
  毛本中,程昱置华歆出使之事于不顾,先问曹操“何以惊耶?”,然后才理会华歆的事。
  问曹操“何以惊耶?”,这属于聊闲嗑;处理华歆出使,这是办正事。毛本中,程昱放着正事不出主意,却先扯蛋,这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做法,只有那些看不出个眉高眼低的书呆子,才会干这种招人烦的事。


    当日召华歆上台,重加赏赐,封为大理寺少卿。……
  即日颁诏,加周瑜为总领南郡太守、程普江夏太守,命使
  起程。文武尽醉。筵散,操回许都。
毛本改为:
    遂召华歆上台,重加赏赐。当日筵散,操即引文武回
  许昌,表奏周瑜为总领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封华
  歆为大理少卿,留在许都。
罗本中,此时的曹操,连形式上都懒得去摆汉献帝了。以此更证明曹操的“自明本志令”乃欺世之语。
  毛本中,曹操还蛮把汉献帝当回事。


    玄德曰:“如何太谦?”只念旧交,让肃坐于侧。
毛本改为:
    玄德笑曰:“子敬与我旧交,何必太谦?”肃乃就坐。
无论是为鲁肃索要荆州,还是为大哭酝酿情绪,刘备都是“笑”不出来的。


    鲁肃拜辞,再往荆州来。
毛本改为:
    鲁肃大喜,便再往荆州来。
鲁肃自己就知道,周瑜取西川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鲁肃肯定也知道,这种借口很难骗过刘备和诸葛亮。所以,鲁肃在听到周瑜的计策后,心里应该处于狐疑状态中,只是自己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根本不会为此而“大喜”。


    肃曰:“某回见吴侯,把皇叔言语尽情禀了。吴侯甚
  是称赞皇叔仁德,遂与诸将商议,起兵发马,替皇叔收川。
  取了西川,却换荆州。想念爱亲之故,以此为嫁资。但军
  马经过,却望应付些钱粮。”孔明听了忙点头曰:“非亲
  不解其祸,难得吴侯好心!”
毛本改为:
    曰:“吴侯甚是称赞皇叔盛德,遂与诸将商议,起兵
  替皇叔收川。取了西川,却换荆州,以西川权当嫁资。但
  军马经过,却望应些钱粮。”孔明听了,忙点头曰:“难
  得吴侯好心!”
周瑜让鲁肃再来荆州对刘备说,东吴愿意替刘备取西川;但周瑜并没有嘱咐鲁肃,只说是孙权的意思,不要提及周瑜。是鲁肃自己觉得,如果说是周瑜愿意替刘备去取西川,这事很难让刘备信以为真,所以,鲁肃特别突出是孙权想要这样做。既使如此,鲁肃自己都觉得还是难以令人信服,才又补充了一条理由:“想念爱亲之故,以此为嫁资。”也正是诸葛亮那句“非亲不解其祸”,使得鲁肃相信,终于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
  毛本中,把鲁肃表现的非常愚蠢。鲁肃自己都不相信周瑜会去取西川,竟傻到认为诸葛亮和刘备会轻易相信。


  后人有诗叹云: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
    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毛本增加。


    便教鲁肃诉禀吴侯,差人交割城子,并遣程普引军接
  应。
毛本改为:
    便教鲁肃禀报吴侯,并遣程普引军接应。
罗本中,“差人交割城子”,表现了周瑜的极度自信,以为荆州已是囊中之物。


    水军二万五千人迤逦进发,前军至夏口。
毛本改为:
    前军至夏口,
前文有“水陆进兵五万”,此处“水军二万五千人”,另外一半应该是陆军,是周瑜吸取上次追击刘备时,都是水军而在岸上吃了亏。


    竺曰:“主公皆准备下应付钱粮,陆续起运。”
毛本改为:
    糜竺曰:“主公皆准备安排下了。”
前文“瑜唤至,问劳军如何。”是需要糜竺具体回答如何安排的。
  毛本中,糜竺的回答等于什么也没回答。


    周瑜教船傍岸。瑜上岸乘马,带了甘宁、徐盛、丁奉
  一般军官,皆上马随行,虎贲千余人,遥望荆州来。
毛本改为:
    瑜心疑,教把船傍岸,亲自上岸乘马,带了甘宁、徐
  盛、丁奉一班军官,引亲随精军三千人,径望荆州来。
“看看至公安”后,一路的状况,周瑜应该察觉到了情况的异常;但此时距荆州城已是近在咫尺,周瑜不甘心就此返回,要亲自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基于上次水军都是步行,被刘备军赶的十分狼狈,此次周瑜带的全是骑兵。
  毛本中,毛纶父子不能理解周瑜的用心,把罗本中的“皆上马随行,虎贲千余人”,改成了“引亲随精军三千人”,模糊了随行都是骑兵的特殊交代。


    吴军答曰:“是东吴周都督亲自在此。”忽一声梆子
  响,白旗倒处,两面红旗便起,城上军一齐都竖起枪刀。
毛本改为:
    吴军答曰:“是东吴周都督亲自在此。”言未毕,忽
  一声梆子响,城上军一齐都竖起枪刀。
罗本中,“白旗倒处,两面红旗便起”,阿鸯猜测,这是传递给城外的信号。后文有“一人打“令”字旗于马前报”,这句话很奇怪,通常情况下,应该是“吴军探马来报”,这样既简洁又明了。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这般啰嗦?啰嗦的背后,是罗贯中的狡猾:“我可没说那‘打“令”字旗’的就是吴军的探马。”所以,阿鸯猜测,这‘打“令”字旗’的乃是诸葛亮派人装扮的,至于“四路军马一齐杀到”,“喊声远近震动百余里,皆言要捉周瑜。”也都是子虚乌有,用来吓唬周瑜的。有的读者可能要问,诸葛亮为什么要吓唬周瑜,而不玩真的?因为此次与上次不同,周瑜是有备而来,五万军中有一半是陆军,一旦开战,只会两败俱伤。既然不想真打,最好就不要调动大军,因为大军的集结与调动是要耗费钱粮的。诸葛亮极好精打细算,当然是能省则省了。



  围绕本回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一个“何”字,理解本回的关键是要理解问话者的真实用心。

  上回结尾处,曹操一高兴,酒就喝的有点高了。偏巧,华歆此时出使来到铜雀台,程昱一看,丞相正处于“醉酒驾车”的状态,担心曹丞相“酒后肇事”,不得已,只得出言想问:“丞相看到前面的陷阱了吗?”曹操醉眼朦胧:“没看到。”程昱:“@$︿%¥#~~”曹丞相酒喝大了,脑子不大灵光,指着陷阱问:“那你说怎么办?”程昱:“@$︿%¥#~~”曹操很高兴,举箸而食,食不能入口,怪曰:“孤口何在?咦!原在仲德面上。”
  待处理完华歆之事,程昱见曹操渐渐酒醒,恐丞相为“手脚慌张”有失颜面,遂明知故问,用意却在“丞相在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未尝动心。”众人恍然大悟,岂能让丞相一人酒后出丑,遂乃“文武尽醉”。(这次铜雀台上的宴会,属官宴性质,相当于现在的国宴,与会者通常是不能喝醉的。)拍马屁要让被拍者感到舒服之外,还要让在场所有的人意识不到这是拍马屁,这才是马屁的最高境界。声明一点,不是所有的马屁都有害,马屁也不是坏人的专利。或者用好听一点的话说,程昱是在维护领导的尊严和威信。

  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程昱问曹操“何以惊耶?”是明知故问,缺少说服力。是这样的,如果这话不是由程昱问的,而是由别人、其他任何人来问,说他是明知故问,都会没有说服力。唯独程昱问,则肯定是明知故问。
  刘备第一次投奔曹操时,是荀彧和程昱,不惜让曹操担上害贤的名声,劝曹操杀掉刘备,以绝争夺天下者。“青梅煮酒”后,刘备借口截击袁术,率军脱离曹操的控制。是郭嘉和程昱,急急赶来劝谏,不可放走刘备。当曹操以刘备学圃,“青梅煮酒”时畏雷,说刘备非成业之人时,是程昱立即揭破了刘备的伪装。在曹操集团中,程昱是对刘备认识最深刻的人。此时,分析出华歆出使的目的,并立即提供出破解之法的,还是程昱。这说明,程昱对刘备问题深有研究,之所以深有研究,是认为刘备的威力和危害最大。曹操“手脚慌乱”,是因为曹操深知刘备得到荆州的厉害;曹操知道厉害,对刘备认识最深刻的程昱更知道厉害。程昱看到曹操“手脚慌乱”,不是先问曹操为什么“慌乱”,而是立即先为曹操出主意,这本身就说明程昱理解曹操“慌乱”的缘由。
  演义中,罗贯中这种严密而深远的铺排,绝非毛纶父子之流所能理解。所以才有将原文程昱先出主意,后问曹操“何以惊耶?”,篡改成了程昱先问曹操“何以惊耶?”,后为曹操出主意。毛纶父子之流如此颠倒后,原文所含意蕴顿时荡然无存。

  只有醉了的人(曹操),才是真的发问;没醉的人(程昱)是明知故问。罗贯中以此提示读者,刘备是清醒的,他不停地问,是别有用心,明知故问。

  孙权问鲁肃,荆州何时能还,这又是明知故问。待鲁肃回答后,“权叱曰:……”像周瑜、鲁肃这样的人,孙权通常是不能斥责他们的;就像刘备不能斥责关羽,曹操不能斥责荀彧一样。这个道理孙权当然知道,否则孙权就不配成为君主了。孙权是为了配合周瑜,“遂上疏与吴侯,令鲁肃去取荆州。”周瑜还没有天真到认为鲁肃能把荆州要回来,目的是为他的“假途灭虢”之计先做个铺垫。鲁肃乃诚实君子,若以实情相告,鲁肃可能未必会演戏,反而会在刘备面前露出马脚。做为君主,要了解臣下所能、所不能,孙权可谓得之矣。鲁肃在遭孙权斥责的当时,可能会很伤心,但随着周瑜“假途灭虢”之计的实施,鲁肃自会明白,孙权的斥责不过是演戏而已,心情自会释然。

  刘备听说鲁肃将到,便问诸葛亮:“子敬此来何意?”这又是明知故问。然后又问诸葛亮:“如何抵对?”这还是问的多余,当然只能赖着不还,连周瑜、孙权、鲁肃都预料到了刘备会以西川为借口,刘备还能想不到这个现成的理由?另外,在本段开头有“却说玄德与孔明在荆州广聚粮草,调练军马,远近之士多有归之。”说明刘备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不怕东吴翻脸,也知道东吴不敢公然翻脸。但是,赤壁之战,东吴对刘备有再生之德于前,南郡易手,刘备又与鲁肃协议于后。于情于理,刘备若公然放赖,都会令素以仁义示人的刘备,在形象上大受损害。刘备既不想还荆州,又不愿破坏自己的光辉形象,就只能装傻充愣、故作愚昧,把坏主意让给诸葛亮来出了。刘备这样做,至少可以给世人留下一个肚里没有坏水的印象,世人会以为刘备还是很厚道的,不厚道的只是诸葛亮。

  最后,敌楼上赵子龙出曰:“都督此行,端的为何?”这是最明确的明知故问,是罗贯中为围绕本回的所有问话,特意设置的提示。

  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周瑜虽不曾使过什么“假途灭虢”之计,但确实曾于此时(赤壁之战后两年,建安十五年未,公元二一零年。)欲自江陵取西川,在由京城返回江陵途中,病卒于巴丘。真正想使“假途灭虢”之计的是孙权。孙权派人联络刘备,说要共取西川。荆州主簿殷观分析,孙权可能会乘刘备军主力远离荆州时,在后面偷袭荆州。刘备采用殷观的建议,赞成东吴征蜀,但却借口“新据诸郡,未可兴动。”不肯共同起兵;并料定东吴不敢独自取蜀。孙权果如殷观所料,再不提征蜀之事。 
  《献帝春秋》记载了此事的另一种说法。孙权要与刘备共取西川,派人送去说辞。刘备不听,反而派人下说辞劝阻孙权,其说辞内容大致就是演义下一回中,诸葛亮给周瑜的书信。孙权不听劝阻,派遣宗弟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对比历史,不难看出,演义中诸葛亮的折腾实在是多余。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4-17 04:51     标题: 诸葛亮大哭周瑜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13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诸葛亮大哭周瑜


  却说周瑜怒气充满肺腑,坠于地上,左右急救归船。苏醒,忽有人传报,说玄德、孔明在前山顶饮酒取乐。瑜大怒,咬牙切恨而言曰:“你道我取不得西川,吾誓取之!”正恨间,人报吴侯遣宗弟孙瑜到。瑜字仲异,乃孙权叔父孙静之子。周瑜接入,尽言其事。孙瑜答曰:“吾奉兄命,助都督一臂之力。”遂令催前军行。兵至巴丘(地名),人报上流有军,截住水路,乃刘封、关平也。周瑜大怒。忽又人报孔明遣人送书至。周瑜拆封视之。书曰:
    汉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致书于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
  亮自柴桑一别,至今恋恋不忘。闻足下欲取西川,亮以为
  必不可也。益州民强士险,刘璋暗弱,足可以自守。今欲
  举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收全功,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
  武不能善其后也。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或有
  愚人见操失利于赤壁,无复兴远伐之志矣。今操三分天下
  有其二,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安肯坐守中原而老
  王师乎?今孙将军兴兵远征,非长计也。倘操兵一至,江
  南齑粉矣!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
周瑜览毕,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吴侯。乃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何天命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事。”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大叹曰:“既生瑜,而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时建安十五年冬十二月初三日也。后史官有庙赞曰:
·540·
    慷慨知音律,风流有纪纲。气能吞汉国,力欲展吴邦。
    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三分夸俊杰,四海识周郎。
后宋贤吊周瑜诗曰:
    赤壁遗踪迹,青春有政声。胸谋如管仲,风味似陈平。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天命尽,谁不痛伤情。
又范石湖先生吊周瑜诗曰:
    年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周瑜。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功迹巍巍齐北斗,声名烈烈震东吴。
    青春年纪归黄壤,提起教人转叹吁。
又武成庙史臣赞曰:
    美哉公瑾,间世而生。于吴定霸,与魏争衡。
    乌林破敌,赤壁陈兵。所以玄德,谓瑜世英!
将传诗曰:
    赤壁功成一战劳,威名实可振刘、曹。
    蛟龙不是池中物,三复周郎还虑高。
又《咏史》诗曰:
    师行赤壁拒曹公,战舰无非用火攻。
    图备置吴功盖世,小桥风月属诗翁。
林迈《赤壁怀古》诗曰:
    武昌夏口吊周郎,两岸春风起绿杨。
    上竟霸图何日在?追思尘迹事难忘。
    吴宫花草埋幽径,魏国山河远夕阳。
    千古吟翁哀瘦马,诗成吟咏转凄凉。
  周瑜停葬于巴丘。众将将所遗书缄,遣人赍上,飞报吴侯孙权。权听得瑜死,哭绝于地。鲁肃等救醒。拆书视之,方知是荐
·541·
鲁肃代瑜领兵之事。书曰:
    瑜伏楮泣血顿首百拜,致书于主君明公麾下:窃以凡
  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心腹,遂荷荣任,统御兵马,
  志执鞭弭,自效戎行。先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
  事在掌握。至以不谨,忽有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益。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末展,不复奉
  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天下之事,而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
  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
  言也善,倘或言有可采,瑜死不朽矣。临楮不胜痛切之至。
  建安十五年冬十二月朔日上书。
孙权览毕,大恸而叹曰:“公瑾有王佐之才,今乃忽短命,孤何赖哉!”言毕,又哭曰:“既公瑾临危而独保鲁肃,孤何不从也。”随即便遣鲁肃为都督,总统兵马;便教“发灵柩回,孤当自接于半路”。
  却说孔明未知瑜丧于巴丘,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至晓,却白于玄德。玄德使人探之,果然死矣。玄德问孔明曰:“周瑜既死,还当如何?”孔明曰:“代瑜领兵者,必鲁肃也。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以吊丧为由,就寻贤士佐助主公。”玄德曰:“惧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何愁下者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来与周瑜吊丧。于路探听人报孙权已令鲁肃领兵,权扶柩回柴桑做好事。孔明径至柴桑,人报鲁肃:“刘皇叔遣孔明来,与周都督吊丧。”肃乃接入相见,礼毕。周瑜部将皆欲杀之,因见子龙带剑相随,不敢下手。孔明教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上而读祭文曰: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非不伤?我君实
·542·
  爱,酹(音类)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
  以交伯符;尚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际会风云;
  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
  讨虏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桥;汉相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主不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
  蒋干来说;府皆纳舌,事主终济。吊君弘才,文武筹略;
  迩迩小子,心寒胆落。昭君凛凛,公独谔谔;(音恶。张
  昭欲降曹,独周瑜不肯耳。)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
  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
  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
  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已哀泣,更皆泪涟。亮
  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操,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
  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
  真,冥冥寂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再无知音!
  呜呼痛哉!尚享。
孔明祭毕,伏地而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三军众将皆自言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观此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伤感,自思曰:“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因此再三敬劝孔明。后人有诗叹曰:
    龙卧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苍天既以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一幅祭文追往事,三杯酹酒诉交情。
    从前霸业归先主,犹有吞吴志不平。
  孔明辞鲁肃等回,却欲下船,一人道袍竹冠,皂绦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来吊孝,此是明欺东吴皆土木偶人耳!”掣所佩剑,要杀孔明。未知性命如何?

·543·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比通行本(毛本)的注:

    益州民强
阿鸯以为应该是:
    益州民强


下文是诸葛亮给周瑜的书信中的部分内容:
    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或有愚人见操失利
  于赤壁,无复兴远伐之志矣。今操三分天下有其二,欲饮
  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安肯坐守中原而老王师乎?今孙
  将军兴兵远征,非长计也。
倘操兵一至,江南齑粉矣!
毛本改为:
    曹操失利于赤壁,志岂须臾忘报仇哉?今足下兴兵远
  征,
倘操乘虚而至,江南齑粉矣!
在罗本中,诸葛亮在这里具体分析了曹操虽然赤壁战败,但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和要统一天下的雄心。历史上,刘备为制止孙权征蜀,曾给孙权下过一番说辞。罗本中,诸葛亮给周瑜的书信,内容和历史上的说辞基本相同。
  毛本中,给出的理由没有说服力。东吴的行动正是基于曹操赤壁战败,实力受损,毛本中没有就此进行剖析。毛纶父子两个坐地穷儒,自以为比历史上极富政治和军事阅历的杰出人物更有见识。


    时建安十五年冬十二月初三日也。
毛本删除。历史小说,重大事件的时间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二零八年冬。


毛本删掉了所有吊周瑜诗,仅留下面一首,并篡改之。
  后宋贤吊周瑜诗曰:
    赤壁遗踪迹,青春有政声。胸谋如管仲,风味似陈平。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天命尽,谁不痛伤情。
毛本改为:
  后人有诗叹曰:
    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权听得瑜死,哭绝于地。鲁肃等救醒。
毛本改为:
    权闻瑜死,放声大哭。
放声大哭”,就是扯着嗓门狂嚎,读者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什么形象?一个男人,一个有身份的男人,会有这种哭丧法吗!


    瑜伏楮泣血顿首百拜,致书于主君明公麾下:窃以凡
  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心腹,遂荷荣任,统御兵马,
  志执鞭弭,自效戎行。先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
  事在掌握。至以不谨,忽有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益。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末展,不复奉
  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天下之事,而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
  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
  言也善,倘或言有可采,瑜死不朽矣。临楮不胜痛切之至。
  建安十五年冬十二月朔日上书。

毛本改为:
    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
  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
  微躯已殒,遗恨何极!
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
  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
  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
罗本中,周瑜书信的内容基本是史籍原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演义中,周瑜实质上都是被孙权逼死的。以当时的情形,周瑜征蜀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这一点周瑜心里非常清楚。(历史上,周瑜主动请缨征蜀,关于这一点在后文整体解读时再详论。)无奈,孙权偏偏同意了周瑜的征蜀行动,一下子把周瑜逼进了绝路。(孙权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文详述。)周瑜进不能取蜀,退而无颜再见孙权,心中虽有万分忧愤,却不敢表露分毫,因为周瑜还要为自己的娇妻幼子留下后路。周瑜的这封信就是要将自己的不满隐藏起来,并让孙权见其忠心,使孙权能够善待其遗属。
  罗本中,周瑜的信大致是这样几层意思:
  首先,表明自己只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一门心思地只知道打仗,没有更多的想法;
  第二,认为征蜀很容易,表明不曾怀疑孙权逼迫自己;
  第三,病是天灾,不是人祸,以洗脱忧病的嫌疑;
  第四,致死还在想着征蜀的志向,使孙权坚信自己从没怀疑过征蜀的正确性,表明自己是死而无怨;
  第五,现在内忧外患未息,还需要替孙权卖命的人,为此,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得善待我的遗属;
  最后,面对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是谁劝孙权不要投降的?是鲁肃,当然,还有我周瑜,想想我的好处吧。


    孙权览毕,大恸而叹曰:“公瑾有王佐之才,今乃忽
  短命,孤何赖哉!”言毕,又哭曰:“既公瑾临危而独保
  鲁肃,孤何不从也。”随即便遣
鲁肃为都督,总统兵马;
  便教“发灵柩回,孤当自接于半路”。
毛本改为:
    孙权览毕,曰:“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
  孤何赖哉?既遗书特荐子敬,孤敢不从之。”即日便命
  肃为都督,总统兵马;一面教发周瑜灵柩回葬。
正是由于周瑜缺少才智,才导致荆州落入刘备之手。东吴打赢了赤壁之战,然而,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胜利果实,荆州,没有落入强大的东吴手里,反而落入了寄人篱下的刘备手中。这样的结果让孙权如何接受?孙权会怎样看待负责荆州方面的周瑜?
  罗本中,孙权说“公瑾有王佐之才”,是针对周瑜“绝笔信”中的“先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事在掌握。”表明周瑜有取蜀的能力,是要掩盖逼死周瑜的事实。如果孙权不是有此心病,首先应该感念的是周瑜对孙家的恩情和功劳,而不是什么才干。同样,荆州的丢失,鲁肃也无可推卸,也就是鲁肃也同样缺少“王佐之才”。正因为想到了才干的问题,孙权本不想让鲁肃接替周瑜;但是,孙权转念之间又同意了周瑜的推荐。孙权想到了什么?罗贯中给了读者一个一语双关性的提示:“临危”。表面上是说周瑜临死前;提示读者的却是,面临危难之时,鲁肃不会投降。孙权想起了赤壁之战前,投降派可能给他带来的灭顶之灾。
  毛本中,去掉了孙权说话中的间歇,抹煞了孙权的“活思想”。

    却说孔明未知瑜丧于巴丘,夜观天文,
毛本改为:
    却说孔明在荆州,夜观天文,


    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何愁下者乎?”乃
  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来与周瑜吊丧。于路探听
  人报孙权已令鲁肃领兵,权扶柩回柴桑做好事。
毛本改为:
    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
  乎?
”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赴巴丘吊丧。
  路探听得孙权已令鲁肃为都督,周瑜灵柩已回柴桑。
罗本中,“何愁下者乎”,目标明确,“下者”实指鲁肃。
  毛本中,“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与“瑜在之日,亮犹不惧”,属车轱辘话。周瑜虽死于巴丘,但肯定不会停柩于巴丘的,如果诸葛亮“下船赴巴丘吊丧”,会走冤枉路的。天下愚蠢者,莫过毛纶父子。


    孔明径至柴桑,人报鲁肃:“刘皇叔遣孔明来,与周
  都督吊丧。”肃乃接入相见,礼毕。
周瑜部将皆欲杀之,
毛本改为:
    孔明径至柴桑,鲁肃以礼迎接。周瑜部将皆欲杀孔明,
罗本中,周瑜部将明确知道诸葛亮是来吊丧的情况下,“皆欲杀之”,是对“猫哭耗子”的愤怒。结合祭奠后东吴众将的态度,更能彰显诸葛亮祭文的厉害。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非不伤?
  我君实爱,
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蒸尝!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尚义疏财,让舍以居。
  吊君弱冠,际会风云;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虏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桥;汉相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主不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府皆纳舌,事主终济。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迩迩小子,心寒胆落。
  昭君凛凛,公独谔谔;
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已哀泣,更皆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操,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真,冥冥寂灭。
  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再无知音!
  呜呼痛哉!尚享。
毛本改为: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
  我心实痛,
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
  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
  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罗本中,“让舍以居”,说的是孙坚在外征战时,孙策和全家迁到舒城投奔周瑜家,周瑜把大宅子让给孙策居住。毛纶父子不知道这个典故,以为原句不通,改为“让舍以民”。
  罗本中,“吊君弱冠,际会风云”,是说周瑜很年轻时就参加了孙策平定江东的行动。毛本中,改做“吊君弱冠,万里鹏抟”。(“抟”,盘旋。)夸大得不切实际。
  罗本中,“讨虏无忧”中的“讨虏”指孙权,“吊君壮力”,显然是为孙权服务时期。毛本中,改为“讨逆无忧”,“讨逆将军”是孙策的封号。孙策自身能征惯战,轮不到他人替忧。
  罗本中,“更皆泪涟”,周瑜是三军统帅,为周瑜流泪的不只是朋友。毛本中,“友为泪涟”,范围变狭窄了。


    自思曰:“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因此再三敬劝
  孔明。

毛本改为:
    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诸葛亮的演技,“奥斯卡”奖已不足以表彰其所能达到的境界。“三军众将”虽然皆被诸葛亮骗过:“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观此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那是因为“三军众将”没有亲耳听到周瑜要害诸葛亮的言论;但是,鲁肃却是深知“不睦”的内情,所以,鲁肃的想法不会与“三军众将”相同,而是在内心中增加了一分对周瑜的责怪。“因此再三敬劝孔明”,意思是鲁肃以为,只有自己知道当初周瑜要害诸葛亮的全部过程,诸葛亮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周瑜一直想害他。所以,鲁肃觉得“孔明如此悲切”有些不值。诸葛亮本不厚道,却骗得鲁肃以为诸葛亮很厚道。
  毛本中,“孔明自是多情”,诸葛亮不过是多愁善感而已,这不是诸葛亮此行要达到的目的。


    后人有诗叹曰:
      龙卧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苍天既以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一幅祭文追往事,三杯酹酒诉交情。
      从前霸业归先主,犹有吞吴志不平。

毛本改为:
    后人有诗叹曰: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孔明辞鲁肃等回,
毛本改为:
    鲁肃设宴款待孔明。宴罢,孔明辞回。
丧事期间,鲁肃不一定非要“设宴款待孔明”。而诸葛亮绝不会留下饮宴的,这会大大破坏诸葛亮费尽心机营造的悲情气氛,使诸葛亮的演出效果大打折扣。最后,这里毕竟是危险之地,夜长梦多,不宜久留。


    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来吊孝,此是明欺东吴
  土木偶人耳
!”掣所佩剑,要杀孔明。
毛本改为:
    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
  耶
!”
罗本中,“掣所佩剑,要杀孔明。”不合逻辑。赵云和五百军士就在旁边,怎会允许庞统掣剑?有学者指出,罗贯中的原文是不分回目的,回目乃后人所分。所以,这可能是后人加的“关子”。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4-17 04:53     标题: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周瑜没生诸葛亮的气

  至此,“三气周瑜”终于结束了,三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周瑜,也终于走到了他的人生尽头。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演义中,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阿鸯认为,这个思维定式是错误的。另外,阿鸯提醒读者注意,演义的正文中从未出现“三气周瑜”的字眼,这种字眼仅仅出现在章回标题中,而演义原本是不分回目的,也就是说“三气周瑜”的说法不是罗贯中的原创,是后人的理解和概括,这种理解和概括偏离了罗贯中的原意。

  现实中,两个集团之间的较量,负有指挥失利责任的人,无疑会郁闷和忧愁的,也许还会为此仇视对手,但不会为此而忌妒对手,更不会生对手的气。失利者的郁闷和忧愁主要来自于内部的压力,无法向上级交待,无法面对集团内的同僚和相关者。有道德心者会为给本集团造成的损失而内疚;自私者会为因责任将要失去的利益而心痛;虚荣者会为颜面扫地而忧愁;贪生者会为性命不保而恐惧。当忧惧无法排除时,失利的责任者就会被巨大的精神压力所击垮。而仇恨不会成为精神压力,只会成为行动的动力。现实中,从没有被外部敌手气死的,因此,罗贯中也绝不会把它搬到演义中。

  演义中,周瑜在诸葛亮面前的每一次失利,都会使周瑜忧愁如何向孙权交待,如何面对江东将士和父老。尤其是少年得志、一路顺风的周瑜,把面子看得很重,承受挫折的能力很低。在和周瑜的较量中,每当诸葛亮占据上风时,诸葛亮都不忘羞辱周瑜一番,目的无非是向众人炫耀自己的智慧,并从对他人的侮辱中获得快感,这种心理是极其阴暗和龌龊的。尤其是作弄了在江东素有才气英发之誉的周瑜,才更能显出他诸葛亮的绝顶高明。诸葛亮的作为,只会增加周瑜的仇恨,而不会生什么诸葛亮的气。(仇恨和生气的含义完全不同。解决仇恨的办法是给对方最致命的打击。生气是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如孩子不听话迷恋网游,家长能杀掉孩子解决问题吗?家长只能想办法让孩子不去网游,或者理解和认同孩子的行为。)


  周瑜的绝境

  接连失利的打击虽然让周瑜在精神上受到重创,但也许还不至于最后击垮周瑜。只要还有一线扳回局面的希望,周瑜也许还会顽强地拼争下去。不幸的是,孙权对周瑜已彻底失望,明明白白把周瑜推向死地,周瑜最后一个精神支柱倒掉了。

  在“假途灭虢”之计的一开始,周瑜和鲁肃就都非常清楚,此时东吴征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在刘璋主动“引狼入室”的情况下,刘备三年才平定蜀地。邓艾灭蜀后,蜀国旧将罗宪,在永安以二千亡国之兵,抵御由名将陆抗率领的数万欲乘人之危的吴军达半年之久。如果周瑜此时征蜀,正是“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后也。”更何况,周瑜征蜀的后路还全部掌握在心怀叵测的刘备手中(演义中)。

  在“假途灭虢”之计被揭破后,周瑜颜面上下不来,说了句想为自己找回颜面的话:“你道我取不得西川,吾誓取之!”但却是干打雷不下雨,只在那里发狠,却不肯催军前行。此时,周瑜多么希望能有个台阶下来,好打道回府。送台阶的人没等来,却来了个挖坑的。孙权派来了他的宗弟孙瑜。“周瑜接入,尽言其事。”周瑜多么想听到孙瑜说:“都督息怒,暂且回军,将息身体,再与吾兄从长计议。”然后便是众将皆来相劝,周瑜“就坡下驴”,回军也总算有些理由和颜面。没想到,孙瑜答曰:“吾奉兄命,助都督一臂之力。”孙权让孙瑜助什么力?是“就坡赶驴”,把“驴”直接赶下万丈深渊。周瑜只能“遂令催前军行”,向万丈深渊迈进了。周瑜健康状况如此之差,孙瑜却根本没有回军的意思,其用心昭然若揭。


  周瑜为什么要掩盖真相?

  如果就此攻蜀,最好的结果就是耗费无数钱粮,被刘璋大军堵截在川口,最后粮草不济而退兵,白白折损将士,虚耗国力,使东吴在竞争中,力量的发展落后于对手。恶果则可能是全军覆灭。无论怎样,周瑜都将成为东吴的罪人而身败名裂,没有任何侥幸的可能。

  “最后一根稻草”虽然彻底压垮了周瑜,但对周瑜来说,这样的结局却是最好的结果。周瑜不但可以避免身败名裂,还可以留下一个“爱岗敬业”的美名。周瑜虽然对孙权的无情心知肚明,也许非常伤心、甚至怨愤,但却不能有任何表露,既使不为自己打算,也要为家人打算。出于为自己身后事的考虑,周瑜给孙权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绝笔信,这封信替孙权遮饰了“卸磨杀驴”的行径,换来的是孙权非但不咎既往(详见后文),而且还有对周瑜的高度评价。

  诸葛亮和周瑜各为其主,无论使用什么手段,只要能使本集团获得利益,本都无可厚非。但,诸葛亮每当占据上风后,都要立即炫耀一番,甚至还要羞辱周瑜。此种行径,古今罕有。诸葛亮想通过挫折“名人”,迅速提升自己的名气。不过,想出名,也大可不必如此过份,能使周瑜在较量中不断处于下风,就已经足够了。诸葛亮太想出名了,以至于不择手段了。从诸葛亮随鲁肃出使江东,蓄意挑起舌战,到在周瑜军中,不断故意卖弄,刺激周瑜与其为敌,目的都是为了制造机会,以炫耀他的不凡。如果说旁人不清楚诸葛亮所作所为的目的,是因为他们不受其害(名誉没有受损),则不知其利(诸葛亮能从中得到什么);那么,周瑜一定非常清楚,诸葛亮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周瑜公开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岂不正中诸葛亮下怀。周瑜对诸葛亮恨之入骨,绝不会主动配合诸葛亮遂愿的。

  那周瑜为什么要说“既生瑜,而何生亮!”这不是公开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吗?很简单,为了转移视线,堵众将之口。诸葛亮给周瑜的信中,明确指出取蜀的不可行,将本来众人心中都明白的事,也只能心中明白的事,公开说了出来。但是,前面孙权却派孙瑜来助周瑜取蜀,众将不能不疑惑孙权到底是何居心。日后众口铄金,将周瑜的今日之死,与孙权的行为联系起来,使孙权无法遮饰逼死周瑜的真相。无法遮饰也就无需遮饰了,孙权破罐子破摔,直接寻起周瑜的不是来,周瑜的名声和遗属必将在劫难逃。所以,周瑜要给自己的死另外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我是斗不过诸葛亮才死的。没办法,两害相权取其轻,只好便宜诸葛亮了。再加上周瑜在“绝笔信”中说取蜀很容易,周瑜似乎很圆满地掩盖了他的死亡真相。


  孙权为什么要把周瑜逼入绝境

  所谓不咎既往,是指孙权不再追究荆州落入刘备之手的责任。

  东吴打赢了赤壁之战,然而,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胜利果实,荆州,没有落入强大的东吴手里,反而落入了寄人篱下的刘备手中。孙权会怎样看待负责荆州方面的周瑜?这样的结果让孙权如何接受?周瑜在战略上的失误和无能,以及他给东吴带来的巨大损失,使孙权认为周瑜已不适合继续担任统帅。但是,基于周瑜对孙家天高地厚般的恩情与功劳,孙权不能公然处理周瑜在荆州问题上的失误。

  演义中,周瑜在实施“假途灭虢”之计前,曾“上疏与吴侯,令鲁肃去取荆州。”在“上疏”中,周瑜肯定会把“假途灭虢”之计详细地告诉孙权。在向荆州进军途中,周瑜又“教鲁肃诉禀吴侯,差人交割城子,并遣程普引军接应。”所以,孙权很清楚,周瑜现在不是真的取蜀,现在也无法取蜀。但是,将士们不清楚这些,“假途灭虢”之计是东吴的最高军事机密,知道这个秘密的只有孙权、周瑜和鲁肃三个人。孙权玩的这手“顺水推舟”,虽能蒙住东吴众将士,但孙权、周瑜和鲁肃三个人心里都非常清楚,孙权这是“赶鸭子上架”,以达到“掘坑伏虎”的目的。

  如果在荆州失误出现后,周瑜主动引咎辞帅,虽然面子上难看些,(其实,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周瑜以为,只要不辞帅,就可保住面子。自欺其人罢了。)但不会落入无法摆脱的窘境,孙权也不会暗下黑手。究其根本,也是“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正因为鲁肃明白周瑜致死的真正内幕,又被“孔明如此悲切”所欺骗,以为诸葛亮在为周瑜的死而内疚,才“因此再三敬劝孔明”:其实周瑜的死不是你的错,你不必如此内疚,可这话我又不能和你明说,只好多劝你几句了。其实我不止伤心,还挺寒心的,合一块就是“伤感”,伤心加感冒(阿鸯胡诌)。


  关于“绝笔信”的说明

  这样解读演义中孙权和周瑜之死的关系,根据主要有三点。孙权因荆州问题对周瑜不满。周瑜原本没有取蜀的计划,孙权却派孙瑜来协助周瑜取蜀。周瑜给孙权的绝笔信,信中所传达出的信息。

  说到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瑜的“绝笔信”,并不是罗贯中在演义中特意为周瑜造出来的,而是史书上原本就有的。如果历史上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不是罗贯中在演义中所演绎的那样,(或者说不是阿鸯解读的那样)那阿鸯对“绝笔信”的解读肯定属于牵强附会。下面,阿鸯将从历史的角度上推演周瑜之死的真相。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4-17 04:55     标题: 周瑜“绝笔信”的背后

  周瑜“绝笔信”的背后

  历史上,周瑜的死是不是孙权逼死的?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人进行过这样的推测。网友乌鹊南飞3有篇贴子《掐死在摇篮中的“周瑜军团”》,作过这样的推测。乌鹊南飞3的立论基础是,孙权恐周瑜功高盖主、尾大不掉。本篇文章中,阿鸯的立论基础是,孙权不满周瑜在荆州问题上的战略失误,进而和周瑜产生国策分歧,起意换帅。


  战略错误

  历史上,赤壁之战后,由于曹操的水军全军覆没,荆州便成了东吴砧板上的肉。荆州最重要的战略位置是江陵,亦即南郡。为什么说江陵是关键,而不是北面的襄阳?襄阳周围河流浅狭,不利于东吴水军运作,既使东吴占领了襄阳,防守也会很困难。江陵南临长江,北带汉水,周围河网纵横,便于水军运作,不利于缺少水军支援的北军。东吴一旦占领江陵,即可隔断江南荆州诸郡,荆南四郡可不战而定。

  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江陵位于东吴上游,顺长江而下,可朝发夕至,对东吴的安全极具威胁。向西,是进入益州最便捷的出发地,是东吴“渐图巴、蜀”的基石。向南,由于隔断了荆南诸郡与北方的联系,可以牢牢控制南荆之地。向北,攻取襄阳,便可直取魏国的腹心。更重要的是,如果让魏国长期占据江陵,魏国就可以组建和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军,东吴的长江天险防线将不复存在,除了坐以待毙,便是束手投降。(曹操占领荆州后,贾诩劝曹操不要急于攻打东吴,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江陵是东吴必争之地。

  但是,在战略谋划上,必争之地却不一定是先争之地。下围棋时,目标确定后,先落那个子,后落那个子,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由于周瑜急于将江陵抢到手中,给了刘备可乘之机,让刘备抢先占领了荆南四郡。待周瑜血战拿下江陵后,孙权才发现战略布局出了问题。前面我们说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时,讲到过,江陵隔断了荆南四郡与北方的联系,此时,却也正好把刘备与曹操完全分开,也就是说,刘备想和曹操掐架都没法掐。现在是东吴独抗曹操。有了四郡之地的刘备,也从小猫变成了老虎,将大军屯集在与江陵仅有一江之隔的公安,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江陵。史书记载,“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就是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刘备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要向外发展,而向外发展的唯一通道则是江陵。史书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就是刘备亲自跑到孙权面前,提出要借江陵。

  现在,我们站在周瑜的角度上,看一看周瑜的处境。赤壁之战,东吴与曹操是两只老虎逐鹿,小猫刘备只有看眼的份。东吴打跑了曹操,留下了荆州这只鹿。当老虎东吴回头要享受鹿肉时,却只得到了鹿头,小猫刘备早已吃饱了鹿肉,而且由于鹿肉营养丰富,小猫刘备还发育成了大猫刘备,不仅如此,大猫刘备还盯住鹿头不放,甚至肆无忌惮地向鹿头伸出了爪子。如果江陵再让刘备拿走,东吴这只老虎岂不是白忙一场?老虎出力猎食,最后却让看眼的小猫拿走了全部猎物。如果出现这样的结果,周瑜的战略失误和无能就彻底暴露到了阳光下面,以周瑜的经历和性格,是根本无法面对这样事实的,周瑜丢不起这样的脸。


  国策分歧

  急火攻心的周瑜已经顾不得许多了,急忙上疏孙权,要求软禁刘备。如果刘备被扣,关、张势必与东吴翻脸,力量上弱于东吴的关、张,一定会联合或投靠曹操,孙权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自从刘备袭杀车胄,背叛曹操以后,刘备就再没有投靠曹操的可能了,同样曹操也没有再容纳刘备的可能了。但是,失去刘备的刘备集团却有投靠和被曹操接纳的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刘备才敢去见孙权。所以,周瑜出的是昏招。史书记载,“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至此,孙权与周瑜在现行国策上的重大分歧已经出现。

  孙权不肯扣留刘备,下一步必然是让出江陵。不让江陵,孙权无法承受前面独抗曹操,背后刘备蠢蠢欲动的压力。

  史书记载:
  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主动请缨,要西进取蜀。周瑜真想取蜀吗?


  无力取蜀

  自古便有:“天下未乱蜀先叛,天下已定蜀未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蜀地险远,道路艰难,易守难攻。由于输运艰难,取蜀者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保证前方军队的长期消耗,因此必须有强大的国力为后盾。这样的国力通常只有国家统一后才能具备。有读者可能立即就会提出反证,三国是蜀先灭,吴后亡。阿鸯要说的是,这属于特例,不具有普适性。

  首先,诸葛亮和姜维长期而频繁地对魏发动战争,导致国力耗尽,是蜀国灭亡的内因。有人说,战争同样会消耗魏国。没错,但两国消耗的比例却相差甚远。蜀国对魏国发动的战争,对蜀国来讲,通常都是倾国之战,举国之力。对魏国来讲,不过是一场局部战争。而且,进攻方的人力、物力的消耗通常是守方的数倍。这种消耗,体现对国力的影响就是,国家人口的增长。古代,人口就是第一国力。公元二二一年,刘备称帝时,到公元二六三年,刘禅投降时,蜀国人口几乎没有任何增长,依然只是九十多万。
  其次,姜维不断地对魏国发动战争,促使魏国要先解决蜀国问题,这是蜀国先灭的直接原因。
  最后,蜀国得以被灭,还源于姜维战略部署的错误,邓艾的冒险和侥幸。姜维弃守汉中外围险关,使得钟会十余万大军顺利进入汉中平原,并获得蜀军粮草的补充。否则,钟会唯剩粮尽退兵一途。钟会二十万大军、与姜维对峙于剑阁,粮草耗费巨大,眼见粮尽却无计破关,恰欲退兵,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姜维只差那么一点点就保住了蜀国。

  魏国灭蜀,动用了二十万大军,最后还是靠行险侥幸才得以成功。此时东吴能够动员多少兵力用于取蜀?此时东吴的总兵力不过十余万,能够机动使用的兵力更少。赤壁之战时,孙权连五万机动部队都拿不出来,现在刚刚过去两年,东吴军力又能增加多少。最主要的是,以现有的军力,孙权都难以承受独抗曹操的压力,他又能让周瑜带走多少兵力取蜀呢?阿鸯推测,周瑜顶多能有三万兵力取蜀。

  三万兵力取蜀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公元二六三年,蜀亡,蜀将罗宪以二千亡国之兵,抵御数万入蜀吴兵达半年之久。这期间,由于蜀地大乱,罗宪得不到一兵一卒的增援,而吴军就是不能攻入蜀中。直到魏国大将胡列率兵来援,吴军方才退兵。此时,刘璋可以用来迎击周瑜的兵力远不止三万,周瑜凭什么能用三万兵力取蜀。


  身陷绝境

  周瑜军事斗争经验十分丰富,不可能看不出东吴现在无法取蜀。那他为什么还要主动请缨,西进取蜀?问题依然出在周瑜不想让出江陵。前面,孙权否定了周瑜扣留刘备,进而吞并刘备部下的建议。如果周瑜还继续坚持吞灭刘备,以达到不出让江陵的目的,就等于是坚持在现行国策上与孙权的重大分歧,这在性质上是十分严重的,周瑜决不能这样做。说到国策,在孙权继位之初,鲁肃和甘宁曾为孙权谋划过,就是竟长江所极,西图巴蜀,以窥天下,孙权深表赞同。吞灭刘备不能再提了,既定根本国策总还得坚持吧。周瑜主动请缨,要西进巴蜀,目的是提醒孙权,我们还有根本国策。

  如果孙权真有意让周瑜去完成根本国策这样的大事,就应该与周瑜全面筹划,而不是简单地打发周瑜回江陵准备行装出发。去实行这样大的行动,无疑需要谋定而后动,这正是周瑜在提出西进巴蜀的建议后,认为应该必然要发生的。而与孙权谋划时,必然要讨论取蜀应该具备的条件。荆州是取蜀的基地,必须牢牢控制,仅仅控制江陵是不够的。如果刘备集团不除,刘备手中的数万兵力和钱粮,非但不能用于取蜀,还会是周瑜背后的巨大隐忧。还有,如果荆州不全部掌握在东吴的手中,东吴的力量也不足以取蜀。这样谋划下来,孙权自然不会让出江陵了,而且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吞灭刘备。周瑜在准备实施根本国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也就全了自己的颜面。

  这时候的孙权,已经作了十年君主,不会糊涂到连这样的大事都不预作谋划,就直接行动的程度。但孙权就这样作了,你周瑜不是要取蜀吗,我同意,你去吧。周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其实周瑜此时想要的是孙权的疑惑和怀疑:现在取蜀,能行吗?(孙权不能否定根本国策。)周瑜就有机会大谈怎样才行了。周瑜绕了一圈才想出的办法,最终却把自己绕了进去。就这样回江陵,起兵取蜀,结果必定是身败名裂;说不去,那你干吗要主动请缨?去跟孙权说真话?那不但是在现行国策上坚持分歧,这样绕藤孙权,不是欺君吗。周瑜彻底走进了绝路,唯有一死,才能解套。但是,如果就这样死去,不捋顺孙权心中的气,公开与孙权之间矛盾,甚至把自己的死归到孙权头上,有可能遭到孙权报复性地诋毁,娇妻、幼子的命运自然也十分堪虞了。周瑜的“绝笔信”就这样诞生了。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4-17 04:57     标题: 罗贯中没有冤枉周瑜

  罗贯中没有冤枉周瑜

  许多读过演义又读过历史的读者,常常会为演义中的周瑜抱不平,认为罗贯中在演义中贬低了周瑜。阿鸯以为,不能说罗贯中对周瑜一点贬低都没有,但罗贯中对周瑜的描写基本上是符合历史的。

  历史上,周瑜的主要功绩是在孙策微末时,以兵相助,使孙策得以开基立业。在平定江东的数年中,周瑜主要是征战之功,未有谋略之功。(所谓谋略之功。荀彧的奉天子以讨不臣;郭嘉的令二袁自相吞并;贾诩对赤壁用兵的谏阻。对大局有深刻影响的建议。)孙权继位时的拥护之功。从孙权继位到曹操南下荆州,八年时间,周瑜不能作为,坐待赤壁之战前的危局,暴露了周瑜缺乏远见和谋略。赤壁之战时的主战之功。赢得赤壁之战的指挥之功,此功貌似很大,其实甚微,既使没有周瑜指挥,曹操也是必败的,曹操实际上是被自己打败的。

  赤壁之战后,在夺取荆州时,战略部署错误,致使胜利果实全部落入刘备手中。十年后,吕蒙“白衣渡江”虽然夺回荆州,但却彻底错失了夺取益州的机会,并由此奠定了东吴最终灭亡的格局。在荆州问题上,彻底暴露了周瑜战略上的低能。

  人们对周瑜的高度赞扬,主要源自赤壁之战的辉煌,却不能深刻解析周瑜在其中的作用。还有对周瑜风流潇洒的艳羡。对政治家、军事家来说,是否风流潇洒,实在不足为论。就如国家领导人,能弹个琴,唱个歌,诌两句外语,并不能给他添什么光彩。君主或百姓选择他居庙堂之高,不是因为他风流潇洒,也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是要他为天下谋划。只有当他的谋划能惠及国家、福被苍生,才算不负庙堂之任。否则,他所炫耀的不过是一戏子之末技,蹩脚的表演只能蒙蒙没脑的白痴。


  最后说明一点,网友乌鹊南飞3有篇贴子《掐死在摇篮中的“周瑜军团”》。本文对周瑜之死的论述,虽然论证过程颇与网友乌鹊南飞3不同,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受乌鹊南飞3观点的启发。阿鸯认为,创造性的思维才是最具价值的。如果阿鸯的这篇贴子能有一、二可取之处,当主要归功于乌鸦老弟。
作者: 80286    时间: 2007-4-22 00:09

坦率地说,文兄对毛氏的批评,过多的专注于其个人的缺陷,而没有对毛氏所在的时代的因素给予充分的关注。虽也提到过“文字狱”,但还是太归责于其个人了。至少,如果没有时代的背景,毛本是不会取代罗本地位的。也许,毛本和罗本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明两代“容忍尺度”的差别。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7-4-26 11:43

鸯兄去百家讲坛讲课吧,我觉得你比易中天差不了多少。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7-5-12 21:12

鸯哥哥把南飞大大的表扬了一把,兴趣转到考证上去了吗?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7-7-25 11:43

鸯兄怎么不更新了?
我等等得好辛苦!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7-7-26 09:05

生病住院中,无法更新。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7-7-26 09:34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7-26 09:05 发表
生病住院中,无法更新。

希望鸯兄早日康复

仿佛自己也留着深坑没填呢
作者: 嘻哈赵云    时间: 2007-7-30 13:06

庞统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把?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9-2 02:21     标题: 前段时间病了,未能及时更新,向各位支持本贴的网友表示歉意。

前段时间病了,未能及时更新,向各位支持本贴的网友表示歉意。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9-2 02:22     标题: 耒阳张飞荐凤雏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14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耒阳张飞荐凤雏


  背后鲁肃赶到,忽叫“不可”,而止之。此乃襄阳人,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也。肃曰:“孔明以礼至此,不可害之。”庞统掷剑而喜笑曰:“吾亦戏之耳。”遂相欢乐。鲁肃自回。统独送孔明至船中,各诉心事。孔明乃留书一封与统曰:“吾料吴侯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者,可来荆州,共扶玄德。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平生之所学也。”统允其言而别。孔明自回荆州。
  却说鲁肃将送灵柩至芜湖,孙权接着,哭祭于前,权与挂孝哀恸。周瑜有两男一女:长男循,次男胤。(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胤初拜兴业都督,妻以宗室之女。后以瑜之女却配与太子孙登,此是孙权极念瑜之恩也。)葬于本乡。吴侯回郡,与众将说起周瑜,无不下泪。权曰:“周郎身死,是吾股肱废矣,安能复兴大事乎?”鲁肃曰:“肃碌碌庸才,误蒙公瑾之重荐,其实不称所职。愿举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配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深服其智。见在江南,何不重用?”孙权闻知大喜,遂问贤士名姓。肃曰:“斯人襄阳世家,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权曰:“孤亦闻名久矣。见在何地?”肃曰:“见在府下。”权即时使人请入。统与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厥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权便不喜,乃问统曰:“汝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何如?”统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绝喜
·544·
周瑜,见统轻之,心中大怒,乃对统曰:“汝且退,待有用汝之时,却来唤汝。”统长叹一声而出。鲁肃曰:“主公何不用庞士元?”权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肃曰:“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主公必想知之?”权曰:“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非此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后宋贤有诗叹曰:
    君臣道合是前缘,不遇教人意惨然。
    堪叹风雏何命薄?功名未遂丧西川!
  鲁肃出与庞统曰:“非肃不荐足下,争奈吴侯不能用人也。公且耐心。”统长叹,低头不语。肃曰:“公莫非无意于吴中乎?”统不答。肃曰:“公抱匡济之才,何愁功名乎?留此但恐屈沉,公实对肃言之。”统曰:“吾欲投曹公去也。”肃曰:“明珠投暗耳。可自往荆州,投刘皇叔,必然重用。”统曰:“实欲如此,前言戏耳。”肃曰:“某作书以荐之。公如此,必令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幸也。”统曰:“此平生之定志也。”乃求肃书,径往荆州来见玄德。
  此时孔明按察四郡未回。门吏转报:“江南一名士庞统,特来相投。”玄德闻之久矣,便教请入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欲何为也?”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乃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玄德曰:“荆、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今属衡州),缺一县宰,公且任之,如后有缺,当重用。”统思:“玄德待我何薄!”欲以才学动之,见孔明不在,遂勉强相辞而去。统到此县,不理政事,终日嗜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每有人来报知玄德,言庞统将耒阳县尽废。玄德大怒曰:“竖儒焉敢乱吾法度耶!”遂唤张飞,分付带左右去荆南诸郡巡视一遭:“如有不公不法者,就便究问。恐于事有不明处,可与孙乾同去。”
·545·
  张飞领了言语,与孙乾前至耒阳县。军民官吏皆出廓迎接,独不见县令。飞问曰:“县令何在?”同寮复曰:“庞县令自到任及今,将百余日,县中之事,并不理问,每日饮酒,自旦及夜,只在醉乡。今日宿酒未醒,犹卧不起。”张飞大怒,欲擒之。孙乾曰:“庞土元乃高明之人,且未可轻忽。到县问之,如果于理不当,治罪未晚。”飞入县,正厅上坐定,教县令来见。庞统衣冠不整,扶醉而来。飞怒曰:“吾兄以汝为人物,令作县宰,汝焉敢尽废县事也!”统佯笑曰:“将军以吾废了县中何事?”飞曰:“汝到任百余日,并不理词讼,安得不废政事也?”统曰:“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看我发落。”随即唤公吏,将百余日公务,一时剖断。吏皆纷然把卷上厅,将诉词被论人等环跪阶下。统执笔佥押,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了毕,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难断之事,在乎曹操、孙权耳。吾视此辈若掌上观文,量小县何足介意!”飞大惊,遂下席而谢曰:“先生大才,小子安知?吾当于兄长处极力举荐。”统乃将出鲁肃所荐之书。飞曰:“先生初见吾兄,何不将出?”统曰:“吾恐未尽信耳。”飞与孙乾曰:“非汝,则失一大贤也。”遂辞统回荆州,见玄德细细说庞统之才。玄德大惊曰:“吾一时之失也!”飞将鲁肃荐书取出,转呈玄德。玄德甚喜,遂拆封视之。其书曰:
    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也,使处于治中、别驾之任,始当
  展其骥足耳。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亦终于他人之所用,
  实可惜乎哉!惟皇叔察之。
玄德看毕,尚在懊悔之中,忽报孔明回至。
  玄德接入,礼毕,孔明先问曰:“庞军师近日无恙否?”玄德曰:“近治耒阳县,大废县事,正欲问罪。”孔明笑曰:“庞士元非百
·546·
里之才,胸中所学,胜亮十倍。亮尝有荐书在士元处,曾达主公否?”玄德曰:“今日却得子敬书,如此如此。”孔明曰:“大贤若处小任,多以酒糊涂,倦于视事。”玄德曰:“若非吾弟所言,险失大贤。”随即又令益德往耒阳县,敬请庞统到荆州。玄德请罪。统方将出孔明所荐之书。玄德看书中之意,言凤雏到日,可宜重用。玄德才悟曰:“昔日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云‘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汉室可兴矣!”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听候征伐。时建安十六年夏五月也。
  早有人报到许昌,言刘备有诸葛亮、庞统为谋土,招军买马,集草屯粮,连结东吴,早晚必兴兵北伐。曹操闻之,遂问计于众谋士。荀攸曰:“不必动京师之兵,可差人往西凉州取马腾,就领兵南征,可得诸侯之心也。”操然之,遂差人往西凉州宣马腾。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桓帝时,其父名肃,字子硕,为天水兰干县尉。后失官,因流落陇西,与羌人杂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腾身长八尺余,面鼻雄异,秉性温良,人多敬之。灵帝末年,羌、胡多叛,州郡招募民兵讨之。腾统军有功,初平中年,拜征西将军,与镇西将军韩遂为弟兄。当年奉诏,乃带次子马休、马铁、兄子马岱并全家老小,皆赴许昌;留长子马超守边。于路到京,先参见曹操,次日乃面君。操封马腾为偏将军,马休为奉车都尉,马铁、马岱皆为骑都尉,就领关西军马,克日出征,收复刘备。腾谢恩毕,未及起行。一日,献帝宣马腾入内,登麒麟阁,共论旧日功臣。宣腾近前,屏退左右,帝曰:“卿知汝先祖乎?”腾曰:“臣祖伏波将军,名列青史,深荷圣朝之大恩,岂不知之。”帝曰:“汝能效汝祖,力扶汉室以诛逆贼乎?”腾曰:“臣已领圣旨去讨反贼刘备也。”帝曰:“刘备乃汉室宗亲,非反贼也。反贼者,
·547·
曹操也,早晚必篡朕位矣。所降诏旨,皆非朕意。卿思先祖,何不与朕图之?”腾含泪奏曰:“臣昔奉衣带诏,与国舅同谋杀贼,不幸事泄。非无此心,力不及耳。”帝曰:“朕畏曹操,度日如年。今操付以兵权,可就而谋之,勿复泄漏。”腾曰:“臣愿以全家报陛下。”帝大喜。腾欣然领命而出,遂与三子商说,皆有报国之心。忽值曹操催督起军,又遣门下侍郎黄奎为行军参谋。请黄奎议行兵之事,置酒痛饮。奎酒半酣而言曰:“吾父黄琬死于李傕、郭汜之难,是吾心切齿之仇,誓诛反国之贼!今不想又被反贼所使,实不忍也!”腾曰:“宗文(奎表字也)以谁为反赋耶?以谁为正人也?”奎曰:“欺君罔上,以正为邪,乃操贼也!”腾恐是操使来相探,急止之曰:“耳目较近,休得乱言。”奎叱之曰:“汝祖乃汉代名将,今汝从贼而欲害皇叔,有何面目见天下之人耶?”腾良久而言曰:“宗文真心耶?否耶?”奎嚼指流血为誓,腾遂以心腹告之。奎曰:“吾死得其所矣!”二人商议,檄关西兵到,请曹操点视,就点军处杀之。约誓已定。黄奎回家,恨气不收,似欲平吞曹操者。其妻再三问之,皆不肯言。妾李春香与奎妻弟苗泽私通。泽欲得春香,百般无计。其妾对泽曰:“黄侍郎今日商议军情回,意甚恨,不知为谁?”泽曰:“汝可以言挑之曰:‘人皆说皇叔仁德,曹操奸雄,何耶?’却看他说甚言语。”是夜,黄奎果到春香室中,妾以言挑之。奎乘醉言曰:“汝乃妇人,尚自知礼,何况我乎?吾所恨者,欲杀曹操也!”妾遂密告于苗泽。
  却说关西兵至许田(地名),马腾、黄奎请操点军,并入相府。操喝左右拿下马腾。腾曰:“何罪?”操曰:“吾保汝为将,汝反欲杀吾耶?”二人抵语。操唤苗泽一证,黄奎无言可答。马腾大骂曰:“腐儒误我大事矣!两番欲杀国贼,不幸泄漏,此苍天欲兴奸贼而灭炎汉也!”操下令,将马腾、黄奎并两家良贱,共三百余口,斩
·548·
于市曹。马腾、二子对面受刑,关西军大叫:“哀哉!”操喝散,只走了侄儿马岱。泽告操:“不愿加赏,只愿留李春香赐之。”操笑曰:“为一妇人,害了你姐夫,留此不义之人何用!”亦皆斩之。忽人报来:“刘备调练军马,收拾器械,将欲取川。”操惊曰:“若刘备收川,则羽翼成矣。将何图之?”言未毕,阶下一人进言曰:“某有一计,使刘备、孙权必自死矣,江南、西川亦归丞相。”操大喜。未知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549·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9-2 02:38     标题: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比通行本(毛本)的注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比通行本(毛本)的注:

    背后鲁肃赶到,忽叫“不可”,而止之。此乃襄阳人,
  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也。肃曰:“孔
  明以礼至此,不可害之。”庞统掷剑而喜笑曰:“吾亦戏
  之耳。”遂相欢乐。鲁肃自回。统独送孔明至船中,
各诉
  心事。
毛本改为:
    孔明急视其人,乃凤雏先生庞统也。孔明亦大笑。两
  人携手登舟,
各诉心事。
罗本中,此处是承接上回的结尾。“掣所佩剑,要杀孔明。”不合逻辑。赵云和五百军士就在旁边,怎会允许庞统掣剑?有学者指出,罗贯中的原文是不分回目的,回目乃后人所分。所以,这可能是后人加的“关子”。这里可能是为圆上回的结尾,由修改者所加,可能不是罗贯中原文。


    却说鲁肃将送灵柩至芜湖,孙权接着,哭祭于前,
  与挂孝哀恸。
周瑜有两男一女:长男循,次男胤。葬于本
  乡。

毛本改为:
    却说鲁肃送周瑜灵柩至芜湖,孙权接着,哭祭于前,
  命厚葬于本乡。瑜有两男一女,长男循,次男胤,权皆厚
  恤之。
罗本中,对孙权的描写是有一定玄机的。重点描写孙权在葬礼上的表现,孙权有在众人面前作秀的嫌疑。葬礼过后,众人散去,孙权是否厚葬周瑜,厚恤周瑜的遗属则不得而知。演义中,人物死去,罗贯中极少提及人物的遗属状况,像这种今后再不出场的人物更不会特别交待。而此处特意提及周瑜的遗属,就是为照应周瑜的“绝笔信”,否则,提及周瑜的遗属就成了废话。
  另外,此处罗本中()内有段介绍周瑜子女后来的归宿,意思是孙权曾厚待过他们。阿鸯以为,()内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后人添加的。实际上,周瑜之子后来被孙权流放。


    吴侯回郡,与众将说起周瑜,无不下泪。权曰:“周
  郎身死,是吾股肱废矣,安能复兴大事乎?”
鲁肃曰:
  “肃碌碌庸才,误蒙公瑾之重荐,其实不称所职。愿举一
  人以助主公。……
毛本改为:
    鲁肃曰:“肃碌碌庸才,误蒙公瑾重荐,其实不称所
  职,愿举一人以助主公。……
毛本中,将孙权的话删掉,鲁肃自贬的话就变得没有来由了。罗本中,孙权的话是明褒周瑜,暗里有意或无意之中露出了对鲁肃能力的担忧;也有可能敲打鲁肃:让你接任周瑜,并不是因为你才堪重任,只是因你忠诚可靠。事实上,孙权虽然表面上让鲁肃接替了周瑜的位置,但在战略上从未让鲁肃独担大任。倒是后来的吕蒙和陆逊都曾独担大任,并有出色的表现。


    权曰:“孤亦闻名久矣。见在何地?”肃曰:“见在
  府下。”权即时使人请入。
毛本改为:
    权曰:“孤亦闻其名久矣。今既在此,可即请来相
  见。”于是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

鲁肃敦厚,识人很难入木三分,以孙权的识人之能和对鲁肃的了解,对鲁肃的推荐很可能会不以为然。事实上,从后来庞统的表现上看,小智小术尽有,大智大略全无。
  罗本中,当鲁肃还未说贤才是何人时,“孙权闻知大喜”;当鲁肃说出庞统的名字时,孙权的“孤亦闻名久矣。见在何地?”就变成了套话,热情明显地冷了下来。庞统久在周瑜帐下为幕僚,孙权既知其名,不可能不有所了解。当鲁肃说“见在府下。”孙权立即就意识到,鲁肃对庞统的吹嘘,纯粹是鲁肃自己对庞统的认识,孙权就更不以为然了。“权即时使人请入”非常轻视的做法。正常的做法应该是专门约定时间相见,起码也应该像毛本改的那样由“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
  毛本中,经毛纶父子改后,孙权热情逐次递减的层次不见了。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读者切记,这不是罗贯中的看法,只是演义中的人物司马徽出于某种目的说的话。


    权便不喜,乃问统曰:“平生所学,以何为主?”
毛本改为:
    心中不喜。乃问曰:“平生所学,以何为主?”
罗本中,孙权的“不喜”已经表现出来了,“”已经不是尊称了。庞统后面的词语不逊,也有针对孙权的态度而表示不满的成份。


    权平生绝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大怒,乃对统曰:
  “且退,待有用之时,却来唤汝。”
毛本改为:
    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乃谓统曰:
  “且退。待有用之时,却来相请。”
罗本中,前面,庞统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其实很中孙权的意,孙权的称呼也把“”换成了比较尊敬的“”。庞统如果真能“随机应变”的话,从孙权称呼的变化上,就应该看出孙权态度的变化,适时抓住机会,恰当回答问题;而不应该一味计较孙权前面对自己轻视的态度,无谓地继续表现自己的狂傲。孙权问:“公之才学,比公瑾何如?”实际是在考察庞统的为人。“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不但狂傲,而且与前面“不必拘执,随机应变。”的回答意思重复,是一句极没水平的回答。如果回答:“某之所学,岂敢与公瑾并论。”效果恐怕会大大不同。随着庞统的愚蠢回答,孙权对庞统的称呼再度由“”换成了“”。
  此次“面试”,庞统不能根据孙权态度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实是与其自吹的“不必拘执,随机应变。”不能相符。罗贯中似乎于不经意间揭示了庞统的名不副实,这种洞悉世事的功力和文笔令人叹为观止。


    后宋贤有诗叹曰:
      君臣道合是前缘,不遇教人意惨然。
      堪叹风雏何命薄?功名未遂丧西川!

毛本删除。


    鲁肃出与庞统曰:“非肃不荐足下,争奈吴侯不能用
  人也
。公且耐心。”
毛本改为:
    鲁肃出谓庞统曰:“非肃不荐足下,奈吴侯不肯用公
  公且耐心。”
罗本中,鲁肃肯定了庞统是个人才,这保留了庞统刚刚因“求职”而受挫的面子。


    肃曰:“公抱匡济之才,何愁功名乎?留此但恐屈沉,
  公实对肃言之。”
毛本改为:
    肃曰:“公抱匡济之才,何往不利?可实对肃言,
  欲何往
?”
毛本中,鲁肃的话有往外赶人的嫌疑。


    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
  欲何为也
?”
毛本改为:
    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
  不易
?”
毛本中的问话莫名其妙。罗本中,刘备针对庞统的狂傲,有羞辱庞统的意思。


    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
阿鸯认为“东北”有误,应该是“东南”。


    统思:“玄德待我何薄
阿鸯以为,此句标点有误,这应该是一个疑问句,而不应该是感叹句。
    统思:“玄德待我何薄
如果说诸葛亮是真心推荐我,应该已经当面向刘备介绍过我,而且还有徐庶的推荐,刘备对我不应该是这种态度啊,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诸葛亮没有推荐我,那徐庶还推荐过我呀,刘备对我也不应该是这种态度啊。诸葛亮作了什么手脚?哼!我露两手给你们看看,我庞统的大名不是吹出来的。不对呀,这孔明怎么不出来见我?他知道我的能耐,还敢让刘备这样对我,不会没来由的。当初这鸟厮给我留推荐信时,我就觉得他没安什么好心,你TMD天天和刘备泡在一起,想推荐我不能当面和刘备说吗?让我拿着你的信去见刘备,就是TMD存心埋汰我。今天孔明这厮不在,敌情难以探明,切不可冒失,这是我最后一个求职机会了,不能搞得没有回旋余地,还是暂且忍耐吧。


    玄德大怒曰:“竖儒焉敢乱吾法度耶!”
毛本改为:
    玄德曰:“竖儒焉敢乱吾法度!”
罗本中,“大怒”是透露给旁观者的强烈信息,刘备有意让这个信息传播出去,告诉所有的人包括庞统,这种现象是绝不允许的。其实,刘备心里很清楚庞统的用心,否则,就不会派孙乾和张飞同去了。这个“大怒”是假的,是演戏。从庞统一到荆州,刘备就一直在演戏,以便收拾掉庞统的狂傲。


    统佯笑曰:“将军以吾废了县中何事?”
毛本改为:
    统曰:“将军以吾废了县中何事?”
罗本中,庞统是故作轻松,因为张飞可能根本就不给他表现机会,直接杀了他。庞统是不得已而行险侥幸。


    飞曰:“汝到任百余日,并不理词讼,安得不废政事
  也?”
毛本改为:
    飞曰:“汝到任百余日,终日在醉乡,安得不废政事?”
张飞就好酒,怎能用醉酒的理由去究问别人,况且由醉酒也不能推出一定就废政事。毛纶父子不懂逻辑。


    对张飞曰:“难断之事,在乎曹操、孙权耳。吾视此
  辈若掌上观文,量小县何足介意!”
毛本改为:
    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
  掌上观文,
量此小县,何足介意!”
罗本中,庞统说的“吾视此辈若掌上观文”,是指“词讼”。
  毛本中,“所废之事何在!”是在与张飞叫板,到了这种地步,庞统还敢招惹张飞?只有毛纶父子会这么蠢。“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简直是狂的没边了,刘备如此苦心教育庞统,庞统不但没进步,反而越发回陷了,看来这百余日,庞统的脑子真是被酒烧坏了。


    飞曰:“先生初见吾兄,何不将出?”统曰:“吾恐
  未尽信耳
。”
毛本改为:
    飞曰:“先生初见吾兄,何不将出?”统曰:“若便
  将出,似乎专藉荐书来干谒矣
。”
罗本中,庞统回话的意思是,既使我拿出推荐信来,我也担心你们未必会完全相信我的能力。表示自己当初是出于小心谨慎,而不是出于过度自信和狂傲才没有拿出推荐信。庞统如此回答,说明庞统明白了刘备的用心。
  毛本中,庞统的回答依然狂傲。


    玄德大惊曰:“吾一时之失也!”飞将鲁肃荐书取出,转呈玄德。玄德甚喜,遂拆封视之。
毛本改为:
    玄德大惊曰:“屈待大贤,吾之过也!”飞将鲁肃荐书呈上。玄德拆视之
此处刘备的“大惊”和前面的“大怒”一样,其中的“”,都是带有表演性质。司马徽和徐庶都曾在刘备面前吹嘘过庞统,庞统的能力刘备心中是有数的,根本不会“”,更不会“大惊”。
  罗本中,刘备还没拆开推荐信就“甚喜”,说明刘备并不关心推荐信的内容,因为庞统的“才”刘备本就心知肚明;喜的是,庞统肯拿出推荐信,说明庞统已经不再狂了,刘备对庞统的“教育”已经有了预期的收获。
  毛本中,刘备把庞统抬举为“大贤”,庞统事后若听说了,不还得漂起来,刘备的“教育”岂不白费了。
  毛本中,毛纶父子的一系列修改,说明毛纶父子根本就没看懂,刘备要有意“教育”庞统的用心,以为刘备真的是不知道庞统是谁。笨到这个份上,也敢来修改名著,阿鸯倒真是佩服父子二人的勇气。


    玄德看毕,尚在懊悔之中
毛本改为:
    玄德看毕,正在嗟叹
毛本中,“嗟叹”所要传达的意思并不明确。


    玄德曰:“近治耒阳县,大废县事,正欲问罪。”
毛本改为:
    玄德曰:“近治耒阳县,好酒废事。”
好酒”和“废事”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况且也不能把“好酒”定为过错。


    玄德曰:“今日却得子敬书,如此如此。”
毛本改为:
    玄德曰:“今日方得子敬书,却未见先生之书。”
罗本中,“今日却得子敬书”已经侧面回答了诸葛亮的问话。“如此如此”是具体介绍庞统的事情,这样诸葛亮接下来说:“大贤若处小任,多以酒糊涂,倦于视事。”才有出处。


    玄德才悟曰:“昔日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云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
  汉室可兴矣!”
毛本改为:
    玄德曰:“昔司马德操言:‘伏龙、凤雏,两人得
  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汉室可兴矣。”
罗本中,“才悟”一词包含玄机。
  刘备看完了诸葛亮的推荐信,作突然醒悟状,然而随后说的话又似乎和醒悟毫不相关。司马徽和徐庶对刘备来说,是刘备经历过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对诸葛亮和庞统的推荐,对刘备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刘备不可能忘记,用不着醒悟后才能记忆起来;司马徽和徐庶二人的话也不藏什么机锋,用不着去费心猜测和领悟。那刘备到底“”到了什么?或者说,刘备突然搞明白了、还是想通了什么事情?没有更多的线索,我们只能从刘备随后的那句话入手,开始去分析。
  刘备的话,无疑是告诉庞统,我早就知道你是谁,冷落你和派你去做耒阳县令那是故意的。这层意思说开了,进一步的意思也就很明了了:当初不用你,不是你无才,而是你太狂,现在你不狂了,所以才用你。这个窗户纸刘备原本没有必要去捅破,但是,诸葛亮的推荐信此时出现,也就是在即将重用庞统时出现,刘备就有必要明确,重用你不是因为诸葛亮的推荐信。
  刘备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奸诈很不满。鲁肃写推荐信让庞统随身带来,那是因为鲁肃没有办法面见刘备当面推荐,所以只能用书信。诸葛亮完全可以当面向刘备推荐庞统,完全没必要使用推荐信的形式。诸葛亮不想推荐庞统,但是又怕庞统见用于刘备后,自己担上不肯推荐人才的恶名,便预留下了推荐信,以脱不荐之实。诸葛亮深知庞统性傲,断不肯举着推荐信来见刘备,庞统此时才拿出诸葛亮的推荐信,也印证了这封推荐信对庞统毫无用处。这正是诸葛亮的如意算盘,也是刘备“才悟”到的东西。
  话到此时,刘备也就等于是在告诉庞统:诸葛亮在你身上做的手脚我是明白的。向庞统传达自己对诸葛亮不满的信息,让庞统明白,你是可以逾越诸葛亮的,好好干吧。
  有的读者可能不解,刘备干吗要把话说的这么隐晦?这是避免明说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果庞统是孺子可教,就一定会领会刘备话中所透露出的信息,进而就会不遗余力地为刘备效劳。如果庞统听不懂刘备的话,那庞统一定是朽木不可雕,刘备弃之可也。如果庞统是个人才,就会听懂刘备的许诺;如果庞统是笨蛋,自然听不懂刘备的许诺,刘备也就等于没向庞统许诺任何东西。这是领导艺术,刘备能成为一方君主,就绝不会是简单人物,尤其是在摆弄人的时候。
  毛本中,刘备现在才“”很难解释得通。既然有司马徽的评语,刘备应该初见庞统时就“”了。


    时建安十六年夏五月也
毛本删除。建安十六年,即公元二一一年。赤壁之战后两年半。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冬。


  上半回是庞统求职的曲折经历。下半回是曹操杀马腾的过程。阿鸯认为,这半回极有可能不是罗贯中的原文。原因如下。
  史载:建安十二年,既赤壁之战前,马腾已入京为卫尉,由马超代父领兵。平定马超后,始诛马腾。
  演义中,此处马腾被杀,是虚构出来的很重要的一段情节,如果是罗贯中所写,罗贯中一定会有深刻的印象,前后文中对此会有照应,然而,在罗本中却无此照应。
  既然马腾此时才进京被杀,那么,此前提及西凉势力时,出现的人物名字应该是马腾,但是在罗本中,却一直是马超,虽与史书相合,却与此处虚构的情节相矛盾。毛本中,以此段虚构情节为准,将罗本中前后文中的矛盾作了修改。
  历史上,马超起兵与曹操对抗时,马腾尚在京城为官,马超此举将其父马腾推入死地,因此被人骂作“背父叛君”,属极端恶劣的品行。姜叙母骂马超:“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
  演义中,此处情节的虚构,极大地美化了马超,间接地美化了刘备集团。(阿鸯认为这正是后人篡改的目的。)因此在后面演义中,就不应该再出现对马超“背父”的骂法。但是,在罗本第128回 “杨阜借兵破马超”中,又出现了对马超“叛君无父”、“背父叛君”、“背父无君”的骂法。还有姜叙母全无惧色,指马超大骂曰:“汝背父无君逆天之贼,天地久不容留汝!汝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

  毛本对此回的下半回改动很大,(毛纶父子通常只改动字词和语句,此处却连情节也改动了。)再加之阿鸯认为罗本中的也不是罗贯中原文,故阿鸯不再对罗本和毛本之间的差异作对比和评判。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9-2 02:41     标题: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在上一回中,由于是周瑜的最后退场,故阿鸯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对周瑜的整体解读,以至有些问题没有解释。上一回,诸葛亮在解释去东吴吊丧的目的时,说是去“寻贤士”。但吊丧完毕,诸葛亮根本就没去寻找什么贤士,而是打算直接上船回荆州。若不是庞统主动寻来,诸葛亮连推荐信都不会有。至于这封推荐信是否表明诸葛亮真的要推荐庞统,阿鸯在本回对比毛本的分析中已有论断。既然“寻贤士”的目的不能成立,那诸葛亮去东吴吊丧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没有目的,诸葛亮是不会冒险去东吴的。但是,诸葛亮除了吊丧,什么都没做。所以,我们只能从吊丧的现场来寻找答案。对照东吴将士吊丧前后对诸葛亮的态度,诸葛亮此行的唯一收获就是消弭了东吴将士对他的仇恨,这就是诸葛亮此行的目的,这样诸葛亮才能联吴抗曹。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刘备?如果诸葛亮直接告知刘备此行的目的,就等于宣称东吴对刘备集团仇恨的种子是诸葛亮埋下的,日后无论联盟何时破裂,诸葛亮都要为此承担一份责任。
  应该说,诸葛亮的吊丧是其政治上进一步成熟的表现。但是,他自以为聪明地留给庞统的那封推荐信,却将他所有的努力和心机,几乎全部毁于一旦。

  周瑜不是不肯推荐贤才的人,在演义中,张昭、张纮、鲁肃都是周瑜推荐的。那么,周瑜为什么没有推荐庞统呢?原因在于庞统自身,庞统太狂。成就大事绝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必须发挥众多豪杰的才智。这种目空一切的人,一旦掌权或受到重用,其发展趋势就是疯狂地打击和排陷同僚,审配是最明显的典型。明智的领导不会用这样的狂人,这样的狂人虽然可能有点歪才,绝不会有大才,因为他们不懂道理。懂道理的人不会认为自己事事皆能,所以他们不狂,萧何、韩信是大才,萧何认为自己军事不行,韩信连战连胜,却不耻于请教李左车。庞统见刘备时,还是一副狂相。此时刘备早已知道庞统的身份,(连蒋干都知道庞统就是凤雏,刘备怎么会不知道。)但见庞统如此狂妄,如不搓磨一番,去去庞统的狂气,庞统是没法用的。

  庞统被派往荆南任县令百余日,这期间,诸葛亮也正好在荆南巡视。这样长的时间,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尤其是庞统在耒阳还故意搞事,诸葛亮巡视荆南,究查不法正是职责所在。张飞巡视耒阳,庞统一番惊世骇俗的表演,更是当时奇闻一件,传播速度当不亚于光速,诸葛亮一定会很快得知,同时,诸葛亮也会意识到,庞统被重用已是不可避免。张飞前脚刚回荆州,诸葛亮后脚即到,真是巧极了。诸葛亮此次巡视四郡数月,早不回、晚不回,偏偏和张飞同时赶回荆州,仅仅是巧合吗?当然不是,诸葛亮急忙赶回有两个目的:第一要遮饰和推卸不荐之责;第二、也是最为关键的是要干预庞统的职位安排。
  孔明先问曰:“庞军师近日无恙否?”
  这一个“”字道尽了所有玄机。抢先一句问语,既邀了庞统来投的功劳,又推卸了庞统不被重用的过错。如果让刘备先说出了庞统的事情,诸葛亮的话就很难说了。是解释自己没有当面向刘备推荐庞统呢?还是埋怨刘备不重用庞统呢?“庞军师”的称呼表面上要重用庞统,实际上是要将庞统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自己之下。
  玄德曰:“近治耒阳县,大废县事,正欲问罪。”
  这刘备也不是什么好鸟。明明将要重用庞统,却偏偏要正话反说,以此来试探诸葛亮,看诸葛亮是否会落井下石。这句话也向我们读者透露了一个信息,刘备对诸葛亮在庞统的事情上是有疑问的。当然,诸葛亮是不会落入刘备的圈套的,因为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张飞到耒阳后的事情。
  诸葛亮为什么不早些回来,偏要等张飞到耒阳后才急忙赶回来?因为在此之前,庞统正受搓磨呢,万一庞统受不了刘备的折磨,炒了刘备的鱿鱼,诸葛亮就可以当世上没有庞统这个人,像从前一样,在刘备面前继续不提庞统这个茬。如果诸葛亮回到荆州,刘备提起庞统,诸葛亮怎么回答呢?就势说庞统坏话,事情早晚会传出去的,荆州士人会饶过诸葛亮吗?替庞统说好话,刘备势必会把庞统从耒阳招回来予以重用,这正是诸葛亮所不愿意的。当然,诸葛亮并不知道,刘备早就知道庞统,也不知道下放庞统不过是“天将降大任与斯人”的前奏。
  诸葛亮为什么会容不下庞统?诸葛亮不是容不下庞统,而是容不下所有在任何一方面有可能超越他的人,这也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毛病,而是所有自诩为第一人的通病。


  刘备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可在本回,刘备先是“大怒”,后是“大惊”,表情很是夸张,刘备怎么了?刘备在演戏,演给身边的人看,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传播出去。以后传到庞统的耳中,便可以安庞统的心;传到世人耳中,便可显刘备爱才之心。刘备为使庞统能为己用,可谓煞费苦心,大肆铺排。(张飞大怒,欲擒之。孙乾曰:“庞土元乃高明之人,且未可轻忽。到县问之,如果于理不当,治罪未晚。”孙乾的这段话,背后透出的却是刘备的用心。)但是,当刘备手握诸葛亮给庞统的推荐信时,玄德才悟曰:“昔日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云‘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汉室可兴矣!”无疑自己把自己的把戏戳穿了。刘备这是干什么?刘备要明确告诉庞统:今天重用你和这封推荐信没有任何关系。刘备不惜戳穿自己的把戏,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愤怒和不满。到此,罗贯中再次表现出诸葛亮因小失大的特性。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7-9-2 14:49     标题: 回复 #173 气概文鸯 的帖子

庆祝一下鸯哥哥龙体康复~

关于马腾那一段我对比过三个版本:罗本、毛本、黄正甫本。除了毛本处理掉所有骂马超“背父”的情节,其余两种版本在128回中均有数处,除了杨阜、叙母等人,还有后面的杨柏称马超为:“父母妻子皆不顾,安能爱人?”

从嘉靖本开始历代写序之人就对演义定性为:褒贬忠义善恶。个人后人以为马超处的修改,很大程度上是为马超含冤的不平。按历史来看,马超背父、弃妻子以及最后彭漾劝他造反,可以说马孟起都是被动的。前两次的悲惨结果主要在于他判断失误,冒险失败,但是其动机却令人同情。

马超父子的遭遇究竟如何,成为演义的一个谜。不过,如果按老罗是历史来写,那么渭水边上许褚吓住马超就很好理解。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9-2 14:58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9-2 14:49 发表
不过,如果按老罗是历史来写,那么渭水边上许褚吓住马超就很好理解。


乌鸦多说几句不行吗?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7-9-2 17:27     标题: 回复 #175 气概文鸯 的帖子

本想把猜想的敷衍过去~南飞是这样想的:如果马腾事先就被老曹框进许都,而这个时候又要逼反马超、韩遂。那么马超该怎样反抗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生擒曹操。这样看来,曹马第一次打照面,马超杀了李通之后立刻冲阵便是有预谋要捉曹操。罗本写到曹操割须弃袍有一个细节“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似乎马超的目的并不是要杀曹操,反倒是要活捉了他。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孟起枪刺到树上也可以这样解释:马超打算避开要害先把曹操刺下马来,如此一来跟平常练的招法不一样,出错的可能性就增大很多了。

关于许褚吓到马超那一段。曹操单骑来敌阵扬威,马超是应声而出。俗话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按罗本老曹还故意刺激马超,使其大怒。如果说许褚救曹操于渭水的神勇表现让马超心惊,以致于见到虎痴把血海深仇加暴怒都吓没了,灰溜溜的直接回营去,那许褚这一喝可比张飞在长板桥。罗本写马超对许褚之前的印象完全是轻描淡写(却说马超回见韩遂,说:“几乎捉住曹操!数内一将以力负操下船,如此救护去了。不知何人也?”),看不出有这种效果——这里马超又一次说不曾“捉的”而没说杀掉。

所以南飞以为,马超“惧而不敢动”是觉得有许褚在生擒老曹是不可能了——当然也有可能是有些心惊,于是啥也没说直接回去。这样看来事情就合理多了。

另外,南飞以为毛纶父子也知道刘备说的那是反话。只要注意到刘备拆信前的甚喜,后面那个“正欲问罪”就会让人起疑,南飞以为这就是毛纶父子在修改大纲里提到有人“唐突昭烈”之处。给他们这么一改这话就可以理解为刘备正在叙述事情经过的时候被诸葛亮抢白。毛纶父子是按照君主只要老实就好,知识分子就应该有骨气,要趾高气扬的思路处理的。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9-2 17:42

南飞说的确实有道理.马超一直说要"捉"曹操,而不是"杀".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9-3 18:37

乌鸦老弟,能不能把你在轩辕的回贴转到sina里,我觉得你的观点挺有启发意义的。你常在那里混,要是由我来转该多奇怪。况且说不定你还想整理一下再贴出来呢。

[ 本帖最后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9-3 18:40 编辑 ]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9-3 18:45     标题: 下面是其它论坛网友对本回的评论,转贴过来,供参考。

下面是其它论坛网友对本回的评论,转贴过来,供参考。

新浪网友:为了自己的孤独2007-09-03 14:24:31


老师好!俺又来听课了,呵呵.

我觉得“大贤若处小任,多以酒糊涂,倦于视事。”这句话是还可以读出很多意思的.诸葛这句话,可不是什么好话.以文鸯兄大才,自然不会看到这句话里有"大贤"一词就当作是对庞统的赞美了,可是这篇评注中,对这句话关注我认为是不够的,好象真的有点东西被忽略了.我来谈一下对这句话的体味吧.

我认为,诸葛在这句话里,还是执行着自己"黑"庞统的既定原则的.这句话照我的译法就是:这家伙本事是有点的,不过人品很有点问题,他对职位,待遇胃口大得很.如果待遇不满意,他是要怠工的.""怠工"的后面,不言之言就是"炒老板"和"跳槽".政治集团中的核心人物"跳槽",可是很可能制造出致命伤害的.

诸葛这么一句话在此时说出来,同时起到撇清自己和压制庞统两重功效.撇清自己方面,就是文鸯兄所指刘备对诸葛的不满.诸葛在这里就是解释:庞统当时还在孙权帐下,以此人对职位待遇的苛求,我的权力地位是没资格直接答应他什么把他拉过来的.而此人的人品问题,怠工跳槽炒老板倾向,所以我回来后也没向你提起--推荐人当然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某人有才可是我怀疑他的人品,那么不热心推荐他有很大问题吗?

压制庞统方面,此话则可以理解为:所以我给他留下了那封信,他在孙权那里没出路拿这信过来了,他对职位待遇的要求自然就降低了,这人要用的话你就可以用了.不过手下用这样的人,你做主子的要有受气的心理准备.另外他的人品问题,这个人不可以给他重要职位,不能担当核心工作.

后文照应,好象庞统死期都快要到了,还给了刘备好一场气生,呵呵.

"孔明先问曰:'庞军师近日无恙否'",诸葛的态度是很关注的,一直到"玄德曰:'今日却得子敬书,如此如此。'”包括刘备在内,双方讨论的态度都很热切.可是在刘备态度热切的"如此如此"之后,诸葛“大贤若处小任,多以酒糊涂,倦于视事。”这句话大家体味一下,应该说是一种很淡然或者说超然的语气吧?交谈之后,诸葛是完全放下心了,刘备对庞统的定位居然就是自己理想中的状态.这时候倒要故意地站开点了--这个人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吧,我对他的看法已经完全向你表达清楚了.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说完了.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看出,我支持文鸯兄对此事件90%的解析或者说与文鸯兄观点互补.不过对于最后一个论点"向庞统传达自己对诸葛亮不满的信息,让庞统明白,你是可以逾越诸葛亮的,好好干吧"则不能同意.文鸯兄在文中解释刘备这意思为什么要表达得如此隐晦,而我却认为,此论点不能成立之处,恰恰在于作为具有高明领导艺术的刘备,不可以把意思表达得如此透明.

刘备这意思如果真的存在而且有所表露,那么他的表露其读者只有两个人,诸葛和庞统.这表露程度是无法掌控好的,即使对于刘备这样高明的领导艺术家来说.表露到庞统明白了,很大可能诸葛也理解了;要使诸葛觉察不到,庞统大概同样没有反应,呵呵.作为高明的政治家,刘备是不应该去触碰这类冒险的。照事件的进程来看,后来庞统带在身边,诸葛留守荆州,我的理解,留守的分量重多了.






气概文鸯回孤独兄:

  孤独兄对诸葛亮“大贤若处小任,多以酒糊涂,倦于视事。”的解析太好了,说实话,我没想到。对这句话的解析我以后要加到文章里,当然,凡是别人首创的观点,阿鸯从来都是要注明的。现在阿鸯要把孤独兄的这篇回复转到其它论坛,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在明朝有大家评论罗贯中的演义时就说这是部奇书,其中每个情节,每句话,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越是罗贯中虚构的越是如此。凭阿鸯个人之力显然不可能完全理解这部书,所以我特别希望能看到网友们的评论。

  关于刘备“昔日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云‘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汉室可兴矣!”我认为,刘备说这句话的环境应该属于让庞统任职前的单独谈话,旁边没有别人,诸葛亮是不在场的。我在文中之所以那样分析,关键是刘备这句话等于把自己前面的表演完全揭穿了,刘备若不是有更重要的用意是不会这样干的。考虑到刘备说这句话时,正手握诸葛亮的推荐信,那他的矛头无疑是针对诸葛亮的。

  关于后来诸葛亮留守荆州的问题,我觉得还有点复杂。文职中,当时只有诸葛亮的资历可以担当此任。但刘备将关、张、赵全部留在荆州,带走的全部是资历尚浅的将领。在刘备集团中,诸葛亮唯一不能擅自处置的正是关、张、赵这三人,整个荆州的军队又恰好由这三人完全控制,诸葛亮无论什么行动,事实上都需要这三人的认可才能执行下去。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倒过来,刘备带走关、张、赵,把资历尚浅的将领留给诸葛亮,诸葛亮由于有了处置这些将领的权力,诸葛亮在荆州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刘备用人的心机还是很深的。

“老师好!俺又来听课了,呵呵.”孤独兄不要如此,咱们都是共同探讨。
作者: 小马828    时间: 2007-9-3 22:07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9-2 17:27 发表
本想把猜想的敷衍过去~南飞是这样想的:如果马腾事先就被老曹框进许都,而这个时候又要逼反马超、韩遂。那么马超该怎样反抗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生擒曹操。这样看来,曹马第一次打照面,马超杀了李通之后立 ...

偶只能叹:南飞之才用之不尽,由此可见一斑


希望能好好的总结一番,马超想擒曹操做人质来交换自己的家人

之前一直纳闷,马超为什么不把曹操射死,尽管船上所有的人都被射下水,而曹操依然毫发无损,原来原因在这里

[ 本帖最后由 小马828 于 2007-9-4 07:16 编辑 ]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2-1 12:33     标题: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115回马超兴兵取潼关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15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马超兴兵取潼关


  却说献策之人,乃治书侍御史、参丞相军事,颖川许昌人也,陈实之孙,陈纪之子,名群,字长文。操问曰:“陈长文有何良策?”群曰:“目今刘备、孙权结为唇齿,若刘备欲取西川时,丞相可命上将亲提大兵,会合淝之众,径取江南,则孙权求救于刘备;刘备意在西川,必无心救孙权矣。其孙权力乏,兵衰势败,江东之地,先为丞相所得。若得江东,则谈笑连荆州,一鼓而可平收矣。若得荆州,则刘备进退无门,西川亦属丞相也。”操曰:“长文之言,正合吾意。”即时起大兵三十万,径下江南;令合淝张辽准备粮草,以为供给。
  早有细作报知吴侯孙权。权聚众将商议,张昭进曰:“昔鲁子敬与玄德有恩,其言必从,更兼是吴中佳婿。可差人往子敬处,教急发书过荆州,使玄德同力拒曹,则江南之患可解矣。”孙权即差人往子敬处,令求救于玄德。鲁肃遂修书,遣人到荆州。玄德看了书中之意,留使者于馆舍,差人往南郡请孔明。孔明到荆州,玄德将鲁肃书与孔明看毕,孔明曰:“也不动江南兵,也不动荆州士,使曹操不敢正觑东南。回书与鲁肃,教高枕无忧。若但有北兵侵犯,皇叔自有退兵之策。”使者去了。玄德问曰:“今操起三十万大军,会合淝之众,一拥而来,先生有何妙计可退?”孔明曰:“操平生所虑者乃西凉之兵也。近操贼戮灭马腾全家,其子马超见统西凉之兵,必恨操矣。主公可作一书,结构马超,超必兴兵入关,操岂有下江南之闲暇乎?”玄德大喜,即时令孔明作
·550·
书,遣一心腹人径往西凉州投下。
  却说马超在西凉州,夜感一梦,梦见身卧雪地,群虎来咬,惊觉心疑。次早,聚各寨将佐都到。超管下八寨,有八员头目,乃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也。这八部军马共二十万,超自有六万余。当日会集众将,超言梦中之事。众未及言,忽帐下一人,立于当面。其人生得面圆睛突,身长八尺余,见为八部首将,乃超帐前心腹校尉,南安狟道人也,姓庞,名德,字令明,对超言曰:“雪地遇虎,不祥之兆也。莫非老将军在许昌有事否?”忽一人至前,哭拜于地曰:“叔父并弟死矣!”超视之,乃伯弟马岱也。超惊问为何,岱曰:“叔父与侍郎黄奎同力杀操,不幸事泄,两家皆斩于市曹。惟岱跳墙走脱,扮作丐(音盖)者出城,受千生万死而来。”超哭倒于地,众将宽解。忽报荆州刘皇叔遣人赍书至。超止泪,拆封视之。书曰:
    备顿首再拜征西大将军麾下:伏念汉室不幸而遭遇操
  贼专权,黎庶雕残,至使奸臣秉政,欺君罔上,结党成群,
  天下之人无不欲食其肉也。令尊翁忠义闻于四海,今被操
  之所害,此本不共天地、同日月之仇也。为子之道,安忍
  坐视?若能率西凉之兵以敌操之势,备当举荆、襄之众以
  遏操之威,则逆操可擒,奸党可灭,仇辱可报,汉室可兴。
  诚能如是,幸莫大焉!书不尽言,立待回报。建安十六年
  七月上旬日书。
  马超看毕,即时泣泪回书,使回荆州。
  超随起西凉军马,正欲进发,忽西凉太守韩遂使人请马超。超往见之,遂将出曹操书示之,内云:“若将马超擒赴许昌,即封汝为西凉侯。”超拜伏于地曰:“请叔父就缚俺弟兄二人,解赴许昌,免叔父戈戟之劳。”遂扶起而言曰:“吾与汝父结为弟兄,安忍
·551·
害汝?故请汝来观书。汝若兴兵,吾当相助。”马超拜谢。遂将操使者推出斩之,尽起大军望潼关奔杀而来。长安郡守锺繇(音由),一面飞报曹操,一面引军拒敌。繇引军二万,离长安京兆府,布阵于野。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锺繇出马答话。岱使宝刀一口,与繇交战。不一合,繇大败奔走。岱提刀赶来。马超、韩遂引大军都到,踏平村野,围住长安。繇上城守护。长安乃西汉建都之处,城廓坚固,壕堑险深,急切攻打不下。一连围了十日,不得长安。庞德进计于马超曰:“长安城中土硬水咸,甚不堪食,更兼无柴。今围十日,军民饥荒,不如且收军退,如此如此,唾手可得。”马超曰:“此计大妙!”即时差“令”字旗传与各部,尽教退军。当晚马超亲自断后,各部军马渐渐而退。锺繇次日登城看时,军皆退了,只恐有计,令人于西门哨探,果然远去,方才放心,纵令军民出城打柴取水。众皆畏惧西凉兵又来,多取柴水入城。往来纷纷,不计其数。初时也自计较,后三日心安,大开城门,放人出入。第五日,人报马超引八部兵又到。军民奔竞入城。锺繇教城上守护,繇自引部将各门提调。
  却说西门守将锺繇弟锺进,正在城头上防御,马超直来城下大叫:“若不献门,老幼皆诛!”锺进也在城上辱骂。约近三更,城门里一把火起。锺进急来救时,城边转过一人,举刀纵马大喝曰:“庞德在此!”立斩锺进于马下。(原来庞德献计,故意退军,却扮作打柴军,杂在百姓夥内,入城内应。)德引十余勇士,左冲右突,杀散军校,斩关断锁,放马超、韩遂军马入城。锺繇从东门弃城而走。马超、韩遂得了城池,赏劳三军。
  却说锺繇退守潼关,飞报曹操。操知失了长安,那有征南之意,遂唤曹洪、徐晃:“先带一万人马,替锺繇紧守潼关。如十日
·552·
内失了关隘,并皆斩之;十日外,不干汝二人之事。我统大军随后便至。”二人领了将令,星夜便行。曹仁谏曰:“兄弟性躁,诚恐误事,某当一往。”操曰:“你与我押送粮草,随后也起。”
  却说曹洪、徐晃到潼关,替锺繇坚守关隘,并不出战。马超军士中选有能言快语、声音响亮者径来关下,把曹操三代毁骂。曹洪大怒,要提兵下关厮杀。徐晃谏曰:“此是马超要激将军厮杀,切不可与战。待丞相大军来,必有主画。”马超军日夜轮流十番毁骂。曹洪只要厮杀,徐晃苦苦当住。一过九日,当日在关上看时,西凉军都弃马在于关前草地上坐,多半困乏,就于地上睡卧。曹洪便教备马,点起三千精兵,杀下关来。徐晃恐怕有失,也领兵随后赶来。西凉兵弃马抛戈而走。洪得胜,迤逦追赶。徐晃急纵马赶来,大叫曹洪回马。忽然背后喊声大震,马岱杀来。曹洪、徐晃急奔关时,一棒鼓响出律律,山背后两军截住:左是马超,右是庞德,混杀一阵。曹洪抵当不住,折军太半,撞出重围,奔到关上。随后西凉兵赶来,洪等弃关而走。庞德直杀过潼关,连夜追杀败军。行不数里,撞见曹仁军马,救了曹洪等一军,翻身直杀到关下。马超救了庞德,抢上关来据住。曹仁自回,于路接到两程,迎着操军。操知失了潼关,遂唤曹洪入曰:“与你十日限,如何九日失了潼关?”洪曰:“西凉军兵无般不骂,因避之。后见彼军懈怠,乘势赶去,不想中贼奸计。”操曰:“曹洪年幼躁暴,徐晃你须晓事。”晃曰:“累谏不从。当日晃在关上点粮车,比及知道,小将军已下关了。晃恐有失,因此赶去。”操大怒,喝斩曹洪。两班文武皆跪而告曰:“权且计罪。待后有功准罪,无功诛之。”曹洪服罪而退。
  操次日进兵,直扣潼关。曹仁曰:“可先下定寨栅,然后打关未迟。”操令砍伐树木,立起排栅,分作三寨,左寨曹仁,右寨夏侯
·553·
渊,操自居中寨。次日,西凉哨马直到寨前,操引三寨大小将校杀奔关隘前去,正遇西凉军马。两边各布阵圆。操出马于门旗之前,看西凉之兵,人人勇健,个个英雄。一人手执长枪,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乃扶风茂陵人也,姓马,名超,字孟起。上首者庞德,下首者马岱,背后八员健将一字儿摆开。操暗暗称奇,自纵马与超曰:“汝乃名将之子孙,何故背汉而反耶?”超咬牙切齿,大骂:“操贼!欺君罔上,罪不容诛!害吾父弟,不共戴天之仇!吾当活捉,生食贼肉。”一骑马,一条枪,杀过阵来。当日胜负还是如何,下回便见分解。

·554·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2-1 12:37     标题: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比通行本(毛本)的注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比通行本(毛本)的注:

  在上回的评说中,阿鸯解释过,杀马腾的情节可能是后人篡改的,不是罗贯中的原文。那么,随后马超起兵和曹操迎战的过程,也不得不进行相应的篡改。这样的篡改在文中造成了许多前后矛盾,除了阿鸯在前面指出的外,本回中还有:
    “超管下八寨,有八员头目,乃侯选、程银、李堪、张横、
    梁兴、成宜、马玩、杨秋也
。”
但在第118回“马孟起步战五将”:
    韩遂与五将商议曰:“这事如何解释?”杨秋曰:“马超
    倚仗武勇,尝有欺凌主公之心,
便胜得曹操,他怎肯相让?
    以某愚心,不如暗投曹公,名正言顺,他日不失封侯之位。”
  先说杨秋等人是马超部下,后文又称韩遂为“主公”。类似这样的前后矛盾,在全书其它地方是很少出现的。

  上回结尾处有:
    忽人报来:“刘备调练军马,收拾器械,将欲取川。”
刘备素以仁德的面目示人,怎会突然毫无借口地准备进攻同宗刘璋,而且还让消息泄露了出去。若果有此事,后面刘璋还敢请刘备入川吗?再说本回开头处,陈群建议曹操派兵出合淝,取江南。此计策对孙权其实难以构成威胁,因为此时离赤壁之战结束仅有两三年,曹操还来不及重建水军,没有水军,孙权怕个甚鸟?用得着求救于刘备吗?如果说罗贯中原文中确有曹操准备出兵合淝的动作,那也很可能是曹操为集结军马,准备西征关中的假动作。就好像后来钟会收取西川时,却先大造声势,假意征吴一样,都是为了迷惑对手,争取主动。诸葛亮建议刘备把战火引向马超,看似精明,实则愚不可及,让曹操得以各个击破,损失掉了一个最有力的盟友。以上这些漏洞百出的情节,都很有可能是后来不懂政治、军事的文人们篡改所致。

  因此,阿鸯不对本回前半部分对比分析。


    曹仁谏曰:“兄弟性躁,诚恐误事,某当一往。”操
    曰:“你与我押送粮草,随后也起。”
毛本改为:
    曹仁谏曰:“性躁,诚恐误事。”操曰:“你与我
    押送粮草,便随后接应。”
罗本中,曹仁是站在亲近关系的立场上,不是从泛泛用人的角度上,提醒曹操,曹洪不适合此任。孰不知,曹操正欲用潼关套住马超,这件风流罪过只有安到与自己最亲近人的头上才更合适,但又不能安到像夏侯渊、曹仁这样方面大将的身上,破坏他们的威信。只有曹洪才是最合适的人选。曹仁能知这位“兄弟”“诚恐误事”,曹操岂能不知,更何况曹仁提醒,曹操既不解释,也不更改,其用心已十分明显。
  事实上,至此曹仁已经明白了曹操欲用“骄敌之计”。潼关开战前,曹仁建议先立“寨栅”,就是在为这第一次战败做准备。
  “兄弟”二字,也是罗贯中提示读者,曹操独用曹洪的原因。


    马超军士中选有能言快语、声音响亮者径来关下,
    曹操三代毁骂。
毛本改为:
    马超领军来关下,把曹操三代毁骂。
马超领军埋伏去了。


    曹洪便教备马,点起三千兵,杀下关来。徐晃恐怕
    有失,也领兵
随后赶来。西凉兵弃马抛戈而走。洪得
    胜,迤逦追赶。徐晃急纵马赶来,大叫曹洪回马。
毛本改为:
    曹洪便教备马,点起三千兵杀下关来。西凉兵弃马抛
    戈而走。洪迤逦追赶。时徐晃正在关上点视粮车,闻
    曹洪下关厮杀,大惊,急引兵
随后赶来,大叫曹洪回
    马。
在罗本中,没有直接交待,此时徐晃因何没有劝阻曹洪。后来曹操责问时,徐晃推说“点视粮车”,那可能仅仅是推词,这次故意诈败,示弱于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不能泄露的。这不同于诈败伏击,可以在将领中公开部署,因为诈败与伏击是一次完成,消息过期作废。
  徐晃第九日没有劝阻曹洪,也许是徐晃自己理解了曹操的用心,曹仁对曹操的劝谏以及曹操对此事的反应,徐晃不可能不知。徐晃是智将,不会不琢磨这其中的道道。但,阿鸯认为,曹操秘密部署让曹洪和徐晃诈败,这种可能性更大。徐晃反复阻止曹洪出战,可能带有表演性质,避免诈败的意图泄露到马超那里,引起马超的警觉。
  三国和水浒的特点是,作者从不直接描写阴谋的运作过程,尤其是那种事后都无从泄露的阴谋。作者仅是以普通人的身份,把读者带入那个时代,让读者看到他所感兴趣的事件。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记者,拿着摄像机,可以到处拍摄和采访,把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然后再向大众客观报道;但他唯独拍摄和采访不到没有泄露过的阴谋。但是观众和读者可以根据这位“记者(罗贯中)”的“报道(演义)”来推测事件的背后是什么。阿鸯把水浒和三国的这种写作方式,称作“报道文学式小说”。这点与现在的小说完全不同,现在小说的作者完全把自己放在了上帝的角度,无所不知,连人物的心理活动,他都要明明白白地讲出来。
  有人可能不同意阿鸯的观点,证据之一便是献帝的“血书衣带诏”事件,罗贯中不也是详详细细地描写了该事件的全过程吗。阿鸯要指出的是,这件阴谋事后被完全公开了,“记者”可以调阅案宗和采访活着的当事人。有人可能要问,曹洪丢弃潼关的事情,难道战事结束后就不能公开吗?原本可以,但曹操作张作势地要杀曹洪,“两班文武皆跪而告”,“两班文武”要是知道真相该怎么想?后来还发生了曹洪从马超手里“救出”了曹操,曹操又重赏曹洪,这个“救出”偏又是曹操的安排,这不是偏心吗。有人可能又要提出“王垕事件”,王垕小斛发粮时,同事肯定会有异议,王垕必有解释,曹操事先又不曾告诉王垕,不许说是他的主意。既使王垕不曾说,王垕的同事们了解王垕的为人,不曾贪污粮草,也知道粮草实况,难免为王垕不平,把自己的推测告诉“记者”,还有,王垕的同事们很多,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很难成为秘密。


  那么,到底是罗贯中的“报道文学式小说”好,还是现代作家的“上帝全知式小说”好?阿鸯以为,罗贯中的“报道文学式小说”,更具有现实社会的真实性。在真实的现实社会里,我们不可能知道别人的内心活动,也不可能知道尚未泄露的阴谋活动,只能根据我们能够获得的信息,去推测别人的想法和事件背后的真相。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无论它们的故事背景是真实的历史还是虚构的幻境,它们的情节却都无不具有现实社会的真实性,简单明快的情节背后无不包含着人性和事件的复杂性。就连故事背景最扯的《西游记》,都无处不影射着现实社会。阅读这样的著作,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对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是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古典名著,而类似《岳飞传》、《隋唐演义》不能的根本原因。
  像在《岳飞传》里,头上贴着“奸臣”标签的秦桧,贴着“忠臣”标签的岳飞,现实社会里根本就不会有这样的人物存在。这样的书,读的越多,人就会变得越愚蠢,越容易被虚伪的政客所欺骗。至于现代作家的“上帝全知式小说”,读者只能被动填鸭式地全盘接受作者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因为作者是“上帝”吗,“上帝”已经把全部的因果关系都设定完毕了,读者已经没有任何分析和重设因果关系的余地了,更不需要读者用创造性的思维去重新审视和认识人物、事件,因为“上帝”在创造他们时就已经给他们贴上了“好”“坏”“是”“非”的标签,读者凡与“上帝”见解不合者,当然都是“非法”的。中国现在文艺作品的这种现象,恐怕和中国的教育方式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庞德直杀过潼关,连夜追杀败军。行不数里,撞见曹
    仁军马,救了曹洪等一军,翻身直杀到关下。马超救
    了庞德,抢上关来据住。曹仁自回,于路接到两程,
    迎着操军。
毛本改为:
    庞德直追过潼关,撞见曹仁军马,救了曹洪等一军。
    马超接应庞德上关。
罗本中,表现了曹军强悍的战斗力。曹军无论是数量还是素质,无疑都是强于马超的乌合大军。也许马超的本部人马比较强,但数量有限。既使这最强的马超所部庞德,也是被曹仁“翻身直杀到关下”。罗贯中不嫌啰嗦地这样写,就为曹操在潼关前的第一次战败,埋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曹仁从潼关“于路接到两程”,就接到了曹操,“两程”路是很近的,再加上大军会战,通常都要约战或派出“哨马”,两军相遇于半途,路就更近了,没有必要往前凑合再另外扎寨了。结果,第二天,曹军“直扣潼关”,却先“立起排栅”,还“分作三寨”,无非是为了方便逃跑。可以少跑路,快入寨。


    操大怒,喝斩曹洪。两班文武皆跪而告曰:“权且计
    罪。待后有功准罪,无功诛之。”
曹洪服罪而退。
毛本改为:
    操大怒,喝斩曹洪。众官告免。曹洪服罪而退。
罗本中,“跪而告”说明曹洪的“罪过”之大,侧面说明把潼关丢给马超的“让利”是很大的,因为“利大”,马超才不会轻易吐出潼关,曹操也才能把马超“套牢”。“有功准罪,无功诛之。”为曹操设计曹洪战马超,救曹操埋下了动机。


    次日,西凉哨马直到寨前,操引三寨大小将校杀奔关
    隘前去,正遇西凉军马。
毛本改为:
    次日,操引三寨大小将校,杀奔关隘前去,正遇西凉
    军马。
罗本中,“西凉哨马直到寨前”,特意点明大军会战前一种告知对方的形式,目的还是和前面的“两程”一样。


    一人手执长枪,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
    声雄力猛,乃扶风茂陵人也,姓马,名超,字孟起。
    上首者庞德,下首者马岱,背后八员健将一字儿摆开
毛本改为:
    又见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
    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上首庞德,
    下首马岱。
出阵将领的背后,代表的是他们所统领的本部兵马。“背后八员健将一字儿摆开”,代表的是杨秋等人的八部军马,这是乌合大军,本不是训练有素,身经百战曹军的对手。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7-12-1 12:41     标题: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本回是曹操与马超渭南之战的开始,在解读本回前,有必要先说明一下历史。
  历史上,在此次渭南之战前,关中地区,有许多地方割据势力,主要势力就是演义中提到的马腾、韩遂、杨秋等。他们名义上服从曹操把持的朝廷,实际上各自为政。在赤壁之战前,马腾已入京为卫尉,本部人马交由马超统领。
  曹操没有刘邦那样的胸怀,对附属势力很不放心,直欲除之。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三月,操遣司隶校尉钟繇
    讨张鲁,使征西护军夏侯渊等将兵出河东,与繇会。仓曹
    属高柔谏曰:“大兵西出,韩遂、马超疑为袭己,必相扇
    动。宜先招集三辅,三辅苟平,汉中可传檄而定也。”操
    不从。关中诸将果疑之,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
    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部皆反,其众十万,
    屯据潼关;操遗安西将军曹仁督诸将拒之,敕令坚壁勿与
    战。
后人评论此事,多认为曹操是有意逼反关中割据势力,为剿灭他们制造借口。阿鸯亦以为然,但对曹操的做法不以为然。
  刘邦出兵关中,为义帝发丧,原来许多与刘邦平起平坐的诸侯,站到了刘邦的旗下,刘邦并没有把他们除掉或者兼并,而只是用事实上等同于盟主的身份,领导他们完成了灭亡项羽,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刘邦对各路诸侯的约束力,远不及曹操把持下的朝廷对各势力的控制。但刘邦非但没有动剿除他们的念头,还在他们困难时给他们划拨兵力。所以各路诸侯对刘邦很放心,支持他打败了令他们不放心的西楚霸王。一旦项羽宣告灭亡,天下便宣告一统,各路诸侯便成了刘邦的臣民,刘邦便可分而治之,不服者即为反叛,这便是“势”,大势所趋,则无往不利。
  不过,话又说回来,讨伐袁术时,曹操还有机会走刘邦的路;走到此时的曹操,已经做不成刘邦了,对关中割据势力只能剿灭了。
  当年讨伐袁术时,孙策、吕布、刘备都能奉令出兵。关中诸将、张鲁、刘璋遵奉朝廷的可能性都非常大。唯有自恃强大的袁绍绝不会遵奉曹操把持的朝廷;刘表的可能性也不大,但其对外攻击欲不强,危害较小。袁绍此前曾有吞灭韩馥的劣迹,各路诸侯对袁绍的强大是很不放心的,其状况极类项羽。而此时的曹操尚无吞灭附属势力的劣迹,各路诸侯又自以为是附属朝廷,不会过分担心前途。所以,此时曹操还有作刘邦的可能。
  但是,以曹操剿灭吕布为标志,使各路诸侯意识到,曹操很难容得下他们的存在,此之后,曹操再想走刘邦的路,已经很难行得通了。雍齿曾数叛刘邦,刘邦都容忍了,正是各路诸侯看到了刘邦的器度,他们才肯附属在刘邦的大旗下。正是天下归心,才使得刘邦仅用五年时间,就赢得了楚汉战争,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大业。这“天下归心”不单是民心,也包括天下诸侯之心。曹操剿灭一路诸侯吕布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天下所有各路诸侯之心。


  历史上,曹操的做法明明就是想让关中诸将反叛,但这却是一个无法拿到台面上的想法,所以当高柔指出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后果时,曹操又不能解释,只能假装成不小心犯了个错误。演义中,罗贯中让曹操继续扮演这个假痴不癫的角色,表面上屡屡失误、战败,其实背后都是曹操精心罗织的陷阱。第一件事就是潼关的丢失,表面上看是由于曹操用人的失误,实质上却是曹操有意放弃潼关。这样说,读者难免要问下面的问题:  


  曹操为什么要把潼关丢给马超?

  在曹操大军赶到关中前,马超是攻方,钟繇是守方。曹操大军到达后,攻守易势,曹操是攻方,马超转换为守方。若此时潼关还在曹操手中,马超就会退守长安,甚至退守西凉。所以,曹操若想把潼关丢给马超,就要在马超还是攻方的时候,也就是曹操大军到达潼关前,让马超攻占它。否则,在曹操大军进驻潼关后,马超立即就会自动或下意识地把自己置于守方地位,主动退守到下一个有利于防守的位置。那么,马超在潼关与曹操相持对曹操会有什么好处吗?

  渭南之战后,曹操曾对部下解释过:“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潼关对于马超所部来说,非但远离巢穴,补给困难;而且一旦战败,逃路遥遥,最后也正是长距离的追击,让马超在渭桥拼了命才救下的残部又散失殆尽。对于依靠河东粮草补给的曹操来说,深入西凉征战,远不如在潼关附近更为便捷。所以曹操要想尽办法,把马超所部滞留在潼关附近解决。

  若要关中诸将把所有兵力都肯调出自己的地盘,那么首先就要给他们以希望,让他们看到可以击退曹操的希望,否则,他们只会四散,回去紧守自己的地盘。潼关的夺取,无疑是一种标志,标志他们可以拒敌人于国门之外。此其一,为欲擒故纵。
  其二,利用人的贪欲,套牢马超。潼关是关中的大门,对于想割据关中的马超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东西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对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再好,可能也没有多大兴趣;可一旦占有了它,再让他吐出来,绝对是千难万难。

  如果拿现下最时髦的股票做个比方。绝大多数股民,对亏钱的股票,尤其是对亏损大的股票,不到山穷水尽,是绝不肯出场的。因为他们认为,出场后,这钱就是别人的了,那怕这钱原本就是从股票市场上赚来的,那怕明知情况不妙,也要想出各种理由自欺欺人,他们到死也不懂,这浮亏和实亏其实是一码事。早点割肉,还能留下再战的本钱。就说现在的大盘,稍微客观点的人,都不难看出那沉重无比的大头,可是绝大多数股民依然幻想调整即将到位。
  有多少股民没被套?现在涨上去被套的股民跑不跑?两年内还能吸引新的股民进场吗?如果没有,涨上去顶多还是老股民被重新忽悠进去,既使涨到十万点,又有什么意义?回答完这些问题,结论不难得出。只不过是,利令智昏,不对,应该是亏令至昏的股民,已经不愿意面对现实了。马超占领潼关后的心理,和这些股民十分相似。

  把渭南之战的全过程和炒股类比一下。逼反关中诸将,就是诱使他们进入股市,没人来炒股,“黑手”赚谁的钱呀?潼关就是关中诸将重仓的持股。曹操的骄敌之计就是为增强关中诸将持股信心的虚假利好。前面这些,股市术语称之为“养”,就好比“黑手”让股市不断上涨,以达到吸引散户入市和持股的目的。曹操绕过潼关,由浦阪津进入河西,关中诸将就已经被深深地套牢了,这时的潼关已经是他们的浮亏了,浮亏和实亏本是一码事,这潼关已经没用了,可马超和股民一样,就是舍不得割掉这块肉。离间马、韩是杀招。追击到安定方才收兵,是连续跌停板,你想剩点钱出场,没门,马超也差点就是净身出户。

作者: 乌鹊南飞3    时间: 2007-12-18 00:33

顶起来等六级考完俺来写篇专门分析潼关之战的帖子,算是对演义的历史补充,准备发……还是发史话区吧,鸯哥哥记得去看啊。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7-12-18 08:55

鸯兄的妙文终于又出现了

我也很奇怪,按照老罗对历史的态度,曹操灭韩马不应该被虚构得如此面目全非啊?

期待鸯兄的下一回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8-3-10 16:01     标题: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116回马孟起渭桥六战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16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马孟起渭桥六战

  时建安十六年秋七月下旬日,曹操自与马超对阵。超挺枪纵马,冲杀过来。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到八九合,于禁败走。张郃出迎,不三合,败走。李通出迎,超奋神威交战,数合之中,一枪刺李通于马下。超把枪望后一招,西凉子弟兵抖擞精神,冲杀过来。操兵大败。左右将佐皆敌不住,被马超、庞德、马岱引百余骑,直入中军,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了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就掣所佩剑断其髯。军中早有人将操割髯之事告于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后人有诗曰: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怆惶脱锦袍。
    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曹操正走之间,背后一骑赶来,回头视之,见一人身穿白袍银铠,众皆知是马超,各自逃命,四散去了,只撇下曹操。超厉声大叫曰:“曹贼休走!”飞马赶来。操惊得马鞭堕地。看看赶上,马超从后使枪搠来。操绕树而走,超一枪搠在树上,急拔下时,操已走远。超纵马赶来,山坡边转过一个小将军,大叫一声:“勿伤吾主!曹洪在此!”轮刀纵马,拦住马超。操得命走脱。洪与马超战到四五十合,渐渐刀法散乱,气力不加。夏侯渊引数十骑随到。马超独自,恐被所算,因此弃了曹洪而回。夏侯渊也不来赶。
  曹操回寨,却得曹仁死据定了寨栅,因此不曾折了军马。操
·555·
入帐,叹曰:“吾若杀了曹洪,今日必死于马超之手也。”遂唤曹洪,重加赏赐。收拾败军,坚守寨栅,深沟高垒,不许出战。超每日引兵来寨前辱骂搦战,操传令教军坚守,如乱动者斩。诸将曰:“西凉之兵甚是强壮,尽使长枪,若非选箭弩迎之,则不可当也。”操曰:“战与不战,皆在于我,非在贼也。贼虽有长枪,安能便刺于诸公?但坚壁观之,贼自退矣。”诸将退而言曰:“丞相自来征战,身当于先;今一败于马超,何如此之弱也?”各不知其意。细作报来:“潼关马超又添二万生力兵,乃是羌胡部落前来助敌。”操闻知大喜。诸将曰:“马超添兵,丞相反喜,如之何也?”操曰:“待吾胜了,却对汝说。”三日后又报关上又添军马。操大喜,就于帐中设宴作贺。诸将皆暗笑之。操曰:“诸公笑我无破马超之谋,公等有何良策?”徐晃进曰:“今丞相盛兵在此,贼亦全部见屯关上,此去河西,必无准备,是贼无谋也。若得一军,暗渡蒲阪津,先截贼归路,丞相径发河北击之,贼两不相应,势必危矣。”操曰:“公明之言,正合吾意也。与汝精兵四千,同朱灵去径袭河西,伏于山峪,待我渡河北同击之。”徐晃、朱灵领命,先引四千军暗地去了。时建安十六年秋闰八月也。操下令,先教曹洪于蒲阪津安排船筏。留曹仁守寨,操自欲暗渡渭河。
  却说马超与韩遂升帐,忽有人报来,尽言其事。超曰:“今操不攻潼关,而使人准备船筏,欲渡河北,必遏吾之后也。吾知其意,当引一枝军扣河拒住岸北。操兵不得渡,二十日间,河东粮尽,操兵必乱;却循河南而击之,操可擒矣。”韩遂曰:“不必如此。岂不闻兵法云:‘兵半渡可击。’待操兵渡至一半,汝却于南岸击之,操兵皆死于河内矣。”超曰:“叔父之言最善。”即使人探听曹操几时渡河。
  却说曹操整兵已毕,分三停军,前渡渭河。比及人马到河口
·556·
时,日光初起。操先发精兵渡过北岸,开创营寨,集兵在中。操自引亲随护卫军将百人,踞胡床,按剑坐于南岸,看军渡河。忽然人报后边白袍将军到了。众皆认得是马超,一拥下船。河边军争船者,声喧不止。操犹坐胡床不动,按剑指约休闹。只听得人喊马嘶,蜂拥而来,船上一将跃身上岸,呼曰:“贼至矣!请丞相下船!”操视之,乃许褚也。操口内犹言:“贼至何妨?”回头视之,马超、庞德离不得百余步。许褚拖操下船时,船已离岸一丈有余。褚负操一跃上船。随行将士尽皆下水,扳住船边,欲争上船逃命。船小将翻,褚掣刀乱砍,傍船者尽折其手,倒于水中,急将船望下水棹去。许褚立于梢上,忙用木篙撑之。操伏在脚边。马超赶到河岸,见船已流在半河,遂拈弓搭箭,喝令骁将绕河射之,矢如雨急。褚恐伤曹操,以左手举马鞍遮之,以右手撑篙,用臂当箭。马超箭不虚发,船上驾舟之人,应弦落水;舡中数十人,皆被射倒。其船反撑不定,于急水中旋转。许褚独奋神威,将两腿夹柁摇撼,一手使篙撑船,一手举鞍遮护曹操。后人有诗曰:
    臂挽鞍鞒护主身,手持篙揖在波津。
    若非许褚倾心救,孟德应为泉下人。(史官亦曰:若无许褚,曹公必亡矣。)
  时有渭南县令丁斐,在南山之上见马超追操甚急,恐伤操命,遂将寨内牛只马匹尽驱于外,漫山遍野,皆是牛马。西凉兵见之,都回身争取,得其牛马者皆无心追赶。曹操因此得脱。方到北岸,便把船筏凿沉。诸将听得曹操在河中逃难,急来救时,操已登岸。许褚身披重铠,箭皆嵌在甲上。众将保操至野寨中,皆拜于地而贺。随后来者皆战栗惊惶,含泪而拜曰:“不曾侵犯贵体耶?”操大笑曰:“今日我几为小贼所困!”众皆愕然。操曰:“若非他人纵马放牛以诱贼,贼必努力渡河矣。”操问曰:“诱贼者
·557·
谁也?”一人答曰:“渭南县令领兵官丁斐也。”忽斐入见,操谢曰:“若非公之良谋,则吾被贼所擒矣。”遂命为典军校尉。斐曰:“贼虽暂去,来日必然复来,须以良策拒之。”操曰:“吾已准备了也。”遂唤诸将:“各分头循河筑起甬(音永)道,暂为寨脚。贼若来时,兵陈于甬道外,立旌旗于内,却为疑兵。更沿河掘下壕堑,虚土棚盖,河内以兵诱之:贼急来必陷,贼陷便可击矣。”操连夜教人安排挑壕。
  却说马超回见韩遂,说:“几乎捉住曹操!数内一将以力负操下船,如此救护去了。不知何人也?”遂曰:“吾闻曹操帐前有一部将,名曰‘虎卫军’,选极精壮之人两人领虎卫兵。已亡了一人,止有一人在。亡了者陈留己吾人也,姓典,名韦,使双铁戟,重八十斤,真操之虎将也。见存者谯国人也,姓许,名褚,曾倒拔奔走之牛,人皆称为‘虎痴’。(勇猛如虎而性痴,故曰‘虎痴’。)救操者多管是许褚也,如遇之,切不可轻敌。”超曰:“吾亦闻名久矣。”遂曰:“今操渡河,将袭我等关后,可速攻之,不可令他创立营寨。若立营寨,急难剿除。”超曰:“吾始终只要拒住北岸,勿令兵渡河,此为上策。”遂曰:“贤侄守寨,吾引军循河战操,若何?”超曰:“令庞德为先锋,跟叔父前去。”遂将兵五万,直抵渭南。操已令众将于甬道两傍诱之。(甬道,乃墙垣之类也。)庞德先引铁骑千余,冲突而来。喊声起处,人马俱落于陷马坑内。庞德涌身一跳,立于平地。曹操掩杀,庞德立杀数人,步行砍出重围,时韩遂已被困在垓心。庞德正迎曹仁部将曹永,被庞德一刀砍于马下,夺其马,反复杀开一条血路,救出韩遂,投东南而走。背后曹兵正赶之间,马超一军接到,杀败曹兵,复救出太半军马。战至日暮方回。计点得折了将佐程银、张横,陷坑内乱枪搠死者二百余人。超与韩遂商议:“若迁延日久,操于河北立了营寨,难以退敌。不
·558·
若乘今夜引轻骑去劫野营,操必走矣。”遂曰:“须分兵前后相救,不可托人。”超自为前部,令庞德、马岱为后应,当夜便行。
  却说曹操收兵屯渭北,唤诸将曰:“贼折不多,欺我未立寨栅,必然来劫野营,可四散伏兵,虚其中军,号炮响时,伏兵尽起,一鼓可擒也。”众将得令,伏兵已毕。当夜马超先使成宜引三十骑,离六里之地哨探。成宜见无人马,径入中军。操军见得西凉兵到,遂放号炮,四面伏兵皆出,只围得三十骑。成宜被夏侯渊斩之。马超从背后与庞德、马岱兵分三路,蜂拥杀来。未知胜负若何,且听下回分解。

·559·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8-3-10 16:04     标题: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比通行本(毛本)的注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比通行本(毛本)的注:

    时建安十六年秋七月下旬日,曹操自与马超对阵。
毛本删除。


    张郃出迎,不三合,败走。
毛本改为:
    张郃出迎,战二十合亦败走。
罗本中,曹操有意输掉此战,张郃诈败,目的是使马超轻敌。
  毛本中,毛伦父子不能理解曹操此战的意图,以为张郃仅能支撑“不三合”不够合理,故改为“二十合”。毛伦父子可能是想,曹洪尚能支撑“四五十合”,张郃怎能还不如曹洪?岂不知,罗贯中如此写法,诠释的正是张郃那“不三合”到底是什么用意。


    超把枪望后一招,西凉子弟兵抖擞精神,冲杀过来。操兵
    大败。左右将佐皆敌不住,
毛本改为:
    超把枪望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操兵大败。西凉
    兵来得势猛
,左右将佐,皆抵当不住。
罗本中,“抖擞精神”是指由不振作变成振作的过程。西凉军以乌合之军对抗曹操的正规大军,原本缺乏必胜之念,临战状态不够“精神”也是情理之中,此时见曹将如次不堪,方才“抖擞精神”。“操兵大败”也不是因为什么“西凉兵来得势猛”,不过是预先的安排罢了。
  

    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就掣所佩剑断其髯。
毛本改为:
    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
    髯。
罗本中,后文特意交待,曹操骑的是“宝马”,所以曹操若是真想逃跑,没人能追得上。曹操的“断髯弃袍”不过是故作狼狈,让马超相信曹军是真败。此时,马超军还看不清曹操的面目表情,“操惊慌”的表演还没有“观众”,还不到此节目上演的时候。


    曹操正走之间,背后一骑赶来,回头视之,见一人身穿白
    袍银铠,众皆知是马超,各自逃命,四散去了,只撇下曹
    操。超厉声大叫曰:“曹贼休走!”飞马赶来。操惊得马
    鞭堕地。
毛本改为:
    曹操正走之间,背后一骑赶来,回头视之,正是马超。
    大惊
。左右将校见超赶来,各自逃命,只撤下曹操。超厉
    声大叫曰:“曹操休走!”操惊得马鞭坠地。
这一切本就是曹操的安排,所以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操大惊”,只有当马超“飞马赶来”时,曹操才会表演一个马超看得到的动作“操惊得马鞭堕地”。“演出”得有“观众”,否则表演给谁看?


    曹操回寨,却得曹仁死据定了寨栅,因此不曾折了军马
毛本改为:
    曹操回寨,却得曹仁死据定了寨栅,因此不曾多折军马
罗本中,一句“不曾折了军马”,难道不值得读者仔细回味吗?


    诸将曰:“西凉之兵甚是强壮,尽使长枪,若非选箭弩迎
    之,则不可当也。”操曰:“战与不战,皆在于我,非在
    贼也。贼虽有长枪,安能便刺于诸公?但坚壁观之,贼自
    退矣。”诸将退而言曰:“丞相自来征战,身当于先;今
    一败于马超,何如此之弱也?”各不知其意
毛本改为:
    诸将曰:“西凉之兵,尽使长枪,当选弓弩迎之。”操曰:
    “战与不战,皆在于我,非在贼也。贼虽有长枪,安能便
    刺
?诸公但坚壁观之,贼自退矣。”诸将皆私相议曰:
    “丞相自来征战,一身当先;今败于马超,何如此之弱也?”
罗本中,诸将对刚刚打的败仗很不理解,想来试探曹操。西凉之兵“甚是强壮”,言外之意是我军不但强壮,还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强于乌合的西凉军多矣,西凉军就那么点长处,我军完全能赢这一仗。“则不可当也”,是婉转的指刚刚打的败仗,希望曹操能针对此仗解释一下。此时还不到公布真相的时候,曹操就幽默了一小下:“贼虽有长枪,安能便刺于诸公?”经毛伦父子改后,幽默尽失。腐儒假正经,从来不会也不懂何谓幽默。
  “诸将退而言”,这是在下面公开的议论,不是偷偷摸摸,唯恐传到曹操耳朵里的议论。还有后面“诸将皆暗笑之”,传达的都是一种信息,曹操反省了赤壁之战时所丢掉的“体任自然”,重新营造了一个“言论自由”的环境,此“道胜”也,乃郭嘉的“十胜”之首。
  “各不知其意”,直接点明诸将来探问的目的,虽然他们没有达到目的,难道罗贯中提示读者的目的也达不到吗?

    细作报来:“潼关马超又添二万生力兵,乃是羌胡部落
    来助敌
。”
毛本改为:
    过了几日,细作报来:“马超又添二万生力兵来助战,乃
    是羌人部落。”
罗本中,没有明确又过了多长时间。大致推算应该是,马超在潼关前打败曹操,消息传回羌胡部落,羌胡部落受到激励,以为能分到一杯羹,遂来锦上添花。这正是曹操战败要达到的目的。但这个过程绝不是“过了几日”就能完成的。


    徐晃进曰:“今丞相盛兵在此,贼亦全部见屯关上,此去
    河西,必无准备,是贼无谋也。……”
毛本改为:
    徐晃进曰:“今丞相盛兵在此,贼亦全部现屯关上,此去
    河西,必无准备;……”
是贼无谋也”,史籍上原有此语。此语也同时说明,徐晃是明白曹操此前一系列行动的用意,不过“是贼无谋”,他们没看懂。毛伦父子把此句删了,因为“是贼无谋也”。


    时建安十六年秋闰八月也。操下令,先教曹洪于蒲阪津安
    排船筏。
毛本改为:
    操下令,先教曹洪于蒲阪津,安排船筏。
因为有“闰八月”,所以九月才有可能大冻。


    却说马超与韩遂升帐,忽有人报来,尽言其事。
毛本改为:
    早有细作报知马超。
罗本的意思是,曹操欲北渡消息的泄露,对曹操和马超双方来说,都是意料之外。后面曹操渡河遇险,实非操之所愿。
  毛本中,“早有”二字,似乎北渡消息的泄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若果真如此,曹操渡河时怎能不预作防范,莫非曹操嫌自己的吃饭家伙碍事了?


    操先发精兵渡过北岸,开创营寨,集兵在中。操自引亲随
    护卫军将百人,踞胡床,按剑坐于南岸,看军渡河。
毛本改为:
    操先发精兵渡过北岸,开创营寨。操自引亲随护卫军将百
    人,按剑坐于南岸,看军渡河。
罗本中,“集兵在中”,意思是集兵在营中,防备马超从北岸突击刚过河的曹军。前文有马超听说曹操欲北渡,便要拒住北岸,被韩遂劝阻,改从南岸突击。曹操原先的预料可能是,马超一旦得知消息,会从北岸阻止曹军渡河。“胡床”就是椅子。“踞胡床”是史籍上原有的。说明曹操认为南岸是安全的,所以显得比较悠闲。
  罗贯中是南方人,那时搞到地图也很困难,所以,不了解潼关附近的特殊地理。潼关位于黄河南岸,渡口在潼关东面,也就是说在曹操的控制下,此时马超不可能从北岸拒住曹操渡河。


    回头视之,马超、庞德离不得百余步。
毛本改为:
    回头视之,马超已离不得百余步,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每战回回都有庞德的出现,但庞德除了自救和救人外,表现的并不积极,尤其不曾追杀曹操,这可能是庞德日后能够投降曹操的伏笔。


    褚恐伤曹操,以左手举马鞍遮之,以右手撑篙,用臂当箭。
毛本改为:
    褚恐伤曹操,以左手举马鞍遮之。
在黄正甫版本的演义中还有“许褚恐伤操,左手擎马鞍遮蔽操身,右手执篙,背向撑船。”
  在毛本中,读者难免疑惑,许褚闲着右手干吗?


    后人有诗曰:
      臂挽鞍鞒护主身,手持篙揖在波津。
      若非许褚倾心救,孟德应为泉下人。

毛本删除。


    众将保操至野寨中,皆拜于地而贺。随后来者皆战栗惊惶,
    含泪而拜曰:“不曾侵犯贵体耶?”
操大笑曰:“今日我
    几为小贼所困!”众皆愕然。操曰:“若非他人纵马放牛
    以诱贼,贼必努力渡河矣。”
毛本改为:
    众将保操至野寨中,皆拜于地而问安。操大笑曰:“我今
    日几为小贼所困!”褚曰:“若非有人纵马放牛以诱贼,
    贼必努力渡河矣。”
罗本中,对众人后怕的描写,更好地反衬了曹操的大笑,也说明当时确实危险万分。这段情节中,众人“战栗惊惶”的反应,和曹操“割须弃袍”后毫无反应也形成强烈对照,说明众将当时心中明镜似的,“割须弃袍”时的曹操,根本就没有危险。
  曹操大笑,立即消散了众人的惊恐情绪。军中第一要就是军心士气。“众皆愕然”后,立即就忘了惊恐。
  毛本中,把“操曰”改成了“褚曰”,一字之差,就抹煞了曹操有功立赏的特点。


    操连夜教人安排挑壕。
毛本删除。


    遂曰:“吾闻曹操帐前有一部将,名曰‘虎卫军’,选极
    精壮之人两人领虎卫兵。
已亡了一人,止有一人在。亡了
    者陈留己吾人也,姓典,名韦,使双铁戟,重八十斤,真
    操之虎将也。
见存者谯国人也,姓许,名褚,曾倒拔奔走
    之牛,
人皆称为‘虎痴’。救操者多管是许褚也,如遇之,
    切不可轻敌。”
毛本改为:
    遂曰:“吾闻曹操选极精壮之人,为帐前侍卫,名曰虎卫
    军,以骁将典韦、许褚领之。
典韦已死,今救曹操者,必
    许褚也。此人勇力过人,人皆称为虎痴;如遇之。不可轻
    敌。”
罗本中,“吾闻曹操帐前有一部将,名曰‘虎卫军’”阿鸯以为标点有误,应为:“吾闻曹操帐前有一部,将名曰‘虎卫军’”
  罗本中,韩遂具体给出了典韦、许褚“极精壮”的事例,这是没有第二个人能办得到的事例,所以马超才怕许褚。
  毛本中,把“虎卫军”的功能仅仅定性为“帐前侍卫”,这是极不准确的。“虎卫军”更主要的功能是曹军的一支重要突击力量。


    遂曰:“今操渡河,将袭我等关后,……”
毛本改为:
    遂曰:“今操渡河,将袭我后。……”
罗本中,十分明确,马超、韩遂要继续保卫潼关。
  毛本中,“将袭我后”不明确,袭击马超的老巢也可以这样说。


    却说曹操收兵屯渭北,唤诸将曰:“贼折不多,欺我未立
    寨栅,必然来劫野营,……”
毛本改为:
    却说曹操收兵屯渭北,唤诸将曰:“贼欺我未立寨棚,必
    来劫野营。……”
贼折不多”是敌人胆敢再来的敌方有利条件,“我未立寨栅”是我方的不利条件,二者合一才是敌人必来的判断依据。


    当夜马超先使成宜引三十骑,离六里之地哨探
毛本改为:
    当夜,马超却先使成宜引三十骑往前哨探
罗贯中的演义,不仅仅是小说,也是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教科书。“离六里之地哨探”,对此种战术给出了十分具体的可操作数据。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8-3-10 16:10     标题: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史书中,对此次的渭南之战的记载,相对于三国时期其它战役,是难得和极少见的详尽。这可能是曹操此战打的极其精彩和经典,在军事上极具借鉴意义的原因。但是,可能由于罗贯中是南方人,加之那时搞到地图也很困难,所以,罗贯中不太了解潼关附近的特殊地理,造成了演义对整个渭南战役过程的一些错误描述。为了正确理解罗贯中在演义中将要表述的军事谋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历史上的渭南之战。

                   深谋远略的渭南之战
                                作者:气概文鸯
http://xycq.moddiy.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57877&highlight=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8-3-10 16:12     标题: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前面,通过《深谋远略的渭南之战》,我们已经了解了历史上的渭南之战,下面我们具体指出演义中的一些错误。

演义原文:
        徐晃进曰:“今丞相盛兵在此,贼亦全部见屯关上,此去
        河西,必无准备,是贼无谋也。若得一军,暗渡蒲阪津,
        先截贼归路,丞相径发河北击之,贼两不相应,势必危
        矣
。”操曰:“公明之言,正合吾意也。与汝精兵四千,
        同朱灵去径袭河西,伏于山峪,待我渡河北同击之。”
徐晃先渡过蒲阪津只有一个作用,就是抢占渡口,接应曹操渡河,没有“先截贼归路”的功用。曹操此时“径发河北”也只是要赶往蒲阪津渡口,“河北”没有敌人。

演义原文:
        时建安十六年秋闰八月也。操下令,先教曹洪于蒲阪津安
        排船筏
。留曹仁守寨,操自欲暗渡渭河
罗贯中可能把蒲阪津理解成了潼关附近的风陵渡。曹操此时渡的不是渭河,而是黄河。

演义原文:
        超曰:“今操不攻潼关,而使人准备船筏,欲渡河北,必
        遏吾之后也。吾知其意,当引一枝军扣河拒住岸北。操兵
        不得渡,二十日间,河东粮尽,操兵必乱
;却循河南而击
        之,操可擒矣。”
此时,马超在潼关,无法过到黄河北岸去,所以也不可能“扣河拒住岸北”。这时,曹操的粮草是由洛阳运来。当曹操北渡黄河,翻越中条山,进入河东地区,到达蒲阪津后,粮草才改由河东供给。

演义原文:
        却说曹操整兵已毕,分三停军,前渡渭河
此时,曹操渡的是黄河,不是渭河。

演义原文:
       时有渭南县令丁斐,
历史上,丁斐本就是曹操军中校尉,不是“渭南县令”,渭河在潼关西面,渭南也在潼关西面,此时曹操是在潼关东面。

演义原文:
        斐曰:“贼虽暂去,来日必然复来,须以良策拒之。”
此时,曹操刚刚北渡黄河,还没有敌人。丁斐这话应该在曹操渡过黄河,北越中条山,西渡蒲阪津,再南下渡过渭河后才会发生。但是,由于罗贯中不了解地理,分不清黄河和渭河,故事就直接到了这里。

演义原文:
        超曰:“吾始终只要拒住北岸,勿令兵渡河,此为上策。”
罗贯中的一些错误都和下面的一条史料有关。
        山阳公载记曰:初,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超谓韩遂曰:
        “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
        遂曰:“可听令渡,蹙於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
        曹公闻之曰:“马兒不死,吾无葬地也。”
而这条史料不为《三国志》所取,也不为《资治通鉴》所取,是一条靠不住的记载。《三国志》正文记载:
        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
        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西征至蒲阪,与贼夹渭为军,军
        食一仰河东。及贼破,馀畜二十馀万斛。
怎么可能有“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还有,我在《深谋远略的渭南之战》分析过,马超来不及赶到蒲阪津西岸阻止曹军渡河,事实上,也没在蒲阪津发生过韩遂建议的战斗。

演义原文:
        超与韩遂商议:“若迁延日久,操于河北立了营寨,难以退
        敌。不若乘今夜引轻骑去劫野营,操必走矣。”
若按历史,这话应该发生在曹操已经过了蒲阪津,开始南渡渭水时。马超担心曹操在渭南立营,而不是“河北”。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8-3-10 16:13     标题: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罗贯中虽然由于不了解地理而发生了上面的一些错误,但是,罗贯中对历史上曹操在这一战中的一些意图,还是有深刻理解的。

    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曹操有意把潼关让给马超。但是,在演义中,罗贯中却具体安排了“让潼关”的情节。在上回解读时,阿鸯已经说明过,由于古典小说写作手法的原因,具体说,就是对没有泄露过的阴谋,古典小说基本都是采取暗写的笔法,罗贯中虽然没有明写曹操故意“让潼关”,但却留下了许多暗示。
    第一.曹操不理曹仁的谏阻,派了曹洪守潼关。
  第二.曹仁遇到曹洪败军的位置很奇怪。
  古代长途行军,通常在离天黑很早时就会安营歇息。可是,此时曹仁离潼关仅有数里,如果曹仁在离天黑很早时就到了这里,则其没有必要在此处安营,完全可以到潼关歇息。
  如果曹仁一直是在赶路,此时已是夜里,说明曹仁正常应该安营的地方离这里已经很远了,曹仁则应该安营歇息,把这段路留到明天来走,尤其如果曹仁还押送着粮草,就更没法赶夜路了,而且离十日限还差一天,也用不着连夜赶到潼关。
  假设曹仁是后一种情况下遇到曹洪败军的,那曹仁军一定会非常疲惫。可是看曹仁军杀败庞德的状况,曹仁军的状态显然良好。那么,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曹仁有意等在这里,以避免曹洪军被追杀的距离过长,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让出潼关后,曹操下一步就是安排如何输掉潼关前的会战。
  书中交代的很明白,曹仁从潼关往回接了两程,就遇到了曹操大军。第二天由此出发,即可和马超直接会战;但是,如果败退,则由会战地点逃回营寨的距离过长,会使军马的损失过大。所以,第二天在曹操大军直扣潼关时,曹仁建议先立寨栅。按理说,曹仁没有担心曹军会战失败的必要,因为曹仁刚刚打败关中联军最强的庞德部,没有理由怀疑本军的战斗力。这件事侧面说明了曹仁是了解曹操作战意图的,也就是说曹仁在潼关数里之外接应曹洪是曹操的授意。分立三寨,是为了增加入寨的通道,使败军可以迅速撤入寨内,通常一个营寨正面只有一个寨门。效果书中交代的也很清楚:“因此不曾折了军马。”
  许多网友喜欢把张郃“不三合”(书中出现“不三合”有几十处,“三”在此时不是确数,而是约数,相当于现代口语“没打两下”就败退了,比“不三合”稍强点的是“不数合”,相当于现在口语“没打几下”。)就败给马超作为马超很牛X的证据,这是没有理解张郃诈败的用心。为了诠释张郃是诈败,罗贯中对人物的出场安排也是有特别用心的。前面于禁和马超“斗到八九合”,“于禁败走”,且仅仅是败走,而不是狼狈不堪的大败。那么,于禁是不是诈败呢?应该说不是。后面马超渭桥战败时,于禁又碰到了马超,这时正是于禁应该立功捉拿马超的时候,于禁却转身跑了,说明于禁是真的怕马超。
  再看张郃与赵云之间的情景。在曹操与刘备的汝南穰山之战后,张郃曾因“气力不加”而十余合败给赵云,张郃从此怕了赵云吗?没有!长阪坡前,张郃见到赵云又冲了上去,“约战十余合,赵云料道不能胜,夺路而走。”如果穰山之战后张郃真的是技不如人而败给赵云,这时的张郃见到赵云就应该和于禁一样了。再看赵云败走时的情景,已经到了慌不择路的地步了,“赵云连马和人颠下土坑”。(马奔跑时,只能看到前方,不能看到脚下路,需要骑手驾驭避开障碍。比如关羽追庞德时,没有看到庞德射箭的动作,因为关羽正在为马观察路面状况,就在关羽这分神的一瞬间,庞德完成了由拈弓到射箭的全部动作,动作之快和美国西部片里的快枪高手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张辽追文丑时也属此种情况。关于骑射,在“曹操大宴铜雀台”的分析里,阿鸯有更详尽的解释。)刚碰到张郃时,“赵云更不答话,来战张郃。”说明赵云当时认为,拿下张郃是没有问题的;哪知交手后,现在的张郃竟与穰山之战时的张郃完全不同了。否则,赵云也用不着和张郃斗那十余合了,直接开溜多好。
  赤壁大败后,既疲惫又无斗志的曹军又碰到了赵云。“操教徐晃、张郃双攻赵云”,结果是赵云“因此不来追赶”。这一路上,只有赵云放弃了追赶。显然是徐晃、张郃的双攻,让赵云倍感压迫。非常巧,在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争夺战时,徐晃、张郃再次碰到了赵云,这次徐晃、张郃竟然没敢上前。不过,很奇怪的是,此后不久,徐晃竟敢单独领军叫阵黄忠和赵云。关于汉中争夺战这一段,阿鸯这里暂不解释,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仔细读读罗本中的前后过程,只读毛本是不行的。
  赶紧打住,云粉的板砖飞来了。阿鸯不是云黑,也得替赵云说两句。长阪坡上,赵云从土坑中跃出,张郃为什么就不继续追赶了?因为穰山之战时,与赵云的交手,肯定也给张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仅十余合,赵云就夺路而走,张郃心中肯定会有疑惑;赵云跌入土坑,突然又莫名其妙地跃了出来,张郃很可能怀疑其中有诈。一句话,还是赵云的武艺让张郃有所忌惮。再说赤壁大败后,曹操“教徐晃、张郃双攻”,这种组合,实在缺德。一个是大斧沉重,另一个是枪法灵动,赵云必须不断地在力与巧中变换,任谁都会感到无比别扭。虎牢关前,吕布面对的张飞和关羽就是这种组合,后来又加入了刘备,吕布又增加了长短变换上的别扭,双重别扭,吕布实在是没法玩了。
  说了这么多,阿鸯无非要说一件事,就是张郃的“不三合”是诈败,尤其是对比于禁的“八九合”。
  马超连败曹营两员名将,为什么不算强的李通还要出马?马超没想到,曹营的两员名将会这样快地就退出战斗,尤其是张郃。马超还没来得及放出手段,因此,李通也没看出来马超有多厉害。通过李通对马超武艺的判断,侧面说明,马超在对于禁和张郃的过程中,其所施放的手段还不足以令二人败退,也就是说,于禁和张郃是诈败。当然,于禁在曹营的地位和威望有名不副实的嫌疑,否则,也不会有后面的“水淹七军”了。马超虽然连败二将,心里却很郁闷。本以为是曹营两员名将,可以慢慢放出手段好好斗一斗,没想到,竟被二人给“闪”着了,憋了好大一股劲,结果没使出来,你说他能不别扭吗?再说了,我马超的武艺,在西凉军中,有着神一样的地位,如果连败数将,却终不能阵斩一人,这神话传说岂不要就此终止;而且,这对提振担有造反之名的西凉军的士气,也是极其不利的。基于此心此情,马超必须也只能“奋神威交战”了,李通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再加上正好赶上了倒霉点,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历史上,李通还是一员非常骁勇的战将,曹仁江陵战败后不久,大约也就是此时,李通病死。由于过早地退出战争舞台,李通这员将星没能释放出他耀眼的光辉。结果,成了罗贯中笔下的又一个冤死鬼。)
  李通的死,可能并非出自曹操本意,可它却正好符合曹操的用心。曹操可以顺理成章地战败了。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8-3-10 16:14     标题: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曹操虽然要故意输掉这一战,可曹操并不想真的折损自己的人马,那也太让人心痛了。但是,如果西凉军打赢了这一战,却什么实际战果也没有,这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起码也要满足一下对方的虚荣心理吧。没办法,曹操既不想“割肉”,只好“割须弃袍”了,用自己的面子和狼狈,去换西凉军的得意忘形。可是,这事后来也让曹操很郁闷。明明是自己戏剧生涯中的一部杰作,偏偏有人老拿它来羞辱自己,由于某种原因,偏偏又不能解释,这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窝心的事吗?(下面为了行文方便,改用曹操的口吻说话。)不过,那些人也真是笨的让人没话说,也不想想,俺曹操骑的马,除了俺送给关大个的赤兔还能有的一比,那个还配和俺的坐骑相提并论?大耳贼那个的卢,也不过就是会跳高罢了,论速度未必就是俺那“爪黄飞电”的对手。对了,如果孙策不死,那匹“五花马”也许还成,估计当时像孙策一样,让那许贡的三个家客给戳残废了。潼关前,俺曹操要是真想放马逃命,早跑没影了。后来在渭河,为了阻止夏侯渊的莽撞,俺去追赶夏侯渊,没想到马超竟丢了夏侯,直奔俺来了,俺不就“拨马迸星而走”了吗。
  其实,这事不能解释的原因也不复杂。当时主要是为了把戏演的真点,不让马超的奸细看出破绽,俺不得不在曹洪身上做了些手脚。潼关丢失,文官武将为曹洪下跪求情;“割须弃袍”时,俺为了帮曹洪圆回“权且计罪。待后有功准罪,无功诛之。”的承诺,让曹洪及时出现,救了俺的命,事后俺为此重赏了曹洪,(俺那兄弟就是爱钱,后来还为此差点丢了命,当然,这是俺那小心眼的儿子干的。告诉诸位个秘密,这也属于俺的“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些事如果公开了,俺那班文官武将会有想法地。
  不过,后来俺发现,俺演的“割须弃袍”还是立即就被俺那班手下看穿了。俺逃的那样“惊险”,俺回来后,他们一点反映都没有。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太聪明,一场败仗下来,竟然“不曾折了军马”,如果他们笨的连这都看不出点门道来,俺这不成养废物的地方儿了吗。后来,许褚独奋神威把俺救过河后,你看他们“皆战栗惊惶,含泪而拜”。可见他们都知道俺那次是真的挺危险。说起那次过河,马超的及时出现,说明我军内确实有马超的奸细,看来俺设计的那些剧情还是很有必要的。

  俺的“割须弃袍”,虽然被俺的手下看穿了,他们甚至还明白了俺在曹洪身上玩的花样;但有些事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要不去公开证实此事,谁也无话可说。这事要是放在赤壁之战时,俺那些手下一定会顺杆爬、装糊涂,明明看出了“割须弃袍”的无惊无险,也会假装“皆战栗惊惶,含泪而拜”的,以衬托俺的绝顶高明、人皆末及的境界。这次竟然用毫无反映来明白无误地传达出他们的聪明。更有甚者,他们竟然还毫无顾忌地笑话我无破马超之策,简直是目无领导,把领导的威严当个球。(借用个典故,中国政法委门前有个地球塑像,网友恶搞说“中国法律顶个球”,后来有网友把图片PS了一下,把球砸碎了说“连球也不顶了”。)按说俺该生气了吧,恰恰相反,这正是俺想要的结果。赤壁之战大败后,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果不是俺首先把“体任自然”当成了个球,程昱、荀攸就不会只说半截话了,更不会有刘馥的悲剧发生,当然,赤壁之战也会是另一种结果。“大宴铜雀台”时,俺就已经开始重新培养“体任自然”的氛围了;这次,俺明明已经成竹在胸,却一定要想法儿把这份功劳让给手下们。当然,徐晃是西凉军老人,熟悉关中地理人情,这份功劳让他抢去也不奇怪;况且,他还和曹洪一起背了个黑锅,正好也能给他找补找补。这样做的直接效果就是,在后面用离间计时,贾诩就毫无顾忌地指出了计策的不完善处,这要是放在赤壁之战时,以贾诩的圆滑,简直就是不可想象。当然,这次西征,俺那么多谋士都没带,独独带贾诩来,因为贾诩也是西凉军出身,兵法上管这叫“知己知彼”。
  俺自己在有生之年,自己打碎了自己的神像,因为俺知道,大业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能完成的,所以,俺一生也只玩过一次“锦囊妙计”。后来,俺在地下得知,有人竟然乐此不疲,极力把自己打扮成神的模样,他的“六出祁山”终成画饼,可见他是至死不悟。“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作者: 伤云    时间: 2008-3-11 09:16

久不读文鸾兄大作。

虽然常想进来捧场,但是文鸾兄和我对三国两本的理解大部分相左,文鸾兄非者往往为我所是,反之亦然,只好存异了。在我看来,毛本虽然对人物角色多有好恶之修饰,但文笔通顺情节紧凑(尤其嘉靖本舌战群儒一段,为某所不喜),最难能者是基本洗去了嘉靖本满身的话本气,让三国演义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而不是兴唐传之类的评书话本。

最近更新貌似文鸾兄对指出三国中的历史错误越来越感兴趣,在这里提供一个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套考证版的三国演义,在正文背后详细列出原文脱漏矛盾及与历史不符之处逾千条,当对文鸾兄有所帮助。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08-3-11 09:19 编辑 ]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8-3-11 23:17

我是逐句对比毛本和罗本之间的差异,凡有不同,几乎全部罗列出来,未见毛本改后何处更加“文笔通顺情节紧凑”,还有“最难能者是基本洗去了嘉靖本满身的话本气”。伤云兄不妨试举一例,咱们共同探讨。

我一直认为,罗列演义和历史间的不同,甚至把演义中的定性为谬误,没有什么意义。演义就是小说,没人会把它当史书。

我的目的不是给演义找错,结合历史是为了解释作者罗贯中的用意,当然只是我认为的用意(不得不说的废话)。渭南之战,由于限于罗贯中时代的条件,罗贯中是搞不到地图的。而史书中关于渭南之战的记载还不少,但又不系统。罗贯中又不能抛开史料不用,以至于按实际地理,演义中的战役过程没法解释。所以,我只能先从历史上讲渭南之战。
作者: 伤云    时间: 2008-3-12 09:03

在文鸾兄开始连载此文之初,伤云曾经追读过一段时间。当时也曾经提出过一些不同的看法。而看的越多,越觉得无论是对文章的理解,还是读书的语感,我和文鸾兄似乎正好走在两个方向上。这里并没有孰是孰非的问题,我以为仅仅是思考方式和习惯的差异,可能还掺杂有个人的好恶。

近日发现文鸾兄仍然在更新此帖,虽然不回帖,但是好帖的水还是要潜的,正好发现文鸾兄这里提到了演义和历史的区别。个人从来不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严谨的历史精神的小说,罗贯中写这部小说也不是从历史为出发点。从罗贯中虚构了徐州城、荆州城等地名就可见一斑(个人以为这纯属地理和历史知识的匮乏,与虚构情节不能相提并论)。而中学时购进的那部江苏古籍出版社的《三国演义》后面罗列的千余条错误(其中十之六七为历史错误)更是坚定了我这个看法。所谓好东西要和别人分享么,特把这部书推荐给文鸾兄。嘉靖本文笔通顺与否,见仁见智,伤云读嘉靖本总觉得磕磕绊绊,而毛本就通顺许多,这也许是读书习惯有异吧。但“舌战群儒”一节,嘉靖本相对于毛本废话连篇、繁冗拖沓,最为我所诟病。我不否认毛本将《三国演义》脸谱化了,但单纯作为小说,读罢两本后,我更喜欢毛本。

至于话本气,伤云比较喜欢评书,上学期间学校的图书馆里藏有很多解放后评书表演艺术家们整理的话本。话本虽然内容各异,但是读起来有共通的感觉和套路,而这种套路在老一代的评书里面很普遍,现代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们则有意无意的在淡化(其代表人物为田连元老师)。嘉靖本的三国演义里也存在着这些,当然,相比之下要少很多。在这里仅举一例,就是曹孟德出场那一段人物描写,在其他的话本里面相似的很多。这不但不能加深我对曹操的印象,反而把曹操的形象大众化了。

最后提一下《三国演义》的版本观,毛本的来源不是嘉靖本,而是李卓吾评本。因此说毛氏对嘉靖本删改云云,似有不妥。嘉靖本的确非常接近祖本,但学术界尚未有定论。就文章内容论,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志传本更接近祖本。理由伤云就不赘述了,网上有学术论文可查。
作者: 气概文鸯    时间: 2008-3-12 15:02

虽然我和伤云兄的观点不一致,但我却非常喜欢伤云兄这样的探讨。如果真的都一致了,也就探讨不起来了。当然,我们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我们能把各自的道理摆出来,让网友能各取所需也就算达到目的了。

曹操的出场介绍确实有说书的痕迹。但毛纶父子的删改,原因却是他们对曹操的赞美不爽。同样是刘备出场,毛纶父子却保留了溢美之词。不过,这两段的删改属末节,无关轻重。
毛纶父子对演义的整体结构未作任何改动,对故事情节也几乎没有改动。只对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有所改动,其改动的字数虽然还不到全书的百分之一,但对原书的意境和背后的隐意破坏却是巨大的。这才是毛纶父子拙劣的关键。
毛纶父子的改动之所以拙劣,主要是其与罗贯中在认知能力上的巨大差距造成的。而认知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又源于他们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的截然不同。罗贯中亲历过元末明初那场风云际会,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有广博的人文阅历,罗贯中对事物的认知,不是思想僵化、阅历苍白的毛纶父子所能理解的。而三国演义所上演的正是一部政治、军事、人文的大戏,古今中外,小说作者,能有罗贯中这样阅历的人,仅罗贯中一人而已。毛纶父子擅改演义,说明他们连这点都没意识到,其认知水平之低,不难想见。
当然,演义的改动不是毛纶父子的独家“功劳”,但他们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也不过是把毛纶父子当代表而已,这也是为了行文上的方便。
把人物脸谱化,进而又把它变为大众的惯性思维,这对整个民族的思想解放和进步,提高民众的辨别能力,甚至是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都是非常有害的。
作者: 刘冠章    时间: 2010-2-1 00:59

惊见神帖!

居然在两年之后刚看见,当真是死罪死罪……

不知还有下文没有?不知前文在哪里能看到最完整的?

以及,既然正好结束在渭桥六战这里。对于何谓“六战”,楼主有比较好的解释么?

有空时定当慢慢重头再看一遍,有问题一并请教
作者: 煮酒正熟    时间: 2010-2-1 05:16



QUOTE:
原帖由 刘冠章 于 2010-2-1 00:59 发表
惊见神帖!

居然在两年之后刚看见,当真是死罪死罪……

不知还有下文没有?不知前文在哪里能看到最完整的?

以及,既然正好结束在渭桥六战这里。对于何谓“六战”,楼主有比较好的解释么?

有空时定 ...

在网路三国的作者中,在下最为推崇阿鸯。这包括演义类作者和我所知有限的志史作者。虽然阿鸯的部分观点我是有保留甚至反对的。

渭桥六战,我记得有一种解释是“渭桥之战”的传谬。
作者: 刘冠章    时间: 2010-2-1 09:42



QUOTE:
原帖由 煮酒正熟 于 2010-2-1 05:16 发表


在网路三国的作者中,在下最为推崇阿鸯。这包括演义类作者和我所知有限的志史作者。虽然阿鸯的部分观点我是有保留甚至反对的。

渭桥六战,我记得有一种解释是“渭桥之战”的传谬。

首先感谢煮酒的回复

确实有早期版本的三国回目做渭桥“大战”,因“六”、“大”二字形近,系刊印错误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但之所以还要多问一句,是因为其他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比如本版另一篇帖子中提到过

QUOTE:
所谓“六战”,是指马战、步战、车战、桩战、夜战、舌战

详见: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 ... p;page=5#pid2828252

那么,“六战”是否也可以理解为“武将(本回特指马超)综合战斗能力强大”的代用词语呢?

而在演义中,类似的约定俗成的用词也是存在的,比如姜维的“九伐(或犯)中原”,而实际上演义中的姜维仅北伐“八”次(第九次系防守)。但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九伐”这种本不甚严谨的说法,印象根深蒂固了,所以改不得

反过来说,“六战”的本意也有可能就是作者(或某位修改者)对马超综合战斗能力强大的一种泛泛的表达,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被当时大多数人所接受而没能形成像“九伐”一样的俗语,后来才有了“六战”、“大战”两种看似形近而内含不同的说法

呵呵,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作者: 刘冠章    时间: 2010-2-1 09:55     标题: 回复 #196 煮酒正熟 的帖子

至于如何看待气概文淑(非错字,俺俩还不熟,贸然直呼小字似有不敬)先生的大作呢?

我觉得最闪光之处,既不在于其试图发掘罗氏的创作本意、也不在于其对某些传统人物形象的颠覆、更不在于其对两种版本的对比

在于什么?私以为,在于这种独特思维方式带给别人的启发

在看文淑先生的大作的同时,某既没有试图去直接接受哪些观点,也没有试图去反驳哪些观点,更没有试图去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哪些观点。而是不停地问自己:问什么某从未尝试过从这个角度入手来思考问题?类似的问题如果再换个角度还能如何解释?

这样一来,自己获得的是思维方式上层面的益处。所以某才会说,看过文淑先生的大作,获益良多!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10-2-1 10:05

鸯兄的这一系列在新浪是有专栏的,那里面还有前面的章节。
不过好像到渭水大战之后就停摆了。
作者: emony007    时间: 2010-2-1 16:39

此文果然有独到之处,不过也看出漏洞不少!
不过鉴于煮酒兄的提醒,还是仔细将两个版本的书多看几遍再来论战!
作者: emony007    时间: 2010-9-6 16:49

楼主果然高人,不过我要纠正几个错误:
1、嘉靖版不是罗本,同期的还有黄本以及稍晚几十年的李卓吾评本,另外在上海图书馆还有2000多字的片断早于嘉靖版至少50年!
2、嘉靖版有很多迹象表明他对罗本进行大面积地删改,关键是参与编辑的蒋大器本身就是明政府的官员!对曹操褒奖过度不符合三国演义四大源头中三个的宗旨:
古三分评书、古戏曲、全相三国志评话都是褒刘贬曹的。
而以南方人偷偷篆刻的志传体系列(以黄本为首,以及余象斗版等等)反而屡次遭到明政府的清剿。
3、三国演义有三大系统版本,嘉靖版系列是其中一个,志传系列为一个,李卓吾版本系列为一个。
毛本编辑者虽然自称继承了李卓吾评本,但从内容上看,更接近志传系列的黄本,个人认为更大的可能是毛氏父子将两个版本都继承下来进行编辑。
最关键的是毛本绝对不是从嘉靖版上进行修改的!
作者: emony007    时间: 2010-9-6 18:02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1-5 02:28 发表
罗贯中参加过元末张士诚部的起义,做过张士诚的幕僚,张士诚部灭亡后,隐身江湖。像罗贯中这样,有过高级从政经历,参加过战争,有过上层军旅经验,又有丰富江湖阅历的人,在小说的作者当中,古今中外,仅罗贯中一人。所以,在涉及历史、军事、政治、人情世故等题材方面的小说中,罗贯中所能达到的境界,古今中外,也是无人能够企及的,更不是阅历苍白、思想僵化的白面书生,所能望其项背的。正因为如此,在罗贯中看来是很自然、很简单的事情,而后人却很难意会和理解。像毛纶父子这样的穷儒,恐怕一生连远门都没出过,又怎能理解罗贯中的三国。如果毛纶父子哪怕能够理解一星半点,也绝不敢来修改罗贯中的三国。腐儒的不自量力,在毛纶父子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兄台,同样经历和水平的还有一人,就是罗贯中的师父——水浒作者施耐庵!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