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易中天先生是在品三国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流星一剑 时间: 2006-9-2 21:32 标题: 易中天先生是在品三国吗??
别人都说易中天品三国好看 我且一看
实在是令我惊诧
对曹操的功绩大肆吹捧
讲空城计讲了一大段时间 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后来才点出了他的目的
原来空城计是曹操的发明 昏~~ 曹操那个顶多算个空营计 赵云都用的比他好
评价曹操大多数都用曹操早期的行为而没有曹操后期的动作
对曹操的劣迹一点不提
曹操在徐州的鸡犬不留 官渡的坑卒数万 逼着百姓去凿冰
这些事情要末不提 要末开脱
而对十万民众跟随刘备的事情 一句不知道 一笔带过
再看看他是如何损刘备的
拿着皇叔名片的骗子 轮船上的耗子
岂不说易中天先生从哪里知道刘备自称皇叔的
就说说这样的形容词 整个品三国里 也就对刘备有这样的特殊优待
这还不算 硬生生的把刘备的岁数减到了58岁
真不知道对曹操 和他老婆两口子事都那么清楚的易中天先生连刘备死的时候几岁都搞不清楚
再说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的评价
看完第一集我就昏了 明明是赞扬诸葛亮的攻心联居然成了易中天把诸葛亮打上穷兵黩武的铁证
实在不知道 打着还原历史 一碗水端平的易中天这样做是何意??、
:q??
作者:
Chocobo 时间: 2006-9-3 00:00
好象你看的和我看的不是一个版本?
作者:
紋刀狩易 时间: 2006-9-3 00:25
人家都还没讲完~~~
什么会提到,什么不会提到,不要这么早下结论吧?
有自己的顺序和思路~~~~
作者:
萧云飞 时间: 2006-9-3 06:50
武侯祠前名对探究
众所周知,武侯祠前有一名对: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为剑川向湖村白族人赵藩所写
我看网上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褒义,有的说是贬义,不过大理的人物介绍里面写这副对联,说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给历史人物以中肯的评价,向来得到党各级领导人的称赞(包括当年主席)(0),这个还是评价的比较中肯的,古来人物对联,向来是上对予以褒美,下对大义微词,这是春秋笔法,历来为众人公认,举个例子,史书的人物评价几乎全部是这个样子,这样也比较中肯
看了张崇琛(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写的那篇文章后,郁闷的要死,史实用的一塌糊涂不说,还故意曲解下联,下联的意思明摆着,后来治蜀要深思,深思什么?当然深思当初的不审势则宽严皆误了,至于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大家可以深入研究
先不说这副对联,我现在想起那篇文章就生气,先来驳驳那篇文章的史实部分
1.赵藩崇拜诸葛亮,曾有过“小诸葛”的绰号
这有点信口开河了,这是往赵藩脸上贴金,赵藩确实有小诸葛的称号,但是得来的原因,在现在人眼里看来应该不是什么光彩事,不过要从历史人物的背景分析,处于他那个阶级还是非常光荣的(况且,主席崇拜的曾国藩也是民团出身):18岁时,赵藩参加清朝“北路义师”镇压杜文秀回族起义,(在清朝末期,地主自发保护自己的财产,因此出现过很多民团),掌管军中文书公告和布筹,时人谓之小诸葛(1),这里面可以看出,他的小诸葛称呼不是自己贴的,也不是因为钻研诸葛亮,而是通过镇压人民起义获得的雅称。
2.岑春煊虽然暗中采纳了赵藩的这一建议,但却对赵藩进行打击,将赵藩由掌管全省盐茶财政的盐茶道而贬为边远地区的永宁道
这也是在信口开河,岑春煊对赵藩的讥讽大为不满,并上表弹劾,导致赵藩被贬,有人说赵藩是岑春煊的老师,年龄相差太远,不可信。至于岑春煊,名声要比赵藩好的多,时人号称晚清三大杀手中的“屠官”,在四川集中整治吏治,得罪了不少官僚,与张之洞的“屠财”和袁世凯的“屠民”相比可见一斑(2),是当时的清流中坚。
3.关于这篇对联的来历,相传是官吏们不堪岑春煊的严厉,决定重修武侯祠,借此以讽谏,责岑春煊一则下手太狠,二则宽严失当,未曾审时度势(岑春煊是推行乱世重典的),事实并不是象原文那样给赵藩脸上贴金。
解读了对联产生的历史事实,我根据我自己的意思来解读这篇对联,欢迎大家指正
上联褒美诸葛亮能攻心为上,借以讽喻当时岑春煊的残忍,从而指出古来知兵的军事家都勤政爱民(这里似乎引指要爱护四川官员,在下不知是否如此,不便妄言)
下联指出诸葛亮在四川推行严政,但宽严失当(是否指错用马谡?,除此则无所指,但是如果光为了讽谏而篡改史料,直成一笑柄,根本不能流传下去,欢迎诸位对此继续讨论),因此后来治蜀的官员要引以为戒,不能一味推行严政(明显直指岑春煊)
作者:
萧云飞 时间: 2006-9-3 06:51
人人都能看出半喻半讽,唯独楼主把诸葛亮当大神,自然什么缺点都没有了。
作者:
老马识途 时间: 2006-9-3 08:49
一家之言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9-3 09:03
易中天最大的好处是,他从不把话说得很绝对。
作者:
宋江 时间: 2006-9-3 09:41
下联指出诸葛亮在四川推行严政,但宽严失当(是否指错用马谡?,除此则无所指,但是如果光为了讽谏而篡改史料,直成一笑柄,根本不能流传下去,欢迎诸位对此继续讨论),因此后来治蜀的官员要引以为戒,不能一味推行严政(明显直指岑春煊)
如果阁下前面说得是对的,此处明显是指诸葛亮关于自己治蜀和刘邦约法之间的区别和法正议论一事,而此事又出于郭冲,用这来讽诸葛亮
作者:
KYOKO 时间: 2006-9-3 10:36
关键是讲座时没有现场提问或者反驳
只有他在那一个人夸夸其谈
作者:
本因坊秀策 时间: 2006-9-3 10:48
原帖由 KYOKO 于 2006-9-3 10:36 发表
关键是讲座时没有现场提问或者反驳
只有他在那一个人夸夸其谈
百家讲坛那个节目,有观众提问这个环节么?
作者:
游客II号 时间: 2006-9-3 11:37
曹魏是正统
作者:
武陵君 时间: 2006-9-3 12:00
每个品三国的人都有自己的倾向(多少的问题),以前一直是刘备的正统,他如果还是这样讲的话估计没多少人听!
作者:
夜雨落枫 时间: 2006-9-3 12:27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LZ不喜欢看就别看,何必追风呢
作者:
思念思想 时间: 2006-9-3 23:09
原帖由 KYOKO 于 2006-9-3 10:36 发表
关键是讲座时没有现场提问或者反驳
只有他在那一个人夸夸其谈
这不是关键,哪一期不是"自己一个人夸夸其谈",观众能提问吗?
作者:
瓦灰 时间: 2006-9-4 10:49
原帖由 思念思想 于 2006-9-3 23:09 发表
这不是关键,哪一期不是"自己一个人夸夸其谈",观众能提问吗?
还是有的,<<拷问易中天>>,不过只有这一期.
作者:
mcffade 时间: 2006-9-6 17:52
LZ是蜀国Fans吧,他说的多是好的方面 坏方面的反正多数人都了解一点,讲大家都知道的干嘛呢???
作者:
天下第一 时间: 2006-9-6 17:59
康熙王朝 雍正王朝 这里所谓的历史剧 好像也都是正面的 反面的大都没提及
作者:
夜雨落枫 时间: 2006-9-8 19:56
再次说一句,你爱看就看,不爱看就别看
作者:
孤城将军 时间: 2006-9-9 22:45
如果说三国里只有一个英雄
那就是曹操
易先生品的没什么错的
你没那资格说
一个一有一个人的品法
难道人家想进屋子
先迈哪只脚你也管的到吗
作者:
漳水枭枭 时间: 2006-9-10 21:32
原帖由 本因坊秀策 于 2006-9-3 10:48 发表
百家讲坛那个节目,有观众提问这个环节么?
如果有也是事先编排好滴哈,还怕有人砸场子乱鸟套~如果真来个常混文化论坛滴和他大肆辩论起来,不好收场哈~
作者:
中庸 时间: 2006-9-11 08:24
楼上的说的有的有道理,国人的素质不是很高,很容易砸场子!
作者:
jidongshou 时间: 2006-9-11 22:09
原帖由 瓦灰 于 2006-9-4 10:49 发表
还是有的,<<拷问易中天>>,不过只有这一期.
还有一期,是什么《我的历史观》,只有买他的《易中天品三国上》才能看到,在里面附赠的光盘里
作者:
congwanshui 时间: 2006-12-27 12:52
易中天有的讲的还可以,但也是偏向性太强,别人褒蜀国,他就贬,也是矫枉过正!
作者:
fartime 时间: 2006-12-27 21:10
易中天说:我要做的事情就是还原历史,当然绝对真实是不可能
我想弄明白:不真实的历史是历史吗?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6-12-28 11:20
空城计本来就是虚构的。
真正的空城计是文聘用的,易也是那么讲的,没往曹操身上靠。
恕我直言,想驳倒易中天,楼主还要把三国志读熟了才行。
作者:
慕容剑 时间: 2006-12-28 12:38
楼主自己对三国都不是很了解吧
曹操绝对是三国第一重要的人物,史书上的笔墨也最多,花上那么多篇幅来说也不为过,最近这几期节目不是将重点放到孙刘方面了吗?
作者:
kelin1983 时间: 2006-12-28 16:06
原帖由 fartime 于 2006-12-27 21:10 发表
易中天说:我要做的事情就是还原历史,当然绝对真实是不可能
我想弄明白:不真实的历史是历史吗?
对于你的问题,我亦要发问:世界上有绝对真实的历史吗?
作者:
fartime 时间: 2006-12-28 22:07
原帖由 kelin1983 于 2006-12-28 16:06 发表
对于你的问题,我亦要发问:世界上有绝对真实的历史吗?
我想请教你历史是什么概念?
作者:
益德张 时间: 2006-12-28 22:27
原帖由 坚硬的稀粥 于 2006-12-28 11:20 发表
空城计本来就是虚构的。
真正的空城计是文聘用的,易也是那么讲的,没往曹操身上靠。
恕我直言,想驳倒易中天,楼主还要把三国志读熟了才行。
易中天说,空城计是诸葛亮抢了曹操的发明权,这怎么是没往曹操身上靠。再说诸葛亮的空城计历史上也有记载。
楼主并没有说多少内容,怎么会提到把三国志读熟云云了。
作者:
消失D马甲 时间: 2006-12-29 08:16
原帖由 坚硬的稀粥 于 2006-12-28 11:20 发表
空城计本来就是虚构的。
真正的空城计是文聘用的,易也是那么讲的,没往曹操身上靠。
恕我直言,想驳倒易中天,楼主还要把三国志读熟了才行。
想驳倒易靠读三国志是没用的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以前怎么批评曹操都好
拿到现在反口就说这是真小人..敢做敢为......
相反蜀派就不行了..反正伪君子是做定的
作者:
消失D马甲 时间: 2006-12-29 08:19
要想反驳易中天..先把中国文字学懂用精就行了..
说到最后史料是没用的..
咬文嚼字才是王道
反正曹操做的就是黑的..再抹也是黑不了什么
作者:
KVKV 时间: 2006-12-29 11:15
近几期讲得像流水帐一般..已经没什么兴趣看下去了....
作者:
太史御风 时间: 2006-12-29 19:00
前两天看了几篇写易中天的文章,现在很讨厌他。
作者:
yt89 时间: 2006-12-29 19:18
他讲的满客观的啊楼主你过激了点吧。你喜欢蜀国喜欢五虎(历史上只有“四虎”,没赵云)喜欢万能的孔明那还是去看三国演义或者玩三国游戏好了,不想接受正史(当然《三国志》也不一定都真实)的观点就甭看了,但为此贬人家大学教授未免有些不自量力。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6-12-29 19:52
原帖由 KVKV 于 2006-12-29 11:15 发表
近几期讲得像流水帐一般..已经没什么兴趣看下去了....
网络上迷恋腐朽堕落的季汉王朝的人太多,偏偏这帮人人品还都有点问题,易中天也有压力,不太敢讲了。
[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12-29 21:00 编辑 ]
作者:
lzh860801 时间: 2006-12-29 20:11
在一家之言 个人认为这些前提下 怎么说都没关系了
出了事也可以拿这些前提当盾牌
作者:
消失D马甲 时间: 2006-12-29 20:55
原帖由 yt89 于 2006-12-29 19:18 发表
他讲的满客观的啊楼主你过激了点吧。你喜欢蜀国喜欢五虎(历史上只有“四虎”,没赵云)喜欢万能的孔明那还是去看三国演义或者玩三国游戏好了,不想接受正史(当然《三国志》也不一定都真实)的观点就甭看了,但 ...
弱弱的问下..你看的是那个版本的三国志
什么时候有四虎五虎了???偶觉得你应该是才接触历史
历史上的孔明军事上有争议外..政治才能还是给肯定的
不过现在的人也很牛。.从"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这些话中考究出孔明人品极差...要是易中天敢这么说..名声肯定要大爆
作者:
yt89 时间: 2006-12-30 19:07
原帖由 消失D马甲 于 2006-12-29 20:55 发表
弱弱的问下..你看的是那个版本的三国志
什么时候有四虎五虎了???偶觉得你应该是才接触历史
历史上的孔明军事上有争议外..政治才能还是给肯定的
不过现在的人也很牛。.从"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 ...
拜托,“四虎”只是通俗点的讲法而已。如果你一定要原文那就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6-12-30 19:40
正史里面诸葛亮强的可以了,你那四虎也威风得很,看不出有啥不让别人喜欢的
另外,正因为看多了正史,才强烈BS拿所谓“正史”来忽悠老百姓的易教授
作者:
yt89 时间: 2006-12-30 19:57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6-12-30 19:40 发表
正史里面诸葛亮强的可以了,你那四虎也威风得很,看不出有啥不让别人喜欢的
另外,正因为看多了正史,才强烈BS拿所谓“正史”来忽悠老百姓的易教授
问题是他不讲又会有几个人去看正史呢?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6-12-30 20:07
多了,至少我还没见过哪个是因为看了易教授的品三国才去看《三国志》的
[ 本帖最后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6-12-30 20:10 编辑 ]
作者:
wsadqe213 时间: 2006-12-30 20:11
原帖由 KYOKO 于 2006-9-3 10:36 发表
关键是讲座时没有现场提问或者反驳
只有他在那一个人夸夸其谈
说得好
作者:
wsadqe213 时间: 2006-12-30 20:16
原帖由 夜雨落枫 于 2006-9-8 19:56 发表
再次说一句,你爱看就看,不爱看就别看
你在一个地方吃了东西觉得不好吃,确实可以不继续在那里吃了。但是否因此你连以后和朋友讨论那里东西味道的权利都没有呢?
作者:
wsadqe213 时间: 2006-12-30 20:19
原帖由 孤城将军 于 2006-9-9 22:45 发表
如果说三国里只有一个英雄
那就是曹操
易先生品的没什么错的
你没那资格说
一个一有一个人的品法
难道人家想进屋子
先迈哪只脚你也管的到吗
你认为要想说易中天,需要什么资格呢?而你又具备什么资格说“先生品的没什么错的”?
一个人家里的私事,或许大众没资格评论。但是易中天是一个公众人物,他所说的,所评的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大众就有资格评论。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6-12-30 20:32
呵呵,我建议可以由有关历史权威给所有人统一一下思想,比如说曹操是好人,刘备是坏人什么的,不允许有不同意见,谁要有意见就处理谁。这样比较好,省得大家吵。
[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06-12-30 20:35 编辑 ]
作者:
消失D马甲 时间: 2006-12-30 22:17
原帖由 yt89 于 2006-12-30 19:07 发表
拜托,“四虎”只是通俗点的讲法而已。如果你一定要原文那就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通俗说法??是你创造的??别搞笑了吧???我看的通俗说法是五虎吧
赵云还中护军列..那前后左右中不是5人???
作者:
消失D马甲 时间: 2006-12-30 22:22
原帖由
yt89 于 2006-12-30 19:57 发表
问题是他不讲又会有几个人去看正史呢?
前不说天涯..三联....等有关于三国的论坛上的人看不看三国志
好多轩辕也开了几年吧..莫非这里的前辈也是看了易才去读的三国志???
还不说百度上某些人...
倒是不少人直接拿易的观点去压人
作者:
远舟 时间: 2006-12-30 23:18
难道你不认为轩辕这种历史站点是倾向小众的?
我就见过身边有不少因为易而看三国志的
从前俺怎么讲他们都不相信
现在和尚我终于说话不那么累了
作者:
liaoxingbx 时间: 2006-12-31 00:03
被三国演义忽悠了``` 我不说易说的对不对,但听了易的品三国之后,我才知道三国演义里的很多事是没有的,有很多地方我也不同意易的观点,不过他的品三国让我对三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知道史书和小说的差别很大,史书是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但小说是按照作者喜好来作的,在易中天品三国出来之前,大部分人对三国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三国演义上!
作者:
yt89 时间: 2006-12-31 13:34
原帖由 消失D马甲 于 2006-12-30 22:17 发表
通俗说法??是你创造的??别搞笑了吧???我看的通俗说法是五虎吧
赵云还中护军列..那前后左右中不是5人???
什么跟什么啊……说“虎”不过是我对他们表示尊敬难道不可以吗?“前将军”这些是正史上明确记载的封号啊,还“前后左右中”,你太可爱了吧。
作者:
昔时人已没 时间: 2006-12-31 16:46
每个人的观点都掺杂着自己的想法,没有绝对的公正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6-12-31 16:56
原帖由
yt89 于 2006-12-31 13:34 发表
什么跟什么啊……说“虎”不过是我对他们表示尊敬难道不可以吗?“前将军”这些是正史上明确记载的封号啊,还“前后左右中”,你太可爱了吧。
赵云之为中护军,难道是小说编的????
作者:
邓仲华 时间: 2006-12-31 17:36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6-12-31 16:56 发表
赵云之为中护军,难道是小说编的????
那前后左右都是刘备自立汉中王时拜的,三国志专门记载,惟独赵云没有,赵云为中护军是在建兴元年
作者:
中庸 时间: 2006-12-31 17:37
五虎的说法难道还有真么大的争议?
五虎的由来是小说中的说法,如果算根据的话,和陈寿把他们五个人列为一传关系比较大!
作者:
消失D马甲 时间: 2006-12-31 17:40
原帖由 邓仲华 于 2006-12-31 17:36 发表
那前后左右都是刘备自立汉中王时拜的,三国志专门记载,惟独赵云没有,赵云为中护军是在建兴元年
貌似华阳国志是在刘备的时候赵云已经是中护军
[ 本帖最后由 消失D马甲 于 2006-12-31 18:28 编辑 ]
作者:
消失D马甲 时间: 2006-12-31 17:42
原帖由
yt89 于 2006-12-31 13:34 发表
什么跟什么啊……说“虎”不过是我对他们表示尊敬难道不可以吗?“前将军”这些是正史上明确记载的封号啊,还“前后左右中”,你太可爱了吧。
原来四虎是你自己的认为..那你前面说的通俗说法算不算自打嘴巴???
难道赵云的中护军还是虚构的???
作者:
KVKV 时间: 2007-1-1 09:36
昨晚再看一集,彻底的无语了,记得之前他讨论过,说曹操"可能"在初期有过匡扶汉室的理想",但在这集与刘备的比较中,"可能"这两个字却悄悄地移到了刘备的身上......
诸葛亮的一句"若法孝直在...."变成了君臣裂缝的确凿证据了.....他不知道各人的说话技巧有所不同的么,因此效果也不同的么....
作者:
DHEROW 时间: 2007-1-3 10:08
也不能这么说,易中天是按照正史讲的,可以进行分析已经不错了
作者:
扬长 时间: 2007-1-3 13:16
我不喜欢“易中天”
作者:
上官远 时间: 2007-1-3 15:47
这个,大多数的人看三国志都是因为三国演义吧.......
作者:
颖颖 时间: 2007-1-4 04:49
真正的空城计也有人认为是指诸葛亮对魏以攻为守的政策。
作者:
肿桃导师 时间: 2007-1-4 11:48
易中天是瞎掰三国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1-4 13:04
如果LZ认为易说得不对,尽可拿出你的论据来驳斥他,可惜LZ却极主观的发表了一通唯心之论。当然,谁都有任意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哪怕是胡言乱语。
作者:
jakepain 时间: 2007-1-4 16:49 标题: 好
曹操的确是三国时候成就最大的人物!他那样说可能是想转变人们历来讨厌曹操的思想。
他也说过曹操的缺点。好像易老师把曹操人生分为3段,后期对他的评价不如前期。还是挺符合实际的。
不过对刘备的微词,我不是很喜欢。即使不是皇叔,也不必那样诋毁刘备,也许刘备也把生事搞错了!
作者:
小红魔 时间: 2007-1-4 17:56
我觉得易中天讲得还不错
蛮喜欢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正是萝卜青菜各有所好
作者:
关内侯 时间: 2007-1-4 20:23
一家之言而已,你喜欢刘备或诸葛亮,总不能强迫所有都喜欢他们吧
作者:
颖颖 时间: 2007-1-5 07:47
我觉得楼主确实提出了一些值得考虑的问题。其实稍微读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满篇记载矛盾之处到处都是。所谓“品三国”,更理想的是找出这些矛盾之处,从各个角度品它们的相似处,冲突处。最后未必需要给观众一个结论,但把这些矛盾展现给大家就可以了。而易种田则不然,他讲三国多,分析矛盾少。一个小时的节目,基本上前45分钟都是在给大家上课,最后15分钟他几乎不给大家任何想象空间。我觉得这就不叫品了,这要么是讲,要么是论。
作者:
东华大学校长 时间: 2007-1-20 17:05
原帖由 congwanshui 于 2006-12-27 12:52 发表
易中天有的讲的还可以,但也是偏向性太强,别人褒蜀国,他就贬,也是矫枉过正!
你就傻了,他也没有办法,如果都照正常思维解释就没有人听他的狗屁东西
作者:
ghostdance 时间: 2007-1-20 21:20
呵呵,看了下各位的帖子,真有意思!历史的面那是一定严格按照正史来讲的,历史的点那就要看个人的功力了,喜欢也罢,厌恶也罢,易中天只是抛弃了别人对三国既有的看法,而用他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讲,就像前面有人说到吃饭的问题,大厨做的菜可能对你的口味不对别人的口味,也可能对别人的口味而不对你的口味,如果用对不对自己的口味来说明这个大厨做的饭菜是不是好吃简直荒谬!举个简单的例子:重庆火锅,吃不惯辣的人一定说不对他口味,但是谁都知道火锅是好吃的!
[ 本帖最后由 ghostdance 于 2007-1-20 21:23 编辑 ]
作者:
stxstxstx 时间: 2007-1-22 02:02
很简单,群众普遍看不到曹操的优点,多是按照演义的说法把曹操丑化了,要还原历史,首要的就是为曹操正名,自然要重点说他的好处.这个逻辑很正确吧?
楼主自己多考虑一下.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1-22 14:24 编辑 ]
作者:
gobaobao 时间: 2007-1-25 13:04
偶一直觉得曹操是三国几个君主里面性格最丰富的。也比较喜欢他。
易中天很合偶的口味哈。
作者:
暗月影风 时间: 2007-2-2 11:22
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抑孙 当时刘姓是汉正统而曹被称贼 而写书人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也决定了其方向的 就算史书也是人写的 难免有些出入 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完全真实确实不太现实吧...毕竟不是几十年前的事 不能因为别人说的和你想的不一样就否定他吧?至少我看了 感觉里面也还有些地方讲的还是不错的嘛
难道你了解的东西比他的多么 比他的全面么???看历史还是不能极端的看呀.....毕竟历史是过去的东西......
作者:
超级健人 时间: 2007-2-2 12:30
本就是个参考而已,不过说心理话,觉得他讲得不错
作者:
骁将吕布 时间: 2007-2-2 14:19
英雄是曹操(平定天下,能让人民有好日子过),吕布(杀汉贼丁原董卓,讨伐伪皇帝袁术),孙坚(打败董卓为民,然壮志为筹身先死),他们才是,孙权和刘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曹操斗的,按我说他们俩投靠曹操算了何必让百姓受罪呢,尤其刘备假仁假义口口说爱百姓,真爱就投曹操算了,学阿扁搞独台.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2-5 18:52
原帖由 骁将吕布 于 2007-2-2 14:19 发表
英雄是曹操(平定天下,能让人民有好日子过),吕布(杀汉贼丁原董卓,讨伐伪皇帝袁术),孙坚(打败董卓为民,然壮志为筹身先死),他们才是,孙权和刘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曹操斗的,按我说他们俩投靠曹操算了何必让百姓受 ...
刘备何尝不是平定天下,能让人民有好日子过?曹操何尝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刘备斗?
另外,英雄记称,备亦起兵反卓,为何你视而不见?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
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
氐王窦茂众万馀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曹操这类举动多的是,且先举这些。看看,人民这个好日子过得,要么你也过过这个好日子?
吕布杀丁原,丁原如何是汉贼了?“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看看,这吕布被汉贼董卓所诱,才杀丁原,而又与董卓誓为父子。
“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这吕布是为了什么,才杀这个汉贼?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这孙坚讨贼,为何讨到刘表这了,这刘表也是汉贼了?
见过歪曲史料的,没真见过这样歪曲的。
作者:
zhouhuan 时间: 2007-2-5 20:25
发现lz从此就没有露面过啊,或者是穿着马甲出现呢?
我只看过三国演义,三国志太难懂懒得看.易中天主要是依据三国志来讲的,这样好歹也让我更加了解三国,对三国人物的看法也不仅仅局限与演义了.而且我感觉他讲得还是蛮有道理的
作者:
gewief 时间: 2007-2-11 00:56
名字是《易中天品三国》嘛,自然就是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啊。其实有很多我觉得说得挺正确的。不喜欢看的人可以不看啊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2-11 08:20
原帖由 中庸 于 2006-9-11 08:24 发表
楼上的说的有的有道理,国人的素质不是很高,很容易砸场子!
砸了场子不说,那些人把三国演义当历史来理解,不是也很丢国人之脸面吗?
作者:
shinbade 时间: 2007-2-11 08:29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12-29 19:52 发表
网络上迷恋腐朽堕落的季汉王朝的人太多,偏偏这帮人人品还都有点问题,易中天也有压力,不太敢讲了。
遗憾啊,挺有意义的讲坐,被这帮人,硬生生的搞偏了。
而且,他们在网上相当活跃啊,个个都十八般YY样样精通,皆有万夫不当之厚脸皮呢。
但个人感觉,这类现象人品不好只是前提,背后有某种集团在支持才是合理的解释,不然,他们那么点人,如何能造出、如何愿意付出精力去造出这么大的势子?
作者:
DHEROW 时间: 2007-2-11 09:56
目前也只讲到36而已,看看后面的把
作者:
秀吉 时间: 2007-2-11 10:43
要是这样,那大汉天子就更恶心,整个一泡沫剧
作者:
小马828 时间: 2007-2-11 13:53
不管怎么说总比什么周什么教授那样一路子吹捧好吧?
作者:
生桃子 时间: 2007-2-13 16:14
他自己也说了,那是他的一家之言
作者:
tanhuanglong 时间: 2007-2-16 21:49
没读过三国志
别在这里乱批评人
老是把演义当事
作者:
天下奇痒 时间: 2007-2-17 00:00
原帖由 zhouhuan 于 2007-2-5 20:25 发表
发现lz从此就没有露面过啊,或者是穿着马甲出现呢?
我只看过三国演义,三国志太难懂懒得看.易中天主要是依据三国志来讲的,这样好歹也让我更加了解三国,对三国人物的看法也不仅仅局限与演义了.而且我感觉他讲得还 ...
这就是易品三国的好处,让只知道演义或者根本不清楚三国的人了解一下三国历史,属于科普性质
作者:
狼牙 时间: 2007-2-17 20:53
对赵云的评价觉得不太对头,曹操稍微有点过了,其他人还可以
作者:
paladin_zhu 时间: 2007-2-18 13:24
我觉得易先生只是把演义里面写的过神过好(刘备,诸葛亮等)的人物和过差(曹操,周瑜等)的人物再对比三国志做一次澄清而已。
作者:
KYOKO 时间: 2007-2-18 13:26
怎么不是品呢?
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不看,我们大家来让易中天收视率降到最低!
作者:
jerry1016 时间: 2007-2-23 13:01
为什么大家只看重他赞美谁,贬低谁???
作者:
deohms 时间: 2007-2-26 21:18
LZ读了那么多年书不知道品字何意么?
再说,百家讲坛这种栏目本身就有一点戏说的成分,有必要那么在意么.相对于其他学者,易还是算比较成功的
PS:百家讲坛里面最讨厌纪X海了
作者:
秀吉 时间: 2007-2-26 21:30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者:
火狐天下 时间: 2007-2-26 21:33
前几天看CCTV的新闻说"易中天,于丹等人的火热带动了<<三国演义>>,<<论语>>等原著的热销",原来CCTV自己都没搞清楚品的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
dlw1986nb 时间: 2007-3-3 11:30
易中天最大的好处是,他从不把话说得很绝对。
作者:
cm325 时间: 2007-3-7 12:06
楼主明摆着刘备迷,听不得说刘备部好。我不觉得易中天在夸曹操,都是根据小说和历史来说他的观点,我没听出哪有毛病。。。。。
作者:
追月流星 时间: 2007-3-7 12:10
易中天是成也观众,败也观众。成名前是观众是捧的他,而现在说易中天是“炸弹”的还是观众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作者:
天命浪子 时间: 2007-3-9 12:02
易中天说的最令我受不了的是,他居然说曹操是英雄,服了。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3-9 14:59
原帖由 天命浪子 于 2007-3-9 12:02 发表
易中天说的最令我受不了的是,他居然说曹操是英雄,服了。
原来阁下最受不了别人说事实。那我说三国时期是一帮“狗熊”在争霸,这下你该爽了吧!
作者:
追月流星 时间: 2007-3-9 15:02
原帖由 天命浪子 于 2007-3-9 12:02 发表
易中天说的最令我受不了的是,他居然说曹操是英雄,服了。
易中天说的也没什么错啊,天下为什么非要是刘姓,大汉朝不也是灭掉秦国后消灭项羽才夺来的江山吗?那天下就为什么不能为曹操所有呢?
一:大汉朝给刘家治理的没有多好,已经到了官逼民反的程度了。
二:自古到今并非刘氏坐江山。
三:能者上,庸者下。就是这么简单。
[ 本帖最后由 追月流星 于 2007-3-9 15:10 编辑 ]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3-9 15:07
前面易老师说曹操,曹粉高兴、刘粉无碍,自然一片歌舞升平;后面易老师说刘备、诸葛、关羽,自然不如演义、神话里形象光明,于是诸葛粉和关粉就爆发了,就成了炸弹了。
作者:
追月流星 时间: 2007-3-9 15:24
中国的文字最过复杂,但也最含深意,饭这个字其实很容易理解,去掉了偏旁部首即变成了一个反字,
当老百姓没有饭吃的时候能不造反吗?汉朝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不该是到了灭亡的时候了吗?楼主可不要被演义里的故事所毒害了呀。
FANS们仔细想想,伟人确实是值得我们敬慕的,但把伟人当成神就是相当大的错误。
作者:
雳子 时间: 2007-3-16 20:54
原帖由 KYOKO 于 2006-9-3 10:36 发表
关键是讲座时没有现场提问或者反驳
只有他在那一个人夸夸其谈
这句话说得太经典了!
我也觉得易中天的所谓品三国垃圾得不得了
糟蹋经典
误人子弟
唉
作者:
雁7 时间: 2007-3-19 12:46 标题: 易中天为什么不能品三国?
三国是历史,是历史就有四种情况:真\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看你信是不信.既是品,那就是说你我他都有权利来品,不过一家之言罢了,对你的路子也不过一看而之,不对你的路子,一笑而已,怎么能堵住悠悠之口,不让人家说呢?!!
作者:
augenblick 时间: 2007-3-20 07:45
我认为易中天品三国还是很不错的。
不要把品三国完全当成讲三国历史,易中天虽然也研究过历史,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的历史教授,他是人文学院教授,大家注意了没?他在品三国中多次把现代企业领导决策等内容和三国对比,借古论今和剔除演义的讹传才是他"品"的主要目的(也是百家讲坛很多栏目的目的)。
而且他自己也几次说是一家之言,推测而已。历史上的三国混战本来史料不多疑点不少,很多记载只有聊聊数句。
纯说历史,我们的思维和五四运动时期就大不相同,用现今的思维和价值观来评论1800年前人们的行为本身就不太妥当,真正历史学家都是半个考古学家+半个考证学家。
总之,易中天品三国还是品得不错的,说历史只是一家之言罢了
作者:
simmon22 时间: 2007-3-21 15:21
不过是一家之言罢了,楼主就当做消遣得了,何必那么较劲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
作者:
令狐雪莹 时间: 2007-3-21 18:45 标题: 我觉得不关怎么,他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可以的
作者:
eatan 时间: 2007-3-22 12:19
真把他当学者了?且把他当一说评书的,拿来听听解闷也就罢了。
作者:
huyou75 时间: 2007-3-24 18:49
兄弟(我已经很客气了),请你熟读三国志再来品易中天,好吗?
三国志中第一主角是曹操,不是刘备
作者:
guanbincn 时间: 2007-3-25 20:52
楼主在合适的时间发了一个合适的帖子,引来无数人的跟贴热烈讨论,活跃了本论坛的气氛,实在才是创造了真正的历史!
不论楼主读没读过历史书,创造历史的能力还真不一般。呵呵~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3-25 21:06
楼主肯定是读过历史书的,倒是楼上这位看起来没怎么读过
作者:
巴蒂斯图塔 时间: 2007-3-26 00:08
三国里没有英雄,只有枭雄
作者:
老姜 时间: 2007-3-26 02:08
我看完品三国倒是没有楼主的感觉,我觉得易中天的讲述从内容上讲没有明显的褒谁贬谁的意思,易中天只要下结论的地方必然于史有据,反驳易中天不是不可以,但在反驳之前还是先把三国志读上三五遍才成。
作者:
押神换石郎 时间: 2007-3-26 17:27
任何言论都是有倾向性的,而且从吸引读者和收视率来考虑,也不可能都拿些老生长谈的话题出来讲述,都一味的说曹操奸雄刘备匡扶汉室那不如去听张国良的评话了。
易中天还是比较客观的在评述三国里面的人和事,从一个想为曹操正名(易中天似乎并不打算在屠徐州等事上为曹操翻案)的角度出发,阐述一些与我们从小说、故事和其他方面形成的曹操的心理形象相反的论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实事求是的讲,易中天并没有去吹捧曹操。
当然,我也看不出易中天有贬低刘备集团的意思,在评价刘备的时候虽然也用了诸如轮船上的耗子这样的形容词,但回想一下刘备几十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你觉得过分吗?你怎么不记得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气、英雄之志和英雄之术”呢?评价一个人怎么也要正反两方面去听吧,不能广说好话。而且,刘备前期临事第一个开溜完全置家室部下不顾的做法也着实不怎么光彩吧。
诚如楼上一些朋友说的,易中天很少说绝对的话,下绝对的评价,这一方面是评论历史的必然态度,另一方面作为公开立言的学者,他也不会采取这种可能将自己送上批斗台的方式。而且好歹品三国还没有讲完,我们还是多些耐心继续听下去。
最后说几句不恭敬的,如果实在觉得不接受他的观点,大可以从此不看这个节目。学术讨论是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你可以评述他的观点,但请做到有理、有据、有节,毕竟,这才是讨论问题的态度。
[ 本帖最后由 押神换石郎 于 2007-3-26 17:31 编辑 ]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3-26 18:41
易中天是有才华,说的很多也是史料。但如果下面这几个评价要还是客观真实(除了第8个,勉强算得上),那三国演义称刘备仁义,可谓权威了。
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
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
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
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
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
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
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作者:
糊涂 时间: 2007-3-26 19:50
百家讲坛本来就是个畅谈个人看法的地方,就象我们的论坛。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见仁见智嘛。
再说易中天对每个人物都是有褒有贬,并没有只说哪个是神、哪个是鬼。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3-27 10:23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3-26 18:41 发表
易中天是有才华,说的很多也是史料。但如果下面这几个评价要还是客观真实(除了第8个,勉强算得上),那三国演义称刘备仁义,可谓权威了。
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
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
三、开诚布 ...
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让我想到了刘备怎么对待曹操。
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让我想到了刘备怎么对待刘璋。
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让我想到了刘备怎么对待杨奉。
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让我想到了刘备怎么对待吕布。
后面四条做不到的,在乱世都混不了多久,袁绍就是一个典型。
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
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
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
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以上种种和三国演义里的腐仁私义有何关系?
[ 本帖最后由 Liongareth 于 2007-3-27 10:33 编辑 ]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3-27 11:58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3-27 10:23 发表
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让我想到了刘备怎么对待曹操。
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让我想到了刘备怎么对待刘璋。
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让我想到了刘备怎么对待杨奉。
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让我想 ...
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让我想到了刘备怎么对待曹操。
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於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
好个以情感人!
而且照你的逻辑,董卓对曹操也是真心实意,以情感人。
“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
这也是以情感人?
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让我想到了刘备怎么对待刘璋。
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这是刘璋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向曹操一个劲的递秋波;
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脣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於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乃从璋求万兵及资(宝),欲以东行。
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
这刘璋来个关门打狗,让刘备不回去,逼人到了绝境。
推心置腹,以诚待人——-许攸呢?
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让我想到了刘备怎么对待杨奉。
太祖乃迎天子都许。暹、奉不能奉王法,各出奔,寇徐、扬间,为刘备所杀。
不可以吗?
王闻王必死,盛怒,召汉百官诣鄴,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众人以为救火者必无罪,皆附左;王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乃实贼也”。皆杀之。
顷之,亡民有诣门首者,公谓曰:“听汝则违令,杀汝则诛首,归深自藏,无为吏所获。”民垂泣而去;后竟捕得。
开诚布公,以理服人?
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让我想到了刘备怎么对待吕布。
吕布先夺刘备徐州,刘备就得听从吕布之命,对吧!阁下就这种逻辑?
烧船自退,可谓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后面四条做不到的,在乱世都混不了多久,袁绍就是一个典型。
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
徐州的非姓可真冤啊!
好个以法制人!
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
边让老兄,好惨啊!
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
《蒿里行》是谁写的?
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这条就不想细究了,因为我开篇就说,还算勉强!
作者:
墨叶 时间: 2007-3-27 12:18
我很喜欢他品的三国,因为有些观点和我很象.
更重要的是他品的有味道,有人看.相对电视中其他的节目,优秀太多了.
如果觉得他说的不好,要么给他写信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么自己写书自己喊.要么把他看成三国志的入门读物.
现在我们每个人看幼儿园的书是多么弱智,可是没那些弱智的书我们会学习吗?
中国需要一些做学问的人向社会公开他们的成果.
不管易说的是否是真理,是否扭曲了历史.我支持他.
[ 本帖最后由 墨叶 于 2007-3-27 12:21 编辑 ]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3-27 13:25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3-27 11:58 发表
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让我想到了刘备怎么对待曹操。
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於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
好个以 ...
休要顾左右而言他。
刘备投曹而复叛之,这就叫真心实意?公悔是因为知道刘备很可能夹带而逃,所以悔之。就像公司经理叫采购带钱去买东西,有人说这个采购会携款而逃,经理悔之,追之不及。
刘备想取刘璋而代之,骗刘璋说来帮其防张鲁,这就叫以诚待人?关门打狗是因为刘备骗吃骗喝还要取而代之才被逼的。许攸怎么了?立功后不是奖励了。后来是其它的事许攸自己找死,有关曹操何事?
你要杀人就去杀吧,偏说请客吃饭搞暗杀,这也算开诚布公,以理服人?救火一事曹操先说过救火有奖不杀么?没说过怎么能说是没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
刘备先答应吕布帮他说好话求饶,结果翻脸不认人使曹操杀吕布,这就是言行一致,以信取人?烧船自退,可谓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你的原话很正确嘛。)
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关徐州屠城撒事?
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但也要有限度吧!刘巴?
曹操打仗一向功交属下,过在自己。
论功行赏,以奖励人。意见相同就不说了。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3-27 14:21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3-27 13:25 发表
休要顾左右而言他。
刘备投曹而复叛之,这就叫真心实意?公悔是因为知道刘备很可能夹带而逃,所以悔之。就像公司经理叫采购带钱去买东西,有人说这个采购会携款而逃,经理悔之,追之不及。
刘备想取刘璋而 ...
在下顾左右而言他?我一开始就说了,这几条评价不公正,如果说这些公正,那么三国演义刘备的仁义更加权威,可你不找刘备仁义的例子,反找其它的例子,到是我顾左右而言他?
第一条,我说得明明白白,曹操收留刘备是以情感人?对了,我忘了将程昱说完话,曹操的回答加上去了,不过,在史区混了这么久,我不加你也应该知道吧。而刘备反曹操,那是奉诏,如果这样也算刘备的不是,那曹操岂不是更对不起董卓?
娶其婶娘,而后谋之,最后又接纳,这难道不是以情感人?以妇人之情,抵丧子、侄及典韦之痛,难道不是以情感人?正所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嘛,连将军在战场上浴血厮杀,尚不及妇人床塌鱼水之欢情,难道易中天说错了不成?而且他儿子曹丕,不也是发挥了这个作风?以情感人,一感到底。
在刘备有意图刘璋之前,刘璋就与曹操暗送秋波,我上面都说了,那刘备缓过手后,收拾刘璋,好象没啥错吧。史料说了,刘备要回去,而刘璋认为刘备要夺益州(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大),下令守住关隘,刘备就算当时不想夺,也得夺了。
曹操不是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吗?为何因许攸触怒于他,就给感到九泉之下了?这还与曹操无关?
杨奉是贼子,杀他还有错?这年头真是,杀个贼子,也有错?更何况,只是诱其相见,哪里叫做请客吃饭搞暗杀?如果这样,曹操用反间计,对复马超,是不是也该指责一下?
刘备什么时候答应替吕布说话了?没说不杀,然后杀了,居然是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请问之前不说,这叫开诚布公?救火就一定是反贼,这是哪门子的理?
烧船自退,可谓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你居然说正确,那阁下大可与S二号一较高下了,
哪条法律说,曹操可以在徐州搞屠杀?
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我就问一下了,边让又如何,到曹操无法容忍的地步了?
《蒿里行》您读过吗?
先生之前不是说:“各位挺刘派的,你们喜欢刘备就应该更加正视刘备的各种行为特征,而不是“你们认为好的”就夸大,“你们认为坏的”就掩饰、否认,”为何轮到自个就这么想不开?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3-27 14:53 编辑 ]
作者:
流星一剑 时间: 2007-3-27 18:07
听到《蒿里行》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联想到到徐州的鸡犬无余,围而不降则屠
只会让我感到虚伪,恶心而已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3-28 17:33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3-27 14:21 发表
在下顾左右而言他?我一开始就说了,这几条评价不公正,如果说这些公正,那么三国演义刘备的仁义更加权威,可你不找刘备仁义的例子,反找其它的例子,到是我顾左右而言他?
第一条,我说得明明白白,曹操 ...
首先我认个错,一开始没了解阁下的意思是说曹操不够当那几条,而误以为是说刘备至少够得上那几条。
之后就阁下之后的言论作一下讨论:
“以妇人之情,抵丧子、侄及典韦之痛,难道不是以情感人?”——显然阁下弄错了先后顺序,因果互异了。
“在刘备有意图刘璋之前,刘璋就与曹操暗送秋波,我上面都说了,那刘备缓过手后,收拾刘璋,好象没啥错吧。史料说了,刘备要回去,而刘璋认为刘备要夺益州(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大),下令守住关隘,刘备就算当时不想夺,也得夺了。”——刘备可是为了夺益州才进益州的。阁下的理论是贼进来了,主人关门捉贼结果被贼杀了,错在主人不该关门使贼不能顺利抢劫。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3-28 17:54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3-28 17:33 发表
首先我认个错,一开始没了解阁下的意思是说曹操不够当那几条,而误以为是说刘备至少够得上那几条。
之后就阁下之后的言论作一下讨论:
“以妇人之情,抵丧子、侄及典韦之痛,难道不是以情感人?”——显 ...
刘备也不一定够得上,但比曹操还是强些的。
以妇人之情,抵丧子、侄及典韦之痛,难道不是以情感人?
这个我没弄错。收降张绣难道不是真心实意?丧子、侄及典韦都死了,张绣最后还投降了,如果曹操表示不是真情,张绣会相信吗?而张绣为啥会认为曹操表示的真情呢?显然是其婶娘床塌上的婉转娇吟,日常的款款深情打动曹操了。你还非让我说得这么直白?
至于刘备打益州,我说了,开始刘璋投奔曹操,当时正好是在刘备最困难的时期,然后刘备才去打他,作为一种报复不可以吗?这是前提,不能分拆,然后才是刘备入川,而刘备后来说要走了,刘璋不让,非打人家,人家还击有何不可?
作者:
天雨伤 时间: 2007-3-28 18:13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28 17:54 发表
刘备也不一定够得上,但比曹操还是强些的。
以妇人之情,抵丧子、侄及典韦之痛,难道不是以情感人?
这个我没弄错。收降张绣难道不是真心实意?丧子、侄及典韦都死了,张绣最后还投降了,如果曹操表示不是 ...
要是有人在你家吃好喝好最后啥事没做拍拍屁股就要走人你会怎么想?更何况刘璋请刘备就是为了打张鲁,结果刘备干了什么?收买民心!这刘璋就能允许别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挖自己墙角? 没灭了刘备都算是客气了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3-28 18:17
原帖由 天雨伤 于 2007-3-28 18:13 发表
要是有人在你家吃好喝好最后啥事没做拍拍屁股就要走人你会怎么想?更何况刘璋请刘备就是为了打张鲁,结果刘备干了什么?收买民心!这刘璋就能允许别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挖自己墙角? 没灭了刘备都算是客气了
请阁下先温习一下正史,以免贻笑大方。刘备当阳一败后,刘璋就向曹操一个劲的送秋波,这就是刘备的敌人,为何不能找?刘备撤军,叫收买人心?叫挖墙角?
作者:
天雨伤 时间: 2007-3-28 19:12
刘璋向曹操示好没错,这就成刘备吃里爬外的理由了? 更何况刘备入蜀的时候刘璋和曹操的关系已经被张松搞僵了.
刘备在四川的日子里啥事没干就在那广施恩泽,这不是收买民心是什么?
"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曹公将遣锺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别驾从事蜀郡张松说璋曰:“曹公兵强无敌於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很明显,刘璋喊刘备来就是为了打张鲁,不过刘备好象就在葭萌吃吃喝喝,啥事没做,最后刘备要走,可以,不过刘备走的时候"乃从璋求万兵及资(宝),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其馀皆给半。"应该说刘璋到这里做的还是很够意思了,刘备根本没替刘璋做过事,刘璋好歹也算出了点兵.至于刘璋不让刘备走,"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於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如果不是刘备和张松有勾结,或者说,如果不是因为阴谋败露,没理由相信刘璋会不让刘备走.
作者:
yu_long 时间: 2007-3-28 19:54
头大头大,大家不要吵了,让我先静一下
作者:
2881989 时间: 2007-3-28 20:31 标题: 哎
我是感觉说的不错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3-28 22:52
原帖由 天雨伤 于 2007-3-28 19:12 发表
刘璋向曹操示好没错,这就成刘备吃里爬外的理由了? 更何况刘备入蜀的时候刘璋和曹操的关系已经被张松搞僵了.
刘备在四川的日子里啥事没干就在那广施恩泽,这不是收买民心是什么?
"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 ...
刘璋这是帮曹操,那么就是刘备的敌人,这还叫吃里爬外?后来刘璋和曹操的关系已经被张松搞僵了,与刘备啥关系?
刘璋和曹操的关系僵了,刘备就必须不把刘璋当敌人?
收买人心又如何?收买敌人手下人的人心,不可以吗?
作者:
天雨伤 时间: 2007-3-29 01:08
呵呵 ,是啊 ,打着帮刘璋的名义干这种勾当,刘备还真是仁义至极啊,所谓的伪君子也不过如此吧?至少曹操要光明磊落的多,做坏事也是摆在台面上的,不象中山靖王之后,满口仁义道德,暗地里却做的好大事!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29 09:28
原帖由 天雨伤 于 2007-3-28 19:12 发表
刘璋向曹操示好没错,这就成刘备吃里爬外的理由了? 更何况刘备入蜀的时候刘璋和曹操的关系已经被张松搞僵了.
刘备在四川的日子里啥事没干就在那广施恩泽,这不是收买民心是什么?
"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 ...
刘备入川是为了夺益州?
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於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
刘备广施恩泽收买人心有什么不对的呢? 莫非刘备要打张鲁就不需打好群众基础?
刘璋不知道刘备在那的行为么? 刘备是公开这么做的, 而不是背着刘璋来广施恩泽.
刘备一直不愿取益, 错失过很多时机. 到最后真正吃里爬外的张松都已急到跳墙了:"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
刘备已经打算离去, 张松之兄张肃因此而惧其连累自己, 去告发给刘璋.
刘璋的角度上看, 他自然会对刘备有防备. 而刘备方面呢? 防备归防备, 他刘备已经不打算要你这益州了, 只要回荆州, 你刘璋却不仅仅是防备, 连他刘备回去的路也给堵上, 勿复通关.
刘备难道还得在那等死?
说刘备对不起刘璋, 可以, 说刘璋就做得很好. 未必.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3-29 09:54
原帖由 天雨伤 于 2007-3-29 01:08 发表
呵呵 ,是啊 ,打着帮刘璋的名义干这种勾当,刘备还真是仁义至极啊,所谓的伪君子也不过如此吧?至少曹操要光明磊落的多,做坏事也是摆在台面上的,不象中山靖王之后,满口仁义道德,暗地里却做的好大事!
笑,既然是敌人,采取什么手段都是正常的,如果你这么讲,那么曹操打马超用反间计,也是光明磊落?占了张济的老婆,又暗地里想收拾张绣也是光明磊落?阁下不明事理竟然至此!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3-29 11:46
原帖由 天雨伤 于 2007-3-28 19:12 发表
刘璋向曹操示好没错,这就成刘备吃里爬外的理由了? 更何况刘备入蜀的时候刘璋和曹操的关系已经被张松搞僵了.
刘备在四川的日子里啥事没干就在那广施恩泽,这不是收买民心是什么?
"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 ...
兄台说这些是没用的,明月刀已经是偏执到了不讲理的阶段,他心中那位虚幻的刘备形象就算放个屁也是香的。挺刘派的几个活跃人物还是该区别看待的。Tiger兄比较讲道理,就是其言论受他自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影响太重;马甲兄比较激烈,别人的论点只要和他相反,总是要把别人说的全盘否定,即使别人的部分论点是合理的,有歧义的事件总爱以有利于自己方面来理解和讨论,他心中的刘备形象的道德取向更像是他自己的道德取向,但讨论问题还是讲理讲据的(虽然不一定准确);明月刀兄则是刘备塑造形象的崇拜者,听不进一切的反对意见,哪怕只是他认为的反对意见,在讨论之前就已经将别人否定了,为了争论而争论,论完了也无所得,特别喜欢狡辩,以曲为直。
不管怎么说,这场争论起因是我曲解了明月刀兄的原意,其过在我,我就在此向明月刀兄赔礼了,也不再争了。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3-29 12:15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3-29 11:46 发表
兄台说这些是没用的,明月刀已经是偏执到了不讲理的阶段,他心中那位虚幻的刘备形象就算放个屁也是香的。挺刘派的几个活跃人物还是该区别看待的。Tiger兄比较讲道理,就是其言论受他自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影 ...
啊呀!好一个大帽子,在下心中刘备的形象可从来不这么高大,不过总比阿瞒与孙权强而已,在下所说的全部都是史料,而且也合道理,倘若在下是偏执到了不讲理的阶段,阁下口中的屠杀徐州平民还是合理的,这算是什么?先生如何这般宽于律已,严于待人?
我哪块地方不是史料?哪个地方没有根据?何处是狡辩?这兄台得说明白了,不然熟归熟,我一样会告你诽谤的。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29 12:18 编辑 ]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3-29 12:54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28 22:52 发表
在刘备有意图刘璋之前,刘璋就与曹操暗送秋波,我上面都说了,那刘备缓过手后,收拾刘璋,好象没啥错吧。史料说了,刘备要回去,而刘璋认为刘备要夺益州(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大),下令守住关隘,刘备就算当时不想夺,也得夺了。
这个我没弄错。收降张绣难道不是真心实意?丧子、侄及典韦都死了,张绣最后还投降了,如果曹操表示不是真情,张绣会相信吗?而张绣为啥会认为曹操表示的真情呢?显然是其婶娘床塌上的婉转娇吟,日常的款款深情打动曹操了。你还非让我说得这么直白?
至于刘备打益州,我说了,开始刘璋投奔曹操,当时正好是在刘备最困难的时期,然后刘备才去打他,作为一种报复不可以吗?这是前提,不能分拆,然后才是刘备入川,而刘备后来说要走了,刘璋不让,非打人家,人家还击有何不可?
请阁下先温习一下正史,以免贻笑大方。刘备当阳一败后,刘璋就向曹操一个劲的送秋波,这就是刘备的敌人,为何不能找?刘备撤军,叫收买人心?叫挖墙角?
刘璋这是帮曹操,那么就是刘备的敌人,这还叫吃里爬外?后来刘璋和曹操的关系已经被张松搞僵了,与刘备啥关系?
刘璋和曹操的关系僵了,刘备就必须不把刘璋当敌人?
收买人心又如何?收买敌人手下人的人心,不可以吗?
好一个全是史料,好一个从不狡辩。我就不说啥了,让大家读后自辨。
我自己当然也有很多问题,如看问题受个人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很大;看书读史全而不专(各时期都是一样的看,对三国时期并不专精);曹操、刘备在我心中的形象也受我的想法影响(去TMD仁义道德,该杀就杀、该恶就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方为真英雄。);对关羽等名不副实的人物批判太过(不该有的名声有了,就该还点债)等。但我认为讨论的态度还是应该虚心受教,知过而改,求同存异,百家争鸣,不应因偏废全,有不同的声音就否定,攻击上岗上线(就像某些小人当道的言论)。
[ 本帖最后由 Liongareth 于 2007-3-29 12:55 编辑 ]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3-29 13:20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3-29 12:54 发表
好一个全是史料,好一个从不狡辩。我就不说啥了,让大家读后自辨。
我自己当然也有很多问题,如看问题受个人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很大;看书读史全而不专(各时期都是一样的看,对三国时期并不专精);曹 ...
《三国志刘二牧传》(刘)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
在曹操刚开始征荆州时,第一次与曹操示好,“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曹操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
之后又派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这时很可能是刘备已经失败,因为《三国志武帝纪》:“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这是第二次,还遣兵给军;
再后,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这是第三次,由于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因此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最终导致双方关系破裂。
这个时期,刘璋三次向曹操示好,给物给兵,这不是刘备的敌人?
《三国志先主传》:“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脣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於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乃从璋求万兵及资(宝),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其馀皆给半。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於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
这是不是刘备要回去,刘璋杀了张松,令双方关系破裂,然后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这时的刘备进退无门,不打益州,难道闭目等死?再联系之前,刘璋与曹操的关系,刘备打益州有何不可以的?谈什么不合道义?打益州,刘备屠城了,还是向城里灌水了?如果这叫不仁义,曹操这叫啥?打完益州,也没杀刘璋,对他也不错,《三国志刘二牧传》:“先主迁璋于南郡公安,尽归其财物及故佩振威将军印绶。”将敌人打败后,又好好安置,又如何不仁义了?难道曹操坑杀降卒,这叫仁义?
无论从哪看,也比曹操仁义吧?
我说的,有问题吗?没史料吗?哪个地方是狡辩?
兄台可否虚心受教,知过而改,求同存异,百家争鸣,而不应因偏废全,有不同的声音就否定,攻击上岗上线?倘若如此,实兄之幸也。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29 17:24 编辑 ]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29 16:25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3-29 12:54 发表
好一个全是史料,好一个从不狡辩。我就不说啥了,让大家读后自辨。
我自己当然也有很多问题,如看问题受个人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很大;看书读史全而不专(各时期都是一样的看,对三国时期并不专精);曹操、刘备在我心中的形象也受我的想法影响(去TMD仁义道德,该杀就杀、该恶就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方为真英雄。);对关羽等名不副实的人物批判太过(不该有的名声有了,就该还点债)等。但我认为讨论的态度还是应该虚心受教,知过而改,求同存异,百家争鸣,不应因偏废全,有不同的声音就否定,攻击上岗上线(就像某些小人当道的言论)。
俺同意虚心受教,知过而改,求同存异,百家争鸣,但对什么去TMD仁义道德,该杀就杀、该恶就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方为真英雄这种声音,还是要否定到底的。
作者:
流星一剑 时间: 2007-3-29 17:52
曹操的虚伪已经说过很多遍了,先说任人唯贤再用不孝砍了孔融,先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再屠了N个城,先用不节俭的罪名砍了曹植的老婆再修了奢侈的铜雀台,先写了让县自明本志令再称公称王,等等等等,三国中最虚伪的人,非曹操莫属
刘备在演义中那血统关系是汉献帝当堂查的家谱金口亲自叫的皇叔,半真半假从何谈起??在历史中刘备何曾用这血统关系招摇撞骗过了?
走头无路是不假,那又怎么了,高祖尚且数败于项羽该下一战成功,胜败实乃兵家常事,刘备是反曹操,那在是因为有皇帝的衣带诏,征讨国贼名正言顺,刘备什么时候反过袁绍反过刘表了?习凿齿说的好:“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刘备如果真的象曹操一样无耻,早夺了荆州了,怎么可能再走投无路?
对刘璋是夺了他的土地,问题在于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岂是刘璋一家的?刘璋父子在蜀中多年,未有半点恩德于百姓,从人民的角度来讲,就应该让贤明爱民的刘备来统治,而事实上刘备真正跟刘璋翻脸也是因为刘璋先不仗义只给刘备老弱残兵而引起的
“曹操至少告诉大家,他就是个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就不虚伪吗?真是可笑,他要是告诉大家他是个杀人恶魔是色狼是汉贼是大流氓等等等等,再来说不虚伪,倒还有那么点可信度
作者:
天雨伤 时间: 2007-3-30 09:38
似乎挺刘的人很多,曹操杀孔融是阶级对立造成的,就和刘备之于曹豹,是新徐州和旧徐州的纷争,张飞砍曹豹八成就是在刘备的授意下进行的“英雄记曰: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於淮阴石亭,更有胜负。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
。
屠城,那也不是没有的乱屠的,曹操说的很明白,围而后不降者屠,要真是没道理的,那曹操手下一大帮聪明脑袋怎么都没发声音?至多就是嘀咕几句杀戮太过却从没人说不该杀戮的。
至于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不是史实都很难说就别摆出来了。
刘备跟刘璋翻脸是因为刘璋先不仗义只给刘备老弱残兵而引起的 ?笑了,刘璋凭什么非要给刘备兵?就因为刘备在葭萌白吃白喝呆了几年?刘备要是真的对刘璋的益州没兴趣,那他就应该把张松揪出来送给刘璋!他既然和张松这个家伙保持书信来往,那不就说明了刘备对益州有想法?要知道张松可是明着让刘备抢益州的,还不只一次两次呢!和这么个叛徒一直保持联系,你要非说刘备不想要益州,那我也没办法。
话说回来,好象很多人都对刘璋关门不让刘备走有意见?那你们说说,对一个和自己的高级官员打的火热,很有可能掀掉自己的人该怎么做?尤其是这个人就在自己家门口的时候!真当刘璋是傻子了?张松的信加上刘备在葭萌的所作所为,白痴都知道刘备想搞益州了,更重要的是。刘备要是没心打益州,那“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做何解释?杨怀既然肯来,就说明刘璋还没对刘备兵戎相见,而刘备倒好,责以无礼,不知杨怀哪无礼了?难道不听刘备的命令听刘璋的命令就无礼了?
俗话说的好,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按你们这么讲,那吕布杀叮董有何错?曾经的上司是现在的上司的敌人嘛!但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吕布有诟病?就因为吕布这事做的在道义上说不过去,走就走嘛,何必杀人。那回过来看看,刘璋是请刘备帮他搞张鲁的,刘备也答应了,请明确一点,刘璋和刘备都是军阀,没有上下之分,那么刘璋此举是否可看做是一种示好甚至是有意结盟的行为?那刘备答应了是不是表示他认可了刘璋的这一举动?
刘备广施恩泽收买人心有什么不对的呢? 莫非刘备要打张鲁就不需打好群众基础?
刘璋不知道刘备在那的行为么? 刘备是公开这么做的, 而不是背着刘璋来广施恩泽.这句话说的好,刘备打好群众基础确实没错,但"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似乎刘备到了葭萌除了打好群众基础就没做其他事了,这又做何解释呢?
我说了,曹操做坏事也是光明磊落的,注意,是坏事,屠城之类的,哪件事是捂着掖着不让别人知道的了?不要和我说刘备这件事在道义上也说的过去,那我无话可说。
还有,曹操占了张济的老婆,这我同意,又暗地里想收拾张绣,这我似乎不太清楚,可有史实?
“说刘备对不起刘璋, 可以, 说刘璋就做得很好. 未必.”对此句,我想说的是,至少刘璋没做什么对不起刘备的事吧?
其实我很清楚,一切争论都是因为刘备未反而刘璋先封了刘备,但是刘备和张松的往来书信应该是很清楚的表达了刘备对益州抱有想法,”刘备一直不愿取益, 错失过很多时机“我却认为刘备的错失时机是因为一直都没有好的时机,君不见,刘备暴起发难的时候,有多少人离开刘璋投靠刘备了?似乎屈指可数啊,那这说明了什么?很明显,益州的士大夫和将领的心仍然在刘璋这里,至于民众,刘备入蜀后的一日数十惊应该很明确的说明了至少民心不在刘备这里,不然即使有曹操大军在旁也不至于混乱至斯。啊,我想我明白了,刘备为什么要收买民心了,因为民众都不听他的话,只听刘璋的话…………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3-30 10:36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29 13:20 发表
《三国志刘二牧传》(刘)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驾张 ...
曹操拥献帝是名义上的中央政权不是?刘璋是中央任命的地方郡守不是?刘璋不想做贼,想和代表中央的曹操搞好关系有错吗(你在这引史料有意义吗?刘璋向曹操示好我又没有异议)?刘璋与刘备敌对了吗?想抢人家的地还怪别人不做贼这不是狡辩?
借口帮人打架跑到别人家里白吃、白喝、白用,还白要人手,却一点忙都不帮,还和对方家人谋夺其财产、土地,这还不叫贼?楼上某人还怪白要的人手不够壮!
兄台的第二个史料是说张松和曹操反目,不知有何用,在下不评。
兄台的第三个史料是引用刘备对刘璋说的官样文章,这样的自说自话可以为证吗?至少从后来刘备不但未向荆州增兵、加将,反而由荆州向益州调兵、调将可知其虚,不过是找借口图益州而已。之后因张松败露,刘备的谋划被揭露,刘璋知道刘备是贼了,自然要关门做贼了,这下子做贼的反倒有理了,不能偷我就抢,被抢的错到家了,抢人的反倒正义凛然。这果然不是狡辩。
兄台的第四个史料是刘备对刘璋的待遇问题,显然又是个强盗逻辑。强盗抢劫时对主人说你投降吧,我保证你把财产、土地给我后不杀你,还给你柴房住,给你饭吃,结果主人投降了,果然有柴房住、有饭吃,强盗果然是宽厚啊!结论就是这绝对不是狡辩!而且都用了四个史料了,还敢说没史料吗?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3-29 16:25 发表
俺同意虚心受教,知过而改,求同存异,百家争鸣,但对什么去TMD仁义道德,该杀就杀、该恶就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方为真英雄这种声音,还是要否定到底的。
后面一句是我自己的观点,又没有要别人和我一致,恐怕还轮不到阁下来“否定到底”吧,难道你还有改变他人思想的能力?仁义道德既然是由人定出来的,自然也可以由人来丢弃。
世人匆匆,只为名利,你为名来,我去逐利。
[ 本帖最后由 Liongareth 于 2007-3-30 10:42 编辑 ]
作者:
赵哪个云 时间: 2007-3-30 12:44
楼上的也蛮会搞笑哦~
既然允许你在这里肯定这种观点,为啥别人就不能否定这种观点??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7-3-30 13:25
张飞砍曹豹八成就是在刘备的授意下进行的
----这十成是你给刘备添的事情.
屠城,那也不是没有的乱屠的,曹操说的很明白,围而后不降者屠,要真是没道理的,那曹操手下一大帮聪明脑袋怎么都没发声音?至多就是嘀咕几句杀戮太过却从没人说不该杀戮的。
----围而后降者屠就很有道理了么? 围而后降会杀到鸡犬不留? 这十成也是你给曹某开脱的.
刘备跟刘璋翻脸是因为刘璋先不仗义只给刘备老弱残兵而引起的 ?笑了,刘璋凭什么非要给刘备兵?就因为刘备在葭萌白吃白喝呆了几年?
----要刘备真的是白吃白喝, 刘璋怎么又益兵给刘备呢? 笑了? 你请别人来帮你还想自己啥都不干?
刘备要是真的对刘璋的益州没兴趣,那他就应该把张松揪出来送给刘璋!他既然和张松这个家伙保持书信来往,那不就说明了刘备对益州有想法?
----笑, 出卖投靠自己的人, 你把刘备当低能了?
那你们说说,对一个和自己的高级官员打的火热,很有可能掀掉自己的人该怎么做?尤其是这个人就在自己家门口的时候!真当刘璋是傻子了?张松的信加上刘备在葭萌的所作所为,白痴都知道刘备想搞益州了,更重要的是。刘备要是没心打益州,那“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做何解释?杨怀既然肯来,就说明刘璋还没对刘备兵戎相见,而刘备倒好,责以无礼,不知杨怀哪无礼了?难道不听刘备的命令听刘璋的命令就无礼了?
----责的是刘璋无礼而已. 杨怀是因刘璋而挂的.
笑, 刘璋没兵戎相见, 只是禁锢而已. 需要做解释么? 他刘备本来入川就是被反骨仔张松引进去的, 他刘备愿放弃此次计划已经是很大的让步了. 结果刘璋不知好歹, 禁锢起刘备, 你说刘备该怎么做呢?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刘备屯军后, 没有即刻征张鲁而厚树恩德, 不知道什么叫没别的事做了呢?
刘备厚树恩德的做法没问题, 问题只在于刘备想不想取蜀.
还有,曹操占了张济的老婆,这我同意,又暗地里想收拾张绣,这我似乎不太清楚,可有史实?
----按你那推论, 曹丕把张秀给逼死了, 九成是曹操授意的. (参考自己的张飞杀曹豹一事)
我却认为刘备的错失时机是因为一直都没有好的时机,君不见,刘备暴起发难的时候,有多少人离开刘璋投靠刘备了?
----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
先张松法正迎刘备, 后李严又率军投刘备(是率军队哦, 是刘璋派个李严的军队,一出战就跟着李严反叛了, 使刘备兵益强), 老将严颜降于张飞, 破蜀后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我看不出刘备有什么不得人心的.
真正不得民心的表现, 瞧曹操被人偷袭的那一刻吧.前吕布袭郡, 郡县皆叛. 后关羽征樊, 华夏群党遥受羽命, 为其支党. 曹操都考虑要迁都避锋. 这才是民心.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3-30 13:44
原帖由 天雨伤 于 2007-3-30 09:38 发表
似乎挺刘的人很多,曹操杀孔融是阶级对立造成的,就和刘备之于曹豹,是新徐州和旧徐州的纷争,张飞砍曹豹八成就是在刘备的授意下进行的“英雄记曰: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於淮阴石亭,更有胜负。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
这可真叫公正,曹操杀孔融就是阶级对立,刘备之于曹豹,就是新徐州和旧徐州的纷争,这是哪门子的逻辑?请问是曹操与孔融分别是哪两个阶级?张飞砍曹豹,是在刘备的授意,哪的史料这么说的?你完全是胡搅!刘备正在与袁术交战,他自然希望后方安定,呆着没事,他会下令让张飞砍曹豹?要砍也是在交战前,或交战后,你这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屠城,那也不是没有的乱屠的,曹操说的很明白,围而后不降者屠,要真是没道理的,那曹操手下一大帮聪明脑袋怎么都没发声音?至多就是嘀咕几句杀戮太过却从没人说不该杀戮的。
瞧瞧,好逻辑,我问你,这个围而后不降者屠好有道理,被杀是活该了。围而后不降者屠是指抵抗的军队,而不是老百姓,我问你,徐州数十万老百姓哪里写不降?为何就该屠了?至于嘀咕几句杀戮太过却从没人说不该杀戮的,你能不能不歪曲史料?
魏书曰:太祖征马超,文帝留守,使昱参军事。田银、苏伯等反河间,遣将军贾信讨之。贼有千馀人请降,议者皆以为宜如旧法,昱曰:“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於围也。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贼,杀之无所威惧,非前日诛降之意。臣以为不可诛也;纵诛之,宜先启闻。”
有没有?看清楚些。
至于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不是史实都很难说就别摆出来了。
你可真是标准如一,一样是裴注,宁叫我负人,休叫人负我,就是不是史实都很难说?那你开始举的张飞砍曹豹也是裴注,就能算数了,而且算数不要紧,还硬安了个八成是刘备让的,你这个叫啥东东?我就真还不明白了。
刘备跟刘璋翻脸是因为刘璋先不仗义只给刘备老弱残兵而引起的 ?笑了,刘璋凭什么非要给刘备兵?就因为刘备在葭萌白吃白喝呆了几年?刘备要是真的对刘璋的益州没兴趣,那他就应该把张松揪出来送给刘璋!他既然和张松这个家伙保持书信来往,那不就说明了刘备对益州有想法?要知道张松可是明着让刘备抢益州的,还不只一次两次呢!和这么个叛徒一直保持联系,你要非说刘备不想要益州,那我也没办法。
笑话,刘璋先给物给兵于曹操,为曹操打刘备加油添力,早就是刘备的敌人了,我上面将史料列得明明白白,你为何总是无视?
话说回来,好象很多人都对刘璋关门不让刘备走有意见?那你们说说,对一个和自己的高级官员打的火热,很有可能掀掉自己的人该怎么做?尤其是这个人就在自己家门口的时候!真当刘璋是傻子了?张松的信加上刘备在葭萌的所作所为,白痴都知道刘备想搞益州了,更重要的是。刘备要是没心打益州,那“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做何解释?杨怀既然肯来,就说明刘璋还没对刘备兵戎相见,而刘备倒好,责以无礼,不知杨怀哪无礼了?难道不听刘备的命令听刘璋的命令就无礼了?
俗话说的好,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按你们这么讲,那吕布杀叮董有何错?曾经的上司是现在的上司的敌人嘛!但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吕布有诟病?就因为吕布这事做的在道义上说不过去,走就走嘛,何必杀人。
刘璋关门不让刘备走当然有意见。因为孙权求救,人家刘备这个时候不想打益州,你不给兵也就罢了,却不让人走,这是什么道理?而且他走也不能说不是真心的,一是孙权求救,二是张松都写信劝刘备别走。更何况,刘璋之前已经是刘备的敌人了。杀个敌人有什么错,这与吕布杀董居然还能联系在一起,你可真行!
那回过来看看,刘璋是请刘备帮他搞张鲁的,刘备也答应了,请明确一点,刘璋和刘备都是军阀,没有上下之分,那么刘璋此举是否可看做是一种示好甚至是有意结盟的行为?那刘备答应了是不是表示他认可了刘璋的这一举动?
笑话,刘璋让刘备帮忙打张鲁,他们就结盟了?他之前是刘备敌人,这次又不把这事揭过去,凭啥刘备就得原谅这个敌人?如果刘璋与刘备结好,请求刘备原谅,刘备原谅了,你说刘备背盟还可以,可是他就是让刘备帮他打张鲁,凭啥刘备就得当以前没事是的?
刘备广施恩泽收买人心有什么不对的呢? 莫非刘备要打张鲁就不需打好群众基础?
刘璋不知道刘备在那的行为么? 刘备是公开这么做的, 而不是背着刘璋来广施恩泽.这句话说的好,刘备打好群众基础确实没错,但"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似乎刘备到了葭萌除了打好群众基础就没做其他事了,这又做何解释呢?
我上面说了无数遍了,刘璋先对不起刘备,已成为刘备的敌人。其次,刘备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呢,曹操就打孙权,你还让刘备做什么?
我说了,曹操做坏事也是光明磊落的,注意,是坏事,屠城之类的,哪件事是捂着掖着不让别人知道的了?不要和我说刘备这件事在道义上也说的过去,那我无话可说。
还有,曹操占了张济的老婆,这我同意,又暗地里想收拾张绣,这我似乎不太清楚,可有史实?
道义当然说得过去,我上面说了无数遍了,刘璋先对不起刘备,已成为刘备的敌人。另外,做坏事光明磊落,就不是坏事了,就可以原谅了?这叫肆无忌惮,懂吗?你这是什么逻辑?再者曹操做坏事还都是光明磊落了?
另外,曹操占了张济的老婆,又暗地里想收拾张绣,这难道不是捂着掖着?
我给你史料。
“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
既然刘备打敌人刘璋,都是不道义,是捂着掖着,曹操打马超,用反间计,是光明正大的?
还有袁潭都投降了,他还悄悄的算计人家,这怎么提?
“说刘备对不起刘璋, 可以, 说刘璋就做得很好. 未必.”对此句,我想说的是,至少刘璋没做什么对不起刘备的事吧?
再讲一遍。刘璋之前帮着曹操对付刘备,这也叫没做什么对不起刘备事?
其实我很清楚,一切争论都是因为刘备未反而刘璋先封了刘备,但是刘备和张松的往来书信应该是很清楚的表达了刘备对益州抱有想法,”刘备一直不愿取益, 错失过很多时机“我却认为刘备的错失时机是因为一直都没有好的时机,君不见,刘备暴起发难的时候,有多少人离开刘璋投靠刘备了?似乎屈指可数啊,那这说明了什么?很明显,益州的士大夫和将领的心仍然在刘璋这里,至于民众,刘备入蜀后的一日数十惊应该很明确的说明了至少民心不在刘备这里,不然即使有曹操大军在旁也不至于混乱至斯。啊,我想我明白了,刘备为什么要收买民心了,因为民众都不听他的话,只听刘璋的话…………?
刘备错失时机不是因为没好的时机,是他仁厚,不愿意率先发难,而刘璋先发难了。之前张松,法正;之后严颜、李严、彭羕,谁说士大夫和将领的心仍然在刘璋这里?刘备入蜀后的一日数十惊,这是什么时候的事,你也乱按?
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这不叫得人心,什么叫得人心?
此外还有,你们一个劲说,刘备背叛曹操,却从不提刘备是奉诏。如果照你们的逻辑,曹操要刺杀董卓,那可真叫忘恩负义,难不成也叫光明磊落?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30 14:30 编辑 ]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3-30 13:47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3-30 10:36 发表
曹操拥献帝是名义上的中央政权不是?刘璋是中央任命的地方郡守不是?刘璋不想做贼,想和代表中央的曹操搞好关系有错吗(你在这引史料有意义吗?刘璋向曹操示好我又没有异议)?刘璋与刘备敌对了吗?想抢人家的地还怪别人不做贼这不是狡辩?
曹操拥献帝?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当时孙权都知道,刘璋为何不知?他为何不在曹操迎汉帝时示好?明明是看曹操势力大了,才去投贼,不管什么原因,作为汉室宗亲,去投曹贼,那他就是贼,刘备打他,这叫讨贼!你明白吗!
“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曹公将遣锺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
既然你说他刘璋这么不明事理,认贼为主公也就罢了?那曹操讨张鲁,他为什么恐惧,不老老实实的交权,以实现你所谓的忠臣?
最关键的一点,他搞好关系就搞好关系吧,干什么派兵帮曹操?向曹操派兵,用来打刘备,这不是刘备的敌人,还是刘备的朋友?好比A与B打架,B打不过,跑,A追,结果C还送把刀,让A去砍B,你说C是不是B的敌人?
借口帮人打架跑到别人家里白吃、白喝、白用,还白要人手,却一点忙都不帮,还和对方家人谋夺其财产、土地,这还不叫贼?楼上某人还怪白要的人手不够壮!
刘备借口帮人打架,跑到益州?能不能不造假?明明是刘璋请刘备的,哪里是刘备跑去的?“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谁先谁后?
至于帮忙,我问你,刘璋是刘备的敌人,有帮敌人忙的吗?
兄台的第二个史料是说张松和曹操反目,不知有何用,在下不评。
张松与曹操反目,导致刘璋与曹操关系破裂,这绝不能成为刘璋不是刘备敌人的原因。
兄台的第三个史料是引用刘备对刘璋说的官样文章,这样的自说自话可以为证吗?至少从后来刘备不但未向荆州增兵、加将,反而由荆州向益州调兵、调将可知其虚,不过是找借口图益州而已。之后因张松败露,刘备的谋划被揭露,刘璋知道刘备是贼了,自然要关门做贼了,这下子做贼的反倒有理了,不能偷我就抢,被抢的错到家了,抢人的反倒正义凛然。这果然不是狡辩。
如何是自说自话?“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这可不是刘备说的,刘备要求不合理吗?就算你刘璋不想给,也不必将门关死,不让刘备回去吧。刘备不从荆州调兵来打,还能如何处理?
张松的败露,更是刘备当时不想打刘璋的一个证据。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如果刘备想打刘璋,张松还劝他做什么?
兄台的第四个史料是刘备对刘璋的待遇问题,显然又是个强盗逻辑。强盗抢劫时对主人说你投降吧,我保证你把财产、土地给我后不杀你,还给你柴房住,给你饭吃,结果主人投降了,果然有柴房住、有饭吃,强盗果然是宽厚啊!结论就是这绝对不是狡辩!而且都用了四个史料了,还敢说没史料吗?
你这个逻辑,完全不对,刘璋首先是刘备的敌人,而不是你说是刘备是强盗。把敌人打败后,还这么宽待,不是宽厚是什么?难道曹操坑降卒是宽厚?
我说的哪点不对了?哪处是狡辩?明明你将刘璋给物给兵,支援曹操完全当成空气,所以才得出你这种悖论!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30 14:48 编辑 ]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3-30 14:48
原帖由 天雨伤 于 2007-3-30 09:38 发表
屠城,那也不是没有的乱屠的,曹操说的很明白,围而后不降者屠,要真是没道理的,那曹操手下一大帮聪明脑袋怎么都没发声音?至多就是嘀咕几句杀戮太过却从没人说不该杀戮的。
当时没留意,现在才发觉,人家曹操是围而后降者不赦,你可到好,改了几个字,就变成这个了?有你这样造假的吗?
要是曹操真是说了围而后不降者屠,连他带他手下还真是一大帮聪明脑袋!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30 14:51 编辑 ]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7-3-30 15:35
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
冀州平。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
“围而后降者不赦”这条军令曹操本人就没有好好贯彻过,而曹操以下的大多数将领也没有将这条军令当作金科玉律,当然除了于禁这种少数人除外。
“围而后降者不赦”什么时候执行什么时候不执行有一定的尺度,盲目得认为这条指令就是曹军金科玉律的显然是不看书。
程昱“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于围也。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贼,杀之无所威惧,非前日诛降之意。臣以为不可诛也;纵诛之,宜先启闻。””即白太祖,太祖果不诛。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3-30 15:48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7-3-30 15:35 发表
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
冀州平。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 ...
谁也没说这条认真执行过,只不过那位先生改了一下,变成了围而后不降者屠而已。
当初我引程昱那条史料,就是说有人不同意。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30 15:50 编辑 ]
作者:
Liongareth 时间: 2007-3-30 15:49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30 13:47 发表
曹操拥献帝?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当时孙权都知道,刘璋为何不知?他为何不在曹操迎汉帝时示好?明明是看曹操势力大了,才去投贼,不管什么原因,作为汉室宗亲,去投曹贼,那他就是贼,刘备打他,这叫讨贼!你明白吗!
我当然不明白。阁下的言论怎么和阁下正在抨击的辛巴达如此一致!“陶谦杀曹操之父,名为郡守,实为杀人犯,当时曹操都知道,徐州人为何不知?明明是因为陶谦是他们的头头,才帮着杀人犯,不管什么原因,作为汉朝百姓,依附杀人犯,那他们就是杀人犯,曹操杀他们,这叫杀贼!你明白吗!”这种强盗逻辑别人在用,你就批判,反过来自己也用,还如此甘之如饴。本以为你只是爱狡辩,没想到你连脸都不要了。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30 13:47 发表
刘备借口帮人打架,跑到益州?能不能不造假?明明是刘璋请刘备的,哪里是刘备跑去的?“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谁先谁后?
至于帮忙,我问你,刘璋是刘备的敌人,有帮敌人忙的吗?
这矛盾吗?刘璋请刘备来帮忙打张鲁,刘备以此为借口跑到益州,这不就是一个意思吗?你说刘备不是去帮刘璋,那他跑到益州去白吃、白喝、白用,还白要人手是去干什么了?难不成刘璋出钱、出粮、出人是想叫人来打自己。难道刘备入川没有打正旗号是来帮刘璋打张鲁的吗?刘璋是刘备的敌人?这是根据你上面那个不要脸的逻辑得出来的吧!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30 13:47 发表
如何是自说自话?“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这可不是刘备说的,刘备要求不合理吗?就算你刘璋不想给,也不必将门关死,不让刘备回去吧。刘备不从荆州调兵来打,还能如何处理?
张松的败露,更是刘备当时不想打刘璋的一个证据。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如果刘备想打刘璋,张松还劝他做什么?
至少从后来刘备不但未向荆州增兵、加将,反而由荆州向益州调兵、调将可知其虚,不过是找借口图益州而已。之后因张松败露,刘备的谋划被揭露,刘璋知道刘备是贼了,自然要关门做贼了,这下子做贼的反倒有理了,不能偷我就抢,被抢的错到家了,抢人的反倒正义凛然。这果然不是狡辩。
至于张松,只能说他笨,刘备明明是想回师图刘璋,他还以为刘备真要走了,结果自露马脚,反倒差点坏了刘备的大事。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30 13:47 发表
你这个逻辑,完全不对,刘璋首先是刘备的敌人,而不是你说是刘备是强盗。把敌人打败后,还这么宽待,不是宽厚是什么?难道曹操坑降卒是宽厚?
我说的哪点不对了?哪处是狡辩?明明你将刘璋给物给兵,支援曹操完全当成空气,所以才得出你这种悖论!
我什么时候说过曹操坑降卒是宽厚?你不能说有人杀了2个人,所以只杀了1个人的都不算杀人犯,无罪释放吧!
你没有哪点不对呀,只要你说的都对!你根本就没有狡辩,你这么正确的人怎么会狡辩呢!刘璋的财产、土地、士兵都是刘备的,只能给刘备,其他的人刘璋只能当他们是空气,凡是对此有意见统统都是悖论!兄台向辛巴达学习绝对是英明之举,师夷长技以制夷!
作者:
邪王 时间: 2007-3-30 15:49
呵呵 马甲兄 明月兄 你们是刘备吗? 正史肯定对吗? 你们有观点 好 不要说的很绝对 就说张飞杀曹豹 为什么不可呀 白起坑杀40万 我认为粮食不够 有什么不对 那曹操屠徐州为什么非要说他不好呢 陶谦在徐州多少年了 人心向徐 再者说上有袁绍虎视眈眈 要有人偷袭粮道 这次远征就不攻自破了 一个字 杀 宁我负天下人........ 曹操就是这样的人 刘备为人我就不说了
以上乃自家所言,望兄谅解.只是我的观点而已,你有你的三国,我有我的.有什么好争的, 真相已掩盖了.
好像知道呀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7-3-30 16:02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30 15:48 发表
谁也没说这条认真执行过,只不过那位先生改了一下,变成了围而后不降者屠而已。
当初我引程昱那条史料,就是说有人不同意。
不但是程昱不同意连曹操也没怎么当回事,从曹操在兖州打败并收编黄巾开始所谓“不赦”这条军令就可以当废纸看了。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30 16:21
至少从后来刘备不但未向荆州增兵、加将,反而由荆州向益州调兵、调将可知其虚,不过是找借口图益州而已。之后因张松败露,刘备的谋划被揭露,刘璋知道刘备是贼了,自然要关门做贼了,这下子做贼的反倒有理了,不能偷我就抢,被抢的错到家了,抢人的反倒正义凛然。这果然不是狡辩。
至于张松,只能说他笨,刘备明明是想回师图刘璋,他还以为刘备真要走了,结果自露马脚,反倒差点坏了刘备的大事。
===================================
说刘备是回师图刘璋,给点史料证据,我只看见刘备是说要回去援助孙权,然后张松就慌了,结果被刘璋发现张松是反仔,结果刘璋就把别人刘备给拦住了不准走,你说是刘备要图刘璋好象没看见任何史料上是这样写的.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3-30 16:31
原帖由 Liongareth 于 2007-3-30 15:49 发表
我当然不明白。阁下的言论怎么和阁下正在抨击的辛巴达如此一致!“陶谦杀曹操之父,名为郡守,实为杀人犯,当时曹操都知道,徐州人为何不知?明明是因为陶谦是他们的头头,才帮着杀人犯,不管什么原因,作为汉朝百姓,依附杀人犯,那他们就是杀人犯,曹操杀他们,这叫杀贼!你明白吗!”这种强盗逻辑别人在用,你就批判,反过来自己也用,还如此甘之如饴。本以为你只是爱狡辩,没想到你连脸都不要了。
有人抓狂了, 开始攻击了,很好.请问一下,我如何与辛巴达一致?刘璋帮曹操这是事实,有史料为证,给物给兵,我不想重复再举,上面举了一遍又一遍;而徐州老百姓什么时候帮陶谦杀曹操之父了?徐州数十万百姓是声援陶谦杀曹操之父了,还是在后面参加陶谦杀曹操之父的事了?敬请阁下拿出史料,我说的我已经拿出史料,辛巴达那是胡说八道,你拿我两相提并论,别污辱我智慧!阁下敬请自重,倘若拿出史料,在下自当认可!倘若拿不出史料,“脸都不要了”,请阁下收回,好好的戴在自个头上。
另外,陶谦杀曹操之父,名为郡守,实为杀人犯,当时曹操都知道,就代表徐州老百姓知道?曹操是当事人,徐州老百姓这是第三方,他们能相提并论?同样道理,袁绍也是第三方,孙权也是第三方,他们都知道,凭什么刘璋就不知道?刘璋恐惧的是什么?是曹公将遣锺繇等向汉中讨张鲁,恐惧的是曹操,如果刘璋象徐州老百姓那样,他恐惧什么?
这两个也能相提并论!
这矛盾吗?刘璋请刘备来帮忙打张鲁,刘备以此为借口跑到益州,这不就是一个意思吗?你说刘备不是去帮刘璋,那他跑到益州去白吃、白喝、白用,还白要人手是去干什么了?难不成刘璋出钱、出粮、出人是想叫人来打自己。难道刘备入川没有打正旗号是来帮刘璋打张鲁的吗?刘璋是刘备的敌人?这是根据你上面那个不要脸的逻辑得出来的吧!
当然有区别,你说的是刘备主动,而我说的是刘璋主动。刘备是被动,那么更谈不上,二刘是同盟!刘璋当然是刘备的敌人,我上面又解释了一次,刘璋是给物给兵,记住了,这是在刘备当阳一败之后的事情。不要脸这个词,本人再度送还于阁下,请阁下珍藏。
至少从后来刘备不但未向荆州增兵、加将,反而由荆州向益州调兵、调将可知其虚,不过是找借口图益州而已。之后因张松败露,刘备的谋划被揭露,刘璋知道刘备是贼了,自然要关门做贼了,这下子做贼的反倒有理了,不能偷我就抢,被抢的错到家了,抢人的反倒正义凛然。这果然不是狡辩。
至于张松,只能说他笨,刘备明明是想回师图刘璋,他还以为刘备真要走了,结果自露马脚,反倒差点坏了刘备的大事。
什么找借口?三国志上写得明明白白,“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你不拿当时的史料,反而拿双方开战后史料,你这明明是狡辩!
我再问一次,如果刘备当时想打刘璋,张松还劝他做什么?如果刘备用计,连自个人都信了,不证明他一直对打益州有犹豫吗?否则,自个人能相信?
至于张松笨,我想他应该比阁下聪明吧,你都不信的事,他为何就信了?拿以后的史料推当时的事情,然后说人家笨,请问一下,阁下这是什么逻辑?很要脸吗?
我什么时候说过曹操坑降卒是宽厚?你不能说有人杀了2个人,所以只杀了1个人的都不算杀人犯,无罪释放吧!
刘备受降刘璋后,他又杀了哪个不该杀的人?如果有,请拿出史料,如果没有,我说刘备比曹操宽厚,有错误吗?
你没有哪点不对呀,只要你说的都对!你根本就没有狡辩,你这么正确的人怎么会狡辩呢!刘璋的财产、土地、士兵都是刘备的,只能给刘备,其他的人刘璋只能当他们是空气,凡是对此有意见统统都是悖论!兄台向辛巴达学习绝对是英明之举,师夷长技以制夷!
我不敢说我说得都对,但我说的有史料根据,至于狡辩,你要是这么认为,我也没办法。我从来没说刘璋的财产、土地、士兵都是刘备的,只不过刘璋是刘备的敌人,所以战败了,这应该归刘备吧,如果你非按照现在的什么法律规定,来理解的话,那的确我是没什么好说的。我向辛巴达学习?劳驾,拿出事实来,不要拿这种货色与我相提并论,我再说一次,我所说的全都有史料支持。本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只可惜,没见到夷之长技。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30 17:10 编辑 ]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3-30 16:40
原帖由 邪王 于 2007-3-30 15:49 发表
呵呵 马甲兄 明月兄 你们是刘备吗? 正史肯定对吗? 你们有观点 好 不要说的很绝对 就说张飞杀曹豹 为什么不可呀 白起坑杀40万 我认为粮食不够 有什么不对 那曹操屠徐州为什么非要说他不好呢 陶谦在徐州多少年了 ...
曹操屠徐州如果还是好的话,你的逻辑,现在的日本人很喜欢。
曹操就是这种人,结果还让人一个劲的刷粉,我只能呕吐,再呕吐。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3-30 16:50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7-3-30 16:02 发表
不但是程昱不同意连曹操也没怎么当回事,从曹操在兖州打败并收编黄巾开始所谓“不赦”这条军令就可以当废纸看了。
根据我举的那条史料,曹操没有严格执行不假,但也不是废纸。
作者:
wzz1968 时间: 2007-3-30 17:14
历史研究本来就不是大众参与的事,既然放在电视上就成了评书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7-3-30 17:38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30 16:50 发表
根据我举的那条史料,曹操没有严格执行不假,但也不是废纸。
曹操手下将领想执行的就搬出来说事,不想执行的就干脆无视。所以说基本上是废纸。
作者:
邪王 时间: 2007-3-30 17:42
转别人的帖子
天就真像秦宓说的姓刘?天下当是天下人的。再说战争能不死人?去了解一下三大战役死了多少平民吧。记得看记录片说辽沈战役围困长春时,饿死的老百姓比军人多好多倍,具体数字记不清了,是十万还是几十万忘了。难道光长安的老百姓无辜,长春的老百姓就活该吗?正视历史吧,战争从来就没有什么正义不正义之分!说哪场战争正义是骗人的鬼话!《三国演义》有种倾向,认为刘备就是正统,这本身也是误导!当时他们都是混战的军阀——最后存活下来的少数几支之一,仅此而已!如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各路大小军阀,有正义、正统的吗?胜者为王.
明月兄
曹操怎么了 我看过你们争论的全部 好像是刘备8条好处
别人说刘备不好而引用曹操的事
我承认曹操有不好的地方 你要争霸天下 就要死人 仁慈是P 刘备伪君子当定了
那8条刘备也许有几条 但他不可能那8条都好
再说曹操怎么了 他就是那样的人 他在怎么样也比刘备强 呵呵
见谅
[ 本帖最后由 邪王 于 2007-3-30 17:44 编辑 ]
作者:
邪王 时间: 2007-3-30 17:48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马甲 于 2007-3-30 16:40 发表
曹操屠徐州如果还是好的话,你的逻辑,现在的日本人很喜欢。
曹操就是这种人,结果还让人一个劲的刷粉,我只能呕吐,再呕吐。
明月兄 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在怎么讨论 也不能损人了 不道德 呵呵
日本怎么了 杀了30W人 记住 这是耻辱
蒙古杀人如麻 {也杀了汉人了} 是小日本的鼻祖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30 17:50
我承认曹操有不好的地方 你要争霸天下 就要死人 仁慈是P 刘备伪君子当定了
那8条刘备也许有几条 但他不可能那8条都好
==================================
仁慈就不行了,仁慈就是伪君子,先承认曹操不是好人,在一棍子打死他的对手,天下就没君子了.你心里压根没有君子的标准,所有做坏事的都是小人,做好事的都是伪君子,可见你心理的阴暗面有多深.
作者:
邪王 时间: 2007-3-30 17:58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30 17:50 发表
我承认曹操有不好的地方 你要争霸天下 就要死人 仁慈是P 刘备伪君子当定了
那8条刘备也许有几条 但他不可能那8条都好
==================================
仁慈就不行了,仁慈就是伪君子,先承认曹操不是好人 ...
有 争霸天下 天下 一为了百姓 二为了权力 但是争霸天下不是有兵有将就OK的拉 争霸 仁慈是绝对不行的 但我没说仁慈就是伪君子 陶谦就是仁慈的 我说刘备伪君子当定了
我说的是曹操也有不好的地方 我又没说他不是好人???
孰能无过
[ 本帖最后由 邪王 于 2007-3-30 18:00 编辑 ]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30 18:09
原帖由 邪王 于 2007-3-30 17:58 发表
有 争霸天下 天下 一为了百姓 二为了权力 但是争霸天下不是有兵有将就OK的拉 争霸 仁慈是绝对不行的 但我没说仁慈就是伪君子 陶谦就是仁慈的 我说刘备伪君子当定了
我说的是曹操也有不好的地方 我又没 ...
杀普通百姓跟杀军队的士兵是一回事???
刘备哪里虚伪了???
作者:
邪王 时间: 2007-3-30 18:11
呵呵 各认各的 楼上的 你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也不争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斗转星移,时世异也,前有如诗如画般的古人风流,却不知道可否能见如古人的来者,古今多少事,能够都付笑谈中么?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30 18:21
原帖由 邪王 于 2007-3-30 18:11 发表
呵呵 各认各的 楼上的 你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也不争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斗转星移,时世异也,前有如诗如画般的 ...
俺没什么特别意思啊。
战争会死人,这点俺同意。但有些死人就不是必然发生的,比如徐州大屠杀。
曹操搞屠杀跟仁慈不仁慈没什么关系
作者:
邪王 时间: 2007-3-30 18:46
我认为 我 争霸从不需要仁慈 君不见陶谦之流 曹操屠杀也许是原因的{我一直认为} 但是曹操不好的地方很多 记不住了 呵呵
自伦 呵呵
作者:
humi100 时间: 2007-3-30 19:14
我认为 我 争霸从不需要仁慈 君不见陶谦之流 曹操屠杀也许是原因的{我一直认为} 但是曹操不好的地方很多 记不住了 呵呵
自伦 呵呵
==================================
陶谦不是好人,合谋杀了曹操他老爸,不然曹操就是打徐州也不会屠城屠的那么严重,但只是感情上的理解曹操,但绝对不支持.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3-30 19:30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07-3-30 19:14 发表
我认为 我 争霸从不需要仁慈 君不见陶谦之流 曹操屠杀也许是原因的{我一直认为} 但是曹操不好的地方很多 记不住了 呵呵
自伦 呵呵
==================================
陶谦不是好人,合谋杀了曹操他老爸,不然曹操就是打徐州也不会屠城屠的那么严重,但只是感情上的理解曹操,但绝对不支持.
曹操他老爸被杀,是陶谦指使,还是陶谦部下见财起意,还不好说吧?
作者:
liuchunman 时间: 2007-3-30 19:36
楼主的三国不知道是从演义上看来的还是从史书上看来的 好像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一样啊 呵呵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史书和演义都不能尽信 毕竟我们是从电视 从书上看来的 没有任何一个是绝对准确的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4-2 10:00
原帖由 邪王 于 2007-3-30 17:48 发表
明月兄 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在怎么讨论 也不能损人了 不道德 呵呵
日本怎么了 杀了30W人 记住 这是耻辱
蒙古杀人如麻 {也杀了汉人了} 是小日本的鼻祖
我只不过损兄台一句,兄台就称我不道德,可阿瞒屠了数十万徐州百姓,您为何视而不见?
作者:
雨中风云 时间: 2007-4-6 13:41
原帖由 益德张 于 2006-12-28 22:27 发表
易中天说,空城计是诸葛亮抢了曹操的发明权,这怎么是没往曹操身上靠。再说诸葛亮的空城计历史上也有记载。
楼主并没有说多少内容,怎么会提到把三国志读熟云云了。
诸葛亮的空城计历史上也有记载,
真是千古笑话
阁下是个三国痴吧
回去好好看看三国志
作者:
天涯明月刀马甲 时间: 2007-4-6 14:57
原帖由 雨中风云 于 2007-4-6 13:41 发表
诸葛亮的空城计历史上也有记载,
真是千古笑话
阁下是个三国痴吧
回去好好看看三国志
人家说的是有记载,有记载与有此事,是两回事。就是在《裴注三国志》中有诸葛亮空城计的记载,阁下还是回去好好看看书吧。
作者:
春秋使者 时间: 2007-4-7 20:53
自古历史都是“百家讲坛”,没有绝对正确的观点。《三国演义》中就有极大的偏刘倾向,对于别人的观点不要过于深究,每个人的观点都会有所出入的。
作者:
KYOKO 时间: 2007-4-8 00:50
我说有记载,而不说其他的,那至少表明我认为有此事
很简单的道理
作者:
76143418 时间: 2007-4-22 00:20
支持易先生
作者:
文孝子衿 时间: 2007-4-22 20:5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的....
我也只能这样说了....
作者:
huyou75 时间: 2007-5-3 19:24
楼主需要熟读三国志才行啊,这是历史区,不是演义区.
作者:
jsycwjhok 时间: 2007-5-4 20:44
历史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评价方法也不同,从小一直认为曹操就是奸雄,是坏人,直到玩了曹操传之后,对其好多的剧情的了解,再看看书,对其看法有所改变,也是一代有才有能的人物.
作者:
寒月棘 时间: 2007-5-4 23:20
楼主你不能这样说.
我看你是
作者:
寒月棘 时间: 2007-5-4 23:24
曹操是我的偶像,谁骂曹操我就骂他
作者:
majia 时间: 2007-5-5 19:53
老易确实对曹操情有独钟
作者:
帝王 时间: 2007-5-6 09:00
他的三國還沒品完呢
作者:
zxc550 时间: 2007-5-6 16:19
刚刚买了一本 正在研究
作者:
色即是空 时间: 2007-5-7 14:55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6-9-3 09:03 发表
易中天最大的好处是,他从不把话说得很绝对。
这位大侠说的极是!
易中天最大的优点就是他有自知之明,他的视野比较宽,所以才不会把话说的很死!这才是对待人文学科的正确态度!
就如易中天不只一次的说过“人文学科是不需要证明和证伪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人文科学的标准,又怎么要求人家和自己的一样呢?所以老易是很精明的,至少在如今不分青红皂白非要讲究“科学”的人文学科界,这种坦然还是很难得的!
楼主想要批评批评易中天,最好还是多扩展点知识,别老把目光盯在那一点上!多读点书吧!
作者:
U235级王老五 时间: 2007-5-8 18:46
原帖由 fartime 于 2006-12-27 21:10 发表
易中天说:我要做的事情就是还原历史,当然绝对真实是不可能
我想弄明白:不真实的历史是历史吗?
怎么判断是否真实?有人能完全还原吗?这个人是你?————易中天这种态度是认真的,而你不是
作者:
yuanye 时间: 2007-5-10 11:40
人家只是一家之言.还可以.关键人家敢讲
作者:
灵剑幻花 时间: 2007-5-10 14:56
易先生以自己对三国的理解写了这本书,里面的内容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而且谁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啊?你有想法你也可以出本书啊
作者:
ldm.nc 时间: 2007-5-19 09:29
对照《三国志》我重新看了一下易先生的品评,发现他真的 大胆!!
不过总算让枯燥的《三国志》有了血肉,逐渐清晰丰满起来,只是既然如此,何不只要《三国演义》算了
我在猜想易先生开讲的初衷,是否为了体现鳟鱼效应
作者:
傲雪寒梅 时间: 2007-5-24 14:53
我觉得人家主要是在纠正演义
至于捧曹估计是个人喜好吧
作者:
DECO 时间: 2007-5-24 15:16
品三国的下部中,易中天先生对曹操的负面作了不少的评析,楼主想必没有看吧,品三国本身就是一种自己的体会,拿出来大家分享,至于你认同与否则是仁者见仁了,下部中关于曹操诛杀群臣也给予了十分严厉的批判,似乎用了丧心病狂之类的言语,我想楼主作为刘家正统的粉丝看了也许会有所改观吧在说,品三国就象品茶一样,有人喜酽有人喜淡,各有道理,所说的无非是自己的心得,就象妙玉饮茶能体味出格调,宝玉饮则为饮驴解渴的蠢物了。百家讲坛本身就已经表明了是百家之言,文化快餐而已,楼主何必执着
作者:
镜 时间: 2007-5-30 09:55
我也觉得易中天只是把曹操好的一面说出来给大家听而已...并没有什么过分...
关于刘备的那些部分...我觉得说得还可以...就是"拿皇叔的名号招摇撞骗"过分了...就许曹操狭天子令诸侯...不准刘备说自个儿祖先?[三国志]-先主传...第一句话就是..."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难道是刘备贿赂了陈寿?
最后...他的确是个教授,但他也没有见到真正的三国历史...有少许偏差是肯定有的...任何人都会有...不奇怪...
作者:
杨松松 时间: 2007-5-30 10:52
品三国有三个版本,你听完就知道他是讲哪个的时候就捧谁.
讲魏的时候,说袁术说袁绍是小老婆生的,袁术说他自己是大老婆生的.
就是胆子小称帝还要找个人来当幌子,自己是大老婆生的就是比他胆子大,要当就自己当,于是他就称帝了.
作者:
镜 时间: 2007-5-30 10:55
袁术是狂妄...他说得也就是个例子...
作者:
RfighteracM 时间: 2007-5-30 15:37
我感觉像是白话三国志
作者:
jasonx828 时间: 2007-5-31 02:29
是有一些朋友看过易的节目,不过后来我的朋友都没人看了
我本人也不喜欢
还是比较喜欢自己看书
LZ就做降他收视率的一份子好了
作者:
阿卡丽 时间: 2007-6-2 02:01
能够引起争议,看来易中天越来越接近成功的彼岸了
作者:
弱水千秋 时间: 2007-6-5 21:12
说句诸葛的坏话,LZ就受不了了?那何必看史书……
作者:
七七白菜 时间: 2007-6-8 16:03
品三国嘛,他只是说出自己心目中的三国而已.
就像近期的刘心武品红楼一样,此类节目.可以借鉴,不可完信.
作者:
追月蒼龍 时间: 2007-6-8 19:44
唉!早有人说过,央视的百家讲坛只是一个所谓学术界的“超级女声”啊!不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三国!不必去追在某个人的屁股后去苟同他!
作者:
枫月 时间: 2007-6-27 07:59
对于三国历史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 易中天说的只是个人意见 人家喜欢曹操就像你容不得人批评诸葛亮 刘备一样
作者:
左冯翊 时间: 2007-6-30 23:10
易中天先生写的书,其实叫做《品三国演义》,大家都以为那是《品三国》那
作者:
元让奋武 时间: 2007-7-8 13:32 标题: 有谁看了今天的易中天品三国啊?有点感想
易中天的想法正是我沉寂了多年的想法
我一直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权臣,刘备死前他就进谗言害死了刘封,以后他又故意把困难的任务派给李严,将其整垮。阿斗也只是个无奈的君主,他时代不好,不能怪他,他并非昏君,而是智者
作者:
lubur 时间: 2007-7-8 14:37
今天才发现,老易的水平还可以,比以前有所进步啊
作者:
闲云 时间: 2007-7-18 19:16
改个名字叫“易中天戏说三国”,应该没人jw了吧。
一个商业人士的一种商业行为,有值得大惊小怪的吗?
作者:
百灵羽 时间: 2007-7-19 00:16
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偶们四川,孔明先生是很受蜀人爱戴的.当然,偶更喜欢曹操.
作者:
镜 时间: 2007-7-19 10:22
诸葛亮...无论在哪里都是有大披的FANS的...不奇怪...正如同赵云能上天入地一样...
不过当个评书的也不容易...话说重了...节目就办不下去了...特别是对这种FANS团强大的人物的评论...
作者:
lysonc 时间: 2007-7-19 15:18
本来就还没评完啊...
LZ你着什么急啊?...我也觉得瞒好看的..能了解一些东西
作者:
33005140 时间: 2007-7-19 15:27
楼主意见不一样,也可以啊,老易自己就不只一次说过,这是一家之言的,看看也没什么
作者:
Paladin747 时间: 2007-7-19 19:52
其实还是前面有位同志说的好
老易如果不搞点特别的调调来,是吸引不到观众的
连你我都明白的道理,易教授当然也知道
说好听点,这叫别出心裁,说难听点,这叫哗众取宠
作者:
索虾王 时间: 2007-7-20 15:05
其实有时候读历史是很枯燥的,能这样以讲故事的形式说出来我觉得很好啊,当然关于三国历史有好多都是没有定论的,易中天只是说出他的意见,这也没什么啊,大家自己去思考就可以了
PS:刘备的皇叔身份确实值得怀疑,这点易并没有说错
作者:
绝情De袁绍 时间: 2007-7-20 18:42
个人品的都不同,象品茶,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滋味。你说好,别人也未必认可。是不?
作者:
奉先せ小强 时间: 2007-7-24 17:00
我觉得他讲的很好啊!!我很欣赏他的分析能力
作者:
嘻哈赵云 时间: 2007-7-24 18:18
感觉易中天是曹操的粉丝
对于易中天,他没有客观的评论一个人物
作者:
镜 时间: 2007-7-24 22:54
还好啦...他不算是特别的曹操FAN...只是把曹操还原了一下而已...而且曹操干的破事他也没漏...比如..."曹操是很好色滴,到哪都要收编几个美女"之类...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7-24 22:58
易中天成功的地方就是说曹操,收演义的影响,大多是拥刘贬曹.易反其道而行获得成功.如果他讲刘备,估计没人听了.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7-24 23:06
曹操干的破事是没怎么漏,不过都给加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把曹操的行为正当化罢了
作者:
镜 时间: 2007-7-24 23:11
哪有啊...总不能说曹操收编美女...是正当的吧...-_-...
其实...在哪个时代...人都是有点野心的...不奇怪...
只是曹操被世人夸大了他的污点...易出来澄清罢了...
刘备则是在世人眼中光明正大...所以也拿他一些丑事出来讲讲而已...
事实上...任何人都无法否认...这两个人都是三国时代的...人中之龙...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7-25 08:24
曹操收编美女怎么不正当了,刘备只是机会罢了,刘备一平益州,不也选了美女了吗?所以人都一样的.曹操的污点是杀了些许文人,但这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看不起曹操的出身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7-25 10:20
原帖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7-25 08:24 发表
曹操收编美女怎么不正当了,刘备只是机会罢了,刘备一平益州,不也选了美女了吗?所以人都一样的.曹操的污点是杀了些许文人,但这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看不起曹操的出身
刘备收吴夫人是在无妻的情况下娶正妻,而且刘备为汉中王,即以为王后,即位就封皇后,光棍娶老婆天经地义吧。
瑁死,后寡居。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先主疑与瑁同族,法正进曰:“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於是纳后为夫人。建安二十四年,立为汉中王后。章武元年夏五月,策曰:“朕承天命,奉至尊,临万国。今以后为皇后,遣使持节丞相亮授玺绶,承宗庙,母天下,皇后其敬之哉!”
曹操老婆好几个,还到处纳小妾,两者当然不同。曹操更牛的是收了张济的老婆后,还要干掉张绣。这种缺德事,在三国就少见了。
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
至于说曹操杀文人是因为看不起曹操出身,有何根据?崔琰、许攸、娄圭又啥时候看不起曹操出身了?
作者:
桠枫 时间: 2007-7-25 10:28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7-25 10:20 发表
刘备收吴夫人是在无妻的情况下娶正妻,而且刘备为汉中王,即以为王后,即位就封皇后,光棍娶老婆天经地义吧。
瑁死,后寡居。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先主疑与瑁同族,法正进曰:“论 ...
呵呵,床头捉刀者真英雄也~先杀使者,估计因为这个事也念念不忘,又把崔琰也给杀了。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7-25 10:39
许攸、娄圭都是曹操旧友,曹操未显时就与之相交,怎么可能看不起曹操的出身?
杀这两人实际跟陈胜杀故人差不多,说到底还是因为曹操没有容人之量。
杀崔琰,更关键的原因还是崔琰当时威望颇重,让曹操感到一些威胁吧。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7-25 16:14
这个人的名字比较生僻,陈宫就是因为曹操杀了此人才背叛他的。许攸、娄圭是曹操老友啊这没错啊,但曹操出身宦官也是不容质疑的,东汉的政治腐败,一大半是宦官,一小半是外戚,所以东汉的读书人看不起宦官,不然陈琳也不会以此说事来骂曹操吧。
或许刘备是没有收编美女,不过如果刘备处在曹操的位置上,他不定就不会这样做。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7-25 16:24
原帖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7-25 16:14 发表
这个人的名字比较生僻,陈宫就是因为曹操杀了此人才背叛他的。许攸、娄圭是曹操老友啊这没错啊,但曹操出身宦官也是不容质疑的,东汉的政治腐败,一大半是宦官,一小半是外戚,所以东汉的读书人看不起宦官,不然 ...
你这是以偏概全,有人因为曹操出身而瞧不起曹操,不等于所有人都瞧不起曹操。同样,被曹操杀的人一部分是因为瞧不起曹操,但还有很多不是因为瞧不起曹操。
你所说的曹操的污点是杀了些许文人,但这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就不是实情。
至于刘备如何,我们知道的是刘备没干曹操那种事。
如果刘备处在曹操的位置上,他会怎么做俺们也不清楚。
假如认为刘备也会像曹操那么干,那就是“莫须有”了,因为根本没发生过。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7-25 16:37
我从来没说过所有人都看不起曹操,但曹操的出生的确是给了他的政敌一些把柄。
当然我也相信刘备不会做,因为他要收买人心,所以不会做。
作者:
mithralmask 时间: 2007-7-25 16:47
原帖由
yuanye 于 2007-5-10 11:40 发表
人家只是一家之言.还可以.关键人家敢讲
人家敢讲就算优点?
郭小四也很敢抄呢~
作者:
冒牌 时间: 2007-7-25 16:57
原帖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7-25 16:37 发表
我从来没说过所有人都看不起曹操,但曹操的出生的确是给了他的政敌一些把柄。
当然我也相信刘备不会做,因为他要收买人心,所以不会做。
曹操出身如何,与曹操干坏事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没有必要拿他的出身来为他开脱。
至于刘备,为什么刘备是因为“要收买人心”才不会做呢?而不是他本来就认为这些事情不对而不做呢?
刘备受学于卢植,也受儒家思想影响,说他出自本心也不见得不可能。
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难道这都是做出来的假象?
说实话,这种做法就跟看见别人做好事就认为是沽名钓誉一样,属于诛心之论,没什么大意思。
作者:
河内司马 时间: 2007-7-25 17:15
我再次重申,我没有说曹操出身不好就可以干坏事,我的意思只是想说曹操之所以形象这么复杂,就是因为他做了这么多好事,也做了这么多坏事.而老百醒记住的只是你曹操在徐州屠城的事,对你刘备也是只记住了刘备带领百姓一起逃走的事,其他事,老百姓不关心的.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7-25 17:44
你不用再次重申!
我把你说的,拷下来,你自个看看,都说的是东东?
曹操收编美女怎么不正当了,刘备只是机会罢了,刘备一平益州,不也选了美女了吗?所以人都一样的.曹操的污点是杀了些许文人,但这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看不起曹操的出身
这个人的名字比较生僻,陈宫就是因为曹操杀了此人才背叛他的。许攸、娄圭是曹操老友啊这没错啊,但曹操出身宦官也是不容质疑的,东汉的政治腐败,一大半是宦官,一小半是外戚,所以东汉的读书人看不起宦官,不然陈琳也不会以此说事来骂曹操吧。
或许刘备是没有收编美女,不过如果刘备处在曹操的位置上,他不定就不会这样做。
我从来没说过所有人都看不起曹操,但曹操的出生的确是给了他的政敌一些把柄。
当然我也相信刘备不会做,因为他要收买人心,所以不会做。
我再次重申,我没有说曹操出身不好就可以干坏事,我的意思只是想说曹操之所以形象这么复杂,就是因为他做了这么多好事,也做了这么多坏事.而老百醒记住的只是你曹操在徐州屠城的事,对你刘备也是只记住了刘备带领百姓一起逃走的事,其他事,老百姓不关心的.
作者:
我砍 时间: 2007-7-27 17:26
品三国志..晕..历史书有什么好品的..叫评三国差不多
作者:
昭烈皇帝左将军 时间: 2007-7-27 19:47
原帖由 我砍 于 2007-7-27 17:26 发表
品三国志..晕..历史书有什么好品的..叫评三国差不多
其实品三国这名字不错,一看就知道是讲评书的
作者:
余彬一心 时间: 2007-7-27 20:36
个人感觉易就是靠反主流来吸引大众眼光的
作者:
昭烈皇帝左将军 时间: 2007-7-28 11:28
原帖由 ghostdance 于 2007-1-20 21:20 发表
举个简单的例子:重庆火锅,吃不惯辣的人一定说不对他口味,但是谁都知道火锅是好吃的!
去他的,老子吃重庆火锅无数,至今还没吃到过易中天那么令人作呕的!
[ 本帖最后由 昭烈皇帝左将军 于 2007-7-28 11:29 编辑 ]
作者:
轩辕箭 时间: 2007-7-28 12:43
原帖由 昭烈皇帝左将军 于 2007-7-28 11:28 发表
去他的,老子吃重庆火锅无数,至今还没吃到过易中天那么令人作呕的!
你想吃易中天火锅?
作者:
昭烈皇帝左将军 时间: 2007-7-28 12:48
原帖由
轩辕箭 于 2007-7-28 12:43 发表
你想吃易中天火锅?
你还想吃他豆腐不成?
作者:
枫月 时间: 2007-7-29 16:12
其实历史本来就没有绝对的 历史的创造权捏在君王手中 如果一统天下的是曹魏的话 《志》里决不可能出现什么 “屠戮徐州百姓” “坑杀袁绍降卒”一竿子事。在那样一个封建时代 君主至上 诬蔑当朝皇帝的祖先是要杀地
作者:
grady0812 时间: 2007-7-30 06:43
绝对不是!
其实是在卖弄自己!!
进一步说是在YY!
作者:
晓颖 时间: 2007-8-2 12:35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有了曹操才让三国故事真正的深入人心, 易中天先生说的一点都没有错,
诸葛亮只是被一个彻底神话的谎言,他的才能还不及曹操的1/3.
LZ大概三国演义小说看多了,不太懂三国史啊!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8-2 12:46
原帖由 晓颖 于 2007-8-2 12:35 发表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有了曹操才让三国故事真正的深入人心, 易中天先生说的一点都没有错,
诸葛亮只是被一个彻底神话的谎言,他的才能还不及曹操的1/3.
LZ大概三国演义小说看多了,不太懂三国史啊!
史料拿来,不要满嘴跑火车。
凭阁下这番话,就可断定,你压根不懂三国史。
作者:
如是真 时间: 2007-8-2 15:06
原帖由 余彬一心 于 2007-7-27 20:36 发表
个人感觉易就是靠反主流来吸引大众眼光的
一语中的!
作者:
精虫 时间: 2007-8-2 16:12
收视率说明一切,
以为观众都是傻子!
读书和精读还是有区别的。
凡事鄙视忽视藐视易中天的人,
最好先掂量下自己的斤两后再出来大放厥词吧!
作者:
如是真 时间: 2007-8-2 17:06
原帖由 精虫 于 2007-8-2 16:12 发表
收视率说明一切,
以为观众都是傻子!
读书和精读还是有区别的。
凡事鄙视忽视藐视易中天的人,
最好先掂量下自己的斤两后再出来大放厥词吧!
呵呵, 跟斤斤两两没啥关系吧, 如果说上秤了, 易中天倒是上秤了。 可惜。。。。。。
您说对了, 观众不是傻子, 但大部分时候表现为傻子, 因为无功利的喜欢看热闹本就是观众的作风。
八卦一点的东东, 观众会觉得新鲜。
八婆一点的人, 观众往往会给更多的掌声。
据载明末袁崇焕死的时候, 有太多的人来看热闹, 有太多的人想吃他的肉, 你说那时候的人傻不傻。
所谓观众的眼光是雪亮的, 那不是泛泛而言。意味: 不是所有的观众都是瞎子。
所谓观众关注的只是好奇而已, 这是观众的特点。真相如何, 观众其实也只能表现一时的关心, 甚至可以不关心。因为作为观众, 总有热闹看, 这最重要。
没谁天生出来就是想藐视谁的, 不偷东西的人, 绝不会是贼。
易中天的说辞, 是越唱越跑调, 越来越离谱。
都说盖棺定论, 但易大学者, 偏喜欢挖人家坟, 证明人家脸上确实也长着雀斑,之后大放厥词, 非弄出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样子。
没人嫉妒他的学问, 但看不惯那一张破嘴盖过天的样子, 真tm恶心。
[ 本帖最后由 如是真 于 2007-8-2 17:13 编辑 ]
作者:
精虫 时间: 2007-8-2 23:25
说易中天通过反主流来吸引大众眼球的人,
实当你说出这句话的同时,你也正在反百家讲坛的主流,也正在吸引别人的眼球,但大多是负面的。
不可否认易中天有些章节的论据证明论点有所牵强,但绝大多数我认为是客观的。
请不要把看袁崇焕死的愚昧老百姓等同于百家讲坛的观众!
顺便告诫下楼上的,其实你也是观众之一,往往认为别人是傻子的人,其实自己才是真的很傻,永远不要低估别人的智商。
作者:
dyingchild 时间: 2007-8-3 00:15
今天偶尔描了一眼
大概这期是讲荆州什么的
说荆州和江东是世仇
为什么呢?
因为刘表的大将,江夏太守黄祖把孙建给打死了
记得志里面说孙建是中流矢而亡,难道这流矢是黄祖放的?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7-8-3 11:56
原帖由 如是真 于 2007-8-2 15:06 发表
一语中的!
不觉得,好象现在这种思想是顺应潮流,之前有评书的哭刘备。
当今有厚黑刘备。
他这样是顺应潮流而已。~~
顺应某些人的观点。没有行善的人,只有伪善的人。哈哈。
可能当今人的道德基本靠吹吧。行事根本不靠谱。
作者:
忠勇赵子龙 时间: 2007-8-3 13:12
原帖由 流星一剑 于 2006-9-2 21:32 发表
而对十万民众跟随刘备的事情 一句不知道 一笔带过
LZ刘备有没有十万民众跟随渡江我们谁也不知,只是我们先来看看刘备的身家吧
刘备娶了糜氏为妻,而糜家乃是一个大族、富豪,府中家丁、仆人亦不计其数,LZ又怎么知道那十万民众不是大都为糜家的家丁、仆人呢?
再者,刘备跑是为了什么?无非是逃避曹操的追杀,然而刘备却携十万民众渡江这样会有速度吗?刘备不是笨蛋,诸葛亮更不是笨蛋他们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由此可知,刘备携十万民众或许的确是老罗杜撰的。
作者:
征西将军 时间: 2007-8-3 13:51
楼主有认真看国易中天品三国吗??请问
我是每集必看的~~~~
我来反驳一下楼主的观点:
1楼主说易先生大讲一通空城计不知道中点是什么
楼主的逻辑可能比较差点,要不就是没认真看.第一集中易先生主讲的是明间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的三种不同.而引空城计是为了说明历史和演义也就是文学中的不同.OK??/怎么能说不明重点呢??
2再者,楼主说易先生对曹操褒扬过甚,我比较反对.
首先不管你看曹操顺眼不顺眼他的确是个有本事的人,有胆识的人,还是个风流人物.从小我们就有学曹操的诗词.如果说他很强应该不算是过分吧.但是每个人的性格都有阴暗的一面,曹操阴暗的一面也说的很清楚.在品三国里就有说到屠徐州和杀文士两件事,之后还有杀曹植妻子的那件事情.先生称其性已经到了暴戾的程度.不知道你注意看了没有???????
3先生讲座中没有提到刘备代百姓的事.
这样的话都说的出来,说明你根本没认真看 过.在涫渡之战白马之围中就有 说.
拜托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要先弄请别人怎么说.
4贬低属国,
作者:
征西将军 时间: 2007-8-3 14:05
楼主有认真看国易中天品三国吗??请问
我是每集必看的~~~~
我来反驳一下楼主的观点:
1楼主说易先生大讲一通空城计不知道中点是什么
楼主的逻辑可能比较差点,要不就是没认真看.第一集中易先生主讲的是明间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的三种不同.而引空城计是为了说明历史和演义也就是文学中的不同.OK??/怎么能说不明重点呢??
2再者,楼主说易先生对曹操褒扬过甚,我比较反对.
首先不管你看曹操顺眼不顺眼他的确是个有本事的人,有胆识的人,还是个风流人物.从小我们就有学曹操的诗词.如果说他很强应该不算是过分吧.但是每个人的性格都有阴暗的一面,曹操阴暗的一面也说的很清楚.在品三国里就有说到屠徐州和杀文士两件事,之后还有杀曹植妻子的那件事情.先生称其性已经到了暴戾的程度.不知道你注意看了没有???????
3先生讲座中没有提到刘备代百姓的事.
这样的话都说的出来,说明你根本没认真看 过.在涫渡之战白马之围中就有 说.
拜托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要先弄请别人怎么说.
4贬低属国,
有吗??证据.诸葛的军事才能一般的确是事实,但是先生主要说了他的政治才能,对治国和政治方面的突出贡献.先生说到刘备时对他也是很称赞的.只是我们局限于对英雄的理解只限制于叱咤风云的那种.像刘备这样无本起家,受困于时局奋斗半身最后立国的这种英雄接受不了罢了,所以认为这不是称赞.先生后几期说到蜀国的文臣武将时都充分肯定他们的才能.难道你们没看到吗???
5.提问
这个说的比较好笑.这是电视节目啊.不是课堂.哪里有时间给你提问.居然因为这个否定他.实在有点夸张了.再说百家讲坛里哪个有说到一半让观众提问的.毕竟是电视节目.要求太高了点吧~~~
再说这叫百家讲坛,说的本就是一家之言,没叫你拿它当教科书
你说这不叫品三国那怎么叫品三国???
你看过聂干孥为三国写的序言吗??那不更是完全的挺魏派???
<三国演义>更是完全的挺蜀派????这都可以容忍了那么如果说先生说的是有点偏魏了怎么就不能容忍了呢??为什么说先生不是在品三国>>>???????
作者:
如是真 时间: 2007-8-3 17:08
原帖由 精虫 于 2007-8-2 23:25 发表
说易中天通过反主流来吸引大众眼球的人,
实当你说出这句话的同时,你也正在反百家讲坛的主流,也正在吸引别人的眼球,但大多是负面的。
不可否认易中天有些章节的论据证明论点有所牵强,但绝大多数我认为是客 ...
有人问老子,”你既然说道可道非常道, 为何还要留下洋洋五千言呢?“ 老子无语。
精虫朋友拿说偶在反百家讲坛的主流, 也在吸引别人的眼球, 偶也无语。 如此形而上, 笑笑。与易中天说诸葛亮仿佛曹操玩”虚君实相“如出一辙。呵呵, 可惜偶比不得先贤老子和诸葛, 只一平平无奇普通人而已, 更无兴风作浪的本领, 一叹。
之所以说所说所论和够不够斤两没关系。 那好比看中国足球, 每逢其惨状淋漓, 总要忍不住骂上几句。 你非来个,”你要踢的好, 你上啊“
那要多少人无语, 臭球该不该骂, 和偶会不会踢球应该没关系吧。
易中天品三国, 认为品的好的, 自然要喜欢他, 捧他。 认为品的差的, 自然要讨厌他, 骂他。 很正常的事, 何苦来哉?
偶不喜欢他, 贬他, 和想以此抬高自己更没啥关系, 动不动给偶来个飞帽大王的作风, 不太好吧?
作者:
如是真 时间: 2007-8-3 17:11
原帖由 phoenixdaizy 于 2007-8-3 11:56 发表
不觉得,好象现在这种思想是顺应潮流,之前有评书的哭刘备。
当今有厚黑刘备。
他这样是顺应潮流而已。~~
顺应某些人的观点。没有行善的人,只有伪善的人。哈哈。
可能当今人的道德基本靠吹吧。行事 ...
呵呵, 也是。
也许历史观和审美观真的出了问题, 才有这现象吧。
作者:
精虫 时间: 2007-8-3 19:26
原帖由 如是真 于 2007-8-3 17:08 发表
有人问老子,”你既然说道可道非常道, 为何还要留下洋洋五千言呢?“ 老子无语。
精虫朋友拿说偶在反百家讲坛的主流, 也在吸引别人的眼球, 偶也无语。 如此形而上, 笑笑。与易中天说诸葛亮仿佛曹操玩 ...
给你“扣帽子”谈不上吧?
即使是“扣帽子”也并非针对你不能反驳易中天。而是你脱离“观众”,把“观众”当傻子。
你把不赞同易中天,与你一样观点的观众归为不瞎的观众,把赞同易中天观点的观众归为瞎子观众。
如果易中天真的是强词夺理,抠文弄字,我想观众早就受不了他,收视率一下降,早就下课了。
你跟别人讲客观,形而上?呵呵,你真的认为你很客观?易中天是品三国,并非读三国!!!
[ 本帖最后由 精虫 于 2007-8-3 19:40 编辑 ]
作者:
配角 时间: 2007-8-3 23:36
看完 大家的辩论。。
我感受颇深那、
没怎么读过史书、、
不敢乱讲。
但是这世界上
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有永远的利益
呵呵
这句很经典。
特别是在乱世。
作者:
流星一剑 时间: 2007-9-6 22:20
没想到一年前发的帖子还这么靠前啊
作者:
8900392 时间: 2007-9-6 23:2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无可后非嘛
作者:
toushion 时间: 2007-9-7 22:01
原帖由 本因坊秀策 于 2006-9-3 10:48 发表
百家讲坛那个节目,有观众提问这个环节么?
三国节目如果有的话估计就是百家大杂烩了。。
作者:
荆洲排骨男人 时间: 2007-9-7 23:01
我喜欢没人看的 很多人的我就不看 所以我个人不喜欢易中天
作者:
无隙 时间: 2007-9-8 08:52
原帖由 精虫 于 2007-8-3 19:26 发表
给你“扣帽子”谈不上吧?
即使是“扣帽子”也并非针对你不能反驳易中天。而是你脱离“观众”,把“观众”当傻子。
你把不赞同易中天,与你一样观点的观众归为不瞎的观众,把赞同易中天观点的观众归为瞎子 ...
不懂历史的观众海着了,就连我们这些在这散讲的有谁可以拍胸口说自己懂历史懂三国。百家讲坛普及历史是好事,不过你说观众赞同老易,我们不赞同就说我们把观众当“瞎子”、“傻子”未免有失偏颇吧。老易只不过也是象我们这样的人中的一个罢了,只不过他学历比我们高,口才比我们好而已。虽然不喜老易,于丹等讲师,不过对百家讲坛还是很推崇的。毕竟让很多老百姓接触到历史不管正的或反的。总的一句话普及是好事。
再次强调极其讨厌老易
作者:
杨少凡 时间: 2007-9-8 09:37
原帖由 忠勇赵子龙 于 2007-8-3 13:12 发表
LZ刘备有没有十万民众跟随渡江我们谁也不知,只是我们先来看看刘备的身家吧
刘备娶了糜氏为妻,而糜家乃是一个大族、富豪,府中家丁、仆人亦不计其数,LZ又怎么知道那十万民众不是大都为糜家的家丁、仆人呢 ...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先主传)
》》》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建安五年刘备就让老曹打得裸奔了。汝南时就几千人马,“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糜家这时还能有数不清的家丁?
》》》老易本职是中文,就史学也就一票友,比大家高不了哪儿去。不过一家之言而已,何必口诛笔伐,不过光一个人讲确实有些单调,还不如多找几位,组织三国辩论会呢。
[ 本帖最后由 杨少凡 于 2007-9-8 09:39 编辑 ]
作者:
高宠之恨 时间: 2007-9-8 22:24
都说是 易中天品三国 了~就是他根据他自己所读的历史和他的历史观来分析这段历史...都是见仁见智了~何必一味挑刺呢
不过很喜欢他吖~嘿嘿~
感觉下集没上集好~
作者:
lzs 时间: 2007-9-9 20:13
易中天先生说三国纯属个人看法你看法不同可以理解
作者:
wzz1968 时间: 2007-9-10 08:41
所谓的品三国就是"评"三国.性质跟单田芳的评书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前者以所谓史书为基准,后者是以小说为基准,只能作为一种娱乐消遣,不能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
作者:
519734949 时间: 2007-9-10 12:03
楼主,易中天讲的是历史,不是演义
作者:
xuye-01 时间: 2007-9-11 09:59
一家之言不需要看的过重 他说的每一个回都是一个可以讨论 好几天的大课题至少说的有人看不容易了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9-11 11:23
原帖由 忠勇赵子龙 于 2007-8-3 13:12 发表
刘备有没有十万民众跟随渡江我们谁也不知,只是我们先来看看刘备的身家吧
刘备娶了糜氏为妻,而糜家乃是一个大族、富豪,府中家丁、仆人亦不计其数,LZ又怎么知道那十万民众不是大都为糜家的家丁、仆人呢?
再者,刘备跑是为了什么?无非是逃避曹操的追杀,然而刘备却携十万民众渡江这样会有速度吗?刘备不是笨蛋,诸葛亮更不是笨蛋他们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由此可知,刘备携十万民众或许的确是老罗杜撰的
强,实在是强。
刘备竟有十万家丁仆人,果然不是一般的强。
笑死~~~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7-9-11 21:43
易中天品三国的精华所在是最后十集,最精华在最后一集。
作者:
江雨豪 时间: 2007-9-21 14:07
易种田先生比较喜欢真小人的曹操不喜欢伪君子的刘备.人嘛,都有各自的爱好,我们就不必拿来深究了.
作者:
江雨豪 时间: 2007-9-21 14:09
历史上对曹操的偏见太深,易种田先生这样做,我们是应该支持的(虽然稍有偏激,但是基本属实)
作者:
闻起 时间: 2007-9-21 14:24
前半听着不错,(虽然不一定支持其观点),后半听着乏味。
作者:
江雨豪 时间: 2007-9-21 14:35
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 民间形象 文学形象 易先生这一段话我比较认同.
作者:
江雨豪 时间: 2007-9-21 14:39
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有些朋友还是把全书看完再来说话),曹操有很多的优点(主要是早期)也有很多的劣迹和恶习(后期,也就是他封公以后逐渐迷失本性了).
作者:
kaka8330 时间: 2007-9-21 14:46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三国的,自己喜欢的主君,自己喜欢的武将,易中天这个人,的确是不怎么样,但人家是教授,是拿国家钱研究历史的人,LZ你是吗?,只有当你达到他那样的位置,你考虑事情就不一样了,正统与野史是不一样,没有谁去过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所以谁也没有资格说他讲的是对的,通过古书就能断定一个朝代,那简直是荒谬,什么叫品,只是他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同意见可以反驳的.
作者:
kaka8330 时间: 2007-9-21 14:51
原帖由 江雨豪 于 2007-9-21 14:39 发表
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有些朋友还是把全书看完再来说话),曹操有很多的优点(主要是早期)也有很多的劣迹和恶习(后期,也就是他封公以后逐渐迷失本性了).
还分早期和后期??.你也太可笑了吧,古代凡成大事者都是枭雄,枭雄没有手段,是成不了大事的,居然说出他封王之后迷失本性??.你自认为看完了书,可以把它用你自己的语言讲述一下吗??.连封建制度中央集权都没有搞清楚,还在这里妄自菲薄.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9-21 14:58
原帖由 江雨豪 于 2007-9-21 14:39 发表
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有些朋友还是把全书看完再来说话),曹操有很多的优点(主要是早期)也有很多的劣迹和恶习(后期,也就是他封公以后逐渐迷失本性了).
那他杀徐州百姓杀的“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时,是前期还是后期?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9-21 15:00
原帖由 kaka8330 于 2007-9-21 14:46 发表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三国的,自己喜欢的主君,自己喜欢的武将,易中天这个人,的确是不怎么样,但人家是教授,是拿国家钱研究历史的人,LZ你是吗?,只有当你达到他那样的位置,你考虑事情就不一样了,正统与野史是不一样,没有谁去过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所以谁也没有资格说他讲的是对的,通过古书就能断定一个朝代,那简直是荒谬,什么叫品,只是他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同意见可以反驳的
基本说来,每年枪毙一批学者教授,有利于社会进步。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7-9-21 15:17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9-21 14:58 发表
那他杀徐州百姓杀的“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时,是前期还是后期?
人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嘛。
况且屠城这个东西当时多忌讳也是个问号。毕竟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要求曹操。
比如说《史记》记载“高祖屠咸阳”一笔是怎么回事,似乎也不一定说的清吧?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9-21 15:25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9-21 15:17 发表
人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嘛。
况且屠城这个东西当时多忌讳也是个问号。毕竟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要求曹操。
比如说《史记》记载“高祖屠咸阳”一笔是怎么回事,似乎也不一定说的清吧?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
“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连白起都知道,阿瞒不知道,公主也装不知道。
作者:
严牧 时间: 2007-9-21 17:56
个人觉得,易中天对曹操是比较欣赏的!
不过,说实话,他欣赏的曹操的那些优点的确是值得欣赏的。
至于说刘备拿皇叔名片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太没意思了。
玩政治嘛,殊途同归,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而且,这样的方式三家皇帝都有。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9-21 18:01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9-21 15:17 发表
人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嘛。
况且屠城这个东西当时多忌讳也是个问号。毕竟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要求曹操。
比如说《史记》记载“高祖屠咸阳”一笔是怎么回事,似乎也不一定说的清吧?
1、“高祖屠咸阳”不是《史记》说的,是《汉书》。
2、关于这个“屠”字的用法,偶记得轩辕有人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进行说明,写得很好。“屠”不一定是屠城,攻城也可用“屠”字。
3、至于刘邦进咸阳后有没有屠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得很明确: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这说的不是很清楚吗?如果说刘邦有屠咸阳,而秦人父老还能“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秦人脑子里又没有进水。
4、屠城古代不忌讳?吴汉屠成都,光武下诏谴责:“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合着东汉时屠城是罪过,到三国时就不是了。
作者:
天涯明月刀 时间: 2007-9-21 18:14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9-21 18:01 发表
1、“高祖屠咸阳”不是《史记》说的,是《汉书》。
2、关于这个“屠”字的用法,偶记得轩辕有人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进行说明,写得很好。“屠”不一定是屠城,攻城也可用“屠”字。
3、至于刘邦进咸阳后 ...
与兄台意见略有不同,屠肯定是具有杀意,攻破之说,实在勉强,汉书记载的是:闻沛公已屠咸阳。
并不代表,高祖一定屠咸阳。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9-21 18:19 编辑 ]
作者:
kaka8330 时间: 2007-9-21 23:46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9-21 15:00 发表
基本说来,每年枪毙一批学者教授,有利于社会进步。
那也不一定,没有那一帮老家伙在哪里吹毛求疵的,社会就不和谐了,算了,不说了,在说又成了政治问题了
作者:
zhchpassion 时间: 2007-9-22 00:17
品三国系列现在已经结束了。我基本从头至尾看了一遍,虽然不甚仔细。个人感觉,易中天对于曹操的偏好还是很明显的,这些从他的措辞和看问题的角度等都能体会的到。还有一点感受是,易(至少在后期)是尽量在客观地评说,但毕竟难以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他终究是有自己偏好的,这种发自心底的影响是他自己也无法控制的。这点从我这个偏爱蜀汉的人的视角看来尤其明显 品三国系列开始的几集一下子提出不少比较标新立异的观点(虽然在对三国史有些了解的人看来也不算什么新鲜看法),而且提出时倾向性很明显。比如对曹操和诸葛亮的概述和简介。以至于一时间各个三国相关论坛上涌现出一批动辄对人高喊”别被演义毒害了,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怎么样“的小P孩。后来随着节目的继续,个人觉得易中天有一种逐渐”向回拉“的趋势,开始注意肯定诸葛亮的光辉面,也提到了一些曹操的缺点,等等。我曾经想过为什么一开始易中天的表现那么极端。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为吸引注意,提高收视率,二就是我们的易教授当时也是刚刚对三国史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那种表现是他当时心理的如实反映:”哦,原来历史是这么回事啊,诸葛亮也没什么太过人之处嘛……“
作者:
江雨豪 时间: 2007-9-24 19:48
原帖由 kaka8330 于 2007-9-21 14:51 发表
还分早期和后期??.你也太可笑了吧,古代凡成大事者都是枭雄,枭雄没有手段,是成不了大事的,居然说出他封王之后迷失本性??.你自认为看完了书,可以把它用你自己的语言讲述一下吗??.连封建制度中央集 ...
枭雄也是人,不是一出生就会很多手段的.
任何人学好学会都有一个过程.人是立体的人,坏人也有好的一面.
我不是说曹操年轻时是好的,封公(看清楚,我说的是封公以后,不是封王以后)以后就坏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我只是说他早期"不太恶"晚年"比较恶".
公元191年三十七岁时的曹操确是一个爱国的热血将领,公元208年五十四岁前的曹操就逐渐的走上了枭雄的道路,公元212年以后,这个时候的曹操就有开始走火入魔,鬼迷心窍了.
也就是说,曹操在208年前多为"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致英俊"努力,建安十三年罢三公,置丞相,自任其职,大权独揽以后,就开始多为自己曹家的基业考虑了,三十七岁当东郡太守时那份平定天下,匡扶汉室的雄心这个时候恐怕早已荡然无存了.
至于在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曹操攻陶谦,徐州大屠城,我认为这是曹操生平最大的错误之一.
曹操为一己之私大屠徐州正说明了曹操之凶残自私,充分体现了其枭雄的本性.但在曹操来看,他或许觉得自己不过是过失杀人而已.其实,在古代的王权社会,哪个统治者不是大杀特杀,秦始皇.成吉思汗等等都是屠城的范例,相比之下,曹操杀的人还算是少的了.就算在三国时期屠城的君主恐怕也非曹操一人吧.
曹操屠城,前科累累,其纪录,大概有下列各项:
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攻陶谦,徐州大屠城,“击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曹操破张邈,屠雍城。
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征吕布,屠彭城。
官渡之战,坑杀袁绍降兵七万(一说八万)。虽非屠城,但意思差不多。
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攻袁尚,屠邺城。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征乌丸,屠柳城。
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夏侯渊屠兴国、枹罕;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曹仁屠宛城。不是曹操亲自所为,但若无曹操默许甚至下令,部将岂敢屠城?
在古代中国,打了胜战屠城似乎已经是很平常之事,并非独曹操一人.至于记录,就不在这里列举了.
作者:
骠骑将军马超 时间: 2007-9-30 17:58
易中天先生在第26集 《得寸进尺》 中讲过 曹操屠徐州城
刘备自撑皇叔 我认为易中天先生说的没错 既然刘备 弄了个皇叔的帽子 那么刘章 刘表 都是刘家的人 那他们照样可以弄顶皇叔的帽子
况且 易中天先生 经常在有历史旋疑的 问题上 前面加上一个 “我认为什么 什么” 云云 讲的很客观
我还有一个问题 刘备 死时到底多大?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7-9-30 18:29
原帖由 骠骑将军马超 于 2007-9-30 17:58 发表
易中天先生在第26集 《得寸进尺》 中讲过 曹操屠徐州城
刘备自撑皇叔 我认为易中天先生说的没错 既然刘备 弄了个皇叔的帽子 那么刘章 刘表 都是刘家的人 那他们照样可以弄顶皇叔的帽子
况且 易中天 ...
应该不是自称的,进京城获得皇帝清点族谱的可能性较大。
以前刘表等是上谱的,刘备是庶流应该还需要查证。
作者:
可爱小马驹 时间: 2007-10-1 00:44
刘备从来没有自称过皇叔,同时代的人也没有叫他做刘皇叔的
作者:
九天昊元 时间: 2007-10-13 19:22 标题: 回复 #1 流星一剑 的帖子
刘备伪善 孔明狡诈 都不好东西。。。。。。。。。
作者:
草莽 时间: 2007-10-16 13:10
凡事都有两面性,易到还是多引经据典,正面评了三国,不过我还是始终觉得他相当崇拜曹操!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7-10-16 22:41
原帖由 草莽 于 2007-10-16 13:10 发表
凡事都有两面性,易到还是多引经据典,正面评了三国,不过我还是始终觉得他相当崇拜曹操!
他讲究的是顺应时势,道德是次要的。嘿嘿。
作者:
8088 时间: 2007-10-17 00:13
易中天表示过道德是次要的?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10-17 00:27
易中天当然不敢说道德是次要的。
所以他才不顾一切地美化曹操。
作者:
8088 时间: 2007-10-17 00:31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10-17 00:27 发表
易中天当然不敢说道德是次要的。
所以他才不顾一切地美化曹操。
起码比美化失败的刘备与蜀汉强。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10-17 00:40
原帖由 8088 于 2007-10-17 00:31 发表
起码比美化失败的刘备与蜀汉强。
刘备失败了?曹操成功了?笑死。
不知道刘备的蜀汉是败在谁手里了?总不会是曹操吧?
起码刘后主没有被人象高贵乡公那样欺负吧。
蜀汉灭亡时,忠臣义士何其之多,高贵乡公被弑时,司马炎篡夺时,不知道曹操给子孙留了几个忠臣义士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备还真是比曹操成功得太多了。
作者:
mymei 时间: 2007-10-17 00:52
个人喜好,在所难免。只是老易调侃人的调调,总是别扭。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10-17 01:02
今天欺他孤儿与寡母,他日你的孤儿寡母被人欺。真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木皮散人鼓词》唱到:
常言道“狗吃蒺藜病在后”,
准备着你出水方知两腿泥。
他作了场奸雄又照出个影,
照样的来了一个司马师。
活象是门神的印板只分了个左右,
你看他照样的披挂不差一丝。
也别怪司马氏父子做得太绝,谁让你曹家父子给人家做了个好榜样呢。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晋明帝听王导说司马文王弑高贵乡公一事,以脸覆床而不忍闻,说“祖宗得国如此,晋祚安能长久”。可见司马父子虽然凶残,但总算子孙中还是有人性的。不过曹氏子孙中貌似还没有做此忏悔的。怪不得晋比魏享国久长啊。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7-10-17 07:38
原帖由 mymei 于 2007-10-17 00:52 发表
个人喜好,在所难免。只是老易调侃人的调调,总是别扭。
他的这种评价也是顺应时势而已。
1)现在尊王的风气在兴起。
2)自毛泽东以来,曹操的人气与日俱隆。
其实做刘备还是比做曹操难。
易推崇曹操的遗言和做人。其实很大一部分这些史料得以保留,都是因为魏没有存续的缘故。
1)关于野心 。野心家自然会为自己说词,包括慈玺也会说自己并无野心,为了天下苍生吧。老毛后期也是为了天下苍生,匝跟上半辈子做人差距就那么大呢??
2)关于分香。倡俭的结果吧。国力衰弊。所以提倡勤俭。曹丕到最后是尚奢华的。
3)我们看帝纪正史会发现曹操三代明君。其实上如何,其实三代明君尚未能统一,后两代未能南下得尺寸之地,西域辽东平定贪天之功。
按曹丕自己的论述,自己文治武功,比曹操强多了吧。可事实如何??
康熙乾隆盛世就是这么捧出来的。明君统治的没落帝国 。
作者:
8088 时间: 2007-10-24 00:17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10-17 00:40 发表
刘备失败了?曹操成功了?笑死。
不知道刘备的蜀汉是败在谁手里了?总不会是曹操吧?
起码刘后主没有被人象高贵乡公那样欺负吧。
蜀汉灭亡时,忠臣义士何其之多,高贵乡公被弑时,司马炎篡夺时,不知道曹操给子孙留了几个忠臣义士啊?
笑死。
不知道刘备的蜀汉先被灭还是曹操的魏国先被灭?
刘氏比起曹氏当皇帝数量和统治时期怎么样?总不会是刘氏多吧?
蜀汉灭亡时,忠臣义士何其之多?笑死!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谯周就把蜀汉说降了,才第二代啊,朝廷那帮人真多忠义之士啊!
高贵乡公被弑时,还有多少真正是忠于曹氏的臣子?你怎么不敢从曹睿时说起?
作者:
8088 时间: 2007-10-24 00:22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10-17 01:02 发表
今天欺他孤儿与寡母,他日你的孤儿寡母被人欺。真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木皮散人鼓词》唱到:
常言道“狗吃蒺藜病在后”,
准备着你出水方知两腿泥。
他作了场奸雄又照出个影,
照样的来了一个司马 ...
被所谓“天理循环”误导的报应现在就出在您自个身上。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10-24 00:33
原帖由 8088 于 2007-10-24 00:22 发表
被所谓“天理循环”误导的报应现在就出在您自个身上。
有朋友向我介绍了你的人品。所以从此以后我不会再搭理你了。也请你不要再回我的贴。
否则,象你这句话,我就可以去举报了。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7-10-24 01:19
原帖由 8088 于 2007-10-24 00:17 发表
刘氏比起曹氏当皇帝数量和统治时期怎么样?总不会是刘氏多吧?
皇帝数量能说明什么问题?只能说明蜀汉的皇帝刘禅长寿。
作者:
8088 时间: 2007-10-24 23:03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10-24 00:33 发表
有朋友向我介绍了你的人品。所以从此以后我不会再搭理你了。也请你不要再回我的贴。
否则,象你这句话,我就可以去举报了。
阁下先瞧瞧自己的水平和人品吧,先悠着点,注意身体
作者:
铁杵成针 时间: 2007-10-25 03:32
先说下个人观点-----绝对喜欢曹操,虽然从小就被老人们灌输着刘备仁义的,义结桃园的千古逸事,但在后来慢慢的接触三国方面多了以后,就越来越向着曹操集团,特别是像郭嘉的早逝,典韦的牺牲,都感到十分的惋惜.而且因为个人家庭原因觉得成大事者就应该像曹操那样,霸气临于天下,用人不疑.而不是像刘备那样假仁义出兵为关2报仇;妇人之仁,不谓前车之鉴,不善用人.而且曹操虽不能完全杜绝错误,但能知错改,并认知错误,,而刘备因为自己的假义而失去多少机会,没有赵云,他还在温柔乡留恋往返呢.
作者:
刘郎 时间: 2007-10-26 18:01
要秉公,还是比较难.
作者:
守護之盾 时间: 2007-10-28 10:58
易中天也就能忽悠無知的人而已。可惜世風浮躁,真的是時勢造明星啊。
作者:
chhfang 时间: 2007-10-28 23:39
没错,诸葛亮不是神,但却是当是难得的政治高手,和军事行家,又是难得的忠义之士,请问当时有多少这样的人呢。大智大勇,忠君爱国,这样的人真是全世界都找不出几个了。
再说易中天吧,那小子真的是曹操的粉丝一点也没错,什么缺点到他嘴里都成优点了,还一个劲的说曹操可爱,真的是I服了YOU了。
作者:
chhfang 时间: 2007-10-28 23:48
曹氏一族的最后灭亡,其实也是咎由自取。正是曹操的图权乱政,也教会了他手下人,图权乱政,最后司马懿就学曹操控制汉王朝一样,控制了曹王朝,而司马懿的儿子,也学曹操儿子曹丕灭汉一样灭了魏。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呀!!!
作者:
chenxi5383 时间: 2007-10-29 00:09
原帖由 铁杵成针 于 2007-10-25 03:32 发表
先说下个人观点-----绝对喜欢曹操,虽然从小就被老人们灌输着刘备仁义的,义结桃园的千古逸事,但在后来慢慢的接触三国方面多了以后,就越来越向着曹操集团,特别是像郭嘉的早逝,典韦的牺牲,都感到十分的惋惜.而且因 ...
事实上,刘备也希望霸气十足,君临天下,可惜么的资本这样做啊。尤其是初期,小弟也就关张二人兵马更少,这样是霸不起来滴。
他的出世方式也算符合自身情况的,毕竟以那样的起点做到后来,成为蜀中领导已经很不容易了。
说到温柔乡,似乎典韦的牺牲也和这个相关的吧。
弱弱地回复下,发表一番拙见
作者:
zhchpassion 时间: 2007-10-30 16:58
刘备哪里沉迷过什么温柔乡……
历史上的孙权妹子有的是演义里的彪悍,缺的是演义里的温柔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追求。刘备和她在一起总是提心吊胆的,彻头彻尾的政治婚姻,没丝毫情意缠绵。
作者:
daxiong999 时间: 2007-10-30 17:36
其实应该客观的看待问题,三国期间,英才辈出,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有优点和不足!易先生之所以说是品,而没有说评,就说明易先生很有自知之明,况且很多的学者对三国也研究的很有深度了,所以易先生在节目中,一直说是自己这么认为,那么认为的,并没有反驳哪些学者的东西!
作者:
63690479 时间: 2007-11-3 22:09 标题: 易中天先生是在品三国吗??
....其他先不说....易中天先生是在给谁品三国?给广大群众....楼主认为易中天会以为电视机前的观众是都傻瓜吗?不看资料确定下就乱讲?他自己原来已经是个教授了...就算想出名也不用选这样明摆着败名声方法来吧
作者:
china1937 时间: 2007-11-11 02:51
前几年,俺这儿盖大楼,不小心掉下几块砖,砸死了十个人,结果九个是经理。
这几年,俺这儿还盖大楼, 不小心又掉下几块砖,砸死了十个人,结果九个是学者教授。。。。。
作者:
宿命 时间: 2007-11-11 10:13
个人有个人的观点嘛。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7-11-11 11:22
YZT谈起家的时候说曹操的资本差,本来就是误读了,虽然曹嵩不太支持,但是大抵是怕一旦失败被株连而已。家族中非但曹嵩,很多都是富甲一方的,名士也不少。曹丕的传记就曾经记载曹洪不借钱一事。
其实论起家的资本刘备最差。孙策也不怎么样,曹操算是比较好的了,收四方之名望,只不过比不上袁绍而已。
袁绍家族虽然富庶有名望,但是树大招风,因为反董卓,很多同宗被屠戮,家族财富损失不少。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7-11-11 11:27
他讲究的三国灭亡论是士族原因~大谬,从结果推导原因。
难道司马上台其他家族就不是士族,就不能又重新推翻司马家??
小士族是是国家可能会拉拢的,但是一旦庞大到可以兴风作浪的程度,免不了以这样那样的理由灭绝。
其实上就统治权利而言,兴士族的曹魏是实际上被灭的最早的,有敌人在外,不敢称帝激起内乱而已。曹操都不敢杀帝另立,司马做到了,这不能不说明问题。
董卓也只是废帝,行废立而已。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7-11-11 11:33
现在总说秦的郡国制度好,是建立在现在的角度。
在当时的通讯条件和人为观点上,这样的制度也不见得太好。
历史上比较强大的朝代,比如汉唐内部其实也有藩国,并不承平,只不过藩国不能太大而已。藩国制度有一定的先进性。因为郡国制度,常常造成中央和地方差距巨大,地方官员和士兵不得升迁,打仗很被动的局面。
退一步来说,太守制度,别人一样可以造反。秦的先进观点其实不在郡国,而在统一文字,修建直道上。修筑长城和宫殿,以及完全执行郡国,都不是治国良策。
作者:
宿命 时间: 2007-11-12 16:21
其实曹操是不让重用司马懿的,可是曹丕中用了他,以至导致了后来的结果。
作者:
虫儿飞胤 时间: 2007-11-12 16:37
楼主还是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去看易的评论的,大凡在一般未读三国志,只看三国演义的都是褒刘贬曹的,但是历史要从客观的角度去看,不要带有任何偏见,不然和三国的作者有什么区别呢,三国褒刘是受封建思想影响,一定要正统所以才有褒刘.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曹操做出的贡献确实是不能三国相比的,不然也不会有建安文学留到现在让我们学.而且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不同也是很正常的,譬如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定要一样么?所以易中天讲他对三国的认识也并没有编进教材强迫一定要让你接受它啊.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11-12 17:29
原帖由 虫儿飞胤 于 2007-11-12 16:37 发表
楼主还是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去看易的评论的,大凡在一般未读三国志,只看三国演义的都是褒刘贬曹的,但是历史要从客观的角度去看,不要带有任何偏见,不然和三国的作者有什么区别呢,三国褒刘是受封建思想影响,一定要正统所以才有褒刘.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曹操做出的贡献确实是不能三国相比的,不然也不会有建安文学留到现在让我们学.而且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不同也是很正常的,譬如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定要一样么?所以易中天讲他对三国的认识也并没有编进教材强迫一定要让你接受它啊.
拥刘就是受演义影响?拥刘就是封建思想作祟?
这帽子扣的,杠杠的。
作者:
无人是 时间: 2007-11-12 18:34
拥刘贬曹,拥曹贬刘根本没分别,没正看历史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7-11-12 21:19
原帖由 孤城将军 于 2006-9-9 22:45 发表
如果说三国里只有一个英雄
那就是曹操
易先生品的没什么错的
你没那资格说
一个一有一个人的品法
难道人家想进屋子
先迈哪只脚你也管的到吗
按他的标准,三国只有司马家族是英雄吧。呵呵。顺应时势者为王,这就是他的观点。嘿嘿。
虽然他个人喜欢曹操。
作者:
晓风A残月 时间: 2007-11-13 20:49
易中天说刘备是个英雄,我看刘备只能算个黑帮老大,没大局关。刘备是个一方诸侯他应该想是怎么发展,怎么壮大自己刚刚建立的蜀国。可是他干什么呢?为了哥们义气找人报仇去了。被人家一把火烧得干干静静,还把小命达上。
作者:
晓风A残月 时间: 2007-11-13 21:01
308楼的 易中天从没说曹操家里没钱。他是说曹操的名声不好、家庭出生不好,太监的后代在莫说在古代,就是现代好像当兵政审都有问题。刘备虽然家庭经济,但是成分好啊,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按现在话说革命的后代。孙权什么也是县长的儿啊!成分也不错啊!特别是汉代最是讲出生的。所以曹操能崛起才是最难的。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11-13 21:14
原帖由 晓风A残月 于 2007-11-13 21:01 发表
308楼的 易中天从没说曹操家里没钱。他是说曹操的名声不好、家庭出生不好,太监的后代在莫说在古代,就是现代好像当兵政审都有问题。刘备虽然家庭经济,但是成分好啊,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按现在话说革命的后代。孙权什么也是县长的儿啊!成分也不错啊!特别是汉代最是讲出生的。所以曹操能崛起才是最难的。
曹操崛起难度最大?
您确定您睡醒了吗?您说的真的不是梦话?
作者:
nr36918 时间: 2007-11-14 01:01
?
作者:
yl1843 时间: 2007-11-18 13:57
易中天的谬论实在不敢苟同
作者:
因苏阿 时间: 2007-11-28 05:14
原帖由 晓风A残月 于 2007-11-13 21:01 发表
308楼的 易中天从没说曹操家里没钱。他是说曹操的名声不好、家庭出生不好,太监的后代在莫说在古代,就是现代好像当兵政审都有问题。刘备虽然家庭经济,但是成分好啊,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按现在话说革命 ...
曹操比你聪明的多,一方面有个太监干爷爷攒了一大笔钱,另一方面在和大将军何国舅一起战斗的过程中已经彻底同宦官集团划清了界限,从一个赘阉遗丑转变成了一个反阉斗士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7-11-28 10:51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11-13 21:14 发表
曹操崛起难度最大?
您确定您睡醒了吗?您说的真的不是梦话?
刘备,孙策的崛起难度最大。孙权至多算个是个不错的守成者。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11-28 10:58
原帖由 phoenixdaizy 于 2007-11-28 10:51 发表
刘备,孙策的崛起难度最大。孙权至多算个是个不错的守成者。
孙策还不算是特别大。毕竟有父亲给他留下的一套班底,又在袁术手下攒了一笔私房钱,碰到的对手都是王朗、刘繇之流,没一个中看的。
真正难度最大的,是刘备。没自己的人马,没自己的地盘,对手又都是当世最强悍,在这种情况下,他屡败屡战,最后终能成就大业,实在是了不起得很。
作者:
走马荐元直 时间: 2007-12-7 10:17
易中天上了电视怎么了,超女也上了电视,你难道就认为超女唱歌好听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12-7 10:19
原帖由 走马荐元直 于 2007-12-7 10:17 发表
易中天上了电视怎么了,超女也上了电视,你难道就认为超女唱歌好听
此言不差。
所以,易中天也就是一个超女的水平。
作者:
黄金虎虎 时间: 2007-12-7 14:17
刘备打小就给我们的感觉是好人~曹操就是个白脸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7-12-7 14:24
曹操、刘备、孙策的崛起都有运气成分在里面,但说三国的人经常喜欢把这些运气说成多高的政治军事水平。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12-7 14:32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7-12-7 14:24 发表
曹操、刘备、孙策的崛起都有运气成分在里面,但说三国的人经常喜欢把这些运气说成多高的政治军事水平。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
就象偶以前常说的,如果成吉思汗当年在蔑儿乞惕人的搜寻之下被抓,还会有后来席卷文明世界的蒙古帝国吗?一只草原上的蝴蝶轻轻煽动翅膀,就让全世界的历史进程为止改变。
——所以。偶经常说,历史是由许多偶然组成的,不存在所谓的“历史必然性”这种东西。
作者:
zhchpassion 时间: 2007-12-7 14:52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12-7 14:32 发表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
就象偶以前常说的,如果成吉思汗当年在蔑儿乞惕人的搜寻之下被抓,还会有后来席卷文明世界的蒙古帝国吗?一只草原上的蝴蝶轻轻煽动翅膀,就让全世界的历史进程为止改 ...
言之有理,却也不尽然。历史确实由无数个偶然事件拼接而成,但是总的趋势还是有的。就拿阁下所说的例子,即使成吉思汗被杀了,以当时蒙古民族的生存形态和强悍的民风,也很有可能会再出个“败即思变”出来铸造辉煌,不过或许会晚些,或许会早些罢了。
再举个例子。比如历史从一开始,就是经过若干个支路选择来发展的,简单起见假设每个选择都有两条支路,一个可能走向几率是0.8,另一个0.2,那么无数多次下来,虽然可能的发展道路很多,但是达到可能最大的就是一路0.8了,或许是选择0.8很多的道路,这就是趋势。
[ 本帖最后由 zhchpassion 于 2007-12-7 14:54 编辑 ]
作者:
cxh19860515 时间: 2007-12-9 19:41
易中天讲的是易中天的三国而已没啥好奇怪的百家讲坛吗>
作者:
百灵羽 时间: 2007-12-9 20:40
我喜欢曹操,讨厌刘备.偶是一川人,成都武侯祠去了好几次了,每次都感叹要是孔老爷子跟的是曹操,历史会怎样改写.
作者:
百灵羽 时间: 2007-12-9 20:46
时势造英雄----看了以上各位的精彩辩论得出的想法
作者:
baggio00918 时间: 2007-12-10 01:45
各家说派都不一样!
就是现在也有人提出,易中田是借3国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作者:
psps2 时间: 2007-12-10 09:58
原帖由 百灵羽 于 2007-12-9 20:40 发表
我喜欢曹操,讨厌刘备.偶是一川人,成都武侯祠去了好几次了,每次都感叹要是孔老爷子跟的是曹操,历史会怎样改写.
有荀彧的现成例子,估计下场一样
作者:
三种不同的红色 时间: 2007-12-10 10:09
原帖由 zhchpassion 于 2007-12-7 14:52 发表
言之有理,却也不尽然。历史确实由无数个偶然事件拼接而成,但是总的趋势还是有的。就拿阁下所说的例子,即使成吉思汗被杀了,以当时蒙古民族的生存形态和强悍的民风,也很有可能会再出个“败即思变”出来铸造 ...
笑~~~
蒙古高原上出现过那么多的游牧民族,哪一个不是民风强悍?但又有几个民族最后强大崛起。?古的统一纯粹是个偶然,如果没有成吉思汗这个人,蒙古统一的可能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作者:
zhchpassion 时间: 2007-12-10 11:05
蒙古统一之前存在的不是很多民族,而是很多游牧的部落,只是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之后“蒙古”才从一个部落名称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统一称呼。
你说各民族民风都很剽悍,我理解成你认为原来的各部落强悍好斗,这一点我当然赞同,正因为这样,才有我下面的看法。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个人能力当然很卓越,但从整个历史进程上我不认为是无可取代的。就算他不来统一蒙古各部,蒙古各部由于其地缘关系以及生活形态终归还是会统一,可能是由其他部落的一个领袖来完成这个工作,那么这个民族就不叫做蒙古了。还是那句话,历史的确是有很多偶然拼接而成,但是趋势还是存在的。
[ 本帖最后由 zhchpassion 于 2007-12-10 11:06 编辑 ]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7-12-10 11:43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7-12-7 10:19 发表
此言不差。
所以,易中天也就是一个超女的水平。
他自己都说自己擅长的是水浒,但是别人要求他说三国。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7-12-10 11:46
原帖由 chhfang 于 2007-10-28 23:39 发表
没错,诸葛亮不是神,但却是当是难得的政治高手,和军事行家,又是难得的忠义之士,请问当时有多少这样的人呢。大智大勇,忠君爱国,这样的人真是全世界都找不出几个了。
再说易中天吧,那小子真的是曹操的粉丝 ...
窃玉分香也成了优点了。嘿嘿~~~只不过他平时严肃虚伪惯了,临死这种搞法让人不习惯而已。
生前没人反对他的意见,死后曹丕立马做了大改变。
作者:
gbv 时间: 2007-12-16 15:54
他确实把曹操夸奖成了"神"一样的人物了.说得曹操还完美了
作者:
bremer 时间: 2007-12-18 05:39
易的节目不错,但是受众还是以非史学爱好者为主。
毕竟各位熟读演义三国志,连带着汉书后汉书诸葛亮集汉晋春秋,再去听一家之言的讲述和评论,难免有不同意和不满意的地方。真要在某个问题上挑错驳倒他相信也不是难事。
当然要是让我选,我选再听一遍老袁的评书。
作者:
龙马 时间: 2007-12-18 08:20
这帖子长啊....
看了以上的各种观点 看出一个问题 很多同学都用了以点盖面 以偏盖全的方法 诠释了自己的观点 ...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7-12-18 13:58
原帖由 龙马 于 2007-12-18 08:20 发表
这帖子长啊....
看了以上的各种观点 看出一个问题 很多同学都用了以点盖面 以偏盖全的方法 诠释了自己的观点 ...
YZT莫非没用???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