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破神,袁崇焕之失(转贴) [打印本页]

作者: kyu    时间: 2006-9-1 16:22     标题: 破神,袁崇焕之失(转贴)

最近一直在看各种关于明朝末年历史的书籍和资料,甚至网上一些高手的文字,得益非欠,看崇祯朝的历史,有一个人不能不说,那就是袁崇焕。我想综合各种资料,和网上高手论战的文字来说说这个问题,这篇文章绝对不是原创,算是自己学习那段历史的一个心得。   

在我看来袁崇焕是一个爱国的军人,但是也是一个有着严重失误的军人,甚至极端点说崇祯杀袁并没有冤枉他。   

先看《明史》里记载的袁崇焕的罪名;“擅主和议 专戮大帅”,可是《崇祯实录》“崇祯三年八月”条目下有“癸亥 杀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 处以殊死 上御煖阁 辅臣成基命等入对 久之 出御平台 文武诸臣俱入 谕曰 袁崇焕付托不效 专事欺隐 市粟谋款不战 散遣援兵 潜移喇嘛僧入城 卿等已知之 自当依律正法 今特流其妻子 兄弟 馀不问 辅臣顿首谢 崇焕 藤县人 万历己未进士 素以韬略自诩 迨督师出镇辽东 其入援时 三日五赐金 币宣劳 亲为饮至 而迁延不战 至擅杀毛文龙 朝议纷纷 以致杀身”字样。   

而《崇祯长编》更是明确指出袁的罪状:   

“谕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纵兵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携潜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令刑部会字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这就叫人奇怪了,怎么不一样。   

而结合三本书背景,可以说《崇祯长编》、《崇祯实录》可信度很高,也就是说崇祯杀袁的真正原因,或者说官方公布的认为杀袁宠焕的理由应该是“付托不效 专事欺隐 市粟谋款不战 散遣援兵 潜移喇嘛僧入城”。   

我们可以把这些罪名,分开来一个个看,看看到底这些罪名能否成立。   

首先看“付托不效 专事欺隐”这八个字能否成立(论袁崇焕辽东失误一览):   

说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看天启末年,崇祯初年时明朝财政状况,在天启初年,国家的财政收入不超过330万两,再加上赋税连年拖欠,实际的收入只不过二百余万两,而支出却达到了五百余万两!为了填补巨大的亏空,寻找更多的军费,天启朝几乎年年加辽饷,到了天启六年,辽饷已增至7714121两。可纵然是如此,在天启七年,大明朝的财政还是有1646575两的亏空。(数字来源:《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   

甚至〈明史记事本末〉里还记载了户部给事中黄承昊上言:……今出数共五百余万,而岁入不过三百二三十万,即登其数,已为不足,而重以逋负,实计岁入仅二百余万耳!(《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   

而黄仁宇也认为明帝国首先是经济崩溃,其后才是政治崩溃,由此我想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朝末年各军皆欠饷了,其实别说军队,就是明朝皇室那些藩王的年俸,明朝政府也是长期拖欠的,(详参见〈万历十五年〉)因此尽管明朝政府拖欠军饷是很恶劣的行为,但是不得不说在那个时期,这又是无可奈何的很正常的现象。理由很简单:朝廷没那么多钱。   

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依然全力支持袁崇焕,辽东军饷几乎是悉数拨给,在袁之前,辽东的军事预算是一百六十万,由于袁的请求,辽饷增至二百八十万,多了整整一百二十万.(崇祯元年,辽饷为6831133两;崇祯元年至二年,国家的正常赋税是二百五十万,辽饷是6831133两,朝庭的亏空是一百五十万。除此之外,崇祯还有内孥可支配,崇祯元年从内孥抽调了差不多一百万填补各地所欠的军饷,崇祯二年则缺具体数字。《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226页,《熹宗实录》卷十七卷二十九卷四十二;《明史》卷七十八;《崇祯长编》卷三十八;毕自严所写《度支奏议》新饷司六。)请注意,这还是在崇祯减免赋税,削减开支,与民休息的政策的前提下。   

也许我们今天的人看来给军队发薪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崇祯朝朝野每一个人看来,这是皇恩浩荡,是崇祯给予了袁崇焕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要知道即使是宣、大这样的重镇士兵的薪水也是照样欠着的。   

可是袁崇焕回报给崇祯的是什么呢?“五年平辽”,平成后金骑兵杀到了北京城下。而只是崇祯二年的事情。  

崇祯与他的哥哥天启皇帝,爷爷万历皇帝相比,对辽东最关注,政策也最倾斜,给辽东诸军的待遇也最好,可是他得到的回报是什么?万历、天启朝即使拖欠饷银,权阉当道时女真人都没有杀到北京城下,可是惟独就在他这个最支持、最看重辽东的皇帝治下,满人打倒了北京。那年,他18岁。他为什么没有理由怨恨,恼怒袁崇焕?袁崇焕真的没有一点责任?  

任谁都知道,辽东明朝军队军力不如后金,要想打败后金必须联合朝鲜、蒙古。而当女真人在皇太极的率领下,于天启七年攻击朝鲜时,时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却为皇太极的议和所迷惑,这从他给朝廷的奏折可以看出:袁一方面说满人似真有输款厌战之意,可乘其不备起兵攻之;一方面又说满人将三路攻锦州,他将严阵以待。到了事后,袁又说早就知道满人会攻朝鲜的了。(《熹宗实录》天启六年十二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奴遣方金纳,温台什二夷奉书至臣,恭敬和顺,三步一叩,如辽东受赏时。书封称大人,而犹书大金字面,一踵老酋故智,臣即封还之。潜侦其意,则深悔奴之悖逆,来文差误者。窃念兵连十载,中空外竭,鬼怨神愁,乘此逆夷厌兵之时,而制其死命,俾不得再逞,以休息天下…… 《三朝辽事实录》天启六年十二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奴酋要三路出兵,一往三岔河;一往黄泥洼;一往红罗山。我兵固守如铁桶,而以精骑为奇游,备贼败归截击……卷三三, 辽东巡抚袁崇焕仰仰遵明旨飞报军情疏曰:随奉明旨云云,该臣看得夷兵东犯朝鲜,臣久已知之.)  

朝鲜衰弱,加之内乱初息,自然无法抵挡满人的狂攻,只得向大明求救。此刻,纵然是反应迟钝的朝庭也意识到了局势的严重,“朝鲜不支,折而入奴,奴势益张,亦非吾利。”于是下旨令袁崇焕自西策应,援救朝鲜。(《熹宗实录》卷八十二。天启七年四月塘报。《三朝辽事实录》天启七年三月)  

可是这个时候,袁宠焕的绥靖毛病犯了,当然在以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他这点。他并不想出兵自西线攻沈阳以救朝鲜。朝庭再次严令袁崇焕出兵,趁满兵精锐东调,“且令以关宁之师直捣虎穴”。袁上疏抗辨:“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何所见而妄揣夷穴之虚乎?我纵倾伍捣之,无论悬军不能深入,纵深入奚损于逸待之夷?”事实上,在当时满人的全部正规兵力也只不过八万余人,能动员的兵力也只不过十余万,长期与满打交道的袁因何会不知?皇太极以八万攻朝鲜,再加上分驻各地的满兵,守沈阳的兵力确是不多;而袁所控制的义州距离沈阳也不过三百余里,何来深入?迫于朝庭压力,拖延甚久的袁终于出兵了。三月,先派水军五百支援东江,再以“关外三军营及前锋三营,抚镇标下四营,每营选精兵九百”,合兵九千,“进逼三岔河,为捣巢之举”。此后这九千兵马便一带停滞在三岔河,也不知道干什么,从此西线无战事,直至四月十八朝鲜战事结束。事后,曾做过辽东经略兵部尚书的王在晋质疑道:“辽抚援鲜,布置极其可观。乃官兵望河而止,此真为纸上之兵也。辽兵果可用耶?”袁崇焕于辽东统兵近七万,却只派出区区九千,到了三岔河又停滞不前,消极避战之意非常明显。(《熹宗实录》天启七年四月塘报。《熹宗实录》天启七年四月塘报。巡抚辽东袁崇焕疏奏《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三,天启七年三月塘报,登莱巡抚李嵩奏言:正月十四,奴兵八万余众犯抢。《两朝从信录》卷三三,辽东巡抚袁崇焕仰仰遵明旨飞报军情疏曰:臣已发水营都司徐永曾先出,张斌良继之,汪翥劲后,各舟二十只,兵士合五百人。……《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六。)

而且从八旗构成看,后金为攻打朝鲜倾巢而出也是可信的。  
满清的兵力情况:  
八旗制度本以五五制为基础的,但后来满人人口增多,打破了五甲喇为一固山(旗)的建制,但甲喇仍是由五牛录为建制。  
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时,满军八旗共有牛录270,总计兵力为81000人;  
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时,满军八旗共有牛录319,总计兵力为95700人;  
二, 蒙军八旗:  
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时,蒙军八旗的组成为:  
1, 正黄旗,旗主阿岱,兵力1356人;  
2, 镶黄旗,旗主达赖,兵力1425人;  
3, 正红旗,旗主恩格图,兵力800人;  
4, 镶红旗,旗主布亦岱(额附),兵力为1016人;  
5, 正白旗,旗主伊拜,兵力8090人;  
6, 镶白旗,旗主苏纳(额附),兵力960人;  
7, 正蓝旗,旗主武赖,兵力860人。  
8, 镶蓝旗,旗主瑚什布,兵力913人。  
合计:15420人。  
在丁卯年,满人的正规兵力只能是比上述数字更少。  

这次的朝鲜战事将袁在战略上的短视表露无疑,而他所津津乐道的议和不但为自己日后的惨死埋下伏笔,还直接让所有大明的臣蕃属国心寒(《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六。辽东经略王之臣奏疏:年来奴酋求和于西虏,而西虏不从;屈服于朝鲜,而朝鲜不受。一旦议和,彼必离心,是益敌以自孤也!近日,都官过通令处,虏鞭其背云:“汝汉人全无脑子,终日只说我等不助兵,汝却驮带许多金帛,着喇嘛替他吊孝求和,反倒教别人与他为仇,我等不如也投顺罢了。”据此,我将何辞应之?……注:虏指蒙古人;奴指满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很多人都说议和自崇焕起,甚至将议和视为袁崇焕战略上高瞻远瞩的英明决定。这其实很荒谬,表面上看来--尽管皇太极极尽谦恭之词---而实际上却是笑里藏刀暗伏杀机,和平—并不是野心勃勃的皇太极所渴求的。我很不明白,如此简单的道理,现在居然还有人信?!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行动上说--皇太极从来就没有过诚意与大明议和,当第一次由袁崇焕主持议和之时,皇太极悄悄地将刀口对准了东江朝鲜;当第二次由袁崇焕主持议和之时,皇太极实际上正准备着南下征明。议和—在皇太极看来只是可供利用的棋子---缓兵之计!袁崇焕此时也做了一件比较天真的事,面对着袍泽和属国的沦丧,他并非是第一时间出兵策应,而是“遣方金纳贻书于奴酋,令其急撒犯鲜之兵。”很可惜,皇太极并不领令。  

袁崇焕对此也有自己的考虑,对于满人的议和—袁并没有全信—或是说姑且信之,在袁的想法里—加强锦宁一线的防御才是当务之急!他也想趁满兵无法东顾之机抓紧时间修缮锦义凌松诸城,这才是袁所希望的。无论袁持何种想法---只着眼于一地利益而忽视大局发展----甚至故意拖延而不肯出兵---这种战略上的短视---是建立在损害国家利益之上的---最终的后果是--朝鲜被征服了---大明的对满人的经济封锁破产了。也许有人会振振有词得反驳,正是袁及时地修缮好了锦宁防线,才有可能取得后来锦宁之战的胜利---这又是袁在战略上的高瞻远瞩的体现之一。表面确是如此,可是,长远考虑一下,若非朝鲜被征服,满人获得了大量的粮食财富,因长期征战造致经济凋零供应匮乏的状况得到改善,并使朝鲜在以后都成了满人的后勤粮仓,那么,正物资缺匮的满人又用什么来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作战?正处于大饥荒的满人还能有什么手段摆脱困境?若袁肯早出兵,皇太极又用什么来进行两线作战?皇太极进行了一次赌博,他把所有的家底都押在了西线—急于解决的饥荒和日益缺乏的军粮迫使他这样做,这一把他押中了。可以这么说--袁崇焕的绥靖和短视促使了皇太极的成功。(以上摘录于疯行烈〈对袁崇焕的质疑II〉原帖见春秋战国网站)  

这当然不能作为崇祯杀袁宠焕的理由,毕竟是天启年间的事情,可是从这里可以看出袁崇焕作为重镇统帅是有严重失误和不足的。  

现在回过头说袁崇焕托付不效,首先看崇祯二年皇太极的军事行动,这不是一、两千人的小规模偷袭,而是十万大军有详细计划的南侵。作为防守后金第一线的最高军政长官,蓟辽督师袁崇焕对此真的一无所知吗?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明史记事本末补遗》中记载:“(崇祯)二年三月,朵颜三卫半入于建州。束不的求督师袁崇焕开籴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吏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是时建州亦饥,束不的为窖米谋攻蓟西也。虽有谍报,崇焕不之信”。 崇祯二年,蒙古古(哈)刺慎部曾密报,指蒙古朵颜部首领束不的“为建虏窖米,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国榷》卷九十)  

崇祯二年六月,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出使辽东,"至南台堡,闻朵颜束不的为贼汉卖妇女,为建州积谷.宁远武进士王怀达陈国威入谒仁锡,曰:束不的居关外,阳仇贼汉,其实妮之,为满州娴也。部落不满万,驻宁远关外者六七千,此地间市止二千人。卒不及备。可乘夜掩而杀之。……”  

另外,王怀达和陈国威又说道,宁远南台堡一带“建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持弓矢……”(宁远一带居然有这么多满人的谍哨……)  

最后,王陈二人又指出了满人可能准备南下:“……四月间四汗先至,秋冬诸王子尽入,必舍辽而攻蓟矣!”  

陈仁锡闻报大惊,“仁锡言于关内道,甚壮之,竟不果。后建州兵入口,俱如二生言” —《明史记事本末》。(说句题外话,虽然这些我都是在网上找来的,可是《明史记事本末》我确实也找来看过,看过原书更是感叹,后金要入侵的消息连辽东士绅都知道了,可奈何袁督师却不相信)  

由此可见袁崇焕不是不知道后金准备南下,而是知道了却不相信。这先不说,作为对敌最前线,袁崇焕即使是不相信后金入侵,至少也该派出斥候吧?难道派出一些斥候就会使得辽东难以运转吗?会比袁筑城还花钱?  

可是事实上我们没法从任何一本记载那个时期历史的书籍资料中找到袁崇焕派出斥候的记录  

而对于远在北京的朝廷来说,后金正面就是辽东锦宁防线,而西面是察哈尔蒙古的古刺慎部,这是个亲明的部落,与袁的关系也非常的好,袁在崇祯二年初甚至还为其上奏请封。后金南下,是不可能瞒得过这个部落的,而这个亲明的部落虽说是末必肯为大明出力,但通风报信的事还是会做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袁居然让十万人从容的南下,这让朝廷上下怎么看袁崇焕?崇祯说袁崇焕“付托不效”有错吗?  

当然有一种声音认为后金南下并不是通过辽东,而是绕道攻破蓟镇,甚至袁本人还上书朝廷希望朝廷加强蓟镇的守备。  

先不说袁崇焕的头衔就是蓟辽督师,我们来看看袁崇焕到底能不能管蓟镇:崇祯二年五月十六日袁呈至兵部奏折有其中的内容:“……惟备行关内永平二道,清汰去后,据永平道右布政郑国昌呈,称滦州训导三员,内多一员,永平卢龙二卫知事二员,俱应减去……“这是关于栽减亢员的奏折,都是藓镇境内的,袁根据永平右布政郑国昌的报告而上奏朝庭减亢员的,这说明了袁对蓟镇拥有一定程度的管辖权。或者说蓟辽总督和蓟辽督师在管理蓟镇上权利是有重叠,可是结合袁的地位和受宠信的程度,没有任何理由说袁根本管不到蓟镇。  

“崇祯二年春,袁崇焕上奏,说山海关一带防务巩固,已不足虑,但蓟门单弱,须防敌人从西路进攻.这时蓟辽总督是刘策,懦弱而不懂军事.袁崇焕看到了防务弱点的所在,第一道奏章上去,朝廷没有多加理会,他再上第二道、第三道.崇祯下旨交由部科商议办理,但始终迁延不行.拖到十月,清兵果然大举从西路入犯,正在袁崇焕料中.首当其冲的,正是刚刚发生过索饷兵变的遵化.……”——摘录〈袁崇焕评传〉  

这封奏折一直是为袁辩护的铁证,可是谁又知道袁奏折的核心内容是要举荐部下林远为总兵官。之前袁已请奏祖大寿为锦州总兵,何可纲为宁远总兵,赵率教为山海关总兵,并应袁的要求撒了辽东巡抚和登莱巡抚,如今袁还要再加多个蓟镇里的总兵,这就意味着畿辅尽在袁一个人的掌握之下,这样过分的请求谁敢答应他?别说崇祯皇帝,就是现代社会,国防部长这样安排人手,国家主席肯与不肯也还是未知数。  

结合上面辽东关于后金入侵消息袁不相信,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袁实际目的只是希望朝廷任命林远为总兵官,而所谓“须防敌人从西路进攻……”不过是袁为达到目的的托词而已。不然很难解释为什么蒙古人、自己人关于后金南侵的报告袁不相信。
辽东是袁的防区,蓟镇也是他的半个防区。满人饶过辽东,辽东西面又是亲明且和袁关系很好的古刺慎部,攻破蓟镇,崇祯罪袁托付不效有错吗?  

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  
鉴于铁血有些网友历史知识有欠缺,所以在分析袁这两项罪名时我还是先把这两段罪名解释解释,简单说就是资敌,擅杀大将。而这两项罪名无论在中国任何一个王朝都够的上斩首了。  

先说以市米则资盗:  
在说这个罪名的时候,然则我又要解释两个在明朝时的常识,在明朝不管是文官也好,武将也罢,向朝廷要饷要粮都是分开呈奏的。要饷就是要饷,要粮就是要粮,绝无可能要一样,而两样皆至的道理。因此辽东欠饷不等于辽东欠粮。  

第二个常识,由于明朝人不可能去蒙古清查户口,因此明朝人在记载蒙古人数的时候都是以丁来计算(也就是成年男子),妇孺是不计算在内的。  

说了这么多,说到正题,袁到底有没有以以市米则资盗(后金),从我掌握的资料看,我可以很肯定的说有!甚至可以说后金南侵的军粮是袁提供的。尽管这不是袁主观意愿,但确是客观事实。  

我们来看文献资料是怎么记载的:  
《明史记事本末补遗》中记载:“(崇祯)二年三月,朵颜三卫半入于建州。束不的求督师袁崇焕开籴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吏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是时建州亦饥,束不的为窖米谋攻蓟西也。虽有谍报,崇焕不之信”。 崇祯二年,蒙古古(哈)刺慎部曾密报,指蒙古朵颜部首领束不的“为建虏窖米,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国榷》卷九十)  

崇祯二年六月,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出使辽东,"至南台堡,闻朵颜束不的为贼汉卖妇女,为建州积谷.宁远武进士王怀达陈国威入谒仁锡,曰:束不的居关外,阳仇贼汉,其实妮之,为满州娴也。部落不满万,驻宁远关外者六七千,此地间市止二千人。卒不及备。可乘夜掩而杀之。……”  

另外,王怀达和陈国威又说道,宁远南台堡一带“建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持弓矢……”(宁远一带居然有这么多满人的谍哨……)  

最后,王陈二人又指出了满人可能准备南下:“……四月间四汗先至,秋冬诸王子尽入,必舍辽而攻蓟矣!”  

陈仁锡闻报大惊,“仁锡言于关内道,甚壮之,竟不果。后建州兵入口,俱如二生言” —《明史记事本末》。  

我想这些资料足够说明问题了吧?根据《明史记事本末》记载,束不的部不满万人(应该是成年男丁),可是在宁远边市内就有2000人,外面有6、7000人,甚至在边市内的2000蒙古人里有四百满人。(请注意,根据明朝人的记载习惯,这些人都是成年男子),束不的部可以说倾巢而出的来买米,甚至队伍里还有满人。他为谁买米?不言自明。而束不的部降清,可以说天下皆知,甚至连辽东的士绅都知道:……至南台堡,闻朵颜束不的为贼汉卖妇女,为建州积谷.宁远武进士王怀达陈国威入谒仁锡,曰:束不的居关外,阳仇贼汉,其实妮之,为满州娴也。部落不满万,驻宁远关外者六七千,此地间市止二千人。……(《明史记事本末》)

而谈迁(《国榷》作者)就此事说道:秦饥晋闭之籴,同好犹然,况属夷为异类,狡计叵测,而高台之粟转市塞外,我挽输之难,车殆马烦,十致其五。彼貂参无限,而又无济于急缓,罄民脂以诱之,为建虏玩弄于股掌之上。明确无误的指出袁卖的就是大米!  

而为什么束不的要为后金“积谷”呢?我们来看文献记载:《清史稿 太宗本纪》:“是岁,大饥,斗米值银八两,银贱物贵,盗贼繁兴”。而被后金征服的朝鲜自身也陷入了灾荒,八道粮仓全空,倾尽国有,后金也只得区区二千石。(朝鲜〈李朝实录〉)  

不管是稳定国内还是为南侵筹集粮草,皇太极必须多方面购买粮食,而辽东袁督师手上有多少粮食呢?我们再来看资料:  

《三朝辽事实录》天启六年六月的袁奏折内容曾说道:总兵赵率教初守前屯,收未附虏之辽人为兵,明关外初复,无多官多人有余地。率教得以尽力屯种,三年积粮十余万石。  

月饷岁银一百六十余万零,米三十五万一千零石,草料四十七亏四千八百石零。兵马钱粮驻为定额。《两朝从信录》天启六年八月袁崇焕奏言。  

崇祯元年七月十七日的时候,户部尚书王家贞亦说道:“北直隶籴价辽米辽豆”(《今史》)。崇祯二年袁说有粮食“贮十万石待支”。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来,辽东,或者说袁督师他不缺粮,粮食多的很,他缺什么?银子,马匹!那么他学毛文龙和蒙古人做做买卖,换点银子、马匹、貂参,顺便笼络一下蒙古人是完全可能的,换我也这么干。尽管他杀毛文龙其中一个罪名就是说毛擅自和蒙古人交易。  

当然,袁确实上报朝廷的,可是崇祯一开始并没有答应他,反而严厉指责他“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你部一面行督抚官,加紧提防,仍着袁崇焕俞安性详加计度奏。”然而在袁的坚持下,崇祯妥协了,他改变了主意,可是他也把话说的很明白:“西夷通虏,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不得卖与布帛米粮及夹带禁品。路将等官,倍加侦察,如有疏违,以通夷罪论处!”  

这话说的很直白,简单点说就是:你要救济也好,做买卖换银子、马匹也好,可以,但是如果粮食、布匹这些物资一旦落入后金手上,这责任就是你自己的!我就要治你的罪,你可别喊冤。  

因此“以市米则资盗”这条罪名袁督师是跑不了的,尽管这确实不是他主观意愿,可是毕竟他造成了客观事实,且崇祯并不是以结果推过程来给袁套这个罪名,而是之前就明明白白告诉了袁:“你一定要这么干可以,出了事全算你的。”  

而资敌这个罪名,往严重点说,就这一条按照大明律历,可以灭袁三族了。  

附件:袁与朝廷就开市公文来往原文  
《明清史料》  

兵部行《督帅袁崇焕题》稿:  
兵部为夷情事,职方登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兵科抄出督帅尚书袁题请:准兵部咨该本部题前事等因。  

奉圣旨: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你部一面行督抚官,加紧提防,仍着袁崇焕俞安性详加计度奏。钦此。钦遵。  

抄出到部,备咨到臣,臣会同蓟辽总督俞,查得哈刺惧三十六家原在蓟辽抚赏,仇于虎而未与奴通。自去年虎酋攻伯彦黄台吉,据此故穴,彦死之而我不能为各夷之依。夷遂依奴而自固。且夷地荒旰,粒食无资,人俱相食,且将为变。夫辽已能抗奴,夷即变奚为?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臣是招之来,许其关外高堡通市度命,但只许布米易换柴薪,如违禁之物,俱肃法严禁,业责无与奴通。各夷共谓:室如悬磬,不市卖一二布匹于东,何由藉其利而糊口?宁愿以妻子为质,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哀求备至,各置妻子与高台堡外,历历也。臣亲出谕之,见其穷迫所为,若绝其活命之方,则立毙之也。夷肯坐而待毙乎?即饥之窘之可空其类乎?不可空则不必府怨而驱其与奴合。况我天启二年败回,关内外告饥,督抚王象乾行臣抚三十六家,令其粮来市卖,每日百车而数十车,军民利之。我歉曾因其食,彼歉而我屯其膏,于义未惬。不如因而树德,存数种于外,他夷入犯,我得藉其藩篱。总能驾驭有法,若能去其暴而柔其心,彼将为我用之,宁有他心?今诸夷指天说誓,必不忘中国。此夷受抚多年,一向相信,即今一冬以来未尝生事。此时我兵马未备,只合笼络,俟修饬即周,且驱夷而用之,如不为我用,另有法以处,何敢以虏遗君父而贻畔封疆也?事属军情,不敢发抄,合词奏闻等因。  

奉圣旨:西夷通虏,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不得卖与布帛米粮及夹带禁品。路将等官,倍加侦察,如有疏违,以通夷罪论处!  

该部知道,钦此,钦遵。  

抄出到部,送司案呈到部,拟合行为就此一咨。  

顺天巡抚合咨前去,烦为遵照明旨内事理,钦遵查照施行。  

崇祯二年三月  

郎中方孔照抄出。  

(感谢疯行烈网友,原文全部是疯行烈网友手打输入,最初来源见春秋战国网站)  

文龙功罪  

大明天启元年五月,辽东巡抚王化贞为了组织明军反攻满人,“遣标下练兵游击毛文龙率军丁二百余名,赴河东招降叛逆,恢复疆土,许其便宜行事。”(1)毛文龙率部自三岔河至猪岛禽岛长山石城色利等地安抚辽民,发展势力,并驱逐满人势力。此时,辽东诸生王一宁建议毛文龙向朝鲜求助,其商复辽之计。在得到朝鲜国王的充诺后,毛文龙与王一宁至朝鲜弥串堡打探军情,得知镇江守将佟养真遣兵外出,城中守备空虚。毛文龙遣总下陈忠策反镇江中军陈良策为内应。二十日,“文龙与一宁自率新旧家丁屯民,”“遂薄城下”,与陈良策“内外夹攻”(2),生擒镇江满将佟养真及其子佟松年,收降兵数千,杀满兵八百,是为镇江大捷。  

镇江大捷,全辽震动,宽甸险山等城相继而降,“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3),“归顺之民绳绳而来”(4),“日赴老携幼至者百余人”(5)。毛文龙因为升为参将,驻守义州镇江。  

努尔哈赤得报镇江失守,大为震怒,令阿敏皇太极率军征伐。毛文龙见“军势寡弱,人心颇摇,”(6)绝无法与满兵对抗,只得率众退守义州。满人屯兵边境,对朝鲜发出了战争威胁,要求朝鲜交出毛文龙与陈良策二人。朝鲜为了不使事态进一步恶化,“恐有日后之患,言其利害于毛将,使卷入海岛。”(7)大明也同意了朝鲜的提议,认为毛入守海岛,大明则可以保持“此有用之众”(8)。大明天启二年十一月十一日,毛文龙率军入驻皮岛,这便是以后东江军镇的由来。  

皮岛位于大明朝鲜满金之间,根据《明通鉴》记载:“皮岛即东江,在登莱大海中。”“地广衍,有险可恃”。皮岛“南可屏蔽登莱,东可联系朝鲜,北可攻冲辽沈,为平辽扼要区也!”(9)  

毛文龙据皮岛不停侵扰辽东诸地,并派人潜入满金,策反降满汉官,煸动辽民起事。在各种各样的史书中,关于这一方面的记录多不胜数。  

出于利用毛文龙对抗与牵制满金的目的,朝鲜亦对毛文龙大加扶持。在义州安州黄州一带划出大量闲田,使其军民驻耕;免征商税,以助军饷;输送粮草,解其十万军民生计;提供武器装备,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在朝鲜的大力支援下,毛文龙军势大增,拥兵十余万,并趁努尔哈赤专注用兵于西线之时,不停地由东线侵袭辽东半岛,先后收复了宣川定州龙川铁山满浦三山等十余座城池,使满金的东线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后方无法得到安稳,很多满金大臣都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由此可见,东江毛文龙已成为了满金的“腹心之大患!”(10)天启四年十二月,毛文龙亦因功升至左都督平辽将军,领天子剑代帝守边。  

现在的历史,由于褒袁贬毛的缘故,把毛文龙说得丑陋不堪,简直就是不足一提的无能将领,可试想一下,若毛文龙真的那么无能,真的屡战屡败,又怎么能收复得了大片的失土?  

大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死,四子皇太极继位.他上台后分析后金形势时说:”父王不听我计,临终方悔……我气不过是东江,只因山险谷深,前埋后伏,且他奸细甚巧,我动静言语霎间便知,可恨,可恨!”(11)此时后金被大明,蒙古,朝鲜成弧形包围,皇太极为了摆脱战略上的困境,调整了对大明策略,“吩咐先抢东江,次犯宁远山海关诸城”(12).皇太极明里遣使与袁崇焕和谈,暗里将矛头指向东江,准备攻打毛文龙,以解后顾之忧.  

大明天启七年,一月八日,皇太极令大贝勒阿敏为帅,统济尔哈朗,阿齐格,岳托,硕托诸将,合兵八万,东征毛文龙.皇太极面授方略:”毛文龙近彼海岛,倚恃披猖,故整旅徂征,若朝鲜可取,则并取之.”(13)可见此次东征首为毛文龙,次为朝鲜.“丁卯之役”由此拉开。  

阿敏兵分两路,令济尔哈朗率军五万攻铁山,自带三万余骑兵攻义州.一月十三日,在朝鲜降将姜弘立引路下偷渡过鸭绿江,再遣朝鲜降将韩润等人化壮潜入义州.十四日,满军急攻义州,韩润为内应,城中大乱,义州陷,义州原来朝鲜军二万,大明屯田军一万,悉数被屠.  

毛文龙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年冬天都到皮岛避寒,袁崇焕亦说道:“铁山所留者,老弱及丽人耳!”(14)当济尔哈朗率满军攻来之时,铁山旋即陷失。但毛文龙军主力并无多大损失,“奴兵东袭,毛帅兵力未损.”(15)。后来袁崇焕杀毛文龙之时却又说道:“铁山之败,丧师无数”。这两份奏折可真谓矛盾之极,让人晒笑!这里有一点特别要指出的是,自铁山失守,毛文龙家族三百二十七人在右屯营全部被满军所杀。  

朝鲜战事日益恶化,明庭见情势紧急,考虑到”朝鲜不支,折而入奴,奴势益涨,非吾利.”(16)于是 “上令文龙相机战守,”(17)毛文龙新败之余,仍冒死四处入袭辽东半岛,分别于瓶山昌城等地均取得了胜利,特别是瓶山之战,就连满金也承认损失达数百之众,当然,毛文龙自己说是杀敌数千,孰真孰假那就见仁见智了。  

毛文龙虽然取得了局部的胜利,再度收复了铁山昌城长山等地,但没法改变辽东满强明弱的局面。满金亦无法改变得了两线作战的局面.毛文龙据皮岛,掣胁辽东,满人压力极大,不得不在义州-铁山-复州一线布下万余重兵.但辽东三面为海,防不胜防,令皇太极忌惮不已。但满金并无水军,也只得无何奈何。  

毛文龙受命于危难之时,到职后积极进取,不遗余力,以海岛为根基全面整顿军备,训练士兵,筹措兵饷粮草,招集流民,安抚百姓,收复失地,联系朝鲜,牵制满金。以二百之众发展至拥兵十余万,势力极盛之时据有十余城。虽有铁山之失,但军力兵力俱不如人的情况下,也是可以体谅的。困据于海岛的东江军并没有放弃对满金的进袭,自崇祯元年至二年,较大规模的便有三次,其中在崇祯元年十月,毛文龙更策反了满金金复二州守备刘爱塔,这是自满人建国以来降明的最高级别的官员。  

毛文龙的东江镇在明满战争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巡视过东江军务的姜曰广是这样说道的:“文龙以二百人入镇江,据铁山招降夷,抚归义之民至十余万,不可不谓之豪杰,不可不谓之偏锋。若堂堂正正,与虏决胜负于郊原,不独臣不敢信,文龙亦不敢自信。若养成一队精锐之兵,设伏用间,乘敝出奇,文龙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龙之能也。”(17)无独有偶,袁崇焕亦这样说过:“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18)顺便说一些题外话,当两年后袁杀毛之时,袁又说毛开镇八年,未立寸功,于时便有人翻出了袁的这一份奏折,真可谓前后矛盾之极!如何能让天下人信服?当时的兵部尚书王在晋便评论道:“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19)  

由当时姜曰广和袁崇焕的奏折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文龙最大的作用便是牵制。《熹宗实录》可以看到,兵部的估价是:毛文龙灭奴不足,牵奴则有余:工科给事中杨所修的估价更为具体:东方自逆奴狂逞以来,唯一毛文龙孤撑海上,日从奴酋肘掖间撩动而牵制之:“奴未出老巢则不时攻掠,以阻其来;奴离窥关则乘机捣袭,以断其后。因此天启皇帝在渝旨中多次称赞他:多方牵制,使奴狼狈而不敢两顾。”如果说袁是负责在正面抵御满金的话,毛就是专门在敌后打游击战的。满金一旦西攻锦宁,毛文龙即自海路奔袭辽阳,锦宁之战便是如此。论功绩,毛比不上袁,但毛在辽东半岛的牵制作用是很明显的,为了防范东江,兵力不足的满金被迫在金复盖海等地布下万余精兵。  

袁崇焕与毛文龙素有积怨,这是人尽皆知之事,就连满金也了解得一清二楚,《清史稿-太宗本纪》中便说道:“崇焕素弗善毛文龙”。自崇祯起用袁崇焕为蓟辽督帅,毛文龙的处境便日益艰难。  

明末的党争是空前惨烈的,言官的攻讧更是无处不在,很不幸的是,毛文龙一开始就站错了地方,他与阉党靠得太近了,后来为报王化贞的知遇之恩一再上书说项,更招清流所忌。那些无耻的言官,对毛文龙的弹劾更是从没间断过。毛文龙真的糜饷无数吗?袁崇焕杀毛之时就说道:“每岁饷银数十万,不以给兵,月止散米三斗有半,侵盗军粮,四当斩”(20)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打个比方说:我连电脑都不会,你却说我是个黑客!  

因为谁也不相信东江有十多万军队,那些苦寒的海岛那里会有那么多士卒的哪!?!包括袁在内—几乎所有的官员都不相信!可是事实恰恰相反,毛文龙一点也没吹牛,他真的有那么多的士兵!毛文龙的东江军大多数都是从河东难民改编,虽然数量庞大,但真正可战之兵只得四五万,其余的都是些屯田军,说白了就是穿着军衣的农民,没有半分战斗力可言。这些屯田军主要分布在朝鲜,如义州安州黄州等地耕种朝鲜划出的军田。对于收容这十几万难民,毛文龙也是迫不得已之事,这些辽东百姓不愿做满金的奴隶离开故土,又身无长物,若不收留他们,恐怕大部分都得饿死异国。把他们编入军队,他们就能耕种朝鲜人划出来的军田,就能有口饭吃,毛文龙他容易吗?那些文人骚客,那些朝庭高官,他们看得到这一切吗?难道那些宁可流离失所也不愿做奴才的大明百姓不值得救济吗?  

亲自巡视过东江军力的给事中王梦尹-编修姜曰广,他们也说东江有兵十六万。(21)可以肯定地说,姜曰广是很清楚这其中的缘故的,毛文龙是不可能有那么多士兵的,但为了那些可怜的难民,十六万是最低的数字了!  

十六万军队,每年一百二十万两军饷,(22)这已经是很低的了,实际上最后能到毛文龙之手的只得四十万!跟袁崇焕那四百八十万两相比,真是天差地别!没人相信毛真的有那么多军队,再加上朝庭常常拖欠军饷文龙亦常催饷,“朝臣多疑而厌之”(22)。为了彻底查清楚东江有兵多少,崇祯元年四月初四,崇祯派内臣黄中色至东江核查兵数,单单皮岛一地,“逐名点查壮实堪战者三万六千余名”,“云从铁山昌城满浦獐鹿长山石城广鹿旅顺诸地,”“各地精壮兵丁者合计十五万余!”(23)可后来袁崇焕死活不肯相信,坚持按二万八千人的编制发军饷,十多万士卒,二万八人的军饷,你叫东江怎么活?!最为讽刺的是,后来袁杀毛之后自己清点东江士卒,也承认东江兵远不止二万八!

朝廷中也有一些大臣以为毛文龙拥兵跋扈,千方百计对他加以掣肘。毛文龙对于自己势处孤立,动遭掣肘,向皇帝表示不满。崇祯皇帝对他劝慰有加:“毛文龙本以义勇简任东江,数年苦心,朕所洞鉴,人言何足置辩!”户部以为毛文龙虚冒军饷,派员前往核实,意欲裁减军饷。毛文龙上疏皇上,认为这是把皮岛一地兵员作为他辖境诸岛兵员总数,太过于昧良心。崇祯皇帝也不同意户部这种做法,在给毛文龙的批复中说,毛文龙辖境,辽民避难,屯聚海岛,荷锄是民,受甲即兵,不能与内地一概而论。他鼓励毛文龙乘机奋勇,著有显效,谁得以糜饷为借口!显然,皇帝不赞成以糜费军饷的口实对毛文龙进行钳制,而主张对远在海外孤军奋战的毛文龙采取特殊政策,不妨在军饷方面稍许宽松一点,以激励其奋勇报国之心。何况,毛文龙为了应付皮岛等岛屿以及金州驻军的开支,除了朝廷固定军饷外,还从经商收入中每月拿出白银十万两尽充军饷。因此崇祯皇帝所说“准得以糜饷为借口”是言之有理的。  

但是,新任督师蓟辽兼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却不如此看问题。袁崇焕以钦差大臣出镇行边督师,毛文龙毫无疑问在他的节制之下。在离京前,他与内阁辅臣钱龙锡谈到平定辽东事宜时,并不把收复失地摆在首要地位,而是明确主张“先从东江做起”,集中精力对付毛文龙,所采取的的基本态度又是非常冷酷的: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作为钦差督师的下马威,首先在经济来源上卡住毛文龙,迫使他就范。在这种背景下,他中严海禁:不许登州一船出海,凡运往东江(皮岛)的物资装备,一概由宁远近海的觉华岛(今菊花岛)经由旅顺口转运至东江;而先前由天津所运的粮料,也改由觉华岛起运,必须经督师衙门挂号方许出海。这一举措不仅控制了毛文龙粮饷装备的供给渠道,而且切断了他海上贸易的命脉,无疑给毛文龙致命一击  

崇祯元年十月,朝庭欠东江军饷达四十四万之多!后来虽有部分粮饷解至,但仍欠军饷二十万两。到了崇祯二年三月,军饷转至宁远转发,军粮每年应“津运十万,所至止满六七万,余俱报以飘没。”军粮只得七成,军饷更没一两解至!士卒“士皆菜色,马匹甲胃器械全无!” 《明史记事本末》有这么一句话:“朝庭大臣视东江为赘囗,屡断饷道!”真是闻者惊心,这个大臣到底是谁?再加之登州禁海,交通贸易往来断绝,东江军士悲愤地说这是拦喉切我一刀!  

“拦喉切我一刀”,道出了毛文龙对袁崇焕的看法。崇祯皇帝对此没有表态,他有他的难处。毫无疑问,他是信任毛文龙的,他甚至连毛的天子剑也没有收回。因为他已任命袁崇焕为督师时,已经授予他尚方宝剑,可以全权处置蓟辽及登莱天津一切事宜,当然包括东江在内。在崇祯眼中,毛文龙是一只牵制袁崇焕的棋子,二者的矛盾肯定是有的。毛文龙见皇上没有表态,再上一疏,倾诉他孤撑海外的苦衷:责臣虚冒军饷,是朝臣终于未明,而使臣心终于不白。并非臣冒领军饷贪图金钱,只不过力图恢复辽土。臣一介末弁,孤处天涯,曲直生死唯命是从,岂敢哓哓取憎?实在是文臣误臣,而非臣误国。毛文龙似乎已经预感到将要发生的祸变,所以对皇上慨乎言之:诸臣独计除臣,不计除奴,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这是他对袁崇焕此番督师的总体评价。  

“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看来并非耸人听闻之词,因为毛文龙讲此话时已经离死期不远。事实就是如此。令人费解的是,袁崇焕受命督师辽东,为何不调动一切力量一致对外,而要同室操戈呢?崇祯皇帝只好充当和事佬,因为他已经承诺只要袁崇焕实现“五年复辽”的大计,一切可以便宜从事,朝廷不加掣肘,所以他只得淡淡地答复毛文龙:军中一切事宜,当从长商榷。这位皇帝无论如何没有料到,时隔不久毛文龙就身首异处,再也无法“从长商榷”了!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有计划有预谋的,他在杀毛之后沾沾自喜的报告说:“自去年十二月,臣安排已定,文龙有生无死矣!”可见衰崇焕要杀毛文龙早已成为定局,他先前所说“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前半句不过是一个幌子。“入其军斩其帅,如古人作手”才是袁崇焕所追求的。  

进士出身的袁崇焕毕竟比行伍出身的毛文龙工于心计,而且督师的官衔和权力也使他处于主动地位,精心策划了一个圈套,让毛文龙来钻。为了麻痹毛文龙,他一边凑发十万两军饷,以缓解毛文龙的怨气;一边以面授方略,商议东西夹击的军事计划为名,邀请毛文龙离开皮岛赶赴三岔、旅顺间。据日后袁崇焕自己在《蓟辽督师袁崇焕题本》中声称:“凡此,皆愚之也,(毛)文龙果堕彀中。”对大明忠心耿耿的毛文龙,至死都没有识破督师大人算计他的圈套,还特地赶到宁远去参见袁督师,表示对于顶头上司的礼节。袁崇焕为何不在宁远自己的地盘将毛文龙擒杀?那是考虑到毛的部下不能亲眼目睹,恐怕激成事变而负隅顽抗,残局反而不好收拾。他决定深入海岛,到穴中擒虎,文龙死矣!!!  

袁崇焕之杀毛文龙,先改贡道,再禁海路,后断饷道,以发粮饷为名招毛文龙于双岛而杀之,英明神武的袁大督帅哪,为杀毛文龙一人而置东江十数万军民于绝境,你的心也太狠了!!!明末吴国华就愤恨地说:“饷断于海路,谤满于中朝,即非崇焕,毛帅身其余几耶?”政治……让人不寒而怵!  

袁所罗织的十二条罪名,即使袁崇焕所说全是事实,这十—二条中也只有二三条够得上称为罪状,其余各条大多为官场和军队的通病,并非毛文龙所独有,如果以此定“当斩之罪”,那么当斩的官僚、将领多得很,何必非斩毛文龙不可?况且毛文龙毕竟有牵制后金(清)军队的功劳,又屡次收复失地,为国立下过大功,如此罪名,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最让人搞笑的是,为了证明东江军有劫掠的罪行,竟连九百两的案子也翻出来大书特书!真让人苦笑不已,要杀便杀,何必如此糟蹋人!  

一代枭雄威震辽东的毛文龙,没有死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手下,而死在督师钦差的尚方宝剑之下,对于毛文龙而言是悲剧的结局,对于袁崇焕而言是悲剧的开端。  

崇祯皇帝获悉此事后,大为震惊,考虑到毛文龙既然已死,目前正要倚重袁崇焕收复辽东.不得不改变先前对毛文龙的优容态度,支持袁崇焕,表示“阃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 这一事件的处置,对于崇祯皇帝而言,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已把辽事全盘托付给了袁崇焕,由他全权处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处决毛文龙自然难以问罪。他只要求袁崇焕能实现五年复辽的诺言,在此前提下,一切都可以听任他便宜行事。但是君臣之间的猜忌与隔阂却不可避免地发生。在此之前,袁已请撒了辽东巡抚和登莱巡抚,并以亲信手下分任各地总兵,再杀了岛帅毛文龙,袁崇焕已成了在辽东毫无节制的“辽东王”独专一方军政,这对于皇帝来说,正是疑虑的所在。再说,按明制,即使是拥有有尚方宝剑的大臣,未经奉诏是不能斩决总兵以上官员的,而毛文龙却是左都督平辽将军。袁之杀毛,是不合法的娇制擅杀,假传圣旨即为欺君之罪,崇祯一旦翻脸,袁崇焕就死罪难逃的了。  

对于袁崇焕个人而言,杀毛文龙大错特错,于己于国都无好处。  
于己,他在杀毛文龙时曾发誓:我若不能恢复辽东,愿持尚方(剑)以谢尔;在给皇帝的奏疏中也说: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但是恢复辽东的军事行动尚未开始,先自同室操戈,削去自己的右臂,无异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如果不能实观五年复辽的承诺,那么只有一死!一语成谶 ,不幸而被言中,袁崇焕果然比毛文龙死得更惨!  

正如谈迁在《国榷》中所说:“(袁氏)杀岛帅(毛文龙)适所以自杀也”。


于国,临敌斩帅乃兵家大忌,内部窝里斗的结果,使皇太极发兵南下没有了后顾之忧,不费一兵一卒而坐收渔翁之利。毛文龙所说“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并非夸张之词。夏允彝《幸存录》的评论还是比较客观公止的:“(毛)文龙当辽事破坏;之后,从岛中收召辽人,牵制金、复、海、盖(按:指辽东半岛金州、复州;海州、盖州四卫之地),时时袭东,有所斩获,颇有功。但渐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又过多,朝论多疑而厌之者,以其握重兵,又居海岛中,莫能难也。”袁崇焕杀毛文龙反映了朝论的这种倾向。但是从全局看,毛文龙作为平辽将军的存在,毫无疑问对后金(清)是一大威慑力量,是他们南下进关骚扰的后顾主忧,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对此,袁崇焕也不否认:“东江一镇,乃牵制之必资也!  

尽管皇帝对袁崇焕杀毛文龙不予追究,但是朝廷有关方面官员还是进行了批评。  

《明清史料》所收的两个题本最能说明问题。负责监察兵部的兵科都给事中张鹏云说:毛文龙所控制的旅顺附近的金复海盖四州,实为要地,与宁远可以呼吸相通,倘驻兵于此,平时可以壮声势,战时可以探虎穴。兵科给事中宋呜梧也说:兵法讲究犄角以牵制,多方以误之,当后金全师出击时,如能分疲其势,就能使其攻捣徒劳。如能掌控复州盖州以及东江一带,以窥辽沈,尤为全策。都旁敲侧击地肯定了毛文龙及其辖地在牵制后金(清)军队方面的战略作用!  

正因为如此,后金(清)方面早就把毛文龙视力眼中钉,对他软硬兼施,但征讨与招降都没有收到什么效果。皇太极无法做到的事,袁崇焕帮他做到了,岂不令亲者痛仇者快吗?毛文龙被杀的直接后果,便是几个月后发生的“己巳之变”——后金军队突破长城边关兵临北京城下。这一事件从反面证明,毛文龙的牵制作用一旦解除,后金(清)就可以肆尢忌惮地长驱南下,足以令人反省。  
当时的一些官员已经看到了袁崇焕杀毛文龙与“己巳之变”之间的联系。候补科阮震亨在传闻毛文龙部将有背叛迹象时,表示不胜惊忧:弹丸海岛一旦落入敌人之手,足以为明朝大患,扬帆上下,可以无所不攻。兵科给事中陶崇道也以岛兵告变,指责袁崇焕假公济私毛文龙无罪就戮,为今之计,应当尽快把在京师的毛文龙之子派去安抚。但为时已晚,在毛文龙身死半年后,东江内乱爆发,袁所下派东江的将官给愤恨的东江士卒杀了个干干净净,几乎整个东江军镇都脱离了明朝的控制。当崇祯好不容易平消这一切之时,他绝望地发现还有一场山东之乱等着他……不久,孔、耿率部投降皇太极,成为南下攻伐的一支相当有杀伤力的武装。它以一种令人遗憾的方式向人们表明,毛文龙的军队并不像袁崇焕所说只会冒饷不会打仗。当然,孔、耿的叛变责由自负,但袁崇焕杀毛文龙起到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作用,则是不可否认的。不杀毛文龙又何来的东江内乱?没有东江内乱又那有山东之乱?英明神武的袁大督帅哪,你捅的漏子可真够大的了!  
从不救朝鲜一事上可以看出袁在战略上的短视,而擅杀岛帅则暴露了袁崇焕对大局的把握不足的缺陷,没有什么大局观,对于一方统帅来说,这是致命的!  
上贴: 疯行烈 发布日期: 2005-4-04  
续上贴:  

(1)(2)(3)(5)(6)《明事记事本末》补遗—毛帅东江。  
(4)《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五  
(7)《李朝实录》3164页  
(8)《石匮遗书后集》卷十  
(9)《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一  
(10)《三朝辽事实录》卷七  
(11)《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六  
(12)朝鲜〈李朝实录〉八  
(13)〈清太宗实录〉卷二  
(14)《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天启七年四月袁崇焕谨题当道诸名公:毛帅每冬冰交,则避之海岛,天下所知也。铁山所留者,老弱及丽人耳!  
(15)(17)〈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  
(16)《熹宗实录》卷八十二 天启七年三月  
(17)《永历实录》姜曰广列传:  
天启六年,充册封正使,偕给事中王梦尹,封朝鲜国王。奉别旨,便阅海上情形,按毛文龙功次虚实。曰广询鲜人,核海师。备得要领。使还,上言:“文龙以二百人入镇江,据铁山招降夷,抚归义之民至十余万,不可不谓之豪杰,不可不谓之偏锋。若堂堂正正,与虏决胜负于郊原,不独臣不敢信,文龙亦不敢自信。若养成一队精锐之兵,设伏用间,乘敝出奇,文龙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龙之能也。朝廷知文龙以用文龙,则不致失文龙而莫尽其能,亦不致孤倚文龙,以困而覆之矣。”疏入,报闻。然朝廷终不能以此待文龙;后卒如曰广言,以致于败。  
(18)《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  
《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  

(19)《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六。  
(20)《明史》袁崇焕列传。  
(21)《明史记事本末》毛帅东江:事中王梦尹编修姜曰广诣岛阅视,报十六万。  
(22)《明史记事本末》毛帅东江  
(23)《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七  

补充参考:与之相关的奏折公文。  

《明清史料》蓟辽督帅袁崇焕题本(崇祯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到覆讫存案行旨讫兵部呈于兵科抄出)  

钦命出镇行边督帅兵部尚书谨题为恭报岛帅逆形昭著,机不容失,便宜正法,谨席囗待罪,仰听圣裁事:  

臣匪才,谬叨皇上重寄,矢志平辽,已有成画。如东江掎角,兵法必籍,业经入告。而总兵毛文龙据海自恣,种种不法,流传参劾。明知之而无可奈何。臣昨年过都下时,九卿诸臣莫不以此为虑。臣曰:徐图之。辅臣钱龙锡为此一事低回,过臣寓私商。臣曰:入其军斩其帅,如古人作手,臣饶为也。  

臣自到任后,即收拾关宁兵马,未顾及此。每章奏必及之,收其心,望其改也。至关宁之营制定,而此事可为矣!于是乎设文臣以监之,其不以道臣而以饷司者,令其将若兵有所利而无所疑。又严令海禁以窘之文龙,禁绝外人,以张继善横绝旅顺,不许一人入其军。臣改贡道于宁远者,欲借此为间。皆所以图文龙也!  

赖皇上天纵神武,一一许臣。自去年十二月,臣安排已定,文龙有死无生矣!为文龙者,束身归命于朝庭,一听臣之节制,其能为今是昨非,则有生无死。无奈文龙毒之所积,殒及囗躬。皇上岂不以生物为心?无如彼之自作自受何!盖宦官蕃镇,阴气所成,文龙与魏忠贤相藉者也。且自速自死,以驳臣之疏,信口囗囗,逼登索饷,便欲肆行劫掠。道臣王庭试报之,而文龙亦差人随之俱至。臣大言于庭曰:文官不肯体恤武官,稍有不合,便思相中,成何是体?!既乏饷,何不详来?臣既运来津粮,拨拾船饷之,且手书相慰。粮米之外,禞其夷丁千金,猪羊酒面称之,临发船仍为其请饷。凡此皆愚之也,文龙果堕彀中,是以来宁相见!  
………………(略)  

《崇祯长编》卷二十 崇祯二年四月  
左都督平辽将军毛文龙奏言:  
臣受数十疏捏谤以来,心如死灰,;因圣恩未报,力疾以做未完之局,臣之愚忠也,非栖栖恋位也。邸报见皇上宣召庭臣,问对发帑记注,臣涕泣感叹,因记刘爱塔来时报:东事今冬必图大举。臣割断流言,预克五岭关等处,使其裹足不西。臣之心事天知之鬼神知之,不敢一字欺圣明也。然各岛兵丁,正月已绝粒。赊借客粮,寻挑野菜度日。不意三月初七日,见督帅袁尚书策划东江事宜一疏,欲以东江钱粮器用,俱从关门起运,至觉华岛登舟,由旅顺至臣处,而津运粮草,亦由靖海及觉华岛,俱由督帅衙门挂号,方许出海。臣读毕,愁烦慷慨,计无所出,忽闻哭声四起,合岛鼎沸。诸将拥至臣署,言兵丁嗷嗷擦以至今日,望粮饷到,客船来,有复辽之日,各还故土。谁知袁督帅将登海严禁,不许一舡出海,以至客舡畏法不来。且山东布政使及青登莱三府官粮竟无影响,故尔各兵慌忙,云是“拦喉切我一刀,立定必死”。况兼饥饿无食,不得不苦!  
…………  
且每运津运十万,所至止满六七万,余俱报漂没。臣欲回其来年之运,不得不收之。又从宁远挂号,路越远漂没越多,津运几为乌有矣!……  

《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崇祯二年四月具奏:  
为禁海改运,饥军绝粮,谨进登候旨等事:  
年复一年,大功未就,臣请于东江立军之始,与今机会之便,与所以不得成功之故,备陈于君父之前。臣初以都囗,蒙旧抚王化贞授卒一百九十七人,直入虎穴,擒叛贼于镇江,献俘庙庭。未几已广宁沦陷,全辽尽亡。臣收拾残烬,招徕降卒,立数十万雄兵于海上,而尾贼之后,不费朝庭寸铁斗粟也。饷无所出,则贷之朝鲜,通之于商贾。奴卒狼顾而不敢长驱,朝鲜得庇而不为兼并。前后报擒斩俘献不下数千人。但辽土未复,叛奴未灭,不敢言功。  

臣涉历辽左三十余年,山川情形,地利险要,靡不熟谙。扼奇制胜,自有长算。所以逡巡而未敢直进者,只因粮饷不继,士皆菜色,马匹甲胃器械全没,驱空拳枵腹之众而当强虏,势所不得也。当事者但知文墨议论,不俯念孤臣支吾之苦。其司计之臣,复借名色应对。以水脚运价,俱做实给之军需。自八年以来,其收本色一百二十万八千有奇,折色一百四十万一千三百余两,名实不相应!日夕借囗粥苟全性命。一切米豆布帛之类,不得不转贷四方之商贩,饷到而偿之,而岁饷竟无音耗!部中所少臣之饷,应找本色七万五千有奇,折色一十九万七千两,又不给发!夫部中发饷,有移文在,收饷有实收,此纤毫不爽者。其间或有部已发而臣未收,非吏书之奸蔽,即解官之侵渔!甚有那别用而不补解,奈何以军国重务,付之说鬼说梦之场矣!  

且一兵给月银一两四钱,米一斛,此定额也。乃计部有一军减半之说。臣以为同一士兵,而关宁与东江作两视,不知作何主见!?臣部之兵,倡义原有数十万,一裁之词臣姜曰广科臣王梦尹,为十六万;再裁之饷臣黄中色,为六万。以收过本折,分散历八年之久,军有余资否?!况从兵将领绝无囗俸,旦暮需用,皆借此数。臣百计挪贷,以救残存。臣之心血几尽矣!道臣王庭试点阅,又裁以二万八。且二万八千之食,又不随时发运。且忽出禁海一疏,动粮不至八月,竟无颗粒之颁,臣岂有点石之术哉!  

臣随于四月二十日,分兵安插各隘口,差参将毛承福等暗伏五岭关,旋谕饥军以朝庭之法度,千方抚慰,稍显帖服。臣不得以而驾数舟坐于庙岛,专候皇上敕下,请春夏二季粮饷,以安几变之人心,以图进剿,而荡奴奏凯,庶有期矣!臣受督帅袁崇焕差官余琏约臣会于北汛口,一见之后,则束兵东向,以捣奴巢,虽不敢全胜,亦足夺奴之魄也!  

——此文是《崇祯传》和复旦版的《晚明史》教材,作者为同一人。  

看完此文后,毛到底是有功有罪,还是有错,袁到底杀毛是对是错大家应该有自己的看法了。
作者: kyu    时间: 2006-9-1 16:25

引用一仁兄言: 明末汉人可歌可泣的中华英雄很多孙承宗、毛文龙、李定国、阎应元、郑成功、史可法等等,甚至我们更应该多记住的是那些如孤军攻入清兵腹地,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血战3日夜,誓死不降的东江官兵,那些在江阴城破之时说下:“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为忠义而死,死之犹生也”的小小书生之类的无名英雄。对于袁崇焕这等谈和纳币资敌杀友卖盟国的人,这等被侵略者捧起的人,有什么值得说的。
作者: 萧十一狼    时间: 2006-9-1 16:32

袁崇焕是被侵略者捧起的么
那是反间计
即使在清初几十年,袁崇焕一事的真相始终没有公布,就因为太丢清的脸
没有袁崇焕,明朝还要早亡几十年
作者: XM8    时间: 2006-9-1 16:45

应该发给阎崇年,看他怎么回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9-1 17:25

杀个毛文龙其实本没什么了不起,哪怕毛文龙手中也有一把尚方宝剑,但是关键在于那时的崇祯可是一个少年人,好象才18岁吧,记不清了~,以他刚愎自用,自大无比的性格,他哪里容的下什么袁崇焕
所谓反间计本来就是一个借口而已
作者: 伟君子    时间: 2006-9-1 17:41

清朝打朝鲜时,袁崇焕在做什么?这个问题确实值研究,坐等高人。

到于议和一事,就很难说了,以崇祯与大臣的心态,努尔哈赤是大逆不道,有损国威,必需要灭。

也许袁崇焕已经看到了我灭不了你,你也灭不了我。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要不是李自成没有处理好和吴三桂的关系,清朝应该很难打下山海关,而明朝也没有能力攻打清朝,自顾不暇。

所以议和一事,只能说袁崇焕不了解皇帝的心理了,他应该是对的。

QUOTE:
万历、天启朝即使拖欠饷银,权阉当道时女真人都没有杀到北京城下,可是惟独就在他这个最支持、最看重辽东的皇帝治下,满人打倒了北京。那年,他18岁。他为什么没有理由怨恨,恼怒袁崇焕?袁崇焕真的没有一点责任?  

这个应该说不过去吧,时代不同了嘛。女真已经不原来的女真了。
作者: 无鱼水    时间: 2006-9-1 17:44

呵呵~~~李鸿章都被人说是民族英雄了,怎么袁崇焕又要被拉下来了??
啊!!!!!
作者: 伟君子    时间: 2006-9-1 17:44

看了kyu 二楼的话,才发现,天下真的是再也没有英雄了。

仁兄大可写写孙承宗、毛文龙、李定国、阎应元、郑成功、史可法等人的事迹来宣扬下他们。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9-1 17:51



QUOTE:
原帖由 伟君子 于 2006-9-1 17:44 发表
看了kyu 二楼的话,才发现,天下真的是再也没有英雄了。

仁兄大可写写孙承宗、毛文龙、李定国、阎应元、郑成功、史可法等人的事迹来宣扬下他们。

孙承宗,李定国才识不凡,国家栋梁,值得一书;毛文龙名气不大,功劳不著;郑成功拥兵自重,一心割据;史可法尽有丹心一颗,其实不过一介书生,南明之亡,他责任不小;阎应元计谋非凡,胆识非凡,名留江阴,也可一书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9-1 17:53



QUOTE:
原帖由 伟君子 于 2006-9-1 17:44 发表
看了kyu 二楼的话,才发现,天下真的是再也没有英雄了。


在我心中,所谓英雄其实并不是指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的,而是霸主的另一种称谓
作者: 料峭春风    时间: 2006-9-1 17:55

汉网过来的愤青们居然连袁崇焕都要否定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9-1 18:01



QUOTE:
原帖由 料峭春风 于 2006-9-1 17:55 发表
汉网过来的愤青们居然连袁崇焕都要否定

袁崇焕忠心为国,没有人 能否定这个,但是他的一些做法的确失当,完全没顾及到皇帝的心理感受
作者: 黄巾军    时间: 2006-9-1 18:55

如金庸所写的,明朝能够与当时的后金议和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关内还有农民军这个大敌,国内的环境又糟糕,明朝哪有资本两边耗?而后金议和的要求只是开放通商,承认后金的地位(不是承认为皇帝,而是一个王),更别说要什么土地之类的。

不过自宋以后,言和者皆被认为卖国,崇祯想议和还不敢明着告诉大臣们。结果可好,两线作战,两线俱败。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没有对入主中原有太多的想法,最多就是掠夺一些资源人口,可惜的是,最后大明自己拱手把江山让给了清军。
作者: 闲汉    时间: 2006-9-1 19:03



QUOTE:
原帖由 料峭春风 于 2006-9-1 17:55 发表
汉网过来的愤青们居然连袁崇焕都要否定

你相信一个以祭拜袁公祠闻名的网站会认同这种观点吗?

QUOTE:
对于袁崇焕这等谈和纳币资敌杀友卖盟国的人,这等被侵略者捧起的人,有什么值得说的。

那就该好好歌颂下被乾隆归入贰臣传的衮衮诸公了。
作者: Stlouis27    时间: 2006-9-1 20:32

袁崇焕虽有不足,但一片丹心为国,何况人无完人,他能以一介书生于倾覆之国,将数万疲惫之众,屡破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不世名将,继之以死。大节如日月昭昭,这就足够了。
作者: Stlouis27    时间: 2006-9-1 20:37

仍记得十余年前在初中读到他传记时的震撼。“仗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这正是他一生的期许与写照。先贤如此,至今仍令人景仰。
作者: 伟君子    时间: 2006-9-1 21:42

还有句话,

尔曹身与名俱去,不废江河万古流。
作者: 关不羽    时间: 2006-9-1 22:36

袁有功绩也有失误,他是正常人,为什么要神化呢?楼主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9-2 11:29

评价袁崇焕的军事才能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客观些。比如说击毙努尔哈赤,到底(对他的军事才能)能说明什么问题?-是水平还是运气?后金攻打朝鲜的时候,他到底在做什么?他说五年内攻下沈阳/盛京,到底有什么依据?这些都是应该冷静下来,客观讨论的问题。即便最终对他军事才能的结论未必像我们想象得那么高,但有两点是肯定的:也许他未必是千古良将,也绝对是一代能臣,而且在当时还是对后金有相当的震慑力的。
作者: wjxa    时间: 2006-9-2 11:30

袁崇焕在人品上毋庸置疑,然而士大夫的陋习,身在官场却不知道维护帝王的尊严,偏听一方误杀毛文龙,确实是令人感动心痛
作者: 瓦灰    时间: 2006-9-2 12:19

说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看天启末年,崇祯初年时明朝财政状况,在天启初年,国家的财政收入不超过330万两,再加上赋税连年拖欠,实际的收入只不过二百余万两,而支出却达到了五百余万两!为了填补巨大的亏空,寻找更多的军费,天启朝几乎年年加辽饷,到了天启六年,辽饷已增至7714121两。可纵然是如此,在天启七年,大明朝的财政还是有1646575两的亏空。(数字来源:《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   

甚至〈明史记事本末〉里还记载了户部给事中黄承昊上言:……今出数共五百余万,而岁入不过三百二三十万,即登其数,已为不足,而重以逋负,实计岁入仅二百余万耳!(《明史记事本末》崇祯治乱)   

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依然全力支持袁崇焕,辽东军饷几乎是悉数拨给,在袁之前,辽东的军事预算是一百六十万,由于袁的请求,辽饷增至二百八十万,多了整整一百二十万.(崇祯元年,辽饷为6831133两;崇祯元年至二年,国家的正常赋税是二百五十万,辽饷是6831133两,朝庭的亏空是一百五十万。除此之外,崇祯还有内孥可支配,崇祯元年从内孥抽调了差不多一百万填补各地所欠的军饷,崇祯二年则缺具体数字。《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226页,《熹宗实录》卷十七卷二十九卷四十二;《明史》卷七十八;《崇祯长编》卷三十八;毕自严所写《度支奏议》新饷司六。)请注意,这还是在崇祯减免赋税,削减开支,与民休息的政策的前提下。
---------------------------------------------------------------------------------------------------------------
这组数据问题太大,先不说明朝的财政收入是否如此可怜,只就数字而言
"辽东的军事预算是一百六十万,由于袁的请求,辽饷增至二百八十万,多了整整一百二十万.(崇祯元年,辽饷为6831133两,辽饷是6831133两,朝庭的亏空是一百五十万。"辽饷究竟是二百八十万还是6831133?差了400万哦,怎么解释?
"崇祯元年,辽饷为6831133两;崇祯元年至二年,国家的正常赋税是二百五十万,辽饷是6831133两,朝庭的亏空是一百五十万。"这样你只亏空150万?知道了作者一定资助了280万两.
"为了填补巨大的亏空,寻找更多的军费,天启朝几乎年年加辽饷"你是不是想来个负负得正?够有想法的.
到了天启六年,辽饷已增至7714121两.崇祯元年,辽饷为6831133两.我觉得是减少了,作者为什么要说年年增加呢?
辽东驻军有多少,帝国军队又是多少?仅仅是辽饷就亏空了几百万,那其他军队还要不要军饷了?行政费用还不算.
作者: 料峭春风    时间: 2006-9-2 23:44

袁崇焕是文官出身,本身军事才能肯定是不全面的,他对辽东军事构想主要也就是通过防御消耗满清的实力。这种被动防御就和国共辽沈战役一样是没有前途的,他向崇祯承诺的5年收复辽东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但宁远和宁锦成就了他,对满清的震撼力太大。崇祯杀他绝对是自毁长城,千古奇冤。
崇敬他的主要是大廉大勇的品行。
kyu连袁崇焕都要否定甚至说成汉奸,粪青们真是打倒一切。说是被侵略者神化的更是搞笑,神化他只能显出满清军事上的缺陷。袁崇焕的真相一直都被隐瞒着,乾隆为袁崇焕、史可法平反,不过是缓和民族矛盾的伎俩。

[ 本帖最后由 料峭春风 于 2006-9-3 02:29 编辑 ]
作者: 关不羽    时间: 2006-9-3 02:25

袁崇焕也是汉奸?荒唐。
袁在军事上的失误、政治上的失误是有的,有失误就是汉奸?
作者: 萧十一狼    时间: 2006-9-3 10:12



QUOTE:
原帖由 料峭春风 于 2006-9-2 23:44 发表
袁崇焕是文官出身,本身军事才能肯定是不全面的,他对辽东军事构想主要也就是通过防御消耗满清的实力。这种被动防御就和国共辽沈战役一样是没有前途的,他向崇祯承诺的5年收复辽东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但宁远和 ...

袁崇焕并不是一味的被动防御,他的上司说要依托长城,这才是一点突破全线动摇的被动防御。他把防线往前移了几十里,造出一片缓冲来。这是积极防御。
5年复辽确实可能不大,可能是为了争取虫争的军费的策略。但如果北京之战虫争能够听他讲,也许就把清灭掉了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9-3 14:15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6-9-2 11:29 发表
评价袁崇焕的军事才能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客观些。比如说击毙努尔哈赤,到底(对他的军事才能)能说明什么问题?-是水平还是运气?后金攻打朝鲜的时候,他到底在做什么?他说五年内攻下沈阳/盛京,到底有什 ...

还是应该说,袁崇焕的军事素养还是相当高的,至于他说什么五年平辽,那全是个皇上宽心,说完之后他自己恐怕都要后悔夸下海口
若有袁崇焕在,后金决难如此快的进取中原,也许老百姓不了解情况,甚至去吃他的尸体,但是相信边关将士自袁崇焕死后,相信那真叫个人人心寒
作者: 萧十一狼    时间: 2006-9-3 14:19

是寒心了
以前尽管屡战屡败,还没有投降的
以后是成建制地投奔满清了,还带去大炮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9-3 14:22



QUOTE:
原帖由 萧十一狼 于 2006-9-3 14:19 发表
是寒心了
以前尽管屡战屡败,还没有投降的
以后是成建制地投奔满清了,还带去大炮

大炮貌似是袁崇焕杀毛文龙后,被毛的部署带望辽东的,说起来这还是袁崇焕的错
作者: 酒魔剑仙    时间: 2006-9-3 14:31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6-9-3 14:22 发表

大炮貌似是袁崇焕杀毛文龙后,被毛的部署带望辽东的,说起来这还是袁崇焕的错

这都算?那抗日战争岂不是徐福和武大郎的错?
作者: 无知无畏    时间: 2006-9-3 14:32

汉奸,又见汉奸。什么时候,有人出来把三皇五帝也指成汉奸得了!
除了窝里斗,这帮人还能干什么?
作者: 萧十一狼    时间: 2006-9-3 14:34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6-9-3 14:22 发表

大炮貌似是袁崇焕杀毛文龙后,被毛的部署带望辽东的,说起来这还是袁崇焕的错

如果说有错,那就是错在没有把他们先杀掉
作者: 柑蕉桔梨萝柚    时间: 2006-9-4 13:25

袁督师绝对是广东人的骄傲.是汉人的骄傲.袁督师所在的明朝.是以和谈为耻的.因为有了南宋的事.所以大臣们都不支持袁督师.百姓也不理解.皇帝更是冲动过头了.
作者: 瓦灰    时间: 2006-9-4 13:38

楼上的不要冲动,不要把辩论搞成漫骂,你这样很容易被投诉的,虽然我不是当事人.
作者: 相思哀愁    时间: 2006-9-5 05:35

可惜,一代名将就这样没了...
作者: yuanxiong9    时间: 2006-9-5 21:19

那是反间计
即使在清初几十年,袁崇焕一事的真相始终没有公布,就因为太丢清的脸
没有袁崇焕,明朝还要早亡几十年
作者: yuanxiong9    时间: 2006-9-5 21:22

袁督师绝对姓袁是的骄傲
作者: 瓦灰    时间: 2006-9-5 22:34

在日本即使是战犯也被当做英雄,在中国英雄却要被人污蔑.没语言了.
作者: 小轲    时间: 2006-9-6 10:51

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许多人为达这一目的,不惜诬陷祖先,出卖民族的。其实持这一论调的人本身也未必赞成自己的观点,为了出名,祖先都不要了,自己当然也顾不上,可谓“愤“不顾身。斯为此,可以一叹。长此以往,五千年文明毁于我辈!!
作者: zhanxb    时间: 2006-9-6 14:26

这个总比某个电视剧好多了,那个叫什么《百年沧桑》的,里面的李鸿章一心为国,慈喜英明开通,真是颠倒的比这贴子厉害多了。很多中国人疯了,打倒英雄,捧起败类,起点的《亵渎》看过吗?那行事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主角竟也受很多人欢迎。无语!
作者: skull    时间: 2006-9-6 15:38



QUOTE:
原帖由 瓦灰 于 2006-9-5 22:34 发表
在日本即使是战犯也被当做英雄,在中国英雄却要被人污蔑.没语言了.

那些“战犯“对他们本国人来说本来就是英雄
作者: 七擒孟获    时间: 2006-9-7 21:33

袁氏刚愎自用,错杀毛帅,使反满力量少一突袭队。袁又碰到一个比他更刚愎自用的崇祯,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袁若侍奉天启未必会有此祸。至于求和不过权宜之计,崇祯也有此意,不过他爱面子,不好意思提,让臣下做,事不成又可推卸责任。一个没魄力没担当刚愎自用的人成为亡国之君,没什么可惜。不过还好骨气还是有的。感觉明朝皇帝还不如吴周皇帝得人心,清军破云南,五华宫里个个自尽,无人投降,几员大将马宝夏国相等等不是战死就是自杀,没有投降的人。有种!
作者: KYOKO    时间: 2006-9-7 22:54

求和=卖国,投降,汉奸
北伐=英雄
作者: 齐心协力    时间: 2006-9-8 00:11

果然,炎黄现在是笑话帖连篇。

讨论者更是笑话百出,连袁崇焕都不能算是名将,而不入流者毛文龙都能被吹成英雄,太有水平了。
作者: 悼红狐    时间: 2006-9-8 00:19



QUOTE:
原帖由 zhanxb 于 2006-9-6 14:26 发表
这个总比某个电视剧好多了,那个叫什么《百年沧桑》的,里面的李鸿章一心为国,慈喜英明开通,真是颠倒的比这贴子厉害多了。很多中国人疯了,打倒英雄,捧起败类,起点的《亵渎》看过吗?那行事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 ...

你骂骂慈禧也就算了,李鸿章被你骂成败类,这个太过分了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9-8 15:00



QUOTE:
原帖由 齐心协力 于 2006-9-8 00:11 发表
果然,炎黄现在是笑话帖连篇。

讨论者更是笑话百出,连袁崇焕都不能算是名将,而不入流者毛文龙都能被吹成英雄,太有水平了。

毛文龙不入流?有一部小说,号称私藏,好象叫《辽海丹心录》讲的就是他的抗金功绩了
那是时人写的,可见毛文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作者: 齐心协力    时间: 2006-9-8 19:13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6-9-8 15:00 发表

毛文龙不入流?有一部小说,号称私藏,好象叫《辽海丹心录》讲的就是他的抗金功绩了
那是时人写的,可见毛文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有一本小说?
你也知道那是小说。请告诉我,你来这讨论是靠小说讨论?
看看小说三国演义,描写的关羽,不见的关羽在老百姓的地位,但是现在呢,倒关声一片。
作者: 风云天下    时间: 2006-9-8 22:47

关键是三点:
1.为什么杀毛文龙,毛文龙这人到底怎么样,如果像文中所说,那真是杀的错了,这是一支能够牵制清军的武装力量,和朝鲜一起,三支力量将清半包围,互相呼应,就算不进攻,清也兴不起大浪;
2.为什么没有救朝鲜,任由清攻占朝鲜,得到粮仓?
3.有没有资敌?要真有这回事,光这一条就让袁死的无怨无悔.
作者: 萧十一狼    时间: 2006-9-8 23:14

1.看程本直的文章,国人皆曰可杀,朝鲜国王也认为是除一大害
2.明军是守势,也不善野战,回救北京已是不得已的冒险,还孤军深入去救朝鲜?
3.资敌做什么?抄家是袁家只有几亩田而已,若有资敌还能抄不出些东西么?袁又是打死努尔哈赤的,清灭了明他能有好处么
作者: 齐心协力    时间: 2006-9-9 00:08



QUOTE:
原帖由 风云天下 于 2006-9-8 22:47 发表
关键是三点:
1.为什么杀毛文龙,毛文龙这人到底怎么样,如果像文中所说,那真是杀的错了,这是一支能够牵制清军的武装力量,和朝鲜一起,三支力量将清半包围,互相呼应,就算不进攻,清也兴不起大浪;
2.为什么没有救朝鲜 ...

吃饱撑的三个问题。
连明军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都搞不懂
打仗不是拿自己短处去磕别人的长处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9-9 00:39

后金攻朝鲜的时候让袁部去支援差不多就是让他们殉国……
第一次宁远大捷到宁锦大捷之间共十六个月,从完全依靠城池防守,到倚城出击对战,部队战力能有如此提升已属不易,而且取胜还多倚仗城坚炮利。(袁部的大炮能轰死敌酋,北京城的炮兵就轰中了满桂的部队,是运气的差距还是技术的差距?)
援朝的话势必要和后金部队进行无城无炮的野战,后果如何,也不用多说了。

至于袁崇焕能不能管到蓟镇,引《再论袁崇焕对蓟镇的管辖权》一文作一参考。

再论袁崇焕对蓟镇的管辖权——与疯行烈兄商榷

在本坛详读了疯行烈兄对于袁崇焕的质疑数贴,对疯兄掌握史料之详甚是敬佩。疯兄许多论点,本人也甚是赞同。然细细考之,有好几处不免仍有异议,于是先从袁督师对于蓟镇的管辖权入手,再论督师对于明末辽东的战略地位与评价。与君煮酒论史,不亦快哉。

疯兄论及袁督师对蓟镇仍然具有管辖权的论证,主要来自袁奏折里对于汰官的回应,还有《长编》里关于袁清点兵数或汰兵的记载。关于蓟镇和行政划分的论述,则见于疯兄对于西河碧血汗青的回应一贴中,别的零散论据散见于疯兄关于此事的各贴中,若有我没有见到的,欢迎提醒。我的论证是,凭这些资料,不能得出袁崇焕对蓟镇拥有实际上的直辖权。我将逐点论述并试图说明真实情况为何。

首先我们知道,清兵于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从老河口北岸入蓟,由龙井关、大安口二关分两路入(或谓洪山口另有一路)。查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46页顺天府附近图,知道大安口在遵化西北,龙井关在蓟州镇之北,沿长城一路到喜峰口,从行政上都划归顺天府。从军事上来说,显然归蓟镇总兵把守。《明史•职官志》:“镇守蓟州总兵官一人……驻三屯营。协守副总兵三人。 东路……管理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四路。中路……带管马兰峪、松棚峪、喜峰口、太平寨四路。西路……管理墙子岭、曹家寨、古北口、石塘岭四路。”很明显,清兵突破的是蓟镇中协的防区,马兰峪和喜峰口之间。

于是问题简化为:谁应该对蓟镇总兵负责?蓟镇总兵平素归谁直辖?

名义上能够对蓟镇进行管辖的,其实多达三人:顺天巡抚、蓟辽总督,还有就是蓟辽督师。这里还不包括京城的兵部。先说巡抚,《明史•职官志》: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饬蓟州等处边备一员。……巡抚顺天、永平二府,寻兼抚河间、真定、保定,凡五府。……八年,以畿辅地广,从居庸关中分,设二巡抚,其东为巡抚顺天、永平二府,驻遵化。

直接管辖蓟镇的,其实从来都是这个顺天巡抚,也称为“蓟抚”。

孙承宗督师蓟辽时,蓟抚是他举荐的岳和声,种种关防,都是这个岳抚处理。以后几历变迁,到崇祯二年春,王应豸坐了这个位置。那年四月,蓟镇因为缺饷而哗变,参政好不容易暂时说服了众人,王应豸却在饭中下毒,想毒死哗叛者,于是诸军复大乱。崇祯查明情况,以王克扣军饷,论死。终崇祯一世,杀(或逼死)总督(督师)10人,巡抚11人,王应豸开了个好头。不过可以明显看出,是该巡抚在实际管辖蓟镇。

王应豸死后,太原人王元雅上任,担当顺天巡抚。清兵入关时,负责防务的就是这个王元雅。他遣兵增援各个峪口,均被击退。十二月三日,清兵击溃来援的赵率教,杀之。十二月五日陷遵化,王元雅和众多将官自杀。不久又攻下三屯镇,总兵朱国彦自杀。按《明通鉴》,该役牺牲的大部分将领事后都有赠恤,赵率教是天下良将,崇祯尤其痛惜,赐谥建祠,只有王元雅“以大吏失守,独不及”。可见他应为此防区负上责任。到乾隆四十一年,清朝才给王元雅赐谥。

这点想必各人都没有什么异议,问题是这个顺天巡抚之上还有一个总督,一个督师,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这就比较复杂了,要详细讨论。我的观点是,总督和督师在名义上的权力是重叠的,但实际上有明确的地区分工,一督蓟,一督辽。蓟镇是“总督”管理的。

蓟辽总督一职,按《明史•职官志》: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开府密云,辖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兼理粮饷。

而督师不是一个常设的职务,前身是经略。《职官志》:天启元年,置辽东经略。经略之名,起于万历二十年宋应昌暨后杨镐。至天启元年,又以内阁孙承宗督师经略山海关,称枢辅。 崇祯四年并入总督。《袁崇焕传》:“命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因此,理论上来说,当时的刘策任蓟辽总督,应该管辖三个巡抚,也就是顺天、保定和辽东巡抚。而袁崇焕身为蓟辽督师,顾名思义,更应该管到蓟、辽,还有登莱、天津的军务。这就出现了职能重叠的情况。按大家的共识,刘策虽然号称蓟辽总督,但辽东他是绝对不管的,要是换个假设,清兵攻破宁锦,从山海关入寇,袁崇焕必定罪责难逃,但想必刘策是没有分毫责任的。这从当年广宁大败,经略熊廷弼和巡抚王化贞“功罪一体”下狱论死,而“蓟辽总督”王象乾却毫无株连可得到证明。反过来,如果总督的防区被攻破,那么在辽的督师应该也没有责任。我们只需仔细考察一下他们之间具体的分工情况。

疯兄引崇祯二年五月十六日袁的题本,说袁对蓟镇的官员有管辖权,在下实在无法认同。该奏章内陈:“据永平道右布政郑国昌呈:称滦州训导三员,内多一员。永平卢龙二卫知事二员,俱应载去……”这只能说明袁管着永平道,并没有说明他管着蓟镇啊?

这个奏章的意思,我看是很明白的。起初是四川道御史梁子蟠说“各边虚冒”,请求汰饷,然后兵部尚书王洽上任后也提出查虚冒,简汰兵(上述前因都可见《明史纪事本末》,《烈皇小识》等),所以崇祯在圣旨里说:“汰冗员履有条奏,未见著实举行……请抚按查,有赘员即行题请裁革”云云。这个圣旨到了袁崇焕这里,袁奏说我当年刚上任的时候,已经裁掉了两个巡抚,两个总兵,三万兵等等,现在关外已经“无可汰之官”。只有关内、永平二道,据当地官员,也就是永平道右布政郑国昌呈报,还可以再裁一个训导,两个知事。我看没问题,就裁了吧。至于顺天等地方的裁员问题,那是归当地总督和巡抚管,我就不越俎代庖了。

疯兄把这个题本的前一半剪了,自然看不明白这个奏折的来龙去脉。这不是袁力请汰官,而是皇帝责成各督抚执行汰冗员的最高指示,袁回应而已。而疯兄得出结论说“从中可以看出袁对蓟镇是事无巨细一体过问的”,更是大谬。首先滦州是永平道的,西临昌黎,北接卢龙,和蓟镇还差着一段距离呢。关内、永平二道是直接向袁负责的,关内自然不必多说,永平按《明史•职官志》: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饬蓟州等处边备一员……巡抚顺天、永平二府……崇祯二年,又于永平分设巡抚兼提督山海军务,其旧者止辖顺天。

很明显,本来永平府应该归顺天巡抚(就是王元雅)管,但崇祯二年把永平划出去和山海关统一管理,这才归到了袁的辖下,所以郑国昌向袁呈报。而顺天地方则仍然向巡抚呈报,袁就不管了。

为什么永平划了出去呢?这是因为袁上任后重新划分了蓟镇的管辖权。疯兄举了《崇祯长编》二年八月丙辰袁的奏折:“以地言之,关内总兵应挂平辽将军印,辖山、石二路与前屯一卫,以燕、建二路还蓟镇,则内胁不掣。”但不知如何得出了“关内总兵是至少管辖山石燕建四路与前屯一卫”的结论。参考前面引《职官制》里蓟镇总兵的论述,可知山、石、燕、建四路组成了蓟镇东协,本来都归蓟镇总兵管。袁奏请重划军政范围,拆开了蓟镇东协,把山、石二路划到了关内总兵治下,燕、建二路则还给蓟镇。这就是“蓟镇给拆得支离破碎,袁崇焕与刘策一人管一块”的最好证明。

赵率教本来是蓟镇总兵,辖中、东协八路。袁倚重赵,把他和麻登云对调,换到山海关。并把东协的二路和前屯一卫都划给赵管。麻登云换到蓟镇后就不归袁直接管辖了,后来清兵入关,袁率兵入卫,麻就不在他统率的名单里,而是作为独立总兵出现。永定门大战,满桂死,麻登云等被俘,投降了清朝。

疯兄又引《崇祯长编》元年十二月袁裁各地新兵减饷的记录说袁对蓟镇有管理权。但这里没有说三处新兵是派去蓟镇的,应该是辽东的兵。袁要以辽人守辽土,所以不用这些兵,把他们的饷省下来解兵部。

袁上任后核定兵数,淘汰冗兵,这个很正常啊。关内兵当然指山海一镇了,什么时候变成蓟镇了?袁后来合四镇兵共十五万三千多(《明史•袁崇焕传》),这四镇自然是宁锦(宁、锦本为两镇,袁合二为一)、山海、东江和登莱,没有蓟镇在内啊,可见蓟镇兵饷他并不管辖。

疯兄的资料均不能说明袁直接管着蓟镇,相反,我可以举出许多资料来证明袁并不管蓟镇,蓟辽总督才是蓟镇的管辖者。而且,这是明设辽东经略以来一贯的惯例。

崇祯二年四月,蓟镇缺饷兵哗,巡抚王应豸论死。如果袁管着蓟镇,显然袁就要受拖累,但袁却并不负责任,而蓟辽总督喻安性为此下台,自然是喻安性要对蓟镇负责。为此袁上疏说:“即如蓟督喻安性,清而有执,虚而能定……遵化之事,有非安性所尽得。为春秋责备贤者,今不得不为法受议。使乞饷而得,何至有是?”(崇祯二年五月十九日题本,《明清史料》甲编)。一个辽督,一个蓟督,分工有序,所以程本直后来叫冤说“辽之有督,亦犹乎蓟之有督也,崇焕,辽督也”(《漩声记》)。

顺便说一句,刘策就是接替下台的喻安性为蓟辽总督的。

再往前推,当年熊廷弼和王化贞在广宁大败,一经一抚“功罪一体”下狱论死,而当时的蓟辽总督王象乾却显然没有受到任何指责,又干了好几年。据《今史》记载,后来袁崇焕又举荐王象乾出任宣大总督,主持对西虏的招抚,王对崇祯汇报说,当日广宁大败,有蒙古部落首领罕索罗势领200人马想乘机进攻哈口,犯永(平)、蓟(镇),给他派人一番大义劝诫,说得人家痛哭流涕地乖乖回去了(崇祯二年七月初十)。是否吹牛都好,这说明当时他在后方照管蓟镇在内的防务。和熊一内一外,一辽一蓟,分得非常清楚。

到孙承宗督师,辽东人员冗余,事权掣肘,孙上疏说“此中经抚,决不可兼设”。这是他和巡抚的权力冲突。孙说不如撤了自己,不然“不独多一巡抚,亦多半个总督”(《督师纪略》)。显然他的意思是,自己的职能相当于一个(辽东)巡抚,加上半个(蓟辽)总督。他和王象乾有明确的管理划分,一督辽一督蓟。不过朝廷没有听从,虽撤了阎,又派了张凤翼来做辽东巡抚。

孙对蒙古部的策略是以防为主,而王象乾却力主以抚为主。赵率教杀了虎部四个出来劫掠的人,王象乾就想杀了赵给人家谢罪,孙承宗不同意,王也没有办法,说明王管不了辽。而孙这边的王楹给人家杀了,孙要严厉报复,而王在蓟门则只是责令惩罚杀人者,还多给了千余赏金,孙也没有办法,说明孙管不了蓟。孙觉得自己的权力受到牵制,于是上疏请求总督和督师不能兼设,只需留一人节制两个巡抚。蓟抚在密云,辽抚在宁远,总督则或在山海关或在永平总揽大局。

鹿善继,茅元仪都以为“停制府不如裁辽府”。因为督师和总督虽然在对蒙古是防是抚上有意见分歧,但“实督不碍于事权”。只要换个外交方面思路一样的人来,则“自可相安”。而巡抚却不折不扣是“赘官”。这里显然是说,总督和督师虽然外交政策可能有分歧,但事权却是不碍的。他们有明确的辖地划分。而巡抚则不同,辽东巡抚必然和蓟辽督师发生重叠,同一块地方上,一个总督督一个巡抚,甚是无聊,所以不如干脆裁掉巡抚。

王象乾久在蓟门,所以对蓟镇三协咯喇沁三十六家非常熟悉,后来袁崇焕督师,举荐83岁的王重出江湖,主持对西虏招抚。孙承宗显然是管不了王象乾在蓟镇的行动的。以上都可见《督师纪略》。

朝廷最后议论说总督还是不能撤,以吴用先代王象乾(后者以继母过世辞官)。这个吴用先,后来没听说过和孙承宗闹过啥矛盾,显然更没有插手辽东事务。职权应当是明确的。所以虽然名义上仍是“蓟辽总督”,“督师蓟辽”,但实际上已经分成了蓟督和辽督,互不干涉。

当然,必须承认,两个职位虽然实际上各有所辖,但名义上的权力仍然是重叠的。如果督师和总督互相倚重,则实际上变成共同议事的局面。孙承宗未督师时,以兵部尚书行边,想重划蓟镇的防守体系,经略王在晋、总督王象乾一起反对(见《明史•孙祖寿传》)。而孙督师时,王象乾也曾出关巡视他理论上管辖的辽东地区,和孙承宗一起检阅了灰山、杨安、寺儿等堡垒。当时王已经80岁,“尚跃马驰驱”(《督师纪略》),但决不能认为王象乾对辽东军务有实际的权力。

顺便说一句,蓟辽总督换得是很勤快的。王象乾后来是吴用先,接着是阎鸣泰,再是刘诏,张凤翼,喻安性。每个人都管不了多长时间。刘策夏天上任,才几个月,就莫名其妙地连累而死,他其实也是很冤的。

而蓟镇实际上也是拆得支离破碎的。本来只有一个总兵,孙承宗想把三协分开,每协驻一个总兵,但王在晋和王象乾认为三屯和遵化离得近,无甚意义。于是以孙祖寿统中、西协,马世龙领东协(《孙祖寿传》)。到崇祯元年又重新划过,赵率教驻永平领中、东八路(《赵率教传》),杨肇基领西协四路(《杨肇基传》)。袁崇焕把东路拆开分归关内和蓟镇,从此就没有东协一镇了。清兵入关时朱国彦是中协总兵,驻三屯营。到了崇祯末年,关辽一带千里之内有四督臣,六巡抚,八总兵。里面中协、西协两路就是蓟镇拆开的结果(《赵光抃传》)。

所以,袁对关内防务不负失守之责应该是不错的。袁回防时曾上疏引咎,朝廷说:“卿……分兵戍蜀,早见周详,关内疏虞,责有分任”(《长编》二年十一月戊戌)。可见关内的责任不在袁。但后来袁驻蓟州防备,给清兵悄悄跑到西边去了,这个是崇祯后来追究他的罪名之一,程本直也承认这是袁的过错。

另有更多观点,待慢慢道来。

作者: 齐心协力    时间: 2006-9-9 00:51

恨地无环 你也太认真了吧,你发这么多未人家未必会认真看。而且同样读一本书,他们能把白的硬理解成黑,哪还有办法。

再说,连打仗发挥自己的优点,避免缺点的道理都不懂,发这么多真的很浪费啊。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9-9 01:49



QUOTE:
原帖由 齐心协力 于 2006-9-9 00:51 发表
恨地无环 你也太认真了吧,你发这么多未人家未必会认真看。而且同样读一本书,他们能把白的硬理解成黑,哪还有办法。

再说,连打仗发挥自己的优点,避免缺点的道理都不懂,发这么多真的很浪费啊。

本公主就希望炎黄能多出一些这么认真的贴子。希望大家都认真看贴,认真回帖。
作者: 哀江南    时间: 2006-9-9 05:47

某督师前后矛盾语录一览:

“铁山所留者,老弱及丽人耳!”VS“铁山之败,丧师无数。”

“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VS“开镇八年,未立寸功”
作者: 哀江南    时间: 2006-9-9 06:10

N多挺袁的人,甚至查博导都说自从袁被杀后,N多关宁军队投降,而且还写信给明朝将领,指责说“南朝主昏臣奸,陷害忠良。”

不幸的是,俺有幸在《明清史料》丙编里看到出处,原来信是耿仲明写给旅顺守将黄龙的,他们都是东江镇出身,毛文龙一手带出来的。整个完整的段落是这样的:

南朝主昏臣奸,陷害忠良,毛帅既忠且勇,尚遭屠戮。

哈哈,大笑。到底这个“臣奸”说的是谁?恩,这是个问题。
作者: 齐心协力    时间: 2006-9-9 08:28



QUOTE:
原帖由 哀江南 于 2006-9-9 06:10 发表
N多挺袁的人,甚至查博导都说自从袁被杀后,N多关宁军队投降,而且还写信给明朝将领,指责说“南朝主昏臣奸,陷害忠良。”

不幸的是,俺有幸在《明清史料》丙编里看到出处,原来信是耿仲明写给旅顺守将黄龙的 ...


我早说了吧,总有人读同样一本书,明明是白的,能硬理解成黑。这个就是典型。

毛文龙的带出来的手下,本来这帮人跟毛混的挺好的,当一方小军阀,没人管着,朝廷捧着。

没想到毛死了,他们的好日子没了,在袁手下混的一般,袁一死就投降。投降完还不忘踩袁一脚报复一下,他们当然说跟毛好混了,怀念毛。袁那边又没钱,军纪又严。毛的那帮手下能混的舒服?

这段史料还真是好啊,可以看看,什么样的人可以叫混球,耿仲明这样的人为了一己私欲就颠倒黑白。
作者: 萧十一狼    时间: 2006-9-9 10:03



QUOTE:
原帖由 哀江南 于 2006-9-9 06:10 发表
N多挺袁的人,甚至查博导都说自从袁被杀后,N多关宁军队投降,而且还写信给明朝将领,指责说“南朝主昏臣奸,陷害忠良。”

不幸的是,俺有幸在《明清史料》丙编里看到出处,原来信是耿仲明写给旅顺守将黄龙的 ...

查博导在袁评传里说的是以督师之忠尚如此况我等乎
作者: 80726511    时间: 2006-9-9 10:04

他看错了君主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9-9 10:37



QUOTE:
“开镇八年,未立寸功”

衲子怀疑这句是被帖主改了的,袁杀毛列第十二大罪,乃是责毛以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
毛的根据地一直是在朝鲜,虽然曾攻取镇江城(明故土),并受朝廷任命驻守此城,但不久就被后金反扑,赶上皮岛了,至于铁山等地,本属朝鲜,也尽失陷。说他不能复寸土,并没有错。

被赶上皮岛的毛文龙较之往日既无军事能力之增长,又失去了从前的斗志,毛文龙的问题,是袁整合辽东军事指挥权和整顿辽东军纪必须解决的,但十二大罪尚方剑杀毛过于戏剧化,是蛮子气用事,对袁本身和辽东军务都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非解决此问题的上上之策。十二大罪多有牵强,属于杀毛“名正言顺”上的必须,毛不能复寸土本也算不得死罪,而作文者将其改为“未立寸功”,则有诬袁之嫌疑,影响文品了。

宁锦大战,关乎辽东存亡,一不见毛帅驰援军前,二不见诸毛孙袭扰敌后,毛帅既忠且勇,果其然也~
作者: 齐心协力    时间: 2006-9-9 10:51

恨地无环就别那么认真回啦。

毛文龙那批人,当然要在袁死后,退一把,把他们的前主子毛文龙好好夸夸,显得他们在袁手下多不得志,无法展示他们的忠勇,他们投降后金显得名正言顺嘛
作者: 马克儿    时间: 2006-9-9 11:30

明亡,非偶然也。清兴亦非偶然也。今有愚昧无知者,更非偶然也。何者?

昔,督师将凌迟,京师百姓争相观之,有无知残忍者,争咬督师肉,生啖之。上天震怒,诅咒啖肉者:而等后人,代代愚昧无知,灵魂永受折磨。

今,出此狂言乱语者,皆为遭受诅咒者也。故吾侪不必与之理论、计较,何者?不做对牛弹琴之事也。
作者: 哀江南    时间: 2006-9-9 16:48     标题: 回复 #54 齐心协力 的帖子

谈论历史,讲究证据。

敢问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对后金第一次胜利是谁取得的?东江是谁收复的?金州是谁收复的?敢拿关宁的野战功勋和东江比比吗?
作者: 哀江南    时间: 2006-9-9 16:54     标题: 回复 #47 萧十一狼 的帖子

1.首先程本直是谁?袁的门生,他的话就一定可信?什么叫国人皆约可杀?兵部尚书王在晋等一批人都不认为袁杀的对!王还是袁的恩人!至于朝鲜,哈,当然了,毛始终把朝鲜绑在大明的战车上。另外怎么不说说朝鲜给毛立的功德碑?

再说早在崇祯朝就有人说过程私底下受过袁的好处,金钱上来往很频繁,说程“孰公耶?孰私耶?”

2.救朝鲜是什么时候的事?天启七年!当时皇太极倾巢攻打朝鲜,袁最后只派9000人到三岔河旅游了一个月。敢问您知道当时后金军队数以及关宁到沈阳的直线距离吗?

3.资敌这事更是铁一般的事实,谁也没说袁资敌是中饱,是叛变,但是他确实资敌了,他以毛做生意为借口杀了毛,那么早就给袁打过招呼,警告过袁的崇祯杀他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作者: 哀江南    时间: 2006-9-9 17:03     标题: 回复 #57 恨地无环 的帖子

哦,我可以明确告诉阁下,实录,长编等文献都证明袁给毛扣的罪名就是寸功未立,再说,金州敢问是谁收复的?

难怪后来有人拿着袁前后矛盾的两封奏折质问袁。
作者: 哀江南    时间: 2006-9-9 17:05

1,天启称东江孤悬海外,从权。崇祯重申认可了这条。

2,以下是东江军收复、并维持到袁崇焕上台前的不完全统计(毛文龙因这些积功到左都督、总兵、赐尚方宝剑)

蛇浦、皮岛、镇江、金州、海州、盖州、横山、黄咀、宽甸、叆阳、猪岛、金县、三山岛、广鹿岛、长海县、给店岛、石城岛、鹿岛、长山岛、小长山岛、色利岛、章子留岛、海洋岛、王家岛,望海堡、酒马堡、弥串堡、龙川堡。(其他明军加在一起,也没有东江的一成!)

明兵部认可,东江开镇8年以来,斩首后金军2万;招降、俘虏后金汉军7万余,这还不包括东江与后金长期拉锯战无法统计的战果。(那支明军能比?)

东江军开镇8年,安抚辽东流民数十万并置于东江镇领土,迫使后金严令搬迁边境、海岸30里军民。

此外,东江军是明清战争中,第一支取得胜利的军队,第一支活捉后金将领的军队,第一支收复领土的军队。
作者: 哀江南    时间: 2006-9-9 17:19

天启六年,充册封正使,偕给事中王梦尹,封朝鲜国王。奉别旨,便阅海上情形,按毛文龙功次虚实。曰广询鲜人,核海师。备得要领。使还,上言:“文龙以二百人入镇江,据铁山招降夷,抚归义之民至十余万,不可不谓之豪杰,不可不谓之偏锋。若堂堂正正,与虏决胜负于郊原,不独臣不敢信,文龙亦不敢自信。若养成一队精锐之兵,设伏用间,乘敝出奇,文龙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龙之能也。朝廷知文龙以用文龙,则不致失文龙而莫尽其能,亦不致孤倚文龙,以困而覆之矣。”疏入,报闻。然朝廷终不能以此待文龙;后卒如曰广言,以致于败。

《永历实录》姜曰广列传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9-9 17:46



QUOTE:
原帖由 哀江南 于 2006-9-9 17:03 发表
哦,我可以明确告诉阁下,实录,长编等文献都证明袁给毛扣的罪名就是寸功未立,再说,金州敢问是谁收复的?

难怪后来有人拿着袁前后矛盾的两封奏折质问袁。

《明史》、《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记》等所载俱是:开镇八年,不能复辽东寸土,观望养敌。
搜索“开镇八年寸功未立”,似乎仅见于主帖之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篇、实录未有人上传网络或引作资料的原因了。
作者: 哀江南    时间: 2006-9-9 17:51     标题: 回复 #65 恨地无环 的帖子

这个我要道歉,刚才我看了实录,确实是“不能复辽东寸土”,久不摸书的下场

不过就是这话,袁督师也说错了:

东江军收复、并维持到袁崇焕上台前的不完全统计(毛文龙因这些积功到左都督、总兵、赐尚方宝剑)

蛇浦、皮岛、镇江、金州、海州、盖州、横山、黄咀、宽甸、叆阳、猪岛、金县、三山岛、广鹿岛、长海县、给店岛、石城岛、鹿岛、长山岛、小长山岛、色利岛、章子留岛、海洋岛、王家岛,望海堡、酒马堡、弥串堡、龙川堡。(其他明军加在一起,也没有东江的一成!)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9-9 18:05



QUOTE:
原帖由 哀江南 于 2006-9-9 17:51 发表
这个我要道歉,刚才我看了实录,确实是“不能复辽东寸土”,久不摸书的下场

不过就是这话,袁督师也说错了:

东江军收复、并维持到袁崇焕上台前的不完全统计(毛文龙因这些积功到左都督、总兵、赐尚方 ...

袁言:“不能复辽东寸土”之意应该是不计算得而复失的土地,不计算非明朝原有的土地。
衲子印象中,毛被斩时鸭绿江北岸似乎已经没有毛部所据之土了,至于众海岛,衲子学浅,不敢妄论。
镇江城和金州等都算是得而复失的。(《明史·沈有容传》: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

平心而论,毛本身和斩毛事件一样,都是毁誉皆存的事,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理性讨论是可以的。十二罪本身就是颇为牵强的,这个连非常推崇袁的老查也是承认的,但如果论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修改史料,就未免失却论史之公正品格了。
作者: 哀江南    时间: 2006-9-9 18:26

别的不说,金州直到袁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明朝手里,这难道是得而复失?
作者: 风云天下    时间: 2006-9-9 18:42



QUOTE:
原帖由 齐心协力 于 2006-9-9 00:08 发表

吃饱撑的三个问题。
连明军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都搞不懂
打仗不是拿自己短处去磕别人的长处

兄台明鉴,要说吃撑的那是袁,非在下,谁让他夸口五年平辽,不主动寻找战机进攻,只坐守着城池怎么去平辽?就算进攻胜算不大,但至少要保持战略平衡,即朝鲜和毛文龙加袁三方面半包围清,互相呼应救援,也不至于让清一个一个吃掉,毛若真不可用也罢了,但朝鲜似乎一直心向大明这没什么可争辩的吧.朝鲜被灭,那袁离他的战略目标就更远了.
相比之下和诸葛亮差点,不是说计谋方面,而是在尽人事方面,诸葛六出祁山,为了灭魏想尽一切办法,虽然终未能成功,但至少人们看得出他尽了最大努力,真可谓"死而后已".
作者: 哀江南    时间: 2006-9-9 18:57

说实话,袁开头就开错了,在平台召对,君臣商量重大战略问题时,袁居然开口乱说,下来自己都承认“聊蔚圣意”,说白了就是忽悠皇帝。这个太开玩笑了吧,他把平台召对当做什么了?

在经同僚提醒后,他不是老实承认自己“五年平辽”是乱说,而是采取狮子大开口,10来万人居然向崇祯要68万副铠甲!

他本来是希望崇祯不批准,自己好回旋,那知道崇祯那么信任他,这么离谱的要求崇祯都答应了!

68万副铠甲,这个我印象太深了,永远忘记不了。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9-9 19:00



QUOTE:
原帖由 哀江南 于 2006-9-9 18:26 发表
别的不说,金州直到袁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明朝手里,这难道是得而复失?

金州是一个两说皆可的地方,后金两次取金州,都是自己退走,第二次更是迁走了金州所有的百姓,土地虽然还在明朝的版图上,但能不能算毛部收复还有商榷的余地。
作者: 东风吹醒英雄梦    时间: 2006-9-11 21:33

现在有些人为了出风头.竟乱拿民族英雄说事.其心可诛!袁督师在史上的崇高地位,在国民心中的光辉形象.绝不会因宵小言论受损分毫
作者: 黑毛狮王    时间: 2006-9-15 09:50

袁崇焕“卖米资敌”---那是在为崇祯收买被他弄丢的蒙古部落人心!

(ZT) 后金的运气实在太好了,新上台的明帝崇祯竟然帮助后金消化吸收了插汉旧地。据《明史纪事本未》之《插汉寇边》记载:“(崇祯元年)七月,塞外诸夷以苦饥请粟,不许。初,广宁塞外有炒花、暧兔、贵英诸部,藓镇三协有三十六家守门诸部,皆受我赏。建州虽强,其势未大合。至是,中外迎上指,谓俱通建州,尽革其赏,诸部皆哄然。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于是东边诸部落群起扬去,尽折归建州,而建骑直叩宣、大矣。”从此,山海关以西至宣、大一线就直接暴露在虎视眈眈的后金之前。崇祯二年,后金首次入寇关内,就是从山海关以西至宣、大一线中的喜峰口突入,连克明诸边城,直抵京师。那么,后金为何不直接经山海关入寇,反而要兜个大弯呢?这是因为山海关的防御体系比较好,明军在山海关之外层层布防,军事上以宁、锦为重点防卫山海关,再以大、小凌河右屯诸城防卫宁、锦;经济上大兴屯田养战,
同时招徕四方流民,“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17]后金曾经在这里多次受挫,显然要想直接经山海关入寇,是不可能的。但山海关以西至宣、大一线则与此不同,就以宣、大为例,自宣德五年明政府迁开平于独石,以致宣、大丧失藩篱,边防裸露,“自此蹙地三百里,尽失龙冈滦河之险,而边防益虚矣。”[18]蒙古瓦剌、右翼曾经多次经宣、大入寇,逼近京师,这显然与宣、大的防御体系太单薄有关。后金之所以没有在万历、天启年间绕道山海关以西入寇关内,那是因为当时有蒙古插汉等诸部落沿边放牧,实际起到为明藩篱的作用。而插汉部的西迁及崇祯上台后尽革塞外蒙古之“赏”改变了这一切,明山海关以西藩篱已经尽失,为后金叩关大开了方便之门。

崇祯上台后尽革塞外蒙古之“赏”,闹出乱子之后也曾经想设法补救。据《石匮书后集》卷一记载了崇祯和王像乾的一段对话:“上召督师王像乾至平台槛内,去御台咫尺,日:卿三朝元老,忠猷素着,见卿矍铄,知督师袁崇焕荐举不差,有何方略?像乾对日:三边之患,近因顺义王与卜、哈二酋不和,兵连祸结,两岁于兹。今要着在连结哈慎及朵颜三十六家,安插蓟镇,沿边住牧,为我藩篱,东拥关门,以断右臂,二酋既抚,则永无边患。上日:观二酋意似不肯受抚者。像乾对日:从容笼络,抚亦可成。上日:御卤当恩威并济,不可专恃羁縻。像乾又奏日:臣统御插虏,二十一年矣。万历三十六年,虎酋聚兵十万,欲犯蓟州,皇祖起臣总督蓟辽,臣至密云,遣官往喻,十万之师还解。天启元年,女直攻陷辽阳,熹宗召臣还部后,出
镇山海关三年,略无风草之惊,皆调和之力也。”这时候的袁崇焕也抚慰蒙古诸部,为明藩篱。史载:“(蒙古)哈剌慎三十六家向受抚赏,后为插汉所迫,且岁饥,有叛志。崇焕召至于边,亲抚慰,皆听命”[19]
不过,明朝内部对抚慰蒙古诸部始终存在反对之声,“崇祯二年三月,朵颜三卫半入建州,束不的求督师袁崇焕开籴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参貂,边吏俱不可,独崇焕可之。”[20]袁崇焕可能想争取蒙古束不的部,但内部有阻力。甚至崇祯也对他发出了警告。五个月之后,“崇祯二年八月,束不的道建州兵自大堡镇分二道,一
自杏山高桥镇,一自松山,直薄锦州,进克双台堡。寻自大凌河毁右屯边城而去。督师袁崇焕恐其西,请增戍关门,遣参将谢尚政等备顺天,巡抚王元雅谓虚警,遣归。而建州欲以计度边使,兵果不出”[21]由此可见,袁崇焕争取蒙古束不的部是失败了。第二年正月,束不的还专门上书明崇祯帝,要求明帝“爱养边民、优恤属国”[22]这表明,袁崇焕争取蒙古束不的部最大的阻力出自崇祯。崇祯对招抚蒙古似乎不太坚决,“犹持两端。”[23]直到崇祯二年,因为后金入寇,明廷害怕“插汉乘虚自西入,”[24]才正式和插汉达到和议,恢复旧赏。最遗憾的是,主张联蒙抗金的名将袁崇焕以金国入寇为诱因,被明帝枉杀。《石匮书后集》记载崇祯二年,后金首次入口袭扰,“崇焕与祖大寿率蒙古壮丁万余骑,进援蓟镇。”可见袁崇焕招抚蒙古也曾经取得过积极的效果。[25]

明朝既招抚插汉,插汉便为明藩篱。史载:“插之抗衡东人者两年,西鄙无警。”[26]谁知好景不长,插汉部在西迁的过程中与蒙古哈剌慎、土默特等部落矛盾重重,插汉部已经丧失了人心,西迁故土后所建立的统治是虚弱的。后金于崇祯五年联合一些对插汉部不满的蒙古部落进攻插汉,虎墩兔“大惧,谕众弃本土西奔,”[27]渡过黄河远遁。后金追之不及,回师时入寇明宣、大。这表明崇祯五年之后,由于插汉部的崩溃,明宣、大以西也处于后金的军事威胁之下了。

[19]《明史袁崇焕传》
[20]《明史纪事本未》之《插汉寇边》
[21]《明史纪事本未》之《锦宁战守》
[22]《清史稿太宗本纪》:“丙午,喀喇沁苏布地上书明帝,论和好之利,且劝以
爱养边民、优恤属国之道。不报。”
[23]《明史纪事本未补编》之《西人封贡》
[24]《明史纪事本未补编》之《西人封贡》:“二年,建人薄效圻。梁廷栋为兵部
尚书,惧插汉乘虚自西入,力奏像乾款插议,约俺、卜诸部赏,及虎墩辽阳旧赏,
......款成,刑白马关外,贡表如式。”
[25]《石匮书后集》第39页
[26]《明史纪事本未补编》之《西人封贡》
[27]《东华录》天聪六年4月
[28]《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64,第1072页

"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大清兵所获 口称我是万岁爷养马的官儿 城中并无兵将亦无粮饷 昨日选了一千匹马去了 还有一二百废马 次日 大清兵挑选百余匹用 大清兵将春等带至德胜门鲍姓等人看守 闻大清兵与满总兵战 得了马二百匹 生擒士将一员 次日各给书二封 一令春向德胜门投递 一令王成德向安定门投递 内言南朝万历时节屡次着王喇嘛讲和 总置不理 前些年袁崇焕杀了我们些人 我们恼恨得紧 又问毛文龙擒了台土兵 我们所以提兵到此 今要讲和 要以黄河为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 《崇祯长编》卷十九 P1611至1612"

这跟反间计是否存在有何关系?杨春那两个太监是把袁“通敌”的秘密单独通知崇祯的。皇太极难道把“袁崇焕与我后金有约”公开写在给崇祯的书信上,这才叫反间计?

而且袁被下狱之后,崇祯还要大臣们来会审锦衣卫捉到的七个声称为袁崇焕向后金通敌的“奸细”,结果居然第二天又说七个奸细都不翼而飞,还有大臣为此向皇帝质问:“奸细在哪呢?” 大臣的奏章和崇祯的批复都在,不是反间计也是载赃陷害。

钱家修 “白冤疏” 
嗟嗟!锦衣何地?奸细何人?竟袖手而七人竟走耶?抑七人俱有翼而能上飞耶?终欲杀一崇焕,故不惜互为陷阱。
方天启年间,诸阳失卫,山海孤寒;当此之时,谁能生死忘心,身家不顾?独崇焕以八闽小吏,报效而东,履历风霜,备尝险阻,上无父母,下乏妻孥。夜静胡笳,征人泪落。焕独何心,亦堪此哉?毋亦君父之难,有不得不然者耳。
宗文少养于乡,长举于学,壮饩于官,何致费中人数千金之产?一旦骤登显秩,即此成风,结交奸士,谋陷忠良。鸡鸣平旦之良心,宗文泯灭殆尽矣!臣与宗文谊同桑梓,情切邻居,臣虽木石为心,岂不知爱惜体面?但一片愚忠,不敢自蔽。即令臣父如此,臣必诤之;臣子如此,臣必斩之,况宗文乎?宗文学尚刑名,见臣此疏,祸臣必深;抱奇挖运营官,见臣此疏,恨臣必切。臣死万万无可容矣!虽折槛碎衣,固臣素志。伏乞皇上大奋乾纲,超释袁崇焕,照资拔用;将臣寸斩谢宗文;将宗文寸斩以谢天下,则臣幸甚,社稷幸甚!

崇祯批答:
奉旨批览卿奏,具见忠爱。袁崇焕鞫问明白,即着前去边塞立功,另议擢用。姚宗文、原抱奇已先有旨了。

“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 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毛开镇八年,未复辽东寸土。” 兵部尚书王在晋说:“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

这难道很矛盾么?如果袁对毛的功过评价如此不同,前后是对一个皇帝说的,不被皇帝乱棍打死才怪(你前言不对后语,当我白痴啊)。

但搞清楚了,后面是对崇祯说的,而前面是对天启帝说的(其实是对批阅奏章的“九千岁”说的!) 魏忠贤可是毛文龙的大靠山,前线或朝中大臣有弹劾毛的,就被魏忠贤整死,你说袁崇焕当时不这么夸毛还能怎么着?即便如此,“宁锦大捷”之后,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袁还是被罢官,赏赐最少,反而屁功劳没有的倒大升特升,大赏特赏。

“中外方争颂忠贤,崇焕不得已,亦请建祠,终不为所喜。七月,遂允其归,而以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驻宁远。及叙功,文武增秩赐荫者数百人,忠贤子亦封伯,而崇焕止增一秩。尚书霍维华不平,疏乞让荫,忠贤亦不许。”

在这种情况下,袁唯心捧毛的说法也能当真?

[ 本帖最后由 黑毛狮王 于 2006-9-15 10:01 编辑 ]
作者: 德祖    时间: 2006-9-16 01:44

首先我历史并不是特别懂,这会儿也没空翻书,看了几段只想说ft,然后走开。

最起码袁督师不是空谈误国的腐儒~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