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生与死,与忠义无关--浅谈沮授高顺陈宫与关羽的不同遭遇 [打印本页]

作者: 李牧大将军    时间: 2006-8-16 10:42     标题: 生与死,与忠义无关--浅谈沮授高顺陈宫与关羽的不同遭遇

授见操,大呼曰“授不降也!”……授乃于营中盗马,欲归袁氏。操怒,乃杀之。
    操问曰“汝有何言?”顺不答。操怒而斩之。
    宫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操起身泣而送之。……
    曹操一生重视人才,每当俘获了敌人的重要将领或谋士时,他必当以礼相待,欲留为已用。但当对方拒不归顺时,曹操也从不手软,必杀之。唯一的一次“例外”发生在后来的舞剩关羽身上,当关羽投降后又反复时,曹操居然“大度”地对左右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然后传令全部关口放行。
    为什么曹操会对关羽如此照顾?传统的说法是曹操被关羽的忠义所感动,估此才对其网开一面。此事也成了后来许多人对关羽顶礼膜拜的原因之一,“关公多么忠义啊,连曹操都被感动了”。这种说法当我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智力还完全没有发育的时候也是非常认同的。但是十岁以后,稍微有了一点人应该有的智慧这后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曹操会被别人的忠义所感动,之后就手下留情?那么也就是说沮授不忠义,高顺不忠义,陈宫也不忠义,或者说他们的忠义程度远远赶不上关羽,无法感动曹操,所以曹操杀了他们。事实是这个样子吗?如果说关羽忠义,我也不否认,关羽有其忠义的一面,但关羽的忠义是有条件、有底线的,在能够保住性命的前提下谈忠义,似乎并不很难。我认为一个拥有十岁以上智力的人谁都不会认为关羽比沮授、高顺、陈宫更加忠义。而且就算关羽也很忠义,就能解释曹操不杀他的原因了吗?死在曹操下手的忠义之士有多少?出名一点的还有吉平、董国舅、马腾等人,他们哪一个不比关羽忠义?
    当几件事情的结果相同或相似时,我们需要找出他们之间的共性,以此来解释为什么结果相同;同理,当几件事情的结果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时,我们就需要找出他们之间的区别所在。我们就当关羽也很忠义,但那也不过是与沮授、高顺、陈宫等人相同的共性而已,曹操绝不会因此而对其手下留呢情。所以说关羽与其它人的不同之处才是关羽受以照顾的真正原因。
    曹操生活的时代,主题就是“攻伐”,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简单回顾一下这几个人与曹操在互相攻伐过程中的作为:沮授是袁绍的主要谋士,若袁绍能听沮授之计则曹操基本就没有什么机会;高顺不仅能够轻松击败曹操的主要大将夏侯敦,杀败刘关张的联手更是如控囊取物,而且这还是在高顺手中兵马很少的情况下;吕布听陈宫计则将曹操杀得大败,不听陈宫计则被曹操吊死白门楼。这几人都是真正的人中龙凤,如果能为已所用,则如虎添翼,如不能用,则必杀之,原因很简单,这几人如为其他明主所用,则曹操危矣。
    “操起身泣而送之”,曹操的哭绝不是装出来的,因为他没有必要那么做。曹操对陈宫的救命之恩是十分感念的,对陈宫的人品道德是非常尊重的,对陈宫的智谋韬略是绝对欣赏的,从个人感情上讲,曹操绝对不想去杀陈宫;从社会舆论上讲,曹操亦不想杀陈宫,因为他不想背上忘恩负义的名声。但曹操还是杀了陈宫,因为曹操即使有1000条不杀陈宫的理由也赶不上一条杀他的理由,如上所述,曹操不能让陈宫这样的人才与已敌对。曹操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而是一个不会让私人感情影响其统一大业的人。别说陈宫,荀或又如何?作为曹操的第一谋士,反对自己称王,也不能留,原因同上,曹操深知,荀或与已同心,则为股肱,反对自己则地位不稳。所以不顾往之功劳、恩义,杀而不留后患。
    说了这么多,有点智慧的人应该就清楚关羽与其它人的不同之处了吧。在关羽的帮助下,刘备屡战屡败,不过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辈而已。关羽的智力、水平、能力以及为蜀国刘备所做出的“贡献”,我之前已经讲过许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那么曹操又为什么那样礼遇关羽呢?先反问一句,曹操对他手下投降过来的将领哪一个差呢?曹操封蔡瑁为镇南侯、水军大都督,岂是关羽那低级别的汉寿亭侯偏将军可比。曹操有其吸引、利用人才的手腕。死千里马的马头都愿以500金卖下,千里马还会不足动来投吗?曹操深明其理。曹操善待关羽,也就是向全天下昭示了曹营是真正的“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连关羽这种仅有匹夫之勇的人都可以在曹公那里受到厚待,有才能的人自然争先恐后的投奔曹操了。
    如果说曹操放关羽是他欲见到了关羽会失荆州,会给对手刘备的事业以致命打击,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神才能看那么远。但曹操却一定看出了,以关羽的志大才疏、妒贤嫉能的性格一定不会给刘备的事业带来什么好处,相反他会成为刘备身边的一个定时炸弹。不然曹操绝不会放走关羽。以徐庶为参照,不仅徐庶忠义,而且他的老娘更加忠义,即使不出一谋,也不放你走。为什么那么多忠义的人或死或被软禁,不就是因为他们有能力打败曹操,打败曹操的军队嘛。曹操的宝押得很正,关羽果然不负丞相的厚望,极其潇洒的丢掉荆州,给正在蒸蒸日上的刘备和蜀国以致命打击。
    如果说曹操还“放”过另一个反对自己的人,那个人就是弥衡了。弥衡只有一张嘴会空谈而已,却又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却还有一个贤才的好名声。虽然一文一武,但他才是和关羽真正神似的人,所以曹操在对待他二人时也采取了相似的方法。空有个好名声,没有真才实学,还不保我曹操,把你送给刘表,刘表用你则对其不利,杀你则落个害贤之名,一举两得。真的是和送关羽还刘备如出一辙,刘备因关羽降过曹操而不再信任,说明刘备气量狭小,刘备继续相信关羽,则关羽迟早会给刘备带来巨大伤害。
    曹操的高明之处,对于真正的人才,或为已所用,或杀掉不为他人所用。对于关羽、弥衡这些有名无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辈则网开一面,故做姿态,任其自便。曹操不愧为乱世之枭雄!
    写此文主要是因为很多人总喜欢以别人的言语压人,却不知大部分人说话往往口不对心,搞权术、搞军事的人就更是这样。曹操可以像兄弟那样请刘备喝酒,还青梅煮酒论英雄。但有些人居然可笑的认为,曹操礼遇关羽,陆逊、吕蒙恭维关羽,诸葛亮赞美关羽,就说明关羽这个人能力强,水平高。至于这些人为什么肉麻的吹捧关羽,关羽听了后又为什么每次都乐得北都找不到,我也懒得再多说了。

[ 本帖最后由 李牧大将军 于 2006-8-16 11:37 编辑 ]
作者: 密林繁星    时间: 2006-8-16 11:00



QUOTE:
以关羽的志大才疏、妒贤嫉能的性格一定不会给刘备的事业带来什么好处,相反他会成为刘备身边的一个定时炸弹。

这个想当然了点了吧,先不说关羽是否妒贤嫉能,就他本人来讲,如果有个好领导,打仗的时候还是可以很好的发挥“匹夫”的作用的。
作者: 我要上网    时间: 2006-8-16 11:07

欲归曹氏,舞剩(武圣),蔡赗LZ先改了在说吧
作者: h45314252    时间: 2006-8-16 13:45

对自己有威胁的就杀掉,对那些对别人有威胁的保留么
作者: hadeswwy    时间: 2006-8-16 14:17

那时他们死都不降.
作者: lilis    时间: 2006-8-16 17:52

楼主以果推因不好,曹操再厉害也不会想到关二以后会彻底败亡
作者: 万人刀    时间: 2006-8-16 22:47

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也只有李大将军的智力才会认为陈公比关羽忠。

李大将军被某杨痛批一顿,还能拿着这几篇乱晃,真是佩服。
作者: 端木赐    时间: 2006-8-16 22:53

那时关二哥还小。壮志未酬岂可身先死。
作者: 项羽    时间: 2006-8-17 09:41

思想有新意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6-8-17 10:58

得了吧曹操一早看出来, 关羽的结果是因为曹操一向敬重关羽. 更因为关羽帮他干过大活, 展现过本事. 更因为关羽在曹操的厚恩之下依然不忘旧主. 要去死还不容易, 但是能在厚恩之下仍不忘本. 高位之下不忘寒友, 这就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办得到的. 关羽的忠是有底线的, 这话不假, 不过说其是能活命的忠义,还真亏你说得出口, 好象关羽事先就知道他跑路回归刘备曹操必定放他走一样. 用死来证明忠义, 千古以来不乏这种人, 但是能不轻易送死的去保持忠义, 千古以来就少得可怜了.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6-8-17 11:31

楼主似乎是演义历史混着说。
作者: 李牧大将军    时间: 2006-8-17 12:06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6-8-17 11:31 发表
楼主似乎是演义历史混着说。

不知楼上的朋友为何如此强调文章引用的出处。难道不知道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吗?  
既然质疑我所引用的内容,似乎是认为我的引用来自演义,且和史实不副。事实上我所引用的几个事例虽大部分来自演义原文,但却都是属于七分史实里的,和三国志中的描写大体相同,除马腾一事外。  
“沮授不及绍渡,为人所执,诣太祖,太祖厚待之。后谋还袁氏,见杀。”这是三国志中的描写。裴注:“授大呼曰:“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太祖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这些描写和演义中又有多少区别呢?其它几个事例我不再一一列举。  
既然演义与志的描写大体相当,我在引用时主要考虑的就是行文的方便、流畅。比如我文中“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这句话就是出自三国志,因为演义中对此段的描述比较多,不利于引用。  
所以说此文基本上是演义与志都可以通读的。  
我的文章演义谈的比较多,故此一般很少到这个吧,比如http://post.baidu.com/f?kz=104714840这一篇我就绝不会当史实来说,因为他完全是以演义为基础写的,且是属于三分虚构里面的。  

如果楼上的朋友不认同我的看法,大可以拿出论点论据予以反驳,至于说质疑我论据的出处,似乎大可不必。
作者: 赵哪个云    时间: 2006-8-17 12:39

呵呵~~
连正史与演义都不分的东西,还有驳的需要吗??

作者: 李牧大将军    时间: 2006-8-17 17:44



QUOTE:
原帖由 lilis 于 2006-8-16 17:52 发表
楼主以果推因不好,曹操再厉害也不会想到关二以后会彻底败亡

这位朋友没有认真看我的原文。
“如果说曹操放关羽是他欲见到了关羽会失荆州,会给对手刘备的事业以致命打击,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神才能看那么远。但曹操却一定看出了,以关羽的志大才疏、妒贤嫉能的性格一定不会给刘备的事业带来什么好处,相反他会成为刘备身边的一个定时炸弹。”

在曹操看来,沮授、高顺、陈宫、徐庶、荀或等等这些人若与其分心,对他的威胁是非常大的。但关羽却不会给他带来多少威胁,相反却会是刘备的一个隐患。
作者: 李牧大将军    时间: 2006-8-17 17:50



QUOTE:
原帖由 密林繁星 于 2006-8-16 11:00 发表


这个想当然了点了吧,先不说关羽是否妒贤嫉能,就他本人来讲,如果有个好领导,打仗的时候还是可以很好的发挥“匹夫”的作用的。

关于这一点我一向是非常赞同的。如果关羽不是一个统帅,而是统帅马前的一名冲锋队长,还是非常不错的。
就好像隋唐里的罗士信,罗士信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发挥了自己善于冲锋、单挑的长处,而不必用他的短处-----脑子。而关羽之所以令我讨厌,就是因为他没有在他应该的岗位上,一颗比罗士信强不了多少脑子,却要去指挥千军万马,还狂的没边。这样的人不失败还有天理吗。
罗士信和关羽比,起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从这点上讲,罗士信比关羽聪明。
作者: 老查0412    时间: 2006-8-18 01:30

我不喜欢关羽,但是楼主也没必要这么损他,难道水淹七军的事,也是罗傻子能干出来的吗?你的话太绝对了
作者: 朱红泪    时间: 2006-8-18 05:07

水淹其实还是天时...
作者: figozhu    时间: 2006-8-18 10:09

比较有新意的一个分析。但是仍旧不能让人信服。
作者: liangyinging    时间: 2006-8-20 13:10

感觉论忠义关羽远不如高顺
作者: 凌云茶    时间: 2006-8-20 14:06

某杨曾说过水掩七军,曹军一塌糊涂,关羽却立即就有大船出动抓俘虏.即使不是老关故意挖河放水,也是老关在旁边等着大水掩曹军,自己蓄谋检洋捞.
能利用天时,就是名将.不一定非要自己放水.....
作者: Hawk_cn    时间: 2006-8-20 14:41

贬关热度不减,呵呵,让我想起大陆“正统教育”所带来的一些情况

时常有人没从演义中缓过神来啊。另外楼主,说演义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是不是更符合现在的潮流一点。
作者: 火狐天下    时间: 2006-8-20 14:58

既然是史区,还是不要引演义的好
会引起误解
作者: 【赵云】    时间: 2006-8-21 15:53

关羽先投降曹操,然后叛逃回刘备。史书里写得很清楚,有什么可讨论的?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6-8-21 16:01

那么, 史书明载的曹大相爷派张辽询问关羽意向是怎么回事? 史书写得更清楚的是曹操那句啥话??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曹老人家倒是清楚得很. 是没什么好讨论的.
作者: 萧云飞    时间: 2006-8-21 16:10

突然看到青蓝说了一句曹老人家

整天奸贼奸贼的骂,突然为了驳赵云,曹操这个奸贼就变成了曹老人家,真好笑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6-8-21 16:16

嗯? 跟屁虫, 别污蔑啊. 你既然说我经常叫曹操奸贼. 那么请你数数得出我哪几次叫曹操奸贼么? 好笑? 整天就会在那跟着别人屁股后面来污蔑的人貌似更好笑些哦.
作者: 都乡侯    时间: 2006-8-21 16:20

关羽是先降后走...高顺是不降...哪有商量的余地...再说这些都是大将...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6-8-21 16:29

曹操都知道关羽不愿降, 最终要走了.都能说"彼各为其主", 现在居然那么多人说关羽先降后走? 关羽被擒最后能归刘备整件事的主角是曹操, 是曹操成全了关羽而已.
作者: Chocobo    时间: 2006-8-21 16:45

LZ 小说看多 已经很难找回小说与历史的分水岭了
说几分实几分虚是针对故事的
但是研究历史问题 那些很难去做证据的
作者: 萧云飞    时间: 2006-8-21 19:17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8-21 16:16 发表
嗯? 跟屁虫, 别污蔑啊. 你既然说我经常叫曹操奸贼. 那么请你数数得出我哪几次叫曹操奸贼么? 好笑? 整天就会在那跟着别人屁股后面来污蔑的人貌似更好笑些哦.

我把曹操的不忠被定义成忠比喻为狗吃屎被奉为模范而已.
你的原话,不过估计你都忘了。

还要我找你骂孙权为孙狗的帖子吗?你在这里称呼曹操老人家是第一次,所以我很惊讶。不过狗嘴里面吐不出象牙来,你太不象话了。

今天暂时放了你,明天开骂。不要以为只有你自己会骂人。

[ 本帖最后由 萧云飞 于 2006-8-21 19:20 编辑 ]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6-8-21 20:00

前面“跟屁虫”和“狗嘴里面吐不出象牙”算扯个直,再继续就不客气了。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